|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国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长篇连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三国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长篇连载)[第2页] |
作者:蓝水飞舟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六章 董卓进京 凉州太偏僻了,老子已经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呆了几十年了。 凉州军阀董卓迫切的感受到这一点,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想称霸天下必须要来到中原这个大地方。 但董卓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来到中原大展身手,从青年等到胡子都花白了,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一个入主京都洛阳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大将军何进召集四方猛将豪杰引兵向京城威胁何太后同意诛灭宦官。 这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掌权的好机会。 董卓心里清楚的明白,机会难得,不可错过。回想自己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西北地区度过的。几十年来东征西讨,与羌胡前后作战百余次,素有战功,而位不过郡守,官不过将军,离国家正国级干部的位置还差十万八千里,再不抓住机会奋斗一把,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老子已经年过半百了,再不疯狂就没有机会了。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诏令,欣喜若狂,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快要到来了。 在十常侍跳进黄河的那一晚,董卓望见京都洛阳上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马上知道朝廷发生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部队向京都洛阳进军。 在董卓部队抵达显阳苑时,打听到十常侍等人劫持皇帝刘辩上了北芒山,于是又向调转行军方向,向北芒山赶去救驾。 此时的董卓心里更加清楚的明白,皇帝落难在外,朝廷肯定大乱。只要牢牢的把皇帝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便有机会掌控整个王朝的权力。 在北芒山下,董卓看到了惊魂未定的少帝刘辩和狼狈不堪的大臣。 仓猝之间,少年皇帝刘辩看见飞驰而来的部队,以为又是来绑架他的乱军,便吓得大哭。 陪伴皇帝在一起的大臣突然之间看见这么多的外地部队,也感到不安,便对董卓说道:“有诏退兵!” 董卓轻蔑的看了一眼这群狼狈不堪的大臣,讽刺的答道:“诸位身为中央干部,拿着高薪,享受着国家丰厚的待遇,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让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什么理由让我退兵!”董卓一番话反驳得各位正部级以上的中央官员哑口无言。 在长安,董卓见到了浩浩荡荡的迎驾队伍,便心存不满。 迎驾队伍的导向官是太尉崔烈,看见董卓便呵斥他回避让路。 董卓指着崔烈当众骂道:“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山路来救驾,你现在凭什么让我回避让路?别以为你是中央正国级干部,信不信我现在就能砍下你的脑袋!” 崔烈虽然是中央正国级干部,官位级别也远在董卓之上,但看见了这一帮如狼似虎的西凉军,知道残暴的董卓能说到做到,当下便闭了嘴。 在这个时候,谁还管你的官位有多大,手中有兵力才是真的大。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董卓骂完了太尉崔烈,转头又向少帝刘辩询问祸乱的经过,刘辩语无伦次,说了半天都说不清楚。而陈留王刘协却能清楚表述了祸乱的来龙去脉,自初至终并没有遗失。董卓听了刘协的一番讲述,认为陈留王比少帝有水平多了,而且刘协是董太后所生养的,自以为与太后同族,心中有了废立皇帝的打算。 董卓于是心生欢喜,希望陈留王刘协能替代少帝刘辩当上皇帝,便对皇帝刘辩说道:“陛下让十常侍作乱,败坏朝政,致使国家动荡,要负的责任也可不小!” 于是,董卓迎接了少帝刘辩等人还宫。 从这一刻起,董卓控制了皇帝,也等于控制了整个大汉王朝的权力。 |
【军阀是怎样炼成的?】 军阀是什么东西?军阀就是割据一方的军人集团,通俗点来说,就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割据豪强。 在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当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逐渐削弱时,有的地方势力就会得到发展,由此诞生了地方割据豪强,他们的势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变成了一个个的军阀,占地为王。 这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值得探讨一下。 长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军阀也不是一天炼成的。 那么封建军阀是怎样炼成的?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在成为军阀的道路上,至少要经历三道关卡。 第一关: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 从“军阀”这个名词的解释中,我们知道军阀就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割据豪强。如果没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都没有资格和“军阀”这个名词沾边,何谈成为军阀? 所以,军阀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不是谁想成为军阀就能够成为军阀的。这第一关,起码把99%以上心存不良想法的人卡死在门槛之外。为了能让读者更加方便更加形象地理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也有点像国家某些招聘职位一样,投简历的门槛是博士学位,能去面试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啊。 第二关:有一定的野心。 光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是成不了军阀的。没有野心的话,即使有武装力量也会听央央的话。军阀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拥兵自重。 军阀拥兵自重,以武装力量作为政治资本,充分利用国家土地和资源,以扩充地盘与个人力量为唯一目的,这就是军阀的最主要特点,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其他的比如什么为人民服务往一边靠。 光过这两关还是成不了军阀的,充其量只能算得了是一个地方豪强。 军阀一定是一个地方豪强,但一个地方豪强并不一定是军阀。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军阀,必须要通过第三关的考验。 第三关: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并且能有手段玩转得了政治。 如果只通过了第一关和第二关,没有通过第三关的话,是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军阀。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还是先回到前面,从“军阀”这个名词的定义来谈吧。军阀既然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割据豪强,势必是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经营自己的小王国,忽视国家的秩序法律。 如果有一个地方割据豪强,没有通过第三关的考验,即没有具备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他不久就会被别人干掉了,成不了大气候的,只能是一个地方割据豪强而已。 一个真正的军阀,他是会有一定的统治力的,统治一郡一州甚至全国。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举例说过:董卓是一个有手段玩政治的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手。 这一关董卓已经轻而易举的通过了,前面的第一和第二关更不用详细地说了吧,前文中已经有大量的笔墨描述过了。 我相信大家看了这个分析,就会明白军阀是怎样炼成的了。 |
【董卓为什么要走上军阀专政之路呢?】 精彩不断,继续分析。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一句名言。 董卓或许没有听过这句话,但他深有同感。这就要从他所经历的事情来举例论证一下了。 董卓是在西凉长大并成名的,长期在和羌胡人的打交道中,并与他们作战百余次,自小就明白了枪杆子的重要性。 没有武装力量谁怕你啊。在这世道混乱的时代,一切是靠实力来说话的,动嘴皮讲道理只能跟圣人去说。 所以董卓在长期镇压羌胡的叛乱中,就有了自己的个人武装力量:西凉军。这也是董卓储蓄资本的开始。 董卓在西凉地区镇压羌胡的叛乱的那个时候,他虽然有了自己武装力量,但还不是军阀,甚至可以说此时的董卓是国家的一个基层好干部,不畏艰难阻险工作在危险地带的前线。 而让董卓转变为军阀的一个契机则是——黄巾起义的爆发。当北中郎将卢植因谗言被朝廷罢免后,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几十年在西凉这个偏僻地区的董卓,来到了中原这个广大的地区,他看到了成为军阀的一丝曙光。为了平息叛乱,中央允许各地豪强招兵买马。而战后各地拥兵自重,朝廷无力管控。 黄巾之乱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战后的东汉王朝威严大幅度下降,对地方的掌控逐步削弱了。 看着各地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牛哄哄蠢蠢欲动的样子,手握作战力强悍的西凉军的董卓想不成为军阀都难! 于是,一代大军阀董卓就产生了。 成为大军阀后的董卓,因在北芒山救驾成功入主京都洛阳后,就逐步走上了军阀专政之路。 |
第八章 双面人 双面人是美国DC漫画旗下的超级反派,初始他为人刚正不阿,深受民众爱戴,但后来由于遭到黑帮分子报复导致半张脸全部毁容,所以导致了他人格分裂,内心邪恶的一面被激发出来,成为双面人。严格来说,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单面的,都有多面性。我们平时所说的双面人,就是这样好与坏并存的形象,而董卓正是这样形象的双面人。 废立了皇帝后,董卓掌控了朝政,自拜相国,成为朝廷的首席大臣,也成为了东汉王朝真正意义上的一把手。 此时的董卓,已经位极人臣,重权在握,他可以满足多年来压抑在心中的欲望。 京都洛阳的繁华,让长期生活在西凉的董卓两眼发光,欣喜不已:如果老子一直在犄角旮旯的地方呆着,哪里知道中原花花世界满地都是金银! 当时京都洛阳城中帝王亲族的豪宅府第相连不断,一望不见头,金银财宝多得不可胜数,甚至就是普通市民家里的积蓄也不少。 满大街都是金钱,管他娘的,就从这里开始抢劫吧! 董卓一声令下,那些早已蠢蠢欲动的董家军,像一群疯子一样冲进那些皇家国戚的豪宅府第里,见钱抢钱,见人抢人,洛阳富豪们的家里被洗劫一空,此次抢劫行动还美其名为“搜牢”。 城门失火,尚且殃及池鱼!与此同时,早已抢疯了的董家军,双眼所见的只有财物与女人,连普通的洛阳市民也跟着遭殃。 整个京都洛阳被董家军洗劫一空,烧抢打劫,奸淫掳掠,这也是一个野蛮的胜利者的疯狂。 抢完了活人,董卓连死人也没有放过!董卓趁着死太后何妹妹遗体下葬的时候,开启汉灵帝陵墓时,派士兵偷取文陵的珍宝。人之缺德以至于此! 董卓生性残忍暴戾,不讲仁德,滥施酷虐的刑罚,上至皇帝下到满朝文武百官都人心惶恐,如履薄冰,朝不夕保。但更加缺德更加残暴的事情还在后面! 在阳城二月社时,当地老百姓正在土地庙前集会举行祭祀仪式,当时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百姓们载歌载舞祭祀神灵,祈求农业丰收。这些沉醉在欢庆之中的老百姓,全然不知一张充满邪恶的网正在向他们罩来。 董家军路过此地,董卓一声令下,派军队对这群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进行屠杀,把男人全部杀死,把砍下的一颗颗脑袋挂在车辕上,抢走他们所有的财物,谎称剿贼大胜而归。然后把掳掠而来的妇女分给士兵们为婢妾,将杀戮的人头堆积在阳城门焚烧,庆祝剿贼大获全胜。董卓的凶狂残暴程度已经达到了天人共愤的地步。 这一暴行,将是董卓一生中最大的污点之一。 董卓知道,自己是一个外来户,并且是来自于荒凉的地方,是京城市民眼里的乡巴佬。况且现在自己刚来京都不久就干了这么多的坏事,肯定会有许多人不服他的,甚至恨不得把他杀死。 董卓可以把平民老百姓视为蚂蚁,想什么时候踩在地下就踩在地下,想什么时候捏死他们就捏死他们,但对于中原势力庞大的士族们,他还是很客气的。董卓为了实现他的治国理念,接受了周毖、伍琼的建议,为收纳名望和平息反对,重新任用党人。他不得不放下身阶,主动去拉拢中原的士族们,让他们在政治上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董卓为了让中原的士族能愉快地与他合作,他开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被冤枉的士人的名誉,让那些在党锢之祸中受到牵连的士人出来当官。 于是董卓开始了拉人头的工作,一些沉沦埋没的士人多被提拔。 但是董卓却不明白,拉人头是一种艺术活。你只把人拉到你这边是没用的,只有把别人的心拉到你这边来才是有用的,可惜董卓是没有艺术细胞的人,当然就不明白这深层的道理了。 |
【拉人头是一种艺术活】 董卓为了在政治上取得士族的支持,开始大力提拔重用了大量士人,先来看看董卓提拔了哪些人去当什么官。 荀爽:司空(正国级干部) 周毖:吏部尚书(正部级干部) 郑公业:尚书(正部级干部) 蔡邕:尚书(正部级干部) 王允:太仆(正部级干部) 伍琼:侍中(正部级干部) 何显:长史(副部级干部) 韩馥:冀州刺史(副部级干部) 刘岱:兖州刺史(副部级干部) 孔佃:豫州刺史(副部级干部) 张邈:陈留太守(正厅级干部) 张咨:南阳太守(正厅级干部) 袁绍:渤海太守(正厅级干部) 甚至那些受党锢之祸受到牵连的陈纪、韩融等士人,都被董卓提拔做了列卿,成了正厅级以上的干部。 在京都里的一些士人不愿意接受董卓的封官赏赐,便纷纷跑路了,如袁术逃到南阳,曹操逃到陈留。这些出逃的和被外放到各地任官的士人,即将成为讨伐董卓的主力军。 其实被董卓提拔为官的一些士人中,有的人是逼不得已才出来当官的,比如大儒蔡邕。刚开始董卓征召蔡邕,蔡邕推病不能应召。董卓大怒,派使者给蔡邕带去一句话:我最大的嗜好就是灭掉不听命令的人的家族。 没办法,蔡邕只得出山,去京都应召。 当然接受董卓封官赐爵的士人,并没有全部与董卓诚心合作,他们当中有很大部分人与董卓貌合神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王允先生。 董卓废掉少帝立刘协继位后,王允被拜为太仆,官居九卿之一,继之迁任尚书令。不久董卓罢免司徒杨彪,王允替代杨彪担任司徒,同时兼任尚书令。 司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官职名,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在汉朝时,司徒负责上至官员考核,下至基础教育,甚至内容和制度都由他说了算,全国的政务都由他来处理,可谓位高权重。 王允虽然是被董卓提拔为司徒的,但是这位王先生并没有与董卓同一条心。为了顾全大局,消除混乱,王允接受了这个任命,暗中却和朝中其他忠臣良将一道出谋划策,寻机除掉董卓这个乱政国贼。 对于这一切机密活动,董卓当然被蒙在鼓里,还傻乎乎的以为王允是他最亲密最得力的助手。 再来看看董卓给他的亲信们安排了些什么职位?史料记载说“但将校而已”——只是让他们担任将校这些并不处于显要的职位而已。 那将校是什么级别的官呢? 吕布是中郎将,类似于军区司令,相当于副部级干部;其他的亲信李傕郭汜张济等将领只是校尉都尉这样的职位,只相当于一个旅长,可以享受副厅级干部待遇,是远远无法和被董卓提拔的那些士人的官位级别相提并论的。 董卓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董卓只有这样做,国家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董卓任用这些士人官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明白管理国家光靠军队是不行的,要想让国家能正常运转起来,还是要靠有水平的管理者才行的。 治理一个国家就像管理一个大企业一样,想让企业能正常运转下去,只得靠有水平的管理者才行,没有他们辅佐,这家大企业很难正常开下去。 董卓虽然是军人出身,没有读过帝国商学院,但他毕竟是接受过教育读过书的人,在长期管理军队的过程中,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不进行这些人事任免,就算他浑身是油也熬不出。 董卓明白他的部下那些将领,都是粗野的武人,这帮兔崽子打仗冲锋还有两把子,但他们很多人还是文盲,大字不识几个,会不会写自己的名字都是一个问题,怎么能提拔这样的人去当企业管理者? 董卓也心知肚明,他部下搞政治是绝对不行的,更不能给他们高官显爵,免得让他们以为自己了不起,否则的话,我怎样去管理这群粗野的武人啊。所以老董只授予他部下的将领一些武官职位,不让他们沾手政务方面的事情。 不读书、没文化就会被老板歧视啊!尽管老板表面很看重你的能力,但内心深处还是看不起你的! 董卓身为读书人,并且是学过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引经据典信手拈来,对同为读书人的士大夫集团有着天然的好感。董卓重用提拔士族,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与士大夫集团搞好关系,希望他们能够把他也当作这个集团的一员来对待。 董卓很自信,他只把军权和高层人事任免权抓在自己手里,而政务方面的事情全都交给士人官吏去处理。 你们办事,我很放心! 老董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用高官厚禄把这些有水平的管理者拉拢到了自己的身边,自己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可是董卓错了,他只把这些管理者的身体拉到他的阵营,可却没有把他们的心拉到他的这边来。 这一系列的人事决策的失败,将会让董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
【大战的序幕】 董卓无论怎么与士族妥协,怎样给予他们高官厚禄,但这批人还是把他当成敌人来看待。 这一刻,董卓终于愤怒了! 去你娘的,老董也不是吃醋长大的!你们这帮兔崽子,老子在西凉与羌胡人打仗的时候,你们还在你娘肚子,小孩们竟然敢如此欺负到老子的头上!胡须花白的董卓终于忍不住咆哮起来。 看我不把你们宰了! 这不是一句恐吓话。闻讯大怒的董卓,认为周毖、伍琼是韩馥袁绍等人的同党,互相勾结起来造他的反,于是大手一挥把周伍两人当众斩首示众。 用人血祭完军旗后,董卓喊道:出发! 多年的戎马生涯,董卓清楚的明白,只有先夺人声势,才能后从容进军。 于是老董玩了一个诡计,先派一支疑兵到平阴县境内的黄河边上,大张声势假装从此渡河,而派遣精锐主力悄悄从洛阳北面的小平津渡口渡过黄河,绕到河内太守王匡部队的背后。董卓的精锐部队露出了獠牙,恶狠狠痛揍了一顿泰山兵马! 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王匡部队在河阳津北被董卓精锐主力打得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 行军作战,一剑见血封喉!董卓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就把这个出头鸟打落在地,同时挫了一下同盟军的声势。 |
【火烧京都】 虽然打了一个胜仗,此后董卓看到崤山以东黄河流域的各地诸侯豪杰,纷纷起兵讨伐自己,心中不得安宁,害怕在洛阳继续呆着没有安全感,于是便胁迫皇帝和百官把朝廷迁到长安。 于是董卓召开了一个百官会议,会议主题:迁都长安 董卓给出了迁都长安的理由: 一、关中肥饶,所以秦国得以吞并六国,崤函险固,迁都长安可以让关东联军不敢轻举妄动。 二、汉高祖定都关中十一世后中兴,如今从光武帝又历经十一世,所以适宜复还都长安。 董卓的这两条迁都长安的理由,都是漏洞百出的,司徒杨彪和太尉黄琬一一指出了其中的缺点,但董卓一意孤行,当场罢免了杨黄两人的官。文武百官看见两个正国级干部被撤了职,也不敢再吭声了。 老子迁都去长安了,但繁华的洛阳也不能留给你们这群兔崽子! 董卓大驾西行迁都去长安的时候,便放了一把大火,把京都洛阳烧了个精光,洛阳城里外火光百里不绝! 趁火打劫也是免不了的了,董卓令部队把洛阳的富豪们的家产全部没收,又以通敌的罪名把他们杀光,无辜而被杀死的人,不可胜数。为了搜刮更多的财物,董卓又指使吕布当了一回摸金校尉,挖掘帝王公卿大臣的陵墓,恶狠狠的发了一笔死人财。 与此同时,董卓又派遣部队火烧南北宫、帝皇宗庙与官府仓库以及市民房屋,整个洛阳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大火过处,繁荣的京都洛阳满目疮痍,威严的皇宫也变成了一堆土砾。历经几百年时间精心修建的京都洛阳,在狂妄的烈火和野蛮的抢掠之下,瞬间化为乌有,整个京都顿时轰然倒塌了,这也标志着东汉王朝倒塌了。 董卓又动用铁甲部队驱赶洛阳市民,强迫他们搬家到长安。一时之间,上百万老百姓流离失所,大批老百姓在搬迁途中纷纷丧命,“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饿殍遍野无人哭!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天灾很难避免,但人祸更加恐怖! 这场人祸的到来,死伤数十万老百姓。这是真实的历史,也是世界上最悲惨的一幕之一,估计连抗战神剧的编剧也不敢这样编,但这却是真实的历史!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们往往很难相信,它不会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就不相信就是这样的,但事实就是这样的!很多事情会超越人们所理解的范畴,但历史就是历史,真实的历史不会因为人们所不理解而改变它的真实性,历史就是当时事件发生后如实记载的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想篡改历史的想法都是可笑的。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2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