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泪痕漫评隋唐的历史 那段被英雄传奇模糊的历史[第19页] |
作者:泪痕春雨 |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长翅膀的小公猫 、雁小驴1、围炉煮酒话桑麻、大有行 、野冰鸟、英式船长、我是一皮狼98 、ty_郑鹤271828 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二节 三省六部 在我的文章中,经常说到军政大佬,军政长官、官僚。 这三个词汇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拿诸葛亮来举例子。 诸葛亮是标准的军政大佬。 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既管军事、又管行政,还管经济,更管人事,还管监察。 关键是,帝国政府的各种决策,都是他主持制订的;皇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马上就可以提出意见,而皇帝还非常重视他的意见。 想把诸葛亮变成军政长官,有什么方法呢? 自然是给诸葛亮一个选择,那就是你想主管行政,就不要随便插手军事;你想主管军事,就不要随便插手行政。 当然了,你愿意负责行政、军事谋项工作;就不要随便插手监察系统,因为你连监察系统也负责了,就相当于你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这好像不是个事。 这样一玩,诸葛亮就成为军政长官了。因为他虽然还是位高权重,但是帝国突然多出几个与他地位对等的长官;关键是,诸葛亮从此以后只能负责某一个系统(或军事、或行政、或监察)了。 |
如果想把诸葛亮变成官僚,有什么方法呢? 那就是玩三省制!三省制的实质,其实就是把决策权、否决权、执行权给分离了。 说得具体点,那就是皇帝让诸葛亮主持帝国中央政府的工作;但是皇帝想做出重要的人事调整;或是想做出重要的政策调整时;都是和自己的秘书班子商量。 关键是,诸葛亮对于相关的人事调整、重大决策有什么不满时,反对通常是无效的。 这样一来,诸葛亮就成了官僚了。因为一个主持帝国中央政府工作的人,竟然丧失了决策权、否决权,只有执行权那还了得? 在展开分析三省六部的制度前,我们先简单的给决策权、否决权、执行权,下一个定义。 什么决策权力呢? 说得简单点,就是皇帝经常和谁讨论国家大事,谁就拥有决策的权力。 这种权力的价值,常常被人们忽略。所以说到与此相关的职务,在许多人眼中,它就是一个虚职,因为它并不负责具体事务。 问题是,一个人天天和皇帝坐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那还了得?因为这意味着他的一言一行,常常可以左右国家大局。 什么是否决的权力呢? 说得简单点,就是有一些人,虽然不能和皇帝天天讨论问题,也不负责具体事务,但是皇帝下达的命令,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他们就可以提出反对意见,而且皇帝也会非常重视他们的反对意见。 这种权力的价值,与前面说的决策权力,一样经常被人们忽视。但是这种权力和前者是对等的;因为这也意味着他的一言一行,可以左右国家大局。 什么是执行权力呢? 就是负责行政、军事、司法、经济、监察,人事各个系统运转。 这种权力的价值,常常会被人们夸大。因为简单的看,这才是最直观的权力;因为他负责太多的具体事务。 上述三种权力,哪种更大呢?从理论上,这三种权力是对等的。 但是,如果这三种权力真的被分割成功后;执行机构的权力,表面上非常牛X,实际上,它是最弱的一种权力。 |
在三省制还没有真正构建成功之前,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大哥,天天跟在皇帝身后,给皇帝端夜壶(当然了,这是夸张的、自谦的说法,意即他只是皇帝的一个跟班);后来,他终于当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宰相,开始坐在前台,全面主持帝国政府的工作了。 面对此情此景,人们都纷纷祝贺他。可是他的内心却是不爽到了极点。 因为我以前天天跟在皇帝身后,皇帝有什么事,都和我商量,我的一言一行,随时可以影响帝国的重大人事、政策变动。 现在,我成了政府主管,就远离了皇帝,以前拥有的权力,就会变得若有若无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愿意回去给皇帝端夜壶![注] [注]:勗久在中书,专管机事。及失之,甚罔罔怅怅。或有贺之者, 勗 曰:‘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邪!’” 荀勗是中书令;而所谓给皇帝端夜壶的官,是指侍中。三省制中,中书令是决策系统的首脑;侍中是否决系统的首脑。他们的权力地位重要,都是因为他们天天接近皇帝,皇帝有什么大事,就和他们商量。 |
在三省制构建成功之后,我们通常所说的宰相(全面主持帝国政府工作的人),地位就更尴尬了,因为他有意无意的,就被挤出了决策圈;更被剥夺了否决的权力。 这一切,在开始,实在有点无法想象。因为皇帝怎么可以剥夺宰相决策、否决的权力呢? 但是在官僚政治高度成熟后;这一切就自然而然了;而宰相也不敢随便奢求得到决策、否决的权力。因为这种权力有更专业的机构、更专业的人员负责。你如果敢乱行使这种权力,皇帝随时会给你脸色看,让你明白自己的身份。 当然了,皇帝也会和宰相讨论各种问题。 但是谁也知道,宰相只能和皇帝在大会上讨论问题,实际意义更重大的小型会议,宰相通常是无缘参加的,就算参加,也只能以列席的身份参加。 总的来说,三省制,其实就是内廷、朝臣系统的变形罢了。 表面上,朝臣系统是政府的主要权力机构;但是谁也知道,内廷系统的影响力更大。因为朝臣系统通常只是执行系统,而决策、否决权更多的移到了内廷系统。 这样一来,所谓的军政大佬,就渐渐成为历史了。因为任何一个官员,通常只是负责一个具体的系统;而且前后有众多系统制约着他。 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想收拾任何一个官员,就如同吃盘菜一样简单。但是,皇帝驾驭帝国就变得了简单了。 |
既然三省六部制度,对皇权如此有利,在杨坚之前,为什么没有皇帝这样玩呢? 严格的说,杨坚之前的皇帝,也大都这样玩,只是玩的不够系统化、制度化罢了。而且在许多时候,皇帝根本不敢这样玩。 在这里我们还是拿诸葛亮来举例子。 刘备重用诸葛亮,就得给诸葛亮全权。 如果让诸葛亮只负责某个系统,绝不让诸葛亮插手别的系统;甚至在开小型会议时,都不通知诸葛亮参加,或是让诸葛亮列席参加,这谁听到了,也会觉得太耸人听闻了。 诸葛亮能集各种大权于一身,绝不是简单的因为诸葛亮本身多牛X。而是因为在豪门大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官场最流行的价值观,就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价值观。换而言之,皇帝重用某个官员,就得给这个官员全权。 当然了,这些官员在重用下面的官员时,也得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也得给他们全权。 因为只有皇帝级宰相全权;宰相给下面各个部门全权;下面各个部门,给各个地方全权。 这样一环一环的套下去,各级军政长官,才有机会成为大佬,而不会沦为官僚。 |
总的来说,在豪门大族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皇帝绝不能随心所欲的分割细化政府权力,因为类似的行为,会受到整个上层社会的共同抵制。 因为皇帝分割细化政府权力的结果,就是会把官员全变成打工仔。对此,都不用太深入的推演。 所以在在客观条件不成熟时,皇帝也会玩各种分割细化政府权力的行为,但是很难把它系统化、制度化。 因为类似的原因,在隋文之前,有很多皇帝,遇事也喜欢绕过朝中重臣,和自己的亲信商量。但是皇帝这样做,显然会侵犯朝中重臣的既得利益,所以说到皇帝这样做的时候,有一个专属名词,那就是亲小人而远贤臣。 这种帽子,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敢戴的;就算皇帝敢戴,戴上这种帽子,也毫无光彩可言。 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两汉魏晋南北朝时,皇权才永远只能在各种危机伺服中存在。因为皇帝面对的不是只负责某项具体工作的官僚,而是各种权力集于一身的大佬。 我们通常总认为皇帝拥有近于无限的权力,所以难免会感觉,以前的皇帝不这样玩,就是因为他们想不到某种好方法。实际上,任何政治制度的大变迁,都是现实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这种背景下,谁也别认为自己有多了不起;你在侵犯别人利益时,千万要想好后果。 你是皇帝怎么了?翻开历史书,被废被杀的皇帝多的去了。多你一个,也实在不算多! |
许多事,看起来很容易,是因为我们没有看清背后的各种利害制约关系。 当我们发现背后的利害制约关系,自然会发现,众多时代最顶尖军政高手,都没有去这样玩,绝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想到,原来可以这样玩。而是因为这种方法,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无法操作。 所以当客观条件成熟后,皇帝在分割官员的权力时,就会越玩越得心应手,更会玩的越来越理直气壮。 换而言之,什么我这样做,就是不信任你?你军事、政治、经济、监察、人事一手全抓;前台主持政府工作,后台还天天有开不完的会议,还得起草各种政令,您的能力、精力真的能胜任?所以,我希望你把自己那一摊活负责好,就可以了! 关键是,你这也想负责,那也想负责,这叫专权,你知道不? 在这种背景下,什么三省六部制,那都是轻的。因为玩到最后,皇帝分割细化政府权力时,让谁看到,也会觉得有些丧心病狂了。 因为皇帝设置各种罗圈套罗圈的机构、把政府权力分割的一团稀碎。政府工作的效率何在呢?政府的执行力何在呢?一个帝国到了这种境地,怎么可能不衰弱呢? 至于皇帝设置庞大的太监系统,让这个系统全面制约朝臣系统,那更叫什么事呢? 问题是,皇帝就是这样玩,你们能有什么办法? 关键是,当人们说,皇帝这样玩,就是不信任大家时。御用文人的回答,也非常露骨。 总而言之,我太祖武皇帝失去了制约,都会干大逆不道的事,你们就敢说,自己失去了制约,就可以靠思想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 面对这种争论,人们通常是无法反驳的。因为你再胡咧咧,岂不是说自己的思想道德比太祖武皇帝还要高? 关键是,类似的理论,拿到现代,也非常正确啊。 总而言之,绝对的权力,就会导致绝对的腐败! 军事、行政、经济、人事、司法、立法诸多权力分立,这也是现代世界普遍认同、流行的权力模式。 |
三省制主要是分割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而六部制呢?更多的是让地方权力得到了分割。 以前,地方的各级官员,通常都是对方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的。现在,他们开始渐渐对中央各部门负责了。这样一来,地方最高军政长官的权力,就渐渐被削夺了很多。 关键是,主持中央政府各部门工作的宰相,都怎么看怎么像打工仔了;中央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样一环一环的套下来。 官员就渐渐同官僚的方向发展了。换而言之,谁也别想在某个地方一手遮天;谁也别想在某个系统一手遮天。 在这种背景下,谁也别奢望自己的亲戚朋友垄断某个系统、某个地方。[注] [注]:为了避免有杠精抬杠,我先申明,这一切只是相对的。 任何一个词,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定义,它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存在的。抛开语境反驳,都叫断章取意。最简单而言,我一会说地球很大,一会说地球很小。让杠精去说,我的话肯定是自相矛盾的;但是,我相信,正常人都知道我说的是什么,更会认为我说的没有任何错误。 进入这种时代,皇帝不论想收拾谁,也就跟吃一盘菜一样容易。因为皇帝面对的官僚,而不是有着家族、集团背景的豪门大佬。 当然了,这也不意味着皇帝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因为官僚与皇帝博弈时,自然还有他们的逻辑、方法。最后的结果,就是皇帝想收拾哪个官员,也跟吃一盘菜一样,问题是,皇帝面对的永远不是具体的官员,他是一个有着共同利益的官僚集团。 |
总的来说,隋唐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豪门贵族政治,在这里渐渐开始终结;但是在安史之乱前,它始终还留有豪门贵族的残留。 官僚政治,在这里开始渐渐出现,但是它未成熟,所以在唐玄宗时代,困扰中国历史许多年的诸王、外戚、豪门之祸渐渐结束,但是军人集团失控的问题,开始困扰中国历史二百多年。 总的来说,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从隋唐向前看,它有着非常多的共性;从隋唐向后看,它又有着非常多的共性。 简单的看,自然是因为以此为分水岭,统治者的思想道德发生巨大的改变。而实际上是因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关的经济基础变迁,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唯物史观作品。 类似的转述、或是系统的表达,它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近百年来,无数顶级的历史学者、经典历史作品都无法让普通历史爱好者接受;甚至让许多自命专业的历史学者不屑一顾,我再转述、表达一遍,无非是冲淡我的主线,却没有实质意义。 类似的内容,就我感觉,如果一个人能理解、或是能接受,我简单一说就可以了,否则,几十个最顶级的历史学者、一百本最经典的历史唯物历史作品,也很难让他相信它的。 更主要的是,如果一个人总认为,历史就是好人、坏人争斗;或是大人物思想道德的外现,那与他说什么唯物主义,永远也是鸡同鸭讲罢了。 |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长翅膀的小公猫、英式船长 、围炉煮酒话桑麻 、夜相当美 、我是一皮狼98、赖不叽叽、野冰鸟、雁小驴1、大有行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三节 草原世界的分裂 一个王朝的崛起,很多时候是众多可遇不可求的机会造就。 既生瑜何生亮?你强大的时候,对方也很强大,多少就是你的不幸。 突厥崛起的时候,遇到了中原王朝的分裂。 在这种背景下,突厥人一方面可以放手兼并长城以北地区,另一方面还可以用很小的代价,就与中原王朝实现合作;甚至还可以轻轻松松的从中原王朝收取大量的保护费。 如果当时的中原王朝处于统一之中,中原王朝通过各种纵横开合(扶弱抑强),突厥恐怕就难以崛起了。 隋朝开国后,很快就遇到了草原世界的大分裂。 这样一来,隋朝就可以轻松面对来自长城以北的威胁了,更可以放手进行征服江南的战争。 而一旦征服了江南,中原王朝对草原世界优势就更加强大了。 |
话说,隋朝开国后第二年,突厥的老大死了。 老大死了,应该让谁当新老大呢? 这个问题一经提出,突厥汗国当时就乱套了。 因为草原世界的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它一直无法走出贵族联盟的格局。 在这种背景下,围绕老大的继承,到底是兄终弟及;还是父死子继,永远存在争议;是应该让侄子继承,还是应该让叔叔继承,也永远存在争议。 这不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思想有问题,实在是因为老大的兄弟子侄,都有着自成系统的力量,所以在围绕老大的继承权,自然谁也不甘落后。 在组织相对较小时,这种危机并不明显,因为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一个强有力的首脑,通常就能压制住这种分裂的、群龙无首的局面。 但是随着组织越来越大,这种危机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显;从这层意义上,突厥当时的分裂,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当时的突厥汗国,实在太庞大了,庞大到了中央政府已很难玩转的境地。 |
以前,中原王朝处于分裂之中,所以中原王朝两大势力集团争相讨好突厥人。 现在,草原世界分裂了,所以草原世界的几大势力集团,开始争相讨好中原王朝了。 一个突厥的老大,想和隋王朝合亲,而且隋王朝也接受和亲 但是在和亲的礼节上,双方产生了分歧。隋朝使者希望突厥的老大跪接隋朝的国书。这个突厥的老大说,我有病在身,让我起来跪着接国书,我实在无法做到。更主要的是,我不对别人下拜已很多年了,所以这套礼节就免了吧。 大隋使者却是一个劲让突厥老大下跪,总而言之,你不下跪,这个国书,我还真没法交给你。 面对隋朝使者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度。 我们可以想象突厥君臣的尴尬与愤怒。但是,隋朝使者就是坚持这种态度。最后,突厥老大只能选择跪接隋朝的国书。 事后,突厥老大那是羞愧难当,于是与自己部属那是痛哭不已。[注2] 但是哭归哭、愤怒归愤怒。突厥老大还得对大隋使者一个劲的说谢谢!因为,毕竟与大隋帝国结盟成功了。 |
在此之前,这个突厥老大给隋朝的国书中,就出现类似的字句。总而言之,隋朝的皇帝啊,我的老丈人,您就好像我的爹,我就好像是您的儿子。 而隋朝皇帝给突厥老大的国书中,也出现类似的字句,总而言之,突厥的可汗啊,我的好女婿,你就好像我最亲的儿子啊。[注3] 在这种背景下,隋朝使者就一个劲拿它说事。总而言之,现在是你的岳父,也就是你爹给你下了国书,你不跪下来接,多少有些失礼吧。 史书在写相关过程中,也比较幽默。 突厥老大跪接隋朝的国书后,大隋使者又让突厥老大对隋朝称臣。 突厥老大就问,称臣是什么意思?他的小弟就告诉他,中原人说的臣,就相当于咱们说的奴。 突厥老大一听这话,内心恐怕真有一万匹草泥马奔过。因为你们中原王朝得住劲了,就这样欺负人啊! 但是,突厥老大终于还是选择了屈服。并且还自己安慰自己说,能成为大隋天子的奴,我感觉很荣幸。[注4] |
这个突厥老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没有办法啊,如果你不这样极力讨好大隋皇帝,你的竞争对手就有可能和大隋皇帝结盟。 这就好像,许多年以后,中原王朝分裂之际,一个中原王朝的老大[注5],也是对北方蛮族极尽讨好之能。总而言之,北方蛮族的老大啊,你就是我的爹;我就是你的儿子。 这个中原王朝的老大,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非常简单,他不这样做,他的对手就有可能会这样做。与其别人这样做,还不如自己这样做。 关键是,他愿意这样做,就可以很快打败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因为我们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看历史,所以看到北方蛮族老大这样没有骨气时,我们总会感觉大快人心。而看到中原王朝的老大这样没有骨气时,我们就有一种天崩地裂的感觉。 |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再回到隋朝与突厥王朝的相争之中。 这个突厥老大对隋朝的称臣,只是突厥汗国开始沉沦的开始。 后来,突厥的三个老大,为了争夺头把交椅。其中一个老大,被另外两个老大,打得屁都没有一条了。 这个突厥老大在投靠隋朝时,内心已是绝望到了顶点。因为他的全家,已被另外两个突厥老大杀光了,他现在身边只有几百个小弟。[注6] 就凭他要一壶没一壶的德性,他自己都感觉绝望了。 问题是,隋文帝看着这个要一壶没一壶的突厥老大,恐怕只想一个成语,那就是奇货可居! 你现在已一无所有了,你现在已山穷水尽了。如果我帮你称雄草原世界,你会如何回报我呢? 更主要的是,如果大隋帝国能扶植这样的突厥大佬,称雄草原世界,那大隋帝国在草原世界随便说一句话,人们也得掂量半天。 因为,这似乎意味着,大隋帝国想让谁称雄草原世界,就可以让谁称雄草原世界;它更意味着,大隋帝国想让哪个草原世界的老大翻船,也能分分钟钟实现。 当然了,要做到这一切,那是需要强大的实力作后盾,更得需要各种成功的运作支持。 |
随后,隋文帝显然做的非常成功。 因为在隋文帝的一系军事、政治、外交全方位运作下,这个山穷水尽的突厥老大,很快成为草原世界的新霸主。 这个突厥老大成为草原世界的新霸主后,说起隋文帝时,自然是一口一个谢谢,一口一个您真是大好人啊。 于是,突厥人说起隋文帝时,通常都称之为圣人可汗。 简单的看,隋文帝就是圣人啊。 他动用大量的军事政治经济资源,帮助一个山穷水尽的突厥老大,扫平所有竞争对手,让草原世界走出了从前的混乱纷争,却没有占据草原世界的土地的意思。 这不就是说传说中的毫不利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吗? 但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就是,经过这样一轮运作,草原世界已成为大隋帝国的附属了。 因为草原世界的老大,就是大隋皇帝一手扶植上位的;关键是,相关事实似证明,谁也不要大隋皇帝对着干,因为大隋皇帝一句话,可以让你从天上掉到深渊;当然了,大隋皇帝一句话,也可以让你从深渊爬到天上去! |
复siturui: 先生可以推荐一些关于经典唯物史观作品吗?分析经济基础的变迁的作品。 =================== 这个,我也不知道怎么推荐你。 有类历史作品。 一类历史作品,就是为了适合普通读者看的,它通常都是以人物、故事为中心构建的。这种作品,即使以唯物史观为主线,它也不会多彻底的。因为类似的故事,肯定是会突然人物、戏剧性事件的。 另一类历史作品,是写给有一定历史基础的人看,它通常都是经济基础、利益集团变迁为中心构建;稍专业一些的历史作品,大都是这种作品。 因为真正专业的历史学者、历史作品,如果作品中竟然是好人、坏人、正义、邪恶相争的内容,谁也会觉得有些掉价。 当然了,还有一类历史作品。其实,你说它是历史作品,还不如说是历史故事、历史段子。因为主线就是好人、坏人、正义、邪恶相争;愚蠢、智慧、勇敢、怯懦脸谱分明的故事。或是主人公只手托天、或是主人公无力逆天的故事。 唯物史观分析经济基础变迁的作品,现在非常多,多的我都不知道如何推荐了。因为从我们学校的课本,通常就是最经典的相关作品。如果你对类似的内容感兴趣,自然可以顺着相关内容找到很多类似的升级版作品;如果你对此不感兴趣,这个推荐也没有用。 如果希望我推荐。我推你看看看, 中国社会通史;中国经济史。中国全史、通史。 你最好找那些,改革开放后,由众多学者集体编辑的相关作品。此前的作品,难免会政治、意识形态影响太强。某个作者单独写的呢,它可能不会太全面、太深入。 |
感谢诸位网友支持,感谢围炉煮酒话桑麻、长翅膀的小公猫、英式船长、雁小驴1 、夜相当美、致远悠扬、民族英雄常凯申、大众暖男、ty_郑鹤271828 、gdszslt、大有行的打赏,再更新一节。 第四节 天下一统的背景 杨坚上位后,统一天下,其实已到了临门一脚的阶段。 第一、实力上。 宇文泰时代,北朝已占据了巴蜀,并且夺取长江中游的重镇襄阳、江陵。再后来,夺取淮南地区;把南朝彻底压缩到长江一线。 此时,虽然还是所谓的南北朝,但是南北朝之间的实力对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北朝的人口是3000万[注1];南朝的户数人口也就二三百万[注2]。这种人力资源的差距,就足以让北朝辗压南朝了。因为以人口论计,北朝的实力是南朝的十倍。 第二、从地缘上。 北朝已占据巴蜀,更占据了长江中游的重镇襄阳、江陵,就意味着占据了地利之势,北朝想要进入南朝,顺流而下就可以了。 更主要的是,作为东部长江缓冲区的淮南地区,也被周宣帝派人夺取了。现在的陈朝就隔着长江防线,与隋朝对恃着。[注3] |
第三、交通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间,大家打了三百多年的仗,自然会有意无意的促进各地的交通发展。 因为许多军事行动开始前,就是修路、挖运河,因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开始后,后勤能不能跟上?是一个最重要瓶颈。 因为类似的原因,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开始后,为了让后勤更容易跟上,通常都会对经过的道路,进行一定的保养、修建、开拓,并且不断改善交通工具。 最经典一些的就是,曹操为了彻底征服袁绍一系,在行军之前,都要修建两条运送物资的人工运河。[注4]大军所过之处,也是凿山填谷,修建行军道路。[注5]。 再经典的就是,魏国征服蜀国时,邓艾可以深入蜀境,就是改善当地交通的结果。因为想顺利越过这些地方,必须得改善它交通。[注6]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为了让后勤有保障,还开发出了神奇的木牛流马。[注7] |
总的来说,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有两个。 第一、商业往来。 第二、军事征服。 这两项事业,都有着巨大的利益驱动;而制约这两项行为的重要的瓶颈常常就是交通;当交通的成本高到一定程度时,军事征服、商业往来就会停止。 所以,在商业、军事频繁的时代、社会,交通总会不断的积累着。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型的交通工程,史书通常总会记录着。但是,今天某地修了一座桥、填平了几十米的大沟;明天某地拓宽了几百米道路,后天某地又开劈出一条小路;大后天某地挖了一条水渠,或是把两个小水渠联接了起来.....;史书通常是不会记录的。 而这些缓慢的积累,通常就是后来大型交通工程的基础。 最经典的就是隋炀帝的大运河。 它是几千年来,历朝历代不断积累的产物,隋炀帝只是组织人把它更系统的实现了网络化。 因为类似的原因,所以隋炀帝用了5个月时间,就修建好了2000里长的一段运河。 面对这种惊人的施工速度,谁也知道,它肯定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实现的。否则,不要说主要靠人力的隋朝了,就是现代机械化施工,想用这样短的时间修建2000里长的一段运河,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都是类似于此的,它都是无数无名的个体日积月累的推动;但是史书通常只会记住那些关键节点的重要人物、事件,于是我们就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历史只是某个重要人物、事件促成的。 |
总的来说,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时间,到了隋朝时,关中、关东、江南、巴蜀的交通壁垒已变得越来越容易克服了。 具体的过程、细节,如果我们去考证,不但工程浩大,也未必会有结果。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一个表象就可以了。那就是在过去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关东、巴蜀、江南几块地区很容易实现割据;而在随后的三百年时间里,这几块地区就很难实现割据了。 这绝不是因为杨坚死了,有杨广;杨广玩脱了,有李渊父子;李渊父子不行了,有武则天;武则天死了,有唐玄宗....;所以南北朝对恃一时无法出现了。 而是因为随着交通的发展,中央政府可以把自己的触角强有力的渗透到关东、巴蜀、江南,这些地方想独立,难度实在太大了。 因为当时天下统的客观条件非常充足,所以统治者换了一个又一个,而且内乱不断(李武争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但是统一始终是主流。 |
我的这种观点,许多人都会有一种疑问。 为什么两汉可以维持长久的统一;隋唐可以维持长久的统一。而中间的两晋南北朝却不能了;后来的五代十国也不能呢。 这是因为交通媒介的发展对皇权政治是一把双刃剑。交通媒介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的控制(因为可以用更低的成功、更高的效率控制广阔的地区);但是同时他也有利于下面的挑战皇权(他们在维护自己的共同利益时,也更容易实现联合协作)。不同的阶段,对各自的优势是不同的。 更主要的是,普遍地区自治、独立、割据的原因,通常有两个。 第一个原因自然是交通相对落后。所以任何一个央政府,也很难直辖广阔的地区。普遍地区的自治、独立,就是自然而然的。 而第二个原因,就是当时没有明显的政治、军事、政治重心。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统治者不论占据哪个地方,也很难实现对周边地区的兼并征服。 欧洲早期容易统一。 是因为意大利、希腊半岛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所在的,占据着这里,就容易实现对周边地方的兼并统一。后来,越来越广阔的地区被开发出来,意大利、希腊的这种优势消失了。 在东汉之前,中国容易实现统一,是因为北方拥有明显的优势。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江南、西南得到充分开发,统一就比较困难。 |
第四、文化上。 大江南北文化渐渐趋于统一。 胡人汉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广泛的存在。至少到了隋朝时,说起北朝的统治者,我们很难感觉他们是异族;因为他们的语言文字习俗服饰,和汉人已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这一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会让征服变得相对容易。 在东晋时期,甚至在南朝前期,如果我们看到北朝征服江南,难免会有一种江南被野蛮民族征服的感觉。 但是到隋朝征服江南时,我们通常就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南北朝之间的文论差异,已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更主要的是,随着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变小。政权在利益分配时,也不带有明显的民族色彩了。说得具体点,就是从理论上,北朝虽然是鲜卑人为主体的政权;但是现在已是胡汉是一家了。 在这种背景下,北朝只要取得一定巨大的军事胜利,接管江南就是席卷而下之势了。因为类似的反抗,不再夹杂多少民族色彩了。 |
说到这里,必须得说到一件事。 那就是在隋朝建立之前;杨坚的官方名字叫作普六茹坚;李渊的官方名字叫作大野渊。 杨坚与李渊当时的名字,听起来就怪怪的。 如果大隋帝国高层的人物,都叫着这种,听起来怪怪的名字,那征服南方时,难免估计就比较大了。 因为不要说别的了,就是这种稀奇古怪的名字,也会让南方人感觉,北方人非我族类! 杨坚上位后,就开始让高层大佬都恢复汉姓。 在这种背景下,虽然说隋、唐都有鲜卑血统,但是人们也很难把他们与异族联系在一起。 至于晋王杨广坐镇江南时,说中原的普通话都不解恨;还要说江南的普通话;这更让人感觉,这些有着鲜卑血统的征服者,在许多地方比大多数汉人更象汉人。 |
第五、中央集权。 从三国两晋开始后,都是皇帝与豪门贵族共治天下的历史。 在这种背景下,帝国交替就如同走马灯一样,被废被杀的皇帝一个接一个;被当傀儡的皇帝层出不穷。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政权想不断变大,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内部的矛盾就足以撑垮它,或是让他难以继续变大。 遥想当年,苻坚大举南征,一副随时踏平江南的架式。但是因为内部豪门势力太大,所以一场似乎毫无悬念的胜仗,突然之间莫名其妙的大败了;关键是,如日中天的前秦帝国,突然分崩离析了。 进入隋代,虽然还是皇帝与豪门贵族共治天下。但是豪门贵族政治已进入尾声了。 豪门贵族政治进入尾声,意味着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的帝国建立渐渐成为可能。 第六、天下形势。 隋朝开国后第二年,草原世界就分裂了。 草原世界的分裂,意味着大隋帝国面对来自北方的压力变小了。所以能调动更多的资源、投入更多的精力解决江南的问题。 [注1]:至崇化三年,为周师所灭。有户三百三万二千五百二十八,口二千万六千八百八十。 按大象中,有户三百五十九万,口九百万九千六百四。 原北齐境内人口2000万;原北周境内人口近1000万。加起来就是3000万。 [注2]:丙子,贺若弼败陈师于蒋山,获其将萧摩诃;韩擒进师入建邺,获陈主叔宝,陈国平。合州四十,郡一百,县四百,户五十万,口二百万。 逮于陈氏,土宇弥蹙,西亡蜀、汉,北丧淮、肥,威力所加,不出荆、扬之域。州有四十二,郡唯一百九,县四百三十八,户六十万。 这两组数字略有不同的。但是南朝人口也就是北朝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 [注3]:乙丑(初八),南兖州、北兖州、晋州以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郡的百姓一齐离开当地返回长江以南地区。北周又得到谯、北徐州。此后长江以北的地方都并入北周。 [注4]:辽西乌桓蹋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寇,欲助尚复故地。曹操将击之,凿平虏渠、泉州渠以通运。 [注5]:曹操命令田畴率领他的部众作向导,上徐无山,凿山填谷,行进五百余里,经过白檀、平冈,又穿过鲜卑部落的王庭,向东直指柳城。 [注6]: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 [注7]:诸葛亮鼓励发展农业,训练军队,制作木牛、流马为运载工具,运粮集存在斜谷口,修整斜谷屯积军粮和物资的仓库;百姓和士兵得以休息,前后三年,才动用他们。 待续 |
首页 上一页[18] 本页[19] 下一页[20] 尾页[4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