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第10页] |
作者:凌子峰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路口,是谁在翘首中殷切张望?重逢,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模样! 当初转身之后,是谁在这盛世年华里红尘白浪?而谁,又在这高山弦音里曲水流觞? 有些往事,应该在尘封的记忆里典藏,有些模糊的过去,更适合在岁月的长河中遗忘! |
|
第二十四章 北上中原 且让我们举起手中的酒杯,向宋金的百年恩怨敬上最后一杯酒。让过去的往日时光,让曾经的国仇家恨,都就着这杯苦涩的酒饮下,从此永远不再提及。 往事虽已成烟,但南宋这艘帝国的巨舰仍需向前。亡金之后,一个比金更强大的对手开始以姗姗来迟的步履走到了南宋的跟前…… 自蒙古与金开战以来,南宋方面就预料到宋蒙对峙这一天的到来,并且对此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是当这个庞然大物突然清除掉所有的障碍,就这么出现在南宋的眼前之时。南宋君臣的心中仍旧不可避免的有着心理上的畏惧。 放眼当下的局势:一个有着席卷欧亚,灭国四十而未尝一败,堪称古人类发展史上最为强悍的军事优势;一个有着远渡重洋,生产力和商业的发展未曾有与之比肩的,堪称世界古经济史上最为富足的经济优势。 局势发展到这一刻,接下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两个民族政权的争斗,而是一个“军事强国”和一个“经济强国”的角逐;也是一次野蛮与文明的碰撞;更是一次“侵略”与“反抗”的互博。这天下的归属,文明的进程,世界的发展,都将受到争斗的影响。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全天下的命运都将会迎来一次历史性的剧变,并影响到后世千年的格局…… 江上白云千载,世间日月悠悠。历史曾经无数次告诉后人,由共同的利益而结成的那并不牢固的军事联盟,当共同的敌人被联合消灭之后,已经没有了存在的必要。一旦利益分配不均的时候,从联盟到决裂往往只在旦夕之间。参考蒙古人以往扩张和征服的性格,宋蒙战争的爆发,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基于蒙古还没有大举南下的举动,目前双方还尚属一起扛过枪的友军,和平的局面暂时得以维持。但这并不排除他们正有积极南下的准备,他们或许缺少的就是一个借口。而借口,恰恰是这世界上最容易找到的东西! 当蒙古大军回到黄河北岸,罢兵歇马之时,南宋的朝廷就显现出了居安思危的忙碌身影。出于对蒙古的戒心,南宋方面在宋蒙边境的陕西秦岭到安徽淮河一线,加固边城,充实军马,构筑了一条抵御蒙古的千里防线。 忙碌之余,南宋君臣考虑着此灭亡金国的大胜,是自建炎南渡的百年以来的最好消息。作为赵宋的后世子孙,南宋君臣觉得应该去皇陵告慰祖宗。 然而南宋的帝王陵寝还好解决,说去也就去了。但是北宋皇陵所在的洛阳(今河南巩义),随着金国的灭亡,现在已经成了蒙古人的势力范围,这可如何是好? 当年宋孝宗即位之初,就想着去给太祖皇帝扫墓,为此还发动了隆兴北伐。奈何金军强悍,南宋畏缩,宋孝宗终其一生也没有实现扫墓的愿望。所以后来才有了辛弃疾那“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心有不甘;才有了北方汉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殷殷期盼;才有了陆游“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求战之心;才有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临终遗言…… 如今经过70多年沧海桑田的变幻,金国都已不复存在了。但此时在位的宋理宗,却仍旧无法光明正大的去太祖、太宗的陵寝前去上一炷香,敬一杯酒。于是,一个要去皇陵告慰祖宗的想法,于金国灭亡之后,在南宋君臣的心中萌生…… 灭金之后的宋理宗可以说是豪情万丈。毕竟是在他的手中,报了宋金之间的百年之仇。但是在豪情万丈之余,他还是不能扬眉吐气。 鉴于目前和蒙古还处于和平状态,也不适合大动干戈,宋理宗就派大臣偷偷摸摸的去洛阳祭拜北宋八陵,向祖宗告慰他的文治武功。但每每想到以后的日子,祭拜个祖宗陵寝还要偷偷摸摸。宋理宗的心中总会泛起一丝丝的不甘。 没过多久,“英明神武”的宋理宗觉得,以后要老是这么偷偷摸摸的跑到洛阳去拜遏祖宗的陵寝终究不太合适。一个在当时的南宋上下看来,无异于石破天惊的想法在宋理宗心中泛滥成灾。 “把洛阳收回来怎么样?”后来,他又转念一想,仅仅收回洛阳还不够,最好把汴京也收回来;后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黄河以南的北宋故土都收复算了。 一想到这里,宋理宗那可是热血沸腾,恨不得明天就出兵,后天就亲临汴京城头,大后天就亲自去洛阳太祖太宗的皇陵前告遏。 如果宋理宗真能实现他心中那伟大的抱负,那他的武功可以说南宋的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与其比肩,简直可以作为南宋开国以来武功最为杰出的皇帝。百年之后,我想后人加给他的谥号就不是理宗了。如果后人真要重新给他加一个谥号,那这个这个谥号,应该叫做宋武宗! 事实上,宋理宗后来是真的做到了…… 但是,眼下宋理宗在朝堂上提出要出兵收复河南之地的战略构想之时,朝堂之下的人都用一种不可置信的眼神看着他。一时间宋理宗被盯的很不自在。 “不知道堂下的诸位爱卿,尔等是支持还是不支持啊?” …… 河南之地,在金亡以后被蒙古接手。当年的金国被打的苟延残喘之时,南宋尚且不敢出兵。反观现在蒙古刚刚经过大胜,兵势正盛,双方还处于友好的关系状态。若是此时出兵北上,其后果是否是南宋所能承受的起,朝堂上的人大多数持否定态度。 在他们的心里,蒙古不越过边境来攻打南宋就算不错了。此时若南宋主动出兵去攻打河南之地,挑起中原大地这刚刚熄灭的战火。我说皇上,您这不是开玩笑吗? 当这个想法被宋理宗在朝堂之上被提出来讨论的时候,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守土和收复的辩论,又一刻在南宋的朝堂上上演。 其中当朝宰相郑清之、淮东制置使赵范、沿江制置副使赵葵、淮西制置使全子才、联蒙灭金的孟珙认为北上中原是可行的;而京湖统帅史嵩之、枢密院事乔行简、枢密院副都承吴渊、淮西总领吴潜、江淮制置使赵善湘、淮西转运判官杜杲认为此时北上中原是不行的。这些人,或是身处朝堂的高官显爵,或是主撑一方军政的封疆大吏。位不可不高,权不谓不重,都是南宋方面响当当的人物。围绕着战还是不战的问题,两帮人马那是在朝堂上和地方上吵了个不可开交。 但是,对于收复归德,洛阳、汴京、潼关这些黄河南岸的土地,宋理宗是认真的。这两帮人怎么吵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宋理宗说它可行,他就行! |
早上好! |
第二十五章 光复汴京 “好战必亡”的道理谁都懂,但是身处江南腹地的军民们,已经承平的太久了。 一百零七年的西湖歌舞,消磨掉了多少将士的锐气;那采莲江南的女子,又让多少俊雅风流的书生为之痴迷。夫子庙前,秦淮河边,谈论的不再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的前尘往事。铺满青石的烟雨小巷,是一对对痴男怨女“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你侬我侬。暮色里的百年江南,早已没有了祖先南下之时的沧桑热泪。 此时,遥想着北方草原那随时可能南下的战争风暴,用“忘战必危”来形容南宋上下,是最为合适不过。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回顾蒙古崛起的这20多年来,能消灭金国,当年的西夏“功不可没”。然而蒙古在金国未灭之时,就先对自己那个曾经的盟友痛下杀手,上演了一幕“飞鸟未尽,而焚毁良弓;狡兔未死,而先烹走狗”的无义之举。 如此蒙古,南宋难道还寄希望通过这次联手灭金的旧事,来获取一个和平的局面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既然按照蒙古崛起以来的行事风格,南侵已经成为必然。那为何不先发制人,把抵御蒙古的战线,从秦岭淮河一线,推进到潼关——洛阳——汴京的黄河沿线。毕竟先前的金国可是依靠这条防线坚守了近二十年…… 在宋理宗力排众议之下,收复北方故土的军事行动开始行动起来。但由于靠近汴京的京湖统帅史嵩之的不配合,这项艰巨的任务只能由远离汴京的两淮兵马去执行。一时间,江淮战区的兵马开始紧锣密鼓的调动起来。 联蒙灭金半年之后,南宋在没有充分准备好燃料的情况下,战争的火车便匆匆启动了。江淮战区的七万北上大军以赵范为统帅;以全子才为前锋;以徐敏子、扬义为副将,开始沿着冒险和进取这两条不太稳定的铁轨,悍然走上了由庐州(安徽合肥)开赴汴京(开封)的道路,去向北方的那个庞然大物发动军事攻击。 在宋理宗的遥遥目送下,赵范和全子才带着收复故土的梦想出发了。淮水潇潇,缓缓东流,北伐大军一如强弓射出的箭矢,带着刺眼的寒光,奔向中原大地的天空…… 看着北上中原的计划一步步付诸行动,祖先遗留在宋理宗基因里的复国梦想,开始在他的梦中滋长。梦里的他,骑着青葱骏马,一路奔回祖先的家乡…… 然而,来到中原的宋军发现,祖先寄托在他们梦里的中原大地,那曾经用千年堆砌的繁华,已经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由丰美走向凋零。踏上中原大地的他们,好像根本就不是来打仗的,倒像是来接收城池的。 只见前路道途无人,山间鸟喧花静,一路上他们没有遭遇任何像样的抵抗,就轻而易举的收复了当年北宋的南京应天府,现在的归德, 而这归德城,说来真是应该让南宋的历代君臣感到汗颜。在宋室南渡的这一百多年里,归德一直作为南宋名义上的官方都城而存在。当年的宋高宗赵构就是在钦徽二帝被俘之后,于此登基称帝,定都应天府(后金将其改为归德)。而后高举起抗金的大旗,延续着大宋王朝的国祚。 但是,整个南宋一朝,归德从来没有行使过一天作为南宋都城的权利。它一直身处在“沦陷区”。如今,宋理宗所身处的临安(杭州),只是南宋的“行在”。说白了,那也就是一个临时都城。故而取名为临安。 南宋之所以一直没有将临安正式定为南宋的都城。那是因为南宋的历代君臣希望借用“临安”这个行在的称呼,时刻鞭挞、提醒着后人:“临安”只是一个临时的帝都。南宋的京城,在黄河以南,不在长江以南。“临安”即使住了一百多年,它仍然是一个临时安居的住所。总有一天,宋朝的君臣要回到黄河南岸去。那里,曾经是他们祖先离开的地方。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家…… 时光如流水般往复。全子才“收复”了归德之后,便率军直趋汴京。路途中的他们,本以为在汴京城下会有一场恶战。然而,当他们到达汴京之时,结果又令他们失望了。 两年前,金哀宗逃离汴京之时,留下满城的鳏寡老幼。而当时负责留守的元帅崔立,在金哀宗走后于汴京城内发动了兵变,投降了蒙古。以满城的父老和皇室,换取了自己的一时荣华。 如今两年过去了,宋军挺近汴京,替蒙古人驻守汴京的仍然是这个崔立。 天道好还,百姓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匹夫无不报之仇。在北上的宋军到达汴京之前,汴京的军民便将崔立这名蒙古的鹰犬以及手下诛杀。待宋军开赴汴京城郊,守将举城投降了宋军。 前一刻收复了南宋的“都城”归德(商丘),后一刻收复了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这是南宋一百多年来,最具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但是参与收复的官兵们,在短暂的喜极而泣之后,却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开始涌上心头。 这场胜利,来的太容易了;这场胜利,是如此的不真实。哪怕是经历一场真刀真枪的战争也好啊。可惜,没有。一路上,除了空城,就是举城投降,偶有零星的抵抗,也被迅速解决。 拜蒙军所赐,他们始终坚持二十年如一日的在河南地区烧杀抢掠,曾经繁华富庶的中原,呈现出一幅“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此时的黄河南岸,民生凋敝,无人区比比皆是。即使像汴京这种曾经人口突破两百万的大都市,此刻在残破的街道上也只能看见寥寥数人而已。现在他们终于明白,为何一路上没有遭遇到任何抵抗。 一个没有人口的城池,又如何去屯驻军队,又如何会有抵抗。但是,没有军队并不意味着蒙古人打算将这些土地白白留给南宋。蒙古人屯驻不了军队,南宋又如何屯驻军队。此时的宋军,必须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他们随身所带的粮草已然不多了。 照眼下的情况来看,从周围刚刚占领的城池获取粮草,根本毫无可能。而后方两淮地区和京湖地区的粮草要运抵河南,也是颇费时日。更为可恨的而是,之前反对北上用兵的京湖统帅史嵩之竟然拒绝为北上收复的大军提供粮草!你说你气不气! 好在如今粮草还够支撑些时日,接下来宋军所面临的人物便是收复洛阳,然后西去收复潼关。如此,此次北上中原的壮举便大功告成。但愿能在那两座城池得到补充……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残酷的。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也最容易失去。当南宋的江淮之军渡过了淮河之时,蒙军留在黄河两岸的哨骑,便已将宋军在中原的一举一动传至大漠的汗帐。 而沉浸在恢复故土喜悦里的宋军,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依然按照原计划分兵三万,走上了汴京前往洛阳的路途。 路上的他们在黑夜里默默祈祷——祈祷着洛阳不要再像汴京一样荒凉残破…… |
早上好! |
看到这里的诸位,大家绝对关于南宋的这两章写的怎么样? |
第二十六章 兵败洛阳 遭遇了一场惨雨,惊扰了一阵落花。五天之后的夜里,宋军的一万五千人马在宋将徐敏子的率领下先一步到达洛阳城外。而剩下的一万五千人在杨义的统帅下,尚有一夜的路程方能赶到。 骤雨过后,夏夜微凉,游萤闪烁。这本该是一个让人对前路充满遐想的夜晚,但初到洛阳城下的宋军,总是感觉有一双隐藏在夏夜流萤里的眼睛,于黑暗的深处紧紧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幽静的洛阳城外,没有因宋军的到来而显得喧嚣。而随着的前军兵马陆续到达,收复洛阳的战斗已然开始。在这无边的黑夜里,徐敏子派出两百多人的宋军,去偷袭洛阳城的城门。 这些前去偷袭的宋军,来到洛阳城下,却发现城门并未关闭。而这,又让洛阳城在这神秘的夜色里透露着一丝诡异。似乎眼前洛阳城大开的城门,就像一张张开的大网,只待黑暗中的宋军进去,就将其无情的吞噬…… 无尽的黑暗让人畏惧,城内的未知使人惊悚。但是主将的命令,他们又不得不执行。统军的偏将趋使着手下的兵士进入城门之内,去试探城内的情况。 而后十多名宋军的尖兵,抱着必死的决心,偷偷摸摸的向城门靠近。大开的城门在他们眼里越来越清晰,他们脸贴着洛阳的城墙停了下来,心里突突的直跳。生存和死亡,也许就是那一堵城墙的距离。 在仿佛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煎熬之后,他们终于决定从大开的城门进入。 一步,两步……十步,城内没有任何动静。而这些进城的士兵,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虽然他们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决心,但是这身处恐惧的滋味实在太难受了。也许此时蒙军的弓箭手已经瞄准了他们的头颅和后心。不知道哪一刻,他们就会被突如其来的一支箭射死。但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蒙军的箭矢会在什么时候射出。等待危险降临的恐惧,成为了最痛苦的事情。 他们已经走进了内城! 他们又退了出来! 他们又走了进去! 如此反复多次,城内仍然没有多少动静。此刻他们得出一个结论——洛阳城内没有埋伏。 感觉“劫后余生”的他们,终于放松了紧绷的神经,随后控制了洛阳的城门。那两百多人的突击队也从城门战战兢兢的进入。但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们仍旧不敢掉以轻心。 宋军的士兵考虑着是否是蒙军嫌弃他们这两百诱饵不够大,本着为大部队扫清隐患考虑,这两百人的突击队又开始了在洛阳城内四处侦查。 侦查到最后,这两百人终于确定——这又是一座空城!而他们俨然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以区区两百人,收复了沦陷一百多年的洛阳城,造就了整个宋朝军事史上的“神话”。 然而,人终究还是要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些上天赋予的求生本能还是不应该被丢弃。怀疑自己,有时是会付出惨痛代价的。而这个代价,有很多时候是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此时的洛阳城外,隐藏在夏夜里的数千蒙军,先是看着宋军那两百人控制了洛阳城门,又看到徐敏子带领着一万五千人马进入洛阳城。但他们,仍然选择在黑夜里保持着静静的等待。 而进入洛阳城的宋军,马上就面临着和收复汴京之后的同样问题——眼下的洛阳城和汴京一样,根本无粮可以就食。而他们随身所带的粮草只剩下一天了。 也就是说,占领洛阳的第二天,宋军就已经断粮。 也是在这一天,杨义统帅着同样断粮的另外的一万五千宋军,到达了洛阳的地界,背水扎营在清凉夏日的暮色里…… 洛河之畔,云霞漫天。火红的云彩烧红了天际。在这红尘万丈的光影里,抬头仰望的宋军仿佛看到了洛阳这座千年古都的昔日辉煌。但随着傍晚的临近,无声暮烟却又一点点潮没了洛阳城外的旷野荒天。 巍巍大汉,隆隆盛唐。洛阳城那曾经辉煌的过去,终究还是败给了时过境迁。 随着暮色日沉,宋军在这夏日傍晚的慵懒时光里埋锅造饭。也就在此时,他们脚下的大地却剧烈的震动起来。紧接着一团黑影带着漫天的烟尘,开始向宋军的营帐袭来。待烟尘逼近才发现,那是在洛阳城外静待了数天的蒙古军。他们正用那如闪电般的铁骑,对杨义的一万五千宋军军发动了突袭。 蔽日的烟尘瞬间淹没的宋军的营帐。来去如风的蒙古骑兵,在宋军还没拿起武器之时,便已经冲至军前。宋军的阵营片刻便被冲散。在洛阳城内的徐敏子甚至还未赶来救援之时,宋军的主将杨义便已战死。无数的南宋士兵,被湮没于滚滚的洛水之中。侥幸未落水的军士,上岸后也被围而聚歼。 待到天空的烟尘散尽,天已将夜…… 入夜,手执火把的蒙军又张开了血盆大口,露出了阴森的獠牙。在夏夜无垠的星空下,开始围困洛阳城内粮尽援绝的宋军。刚刚占领洛阳城不到两天的宋军,不得不在那如星云般虚幻的“虚假胜利”里,带着深深的不甘突围而去。 短短两天,从收复到败退,宋军经历了一个成功到溃败的轮回。他们既没有猜测到开头,也没有预料到结局…… 虽然宋军从洛阳城内突围而出,但蒙古军并没有打算放过他们。在宋军一路狂奔的时候,蒙军在其身后紧追不舍。最终,在洛阳的龙门,蒙古军追上了突围而去的宋军。双方在龙门展开了一场大战,宋军伤亡惨重,再次四散溃逃。 听闻宋军在洛阳兵败,身处在汴京、归德的南宋主帅赵范和全子才大惧。此刻也已断粮的他们,为防止重蹈洛阳宋军的覆辙,只得引兵撤退京湖。 在那个撤退的夏日夜晚,九天的银河之上,那些曾经照耀过北宋王朝的群星,于汴京城的上空,目送着他们黯然离去…… 塞北白云缭绕,江南路远山高。洛阳一战,宋蒙的军事联盟已然破裂。往后经年,宋蒙将成陌路,日后再见便是敌人。要不了多久,广袤的华夏大地,将再次秋风骤然大起,山河为之突变。宋蒙之间那长达45年的风云之战也就此开始…… |
|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