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回顾宋元科技史,从宋朝水运仪象台和北司天监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回顾宋元科技史,从宋朝水运仪象台和北司天监说起[第2页] |
作者:大枫溪月1455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元·朱玉《太平风会图》局部,杆秤,被用在了计时器上。 |
唐制吕才定漏刻,本图出自南宋·杨甲《六经图》,这本书又是一本来头不简单的书。 |
燕肃漏刻(挈壶),本图出自南宋·杨甲《六经图》 |
莲花漏,这些漏刻的作用清一色被机械钟所取代。 |
8.讨论制造玑衡所扮演了什么角色? 讨论制造玑衡所是王黼主持制造,王黼,我们可以理解为讨论制造玑衡所的总设计师。 王黼,原名王甫,因和东汉十常侍王甫重名,故被改名了。因此,黼和甫是同音的。王黼是个传奇人物,这里就不细说了。在这里,我们只要知道王黼是个大科学家就好。 其实王黼一直都在,只是一般人不了解天文学史,感受不到而已。全球第一个在机械钟原型机上做出指针的人便是王黼。 |
《宋史·卷八十·志第三十三·律曆十三》 宣和六年(1124年)七月,宰臣王黼言: 臣崇宁元年(1102年)邂逅方外之士于京师,自云王其姓,面出素书一,道玑衡之制甚详。比尝请令应奉司造小样验之,逾二月,乃成璇玑,其圆如丸,具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置南北极、昆仑山及黄、赤二道,列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六十四卦、十干、十二支、昼夜百刻,列二十八宿、并内外三垣、周天星。日月循黄道天行,每天左旋一周,日右旋一度,冬至南出赤道二十四度,夏至北入赤道二十四度,春秋二分黄、赤道交而出卯入酉。月行十三度有余,生明于西,其形如钩,下环,西见半规,及望而圆;既望,西缺下环,东见半规,及晦而隐。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将入,或左或右,或迟或速,皆与天象吻合,无纤毫差。玉衡植于屏外,持扼枢斗,注水激轮,其下为机轮四十有三,钩键交错相持,次第运转,不假人力,多者日行二千九百二十八齿,少者五日行一齿,疾徐相远如此,而同发于一机,其密殆与造物者侔焉。自余悉如唐一行之制。 然一行旧制机关,皆用铜铁为之,涩即不能自运,今制改以坚木若美玉之类。旧制外络二轮,以缀日月,而二轮蔽亏星度,仰视躔次不审,今制日月皆附黄道,如蚁行硙上。旧制虽有合望,而月体常圆,上下弦无辨,今以机转之,使圆缺隐见悉合天象。旧制止有候刻辰钟鼓,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今制为司辰寿星,运十二时轮,所至时刻,以手指之,又为烛龙,承以铜荷,时正吐珠振荷,循环自运。其制皆出一行之外。即其器观之,全象天体者,璇玑也;运用水斗者,玉衡也。昔人或谓玑衡为浑天仪,或谓有玑而无衡者为浑天象,或谓浑仪望筒为衡:皆非也。甚者莫知玑衡为何器。唯郑康成以运转者为玑,持正者为衡,以今制考之,其说最近。 又月之晦明,自昔弗烛厥理,独扬雄云:“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其溯于日乎?”京房云:“月有形无光,日照之乃光。”始知月本无光,溯日以为光。本朝沈括用弹况月,粉涂其半,以象对日之光,正侧视之,始尽圆缺之形。今制与三者之说若合符节。宜命有司置局如样制,相址于明堂或合台之内,筑台陈之,以测上象。又别制三器,一纳御府,一置钟鼓院,一备车驾行幸所用。仍著为成书,以诏万世。 诏以讨论制造玑衡所为名,命黼总领,内侍梁师成副之。 |
文中提到的人物分别有:王氏、一行、郑玄、扬雄、京房、沈括。 王氏,不知姓名,北宋民间天文学家。一行即是唐代天文学家。郑康成即是郑玄,东汉民间天文学者,史称经学四大家之一。扬雄,西汉儒家。京房,西汉天文学者。沈括,北宋天文学家。其实在这篇文章中,就能看出儒家和科学家从来是相辅相成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这段话中,“又月之晦明”以下的文字说的是制造模拟月球运动规律的天文仪器等事,在谈机械钟时,可不必管这部分文字。 |
从文中的“注水激轮”等文字描述,能看出讨论制造玑衡所对水运仪象台多有借鉴,不过工作原理仍和水运仪象台一样,未曾改变。 “一行旧制机关,皆用铜铁为之,涩即不能自运,今制改以坚木若美玉之类”的描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第5个问题中已经作了详细解释,这段话首次揭示了水运仪象台为什么是木制的,而且使用了哪种木料。有些人会觉得王黼对此的描述十分平常,是因为不知道苏颂根本没有说明水运仪象台为什么用木料制作,又用使用了什么木料,如果知道有这段历史,就知道王黼的这句话是多么宝贵,王黼的才能又表现在何处。 “旧制止有候刻辰钟鼓,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今制为司辰寿星,运十二时轮,所至时刻,以手指之”的描述是又一个关键所在,这处是讨论制造玑衡所的发明。这段话告诉我们几个事实。过去的仪器(前4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是没有指针的,看不见时间的具体变化,原文写为“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昼夜短长”、“日出入更筹”都是时间词,“度”即是说时间刻度,“皆不能辨”翻译成白话,便是“都不能辨认”。 所以,现在制造的天文仪器做出了改变,在时间刻度上加了一个零件,叫“司辰寿星”,到了具体时辰了,“司辰寿星”就用手指着它,显示现在的具体时间。这段话就是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造“司辰寿星”,“司辰寿星”的作用是什么。 “司辰寿星”其实就是机械钟上的指针,这样,指针走了多久,走到哪里了,就都一清二楚了。这就解决了过去的“旧制止有候刻辰钟鼓,昼夜短长与日出入更筹之度,皆不能辨”问题。 |
到此,我们说王黼是大科学家,绝不是溢美之词,一定要知道,这台天文仪器的完成时间是1124年。此时,英国建国不久,不足百年。欧洲的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尚未出现。1124年距离美国建国还有652年,距离法兰西皇家科学院建立还有542年。 我们现在再比较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品,就能发现王黼所说的并非虚言,其实看水运仪象台的话,就能直观地了解这段话的含义。 “其下为机轮四十有三,钩键交错相持,次第运转,不假人力,多者日行二千九百二十八齿,少者五日行一齿,疾徐相远如此,而同发于一机,其密殆与造物者侔焉”的描述也是一个关键点,对比水运仪象台的复原品、《新仪象法要》的描述便能知道这个天文仪器比起水运仪象台又复杂了。 此刻再拿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的具体描述零件对比现代的机械钟,我们能发现,此刻,世间已经有两套擒纵系统了,导力系统也是有两套了,现代机械钟所需要的用于导力的齿轮样式,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身上都有了。校准系统也有了。 现代机械钟所必要的指针也经有了。 |
在此清点下现代钟需要的和尚未出现的成分吧: 已有的: 1.擒纵系统 2.齿轮导力系统 3.时针 4.显示系统 5.校准系统 6.报时装置(声响提示功能,不是必备,早期的机械钟受水运仪象台影响,都会带) |
未有的: 1.秒针(擒纵系统进一步改良,导力系统进一步改良,显示系统部分) 2.分针(擒纵系统进一步改良,导力系统进一步改良,显示系统部分) 3.发条(新的动力来源) 4.时间制: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显示系统部分) 此刻,还有4件关键东西尚未出现。 |
不过由于王黼未能写书说明讨论制造玑衡所的情况,我们已经无法知道这台仪器使用了什么擒纵系统,更不知道它具体长什么样。 我们需要科学吗?这感觉就是一句废话,有些人是根本不考虑政治迫害的力量。休说是科学,王黼在任何时刻,都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但王黼被放错位置了,能怪王黼本身吗? 科学家能做的事情,仅限于科学而已。 |
对比此图,你就能发现,还剩多少零部件没有出现。 |
水运仪象台,厦门同安复制品。 |
水运仪象台复制品 |
能看到,水运仪象台上,显示系统部分,实际只开了一个小窗口,小窗口里的小人实际是随齿轮转动的。尤其是显示12时辰部分,若齿轮转动一定位置,就会把拿着时辰牌位的小人给隐没了,这样,时间就不容易显示。为了解决这个痛点,王黼便把显示系统给换了,变成了指针装置。这样,显示系统就得到了第一次精简。 |
从需求和痛点而言,王黼希望看到齿轮转到哪里了,其实就是擒纵轮已经转了多少格。水运仪象台并不让王黼看,于是王黼基于这个需求和痛点做出解决,指针出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机械钟在一步步成长。但西方是没有这个成长史的。这已经在暗示我们,西方的机械钟是外来的,也就是来自中国。 |
这两张图就看得清楚了。 |
|
复原过的图片比《新仪象法要》上的图片清楚多了。 |
9.太平浑仪有哪些贡献? 首先看文字描述。 《宋史·卷四十八·志第一·天文一》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巴中人张思训创作以献。太宗召工造于禁中,逾年而成,诏置于文明殿东鼓楼下。其制:起楼高丈余,机隐于内,规天矩地。下设地轮、地足;又为横轮、侧轮、斜轮、定身关、中关、小关、天柱;七直神,左摇铃,右扣钟,中击鼓,以定刻数,每一昼夜周而复始。又以木为十二神,各直一时,至其时则自执辰牌,循环而出,随刻数以定昼夜短长。上有天顶、天牙、天关、天指、天抱、天束、天条,布三百六十五度,为日、月、五星、紫微宫、列宿、斗建、黄赤道,以日行度定寒暑进退。开元遗法,运转以水,至冬中凝冻迟涩,遂为疏略,寒暑无准。今以水银代之,则无差失。冬至之日,日在黄道表,去北极最远,为小寒,昼短夜长。夏至之日,日在赤道里,去北极最近,为小暑,昼长夜短。春秋二分,日在两交,春和秋凉,昼夜平分。寒暑进退,皆由于此。并著日月象,皆取仰视。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新制成于自然,尤为精妙。以思训为司天浑仪丞。 |
此处即是第三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的全部文字描述。第三台和第五台一样,也包含了地球公转运动演示器。所以,说太平浑仪等仪器是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并非说它们只有地球自转周期演示的功能,而是说它们至少有地球自转周期演示的功能。把它们概括为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只是为了叙述方便而已。 979年为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间,至苏颂准备制造水运仪象台,已时隔107年,这百年来仍是北宋的安定期,因此战争问题可以忽略。苏颂见到太平浑仪的场景是“自思训死,机绳断坏,无复知其法制者”(《进仪象状》),理论上应是有些残件的,但是否真的存在残件,残件如何,由于苏颂没有进一步描述,我们已经不知道发生什么了。不过从水运仪象台和太平浑仪的相似性角度看,水运仪象台的设计者确实对太平浑仪多有借鉴。 太平浑仪有没有擒纵系统,不得而知,苏颂、韩公廉、王黼都没有对此描述。这里能看出,擒纵系统刚发明出来的时候,当时的顶级天文学家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发明将颠覆世界。苏颂、王黼等人都错误地认为足以经世的应该是整个天文仪器才对。而擒纵系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被某个天文学家注意到了,我们便可以大胆肯定,这个天文学家是在不断把玩、研究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玄机。这个人是谁,我们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人生本就是如此,错过是常态,遇见了,也许并非常态。 |
太平浑仪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主要告诉我们: 一、使用一行的用水运转的老办法,到了冬天,水就冻住了; 二、为解决冬天水结冰问题,改用水银; 三、至北宋仍然使用昼夜等长为春分、秋分定义,昼最长为夏至定义,昼最短为冬至定义。 |
看太平浑仪的时间设置说明,可以知道,太平浑仪和水运仪象台的时间提示区别不大,都是用声响和直接亮出时辰、刻度来告诉观测者当天是什么时候。某个时间,用以报时的齿轮转到哪里了,根本不知道。正因为存在这个痛点,王黼让指针和声响同时出现了。这里又能说明,1124年之前,水运仪象台确实在运转,若水运仪象台没有正常工作,王黼无法觉察到这个痛点,也不会让指针出现。尽管没有指针的问题在太平浑仪上便已出现,但苏颂、韩公廉没有觉察到的原因恐怕是没有实物可供他们借鉴,这样就没有了需求,没有需求,就没有痛点,没有痛点就不会想着去改变。这个规律是一个关键,需求—痛点—变革,纵观天文学史,纵观人类的科技史,需求—痛点—变革一直激励着人们向着更大的世界迈进。 |
太平浑仪的描述中,有一个属于机械钟史的题外话,这是天文学史的问题。“按旧法,日月昼夜行度皆人所运行”说的是,太平浑仪上面安放有日、月两个天体,日、月两个天体绕着地(这时候经度尚未发现,地球概念并不明确)旋转。每天靠人力来推动日、月旋转到一个固定的角度,借此模拟日、月的运动轨迹。此时,中国天文学家尚不知有地球,更不知地球是绕着太阳旋转。浑天说,不是地球,是说有个球体半露于水(海)上,半没于水上。 由此可知,太平浑仪上有朔望月轨道和太阳绕地运转一周年的轨道。太阳绕地运转的场景到了讨论制造玑衡所时,讨论制造玑衡却有了太阳绕地运转的部分设置。水运仪象台上是没有太平浑仪的这个装置的,由此可知,讨论制造玑衡所确实是胜过前代的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一筹。 太平浑仪约造于980年,此时,英国尚未建国,中国纸尚未到达欧洲。尽管中国早已废除了19年7闰章闰法,采用李淳风置闰法,但此刻,法兰克王国恐怕仍在用来自中国的19年7闰章闰法,计算来年的复活节是哪天,再加上《尼西亚曆》,这就是法兰克王国的全部天文学知识了。这才是真正的全球科技史。 |
10.1993年之前,有人真正读懂水运仪象台吗? 目前,了解水运仪象台最重要的两本著作,分别是胡维佳译注《新仪象法要》,李志超《水运仪象注》,胡维佳著作成书于1993年,李志超著作成书于1997年,水运仪象台的首次恢复运转时间是1997年。 在此之前,世人对水运仪象台的了解几近空白。 李约瑟错误地把近现代机械钟工作机制代入了水运仪象台,误认为天衡的左天锁、右天锁是水运仪象台工作之核心,事实是天衡图右一堆的零部件才是控制擒纵轮的擒纵器。 由于李约瑟很难接触到各类中国文献,纵然接触了,由于文字隔阂的关系,李约瑟读懂的可能性很渺茫。从目前看,李约瑟确实没有读懂辽、宋、金、元四朝具体做了什么。 这些天文仪器为什么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学习的蓝本。它们和老师有同等地位,水运仪象台就是苏颂、韩公廉的化身,讨论制造玑衡所是王黼的化身。很多地方忽视了讨论制造玑衡所也在金人手上,1215年,中都(今北京)沦陷后,这些东西转而被元人收执。其余天文仪器则是其余老师的化身,北司天监人就是通过这些东西,在天文学史上,朝前又迈出了一大步。 |
在百度搜索:水运仪象台+北司天监,就能找到这个帖子,就能找到我。 若是真有心了解此事的,自然会知道我在哪里。 |
百度爬虫是看流量等等综合评判的,这个帖子顶得多了,看得多了,百度爬虫就默认搜索人搜索各类关键词的时候,是在搜索这个帖子。 |
11.什么是擒纵系统? 擒纵系统是机械钟的核心,没有擒纵系统就没有机械钟,这在今天的钟表世界里,已经是常识。但这不代表过去是常识,就连发明者苏颂、韩公廉都不知道擒纵系统意味着什么。 现存最早的擒纵系统来自水运仪象台,原文无称呼,今天可称为水运仪象台擒纵系统。擒纵轮原文为枢轮,擒纵器原文为天衡。枢轮、天衡的描述出自《新仪象法要》,原书即有图,有文字说明。不过原文描述,其实是不太详细的,这才导致南宋政府和南宋学者无法恢复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擒纵系统不如今人解释得清楚,原因是今人已经完整地恢复了水运仪象台。《新仪象法要》存在的意义在于便于当代学者复原,同时证明天衡擒纵系统不是当代学者的伪作,而是出自北宋·苏颂《新仪象法要》。《新仪象法要》清楚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确实至迟于1092年发明了擒纵系统。 罗宝琪参与复原的这台是很有意义的,告诉了我们水运仪象台日误差可以调到多少。 |
天衡擒纵器主要使用了两个擒纵器来控制擒纵轮,使擒纵轮输出的力具有等时性。天关、关舌部分用以擒住擒纵轮,天权、枢权部分用以维持天关、关舌的平衡,同时负责天关、关舌在松开擒纵轮时,令其能维持稳定,以便其继续下一次擒住擒纵轮,如此循环,则构成了一抓一放的等时特性。看到这里,你就知道机械钟的工作方式和漏刻的工作方式根本不是一个概念。漏刻首大障碍便是,它根本不存在等时性,它的行为只是接近等时性而已。不过,也正是漏刻的行为接近等时性,所以漏刻出现了,12时辰、96刻(100刻)就有了。西方无漏刻,所以,西方的历史中没有出现过12时辰、96刻(100刻)的概念。最近(对15世纪而言,这个时间确实是最近了)有了雅典机械漏刻,但这个伪作在明眼人看来是非常可笑的艺术品。对于雅典机械漏刻的辨伪,其实我在《新年表》四处都已提到,只要综合起来,读者就明白雅典机械漏刻的作伪点在哪里了。显见的便是雅典机械漏刻是孤证,它没有任何传承、影响可言。 这也是我说的,为什么辨伪比了解机械钟的原理,了解机械钟的影响更重要,因为人家已经在排挤真实的历史了,你视而不见,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今天你不和它较真,明天就是安提基特拉机械装置(Antikythera Mechanism),后天就是机械钟原型,大后天,水运仪象台就成了被影响的事物。 你现在不去制止流言,这些流言终将成为积重难返之累。反观2010年以前的世界,作为一名中国人,所承受的痛苦还不够多吗?虞喜从发现岁差周期的世界第一人,成了被影响的对象,“商量又商量”后,才成了独立发现,即便是独立发现,那也是世界第三,乃至第n个人。眼见的,在虞喜先的就有伪希帕克斯、伪托勒枚。中国第一的招牌拿来有什么用呢?这是用点脑子就知道的后果。而虞喜只是冰山一角,孙小淳先生已经拿着伪托勒枚的作品来说耶律楚材受了伪托勒枚影响。这些事情真的是多得数不胜数,正因为多,所以许多人便当成了理所当然。 |
还是回到原来的话题吧,由于我们现在已经完全了解了擒纵系统的原理,因此,我们此刻可以做一个假想,天关、天舌相当于钩爪,连接天关、天权,关舌、枢权两端的木棍相当于摆长,天权、枢权相当于铅球,到此,最原始的擒纵器已经出现。 天权、枢权看似普通,其实也十分关键,它在将来就演变成了摆钟的核心部件。 水运仪象台的擒纵器灵感来自称漏,苏颂在《进仪象状》中就有明确提到称漏,读者只要仔细看天权、枢权部分,便能发现这两个东西真的很像秤砣。天衡擒纵器,在本质上还是使用了杠杆原理,来控制枢轮(擒纵轮)的运动。我在前面已经说到了称漏的其中一个工作原理正是杠杆原理。 一般情况下,我们做某事,是生怕力用得不够,但这一次,却是要阻止擒纵轮出力,逼迫它暂停一下,再走,便形成了等时性。大致情况便是,走停,走停……齿轮走一个齿,遇到“杆秤”,被迫停顿一下,“杆秤”的钩子松开,秤砣翘起,齿轮在动力作用下,又能朝前走一齿,又遇到了归位的“杆秤”。这个动作无限重复下去,就成了时间。这个行为其实可以模拟为擒纵轮动,擒纵器叫停,计数,再让擒纵轮动,擒纵器叫停,计数,如此重复,时间概念出现。 |
有些人用嘀嗒、嘀嗒来形容机械钟是不太确切的,这个声音应该是硬木和硬木之间的碰撞声,或者是金属和金属之间的碰撞声。 此刻的一切都是等时的,所以声音是节律的,摆动的幅度也是节律的,此刻的万物都是和谐的。 此刻,我们不妨关掉这个喧嚣的社会,重新回顾下历史,1092年,水运仪象台问世;1564年,伽利略出生;1571年,开普勒出生。此刻,世间的一切在水运仪象台擒纵系统这里都已归于和谐。隐约间,我们仿佛能听见第谷怨艾道:“它还是慢了几秒。”(第谷这句话是史实,并非虚构内容。第谷,1546-1601)到此,还有什么是值得怀疑的呢?或者说,还有什么是不值得怀疑的呢? |
《新仪象法要》告诉我们,枢轮上有36个受水壶,这些受水壶就相当于齿轮,25秒走一格,一周是15分钟。换一句话说,水运仪象台已能做到最小单位是25秒,时间被分割成了3456个等分。 |
我们此刻可以借助惠更斯给出的单摆运动周期公式来计算下: 借助现代科学,我们已经知道以下常数: g≈9.801 π≈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 2π=6.28318530717958647692528676 2π≈6.2831853 代入单摆运动周期公式,便可知道L和T的关系,且当T等于多少时,L该等于多少。 |
此时,取值l=155.16米,便能得出T=24.9996863秒,换算成一天的时间,便是86,398.9秒。罗宝琪先生等人复原后,达到了日误差在1分钟以内,可见水运仪象台擒纵系统的优越性。 |
此刻再看水运仪象台擒纵系统,就能知道为什么擒纵系统上面有三个间歇暂停点,为什么图右是一个联动装置。我个人认为这个擒纵器的最小单位不会只停留在25秒位置,它的最小单位应该是3秒左右,因为l=155.16米是难解的,整个水运仪象台的高不过是十余米。若是将枢轮改造成真正的擒纵轮,让天衡擒纵器来控制它,最小单位时间是多少。我相信这个答案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由于缺乏实验数据,只能是让将来的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了。 |
(《四库全书·新仪象法要》图片,退水壶为动力装置,其余的便是天衡擒纵器,复位点主要在图右的天关、关舌位置。) (《四库全书·新仪象法要》图片,枢轮。) 这是能找到的最早的图片。 |
苏颂、韩公廉恐怕都未曾想到这一次的改变竟是惊世之举,令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可以说,中国历代先贤花了三千五百年,才等来这一刻。 此刻,1127年至水运仪象台首次恢复运转,历经近900年。这个事情告诉我们,中国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更不是一代人在战斗,更不是一个王朝在战斗。有些人只是从1911年开始看历史,自然觉得中国古代、中国儒家不过如此。其实这样的评价不妨等200年再来说。中国人900年都等下来了,也不差再等100年。中国历代先贤花了3500年,才等来水运仪象台的问世,等了4400年,才等到水运仪象台恢复运转的一天。对中国人来说,我们并不差这100年,但西源说学者的理论能再坚持多久,就是两说了。 |
而且,擒纵系统还有一个更大的“常识”,这个“常识”是擒纵系统包含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单摆运动周期公式、万有引力定律。这三大定律的关系正好是,开普勒发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作《世界的和谐》;惠更斯发现了单摆运动周期公式,作《摆钟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这说明,牛顿以前的天文学家全是机械钟领域的顶尖专家。但只有惠更斯肯公开承认他是机械钟的顶尖专家,剩下几位对此讳莫如深。更为有意思的是,惠更斯有个同事叫海因里希· 范·休雷特,他用几何的方法解决了ay^2=x^3的不确定性,ay^2=x^3正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在《世界的和谐》中,并不能给出具体的方法来证明开普勒第三定律是正确的。我们现在是20世纪的学者,拿着20世纪的数据去反证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正确性了。为什么休雷特成了名不见经传的人,这是很值得探索的事情。 |
现在,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牛顿以前的天文学家有时候并不是在研究宇宙,而是通过机械钟的运动规律,来研究地球本身,有的干脆直接研究机械钟去了。 开普勒《世界的和谐》(Harmonices Mundi),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设计精巧的谎言,里面只有一句话是有意义的,即开普勒第三定律。 《世界的和谐》目前已由张卜天先生翻译为中文版,这本书由十个章节组成,其中四个章节在标题位置就告诉你,开普勒在研究音乐。开普勒认为他在天体中发现了音乐的真相,或者说,他在音乐中发现了天体的真相。但了解西方音乐史的都知道,开普勒不是一个音乐家,任何一首名曲,或任何一首名曲的背后都没有开普勒的身影。 《世界的和谐》中,有6个疑问是无法解释的: 1. 任意行星椭圆轨道半长轴(a)=什么? 2. 设弧长的比例为已知的,如何用弧长求椭圆轨道半长轴? 3. 如果某数是未知数,如何确定某数的比例值或具体值? 4. 《世界的和谐》给出了什么方法来确定ay^2=x^3?其实这个问题,休雷特已经给出答案,就是用几何的方法来求。所以,我们需要问的是,惠更斯的同事休雷特是不是确定ay^2=x^3的第一人? 5. a是什么,x又是什么?第一次知道地日距离的是19世纪法国学者,第一次知道G常数的人是卡文迪许。其实这还是第4个问题,《世界的和谐》给出了什么方法来确定开普勒定律是正确的? 6. 以上5个问题,哪个问题被开普勒在《世界的和谐》中解决了? 科学要以实验数据为基础,没有任何关于a的实验数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如何得出? 开普勒在《世界的和谐》多次谈到地日关系,乃至谈到五大行星和太阳的关系,却绝口不提地月关系,这就好比一个人连西湖都没搞是多大的,就在那里总结太平洋是多大的结论。 |
关于地日关系,我还是重申一遍人类对地日距离的了解史吧。人类第一次知道地日距离,是用开普勒第三定律、金星凌日等方法求出的,发现澳大利亚的库克船长也参与了这次地日距离测量工作。 人类正是对地日距离一无所知,所以才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地日距离测量运动,并运用到了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开普勒第三定律的a正是行星椭圆轨道半长轴,开普勒若已知道,并告诉了世人,何须18世纪出生的学者大费周章去研究地日距离呢? 其实,根本不用看《世界的和谐》,只要是真正了解天文学史的,就已经知道开普勒根本不知道地日距离是多少。但如果开普勒去研究机械钟,不仅能知道第三定律,还能知道第二定律。擒纵系统、摆钟的工作规律不正是规律性的,不正是和谐的象征?恐怕开普勒连书名的灵感,都是来自机械钟。 |
现在我们来纠正这段历史吧。开普勒通过机械钟发现了第二定律、第三定律,并大胆猜测机械钟第二定律、机械钟第三定律一定适用于太阳系的行星运行规律,所以,开普勒第二定律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开普勒第二猜想,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开普勒第三猜想。格里高利等人在开普勒第三猜想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利用金星凌日测量地日距离猜想。经过20世纪学者利用高科技设备的深入研究,我们才发现开普勒第三猜想、利用金星凌日测量地日距离猜想是相对准确的。 今天说开普勒第三定律固然没错,但在20世纪以前说开普勒第三定律,而不说猜想,是十分不合适的。说是定律,会让人误认为开普勒已经知道了任意行星的椭圆轨道半长轴(a),说是科学,却没有任何可令人信服的实验数据、实验报告,这就已经不是科学,而是玄学了。 相信有许多人觉得这个很可笑,但嘲笑者更应该做的事是记住伪亚里士多德说过的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看完《世界的和谐》,回答了上述问题,再来嘲笑人不迟。 其实开普勒能发现机械钟第二定律、机械钟第三定律一定适用于太阳系的行星运行规律,并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机械钟在它诞生之初,就在暗示所有人,它是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了,是许多人把帝王家的事物当成了寻常之物而已。前6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均放置于中央政府之内。忽必烈的行宫有两个,一个是上都,一个是大都。上都正是北司天监的所在。 所以,开普勒《世界的和谐》中,还有一句话是说得不错的,天体运动要用心智去领悟它。 其实,开普勒这么做,也好理解,藏一手系常态,并非罕见之事。欺师灭祖的人多了,师父才会想着藏一手。 |
以上公式推导,已能说明带有单摆或单摆类似结构的擒纵系统蕴含了开普勒行星第三定律、单摆运动周期公式、万有引力定律。 |
此刻,那些希望坐着时光机回去看看自己曾曾祖母的人,是否能明白,时间还是称的世界呢?上帝把时间一分分称量后,交到了人类手里,就成了时间。 此刻,还有人相信伪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 中国人已经把地球称好了,交到了欧洲人手中,还有撬起来的必要吗? |
现代版擒纵系统 约翰·哈里森 H4 H4擒纵系统 |
天涯动态图不好上传,说是可以传5M内图片,其实不能。 |
现代工艺品,西方人想到了用宝石来改良擒纵器。这些东西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破解西方科学神话! |
12.复原的水运仪象台精确性有多高? 日误差为1分钟。漏刻的最小单位为14.4分钟或15分钟,水运仪象台的最小单位为25秒。两者差距立即体现。 这里必须感谢罗宝琪先生、中国科技大学团队,还有许多为水运仪象台恢复工程默默付出的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水运仪象台无法复原。 目前,水运仪象台的最小单位是25秒,我个人认为,水运仪象台还有下探的潜力,最小单位应该是3秒左右才是。不过由于在下是民科,这事只能让有雄心壮志的人去完成了。 水运仪象台的精确性,讨论制造玑衡所的描述也是重要参考。 讨论制造玑衡所,王黼言:“某星始见,某星已中,某星将入,或左或右,或迟或速,皆与天象吻合,无纤毫差”,可见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的精准性之高是无法想象的。 |
13.水运浑天俯视图有擒纵器吗? 这是被李约瑟带坏的结果,水运浑天俯视图无实物,无实物图,无详细的文字说明。其实,连太平浑仪(北宋,张思训制)长什么样,我们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水运浑天俯视图(唐,一行、梁令瓒制)长什么样了。 不过,还是首先看文字: 《旧唐书·卷三十五·志第十五·天文上》(《新唐书》内容基本相同) 又诏一行与梁令瓒及诸术士更造浑天仪,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币,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凡二十九转有馀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地平,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无几而铜铁渐涩,不能自转,遂收置于集贤院,不复行用。 |
有些人说,要看原文,这回是真要看原文了。六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的原文只有文言文,无英语、拉丁语、希腊语可供参考。如果有谁看不懂文言文的,只能抱歉地说声,来生再聚吧。 这是全世界第二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目前所有关于这台自转浑天仪的信息都在这里。李约瑟认为一行发明了擒纵器的理由,估计源自“钩键交错,关锁相持”。要知道,多个齿轮互相连接,就能叫“钩键交错,关锁相持”,但这个结构,不叫擒纵器,只是多个齿轮互相连接,用来传导动力而已。由于缺乏实物,“钩键交错,关锁相持”可以说是不知所云。 从文字描述看,力的输出点似乎是在铜仪旁边,铜仪相当于天体,人在星空底下,看到的就是天体。输出点带动了铜仪(天体)、日、月旋转,完成地球自转周期演示。 带有擒纵器的地球自转演示器的力的输出点在擒纵轮上,擒纵器控制擒纵轮,令其有序旋转,达到等时效果。本处的文字描述,只能确定这是一个以水为驱动的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而且主要部件用了铜铁,运转一段时间后,铜铁生锈,也没人能维修,便放置于集贤院(秘书监机构之一,此处充当仓库)了。这个描述倒是非常关键,它为昼夜时刻之器是机械钟之母,拉开了序幕。 |
看孟席斯《1421 中国发现世界》和伪史便知道了,西方学者整天把幻想当现实,没有的东西,硬是空想出一个东西来。在看《1421 中国发现世界》的时候,你会差点以为海外存有郑和的《航海日记》,孟席斯手里有很多秘料,但事实是很多东西只是孟席斯的幻想而已。一行、梁令瓒制造出来的水运浑天俯视图有没有擒纵器,不知道,也不可能有人知道。因为实物已损毁,也没有存图。但如果有人受了李约瑟影响,一定坚信一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器,无法。 必须要知道的是,假定一行、梁令瓒发明了擒纵器,且存有实物,那么机械钟史和机械钟关联的历史将再一次陷入混乱,因为在下的研究,全部基于可被复制的擒纵器实物最先出现于水运仪象台上。而李约瑟的假说,是在打破我的算盘,我肯定不能承认李约瑟的观点,一个字都不会承认。 有人想证明李约瑟说得没错,很简单,拿出实物或者一行留存的图纸来。如果没有实物,那就不是科学,而是玄学。今天的世界是非常悲哀的,老是把科学、历史,乃至玄学并为一家。这三者根本就无法并为一家。如今,已经引入西方学术了,就不能从定义入手,看看这三者究竟是不是一个事物? 不过,李约瑟、孟席斯的著作还是很值得一看,这些著作的重点在于,对人有启发。 |
14.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为什么是木质的?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史部分》第5个问题处已回答,是为了解决铜、铁长期遇水会化学反应,所以改成了硬木。 |
这两天又听说了一个神话,人造大理石伪装成大理石,难怪西方大理石建筑、艺术品遍地是,原来都是伪装的。 神,真不愧是神! |
人造大理石 |
看来人造大理石,又是一个西方不能说的秘密。 |
图上为开普勒。 |
15. 凭什么肯定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没有毁于战火,而落入了北司天监之手? 问题15还在考据,答案是有了,但考据需要费很大工夫,所以需要大家鼎力支持,提供下资金帮助,让在下全身心投入。 |
16. 辽、金、蒙古部三朝有无天文学家,为什么有? 这个就得从历史学说起了,北宋是第二次南北朝,并非统一国家。北宋开国前,石敬瑭已经把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交付辽国,辽自此崛起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国家。继而,辽为了管理辖区内的汉人,首创南北面官制。也正因为这个制度,才导致了北司天监的出现。北司天监又导致了天文学的全面西传。 辽作为中国的一部分,中国原有的系统,辽自然要继承。 《辽史·卷四十二·志第十二·历象志上》记载:“大同元年(947年),太宗皇帝自晋汴京收百司僚属伎术曆象,迁于中京,辽始有曆。” 辽使用的这部历法,就是祖冲之、祖暅父子俩制作的历法,辽命名它为《大明历》。中国自古以来是历法、天文学不分家的,制作历法的就是天文学家,辽收到《大明历》,等于说祖冲之、祖暅父子俩和祖冲之以前的天文学知识都被辽人知道了。这在辽史上是小小的一步,在历史上更是很小的一步,北宋无法把辽吞并,结束这一小步,就已经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辽有,辽的取代者金自然也有,金有,金的取代者蒙古(忽必烈之后,开始称元)自然也有。 接着又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便铸成了今日之局面。天文学不但全面西传,西方人又据此伪造了埃及人传古希腊人,巴比伦人传埃及人的概念,到此,天文学上已经形成了积重难返之累。 鲁迅《由聋而哑》有段话是很值得读者玩味的: 医生告诉我们:有许多哑子,是并非喉舌不能说话的,只因为从小就耳朵聋,听不见大人的言语,无可师法,就以为谁也不过张着口呜呜哑哑,他自然也只好呜呜哑哑了。所以勃兰兑斯叹丹麦文学的衰微时,曾经说:文学的创作,几乎完全死灭了……这几句话,也可以移来批评中国的文艺界,这现象,并不能全归罪于压迫者的压迫,五四运动时代的启蒙运动者和以后的反对者,都应该分负责任的。前者急于事功,竟没有译出什么有价值的书籍来,后者则故意迁怒,至骂翻译者为媒婆,有些青年更推波助澜,有一时期,还至于连人地名下注一原文,以便读者参考时,也就诋之曰“墟学”。 因此,一件大事,不要说自己不参与就没什么责任了,姑息本身就是一种责任,担子全让别人来扛,自己在那里风花雪月,喝茶清谈,就是一种责任。 第二次南北朝的割据形势,山西大同,北京等地已经失守,尽入辽人囊中。 |
17.金朝天文学家知道水运仪象台工作原理吗? 《金史》已经较为详细地记载了他们懂,一定要记住,这时候的中国是第二次南北朝分裂时期,很多待在金朝的就是正宗的汉人。此刻,他们的手上不仅有汉文著作,还有水运仪象台(苏颂、韩公廉)、讨论制造玑衡所(王黼)、假天仪(韩公廉)等许多来自北宋的天文仪器。 《金史·卷二十二·志第三·历下》写道: 今公廉所制,共置一台,台中有二隔,浑仪置其上,浑象置其中,激水运转,枢机轮轴隐于下。内设昼夜时刻机轮五重;第一重曰天轮,以拨浑象赤道牙距;第二重曰拨牙轮,上安牙距,随天柱中轮转动,以运上下四轮;第三重曰时刻钟鼓轮,上安时初、时正百刻拨牙,以扣钟击鼓摇铃;第四重曰日时初正司辰轮,上安时初十二司辰、时正十二司辰;第五重曰报刻司辰轮,上安百刻司辰。以上五轮并贯于一轴,上以天束束之,下以铁杵臼承之,前以木阁五层蔽之,稍增异其旧制矣。五轮之北,又侧设枢轮,其轮以七十二辐为三十六洪,束以三辋,夹持受水三十六壶。毂中横贯铁枢轴一,南北出轴为地毂,运拨地轮。天柱中轮动,机轮动浑象,上动浑天仪。又枢轮左设天池、平水壶,平水壶受天池水,注入受水壶,以激枢轮。受水壶落入退水壶。由壶下北窍引水入升水下壶,以升水下轮运水入升水上壶,上壶内升水上轮及河车同转上下轮,运水入天河,天河复流入天地,每一昼一夜周而复始。此公廉制浑仪、浑象二器而通三用,总而名之曰浑天仪。 我们现在都说水运仪象台是苏颂制造的,这是不妥当的,苏颂是主持制造人,不是实际的设计者,实际设计者,在苏颂《进仪象状》里已经说得很清楚,是韩公廉。韩公廉是哪里人?不得而知。这就是伪史有趣的地方,正史经常谁的具体生卒年,出生地,但伪史却能把什么都搞明白。 本段就能看出,金朝天文学家很清楚自己手上的水运仪象台是谁制造的,水运仪象台的动力来源在哪里。可见金朝天文学家在研究水运仪象台过程中,已经充分懂得金朝天文学家懂得水运仪象台运作原理,而且金人手上不仅有水运仪象台,还有讨论制造玑衡所。 值得注意的是,北司天监第二把手岳铉就是原金朝人,他的父亲、祖父、曾祖都在金朝为官,加上他本人,至少4代人以天文学为业。岳铉不仅是北司天监的第二把手,他还参与了《授时历》的制作。 就着这些图看,读者会更清楚,金朝天文学家在说什么。 |
发几张图来轻松下心情,临海波提供。 |
临海波提供。 |
太极图历史,在耶稣之前就有,全球独一家,只有中国有,凡是在其他地方出现的,必是受中国影响。 |
18.为什么发条是必然选择? 首先,我们要了解前五台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的动力来源,前两台用了水,第三台也用了水,但到了冬季,水就会被冻住(北宋定都于今天的开封,金定都于今天的北京,上都设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全年有4个月气温低于0摄氏度)。于是改用水银。水银即是汞,这点古人早已知道。这样就解决了结冰问题。但用了汞后,新的问题来了。汞是剧毒物,汞的致死量是16毫克·每千克体重,一个65千克的成年人的致死量便是1.04克。要想驱动太平浑仪运转,至少要数千克汞。汞在常温下会挥发,古人对此已有一定认识,因为道士喜欢炼汞求长生,在这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经验。这里说个题外话,道士喜欢劝人服,自己从来不吃这东西,比如东晋·葛洪就天天四处兜售服汞能长生理论。我们现在知道的汞的最早提炼方法,就是根据葛洪的记录而复原的。 查《本草纲目·第九卷》便知,唐·陈藏器等人便已知道,有伤口的,不能接触水银。明·李时珍明确说道,水银在阳光下会挥发,挥发出来的气体会杀人和马。 到此,水银又成了痛点。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只得找新的动力来源。 |
水银(汞),一种液态金属。 |
朱砂,在古代,若要提炼水银,就用朱砂,关于提炼方法,最早记录于东晋·葛洪著作。 |
我在之前说过王黼很伟大,王黼的伟大之处,在此刻又体现出来了。王黼在宣和六年(1124年),向宋徽宗陈述讨论制造玑衡所情况时,曾说出了用硬木的原因所在。 但在昼夜时刻之器出现后,铜又回来了,这一次,王黼造的指针也变成了铜条。但由于《元史》描述得很不清晰,我们并不知道昼夜时刻之器的完整结构。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昼夜时刻之器作为地球自转周期演示器,不可能是以水为驱动力,因为北司天监的天文学家对宋、金两朝本身和宋朝以前的天文学都十分精通,水运仪象台和讨论制造玑衡所为什么是木质的原因,他们已经通过相关的历史知道了。更何况,水运浑天俯视图的失败之处就写在《旧唐书》里,前人犯下的错误,他们还去犯,就无法成为改变世界的天文学家了。 |
再者,《辽史》《金史》《宋史》是元人编写的,自南朝·何承天以来,《二十四史》天文学方面的历史编写便由国家最顶级的天文学家来编写,如《宋书》天文学部分由何承天来操刀,《晋书》天文学部分由李淳风来操刀。何承天是对虞喜发现岁差周期现象进行复核,并将虞喜记进《二十四史》的人,李淳风是和一行齐名的唐代天文学家。这些人对天文学的影响,至今犹在。 尽管《二十四史》是由二十四部历史著作组成,但不是每部历史著作都有天文学史,而由元人编写的《辽史》《金史》《宋史》则都有天文学史,且切要点无不有记录,如朱熹家中的浑仪,南宋曾组织恢复水运仪象台等事无不被元人作为重点,记录下来。值得一说的是,朱熹家中的浑仪是人类史上,首次出现于私人家庭的浑仪。这看似不经意间的一笔,却充分彰显了元人在天文学方面的造诣。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北司天监的前三把交椅是谁,依次是张易、岳铉、焦养直,其余汉人多不胜数,《秘书监志》就是最有力的凭证。 更多的解释,会在昼夜时刻之器详解部分说明。这一次,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机械钟史拆烂了,让西方伪史无地遁形,让西方的科学神话彻底破灭! |
此刻,从这两个关键的位置根本性改变,我们可以大胆判断,昼夜时刻之器的动力来源已经完全改变。 但具体做出了什么改变,老实说,在下也是在猜测。若有谁让在下拿出板上钉钉的证据来,那是绝无可能的事,毕竟,我们不做历史发明家,实在找不到答案,就交给其他人或者后人去完成吧。 |
看西方的机械钟史,便能知道,他们用的是重锤或发条。 首先说下重锤、发条的原理,这两个事物提供动力的功能作用是相同的,都是卷紧后,利用其弹力逐渐松开时产生动力,它们都有一个转轴提供力的传导。不过两者的结构不同,一个是卷起的绳子,在卷起的绳子末端加一重锤,再通过拧紧的绳子缓慢泄力来达到提供动力来源的目的。而发条则是由固定的发条直接卷紧后,利用其弹力逐渐松开时产生动力。如果说发条存在弊端的话,那就是发条的成本很大,需要有高强度、高韧性的钢材提供技术支持。而重锤的话,则基本不用担心成本问题,原因就在于这些零件都很好找到。 但对于元朝而言,北司天监完全可以跳过重锤这关,而直接使用发条。根本原因在于为北司天监提供资金的元朝有雄厚的财力和当时世界最顶级的技术。弄出一堆发条来给北司天监使用,对当时的元朝而言,实在是家常便饭。 这种能制成发条的钢材,在古代叫百炼钢。这一信息最早是网友博索提供的。《晋书·卷六十二》便记载:“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这句话系刘琨全诗中的尾句。这首五言诗是刘琨料定自己被段匹磾拘禁以后必死,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卢谌。刘琨死于318年,可见此事早于318年。 所以,我早说了,西方人造的伪竟领先宋元了,那就是寻死。 |
《江南通志·卷十四》又记载: 平望湖在兴化县北二十里,湖中有平冈,可四望,故名。按古志云,湖中髙阜,有古墓。人每得陶器制甚古,又得一剑,屈之,首尾相就,识者曰:“此即绕指柔也。” 由此可知,百炼钢用来制作发条,是十分好的原料。 南宋·戴侗《六书故·卷二十七》又记载:“辘轳,井上汲水轴也。” 南宋·熊克《中兴小纪·卷十三》又记载: 《李龟年纪》杨么本未曰:“车船者,置人于前后,踏车进退皆可,其名大徳山、小徳山、望三州及浑江龙之类,皆两重或三重,载千余人。又设栢竿,其制如大桅,长十余丈,上置巨石,下作辘轳,贯其颠,遇官军船近,即倒栢竿,击碎之。浑江龙则为龙首,每水断,杨么多自乘此。” 由此可知,元人已经掌握了发条或重锤的制作技术。 |
现在需要说明的是,重锤动力的特征。重锤拧紧是靠扣的,而发条的拧紧是靠钢材本身的特性,使用者只要把适合的钢材制作成发条,再把发条卷紧便有了动力。发条的话,制作成了横摆擒纵系统、纵摆擒纵系统皆可,但是重锤的话,只能制作成纵摆擒纵系统。水运仪象台是纵摆擒纵系统。横摆擒纵系统利用的是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原理,纵摆擒纵系统利用的是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原理。但读者在了解这些时,请不要忽视了一点,机械钟是技术在先,而不是理论在先。 |
目前对西方的情况不太了解,约翰·哈里森、宝玑确实属于技术人才,但雷格蒙塔努斯扮演了什么角色,又有谁在做什么,不得而知。中国这边,机械钟原型全部是天文学家搞出来的,而且都是以国家力量,在多人合力的情况下,才制造出来的。 横摆有个致命点,就是很难调校,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机械表还是以杠杆式擒纵器为基础构建成陀飞轮,而不用横摆的原因。 目前知道的,优秀的机械表上,只有约翰·哈里森的H4使用了横摆结构作为擒纵系统的部分零件,其余的机械钟或机械表神作上,绝少见到横摆的踪迹。 说这么多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横摆是依照开普勒第二定律运行,很难调校。而纵摆依照的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单摆周期规律运行,理论上,只要把摆长设置合理,就足以实现擒纵了。 说再简单点,是制作一条线容易,还是制作一个纵切面的两边面积相等的事物容易,是不言而喻的。线只要处理单边,而立体物要处理两边。 |
我的初步判断是纵摆擒纵系统在先,而横摆擒纵系统是有人为了降低成本而研制的,横摆擒纵系统的机械钟,天文学家是不会用的,这种机械钟应该是拿来普及之用的。横摆擒纵系统,只是后来被开普勒拿来做开普勒第二定律的发现实验了,再后来又被约翰·哈里森拿来消除地心引力对机械钟的影响了。 由于还有大量史料需要补充,只能静等-来者发力了。 现在撇开发条问题,谈谈凭什么说昼夜时刻之器改变了动力来源了。原因是水运浑天俯视图关键部位用了铜、铁,在水中运转久了,便不能生锈了。于是,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做出了改变,关键位置统一使用了硬木作为零件,通过水运仪象台、讨论制造玑衡所便能知道,擒纵系统、导力用的齿轮、指针、显示系统等部分都是木质的。但昼夜时刻之器却回到了铜制结构上。 使用铜制也很好理解,H4、哈里森航海机械钟便是铜制的,原因是铜较软,好设计。钢过硬,约翰·哈里森是18世纪的人,尚且不用钢,就更不要说元人了。 昼夜时刻之器回到铜上,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昼夜时刻之器找到了解决动力来源的难点。 |
这也是我说的,需求—痛点—解决。 制造一台新的机械钟是一种需求,但痛点则是水会结冰、汞有剧毒和挥发性,于是北司天监在科学家团队的努力之下,找到了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只能是重锤或发条。 现在只剩下一件事,便是去维也纳大学等地找爱薛子孙留下的线索,1543年之前的天文学著作是从谁手上流出的,我们就去谁那里找。 哪怕是毫无希望,我们也要去找! 我们抱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去找! |
发条,现代机械钟。在历史上,发条被率先使用于机械钟身上。 |
习惯性冒泡。 |
常规性冒泡,为什么顶不上去? |
砂浆凝土、莎草片、人造大理石、浇注、阴阳历,看来西方为了造伪,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
1 |
顶不了? |
@二月二日注册 老哥,要在这里顶,貌似现在天涯规则改了,要别人顶,帖子才能上去。 |
这个实物是目前最久的,元朝作品。 这就是杆秤居然成了擒纵器的演变史了。 这货实际也用了杠杆原理。 |
西方目前已知的几个造假卑劣手段: 砂浆混凝土、莎草片、人造大理石、浇注、阴阳历 机械钟已经也在他们的重点造假之列,可惜这货太难伪造,所以,很多西方造伪者“出师未捷身先死”。 |
@摩利支不动明王 2021-02-07 23:53:53 楼主看来很精通钟表结构啊! ----------------------------- 客气! |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79642-1.shtml 友军帖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