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连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连载)[第32页] |
作者:总老师麦加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2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儒者之勇 二 田公公现在手头只有几百名神策军,完全不是凤翔军对手,如果这个老对头生出异心,要追究误国责任的话……唉,想想当年随玄宗皇帝出奔的杨国忠和杨玉环吧。要知道,郑大人对于那段史事,曾写过一首抒发感慨的诗: 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既然“圣明天子”终究是无过的,那么下一个缢死马嵬、同跳宫井的替死鬼又该是何人?李儇并没有犯过众怒的嫔妃,最有资格的人……难道要轮到我田某? 但田公公的小人之心,很少度中郑畋的君子之腹,这位年近花甲的长者,是晚唐少有的社稷良臣。 当然,在污浊的尘世中,找不到一尘不染的纯洁,郑畋的仕途也不能算是完全干净的。 郑畋,字台文,荥阳人,出身名门,簪缨世家,曾祖、祖父俱中进士。其父郑亚,以才学知名,深得晚唐名臣李德裕的器重,引为心腹。郑畋本人,史称其“美风仪,神彩如玉”,是个形象出众的美男子,才华较其父更是青出于蓝。武宗会昌年间,正是李德裕叱咤政坛的黄金时代,年仅十八岁的郑畋,荣登进士第,创造了李唐一代最年少进士的纪录。少年得志,前途似锦!但唐朝的科举是怎么回事,前文已经介绍过,很显然,这样的纪录不是仅仅靠才学就能实现的。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武宗皇帝的去世,李德裕失势,郑亚、郑畋父子因被宣宗朝新贵白敏中、令狐绹等人列入了李德裕一党,自然也跟着倒霉。于是郑亚贬死循州,郑畋则到地方坐了二十多年的冷板凳。到懿宗朝,他得到直臣刘瞻的看中,再次调入中央,但很快又因刘瞻直言获罪,他被牵连再贬为遥远的梧州刺史。 等僖宗即位,已经五十一岁的郑畋终于起大早赶晚集,调入朝中,先为兵部侍郎,而后迁吏部侍郎,加同平章事,进入大唐帝国的领导核心。 馅饼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郑畋的运气源于郑家除李德裕外的另一个靠山发达了。 早在他的父亲郑亚曾在任职桂州期间,与监军宦官西门思恭私交甚好,托其照顾郑畋,从此郑畋与西门思恭情同父子。田令孜出于宦官集团内部斗争的需要,一度与西门思恭结成盟友以打击杨复恭、杨复光兄弟,使西门思恭升至神策军右军中尉,在宦官集团内部的权势仅次于田令孜。 虽然西门思恭并没在史书上留下什么歹迹,但郑畋确实是以近似宦官干儿子的身份高升宰相的,尽管新、旧唐书中郑畋的传记都为尊者讳,尽量避免提到这一点。 |
位于福建永春县姜莲村的郑畋古祠 |
郑畋像 这位画家的绘画技法叫人真不敢恭维,“美风仪,神彩如玉”的郑畋看起还没有朱温帅。 |
@徐兆玮 2012-06-03 09:05:04 @Lunter2009 2012-06-02 23:49:53 有你这句话,那以后我就以后就狠狠的批了. : ) ----------------------------- 好呀! 你批评让我能醒悟自己有很多不足,避免走火入魔。 ----------------------------- 徐兄真君子也 |
儒者之勇 三 不管进身之途如何,郑畋绝对是大唐不折不扣的忠臣,始终以国家为己任,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在他因“砚台事件”被从宰相贬为凤翔节度使后,郑畋没有也不会自曝自弃,相反,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政治家,他知道国家的大难即将到来,他要在自己的位置上,力可能及地做些什么。 很短的时间内,郑畋不但将凤翔辖区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并加强军备,努力训练了一支精兵,以备临难救国之用。不久前,当他听到洛阳失守的消息,主动发兵勤王,为激励士气,他以家财犒军,让妻子亲自给将士们缝补军衣。但尽管如此,他的努力还是白费了,长安还是失守了,皇帝还是“西狩”了!而他派去的凤翔援军,表现和关中其它各路援军一样糟糕,都是一箭未发,又退回了驻地。 又是寒冬中兜头一盆冰水,可浑身湿透的郑畋仍没有气馁,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挫折!当他得知皇帝一行正在逃往骆谷口时,觉得这是一个挽救大唐三百年基业的机会,充满了一种义不容辞的使命感。公报私仇,那种事他从没想过。 见到狼狈不堪的皇帝一行那一刻,郑畋感到一阵心酸,他上前一步跪在李儇的马前,痛哭流涕:“都是我们这些将相大臣耽误了国家,才招致今天的大难,请陛下处死罪臣,以示惩戒!” 此时灰头土脸的李儇,在深山野岭间吹了几天腊月的寒风,头脑已经比在长安大明宫时清醒很多了。他回想起郑畋昔日在朝时的建议,细思量多是金玉良言,如能采纳,也不见得会这么快,就落到如此境地。这次出逃,郑畋又是第一个迎驾的国家大臣,让他深受感动。 太宗皇帝曾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狂飙扫荡之下,本非愚笨的李儇已经多少看清了面前的长者正是原上劲草、国家诚臣。他回答说:“这不是卿的过错。”郑畋见有所转机,提出了自己挽救危亡的第一号方案:请皇帝留在凤翔,以慰天下民望,同时号召天下藩镇共讨黄巢! 这条建议一出,莫说田公公,连李儇也吓了一大跳,留在凤翔?要是你郑畋挡不住黄巢,那我岂不要“国君死社稷”?不想和后世朱由检共命运的李儇连忙否决说:“我不想距离巨寇太近,暂时先去兴元(山南西道的首府,今陕西汉中),再征召天下兵马以图恢复。卿可东御贼锋,阻止他们西犯,同时招抚西北各蕃,纠集关中诸道讨贼,共建大功!” 郑畋看出他不可能将皇帝留下来,便退一步请求说:“陛下一旦到了山南,消息难以及时通达,事机变化又不能等待,希望陛下允许臣便宜行事,臣当以死报国!”对李儇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事是离黄巢越远越好,其他事一概顾不得了,立即答应:“只要对国家社稷有利,你怎么做都没有关系!” 说完,李儇和田公公匆匆离去,将如今这付烂摊子,甩给了郑畋。长安陷落后的第十五天,他们逃到了兴元,但李儇也没有兑现他在兴元图谋恢复的诺言(估计田公公也不希望他兑现,虽然山南西道节度使牛勖也是他的心腹,但如今这种情况下,谁也没有亲兄陈敬瑄更可靠),而是继续南逃,第二年正月,逃到成都。 |
@徐兆玮 2012-06-05 22:37:22 @weizhi1975 2012-06-05 16:03:51 确实很着急,很想看看我们的“少有的社稷良臣”郑畋是不是体谅一下大家的心情,狠狠的折磨一下田公公甚至直接弄死他! ----------------------------- 事实是田公公狠狠的折磨了郑畋。 ----------------------------- 是啊,在政治斗争中,君子往往斗不过小人,让人读史时既憋气,又无奈。 |
儒者之勇 四 再说皇帝离开后,郑畋马上回到了凤翔。他招集了凤翔军中的大小将领开会,会议主题:传达皇帝李儇的骆谷口重要讲话(当然是指让郑畋收拾烂摊子的那部份),以及讨论如何把这一重要讲话的精神落到实处。 台上,郑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动地不可自持,想竭力激发这帮兵大爷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但凤翔的军官们,可都是比较讲究现实的,所以他们不久前的长安勤王行动才会师出无功,现在也一样,并没有对郑领导充满理想主义的慷慨激昂产生多大共鸣。 他们都在心里犯嘀咕:郑大人你该不是从火星来的吧?地球可是很危险的!便纷纷强调客观困难:“现在贼势正盛,我们犯不着强出头,最好等其他藩镇都出兵,勤王大军汇集的时候,再详细讨论收复两京的计划。” 郑畋是聪明人,当然听得出来,这些军官是在敷衍他:等其他藩镇出兵?现在关中的其他藩镇都正忙着向齐朝表忠心呢,哪儿有出兵勤王的?他怒道:“难道诸君也要让郑畋象其他藩镇一样降贼不成?”说着,郑畋估计有高血压之类的慢性病,一时气急攻心,竟晕了过去,并撞倒在了石护栏之上,摔得满脸是血。 郑畋毕竟是一个很得人心的好官,左右将佐、侍从连忙将他抬到寝室,找郎中救治。直到第二早晨,郑畋才重新睁开了眼睛,但却仍一动不动,一言不发,看上去比植物人好不了多少。他多半不是真的身体不行,只是被巨大无力感所压倒,哀莫大于心死! 恰好此时,齐朝派来的使臣也到了凤翔,带来的金统皇帝黄巢的大赦令和诏书。接下来的场面,是很和谐的:由监军宦官袁敬柔带头,凤翔的全体将佐列队欢迎大齐使臣,一起恭听黄巢的诏书,再一起对着齐使山呼万岁。然后,袁敬柔写好了降表,并签上节度使郑畋的名字,这意味着凤翔镇改换旗帜,归附齐朝了! 凤翔的事态发展到现在,都还很正常也很合理,但紧接着,史书上出现了一次奇迹般的转折: 为庆祝凤翔归齐,袁敬柔设下盛宴,款待长安来的大齐使臣。凤翔有一点儿身份的文武官员都到齐了,哄托气氛的鼓乐也一时齐鸣,场面应该是非常热烈的。可惜只是应该而已,等乐声响起,喜气洋洋的大齐使臣兴冲冲地举起酒杯,准备一醉方休时,却发现坐在下首的凤翔众将们竟无一响应,有人甚至还在默默流泪。使臣大为扫兴,问这是怎么回事?慕僚孙储代众将回答说:“只因为郑公中风卧床,不能前来接待天使,我们故而悲伤。”使臣没有兴致,草草宴毕,就带上凤翔的降表回长安去了。 有人到郑畋床前,将宴席上的事告知这位老长官。已经在床上默默躺了很久的郑畋长出了一口气,终于说话了:“我就知道,人心还没有背弃大唐,盗贼授首之日不会太久了!” |
儒者之勇 五 于是,郑畋跃床而起,一面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向逃亡中的皇帝报告凤翔发生的情况;一面再次召集众将,劝以顺逆祸福。和不久前的第一次会议比起来,郑畋第二次会议的思想工作做得顺利无比,凤翔众将全都表示愿听郑畋调遣,与他们刚刚投降的齐朝不共戴天。并且歃血为盟,誓无二心! 随后,郑畋遣使密约关中各藩共讨黄巢,这些已经换上大齐旗号的藩镇竟也大多表示同意。另外唐朝在关中外围的一些要点,尚驻有数万名中央禁军(主要是驻防神策军和博野军),朝廷逃往山南后,他们顿失根本,郑畋乘机派人去抄底,将这几万大军全部招到凤翔。自此以后,凤翔镇的兵力之强,一直高居关中诸藩镇榜首。 不知大家觉得这个转折奇怪吗?在下可觉得非常奇怪。 读各种记载唐末五代的史书,都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千万不要对那个时代藩镇军人们的忠义观念估计过高,他们的理念是,只要肯多发工资,谁当老板无所谓!应该说,在齐使到凤翔之前,凤翔军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遵守这项基本原则的,包括齐使到来时,他们都很配合送上了降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思想觉悟在短短的一次宴会间,得到了巨大的升华,转眼全变成了愿为大唐豁出性命的忠义之士呢? 难道如史书记载,仅仅是被郑畋的忠义之举所打动吗? 在下相信,道德感召是有效的,但更是有限的,尤其是需要人们做出生死抉择的时候。比如今天,我们看到某则见义勇为的英雄报导时,也许会为之感动,并为之捐款捐物,但如果需要你捐个肾去救英雄,还有几个人能作出这样的牺牲?如果只是个别人受到感召仍有可能,但凤翔军的转变是全体性的,你能想像一群地痞在一夜之间全变成雷锋吗? 也许差不多同时期,发生在另一个重要藩镇的事,能够让我们窥探到这一轮巨变幕后的真正原因。 河中镇,即魏晋时代的蒲阪,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包括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绛州(今山西侯马西)、慈州(今山西吉县)、晋州(今山西临汾)、隰州(今山西隰县),共一府四州。辖区内有著名的安邑、解县两盐池,是中原地区最大的食盐产地,在晚唐平均每年向中央财政贡献的利税达到一百二十万贯,最多时可达一百五十万贯!要知道,当时唐中央每年的总收入也不过九百万贯左右,两池盐利已占到八分之一强!这是唐帝国的聚宝盆,在藩镇争霸的时代,其重要性如同今天的波斯湾。如果说凤翔是长安的西边屏障,那河中就堪称长安的东北门户,而且不论比大还是比富都能把凤翔远远甩在了后面。 |
解县盐池,河中的摇钱树 |
儒者之勇 六 在黄巢攻进长安时,曾分出一支偏师克同州(今陕西大荔),迫近河中。此时的河中节度使,是一个文官出身,名叫李都的平庸之辈,他被黄巢大军的赫赫声势给吓住,也随大流向黄巢称臣。盐贩子出身的黄巢,当然深知河中两盐池所包含的巨大经济利益,因此当他意外地得到这株大摇钱树时,便极为兴奋地使劲摇。齐朝派往河中征税、征粮的使节络绎不绝,短短月余,竟达到数百人之多,甚至还要征调河中的军队。 由于齐朝的贪婪和李都的软弱,很快激起了河中军人集团的极大不满:按照晚唐的惯例,重兵在握的北方藩镇一般是很少向中央缴纳税银的,本镇的收入基本都用来供养本镇的军队(关中各藩镇因为地处较贫瘠的西北,平常还需要中央补贴),现在黄巢要改变老规矩,竭河中之财以为己用,这无疑是对河中军人利益的极大侵犯!(其实在黄巢入长安前,解县盐池虽在河中,却是由中央直辖,由两池榷盐使负责管理,朝廷逃亡后才被河中镇乘机纳入私囊。不过正常人的心理,对加薪总是心安理得,对减薪才会格外不满。) 在唐末五代,军人一生气,后果是非常严重的。河中军人集团的老大,行军司马王重荣发动兵变,赶跑了节度使李都,自立为留后,然后杀尽齐朝使节,宣布反正归唐。一旦为自己的腰包打仗,河中军的表现比原来英勇了许多,王重荣凭借黄河之险,击败了齐军朱温、黄邺(黄巢之弟)两部对河中的一次小规模讨伐,缴获粮船四十余艘,时间还在齐军讨凤翔之前。再后来,王重荣又吓跑了唐中央新派来,试图取代他的新节度使窦潏,从而牢牢地割据河中。 上述记载出自《新唐书?王重荣传》,《资治通鉴》则采用了另一种说法:王重荣在黄巢入京前的广明元年十一月即驱逐李都,十二月三日投降黄巢,后因受不了齐朝的敲诈盘剥,又尽杀齐使,回归唐朝阵营。这两种记载虽在河中降齐具体经过上有差异,但对于后来王重荣反正的原因记载却是一致的,那就是: 黄巢破坏了晚唐中央与北方藩镇之间通行已久的AA制,强征保护费,让河中军人集团在货比货之后,放弃对齐朝的支持。 一句话,当齐朝的藩镇远不及当唐朝的藩镇划算!在下认为,这才是河中、凤翔等一度臣服于黄巢的藩镇军人们(他们常常比中央派来的节度使更能左右藩镇的大政方针),在很短时间后又纷纷反齐的最根本原因。 我不知道在黄巢心中,是怎样定义自己成功标准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报当年的落第之恨,为了“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然后过把瘾就死的话,可以说他已经成功了。但如果他想取代李唐,建立一个一统天下的新朝,那他离成功还差得很远! 黄巢能够了打进长安,不是因为他的实力太强,实在是由于唐中央的力量太弱。而唐帝国真正的国力所在,不在中央,而是分散在诸藩镇。 自黄巢起兵五年来,一直奉行避实击虚的原则,只捏软柿子,很少啃骨头,真正被他打败的强藩大镇,只有一个淮南高骈,被消灭的则一个也没有,多数藩镇的力量保存都非常完整,甚至还有所增强,他们多数没有阻挠黄巢的进军,不是不能,而是不想,正是有了多数藩镇的默许,黄巢才能取得如今的阶段性成功。但这样的成功,他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黄巢连一块根据地都没有建成,就带着几十万人涌进长安时,就决定了他必然不能依靠自身解决后勤补给问题;当黄巢不能给他的庞大军队提供充足的补给时,就决定了他必然要对内掠夺长安市民,对外向臣服于他的藩镇课以重税;当黄巢向臣服于他的藩镇课以重税时,就决定这些并未被他打败的藩镇不会长久听命于他;当代表唐帝国真正实力的诸藩镇都铁心站到黄巢的对立面,不再打酱油时,齐帝国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多米诺股牌,就是这样一张张倒下来的。 |
@大拙若巧2011 2012-06-10 12:17:04 追赶数日,总算赶上大部队了。以前潜水拜读过麦老师的慕容垂评传,前几日刚发现这篇大作。向麦老师致敬。 ----------------------------- 多谢捧场 |
@徐兆玮 2012-06-12 11:54:50 @才到中天万国明 2012-06-12 11:04:27 河中/河东,晋国起家之地,据关中不得河中则潼关不稳,黄巢拿下长安后正常该做的,派兵前往凤祥为进军巴蜀拿下唐皇做准备。还有就是拿下河中和再出河南控制洛阳河阳崤函河东这些关中要地,他是做了失败了还是根本啥都没做? ----------------------------- 应该是做失败了。我觉得黄巢还是真正能用的兵力不足。所以像..... ----------------------------- 基本赞同徐兄的看法,不过我认为,黄巢攻略河中、凤翔的失败不完全因为客观原因,他自己也没有认清什么是当务之急,并没有把主要精力花在关键点上。他向各藩镇大量派出使节,好象幻想着天下可传檄而定。进攻凤翔,追击唐朝中央,那是攻下长安时就该接着做的事,那时郑畋兵力尚弱,各藩镇不明新朝底细,尚在观望,黄巢的成功率会很高。一旦得手,我虽不认为他的大齐朝就能一统天下,但在唐中央消失的情况下,他至少不会马上变成众矢之的,失败不会这么快。等他磨蹭四个月之后再去,李儇已经到了成都,郑畋已经集结了数万大军,关中藩镇开始重新倒向唐朝,机会已失,时不再来。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22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