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太平洋战争(前六部已出版)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太平洋战争(前六部已出版)[第2页]

作者:青梅煮酒1970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6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第三,独具特色的“军国主义”教育体系。
    军国主义教育是日本推行军国主义路线、对外实施侵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80年发布的《教育令》中,就已经出现“尊皇爱国”的字句。1890年10月30日,明治天皇亲自颁布《教育敕语》,使得日本国民从小学生时代就开始接受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教育敕语》虽然只有200余字,但从颁布之日起到二战结束的半个世纪时间内,对其进行阐述的文本就有六七百种之多。1891年到1907年的16年间,解释《教育敕语》的《敕语衍义》重印了31次。
    文字的教育还不够,形式上也要身体力行。在日本,每逢大的节假日庆典活动,所有学校师生都必须集体对天皇的御像鞠躬行礼,山呼万岁。由校长奉读《教育敕语》,全体师生必须低头毕恭毕敬地聆听,其间还要演奏歌颂天皇统治千秋万代的歌曲《君之代》,制造浓厚的宗教氛围。
    对军人的洗脑和军国主义灌输更加严格。日本于1878年颁布了《军人训诫》,以“忠实”、“勇敢”、“服务”做为军人的根本精神,禁止士兵谈论天皇、议论朝政。1882年1月,明治天皇亲自颁授了《军人敕谕》,敕谕中阐述“我国军队世世代代为天皇所统帅”,强调天皇对军队的绝对统帅权。在宣布“朕是尔等军人之大元帅”的同时,也提出天皇与军人一心相连,荣辱与共,“朕赖尔等为股肱,尔等仰朕为头首。”对军人精神提出五条标准,即“忠节”、“礼仪”、“武勇”、“信义”、“质朴”。军人不仅在学生时期接受了《教育敕语》的严格教育,在部队仍要全部背诵《军人敕谕》。
    1941年1月,时任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颁布了《战阵训》,其执笔者就是陆军大学第28期的“首席”,当时任教育总监部本部长的今村均中将。《战阵训》通篇军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其中提到:“知耻者勇,应常思乡党家门之脸面,益愈奋励,以不负其期待。生不受虏囚之辱,死勿留罪过之污名。”正因为此,投降被日本士兵视为终身的耻辱。战死的军人是神,而一个被俘或投降的士兵在他家乡和家人的心目里已经死亡,名字也会从户口册上划掉。日本《军人手册》上写道:“要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
    第四,“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全民“尚武”的基础。
    几十年如一日对外穷兵黩武的日本可谓全民“尚武”。“冲向高山,让尸骸填满沟壑,走向大海,让浮尸漂满海面”,如果听到一个人在唱这样血腥的歌词,你的第一判断肯定是这人要么变态、要么神经病。但这就是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军歌。
    相反,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小时候,每当念书念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时,我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杆。长大之后慢慢才知道其实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地大”不错,可西半边没多少人住。“物博”也谈不上,至少石油就不够。小时候老师说,我们中国有了大庆油田,从此告别了“贫油国”的帽子,今天才知道我们不但“贫”,还不是一般的“贫”。一个馒头蘸盐都吃不上、吃口咸菜当过年的人,现在有200块钱可以买根油条吃就能算富人吗?如果真“物博”了,还“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干吗?我们很勤劳,但我们善良不尚武,我们视“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最高境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上多少有着雄才伟略的名君,也没有降服蒙古,反而使之成为我们永远的痛。中国作为曾经的超级大国竟然有着两次亡国的经历,“蒙元”和“满清”。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万里长城,正是对外防御的最好见证。“止戈为武”,文字上的表现也如此。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那几支部队,岳家军、杨家将、戚家军,任务基本都是防守,岳飞想搞防守反击还被干掉。郑和倒是坐着船出去遛了几圈,但只扬威不打仗,我们讲求“以德服人”。
    前段曾经看到过一些评选中国古代十大酒局的文章。项羽刘邦的“鸿门宴”,曹操刘备的“青梅煮酒”,周瑜蒋干的“群英会”都曾上榜。但是我认为这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程度都远远比不上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赵匡胤的那一杯酒之后,中国走上了“文尊武卑”、“文主武从”之路,泯灭了大汉民族那本来就不多的血性,两次亡国也恰恰都在这一酒局之后。“中国原来也是有武士的,但是在宋朝之后消失了。”说这话的不是我,而是之前曾提到的“昭和第一兵家”石原莞尔。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被称为民国第一军事家的蒋百里。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国人轻松军人的例证。比如蒋百里先生提到的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人说,“这孩子学习差,不如去当兵算了”。朋友或同事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们首先会送上祝贺。听说谁家孩子当兵了,往往就有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仿佛他的父母都属于低智商群体。军人最多是被称呼为“当兵的”,后边的“人”字都省略了。通常的理解中,当兵的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名词。中国还有一句俗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好像“兵”天生就不讲理。
    上个世纪,在中国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两起惊天动地的暗杀。第一次是1909年10月26日,地点是哈尔滨火车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安重根枪杀。第二次是1932年4月29日,地点是上海虹口公园。日寇阅兵庆祝天皇生日及“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胜利,结果一个叫尹奉吉的人向主宾席投掷炸弹,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被炸死,驻华公使重光葵和海军舰队司令官野村吉三郎各被炸断一腿,植田谦吉中将被炸瞎一目。安重根和尹奉吉都被处决。大家可能从名字上已经看出,他们都是朝鲜人,——要是中国人多好。
    在中国,我们习惯于听“工农兵”或者“工农商学兵”,“兵”始终排在最后。而在日本这一次序是“士农工商”,这个“士”不是士大夫,而是“武士”。幕府时期,也只有武士才能接受教育,可见军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
    从明治、大正、直至昭和时期,日本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习俗:男人长大从军或入军官学校,女人则做医护或报务员。一言以蔽之:参军光荣。在幕府时代的日本,只有武士阶层才有资格成为军人。所以在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之后,大多数下层的老百姓将能够参军视为地位得到提高的标志,对于成为军人充满了自豪感和使命感。
    皇室也为平民做出了表率。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皇室男性自动成为陆海军军人。裕仁天皇8岁之前曾被寄养在海军中将川村纯一中将家长达4年多,之后先后由军神乃木希典和东乡平八郎直接担负其启蒙教育,可以说早与军人融为一体。裕仁12岁成为太子时军衔是少尉,14岁中尉,之后每隔两三年晋升一次,最终成为陆海军大元帅。裕仁之外,战前日本皇室所有男子都必须进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都进入军队任职。
    传统的日本武士产生于8、9世纪。自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开始,武士阶级就成为了日本的统治阶级,该阶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逐渐形成了后来让人闻之色变的“武士道”。其核心内容是:效忠君主,以武为本,崇尚武勇,重名轻死,杀身成仁。明治维新之后虽然武士阶层消失,但随着日本逐渐走上军国主义之路,武士道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成为日本军人的精神支柱。
    一般人对生命执著,武士道则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死是真诚的。武士标榜的是精神上的优越,就是要在心理上先能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先能“不要自己的命”,才能“要别人的命”。日本以“樱花”比喻武士。他们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盛开,而在凋零之时。花期不长的樱花会在一夜之间全部凋零,没有一朵残留枝头。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最高精神境界,在片刻耀眼的美丽中达到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日本人眼里,“武士道是对死的一种觉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战死沙场或者自杀才是武士最理想的归宿。
    对于一个用武士道精神武装的日本军人来说,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天皇战死。战死会为他的家人带来无尚的荣誉,本人的灵魂也得到拯救。在西方人眼中,日本兵个个都是“超人”。有位美国观察家指出,日本的伤兵“尽管身上受伤,仍有出奇的活力。被子弹打穿了头部、颈部、身躯、手臂或腿部的人照样能走,对自己的伤势毫不在乎。他们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生命力。”
    正是有了“武士道”作为精神武器,才会有了后来的“万岁冲锋”、“玉碎”、“神风特工队”、“剖腹”等一系列违反人伦和道德的组织或行为。至于选择剖腹作为武士最崇高的死亡方式,是因为他们认为人的灵魂宿于肚腹之中,在有必要将自己的灵魂向外展示的时候,就选择剖腹。
    呵,终于翻页了!
    @comeonplay 2015-07-24 09:23:47
    静待更新
    -----------------------------
    感谢comeonplay老师再次光临。

    @babalayou 2015-07-24 08:58:34
    不爱看书的我,加上这个题材,能从开始看到现在,我想那不是奇迹。我们不喜欢战争,也有幸生在和平年代,但是却与军队有着关联,但是这是我看的少之又少的书中,唯一连想都没想过的题材,希望写的人坚持下去,听故事的我坚持下去,周末、香茗、穿越回那个战火弥漫的年代......
    -----------------------------
    babalayou老师:回头您讲我听。
    @bingyue08 2015-07-24 09:35:24
    作者加油,等待更新......
    -----------------------------
    谢谢bingyue08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
    @快刀客2015 2015-07-24 10:09:31
    早上顶一顶
    -----------------------------
    再次感谢刀客老师。
    @zhaoxb115 2015-07-24 11:07:12
    仔细读了“军国主义”教育体系和日本尊崇尚武的介绍,很感慨。我国倘若没有毛泽东 力倡的独立自主完成的两弹一星和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如今根本无法威慑日本,日本人的铁蹄很可能再次践踏中国。
    -----------------------------
    诚哉斯言。
    同意zhaoxb115老师的观点。
    @yu_xiangyu 2015-07-24 12:52:17
    儒家思想特别是宋代之后的程朱理学对中国影响太大从此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没有了汉武时代无军功不得封侯的传统,也没了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气势

    -----------------------------
    学生啰嗦了半天都说不清楚的道理,yu-xiangyu老师几句话就说明白了。
    差距呀!


    @青梅煮酒1970 18楼 2015-07-17 22:30
    @南太子 2015-07-17 16:32:52
    不需要写成教科书,不需要事无巨细。。。。。。。。
    -----------------------------
    遵旨。
    要写教科书,臣所不能也。
    -----------------------------
    @双重标准要不得 2015-07-24 17:39:41
    教科书满口谎言你要写成那样不就。。。。。。

    -----------------------------
    标准老师,所以我会不按标准来,请您按双重标准看待,可否?
    第五,大力兴办高等军事院校,培养对外侵略扩张的“精英人才”。
    日本人做事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始终把对人的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发展经济如此,扩充军事力量也不例外。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先后建立了几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就结果而言,尽管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但可以断定,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参战的陆、海军将佐几乎都出自这几所军事院校。
    首先出场的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简称“陆士”。其前身为创建于1868年的京都兵学校,后根据1874年《陆军士官学校条例》正式创立。该校在思想上极端重视对学生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在军事技术上注重学员的综合发展,为日本陆军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撤销。期间共开办61期,培养中高级军官36900名。今后我们在介绍出场人物时经常会说“陆士某期”,意思就是“陆军士官学校某期毕业”。马上出场的“陆大”、“海兵”、“海大”也类似。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受到“政治学西洋,军事学东洋”的影响,很多中国有志青年东渡日本,寻求富国强兵之路,包括蒋介石在内。不过蒋委员长上的是东京振武学堂。当时的“陆士”是中国军人的首选。在“陆士”学习过的中国军人包括:蒋百里,蔡锷,孙传芳,阎锡山,何应钦,汤恩伯,朱绍良,程潜等等。后来中国有了黄埔军校,青年学生才开始转向国内,“陆士”渐渐淡出了国人的视线。
    比“陆士”再高一级的就是日本陆军大学,简称“陆大”。1872年12年陆军参谋本部成立后缺乏合格的参谋,所以“陆大”可以说是为了培养参谋军官专门成立的教育机构。位于东京的“陆大”1882年建校,1883年开始招生,1885年第一届毕业生毕业。刚开始十几届每届只有学生10人左右,到了1899年的第13期(期间因为甲午战争停办两期)才达到40人。后来招生人数逐渐增加。在日本,只有陆大的毕业生才有资格当参谋。“陆大”开办的64年间,共有3485名毕业生。
    “陆大”的报考资格为“陆士”毕业、在部队服役两年以上、未满30岁的中低级军官,可以说是对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军官进行理论充实。“陆大”教育时间为步兵、骑兵三年,炮兵、工兵为两年。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陆大”是唯一一所由陆军参谋本部直接管理的学校,“陆大”学生毕业后由参谋本部直接安排工作。
    与“陆士”不同的是,中国学生到“陆大”学习的人屈指可数,名气大的也不多,我知道的好像有一个叫熊式辉,后来林彪在东北的对手之一。
    在这里我们引入一个“军刀组”的概念。“军刀组”是对每届“陆大”毕业生中前6名的称谓,因为这6人能够获得天皇御赐的军刀而得名,又称“恩赐组”。其中,前6名中的第一名被称为“首席”,刚才我们提到的那个《战阵训》起草者今村均就是“陆大”第28期的“首席”。“首席”往往能获得觐见天皇的特别奖励,这在日本军人和国民当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军刀组成员往往在军队中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很多人马上就能够进入陆军参谋总部最重要的作战部。除此之外,他们往往还享有一项特权:可以优先公派出国留学。由于是陆军,大多数留学的军刀组成员都选择了陆军最强的德国。
    “陆大”第一期的首席叫东条英教,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父亲,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许海峰,?——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拿到的第一枚金牌。我们可以随便地列出一些军刀组成员的名字:武藤信义,宇垣一成,谷寿夫,荒木贞夫,阿部信行,真崎甚三郎,松井石根,西尾寿造,畑俊六,永田铁山,梅津美治郎,安藤利吉、山下奉文、今村均、本间雅晴,田中静一,下村定,石原莞尔,小畑英良,铃木宗作,武藤章,栗林忠道,辻政信,濑岛龙三等。这些人都将在之后的大戏中出场。可以看到,号称“昭和三大参谋”的石原莞尔、辻政信和濑岛龙三都是军刀组成员。
    陆军有陆军的学校,海军也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成立于1869年的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简称“海兵”。“海兵”的含义是培养海军的用兵之道,而不是培养兵的学校。就像《孙子兵法》是讲述用兵之道而不是当好士兵的方法一样。“海兵”最初的名字是海军兵学寮,在1870年1月11日就举行了首届学员的开学典礼。同年11月4日,“海兵”首批选拔了15名少年生和29名成年学生。在这15名少年生中,就有我们前边提到的 “日本海军之父”山本权兵卫。1888年,“海兵”从东京迁往江田岛,从而使得之前默默无闻的江田岛从此名闻天下。江田岛位于濑户内海南端,与日本著名的吴军港隔海相望,地形临海抱湾、环境优越,利于高级军官的专业培养。为了保持良好的教育环境,在迁校以前,海军还同当地政府和豪绅签订了一项协议,规定在江田岛指定的一定区域内不能开娼馆妓院,以防止海校学员萎靡堕落。
    建校之初,“海兵”向世界头号海军强国英国学习的精神十分强烈,连建造学员宿舍用的红砖都是从千里迢迢之外的英伦三岛高价运来的。学校主要培养海军战斗指挥官,同时也设有其它专业培养课程,其教育、训练模式几乎全部仿效英国。
    一位英国教官在谈到“海兵”时写道:“在日本的青年中选择那些出类拔萃者,在这里接受世界上严酷无比的艰苦训练,他们的身心在经过只有十分顽强的人才能经受住的锻炼后,被培养成具备古代武士道德的现代海军军官。从海军兵学校毕业的年轻人,既有一副能经受一切艰难困苦的身体,也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天皇和祖国,他们不惜一死。”
    “海兵”面向全日本招生,学生录取年龄为16到19岁,无特殊应考资格限制。在日本帝国海军的发展鼎盛时期,考入“海兵”是成为海军高级将领的必要条件。军人能进入该校往往被视为一种骄傲。同日本陆军的土黄色军装相比,“海兵”学员纯白的海军服格外耀眼。据说“海兵”的学员在回家省亲时,其乡里往往引以为荣并举行欢迎会来招待。因此,尽管管理极端苛刻,“海兵”依然是当时日本青年竞相报考的学校,号称比东京帝国大学还难考。
    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提高,“海兵”最终与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英国达特茅斯海军学院一起被并成为世界三大海军高校。太平洋战争自始至终都有“海兵”学生的身影。战后有史学家戏称:太平洋战争,其实就是日本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和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之间的战争。
    从1873年11月毕业的第1期2人到1945年10月毕业的第78期4028人,“海兵”共毕业学员12433人。这其中有1313人成为大日本帝国海军的将官,包括64位海军大将、387位海军中将、862位海军少将,将军比例超过了总人数的10%。这些人大部分都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急先锋。二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四任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丰田副武、小泽治三郎都是清一色的“海兵”毕业生。我们今后将要提到的永野修身和井上成美,被称为“海兵”最杰出的两任校长。战争期间,“海兵”也成为一些海军高级将领的避难地,莱特湾大海战的责任者栗田健男就是“海兵”的最后一任校长。
    如果按照成为将军的比例计算,“海兵”第12期居首,19名学员中有15人成为了将军,占到了学员总数79%。论诞生将官数的话当属第40期最多,一共有65人成为了将军,其中就包括今后我们经常要提到的一些人,如宇垣缠、山口多闻、大西泷治郎、福留繁等。但是第7、15、21、39这四期都诞生了四位海军大将。其中第7期的四位大将中更是有两位晋升为海军元帅,实在牛A。
    陆军有“陆士”有“陆大”,那么在海军除了“海兵”之外也必须再有点什么,这样就有了海军大学,简称“海大”。注意这可不是与我的工作有很多业务来往的海南大学,我们习惯也加他们“海大”。
    “海大”1888年7月建校,用的就是“海兵”从东京搬到江田岛之后空出来的老地儿。“海大”只招收“海兵”的毕业生,规定只有“海兵”成绩排名在前20%的人才有资格报考,,军衔至少也要是大尉或少佐,这一点比“陆大”高了一级。“海大”一开始的培养目标就是海军高级将领。如果说“海兵”是本科生的话,“海大”就是研究生院,培养的是硕士、博士、博士后。
    “海大”很难考,但是日本海军高级军官还是有很多人都读过“海大”。山本五十六、黑岛龟人、小泽治三郎这些日本海军的精英都有“海大”的经历。高须四郎、南云忠一、小泽治三郎、及川古志郎、伊藤整一这些二战中的海军“名将”甚至还担任过“海大”的校长。日俄战争之后的几年被誉为“海大”的黄金时代,——日本海军的三大理论家同时在这里任教:秋山真之讲授海军战略学,佐藤铁太郎讲授海军史,铃木贯太郎则传授鱼雷战术。这都是日本海军史上里程碑式的杰出人物。
    以上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加上日本对外不间断的侵略战争,使得日本军国主义不断深化。我们来看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经历了多少次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的主力侵犯中国,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出兵西伯利亚,1931年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1939年诺门罕日苏之战,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纵观世界近现代史,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如此频繁地发动过如此多的战争。可以说从1894年开始,日本战争的车轮基本没有停止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以国运为赌注,前期每赌必赢。国虽富军虽强,但长赌必输,多战必亡。日本军国主义也在不断地“淬火”、“磨砺”之后,最终走向万劫不复!
    终于完成了第一章第一节,可以睡个好觉了。
    各位老师,晚安。
    @wzm2582085 2015-07-25 01:29:03
    等更

    -----------------------------
    谢谢wzm2582085老师。
    @u_99784212 2015-07-25 02:24:43
    楼主写的真好。中国人的思想 素质确实跟日本不是一个层次 现代依然如此。就拿企业管理来说。中国的中石化这样的企业 的全国老总拿的年薪是最底层的加油员的工资的100倍以上。然而我们却觉得这理所当然。但是在日本。像这种企业的全国执行董事和最基层员工工资相差不到百分之八十。他们的想法就是大家都是在工作。只是分工不同而已。没有基层。领导什么也干不了。没有领导。基层做事情也缺乏效率。我表达可能有问题。见谅......
    -----------------------------
    谢谢u-99784212老师,学习了。
    @lefory 2015-07-25 12:38:35
    楼猪加油
    -----------------------------
    呵呵,真累的跟猪差不多了。
    1.2 甲午战争
    1.2.1 “牡丹社”事件
    实施“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与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类似,日本急需对外进行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和云南差不多大小、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日本国内本身就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为了对外抢占早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的市场,也为了转嫁国内因为维新所带来的诸多矛盾,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逐渐把目光转向海外,急于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寻求出路。
    日本在亚洲的位置和英国在欧洲的位置极其类似,不同的是前者四个岛,后者三个岛。但与英国一直致力于建设海权国家不同,日本从根本上选择的还是一个大陆国家的思路。站在日本四岛往外看,东边是太平洋,挺辽阔,以日本当时刚刚起步的孱弱海军劳师远征极不现实。往北看是传统强国俄罗斯。虽然此时的北极熊已开始略显疲态,不过在日本人眼中还是十分强大的巨无霸,不敢惹。往西看,海那边就是朝鲜,这是个可以捏的软柿子,可惜身后有亚洲第一强国——大清做后盾。往南看,台湾也属于大清的地盘。盘算一番的结果是,不管往西还是往南都必须与大清为敌。
    我们通常一般认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始自甲午战争。其实早在甲午战争前20年,就在明治维新之初,羽翼未丰的日本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尝试,这一次的目标是台湾。
    凡事皆需理由,即使没有合适的理由也要编造一个出来,方显师出有名。对于强盗而言,这样的理由俯首皆是。这次日本找到的理由出自琉球,现在名字叫冲绳,日本的对外侵略也就从这里开始。80多年后的1945年,在这里爆发了美日太平洋战场上的最惨烈的一场血战——冲绳岛之战,冲绳岛也成为美国在太平洋上攻占的最后一个岛屿。起于冲绳,终于冲绳,这就是所谓冥冥中的轮回。如果这篇文章我能够写完的话,等大家再次看到冲绳岛出现时,基本上已经接近尾声。
    早在中国的隋朝时期,羽骑尉朱宽奉隋炀帝之令出海,见到这一岛屿“地界于万涛之间,蟠旋蜿蜒,若虬龙浮于水中”,随即将之命名为“流虬”。唐朝改名为“流求”。明太祖朱元璋再次改名为“琉球”,——石之有光为“琉”,磨圆的玉石叫“球”,意思是海中发光的美玉。公元1372年,朱元璋对琉球中山王察度发布诏谕,喻示着从那时候开始琉球已成为明王朝的藩属。从此琉球就不断向中国进贡,琉球历代国王都接受中国册封。满清灭明之后的1646年,琉球使节再次来华觐见大清顺治皇帝。从此,琉球使节与清廷往来不断。1662年,清廷派遣兵科副礼官张学礼出使琉球。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朝使节前往册封、庆贺。1663年和1756年,康熙和乾隆分别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以上历史事实童叟无欺,如假包换。
    日语中“冲”是海上的意思,“冲绳”的含义就是排列在海上的岛屿像漂浮在海上的一根绳子。在日本闭关自守的年代里,这个群岛也是中、日、朝几国之间贸易、交往的重要桥梁。因此日本虽然一直对琉球抱有觊觎之心,还允许其居于相对独立地位。江户幕府时期,日本武力迫使琉球王国向日本屈服,等于琉球王国同时向中国和日本称臣进贡,一个姑娘有了两个婆家。日本一直想让琉球王国跟中国离婚,单独跟他过,并最终完全吞并琉球。可惜一是实力还不够,二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琉球往南就是宝岛台湾。虽然今天我们始终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在当时清政府并没有给予台湾充分的重视。大清虽然在1683年将台湾纳入版图之中,可是对于台湾的态度却一直犹疑不定,对于台湾的治理也仅仅局限于已经开发的区域。对于尚未开发区域则以划分界线的方式限制人们越界开垦,并不纳入统治范围内。这一短视猪头行为竟然成为后来日本出兵台湾的借口。
    1871年12月,两艘琉球的贡船在回国的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南端。其中一艘名为“八重山”,船上的45人全部获救。另一艘“太平山”触礁沉没,船上69人溺死3人,有66人幸运登陆。后来他们闯入台湾原住民住地牡丹社、高士佛社,双方发生冲突。冲突中船上人员被杀死54人,幸存的12人则在当地汉人帮助下前往台南府城,然后转往福州乘船归国。放在今天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可在信息闭塞的当时也不能算成是多么大的国际事件。
    1873年,大清同治皇帝大婚并亲政,邻国日本也派来了祝贺使团。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在总理衙门官员例行会见时,出人意料地提起前两年发生在台湾的那次事件,要求清政府给出一个说法。当值官员毛昶熙一开始说话很像回事:“琉球是中国的,台湾也是中国的,这是中国内部纠纷,跟你没啥关系,一边歇着去。”双方就此开始争执不下。被日本人纠缠的不耐烦的毛昶熙最后竟以“台湾生番为化外之民”为由进行搪塞。化外之民,意思在我地盘上但不是我的人,——至少日本人是这样理解的。这就成为了日本人出兵台湾的最好借口:你不管我来管。其实当时大清从骨子里看不起蕞尔小国日本,也根本想不到日本敢就此借机闹事。
    日本人说到做到,不放空炮,马上就着手向英、美等国租用轮船,雇用美国军事顾问准备对台湾出兵,征讨那些被清廷认为不是自己人的“化外之民”。1874年4月4日,日本正式设立侵台机构台湾都督府,并组成征台军。最初,西洋诸国驻日使节对日本出兵台湾的做法没有提出异议。但到出发前夕,英美等列强顾忌到自己在台湾的利益,忽然转变态度表示反对。英国驻大清公使威妥玛甚至将日本准备出兵台湾的消息告诉了李鸿章。李大人的态度是,这事根本不可能,再给他个胆他也不敢。
    日本内部的意见也并不完全一致。顾忌到大清的实力以及列强的态度,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也就是我们后来需要多次提到的裕仁天皇的内大臣、甲级战犯木户幸一的爷爷,就坚决反对对台用兵。之后日本政府向台湾远征军下达了“出兵延期、等待后令”的命令。
    这里就发生了日本军方第一次“下克上”事件,尽管这之后还会发生无数起。第一个吃螃蟹的就是远征军司令西乡从道中将。西乡根本不顾政府的命令,他购买英国商船“高砂丸”号为旗舰,率领“日进”、“孟春”、“明光”、“有功”、“三邦”五艘军舰,毅然于1874年5月7日拔锚出征。
    战争的过程非常简单。1874年5月10日,日军在台湾登陆。牡丹社酋长阿禄古父子奋力抵抗不敌身亡。日军分三路扫荡抗日派的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等原住民,诸社纷纷投降,战争很快就宣告结束。日本在台湾建立了都督府,开始修筑医院、营房、道路,向台湾居民分发日本国旗,准备久踞。
    清政府得知日军侵犯台湾消息后怒不可遏,立即向日本政府提出质问,并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直赴台湾。这个沈葆桢是清末名臣,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后来官拜两江总督和南洋大臣。他还身兼林则徐外甥和女婿之职,沈的母亲为林则徐七妹。也就是说沈葆桢的婚姻属于标准的近亲结婚,估计那时候管的也不严。
    接到命令的沈葆桢立即于1874年6月14日带领“安澜”、“伏波”、“飞云”三艘军舰赴台。随后,“扬威”、“振威”等军舰也开往澎湖列岛进行威慑,一时间台海战云密布。
    沈葆桢到达台湾后,采取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策略。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向朝廷提出纵横外交和实力备战相结合的对日方针,一面与日军交涉,一面积极备战。沈葆桢首先把历年来洋船漂台事件及日本入侵台湾前后经过分别摘要照会各国公使,最大限度地在国际上孤立日本,利用国际舆论逼迫日本退兵。其次是分批次向台湾增兵。从大陆抽调当时最精锐的洋枪队十三营到台湾布防,第一批2000人、第二批增援2500人在沈葆桢抵台后很快到达,还招募广东兵勇2000多人随时待命。此外,从天津调运的新式洋炮和从福建调拨的数万公斤火药也先后抵台。沈葆桢的调兵遣将使得台湾清、日双方实力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实力不足可能带来的战争失利,加之日军水土不服,疾疫流行,“每日死者四五名至数十名”,士气极其低落,日本政府认为军事占领台湾的办法暂时无法实施,于是被迫采用外交手段来解决。
    在英国的斡旋下,“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保久利通开赴天津与李鸿章谈判,多轮谈判无果。大保久利通对英国公使威妥玛道出实情:“本次事件我方死伤较多,花费很大,对本国国内无法交代。再说我们在台湾也盖了房子修了路,如果大清能给与经济补偿的话,撤兵亦无不可。”同时大保久利通狮子大张嘴,要求索赔白银500万两,至少不能低于200万两,不能再减。
    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之后,1874年10月31日,军事上占尽优势的清政府与日本在签订了《北京专条》,清政府付给“日本国从前被害难民之家”抚恤银10万两和日军在台“修道建房等费用”40万两。12月20日,日军从台湾全部撤走。50万两白银对于当时还是穷酸的日本不啻于一笔巨款。可以说,这也是日本对外侵略所挖到的第一桶金。
    @鸡鸣虎跃龙飞腾 2015-07-26 01:33:54
    且看下章
    -----------------------------
    欢迎再次光临!
    1.2.2 位列第九的北洋水师
    被西方列强欺负,这是咱大清早已经习惯的事。赵太爷打头,咱忍了。可现今连你王胡和小D也来撒泼,真乃“是可忍孰不可忍”!被大清一直看不起的小日本竟敢贸然侵台还借机敲诈的事实,在大清朝廷激起了轩然大波。于是群臣纷纷上奏,提议发展海军,加强海防。这引起了老想有所作为但又说了不算的光绪帝的高度重视。
    由此大清国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战略的大讨论。在此过程中,文华殿大学士、首辅、直隶总督李鸿章高屋建“瓦”地指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近在肘腋,伺我虚实,将永为中土之患。”
    综合各方面意见,1875年5月30日清廷决定分别成立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任命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北洋水师,刚才提到的那位沈葆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南洋水师。
    朝廷议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中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建设海军的军费,由南、北二洋分配使用。当时大清的海军分为四支:北洋水师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水师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福建水师负责福建、南海,另外还有广东水师。作为南洋大臣的沈葆桢认为,400万两白银打造一支舰队都不宽裕,“与其同创同弱”,倒不如先发展北洋水师。相比较而言,北洋水师的作战区域是关键的京畿地区,沈葆桢大度地建议让北洋水师优先发展。考虑到中国当时的主要假想敌是日本,清廷采纳了沈葆祯的建议。初步的设想是,等北洋水师实力雄厚后,“以一化三,变为三洋水师”。
    1875年,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创设北洋水师。北洋水师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建军之初北洋水师走的基本就是对外购舰之路。
    1879年11月,北洋水师向英国米切尔船厂订造的第一批军舰,也就是“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艘蚊炮船回国,加上两年后回国的“镇中”、“镇边”, 就把四面八方全镇住了,名字听起来那是相当的吓人。这六艘船的排水量都只有440吨,航速10节。一分价钱一分货,每艘也只花了15万两白银。据说这种蚊炮船块头虽小,战斗力不弱,让人像被蚊子咬那样难受。可是几只蚊子一般咬不死人,这些小船当然不能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只。
    1881年,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造的撞击型巡洋舰“扬威”、“超勇”号加入北洋舰队。这两艘舰排水量1350吨,航速15节,每艘造价65万两。北洋舰队终于有了像样的主力舰。也就在这一年,李鸿章的亲信、太平天国叛将、以勇猛著称的淮军提督丁汝昌入主北洋舰队。
    在此期间,李鸿章发现从英国订造的军舰价钱偏高,还存在不少缺陷,因而转向造舰质量更高、价格更加低廉的德国订造军舰。1880年12月,大清与德国伏尔锵船厂签订了一个大合同:斥巨资340万两打造巨型铁甲舰两艘,这就是后来威震远东的“定远”号和“镇远”号。同时花费68万两白银订造了一艘巡洋舰“济远”号。难得的是,这次大清还派出了由后来北洋舰队副司令刘步蟾带队的监理队伍,全程监督造舰,附带还派出一个学习队伍随舰实习,看起来很像那么一回事。
    1881年11月,第一艘铁甲舰“定远”号下水。1882年11月,“镇远”号下水。1883年12月,“济远”号下水。本来这些舰只1884年就应该交付大清使用,但由于当时中法战争爆发,而德国是中立国,所以一直到中法战争结束之后的1885年11月三艘舰才一起到达天津大沽港。
    1885年,李鸿章再次以170万两白银向英国订购“致远”、“靖远”号,以174万两向德国订购“经远”、“来远”号。1887年,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邱宝仁出洋接舰,秋天回国。至此,外购的军舰全部到位。
    舰有了,人也不能缺。早在1887年,大清就先后派出38人去英、法等海军强国学习。可以说除了丁汝昌之外,北洋水师的主要军官、主力舰舰长清一色福建船政学堂毕业生,其中大部分还是从英法回来的海归派,操一口流利的英语,纯粹的国际化人才。更有不少人还在当时最牛A的英国舰队实习过,也算是有知识还见过大世面的人了。我们简单来看一下这些之后几乎全部成为悲剧人物的将领吧:
    丁汝昌,52岁出任北洋水师提督,相当于舰队司令,对应西方的军衔相当于海军中将;
    刘步蟾,右翼总兵,相当于海军少将军衔,“定远”号舰长(当时大清叫管带,我非常讨厌这个词,好像注定要被管住并带走似的),海归;
    林泰曾,左翼总兵,相当于海军少将军衔,“镇远”号舰长,海归;
    邓世昌,“致远”号舰长;
    叶祖珪,“靖远”号舰长,海归;
    方伯谦,“济远”号舰长,海归;
    林永升,“经远”号舰长,海归;
    邱宝仁,“来远”号舰长;
    黄建勋,“超勇”号舰长,海归;
    林履中,“扬威”号舰长;
    杨用霖,“镇远”号继任舰长;
    林颖启,“威远”号舰长,海归;
    李和,“平远”号舰长;
    萨镇冰,“康济”号舰长,海归。
    主力舰“八大远“中除了“平远”号是由福建船厂建造之外,其余全是英、德建造的舰只。
    大力购舰的同时,大清还斥巨资在黄海附近修建了三大海军基地,威海卫、旅顺、大沽口。这三个基地也在1890年前后陆续完工,可谓万事俱备,东风也来了。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形势不是“小好”,而是“一片大好”。
    1885年10月,清廷下令设立海军衙门,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衙门事务。这个奕譞来头可不小,他是当今皇上光绪帝的亲爹,当权派慈禧太后的小叔子。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颁布《北洋水师章程》。舰队司令部设在威海卫军港之内只有3.15平方公里的刘公岛。
    粗看起来,这种定位非常高明。威海卫与旅顺“势成犄角,互为声援”,扼守渤海通道,拱卫京畿重地,其目标是“收海口,保津沽,卫京师”。但是仔细一思量,就看出是一群没出息的货色。从战略定位上看,这样一支强大的舰队开始就定位在了看家护院之上,任务就是防守型的看大门。李鸿章曾经自豪地这样形容他的北洋舰队:“以之攻人尚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相反,基本同期建军的日本海军追求的就是制海权,崇尚进攻。仗还没打,北洋水师在气势上已经输了一筹。
    远东的大清和日本都在花大力气建设海军,这不能不引起西方各国的关注。1888年《美国海军年鉴》破天荒地将北洋舰队排在了世界第九位,前八名分别为:英、法、俄、普、西、 奥、意、美。1891年英国《武备报》评选大清海军装备实力为世界第八、亚洲第一,而日本海军排名世界第十六。美国同时认定大清陆军稳居世界前三,真不清楚是不是在忽悠人。面对这些言不由衷的赞誉,清朝大臣们也洋洋得意,有关奏报中甚至出现了如此的豪言壮语:“大清快枪快炮之多,甲乎天下!”
    这样的虚名也使得李鸿章意气风发,得意非凡。可是俗话说“枪打出头鸟”,由于李鸿章受到当权派慈禧老太的信任,权倾朝野,因此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弹劾之声不绝于耳。连同他的北洋舰队也很快成为众矢之的。当时普遍的说法是,打击北洋舰队就是打击李鸿章。



    @青梅煮酒1970 2015-07-25 21:29:26
    1.2 甲午战争
    1.2.1 “牡丹社”事件
    实施“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与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类似,日本急需对外进行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和云南差不多大小、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日本国内本身就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为了对外抢占早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的市场,也为了转嫁国内因为维新所带来的诸多矛盾,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逐渐把......
    -----------------------------
    @安彦良和 2015-07-26 19:22:34
    让人打了,还要赔对方钱,这不是助长别人打你吗,大清也是没救了
    -----------------------------
    同意安彦老师意见。本来就没救了,但是死的太慢,耽误不少事。
    @沧海渔火 2015-07-26 21:39:52
    如果写的是《大日本帝国兴亡史》,这样处理还可以接受。如果是《太平洋战争》这样处理,虽不说离题万里,也是拖宕久远了。
    本章的内容可以作为《太平洋战争》具体章节的背景加以附录即可。
    譬如,九一八、七七事变为什么日本内阁没有具体行政责任?同样,偷袭珍珠港是山本五十六的主意,美国人战后却不追究他?这时可把内阁和军部关系,作为背景,介绍出来。
    -----------------------------
    多谢沧海老师指教。
    @yu_xiangyu 2015-07-26 22:03:54
    @青梅煮酒1970 133楼 2015-07-26 21:22:00
    @青梅煮酒1970 2015-07-25 21:29:26
    1.2 甲午战争
    1.2.1 “牡丹社”事件
    实施“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步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与西方列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类似,日本急需对外进行商品和资本的输出。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和云南差不多大小、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日本国内本身就市场狭小,资源匮乏。为了对外抢占早已被西方列强瓜分殆尽的......
    -----------------------------
    老师所言极是:
    当时清廷的“海防、塞防”之争,也是很激烈的。
    新疆今天仍能属我中华,左宗棠居功至伟。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0 17:47:46
    楼主知道吗?早在十六世纪日本就两次踏上美洲,新西班牙!在十六世纪日本就多次派出使臣出访欧洲,日本人的眼界,思想比汉人高远的多!!!不是一个层次!
    -----------------------------
    @ranran8080 2015-07-26 22:07:09
    满清不是汉人的天下。
    -----------------------------
    欢迎ranran8080老师。
    @yu_xiangyu 2015-07-26 22:08:19
    还有,日本人在外交上非常成功,这个我想楼主会介绍到,日本发动每次战争几乎都会寻找同盟,日英联盟也好,法西四联盟也罢,都对战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yu-xiangyu老师说的是:
    由于甲午战争前日本没有结盟,所以才有了“三国干涉还辽”。
    如果没有日英同盟,日俄战争估计就打不起来。
    @陆大少尉军医 2015-07-26 22:46:42
    好贴,就是前戏太长了点,养肥了慢慢看
    -----------------------------
    给军医老师敬礼!
    谢谢您的提醒。
    第一节本来想整一万字,啰里啰嗦就近三万。今后尽量简略。
    和明治天皇麾下群臣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相反,大清国内部可谓是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光绪皇帝虽然没有实权,但还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帝师翁同龢与李鸿章之间的关系,那就叫“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当年大清镇压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曾经参过时任安徽巡抚的翁同书一本,一看名字就知道这个翁同书和翁同龢有关系,不错,就是他亲哥。这一本导致翁同书被免职流放,一下子气死了翁同龢他老爷子翁心存。执笔写出奏章的就是当时还在曾国藩手下当差的李鸿章。对于翁同龢来说,和李鸿章那是有杀父欺兄之仇,不共戴天之恨。加上光绪和慈禧之间的矛盾,后党首领李鸿章和帝党头头翁同龢简直到了家仇国恨一起算、见面就想掐脖子的地步。1888年,时任户部尚书也就相当于财政部长的翁同龢借机以筹备慈禧大寿庆典为名,大幅度削减北洋水师经费,严禁北洋水师再添加新的“舰、炮、军火”。
    相对于陆军的发根枪就能打仗,海军的打造基本跟烧钱差不多。经费的大幅度削减令北洋水师处境尴尬,举步维艰。首先是燃煤问题。北洋水师的用煤来自于开平煤矿。开平煤矿最好的是第五工作面所生产的五槽煤,“质量最好,西人有用其煤者,谓此乃上品,烟少火白,为他国所罕有”。但开平煤矿总办张翼只给北洋水师提供最糟糕的八槽煤,五槽煤被张翼理直气壮地留着卖到外国赚钱。丁汝昌曾向张翼写信求助,张翼根本不予理会。张翼的理由很充分,北洋水师由于经费短缺无法及时结账,你赊账还想要好东西?门儿都没。加上北洋水师报价太低也根本买不起优质煤。最重要的原因是,张翼和朝廷大员多有瓜葛,很多高官都持有开平煤矿的股份,光绪帝他爹醇亲王奕譞就是张翼的直接后台。除此之外,据说张翼多次“捐”钱给太后修颐和园,慈禧因此很高兴地批示“此人很会办事”。所以别说丁汝昌这种舰队司令之类的“小喽啰”,连李鸿章拿张翼也没办法。
    随之而来的就是锅炉问题。北洋水师的军舰舰龄较久。在甲午战争前夕,大部分军舰的锅炉已经到了报废年限。1893年丁汝昌多次申请更换、维修锅炉,但是局限于户部削减经费的政令,此事基本不具有可操作性。由于缺钱无法对外购弹,无奈的李鸿章只能通过天津机械局的兵工厂给北洋水师生产、供应炮弹。这些炮弹大多是实心弹,“穿而不炸”已经见怪不怪,而且多有尺寸不合格者无法使用。
    1890年,海战的又一进攻利器速射炮问世。日本为了缩小与北洋舰队的差距,开始在军舰上大量地加装速射炮。甲午战争之前,日、清速射炮的比例是192:27。1894年初,丁汝昌曾经多次打报告要求在舰上加装速射炮,其中“定远”、“镇远”各添置120毫米速射炮6门,“济远”、“经远”、“来远”各添置2门,总计18门,预算费用是白银613040两。户部的答复是:“恕难以筹措。”最后日本战胜北洋舰队的第一利器恰恰是速射炮。战后的统计数据是,大东沟海战清日双反十分钟发炮的数目是33:185。真没有钱吗?大清国以孝治天下,仅为让慈禧老太高兴,在颐和园到紫禁城沿途建造的戏台、牌楼、龙棚等所谓“点景”就耗去白银240万两。
    除了速射炮,北洋海军另一个重大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当时北洋水师的平均航速是14节,而日本联合舰队是16节,有2节以上的差距。“攻击力、防护力和机动性”是检验海军舰只性能的三大要素,这个机动性主要就指航速。当时军舰的航速较慢,所以这2节的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在战场上无疑是致命的。可是没办法,日本都是新造的少年舰和青年舰,跑得快,而大清基本是大叔舰或者老爷舰。人家还烧好煤,真的没法比。
    这其中还有一个时间差问题。相对于陆军武器的发展而言,海军的装备可以说是一年一个样,这也是海军烧钱的原因之一。北洋舰队的购舰时间基本集中在八十年代中期,而日本舰队则在九十年代中前期。也就在这几年间,高温高压锅炉问世,使得舰船的速度提高了3到4节。前面提到的速射炮也正是在北洋舰队购舰结束后出现的。
    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日本曾向中国订购了一部分大米和煤炭。开战之后曾有人建议李鸿章停止供货,李鸿章却说“订货在失和之先”,坚持履行合同,于是30000吨优质煤炭和3000石大米照样运往日本。换句话说,日本联合舰队就是吃着李鸿章的大米、烧着这些优质煤炭把李大人的北洋舰队送入海底的。放在现在,如果评选“重合同守信用”模范,李鸿章列第二,没人敢当第一。
    对于腐朽的清廷来说,花这么多钱打造海军,中间没点贪污现象那才叫不正常。1881到1890年的十年间,清政府为了购舰共拨款4600万两。除去购舰的费用,就有多达1580万两白银不知去向。连李鸿章都说,大清之银能真正用到关键地方的不足十分之一。如果拿这些失踪的银子去买“定远”的话,一艘170万两,能买8艘。其实别说8艘,就是再有4艘日本就根本不敢开战。
    李鸿章的势力被称为淮系。帝党打击淮系的主要手段除了处处制约北洋舰队之外,还包括点对点打击淮系文武大员。淮系将领除聂士成等个别人外,几乎人人皆遭弹劾,如叶志超、卫汝贵、赵怀业、卫汝成、龚照屿、丁汝昌、方伯谦、刘步蟾、林泰曾、李经方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在马上开始的甲午战争中领衔主演的重要人物。御史李念兹大人甚至有“淮将除聂士成外,无一善良”之语。后方不稳,前方打胜仗几无可能。
    除了“外患”,还有“内忧”。北洋海军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北洋水师创建初期后备人才不足,所以李鸿章借材于闽,大部分的高级海军将领均来自福建船政学堂,以福建人为主。官职仅次于丁汝昌的刘步蟾对于外行领导内行甚为不满,利用乡情联合闽籍军官与丁汝昌明争暗斗,在水师中形成了势力庞大的闽党。刘步蟾在香港还利用“撤旗”事件逼走了水师教习、被水兵称为“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的英国总教官琅威里。丁汝昌也一直试图改变被架空的现状,摆脱闽党控制,但势单力孤始终无果。对于北洋舰队,闽党之首刘步蟾是实际的舰队司令。连邓世昌都因为不是福建人而备受排挤。文言文是这样说的,“粤人邓世昌,素忠勇,闽人甚忌之”。
    不仅如此,北洋舰队还通过弄虚作假博得上司的欢心。李鸿章检阅北洋舰队时,刘步蟾等人在靶船上事先埋好火药,等舰炮一响,便点燃火药以示命中,真是百发百中。见此情形的李鸿章大悦,立即赞叹:“攻守多方,备极奇奥,发16中15。”之所以中15,估计可能有一堆火药没点着。如果真有这样成绩的话,那么瓜达尔卡纳尔海战中“华盛顿”号战列舰在实战中创下的世界纪录差距就太大了。今后也真没必要再费老鼻子劲去发明导弹了。事实上大东沟海战战后的统计是,日本每艘舰中炮11.2发,中国107.8发。
    在北洋舰队常年停泊的基地刘公岛,规定是除了提督丁汝昌外各级军官必须常年住在舰上,不得在岸上买房子。但这一条纪律基本上形同虚设。比如“济远”舰舰长方伯谦就在威海、烟台、大沽、上海等拥有多处房产。丁汝昌不仅在刘公岛上盖了自己住的房子,还修建了大批商铺用于出租。方伯谦发现了这个发财好机会,也搞了不少出租房出租。于是两位房东因为争抢租客问题还发生过多次争吵。
    在刘公岛北洋舰队司令部的周边,有一排排设施豪华的娱乐场所,包括赌馆、鸦片烟馆、茶楼、妓院等等,当时没有KTV,要不肯定也有。多达70多家的娱乐场所家家生意兴隆,门庭若市。回头看看日本海军江田岛海军兵学校建校之初就与地方政府划定方圆多大范围不能出现娱乐场所的做法,似乎从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北洋舰队的最后命运。
    陆军的情况在上一节已经做过介绍。那就是百万陆军中的正规军不打仗,打仗靠地方武装。实际上在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的淮军是前期投入战争的唯一清军陆上力量,其主力不过5万人。除去镇守炮台和要塞的,机动部队仅仅2万多人。而当时日军投入的是全部陆军的7个野战师团,兵力超过12万人。在威海卫保卫战中,登陆的日军超过3万人,而当时迎战的地方部队绥军、巩军却只有7000人,最后大都战死殉国。
    @xiao840616 2015-07-27 11:01:02
    请教楼主一个问题,超勇、杨威这种所谓的撞击巡洋舰,到底是什么意思,单纯用撞的,我看这两舰的模型,确实好像是连一门主炮都没有。不过要撞吧,至少要比别人跑得快才行,就这两舰这点小速度,能撞得到谁。而且我记得杨威就是在大东沟装到自己人的军舰,然后沉了吧,这不是逗吗
    -----------------------------
    xiao840616老师好。
    请教可不敢当。我也查了一下,“扬威”号是有炮的,250毫米主炮两门,120毫米副炮4门,还有三具鱼雷发射管。其第三个特殊的武器就是“撞角”。可惜在后来的实战中没有用上。
    您说的对,凭那速度,就像老太太去撞小伙子,基本也没戏。后来倒是被“济远”给撞了。
    也欢迎其他专家老师给予指教。
    这边清廷厉兵秣马,那边日本人当然也不会无动于衷。与大清相比,日本海军的建军气魄就高多了,其目标就定位在明治天皇维新之初就提出的“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当时还仅仅是海军省主事的山本权兵卫大佐就极具战略眼光地指出:“无论陆军如何精锐,如用兵海外,海军不能取得海上的绝对安全,则必归于败降。海军之主要任务则在掌握制海权。”其定位就比北洋水师的看家护院高了不止一两个档次。这种外向型、进攻型的海防战略不仅决定了甲午战争的结局,也决定了清日两国的近代国运。
    早在1875年,日本从英国订购的三艘军舰,3717吨的铁甲舰“扶桑”号,2250吨的“金刚”、“比睿”号就已经下水服役。之后的1885年,3709吨的“浪速”号、“高千穗”号高速巡洋舰回国。日本海军初具雏形。但之后发生的一次意外事件大大加快了日本海军的建设步伐。
    1886年7月,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率领北洋舰队主力“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操演。之后“超勇”、“扬威”两舰在海参崴待命,其余“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维护、检修,开展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大清铁甲舰队首次访问日本。其实大家都清楚,说好听了是“亲善访问”,说不好听了就是威胁和震慑,用咱老百姓的话就是“烧包”、“显摆”。
    8月1日,北洋舰队抵达日本长崎港,码头上挤满了前来观看大清铁甲巨舰的长崎市民。望着大清黄龙旗高高飘扬在威风凛凛的铁甲巨舰上,日本人脸上浮现的,除了羡慕和嫉妒之外,还有愤懑。8月13日,日方邀请抵达长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购物。几个水兵就跑到当地的娱乐场所去嫖娼。由于去的地方生意太好,嫖娼小分队只好在外排队等候。期间竟然看到有VIP用户不排队径直进入,于是就上前质问老板,随后发生争执继而发展成打斗。接到报警的日本警察到达后将闹事水兵带回警察局。闻讯之后,北洋水师军舰上几百水兵蜂拥而出直扑警察局。“定远”、“镇远”舰上305毫米巨炮则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嫖个娼就动用这样的巨炮也真是够威风的。面对坚船利炮的威胁,迫于压力的日本人只好乖乖地放人。
    事情看似已经平息。8月15日北洋舰队放假一天,丁汝昌大度地批准450名水兵登岸自由观光。傍晚时分,数百名日本警察、浪人对大清水兵发动突然袭击。由于事先并没有防备,加上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执械上岸,这次北洋水兵可是吃了大亏。早有预谋的数百名警察、浪人将大清水兵分割包围,街边市民也配合开展了石块攻击。事后统计显示,大清水兵5人死亡、44人受伤、5人失踪。日本警察也被打死5人,30人受伤,长崎市民亦有很多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群情激奋。“定远”等四舰迅速进入临战状态,褪去炮衣,将炮口再次对准了长崎市区。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甚至主张立即对日开战。李鸿章得知“长崎事件”后的反应颇耐咀嚼:“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贪慕功名,自然就我绳尺。”对内没有丝毫的责怪之意,似乎嫖娼也是抗日为国争光一般。可对外李鸿章还是毫不含糊,当即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严厉威胁:“如今开启战端,并非难事。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11月24日,大清驻日公使徐承祖致电李鸿章,要求断交撤使。
    当时日本海军的实力尚非大清北洋海军的对手,气势自然就弱了不少。大清方面由于清法战争刚刚结束,也不愿很快再度卷入战争漩涡,双方战意都略显不足。1887年2月,清日双方就“长崎事件”达成协议,对各自的死伤者互给抚恤。日本赔付大清52500日元,大清赔付日本15500日元,长崎医院的医疗费2700日元由日方支付。日方所支付抚恤金数大大超出了清廷,也就等于向大清进行了赔款。真不容易,嫖个娼净赚回来三万多日元,挺划算。不过从最后的结果的来看,说嫖个娼嫖丢了北洋舰队也不为过。
    “长崎事件”大大刺激了日本人。在他们看来,外国水兵在本国肆意妄为,寻衅滋事,最后竟然要本国赔款,简直是岂有此理。究其原因是为什么?因为人家有“定远”和“镇远”。随后由于日本新闻媒体添油加醋的大肆宣传,日本国内群情激奋,民间的反华、仇华、排华情绪都被煽动起来。“中国威胁论”立即成了当时的主流民意,“大力发展海军”也成了国民的共识,“一定要打败‘定远’、‘镇远’”更成为日本海军的口号和目标。日本的反华情绪跟快变成了大建海军赶超北洋舰队的动力。
    当时在日本小孩中开始流行一种游戏,那就是分成两组,一组扮成中国舰队,另一组扮成日本舰队,游戏主旨就是围攻“定远”、“镇远”。
    “长崎事件”之后不到一个月,日本明治天皇就颁发敕令:“立国之务在海防,一日不可缓。”随后睦仁立即从自身做起、拨出皇宫经费30万日元作为海军的补助金,连天皇的老娘阿巴桑都捐出了自己的私人首饰。很快新的敕令发布,在此之后六年之内皇宫每年均拿出30万元作为海军的购舰经费。全国文武官员拿出十分之一的薪水全部作为购舰、造舰费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四处发表演说,号召全体国民节衣缩食,为海军的建设捐款捐物。日本还发行1700万日元的海军公债,全部用于海军的建设。随后,著名的三景舰“严岛”、“松岛”、“桥立”(分别取名于日本的三个著名风景点,类似于中国的桂林、黄山、丽江)马上纳入购舰和建造日程。这三艘舰的主炮口径320毫米,其比较参照物就是“定远”、“镇远”的305毫米舰炮。
    三景舰的前两艘“严岛”、“松岛”由法国建造,1992年加入日本海军。而“桥立”号更是由日本横须贺造船厂自主建造。前文提到,对于海军的建设,中国和日本一开始都是准备走“买造并举”的道路。可惜的是,急功近利的大清很快就抛开了“造”单选了“买”,日本从“买造并举”逐渐发展到“自主建造”。1991年,排水量达到4238吨的“桥立”号下水。预示着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日本的造舰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水平。
    看看海对面的大清,全国人民都在提前为慈禧老太太即将到来的60大寿忙活。可笑的是,日本天皇节衣缩食支持造舰的消息传到国内,就变成了日本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省钱给海军。同样可悲的是,这一传言换来的不是警觉,而是一通狂笑:“毕竟是东洋小国,这样干也不怕别人笑话。”的确,看看咱们老佛爷,过生日花个几千万白银都不算回事。
    也曾有人对于日本大建海军的举动忧心忡忡,提出建议停止或缓建颐和园,将经费转用于海军建设。据说听到建议的慈禧老太脸马上黑的像朱军一样:“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让他一辈子不高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1891年,日本在英国订造的2439吨的“千代田”号巡洋舰回到日本。
    1893年,由英国设计,日本自主建造的3150吨的巡洋舰“秋津洲”号驶出日本横须贺造 船厂。
    1893年,时速达到23节的世界第一快舰(当时)“吉野”号加入日本舰队。传闻说这艘舰原来是中国向英国订造的,因为最后没钱付被英国转卖给了日本。
    北洋水师在1888年成军到甲午战争开战的1894年,没有添置一艘军舰。与此同时日军却加速造舰、购舰,双方的实力迅速拉近。如果把20年的军备竞赛比喻成万米长跑,可以说在前9000米大清都占据了绝对优势。但是在最后的1000米,大清停下来吃蛋糕过生日去了,日本却咬咬牙、勒紧裤带跑过了终点。
    1888年,中国海军的总吨位为69000吨,日本为39000吨。在之后的六年里,北洋舰队停滞不前,日本新增舰艇12艘,吨位为18000吨。到甲午战争真正打起来时,日军参战的主力舰只为37000吨,北洋水师只有30000吨。日本一线主力舰都是新舰,航速快,火炮数量特别是速射炮的数量、弹药威力都远远超越到了北洋水师。仅仅几年时间内,强弱易位。
    在战争指挥上,日本于战前一年也就是1893年就成立了海军军令部,开战之前就将所有的海军力量集中起来成立了联合舰队。日军还设立了集陆海军参谋和决策为一身的统帅部——大本营。天皇在战前亲赴前线,统一对陆海军进行指挥。
    反观大清,海军衙门、北洋大臣、南洋大臣互不统属,从宣战到罢兵,清廷始终未设立统帅部。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水师各自为政,互不来往。相对于海军主力北洋舰队而言,其余三支水师虽然实力较弱,但如果使用得当,至少可以起到一些牵制或掩护作用。
    事实上是,在历时大半年的战争过程中,除广东水师“广甲”、“广乙”、“广丙”三艘军舰随北洋水师一起作战外,大清其余水师均一边冷观,坐视北洋舰队覆没。这三艘军舰参战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时任两广总督的李瀚章是李鸿章亲哥,支援出于私人关系。另一种说法是这三艘军舰正好北上参加演习,碰上了打仗这种“倒霉事”。
    因此说甲午之海战,实乃“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别山夜雨 2015-07-27 23:02:17
    李鸿章和洋人对话还是蛮经典的,就算是今天,中国教育问题还是很大,若是中国教育不能改变,中国永远不会和发达国家并列。
    -----------------------------
    严重同意夜雨老师意见。
    @哈利芹菜 2015-07-28 11:48:25
    不追究山本五十六??那是这个鬼子的座机早就被美军在南太平洋某个地方的上空给击落了
    -----------------------------
    欢迎芹菜老师!

    山本五十六在开战之前的确是反对对英美作战的。
    在日本军人中,山本属于头脑比较清醒的。
    他知道与英美开战日本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输。
    山本毙命在布干维尔岛,时间是1943年4月18日。
    一年前的这一天,杜立特空袭了东京。
    @我是卤蛋 2015-07-28 18:22:22
    终于赶上楼主步伐了,虽说离太平洋战争还很远,但是也涨不少知识。中国人做事缺少的是长远发展的眼光,只重眼前,虽口中一直说×××要从娃娃抓起,但事实是什么也没做。
    -----------------------------
    谢谢卤老师。
    咱们做什么事情很多是急功急利,往往还不能坚持,半途而废的居多。
    @青梅煮酒1970 151楼 2015-07-28 17:58:00
    @哈利芹菜 2015-07-28 11:48:25
    不追究山本五十六??那是这个鬼子的座机早就被美军在南太平洋某个地方的上空给击落了
    -----------------------------
    @yu_xiangyu 2015-07-28 22:19:58
    欢迎芹菜老师!
    山本五十六在开战之前的确是反对对英美作战的。
    在日本军人中,山本属于头脑比较清醒的。
    他知道与英美开战日本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输。
    山本毙命在布干维尔岛,时间是1
    —————————————————
    山本在大的谋略上非常优秀总是料敌在先,可是在战术细节方面容易犯糊涂,尼米兹老狐狸摸透了他的特点,
    -----------------------------
    同意yu-xiangyu老师意见。
    窃以为擅长谋略、长期在军政部门任职的山本更适合担任的职务是海军大臣。
    而不是联合舰队司令长官。
    1.2.3 祸起弱邻
    按照中国传统纪年称为“甲午”年的1894年,在世界历史上都应该是一个值得记忆的重要年份。就在这一年,西方世界的头把交椅悄然换位,——美国的经济总量超越了英国,成为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在北方那个国土最辽阔的国家,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在东方,那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国即将迎来她的实际领导人、慈禧老太的60大寿。大清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安静祥和的喜悦气氛之中。孰料就在此时,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在悄然走近。
    要说这慈禧老太也够邪门,每逢她的大寿必有大灾难发生。1874年同治帝驾崩,1884年清法战争,之后1904年在中国的国土上又发生了日俄战争。还好这老太死的早一些,要不真无法预料1914年在中华大地上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大灾难。
    自古半岛多劫难。灾难的发源地还是来自邻国朝鲜。夹在中、俄、日三个大国之间,弱小的朝鲜势必成为几方角力的目标。
    1853年日本在美国的逼迫下开国。就在之后不久的1875年,日本通过“江华岛”事件同样逼迫弱小的朝鲜敞开了国门。当时作为朝鲜宗主国的大清,李鸿章提出的居然意见是“当由朝鲜自行主持”。换句话说就是不管,你自己看着办。
    在朝鲜1882年的“壬午兵变”和1884年的“甲申政变”中,作为朝鲜宗主国的大清已经与日本有了两次面对面的较量。第一次由于李鸿章丁忧在家,代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张树生派遣提督吴长庆率3000精兵入朝与日军的2000人对峙,最后日本被迫妥协,第一回合大清完胜。第二次,本来已经占据绝对上风的日本被突然横空出世的一位年轻人搅局逆转,再次功亏一篑。这位当时年仅26岁的年轻人因处事果断之后被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他就是乱世枭雄袁世凯。
    “甲申政变”之后,当时已经稳占优势的李鸿章却与伊藤博文在天津签订了《天津会议专条》。专条约定:一旦将来朝鲜有事,清日两国其中一国要派兵的话应提前告知对方,事情解决之后要立即撤回。这一约定等于变相承认了日本和大清在朝鲜具有同等的政治和军事地位,也为后来的进一步争斗埋下了伏笔。
    就在“全国人民喜洋洋,共祝老太寿无疆”的当儿,那边不争气的邻居朝鲜又出事了。这次出事的名称叫“东学党”之乱。到1894年6月1日,暴乱的起义军已经攻占了全州,下一步马上就要直捣王京。无奈之下,朝鲜只好再次死乞白赖地向大清求援。
    收到朝鲜的求援信号,大清立即责成李鸿章妥善处理。1894年6月6日,在“超勇”号的护航之下,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总兵聂士成率领1500名清兵前往朝鲜。同日,清政府按照《天津专条》的要求照会日本政府。叶志超所率部队6月9日在朝鲜牙山登陆,随即加入征讨“东学党”叛军的活动。
    得到大清出兵的消息,日本可谓大喜过望,恰似正瞌睡呢有人给递上一个枕头。日本当即宣布出兵。鉴于前两次由于兵力不足没有占到便宜,这次日本可谓孤注一掷,准备倾国而出与大清一决雌雄。1894年6月5日,明治天皇宣布成立战时大本营,并于6月7日进行全国陆海军总动员。
    日本统治集团非常清楚,要争夺远东的霸权与大清早晚必有一战,因此早就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早在1882年,日本就将头号假想敌由俄国变为大清。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花费四年时间制定了《征讨清国策》。1893年,山县有朋又制定了《军备意见书》和《战时大本营条例》。到了1894年前夕,日本对中国陆海军兵力和作战能力情况可以说已经了如指掌,甚至对各省能派出多少兵力参战都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可能的作战区域,日本提前派出大量间谍进行实地考察,绘制了极其详尽的大比例作战地图,图上甚至连行军路线上可供军队和战马饮用的水井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对于大清国的国情,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说:“大清国从中央到地方官场一片漆黑,朝野滔滔,相习成风,全民丧失信仰,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人心腐败已达不可救药的地步。”此言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明了大清国的时弊。对于大清可以肯定的是,敌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日军第一批参战部队1500人选择的登陆地点就是仁川,——朝鲜半岛的死穴,半个多世纪之后麦克阿瑟选择的登陆点也在此处。6月12日,登陆的日军进入汉城。6月16日,第二批3000人的部队携带大批军火再次登陆仁川。至此在朝鲜的日军兵力已经大大超过清军,局势骤然间剑拔弩张。
    7月19日,根据海军军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权兵卫大佐提出的方案,日本第一次组成了“联合舰队”,伊东祐亨海军中将被任命为首任司令长官。7月23日联合舰队从佐世保军港出发,第二天傍晚到达仁川,列阵以待。
    看到大清和日本都来了这么多的人,很会来事的“东学党”马上偃旗息鼓与朝鲜政府达成了和解,局势很快恢复平静。朝鲜政府当即照会清、日两国:没事了,你们各回各家吧,谢谢,再见。
    正在筹备寿宴的大清本无战意,立即答应与日本同时撤兵。但是日本这次可是做好了闹事的准备,根本不可能如此轻易地撤兵。非但不撤兵,日军新的增援兵力仍源源不断地登陆朝鲜。
    显然这时候再用“协助平叛”的借口已不成立,日本马上找到了新的理由,要帮助落后的朝鲜进行内政改革,同时还真抛出了一个改革方案。驻朝日军已经接到了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指示,想尽一切办法促成中国和日本的直接冲突。
    在这样的形势面前,通常情况下是军人主战,政府特别是外交官会冷静地寻找更多的解决途经。陆奥宗光这种急不可耐要求开战的态度,也只有太平洋战争开战之前的松冈洋右可与之媲美。
    还真别说,这个身为外务大臣的陆奥宗光还真有做军人甚至是特工的素质。早在6月22日,陆奥宗光就向中国驻日公使汪凤藻提交了一份长篇外交公文,特意让自己的翻译译成中文后送达中国使馆。公文中陆奥宗光故意提出很多汪凤藻权限内无法答复的问题。愚蠢的汪凤藻果然上当,第二天就将这篇公文用密电的形式发回国内进行请示。日本军信课长佐藤爱磨第一时间就截获了这封电报。经过一番并不复杂的比对,断定其内容就是陆奥宗光交给汪凤藻的那封函件,从而摸出了大清电报密码的排列规律。
    蒙在鼓里的清政府仍然在使用这套密码。8月1日宣战之前还以密电的形式再次向汪凤藻拍发了宣战文书。日本根据先前找到的规律,结合截获的电文以及随后公开发表的宣战书进行对照,发现结果竟然完全一致。日本情报部门立即开始破译截获到的大清国军政电文。大清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密电已经完全被日本破译。
    戏要做就做足。后来日本在中国第二个议和团张荫桓和邵友濂抵达日本请求和谈时,还装模作样地强烈要求两人必须交出电报密码才能向国内发报,让中国确信自己的密码安全无虞。就这样,战争中大清的作战计划、兵力调动以及今后谈判中的底牌对于日本已毫无秘密可言。就像打麻将,你牌都铺开来打,还赢个鬼?
    战后,日本授予立下大功的佐藤爱磨三等勋章和大笔奖金。佐藤爱磨有个儿子叫佐藤尚武,后来曾官至日本外交大臣。值得提出的是,在本文即将结束之时,就是这位时任日本驻苏大使的佐藤尚武,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手中接过了苏联出兵东北的对日宣战书。
    书归正传。此时着急的除了陆奥宗光,还有在“甲申政变”中表现优异被日本人恨之入骨的袁世凯。在日军优势兵力的步步紧逼之下,智略过人的袁世凯也没了招数。他只有一次又一次给国内发电请求增援。在一封电报中袁世凯甚至用上了近乎粗鲁的语言:朝鲜就像我们的老婆,现在正在被人强奸,“急呼本夫,争无力,坐视情何以堪”。可是本来就不想打仗的李鸿章依然按兵不动。焦急的袁世凯只有装病于7月19日秘密回国,沿途还受到日本人的多次追杀。
    李鸿章的心思是,这个节骨眼上要尽量避免与日本的冲突,无论如何让老太太过好生日再说。为了达到避战的目的,李鸿章积极请求英、俄两国进行调停。
    此时的英、俄可以说各有各的小算盘。英国为了维护其在华利益,想方设法阻挠俄国势力南下,因此企图利用日本以孤立俄国。开战前夕的1894年7月16日,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与英国外交大臣金伯利伯爵在伦敦签订了《日英航海通商条约》,英国不但满足了日本多年以来提出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要求,也表明了不支持大清、不干涉清日开战的态度,一定程度上等于倒向了日方。
    至于俄国就更不用提。对大清和日本都没不怀什么好意的俄国正想借机削弱双方,以便“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实现其下一步在远东扩张的目标。表面上俄国似乎在积极调停,但暗中却唆使日本不要撤兵,恨不能双方马上打起来。
    得到了英、俄默许的日本态度开始更加强硬。7月20日,日本向朝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朝鲜在48小时之内对日本提出的改革方案进行答复,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新政、废除与大清签订的一切条约、令清军全部撤走”。在未得到答复的情况下,7月23日日军悍然闯入皇宫劫持朝鲜国王李熙,“请”出李熙的父亲大院君“重出江湖”组织傀儡政府。7月25日,朝鲜“新政府”发布公告:废除之前与清政府签订的一切条约,不再承认与大清的宗藩关系,要求在牙山驻扎的清军和丰岛海面上的北洋水师舰只立即撤离,授权日本驱逐在朝鲜的所有中国军队。战争至此已不可避免。
    面对如此的公开挑衅,即使是要过大寿的清廷也已忍无可忍,光绪帝严令李鸿章立即备战。主战派的帝党甚至叫嚣:“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之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坚信大清国可以打垮小日本。”迫于压力的李鸿章也开始在7月中旬开始增兵入朝。

    @行者无疆0615 2015-07-29 08:30:42
    深深学习了,不进则退
    -----------------------------
    无疆老师,学习不敢当,您多指教。
    @快刀客2015 2015-07-29 11:07:48
    说得好,先声夺人、直指其弊,继续关注
    -----------------------------
    刀客老师老熟人了,上座。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9 12:13:35
    日本从顺治时代就支持汉人复国!甲午战争中的《告十八省好汉书》真能迷茫不少人!战后日本更是全力支持汉人在日本的各个反清复汉社团,直到成功
    -----------------------------
    同意老师意见。
    孙中山、黄兴、蒋介石都有不短的旅日经历,也得到过日本人的不少帮助。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9 12:17:13
    另,决定战争胜负的是陆军!在十九世界海军只是配角!!!敢问阁下在清不打算进攻日本列岛,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有何用?
    -----------------------------
    这个与老师的意见稍有不同。
    如果没有日本联合舰队掌握制海权,日本陆军在辽东和山东的登陆就不可能那么顺利吧?
    @yu_xiangyu 2015-07-29 19:49:23
    丰臣秀吉那次,日本的陆军就已经足够强大了,和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站成平手,这里面很大因素还是因为李如松太猛,然而最终惨败而归,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海军太弱,连李舜臣都对付不了,更别提大明水师了,所以后来日本总结出兵朝鲜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有足够强大的海军,二是要能够速战速决,不能打持久战,它后来也是这么做的。另外要说的就是我一直认为李舜臣死于露梁海战是他最好的结局,否则他一定会死于一个莫须有......
    -----------------------------
    豫香玉老师说的对:
    感觉李如松和他老爷子李成梁都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9 12:17:13
    另,决定战争胜负的是陆军!在十九世界海军只是配角!!!敢问阁下在清不打算进攻日本列岛,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有何用?
    -----------------------------
    汉族人老师,学生还是感觉对于跨海作战,海军以及制海权至关重要。
    关于制海权问题,当时日本海军省官方主事山本权兵卫大佐和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中将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在看到陆军制定的直隶决战计划时,山本说:“陆军有没有优秀的工兵?”川上回答:“帝国陆军工兵非常优秀。”山本马上接话:“请尽快在九州到釜山之间架一座桥起来,要不然陆军过不了海。”川上马上明白自己忽略了制海权问题。
    山本接着说:“征清作战是渡海作战,没有海军的护送陆军无法登陆。在海军夺得黄海的控制权以前,运兵运粮的所有船只都在北洋水师威胁下。如果北洋水师切断陆军的兵员、军火、粮草补给线,不管在朝鲜登陆了多少人,也不管这些人如何善战,就只有失败这个唯一的结果”。
    不但是川上中将,包括当时在场的大山岩陆军大将都虚心听取并采纳了山本这个佐官的意见。他们清楚:给陆军士兵每人发个游泳圈游过去是不可能的。
    @青梅煮酒1970 167楼 2015-07-29 21:23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9 12:17:13
    另,决定战争胜负的是陆军!在十九世界海军只是配角!!!敢问阁下在清不打算进攻日本列岛,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有何用?
    -----------------------------
    汉族人老师,学生还是感觉对于跨海作战,海军以及制海权至关重要。
    关于制海权问题,当时日本海军省官方主事山本权兵卫大佐和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中将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在看到陆军制定的直隶决战计划时,山本说:“陆军有没有优秀的工兵?”川上回答:“帝国陆军工……
    -----------------------------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9 22:03:26
    如果清朝陆军足够强大,把日军赶下海去不就行了?军舰难道能在陆上作战?难道抗日战争中国军队是和日本海军在打?德国海军潜艇如此强大在苏德战场中有何用?苏联还不是靠陆军击败了德国!
    -----------------------------
    同意您的观点。
    个人认为法国败亡之后,德国之所以没有很快击败英国,就在于英国拥有天堑英吉利海峡和强大的海军,德国又无法在不列颠空战中取胜。
    相比而言,英国的陆军远不如法国。如果德国能够取得制空权和制海权的话,英国根本坚持不到美国参战。
    尼米兹上将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海军,战争将在我们的国土上进行。战争就像比赛,最好是打到对方的半场去。
    这些只是指跨海作战。
    @斯蒂芬刘 2015-07-29 22:30:13
    11111111111111111111111
    -----------------------------
    欢迎刘老师。
    1.2.4 丰岛海战
    增援刚开始还算顺利。由马宝贵率领的6000人、马玉昆率领的2000人先后由旅顺登船,在大东沟登陆后直奔平壤。左宝贵和聂桂林的6000人、丰升阿的1500人也跨越鸭绿江从陆路入朝。四路大军陆续在8月上旬进驻平壤。
    李鸿章当然不会忘记驻守在牙山的亲信叶志超。牙山靠南,走陆路太远,交通也不便利,只能通过海上增援。到了真正要使用的时候李鸿章才忽然发现,大清竟然缺少运兵船。无奈之下只好让江自康带领2500人租用英国轮船“高升”、“爱仁”、“飞鲸”号前往牙山。担任护航的就是北洋舰队“济远”、“广乙”和“威远”三艘战舰。
    本来丁汝昌的意见是由北洋舰队集体出动护航,但一心避战的李鸿章害怕出动这么大的兵力会刺激日本人,所以只允许派这几艘舰去。牙山的复杂地形并不适合部队大规模登陆,因此增援部队先后分三批出发。
    凡是有中国军队与敌交兵的地方,就不会少了这样两种人:一种叫“汉奸”,一种叫“跑跑”。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当时是天津军械局的总办,其家中的书吏刘树芬早已被日本间谍石川伍一重金收买。石川从而刘树芬处获得了大清舰队增援的详细情报并立即电告日军。随后石川和刘树芬被抓获并斩首。
    得讯后的日本联合舰队马上派坪井航三海军少将率领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快速战舰出海拦截。7月25日清晨,日本舰队来到了牙山湾之外。当时的丰岛水域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海上能见度良好,正是交兵的好时机。间谍和汉奸的情报异常准确,日舰很快就发现远方有两艘军舰冒着黑烟缓缓驶近,——这就是北洋舰队的“济远”号和“广乙”号。
    本来是三艘护航舰只,护航编队司令方伯谦发现“威远”号速度太慢就安排其提前返回。方伯谦在“爱仁”、“飞鲸”号卸载完毕之后,准备回头去迎接第三艘运兵船“高升”号。意想不到的是,一出牙山湾就迎头遇上了三艘日本军舰。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是:
    清方:
    “济远”,2300吨,速度15节,最大舰炮为210毫米;
    “广乙”,1000吨,速度16节,最大舰炮为120毫米。
    日方:
    “吉野”,4216吨,速度23节,最大舰炮为250毫米;
    “浪速”,3709吨,速度18节,最大舰炮为260毫米;
    “秋津洲”,3150吨,速度19节,最大舰炮为250毫米。
    上午7:45分,“吉野”号率先向“济远”号打出了甲午战争的第一炮,“济远”号马上开炮还击。随后,“浪速”和“秋津洲”也围了上来,三舰同时炮击“济远”。陆奥宗光期盼已久的战争终于如愿打响。
    眼见“济远”号陷入重围,“广乙”号马上冲上来助战。“浪速”和“秋津洲”马上回过头来联手收拾“广乙”。片刻之间,孱弱的“广乙”就在日本炮火的轰击下伤痕累累,失去了战斗力,之后撤出战场,冲到朝鲜西海岸十八家岛附近搁浅。舰长林国祥见军舰受伤太重,为了免于被日军俘虏遂下令纵火烧船。随后林国祥带领水兵登岸前往牙山,准备加入叶志超的陆军部队。可惜叶志超早已弃城逃跑,无奈的林国祥只好率兵乘英国军舰“亚细亚”号辗转回国。
    打跑了“广乙”的“浪速”和“秋津洲”马上回过头来与“吉野”合围“济远”,战场惊险异常。日本三舰恰如“刘关张”,可惜“济远”并不是吕布,最多只能算华雄。瞬间“济远”号上死伤已达57人。眼见不敌的方伯谦立即下令军舰全速向中国方向撤退,日本三舰穷追不舍。就在这时,远方海面又出现了两艘舰只的身影,这就是大清的第三艘运兵船“高升”号和运输武器饷银的运输舰“操江”号。
    游击舰队司令坪井航三少将马上对三舰进行了分工:速度最快的“吉野”号负责追击“济远”,“浪速”号拦截“高升”,“秋津洲”对付“操江”。
    自身难保的“济远”号已经无力保护自己护航的舰只,方伯谦在向“高升”号和“操江”号打出“自行逃命”的信号之后率先独自逃窜。眼看着速度更快的“吉野”号越追越近,无可奈何的方伯谦先在“济远”号上挂出白旗,随后又挂出日本旗,同时继续高速逃跑。方伯谦的一系列怪异动作搞得日本人一头雾水。“吉野”号舰长河原要一大佐看到“济远”没有停下来而是狂奔就继续加速追赶,同时频频炮击。12:38,“吉野”距离“济远”仅只剩下2500米。逃跑中的“济远”号突然用尾炮连续反击,四发炮弹有三发打中“吉野”,猝不及防的“吉野”号桅楼、前主炮被击中。受伤的“吉野”不敢独自继续追击遂掉头返航,“济远”号继续狂奔逃过一劫。
    后来对于“吉野”停止追击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一说是受伤。二说是担心驶离战场太远,靠近北洋水师驻地太近,怕中援军的埋伏。三说是当时水越来越浅,“吉野”吃水太深担心搁浅。四说是担心另外两艘日舰面对两艘中国船不宽裕,怕中国运兵船逃脱,所以回去支援了。不管什么原因,反正“济远”号是跑了。
    逃回威海卫基地的方伯谦谎称打了胜仗,“击伤倭船,击死倭提督并兵员数十人”。李鸿章和丁汝昌虽然有点怀疑,但也觉得方伯谦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还能成功把船开回来也不容易。况且方是自己人,开战之初能有胜绩也会鼓舞士气,所以仍积极为方伯谦请功。随后清廷颁谕,以“管带‘济远’之方伯谦,于牙山接仗时鏖战甚久,炮伤敌船,尚属得力,着李鸿章传旨嘉奖”。朝中甚至有好事者提议“改由方伯谦接管丁汝昌所带之船”。挂白旗的逃跑将军竟然又成了“英雄”。
    “浪速”和“秋津洲”的任务是对付“高升”和“操江”。“高升”号是英国商船,“操江”号是木质炮船,现在的功能是运输舰,两舰几乎都没有什么战斗力。如果说“济远”号勉强还算得上是华雄的话,那么这两艘船最多只能算糜竺和简雍,明摆着就是对方案板上的烧鸡,仅剩点骨头不好切而已。
    “操江”号在13:50分被“秋津洲”号追上。请大家留心一下这个“秋津洲”号舰长上村彦之丞海军少佐,在下一节的日俄战争中他还要出场领衔主演。舰龄超过20年的木质炮船“操江”号上当时有包括舰长王永发在内的水兵82人。在船上丹麦专家的劝说下,王永发挂出了降旗,随后被“秋津洲”号押解到日本佐世保军港。
    被俘官兵上岸后遭到了非人道的凌辱。日本人将这些被俘士兵排成两排进行游街示众,并敲锣打鼓号召市民前来观看。这些人之后被关入监牢。除了丹麦人被释放之外,所有人都被关押到了战争结束。“操江”号上20万两饷银、20门大炮、3000条步枪及大量弹药落入日军之手。
    最后看看故事最多的“高升”号。负责对付“高升”号的是日舰“浪速”号。“浪速”号的舰长就是后来被誉为军神的东乡平八郎。十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在商务谈判中和东乡平八郎的曾孙有过面对面唇枪舌剑的交锋,还大占上风,让我嫉羡不已,特意多敬了他三杯酒。“浪速”号追击“高升”号简直就像刘翔追我一样容易,“高升”号很快被“浪速”号控制。日本人派出小艇搭载临检官见善五郎大尉等人登上“高升”号。“高升”号英国舰长高惠悌强调,“高升”号是英国商船。日本人不予理睬,宣布“高升”号已经被俘,必须马上跟着“浪速”号走。
    日本人离开“高升”号后随即打出了“随我前进”的信号。船上的清军士兵立即涌入舰长室,对着高惠悌拔刀怒吼:“敢跟日本人走,小心此刀。”“高升”号上北洋舰队聘请的军事教习、德国退役军官汉纳根也告诉高惠悌:“中国人宁愿死,也不会服从日本人的命令。”
    看着“高升”号迟迟不动,“浪速”号马上派人过来催促。高惠悌告诉日本人:“中国人不愿意当俘虏,他们要求退回大沽口。我们是英国船,你们两个国家还没有宣战。”
    双方僵持了三个小时。中午12:30,东乡平八郎下令:“欧洲人全部离舰。”但是船上的小艇已全部被清兵控制,欧洲人想走也走不了。
    13:00,东兴平八郎悍然下令开炮。炮弹命中“高升”号动力汽罐,蒸汽和煤烟滚滚喷出,接着船体多处着弹发生倾斜。船上绝望的清军士兵只能徒劳地用步枪向“吉野”号射击。13:46,“高升”号在海面上消失。即使在沉入水中的一瞬间,桅杆上的一个清兵还射出了最后一发子弹。东乡充分显示了日本人的兽性,他下令继续对漂浮在水面上的清军士兵进行扫射,刹那间海面泛起一片片血红。
    “高升”号上清兵1116人、工作人员74人(其中7个英国人)全部落入水中。事后,在附近观战的法国军舰“利安门”号救出42人,德国军舰“伊力达斯”号救起112人,英国军舰“伯布斯”号救出87人。有两人被日军俘虏,另有两名士兵游泳漂泊到孤岛上40天后获救。除了被救出的245人之外,其余871名大清士兵全部殉国。
    74名工作人员中,包括船长高惠悌在内的三名英国人被“浪速”号派小艇接走(后来高惠悌得到赔偿金2000日元,大副田泼林1500日元,导航员800日元)。法国军舰救起3人,德国军舰救起6人。其中德国专家汉纳根身体素质最好,自己游到了岸边被德国军舰接走。其余5名英国人和57名船员葬身海底。
    丰岛海战结束后,军令部长桦山资纪中将宴请作战归来的坪井少将和几位舰长。仍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的东乡平八郎大呼“我成功了”,旁边的“秋津洲”号舰长上村彦之丞讥讽道:“你可真是个乱暴的家伙!”看来即使是自己人也并不都赞同东乡野兽般的做法。
    战后双方都宣称是对方先开炮,甚至为这一问题争辩了许久。其实这是一个根本无需争论的问题。明显居于劣势的大清舰只不可能主动去招惹实力强大的日本舰队,况且方伯谦本身就是一个战意不足、喜欢逃跑的货色。就好比我在大街上遇上泰森,冲上去先动手和泰森打了一架,这可能吗?第一,咱素质高,还热爱和平。第二,本人没有挨揍的爱好,也不想失去耳朵,——即使仅仅是一部分。
    “高升”号是大英帝国的商船。要知道当时大英帝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比现在的美国还牛叉。小小日本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那还了得?世界老大的商船被击沉导致国际舆论一片哗然,英国国内也是群情激奋。曾在北洋海军担任过鱼雷艇部队教官的英国远东舰队舰长罗哲士甚至主动请缨要求出战,为挂着大英帝国国旗的“高升”号报仇,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也是怒不可遏。英国政府8月3日召见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并发出照会:“有关‘高升’号被击沉一事,日本政府应该作好负全部责任的准备。”
    得知英国国内的情况之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马上启动危机公关活动,承诺详细调查,一旦查清责任在己则全额赔偿。日本内阁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决定向英国有关方面行贿。外务省指示驻英国公使青木周藏向西方主要媒体行贿1600英镑,先堵住媒体的嘴巴再说。在青木周藏向陆奥宗光汇报的行贿名单中,英国《每日电讯》、《泰晤士报》,德国《科隆报》、《大陆报》都赫然在列。同时,重金贿赂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国际法专家韦斯特莱克对日本进行技术点拨:那就是抓住“高升”号轮船被击沉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细节大做文章,诡称“高升”号的英籍船长已经失去对船只的控制,所以是中国军队控制“高升”号在前,日本袭击在后,事件的性质就变成日本只是击沉一艘被中国军队武装控制的英国船而已。
    从7月25日世界舆论大哗、英国政府向日本提出抗议照会开始,到中日正式开战后一周左右,西方舆论已经在日本的外交努力下发生逆转。《泰晤士报》8月6日刊登牛津大学教授、法学博士霍兰德的意见:“许多报纸的愚蠢社论仍然充满‘海盗行为’、‘不宣而战’、‘对英国国旗的侮辱’、‘严惩日本军官’等浮躁文字,实在不可想象。”这些所谓的“专家”论点平息了英国国内的一些反日舆论。
    英国当时的策略是利用日本在远东牵制俄国,所以并不想真正与日本闹翻。加之日本人“认罪”态度良好,1894年11月,在上海举行的英国海军海事审判庭上,得到了国内授意的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斐利曼特尔做出了“东乡行为正当”的证言。法院最后判决,对于“高升”号被击沉一事日本没有过错和责任,英国受到的所有损失由大清承担。大清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真是窝囊到了极点。
    @青梅煮酒1970 170楼 2015-07-30 00:14
    @青梅煮酒1970 167楼 2015-07-29 21:23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29 12:17:13
    另,决定战争胜负的是陆军!在十九世界海军只是配角!!!敢问阁下在清不打算进攻日本列岛,海军在甲午战争中有何用?
    -----------------------------
    汉族人老师,学生还是感觉对于跨海作战,海军以及制海权至关重要。
    关于制海权问题,当时日本海军省官方主事山本权兵卫大佐和参谋次长川上操六中将曾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在看到陆……
    -----------------------------
    @我是汉族人2014 2015-07-30 11:48:38
    保住英伦三岛的是空军!二战决定战争胜负的是空军,海军自古以来就是配角!
    -----------------------------
    对,制空权重要!
    所以航空母舰才成为太平洋战场的主力。
    @行者无疆0615 2015-07-30 16:05:20
    吉野号的四门主炮是6寸40倍口径,不过楼主的文字娓娓道来,昨晚睡觉前手机上把最新篇看完了,期待楼主今晚的精彩呈现。了解一段 历史 比了解一门主炮还是更吸引人些。
    -----------------------------
    谢谢无疆老师。
    6英寸就是150毫米,我写错了。
    以后争取少出这样的错误。
    @xiao840616 2015-07-30 11:35:57
    方伯谦这种人渣也配当华雄,说他是潘凤都抬举他了,不过话说三国演义里面临阵脱逃的人,我一时还真想不起来。
    不过话说回来,当今,和当年甲午何其相似,要是真打起来,比如已经进去了的徐谷二将军,高高在上范部长,还有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戴大佐,谁会是下一个方伯谦
    -----------------------------
    xiao840616老师好。
    呵呵,我也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了呢。
    马谡可以吗?
    人家魏延、王平、高翔来救他,他却跑了。
    似乎也不很贴切吧?
    我再想想。
    @1大海魂1 2015-07-30 17:56:22
    我们再来分析一条作者因为资料数据的不足而产生的重要错误 楼主说由于三景舰的建成 日本已经接近和达到世界水平 我想请问楼主 您这个世界水平标准也太低了吧 造舰三要素 轮机 主炮 装甲板 不要说战列舰级别的 就是巡洋舰级别的 日本都不具备国产能力 难道造个3000~4000吨的船能海里漂就算世界级别了么 不要说日清时候的日本 就是日俄时代的日本离世界级都有很远的路要走
    -----------------------------
    谢谢大海老师释疑。
    关于“吉野”号的主炮口径,学生也有点纠结。
    我查了四本带有舰船详细数据的资料,分别是:
    340毫米一票,260毫米一票,150毫米两票(一本就是无疆老师说的6英寸,也就相当于150毫米)。
    听了您和无疆老师的释疑,我才明白应该是150毫米。
    关于日本的造舰水平,我第一次写的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后来也觉着不妥,才改成了现在的“接近或达到了世界水平”。主要考虑到日本能造出4238吨的“桥立”号也不简单,才用了这样的语言。
    如您所言,当时英、德、法、俄的造舰水平远远高于日本,如果加上“桥立”号由法国人白劳易设计这一因素,就是说“接近世界水平”仍不妥。是否应改成“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或者“超过了大清的水平”才合适呢?
    大海老师,“比睿”、“雾岛”、“榛名”号的下水是否才能说明日本造舰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呢?
    今后类似的错误肯定还会有很多,我尽可能认真一些,力争少出错误。
    @青梅煮酒1970 190楼 2015-07-30 20:13
    @行者无疆0615 2015-07-30 16:05:20
    吉野号的四门主炮是6寸40倍口径,不过楼主的文字娓娓道来,昨晚睡觉前手机上把最新篇看完了,期待楼主今晚的精彩呈现。了解一段 历史 比了解一门主炮还是更吸引人些。
    -----------------------------
    谢谢无疆老师。
    6英寸就是150毫米,我写错了。
    以后争取少出这样的错误。
    -----------------------------
    @1大海魂1 2015-07-30 20:29:34
    呵呵 6英寸是152毫米 这个是一个标准的英公换算数据 后面的还有大量的这些换算 话说作者也不是就写错了吉野一艘 您着100多本书连基本的英公换算还没弄明白呢 就敢写太平洋!
    -----------------------------
    谢谢您,准确说是152.4毫米。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6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2-11-05 01:30:19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