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太平洋战争(前六部已出版)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太平洋战争(前六部已出版)[第21页] |
作者:青梅煮酒1970 |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6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谢谢楼上安彦良和、102663235、南平的科比、yang7425、jj001009、多年没摸过选票了、晓风残月zsg、zealotcity1234、liaofan-123各位师兄牺牲周末休息时间来捧场! |
@龙汔惠 2015-11-13 22:25:55 谢谢楼主抬爱,还是叫我师弟吧。 ----------------------------- 呵呵,看来师弟痴长龙师兄不少岁。 不过劳德诺也比令狐冲大很多。 |
@u_102663235 2015-11-15 11:19:17 102663235师兄好。 诺门罕日俄双方人员损失是差距不大。 但是安冈正臣的第一坦克师团在与苏军坦克部队的较量中可吃了大亏,人家甚至凭着个子大都不开炮上来撞他,后来干脆挂免战牌不打了。 ————————————————— 看的苏联解密说苏联损失大些,远东苏联有100万,如果这么干日本整个中国战区的军队全去打苏联就算胜也是惨胜,这样对付中国他根本没有力量了,打中国可比打苏联简单,这个原因...... ----------------------------- 师兄所言甚是: 诺门罕被打疼,也是日军放弃北进实施南进的原因之一。 |
@南平的科比 2015-11-15 13:15:12 我们可以牢牢记住战时的一位士兵,却无法记住和平时代的一位将军。你能说出1980年美国的国防部长和海军司令是谁吗? ----------------------------- 欢迎南平的科比师兄光临土楼! 在江湖庙堂师兄的绣楼里见您多次了。 |
@u_102663235 2015-11-15 11:19:17 102663235师兄好。 诺门罕日俄双方人员损失是差距不大。 但是安冈正臣的第一坦克师团在与苏军坦克部队的较量中可吃了大亏,人家甚至凭着个子大都不开炮上来撞他,后来干脆挂免战牌不打了。 ————————————————— 看的苏联解密说苏联损失大些,远东苏联有100万,如果这么干日本整个中国战区的军队全去打苏联就算胜也是惨胜,这样对付中国他根本没有力量了,打中国可比打苏联简单,这个原因...... ----------------------------- @安彦良和 2015-11-15 17:48:59 苏军的步兵单兵素质比日军的要差,小鬼子的单兵训练强度估计没几个国家受得了。 ----------------------------- 安彦师兄: 的确如此。 不知道数据准不准,据说在随后的张鼓峰战斗拼刺刀苏军和日军的伤亡比是110:4。近于28:1的比例。 苏军坦克在诺门罕不怕日军的坦克,就怕日军士兵拿汽水瓶罐汽油与他们同归于尽。 |
@zealotcity1234 2015-11-15 18:30:24 希望持之以恒,还望加油! ----------------------------- 师兄呀,折杀小弟了。 本来压力就够大了,您再这么说,那可是要崩溃的节奏呀。 别的不敢说,可以跟师兄保证一点: 可能时间会拖长,可能会因为出差暂停,可能会因为手不顺放慢节奏,但是俺坚决不练葵花宝典和辟邪剑法。 绝不太监! |
8月23日拂晓,松井石根率领第3、第11两个师团的援军在海空火力的掩护下于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地登陆。蒋介石闻讯急令陈诚为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98师、第11师、51师、61师、67师、14师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登陆后的日军不顾一切向前攻击前进。9月9日,日军沿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双方展开殊死搏杀,战略要地罗店和宝山先后落入日军之手。9月11日,第15集团军右翼阵地被日军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遂渐次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构筑阵地固守。第9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构筑阵地,与日军暂时形成对峙。 此时中国军队在上海战场上已经形成了两个作战集团:张治中率领第9集团军继续负责上海市内作战,陈诚所部第15集团军则全力抗击日军增援。 日军上海派遣军自登陆以来,在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下进展缓慢,人员也出现大量伤亡,仅九月份的伤亡数字就达12334人。松井石根无奈向东京发出紧急求援电报,声称他当面的部队都是中国最精锐的陆军。如果要想取得上海战事的胜利,必须至少再投入五个师团以上的兵力。松井特别强调,这是一举聚歼中国主力部队的天赐良机。 为了打破上海的僵局,9月11日,日军参谋本部再次做出向上海增兵的决定。第9、第13、第101师团以及台湾守备队重藤支队奉命加入上海派遣军。至此,日本在淞沪战场投入的兵力已达五个师团,加上原来在上海的海军部队总兵力达到了20万人。9月22日之后,增援的三个师团等兵力陆续到达淞沪战场。 随着增援兵力的不断加大,9月23日,一直反对扩大对华作战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少将黯然辞职。 面对日军不断地调兵遣将,国民政府也决定迅速增派中央军及各省地方部队至淞沪参加会战。为打赢这场关键之役,蒋介石几乎将当时的精兵强全部调到了淞沪前线。除了原有的第8、第9、第15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19集团军、刘建绪的第10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21集团军。第15、第19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陈诚为总司令。第9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为总司令。第8、第10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川军刘湘部5个师,国军在淞沪战场的总兵力已达75个师、70余万人。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之外,粤军、桂军、湘军、川军、东北军以及西北军的部队都陆续来到。 狭窄的地域之内,中日双方陈兵已达百万之众。 10月1日,由内阁首相近卫文麿、陆军大臣杉山元、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参加的四相会议在东京召开,会议研究提出了《处理中国事变刚要》。《刚要》指出,由于北方苏联的强大威胁,日本要迅速结束在中国的作战。鉴于华北、华中战局在不断扩大,战局很可能被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所以设想通过十月攻势的战果寻找结束战争的机会,与南京政府和平解决。内阁的一致意见是:以扩大战争的手段尽快在淞沪战场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 从此时开始,近卫文麿就开始无数次向军方提出同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究竟进攻到什么地方才能使蒋介石屈服?”军方的回答始终是毫不含糊:“下一个地方。”可惜的是,这个地方到日本投降也没有找到。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10月5日至9日,国军第8师、第59师、第61师、第67师、第77师、第90师及税警总团等作战部队因连日与敌浴血激战,终因伤亡太多无力对峙,相继退出阵地。往往一个几千人的师投入战斗,撤下来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残酷的上海战场因此被中国军人称为“一寸山河一寸血”,而被日本军人称为“血肉磨坊”。9日起,日军再度集中海空军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中国守军轮番上阵抵抗,经数昼夜血战始遏止日军强大攻势。 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场再度告急。此时从广西调来的第21集团军抵达淞沪前线。该集团军属桂系王牌部队,以能打能拼在地方军中享有盛名。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认为纯粹被动防守非长久之计,必须以一支主力突击部队主动出击实行积极防御。蒋介石于是下达了实施反击作战的命令。10月19日,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第21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当日,日军第9、第101师团及第3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双方主力迎头相撞,桂系2万人马一日内即被打散,上万敢死队大部战死。激战至25日国军被迫撤退。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 10月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大场失守。中央军部队被迫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固守。 在全军撤退苏州河南岸之时,蒋介石获悉国际联盟要在11月初召开会议重点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为获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蒋介石认为有必要留下少部兵力坚守苏州河以北地区。经蒋介石钦点,第88师孙元良部524团团副谢晋元率领该团1个主力营 400余人(对外称800人,故后来这支部队被誉为“八百壮士”)据守闸北四行仓库。谢晋元部与敌周旋三昼夜毙敌百余名,而所坚守的四行仓库阵地始终岿然不动。最后在租界各国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于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谢晋元部在退入租界时,出于敬意的租界英军指挥官马勒提少将亲自站在机枪阵地前护送中国守军通过了日军的封锁线。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然战线一再后撤但仍与日军处于对峙状态。日军大本营经过审慎研究之后,认为中国已倾全国兵力之五分之三云集上海,决战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于是决定将战略重点由华北向华东、华中地区转移,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上海战役。 |
10月20日,参谋本部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6、第18、第114师团以及第5师团第9旅团等部共约12万人组成第10军,由骑兵出身、擅于长途奔袭的柳川平助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从上海主战场的侧翼实施登陆作战来打开僵局。参谋本部同时命令在华北作战的第16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命其在长江的白茆口登陆配合主力作战。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30万人以上。 日军第10军预定在10月末或11月初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地域登陆,主力以快速突进方式向黄浦江之线前进,攻占松江以切断沪杭铁路。一部向闵行渡河点前进,渡过黄浦江之后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击前进,与上海派遣军配合合围上海周边的中国军队。此举无疑将使上海周边的守军完全陷入被动局面。 本来蒋介石已根据白崇禧、陈诚等人的建议决定放弃上海,全军退到上海外围既设之国防工事采取持久战策略抗击消耗日军。但随后闻听国际联盟要于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会议讨论中日问题,蒋介石立刻电令前线做最后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至少10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此举使得各部队失去了最佳的撤退时机。 11月5日拂晓,新组建的日本第10军在柳川平助中将指挥下,由海军第四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的侧后。原来驻守此地的是张发奎第8集团军所属的4个师1个旅。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投入正面战场。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第62师的一部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面对10万装备精良的日本生力军迅即被击溃。日军南路的铁拳已经虎虎生风挥向眉梢。 11月7日,为了统一淞沪战场的指挥,日军参谋本部下令组建华中方面军,——该方面军由上海派遣军和刚刚登陆的第10军组成,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原来松井石根担任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职务由裕仁天皇的叔叔、朝香宫鸠彦中将接任。 登陆后的日军第6、第18师团立即按照预先的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前往增援的东北军第67军全军覆没,军长吴克仁战死,松江陷落。日军随即兵分两路,一部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11月9日,沪杭铁路及公路均被日军切断。 与此同时,由华北转向华东的日第16师团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成功登陆,前锋直指京沪铁路。日军北路的扫堂腿也已风驰电掣迫近脚踝。 位于中路苏州河北岸日军5个师团的主力部队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后,迅速发起全面进攻并向南北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极度危险之境地。 面对风云突变的不利战局,蒋介石不再坚持死守的观点,无奈在11月9下令全面撤退,所有部队撤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撤退命令仓促下达,下达命令的手段又十分落后,各部队接到撤退的命令时间不一,有的部队只是看见友军撤退也就跟着开始撤退,从而导致大撤退迅速演变成大溃败。加上跟多部队都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对上海周边的地理环境根本不熟,导致撤退的部队完全没了章法,陷入极度紊乱状态。日军以飞机在天上轰炸扫射配合,地面部队势如破竹追击国军溃兵并扫荡上海周边各镇。 本来中国军队计划撤到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和海嘉线一带依托原有坚固国防工事作持久抵抗。但当部队到达这些防线时,才发现大部分工事上杂草丛生,根本达不到作战的实际要求。构筑工事的混凝土用手就可以捏碎,机枪射口大如门窗,各个碉堡间也无交通壕连接,修建的300多个机枪掩体几乎有一半不能使用。——豆腐渣工程真是害死人呀!甚至闹出部队要进入工事找不到钥匙的尴尬局面。溃败下来的国军士兵根本无法在这些防线上形成新的防御只能一路往后退下去。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至此门户大开。 自11月9日起,各路日军击退中国军队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月12日,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宣告上海沦陷。 11月18日,日军占领广德、宜兴、溧阳。 11月20日,日军占领南浔。 11月25日,日军占领无锡、湖州。 12月2日,日军攻克江阴要塞,南京的水路门户已经敞开。 同日,丹阳和金坛也被日军占领。 接到前线战报的参谋本部惊讶地发现,一路势如破竹的华中方面军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们的目标已经指向了中国的首都南京。——攻克敌国的首都,对于每一个军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但是占领一国的首都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参谋本部尽管狂妄好战,这点觉悟还是有的,他们立即向前线发出了停止攻击的电令:“发来报告称已部署以全力经湖州向南京追击问题,被认为已经脱离了《临命600》的指示,殊为念念”。——之前的《临命600》规定,华中方面军的作战区域大致定在苏州、湖州一线以东地区。 各路日军无奈暂时停住了向前追击的步伐。 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至此结束。整个战役中日军伤亡约4万人,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 前面,南京已经近在咫尺! |
@侧卫1985 2015-11-15 20:51:52 ----------------------------- 是的侧卫师兄,北上对苏,南下对英美,日本的胜算都不大。 对于这一决策,日本争论了几十年。 最后还是荷属东印度的石油占了决定性因素。 法国败亡、英国无暇东顾、荷兰女王在英国建立流亡政府,这一系列举动使得东南亚一下子成了真空地带,日本认为时机已到,这才冒险南下。 |
@多年没摸过选票了 2015-11-15 16:40:11 老酒说下午更贴。。。 ----------------------------- 不好意思师兄,晚上懒不想做饭,去邻居那里混了一顿。 发的晚了,请师兄原谅。 |
多谢秋华师妹、枫昀师姐,多年未摸过选票了、卤蛋、八里庄发言人、江南旧雨、南平的科比、筋肉猫、铁血丹心、嘉陵江上的鱼夫、背负青天九万里、老鹳、yang7425各位师兄顶贴! |
@jj001009 2015-11-15 14:37:54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揭示战争的政治博弈才是重点。 ----------------------------- 谢谢jj001009师兄的关心和支持。 师弟也觉得这些战前战后的政治博弈更难整理一些,有时候弄得一头雾水,反而是纯粹的战争过程好把握一点。 前边的内容也不敢展开,详细战斗场面还是留给后边正戏吧。 师兄可否? |
@枫昀 2015-11-16 00:18:44 青梅师弟一定要坚持写完,累了可以慢慢写。 ----------------------------- 师姐的话,不听那肯定是不对的! 一起加油! |
@江南旧雨 2015-11-16 03:39:53 楼主贵庚?小时候就接受了苏联是老大哥的教育,肯定是前辈了! ----------------------------- 江南师兄,“前辈”可是万万称不得的。 实际年龄在名字里边有显示呢。 |
@背负青天九万里 2015-10-14 08:07:31 中国有一个顺口溜:高粱叶子青又青,918打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咱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呢,就拱手让出了沈阳城。 ----------------------------- @感秋华而泪 2015-10-14 16:27:11 这是当时的百姓在讽刺张学良呢,还有一首更绝呢。 《中国周报》提名张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因为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和平主义者和救世主耶稣的追随者”。林语堂则挖苦说:“张学良你干得真漂亮,你为我们丢失了大片国土,但为我们保护了大批国宝。”——讽刺张学良收集古董字画的癖好。 ----------------------------- @江南旧雨 2015-11-16 12:45:06 马君武《哀沈阳》: 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 ----------------------------- 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阿娇舞几回。 这段师弟也写了5000多字,发了一些可能是不恰当的个人感慨。 可惜发不出去,只好作罢。 |
@江南旧雨 2015-11-16 12:34:12 现在不是说汪精卫才是民族英雄吗 ----------------------------- @感秋华而泪 2015-11-16 15:51:15 现在确实有人想为汪精卫翻案,不过呢很不成功,汪精卫是汉奸的定论还是难以推翻啊。 ----------------------------- 秋华师妹好。 现在似乎翻案成风,岳飞、辛弃疾都变成了大汉奸,秦桧、汪精卫都是大忠臣。感觉有点矫枉过正了。 师兄认为这应该跟咱们的宣传有关。好人好的毫无缺点,坏人则坏的没一点好处。 其实我倒觉得要看主流。汪精卫也曾经是反清义士,不过想翻案好像很难。 |
楼上卤蛋和诺坎普都是老朋友,就不谢了,哈哈。 卤蛋兄弟,你是饭都不想让老哥吃的节奏呀! |
1.7.5 首都之辱 面对几个师团长一个接一个要求乘胜追击的电报,已经遥遥看到南京城的日第10军军长柳川平助无比烦恼。“二二六”事变中的叛乱部队基本都来自于第一师团,而当时第一师团的师团长就是“皇道派”的主力柳川平助。事变之后柳川和松井石根一样被解职打入了预备役。当此危难之际受命而出,正是一雪前耻重建功勋的天赐良机。可眼看着就在嘴边的肥肉吱吱冒油却不让吃,让人实在是爽不起来。 柳川马上致电国内,强烈要求立即对中国宣战并下达攻克敌国首都的命令。在电文里柳川指出,不能让溃败的敌军有任何喘息的机会,“宜将剩勇追穷寇”是最基本的军事常识。如果不正式对中国宣战,日军在中国的作战就显得师出无名、不伦不类。更重要的是,如果逼近了敌国的首都而不去占领,会使国内的民众对军方的战力产生怀疑,同时也会极大地打击官兵的士气。 这么浅显易懂的道理连我都能看明白,日本政府和军方当然也不是傻子。他们考虑的比一介武夫柳川平助更多。战而不宣不但在军事上不能尽情发挥,那些占领区的行政系统也无法正常运作,扶植起来的那一群汉奸也就直不起来腰来。不宣战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可能使得中国国民政府怀疑日本的战争之心而继续负隅顽抗。一切似乎都说明日本必须立即对中国宣战。 但日本确实有难言之隐,尚不能一洗了之,内阁最后研究的结果依然是“不能宣战”。道理也同样并不复杂:世界上并非只有中日两国。一旦日本对中国宣战,势必受到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这还可以死皮赖脸地不管,关键是日本赖以支持战争的大量战略物资,比如石油、钢铁、棉花、有色金属等都必须依赖进口,这些物资大部分都来自于美国。按照国际法条例,一旦日本与中国处于战争状态,美国极有可能首先停掉对日本战略物资的供应。到那时候别说打仗,生活都成问题。这也正是中国称“抗日战争”而日本称“支那事变”的根本原因。 原本认为平、津、沪相继陷落之后中国肯定会乖乖地屈服就范,但这种结果却迟迟没有出现。中国就像一个踉踉跄跄的拳手,尽管挨了无数的重拳打击,但是背靠围绳双手抱头就是不倒下也不扔白毛巾。首先憋不住的竟然是日本。1937年10月21日,日本外交大臣广田弘毅会见了德国驻日本大使狄克逊,表示日本愿意和中国谈判。狄克逊迅速将日本的意见发回国内。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和中日两国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德国人也不希望两国的战争继续下去且不断扩大,因此很乐意地充当了两国的调停人。 11月2日,广田弘毅向狄克逊开出了日本与中国谈判的条件:内蒙古自治,扩大华北非武装区到北平、天津以南,扩大上海非武装区,中国停止抗日共同防共等。这些条件很快被通知给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 蒋介石根本不可能接受日本提出的这些条件。他还有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九国公约》缔约国会议很快就要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显然违反了《九国公约》,蒋介石希望会议能做出有利于中国的决定。 11月3日,包括《九国公约》缔约国九国在内以及后来加入该组织的十九个国家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议。和以前大家都抢着当 不同,由于都知道会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棘手的中日战争问题,各大国纷纷谦让不愿充当大会 。开个会总不能没有主持人,最后还是东道主比利时外交大臣背起了黑锅。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会议上强烈谴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暴行,要求各国从道义、物质和经济上给予中国援助,对日本实施制裁。由于前文提到的原因,各国除苏联坚决支持、意大利坚决反对之外,其余各国都是唯唯诺诺王顾左右而言他。会议最后不了了之,没有达成任何对日本制裁的决议,甚至连中国提出“将日本定为侵略国”的意见都不敢接受。这次会议之后国际联盟已经名存实亡,再也没有召开过任何会议。 11月17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宣布成立,向中国和世界表明了“把战争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仅仅三天之后的11月20日,中国国民政府发布迁都公告,宣布将首都迁往大后方的重庆。其中军事机构迁移至长江中游的武汉,在那里建设起中国中部的防守根据地。以此举向日本表明:老子不怕你,咱们就耗吧,耗死你小鬼子。 蒋介石在随后的告全体将士书中指出:我前线将士自兹一心杀敌,更无顾虑,宜抱破釜沉舟之决心,益坚最后胜利之自信,寸地尺土,誓以血肉相撑持,积日累时,必陷穷寇于覆灭! 11月22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再次致电参谋本部要求放弃“不扩大”方针,称“为了使事变迅速解决,乘现在敌人的劣势必须攻占南京”。松井表示,“除非南京的态度有所改变,停止抵抗,否则日军的铁蹄将继续西进,开往南京、汉口乃至陪都重庆。” 其实早在之前的11月11日,柳川平助的第十军已经越过了参谋本部规定的“制令线”。随后上海派遣军也越线与第十军一起向前攻击前进。鉴于前线进展迅速的既成事实,11月24日东京大本营废除了“制令线”。12月1日,松井和柳川翘首以盼的《大陆命第八号命令》终于来到:“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敌国首都南京。” 我们在谈论一个战略要点的时候,最喜欢形容的第一个词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第二个词就是“易守难攻”。从十朝古都南京的地形来看,这里却绝对是“易攻难守”。中国历代的军事家无不认为,只要攻占了南京外围的几个战术要点之后,背靠长江的南京城就将成为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的瓮中之鳖。——原来的背水一战,也可能置之死地而不生! 对于首都南京的弃守,蒋介石连续召开一系列军事会议进行研究决策。 李宗仁认为南京不可守。他的理由是:南京位于绝地,敌人可三面合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何况我军新败,兵无战心,以受挫部队困守孤城又无有力增援,抵御士气正旺的敌军精锐之师,南京必被攻破。倒不如宣布南京为不设防城市以免敌军的烧杀抢掠。最优之策就是将有生力量撤退至长江两岸,既可以阻止敌军沿津浦路北上,也可以防止其沿长江两岸快速西进。孤零零一个南京城的丢失对长期持久抗战当无大碍。 “李白李白”,名不虚传,白崇禧的意见是:德邻兄说的非常好! 军令部第一厅厅长刘斐指出:南京守不住。但作为首都,“有必要进行象征性的防守”,在“做适当抵抗后主动撤退”,也好给全国人民一个交代。在兵力使用上刘斐认为,“12个团最多18个团就足够”。 刚刚从前线战场撤下来的陈诚认为:敌人虽然在战术上取得了胜利,但在战略上已经落入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圈套,逐渐开始走向失败。南京孤立且无现代化要塞设备不易坚守。我军应速速脱离战场撤至皖南,以南京为前卫阵地,贯彻我持久战之方针。 似乎不守的意见占了上风。但也有不同的声音,训练总监部部长唐生智慷慨陈词:“南京为我国首都,全球瞩目,又是孙总理陵寝所在,如果不战而放弃南京,将何以对总理在天之灵?必当坚守也!” 蒋介石马上接住了唐生智的话:那就守一下,由你来守。 唐生智表示:“抗战以来中下级军士牺牲甚多,鲜见有高级将领牺牲者,卑职愿与南京共存亡!”蒋介石当即宣布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部队司令长官,指挥十五个师约十万人马进行南京保卫战。 此时的蒋介石可谓是感慨万千。193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南京举行了结婚十周年纪念。他在日记中写道:“结婚已经十足年,党国前途艰难重生。以后第二之十年,究不知变化。”12月7日凌晨4:00,蒋介石起床做了一次祷告。5:00,他携夫人乘坐“美龄”号专机从明故宫机场起飞,离开了注定会沦陷的首都。远处南京近郊的枪炮声已经清晰可闻。专机经停武汉前往庐山。 蒋介石后来说,这是一次令他“几欲心碎”的痛苦旅程。 |
攻击南京的日军由两路部队组成。朝香宫鸠彦的上海派遣军第9、13、16师团和第10旅团,柳川平助的第10军第6、18、114师团和第9旅团。 对于南京这个中国当时的首都来说,劫难已经不可避免。南京外围修建的几条防线已经在溃兵和追兵的轮番冲击下土崩瓦解。经过混乱的外围战,南京很快就直接暴露在两路日军的兵锋之下。南京背对长江,日军可以在北面用军舰封锁江面。地面上从芜湖突进的日军已经从西面包抄上来切断了南京与后方的联系,东面和南面也已被日军合围,——南京已经成为一座死城。12月6日,国军下达了全城戒严令。 12月9日,日军已进抵南京城下,并用飞机向城中投撒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国守军的最后通牒,进行劝降。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对松井的劝降不予理睬,命令各部队“应以与阵地共存亡之决心尽力固守,决不许轻弃寸土”。 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战的办法。他下令把各部队控制的船只统统交给司令部,还命令第36师封锁从南京城退往下关码头的唯一通道挹江门,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给后来的悲剧性撤退埋下了隐患。 12月10日,眼见劝降未果的日军开始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等阵地发起全面进攻。守军节节败退,南京外围主阵地很快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直扑浦口,守军的唯一退路也岌岌可危。 战局的急转直下让蒋介石心急如焚。为避免南京守军被围歼,蒋介石于11日中午开始考虑让南京守军撤退,他电令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唐生智,顾祝同当即电令唐生智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但由于唐生智是自己力主固守,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蒋介石亲自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位副司令研究后决定于14日夜开始撤退。 12月12日,日军5个师团对南京复廓阵地及城垣全面发动猛攻。中午前后日军攻破中华门,南京失陷已成定局。城中秩序开始出现混乱。唐生智等决定提前改在当夜撤退。12月12日17:00,卫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军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出示了蒋介石命守军相继撤退的电令,并下达了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 下定破釜沉舟决心的唐生智根本就没有安排撤退船只,仓促下达的撤退命令甚至没有通知到担任督战任务的36师。结果第36师不允许各部队撤退,双方甚至还发生了交火。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突围,个别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个撤退电话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乘渡船先到江北。部分国军将领的提前逃跑更加重了撤退的混乱。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抢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落江丧生者不计其数。 由于担负掩护任务的乌龙山要塞守军私自撤走,12月13日拂晓日军未经战斗即占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得以迅速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第16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16师团的火力所杀伤。与此同时,继日军第6师团在师团长谷寿夫率领下最先从中华门攻进南京城之后,其余日军各部也相继突入城内。 首都南京沦陷敌手。 10多万中国守军除了很少一部分突围出去之外大部溃散。日军上海派遣军司令朝香宫鸠彦亲自签署了“杀掉全部俘获人员”的命令,日本军队随即在南京进行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进城的日军兵力约50000人,而执行军纪维持的宪兵却仅有17人。日军除了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 12月15日,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负伤未死者亦与死者尸体同样遭受焚化。当天晚上,又有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日军屠杀。 12月16日,位于南京安全区内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中国男女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用机枪射杀后弃尸长江。 12月17日,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 12月18日夜,日军将从南京城内逃出被拘囚于幕府山的中国难民共57418人驱赶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密集扫射,并对倒卧血泊中尚能呻吟挣扎者以乱刀砍戮。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化以毁尸灭迹。 1937年12月13日,《东京每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16师团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百人者为胜。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都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看谁杀满150人。这些暴行一直在报纸上图文并茂连载,两人也因此被称为“皇军英雄”。日本投降后,两人均在南京被执行枪决。 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共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共15万人。在长达6个星期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超过30万人。 据统计,国际红十字会在南京城内外掩埋尸体43121具,南京红十字会收埋22371具,慈善机构崇善堂收埋112267具,慈善机构同善堂共埋尸7000余具,鸡鹅巷清真寺王寿仁以“南京回教公会掩埋队”名义掩埋回族尸体400余具。仅此5个慈善团体收埋尸体就达185000余具。中国平民芮芳缘、张鸿儒组织难民30余人掩埋尸体7000余具,湖南木商盛世征雇工收埋上新河地区死难者遗体28730具。 日军侵占南京期间强奸了成千上万的妇女,估计当时发生的强暴案超过了20000宗。 血流成河尸横片野之南京,位列老酒“十大悲惨场景”之首。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许多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肆掠夺。仅仅一个月内抢走的各类图书文献就达88万册,已经超过了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就在南京陷落的第二天,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接到攻克南京的捷报,在我们为这必然的胜利欢欣鼓舞之时,站在同文同种的五亿民众之立场,我们不能不为他们不可救药的迷茫而感到悲哀。” 也正在南京阴云密布、血流成河的同时,1937年12月14日,古都北平一个名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伪政权宣告成立,一帮傀儡的名字分别是王克敏、汤尔和、齐燮元等等。 同一天,日本召开了大本营和内阁联席会议。与会的所有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打到哪里中国才会屈服?主战派和主和派在经过了几天的争吵之后,最后统一了对华继续强硬的立场。此后由德国驻中国大使陶德曼所进行的调停最后破裂。 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卫文麿内阁对外宣布:“在攻陷南京后,帝国政府为了仍然给中国国民政府以最后重新考虑的机会,一直等到昭和13年。然而国民政府不了解帝国的真意,竟然策动抗战,内则不察人民涂炭之苦,外则不顾整个东亚和平。因此,帝国政府今后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期望真能与帝国合作的中国新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并将与此新政权调整两国邦交,协助建设复兴的新中国。”这就是臭名昭著的“第一次近卫声明”。 1月18日,日本驻中国大使川越茂奉命回国。 1月20日,国民政府召回驻日大使许世英,中日断交。 就在南京陷落的第三天,1937年12月15日,蒋介石发布《为我军退出南京告国民书》,《国民书》指出: 中国之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在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精神一日不灭,我国家民族亦一日不亡。抗战到底为本务,目前形势无论如何转变,唯有向前迈进,万无中途屈服之理 日本妄图通过攻占南京迫使中国屈服的美梦再次化为泡影! |
@爷们老牛吃草2014 2015-11-16 22:29:42 这么说来,此次淞沪战役是蒋介石挑起的?还有因为前文提到:蒋百里提出将日军的进攻方向由“北—南”转为“东—西”的作战方略。可以这么认为吗?另外还有:如果没有“西安事变”,蒋会发动这一战役吗?由于师兄没有讲解“西安事变”这一过程,想问:“西安事变”是张学良个人自愿发起的吗?好象有一种说法说是苏联在背后促使的,是这样吗?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蒋继续“围剿”红军,并在36年11月发生了“山城堡战役”,...... ----------------------------- 老牛师兄好。 本来计划中有一个小节想说说西安事变,因为对这一事件师弟也有不少疑问,想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但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一个小节“是非张学良”发不出去,估计写了结果差不多也是那样,索性一笔带过了。 师弟估计,在西安事变过程中苏联是起了决定性作用的。 现在很多的资料表明,淞沪会战可能是中日众多战役中由中方主动挑起的唯一一次。 |
谢谢嘉陵江上的鱼夫、江南旧雨、南平的科比、60712242、98999849、安彦良和、铁血丹心、yang7425、老汉八十四、我在未来某处、明月1215、102663235、我是卤蛋、折翅飞鲨、悠悠见南山、我是汉族人、庚家包租公公、背负青天九万里、自由无涯、侧卫、104944335、魔鬼筋肉猫各位师兄前来捧场! |
@江南旧雨 2015-11-17 05:22:54 楼主如果生于1970恐怕小时候就没有机会接受“苏联是老大哥”的教育了。 ----------------------------- 江南师兄好。 所以不敢冒充前辈。上学的时候已经是“苏修”了。 不过马恩列斯毛的排行还是有的。 |
@60712242 2015-11-17 08:43:44 向楼主请教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问题。 在日军占领和控制南京之后,滞留在南京地区已放下武装的中国败军和平民不会对日军构成任何威胁,日军为什么还要实施如此血腥的屠杀行为? ----------------------------- 师兄好。 2064楼98999849师兄说的很好。 由于攻击太快,补给根本跟不上,日军早就下令就地补给了。抢掠在没进南京的时候已经开始,由于上司的纵容,这种情绪到了南京达到极限。 日军极度鄙视俘虏,认为这样的人根本不应该活着。后来的巴丹死亡行军也说明了这一点。 |
@u_98999849 2015-10-20 21:58:13 老蒋有没有下过不抵抗令不重要,关键是他没有下过抵抗的命令,可见中央政府对于九一八事变的应对也是消极而无力,就这点,老蒋就该挨批。 ----------------------------- @江南旧雨 2015-11-17 06:13:24 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已成为刻在 历史 耻辱柱上不可磨灭的一笔了。但是,几十年来,围绕着“不抵抗”的由来、背景和具体责任,却一直有颇多的争议。 总有人以1991年张学良接受采访的时候宣称蒋介石没有下不抵抗命令,以证明九一八完全是张学良的责任。而且以当天蒋介石身处长江中“永绥”军舰上、不知道日军已在沈阳动手开脱。 其实根本用不着找这么久远的报道。张学良的九一八晚上发布的不抵抗命令...... ----------------------------- 江南师兄: 丢失东北的大片国土,作为领袖的蒋介石肯定不能说没有责任。 但是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让他背上,反而给予实际的犯错者“民族英雄、千古功臣”的评价。 当时的地方部队蒋并不能完全指挥,要不头一年的中原大战直接命令张学良出兵助战不就行了,还要派人送礼、许以高位吗? |
@折翅飞鲨 2015-11-17 20:08:49 这位师兄,你已经说了,9.18是一天发生的,后来直到日本人占领全东北这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你仔细看了吗,东北军逃到锦州的士兵十余万,政府命令小张听了么?热河抗战,长城抗战,小张以及东北军在做什么?老蒋不怎么样,但不能所有的东西都往他身上赖吧!! ----------------------------- 赞同折翅飞鲨师兄的观点! |
@u_98999849 2015-11-18 10:37:11 淞沪会战过程中,其实国民政府在对日作战的问题上还是不明确的,这点不同于日本,日本的军政两界分裂,军队怀着坚决打趴中国的决心,而政界虽有和的意愿,但被架空的现实终究使其让位与军队。 开战伊始,中国军队主动出击,以收回国土为目标,这和军队的部署态势也一致,在上海战区中央的部署相对两翼要强,典型的攻击性部署(当时日军控制的地域也主要在中央),然而,在外交上,国民政府并未直接对日宣战。 随着战...... ----------------------------- 的确如此。 一个杭州湾,一个娘子关。 都是前面正较劲儿呢被人在屁股上来了一匕首! |
@侧卫1985 2015-11-18 13:59:09 @青梅煮酒1970 2043楼 2015-11-16 22:41:00 攻击南京的日军由两路部队组成。朝香宫鸠彦的上海派遣军第9、13、16师团和第10旅团,柳川平助的第10军第6、18、114师团和第9旅团。 对于南京这个中国当时的首都来说,劫难已经不可避免。南京外围修建的几条防线已经在溃兵和追兵的轮番冲击下土崩瓦解。经过混乱的外围战,南京很快就直接暴露在两路日军的兵锋之下。南京背对长江,日军可以在北面用军舰封锁江面。地面...... ----------------------------- 侧卫师兄真幽默! |
@安彦良和 2015-11-17 10:56:45 在太平洋战场,美国人也尝到了这种苦头,一命换一命,一机换一舰,疯狂的狠。 ----------------------------- 敢死队是九死一生。 “神风队”是十死无生! |
@魔鬼筋肉猫 2015-11-18 17:39:53 记得有资料表明:到了后期,鬼子金属、汽油奇缺,这些所谓神风队员,开着木板做成的飞机去送死,完全就是个炮灰,飞行员也是简单培训,只需要知道飞上天就行,完全不具备作战能力。甚至大和号战列舰出航,也只有单程油料,有去无回。 ----------------------------- 猫弟,最后大和号带的油料应该不是单程的。 本来是准备带单程燃料的。毕竟是有着民族象征意义的“大和”号出征,穷是穷,还不至于光屁股就走出门去,兜裆布还是要围上的。上自军令部和联合舰队,下到各海军镇守府和各个燃料基地都在想办法。联合舰队参谋千早正隆中佐到各基地油库把小金库也就是“簿外油”都给翻了出来,还是凑够了一旦幸免能跑回来的燃料。 还没有查到具体加油的数据。“大和号”6400吨的油舱肯定没加满,但跑回来应该够的。 素有油耗子之称的“雪风”等四艘驱逐舰最后跑回来就应该是旁证吧。 |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65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