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聊聊三国》下部来了!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聊聊三国》下部来了![第10页] |
作者:西风教主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一百二十二节平定南中 上一节我们聊到,张温回国后,诸葛亮再次派邓芝出使吴国,缔结盟好。吴、蜀联盟的关系确定后,诸葛亮终于可以放心地对南中下手了。那么,诸葛亮南征顺利吗? 南中在益州最南部,是一个从技术到文化,从思维到格局,全面落后的地区。南中一共四个郡,越嶲(suǐ,一说xī)郡、牂(zāng)柯郡、益州郡、永昌郡。造反的是前三个。越嶲郡的造反者是叟王高定(一说高定元),他杀死了郡将焦璜(huáng);牂柯郡的造反者是太守朱褒,他杀死了从事常房;益州郡的造反者是汉族豪强雍闿、蛮族首领孟获,他们杀死了太守正昂,并把接任的太守张裔抓起来送往吴国。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亲率大军南征。大军从成都沿汶水(今岷江)南下到达犍为(qiánwéi)郡的僰(bó)道县,随后分出一支部队由马忠率领,向东杀奔牂柯郡。诸葛亮亲自率领主力向西沿泸水(今金沙江)、卑水(今美姑河)杀奔越嶲郡。这里有人会有疑问,马忠是什么人,何德何能与诸葛亮分兵平叛?马忠是益州本地人,没什么名气,也没什么功绩,但刘备生前很看重他。即便这样,以马忠的资历也绝不足以单独带兵,那诸葛亮为什么要重用马忠呢?原因在于,蜀国的一流武将赵云等人都没来,诸葛亮无大将可用,就只好用马忠,顺便考察一下他的能力。那诸葛亮为什么不带大将来呢?一是赵云等人都有自己的防区,二是诸葛亮根本就没瞧得起南中叛军。从南中叛乱到诸葛亮出兵,其间整整两年时间,诸葛亮对外北拒曹丕、东和孙权,对内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似乎把南中叛乱这事都忘了。在诸葛亮眼里,高定、雍闿、孟获、朱褒等人都是战五渣,你闹任你闹,等有空的时候现收拾你都来得及。现在,诸葛亮正好有空。诸葛亮到达越嶲郡的卑水县后就不再前进了,而是等着高定的叛军集结,这样可以一网打尽,省时省力,这与当年曹操征潼关时等着关中诸将集结的思路是一致的。高定受到诸葛亮强大的军事压力后,向益州郡造反的兄弟们求援,雍闿、孟获便率军北上援助高定。然而叛军之间发生了内讧,高定的部下竟然杀死了雍闿。诸葛亮向高定发动攻击,高定连战连败,最终全军覆没。雍闿、高定都死了,孟获带着人马向老家益州郡撤退,诸葛亮当然不会放虎归山,便立即率军展开追击。同年五月,诸葛亮渡过泸水,进入益州郡。在克服了气候、地形等困难后,在益州郡昩(mò)县以北地区追上了孟获的部队,经过激战,生擒孟获。此时益州郡的南部也已经被平定了。原来,在牂牁郡还有一支部队由庲降(láijiàng)都督李恢率领,庲降都督是南中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相当于“南中牧”,治所在牂牁郡的平夷县。按照正常作战思路,诸葛亮应该让李恢协助东路军的马忠共同平定牂牁郡,然而诸葛亮却命李恢离开牂牁郡,走小路直插益州郡南部,李恢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占领了孟获的老巢,这也是促使孟获投降的原因之一。最终李恢与诸葛亮会师于昩县,而牂牁郡的叛乱者朱褒力量很弱,就是个跟着瞎起哄的,被马忠顺利平定。随后,诸葛亮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南中平叛胜利结束。整个南中平定战的过程中,两个非常有戏剧性的故事流传甚广,我们不妨说一说。第一个故事是马谡献策。据《三国志·马谡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记载,诸葛亮南征时,马谡送军数十里,临别前诸葛亮主动向马谡讨教计策。马谡对诸葛亮说,想要彻底解决南中叛乱,应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总之就是要让蛮族人心服口服,诸葛亮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这一建议。马谡的心战,后世侈为美谈,但这里却有问题。第一,诸葛亮不可能无脑作战。南征这么大的事情,诸葛亮出征前必然已经拟定好了全面计划,怎么可能临行前才敲定最高作战宗旨?从南中叛乱到诸葛亮南征,整整两年的时间难道不够诸葛亮想明白的?第二,马谡没必要故弄玄虚。马谡是诸葛亮的参军(军事参谋),有时诸葛亮和马谡谈论军国大计一谈就是一个通宵。马谡有充足的时间向诸葛亮阐述自己的想法,为什么非要等到最后一刻才肯说出计策?所以马谡献策这个故事显然是杜撰的。第二个故事是七擒孟获。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为了彻底降服孟获,将他抓了放,放了抓,反复七次,孟获最终心服口服。这个故事也是疑点重重。第一,高定的势力要比孟获强得多,诸葛亮对待高定的态度尚且是一击必杀,为什么对孟获如此耐心?第二,双方交战七次,刀剑无眼,怎能保证次次生擒?就算孟获命好每次都能侥幸保全性命,那估计身体也早被砍得残缺不全了。现代史学家吕思勉的评价是:“七纵七擒事同儿戏”。《御批通鉴辑览》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的确,南中荒蛮之地,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孟获随便找个地方躲起来也不至于受此大辱。所以这个故事也是假的。另外,无论是《襄阳记》中说的“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返”,还是《汉晋春秋》中说的“南人不复反”都不是事实。事实是,诸葛亮刚一走,南中又叛乱了,当然实力大不如前,被李恢剿灭。后来南中又陆陆续续反叛,马忠、张嶷(yí)等将领都参与了南中平定。但总体来说,南中相对稳定。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让当地豪强自治。南中地区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当地身强体壮的年轻人也成为了蜀国精锐的战士,号称“飞军”,蜀国国力因此强大起来。 诸葛亮能抽出手来南征,是因为与吴国达成了战略同盟。而吴国与魏国绝交后,则是麻烦不断。那么,发生什么了呢? 下节再聊。 |
第一百二十三节广陵之战 上一节我们聊到,诸葛亮能抽出手来南征,是因为与吴国达成了战略同盟。而吴国与魏国绝交后,则是麻烦不断。那么,发生什么了呢? 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七月,曹丕东巡许昌,准备对吴国的“叛乱”行为进行讨伐。辛毗见状,立即出来劝阻。大家可能还记得这个人,当年袁谭就是派他向曹操投降的。辛毗投曹后,勤勤恳恳地为曹家工作,等到曹丕称帝的时候,辛毗不仅做到了侍中,还封了关内侯。辛毗劝曹丕好好修养生息,十年之后再发动统一战争。曹丕很不高兴地说:你是打算把敌人留给子孙吗?此时的曹丕只有三十八岁,十年之后也不过四十八岁,他是如何预料到自己活不到那个时候的?不知道。总之这话说得很不吉利,但他确实说对,从现在算起,他的寿命只剩下两年。曹丕的愤怒并没能吓住辛毗,辛毗没有说一些陛下您能长命百岁之类的话,而是正面硬接了曹丕的问题:当年周文王也曾把纣王留给周武王,这是因为懂得时势。这话把曹丕噎得说不出话。既然说不出,那索性就不说了,反正就是要干,朕是皇帝,想任性就任性。曹丕上次兵分三路伐吴,一路出洞口,一路出濡须口,一路攻江陵,总体来说效果还可以。如果不是遭遇瘟疫,曹真这路很有可能攻破江陵,继而吞并整个荆州。那这次曹丕伐吴会和上次一样吗?不一样。完全不一样。老路,曹丕一条都没选,他选择开辟一个新战场。曹丕率军到达许昌后,从颍水进入淮水,但他没有从淮水入肥水,而是继续沿淮水东下,过泗口(泗水入淮口),进入广陵郡的治所淮阴县(原属下邳国),然后沿中渎(dú)水南下至广陵县,准备从这里继续沿中渎水南渡长江。从表面上看,这也是全程水路,运兵运粮都很方便,符合战争基本规则。但问题是,当年曹操为什么没发现这条路呢?曹操不是不知道中渎水道可以渡江,只是他发现了其中的问题。中渎水作为水道是不稳定的,它受季节和雨水的限制,水量有盈有缩,航行时通时阻,因此并不能成为一条稳定的通道,所以当初曹操讨伐孙权才没有选择这条水路。这一年九月,曹丕到达广陵故城,准备发动广陵之战。大江之上,曹丕见对岸数百里都是城楼,又有大量吴国的舟船浮于长江之上随时准备投入作战,曹丕只能望江兴叹:我大魏虽有成千上万的骑兵,却难有作为!随后退军。其实曹丕被忽悠了,所谓绵延数百里的城楼都是用木头、芦苇临时搭建起来的豆腐渣工程,一推就倒,其作者是徐盛。徐盛是孙权一手提拔起来的武将,征黄祖,讨山越,多有功劳。又随孙权在濡须口抵御曹操。徐盛在洞口抵御曹休时,虽然运气不太好,被大风刮走了,但表现英勇。这次用疑城之计吓退曹丕,则是其智勇双全的体现。曹丕就比较郁闷了,被忽悠了不说,他的船队在回城途中果然遇到了水道枯竭的问题,数千战船堵塞。曹丕一度想过烧毁一部分船只,后来还是强行疏通了水道,才勉强驶回淮水。这次失败似乎并没有让曹丕丧气。一年之后,曹丕卷土重来,准备再次发动广陵之战,然而当时天气太过寒冷,中渎水结冰,船队无法进入长江,这次伐吴战役又作罢了。问题来了。如果曹丕发动第一次广陵之战是因为不知道中渎水道不合适行军,那他在了解了这条水道的缺点之后,为什么还要再从这里走一次?关于这个问题,当代学者田余庆认为,曹丕发动两次广陵之战的真正目的其实不是对付孙权,而是冲着泰山诸将来的。泰山诸将我们之前说过,是陶谦时代就横行于青、徐地区的地方豪强,他们拥兵自重,是半独立的军事力量。当初曹操为了全力对付袁绍,承认了泰山诸将的地位。但泰山诸将毕竟不是曹操的嫡系,长时间割据一方必然让老大不放心。泰山诸将的问题在曹操时代没有得到解决,曹操死的时候,擅自击鼓而去的,除了青州兵外,还有泰山诸将的领袖人物臧霸的一支部队。泰山诸将的问题,终归要得到解决。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臧霸被调入朝廷做官,军权被剥夺。这一举动引起了青、徐地区的骚乱。魏黄初五年(公元224年),曹丕发动第一次广陵之战,顺便撤换了青、徐地区的守将,企图稳定臧霸离开后带来的影响,并彻底解决泰山诸将问题。魏黄初六年(公元225年),徐州利城郡的郡兵蔡方等人造反,甚至连太守都给杀了。最后的结果是利城兵变被成功平息,而利城郡也被撤销了建制。当初,曹操从东海郡分出一个利城郡,本来就是用以安抚泰山诸将的。曹丕撤换青、徐守将的行为极大地刺激到了泰山诸将以及他们的部下,利城兵变只不过是他们对曹丕行为不满的集中表现。利城兵变四个月后,曹丕再度来到广陵,发动第二次广陵之战的同时,也彻底打扫泰山诸将在青、徐地区的势力。田余庆的这一推论确实解释了曹丕为什么要走本不适合渡江作战的中渎水的问题。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正月,曹丕从广陵回到都城洛阳,四个月后,曹丕病逝,享年四十岁。 曹丕具体得了什么病,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得的,不太清楚。总之,他费尽心机得来的皇位只坐了七年。那么,曹丕死后,曹魏的政治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呢? 下节再聊。 |
第一百二十四节 新格局 上一节我们聊到,曹丕具体得了什么病,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得的,不太清楚。总之,他费尽心机得来的皇位只坐了七年。那么,曹丕死后,曹魏的政治格局又是什么样的呢? 曹丕的继承人叫曹叡。曹叡的生母是曹丕的结发妻子甄氏。甄氏本来是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后来曹操攻陷了邺城,甄氏作为战利品被曹丕收入囊中。一开始两个人还很恩爱,曹丕称帝后,宠妃越来越多,加之甄氏比曹丕大五岁,也慢慢显露色衰之相,曹丕便开始冷落甄氏。甄氏自然有些怨言,曹丕大怒,赐死了甄氏。甄氏死的时候很惨——被发覆面,以糠塞口。用头发遮住脸,是让她在地下也无脸见人;米糠是给牲口吃的,口中塞满米糠是希望她下辈子做牲口。人之恶毒,竟至于此!传说,曹植还曾与甄氏产生过暧昧,还为她写过一篇《感甄赋》,后来改名《洛神赋》。但这只是传说,曹植比甄氏小十岁,这叔嫂二人在曹丕眼皮子低下搞小动作的可能性不高。据考证,《感甄赋》是小说《感甄记》的讹传,与《洛神赋》并无关系。因为甄氏的缘故,曹叡身为长子却一直没有被立为太子。曹丕在病亡前几天,才最终决定立二十三岁的曹叡为皇太子。如果曹丕能再活个二三十年,那很有可能轮不到曹叡继位。临死前,曹丕还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大将军”我们之前说过,是军方的一号人物,是八个名号将军之首,到汉末之时更是成为了群臣之首。后来随着战争的频繁,八个名号将军已经不够用了,于是又将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共计十六个杂号将军提升为名号将军。可能是二十四个名号将军也不太够用,于是这个“XX大将军”作为名号将军应运而生。编辑名字+大将军=名号将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地位在四方、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之上。辅政四臣中,曹真和曹休我们都介绍过,这里介绍一下陈群和司马懿。陈群出身士族,刘备做豫州刺史的时候将其辟除为别驾。刘备失败后,陈群归属了吕布。吕布失败后,陈群又归属了曹操。魏宫夺嫡时,陈群站队曹丕,曹丕也把陈群当成嫡系。曹丕的嫡系还有同样士族出身的司马懿。司马懿的父亲叫司马防,当年正是司马防推荐曹操做的洛阳北部尉。后来曹操做了魏王,现把司马防召到邺城,并打趣道:你看孤现在还能去做一个县尉吗?司马防回答:当初举荐大王做县尉正适合。曹操听后哈哈大笑。司马防有八个儿子:长子司马朗,字伯达。次子司马懿,字仲达。三子司马孚,字叔达。四子司马馗(kuí),字季达。五子司马恂(xún),字显达。六子司马进,字惠达。七子司马通,字雅达。八子司马敏,字幼达。司马防的八个儿子并称“司马八达”,从表面上看,长子司马朗(死于公元217年曹操三征濡须时的那场瘟疫)最出色,因为他自幼见识超群、品行端正,然而名士崔琰却对司马朗说,你弟弟司马懿聪明果断,才智超凡,是你所不能及的。荀彧向曹操推荐了司马懿。据《晋书·宣帝纪》记载,司马懿瞧不起庶族出身的曹操,不愿屈节曹氏,因此自称中风不就征辟。曹操感觉不对劲,就派人夜里刺探虚实,司马懿躺得溜直,一动不动,这才逃过一节。七年之后,曹操当了丞相,估计司马懿的病再严重也该养好了,便再次征辟司马懿,并且下令,司马懿要是还不来就抓起来。司马懿怂了,只好答应。这一年,司马懿三十岁。关于司马懿的出仕,也有不同说法。据《北堂书钞·卷113》引《魏略》记载,最初想招揽司马懿的人其实是曹洪,然而司马懿有大志,哪里愿意跟着曹洪干,就自称腿脚不好。后来曹操征辟司马懿,司马懿立即扔掉拐杖,前来应命。这个说法可信度不高,司马懿是一个很低调很懂人情世故的人,他这么做岂不是彻底把曹洪得罪了?司马懿完全没必要给自己树敌,敌人还是曹操的本家。司马懿先后被曹操任命为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主簿,后来又做了太子中庶子(太子的侍从官)。其实曹操不太待见司马懿,因为这个人有“狼顾之相”。所谓“狼顾之相”,就是狼和狗可以双肩不动180°回头。正常人当然不可能转这么大角度,除非不计后果,但确实有很少一部分人能接近甚至达到180°。“狼顾之相”被古人认为是狼心狗肺阴险狡诈的表现,司马懿因“狼顾之相”受到曹操的猜忌,但好在他勤勤恳恳地为曹操工作,又没什么过失,所以曹操也没把他怎么样,他甚至还成为了曹丕的亲信,在夺嫡之战之中多次为曹丕出“奇策”。曹丕非常器重司马懿,称帝后更是对其大加封赏。曹丕出征,就让司马懿留守后方。也就是说,司马懿之于曹丕,相当于荀彧之于曹操,诸葛亮之于刘备。司马懿有一个绰号——冢虎。这个绰号不见于任何史料,应当是出自宋、元以来的评书板画。可能是因为司马懿后来成了诸葛亮的宿敌,诸葛亮有“卧龙”之称,所以古代网友也帮司马懿取了一个,如此一来,二人的敌对便是“虎啸龙吟”了。 曹丕死后,司马懿得到了新帝曹叡的进一步重用。那么,曹叡为什么重用司马懿?司马懿的表现又如何呢? 下节再聊。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3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