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从《罗马史新解》出发(三)---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从《罗马史新解》出发(三)---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第2页] |
作者:土和楂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老实人张翼 原来看阿·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对于死者的死因,大侦探波罗是提出了两个答案:一个是最普通的,死于中途上车的意大利黑手党的私人仇杀,事后黑手党下车跑了;而另一个就是为了复仇,同车厢的十二个人经过共谋,一起杀死了死者。 这两个答案,哪一个更准确呢? 其实先前对于阎宇的情况也是有一个“意大利黑手党”版的答案的,但个人还是要去想想“十二人共同谋杀”的可能。 关于三国蜀汉后期的官员,个人认识也是有一个从“出身三州论”向“君相二元论”的转变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对张翼的再认识就是一块“试金石”。 张翼的来历是很清楚的,是益州人氏,祖父都是做官的,比较符合东汉政治中“世家子弟”这个群体的特征,是天生的官员来源阶层。 张翼是刘备取益州后提拔的,这一点很重要。然后就是历任基层职务,经历丰富,在231年出任庲降都督,做到了方面大员。张翼的官场经历中与诸葛亮的“丞相幕府派”是没什么交集的。 可惜的是张翼因刘胄之乱在任职两年后的233年去职,接替他的是马忠。 然后就是《三国志 m·张翼传》中记录的他的著名事迹:去职后,并没有速返成都,而是为马忠到任平乱做好准备工作,圆满的办好了交接工作。 这个事迹,是个人认为张翼是“老实人”的基础。 |
在这个事迹中,张翼为什么要这么做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种是张翼充分相信诸葛亮。即他在工作中出现了错误,这个时候并不是去解释自己,而是迅速把错误的影响降到最低,争取改正错误,相信诸葛亮在事后能够公平公正的评价自己。这是“黑手党”版的。 另一种就有点阴暗了:在蜀汉的政治系统中,张翼因受刘备简拔,与诸葛亮的丞相幕府派并无交集,他虽然接受诸葛亮的领导,但“刘记”的印记太明显。那么刘胄之乱,张翼被去职就并不完全因为工作错误了,只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给人腾位置,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翼敢放着刘胄叛乱不管,跑回成都吗?诸葛亮都能砍了他的脑袋!马谡才死几年啊? 所以张翼在交接工作中做到全须全尾,滴水不漏,这才是一个“积年老吏”的成熟和稳健,不枉多年官场的摸爬滚打。 这个事情也让诸葛亮认识到了张翼虽是世家出身,却并无骄娇二气,反而做事朴实纯熟,或许性格“持法严,不得殊俗欢心”, 但应该是一个有真材实料的人才。 |
那么这两种情况哪一种对呢?先放下。 诸葛亮去世后,张翼因“追论讨刘胄功,赐爵关内侯”。那么是第二种情况?不能简单的这么认为。 诸葛亮是一个比较严格的领导,他对高级干部的要求是很高的,从蒋琬、姜维等生活简朴,不蓄私产这样的作风就能略见一斑;同时诸葛亮也是公正包容的,李严犯了那么大的错,还能指望被诸葛亮重新启用,所以对于刘胄之乱和张翼的作为表现,诸葛亮认为是功过相抵的也算客观中肯,对张翼也是继续任用,使之效力军伍,积功升迁,奖罚合适。 而在诸葛亮死后,因讨刘胄之乱的功绩封张翼为侯,从道理上看是蜀汉政权对张翼的评价是改为功大于过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改变呢?这就牵涉到刘禅与“后诸葛亮团队”的斗争。 |
蜀汉“益州四将”——王平、马忠、张翼和张嶷是各有不同的。王平是魏延事件的当事人之一;马忠是没有家世的,按照举主阎芝考虑,也算是荆州系的人;张嶷是马忠部将,从南中到北伐,基本上算“纯武夫”(无贬义)。只有张翼 ,世家子弟,是有根基的。再因为“刘记”的缘故,在南中吃了“挂落”,但知情识趣,这么多年又无怨无悔,勤勤恳恳做事,使张翼成为了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要拉拢益州世家巩固君权的一个标杆,蒋琬能反对吗? 再有因魏延事件,蜀汉政权内部的矛盾急需弥和,一个关内侯而已,所以对张翼的评价有改变,是情理之中的。 透过张翼封侯这个事,我仿佛看见了费祎在其中的长袖善舞。 |
在费祎去世后,姜维北伐时,张翼跳出来唱“反调”,结果姜维居然是“强率”(维不听,将翼等行)张翼出兵;更夸张的是“自翼建异论,维心与翼不善,然常牵率同行,翼亦不得已而往”。这真是怪事连连。兵凶战危之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居然能够在将帅思想不统一的情况下还要“牵率同行”,姜维就是这么欺负老实人的吗?姜维这不是胆大,这是心大的没边了! 姜维为什么敢这样对待张翼和张翼为什么要反对姜维北伐呢? |
在陈祗姜维时期的北伐,其背后实质都是刘禅君权的扩张。刘禅的主要目的是要用北伐这面旗帜,收缴掌握在丞相幕府派(后来的荆州小团体)手中的各项政治、经济资源,用于巩固自身权位。 真以为当“虚君”那么舒服啊?随时都在掉脑袋的边缘的。“陛下何故谋反?”可是满满的血与泪啊! 费祎的保境安民的政治决策,在基于蜀汉国力、军力、财力以及生产力这些方面的考虑是有其正确性的,除了对诸葛亮建立的政治制度有损害,但费祎这个执政者都不在乎,其他人当然是乐观其成的。 张翼反对姜维是出于维护益州本地势力的利益考虑的,但他的反对与诸葛瞻后来对姜维的反对是性质和内容都完全不同的。 举个类比。姜维与张翼之间的意见分歧就像这样:北伐这个生意可以做,但谁出本钱?双方讨论的是在收缴丞相幕府派的各项资源后大家的分成问题。 而姜维与诸葛瞻之间的场景是这样的: 姜维(刘禅)对诸葛瞻说:把钱拿出来北伐,这是你爸说的! 诸葛瞻说:大哥,没钱了!咱不出去浪行不?我费叔在那会就说没钱了! 正是因为姜维与张翼在利用北伐这个事的基本认识是一致的,所以张翼的反对只是具体步骤方法的不同,姜维才能“强率之”。而后来姜维想用这一招对付荆州小团体,结果胡济就敢在段谷之战“闪”了姜维一把。 张翼是在洮西之战后,才逐步站队到诸葛瞻这边。这是因为姜维北伐所造成的损耗远远大于益州势力的收益,所以转而与诸葛瞻利益渐趋一致了。张翼所代表的益州势力与姜维合作是为了“开源”,而与诸葛瞻合作则是为了“节流”,总其原因,就是刘禅掌控了纺织品贸易的利润,只拿这些利益来巩固自身权位,而不是投资国家的发展,使蜀汉的财源匮乏,造成蜀汉除了刘禅都是输家(包括姜维)的局面。 |
那么张翼在君相二元论中,算哪一边呢?他是代表支持刘备刘禅的益州势力,算君权系里的中间派。这个回答是不是很滑头啊? 最后,顺带说说蜀汉的“全勤奖”获得者—廖化。按照这个逻辑划分,廖化算哪一边的呢?廖化也是中间派,不过是属于相权系的。 |
写蜀汉这几个话题,只是基于思考的完整性:重新认识蜀汉的经济基础——政权结构脉络和变化——人物释疑——政策的重新解读,是“物—事—人—事”的逻辑脉络,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 |
关于蜀汉马忠的一点新认识 接替张翼出任庲降都督的是马忠。为什么由马忠来接替?我从中看到了诸葛亮为政的细腻感! 首先马忠的官场经历中是存在丞相幕府派的任职履历的,这保证了马忠的政治忠诚度的可靠性。。 仅凭丞相幕府派的经历就能出任庲降都督吗?虽然诸葛亮的权力是可以覆盖君主刘禅的,但这个职位任命就是可以不顾刘禅(君权)的利益“硬吃”吗? 诸葛亮考虑的真的很多! 马忠的举主是阎芝,而阎芝是张飞麾下的重要部属,那么这条线就理顺了。因为虽然张飞横死,去世的早,但张家在刘禅一朝是“外戚”啊!那么马忠出任庲降都督能够保证刘禅的利益就有了“担保”。这个隐秘的利益线非常重要! 第三,马忠是益州人氏,这个因素是马忠能够接替张翼,有很重要的话语层面的考虑。 第四,刘备的认知和授意,这是最后的因素。诸葛亮对君相地位的认知的界限感是很强的,在位不越位是他的根本性观念。刘备对他的知遇,使他对刘备交代的事,是一定是要完成的! 以上完全是个人的一点认知和思考,抛砖引玉。 |
穿越天山: 汉中都督的后继人选,我觉得有这个几个可能性 1、蒋琬的长子蒋斌,最后一战已经在汉中。因是荆州系文官子弟,以骠骑将军身份担任汉中都督的可能性有。 2、赵云的次子赵广,牙门将军,因是蜀汉政权原从系元老赵云的儿子,又一直在姜维身边冲锋陷阵,如果不死,是汉中都督的最佳人选。 3、傅彤的儿子傅佥,最后一战中已经是关中都督,因关中一直并没有攻占,只是虚职,最后一战中,镇守汉中的门户阳平关。因汉中都督基本上都是南阳系武将就任。如果没有战死,可能性最大。 4、董厥,最后一战中已经是辅国大将军,因是义阳郡人,属于南阳系武将,他就任汉中都督的可能性仅次于傅佥。 所以可能性依次为:傅佥、董厥、赵广、蒋斌。 如果阎宇是强势大将军,则汉中都督必为傅佥、董厥二人之一。如果阎宇是丞相型大将军,军事由卫将军诸葛瞻负责,则汉中都督必为赵广、蒋斌二人之一,赵广的可能性更大。傅佥可继续以关中都督身份充任北伐军的先锋大将。 |
汉中都督是三国蜀汉权位最重的方面大员。对这个职位,是诸葛亮和丞相幕府派用了三十年(223—253),三代执政者的努力才最终拿下的!在过程中是以流血的形式最终解决掉的! 是不是以为三国时代的古人采用刀兵相向是很简单的事?恰恰相反,他们所承受的义、理、礼、信的思想约束比唐宋之后更大,毕竟唐宋是“夫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 认识到蜀汉汉中都督对于丞相幕府派(荆州小团体)的重要性之后,赵广,傅佥,凭什么? 董厥的辅国大将军,是文官挂武衔,他的职能还是作为诸葛瞻的核心政务辅佐。 董厥出任汉中都督也不是不可能,但这是非常非同寻常的“高衔低配”,只可能出现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的特殊安排。 如果董厥出任汉中都督(还不是兼任),只能说明一件事:荆州小团体没人了!而且是真没人了!这个信号透露出来的政治信息,对于荆州小团体而言就是灭顶之灾,会直接导致团体的分崩离析,树倒猢狲散! 综上,用排除法,蒋斌是下一任汉中都督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也是最具指标性的。 |
BLauVV: 张翼最早事迹好像是【云别传】追溯到刘备汉中之战时,沔阳县县长。据说是张良之后,根子上可谓很汉臣。 最后和姜维一起准备复国而战死,说明这两人在有共同目标下还是对事不对人。 姜维北伐,谯周看法是国家积弱不堪劳师,而陈祗则代言刘禅立场求个(帝位)名分,兴复汉室可不就需要北征吗? 陈祗和谯周都不敢谈积弱问题在哪(刘禅时期,至蒋琬董允费祎亡之后vs诸葛亮时期,谁敢谈谁脑袋说不定搬家)?依末期情况看季汉就算不征战也无法积蓄国力。 董允和蒋琬差不多时间死的,蒋琬四平八稳主外而董允则比较讲究原则顶针主内,正好相补。董允一死刘禅放飞自我,之后怪事恐怕越来越多,因为无人可以正面反驳不合理之处。陈祗是顺着刘禅意思才能往上爬根本不具备规劝动力和资历身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费祎时期比蒋琬时期更难是因为蒋琬时期四英还有其三,而至费祎时期则只剩他自己本人,没有可以对等交流商量的重臣费祎对上对下都不会如前人一般有容错率。三个皮(匠)一个(诸葛)亮。 精兵要以战代练,纵使物力民力得到积攒而兵久疏战阵一样是会崩盘。蒋琬和费祎能让姜维带小部队出师也算为季汉实战练兵保持军队战斗力了。 |
关于费祎。 在《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里说了一大堆费祎的不是,其实还是要看到费祎所处的情况的不同,时移事易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基本素养。 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是诸葛亮时代的大背景。因为生存的压力,这个时候的蜀汉国家利益与统治阶层的利益是一致的,这是很重要的。为了解决生存危机,诸葛亮制定了不争荆州,拓展雍凉的战略方针,其核心就是把蜀汉的生存和发展中的利益矛盾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怎么解决?最简单的一点:扩展地盘!这个方针是蜀汉发展的最正确的解决办法,但也是最难的办法,因为需要整个统治阶层的利益一直为国家利益服务,这是非常难以持久的,因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 诸葛亮实际上是用自己所有的资源压制住整个统治阶层,让他们跟着自己走,这是非常“逆天”的。而带领统治阶层一起走的具体策略,其实可以参看大航海时期的英国,即把国家变成一个全民参股的公司的模式。 而费祎时代,诸葛亮北伐的无功而返和兴势之战的胜利,使蜀汉的生存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统治阶层中关于蜀汉发展的方针就存在了不同的观点的,即每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构思蜀汉的前进方向,实际上就是统治阶层的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偏差了,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中等收入陷阱”,即都希望优先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就是费祎面对的情况。 费祎也认识到像诸葛亮—蒋琬那样强力压制统治阶层保证国家利益优先的的执政模式不可持续了,所以选择了在整个统治阶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的方式来弥和利益矛盾。虽然费祎通过调和的方法,利用自己优秀的协调组织能力,建起了一个在他领导下的稳定的利益平衡体系,但付出的代价则是诸葛亮建立起来的政治制度的退化弱化。费祎的这个政策是当时的蜀汉社会矛盾的最优解,但对于蜀汉政治制度则是最坏解! 因为这个政治制度是保证国家利益优先,统治阶层利益在后的根本性保障。统治阶层中最大的利益诉求者就是“君主的利益”。费祎对君主利益是控制而不是压制,即控制其膨胀的速度和规模。这也仅限费祎能够控制的住,这是来自于他与刘禅共同成长交往联系沟通的相熟相知的信任感。 而后边诸葛瞻在刘禅已经掌控住蜀汉的大部分资源后,还想像费祎那样通过协调的方式来解决蜀汉财源匮乏的根本问题,无异于缘木求鱼,因为善财难舍! 从上面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对于其后的蒋琬、费祎的这个顺序安排的深层次意思:蒋琬是一个非常好的执行者,他能够保证诸葛亮政策的延续性,彻底解决掉蜀汉的生存问题;但在蜀汉生存下来后,怎样去发展壮大,是否继续诸葛亮的政策?这就需要费祎这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去做出判断和给予回答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遗思绵远,谋及三世,诸葛亮—蒋琬—费祎,薪火相传,信任如初! |
重新认识的三国蜀汉——看不懂的敛兵聚谷之策 三国蜀汉的灭亡,突然而迅速,对于造成其灭亡的原因虽各有说法,但姜维对汉中防务政策的修改——实施敛兵聚谷之策,一直是较为共识的一个错误,是导致蜀汉灭亡的重要直接原因。 |
个人对于敛兵聚谷政策也是一直搞不懂的,就是姜维为什么要改变原来行之有效的“实兵诸围”的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政策呢? 在学习思考中外历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不能用合理的概念去解释某项事物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去看看:比如金字塔的建造。在距今5000多年前,无论是经济科技水平还是工具等物质条件都不能合理解释它的产生时,那么它会不会是近现代科技文化的产物,只是通过用话语权的包装和运作,被人为的把建造时间提前到了5000多年前去的呢? 带着这个思路,按照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的规律,在重新认识了蜀汉的经济基础和政权结构的变化之后,再去看姜维的敛兵聚谷之策,就会发现,它并不完全是一个军事防务决策,它应该是最多有三分军事考虑,七分都是政治考量,顶着军事招牌的政治决策,是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产物。只有这样,它的产生才是合理的。 |
258年姜维提出敛兵聚谷之策,263年蜀汉灭亡。我们根据这个历史事实都能够判断出敛兵聚谷政策的错误性,但258年的姜维,他知道吗?不能够预测自己制定的政策的错误,是否就说明姜维的政治军事水平很低呢?我们还是要回到那个年代,去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吧。 |
253年费祎去世,陈祗出任蜀汉执政,支持姜维北伐。这一年是东吴诸葛恪北伐,姜维攻陇右不果;254年,姜维策反魏狄道长李简后在陇右发起攻势,斩魏将徐质但张嶷战死。魏国是司马昭废曹芳,朝野一片动荡;255年曹魏毋丘俭、文钦淮南叛变。姜维出陇西,败王经,洮西大捷;256年7月,姜维出钟提攻狄道,不克,转攻武山被邓艾所阻,转战上邽,汉中都督胡济失誓不至,兵败,是为段谷之败;257年曹魏诸葛诞反叛,姜维出骆谷与司马望、邓艾对恃,无果退兵。258年姜维提出敛兵聚谷之策。 |
258年是一个很重要的时间节点,这一年姜维的政治盟友蜀汉执政者陈袛去世(谥“忠侯”),而新的蜀汉执政诸葛瞻尚未任职。这个时间背景也是我认为姜维的敛兵聚谷的汉中防务政策出台是主要基于政治考虑的重要依据。 第一,敛兵聚谷政策虽然是以所谓换个军事思路为借口,但其实质还是继续贯彻刘禅削弱丞相幕府派(荆州小团体)实力的执政方针,通过裁撤汉中地区的军事实体,使丞相幕府派所掌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资源日益萎缩。毕竟当跟着丞相幕府派的人连饭都吃不起了,谁还会去关心刘禅后宫有几个女人啊! 同时对汉中军事政治经济资源的削弱,也是为了诸葛瞻即将出任执政做准备,目的是使他只能当“廷臣”而不能当“权臣”,这是在安刘禅之心。这也是敛兵聚谷政策能够出台的最大政治正确! |
第二是抽调汉中资源强化姜维在陇右的实力。 汉中是蜀汉经营多年的重要地区,通过裁撤合并,将其中的资源整合后用于姜维的陇右攻略,为后一步的北伐建立基础。 那么裁撤汉中的军事资源会不会出现漏洞而导致蜀汉防御体系的崩塌呢?这就是姜维基于曹魏短期内不会大举进攻蜀汉的侥幸心理从而做出的军事判断。 |
汉中北部的秦岭地区入蜀就那么几条通道,地理险峻,道路难行,补给困难。对这个地理格局,费祎和姜维的认知是一致的,但形成的结论却是不同的。而曹真、曹爽的进攻先后失败也验证了姜维的设想:汉中凭借地理优势,即使缩减防御兵力和资源,但并不一定立即会出现致命性的后果;再加上当时曹魏司马昭政权的各种混乱,更是减少了蜀汉对这方面的担心;而且姜维在陇右虽有挫败,但整体是处于攻势的,陇右的攻势也可以抵消汉中方向承受的防守压力的。这三点就是姜维在军事方面的考虑。 但事后看,正是262年侯和之战失败后,蜀汉在陇右的攻势被终止了,从而导致蜀魏在陇右地区转入战略相持。而263年曹魏三路伐蜀也就让姜维的战略呈现顾此失彼的状态,最后不得不以防守剑阁天险来收拾残局。 |
如果不是邓艾的偷渡阴平,姜维以最少资源防守汉中的政策说不得还有机会。 因为蒋斌坚守的汉中汉城及其他要塞就是曹魏一旦退兵时,蜀汉反击的重要支点。这也能解释姜维将所有兵力全部收缩回剑阁之内,而留出了阴平这个缺口的原因,因为姜维在集中兵力全力准备反击作战。这本来也是敛兵聚谷政策的主要内容。 可惜的是邓艾的军事冒险成功,刘禅不战而降,使姜维的敛兵聚谷政策的错漏之处被极大的放大了,成为了蜀汉灭亡的“明面主因”了。 总结一下,敛兵聚谷政策就是姜维建立在侥幸的思想基础上,意图以最少的资源在汉中开展防御,从而集合最大的资源用于陇右进行攻势的军事布局的谋划。 这个政策虽然有其极端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 |
第三,就是惩罚胡济。这个就要从段谷之战说起了。 段谷之战,姜维在攻狄道和武山不克后,为什么要转战上邽?个人认识就是:就粮!(“从南安、陇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麦千顷,为之外仓。”《资治通鉴》) 孙子兵法曰:“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陇右地区因为经济水平落后,产出低,所以在这里作战,粮食是第一要务。后世彭老总在陕甘作战也是主要基于这个考虑。姜维转战上邽就是为了夺上邽之粮,这是行“弱敌之法”。 同时转战上邽也是期望复制当年诸葛亮在上邽收麦后从而伏杀张郃之故伎(或没有卤城甲首三千这么大战果,但战术上占了便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即通过上邽粮食这个敌之必救,调动陇右魏军,寻机破敌。 而邓艾为什么能识破姜维的意图呢?邓艾是屯田官出身,对粮食的敏感性是超越曹魏当时的那些名士名将的。 |
那么在这样的认知下,姜维与胡济约定“会于上邽”,会给汉中都督胡济安排什么任务? 第一,军事上打接应;第二,带汉中的粮食来为姜维后续的行动提供基本条件。(王基:姜维因洮上之利,轻兵深入,粮饷不继,军覆上邽) 第一个还能忍,无非是没功劳有苦劳,谁让姜维位高权大呢;第二个这就是完完全全的“白嫖”了。这个任务换成张翼、廖化估计也忍了,但胡济是真不能忍。 胡济是费祎之后、诸葛瞻之前,丞相幕府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汉中都督也是掌握了大量政治军事和后勤资源的,但每一个兵,每一颗粮都不是白来的,姜维这么干,太过分了!而且胡济的资历也比姜维老。 再有胡济是诸葛亮的“诤友”之一 ,可见性格特点,所以直接放空姜维的事,他是真干的出来的。 |
而关于段谷之战胡济的行为的记录,《三国志》里是“失誓”,而不是“失期”,就是基于现实情况做出的解释。 秦汉军法的失期之罪,是属于非常严重的军事错误,是“当斩”的。 而用“失誓”记录其实表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姜维与胡济是没有统属关系的。双方的共同出战是要协调沟通后约定(誓)好的,没约好或者失约都可以说成失誓。个人认为是没说好。这个事反正就是胡济没搭理姜维的要求。 段谷之战的失败,也是姜维“强率”张翼、廖化搞习惯了,遇到胡济绝不惯着他而导致的,这也与姜维在连续北伐屡有斩获后的性格膨胀有关系。 |
然后姜维就在258年就以敛兵聚谷政策的出台,把胡济赶到汉寿“吹风”去了,汉中就留了蒋斌、王含和傅佥。“汉中都督不管汉中”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就是解除了胡济的汉中都督的职权。 |
除了这三层意思外,个人还有一个认识,也能说明敛兵聚谷政策是有很强政治性考虑的。 第四,关于蒋斌。 个人有个感觉:如果蜀汉不灭亡,下一任汉中都督应该是蒋斌。 蒋斌是蒋琬的长子,敛兵聚谷时期是主持汉中的汉城防御的将领(实权)。在曹魏征蜀的汉中之战时期,蒋斌主持的汉城是一直坚守到蜀汉灭亡和姜维投降的。 蒋琬是提拔姜维的重要人物,假如蒋斌要出任汉中都督,姜维是准备随个多大的“份子”呢? |
如果蒋斌出任汉中都督,一份恢复汉中防务“实兵诸围”的方略一上,姜维、刘禅会驳回吗?肯定过!那么一份关于国策建言的功劳就轻松到手了。 然后要“实兵诸围”就需要各种资源,那么资源哪里来?姜维拿到陇右的还回来些,成都刘禅给点,主政的诸葛瞻在丞相幕府派的资源里再挤出来点。看见没有?除了诸葛瞻自掏腰包,姜维和刘禅基本上就是把削减汉中的资源还给蒋斌,这就是“无中生有”大法。 “实兵诸围”的具体实施,涉及的官职、物资和兵员的统筹安排都归于蒋斌之手,这就使蒋斌能快速的坐稳汉中都督的位置。这份安排是不是比随“份子”强多了啊! 所以姜维提出敛兵聚谷政策实质上是存有“为了给予而先削减”的意图的,是“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反向运用。 再有,还能在诸葛瞻和蒋斌之间打下一个利益分歧的楔子,得以继续分化丞相幕府派。所以诸葛瞻才是该头疼怎么随“份子”的人! |
站在刘禅的角度,姜维在258年提出敛兵聚谷的政策,第一,削弱诸葛瞻出任执政的实力和影响力,保证了君权的强大;第二,抽血汉中的资源,补充了陇右的实力,避免了姜维向刘禅讨要资源的困扰(就这一条就足以打动刘禅);第三,惩罚了胡济,进一步打击了丞相幕府派的形象和凝聚力,提升君权的威慑力;第四,为新生代的崛起预留政策空间和政治资源,进一步分化弱化丞相幕府派的实力,彻底消除诸葛亮所建立的“虚君实相”的政治制度的影响。 那么姜维是不是一个能干的人呢?这个政策是不是好政策呢? |
探究敛兵聚谷政策,不可避免的对姜维的形象是有损害的,但这又与个人对姜维的认识是不相符的。 下面就谈谈我认识的姜维。 平常看到的姜维,往往是作为蜀汉大将军的权柄赫赫,威风八面,而我看见的真的是一个普通人孤凉的背影。 第一,姜维在蜀汉是没有宗族的。他出身天水姜氏,父亲去世的早,孝顺母亲,所以他这一枝算是望族寒门;在天水苦研经学,但只也能出任州郡基层官职,如果不出意外能在雍凉这个偏僻之地做到郡县主官就已经差不多了,毕竟东汉三国是门阀政治的天下。 蜀汉的北伐给了他展示才华的机会,正是诸葛亮的知遇使他改命换运成为了可能。 这也是他为什么在蜀汉都躺平的时候还要坚持北伐去“逆天而行”呢?因为那就是他的个人命运的写照:不向前奔跑,他一个天水郡的小官凭什么和别人比躺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二,知恩图报,至死方休。 到蜀汉后,姜维一直是作为军事将领存在的,他的政治历程在诸葛亮知遇之后,是蒋琬的提拔,费祎的包容和刘禅的支持。而姜维呢?唯有一身酬知己! 即使是明知道刘禅的自私自利,姜维依然殚精竭虑的为其谋划,就包括这个敛兵聚谷的军事政策;在蜀亡后,居然还搞出个旷古未有的一计杀三士。如果说诸葛亮为蜀汉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姜维又何尝不是呢? 第三,唯有理想不可被轻视。 姜维的每一次北伐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都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的对利益最大化追求,无论是张翼的蛇足之说还是胡济的失誓不至都不能影响他对北伐的坚定信心。在我的眼里,姜维就像堂·吉柯德一样,一次一次的的为了理想而发起冲锋,纵然相隔千年以上,读到姜维的事迹都是热血沸腾! 至于其他,就不赘述了。 全文完。 |
回复 土和楂: 敛兵聚谷,把兵敛到了鸟不拉屎的国外,钟会来攻时都差点回不了国。 |
回复 土和揸 :感觉刘禅就没怎么管,放任下面的人折腾,就这样还能撑这么多年,运气也是没谁了。 |
BLauVV: 胡济失约的事说来有两种主要可能。以前我也和你一样认为胡济先坑后被架空担任无权的汉中都督,但是后来经过战役分析我觉得事情很难赖胡济。 ①季汉后期其实北伐成果主要看姜维,而姜维除了早期带偏师万人袭扰陇右打出些战绩能算中规中矩。作为常年在陇右和姜维有过交手的夏侯霸为魏国征蜀护军,高平陵后怕被司马家诛杀而入蜀。其窥探陇右的虚实和曹魏内情想来挺关键的,随后就是姜维和他率军的两次大胜(年过六旬,不复当年之勇但参谋价值不容忽视)。 段谷之败夏侯霸(车骑将军)有可能已经死了,所以镇西大将军胡济被要求接应姜维。姜维从武山之西(钟提?附近?)出兵,胡济则不是汉中经过武都就是直接从武都出兵。胡济段谷战后升官,若说陷害姜维让其贬三级并导致季汉国力大损还能获利则此事非同小可(极其黑暗),魏国方面对段谷之败主责认为是姜维轻兵冒进无胡济失约方面深究。如果说敌国分析扇风有助于姜维失势,帮胡济上位使将来更有利军事。那么姜维后来还是复职,胡济可说没有超越他让魏国失算了?如果故意挖坑存在秋后算账可无史对此评述记载或似乎有谣传(如果有那就是说姜维故意拉跨,调走汉中军力让胡济倒霉,但是从后来看这点还不如讨论刘禅他们是怎么瓜分10万2千兵力的,到底谁才有最强力量巩固地位)。 ②姜维确实太过激进负有兵败主责但是又不能彻底去职。分散兵权虽有利刘禅把控,但是若临事再重用未免军心浮动。必须有个能打的将领才行,胡济显然不是军事能力最突出。(人品方面有诸葛亮早年夸奖过,就算人是会变的不管评价,但是段谷之败我看很难一味说胡济不是)。 |
BLauVV: 我认为整件事过程是: ①姜维确实段谷之战有自己失当之处,由于准备偷袭抢占上邽,行军隐秘路线,未带辎重需要最快速度前进。附以地图推演,在段谷之战合兵地点未必是两人可准确约定的(时间和地点都只能大概约一约),而且先到的一定是姜维,谁先到谁先被邓艾伏击(胡济不管是追不上还是故意磨时间都躲过一劫)。 ②战败后胡济是升骠骑仅次于大将军。如果说胡济是因为接应到了姜维败军,从收拾残局上说反而有功,也或许有刘禅想树胡济功绩来降低姜维大败对自己民间造成的影响,一升一降可比喻没有一败涂地安抚群众。 ③姜维请贬三级为后将军,无论是廖化张翼还是胡济都没有姜维善战。无论如何也还要让姜维代行大将军职务。 ④上次说的总兵力10万2千分配方案,姜维主要就是让各方势力满意,设想汉中加成都合兵为姜维野战军的2-3倍,那么刘禅有什么不放心的?弹劾姜维的众臣也说不出什么所以然(已经消减姜维兵权),姜维自己也算分到一块蛋糕不至于完全被弃用。 【总结】 敛兵聚谷从后期几次北伐失利后看,汉中和武都阴平一线从兵力分散的原本方案也许存在兵力不足可能,这是其一。其二,就是蛋糕要重新分配,刘禅(100%满意度),众官(50%满意度),姜维(50%满意度)。 |
胡济迁升右骠骑大将军是259年,是时诸葛瞻已经出任蜀汉执政了。这是因为诸葛瞻在军事方面需要辅佐人员,只有胡济资序是足够的; 第二,258年让胡济去汉寿,是不取消职务的架空惩罚,这是姜维和刘禅乘诸葛瞻上位前做出的安排。为什么不是段谷的256之后,因为257有诸葛诞之叛,姜维再出骆谷,时间来不及;再有,文书往返,与刘禅沟通需要时间。 而对诸葛瞻而言,胡济在段谷之战没有错!这是因立场不同而导致的评价不同,这个关键就是“失誓”! |
文中对“失誓”二字有解释。 再明确一下:因姜维与胡济没有统属关系,姜维对胡济在段谷的安排是沟通性质的,而不是命令性质的。而胡济出于丞相幕府派的立场对于姜维的安排,个人认为是没答应,而不是答应了不去,这就是用“失誓”而不是“失约”,更不是资治通鉴说的“失期”的根本原因。否则就凭失约这个硬性错误,姜维和刘禅就敢用这个理由让胡济丢官,而不是“架空”他!就是因为姜维知道让胡济带粮食来为他打接应,于情于理,他都并不是合规矩的。 |
模拟个场景。 刘禅VS姜维:段谷之战,怎么回事? 姜维:我给胡济打了电话让他来“会”,他没来。(怎么来,干什么,不说) 刘禅:确定? 姜维:确定! 刘禅VS胡济:段谷之战,姜维给你打电话没有? 胡济:打了。 刘禅:为什么没去? 胡济:我为什要去?(我都没答应去什么去) 大致就是这么个意思。 “失誓”是姜维与胡济没有沟通好后,姜维告状的用词,既回避了争议内容,又推了责,只确认了“打了电话”这回事。刘禅是拉偏架,君臣一起把胡济丢边上架空了。胡济相当于吃了个“哑巴亏”。 所以诸葛瞻上台后就以胡济迁升为信号,说明对当初胡济的行为的认可。释放这个信号之后,才有廖化(约宗预)的拜门,确认了丞相幕府派的重新掌权! 再有,胡济的性格比较刚硬,都有可能连刘禅准备调和的可能性都怼回去了。 |
从费祎被刺后,蜀汉并没有出现官场“大地震”和政局大动荡,也可以说明这个事件是一个意外(最少蜀汉官方是这个结论)。 |
廖化,在我的脑海里是一副笑呵呵搓着手,有几分“混不吝”的老兵痞的形象,是即能温文尔雅陪小心的读书人,又是大大咧咧讲荤段子的样子。 |
完全没看懂胡济那段的逻辑。 打接应或者提供后勤本身就是功,比如董昭封侯就是因为在曹操北征前通渠以保障后勤。 至于胡济被架空也完全是空中楼台的伪命题。汉寿即葭萌,虽然不属汉中,但一直是战略要地,这恰恰是对胡济的重视。 比如【翼、厥甫至汉寿,维、化亦舍阴平而退,適与翼、厥合,皆退保剑阁以拒会。】 |
转: 称手的将领没有,全面铺开防御又养不起,眼看着对面越来越壮大自己打不过,早已成定局了。 |
对蜀汉张南来历的推测 这是一篇对个人和朋友聊天内容的整理。 蜀汉张南,据记录:字文进,广陵人氏,刘备在荆州时出仕,参与征蜀、征吴的战争。在刘备征吴的夷陵之战时期,作为前部督攻击孙恒所在的夷道地区,后在猇亭之战时(火烧连营)阵亡。 关于张南的记录是很少的。而三国里还有一个张南,就是袁绍次子袁熙的部将。 那么这两个张南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如果不是,那么蜀汉的张南是从哪里来的呢? 这就是我和朋友讨论的问题。 |
蜀汉张南和袁熙部将是不是同一个人? 我的认识是:不是同一个人。 第一,籍贯不对。 袁熙部将张南也没什么记录,就是随焦触一起叛袁熙投降曹操这个事,其籍贯不明。从记录中看他是跟随焦触降曹的,那么地位应该不会太高,大约属于中级将领左右。但作为能够列名史书的人物,在这个事迹中,张南就不是靠的官大影响力大,而是有实力,即他掌握的部曲是在这个事件(叛袁熙投曹操)具有重要作用的。而通过自有部曲这个因素推断:张南是河北人氏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养兵需要根据地,本乡本土是获取资源最简单、最直接的来源。 那么张南作为广陵人氏是不是当时名闻遐迩的“丹阳兵”到的河北呢?这个倒有可能,不过这个来源的轨迹就理不清楚了。 |
二,年龄对不上。 河北张南在官渡之战后(公元200年)降曹,那时候就能掌握自己的部曲,年龄在20—30岁应该较为正常(个人倾向上限),那么到222—223年战死,差不多50岁了,这个年龄有点偏大了。 用在夷陵之战时,任别督的廖化(廖淳)做参考,公元222年大约30多岁,应该在40岁以内,而任同级别职务的张南都50岁上下了,的确不太合理。 |
第三是经历对不上。 河北张南,在降曹后要再效力刘备,那么在曹操已经一统北方的情况下,投靠寄居荆州的刘备,这就较为特殊了,个人认为只可能是两种情况:一个是有旧,另一个是被俘投降。 如果河北张南与刘备有旧,应该会被提到,如牵招,田豫等,至不济也像(傅)士仁一样提下籍贯,暗示一下,可张南没有。 |
那么河北张南如果是被俘投降刘备的就只有是博望之战或者赤壁之战后了。 博望之战后,刘备正是日暮穷途之际。而从张南随焦触叛袁熙看,恐怕也难言忠贞之士,能追随刘备到始终真的很难说。 那么是赤壁之战后呢?第一,这个情况在赤壁后的各场战斗中均无提及;第二,假使张南是此时投靠的刘备,但他与刘备即无故旧,又是降将,而后征西蜀战汉中又无殊勋,在征吴时却被提升为前部督,感觉职务重要性在当时的巴郡太守辅匡等人之上,就有些说不过去,难免要被问一句:凭什么?。 再有征吴前张飞刚刚因部将反叛横死,河北张南一降曹操再降刘备,这忠诚度也不是能令人满意和放心的吧? 所以个人认为河北张南与蜀汉张南是两个人,只是重名了而已。 |
那么蜀汉张南会是什么来历呢? 通过张南是广陵人氏这个信息,不难发现他与刘备领徐州的经历是有重合的。蜀汉张南是刘备据徐州时期招揽的,特别是战袁术不利,败走广陵,乏粮时,依靠当地豪强接济,作为交换,招揽豪强子弟为部曲,也是符合常理的(参考刘封)。但这个时候张南的岁数应该不会太大,最好是有亲族带领、照拂的。这个广陵地方豪强(小豪强)的背景倒是与蜀汉张南提拔的较晚这个事情比较符合。 刘备征吴时赵云、陈到这两个重要的近卫将领都没去,那么将跟随自己较早,一直是近卫将领中的张南提拔为督,也符合培养新生代的考虑。 |
那么蜀汉张南的来历就这么简单吗?开一个脑洞: 首先,广陵张竑可是大名人,孙吴“二张”之一。那么广陵张氏宗族的存在就有了真实性。 张竑并不是什么大世家出身,还是靠读书被举荐为茂才,这在东汉末年的阶层固化的背景下是很难得的。虽然张竑家可能是寒门,但其宗族恐怕不会是庶民。那么作为地方宗族豪强,子弟中习文者得举茂才,习武者广为游侠也是正常安排。张南作为来自广陵张氏家族的习武游侠儿,投靠占据徐州的刘备,也就隐含有狡兔三窟之意。 再有,因以周瑜鲁肃的籍贯命名的“淮泗武人集团”,使对孙吴集团的早期人员存在误导,其人员应该称为“江北士人武人集团”,其结构是来自徐、泗、淮、扬等地的士族豪强,是覆盖徐州东、南,扬州西、北的广大地区。作为这一地区的地方宗族豪强的张氏除了张竑后来出仕孙吴,当时应该还有一个布局,就是扬州刺史刘繇部将张英。 刘繇是东汉朝廷官方任命的扬州刺史。他入扬州,与刘表入荆州有几分类似,都是不带部曲就去了,然后就是屡屡受制于袁术,直到收服了扬州北部的豪强势力为班底 ,积聚了实力,才能与袁术抗衡,这个扬州刺史也才算坐稳了。 刘繇的部将张英无传(又一个无头无尾的人),其事迹一是受刘繇命屯当利口拒袁术;再是在江东被孙策所败,然后就没有下落了。 将这些事情联系起来看,隐隐可以察见广陵(扬州)张氏在汉末乱世中多方布局以保全家门的脉络。 张英(刘繇)败落,张竑(孙吴)出仕的套路,可以参见后世谢万—谢安之事。 那么张南去徐州追随刘备也就说的通了。 蜀汉张南是在徐州时期追随刘备的广陵(扬州)地方豪强的子弟,而且当时年龄不大,这个可能性比较大。 这个答案就这么定了? 意犹未尽啊! 蜀汉张南,为什么又是刘备在荆州时出仕的呢?那么张南是不是在刘备徐州、汝南失败后,回家休息了几年再回到在荆州的刘备麾下的呢?好像也行。 |
前面的叙述都具备合理性,但个人总是觉得不满意,还是觉得张南的年龄不匹配,而且感觉在夷陵之战中出任前部督这个职务的突兀。 我提一个自己的推测: 蜀汉张南,出仕刘备的时间不是刘备在新野—荆州的时候,而是刘备在赤壁之战后据南四郡之时。 那么在这个时间段里,刘备与徐泗淮扬人氏的交集就只有一个事迹:“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口稽颡”。此公或曾为袁术部将,但更应该是淮泗地方豪强。 蜀汉张南当是此群体中的人员,很可能是雷绪的亲属(姻亲),如外甥、女婿之类,在雷绪死后由张南继承了部曲。这也才是他能跟随刘备征蜀和征吴被委任为前部督的原因,即自己有兵。 第二,如果和张竑沾亲,征吴时张南就身份尴尬了,信任度难以如旧。这也是诸葛亮不参加征吴的一个原因:避嫌!而他与雷绪有关,则无此烦恼,雷绪与江东孙氏也是屡屡兵戎相见。 第三,蜀汉张南是庐江雷绪的亲戚,继领其部曲,在他当时攻打的夷道地区,很可能就是当年安置雷绪所带来的人口的所在区域,以张南为前部督是有利用其号召力在此地区形成突破的考虑的。 最后,刘备征吴是准备拿下江东诸郡的,用庐江故旧子弟前出征讨,也有战胜后就地屯置,暂领辖区的考虑。 综上,个人提出蜀汉张南是继领庐江雷绪部曲的观点,这个观点比徐州追随,荆州出仕的说法更为贴切合理,可惜没有更多证据! 全文完。 |
评论 土和楂: 张南的前部督似乎可参考向宠在【华阳国志】的中部督。这个官位要么是前领军别称(中领军相当于三品,前后左右领军要么是四品要么也要算三品级?还有要么是当时季汉还未有人功绩可居前领军,而以前部督代行,即前部督为前领军副职或下手差一级。 |
个人理解的“前部督”是类似我军的主攻团团长,是实际职务,并不是其官衔(职级)。 征吴时,蜀汉刚草创,军制和官衔制尚未完善,所以都是以职务的重要性来区别同级别中的话语权大小。 征吴是战时状态,职务的重要性肯定是以作战任务的重要性来区分的。 在战时状态下任命的实际职务,必然考虑的是:实力大小、效用与否之后才是资序、人际等等。 |
张南继领的雷绪旧部,经过征蜀、汉中等战事,其建制完整,兵力充足,久经战阵等优势是可以想象的,即这是一只具备一定专业经验和素质的部队。 相比同时的吴班、辅匡、赵融和廖化等带领的军队,基本上算是地方守备部队升级为野战军的临时扩展起来的,战斗力有待商榷。 夷陵之战所处的战场环境,是水战陆战混合并用,需要一定专业性,如水陆切换的组织变化等;这一地区又是山区丘陵地带,与雷绪曾经盘踞的庐江潜山地区又类似,张南所部是有充分的经验。 所以任命张南为前部督就是理所应当的。 这几个理由,其实就是文中的第三点。 |
公元3世纪,中国纺织品对外销售是三条路线。第一条叫西域道,就是传统的河西走廊经西域到中亚,蜀汉纺织品走这条路是经陇右北上,必然受曹魏影响;第二条是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日南道,其中国起点一个是交趾(今越南、广西),还一起点个就是现广州的当时南海郡,这是海路;第三条就是身毒道,从云南经缅甸到印度东北(即两汉之大秦),关于大秦是否是罗马问题不讨论,但身毒道是西南对外贸易通道是有历史论证的。 |
评论 土和楂: 好像历史上最成功的伐蜀就是邓艾吧?后世就连强如蒙古和二战时的日本都吃了大亏还没完全拿下,其它时候就是拿下了也是凭借极其优势的兵力,局势特别明朗的时候才成功的。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