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第15页] |
作者:wmwm1989 |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7、一言难尽郑成功 讲到这儿,相信各位读者一定很想知道郑成功方面的情况,为什么李定国苦苦等待的郑成功援军还没到呢? 这一次,郑成功倒的确是出兵了。 十月十九日,郑成功委任辅明侯林察为水陆总督、闽安侯周瑞为水师统领,领兵数万,战舰百艘,从厦门出发前往新会战场,支援李定国。 这次郑成功的出兵有很多疑点。第一,郑成功是一个凡事比较喜欢亲力亲为的统帅,上次守一个小小的海澄县他都是亲自出马,本次新会之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会认识不到。更何况,李定国还在信中多次给他强调过这一点。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亲自带兵出征呢? 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已经做好了让人背黑锅的准备。 第二,郑成功部下优秀的将领有很多,为什么此次南征的主将偏偏是林察? 林察是郑成功的心腹将领没错,但同时,他也有不太光彩的历史。当年朱由榔刚刚登基称帝,各地官员和军阀基本上都支持他,可以说是众望所归。偏偏这个林察支持绍武政权,还积极参与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的内战。 选这么个与永历朝廷有过节的人带兵去支援永历朝廷东征的军队,郑成功也真是煞费苦心。 第三,郑成功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会不明白恰当的战机对赢得战争的重要作用。那么为什么李定国明明再三叮嘱,援军必须在十月十五日前抵达,郑成功却非要拖到十月十九日才出兵呢? 前面已经提到过,十月份新会就已经快支持不住了,而清方的援军还未赶到。如果郑成功的援军按约定的时间准时到达,新会肯定能攻破。他故意拖延时间,就是不想让李定国取胜,从而影响自己割据称雄的地位。 通过援军出发之后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历史的真相。 清军对郑成功的援军非常重视,从出兵之日就一直在进行密切监视。据清方档案记载(郑成功方面的记载已经无法见到,原因自己去想),援军的行动非常缓慢,十月十九日出发,花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到十二月十五日才抵达佛堂门(距新会四百多里)。这期间又是驻扎于某地开会,又是征收粮草(援军出发时携带了十个月的粮草)。 前面提到,李定国与郑成功多次通信,信使往返仅需一个月。十二月十五日,明军还在新会城下与清军展开激战,而援军却还在路上磨蹭。三天后,明军战败。 之后,援军得知李定国已经退回广西,又在海上观望了几个月(期间肯定有向郑成功请示的举动),于第二年五月返回厦门。 说句难听点的话,这哪里是出去打仗,分明是一次全副武装的旅游嘛。 旅游回去了,就该受处理了。主将林察被降职,副将周瑞被削职夺爵,解除兵权,并且永不再用。 副将居然比主将的处罚还严厉,原因并不难猜:林察是郑成功的心腹将领,而周瑞原来是鲁监国的将领。 应该说,林察和周瑞这两位导游此次是完全按照郑成功的指示行动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被郑成功惩罚只有一个原因:总得有人背黑锅,好给李定国一个交代。 这些事情做完以后,郑成功给李定国写了 ,里面的内容着实精彩,现摘录如下: “有贵部官兵自粤来投者,细讯其故,盖以骄兵致挫。”先批评李定国骄兵致败,推卸自己的责任。 “胜负兵家之常,不足深忧。”把改变敌我态势的关键失利轻描淡写成了普普通通的失败。 “敝船逗留,既不能先期会师,又不能奋图后援,实与有罪焉。已将水陆各将,审定功罪。”象征性地处置了几个部下,撇清自己的责任,并树立了自己治军公正严明的形象。 郑成功自编自导自演的这出好戏,至此圆满落幕,精彩!精彩! 李定国看了这封信有何感想,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他已经没工夫去想这件事情了,现在的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这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安龙护驾。 因为在贵阳的孙可望打算废掉朱由榔,自己来当皇帝了。 |
第九章 飞扬跋扈的孙可望 1、无耻之徒二人组 自从孙可望把永历小朝廷安置在安龙以后,他就在实际上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凡军国大事都是他自己决断,然后派人去安龙通知永历皇帝,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至于一般事务,就连这种形式主义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孙可望对秦王这个称呼也听腻了,干脆自称秦国“国主”,以“国主”的名义发号施令。史书记载:“时可望假天子名号令中外,调兵催饷,皆不上闻。生杀予夺,任意恣肆。帝在安龙,一不与闻。” 为了发号施令显得更正式一些,充分体现自己作为“国主”的存在感,孙可望干脆在贵阳建立了一整套朝廷才有的中央政府机构,比如内阁和六部。任命范鑛为吏部尚书,马兆羲为户部尚书,任僎为礼部尚书,万年策为兵部尚书,永历朝廷的所有军政命令全部由身在贵阳的孙可望发出。 至于朱由榔,虽然贵为天子,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傀儡,只有一小批文臣武将跟随着他,替他维护着小朝廷的脸面。许多原大西军的文武官吏,心里根本没有永历皇帝朱由榔,只有秦国国主孙可望。朱由榔行使皇帝权力的区域连安龙府都出不了,还要时刻受到孙可望派驻安龙的范应旭、张应科两个心腹的监视,简直毫无人身自由可言。 可以说,孙可望已经是永历朝廷事实上的皇帝了。然而老孙对此并不满足,他打算完成一个仪式,让朱由榔把皇位让给自己(学名:禅让)。 孙可望本人是个无耻小人,他的部下里自然少不了这样的货色。有些人一贯善于溜须拍马,察言观色,他们看出了孙可望的心思,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劝他称帝。 礼部尚书任僎就是这样一个无耻之徒。 任僎,云南临安人,曾经在朝中担任过御史之职,后来退休在家赋闲。几年以后,大西军入主云南,老任同志不甘寂寞,决心在入土之前再发挥一波余热,于是主动前往昆明投靠孙可望。 大西军刚刚平定云南,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面对主动送上门来的任僎,孙可望大手一挥,任命他为都察院副都御史,代理掌管都察院工作,让他干起了老本行。 凡是在明末官场里混过的人,无一不是老奸巨猾的老油条。任僎如此积极地追求进步,当然要抱紧孙可望的大腿,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除了好事,什么都干,除了廉耻,什么都要。 这种无耻的作风正是孙可望所需要的,任僎逐渐发展成为孙可望的亲信,官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被孙可望任命为正二品的礼部尚书。 尝到了甜头的任僎不由得感叹当初自己的选择是多么正确,面对日薄西山、一年不如一年的朱由榔,和如日中天、前途无比光明的孙可望,任僎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心理斗争。 为了追求更大的进步,他决心再努力一把,一脚踹开龙椅的原主人朱由榔,然后把孙可望扶上去。这样自己自然就成了孙可望的开国功臣,不仅能光宗耀祖,子孙后代也会永保富贵,岂不美哉! |
朱由榔被安置在安龙以后,孙可望曾经有去安龙觐见的想法,毕竟自己怎么说也是永历皇帝名义上的臣子,这种最起码的礼节还是不能少的。 可任僎听说以后,急忙前去阻止,理由竟然是:“国主打算去安龙,二龙岂能相见?” 如此拍马屁的功夫简直丧心病狂,孙可望倒是很享受:原来我也是龙呀,那就算了,不去了。 孙可望眉宇间显露出的喜悦使任僎感觉到国主对称帝似乎并不排斥,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抓紧办吧!任僎开始天天在贵阳宣传以下反动口号:“明运已终,事不可为矣”,为孙可望称帝制造舆论。 如果你觉得任僎的所作所为已经足够无耻了,那我只能说,你还是太年轻了。 时任翰林院编修的方于宣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不仅亲自替孙可望制定了一系列天子的典章制度、仪仗规格、朝会礼仪,还在朝堂之上大放厥词,说他夜观天象,帝王之星越发耀眼,这是上天预示着秦王将要登基称帝。他上书劝秦王称帝,乃是上应天意,下合民心之举,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不久之后,方于宣再接再厉,利用工作之余在家奋笔疾书,写就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奇书——《秦国国史》。 在这本书里,方于宣把孙可望的义父张献忠称之为太祖,为其作了《太祖本纪》,把张献忠与古代帝王的杰出代表商汤、周武王相提并论。 对于自己原来的老板崇祯皇帝,热心的方于宣在没有征询朱由检本人意见的情况下,给他强行安排了类比的对象:夏桀和商纣王。 这本书写好之后,方于宣立即呈送给孙可望审阅。 鉴于书里的部分内容实在太过于肉麻,就连一向没什么羞耻心的孙可望本人都有点接受不了,脸臊得通红:“也没有必要写得这么夸张吧!” 方于宣的回答可谓是刷新了人类无耻的新高度:“自古以来史书都是这样的,否则不这么写,怎么能纪念国家开创的功勋呢?”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方于宣的表演还远远没有结束。在一次朝会上,他公开表示,朝廷应该重新设立太庙,太庙里祭祀的先祖也应该更新一下。 那么具体该怎么摆放呢? 方于宣提出了自己设计的方案:居中位置应该留给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个毫无疑问,左边应该摆放孙可望义父张献忠的牌位,至于右边嘛,则应该摆放孙可望爷爷的灵牌,这样才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至此,方于宣在马屁功上的成就成功超越了他的前辈任僎,成为孙可望手下的第一马屁精。 在任僎和方于宣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孙可望称帝的一切理论准备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他们甚至连孙可望的这片自留地的新名字都想好了,叫“后明”。 |
2、无耻之徒二人组2.0 孙可望和他爪牙们的种种言行,多多少少也传到了身在安龙的永历君臣耳中。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永历皇帝身边的大臣也不再恪守臣节,开始向孙可望“暗送秋波”,表示忠心了。 文安侯马吉翔和太监庞天寿就是其中非常活跃的两位。 马吉翔,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市大兴区)人,南明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人物。 马吉翔之所以出名,一非文韬,二非武略,而是源自于他那出神入化、令人叹服的拍马屁功夫。温睿临所作的《南疆逸史》中把马吉翔与马士英、阮大铖等南明著名奸臣共同列入“奸佞传”,有人甚至说:“永历之有(马)吉翔,犹福王之有(马)士英矣。” 此人原本是北京城里的一个小混混,崇祯年间攀上了大太监高起潜,得以在锦衣卫里当了一个小官。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殉国后,他跑到弘光皇帝所在的南京,宣称自己是锦衣卫指挥使,居然未没被人识破,被派到湖南前线监军。 到了前线,马吉翔开始大肆施展他那神乎其神的拍马屁功夫,把前线将领们一个个拍得神魂颠倒。以至于人人都心甘情愿地在向朝廷报功时附上他的名字,最后,马吉翔居然凭借“军功”升到了总兵。 不久之后,弘光政权被灭,马吉翔兜兜转转,又跑去追随永历皇帝。在马屁神功的帮助下,他成了永历皇帝身边的红人,入阁成了大学士。 在马吉翔的人生字典里,忠诚不过是一堆狗屎,自己的个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他看出永历皇帝已经成了摆设,孙可望才是永历朝廷真正的掌控者以后,立即决定去抱孙可望这条大腿,来保证自己的荣华富贵。 庞天寿与马吉翔俩人是老乡,都是顺天府大兴县人。他在崇祯年间就是御马太监,不过并没有受到重用,后来辗转在弘光、隆武两朝任职。 庞天寿是天主教徒,隆武皇帝曾经派他到澳门,希望通过他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兵。 庞天寿从澳门借来了三百名葡萄牙士兵和几门西洋大炮,可当时隆武皇帝已经遇难,庞天寿便带着这支小部队投奔了永历朝廷。 在永历皇帝四处漂泊的那段时间,庞天寿很是忠心,因多次护驾有功,深受朱由榔的信任,不仅成为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还负责掌管勇卫营。 此后,为了表达对天主教会的感激之情,永历皇帝的太后、皇后和皇子先后领洗入教,永历朝廷也由此成为明清时期天主教色彩最为浓厚的王朝。 现如今,永历皇帝早已经是明日黄花,庞天寿也就没有再忠心的必要了。他和马吉翔一拍即合,开始谄媚于孙可望。 在一次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秘密交流中,马吉翔对庞天寿说出了他的心声:“今日大势,已归秦王,我们须早日与他交好,为以后做好准备。” 庞天寿听了之后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可是孙可望远在贵阳,怎么向他表达自己的诚意呢? |
马吉翔和庞天寿想到了孙可望派驻在安龙的总理提塘官张应科。 张应科可以说是孙可望绝对可靠的亲信部下了,否则孙可望也不可能把监视永历君臣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走这条线来投靠孙可望再好不过了。 说干就干,马吉翔和庞天寿立即开始积极接近张应科,三个人相识恨晚,没过几天居然还拜了把子。马吉翔掏心掏肺地对张应科说:“秦王功德隆盛,天下钦仰。今日天命在秦,天之所命,人不能违。我等欲劝圣上禅位于秦王,请先生替我们向秦王表达此意。” 为了拍孙可望的马屁,马吉翔打算给孙可望送个礼物。 可是孙可望贵为秦王,一般的礼物估计很难入人家的法眼。马吉翔苦思冥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他相信,这份礼物孙可望绝对会喜欢的。 马吉翔派自己的门生郭璘找到了兵部武选司郎中古其品。 武选司郎中只是一个正五品的小官,他那儿又能有什么奇珍异宝能被马吉翔看上呢? 原来,古其品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绘画水平相当高超,马吉翔想找他画一幅画。 马吉翔贵为文安侯,又掌管着永历朝廷的军政,怎么说也是古其品的领导。马吉翔相信,古其品会给自己一个面子的,再说,自己又没让他白画,郭璘还送去一副白绫作为报酬呢! 郭璘满怀信心地去了,然后又灰溜溜地回来了。 郭璘说,古其品听说文安侯让他画一张《尧舜禅受图》,二话不说,立即严词拒绝了。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谁是尧,谁又是舜,简直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马吉翔让古其品画这幅画的目的,也并不难猜。 古其品是忠于永历皇帝的,他虽然官不大,但是很有骨气,他宁肯得罪马吉翔,也不愿意违背自己的良知。 没想到一个五品的郎中、芝麻大的一个小官居然敢这么不给自己面子,马吉翔出离愤怒了:好你个古其品,敬酒不吃吃罚酒! 气急败坏地马吉翔立即把这件事给孙可望打了小报告,按照他一贯的作风,添油加醋、煽风点火那是免不了的。 孙可望的回应也很干脆,直接派人把古其品押送到贵阳,用廷杖活活打死。 在孙可望看来,有了主动投靠的马吉翔和庞天寿,加上他在安龙安排的总理提塘官张应科、安龙知府范应旭,如此强大的阵容,足以将永历君臣拿捏得死死的。 为了给马吉翔和庞天寿名正言顺的权力,孙可望特意给永历朝廷下了一道谕令:凡是安龙小朝廷的所有机要事务,一律归马吉翔和庞天寿负责。如果有不法臣子,也全部交给马吉翔和庞天寿斟酌处理。 |
孙可望的谕令在永历朝廷公开宣读以后,就像扔了一枚重磅炸弹,立刻在安龙引起了轩然大波,震惊者有之,恐惧者有之,愤怒者也有之。吏科都给事中徐极、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林青阳、主事胡士瑞、兵部职方司主事张镌、工部营缮司员外郎蔡縯五人愤而上书,弹劾马吉翔和庞天寿“包藏祸心,称臣于秦”,还揭发了他俩的其他罪行:偷用御笔、私封伯爵。 看到奏疏之后,朱由榔非常生气,没想到他一直认为忠心耿耿的马吉翔和庞天寿居然私下里已经改投到孙可望门下了,欺朕太甚!朱由榔立即下旨召集百官,准备治二人之罪。 马吉翔和庞天寿是何许人也?长期从事特务工作的他们很快就听到了风声,心怀恐惧的二人急忙进宫,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朱由榔的母亲马太后求救。 马太后念在马吉翔和庞天寿之前曾经多次在危难时刻救驾的份上,替他们向朱由榔说情。朱由榔本来就不是一个雷厉风行、坚持原则的皇帝,又不好驳马太后的面子,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马吉翔和庞天寿的狐狸尾巴被这件事给暴露了,二人恨得牙根痒痒,发誓一定要把弹劾他俩的林青阳等人置于死地。从此开始一心一意地揣摩孙可望的心思,想孙可望之所想,急孙可望之所急。他俩甚至开始公然在永历朝廷里散布诸如“孙可望是天命所归、朱由榔应该禅位”这一类大逆不道的言论。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经被汉献帝晋封为魏王,享受着诸如“位在诸侯王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等诸多特权。他名义上仍然是大汉的臣子,实际上却已经是说一不二的皇帝了。 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献帝,自己做皇帝。曹操见信哈哈大笑:“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取代汉献帝自立。 此时的孙可望倒是很享受这种被部下放在火上烤的感觉。1654年五月,孙可望从贵阳返回昆明,准备正式登基称帝。他命人挑选良辰吉日,定在了五月十六日。 一切准备就绪,孙可望满心欢喜地等待这个良辰吉日的到来。 五月十六日,大雨。 史载:“是日自四鼓以至午时,大雨倾盆不住,站队兵士衣甲尽湿,街上水深尺许,丹墀内水及膝,各官侍立,朝服尽湿。” 看来孙可望的这种倒行逆施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特意在他精心挑选的良辰吉日下一场倾盆大雨,好好恶心他一回,顺便让他清醒一下。 孙可望之所以敢于废掉永历皇帝自立,是因为在它看来,永历皇帝已经没什么用了。 早在把永历小朝廷安置在安龙以后,他就曾经给朱由榔上过一封奏疏说:“人或谓臣欲挟天子令诸侯,不知彼时天子尚有诸侯,诸侯亦尚知有天子。今天子已不能自令,臣更挟天子之令,以令何地?以令何人?” 如今几年过去了,拥护永历皇帝的人越来越少,投靠和巴结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只怕他会更加认同这一点。 对于孙可望的这种看法,我只能说这是利欲熏心下的一种错觉。 没错,永历皇帝自从进入安龙以后,的确一没有兵马,二没有地盘,但是却并非毫无作用。 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抗清才是重中之重的大事。要抗清就必须以恢复明朝统治作为号召,要恢复明朝统治,就必须统一在永历皇帝的大旗下。换句话说,永历皇帝就是当时最有用的抗清旗帜。有这面旗帜在,就能号召包括郑成功、张明振、张煌言、夔东十三家等所有抗清势力,也能团结原大西军的所有将领。 孙可望如果要强行称帝,不仅所有的抗清势力不会接受孙可望的领导,就连大西军内部忠于永历皇帝的李定国和刘文秀都不会答应。 所以,聪明的做法应该是像曹操那样,有没有皇帝的名号并不重要,有皇帝的权力就可以了。 曹操一死,他的儿子曹丕立即废掉汉献帝,建立了曹魏。作为汉朝存在的最大证据,汉献帝没了,刘备和孙权也就彻底失去了效忠的对象,二人马上按捺不住,相继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自此正式形成。 因此,对于反清复明大业来说,永历皇帝是绝对不可或缺的一面旗帜。 只可惜,孙可望永远都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登基称帝的闹剧虽然被一场大雨给破坏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孙可望从此就会洗心革面、弃恶从善。朱由榔和为数不多的拥护他的官员仍然像头上悬着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道啥时候就“被禅让”了。 而中国历史无数次地告诉我们,但凡是被废黜的皇帝,基本没有能够善终的。 |
3、永历君臣的自救 极端的危险使永历君臣认识到,不能再这么得过且过下去了,要想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只能主动寻求应对之策。 到底谁才能成为救永历皇帝于水火的那个人呢? 朱由榔想到了李定国。 想当初,永历朝廷被安置到安龙以后,孙可望每年只肯给他们提供八千两银子、六百石大米,这点钱粮根本不够用,包括永历皇帝在内,所有人的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 李定国和刘文秀听说了此事,专门派人前往安龙,向皇帝陛下请安,并送去了很多银子和粮食,帮助永历朝廷渡过了难关。 后来李定国攻克桂林,逼死孔有德,俘虏了叛徒陈邦傅父子,虽然俘虏是送到贵阳交给孙可望处置的,但是李定国也没忘记派人到安龙向永历皇帝报捷。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李定国心里是有他这个皇帝的。现如今,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李定国身上了。 永历朝廷的大学士文安之向朱由榔建议,下一道密诏给李定国,召他带兵到安龙保护皇帝。 文安之算是和朱由榔想到一块去了,可是问题是,派谁去执行这个送密诏的任务呢?李如月被孙可望剥皮实草的惨状至今还历历在目,哪个大臣现在还有跟孙可望对着干的勇气呢? 文安之和另一位大学士吴贞毓绝对值得信赖,但是他俩目标太大,在安龙有孙可望这么多亲信眼线严密监视的情况下,派他俩去跟自杀没啥区别。自己身边倒是还有几个信得过的太监,但是他们身上缺陷太明显,既没有胡子,说话又阴阳怪气的,从事这种秘密工作迟早要暴露。 朱由榔犯难了,李定国是自己摆脱险境的唯一人选,此事绝不容许出现一丁点纰漏,送密诏的人选必须慎之又慎。 到底谁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呢? 毫无头绪的朱由榔只好找人商量。他私下把自己的亲信太监张福禄和全为国叫到跟前,悄悄对他们说:“孙可望对朕一点人臣之礼都没有,奸臣马吉翔、庞天寿又担当他的耳目,朕寝食不安。朕最近听说李定国亲统大军,直捣湖南、两广,俘虏了叛徒陈邦傅父子,尽忠报国之名中外皆知,将来能使朕脱离危险的必定是此人。何况李定国与孙可望一直不睦,我打算写一封密诏,派人召李定国来护驾,你们能替朕秘密筹划此事吗?” 张福禄和全为国想了半天,小声说出了五个名字:徐极、林青阳、胡士瑞、张镌、蔡縯。 朱由榔瞬间就明白了,这五位大臣前段时间曾经上书弹劾马吉翔和庞天寿依附于孙可望,应该是忠贞可靠的,而且他们官都不大,轻易不会引起孙可望狗腿子们的怀疑。 很好,那你们七个人就抓紧时间商量出一个方案吧。 七个人经过秘密商议,均表示赞成以密诏召李定国入朝护卫。五位大臣提出,此事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为了稳妥起见,应该再去找老成持重的内阁首辅吴贞毓商量一下具体的实施方案。 五位大臣当即秘密前往吴贞毓的家里,与吴首辅商议。 |
面对日益危险的时局,吴贞毓早已是忧心忡忡,所以他完全赞同召李定国入朝护卫。他对五位大臣说:“现在朝廷如此衰微,正是我等尽忠之时。”之后,他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孙可望在安龙拥有如此众多的耳目,万一泄露了一丁点消息,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谁能完成这个无比艰巨危险的任务呢? 林青阳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排除千难万险,亲自去走一趟。 吴贞毓朝林青阳点了点头:“我相信你肯定能不辱使命,就怕朝廷里的奸党会对你有所怀疑,恐怕你得找个正当理由请假才行。” 考虑如此全面,不愧是首辅大人!林青阳立即向朝廷请假,说要回老家安葬亲人。 合适的人选有了,合适的理由也找好了,接下来就差密诏了。吴贞毓安排礼部祀祭司员外郎蒋乾昌拟定了密诏的内容,再由兵部职方司主事朱东旦誊抄下来,最后由张福禄悄悄带进宫中,盖上玉玺,密诏就此完成。 1652年(南明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十一月,背负着永历君臣满怀期待的眼神,林青阳身藏密诏离开安龙,出发去寻找李定国。 由于孙可望在安龙附近设置了许多路卡,为了保险起见,林青阳不得不尽量选择从小路走。 或许就连林青阳自己也不会想到,他这一走,居然走了整整一年。 从林青阳出发那天开始,永历皇帝就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等待。他希望林青阳能尽快找到李定国,然后李定国能尽快带着部队赶到安龙保护自己。 一直等到第二年六月,眼看林青阳都走了大半年了,却是音信全无,到底林青阳找到李定国没有?李定国是否愿意过来护驾?啥时候能到?这些问题全都没有答案。 永历皇帝实在等不住了。 这也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世道并不太平,万一哪天孙可望心血来潮,选择强行称帝,永历皇帝的命运是可以预见的。而被永历皇帝当成救命稻草的林青阳却始终没有任何消息,换做是你,你也会发疯的。 快要发疯的朱由榔派人找来了吴贞毓,暗中吩咐他再派一个可靠的人去李定国那儿打探消息。 吴贞毓非常理解皇帝陛下内心的焦急。事实上,他也为此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夜长梦多。万一走漏了消息被孙可望发现,那大家就都完蛋了。 经过慎重考虑,吴贞毓向永历皇帝推荐了新的联络人选:翰林院孔目周官。 武安伯郑允元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马吉翔长期从事特务工作,这是个嗅觉比狐狸还要敏锐的人,朝廷屡次三番派人离开安龙,肯定会引起马吉翔的注意。现如今最稳妥的办法应该是找个合适的借口支开马吉翔,再让周官出发,小心驶得万年船嘛。 永历皇帝认为郑允元言之有理,刚好这个时候传来了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的捷报,永历皇帝便以南宁收复以后需要朝廷重臣前去镇守为理由,派马吉翔前去。 |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