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南明战神李定国》(长篇连载,每日更新)[第32页] |
作者:wmwm1989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正文】 再来说说吴三桂的北路军。 十一月十日,吴三桂领兵从遵义出发,进军毕节。从遵义到毕节四百多里的路程,清军一直没有找到明军的踪影,就连攻占毕节也是不费吹灰之力。 吴三桂又整不明白了,明军都跑到哪儿去了? 这个疑惑并没有困扰他太久,很快,吴三桂就得到了答案。他从毕节继续向西进军,走了还不到一百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占据险要地势的雄关——七星关。 七星关,与娄山关、胜境关并称为贵州三大名关,自古以来就是川、滇、黔三省的交通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古代,凡是从毕节进入云南,必须经过七星关。 白文选非常清楚,吴三桂并不是等闲之辈,对付如此强劲的对手,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所以,他早早地占据了七星关,严阵以待。 除了地利优势,白文选的底气还来自于另一个因素——他手底下有四万士兵。 对于吴三桂来说,占据险地且拥兵四万的白文选的确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对手,自己手底下也才只有五万人而已。如果贸然强攻,损失惨重不说,还不见得能拿下来。 强攻不行,那就只有智取了。吴三桂的策略很简单:绕过去。 这又得归功于孙可望给三路清军推荐的向导了。在向导的指引下,十二月二日,清军沿着一条小路绕过了七星关,突然出现在了这座雄关的背后,挡住了明军的退路。 吴三桂知道白文选的底气,白文选却不知道吴三桂的底气。 突然出现在自己身后的清军让白文选大吃一惊,为了避免被吴三桂包了饺子,他只能选择放弃七星关,带着部下退回云南。 最后说说赵布泰的南路军。 赵布泰的郁闷还在继续。按照多尼在杨老堡开会时的安排,南路军的行军路程是三路大军里最长的,比另外两支部队要多好几百里。 看样子,此次出征,赵布泰注定是要将绕路进行到底了。 好不容易赶到了北盘江的罗炎渡口,赵布泰立即下令搜集船只,乘船渡江。 然而找了半天,一条船也没有找到。 这可把赵布泰给急坏了,没有船,将士们总不能游过去吧。 赵布泰正在犯愁,有士兵前来报告,说外面有人求见,此人自称有绝妙计策禀报。 赵布泰一听就来了精神,赶紧传令接见。 来人是南明的泗城土司岑继鲁,换句话说,这人是个叛徒。 按照岑继鲁的说法,清军之所以到处都找不到船只,是因为明军早有准备,已经把当地所有的船只全部搜集走了,而且就地凿沉在了江底。这样就算清军能够找到运兵的船只,有江底沉船的干扰,运兵船也过不去。 明白了,那该怎么解决目前的困境呢? 岑继鲁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夜里派人悄悄打捞沉船,修补好之后,沿江而下十里,在那里神不知鬼不觉地渡江。 好计策!赵布泰紧皱的眉头瞬间舒展开来,立即下令按照岑继鲁的计策执行。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把守渡口的明军士兵一觉醒来,惊恐地发现,清军已经全部渡过了盘江,正在朝他们扑过来,吓得赶紧后撤。赵布泰当然不会放弃这么好的追击机会,立即下令全力进军。 |
【正文】 按照李定国之前的部署,负责阻击南路清军的是明将李成爵部,驻兵于凉水井附近的一座山上,兵力大概有一万多人。 李成爵完全没有料到清军会趁着晚上偷偷渡江,结果不幸被清军给包围了。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李成爵立即带着士兵下山冲锋,打算杀出重围。最终由于寡不敌众,被清军击败。李成爵本人光荣战死沙场,部下也大部分阵亡,只有一小部分拼死杀出了清军的包围圈,退往云南。清军顺势攻占了永历皇帝生活了近四年的安龙府。 三路阻击清军的部队接连战败,清军的下一个目标肯定是云南。空前严峻的形势摆在了李定国面前,他的大脑立刻开始飞速运转,思考应对之策。 继续在此坚守?意义已经不大了,即便勉强能挡住一路清军,另外两路清军也会毫不犹豫地直接进军云南,攻破昆明。 就此撤回云南?这样固然可以保存一部分有生力量,然而紧接着就会面临三路清军的围追堵截,一样毫无胜算。 到底该怎么打破困境呢? 经过短暂的思考,李定国决定,凭借手中仅有的三万兵力赌一把,争取击溃离他最近的赵布泰。然后回师昆明,再想办法挡住吴三桂和多尼的两路大军。 赵布泰的手里有五万人,拿三万人和五万人死拼,还得力争拼赢,这个难度是相当大的。 李定国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在他看来,这是转败为胜的唯一机会,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双方在遮炎河附近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明军首战告捷,击败了清军。 第二天,两军再次展开决战,明军在南,清军在北。明军的武器主要是火枪、火炮之类的热兵器,清军则主要以弓箭为主。双方从早晨激战到中午,一直没能分出胜负。 眼看今天多半要打成平手,战场上却突然发生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情——刮起了一阵北风。 此前,明军的火炮疯狂地向清军阵地开炮,点着了附近的茅草。现在一阵北风吹来,火势开始逐渐向南边的明军阵地蔓延。一时间,明军阵地烟熏火燎,士兵们又热又呛,视线也严重受阻。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战场经验的将领,赵布泰敏锐地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他立即下令本部骑兵直冲明军阵地,乱砍乱杀。 明军士兵与高温和浓烟对抗就已经非常艰难了,现在要他们打起精神对抗清军骑兵的冲锋,实在是有点勉为其难,只能选择边战边撤。 赵布泰当然不会允许明军从容地后撤,他带着骑兵一顿猛追,明军连战连败,三十多位将领英勇战死。 李定国的妻子和长子李溥兴也在这场战斗中被清军俘虏,赵布泰下令,处死李定国的妻儿。 扭转战局的唯一机会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悲愤不已的李定国只能选择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下令放火烧掉北盘江上的铁索桥,以阻挡多尼的中路军过江。全军立即放弃贵州,撤回云南,另谋良策。 李定国把掩护全军撤退的任务交给了冯双礼。 在冯双礼的帮助下,明军各部顺利完成了撤回云南的任务。 冯双礼本人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尾随而来的多尼当然不会拿一座已经烧掉的铁索桥束手无策。他命令士兵们就地砍伐树木,制作成木筏渡江,在松岭追上了负责断后的冯双礼。 结果并不意外,明军再次被击败,冯双礼带着剩下的部队撤回了云南。 作为贵州境内的最后一支明军,冯双礼的撤回意味着贵州全境彻底落入了清军手中。 |
【正文】 6、艰难的抉择 接着,清军的三路大军先后到达云南曲靖,明曲靖知府盖世禄投降。 顺利会师以后,清军立即着手准备进军昆明。 自从明军全线溃败,不得不忍痛放弃贵州的时候,李定国就已经意识到,清军的下一步动作肯定是立即进犯昆明。屡战屡败的明军绝不可能是士气正盛的清军的对手,昆明肯定是保不住的。 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前撤离昆明,然后再想别的办法。 十二月九日,正在撤退路上的李定国派人先行一步回到昆明,向皇帝报告:清军兵势太盛,希望朝廷能够尽快转移。 自打建立的那天起,永历朝廷的经历完全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命运多舛。不是在跑路,就是在准备跑路。直到进驻安龙以后,虽然终于不用到处乱跑了,却也彻底变成了孙可望笼子里的一只鸟,不仅毫无人身自由可言,反而时不时地就要被孙可望恐吓一下。十八先生之案发生以后,永历君臣更是被吓出了“恐孙症”,生怕哪天孙可望心情不好,自己这帮人都得没命,过得那叫一个提心吊胆。 一直到李定国带兵到安龙迎驾,把永历君臣转移到昆明,才算是过上了安稳日子,吃得好睡得好,想要啥基本上也都能实现。 满打满算,这段安稳日子也才不到两年的时间。 现在,所有美好的记忆终成过往,一切都结束了。 听说晋王殿下兵败,清军正在向昆明开进,永历朝廷内部立即炸开了锅,嚎啕大哭者有之,无声啜泣者有之,低声咒骂者有之,振臂高呼者有之,整个朝堂之上乱成了一锅粥。 好不容易等所有人情绪稳定下来,朱由榔提出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往哪儿转移比较稳妥? 负责传旨册封的行人司长官任国玺对于朝廷一遇到危险就第一时间选择逃跑的做法非常不满,请求皇帝在昆明死守。 在当时的永历朝廷里,像任国玺这么有种的大臣是很少见的,所以他的意见很快就被否定了。 刘文秀的部将广平伯陈建呈上了刘文秀去世之前写给皇帝的奏疏,请求皇帝退往四川建昌。 当即就有大臣表示同意,同意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四川那儿还有忠于朝廷的夔东十三家可以依靠;第二,巩昌王白文选的军队没受什么损失,而且就驻扎在距离四川不远的地方,这是一支值得信赖的生力军,完全可以保证皇帝陛下的安全。 翰林院讲官刘茞的分析则更加透彻:“如今云南的四面八方都是蛮夷之地,皇上如果流亡到外国,文臣武将肯定没有一个人愿意相从。如此一来,就算皇上侥幸得以脱身,避难于外国,也会像小鸟失去了羽毛一样,最终只会在烟瘴之地坐以待毙。微臣认为,四川建昌这几年庄稼接连丰收,粮草堆积如山。如果借道象岭进入建昌,可以在那儿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就算清兵尾随而至,我们也可以就地募集船只,沿着长江顺流而下,直接到达夔东。夔东十三家的将士们听闻圣驾到来,肯定会主动迎接我们的。到时候我们合兵一处,直捣荆襄,唾手可得!” 永历皇帝对这个方案非常感兴趣,他马上派人找来地图,让刘茞在地图上标示清楚转移建昌的具体路径,又安排了一个叫丁调鼎的锦衣卫立即去找正在撤兵的李定国,征求他的意见。 李定国也很赞成这个方案,十二月十三日,他一回到昆明,就赶紧去觐见了永历皇帝,表示支持朝廷向四川转移。他还提出,现在向四川转移,武定是必经之路。但是武定地区太过荒凉,到那儿之后恐怕筹集不到足够多的粮草,不如经宾川州进入四川,粮草问题比较好解决。 永历皇帝表示同意,下旨命令户部尚书龚彝和工部尚书王应龙立即着手准备粮草,两天后正式出发。另外,庆阳王冯双礼、广平伯陈建、武功伯王会、定北将军艾能奇的长子艾承业率部先行向建昌转移,为后续的大部队开路。 |
【正文】 在撤离昆明之前,李定国向全城百姓发了一个布告:“本藩在滇多年,与众位百姓情同父子。现在国势倾危,朝廷马上就要撤离,定然很难与大家一起同行。清兵一到,肯定会大肆烧杀抢掠,趁着朝廷现在还没撤离,你们大家赶紧先行逃跑吧。” 昆明的老百姓这才知道清军马上就要逼近了,形势已经不是十分危急,而是万分危急。绝望的情绪瞬间蔓延全城,城里城外哭声鼎沸,各家各户都在收拾东西准备逃命。 李定国和白文选商量了一下,准备等朝廷和百姓们全部撤离之后,把昆明城里所有带不走的粮食全部烧掉,免得到时候全部落入清军之手,反倒资助了敌人。 然而当李定国去向皇帝汇报的时候,朱由榔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给出的理由是,清军到来之后,一旦缺乏粮食,肯定会从没有逃走的百姓身上搜刮,他不想连累这些无辜的百姓。 李定国当然知道,留下这些粮食无异于借寇赍盗,只是,一向爱民如子的他,没法拒绝这个理由。 后世对这个决定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有人评价这是妇人之仁,也有人称赞这是仁慈爱民。 很难说这两种看法孰是孰非,只能说从各自所站的角度来看,都有道理。 从军事角度看,这个决定无疑是失策的。清军占领了整个贵州之后,虽然扩大了地盘,却也面临一个非常窘迫的问题:缺粮。 贵州土地贫瘠,能够给清军提供的粮食非常有限,当时向昆明开进的三路清军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缺粮的困扰。如果留给清军的是一座没有粮食的空城,即使未必能逼迫清军撤退,至少清军是没有什么底气对永历君臣紧追不舍的。 实际上,留在昆明的粮食最终足足保证了三路清军半年的粮食供应,对清军攻取整个云南可以说是帮助极大。 从现实角度分析,清军在夺取大明江山的过程中,对老百姓的态度大家是有目共睹。扬州十日、江阴三日、嘉定三屠……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如果清军在占领昆明之后发现没有粮食供他们继续追击,那么一个很大概率的可能是,他们会从没有来得及逃跑的百姓身上肆意搜刮。毕竟在此之前,他们没少干过类似的事情。 而且,就算李定国把昆明的粮食一把火全烧了,清军难道从云南其他地方就找不到粮食了吗?除非李定国能赶在清军到来之前把云南所有的粮食都烧掉。 这几乎是没有任何可能的。 |
【正文】 7、变卦 十二月十五日,永历皇帝带着后宫嫔妃、宫女太监、文武百官和家属离开了生活近两年的昆明,开始向建昌转移。 跟随朝廷一起逃难的,还有许许多多扶老携幼的昆明百姓。 李定国在之前的布告中已经提醒过百姓,朝廷很难与大家一同撤离,希望他们能自行逃难,不要跟着皇帝走。可是老百姓又能逃到哪儿去呢?在他们眼里,朝廷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只有跟着朝廷的大部队走才是安全的。 面对把身家性命全部寄托在朝廷上的百姓们,不管是朱由榔还是李定国,都不忍心派人驱赶他们,只好任其自便。 这样一支混杂着君、民、官、兵的队伍,人数高达几十万,其中又有大量的妇孺老幼,结果一天只能前行三十多里。 好不容易走到昆明城西的碧鸡关,由于道路狭窄,过的人又多,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踩踏事件,再加上饿倒的、病倒的,到处都传来了撕心裂肺的哭声。 朱由榔实在不能再对此熟视无睹了,他命令停车,站起身来,侍候在旁边的黔国公沐天波赶紧把他搀扶住。朱由榔回过头来,远远地眺望着昆明城里的宫殿,眼泪已经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他哽咽着对沐天波说:“朕还没有走远,军民已经被涂炭到了这个地步!为了朕一个人而连累万千百姓,还不如回到昆明为社稷而死,以免生灵惨遭这样的荼毒!”说完,放声大哭。 沐天波也对前往建昌产生了怀疑:这才刚出昆明,就已经困难重重了,四川山高路远,照这个行进速度,啥时候才能走到啊? 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云南西部可以直达缅甸,而且沿途筹措粮草非常方便,一旦我们走出边境,就海阔天空了。万一满清鞑子放缓追击,我们只需要守好大理的玉龙关,就可以保住大理以西的地方。” 大臣当中,马吉翔和李国泰等人全都支持沐天波的方案。 同样支持沐天波的,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金维新。 金维新是云南昆明人,大西军入滇以后,他一直担任李定国的幕僚,深受李定国的信任。 金维新不愿意前往建昌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他是一个乡土情结很重的人,作为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他实在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 至于第二个原因,是有点无厘头的。 金维新曾经喜欢上了一位美女,很想把这位美女娶进门,没想到当时有个叫王偏头的明军将领也喜欢这位美女,彼此之间争风吃醋在所难免,闹得很不愉快。 后来这位美女最终花落谁家,不太清楚,但两人之间的梁子算是彻底结下了。 偏偏这位王偏头现在正在担任建昌总兵,金维新担心,一旦进入建昌,王偏头肯定要对他进行报复。 这几位大臣开始轮番对李定国进行劝说,希望他能够改变主意。 看到这么多大臣都不同意继续前往建昌,李定国也不好再继续坚持,同意往滇西方向撤退。 李定国的态度紧接着又影响到了皇帝陛下和其他大臣,最终,朝廷转移的方向从向北变成了向西。 这个撤退方向的调整有两个恶果。 第一,永历朝廷彻底失去了一支重要的军队,那就是由冯双礼、陈建、王会、艾承业等人带领的北上前往四川建昌的部队,他们是替朝廷的大部队开路的。 第二,滇西地区向来属于人口稀少、生产极不发达的地界,永历朝廷撤往滇西,可以说是既招不到兵,又筹不到粮饷,更是与川东的夔东十三家、福建沿海的郑成功、张煌言等抗清势力彻底失去了联系,算是进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死胡同。 这不,很多之前一直忠心耿耿追随永历皇帝的大臣听说朝廷临时把撤退方向从北上改成了西撤,感觉再继续跟着已经没有任何前途了,纷纷选择脱离朝廷,改名换姓,自行寻找避难藏身的地方去了。 这些人包括吏部尚书张佐宸、兵部尚书孙顺、礼部尚书程源、户部侍郎万年策、大理寺少卿刘泌、左佥都御史钱邦芑、少詹事汪蛟等等。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3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