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历史的变迁——从唐朝开始说起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历史的变迁——从唐朝开始说起[第3页]

作者:垓下之围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管理大师”是舒服了,后世就要哭了。教育的落后,必然会反过来导致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必然会导致社会方方面面都落后。
    所以,精英群体要重“文”,平民群体要重“理”,学“文”以仰望星空,学“理”以致用。没有思想的大发展,社会的大发展就无从谈起。
    当然,落后并不可怕。要论落后和黑暗,中世纪的欧洲要远甚于中国秦朝以来的任何朝代。但这已经不重要了,中世纪的欧洲即将走到尽头,意大利已经开始文艺复兴,他们看到了希望!他们在酝酿V2.0时代,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而同期的明朝,却背道而驰,走入了不可思议的“八股”时代,这是一条没有未来的黑胡同。
    “管理大师”明太祖,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有没有达到他的目的,应该说大部分目的是达到了。有没有防住有人来抢夺皇位呢?然并卵,马上就有人来抢了,那就是朱棣,当然,他抢的是朱允炆的皇位。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1398年,朱允炆即皇帝位。朱允炆延续了其父朱标的宽大仁厚政策,当然,这个是针对官员和百姓的。
    对藩王,又是另外的政策——削藩。下属有的建议先削诸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有人认为应该先削有不法行为的诸王。从道义角度,后者的建议是对的,从策略的角度,前者的建议是对的。因为先削其他诸王会引燕王的警惕,做好准备工作。
    当然,缺乏执政经验的朱允炆选择了后者的建议,给了身经百战的燕王朱棣可乘之机,做梦都要笑醒,为了麻痹朝廷,还装痴了一段时间。当一个合格的领导真是不容易,二选一都错,关键是选错了连命都保不住。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起兵,发起“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姜还是老的辣,燕军最终攻入南京,叔父朱棣夺走了侄儿朱允炆的皇位,成了明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明成祖。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真的是慈不能掌兵,书生气害死人。
    客观来讲,朱棣就是一新版朱元璋,各方面都很类似。少年时期就开始征战四方,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杀伐果断,都是雄才大略型,综合能力远强于朱允炆。
    他在位时期,明朝出现“永乐盛世”,国力达到明朝的鼎盛时期。明朝调整了元朝的邦交理念,希望构建一个以大明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世界。
    郑和下西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造船业的发展,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条件。
    从明朝的邦交理念来推导,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宣扬国威,建立朝贡体系。“寻找建文帝”之说经不起推敲。
    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耗费巨大,回报却有限,相当于打了几轮天价广告。不过,历史开了一次玩笑,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澳门,逐步建立殖民地,人家可不是来打广告的,是要获得实际利益。
    郑和下西洋这个事情,当然有积极的一面,至少广告效应还是有的。但是负面影响也不小,免不了要被打上好大喜功的板子。可是,方孝孺这个案子,怎么讲,都是负面的。
    姚广孝曾告诫朱棣,大意是说方孝孺在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声望极高,不要杀他。朱棣觉得这是小事一桩,点头应承。
    姚广孝一片好心,是为了救方孝孺,却间接害了他。朱棣觉得方孝孺声望这么高,让他来起草即位诏书,利于让天下读书人归心。方孝孺被召到朝廷,悲痛大哭。朱棣亲自慰问,催促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没想到方孝孺是个硬茬,把笔掷到地上,宁死也不写。两个倔脾气的人碰到一起,很难有回旋的余地。方孝孺家族很多人被株连,死得真是冤枉,很不值!
    不管这么说,方孝孺铁骨铮铮,为政治思想殉道。朱棣对功臣算是善待,好于其父,但对于政治对手,嗜杀的本性却暴露无遗。
    然而,方孝孺的牺牲,值不值得?很难说得清楚,毕竟牵连了太多的无辜者!本来应该是道德楷模,然而,后续的大明臣子,学方孝孺却学偏了,臣子们只要觉得不对,不管什么场景和事情,也不管轻重缓急,都要抬上一杠。简单来说,就是干啥啥不行,抬杠第一名,明朝真是一个花样百出的朝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葩的情况呢?这个事情是有理论支撑,有制度保障。
    明太祖觉得程朱理学里面的“三纲五常”、 “君为臣纲”等很不错。于是便大力倡导程朱理学。然而,程朱理学同时也要求臣子要坚守气节,气节比生命还重要。这个气节就是要敢于坚持他们自己认为正确的真理,即使皇帝砍了脑袋,也要坚持。
    一直被算计的大明臣子,这回终于扳回一局。就这一局,把大明拖进万丈深渊!
    明朝中后期,慢慢形成内阁制,文官压制武将,权力逐渐转移到文官手中,他们不惧生死,不惧惩罚,以死谏为荣。
    你看看,抬杠虽然有风险,但是可以获得名声、地位和权力,很多人还是愿意冒这个风险的。
    于是,大明的朝堂上,逐渐形成了一言不合就抬杠的风气。
    朝堂上也越来越热闹,各路人马轮番登场,各领风骚。有的皇帝烦透了,眼不见为尽,干脆就不上朝。有的皇帝受不了这些人,就拿板子抽他们——廷杖,无济于事,等着挨抽的臣子多呢!
    这些臣子,不管哪一路,大部分人都上了一门必修课——贪污。说话都是一个德行,引经据典,针贬时弊;他们往往气势如虹,一会儿义正词严,一会儿痛哭流涕。
    1449年八月,明英宗不顾群臣反对,偕同太监王振率军御驾亲征。此次出征,准备工作不足,非常混乱。英宗虽然名为亲征,但军务大事皆由监军太监王振决定,将领处处受王振节制指挥,王振瞎整,明军自然是屡战屡败。
    结局是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明英宗被俘,大明王朝遭遇严重危机。京城大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幸亏有于谦等坚决反对,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 于谦与将士们率军坚决抵抗瓦剌军,最终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王朝转危为安。
    于谦算是劳苦而功高吧!那结果又怎样呢? “杠臣”开始行动了,弹劾他。北京保卫战一般般啦,谎报战绩啦,贪生怕死的人领赏啦,什么自己互砍啦,反正是吧啦吧啦问题一大堆,句句也属实。感觉北京保卫战不是打赢的,是瓦剌军千里迢迢过来,看了一场表演就走了。
    这像什么?就像是在职场上,你做了很多,错误难免也多,天天挨吊,有些务虚之徒,什么错误也没犯,天天揪别人的小辫子,打小报告。
    最后,于谦还是被诬告贪污等事情,通过“夺门之变”二次登基的明英宗,以这个作为理由杀了于谦并抄家。最后发现于谦家里也没什么财物,明英宗被气了个半死。
    1464年,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来陆续平反了于谦等冤案。明景帝曾废掉自己的太子之位,明宪宗也没计较,恢复景帝帝号,博得了朝野一片称颂之声。
    明宪宗闪亮登场,即位之初算是树立了明君的形象。平心而论,明宪宗也是想好好作为一番的。只是谁也想不到,剧本急转直下,这哥们成了“朱家宅男”的开山祖师,这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心路历程呢,让一个人性情突然大变?
    明朝中后期,皇帝的类型可以归类:
    一, 勤政型,普遍寿命不长,比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明穆宗;
    二, “宅男”型,明宪宗是开山祖师,嘉靖帝是“旷一代”,万历皇帝是“旷二代”。
    玩得比较HIGH的,寿命短些,悠着点的寿命长些。
    出现一个可能是偶然,出现一类一定是必然。原因呢?不好下结论,只能试着解析一下,未必能解析到位。
    朝堂上吵吵嚷嚷,抬起杠来,没完没了,明宪宗见了就心烦。皇帝又不是语言大师,被那些杠臣抓住什么把柄,还不得使劲杠。干脆就不说话,那又来干什么呢?以后干脆少来。
    回到后宫多好,后宫有他心爱的万贵妃,他们那可是真爱呀!
    这就像一个富二代,爹妈给找了一份工作,内卷得要死。得了,还是回家花天酒地去,不受这个窝囊气!
    那长期不上朝,政事怎么办呢?这不有内阁嘛,通过内阁,可以私下小范围接见,决策一些事情。至于谁想干些危及朱家江山社稷的事情,也没那么容易,有东厂西厂,还有专权的宦官呢。
    如此说来,君臣倒也相安无事,你忙你的,我玩我的,有事没事少来打扰我,明朝撑下去问题不大。只是,走向衰落,在所难免。
    所以,那个年代就是这样,江山社稷怎么样,就看帝王家的运气,生个像样的继承人,就好点,反之,则越来越差,直至江山不保,这是世袭制解决不了的问题。
    凑巧,明宪宗生了一个好儿子,那就是明孝宗。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清除奸臣,任用贤臣,明朝再度中兴。
    明孝宗是明朝皇帝里面的另外一个极端,对自己要求特别严,一生只有一个皇后,没有妃子,据说也没有找“小三”。对文人比较宽容,被明朝人奉为千古一帝。
    有权有势,还如此专一,自控能力不是一般地强!不知道历史上还有没有其它例子。当然,在明朝那样的环境下,他这么个干法,撑不了多久,果然36岁就累死了。
    明孝宗死之前不知道有没有发出感慨:做点事情为什么就这么难?不做能行吗?不行啊,不做朱家估计就要破产了,再坚持坚持吧。
    当然,经过他这么一整顿,大明的寿命又延长了,他那个不像样的儿子又可以多折腾几年了。
    明孝宗的儿子明武宗,走向了与他父亲完全相反的方向,建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豹房”,长时间待在里面娱乐,不出来,让那些杠臣的长篇大论找不到发挥的对象。
    当然,这哥们玩这么HIGH,肯定撑不了多久,30来岁就挂了,明朝的皇帝太会玩了,玩出了新天际!
    奇葩皇帝明武宗刚走,旷一代——嘉靖帝开始走马上任。一开始,他也是一副明君的派头,只是越干越委屈,越干越窝火。他越来越觉得他太爷爷的选择是对的。
    嘉靖帝满腹委屈: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喜欢旷工,我也是被逼的啊!他们那帮人太难缠了,太能扯了,再与他们纠缠下去,能不能活过30岁都难说。
    就为了一个谁为皇考的问题,杠臣们一杠就是17年,无不无聊!虽然最终还是我胜利了,但也被这帮人伤透了心。24年总共只打了3次卡,能怨我吗?
    当然了,别看我不上朝,大权还是要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怎么掌控?这个简单,用奸臣,让严嵩来当内阁首辅。严嵩嘛,能力是有的,品行是不行的,威信是不高的,内斗是必须的。这样我就能四两拨千斤了。至于国家治理的怎么样,懒得管它,今朝有酒今朝醉。
    既然皇权不会旁落,我闲得也没啥事干,那就来研究一下长生不老吧,万一成功了呢!人生总得有点梦想吧!不过没想到这事也危险,得罪了宫女,差点被她们勒死,吓死个人!
    内部的事情好摆平,只是外敌不给面子。尤其是倭寇,宋朝那么弱,你们都不敢来,现在来凑什么热闹?太不给我面子,不过戚继光还算不错,应该能摆平倭寇,只是苦了东南百姓。
    只是蒙古让人心烦,不断骚扰我边塞,甚至派兵一度包围京城,还好,把他们忽悠走了。至于河套平原,丢了就丢了,这事情就不要再提了。
    “旷一代”——嘉靖帝不怎么上班,玩起来也不算疯,寿命自然长一些,活了61岁。
    接下来继位的明穆宗眼看着国将不国了,不得不认真上班工作,结果呢,35岁那年就累死了。
    “旷二代”——万历皇帝,又玩出了新的记录,连续30年不上班。国家的事情有张居正帮他撑着,一时还垮不了,但是离垮台也不远了。万历皇帝悠闲地活了57岁。
    除了最后面那位,剩下的越来越没啥说的了,明光宗充电30分钟,开机就黑屏。明熹宗醉心木匠,开机没几天也黑屏了。
    终于,伴随着老天的惩罚——天灾,大明所有的矛盾集中爆发,一起压向年轻的末代皇帝——崇祯。
    1627年,不足18岁的朱由检从他大哥手上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
    1644年,煤山上,默默看了索套一眼,决意自杀的崇祯皇帝,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汇聚成一句话:“非亡国之君,当亡国之运”。
    前半句有一定道理,崇祯皇帝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都不一样,他一生勤俭自律、清心寡欲、励精图治,绝非骄奢淫逸之徒。
    后半句却错了,临死之前,还是没有正确的认知。
    前因早已种下,一切皆是因果报应而已!大明的五脏六肺早已严重受损,你不去修复内伤,却天天去治疗皮肤。
    让崇祯这个“外科医生”去治疗内伤严重的病人,最终只能将其治死,结局早就注定。
    崇祯上任伊始,首先就面临魏忠贤这道坎坷。魏忠贤权倾朝野,称九千岁,显然有挑战皇权的气味。魏忠贤专权时期,客观上做了一些利于社稷的实事,然而排除异己、残害忠良、祸害无辜的事情也干了不少。用好了,是一把对付宵小之辈的好刀,用不好,这把刀会砍向自己。
    君臣双方互有试探,最终,崇祯决定销毁这把刀,魏忠贤先是被流放,后被逼自缢身亡。从斗争的过程来看,年仅18岁的崇祯,有勇有谋,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
    然而,崇祯对魏忠贤的了解并不全面,很厌恶他恶的一面,低估了他管用的一面,这方面崇祯的大哥了解得更深刻一些。现在这把刀没了,刀伤人的一面不用担心了,然而“刀切菜”的功能,又有谁来替代呢?显然,年轻的崇祯并没有考虑成熟,他觉得自己能行。
    搬开了魏忠贤的巨大身影,崇祯看到是更大的三座大山:复杂而庞大的文官集团,正在崛起的满清,烽烟四起的农民起义。任何一座大山,都足以压死崇祯,他不禁仰天长叹!现实是如此残酷!
    这个文官集团的产生、危害都是来源于朱元璋创立的治理体制,前面已有大量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农民起义是因为活不下去了,不得不造反。农民走到这一步,有天灾的因素,主要还是人祸,是朱元璋创立的治理体制导致的。压制商业,文官地主阶层不纳税,庞大的啃食皇族群体,税收压力几乎都在农民身上。朱元璋主观上体恤农民,体制上却坑苦了农民。
    文官集团的危害被掩藏在水下,朝廷不得不面临这么个局面:让一个问题很大的文官集团去应付满清和农民。从理论上来讲,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里不得不再次提到“集体低智陷阱”。明朝皇帝大多数都知道文官集团问题严重,他们能想到的办法就是用厂卫、宦官、奸臣来平衡他们,形成所谓的“恶平衡”局面。就没有想过,在“恶平衡”时,再从体制层面去纠错,明朝中前期他们是有这个实力的。
    崇祯以雷霆手段,打破了“恶平衡”,却要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老天这个时候也来凑热闹。
    1628年,北方大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尤其是陕西,连续10多年大旱,饥荒导致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有些县域甚至饿死过半。接下来又是瘟疫传染,人间成了炼狱。
    下岗在家的李自成等顺势带领灾民造反。要说李自成军事能力,还真是很一般,其军队的战斗力也很弱,明朝打败他的优秀将领多的是。
    崇祯九年,卢象升率军在七顶山大败李自成,农民军几乎被全歼。此时辽东情势危急,卢象升北上戍卫京城。
    李自成不久又组织起庞大的起义军。崇祯十一年,洪承畴、孙传庭在潼关再次击溃农民军,李自成只带着十几个人逃入山中。
    李自成屡战屡败,为什么很快又能重新站起来呢?因为李自成喊出了非常实用的口号:“迎闯王,不纳粮”。你看看崇祯在干什么?为了筹钱,开征三饷——辽饷、剿饷、练饷,加上天灾,百姓还有活路吗?既然活不下去,还不如跟着闯王去闯一闯。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么,崇祯有没有其它筹钱路径?有,只是他已经做不到了。那就是找大户筹钱,但是大户不会答应的。这个时候,崇祯才后悔杀魏忠贤了,魏忠贤如果还在,一定有手段和实力对付那些大户人家。
    这里有个问题,富裕阶层就不担心农民军打进来抢掠吗?毕竟他们在已经打下的地方都是这样干的。这就是所谓的“集体低智陷阱”,这样的事情反反复复发生。
    李自成率军最终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明朝亡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夺得天下的却是满清。
    1583年,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队伍逐步发展壮大并创立八旗制度,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后来在萨尔浒之战中,击败大明军队。
    努尔哈赤豪情万丈,信心满怀。觉得堂堂大明军队亦不过如此,争夺天下又有何难。
    然而,现实很快会让努尔哈赤认清自己的实力。1626年,努尔哈赤亲帅10万大军(这个数字也许有水分),进攻宁远。在这里,他们终于碰到了硬茬——袁崇焕统帅的军队。
    手头只有万余人的袁崇焕,面临以少打多的局面。不过袁崇焕毫不畏惧,坚决执行防守反击的军事策略,充分发挥红夷大炮的远程威力,大量杀伤努尔哈赤部。部队死伤惨重,努尔哈赤不得不下令后撤,不久抑郁病死。
    袁崇焕所部就像一只拦路虎,死死挡住了满清入关的道路。
    努尔哈赤显然奈何不了袁崇焕,但他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儿子——皇太极。1626年,皇太极继位。皇太极从小就聪慧异常,军事文化样样精通。多年跟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军事才能不断得到锻炼,更难得的是,他拥有超出常人的政治眼光。
    当时东北的局势异常复杂,各族混居。皇太极顺势而为,执行各族融合制度,除了满族八旗,还增设了汉族八旗和蒙古八旗,军政实力大大增长。非常重视汉臣,千方百计劝降大明的文臣武将。
    1629,对袁崇焕始终心有余悸的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绕道蒙古入关,直逼北京。获悉敌情的袁崇焕惊觉大事不好,率领部下急速驰援北京,一番恶战,清军不得不撤军。
    其实,皇太极的这次军事行动是非常冒险的。如果大明君臣稍有自信,坚守北京,以逸待劳消耗清军。再命令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截断其退路,不用长途奔袭到北京城下,那么皇太极会有崩盘的风险。
    当然,皇太极应该是算准了崇祯皇帝没这个魄力,即使一时打不下北京,依然可以从容撤走。还顺带使一出反间计,借崇祯的手杀了袁崇焕。与其说袁崇焕死于皇太极的反间计,不如说是死于崇祯的多疑。当然,崇祯与袁崇焕之间的是是非非,谁又能说得清楚呢?
    杀了袁崇焕,后果是严重的。关宁铁骑不可避免分裂了,祖大寿率领的那支,反反复复之后投降了大清。只有吴三桂那支还在苦苦支撑。
    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不管明朝君臣如何糊涂,大清的皇太极,后来是多尔衮,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李自成没有得势时,他们保持遥相呼应的暧昧关系。后来李自成占领北京,灭亡明朝之后,汉臣适时提出建议,多尔衮他们马上改变策略,提出要为大明报仇的口号,翻脸比翻书还快。他们总是尽力让自己站在道义一方。
    然而,后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也都是他们干的。
    李自成他们约束不了自己的部下,骚扰吴三桂在北京的家属,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面临清军的压迫,吴三桂率领最后一支关宁铁骑,跟随祖大寿的步伐,投降了大清。走到这一步,大清入主中原已经成了定局,平定四海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1644年,顺治帝迁都北京,大清正式入主中原。
    大清师承明朝,一步步建立了他们的体制。
    早在1631年,就仿明朝制度设立六部制,虽然也有内阁,但是权力不能与明朝的内阁相提并论,皇权得到加强,满汉联合官僚体制逐步形成。雍正年间,又成立了军机处,皇权得到进一步集中,达到历史最高峰。大明的臣子,投降大清之后,一改抬杠的风格,开始认认真真出谋划策,人还是那帮人,山已经不是那座山了。
    这种体制,让清朝皇帝必须勤政,也勤政得下去。从这个角度讲,明显好于明朝,客观上也促使了清朝的皇帝普遍比较勤政,决策办事效率高。
    当然,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果皇帝的思维一旦落后,那么国家就会长期陷入落后的泥潭里,不可自拔。
    例如,1644年,大清匆匆忙忙开科取士,考试方式还是承袭明朝的八股取仕,内容、形式均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说白了《四书集注》就是标准答案。这种方式更加限制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发展。
    对比一下同一时期西方,经过文艺复兴思想启蒙的他们,这段时期走到哪一步了?近代科学之父——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已经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摆的等时性,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与重量无关,为了验证,还从埃菲尔铁塔扔下2个重量不一的铁球。伽利略等把物理学从哲学领域剥离出来,打开了近代科学的大门。
    接下来的牛顿,更是上天,贡献了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数学研究到微积分。可以说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基础力学理论体系,为后续的工业革命不断夯实地基。
    17世纪的欧洲,算得上是科技大爆发。想一想,同时期的明末清初,都没法评估落后多少年。如果不是近代开放引进这些人类智慧,关起门来自己循环,谁能预测多少年才能达到欧洲17世纪的科学水平?
    当然,清朝的赋税制度还是不错的,还是师承明朝,而且选用了明朝比较好的制度——张居正的一条鞭法,田赋与徭役合并,按亩按等级统一征银。清朝的税率低于大多数朝代,仅仅高于明朝一点,明朝其实税率不高,只是苛捐杂税多,比如“三饷”等。而大清取消了大部分苛捐杂税。雍正年间,更是“摊丁入亩”,取消按照人头征税,这应该是历史上的第一次。百姓负担进一步降低。
    清朝的商业也逐步发展起来,农业生产得到极大恢复和发展,对外贸易额和关税收入均有较大增长。
    得益于经济发展,清朝的人口数量迅猛增长,道光年间就达到了惊人的四亿左右,四万万同胞就是清朝打下的基础。当然,一方面是人口实实在在增长了,另外一方面,“摊丁入亩”之前,为了少交人头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口数量隐瞒。
    从内部纵向来看,清朝似乎干得不错。
    只是不巧处在那个年代,世界翻天覆地大发展、大变革。从外界横向来看,大清似乎进入了昏睡状态,与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逐步拉大到不可直视的地步,这同样还是那个看起来不错的大清。
    你要说清朝的统治者眼睛完全没有打开,也不尽全然。
    1661年,年仅6岁的康熙继承皇位,这是清朝的第4位皇帝。康熙智商极高,勤奋好学,涉猎广泛。档案记载他举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 。
    更加难得的是,康熙跟着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历法等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起码达到现在优秀初中生的水平。要知道,清朝皇帝政务是非常繁忙的,必须处处挤时间,才能有时间去学习。那么,康熙皇帝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兴趣去学习这些自然科学呢?
    1664年,朝廷爆发了“历法案”,当时清朝已经采用西洋历法,遭到了汉臣弹劾,康熙尚未亲政,传教士汤若望等差点被杀头。康熙亲政之后,为汤若望等人平反。传统历法存在各种问题是正常的,西方历法显然要准确得多。康熙颇感神奇,也想亲自一探究竟,逐步喜欢上了西方的自然科学。
    康熙这方面的学习,带来好处是明显的,那些在传统文化领域一向有优越感的汉臣,碰到自然科学相关问题时,一个个窘迫无比,康熙则可以从容解答,这个时候他的内心应该是无比舒畅的。
    然而,康熙皇帝只是把自然科学作为工具,他自己有言:“尔等惟知联算术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奋而学焉!”
    这个是正常的,毕竟没有经过思想启蒙,不可能认知到自然科学发展会带来什么,也不可能自觉推动自然科学的普及。再加上他学得都是一些入门知识,并没有在哪个领域深入下去,很难被被科技知识震撼到。坦率讲,我们也是在高中阶段,才领略到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和巨大威力。很遗憾,康熙皇帝在近代科学的大门口,走马观花看了看,又折回去了。
    接下来碰到的这个对手,却要老辣许多,不是鳌拜能比得上的,那就是吴三桂。吴三桂是个标准的“带路党”,带着明朝给他的关宁铁骑,先是击败仇人李自成,然后从东北到云南,一路横扫以前的同事,甚至把自己旧主子的后代——南明永历皇帝也给杀了,他做了大清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
    如此来说,吴三桂对大清算得上忠心耿耿。但是,历朝历代,本家王爷都很难善始善终,更何况是异姓王,看来吴三桂的历史科目肯定没考及格。
    康熙皇帝很快确定了策略——撤藩,这比大明的消藩还要彻底。吴三桂是最大的异姓王,首当其冲。康熙可不是朱允炆,擒贼先擒王,首先就拿吴三桂开刀。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走投无路,再一次走上反叛的老路。居然提出“反清复明”的口号,这也太搞笑了,灭明的过程中,还有谁比你更卖力?不管怎么讲,吴三桂军事才能还是有的,从云南一路北上,很快占领湖南,似乎形势一片大好。广东、广西、四川、福建、陕西等多省的双朝老同事们纷纷响应。
    大清似有崩溃之势!
    危急时刻,康熙皇帝沉着应对,专打吴三桂,对其他的反叛者则剿抚并重。很快只剩下吴三桂孤军奋战,其它反叛者先后投降。 至此,吴三桂失败成定局。
    1681年冬,清军攻破昆明,三藩平定。
    平定三藩之后,康熙马不停蹄,又把统一台湾的事情提上日程。
    1681年,郑成功之子郑经去世,台湾发生内乱,统一台湾的时机来临。福建总督姚启圣向康熙皇帝推荐施琅统兵。1683年,施琅率领福建水师在澎湖大败明郑水师,随后明郑纳土归降。
    V1.0时代的康熙皇帝,这个时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意气风发地开创了“康乾盛世”,算是V1.0时代的高光时刻。未料,八竿子打不着,相隔万里的俄罗斯,居然悄悄跨过了西伯利亚,来到了大清的龙兴之地——东北。
    这个时候的俄罗斯,彼得大帝是少年天子,尚未亲政。沙俄的主要权力,掌握在他的姐姐索菲娅手里。
    后世恩恩怨怨数百年的双方,开始了第一次摩擦。
    一路东行的沙俄远征军,意外惊喜地来到黑龙江流域,这里相比荒凉的西伯利亚,要繁华得多。于是他们在雅克萨等地设立据点,再向周边扩张。1683年,大清勒令沙俄侵略军撤离。他们不仅不予理睬,反而变本加厉,不断扩大侵略据点。双方交战多次,沙俄远征军几乎全军覆灭,索菲亚被迫遣使向大清议和。1689年双方缔结了《尼布楚条约》,暂时保住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等广大地区的领土。
    而立之年的康熙皇帝,显然占据了上风。
    然而,形势即将逆转。特立独行的彼得一世,暂时放下皇帝的尊贵,即将赴欧洲先进国家打工,留学,他要亲自去体验这些国家的方方面面。并到处高薪挖人,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罗斯工作。
    可以说,经过彼得一世的改革,他们建立了政治V1.0+社会V2.0这种混合模式,回过头来再面对故步自封的大清,已经形成代际差。
    代际差导致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后来的大清,被嗜领土如命的沙俄抢走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为了说明代际差带来的巨大冲击性,再举个现代社会的例子。在手机的功能机时代,诺基亚凭着卓越品质,几乎垄断了全球市场。就是在智能机推出的那一年,诺基亚的市占率还创了历史新高。市场对功能机还是比较乐观,认为智能机问题多多,功能机不至于受太大影响。然而,几年后,诺基亚手机居然退出市场,市场完全被智能机占领。
    所以,无论什么年代什么领域,都要注意代际差的问题,避免被优势的一方碾压。
    当然,康熙皇帝的丰功伟绩还在继续。1698年,康熙数次讨伐噶尔丹,最终将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大清版图。
    康熙从6岁开始当皇帝,时间实在是太长了,任谁都难免会懈怠。稍不留神,就会出现贪污腐化,弊端丛生等现象。
    大清是幸运的,严厉得多的雍正皇帝应运而生。
    雍正皇帝这个人,非常复杂,行事风格常有变化,很难找到一个褒义性质的逻辑来解释他的行为。有时候菩萨心肠,有时残忍冷酷,有时锐意革新,有时候固执保守。
    如果非要找一个能讲得通的逻辑,那就是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这样的评价,总感觉有失公允,但确实找不到其它逻辑。
    雍正皇帝对他父亲开创的“康乾盛世”的实际状况洞若观火,并没有被歌舞升平所迷惑,盛世掩盖下的危机,才是他的关注点。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皇帝即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大清查,由他最亲近老弟——怡亲王胤祥总理一切相关事务,严令要求不得苛派民间,限期完结亏空,否则从重治罪。整个过程首先从中央开始,迅速推进到地方。
    注意雍正皇帝的旨意要点之一——不得苛派民间。你不得不为他点赞,他太了解国情了,先打个预防针再说,你不得不钦佩他的“菩萨心肠”。接下来的表现,不仅仅勤政爱民,而且极具勇气,把民生推向了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准。
    那就是“摊丁入亩” ,改变过去按人头,土地双标征税。这种玩法,最受益的是谁?首先是老百姓,以前你再穷也要交税,现在好了,你如果是三无人员,可以不用交税了。我累了,想躺平一下也是可以的。其次受益的是政府,找穷人征税太难了,稍不注意就会烽火四起,而且能征的额度有限。有人笑必然有人哭,受害者就是王公贵族,官僚地主。
    可想而知,雍正皇帝需要多大的勇气,去面临重重阻力,要是换在明朝,批评的唾沫足以把你淹死。当然,后来继位的乾隆也不错,坚持把这一政策推向全国,历经两代人终于把这个艰巨的任务完成。
    当然,雍正皇帝还削除一类人的贱籍,让其回归民户。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等。
    雍正皇帝展示了一副圣君的派头。未料,刚往前走了几步,马上又大踏步往回走了。
    首先是文字狱,雍正一朝比起明太祖还要恐怖得多。最有名的就是“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诗人被污为大逆不道,居然被杀头了。也许背后有其它理由,但是这个借口太吓人了。类似的案例还很多,谁还敢写诗?
    接着是海禁,不许大清子民出洋贸易,设置种种障碍,完全是逆时代潮流而行。
    纵观康熙,雍正,甚至是接下来的乾隆,他们经常与传教士打交道,要说对欧洲的事情完全不了解,也说不过去。但是他们都有一致的思路,要把大清与欧洲隔离开。也许他们觉得接触会不利于他们的统治。
    康熙皇帝隔代制定的接班人弘历,就是乾隆皇帝。这个时期的大清达到了康乾盛世的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去故宫看一看就能感觉到,乾隆时期的玉器珠宝最多。
    1792年,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问大清,企图打开大清门户,开拓市场。
    客观说,英国还是很重视这次访问,做了充分的准备。庞大的使团带来了众多的礼品,几乎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都带来了,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等,礼单中还提及了榴弹炮、迫击炮以及其它武器。
    当然,这么多人,这么多礼物,怎么来的?是用军舰运来的,英国打算炫耀下其海军的实力。然而,大清也想乘机展示一下自己的军威,双方倒是不约而同。
    这次双方会面,过程是复杂的,场面是搞笑的!
    大清一开始是很高兴的,认为英国蛮夷不远万里来朝贡,很给大清面子,把他们的礼物改成贡物,把他们的献词改成贡词。
    英国当然不会同意这个说法,坚持双方是平等关系。
    毕竟他们是很自信的,这个时候的英国,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步进入蒸汽时代。他们在全球拥有最广泛的殖民地,即将迈入世界第一强国。
    同样,他们的理念受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尤其是伏尔泰提倡的天赋人权,自由和平等原则。只是,当后来他们取得优势时,又完全忘记了这些理念!
    后面的接见礼仪,双方闹得很不愉快。大清要求英国使臣按照各国贡使觐见皇帝的一贯礼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英使坚决拒绝,只是行了单膝跪地礼仪。你不跪,我也没招,但是我记录你下跪了,你总管不着我吧!大清倒是很会变通!
    对于大清来说,这次接见,无非就是多了一个不懂礼节、让人不爽的朝贡国,至于他们那些礼物,不过是奇技淫巧而已。
    对于英国来说,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无知又傲慢的古老国家。他们提出的要求,不管是合理还是不合理,不爽他们的大清一概拒绝。马嘎尔尼很失望,来时坐军舰从天津上岸,回去时执意要穿过大清的腹地,从广州启程回国。
    一路上,英国使臣对各类事情都很感兴趣,尤其是大清军队的状况。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刀枪弓箭还是主要武器。陪伴的大清臣子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也许觉得他们没见过什么世面,对啥都好奇呢!
    英国使臣不仅摇摇头,又点点头,他们的笔记多次提到一个词——无知。当然,他们并不是刻意针对大清,欧洲人聊政治时,经常用到口头禅:“Americans are dumb”。欧洲人面对美国人,总有一种让人困惑的优越感:你们历史太短了,你们太粗鲁了,不像我们欧洲人这么绅士。
    就像英国人无法理解大清的优越感一样,他们总是强调物产丰富、历史悠久…
    a007qhlj:黑名单 举报 2022-10-01 11:13:06 山东 评论

    评论 a007qhlj:正因为是第五次能源革命,这么重要。所以才不能走错路。可是貌似中国在发展新能源的方向性问题上犯了方向性错误。比如在电能和氢能的道路选择上。与其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不如说是中了西方的圈套。
    ——————————————————————————————
    新能源的范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一个超级长的产业链。包括新能源的来源、转换、存储、输送、应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一些世界级的巨头公司。来源这一块,风和光是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而氢气是需要消耗能源才能生产出来,存储和运输目前没有足够的产业链去支撑,所以发展前景不如风和光那么广阔。风光转换环节,中国是全产业链,全球大型跨过公司基本都在中国,所以这个领域基本没听说老美要卡脖子,因为这个行业基本没其它国家什么事情。
    新能源的范畴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一个超级长的产业链。包括新能源的来源、转换、存储、输送、应用。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产生一些世界级的巨头公司。来源这一块,风和光是大自然中天然存在的,而氢气是需要消耗能源才能生产出来,存储和运输目前没有足够的产业链去支撑,所以发展前景不如风和光那么广阔。风光转换环节,中国是全产业链,全球大型跨过公司基本都在中国,所以这个领域基本没听说老美要卡脖子,因为这个行业基本没其它国家什么事情。
    乾隆皇帝上班时间实在是太久了,不免像他爷爷一样懈怠了。1796年,乾隆提前让位给他儿子嘉庆。
    嘉庆面临他爷爷雍正皇帝一样的局面,只是情势更加严峻得多,乾隆走得太远了。嘉庆有强烈的愿望去整肃朝纲,不但没有扭转政局的颓败,问题反倒越来越严重。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嘉庆皇帝,面临这种局面,是埋怨他爸还是恨自己无力回天,不得而知!
    然而,世界的运行不会以弱者的意志为转移,你内部的问题搞不定,外部的人可不管这些。内部的,外部的,烦心的事情不断涌来。
    首先是白莲教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是大量消耗了大清的军费和实力。白莲教起义只是其中之一,类似的越来越多。
    获悉大清内情的英国,不断派遣小股部队来骚扰、试探大清。做正儿八经的生意赚不到钱,就开始贩卖鸦片。
    1820年,老态龙钟的大清终于熬到了道光年间。
    其实,欧洲列国很早就贩卖鸦片,通过澳门转运到大清各地,但一般是把鸦片夹杂在其它商品里面,算是偷偷摸摸进行。自雍正以来,大清政府一直禁烟,但由于鸦片的利润实在太高,参与的人也是非常复杂,始终是屡禁不止,鸦片走私数量一年比一年高。
    英国人呢,连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成批用商船贩运。当时鸦片流行到什么程度?连那种很偏远的山村,都有相对富裕一点的人吸食鸦片。整个大清,白银大量外流,吸食者精神萎靡不振,形容枯槁。这样下去,国将不国了!
    任何年代,总会有一部分人头脑是清醒的,他们坚决要求禁烟。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林则徐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在虎门集中销毁了英国人的库存鸦片。
    英国人为了利益,已经没什么顾忌了,从鸦片贩子直接升级成鸦片战争贩子。
    1840年1月,英国一艘军舰宣布,封锁广州口岸与珠江口。看看,面对有代际差的大清军队,英国人狂傲到了极限。你不远万里而来,就一艘军舰,居然要封锁人家的珠江口。到过广州的人都知道,珠江口有多宽阔。在英国人眼里,大清成了空气!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以英国人的德性,战争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了!
    然而,大清还在等待,不知道在等待什么?然而,不等待,你又能干什么?人家不上岸,你也打不着人家呀!好,我就等你上岸,然后再打爆你,这时候的大清陆地上的自信还是有的。
    6月,英国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余人部署到大清海面。存在代际差的战争都是这样,弱势一方始终在等待着强势一方排兵布阵,等待他们发起攻击。鸦片战争是这样,后来的海湾战争也是这样。
    一支几千人的部队,漂洋过海,不远万里,跑到庞大的大清帝国家门口,要主动攻打拥有80余万正规军的大清军队,英国人是不是疯了?他们当然没有疯,拥有近代军事常识的他们,清醒得很。他们有足够的把握打赢这场战争。
    先来看看双方军事对比:V2.0 VS V1.x,英军处于热兵器起步阶段,所以赋值2.0版本,而大清虽然也有火器,总体上还是冷兵器时代的战法,具体是1点几不太好衡量,所以赋值1.x版本。
    硬件方面:
    枪炮:英军枪炮在射程、威力、准度等技术指标远远领先大清,制造工艺更是没有可比性,一个是土办法手工制造,一个是近代科技指导下的工业化生产。
    舰船:英国的配置是帆船+蒸汽机动力船,航速、吨位、质量同样是大清舰船没法比的。说简单点,对撞一下,你的散架了,人家的还能继续战斗。
    软件:
    英军训练有素,作战纪律好于大清军队。那时英国已经有专门的军事院校,培养了很多军事指挥官,有相对先进的战术素养。战前,英国做了一定的军事情报收集工作,对大清各方面情况有一定了解,而大清对英国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这里没有列举人数,存在代际差的情况下,数量不是重要因素。
    通过上述软硬件分析,英国军队对大清军队基本上是降维打击,这就是他们狂傲的底气所在!
    1840年7月,英军攻占浙江定海。
    8月,英舰已经抵达天津大沽口外。
    这是什么打法?一直主张战争的道光皇帝,这个时候有点懵逼,眼见英舰日益迫近,派人求和并协商谈判,并承诺惩办林则徐等!
    这与当年宋高宗惩办岳飞如出一辙,当然区别还是很大的,并没有要杀害林则徐的意思。我惩罚不了敌人,惩罚自己人的能力还是有的!
    最终主战派代表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林则徐被发配至新疆。
    然而,英国可不是当年的金国,你是否惩罚谁,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他们兴趣不大,他们要的是更大的利益。不满意谈判进度的英军,于1841年1月,突然发起虎门之战,大清守军遭到惨烈打击,接着又派军强行占领了香港岛。
    道光皇帝非常愤怒,下令对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并从各地调兵万余人赴粤。
    这个调兵来得有点晚,但是道光皇帝勇气还是可嘉!
    然而,双方实力过于悬殊,虎门炮台最终失陷。英军溯珠江而上直逼广州,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力战殉国。
    5月,英军对广州发起进攻,炮击广州城,在此形势下,奕山等竖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条件,签订《广州和约》。英国乘机勒索广州商家600万银元的赎城费。
    战争如此顺利,处心积虑谋划了多年的英国政府,显然不会满足于这个收获。他们越来越有信心,他们有更大的战略目标,决定扩大侵略规模。
    1841年8月,英国军舰从香港北上,一路攻破福建厦门,重新攻占浙江定海、镇海。
    1842年6月,攻下吴淞,其军舰开入长江,后又攻陷镇江,清军全军覆没。从此,长江主权事实上就不存在了,直到100多年后解放军才从英国手里收回,当然,收回的方式还是武力,英国人从来只相信武力。
    8月,英舰进逼南京下关,随后从燕子矶登陆,扬言进攻南京。
    战至此,大清其实已经没法再打下去了。为什么?
    英国军队只需要几万人就够了,大清军队再多,也没法施展开。机动性差太远了,武器装备差太远了,这两支军队之间的代际差太明显了。那是不是意味着弱势的一方,直接投降就可以了呢?
    不然,处于劣势的一方,唯一正确的策略,就是把自己的军队升级到同一代或者接近同一代水平再战,在此之前,只能咬着牙关熬下去。硬件如果不具备条件升级到同一水准,那么就把软件升级到比对手更高的版本,一样可以打败强大的对手,后来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验证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当然,这是后话,先议和再说。
    1842年8月29日,在英国军舰上,大清政府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大清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有代际差的军队,强势一方给弱势一方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下来,大清前后参战兵力超过10万,英军接近2万,清军战损远高于英军,完全不成比例。这么一场不对称的局部战争,一战就打垮了庞大而又古老的大清帝国的脊梁。
    从俯视、盲目轻视别人到仰视、盲目崇拜别人,也就是几年的事情。任谁也不会想到,从膝盖跪下到再次站起来,需要100年的时间,国民从精神上跪下到再次站起来,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幸亏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去战斗。
    然而,对于大清来说,苦难只是刚刚开始!
    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大清政府需要支付2100万银元的战争赔款,只能通过增加税收来解决,再加上市场被迫开放,外国工业品倾销,城乡手工业者和农民纷破产,国内矛盾空前激化。
    大清开始内外矛盾恶性循环的历史过程。外部压迫加剧内部矛盾,内部矛盾的爆发,又让外部势力有了可乘之机,外部入侵不断加剧。
    1851年1月 ,洪秀全聚集2万余人,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史称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不同于历史上的其它起义,显得异常奇葩!
    异常之一,他们刚刚突围攻占永安,就开始了第一次封王,总共封了5个王。要知道,这个时候他们还没有一块巩固的地盘,未免封王过早了。
    异常之二,发展异常迅猛。1853年1月他们攻下武昌,太平军扩展到50余万。再顺长江而下,连克九江、安庆、芜湖,势如破竹。于3月占领南京。短短2年时间就席卷南方各省,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异常之三,运动初期,杨秀清就被封为九千岁,这一般是末代王朝才出现的现象。
    异常之四,尚未成功,就开始惨烈的内部残杀。1856年8月,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相救,导致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杀。 不久,韦昌辉又被处死。石达开因遭猜忌,率数万将士负气出走。
    异常之五,封王高达2000多个。由于他们王的封号是一个单字,弄得汉字都不够用,要知道,常用汉字也就3000来个,扣除一些不合适的汉字,封王寻找汉字就成了一个艰难的事情。那时候没有检索App,避免重名也是一个艰难的事情。他们也是够固执的,封2个字的王,不就简单了。
    面对这个另类的天平天国运动,大清的正规军却是一筹莫展,一败再败。
    正规军不行,那怎么办呢?要不让民团武装来试一试?
    就是这种历史背景下,曾国藩应运而生!
    曾国藩,出生于湖南湘乡荷叶塘,家庭相对比较富裕,读得起书。曾国藩这个人,
    你要说他天赋很高嘛,完全谈不上。湖南民间流传关于他的“笨”故事,真是笑掉大牙。
    据传,一个小偷,在曾国藩家的房顶上提前隐蔽下来,等他们家的人熄灯睡觉后行窃。当晚刚好曾国藩的家庭作业是背书,曾国藩读了一遍又一遍,死活就是记不住,小偷熬了很久还是没机会下手,气愤之极,直接跳出来训斥他太笨了,然后把文章背了一遍,让曾国藩目瞪口呆!
    民间的传说也许是为了编排人,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曾国藩天赋确实不出众,靠的是勤奋过人,一连复读了3届才考中进士,就是一个例证。更搞笑的是,他的同乡左宗棠,经常出言讥讽曾国藩。然而,左宗棠他自己复读N届,死活就是考不中进士,最后心灰意冷,决定不考了,这让自诩诸葛亮的左宗棠,异常难堪!
    勤奋、意志坚定的曾国藩考场不算顺利,但是官运亨通,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当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八旗军、绿营兵打不过太平军,大清政府让曾国藩等回乡办团练。
    曾国藩一介书生,哪里会打什么仗。率军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早期一样是屡战屡败。不过他这个人比较有意思,汇报工作时,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起来!
    曾国藩可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他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摸索战争规律,总结经验教训,积蓄力量,寻机再战。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以将帅为树根树干,以宗亲为纽带,层层开枝散叶下去。他们军队的待遇极好,是大清正规军的3倍左右,如果作战立功,绩效奖金更是异常丰盛。因此,他们对士兵的挑选,也是有严格的标准,都是一些年轻力壮、孔武有力的厚道村民,奸滑之徒一概不收。因此,积累了作战经验之后的湘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强。
    1864年7月,曾国藩的九弟曾国荃率领湘军攻陷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在这个过程中,湘籍人才喷涌而出,当时有个说法——“中兴将相十九湖湘”。湘军系统中,位至总督和巡抚者各有10几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员数不胜数,要知道,大清全国也没多少总督。
    从此以后,关键的历史事件中,都有湖南人的身影,英雄豪杰更是数不胜数,可以说是一茬接着一茬,甚至多次在历史的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扭转局面。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历史上一直默默无闻的这个中部多山省份,突然就人才辈出了呢?
    要知道,在曾国藩等崛起之前,悬挂了N多年的岳麓书院大门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更多是一种勉励,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湖南各方面的表现都未必赶得上周边的广东、湖北、江西等周边省份,更别说江南、中原那些当时的发达省份了。
    这里试着去解析一下,不一定客观合理。
    湘军完成镇压任务之后,大部分被裁撤,政府支付了裁撤费,部分人有安置,大部分回到故乡。
    战争中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军政人员,人数众多,回到故乡后,盖房买地是基本操作。享受生活之余,纷纷在各自的家族内开设私塾,使更多的家族子弟,尤其是那些贫家子弟,都有机会得到较为正式的文化教育。清末民初时期,这个封闭的内陆省份有大量青年才俊,有条件以各种方式赴日本、欧美留学。
    应该说,是教育的普及,为下一轮人才的集中涌现,创造了基础条件。教育,尤其是紧随时代步伐的教育,改变了很多!
    客观来讲,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崛起了一批新兴的实力派汉臣,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这些人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落地,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给外部势力提供了入侵的可乘之机。
    果不其然,趁你病,要你命!
    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两国乘着大清陷入内乱,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进行抢掠并将其焚毁。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北的沙俄,趁火打劫,出兵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成为最大的获利者。战争以大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结束。
    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
    大清一步步走入深渊,而世界的发展却一日千里。
    英国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君主立宪时代。
    受英国影响,接着是法国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段时期,法国大革命频发,法兰西共和国进入了 “革命的世纪”。过程中出现过复辟的军事天才拿破仑,“睡狮论”就是产生于这个时期。“睡狮论”是不是拿破仑的观点,已经很难考证。但是那个时期的欧洲,确实流行过“睡狮论”,与拿破仑关联在一起,至少利于刷流量,吸引更多眼球。
    “睡狮论”是谁说的已经不重要,重要是其观点,也说明当时欧洲的政治家具备政治远见和洞察力!
    列强的入侵,一定会让沉睡者醒过来,这是自然现象。但是全球其它地区和国家同样被殖民,独立之后能强盛起来的却不多,这是为什么呢?
    已经没有独立的海权、河权、海关权。
    主要区别在于文化特质不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很多绵延几千年而不变的优良特质。《周易》里面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其中之一的典型。你只要多多接触这个民族的各类人等,无论其处于何境,有何难,总有人不言放弃,在各个角落里奋斗,甚至是很卑微。只要遇到合适的土壤,若干年后,你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强大。个体的强大必然会导致整体的强大。这种特质存在于灵魂,溶入血液,深入骨髓。即使移民了,还能保留N代。
    当然,具备这些文化特质的,也包括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哪怕他们改文字,去汉化,但是这些特质始终能传承下去。一旦各自走向了正确的道路,都能发展得不错,日本、韩国、越南就是这类情况。
    不知道当时的欧洲流传“睡狮论”,是不是那些有识之士考虑了文化这个因素?当然,也有可能是一句戏言,他们并没有想太多。
    英国、法国是当时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那么其它主要大国呢?并不是都混得好,甚至还有不如大清的。
    哪怕是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在那个时候,也是独立建国没多少年。要说困难,独立前的美国基础弱得很,他们没有自己的政府,也没有什么军事力量,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北美13州的精英分子,拥有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有国际视野,在思想和认知层面与英法之间基本同步,只是实力弱得多而已。随着英国政府同北美殖民地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当地人开始起来反抗。英国为了应对这种局面,决定把驻军规模扩大到万人左右。
    1775年4月,从莱克星顿开始,直至1782年,英国政府与美国达成停战协议,进行了长达7年的战争。一开始,实力不行,没什么战斗经验的美国大陆军只能处于守势和被动挨打局面,但是他们坚持打下去,让英国军队长期陷入其中。英国毕竟是全球性的殖民大国,本身面临众多的竞争对手,彼此都是虎视眈眈。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法国乘机与美国大陆军联手,还有其它一些欧洲国家,他们共同对付英国。最终英国被迫结束战争,随后美国获得独立地位。
    美国通过打持久战的方式,联合敌人的敌人,获得了成功。当然,美国也是有样学样,自己独立没多久,开始殖民别的国家。
    美国算是成功了,可沙俄呢?沙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成功。
    得益于与康熙雍正同时代的彼得一世的特立独行,早早开展了沙俄的“洋务运动”。但是他们这个“洋务运动”,注定是要失败的,为什么?
    他们没有广泛开展思想启蒙运动,体制上还是农奴制,根本就建立不了科技、工业发展的大环境,内部危机重重,外部同样面临列强的挤压。就这么一个总体上失败的国家,却占了大清的最大便宜,其它列强心里能平衡吗?可是大清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沙俄是一个很牛逼的国家,悲催!
    当然,正是因为沙俄的这种状况,让左宗棠后来收复和守住新疆,具备了客观条件,保住了中华民族的广阔生存空间。
    而日本还处在幕府割据时代、德国处在封建割据时代。他们还沉在水底,泡都不冒一个,他们的状况甚至还不如大清。那又怎么样呢,人家都后来居上了。
    那么,在这种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大清是不是完全无动于衷,选择躺平呢?那也不是,他们选择了洋务运动,开展自救。
    1861年,饱受摧残的咸丰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去世,年仅31岁。内心异常强大的慈禧太后登上了历史舞台,执掌大清朝廷长达半个世纪。
    说这个老太太目不识丁,估计有所夸大,但是文化程度确实不高。
    慈禧太后并不甘心大清就此沉沦,执政初期,决定开展“洋务运动”。
    当然,“洋务运动”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有一个酝酿过程。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睁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算是“洋务运动”的酝酿阶段。
    1861年1月,奕訢等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正式拉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慈禧太后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兴办工业。应该说,这个时候的老太太还是有魄力的。
    洋务运动贡献最大的人,应该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他负责创建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一批近代化工业。短短几年,大清就已经具备了钢铁铸造,枪炮弹药、蒸气轮船等生产能力。北洋舰队就是这个时期建立的。
    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等各类新式学校,培养各类急需人才,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他们还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李鸿章创立的上海轮船招商局,为大清增加了巨额的财经收入。后续逐步创建了采矿、邮政、铁路等产业。
    左宗棠等推动创立了纺织、造纸、制药、自来水、电力等轻工业。
    应该说,洋务运动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然而,大清的洋务运动与沙俄的“洋务运动”套路实际上差不多,其结果注定是失败。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师夷制夷” 没有问题,“中体西用”说得简单点,就是要在大清目前这个体制上,装上西方的科技。不涉及思想层面、体制层面的学习和改革,这条路显然是走不通的,沙俄已经失败了一次,大清无非是再失败一次。
    那么,“洋务运动”这条路,是不是没有哪个国家能走通呢?也不是,至少日本就走下去了,他们的“洋务运动”——明治维新,比大清晚了几年开展。
    当时日本的状况,远比大清还要糟糕!起点更低!
    日本长期以来处于封建割据局面,欧美列强来了之后,逼迫日本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日本逐步沦为殖民地。他们首先进行倒幕运动,然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被殖民的过程中,他们了解并学习西方文明,通过明治维新,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逐步强盛起来,陆陆续续废除了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
    那么,日本的“洋务运动”为什么就成功了?日本当时的口号是“和魂洋才”。这个思路与沙俄、大清的思路有本质的区别。日本只保留了传统文化部分,至于思想、体制、科技等,几乎是全盘向西方学习。不能说他们这种做法没有问题,但是基本的成功还是有保障的。
    日本确实是一个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的国家,“和魂洋才”之前的口号是“和魂汉才”。
    当然,日本与美国一个德性,强盛起来没多久,开始殖民别的国家,而且在邪路上越走越远,变成了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给周边的亚洲国家带来了深重灾难。
    照理说,沙俄和大清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改革比较失败的国家,作为邻国,是不是要报团取暖?不然,沙俄只要逮到机会,就要欺侮大清。
    1865年,得到英俄两国扶持的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干起了趁火打劫的老勾当,于1871年,侵占伊犁。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其形势岌岌可危。
    晚清时期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出场了。回顾历史,在晚清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能以武力收复并守住大片领土,几乎是绝无仅有。要知道,没有传奇人物的支撑,连那些巴掌大的国家时不时都要欺侮一下大清。
    左宗棠的人生之路可以说是非常坎坷,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
    1832年,20岁的左宗棠参加在长沙举行的乡试,第一轮并没有被录取,绝望的左宗棠很幸运赶上第二轮补录,才勉强中举。后面就没这么好运了,多次赴京参加会试,都是名落孙山。此后,心灰意冷的左宗棠干脆放弃科举,潜心研究经世之学。按照常理,他这一生应该是做个乡村老学究,四处吹吹牛,讲讲课就差不多了。
    1850年,林则徐返乡,路过长沙,得好友胡林翼推荐,约年近不惑的左宗棠相见。这个时候的左宗棠还是落魄平民一个,能与一品大员见面,甚是兴奋。他们促膝长谈,涉题广泛,自然也谈到了新疆。阅人无数的林则徐,称赞左宗棠是罕见大才。
    然并卵,左宗棠还是继续过他的平民生活,对于一个素有大志的人,心中有多抑郁,可想而知!左宗棠一向自诩诸葛亮,然而,躬耕南阳时期的诸葛亮才20几岁,有的是时间等待,左宗棠未免感觉到岁月催人老。
    直到1854年,42岁的左宗棠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出任巡抚幕僚。在这6年时间里,拥有绝世才华的左宗棠,辅佐骆秉章苦撑大局,应付太平天国的袭扰,使得湖南形势转危为安。
    左宗棠终于一举成名天下知,引起朝野震动,给予了他至高评价:“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
    无论官场有多复杂,但是风雨飘摇的大清需要左宗棠。他开始坐上了升职的火箭,1862年,左宗棠升任浙江巡抚,1863年升任闽浙总督,后来还担任过陕甘总督。
    新疆危在旦夕时,又赶上1874年日本侵台。大清朝廷由此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以海防为主。左宗棠坚决主张海防与塞防并重。
    1875年5月,大清朝廷授左宗棠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为了展示决心,年迈的左宗棠抬棺出征。
    左宗棠精心谋划,率军先后收复北疆、南疆,期间英使多次恫吓,内外阻力重重,左宗棠据理力争,强调新疆的战略意义,最后得以继续其复疆计划。
    1880年,年近70的左宗棠率军向伊犁挺进,并展示血战到底的决心。迫于压力,沙俄以谈判方式放弃了伊犁,但是割去了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左宗棠痛心不已。
    左宗棠用他巨大的身影,暂时筑起了塞防之堤。
    那么,海防又能倚仗谁呢?洋务运动中政绩卓著的李鸿章行不行呢?答案是不行,左宗棠是照亮晚清的最后一盏明灯!
    1874年4月,日本以其国民在台湾受到伤害为借口,派遣一支3000人左右的军队,入侵台湾。大清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奔赴台湾,积极备战。
    日军准备不充分,暂时不具备军事占领台湾的条件,于是与大清政府谈判。最终从大清政府获得大额赔偿,日军从台湾撤走。
    应该讲,大清的当事人是糊涂透顶的,你无论以何种理由,派军侵占了我的领土,这是严重的错误行为,性质是恶劣的。如果不给予严惩,后面也不会获得尊重。给予大额赔偿,这更是错上加错,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初次尝到甜头的日本,慢慢形成了他们的掠夺式发展套路——“日本套路”:先找一个借口,再派兵武力进犯,获得实际利益,再谈判逼迫对方支付巨额赔款,拿到资金后再去发展军力,为下一轮新的循环创造条件。
    “日本套路”说简单点,4个环节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借口、武力、赔款、发展。这个链条的核心在于赔款,只要失败一方不配合,“日本套路”就玩不下去。大清没看清这个套路,日本人屡试不爽。俄罗斯人很精明,“日本套路”就玩不下去。
    “日本套路”首次出山,就收获颇丰。回去之后,不可能就此罢休,毕竟用这种方式发家太爽了。
    他们在谋划一次更大的行动。
    1894年,朝鲜爆发内乱,朝鲜政府向大清乞援,居心叵测的日本鼓励大清出兵。大清军队2000多人于6月到达朝鲜。
    “日本套路”开始他们的第一个环节,他们的借口是保护使馆和侨民。你把他们撤回来不就得了,派军队来干啥?当然借口是否合理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有借口就行,他们是来玩套路的。
    接着开始他们的第二个环节,这个环节这次有点长。日本持续向朝鲜增兵,最终超过8000人,日军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
    这次总览相关事务的是李鸿章,李鸿章与左宗棠同为这一时期大清的左膀右臂。左宗棠打赢了新疆保卫战。李鸿章能打赢这场战争吗?
    日本持续增兵,发起战争的意图非常明显,这种情况下,要么果断撤离,要么就坚决增兵备战。然而,前方形势危于累卵,后方还在长篇大论是和还是战。
    然而,日本人不会等待,7月,他们对大清军舰发起突然袭击,并击沉一艘。甲午战争爆发。日本人的思路总是差不多,偷袭是他们的绝活。
    战争爆发后,大清迅速增兵朝鲜,达到1万多人的规模,主要驻守在平壤。
    这个时候的日军也增加到1万多人。
    双方大打一仗的架势已经摆好!
    9月,日军对平壤发起进攻。客观来讲,一开始日军并没有压倒性优势,双方打得也是难解难分,互有死伤。然而,晚清的“然而”特别多,关键时刻,主帅叶志超下令全军撤退,途中中了埋伏。清军死伤惨重,一路溃逃至鸭绿江。
    日军遂占领朝鲜全境。国难思良将,这个时候,你才会明白良将意味着什么!
    打出了自信的日军,不会轻易结束战争,战争还在继续!
    日军打下平壤后,日军舰队盯上了北洋水师的主力舰队,双方在鸭绿江出海口附近展开激战,邓世昌壮烈牺牲。这一阶段的海战,清军损失要大得多,日军主动撤离。
    然而,又是“然而”,北洋舰队采取“保船制敌”策略,进入威海港内,黄海的制海权拱手送给日本。
    客观来讲,黄海海战已经证明,日本军舰的吨位、航速、火力等,甚至是后勤保障都要优于北洋军舰,避免海上决战,采取“保船制敌”策略总体上是明智的。应该说,李鸿章、丁汝昌等对双方实力的判断是清晰的,朝廷那些没有实战经验的人吵吵嚷嚷,并没有起到积极作用。
    错就错在北洋舰队集中进入威海港内,这个错误是致命的。为什么呢?
    观看山东威海港的地图就可以知道,对面是刘公岛,这样的地势,在岸上炮台的协助下,专心对付日本军舰,胜算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按照这个思路打下去,日本舰队必将败退。问题是日本人会按照这个对自己不利的思路去打吗?
    日本人有没有更好的选择呢?
    陆地上,日军跨过鸭绿江,继续攻城略地。至11月攻陷旅顺后,野蛮的日军随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死难者高达2万余人。可以说,陆地上,清军根本就守不住。
    陆地上日军的优势这么明显,他们当然会利用这个优势。如果日本军队绕过威海港,从附近登陆,再迂回夺取威海炮台,用你自己的炮猛轰你的北洋舰队,请问你何以战?再用军舰从刘公岛对面堵死出口,你还有生存机会吗?
    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创办的,不可能不操心其安危。这么严重的后果,却没有做提前分析预判,悲剧难以避免。
    果不其然,日本大本营制定了“海陆夹击”北洋舰队的军事计划。1895年元月,日军两万多人,在距离威海不到80公里的荣成登陆。2月初,日军占领威海陆地及炮台,把炮口对准了北洋舰队。北洋舰队陷入被围困的境地,最终全军覆没。
    战况是极其惨烈的,大部分参战人员是勇敢的。北洋提督丁汝昌在悲愤和绝望中自杀,以身殉国。这个出身太平天国的军事将领,宁死不降,展示了民族气节!
    当然,把甲午战争的失败,归咎于某一个人,那是不公正的。整个体系不如人,失败属于情理之中的事情。个人再厉害,也只能减少损失而已!
    主动出击是找死,待在威海港是等死,那么北洋舰队有第三条路可选吗?虽然很艰难,选择还是有的。军舰可以分散到其它港口或者隐蔽性好的海湾内。那时候的日本还没有制空权,要发现这些隐藏的军舰,短时间之内肯定做不到。日军急于决战,必然会冒险择地登陆,清军只需要积极布防就可以了。如果某处海岸的第一道防线抗住了日军的进攻,待其消耗得差不多了,附近的北洋军舰可以赶过来反击。如果第一道防线没有抗住,再撤至第二道防线,像美国独立战争那样,坚持打下去。原则就是拼国家综合实力,打消耗战,有利情况下反击的总体策略,拖死日军。
    这样打下去,日本必然扛不住战争的巨大成本,不得不撤军。然而,历史就是历史,败了之后说假设毫无意义!
    仗打成这个样子,日本人好受吗?他们一样不好受。战争的消耗是巨大的,以他们那个出“病房”没几年的小身板,随时都可能自己倒下去。因此,该进行“日本套路”的第三个环节了——赔偿。这次他们可以狮子大开口。无论李鸿章怎么哀求,都不能减少,失败者是没有资格讲条件的。4月,李鸿章代表大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除了割让台湾等领土,还有2.3亿两银子的巨额赔偿费,其它的还很多。
    好了,战争终于结束了,发了横财的日本人,开始了“日本套路”的第四个环节,继续发展军力。为实施下一次“日本套路”做好准备工作。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9-13 12:09:35  更:2022-10-08 21:36:2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