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蜀史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古蜀史说[第21页] |
作者:cdnwpu2019 |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朋友们,老师们这么支持,由衷的感谢! 我也得努努力了,今天争取多做几更。 |
一更 |
何为若木? 自到若水后,昌意部族慢慢分成了两支,一支留在四川盆地,后裔和玄嚣部后裔一起发展为蚕丛氏,其渐渐于羌人融合,一支居若水与古彝武僰系共栖共生,渐渐融于古彝。支格阿鲁的分支和昌意在六盘水的分支后来一起发展为古彝昭曲部(大致在朱提一带)。本文认为,古彝历史和荆越九黎一样极为悠久,可能比炎黄的历史还要长。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自然会诞生出许多分支,以血脉为纽带的每一个分支都有其信奉的始祖,比如希慕遮,其汉语意思简译为: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子孙众多(昌意,即繁荣昌盛之意)。在远古时期,没有什么比氏族人丁兴旺来得重要。《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山海经·海内经》又记载:“南海之(外)[内] ,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和“希慕遮”的传说不论在寓意、地点等都是比较吻合的。 之所以“希慕遮”被公认为川滇黔的彝人先祖,就因为这三地大多数彝人先祖都直接或间接的与昌意分支(支格阿鲁分支)在古蜀和滇黔的直系、旁系有关系,尤其是古彝昌意后支称帝古蜀地后,进一步促进了古彝的发展壮大,见后文详述。“若木”的传说原型即起于此,若木并不是具指哪一棵树,而是寓指其支系像大树一样枝繁叶茂,后嗣旺盛,古彝人的大树崇拜也应起于此缘。 |
二更 |
东进的昌意后裔活动在黔西一带,和云贵一带的百濮有很多交集,彼此相互影响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彝(僰)濮共有文化。古彝昭曲部从蚕丛时代起一直和古蜀地有着粮食、布匹、手工、铜矿等的交易往来,西南丝绸之路(崇州-邛崃-荥经-汉源-冕宁-西昌-朱提-东川)就是蚕丛氏和古彝昭曲部一起踩出来的,西南丝绸之路后来延伸到月氏国,乃至身毒国是古滇国成长壮大起来以后的事。 古彝地区和古蜀地南北彼此互通有无,自蚕丛到鱼凫,古彝昭曲部有许多族人陆陆续续北上进入成都平原成为最初的“古蜀杜氏”。尤其是鱼凫时期为制神权,对铜矿的大量需求使得古蜀杜氏渐渐成长为成都平原的望族,同时古彝昭曲部也得到了快速成长。成都平原的古蜀杜氏,朱提的古彝昭曲部,东进六盘水的昌意彝濮后裔,三地同出一脉,同气连枝,彼此一直保持着紧密交往,也许三年一往来,也许五年一往来,从未间断。 为了方便理解,下文将昌意后系的发展脉络分成都平原和朱提两地叙述。 |
三更 |
最成功的一次议会 约自公元前1430年~前1158年,因鱼凫中后期的青铜祭品的制作需要,繁重而庞杂的祭祀用度及大量王族贵族供养,业已成为古蜀先民的沉重负担,大大影响了古蜀农耕、水利和商贸经济发展。公元前1158年,古蜀杜氏协同平原各大族逐鱼凫末王贽鸪及鱼凫贵族于湔山。平原上群龙无首,古蜀杜氏得众族推举,杜氏取代鱼凫王成为新首领。注:此时古蜀杜氏并未称王,只是暂领各氏族首领之位。经过几十年的繁衍生息,耕织渔猎,古蜀的农耕和经济才慢慢恢复生气,然水患依旧,古蜀先民生存依旧艰辛,杜氏召集各族族长和食官召开议会,商讨应对之策。 约公元前1120年,芒种,三星堆议事殿,杜氏族长杜昊面宽颜慈,其性宽和。杜昊待诸位族长到齐后,向在场诸位拱手致意,曰:“民苦久矣,不堪其负。神王虽驱,然今时唯艰,当轻民之负,以促农取食。” 柏氏族长柏毓颔首曰:“神王负民,吾辈亦责,废之促农,当养民息民。” 羌氏族长老姜月低吟,曰:“王负民,堕也。祭,是为聚民,乃国之大事,不宜急废,宜缓。” 蚕丛族长老髟冉起身,向杜昊拱手曰:“今之大事,乃轻民促农。然祭乃国之大事,不宜急废,何不简而从之。” 夏氏族长姒平抚须颔首曰:“然也” 其余族老皆是轻轻颔首,以示赞同。 “祭工何在?” 祭工谬起身,行礼曰:“嘚” 杜昊曰:“祭,吾地重器也。望汝等谨思谨行,相商简行之法。” 谬一揖,曰:“嘚” |
四更 |
姜月思虑片刻后,轻轻颔首曰:“简祭礼,无不可。民愤王久矣,此地生无望,若轻民促农,当以地为根,以念为期。地之西,平且膏,易取水,易耕种,迁之以垦,可否?” 颛顼族长华彧,慨然曰:“诚然,吾地之西阔且沃,宜耕宜牧。然水不利,水工可有良策?” 水工郃起身一揖曰:“诸位族老,吾地水患久矣。北之蒲阳、柏条业已东引,然走马未通,尚需时日。江之安否,决岷之水势也。” 柏毓曰:“为之奈何?” 郃曰:“聚民之力于走马向东,江之安河,后之。” 诸位族长皆是颔首以示认同。 杜昊见状,曰:“聚民之力,以通走马,后忧江安,稷工何在?” 稷工杜睿起身一揖曰:“嘚”,此时稷工亦为杜氏族人所司。 杜昊凝望其半晌,曰:“耕植乃民之基,汝可有轻民促农之法?” 杜睿沉思良久后,向在场诸位拱手,曰:“食者,天也。农,民之根本。吾地水患常有,然,水之巨患非常有。耕之本,五谷之选为首,六畜之驯为辅,趣时之识为重,耕种之法为计,耕灌之具为革。” 诸族长闻言,齐声曰:“何解?” 杜睿曰:“吾地之五谷曰稻、麻、稷、黍、菽;种之选曰筛、留、护、育、培,分时而论之;六畜曰豕、牛、羊、马、鸡、犬,识性之异,驯而育之,可司农可取食;趣时乃识五时之别以育种,识五时之异以利种;耕种识地之卤沃,势之高低,种之宜也;耕灌之具当革器具,以合地利之用。选五谷,驯六畜,趣五时,法耕种,革器具,乃促农富农之法也。” 诸族长闻之皆曰:“大善。” 耕种之计有得,杜昊沉默片刻,问曰:“司马何在?” 司马堃起身,一揖曰:“嘚” 杜昊叹息一声,曰:“吾等败殷多年,受辱多年,货殖失利,可有良策?” 司马堃朗声曰:“初,吾地势弱,败殷于势,当富国强民,强武备,利军器。” 姜月叹曰:“吾地人丁匮乏,富国强民,时日长矣!” 姒平曰:“当恬退隐忍,相时而动” 诸位诸族皆叹息曰:“然也!” 此次议会是自鱼凫王贽鸪被逐之后最成功的一次会议。此后杜氏作为平原大族长带领大家力推农耕促农富农,富国强民,此举为后来古蜀王朝的农业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古蜀地疗伤 自古蜀地战败于殷商后,古蜀在与殷商粮食、衣物、用具、铜矿等货殖交易中吃亏不小,尤其是铜矿。铜矿作为远古时代的战略性资源,其重要性仅次于糊口的粮食,皆为国家掌控,价值巨大。古蜀慑于商王朝的威势,殷商古蜀之间的铜矿交易是极不平等的,势不如人的古蜀地虽蒙受了巨大损失,也只有打掉了牙和血吞。三星堆二号坑中的跪坐人像大概率为殷商之特使,在尚未发掘的三号坑中应该还有跟殷商关联的器物或用度,期待三号坑的发掘。 |
以古蜀杜氏为首的古蜀先民勠力同心,又经过二十来年的辛勤耕耘,简祭制,兴水利,促农耕,行商贾,古蜀地经济渐渐恢复了生机,农耕水平大幅提高,人口比起駷驷时代增加了两千余户,人口八千多户, 4万余人。这期间不仅农耕水平进步巨大,人口增长,商贸中心也蓬勃发展。三星堆城邑一直作为成都平原北部的主要商贸集散中心,直到金沙祭祀地作为三星堆祭祀的替代祭祀点,十二桥一带慢慢活跃了起来,公元前900年左右,三星堆的商贸集散地位才慢慢弱化。平原西边的西邑(郫城)慢慢扩建,金沙坊市逐兴旺,灌县芒城人气渐增,新津宝墩坊市也是人声鼎沸,平原周边也有不少小型坊市渐渐兴起,商贸交换越来越盛。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三条河的主体河道慢慢贯通到成都平原东北部和中南部,但平原中部和南部的河流依旧支系纵横,湖泊沼泽星罗棋布,灌木丛林荆棘遍布。 此时整个成都平原除了中部、东部和东南部暂时没得到有效开发以外,北面,西面,西南面的大部已经渐渐成型。 附成都平原地图 |
不好意思,漏掉了一段,多谢朋友的提醒,在此也再次感谢ID号为“古蜀史爱好者”的朋友提醒漏掉了五帝作为五个时代的时间推究,再次谢谢你们,下面补上。 |
补发:自公元前1158年到1050年间,古蜀地秦岭之北和南边朱提发生了什么,下文分两部分叙述。 先看看秦岭北侧发生了什么? 公元前1158年到公元前1147年,这12年刚好处在廪辛(《竹书》曰冯辛)和其弟庚丁执政期间,商王朝势衰的时期。此期间殷商的主要军事活动都集中在了西垂,因为武丁妇好举倾国之力伐羌,众多羌人沦为“牺牲”(人祭,人殉),殷羌之间算是结下血海深仇,几乎是不死不休的状态。 约公元前1156年,妇好伐羌后的羌人(卜辞曰羌方)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羌人恢复些许元气后,联合羝(氐)方,旨方等多部形成联军,反攻商在陕甘的戍军。羌方活动区域在青海东部,甘肃中北部,羝方即氐方(蚕丛后支),在陇南,陕南,潘冢以北区域,非平原古蜀人,旨方活动区域:陕西南部一带。 面对来势汹汹的羌氐联军,商戍军不敌,商王一边积极调动畿内的王师增援,同时征调畿外的附属势力,如“卫”、“虎”、“受”等氏族共同出兵征伐。羌人虽悍不畏死,但联军的进攻组织略显无序,在殷商力量欠缺时没有取得有效的战果,给了殷商缓冲的时间,待殷商缓过来站住了阵脚,殷商有久经战阵的将领,殷商大军调度有序,赢面渐渐变大。大无畏的不怕死精神在正规军队面前还是不行的,你来我往的生死之斗多次后,最后还是以羌方首领被擒杀,羌方的部分领地被占而告终。然,此时的殷商国力势衰,已经不复武丁时期的强盛。此战后,殷商对西北的羌方、氐方等异族,多采取了守势或是受让其他附属势力戍边或征伐,比如后来的“逐”、“ 何”等五族戍守,再然后是周氏。 羌、氐等联军跟殷商打得热闹,古蜀地在干什么?这场反攻殷商的战争,是以羌、氐出力,古蜀地出资做后勤的方式合作的。古蜀地并未直接派人参战,可能的原因是:一则古蜀人没有羌人那么恨,古蜀地主要是经济损失和忍饥挨饿,没被拉去做人殉;二则氐方和古蜀同气连枝一脉相承,也算得直接参战;三则平原上以守为攻的声音占了主流,古蜀地因被殷商盘剥了一个甲子,不论人力物力都支撑不起由蜀中派遣大军远征。结合当时的客观地理环境来看,如果古蜀要出兵,从广汉出发往北走,进入梓潼就翻山,过了广元翻越“难于上青天”的潘冢山入汉中平原,然后要么折道古陈仓道越秦岭,要么走祁山道绕秦岭,恐怕还没到联军集结地,可能人倒下一半了。这样的考量是合理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又要出蜀助周伐商,则又是另外一些原因了,且看下文详述。 |
先附上两张图片 古公亶父雕像 后稷,古公亶父,周文王姬娼,周公姬旦的泥塑像 |
庚丁后期,殷商集结兵力在西戎戍边,西戎边境相对安静了许多,这期间周氏先祖古公亶父因习俗异于戎狄,为免被戎狄滋扰,也为了周氏的发展,拖家带口的从豳地迁到西岐,后向殷商称臣。武乙时期成了殷商西垂守护者,获封“伯”位。注:分封制殷商中后期就已经有了,分封制不是周氏才有。后来古公亶父之三子周氏季历在商王朝的支持下,不断征伐领地周围的戎狄部落,并逐渐扩张周氏军事实力。商王文丁时,季历因功受封为“牧师”,成为西方诸侯之长。因周氏实力成长的过快,而且季历因位高权重,诸侯纷纷依附,其势力渐盛,终为商王所忌,文丁先嘉其功,后将其软禁,季历羞愤绝食而死。殷商此举深深的刺激了周氏,随着周氏实力的不断提升,反殷复仇的想法越强。周氏反殷的最初动机是复仇,不是为了革命开创新时代。 约公元前1085年,季历之子西伯昌(姬昌)就已开始串联反殷联盟,史料记载后来响应号召的大小诸侯无数,其中牧誓中的八国实力最强最先随周武王起事,像庸国、蜀国这样的当时强国都是姬昌遣手下得力之臣前去游说。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有周之世,限以秦、巴,虽奉王职,不得与春秋盟会,君长莫同书轨。”古蜀地在平王东迁之前跟周朝还是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的,《尚书?牧誓》中的牧誓八国就有蜀。不仅如此,后来还有些许零星的周蜀有关的记载,如《诗经》《逸周书》。真正没有春秋盟会是平王东迁周氏渐弱,中原混乱的时候,不是被中原排斥不得与春秋盟会,是古蜀地压根儿没打算去趟中原的浑水,个中也是有原因的,此处暂略过不表。 |
周朝由来的简述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后稷,名弃。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后稷之兴,在陶唐、虞、夏之际,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於豳。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明年,伐邘。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太子发立,是为武王。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 太史公对周朝的祖上和由来记述的算是十分详尽了,但时间和事件上或有不尽之处,在此,我参照《竹书纪年》、《礼记》、《周礼》等书籍,做一下简要的解读和梳理,以供参鉴。 |
周人先祖“弃”出生和成长经历比较曲折,先被抛弃后被收养,长大后因善农耕,为尧舜所用为稷官(农官),封“后稷”。后稷弃及其后裔不窋从尧舜做稷官一直做到了夏朝的太康时代。后来太康失国为后羿(东夷)所代(即后羿射日),不窋不得已从斟鄩(河南偃师)出逃至甘肃庆阳,居于戎狄之间,以耕种为业,直到帝少康时才回到中原。《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后稷之後不窋失官,至是而復”,可见,“不窋”并非后稷之子,而是其后裔。尧时代到帝少康中间怎么也有二三百年的时间差,后稷和不窋加起来不可能活二三百岁。 不窋、鞠、公刘三代居于甘肃庆阳(戎狄之间),庆节至公叔祖这八代则居于豳(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依旧算戎狄之际)。自古公亶父起,周氏从豳徙地至岐山,这就是“西岐”。将斟鄩—庆阳—彬县—岐山这四个地方按时间先后在地图上连起来,会发现周氏先祖先往西跑进了戎狄活动地界,这是在出逃,但跟戎狄生活方式和习性差异比较大,终究合不到一起,于是又回迁。周氏屡被戎狄骚扰掠夺,彼此积怨不小。史载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很多小部落氏族都愿意追随依附周氏是因为周氏有德,更重要的原因是周氏会农耕技术,跟着有粮吃。不管怎样,他们终究是跟着古公亶父迁徙至了西岐。 |
远走他乡的泰伯和虞仲 远古时期,有粮比有钱更加的有吸引力,古公亶父你再怎么迁,戎狄部落或游群还是会来抢掠。这样的背景下,古公亶父采取了东朝殷商,西拒戎狄的做法,向殷商称臣,和戎狄划清界限。《史记?周本纪》载:“古公直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政策,慢慢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另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由此给周氏争取各路诸侯和反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和戎狄划清界限,古公亶父特意采取了 “贬戎狄之俗”的措施,如《周本纪》载曰:“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古公亶父此时的政治策略很明确:亲殷商,疏戎狄,与商朝贵族任氏通婚,其三子季历娶了商女太任为妻,并努力学习商文化,向殷商称臣,如季历时,“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封“牧师”。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史记?周本纪》曰:“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亶父传位给三子季历是因为季历的儿子出生有圣瑞?(康熙传位给雍正是因为乾隆有圣瑞?)这样的说法是经不起考究的。古公长子太伯,次子虞仲气的从宝鸡岐山一口气跑到了荆蛮之地(吴国),还纹身削发,这得有多大气性才会有这番做法,搞得要跟古公断绝关系。 其中原因可能和“玄武门之变”差不多,周季历能文能武颇有谋略,古公认为其能撑起周氏天地,而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的志向和才智皆不及三子季历,颇具改革精神的古公为了周氏的将来,有意将季历定为接班人。被轻视的太伯和虞仲,觉得是奇耻大辱,于是一跑三千里,纹身断发,誓要跟古公断绝父子关系。纹身断发,太伯和虞仲这么做还有第二个原因,太伯和虞仲是为了接受夷越习俗,融入当地社会,没曾想二者在苏皖一带立了足,还打出了一片天地,是为后来的吴国(武王分封),这个细节很重要,后文叙述会用到。 |
周季历在向殷商俯首称臣的时候,殷商却一直把周氏当做戎狄的一支,只是把他们当做西拒戎狄的屏障,从来都未曾信任过周氏,可见于两件事:困季历,囚西伯。 事件一,困季历,如《古本竹书》记载:“文丁时期,二年,周公季歷伐燕京之戎,敗績。四年,周公季歷伐余無之戎,克之,命為牧師。七年,周公季歷伐始呼之戎,克之。十一年,周公季歷伐翳徒之戎,獲其三大夫,來獻捷,王殺季歷。王嘉季歷之功,錫之圭瓚、秬鬯,九命為伯,既而執諸塞庫。季歷困而死,因謂文丁殺季歷。”简而言之,季历在商王朝的支持下,西拒戎狄,屡获战功,为商王文丁(太丁)所妒,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季历给关起来,气得季历绝食而死。自此周氏就跟商王朝不共戴天,誓要反商了。周氏的怨愤,甚至不臣之心,商王朝帝乙帝辛可能是知道的,只是没当回事。史书记载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 《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 资辨捷疾闻见甚敏的人怎么可能智能低下,智能不低甚至很高的人怎么可能做出一眼就看出是低能的行为。窃以为帝辛对自己筋力超劲材力过人的武力值太过自信,以至没把周氏放在眼里,不相信周氏能翻起什么浪,后世有个典型案例,曰:楚霸王项羽。在远古时代,一般万人难敌的骁将因为身体激素水平过高,自信心爆棚,过于崇尚武力以致滋生骄傲怠慢行为。项羽放刘邦走的主要原因可能不是张良机谋多高,项伯胳膊肘往外拐,刘邦耍无赖就可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项羽的高傲,那种基于他对自己的武力值对自己破釜沉舟,靠硬实力推翻大秦朝的过度自信。 |
事件二,囚姬昌,帝辛时期,西伯昌的待遇其实也是和季历差不多少。《古本竹书》载曰:“十七年,西伯伐翟。二十一年春正月,諸侯朝周。二十三年,囚西伯于羑里。二十九年,釋西伯。諸侯逆西伯,歸于程。三十年春三月,西伯率諸侯入貢。三十一年,西伯治兵于畢,得呂尚以為師。三十二年,五星聚于房。密人侵阮,西伯帥師伐密。三十三年,密人降于周師,遂遷于程。王錫命西伯,得專征伐。”帝辛二十三年,史书记载说在崇侯虎的谗言下,帝辛把西伯姬昌也给关了,客观的说,崇侯虎是帝辛的忠臣,颇有判断力,他看出了周氏的勃勃雄心。但帝辛把姬昌给囚在羑里(殷墟之北约5公里处),其实是软禁。姬昌在被软禁的期间,也不失志,抓时间把文王八卦(周易)给好好推算了一下,姬昌是在搞“易”的学术研究吗?非也,他在干一件大事。 |
为了营救文王姬昌,周氏后来不惜大出血,用许多珍宝和美女把姬昌给换了回来。帝辛老眼昏花,看上了美女和珍宝,把姬昌给放啦?怎么可能,另有玄机,帝辛没那么蠢。《竹书》记载:帝辛三十三年,姬昌被商王錫命,得专征伐(主要是戎狄方向)。现在的理解是周氏好像成为了“西征大元帅”,无有辖制,不是这样的,周氏这是相当于西征主力军,西征大军还有帝辛安插的眼线和监军。商周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耐力和意志力超群的姬昌慢慢占得上风,借“西征大元帅”之职,给了周氏名正言顺的笼络和统制西路诸侯的大好机会。其实帝辛这样做也是不得已的选择,也就趁着周氏大出血这个台阶就下了,为表对周氏的关切和重视,才用了“錫命”这么高规格的任命方式。因为现在殷商大军正在伐东夷(徐夷为首),帝辛东西两线不能兼顾,西线不得不交给周氏固守,当时帝辛心里盘算着,只要征伐东夷归来,周氏显然不是事儿。没曾想,周武王趁帝辛还没来得及消化战果,就联合牧誓八国和其他众小国来找他算账了,“我命由天不由我”的帝辛要完犊子了。 由此可见,帝辛也好,夏桀也罢,被古人抹黑的是多么严重。但远古时期非黑即白的价值观又有客观历史条件需要的必要性,要没有这样的理念,封建建制就容易分崩离析,基于封建统治的时代需要,必须得有一种对立形态和主流形态来引导封建社会价值观和维护君主集权。 今时今日的我们可是生活在认知大爆炸的新时代,非黑即白的思维应该与时俱进继往开来了。 |
首页 上一页[20] 本页[21] 下一页[22] 尾页[12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