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3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族政治与魏晋风流 【正在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族政治与魏晋风流 【正在连载】[第3页]

作者:tsenway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7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③清流:成瑨、刘瓆与王允

    宦官专制下横行霸道的太监们与清流派士绅的冲突越来越剧烈了。
    还是延熹八年,南阳太守成瑨因反腐打黑而遭来横祸。
    南阳宛县的恶少张汎是桓帝乳母中官贵人赵娆的亲戚。当年正值太监大兴土木、装修豪宅,看到这点,张汎决定投其所好,找机会发财。他大量收集当地的雕刻工艺品送到宫中笼络大小太监。加上桓帝乳母娆从中通融,张汎捞得缸盈瓢满,还认得诸多实权太监,赢得他们的庇护。有了靠山,张汎拉帮结派组成以宗族为基础的黑社会流氓集团,横行乡里,成为南阳一霸。南阳太守成瑨听从师爷芩晊与捕头张牧的意见:为了平息民愤,逮捕张汎, 坚决扫除黑恶势力!成太守速判速决,果断处死张汎,并将收捕的流氓团伙二百余人一并打死!
    不料,此时偏逢皇帝发布大赦令!成瑨扫黑行动震惊了桓帝与后宫!难道又是皇令不出中南海?桓帝因此大怒,决定拿成太守问罪。眼看成瑨性命危在旦夕。
    其时,山西太原也发生打黑除恶事件。太监赵津官居内宫小黄门,他的老家在山西太原。与朝中的多数太监一样,赵津公公贪婪恣肆、贪得无厌。为敛财,他来到老家太原发财,于是成为当地的一大祸害。太原太守刘瓆多年来廉洁为政,岂容阉党在自己的地面横行?当时刚满十九岁的王允在刘瓆手下为吏。小哥王允领会刘瓆的态度,于是动员手下捕快:"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如此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岂能让其逍遥法外?"随即,他亲自带队到场把正在行凶的赵津抓个现行!因拒捕赵津被当场杖毙。这位王允,不是别人,他就是此后魏晋年代著名豪门太原王氏的开山人物。当然,如今多数人是从京戏《连环计》知道王允的。戏里说的就是他利用美女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最后达到铲除大奸之目的。就是说,这位积极除恶的王允小哥不是寻常人物。
    赵津死讯传入宫内,太监们大哗。
    中常侍侯览指使张汎之妻乘机上书鸣冤,宦官们纷纷出动诬告成瑨、刘瓆。刘志闻言,不禁龙颜大怒,下令逮捕成瑨、刘瓆下狱。
    有司奉迎宦官的风向,连忙布置秘书,罗列官场最刻薄的套话,按党八股格调写成最严厉的血泪诉状,成瑨、刘瓆被谴责为罪大恶极的罪犯,要求斩立决弃市!奏书逐句逐字念给刘志皇帝听,义愤填膺的皇帝不等念完,嘴唇一动,喷出“斩立决”三个字。


    (待续)
    王允为刘瓆居丧三年,两耳不闻窗外事,得以逃过宦官的迫害。三年期满,风头暂过,彼时,正值倾向于清流立场的何进出山当官,他于是举荐王允出任河南尹。王允从此跨入上层。东汉末年,他官居司徒之职!


    ④陈蕃、李元礼与三君八俊

    这就是桓帝刘志一手造成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因 “党锢之祸”而遭受打击的陈蕃、刘淑、窦武却被当时舆论誉为“三君” ,而李膺等人被赞为 “八俊”,李膺正就是 “八俊”之首。他们都被称为时代楷模!这当中尤其是:八俊之首的李膺引颈就捕所表现的慷慨激昂受到大众的赞许,其所展示的高风亮节,成了那时代最令人景仰的风尚与骨气;辽东将军皇甫规与太原太守刘瓆为保护清流而以己身“替罪”,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均为世人感动!
    清流派人物的杰出人物除了三君、八俊外,还有八顾、八及、八厨等三种。范滂、郭林宗 、巴肃 、尹勋 、羊陟就是八顾成员;后来的荆州刺史刘表就是“八及”之一;而时任的荆州刺史尚度与郎中张邈则是“八厨”中的两位。汉末清流的李元礼、刘表与张邈等人就连《三国演义》也都提到了。
    如果说,此后百年间风靡一阵的是魏晋风流的话,那麽与魏晋风流对应的原代码却首先出现在汉末清流时代。虽然,汉末清流与魏晋风骨两者时代背景不同,崇尚的理念有差异。汉末清流是标榜正义的,其正义含义就是忠君爱国,他门反对邪恶的宦官专权是为了补天,而非变天。然而魏晋风流人物往往是反体制的,对前汉代独尊儒术、正统集权、天人合一的帝王观与意识形态持怀疑态度。魏晋风流含有更多对人性解放、思想自由的追求。然而,两者表现出来精神状态与采用的表现形式却有着明显的继承性与连续性,就是说,描述它们的源代码可以是相同的。这正是我们为何在讨论魏晋风流之前,花如此多的笔墨议论“党锢之祸”、议论清流与宦官争斗的原因。


    1、 九月辛亥之变
    桓帝莫名其妙地死在风流梦中,把糟殃之果留给后人受用!

    ①解渎亭侯刘宏变成汉灵帝

    制造“党锢之祸”之后不久,永康元年十二月(公元167年)风流皇帝刘志就不明不白地死在一场风流梦中,那年他不到三十六岁。刘志甩手西去,留给后人的远非后宫的六千嫔妃,而还有他一手制造了“党锢之祸”、一个尾大不掉的宦官集团,还有宦官集团与清流派士大夫集团之间无穷无尽的仇恨。
    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谁播种仇恨,他就糟殃!刘志却在紧要关头自己拍拍屁股赴黄泉,把糟殃之果留给后人受用!
    可是对于刘志个人来说,该留的东西却没有留下。那就是说,他没有儿子!没有留下皇位接班人。他立过三任皇后,名义上大小的老婆许许多多!却一辈子也生不出一个儿子。刘志有三位公主,死时,除最大刘华公主可下地爬行外,其余两个还在襁褓中!
    当然刘志死后,有一件事仍旧能按祖宗法度来办。那就是:皇后窦妙自动升级为皇太后。然而她也不知皇儲在何方?于是,挑选“皇儿”成了她的头一件大事。两年前,也就是延熹八年,刚被选入宫的采女窦妙被选为贵人,同年就当了汉桓帝刘志的第三任皇后。按初选入宫采女的年龄是十二、三岁到二十岁之间来计算,这位窦妙皇太后此时的年龄不过是十五岁到二十二岁之间。二十二岁不到的皇太后能挑选多少岁的“皇儿”?总不能让“皇儿”年龄比自己更大吧?当然最好也别抱个娃娃来坐龙椅。为这事,窦氏家族找来皇族出身的待御史刘儵一道咨询,费了一番心思,最后选到河间已故的解渎亭侯刘苌与董氏之子刘宏。他刚满十二岁,年龄比较适合,从辈份上看,也合适。因为解渎亭侯刘苌是汉桓帝刘志的远房堂兄弟,刘宏算是汉桓帝刘志的侄辈。皇太后窦妙选刘宏为皇儿是恰当的。
    接班人终于定下来了。皇太后窦妙就派侍御史刘儵以光禄大夫身份与太监曹节一道出发,带着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地开到河间,把刘宏接到京城洛阳。曹节是汉顺帝时代入宫的了,算是老资格的太监,但没看出他与早年去世的曹腾有无亲戚关系。
    命运捉弄人,这刘宏原本不过是郊野水田中的一只泥鳅,却突然间升天为龙,这太奇妙了。然而,当年谶讳学界不是这样看问题。就刘宏成龙成帝的事,据说桓帝刘志驾崩前,洛阳早就有以童谣的形式流传的谶语:
    车班班,入河间。
    河间姹女工数钱,以钱为室金为堂,石上慊慊舂黄粱。
    梁下有悬鼓,我欲击之丞卿怒
    童谣第一行是说河间的解渎亭侯刘宏将要被接到朝廷当皇帝。
    第二行是说河间姹女是个精心于捞钱的财迷。人们说:这里含有影射刘宏之母董氏是捞钱不择手段的财迷,甚至卖官鬻爵的事也敢干。她即使富得流油,达到“白玉为堂金作马”的地步,还是吝啬不已,还要装穷,慊慊常苦不足,使人舂黄梁以填肚皮。
    最后一行,衙门官官相护,信访局如同虚设,想擂鼓检举贪婪之徒也毫无门路!
    问题是,河间姹女是不是暗示刘宏的生母董氏?我们一时无法确定。既然说是桓帝时的“谶语”,那也好,我们不必细究。如果谶语成真,到时自然真相大白,我们何必着急?
    小刘宏一步登天当皇帝的事还真有点戏剧性。
    河间解渎是远离州府的一个乡间小村庄,亭侯又是列侯中食邑最小的那种,供奉解渎亭侯孤儿寡母衣食住行的庄户就是百户的光景,显然比《水浒传》的祝家庄庄主还不如。他们一年的衣食就由这些庄客提供。小庄园主的日子或许过得不错,但若是要求天天山珍海味的话,那还真不敢保证。偶而遇到荒年青黄不接之际,过几天“石上慊慊舂黄梁”的日子也说不定。从文明程度去看,刘宏可能读点诗书,但在城里人看来依然与乡巴佬没多大区别。
    史书中没有提到解渎亭侯遗孀董氏是否立即与儿子刘宏一道入京。但刘宏一入京,就将是皇太后窦妙的儿子,而不再是小小解渎亭侯遗孀董氏的儿子。事实上,董氏后来只得个慎园贵人的封号,不超过前帝刘志的乳母赵娆的中官贵人身份。不经皇太后窦妙的恩准,慎园贵人还是不能随时面圣看儿子的!
    皇太后窦妙是唯一合法的‘新皇妈’,她首次领着“皇儿”进宫。小乡巴佬刘宏一看到满宫的太监与宫女娘娘时,不由得一阵心慌。 太后大方地以母亲的身份护着皇儿,向后庭所有成员宣示太后与未来皇上的威严。可是,‘母后’ 不是娘,更谈不上真正的“亲”。 须知,前朝的汉顺帝十三岁时就与二十二岁的皇后圆房了。皇太后与这十二岁皇帝,其说是母子,充其量不过是个姐弟关系而已。彼此关系还是有点尴尬!但此时,这不是十二岁新皇帝刘宏的主要难题。他困惑不安的是,当每天必须面对五、六千名据说是自己老婆的高大女人时,心中总难免一阵慌乱,他目光落向地面,怎么也不敢正眼直视!
    几天过去就是永康二年(公元168年)正月,十三岁的刘宏正式登基当皇帝,他就是汉灵帝!改永康二年为建宁元年。

    ②窦妙皇太后

    窦妙皇太后临朝听政,为的是避免小皇帝遭朝臣的欺负。好在父亲窦武是当朝权利最大的大将军,还有首席阁员陈蕃资格又最老。当年窦妙能当上皇后,阁老陈蕃是起主要作用的! 所以,临朝听政本身,窦太后不操心什麽。不过在其它多种场合,她与百官之间进行沟通,还少不了要通过太监进行传达。这就是说,即使窦太后临朝听政,凡事还是少不了太监的!至于回到内宫,那就不用说,少了太监,整个内宫就无法运作!嘴渴,没太监哪来的水?想解手,更不能没有太监。一天没太监,整个内宫就被粪臭包围!
    对于宫内宫外一把手皇太后,更感到自己时刻也离不开太监!
    读者马上发现重大问题: 在刚刚发生的第一次“党锢之祸”中,国丈窦武大将军与阁老陈蕃都是太监的死对头!在先皇已死新帝初立之际,事实上就是由窦大将军与陈阁老联手执政的!这两人显然对太监抱着敌意!然而他们却面临临朝听政的女儿,她样样离不开太监,样样倚重太监!这太矛盾了。
    不能没有太监啊!拿宫内照料幼年皇帝来说,当妈这件事对窦太后来说肯定不适合:自己没生过孩子、年龄又尴尬,起码夜里,二十不到的皇妈与这没有血缘关系的十二岁“皇儿”是无法沟通的。事实上,小皇帝一进宫,窦妙就指定宫廷乳母赵娆与太监张让、赵忠去服侍,而非随自己同住永乐宫。从而她不会知道小皇帝半夜想家时偷哭的事,同时小皇帝也不敢把心思向这年轻的皇妈诉说。窦太后除了退朝回宫后,以 的身份对小皇帝教诲些宫廷伦理、宫廷礼仪之外,其余均放手赵娆、张让与赵忠,由他们包办照料。
    最知道小皇帝刘宏与皇妈间的尴尬的人,莫过于太监们。就在这关头,太监们的关怀来了。当时宫内最重要的太监是管霸、苏康、侯览、曹节、王甫以及赵忠、张让。他们曾都是前朝皇帝刘志身边的红人,仗着皇帝的权势,这群太监曾经作威作福。上到文武百官下到黎民百姓,只要遇到他们,无不回避不叠:惹不起,躲为妙!仿佛他们是瘟神、是扫帚星!可是太监们没料到,他们最强大的后台老板刘志居然会突然间一命呜呼,失去皇帝保护的太监一夜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他们一夜之间全收敛了,个个夹起尾巴做事,低调、卑微。好像对任何人都不构成威胁。
    待续
    ②窦妙皇太后(续一)

    不过,先帝死了新皇帝不是又来了?不是又有了临朝听政的青年皇太后?对于太监来说,只要有皇帝,有能控制得住的皇太后,就什么也不怕!其实,太监拥护窦太后临朝听政这一招就对了。临朝听政的结果之一就是能最大限度避免朝臣采取什么对太监不利的行动。首先,朝臣发布命令都需要通过圣旨、调动军队需要那就要符与节。而玉玺、太后玺以及调动用军队特别是御林军所需的符与节都归太后掌握。所以任何行动前都必须把公文报告带进永乐宫听候太后的批准。于是所有这些过程都逃不过太监的眼睛。而所有玉玺、符、节都离太监只有一臂之遥。整个天下安危都捏在窦太后手里,但事实上,没有一样能逃开太监的眼睛,名义上由太后掌握的玺、符与节最终都控制在太监手中!
    所以照料好、控制好新的皇上和太后,取得她们宠信,是太监们的头等大事。到时候, “面包会有的”这句话对太监来说总是能兑现的!
    就这样,窦太后只能信任太监,而太监却自有一套。所以除了太监之外,谁也没料到,就因窦妙母后“放弃对小皇帝直接监管”的一时决策错误, 最终成为她一家的灾难,也成为东汉政权彻底崩溃的源头。
    中常侍管霸、苏康这对最高级太监搭档有多亲近太后的优势。过去,因为先帝宠爱田圣等九个采女而冷落了同批的窦皇后,势利眼的太监们也疏远过她。当年这样做,现在看来显然是失策了。但亡羊补牢未为晚,如今依然有最好的弥补手段:先取悦讨好前朝汉桓帝的乳母赵娆以及窦太后的身边宫女,然后通过她们向太后献殷勤骗信任。其实,桓帝的乳母赵娆曾荣华富贵无比。只因她的亲属横行乡间,敛财过度,酿出重大事故,导致民声鼎沸,而被清流派官员定为黑恶势力而惨遭镇压!她与太监们相比,对清流们更有一笔苦大仇深的血泪账!此恨绵绵,中官贵人赵娆刻骨铭心!
    所以她的觉悟一点也不比各位公公差。
    (待续)

    ②窦妙皇太后(续二)

    有乳母赵娆的内部配合,太监们收买窦太后的身边宫女这一招还真的很有效!宫女们都是众太监的熟人,彼此之间原本就有一定的基础。再说,这些女人最贪得就是钱财与珍宝。那些东西,公公们手中并不稀缺。不断加深关系的努力,令宫女们十分满意。从而管霸、苏康搞掂了太后身边的跟班随从,并因此有更多的机会向太后请安问好,献忠心。小皇帝的贴身太监赵忠与张让十分善解人意,刘宏对他们也十分满意,彼此相处得很好。在少帝刘宏眼中,至少这些太监对自己忠心耿耿,不象母后那样爱限制自己。乳母赵娆有时也代替太后来关照刘宏。她一手连着太后,一手扶着小皇上,側身呼唤着太监,忙起来头头是道,更让刘宏感到亲切。
    这是太监们成功的第一步。太监们深知,只要手中有皇上,有太后,就不用怕外朝灼灼逼人的清流派官员,也不用怕大将军窦武以及三朝阁老陈蕃。
    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不过,不安因素还是出现了。新皇帝的到来当然会令宫廷骚动起来,其中包含原本受先帝宠爱的田圣等贵人,她们不但漂亮还言辞悦耳,特别讨人欢喜。出于年轻女人的心理,窦太后对她们的存在,十分不快:那些狐狸精是什么心态?想抢自己对皇帝的控制权?还是企图勾引未成年的皇帝?无论如何,那些均为窦太后所不能容忍!
    有天,皇太后总感觉发现小皇帝有点神情恍忽。但问他,却说不出所以然。这事轮到窦妙太后莫名其妙了。凭女人的本能,她头脑闪现了警觉。于是她想约束刘宏与宫内其它女人的来往。只是,她的警觉迟了一步,而这“约束”的念头反而拉开了“母子” 的距离。小皇帝已找到了心目中新的“阿爸”与“阿妈”,只是这些与母后窦妙无关,而恰是太监张让与赵忠。张让与赵忠最懂小刘宏的心思。
    此时虽然过了年,但严冬还不肯走,洛水还没有解冻,河洛地带还没有入春。汉桓帝年轻又死得突然,建皇陵的事,事情前根本就不曾考虑过。满朝文武议论了好一阵,才选拔清廉出名的魏郡太守陈球为“将作大匠”,主持修建桓帝陵墓。这位陈球也是两袖清风的清流人士。之前他受太尉杨秉的举荐,出任零陵太守,随后迁魏郡太守。这次是朝廷百官集体举荐出任将作大匠以负责一号工程。桓帝陵墓工程浩大,从选址到竣工,绝非百十天就可以草草了事。所以,桓帝遗体暂寄的梓宫依然在城内。尽管如此,宫廷成员为皇帝送葬的礼仪正在排练中。皇太后窦妙到场观摩,顺便巡宫,却凑巧发觉贵人田圣的不光彩行止,于是下令拿下这位令她心中恼怒已久的狐狸精!在皇太后的盛怒之下,田圣不经审问就被杖毙了!现行罪名模棱两可,逃不过却是老疑问:本该万寿无疆的先皇才三十六岁,为何就死在田贵人床上?分明就是这狐狸精的大罪!杖毙田圣,让母仪天下的窦太后取得第一回合的胜利。她还想扩大战果:只要找到其它宫妃不正当的证据,比如敢私下主动诱惑、勾引小皇帝,就一律拿下处置!最后下场也将与田圣一样!


    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前面已讲清,窦妙与田圣等十女,同是一年之前由太监从全国招来的美女中选拔出来的。窦妙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当皇后,不是因为特别漂亮,而是因为父亲窦武是朝廷重臣,加上东汉窦氏家族原本的高贵与优越性。事实上,同批进宫的田圣等九位采女中,身材最好、脸蛋漂亮的绝非窦妙!而阁老陈蕃才是促成此事的功臣。力荐窦妙为皇后,就为建立窦武、陈蕃之间的清流联盟打下基础,利于进一步完成铲除宦官专制的大业。陈蕃与窦武对此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彼此心照不宣。
    其实典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说的是弘农杨震的一段经历,引申开来,有多层含义。
    窦武出生于东汉永初二年,那是个平庸之年,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值得回味。但这年却有个与杨秉父亲杨震有关的故事。那就是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警示。
    永初二年荆州刺史杨震下放出任东莱太守,他路过冒邑县。县令王密听到杨震到来十分高兴,当晚立即便装拜访,并携重金以酬谢老领导对自己的赏识与举荐之情。但遭杨震的严辞拒绝:“老朋友了解你(才推荐了你), 你却一点也不了解老朋友的为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 ”王密还以为杨震虚伪假正经。便说:“夜里不会人会知道的。”这话令杨震气炸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 ”
    讲这故事,想表明,同样的八个字,用于不同场合,含义不一样。
    其实,任何不为人知的隐私,也都可以引用这八字。桓帝刘志也一样!他在立后的问题上扭不过陈阁老的执着,让步了。他决定把皇后帽子给窦妙,却把真爱留给田圣与另外八名采女。所以桓帝临死前,还是不忘把她们晋升为贵人。但汉桓帝究竟爱不爱身边的女人?为何,三任皇后总抱怨他薄情?其中隐私奥秘,难道不可以用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来回答?
    因皇帝不爱,皇太后窦妙成为怨妇。她除了冲动之外,缺乏应有的理智,更没有宽广的胸怀与觉晤。她以为桓帝对自己不亲,就怨恨其它九个狐狸精。她就不会想想,其它九个贵妃就不会遭遇与她相同的疑问而去埋怨宫廷里许许多多的其它女人?难道问题不正出在桓帝刘志身上?青少年时期纵欲过度需要付出代价的!特别像他那样,十四、五岁刚进入发育年龄就无时不刻面对宫中成千性饥渴的女人!很可能因为发育没完成就过度超支,导致提早出现性无能!所以,刘志皇帝会是否没开花就凋谢?没进入花季就无能?那问题只有“天知、地知、床上两人知”了。

    (待续)

    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续)

    因皇帝不爱,皇太后窦妙成为怨妇。她除了冲动之外,缺乏应有的理智,更没有宽广的胸怀与觉晤。她以为桓帝对自己不亲,就怨恨其它九个狐狸精。她就不会想想,其它九个贵妃就不会遭遇与她相同的疑问而去埋怨宫廷里许许多多的其它女人?难道问题不正出在桓帝刘志身上?青少年时期纵欲过度需要付出代价的!特别像他那样,十四、五岁刚进入发育年龄就无时不刻面对宫中成千性饥渴的女人!很可能因为发育没完成就过度超支,导致提早出现性无能!所以,刘志皇帝会是否没开花就凋谢?没进入花季就无能?那问题只有“天知、地知、床上两人知”了。
    频传桓帝刘志驱使成群妃子赤身裸体在宫内裸奔,用人体艳餐招待并嬉闹宠臣的天下奇闻。那不正说明刘志皇帝十分变态吗?性变态往往来源于他自己难言的性无能!他有愧,才用那低级招数以释放成千怨女的苦闷! 去年为他招来十个顶级美女,表面上不浪费指标而全部收进,实则更可能是掩盖自己的无能。或许,那位表面上热热闹闹的田圣贵妃,她心底的凄凉与窦妙没有两样。
    对于三十六岁而亡的桓帝刘志,面对六千个老婆辛勤耕耘二十三年,就算广种薄收,也不至于结不出一个男生果子吧?老婆多,不等于能力强,而只是浪费资源而已!所以,年轻太后窦妙的埋怨是不公道的,其余六千女人或许更冤枉。这种“天知、地知、男女两人知!”的事,心里知道就行,没有必要怨天尤人!窦太后置田贵人于死地的行为,只说明心胸狭窄!
    所以,窦太后想收拾其余贵妃的问题令宫内的太监头目们头疼,但他们个个心里明白:眼下宫内的所有美女,都是用来对付新皇帝的法宝!加上,从先帝死后到新帝成年之前,宫廷将暂停选美程序。越是这样,现有的美女就越宝贝,就越不能让太后轻易牺牲掉,特别是余下的那七个最年轻的贵人。
    中常侍管霸兼任长乐太仆,他与老奸俱滑的苏康搭档,共同服侍住在长乐宫的窦太后。他们见到窦太后发怒,就双双跪地苦苦哀求,申述刀下留美的理由。眼前如此卑躬可怜的太监,他们的话又说得如此入情入理,能拒绝吗?太监的诚恳与忠实,终于感动了太后,于是她止手作罢。
    本节续完

    ④汉宫时髦:穿开档裤!
    心肠变软的窦太后从此更觉得需要管霸和苏康这种人在自己手下办事了,但管霸和苏康是为您窦太后办事的吗?窦太后没想过。
    更令窦太后没想到的是,自己惩罚贵妃田圣的事,引起宫廷所有女人的恐惧,导致自己严重失去人心。反而是太监管霸和苏康被认为仗义有担当精神。更糟糕的是:那事惊吓了小皇帝刘宏。这种惊吓不但没有起到巩固母子感情的作用,反而使刘宏对“窦妈妈”产生恐惧感:田圣姐姐长得好看,还挺和气,就不知“窦妈妈”为何生气?为什么要杀田圣?莫非是因自己才让田姐姐倒霉的?刘宏甚至因田圣的死产生了愧疚感。在刘宏看来,全宫廷的女人都很美很和气,就只有窦皇妈威严得有点可怕!
    安排赵忠、张让以及奶妈赵娆来照料小皇帝刘宏是窦太后认可的。 虽然宫中有不少针对张让的风言风雨,但都是过去的事,太后不持成见。她觉的年龄大点的太监或许比年轻的更适合照料小皇帝。况且,由于“母子”年龄太接近的缘故,许多原本可以由母亲向儿子传帮带的秘密,太后就无法做到,说的出口吗?她需要稳重成熟的太监代替自己。比如这么一个细节:东汉连续两朝的皇帝都生不出儿子。一旦没有皇帝血脉的太子,皇朝的根基就被动摇,这是皇朝难以启齿的耻辱。先帝刘志就是没有子祠就匆忙去世,不得已由原国丈出面找个远房堂侄继位了事。如今皇帝十三岁了,十三到十四岁就该全国进行选美征妃了。长辈早该未雨绸缪,适时向小皇帝传授床笫之术,以便趁早开花结果。原本这是父母的事,但那对于低龄皇太后来说,却太令人尴尬难堪了。怎么办?只有让太监从中操作。太监本就是皇宫内女人与皇帝之间的皮条客!让他们出面教皇帝懂那些,还不是小菜一碟?
    其实不用难为太后去说忌口的话,老克勒张让、赵忠把多年积累起来的见识当故事讲出来,小皇刘宏听着听着就开窍了。渐渐地,灵帝刘宏面对宫中成百上千女人,特别是其中最美的几个,不再发慌,也更不回避了。引导刘宏与各贵妃姐姐的往来,自然是张让、赵忠的功劳。
    宫廷御膳十分精美且富有营养,原本肤色微黑、豆牙身材的刘宏没经历多少日子,就白嫰了起来,而且壮实了,性格也比刚进宫的时候活跃了。这也可以看成张让、赵忠精心照料的功劳。太后为此省了些心思,态度自然放松了许多。
    张让并非想象中那么单纯的太监。有关窦太后老公在少年时与张让有断袖之癖,虽说那只是风言风语,然而对窦太后来说,本就不该忽略张让的人品。
    不过这几个月来,窦太后已经逐渐接受了太监们的好意。特别是服侍皇太后的宦官王甫、曹节等人,天天在太后面前说三道四,散布陈蕃、李膺等朝臣的谣言,说窦武大将军被朝臣包围而“被人当枪使”等等,还经常提醒皇太后不要放弃临朝听政。
    经不住诱惑与欺骗,窦太后有时还真怀疑父亲窦武被人利用。她习惯了太监们忠诚,放松了警惕。既然,窦太后缓和了态度, 太监们对刘宏巴结也就少了几份顾忌。反正,任何时代,太监都把自己能得到皇帝的信任放在第一位。男人喜欢美女永远是社会与自然的共同规律!哪怕情愫未开的少皇少帝依然如此。这就有太监发挥特殊作用的巨大空间。
    不觉几个月过去,春去夏临农历五月到了。不知何时,也不知用何手段,张让、赵忠诱使刘宏入香闺初尝云雨之乐?就无从知道了。反正尝了滋味的灵帝也变得更机灵了。张让、赵忠对他的慈爱与关切,使他找回了失去的父爱,也添了一份母爱。他首次开口喊了张让阿爸,认了赵忠阿妈。太监是人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说她是男就算男,说他是女也没错。从小失去爸的刘宏从太监找到了父爱与母爱。虽然是畸形的,却又是实在的。
    (待续)
    ④汉宫时髦:穿开档裤!

    为了满足小皇帝的好奇心,太监暗示某些宫妃们裙子之内别穿打底裤,穿裤也得是开档裤!以便时刻准备随时接受皇上的检阅,完事后一站起来就算是打扫了战场。那样一来,就不至于被太后的耳目发现。但事实上,窦太后对此早已是睁个眼闭个眼了。
    就这样,张让、赵忠在皇宫内创造了一项世界记录:在汉灵帝时代, 汉宫内的嫔妃无一例外,围裙之内不穿裤,不穿裙就改穿开档裤!
    这堪称是极品太监了。天下第一的荒淫之主与败国之君汉灵帝,就这样在他们手中调教出来了。
    这故事说得像一场风花水月!
    但马上一个严峻考验打破了大家的美梦:窦太后与太监们之间发生严重的信任危机。事实上,管霸、苏康从来就不曾忠实过窦太后以及大将军窦武,只是太监那张谄媚的笑脸掩盖了一切,大家看不见而已。
    太监表面上忠厚无比,而暗中却时时刻刻窥视着窦太后,收集或窃听她与父亲窦武大将军商讨的朝廷大事。但总归有失足的那次,管霸还是在偷听时被抓个现场!审判得知:长期以来管霸、苏康就是惯犯,不但窃听国家大事,还监视清流派首领陈蕃的行踪!于是,管霸、苏康被尸首分家!此事没有让太后产生远离太监的念头,结果只是太监换太监而已。于是,曹节、王甫取代了管霸、苏康出任长乐太仆。窦太后不知道,曹节不过是另一个管霸或苏康而已。而且,因为管霸、苏康死了,太监内部山头被削平了,反倒有利于曹节、王甫成为太监集团新的核心。窦太后少了管霸、苏康,更需要曹节、王甫来听使唤、跑腿、办事。她以为自己把控宫内的所有太监使女,但太监们却努力着实现对这位皇太后把控,只是她自己一点也不知道被太监监控而已。
    太监曹节、王甫和乳母赵娆以及窦太后都是汉桓帝刘志留下人物,只可惜,只有曹节、王甫和乳母赵娆能看透窦太后,而反过来却不行。

    ⑤九月辛亥政变
    表面上,汉桓帝刘志一死,东汉朝廷政治格局重新洗牌:窦妙就自动转为皇太后。她父亲窦武成了把握全国军权的大将军,清流派领袖陈蕃成为太尉,处世圆滑的胡广当了司徒、皇室成员刘淑也进入朝廷中枢。而此前遭迫害的李膺、范滂、杜密、陈寔所代表的清流派官员也重新回到朝廷共参政事。由刘志与宦官集团一手制造的第一次“党锢之祸”被解除。当年因清流而誉满天下的“三君”与“八俊”的回归,令人产生某种乐观的情绪。
    经过大臣们的商议,决定聘用杨赐当新帝刘宏的国学与经学教师。杨赐是弘农杨氏杨震之孙,杨秉之子,门风彪彰,国学基础浓厚。这就是说,大臣们一致同意,把刘宏培养成一代明君的希望就全托付给杨赐了。现在的问题是:汉灵帝刘宏是否能带来某种新希望?
    然而,好景不长,过度乐观的清流派马上遭遇了滑铁卢之役,他们再次成为宦官的手下败将!不过,战役的开头主动权一直掌握在清流官员手中。
    还就是五月的一天,洛阳上空出现了日食现象。日食又被说成天狗吞日,是不祥之兆。朝野上下惊恐不已。按前汉国师董仲舒小圣所推崇的‘天人感应’之说,那就是上天对天子施政不当所做出的警告!窦武、陈蕃等立刻借机上奏,他们对皇太后说:这天狗吞日,意味着宦官干政,招致天怒人怨,必须将他们全部绳之以法!
    为此事,窦武特地进宫对女儿补充说明:按惯例,太监只负责管理宫廷杂事、保管宫廷财产;现在,太监他们却参与政治掌握权力,亲戚朋友,遍布天下,专门贪赃枉法,对百姓肆意暴虐,搞得天下乌烟瘴气,应该将他们全部罢免或杀掉。
    窦妙听后很吃惊。她说:两汉以来政界一直都有宦官;犯法的,当然可以进行诛杀,但怎么能全部杀掉?
    是啊,太后说的是情是理,难以驳斥。这些太监天天笑脸相迎,非常忠心,看不出有什么不好。杀了他们,以后谁来服侍哀家?自从窦妙同意处置俩奸管霸、苏康之后,再也不忍心处罚曹节、王甫等人了。于情于理皇太后都觉得难以下手。
    女儿当头一盆冷水,令窦武无言以对,计划搁浅!窦太后此时正在临朝听政,她不赞成的事,还能继续吗?不过,窦武、陈蕃依然不死心,计划还在继续安排中,等待下次机会。
    这年八月,窦武、陈蕃完成了京畿地区的警备部署之后,再次谋求处治宦官曹节等人。记得前次推翻梁冀时有个尚书令尹勋吗?尚书令就是皇帝面前的秘书长啊!上次就是他负责宫廷警戒,收缴一切符、节、官印、令旗等等,保证了抓捕梁冀行动的顺利进行。他本应是有功之臣。不过此人嫉恶如仇,崇尚清流而与公公们不融洽,铲除梁冀的功劳与好处都被太监们捞去了。这次,又是他老人家带头上书弹劾黄门令宦官魏彪并要求立即逮捕。窦武坚决支持尚书令尹勋,宣布罢免了魏彪,并且逮捕了与魏彪狼狈为奸的长乐尚书郑飒公公。
    审问连夜进行,太监郑飒为了立功赎罪,就揭发了曹节、王甫等宦官大头目的一系列罪行。窦武将审讯结果一并上奏,要求收捕一干人犯。这次铁证如山,宦官集团的末日眼看就到了。

    ⑤九月辛亥政变(续)

    此时,窦太后的作用至为重要。尚书令尹勋弹劾曹节、王甫的状子及郑飒交代罪证都由窦武带进永乐宫,呈报太后具结。然而,令窦武和陈蕃等人不解的是,窦太后又是一票否决!其实她内心甚是纠结,实在不忍看到曹节、王甫等人被一锤致命的结局。窦武和陈蕃十分失望,但还不止步。
    这年九月七日,失望的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太监头目曹节、王甫正抓紧策划政变以谋杀窦武!正巧就此时,长乐宫太监、五官史朱瑀窃取了窦太后收藏的重要文件,那就是尚书令尹勋的密奏。朱瑀看过内容后便大怒:"宦官放纵非法的,尔等要杀便杀。但我们没罪啊,何以应该一并诛灭?"
    好啊,你心狠,我就更毒!你说太监坏,我不可以反咬你一口?我就说你窦武胆大包天,居然要废皇帝!反正密奏在我手中,你死无对证,我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于是朱瑀在宫内大呼大叫,信口编造谎言:"大逆不道啊, 大逆不道! 陈蕃、窦武不但要杀全部太监,还奏请太后废帝!真是大逆不道啊 ! " 呼叫一阵之后,他主动联系宦官头子王甫、曹节,并把把尹勋的密奏向他倆展示。于是曹节便发动所有的太监,以自保为由,要他们联合起来听自己的。像“茅厕政变”一样,他让众太监 “歃血为盟,结拜生死兄弟”以图同命运共生死!
    结盟仪式一结束,太监们杀死了不参与这次歃血为盟的其它太监。然后冲进永乐宫挟持了窦太后,并押往南宫云台。朱瑀还抢劫了保管在永乐宫的玉玺、太后玺、兵符、令节。有了玉玺、太后玺,太监们就可以矫旨以调动整个国家机器!有了兵符、令节,太监就可以调动军队,发号施令。想杀谁,他们就可以杀谁!同时,宫廷乳母赵娆及太监张让、赵忠则哄骗灵帝刘宏,说是窦武造反要废掉他的帝位!他们劫持并蜂拥着灵帝刘宏,以天子和太后的名义发布平乱诏令,由太监调兵包围了窦武以及仓促之中召集来北军五校兵卒。窦武手下这些士卒面对皇帝“亲率”的御林军不知所措,纷纷倒戈。恰此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的军队正回师进入京城,不知真相的他接到太监炮制的矫旨,就信以为真,于是“奉旨”进攻窦武。窦武被围兵败,无奈自杀。太监们就在一夜间成功地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扭曲、阴暗的宦官集团再次战胜了衣冠楚楚的清流士大夫! 这就是汉灵帝建宁元年 “九月辛亥之变”!
    曹节策划的宫廷政变成功、窦武被杀的消息传到太傅陈蕃耳中。这陈阁老不顾年老体弱,奋然率领八十多位门生赶入皇宫承明门讨说法,遭太监王甫率兵包围。在力量悬殊的抗争中,陈蕃一众最后全部身亡!陈蕃与他的门下,以灯蛾扑火的方式进行了最后的挣扎,成了这次政变中最为悲烈的一幕!老臣的陈蕃令人敬佩,为了自己所忠心皇朝、为了志同道合的战友、更为了自己所崇尚的正义,明知必死,也要把最后一刀砍向黑恶势力后再死!他成了东汉清流最为光辉的一面旗帜 !
    (本节续完)
    4、第二次党锢之祸
    太监秘密策划的九月辛亥政变,又制造了东汉末年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①李膺、范滂之死
    曹节、王甫秘密策划的政变一举成功!历史上,没有下势的太监再次战胜大将军与太尉为首的文武百官!陈蕃、窦武两家惨遭灭族,迎立刘弘为帝的光禄大夫刘倏被杀。尹勋、李膺、杜密等等大批清流官员被逮捕下狱!
    原本,李膺是有机会逃走的。而且有人提早向他透消息,劝他躲避大逮捕。李膺回答说:“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死生听从命运,往哪里逃呢?”他自动赴诏狱宁受严刑拷打。他的妻子被流放到苦寒边远地区,他的父兄以及门生故吏均受牵连下狱。面对恐怖与屠杀,这批东汉清流们的视死如归、从容就义的精神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另一清流代表人物范滂,因能以道德引导别人,所以他与郭林宗 、巴肃 、尹勋 、羊陟等八人并列为“八顾”,又与刘表、张俭等八人并称为"江夏八俊"。虽然他此时不在京城洛阳,但党锢之祸放不过他!
    朝廷诛杀党人的诏令下到各郡县。范滂听说督邮吴导奉逮捕令来抓自己,就到县衙投案。县令郭揖见状大惊,决定舍官营救。看似,这里就要上演《三国演义》中捉放曹的一幕。所不同的,这里不是陈宫与曹操,而是县令郭揖决定弃官与范滂一同逃命,但范滂拒绝了。他不是承认自己有罪,而只是因为汉代法律的家族连坐制十分荒谬:一旦自己逃命,母亲与其他亲人会因联坐而代自己受罪!因逃命而连累老母,那是范滂万万不能接受的。他更不愿意因为自己而坏了郭揖的前程,于是回答说:
    我死了,祸患就终结了,哪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范滂坦然步入死囚狱。但他心中十分坦然:自己是无罪的。
    杀头的日子就到了。
    临刑前,狱吏要他去祭拜皋陶。范滂大义凛然地回答 : " 皋陶是古代正直的大臣,如果我没有罪,他一定会代我向天帝申诉;如果我真的犯了罪,理当伏法,祭祀他又有什么裨益 ? "
    同牢的其它囚徒听了,觉得范滂说的句句在理,也都不去祭祀皋陶了。
    到了刑场,母亲与范滂诀别。范滂劝母亲:"我们生死存亡各得其所。希望母亲大人忘掉眼前这难忍的生离死别之情,不再增加哀伤。"
    母亲反而安慰他:"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这样贤人齐名,死了又有何憾?好名声与长寿那能兼得?"范滂跪下接受母亲教诲,叩拜两次作为诀别。
    范滂死了,他才三十三岁。道路上的行人见状,无不流泪。
    什麽是气节?在东汉末年,慷慨赴死就是气节,舍生取义就是气节!这种气节正是这批汉末清流所推崇的。
    清流,是针对黑暗、贪腐的宦官专制而言。不与黑暗腐败同流合污,像高山白雪、林间清泉,保持自己的纯洁与高尚,他们宁为纯洁与高尚而死,也不向黑暗与贪腐苟且。这就是东汉清流坚持的风骨与气节。
    这种风骨与气节影响着后来的整个魏晋时代。随后,当我们看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刑场演奏完《广陵散》之后从容赴死的情景时,我们就会产生有似曾相识之感
    然而,李膺、杜密、范滂等等东汉清流,就是本着忠君爱国的理念,从从容容地死在他们所效忠的皇帝的脚下。然而我们以后会发现,嵇康显然是拒绝与司马家族合作才死的,我们不知其内心是否偏向曹魏,但他并没有表明自己效忠什麽皇帝。嵇康与范滂同样是面对恶势力而慷慨赴死,但表达的的志向明显不同!嵇康是嵇康;范滂是范滂;皇帝是皇帝。范滂为忠实于皇朝而死;嵇康是为了自己的人格而死,为自己的风骨而死。同是慷慨一死,其中有细节的差异。这问题,结合魏晋时代来讨论的话,就会更加清晰。
    不管怎么说,建宁元年(168),是东汉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年。临朝听政的皇太后窦妙犹柔寡断,更因大将军窦武麻痹大意,从而败在临门一脚。一夜间太监们成功地发动了宫廷叛乱。此后他们先后弄死了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虎贲中郎将刘淑、光禄大夫刘倏、侍中刘瑜、尚书魏朗、御史中丞陈翔、议郎巴肃等百余官员,另有近千名清流遭逮捕或流放,宦官专制再次复辟,再次弹冠相庆。
    惨烈、血腥、恐怖的气氛弥漫着中原河洛大地,扭曲、黑暗的宦官政治控制着东汉皇朝。到此地步,窦太后才明白:因自己的愚蠢而害整个朝廷、害了忠臣陈蕃、害了父母全家、也害了自己。但此时已是后悔莫及了。太监头目曹节、王甫来了,邪恶与狰狞已经暴露无遗,把两天前还是自己顶礼膜拜的头号主子窦太后驱逐了,改认刘宏生母董氏为新主子。慎园贵人董氏接进原先窦太后的永乐宫,她的封号改为孝仁皇后。


    ②乡原胡广
    耿直且嫉恶如仇的陈球因为忙于监造刘志皇陵没有卷入那场灾难。原本,将作大匠本就可能顶替当大司农或少府等职位的。但是,太监把他挤出京城洛阳调往南阳,贬回太守之职。还有一个称为洋球的,太监没注意到他算哪根葱?从而也没受到牵连。没灾没祸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太监们弹冠相庆,再次粉墨登场。显然,他们根本就不在乎陈球、阳秋这些人。因为公公们手中还掌握着一批听使唤的官员,他们会为自己办事的。
    这些人都有谁?没听说三朝元老胡广吗?这次九月辛亥政变中,他老人家表现就很好嘛!他比陈球、阳球之辈重要多了!
    的确,司徒胡广原本就与这次被灭族的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构成辅佐幼帝的“三架马车”, 同是 “顾命大臣”。而且三人共同录尚书事,所谓“共同录尚书事”就是指他们三位都是书记处书记,共同批阅所有朝廷文件、处理所有国家大事。他们三人像法国大革命中雅阁宾专政中的罗伯斯庇尔、丹东、马拉那样的三人小组,共同主宰国家命运。三人中窦武才六十岁,是小兄弟。最老的陈蕃已过八十岁,而胡广也七十八岁了。表面看,是陈蕃比胡广更长二、三岁,但从官场经历来说,胡广在汉顺帝时期已经当京官,历事六朝,为官三十余年,史称"一履司空,再作司徒,三登太尉"。其一生不知见过多少的刀光剑影,不知经历多少狂风暴雨!资格显然比陈蕃老得多!胡广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事:本初元年梁冀药杀汉质帝,要立自己妹夫刘志继承皇位,可遭到李固、胡广、赵戒等的联合抵制,梁冀被动。但是谁也没料到,次日一早继续辩论时,胡广、赵戒突然变节反水,屈服了。李固背后挨了胡广这一软刀,最后惨败,梁冀得逞。汉代由盛转衰,缘于此步。
    不过,大家还是原谅了胡丞相:人家讲中庸嘛,何必为难他政治上选边站队?于是京师流传这样的谚语:
    万事不理问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
    这就是说,胡广为官经验丰富、性格圆滑、左右逢源,是政坛著名好好先生、官运亨通的不倒翁 !由于在官场先行了一步,胡广反倒是在关键时候举荐过陈蕃。当然,陈蕃随后也投桃报李,处处敬重胡广。三架马车合作愉快。
    这次因太监政变,“三架马车”散了架,只有好好先生胡广没有倒,不但没有倒,反而从司徒升官太傅,代替了陈蕃。不但代替了陈蕃,更是从“共同录尚书事”升为唯一的“总录尚书事”!太监们发动宫廷政变的受益者居然胡广!
    原本他是窦武、陈蕃的同志,同是最高三人小组的领导成员! 不可能吧?但事实确正是如此 !
    说好好先生胡广向太监们出卖了窦武、陈蕃?那不像,自从当年读了李固死前留给自己与赵戒的责备信之后,胡广良心有所触动,此后行为办事就更加中庸,更加不偏不倚了。
    而本次事件,他辞职在先,绝非临阵降敌。有关这次真相的记录如下:
    “胡广因病乞求逊位,适逢陈蕃谋诛宦官失败遇害,于是命胡广接替陈蕃任太傅,总录尚书事。”
    这就是说,胡广仅是凑巧而已:他病得正是时候,既没有参加窦武、陈蕃铲除太监的最后决策,也没卷入太监的政变活动。他没选边站队,谁也不得罪!
    我们知道,百官如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等要铲除太监的呼声是通过上书形式向朝廷中枢表达的。这些书信文件均集中到尚书台,到“共同录尚书事”的三人小组手中,由他们共同讨论决定。铲除太监的事,胡广不是没参与研究,只是遭到皇太后窦妙多次否决后感到事情不顺利,且自己内心完全不想与太监作对头,于是在关键时刻称病,口头申请辞职。不再参与讨论决策了。
    等到太监取得全胜,给胡广升官晋爵时,他的病就好了!
    ②乡原胡广(续)

    太监取得全胜,给胡广升官晋爵。胡广的病就好了!
    至于太监发动九月辛亥政变的借口是:窦武、陈蕃与刘倏等要把自己九个月前亲手选立的新皇刘宏帝废掉!胡广心内清楚:这纯是信口雌黄!但他怎么不能出面说一句真话?再说,窦武、陈蕃一直很尊重自己,此时遭受太监调来的军队围杀,胡广不能出面化解一下战局?后来被太监冤枉下狱、被冤杀的成百数千官员中,有许多是司徒胡广的门生与粉丝!他怎能假装看不见,不出面解救出一、二名?对太监的横行,胡广不能表示表示自己内心的一丝丝不赞成?
    这样说来,“好好先生胡广”未免太冷血了。 于是时人说他是为了乌纱帽而柔媚宦官。
    因病得福,胡广精神抖擞,不继续称病了,七十八岁的胡老以一代三,取代原先的三架马车,一举登上权力与名誉的顶峰。在这最高位置上,一干就是四年,为宦官专制政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清交继年代的史学家谷应泰对胡广有这样的评说:
    胡广三公,难除甫、节(指太监头子王甫、曹节)。心熏禄位,志怵祸机,前有谗而不见,后有贼而不知,而小人遂得乘其隙也。
    而宋代诗人徐钧更是用诗歌表示对胡广之不屑:
    六朝黄发老三公,固位依违善取容。
    真是乡原为德贼,如何至德比中庸。
    后代文人批评:像胡广这样毫无正义感、毫无同情心的乡原,实乃道德之贼啊!
    但是,宦官专制之所以横行无忌, 固然因为皇帝荒淫无道宠信小人,还因为有极端自私而毫无道德底的“好好先生”胡广。除他而外,难道不能问问文武百官:你们中间多少人与胡广是同类货?所以,账全算在刘宏皇帝与胡广这两人身上也是不公平的。其实此后两千年间,也绝不缺乏胡广这类貌似乡原实为德贼的人物。
    讲清流的气节,讲建安的风骨,我们却首先把一位没有气节、没有风骨的人物拿出来议论,实在出乎原先设想之外。只是胡广这人太具备普遍性与典型性,想避,也都避不开啊。
    ③退隐山林为何成高尚的生活方式?记张奂、李咸、王畅与郭泰
    辛亥政变中,宦官调动御林军去诛杀清流官员。刚平定匈奴从边境班师回京的张奂不明真相,信了矫旨而盲目去攻打窦武,因此受到曹节的重赏。但随后,太监们没有拿出所谓陈蕃、窦武阴谋“废帝”的任何证据。张奂倒是弄清楚了:太监非法窃取大将军窦武转交给窦太后的奏折文件,然后造谣惑众以发动政变。太监给自己的圣旨是假货、是矫旨!于是张奂为自己被太监曹节利用而害死忠良,心中懊悔万分。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张奂以“天象突变”是凶象为由,上书皇帝要求为窦武、陈蕃、李膺等人平反。此事引起曹节、王甫及太监们的恐慌与愤怒,不等汉灵帝表态,就严厉斥责原本自己曾拥护的“功臣”张奂,并将其撤职发配回老家。
    张奂被撤职,其手下的一匹西北狼冒出头来了,此后就连连祸害了中华。那是一匹失控的狼,此狼大名是董卓。董卓将有机会成为赫赫大名的人物,到时,我们将不失时期予以介绍。
    此时,郎中谢弼也替窦武、陈蕃鸣不平,还提出要迎皇太后窦妙回宫。这事被看成是对宦官集团的严重挑战!谢弼最终也被曹节革职,弄死在狱中。
    看到张奂、谢弼等人的上书,曹节为首的太监帮发觉窦武、陈蕃等人的名望还在,内心极度的恐慌,于是就让刘宏彻底查办耿直敢言的清流官员,看不顺的就下大狱并连坐五族。九月辛亥政变后,凡不服从太监专制者,杀的杀、关的关,迫害狂潮席卷全国。这是东汉发生的“第二次党锢之祸”。

    (待续)
    ③退隐山林为何成高尚的生活方式?记张奂、李咸、王畅与郭泰(续1)

    九月辛亥政变及党锢之祸后,因宦官滥施淫威,清流官员或被害、或被贬、或不屑与宦官为伍而退隐,高层空出许多职位。太仆李咸内心景仰清流但处事谨小慎微,太监不认为他是危险人物。从而在建宁四年(171年),他顺利替补了太尉职务,步入最高决策层的三公之列。
    第二年,被太监们软禁在南宫云台的窦妙皇太后,因天天为自己的失误而自责,还因父母及整个家族的不幸而痛苦,还对眼前出现太监的无耻而愤怒!她在悲痛与悔恨中早早结束性命,那年不到25岁。
    然而,太监曹节、王甫依然不肯饶过窦太后,喊人弄辆普通的衣车载着她尸体,放到南市一处无人居住的普通民房中, 还企图将其降格为普通“贵人”的身份,草草埋葬,另外找一个已经死去多年的冯贵人遗骸代替皇太后陪葬汉桓帝刘志。
    此时,灵帝刘宏终于说了一句良心话:“太后亲立朕躬,统承大业。 《诗》云:‘无德不报,无言不酬’ 岂宜以贵人终乎?”
    “无德不报,无言不酬”出自《诗?大雅?抑》。这很可能是国师杨赐教刘宏学诗经时批发的一点点伦理道德。但是,迫于太监集团的淫威,灵帝刘宏还是不敢直驳太监们,而提议三公六卿全体在朝廷集体讨论,搞一次畅所欲言的大民主。但不忘加上一句:这要在中常侍赵忠公公监议之下进行“畅所欲言”。注意这男不男、女不女的赵忠,正就是灵帝刘宏喊“阿妈”之人!由太监“阿妈”代替皇帝去“监议”文武百官,恐怕这大民主要大打折扣,成为太监集中制了。
    太尉李咸当时卧病在家,听说是有大事待议,就扶着车把而起要去参加。临走他对老婆说:"要是皇太后不能陪葬桓帝,我就死在那里不回家!"
    难得啊,李太尉终于说出一生中最惊人的豪言壮语,表现出难得的慷慨激昂!
    为了做好“不成功则成仁”的准备,他随身备好自杀用的毒药,只要话不投机,就立地成仁,提脑袋去见先帝!
    不想,他到朝廷一看:临朝官员数百人,眼光齐唰唰地瞻望监议的中官太监“皇阿妈”赵忠,没人敢先开第一口!李咸气势一下子就蔫了,有口难开了。赵忠公公看会场气氛正合心意,于是放话了:各位大人,有话说,有屁放嘛! 扭扭捏捏成何体统?反正不论说不说,均"议当时定"!
    赵公公看来,文武百官个个是孬种,就是就让他说,谅也不敢!
    (待续)
    ③退隐山林为何成高尚的生活方式?记张奂、李咸、王畅与郭泰(续2)

    赵公公看来,文武百官个个是孬种,就是就让他说,谅也不敢!
    突然站起来一个人!此人是廷尉陈球。他不久前从南阳太守的位置回京任廷尉之职。他说:"皇太后以盛德良家而母临天下,宜配先帝,是无所疑。"
    太监赵忠先是一愣,见是陈球,就皮笑肉不笑地说"你写成文字吧!"这位“皇阿妈”见多识广,他料陈球没那个胆量。这里三公九卿济济一堂,什么时候轮到你陈球落笔签署文件的时候了。他猜,陈球一定会推卸让三公太尉、太傅、司空执笔署名下文。只要三公谦让,赵忠马上实行集中制,剥夺陈球的发言权!
    却没料到,这陈球居然不让三公,毅然落笔。快人快语,一篇批驳太监荒谬的动议,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赵忠接过陈球的动议一看,字字大义凛然,不觉一惊:好你个陈球,果然观点犀利!你分明在为窦武、陈蕃翻案嘛!
    于是“皇阿妈”赵公公亮出了太监所固有那种绝招:身子扭妮作态像没有骨似地扭摆着、不时地前俯后仰,嘻笑着讥讽陈球: "好你个陈廷尉,你牛啊!居然这等说,还白纸黑字地立下凭证。厉害啊,厉害!"
    陈球毫不退缩:"陈蕃、窦武既冤,皇太后又无故遭幽闭,臣等时常为之痛心,普天下为之愤叹。我今天既然说了,即使是退而受罪,也是夙昔之愿!"
    言词慷慨激昂,文武百官顿时振奋起来,大家佩服!于是纷纷表态:拥护陈球的动议。
    颤颤惊惊的太尉李咸本不敢开第一声,但看到陈球如此义正辞严,他深受感动,不禁大声地出来响应:"我原本就是这样想!陈廷尉所言正合我意! "
    经合庭复议:皇太后身份勿容置疑!
    事后,太监曹节、王甫不服,再次复争。被逼上梁山的李咸终于挺住压力,让汉灵帝声明尊窦妙为母后,然后配葬汉桓帝刘志。
    太尉李咸不敢像陈球那样勇敢地面对太监曹节、王甫。但内心也十分鄙视太监!皇太后窦妙按规格安葬后,他立即卸职告老还乡。
    因为社会黑暗,人世险恶,李咸无力抗争,但也绝不与太监同流合污!李咸贵在是非分明、爱恨鲜明、良心光明!他依然是个备受大众赞许的好人。任何年代,做个好人都很难。李咸就是好人!任何人都有缺点,无法十全十美,谁都有恐惧与软弱的一面,从而多数人成不了英雄好汉。但那一切都没必要感到遗憾!
    李咸告老归田,隐居山林,与世无争,远离卑鄙与无耻,过自己清高与平淡生活,这是他对理想、对高尚的选择。

    (待续)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7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19:27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