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族政治与魏晋风流 【正在连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世族政治与魏晋风流 【正在连载】[第76页] |
作者:tsenway |
首页 上一页[75] 本页[76] 下一页[77] 尾页[7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2、东山再起 ①新亭会 魏晋年代的隐士越有名气,就越是逍遥不肯当官;而越是不肯当官则名气越大。谢安就是这种这种人。当然,这是需要条件的。一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吃穿无忧,逍遥自在,不为五斗米去竞折腰;二是家族兴旺发达,亲朋好友良多,高朋满座,名士川流不息,那才能做到声名远播,名扬天下。隐居东山的谢安逍遥自在,自然不希图做官。然而他的朋友王胡之则不一样,为了家族荣誉与个人生存,他不能放弃任何入士的机会。王胡之先后出任吴兴太守、侍中等职务。后来他还被选拔为平北将军、司州刺史,成为东晋北伐光复中原的将领。王胡之正是王廙的儿子,王羲之的堂弟。这门家族的兴旺存亡正依赖着王胡之。谢安、王胡之虽志趣不同但交情颇深,彼此多有诗文往来。王胡之力劝谢安出山为国效劳,然而谢安不为所动。他赠《与王胡之诗》展示了对自然无拘无束的追求,称赞山林环境之优美以及自己隐居的惬意,表明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山水弦歌、逍遥娱乐之上。诗中流露着魏晋风流中所蕴含的颖悟、旷达与真率。 朝乐朗日,啸歌丘林。夕玩望舒,入室鸣琴。五弦清激,南风披襟。 醇醪淬虑,微言洗心。幽畅者谁,在我赏音。 然而长期隐居培养子侄的初心,谢安还是没能坚持到底。原因是谢家出现了断裂:撑起家族中的几个顶梁柱在几年里相继垮了下来,家族大厦面临坍塌。其处境与入士前的王胡之几乎相同,只是此时谢安已经四十一岁了。 自谢鲲、谢裒死后,谢家首先倒下的实权人物是镇西将军谢尚。谢尚是遍受各界欢迎的名士,不论是王导、王敦,还是庾亮、庾冰一众兄弟,甚至是互相敌对的殷浩与桓温,他都能与之合作共事。殷浩北伐时,谢尚充当中路指挥,其先锋官戴施甚至打到枋头。随后,戴施曾率百多勇士以增援冉魏国二代皇帝冉智为由,突破鲜卑军的重重包围圈进入邺城。据说他因此骗得了冉氏父子手中的传国玉玺并送回东晋朝廷。虽然,此次北伐因谢尚没处理好关系,降将张遇降而复叛导致损失惨重,但谢尚功过相抵全身以退。 恰此时,姚襄在中原崛起。他所向披靡一度被誉为小霸王孙策。永和十二年,桓温为讨伐姚襄而发动北伐。两强相遇勇者胜,桓温击败姚襄,收复洛阳。抢得大量城池后桓温想到被撤职的谢尚,就上疏请求任命谢尚为司州军事都督。于是,谢尚恢复镇西将军、豫州刺史及四郡都督。不过,谢尚突然病故,为防止桓温举荐亲属取代谢尚,丞相司马昱与吏部尚书一道商议另选替补人员。考虑到新人选必须是桓温所能接受的,谢道韫老爸谢奕成了最佳人选。于是,他出任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兼四郡都督,成为雄镇一方的封疆大臣。这种人事安排,泄漏出了桓温与丞相司马昱之间的某种妥协:将来这镇西、安西、平西之类的将军及豫州刺史这类官位就归他们谢家了,别人不要争夺。 然而好景不长,升平二年谢奕又无疾而终了。此时,老二谢据(阿中)早就死在吴兴太守位上,看来老三谢安得披挂上阵了。不过,谢安并没有那样做。他主张让弟弟谢万代替谢奕出征前燕。然而谢万不堪重任,北伐途中损兵折将,最终被撤销一切职务废为庶人。这一败,谢家再也无资格染指豫州刺史等等相关系列职务。谢家其它人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指望平步青云重入重要岗位。这一气,谢万就此卧床不起。 还在谢万尚未北伐之际,谢安夫人开玩笑说:“一门兄弟个个高居朝堂、地位显赫,难道你还情愿布衣一个?都年过四十啦!”谢安不无忧虑却淡定地回答:“我最怕的就是这件事,恐怕已经不可避免了。”他必须放弃隐居生活,从出世的人生观观转而入世谋取功名。家族的危机一步步地逼近,一切来得这末快,已不容他从容考虑了。他一改往昔无所事事的逍遥态度,要为家族的复兴添砖加瓦。又是桓温伸来援助之手。升平四年,四十一岁的谢安,被徵辟为行军司马。这步棋不好走哇!谢安去拜见桓温时恰有人送来草药,其中有远志一味。桓温见物起意问谢安:"这种药又被称为小草,为什么有两种称呼呢?"谢安还没来得及回答,坐在一旁的名士郝隆应声说:"这有什么难的。在山中叫远志,出山就叫小草。"谢安不由脸上露出惭愧之色。他听出郝隆在讥讽自己高卧东山素怀远志,但出山后却只能当帅帐前一个小小的司马,那不就是小草一根?后来以"小草远志"指谢安出仕与隐居之间巨大的落差。然而桓温对谢安是特别信任与重视:入门的小职务不过是短暂的过渡而已。然而,谢安却因为发觉桓温不时流露出对司马皇室的轻篾态度,而心中不安。不久谢万病逝,谢安以此为借口离开桓温返回朝中。临走他向桓温推荐了侄儿谢玄。桓温豪不介意,他视谢玄为子侄,先录为掾属精心培育,再推荐给桓豁充任征西将军司马。从此,谢玄步步升官终成一代名将。离开桓温后谢安改任吴兴太守,随后调任皇家侍中,不久当上了父亲谢裒曾经的吏部尚书。 |
醒来了。问候大家~ |
①新亭会(续1) 升平五年五月晋穆帝司马聃去世。因身后无子,晋成帝的长子司马丕即位,就是东晋的第六位皇帝晋哀帝。哪知,晋哀帝是个糊涂人,对政事不感兴趣却迷信方士,成天迷恋金石药饵而不顾三餐,他慢性中毒倒在床。拖了一年仍不见病好转。朝中大臣只好再次请褚太后临朝摄政。不久哀帝驾崩,褚蒜子提名司马丕弟弟司马奕继承皇位,他便是东晋第七位皇帝。不论司马丕还是司马奕,都不能正常主政。于是桓温一人独揽军政大权,成了第一号的权臣。这时期,谢安在前后两任暗主与权臣桓温之间保持平衡,明哲保身且保持脆弱的朝野安宁。不久,桓温发动的第三次北伐先胜后败,被迫退兵姑孰,北伐大业就此不了了之。此次失败令桓温羞愧难当。于是他想主持一起废立帝位的事来挽回面子。然废立帝位其实就是政变!权臣一旦怀有政变之心,就将是天下最可怕的人!想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桓温正游移于深渊之边沿。 当时,宫廷内外悄悄蔓延着一桩大不尊的传闻。言辞直指圣上隐私:司马奕无生殖能力,不好女色,却有龙阳之癖。于是,桓温认为正是用来施展废立手段的借口。他写好秘密奏折,称司马奕有病不能生育,却热衷于玩GAY,还把与之相好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炅宝等人带入宫中侍寝,以至于那三奸人乘机与后宫美人私通,生下了三野种。如果让这些野种冒充皇子建储为王的话,那就危及大晋司马江山!桓温以这理由奏请褚太后,废司马奕为东海王,改立丞相司马昱为帝。 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温赴京递折面奏。当时,褚太后正在佛堂烧香。侍臣报告说:"外有紧急奏章。"褚太后急忙起身,在佛堂门外拿起奏章,才看了几行就知道无可挽回。她自言自语: “我本自疑此”。她不想读完奏章就中途停下,取笔在奏章上批复道: “未亡人罹此百忧,感念存没,心焉如割。”挥手让人把批复递出门外。桓温上疏后满心狐疑,生怕引发褚太后发怒。他惶恐不安地等在门外。看到太后这十五字的回文后,不禁大喜。他明白,褚太后仅仅是心痛而已。 有人认为以上传闻是桓温为了发动政变而布置手下散布的谣言。但比较事件前后,这传闻不像是远在京外的桓温有意为之,而是真有其事。事实上,连不管闲事的诸蒜子也有所觉察,只是担心丑闻对皇室不利而刻意装作不知。如果在桓温、诸蒜子与辅政王司马昱三人中比较的话,还是司马昱最愿意相信谣言。事实上,原本远离皇位继承权的司马昱,却因谣言而意外地拾到皮夹子:东晋皇位落到他头上!他才是最大受益者。政变成功,司马昱即位,是为晋简文帝。褚太后被尊为崇德太后移居崇德宫,无须临朝听政。司马奕被废为海西公,逐出宫廷降迁至吴郡。因成功,桓温乘势对政敌庾氏兄弟一门穷追猛打。庾希、庾邈、武遵以及子侄部众全被斩于建康。然后他再次屯兵姑孰遥控政局。 待续 |
①新亭会(续2) 东晋宁康元年简文帝司马昱病重。弥留之际他与吏部尚书谢安及侍中王坦之谈后事。他出示遗诏底稿,想让桓温仿照周公摄政。司马昱说:“如不可辅,聊可自取之。”这遭到王坦之坚决反对。诏书被改为:“家国事一禀大司马,可仿照当年的诸葛亮、王导辅助幼主之故事。”司马昱闭上眼。朝臣请出诸蒜子,让她以太后的名义,立司马昱的六子司马曜为孝武帝,这就是东晋第八位皇帝,他也正是诸蒜子的小叔子。更改遗诏的事令桓温有口难辨,他成了最大受害者。为讨个公道,他率大军驻扎到京师西南的新亭。人人都闻到了那股“善者不来,来者不善”的诡秘气味。一年前,桓大司马就率军收拾了政敌庾氏一门子侄,那股强烈的血腥味如今依然令人胆战心惊! 新亭,如今只闻其名而不见其物了。顾名思义它应是建康城西南紧靠长江边的一处楼阁。曾经,那是迎来送往、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所在。衣冠南渡后,一度成为名士北望故乡而抒发乡愁的场所。随后,新亭就被看作一驻军行营之处。这不,大司马桓温就在此安营扎寨了。 桓温派人传话:他请王坦之与谢安及众大臣到新亭宴集叙旧。话说得清楚:宴集叙旧。是啊,谢安、王坦之曾长期充当桓大司令的帅帐幕僚。谢安三兄弟及侄儿都当过桓温的司马。甚至桓温还曾让王坦之说媒,求娶他姐姐为自己儿媳妇。此事虽被王述拒绝,但桓温并不生气,还主动将女儿嫁王坦之的弟弟。王、桓两家总算是儿女亲家。后来,虽然谢安、王坦之另攀高枝晋升了,但不能说,彼此间一点旧情都没有了。所以喝喝酒谈谈天叙叙旧情是正常的。然而此时,在众人目光中,新亭宴就是鸿门宴! 简文帝的遗诏原本是把选择权全部交给桓温:如果选择辅佐幼帝,那桓温是鞠躬后已的大忠臣;如果桓温接管江山当皇帝,那他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可就是居中的王坦之、谢安插手改遗嘱,剥夺了桓温的选择权。那末一闹,分明就把桓总司令当成了野心家、阴谋家!众大臣知道桓温心中有气,普遍猜测:桓温这趟是来兴师问罪,不杀点人能空手回去吗?这新亭会不是鸿门宴还能是什么?从而人人提心吊胆,不约而同地把眼光集中到谢安、王坦之身上:解铃还需系铃人,两位还是多多担待以拯救苍生吧! 这么一传言,王坦之立即慌了不知如何是好,于是找谢安商议。看到谢安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不无担心地说:“桓将军这次带兵前来,对你我恐怕是凶多吉少呀。现在要我们两个人前去新亭见他,恐怕是有去无回呀。如何是好?” 其实,谢安心中根本就没什么主意。形势就是那样,想回避也避不了,只能坦然面对。于是说:“晋祚存亡,在此一行!去得去,不去也得去。”于是他携手王坦之直奔新亭,其它官员也相随而去。一到新亭,见到杀气腾腾的大兵,众人不由得汗毛竖立起来。几位声望颇高的大臣唯恐得罪桓温,于是远远地向桓温行礼叩拜,战战兢兢地像个小媳妇。 王坦之此时已是一身冷汗,手版也拿倒了头。不能说谢安心中不慌,但已经无它路可走了。他此时或许难于做到像夏侯玄那样五雷劈顶不动声色,但也绝不能失态!绝不能因个人生死而提心吊胆,尽失以往一贯的风度。他望了一眼高台的宴席,脑海中闪现了当年断头台前临刑的嵇康!谢安没当成嵇康,但他不想丢人!他仿佛听到当年洛阳太学生为嵇康送行而齐声朗诵《送秀才入军》诗!此情此状,他不由地也哼起了洛生咏为自己壮胆: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萋萋绿林,奋荣扬晖。鱼龙瀺灂,山鸟羣飞。 驾言出游,日夕忘归。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伴着诗吟,他牵着王坦之徐徐拾阶而上,步步趋近桓温。他风姿独秀、高远镇定,大义凛然地屏住全场的气氛,以至于全场能跟他对话的,唯有桓温而已。 还是谢安先开了口:“明公别来无恙?”桓温欣赏谢安处变不惊的神态,连忙请坐。主宾就坐后,帐后隐隐约约传来悉悉窣窣之音,谢安猜是埋伏有刀斧手,于是笑着问桓温:“我听说‘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谢安的谈笑看似在讥讽桓温不光明正大。如果细品其中,还发现话中还隐含杀机: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您怎麽带兵到天子脚根前来了? 桓温当然听出尴尬,但装着没留意而笑着承认壁后伏兵的事:“正是由于不能不这样啊。”他下令撤了刀斧手。杀气顿消,酒桌前彼此轻松地谈笑了起来。 谢安从容就坐,而王坦之等人虽同时下坐,依然浑身一副惊魂未定的模样,打着哆嗦。 宴席间谢安谈笑自如,边饮边谈。谈的都是重大之事,然而轻描淡写,犹如和风细雨。桓温和他的谋士们听着听着,也感到在言在理,找不到生气变脸的任何理由。 郗鉴的孙子郗超也曾是兖州刺史。只因兖州敌我势力犬牙交错,属于摇摆区,他就一门心思投奔桓温,成了桓温身前身后摇鹅毛扇的军师。这次谢安、王坦之见桓温,郗超就藏在帐幕后面边听边策划,想弄点花样。恰一阵风来欣开帐幕,谢安笑着说:“郗超先生果然是入幕之宾了。”此话令幕后的郗超难堪。一点也没错,军师就是幕宾,此时他正在幕后操作。既然被一语揭穿,继续躲在后面就没意义了。随后桓温谈到自己不安“卢悚入宫”之事。所谓“卢悚入宫”是指彭城道徒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说是要替司马奕翻案,于是率信徒八百余人闯宫惊駕。此事虽已平息,但朝廷没有明确结论。知道桓温心中介意此事,于是谢安、王坦之答应,将涉事的尚书陆始收付廷尉审判,以了结此案。 这算是安下了桓温一桩心事。他决定就此作罢,打道回姑孰,不进建康侵扰其它人。刀光剑影的新亭会就此结束。 原本百官普遍猜测:此趟兴师问罪的桓温,不但要杀王坦之、谢安出气,甚至可能要废黜幼主司马曜。待到谢安和王坦之完成使命安然的回城时,君臣才安下心。然而他们的一身冷汗令内衣都湿透了!其实,各人害怕死亡的本性相差不多。只是,谢安的定力,确实比其它人强多了。 桓温、谢安的新亭宴,也被看作人生事业成败的标志点。后代诗人阴铿有《晚出新亭》一诗,表达他的感慨: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人生历程曲折艰难无穷尽,何处最后的胜利归属?其实,桓温不就是典型的行百步者半九十? 就因他与谢安合演的新亭会变成另一场鸿门宴,从而他既没有流芳百世,也没有遗臭万年,倒是赴宴的谢安完成了历史使命。然而不管桓温还是谢安,谁又能担保自己能顺利走完人生之百步,最终获取百分之百的成功? 桓温回到姑孰后,病渐沉重,不久就病逝了。他死后朝廷同意谢安等人的主张,将兵权转交给其兄弟桓冲。谢安回建康后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太元二年七月,孝武帝司马曜加封谢安为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这等于确立了谢安辅佐大臣地位,并以他的名义收回了桓冲的军政大权。对此,谢安不忘安慰桓冲,还是让桓冲保留荆州刺史,并继续拥有都督七州诸军事的大权。 谢安严格执行任人唯贤,避免任人唯亲。当时前秦苻坚正是势力强盛之际,多次侵扰东晋边境。朝廷于是下令征召能够抵御外患的良将。谢安并不看好自己儿子谢琰,只安排普通职务,而推荐了谢玄和桓伊。桓伊是桓温的亲信,谢玄则是亲侄。这种任人唯贤而不避亲疏的行为感动了桓伊,从此成了知己。谢安十分欣赏亲侄谢玄的才能,毫不忌讳地推荐重用。谢玄得以领南郡相、拥有监北征诸军事。他年纪轻轻,百官多数不看好。前桓温军师郗超与谢安一直不对路。但听到谢安举荐谢玄,就挺身而出说公道话:"谢安敢于冒触犯众怒之险举荐亲侄子,确实英明!相信谢玄一定不辜负其叔的推荐,因为他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当众人继续质疑时,郗超说:"我曾经与谢玄在桓将军幕府共事,亲眼见他用人能各尽其才,即便细微之事,也安排得恰如其分。我因此知道他一定能成功。" |
跳过桓温第三次北伐失策,导致苻坚符雄的前秦政权大难不死,在桓温帅帐前扪虱论天下的王猛辅佐下,前秦壮大,对司马东晋的生存构成威赫。也跳过谢安兄弟叔侄在淝水之战战胜强敌的故事。有盛必有衰,谢安也一样。下面发一段《桓护军慷慨一曲,谢太保泪湿衣襟》以感谢诸位文友的关怀与支持。 |
桓护军慷慨一曲,谢太保泪湿衣襟 淝水之战的巨大胜利谢安功不可没。当然,一切表现在他知人善任上,而非是什么“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或“文武韬略如何高不可及”,至于战前他手中的那碗心灵鸡汤也不过是人曰亦曰而已。他在后方,从战前的“围棋赌墅”到战后的“小儿辈破贼”,所采取冷静的态度,仅仅是为了稳定人心而强作镇静。其内心的承受的压力,则是比谁都大。战后,他被拜为太保以总统诸军,其声望升到极点。但他不失时期地上疏请求北征以远离朝政,孝武帝于是加封谢安为扬、江、荆、司、豫、徐、兖、青、冀、幽、并、宁、益、雍、梁共十五州都督,加假黄钺。面对长长的一大串封赏,谢安产生了警觉:自己已处于功高盖主的尴尬地位! 果然不久,御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强行介入朝政!谢安明白:那不就是针对自己而来?为宽皇上之心,他连忙上书辞让太保之职及爵位,表达自己接受外职而不干朝政,但被挽留了。 后次年六月皇太后诸蒜子死了。她崇尚佛教、心底善良、为人本分。当皇后以来她一共经历了六位皇帝,并为其中三位临朝听政,维持着四十年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是东晋百年史中最为安定和谐的时期。在中国绵延三千年的皇朝中,她这样的皇后、皇太后是唯一的存在。比诸蒜子大四岁的谢安却正是堂房舅舅。少了诸蒜子,谢安的政治风险必然加深了一层。 八月谢安起兵北伐。东路的谢玄率领北府兵自广陵北上,一路收复了兖州、青州、司州、豫州,中路和西路的桓石虔、桓石民及桓伊等桓氏三雄则出兵攻克了鲁阳和洛阳,还收复了梁州和益州。至此,东晋北方边界从淮河-汉水一线北推到以黄河为界,整个黄河以南地区重新回归东晋的版图,东晋最为强盛。 同年桓冲去世。谢安因担心桓氏一旦失去荆、江二州的职权后心中不服。从而没有让名将之星谢玄去接替荆、江两州刺史职务,而是任命西中郎将桓石民为荆州刺史;命右军将军桓伊改镇江州;桓石民兄长桓石虔为豫州刺史、冠军将军。这桓石民、桓石虔均是桓温侄儿,兄弟中要桓石虔最为骁猛善战。桓伊则长期是桓温亲信,他虽为战将却温文儒雅、多才多艺,深受谢安赏识并成为知音。这样桓氏三雄统辖三州,各得其所,彼此无怨言,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北伐稳定了后方。谢安知人善任,擅长发挥各人优点,不但在战场上如此,在平日更是这样。谢安执政总能尽量使部属之间无争无斗,替皇上孝武皇帝构建和谐社会。 说谢安知人善任,当然包含他厌恶小人而不予重用。然而当这种小人出在自己亲戚中,从而给自己留下后患。具体地说,那人正就是女婿王国宝。王国宝是谢安挚友王坦之三公子。因门第观念以及王国宝自小就风流倜傥,谢安嫁女于他。然而此后他暴露诸多不端的品行,还因为他是女婿,谢安不肯重用。然而这女婿偏不甘平庸,于是开始了对岳父的抱怨。 谢安估计得对:树大招风、名高遭毁,功高盖主的谢安日子并不好过。孝武帝正企图利用野心勃勃的御弟司马道子抑制世族势力对朝政的支配权,谢安必成为其矛头所指。然而凭能力与光明正大的手段司马道子绝非谢安对手,于是玩点下三滥的手段就不可避免。这让王国宝窥到了方向。琅琊王司马道子是王国宝妹夫,他于是利用这关系,投靠司马道子门下当秘书丞。他不时向司马道子中伤谢安,并经司马道子传至晋孝武帝,致令孝武帝亦对谢安有所顾忌,彼此间嫌隙加深。 就在这年末,右军将军兼江州刺史桓伊迁任护军将军而还朝。孝武帝设宴招待让谢安坐陪。宴席必须有歌舞助兴,后宫自然是群星璀璨,歌星舞星众多。但孝武帝看腻了,他爱看新鲜的。同时,他也从各方面知道,眼前这位从沙场中血战出来的护军将军是旷世的笛圣,其手中还握有东汉蔡邕所持有的“柯亭竹笛”。于是孝武帝命桓伊当席吹笛助兴。 有个“一往情深”的成语,就是谢安形容桓伊的用语。原来,桓伊除了吹笛子,也非常爱听别人唱歌,每当传来别人优美的歌声,他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奈何、奈何的呼应之声以伴和主旋律。演唱者遇到桓伊这种知音的附和,总是又惊讶又开心。谢安也十分喜爱音乐,遇到这种场面不禁感慨曰:“桓子野可谓一往有深情!”桓子野就是桓伊。因谢安与桓伊的名人效应,成语“一往深情”就流传至今。这说明,桓伊认为演唱是展示自己的艺术的行为,是高尚的。好的音乐让更多的欣赏才有价值。 桓伊自幼在云绵庵读书习武,观梅吹笛。他有感于梅花的孤傲、高洁、清丽,深为寒梅斗雪所展示的风骨所折服,于是他画梅为谱鸣笛为曲。反复取舍,逐渐演绎出笛曲《梅花三弄》。笛音飘扬,回荡在山峦云雾中,余音袅袅令人如痴如醉。闻者以为是从天上飘来的仙乐。也因名笛配自主知识产权的名曲,桓伊获得笛圣的美誉。我们或许可以试想,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那样严重的乱局中,绵延下来的魏晋风骨,能否就像是傲立寒风、戴雪怒发的梅花?这个时代诞生的《梅花三弄》就是魏晋风流的象征?或许,最早的《梅花三弄》是辞曲兼备的,但不知桓伊年代的歌词为何就佚失了? 《世说新语·任诞》是最早记录《梅花三弄》出版物。里面说到桓伊在建康的河边遭遇素未谋面的狂士求音。桓伊不假思索,就下车上船表演,表演完上车便去。从头到尾,主客不交一言。这证明桓伊是乐于向其它人展示自己的艺术成就,他不以自身的将军身份傲人,也不嫌弃“狂人”与布衣的唐突,他更不认为上台献艺就会低人一等。《世说新语·任诞》原文是这样的: 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恒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恒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恒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既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文中的王子猷就是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王徽之虽与桓伊都属于当年名士之列,但相比起来,不是一路人。早在公元371年桓伊与谢玄联手出兵打击前秦而立功授勛、晋位子爵.二十出头的王徽之还在会嵇山阴当浑浑谔谔的官三代。他是这样过日子的: 王徽之住在山阴县时。有一夜下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叫家人拿酒来喝。眺望四方,一片皎洁,于是起身徘徊,朗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他想起住在剡县的戴安道,于是连夜搭小船去戴家。船行了一夜,天亮到戴家,但王徽之却而不入戴家。旁人不解,他却振振有词:“我本乘兴而去,败致而回,何必非见戴安道不可? 当时谢安原想把谢道韫嫁给他,见状改主意选了王凝之。然而生性高傲、放诞不羁的王徽之能配谢道韫吗?谢安嫁谢道韫给王凝之是小错,但嫁王徽之,则一定后悔莫及。 王徽之的确是靠不住的人。他二十出头,王羲之就去世了。为了给世族子弟人人安排口饭吃,王徽之后来到桓温的小弟桓冲帐前当幕僚,但他依然是一副落拓模样。主帅桓冲要进行业务考核了: 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如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 后以“骑曹不记马”指王徽之这种人名士习气:拿钱喝酒,不理事务! 我是名士,我怕谁!我就要拿钱不干活,我怕谁?当然,这种名士风范已经有点变味了。当然,桓冲虽权大势大,对这种世族家庭的后代也是睁个眼闭个眼。 然而,桓伊却有求必应,而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只要你要听,我有空就可以演,一出演就演精品:他拿出了拥有的百分百知识产权的《梅花三弄》。此乃中国民乐最为璀璨瑰丽的古代艺术珍品!后人,把桓伊上船吹奏《梅花三弄》的那条河取名为秦淮河。秦淮河上淮青桥路边还特地命名了“邀笛步”来纪念桓伊登船为陌生人演奏的传说。 既然能放下上将的身段,去为一介狂士演奏自己的《梅花三弄》,所以孝武帝命桓伊吹笛时,他当然丝毫不推托,而是神色自若的吹了一曲。然后,桓伊放下笛子说:“臣的筝艺虽不如笛,然而还是足以用来进行弦、歌、管协作表演助兴。请允许臣奏筝歌唱,并请求来一个吹笛人为臣的表演伴奏。”孝武帝欣然同意,就下令从皇家乐团调一名艺术明星出来吹笛伴奏。但桓伊表示异议,他说:“皇家之星虽手艺高超,但互相配合还得有个过程,所以初次合练不一定能配合起来。臣倒是有一奴,擅长与臣配合。”孝武帝更加赞赏桓伊的直率,于是答应让家奴进宫。这样,一场笛子伴奏,桓伊抚筝自唱的表演开始了。桓伊唱的是一曲《怨歌行》,这是曹植写的咏史名诗: 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 周公佐成王,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室,二叔反流言。 待罪居东国,泣涕常流连。皇灵大动变,震雷风且寒。 拔树偃秋稼,天威不可干。素服开金縢,感悟求其端。 公旦事既显,成王乃哀叹。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曹植的歌词委婉凄凉,皇帝虽是自己的同胞骨肉,却因皇位的阻隔而令自己遭受猜忌,他无法排解忧伤、难去愤懑之情。这与当时谢安的处境非常相似。而桓伊的歌声慷慨激昂,俯仰可观。唱到动情处,谢安为之泪湿青衫。一曲终了,谢安越席来到桓伊的身边,捋着胡须说:“使君在此表现得很不一般!” 孝武帝听出其中意思了,也终于面露愧色,或许心中涌动了某些内疚。 当时,王国宝离间谤毁的馋言以及司马道子的野心,还是令谢安感到:京师难有自身安全的立足之地!谢安决定变卖乌衣巷住处,出镇回避。 |
首页 上一页[75] 本页[76] 下一页[77] 尾页[7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