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两宋繁华往事–宋徽宗时代(1、2、3卷已出版)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两宋繁华往事–宋徽宗时代(1、2、3卷已出版)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第13页] |
作者:未央0810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88) 活着的皇帝,一言九鼎;死了的皇帝,遗诏有时犹如废纸。 萧宫女,就废了圣宗的遗诏,宣布自己为皇太后,上尊号法天皇太后。她临朝称制,掌握了最高权力。 第一件事,就是处理皇后萧菩萨哥。这口恶气憋了几十年了,迸发出的杀伤力也是惊人的。 萧宫女,不,从现在起,就要称法天皇太后了,让家奴诬告萧皇后和两个高官弟弟谋反。说你谋反,就是谋反。其实,理由都是多余的。 15岁的兴宗皇帝,去向母亲求情。他和养母感情深厚,何况还有父亲的临终嘱托。可是,这么多年的恨,岂能轻易化解。何况,这不仅仅是恨,这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这些年,法天太后精心培养的权贵集团,正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要的不是人头,而是位子和权力。这样的出手,最狠、也最彻底。 对萧菩萨哥亲属和追随者的大清洗,血腥而残忍,宫廷内和朝堂上的屠戮持续了好几个月。萧菩萨哥,也被迁居上京。囚禁。 一个多年风花雪月,一个多年工于心计。在最终摊牌时,那种惨烈感,不知会让当事人生出怎样的感慨。而这样的场景,对后来人,又会是怎样的刺激? 行走在权力之巅的人,到底该如何自处? 强忍9个月后,趁着兴宗外出行猎,法天太后派去的夺命使者,站在了萧菩萨哥面前。菩萨哥,泪流满面。她对使者说,我是无辜的,天下人都知道;今日之死,自知难逃,能否稍后片刻,容我沐浴后再赴死? 使者默然。 这位飘落人间的仙女,就此香消玉殒。时年50岁。 |
(89) 感慨之余。 我们再看看另一个版本的故事。 萧宫女的版本。 萧宫女,自幼生的国色天色、肤如凝脂、艳若桃花。无奈家道中落,虽然进了皇宫,也只能是最低级的宫女。几乎同时,萧菩萨哥,也进了皇宫,被封为妃。她们年纪相仿,同时进宫,境遇却是天壤之别。 入宫之初,她们应该在宫中经常遇见。一个众星捧月,一个躲在角落里。萧宫女甚至不敢抬头多看几眼,卑微的如同尘土。 没有后援的努力,是艰辛而曲折的。 四年多来,萧宫女把宫里的苦活、累活、脏活,几乎干遍了。看多了白眼,陪尽了笑脸。 也有收获。 她被安排到了萧绰、萧太后的寝宫。不过,依然是宫女。萧菩萨哥,则在四年无忧无虑、富贵悠闲的幸福生活之后,当上了皇后,尊号齐天皇后。 人比人,得死。 萧宫女,可不想死。家中的弟弟们和亲戚们,都眼巴巴地看着她呢。听说她被安排进太后寝宫,他们兴奋异常,似乎看到了命运的转机。 转机,会有任何转机吗? 艰难的生活,让萧宫女成长。越成长,越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残酷。有人含辛茹苦,难求温饱。有人不劳而获,富贵终身。说起来,认识到生活的残酷,是件好事。认识的越早,对人生或许帮助越大。 至少,让萧宫女明白,在皇宫里,苦干、实干是没用的。想改变命运,只能抓住权力。没有权力,就得先接近权力。这需要资本。而她最大的资本,就是沉鱼落雁的容貌。 |
感谢大家的陪伴! 回复速度有些慢 让大家久等了 抱歉! 明天继续 安! |
(90) 可惜,在皇宫里,美貌不是核心竞争力。 毕竟,美女太多。 萧宫女和萧菩萨哥,同时生活在皇宫的一小片天空下,却宛如两个平行时空。她为生活的不公,而感到气愤。但只能忍耐,再忍耐。 她甚至都没使出围猎皇帝的套路。在太后身边见皇帝的次数应该会很多。又或许,她用过了,但没有效果。 就在她希望渐渐破灭,心气渐渐消磨殆尽的时候,有人为她创造了机会。是皇后,萧菩萨哥。 备受皇帝万千宠爱的皇后,接连生下两位皇子,可惜都夭折了。而皇后为了恩宠,又几乎独占了皇帝。这让急着抱皇孙的萧绰、萧太后,大为光火。江山社稷,岂能后继无人? 不知道,萧绰是重新发现了萧宫女的容颜,还是基于对身边人的放心。萧绰借口萧宫女有富贵之相,安排她去给皇帝侍寝。为了平息侄女皇后的不满,细心的姑妈甚至编了个金鸡的故事。 皇后当然千般不乐意,只是顾忌姑妈太后的权势,忍下了。不过,私下里萧宫女应该是没少穿小鞋、受窝囊气。 好在,肚子争气。很快,萧宫女生下了皇子。 太后、皇帝,自然喜不自禁。 萧宫女,出头在望。 |
(91) 皇后,萧菩萨哥,却是恼羞成怒。她怎么能容忍,一个粗手粗脚的宫女,分享了她的恩宠,居然还生下了皇子。 她决定釜底抽薪。她以皇后的名义,直接将初生的皇子抱走领养。皇后面前,刚刚想喘口气的萧宫女,再次卑微的如同尘土。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她怒火中烧,却也只能隐忍。 好在,她又生了个儿子。终于可以体会做母亲的喜悦。 母以子贵。接连生下皇子,萧宫女成了萧妃,在宫中的权势,也越发见涨。皇帝似乎也很喜欢他。比较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皇帝或许觉得萧宫女更柔顺、更体贴。 浮浮沉沉之间,萧宫女并没有懈怠。宫廷的争斗让她更加成熟了。她越来越清楚,她和皇后之间,必有一次终极对决。皇帝临终前的那番话,只能说明皇帝看出了问题;但是,却没有看懂女人。 女人间的仇恨,远比男人间的,难以化解。 皇帝驾崩,太子年幼,必是太后临朝。萧菩萨哥会一面做太后,一面容忍皇帝的生母做太妃?怎么可能?即便她愿意,她的族人们,那些高贵的贵族们,也不会甘心。而对于萧宫女来说,一路艰难走来,如果最后一步踏空,一切成空。 她选择先下手为强。 这是被压抑多年的反戈一击。这是女人之间的战争。没有对与错。萧宫女,如果手软,她会像当年被夺去儿子一样,失去一切。包括生命。 两个版本,两个不同的故事。 哪个是真,哪个又是假? |
感谢各位关注 稍后更新!?? |
(92) 不管怎样,萧宫女已是法天太后。 大权在握的法天太后,再也不是当年角落里的萧宫女。她走上了大辽舞台的中央。演出一场接着一场。强烈的表演欲望和强烈的权力欲望,相伴相生。 第一幕,搞定了萧菩萨哥,一解多年恶气。 第二幕,将自己生日改为“应圣节”。这是大事件。按照大辽与宋、契丹、高丽等国的外交礼仪,太后的生辰,邦交和藩属国都要派使节恭贺。法天皇太后,坐在高高的大殿之上,正式接见各国使节。她走出大辽,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第三幕,封官。将那些年眼巴巴地看着她的弟弟们,全部封王。就连家里40多个家奴,也都人人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法天太后肆意挥洒着权力,享受着最高权力带来的快感。这应该是她人生最肆意的阶段。不知,在这人生的巅峰,她有没有想起当年入宫时的艰难岁月。 功成名就的人,在人前总是愿意回忆当年的苦涩。但是,也只是人前。说到底,这不过是圈粉的手段而已。而且,这事只能他们自己提,别人提,搞不好连命都保不住。想想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别人在他面前连秃子都不能说。 法天太后,没那兴致。兴奋狂喜过后,她有了些担忧。 来自儿子兴宗皇帝。 这个儿子,是她的一块心病。虽说是她亲生骨肉,但毕竟由萧菩萨哥带大。怎么瞅,兴宗身上都有菩萨哥的身影。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 更重要的是,在处理萧菩萨哥的问题上,母子关系有了很大的裂痕。法天太后再肆意挥洒权力,又让裂痕加深。要知道,兴宗继位的时候,已经15岁了。对于草原民族来说,这几乎已是成年人。 兴宗的不满,加重了法天太后的心病。 心病得治。 |
@孙宜卿 2019-09-06 21:42:45 从楔子就可以看出来未央兄的修养深度。两宋风云,枝蔓繁杂,而未央兄梳理得井然有序,这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 孙兄谬赞。 只是一时兴起 随手写写而已 幸有大家鼓励捧场 才一直坚持! 感谢! |
出故障了吗? 后面的帖子都没有了。 |
(90) 可惜,在皇宫里,美貌不是核心竞争力。 毕竟,美女太多。 萧宫女和萧菩萨哥,同时生活在皇宫的一小片天空下,却宛如两个平行时空。她为生活的不公,而感到气愤。但只能忍耐,再忍耐。 她甚至都没使出围猎皇帝的套路。在太后身边见皇帝的次数应该会很多。又或许,她用过了,但没有效果。 就在她希望渐渐破灭,心气渐渐消磨殆尽的时候,有人为她创造了机会。是皇后,萧菩萨哥。 备受皇帝万千宠爱的皇后,接连生下两位皇子,可惜都夭折了。而皇后为了恩宠,又几乎独占了皇帝。这让急着抱皇孙的萧绰、萧太后,大为光火。江山社稷,岂能后继无人? 不知道,萧绰是重新发现了萧宫女的容颜,还是基于对身边人的放心。萧绰借口萧宫女有富贵之相,安排她去给皇帝侍寝。为了平息侄女皇后的不满,细心的姑妈甚至编了个金鸡的故事。 皇后当然千般不乐意,只是顾忌姑妈太后的权势,忍下了。不过,私下里萧宫女应该是没少穿小鞋、受窝囊气。 好在,肚子争气。很快,萧宫女生下了皇子。 太后、皇帝,自然喜不自禁。 萧宫女,出头在望。 |
(91) 皇后,萧菩萨哥,却是恼羞成怒。她怎么能容忍,一个粗手粗脚的宫女,分享了她的恩宠,居然还生下了皇子。 她决定釜底抽薪。她以皇后的名义,直接将初生的皇子抱走领养。皇后面前,刚刚想喘口气的萧宫女,再次卑微的如同尘土。作为女人、作为母亲,她怒火中烧,却也只能隐忍。 好在,她又生了个儿子。终于可以体会做母亲的喜悦。 母以子贵。接连生下皇子,萧宫女成了萧妃,在宫中的权势,也越发见涨。皇帝似乎也很喜欢他。比较那个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皇帝或许觉得萧宫女更柔顺、更体贴。 浮浮沉沉之间,萧宫女并没有懈怠。宫廷的争斗让她更加成熟了。她越来越清楚,她和皇后之间,必有一次终极对决。皇帝临终前的那番话,只能说明皇帝看出了问题;但是,却没有看懂女人。 女人间的仇恨,远比男人间的,难以化解。 皇帝驾崩,太子年幼,必是太后临朝。萧菩萨哥会一面做太后,一面容忍皇帝的生母做太妃?怎么可能?即便她愿意,她的族人们,那些高贵的贵族们,也不会甘心。而对于萧宫女来说,一路艰难走来,如果最后一步踏空,一切成空。 她选择先下手为强。 这是被压抑多年的反戈一击。这是女人之间的战争。没有对与错。萧宫女,如果手软,她会像当年被夺去儿子一样,失去一切。包括生命。 两个版本,两个不同的故事。 哪个是真,哪个又是假? |
(92) 不管怎样,萧宫女已是法天太后。 大权在握的法天太后,再也不是当年角落里的萧宫女。她走上了大辽舞台的中央。演出一场接着一场。强烈的表演欲望和强烈的权力欲望,相伴相生。 第一幕,搞定了萧菩萨哥,一解多年恶气。 第二幕,将自己生日改为“应圣节”。这是大事件。按照大辽与宋、契丹、高丽等国的外交礼仪,太后的生辰,邦交和藩属国都要派使节恭贺。法天皇太后,坐在高高的大殿之上,正式接见各国使节。她走出大辽,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第三幕,封官。将那些年眼巴巴地看着她的弟弟们,全部封王。就连家里40多个家奴,也都人人高官得做、骏马得骑。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法天太后肆意挥洒着权力,享受着最高权力带来的快感。这应该是她人生最肆意的阶段。不知,在这人生的巅峰,她有没有想起当年入宫时的艰难岁月。 功成名就的人,在人前总是愿意回忆当年的苦涩。但是,也只是人前。说到底,这不过是圈粉的手段而已。而且,这事只能他们自己提,别人提,搞不好连命都保不住。想想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别人在他面前连秃子都不能说。 法天太后,没那兴致。兴奋狂喜过后,她有了些担忧。 来自儿子兴宗皇帝。 这个儿子,是她的一块心病。虽说是她亲生骨肉,但毕竟由萧菩萨哥带大。怎么瞅,兴宗身上都有菩萨哥的身影。爱屋及乌,恨屋也及乌。 更重要的是,在处理萧菩萨哥的问题上,母子关系有了很大的裂痕。法天太后再肆意挥洒权力,又让裂痕加深。要知道,兴宗继位的时候,已经15岁了。对于草原民族来说,这几乎已是成年人。 兴宗的不满,加重了法天太后的心病。 心病得治。 |
(93) 看上去,兴宗是个还不错的皇帝。 从对母亲和舅舅的处理,兴宗至少是个不嗜杀的帝王。换了别人,即便母亲不死,舅舅们肯定得满门抄斩。这点,看看隔壁的西夏就知道了。或许,这是圣宗时代繁华盛世熏陶的影响。兴宗出生、成长在大辽盛世,政治清明、四海归心。 别小看这点。比如,所谓盛唐气象,更多的就是人的气度和胸怀。所谓盛世,就是人和仁的盛世。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很难想象一个睚眦必报、心胸狭窄的人,能建立盛世? 当然,还得感谢一个人,萧菩萨哥。她一手把兴宗带大。不是生母,胜似生母。她脱俗、高贵的气质和性格,对兴宗应该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在汉化政策上,兴宗萧规曹随。他本人的汉化程度也很高。据说,有次他在读《报恩经》的时候,感念母亲养育之恩,心生愧疚,便让人带着皇太后全套仪仗,把母亲从父亲那里接了回来。 无论作为皇帝、还是儿子,兴宗做得够意思了。可惜,皇陵的几年生涯,母亲没有丝毫的改变。她并不领儿子的情。相反,那颗蠢蠢欲动的心依旧。 兴宗彻底没辙了。余生的时光,无论在京城,还是出猎,他都不敢住的离母亲太近。以备不测。 权力是没有了,但生活上,法天太后依旧是顶级待遇。有待遇、有仇恨,太后很硬朗。终于,她熬死了儿子兴宗。 |
(94) 兴宗驾崩。 皇后哭的死去活来。 法天太后却对儿媳妇说,有什么好哭的,你还这么年轻,就要当太后了,这是好事。听听这话,里面可有母亲对儿子的情意?恐怕更多的是仇恨,以及政敌去世后的快意。 长子道宗继位。法天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她又活了两年,才离开这个世界。时年70岁。 孙子道宗皇帝,给她上的谥号是钦哀皇后。入葬庆陵。 从个人际遇上来说,她12岁进宫,从宫女到元妃,到太后,到临朝称制、手握天下大权,再到被圈禁、阶下囚。从青春年少、懵懂无知,到铁面冷血、骄横跋扈。一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一生精彩纷呈、九曲回环。其中人生百味,又有几人能知? 从政治上来讲,她的人生横跨圣宗、兴宗、道宗三朝,几乎也是辽国最强盛的时期。她是皇帝的爱妃、皇帝的母亲、皇帝的祖母,还曾经是大辽最有权力的女人、站在舞台的最中央,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深深地影响了这个王朝。 她,就是那个受了委屈,躲在角落里,满脸泪痕的小姑娘、小宫女。 有意思的是,她的故事,还有个后续现代情节。据说,民国时期,有盗墓贼从庆陵盗出一块石碑,上面有关于她的内容。不过,写的却不是正史里记载的钦“哀”皇后,而是钦“爱”皇后。 哀与爱,一字之差,意境天壤之别。 那关于她的故事,到底哪个版本才是真呢。那个历史深处的萧宫女,真正的人生又是怎样? |
@未央0810 2019-08-16 12:18:39 感谢各位大力支持! 上午有事耽搁 正在努力更新! 说起来 自己也算天涯老人了 十年前 就整日泡在煮酒 十年间 岁月倥偬 人事两异 颠沛流离 疲于奔命 也就远离了天涯 甚至淡忘了 天涯路 也是心酸路 再回到这里 如同回家 当然 更重要的 是有你们同在! 再次感谢大家支持! ----------------------------- @拂弦听雨 2019-09-07 20:24:18 十年磨一剑。十年之后还能回归天涯的人不多。 而能卷土重来 华丽转身 指点宋土 激扬辽夏 天涯击水,惊起一滩鸥鹭者令人赞叹! 琳琅史书易得,隽永之作难求! 每个英雄人物的精彩,未必是王朝的绚丽,更未必是国运的辉煌。 但你文字的精彩和浓缩必定是天涯煮酒的绚丽,更是所有读者的幸运和享受。 这样诙谐干练的美文,贪婪地奢望永远不要结束,期盼后续元明清,前追魏隋唐。 不急 你慢慢写 ...... ----------------------------- 对一个走夜路的人来说 最大的鼓励 是前面的灯光 它给人希望 让人坚强 读书不易 写字更难 难在寂寞无助 难在无人喝彩 兄台鼓励 犹如灯光 人生不易 筚路蓝缕 到了一定的年纪 看透了很多事 原谅了很多人 蓦然回首 两鬓白发 内心惶恐不安 为岁月流转 为人世沧桑 为事无所成 乘着兴致 熬着心血 总要做成件事 不负韶华 不负期许 如能悦己 悦人 夫复何求? |
(95) 兴宗是胜利者,是写史的人。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他愿意让我们看到的。那些书写历史的人,总喜欢把自己与政敌的斗争,描绘的很被动,很不情愿,非常的不得已,是被迫的自卫。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兴宗和母亲之间,或许也是如此。 真实的历史,会不会是另外的情形? 圣宗驾崩,15岁的兴宗继位。按照遗诏,应该是齐天皇后萧菩萨哥总摄朝政。他是兴宗的养母。 生母和养母之间,多年的恩恩怨怨,兴宗心知肚明。对双方的火并,兴宗真实的心态究竟如何?会不会是乐观其成?毕竟,站在皇帝的角度,无论谁摄政,对他都是巨大的制约。 至少是袖手旁观。 我们看到,兴宗替养母求情,但也仅此而已。当生母对养母势力血腥屠戮时,兴宗毫无作为。当生母逼死养母时,正是兴宗外出打猎的空当。是巧合,还是他主动离开,为生母创造机会? 火并后,生母胜出。 这个结果,对兴宗如何呢?一个总比两个好对付。 如果再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量,相比萧菩萨哥背后庞大的政治势力,生母背后那几个穷亲戚,显然更好对付。 不过,生母那种近乎疯狂的掌握权力、把控权力、运用权力的欲望,他可能大大低估了。在生母肆意挥洒权力的时候,兴宗也只能避其锋芒,仍由其挥洒。 |
(96) 他在积蓄能量,也在寻找帮手。弟弟宗元,被选中了。 如果宗元是兴宗的盟友,那他当晚的举动,就合乎逻辑了。甚至,母亲和舅舅们有没有那样的阴谋,都是存疑的。不管怎样,兴宗抓住了机会,将母亲圈禁、舅舅们罢官。 至此,养母身死、生母圈禁。两个挡在圣宗前面最有权势的女人,都黯然离场。圣宗,独揽大权、君临天下。 再后来,兴宗坐稳了江山,又借着读《抱恩经》的名义,将母亲由庆陵押回京城附近圈禁,为自己博取孝顺的贤名。至于给母亲点生活待遇,这对皇帝来说,又算什么呢? 这样说起来,兴宗死后,母亲依然愤愤不平,就合乎逻辑了。 她知道,自己不仅被儿子算计了,还被用来博取孝顺名声。彻头彻尾被耍了。 焉能不恨? 是不是还可以再假设,生母对萧菩萨哥的打击,背后的盟友正是兴宗。他以骨血亲情,打动了母亲。而后面的故事,不过是俗套的分赃不均,又起的内讧。 这样推测,是不是显的过于腹黑?但皇权之下、皇宫之内的尔虞我诈,这样的例子少吗? 我们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兴宗是最后的胜利者,也是历史的涂抹者。他像一个粉刷匠一样,站在一堵白墙前,哪里涂深些、哪里凃浅些,哪里轻描淡写、哪里浓墨重彩。他说了算。 那些在斗争中失败的人,没有任何机会为自己辩解,更是被涂抹的面目全非。而胜利者们,则往往将自己涂抹的过于完美,这反而让人心生怀疑。后人读史,有些许存疑之处,对那些早已面目全非的人,或许也是一种安慰吧。 |
首页 上一页[12] 本页[13] 下一页[14]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