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两宋繁华往事–宋徽宗时代(1、2、3卷已出版)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两宋繁华往事–宋徽宗时代(1、2、3卷已出版)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第24页]

作者:未央0810
首页 上一页[23] 本页[24] 下一页[25]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201)
    精神的问题,可以缓解,很难根治。
    眼看病情有所缓解,曹太后还政,英宗亲政。亲政不久,他又提出了个小问题,但却让曹太后和大臣们很为难。
    这件事,后来被称为濮议之争。
    问题很简单。英宗问大臣们,他该怎样称呼他的生父赵允让。
    在很多人看来,这几乎是个白痴问题。既是生父,当然就称呼父亲了。比如欧阳修、韩琦等。
    既然如此,那儿子做了皇帝,父亲只是王爷是不是不妥、是不是该追封父亲为皇帝?看上去,逻辑也说得通。
    但这在另外一些人看来,这简直就是离经叛道,甚至是大逆不道。比如,司马光、范纯仁等。他们认为,英宗既已过继给仁宗为子。他就该称呼仁宗为父亲,而原来的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则只能称呼为伯父。所以,更不可能有追封皇帝的事。
    要知道,无论欧阳修、韩琦,还是司马光、范纯仁,他们都是一代大儒,都有学富五车之才,很多人还出将入相,都是国家栋梁。但是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却是泾渭分明。
    对立的双方,一方从人的角度,一方从礼的角度。相持不下。
    偏偏英宗在这个问题,毫不让步,坚持要追封自己的生父。
    问题的最终裁决权,交到了曹太后这里。
    这让曹太后很为难。
    虽然从情感上,她可能对仁宗对自己的刻薄有所怨恨,但毕竟三十多年的夫妻。更重要的,她是皇后,有皇帝才有皇后。如果没有了仁宗,她就什么都不是了。
    如果追封赵允让为皇帝,就相当于承认英宗的皇位承继于生父。那仁宗就等于绝嗣了。千秋万代之后,仁宗的香火或许都没人供奉了。那她的位置,又会在哪里呢?
    如果不同意英宗的请求,母子情深,她又担心英宗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谁都知道,精神病人最怕的就是受刺激。而且这件事,反反复复折腾了近三年了,很多大臣都因此被贬谪。
    最后,曹太后还是顺从了英宗的想法,同意尊称赵允让为皇考,但是追封皇帝的事被搁置了。算是打折同意了。在这件事上,曹太后再次显示了她的政治智慧。
    毕竟,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总不能为了一件事,而闹得天下大乱。虽说礼不可废,但朝廷安定、天下太平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政治现实感。
    (202)
    濮议之争,似乎耗尽了英宗的心血。在曹太后打折同意一年后,英宗驾崩。前后在位仅4年。而他追封皇考为帝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完。几百年后的大明朝,嘉靖皇帝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他的手法比英宗要强硬的多。更有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英宗,是个厚道人。
    比如,在对司马光的问题上。在濮议事件中,司马光是坚定的反对者。如果换了嘉靖,司马光早就被屁股打烂而死。英宗却爱惜其才华,不仅不以为忤,还用人所长,让司马光去编书,并且给予了从人员到资金等最大的支持。虽然,他没有看到《资治通鉴》成书的那一天,但无疑他是有大功劳的。
    英宗不仅厚道,还是个有为之主。尽管在位仅4年,但却是有开创性的四年。如果要划分北宋的历史,英宗应该是个分界点。
    从血统上来说,真宗、仁宗绝嗣,没有后代传世。北宋的皇统,从英宗开始,就转到了太宗的第四子这一脉。
    从治国上来说,自英宗之后,无论是神宗、哲宗,甚至是徽宗、钦宗,他们走的都是英宗的路线。简单地说,就是更加积极地对外对内政策。更加强调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对辽、对西夏,也从真宗、仁宗的保守被动中,趋向于积极地对抗。
    有意思的是,宫里的女人们,却没有和英宗及其后代们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她们更加保守,更加恪守祖宗的成法。
    曹太后就是如此。英宗驾崩,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曹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
    神宗继承父志,重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太皇太后曹氏,自始至终,都是新法的坚定反对者。尽管反对,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
    这么些年了,她早已习惯了风轻云淡。又或者是年事已高,不愿意再操心了。还有可能,神宗不是她的亲孙子,虽然侍奉她极孝,但毕竟差了一层。所以,尽管神宗和王安石的新法弄的天下沸腾,高氏却几乎如隐身一般。直到一件事。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变法导致了新旧派势同水火,新党抓住了机会,准备用苏东坡祭旗、杀一儆百。一时间,神宗似乎也动了杀心。
    此时的太皇太后曹氏,已病入膏肓。她自知大限将至,便让人请来了神宗。祖孙两人,一个躺着、一个跪着,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许久,曹氏说,当年仁宗曾兴奋地对她说过,他为子孙们发现了两个宰相之才。说的正是苏轼、苏辙兄弟。如今,为了几首诗,就要杀了苏轼,是不是太过分了?
    神宗无语。苏轼逃出升天。
    这是曹氏,曾经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留在历史中最后的背影。一个长者、一个恕者、一个仁者的形象。
    数日后,曹氏去世,终年64岁。
    (202)
    濮议之争,似乎耗尽了英宗的心血。在曹太后打折同意一年后,英宗驾崩。前后在位仅4年。而他追封皇考为帝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完。几百年后的大明朝,嘉靖皇帝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他的手法比英宗要强硬的多。更有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英宗,是个厚道人。
    比如,在对司马光的问题上。在濮议事件中,司马光是坚定的反对者。如果换了嘉靖,司马光早就被屁股打烂而死。英宗却爱惜其才华,不仅不以为忤,还用人所长,让司马光去编书,并且给予了从人员到资金等最大的支持。虽然,他没有看到《资治通鉴》成书的那一天,但无疑他是有大功劳的。
    英宗不仅厚道,还是个有为之主。尽管在位仅4年,但却是有开创性的四年。如果要划分北宋的历史,英宗应该是个分界点。
    从血统上来说,真宗、仁宗绝嗣,没有后代传世。北宋的皇统,从英宗开始,就转到了太宗的第四子这一脉。
    从治国上来说,自英宗之后,无论是神宗、哲宗,甚至是徽宗、钦宗,他们走的都是英宗的路线。简单地说,就是更加积极地对外对内政策。更加强调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对辽、对西夏,也从真宗、仁宗的保守被动中,趋向于积极地对抗。
    有意思的是,宫里的女人们,却没有和英宗及其后代们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她们更加保守,更加恪守祖宗的成法。
    曹太后就是如此。英宗驾崩,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曹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
    神宗继承父志,重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太皇太后曹氏,自始至终,都是新法的坚定反对者。尽管反对,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
    这么些年了,她早已习惯了风轻云淡。又或者是年事已高,不愿意再操心了。还有可能,神宗不是她的亲孙子,虽然侍奉她极孝,但毕竟差了一层。所以,尽管神宗和王安石的新法弄的天下沸腾,高氏却几乎如隐身一般。直到一件事。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变法导致了新旧派势同水火,新党抓住了机会,准备用苏东坡祭旗、杀一儆百。一时间,神宗似乎也动了杀心。
    此时的太皇太后曹氏,已病入膏肓。她自知大限将至,便让人请来了神宗。祖孙两人,一个躺着、一个跪着,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许久,曹氏说,当年仁宗曾兴奋地对她说过,他为子孙们发现了两个宰相之才。说的正是苏轼、苏辙兄弟。如今,为了几首诗,就要杀了苏轼,是不是太过分了?
    神宗无语。苏轼逃出升天。
    这是曹氏,曾经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留在历史中最后的背影。一个长者、一个恕者、一个仁者的形象。
    数日后,曹氏去世,终年64岁。
    (202)
    濮议之争,似乎耗尽了英宗的心血。在曹太后打折同意一年后,英宗驾崩。前后在位仅4年。而他追封皇考为帝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完。几百年后的大明朝,嘉靖皇帝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只是,他的手法比英宗要强硬的多。更有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英宗,是个厚道人。
    比如,在对司马光的问题上。在濮议事件中,司马光是坚定的反对者。如果换了嘉靖,司马光早就被屁股打烂而死。英宗却爱惜其才华,不仅不以为忤,还用人所长,让司马光去编书,并且给予了从人员到资金等最大的支持。虽然,他没有看到《资治通鉴》成书的那一天,但无疑他是有大功劳的。
    英宗不仅厚道,还是个有为之主。尽管在位仅4年,但却是有开创性的四年。如果要划分北宋的历史,英宗应该是个分界点。
    从血统上来说,真宗、仁宗绝嗣,没有后代传世。北宋的皇统,从英宗开始,就转到了太宗的第四子这一脉。
    从治国上来说,自英宗之后,无论是神宗、哲宗,甚至是徽宗、钦宗,他们走的都是英宗的路线。简单地说,就是更加积极地对外对内政策。更加强调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对辽、对西夏,也从真宗、仁宗的保守被动中,趋向于积极地对抗。
    有意思的是,宫里的女人们,却没有和英宗及其后代们的思想、行为保持一致。她们更加保守,更加恪守祖宗的成法。
    曹太后就是如此。英宗驾崩,长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曹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
    神宗继承父志,重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太皇太后曹氏,自始至终,都是新法的坚定反对者。尽管反对,但她并没有横加阻拦。
    这么些年了,她早已习惯了风轻云淡。又或者是年事已高,不愿意再操心了。还有可能,神宗不是她的亲孙子,虽然侍奉她极孝,但毕竟差了一层。所以,尽管神宗和王安石的新法弄的天下沸腾,高氏却几乎如隐身一般。直到一件事。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变法导致了新旧派势同水火,新党抓住了机会,准备用苏东坡祭旗、杀一儆百。一时间,神宗似乎也动了杀心。
    此时的太皇太后曹氏,已病入膏肓。她自知大限将至,便让人请来了神宗。祖孙两人,一个躺着、一个跪着,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许久,曹氏说,当年仁宗曾兴奋地对她说过,他为子孙们发现了两个宰相之才。说的正是苏轼、苏辙兄弟。如今,为了几首诗,就要杀了苏轼,是不是太过分了?
    神宗无语。苏轼逃出升天。
    这是曹氏,曾经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留在历史中最后的背影。一个长者、一个恕者、一个仁者的形象。
    数日后,曹氏去世,终年64岁。
    哈哈哈。抱歉,因为网络的问题,发重了。
    (203)
    该怎么回顾曹氏的一生呢?
    她这一生,见过了太多的人,经历了太多的事。很多人,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无论是刘娥、寇准、欧阳修、王安石,还是司马光、苏轼、苏辙,哪个人不是千年一遇。很多事,都是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仁宗盛治、英宗继位、临朝摄政、濮议之争、王安石变法,哪件事不是影响深远。
    特别是仁宗盛治,那短短的几十年,被后世很多人称为中国历史治世之最。皇帝是宋仁宗、皇后便是曹氏。所有的人,都被记住了,而她,似乎有些被忽略了。
    在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上,她似乎都介入了,感觉又都浅尝辄止。她没有那么鲜明的性格,甚至有些不起眼。历史赋予了那么多闪光的时刻,她却总是主动地遮住自己的光芒。无论是面对刘娥、张贵妃,还是仁宗、英宗、神宗,以至于那些名臣们,她总是选择站在他们身后,做那个没有声音的人。
    这是一个安静的人、淡泊的人、坚忍的人、克制的人。或许,走入皇宫,成为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真的不是她的人生愿望。或许,她更希望嫁给普通人,年轻时比翼双飞,老来时儿孙绕膝。相夫教子之余,练习她擅长的飞白书。
    真是造化弄人。
    作为女人,她更多的是让人怜爱。因为,她缺爱,很缺。不仅如此,还要忍受其他女人不断地挑衅,还有对她人格的非议。她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对一个女人,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进入皇宫后,她甚至连亲情都放弃了。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也不想落人口实,自从当了皇后,她就不再见自家的兄弟们。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她和弟弟都已年过花甲,经神宗多次劝说,她才勉强同意相见。
    这日,老姐弟见面。时光荏苒,当年的妙龄少女已是垂垂老媪,翩翩少年已是白发老翁。姐弟相见,无语泪先流。见此情景,神宗想让他们多聊会,便悄悄退了出去。不料,神宗刚在殿外站定,曹氏便让弟弟也退了出去了。
    这份严谨,几乎接近寡情。而这寡情的背后,又是多少的心酸和泪水,多少的思念和委屈。
    这就是皇宫。这就是权力。这就是政治。
    这些都是宏大的主题。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被那些宏大的东西所吸引,甚至为之拼劲全力、不惜生命。等渐渐老去的时候才发现,所谓宏大不过是欲望的另一个名称。而欲望之路,可以带来荣耀、辉煌,却未必能带来幸福,更不可能带来心灵的平静。
    或许,只有告别那些宏大而虚无的东西,回归生活本身,享受简单的幸福,夫妻之爱、母子之情、姐弟之谊等等,才是真正的幸福。
    从这点上,曹皇后虽然没有刘娥那么耀眼,但她们殊途同归,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人,富贵之极,却依旧只是命运的奴隶。无法做真正的自己,或许是她们人生最大的遗憾。
    不仅自己,就连侄女的命运,她也无法掌握。
    侄女姓高,高滔滔。英宗的皇后。
    (204)
    高皇后,大名正仪,小名滔滔,曹皇后妹妹的女儿。
    可以说,高滔滔还是来自曹家。作为曹家第二位皇后,高滔滔对北宋朝局的深远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了她的姨妈。
    其祖上,也有故事。
    曾祖父高琼,少时以无赖凶狠闻名,后沦为强盗被官府捉拿,要问死罪,后乘雨夜打破枷锁越狱而逃。其时,正值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他无处可去,便投了军。
    这样的人,到了军中如鱼得水。因为作战勇猛,被赵光义收为贴身侍卫。赵光义登基后,高琼作为潜邸旧臣颇受重视,仕途渐长。高粱河一战,赵光义大败,坐着驴车逃命,所有扈从卫队都被冲散,高琼冒死最先带人前去护驾,立下了大功。
    真宗朝,高琼身为殿前都指挥使,是军中的实力派人物。到澶渊之盟时,他强烈主战。时人称,文有寇准、武有高琼,都立下汗马功劳。
    高琼的长子高继勋也是名将。高继勋的三子高遵甫就是高滔滔的父亲。曹、高两家,同为军事世家,相交甚好。高遵甫娶了曹彬的孙女,曹皇后的妹妹,生下了高滔滔。
    可惜的是,滔滔的母亲早亡。滔滔成了没妈的孩子。曹皇后见侄女可怜,便接到宫中抚养。这改变了高滔滔的一生。
    说起来,曹皇后抱养侄女,或许也有私心。当时,仁宗无子,宫中嫔妃多有领养义女的,想着有朝一日献给仁宗,希望能生下个皇子。据说,待滔滔少有长成,颇有姿色,曹皇后便有意将其引荐给仁宗。不知为何,仁宗婉拒了皇后的好意。
    可能是因为宫中的传言。
    滔滔入宫时,还是个小女孩,天真烂漫的年纪。她和宫中唯一的小男孩,成为了最好的玩伴。这个小男孩就是赵宗实,后来的英宗。前文说过,赵宗实进宫后,便由曹皇后抚养。
    换句话说,高滔滔、赵宗实,一个是曹皇后的养女、一个是曹皇后的养子。巧的是,滔滔、宗实还同龄。两人同在皇宫,又同在一个屋檐下,自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宫中人都说,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就连仁宗也觉得,这俩孩子确实是一对儿。如此一来,他又怎么好意思笑纳滔滔呢?毕竟,唐玄宗强娶儿媳妇的勇气和脸皮,不是谁都能有的。
    十五岁那年,仁宗和曹皇后做主,将滔滔嫁给宗实为妻。当时有人戏称,这是天子娶媳、皇后嫁女。虽说,当时宗实并未封为皇子,只是团练使的官职,但毕竟身份特殊,作为潜在的帝国接班人,他的婚事也备受瞩目。
    婚礼在春天举行,这是东京城最大的盛事。
    那日,春光明媚,十五岁的少年赵宗实,一身红色的锦袍,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长长的迎亲队伍,沿着御街,一路来到宣德楼下,静候他的新娘。微风拂面,饶是阳光柔和,他的额头还是渗出了一层细汗。少年有些紧张,或者说,是期待。
    吉时一到,鼓乐齐鸣,十五岁的如花少女,一身凤冠霞帔,在万千瞩目下来到宫门前。最好的车驾、最好的礼乐、最好的陪嫁,仁宗和皇后给了高滔滔所有最好的东西。
    正是最好的年纪、最好的时节,高滔滔在帝国最隆重的婚礼上,嫁给了天下最有前途的男人。即便是最爱做梦的女孩,最好的梦,也不过如此。
    宣德楼前,御街两旁,看热闹东京百姓,早已围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喝彩、人们欢呼,是祝福,是羡慕。也有庆幸,庆幸恭逢盛世,庆幸见证人间佳话。
    十多年前,那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曾无数次玩过娶亲的游戏。如今,游戏成真,儿时的玩伴,终成眷属。
    这就是缘分,天注定的。
    所谓梦幻人生,不过如此。
    (205)
    更梦幻的是,她的丈夫,如愿以偿登上了帝位。
    而她,成为了皇后。
    看似水到渠成,其实这中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要知道,英宗登基是在他们大婚十八年之后。十八年能发生多少事?对于一个花心的男人,可能用不了十八个月,都已经万水千山。
    英宗,却实是个纯爱的好男人。
    这十八年里,作为帝国最有潜力的男人,他始终只有高滔滔一个女人。这几乎是奇迹。而奇迹的例证,就是四男、四女,八个孩子。全是高滔滔所生。
    所以,和那些前任们不同,高滔滔是自信满满、甚至有些骄傲地,带着儿子们登上皇后之位的。有着英宗的独宠,有着儿子们作为基石,高滔滔的皇后大位稳如泰山。何况,姨妈曹太皇太后,现在也成了她的婆婆了。
    姨妈兼婆婆,对高滔滔也是百依百顺。唯独一点,老太太提出了异议。那就是,英宗贵为皇帝,总不能后宫只有她一人吧?高滔滔,则大不以为然。她说,我当年嫁的是团练使,不是皇太子。眼下之意,英宗有她就足够了,也该知足了。
    老太太被顶的无话可说。毕竟,高滔滔已经有了四个儿子。所以,江山社稷、帝业永续这个理由就说不出口了。
    好在,英宗似乎很满意,并没有提出异议。当然,也有人说英宗是妻管严。但这种事,还是愿打愿挨。皇帝富有四海,想要女色,又岂是皇后能看住的。当年独孤皇后把杨坚看的那么紧,也没耽误老杨背后搞小动作。
    我们还是要相信爱情、相信真爱。尽管,把这些词用在皇帝的身上,多少显得有些荒诞。但至少,两宋有宋英宗,明朝还有明孝宗。
    从这件事上,多少也能看出些高滔滔的性格。
    每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深受过去人生经历的影响。高滔滔,除了幼年丧母,几乎是完美的人生赢家。养母是皇后,丈夫是皇帝。不仅有儿子,而且是四个,想想他的前任们,比如刘娥、曹皇后,为了当上皇后、坐稳后位,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为了生下皇子,又是怎样的处心积虑、费尽心机。而这一切,对高滔滔来说,不过是水到渠成、举手之劳。
    人生真的是没法比。你穷尽一生所求,人家唾手可得。
    也正因为如此,高滔滔有后来的种种表现,也就不奇怪了。
    和婆婆一样,高滔滔也是极力反对神宗和王安石的变法;不过,她一样选择了保持沉默。或许,出于对婆婆的尊重,毕竟老太太当家都没说话;或许,神宗是成年继位,不那么容易干预,她也就不想自讨没趣了。
    (206)
    宋神宗,原名赵仲鍼,宗实和滔滔的长子,出生在父母大婚的次年。如果父亲不是皇帝的备胎,那他不过大宋数以千计的宗室之一,而且血缘疏离的闲散宗室,注定将寂寂无名一生。
    十五岁时,父亲终于登上了帝位。他们从王府搬入了皇宫,一步登天。他也从千百人中,瞬间鹤立鸡群,成为了那万众瞩目的唯一。毕竟,他是新皇帝的嫡子,而且是嫡长子。
    可以想象,在过去岁月里,这对父子应该没少彻夜长谈。而他们话题的中心,自然不会少了皇位,也自然包括如何去治理这个国家。后来那些惊天动地的事,种子可能就是这时种下的。只是,局势不明、前途未卜,父子俩的谈话,往往是满怀希望地开始,忧心忡忡地结束。
    昨日纸上谈兵,今日画猫成虎。
    父亲如愿登基时,赵仲鍼有着怎样的表现,史书中并没有记载。这有些令人遗憾。要知道,他已经十五岁了,又是生在帝王家,远比一般人政治上要早熟。更重要的,作为嫡长子,他是皇位的完美接班人。
    这么些年,他许的愿望应该是买一送一,只要父亲能顺利继位,他的皇位几乎就是赠品。梦想成真时,他是感谢上天,还是相信天命所归呢?是满心窃喜,还是跃跃欲试呢?毕竟,父子俩曾经彻夜长谈的话题,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当然,他需要掩饰,无论出于孝道,还是政治安全,他都需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对他来说,正青春年少,只需要让时光静静流逝,等待就好。舞台就在那里。没想到的是,仅仅四年之后,他就改名赵顼,登上了舞台正中央。
    计划虽然提前,但毕竟心中已有腹稿。所以,神宗的变法,虽然略显仓促,但也是胸有成竹、步伐坚定。更关键的是,这其中应该是父子两代人的意志。而且,父亲的英年早逝,只能让神宗的意志更加坚定。
    之所以要变法革新,除了要富国强兵,英宗、神宗父子,还有个难以对外说明的原因。皇位的合法性。
    毕竟,他们的皇位是过继来的。
    那么多宗室子弟,那么多龙子风孙,他们父子只不过是被好运选中的。对外的理由多么无论冠冕堂皇,甚至神乎其神。他们内心依然是虚弱的。都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又何德何能可以捷足先登呢?
    他们必须证明自己,证明确是天命所归。
    所以,要变法,要政绩,要天下大治,要建立不一样的功勋。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证明他们确实是上天所选,才能让那些愤愤不平、又虎视眈眈地宗室们心服口服。
    (207)
    这一切,高滔滔心知肚明,其中利害关系,了然于胸。
    所以,她不支持但也不公然反对变法,就显得合乎逻辑了。毕竟,她的合法性,与这父子二人是一体的。
    不过,这一切在神宗去世后,发生了变化。
    神宗在位18年,驾崩。此时,太皇太后曹氏已去世多年,53岁的高滔滔作为皇太后,已是后宫无可争议的唯一权威。
    早在神宗病危时,所有人已将目光都投向了高太后。
    因为皇位。
    神宗未立太子,且几个皇子最大的不过九岁。这原本也没有太大问题,有皇子就好,总好过身后无人。问题的关键是,神宗两个弟弟正年富力强。
    高滔滔生了四个儿子,除了老三早夭,其余三个都长大成人。高太后也很有意思,她最宠爱的既不是老大神宗,也不是小儿子,而是皇次子赵颢。宠爱到什么程度,三十多岁的皇子,还一直住在皇宫里。这很不正常。
    按照皇家规矩,一般皇子十多岁,就要搬出皇宫,到了明朝以后,更是必须离京到封地就藩。不要说继续住在皇宫,没有皇帝诏令,有生之年可能都回不了京城。
    朝中大臣多次向高太后谏言,要求将赵颢搬出皇宫。太后是个明白人,但偏偏在这个问题上,非常固执,谏言的大臣也多遭贬谪。眼见情况如此,神宗即便不高兴,也无可奈何。
    仗着老妈的恩宠,赵颢难免得意忘形。据说,有次太后、神宗、赵颢,母子三人论及王安石变法。太后坚决反对,赵颢也顺势在一旁帮腔,肆无忌惮地批评新法。神宗一忍再忍、忍无可忍,终于说了句,我败坏天下,汝自当之。
    这话不仅很重,还有典故。
    当年,赵光义就对太祖的儿子赵德昭说过此话。德昭惊惧不已,回府后就拔剑自刎了。赵颢有母后撑腰,自不至于寻死。不过,他受到了警告、也感到了威胁,便上书神宗请求搬出皇宫。
    正合神宗心意。不过,为了皇家兄友弟恭的脸面,神宗自然驳回了所请。这不过是个程序性的驳回。按理说,赵颢应该再上书的,可是赵颢不按套路出牌,就没再提这个茬了。神宗只能徒呼奈何。当然了,说到底,还是高太后袒护。神宗自然明白老妈的心思,也就不再较真。
    所以,当神宗病重,口不能言时,宫里面的男人,除了神宗的儿子们,还有两个年富力强、虎视眈眈的弟弟。
    皇位之争,在所难免了。
    (208)
    这也考验着高滔滔。
    以皇太后的权威,皇位就在她的一念之间。
    儿子,还是孙子。这是个问题。
    选儿子,兄终弟及,宋朝有过先例。太宗就是这样继位的。而且,国赖长君,这条理由也是摆得上台面的。
    选孙子,父死子继,更符合儒家礼法。顺天应人,无可辩驳、无可非议。
    似乎都一样。实际上却大不同。
    选儿子,她还是皇太后,虽然从情感上得偿所愿,但面对三十多岁的皇帝,她只能继续相对安静的待在后宫,想干预朝政,似乎说不过去。
    选孙子,她是太皇太后,内心可能有些别扭,但神宗之子年幼,她临朝听政,大权独揽,则是理所当然。
    亲情或者权力。她需要抉择。
    她应该是有过犹豫和纠结的。在神宗弥留阶段,朝廷中那股暗流,以及赵颢小动作不断、顾盼自雄的表现,都是例证。
    据说,神宗驾崩前几日,赵颢天天围在皇兄榻前,看上去满脸悲切,眼神里却闪烁着掩藏不住的兴奋和期待。神宗身不能动,口不能言,只能用眼神死死瞪着弟弟,又转而泪流满面地看着太后和皇子们。
    这一切,让一旁的大臣们不忍直视。高太后,自然也看在眼里。或许,这让高滔滔动了恻隐之心。当然,面对最高的皇权,所谓恻隐之心,不过是稍纵即逝的思绪。
    最终,她还是选择了让孙子继位。就是宋哲宗。
    她放下了泛滥的母爱,做出了理性的选择。一举三得。
    更加有合法性。大权独揽。享有盛名。
    这是,政治家的选择。
    这个选择,直接决定了北宋之后的历史。正如前文所说,后面纷纷扰扰的政局,激烈而残酷的新旧斗党争,就此拉开了大幕。
    高滔滔临朝听政,前后八年。
    自此,作为无可置疑的最高权威,她独揽朝政、手握乾坤,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治理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对小皇帝哲宗来说,除了年号是他的,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
    八年后,高太后去世,终年62岁。
    (209)
    高滔滔,被称为女中尧舜。
    这是个非常惊人的称赞。尧舜是帝王的最高楷模,她被称为女中尧舜,那就是无以复加了。不过,考虑到当时党争的无底线,作为她所支持的保守派给她的加冕,这样的称谓多少有些水份。
    虽然有水分,但实绩也是有的。尽管,她几乎连根拔起了神宗和王安石费尽心血的新法,残酷而决绝的打压新党,但不可否认,这段时间整个国家的治理还是井井有条的,在内政外交上,也是颇有建树。
    沉寂后宫多年,一出手,高滔滔就展示了治国才华。
    这么说起来,她选择让孙子继位、选择临朝摄政、选择废除新法,应该并非是意气之选,更不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她有着自己的政治考量和治国方略。而她,也几乎成功了。
    几乎,就是还没有。
    因为,她最终还是没能驯服那个孩子,她的孙子,哲宗皇帝。
    自登上皇位那天,小皇帝就生活在祖母的影子里。祖母安排了他所有的一切,甚至就连晚上就寝,也得在祖母的眼皮底下。
    这是爱,也是一种控制。死死的控制。
    这是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丈夫英宗,儿子神宗,几乎都难逃她的手掌心。对这个黄口小儿,她应该也是信心满满。
    可惜,直到高滔滔病入膏肓,这个看起来唯唯诺诺的少年,眼神里依然有着坚定不屈。这让高滔滔有些不安。
    硬撑着每况愈下的病体,高滔滔最后召见了心腹大臣范纯仁、吕防等。这些人,都是她的左右手,帮她扫清了神宗和王安石的一切。高滔滔伤感地说,她已来日无多,就要去见先帝了。她劝这些心腹们抓紧时间离开朝堂,如此或许还能够善终。
    一代女主,潸然泪下。君臣最后惜别,哭声一片。
    这个一辈子自信满满、无往不利的女人,此刻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所有的雄心壮志、繁华往事,都如同一场春梦。
    她没有说错。
    她刚离世,哲宗马上就召回了章惇,这是他反攻的利剑。高滔滔所做的一切,都被颠覆。是的,她几乎是被清算了,就连身后名,都差点没保住。
    高滔滔,这个一生如意的女人,几乎完美的人生赢家,刚刚闭上了眼睛,就差点被剥夺了一切。更一度被指为“老奸擅国”。
    好在,哲宗守住了最后的底线。也好在,哲宗去世的早,皇位又交到了徽宗手里。毕竟没有哲宗的切肤之痛,毕竟是嫡亲祖母,在徽宗时期,高滔滔的形象慢慢地复原了,又渐渐地高大了起来。从擅国的老奸,成了女中尧舜。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圣人与小人,咫尺之间。
    高滔滔,最终与英宗合葬永厚陵。
    那个同龄的小男孩、儿时的玩伴、少年的夫妻,后来的大宋皇帝,已经躺在那里26年了。走过一生风风雨雨,他们终于又在一起了。这次,是真正的长相厮守,永不分离了。
    剥去政治外壳,这对有情人经历了富贵和权力的考验,坚贞不渝、历久弥新的爱情,更让人动容。
    遥望近一个甲子前,两个三岁的娃娃,初见于曹皇后的寝宫。两人打量着对方,有些怯生生地、摇摇晃晃地走向彼此,一个手里拿着木剑、一个手里拿着玩偶。很快,两只小手牵在了一起。
    人生,就此注定。
首页 上一页[23] 本页[24] 下一页[25] 尾页[7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6-26 18:20:45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