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第74页] |
作者:vinifera1001 |
首页 上一页[73] 本页[74] 下一页[75]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五)四面合围 与约翰·宾回国后就被逮捕不一样,法国夺取梅诺卡岛的统帅黎塞留公爵回国后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 不过,就占领梅诺卡岛本身来说,其实际意义并不大。 法国最首要的目标是占领此地,逼迫英国议和,这一目标显然没有达到。 退而求其次,法国希望把梅诺卡岛交给它的老东家——西班牙,以此换来西班牙与法国一起对付英国,但是西班牙也没有上钩。 而且即使法国占领了此地,这个岛屿也很难发挥海军基地的作用。 因为,虽然英国海军在约翰·宾的带领下输了一阵,但是英国的增援舰队很快就能抵达地中海,并且重新牢牢地控制周边海域,而法国的舰队根本不是敌手,只能继续呆在港口里。 但是,夺取梅诺卡岛对于整个法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精神胜利。最起码这个岛屿可以作为未来的谈判筹码使用。 然而,当黎塞留公爵来到凡尔赛宫时,这里的气氛确是冷冰冰的。 在政治上,气氛的变化显示的是政策的转变。 正如前面所讲,法国攻占梅诺卡岛的初衷是尽快结束战争,但是英国却因此对法国宣战,法国也不得不对英国宣战,这就导致法国尽快结束战争的愿望破灭。 既然真的要动手,很多问题就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是就是:怎么打! 威廉·皮特的策略很明确,那就是夺取殖民地。因为英国在欧洲大陆没有直接利益,也无法获得领土,而且英国并不擅长陆军作战。所以皮特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海军,以自己的优势对付法国的弱点。 这是很正常的想法,因此法国也会这么想。与英国相反,法国海军不行,但是陆军十分强大。 在以前的历次战争中,法国要对抗英国和奥地利以及他们拉起的很多盟国,但是现在局势已经大变。 奥地利已经是自己的盟友,俄罗斯也站到了奥地利这一边,而英国唯一可以有所依靠的普鲁士,已经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也就是说,法国只需要面对英国一家。 因此,很自然的,法国想要陆战。放在以前,法国的这一想法可能不现实,因为英国海军控制着海洋,法国陆军根本无法达到英国本土。 但是,现在的英国有一个拖油瓶,那就是国王的老家——汉诺威。只要法国能够拿下汉诺威,那么即使法国在北美战败而失去了很多领土,也有机会交换回来。 于是,汉诺威自然就成了法国的目标。这也是黎塞留公爵在凡尔赛宫受到冷遇的原因,因为国王的心思已经不在那个小岛上了。 对于法国来说,一切顺理成章。不过,这一决策面临着了两方面的阻碍。 |
第一个阻碍来自法国的新盟友——奥地利。 自从普鲁士入侵了奥地利开始,法国和奥地利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就生效了,法国就开始与奥地利商谈合作的 事宜。 但是,法国提出的建议却吓了奥地利一跳。从一开始,奥地利的要求就是很明确的,那就是法国援助奥地利打普鲁士。 但是,此时法国的计划却是要先派兵攻打汉诺威,然后再攻打普鲁士,而且是要派遣一支十万人的大军。 这个计划,对于奥地利来说是无法接受的。至于原因,说起来可能有点让人哭笑不得。 因为特蕾西亚及其丈夫不但是奥地利的统治者,在名义上他们还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皇后,他们有义务为帝国内的诸侯提供保护。 虽然,到当前为止,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没有了多少实权。但是,能够坐在皇帝的宝座上,代表了奥地利依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老大。而如奥地利作为欧洲大国的立身之本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唯一老大地位。 而法国率领着浩浩荡荡十万大军,直接入侵了帝国内部的一个名义上受帝国皇室保护的小国,这对帝国来说确实是一种羞辱。 当然,除此之外,奥地利还有现实的考虑。 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特别担心自己的老家被法国烧杀抢掠,因此很早就表达了汉诺威要中立的意思。也就是英国和法国可以打,但是请不要打我的老家,不要抢我的私产。 奥地利自然很支持乔治二世。因为,虽然已经与法国结成了同盟,但奥地利还不想跟英国闹僵,他只想对付普鲁士。 另外,从战术角度来说。法国如果首先进军汉诺威,那么英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即使法国能够对付英国陆军,但肯定不会一蹴而就,那法国什么时候才能后穿过汉诺威攻打普鲁士,就是个未知数了。 因此,奥地利的意见是法国直接按照《凡尔赛和约》的条款,派遣2万4千名士兵参与进攻普鲁士即可,等到打败了普鲁士,法国可以自行其是。 但是,对于法国来说,汉诺威并不是什么次要目标,而是实实在在的首选目标。 法国参与战争的目的是英国而不是普鲁士。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法国并不见得希望普鲁士完全落败。 奥地利原本要求法国派遣军队到波西米亚地区,但是法国却借故拖延。法国态度还是比较强硬,因为明显就能看出来,是奥地利需要法国,而法国并不太依靠奥地利。 因此,双方因为这个问题争执不下。 不过,这个问题并不算大,起码对法国来说是如此。法国更要忧心的是国内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还是老问题,就是是否要跟普鲁士开战的问题。在这方面,还是传统的亲普派与蓬帕杜夫人这个亲奥派之间的矛盾。 或许,路易十五选择直接对汉诺威开战,就是为了避开这一矛盾。 第二个问题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钱的问题。 |
法国的财政问题很严重。可以说,从路易十四晚年开始,法国的在历次战争中都是赔本赚吆喝,尤其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法国完全就是为别人砸钱。 此外,法国不像英国那样有比较完善的银行制度,所以不可以通过银行借贷。法国一般都是向私人借贷,而且由于法国破产过几次,所以借款越来越困难,即便借到了利息也很高。 于是,路易十五决定加征税收。 但是,这一举措却遭到了反对,而反对的主要力量还不是农民和商贩,而是巴黎高等法院。 巴黎高等法院是一个由法国贵族掌控的地方。虽然名为高等法院,这个法院除了要处理司法问题之外,还有立法权。 法国的简介中讲过,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到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压制了贵族实力,实现了中央集权。 不过,即使路易十四也无法完全消除贵族实现独裁,而贵族最后的据点就是巴黎高等法院。 在法国,国王的命令可以注册法律,而这就需要经过巴黎高等法院的认定和注册。因此,巴黎高等法院其本质上也是法国的上议院。 在路易十四时期,国王牢牢控制着朝政,巴黎高等法院不敢不听从国王的指令。但是,贵族们的反扑之心一直很强烈。 路易十五加征税收的政策,也引起了贵族阶层的不满,因此巴黎高等法院拒绝注册路易十五的决定。 不仅如此,巴黎高等法院的决定得到了法国广大民众的支持,毕竟普通大众也是此次征税的受害者。 由此,外部战争还没有打响,法国内部先乱了起来。 这可吓坏了当时的奥地利驻法大使,他在国王和贵族之间穿梭,希望说服双方都让让步,可千万不能耽误了奥地利的复仇大业。 但是,他的游说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次征税危机触及到的是法国政治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一样,那就是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 反正此时法国的国王派与贵族派闹的不可开交。在贵族的宣传之下,广大民众对路易十五的不满也越来越大。 最终冲突爆发了。 1757年1月5日,一个名叫罗伯特-弗兰科斯·达米安的人突然出现,并持刀刺向了正在登车的路易十五。 整个法国的政治环境因为这一次刺杀案改变了。 由于刺杀者的业务水平不行,路易十五并未受到致命伤。但是,伤害从来都不仅仅是肉体的,精神上的伤害有时会更让人痛苦。 一位君主,只要不是完全的心理变态,哪怕是自己并没有尽心去做,也会希望得到自己臣民的敬爱。但是,刺杀显然证明了相反的意思。 在路易十五伤病未愈的时候,宫廷内部已经开始暗流涌动。很多人都以为,路易十五可能就要完蛋了,而国王朋友蓬帕杜夫人显然也会失势。 政治风向即将大变,很多人都已经开始为此奔走。 而这显然更是伤了路易十五的心。在这个时候,唯一给予他支持的就是他的朋友——蓬帕杜夫人。 |
事实证明这次刺杀只是一次个人行为,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下,很容易就变成了一场反对派的阴谋。 果然,一次暗杀带来一次政治大清洗。包括战争部长、海军部长在内大批政治势力被清洗。蓬帕杜夫人的朋友们一个个登台占据了重要位置,连奥地利驻法大使的地位也随之升了一大截。 此后的事情进展就很迅速了。1757年5月1日,就在第一次凡尔赛和约签署之后整整一年。奥地利和法国又签署了一次凡尔赛和约,也就是第二次凡尔赛和约。 这次条约,显然是在蓬帕杜夫人的亲自支持下完成的。条约规定法国将向奥地利提供10万人的兵力支持(去年是2.4万),同时提供1200万的财政支持。 作为回报,奥地利将按照原计划将奥属尼德兰的一些边境要塞划给法国,而剩余部分则由路易十五的女婿——西班牙王子唐·卡洛斯继承,也就成了法国的附属国。 但是,条约还规定,奥地利答应给法国的东西,只有在联盟彻底击败了普鲁士,夺回了西里西亚之后才能给。 第二次凡尔赛和约,显然是奥地利占了便宜。本来是奥地利需要法国,但是法国却慷慨的给与了很多,而且还要在彻底击败普鲁士之后才获得战利品。 这还不够,法国还把自己的小弟瑞典拉近了围堵普鲁士的联盟。 北欧的瑞典,一直处在俄罗斯的威胁之下,因此一直以来都依靠着法国,也因此与普鲁士这个俄罗斯的仇敌相交甚好。瑞典的国王就娶了普鲁士的公主。 但是,现在情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法国的要求之下,瑞典自然也很快站到了普鲁士的对立面。 而且瑞典跟普鲁士也确实有领土争端。在俄罗斯把瑞典击垮之前,瑞典真是北欧霸主。那个时候的瑞典在德意志还有很多领土——波美拉尼亚。 这些领土的大部分都被普鲁士抢走了,只给瑞典留下了一小块——西波拉美亚。显然,对于瑞典来说,在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的帮助之下,夺回原来的领土,绝对是件好事。 于是瑞典也加入了同盟。这样,法国、奥地利、俄罗斯再加上瑞典,针对普鲁士的四面合围形成了。 此时,1757年的冬季的冰雪开始消融。冬季休兵结束,新一轮战争就要开始了。 |
十四、受困之狐 (一)全线出击 前面一章,我们看到了英国、法国的内部斗争,可以说是非常的刺激。但是再刺激也比不过腓特烈此时的内心。 随着1756年的先发制人战略失败,针对普鲁士的四面合围的格局形成,普鲁士的败局几乎已经注定了。 而路易十五之所以在与奥地利的第二次凡尔赛和约中如此慷慨,就是因为他认为战争,起码是在欧洲大陆上的战争会很快结束。 毕竟普鲁士面对的是当前欧洲最强大联盟! 除了奥地利、法国、俄罗斯和瑞典这四个敌人之外,波兰也加入了同盟,整个神圣罗马帝国也在皇帝斯蒂芬一世的带领下,宣布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为帝国共同的敌人。 这种被四面八方包围的情况,此后还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拿破仑的法国,一个是希特勒的德国,两个人也最终都失败了。 不过,腓特烈还有获胜的机。那就是按照去年的计划,迅速击败奥地利,逼迫奥地利退出战争。 但是,时间不等人。普鲁士要想赢必须迅速动手。 此时,英国出资建立的“观察军”已经集结完成,这支队伍里面没有英国士兵,但是其统帅由英国国王的二儿子坎伯兰公爵担任。 坎伯兰公爵,也是老熟人了。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他带领着也是由英国组建的“护照联军”跟法国作战,不过一直不是法国元帅萨克森的对手。 从“护诏联军”到“观察军”,英国人可能在起名字上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听名字就知道,英国设立这只军队,其目的还是相当保守的。所谓观察,其实就是防守,摆明了姿态不想打仗。 这只军队由汉诺威、黑森等小国的士兵组成,总共4.6万人,驻扎在汉诺威西部边界。 “观察军”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对普鲁士来说却是救命稻草。因为,即使“观察军”战败,也至少可以拖延法国的进攻。这也就为普鲁士的速胜赢得了必要的时间。 至于俄罗斯,普鲁士倒不是很担心。虽然俄罗斯已经与奥地利商定,要出兵八万,但是俄罗斯的军队效率太低,再加上幅员辽阔,因此军队动员极其缓慢。所以,俄罗斯的出兵必然会很晚。 藉次,腓特烈还可以实施进攻计划。 1757年4月,欧洲大陆的雪还没有完全融化,普鲁士的四路大军攻击约11万人,朝着波西米亚进发了。 |
11万人的大军,这可不是我国古代史书上动辄出现的10万大军,而是实打实的数字。我国古代出兵,往往把后勤队伍的人也算上。每次说的10万大军,往往也就两三万就错了。 这10万大军,在当时的欧洲大陆绝对是一支让人胆战心惊的军队。 可见,这一次腓特烈是决心要毕其功于一役了。 然而,即使是拿出了11万大军,后来一战前的德国战略家施利芬认为,腓特烈应该削弱本土的防御,而集中15万乃至更多兵力,这样才真的可以给奥地利致命一击。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施利芬元帅的意见是正确的。施利芬元帅在一战前为德国制定了同时对付法国和俄罗斯的双线作战计划,他的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一条,首先以绝对优势兵力迅速击败法国,再回军对付行动的俄罗斯。 他给后人留下的要求只有一个,务必加强右翼(法国一线)。然而,他的计划没有得到遵守,德军在战争期间将部分兵力调给了左翼,也因此导致了德国没能够迅速战败法国而陷入了双线鏖战。 或许,行家才能看出门道。 不过此时的腓特烈自然不知道百年之后发生的事,他所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普鲁士的计划是四路大军分兵南下,然后在波西米亚的首都布拉格北部汇合,给在那里的奥地利主力军队致命一击,有效瓦解奥地利的作战力量。 而之所以要分兵,是因为从萨克森到波西米亚,要翻过一座横亘边界的山脉,军队只能走山间河谷或者沿着山脉边缘走,10万大军一起走肯定会很慢。 不过,分兵前进显然也是有弊短的,那就是很有可能被敌人分而治之。如果奥地利集中兵力先袭击其中一路,那么普鲁士也就比较被动了。 然而,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普鲁士军队按照计划,先是四路变两路,然后两路合为一路,很快来到了布拉格北部。 普鲁士行军之所以会如此顺利,这就不得不提及奥地利军队的最高统帅——洛林亲王。 是的,你没有看错,我们的老熟人,屡战屡败的洛林亲王再次上线。 其实,关于奥军主帅的任命,有很多可以用的选择。考尼茨本人就十分欣赏罗布西茨战役的指挥着布劳恩将军,他曾经直言只要有布劳恩将军在,自己就能睡得安稳。 然而,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特蕾西亚手中。 我们都知道,特蕾西亚虽然牢牢把握着国家大权,不让任何人分享至高权力,但是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人,尤其是自己的丈夫,帝国皇帝斯蒂芬一世。 特蕾西亚最终选择尊重丈夫的意见,选择了洛林亲王作为军队最高统帅。这就是所谓的“朝里有人好做官”! 1757年,洛林亲王率领大军来到了波西米亚,在此驻守的特劳恩自然变为下级。洛林亲王知道,这一次自己必须拿出点成绩,要不然无法向天下交代! “大哥!大嫂(大姨子),我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
|
不过,来到波西米亚之后不久,洛林亲王就和布劳恩之间出了矛盾。虽然根本上还是统帅权之争,但还真是事出有因。 眼看着普鲁士四路大军全线出动,布劳恩觉得应该主动出击,击溃普鲁士一路。这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普鲁士此次出兵的弱点。 但是,洛林亲王给否决了。他认为,此时普鲁士人多,擅自出兵很可能使奥地利军队处于不利地位。应该在布拉格这一地区加强防守,等待更多的援军,在取得人数优势时再动手。 至于这两家孰优孰劣,我们自然不能事后诸葛亮的评论,反正都有道理。不过,也能够看得出,此次洛林亲王已经改变了之前的风格,变得小心谨慎起来。毕竟,他已经多次败给了腓特烈! 不过,前线两位将领之间的不合很快也传到了维也纳。前线将军不合可能导致的结果自然人尽皆知,于是作为首相的考尼茨,决定亲自前往前线予以调解。 考尼茨在行进的路上,碰上了洛林亲王等待的援军,于是考尼茨跟随着军队一起赶往前线。 这支援军由道恩元帅率领,或许我们还记得,道恩元帅曾经跟着洛林亲王参加索尔战役。 此战中,洛林亲王上了腓特烈的当,被腓特烈用斜线战术击溃,辛亏道恩元帅指挥着后备部队一直坚守阵地,最终保护了整个奥地利军队的安全撤退。 这时,道恩元帅正率领着军队驰援布拉格。不过,最终他还是晚了。因为普鲁士的两路大军迅速汇合后,迅速朝着洛林亲王部署的防御阵地发起了猛攻。 1757年的第一战,布拉格之战打响了。 |
(二)兵败城下 1757年5月6日,普鲁士10万大军正式在布拉格以北集结。此时的奥地利军队正驻扎在布拉格城东,兵力6万。 显然,普鲁士军队数量处于优势,这在普鲁士的作战中是不常见的。于是,腓特烈决定发动进攻。 这一次,腓特烈觉得是稳赢,于是先派遣一直3万人的部队到布格拉城西,切断奥地利的逃离路线。腓特烈的意图很明白,不是打败,而是彻底消灭奥地利的军队。 此时,奥地利军队在洛林亲王的带领下,在布拉格城东地区集结,虽然兵力只有6万人,但是占据着有力的地形,并且早已营造了防御工事,可以说是以逸待劳。 普鲁士的战前会议上,左翼指挥官施维林元帅建议,将兵力集结到自己的左翼,主攻奥地利右翼的侧后方,再从东部席卷整个奥地利防线。而且,据施维林的观察,这一地区是一片干草地,适合步兵发起进攻。 此时奥地利军队正坐南朝北等待着普鲁士的攻击,直接正面进攻肯定伤亡惨重。于是腓特烈同意了施维林的计划,开始将兵力向自己的左翼集结。 早上5点开始,普鲁士的军队开展悄悄地向东部转移。但是,普鲁士的动向最终还是被奥地利方面发现了,发现者正是布劳恩将军。 于是,布劳恩将军迅速派遣了6个营的兵力来到东南部防守。 接近中午,普鲁士左翼集结完毕,左翼指挥施维林元帅发动了进攻。然而,普鲁士方面很快就遇到了障碍。 由于战前对地形侦察不清,普军以为进攻方向正面的一片平坦草地,实际却是一个干涸的鱼塘。结果第一梯队进攻的普鲁士步兵很快就陷入鱼塘的沼泽泥地之中,成了奥地利军队的活靶子。 此时,眼看着自己提出的战术遭受重大挫折,而且还是因为自己的战前观察不利造成的,作为左翼统帅的施维林元帅亲自举起一杆倒下的大旗,带领队伍反冲锋。 然而,子弹不会区分元帅和士兵,身先士卒的施维林元帅很快被奥军炮弹集中头部胸部,当场阵亡。 听说自己老师的阵亡,腓特烈也失去了理智。他下令军队继续进攻,而且要求在布拉格城西切断逃路的部队前来增援。 不过,增援部队与主力部队之间隔着一条河,导致增援部队无法及时到达战场。 至此,主战场上普鲁士左翼进攻可以说完全失败了,施维林元帅阵亡,整个普鲁士军队陷入危机之中。 |
(布拉格之战) |
然而,此时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的状况再一次出现了。施维林元帅阵亡之后,奥地利的右翼统帅布劳恩也因为中弹而受伤,被抬出了战场。 战场形势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眼看着普鲁士的左翼被击退,奥地利士兵发动了进攻。 然而,由于失去了有效指挥,奥军右翼的追击与中央军队脱离了接触,也就是说整个奥地利战线当中出现空洞,这一个失误被反腓特烈及时抓住,成为战役转折点。 腓特烈立即从中军调拨22个步兵营,直接插进了奥地利战线的空档,然后反过来包围了得胜以后过度伸展的奥军右翼。 与此同时,为了保障左翼的战斗效果,普鲁士发起了各个战线的全面进攻,将奥军主力死死地拖住。 普鲁士的全面进攻确实起到了作用,奥军最高统帅洛林亲王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根本没有心思阻止对奥军右翼的营救,于是孤军深入的奥地利右翼打败。 自然,得胜后的普鲁士军队开始从侧翼席卷奥地利战线。于是奥军大败,下午4点,洛林亲王下令奥军向布拉格撤退。 这次战役并不是彪炳史册的著名战役,但是其规模确实空前的,双方总共投入了12万人的兵力,拼杀了一整天,其伤亡自然也是很大的。 此战中,奥地利损失1万4千人。显然,此战中布劳恩将军的功劳最大,没有他在战前的随机应变,那么普鲁士的胜利将更加迅速、更加彻底。 显然,特蕾西亚的统帅任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不过,特蕾西亚连改正的机会也没有了,因为本来就已经年老多病的布劳恩元帅在战争中受到了致命重伤,不久死去。 普鲁士伤亡人数也是1万4千人,其中阵亡2名少将,1名中将和1位元帅。这位元帅自然是就会腓特烈的老师施维林元帅。 我们曾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讲过,施维林元帅和德绍老头是腓特烈的父亲留给他两个得力助手。 他们两人也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德绍老头及时出兵击败了萨克森军队,阻止了奥地利对柏林的致命威胁,可以说挽救了普鲁士。而施维林元帅的功绩说起来则有点尴尬:他将国王请出了战场,然后带兵获得了胜利。 这种情况下,再好的关系也难免出现裂痕。施维林觉得自己挽救了腓特烈的首战,腓特烈觉得施维林让自己没有面子。 此后的历次战争中,原先作为腓特烈左膀有弊的施维林一支没有出现在腓特烈的旁边,直到此次普鲁士国难当头,倾巢出动。 实质上,腓特烈和施维林的矛盾就在一句话的事,只是两个大男人都无法打破心结。然而,这一切都随着施维林的死烟消云散。 只是,腓特烈连一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机会说! 就战役本身而言,普鲁士的胜利有很大的幸运成分。从战役开始到结束都能看到,虽然普鲁士动员了10万大军,但是准备工作并不充分,连地形都没有勘察清楚。 要知道,布拉格对于普鲁士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地方,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曾经占领过这里。 但是,与其说是准备工作不充分,倒不如说是轻敌。包括腓特烈大帝在内的整个普鲁士,对奥地利这个屡次败给普鲁士的老牌帝国,确实是心怀轻视的。 所谓骄兵必败,普鲁士马上就要碰到硬钉子了。 布拉格之战结束后,普鲁士包围了布拉格城。而奥地利的解围部队也正慢慢赶来,这支援军就是由道恩率领的援军。 |
(三)科林惨败 道恩元帅1705年9月24日生于维也纳的军人世家。他本人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奥土战争。我们都知道奥土战争中,奥地利战败受辱,可以说全盘皆输,但是道恩还是凭借自己的优异表现,升至少将。 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道恩更是大放异彩。 1743他是克芬许勒元帅胜利进军巴伐利亚的前锋。在索尔战役中他是洛林亲王的副将,在全军溃败的情况下指挥预备队发动反攻,保住了部队,同年晋升至中将。 可以看出,道是一个在逆境中也能展现惊人才华的人才。因此,他受到特雷西娅的充分肯定,令他成为了维也纳司令官及金羊毛骑士(布劳恩没能得到的荣誉),并在1754年授予元帅军衔。 1757年普鲁士全线出击,道恩元帅率领的四万四千兵力还未来得及赶到布拉格,战斗就以普鲁士军的胜利结束。 然而,道恩不是一个身处逆境就会退缩的人,他一边收集途中各贵族领地的私兵,一边收拢在布拉格打散的奥军残兵,在赶到布拉格之前,就集结了一支大约五万多人的队伍。 6月12日,道恩带领这只成分混杂的队伍来到距离布拉格不到五十公里处的科林,并就地布置防御阵地,等待普鲁士来攻。 看着道恩率领的援军,腓特烈没有丝毫迟疑,直接帅军冲了上去。 1757年6月18日,腓特烈率3万5千普军,进攻道恩元帅的5万3千人,打响科林战役。 此时战场的布置跟布拉格战役相似,道恩作为防守的一方将部队部署在一座小山上,整个队东西方向,坐南朝北,居高临下。 普鲁士的军队从远处赶来,由西向东行进,直接走过了奥地利军队面对的一条大路。在看到奥地利的方面的防守阵地后,普鲁士军队立马调整行军方向,从北向南向奥地利阵地发起了进攻。 腓特烈的计划与布拉格战役一样,是将普鲁士的精锐骑兵全部集中到左翼,加上部分步兵配合,向奥军右翼顶点发动进攻,在突破奥地利军队右翼之后再席卷奥地利防线。 显然,腓特烈根本没有好好思考,只是照搬之前的战术。此时的他,是真的轻视奥地利的军队。 在会战开始前,腓特烈为了激励士气,举行了一次热闹的仪式,那就是授与塞德利兹骑兵少将的头衔。 塞德利兹本人深受感动,慷慨激昂地表示自己必将为普鲁士全力奋战,而普军部队之中也弥漫着期待胜利后封赏的乐观气氛。 乐观的氛围对于作战非常有利,但是希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 |
在对面,道恩元帅站上丘陵视察过普军的阵型和兵力组成后,已经与腓特烈多次交手的他,很容易就看破了腓特烈的战术。 他将一些步兵调动到右翼第一线去,用以阻挠普军的骑兵冲锋。 更为重要的是,道恩元帅把其主力部队展开成三列防线。 道恩的策略倒是相当简单明快,一言以括之,就是充分发挥奥地利军人数众多的优势。 他把部队分为第一列的杂兵(两万多人),这些部队主要是从行军途中收的杂兵;第二列的正规军(两万);第三列的预备队与骑兵(一万),而且彼此之间有相当程度的间隔。 道恩要用第一列的杂兵骚扰敌军的进攻,但是真正作战的是第二列的正规军,然后待对方人困马乏之时,用后备军和骑兵发动致命的攻击。 随着双方那排停当。普鲁士军的炮兵开始发动压制射击,普鲁士左翼骑兵随后冲出,科林战役开始。 |
(科林战役) |
首页 上一页[73] 本页[74] 下一页[75]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