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第75页] |
作者:vinifera1001 |
首页 上一页[74] 本页[75] 下一页[76]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会战一开始,进攻奥军右翼的普鲁士骑兵就遭到了躲藏在村落与灌木丛中的奥地利散兵部队的持续射击。对这些隐藏火力,骑兵根本没法反击。 不过,普鲁士没有跟罗布西茨会战那样,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冲。他们暂停攻势,然后派出步兵与战斗工兵上前驱散这些奥地利火力,为骑兵清出可以进击的道路。 大约在十一点前后,普鲁士骑兵军历经千辛万苦爬上了丘陵,有了袭击奥军主力右翼的绝佳位置。然后开始等待普鲁士步兵赶到,共同发动袭击。 但是,道恩可不是洛林,他不会只在战败撤退时上线。道恩既然知道了普鲁士的计划,他早有了反击的措施。 于是,道恩一声令下,奥地利军队开始向北推进。 我们都知道,所谓斜线战术,就是将兵力集中于一点,这也就导致其他位置的兵力很稀薄。因此,普鲁士的中军和右翼根本就没有多少人。 眼看着乌压压的奥地利人冲着薄弱的防线冲过来,腓特烈也害怕了,此时作出了致命的错误判断───他要求左翼骑兵尽快发动攻击,牵制奥地利兵力。 于是,普鲁士骑兵发动了迂回进攻,并且迎头撞上了奥军右翼的第一列。精锐骑兵的冲击确实造成了奥地利军的阵脚大乱。 这就是道恩部署兵力的精妙所在,第一列的杂兵作战能力不强,把他们放置在第一列可以迟滞普军的进攻。 等到第一列杂兵战败撤退后,第二列正规军则可以发动更有效的进攻。 如果是相反的安排,第一排正规军败退后,第二列的杂兵很有可能也就一哄而散了。 果然,逃散的奥地利军第一列右翼部队,很快就被第二列阻挡下来,并回到前线重组战列。 但是,腓特烈并不知道这一切,看到奥地利军队右翼大乱,他以为自己计划已经成功,于是命令普鲁士军队正面出击。把原先准备派给左翼骑兵的参与迂回的步兵也直接投入到正面作战。 不过,进攻中的普鲁士军队发现奥地利方面根本没有任何混乱迹象,而是开始了全面的反击,而原本打算迂回的骑兵也在奥地利重整的火力下陷入了停顿。 此时,战斗陷入了胶着。 |
但是普鲁士本来人数就少,越来越感觉到力不从心。而奥地利的战线依然很稳固,而且由于普鲁士的右翼人数最少,道恩下令左翼向前推进,并且从第三列中抽出了骑兵准备包抄普鲁士的后路。 普鲁士的右翼现在只能靠着自己的精锐步兵做最后坚持,而腓特烈本来寄予厚望的右翼骑兵发起最后一轮冲锋后,很快淹没在奥地利的步兵方阵中。 然而,跟布拉格之战一样,奥地利左翼军队前进的时候,与中军发生了脱节。 战前被授予中将的塞德利兹敏锐的观察到了这一点,他觉得反败为胜的机会再次降临到了普鲁士,而自己报效国王、报效祖国的机会到了。 于是他将因为之前受伤退下来的骑兵,总共约四千人集结起来,发起了决死的冲锋。 这支骑兵从战场中央冲出,穿插进了奥地利的战线缝隙,奥军战线开始全线崩溃。 此时,塞德利茨率领骑兵爬上了这一天以来双方争夺不休的一个制高点。塞德利茨觉得自己完成了使命,他拯救了普鲁士军队,为普鲁士赢得了胜利。 然而,他的对手不是格林亲王。 当塞德利兹将军往南望去的时候,看到了黑压压一片士兵,那就是几乎完好无缺的奥地利军第二列部队。 此时,再勇敢的人也失去了信心。 早已预料到这一切的道恩,稳住了奥地利军的阵脚,并且在傍晚下令奥军第一与第二列交换。几乎完好无缺的第二列投入前线之后,普鲁士军终于再也抵抗不了。 眼看着大势已去,腓特烈把莫里茨元帅叫了过来,并将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至于军队的进退都由莫里茨负责。然后自己迅速离开战场,再次逃向了战场后方。 一直到晚上八点,天色已经黑,莫里茨与各位将军商议后决定撤军,于是普鲁士军队全面撤退。 生性谨慎的道恩担心有诈或是遭到伏击而下令全军在入夜后停止追击,使得普鲁士军得以安然撤出战场。 科林战役,奥地利军折损了8100余名官兵,而普鲁士军有13700人的死伤,占到整个作战部队的三分之一,而且45门大炮和全数的辎重也都落入了奥地利手中。 在科林会战结束后,道恩仍在担心着腓特烈有可能集合剩余的普鲁士军与他一决死战。 但事实证明他多虑了,在科林一役遭受重击的普鲁士军担心遭到里外夹击,因此而主动撤出了布拉格。 6月20日,道恩便率领奥地利军解除了布拉格之围,救出了洛林亲王。 科林战役,是腓特烈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失败。科林战役之前,腓特烈屡战屡胜,未尝一败。 而这次战役之所以失败,还是败在了轻敌两个字上。在战役中,腓特烈还没有摸清楚敌人的数量,就仅凭部分兵力轻率发动进攻。战役过程中,又不顾实际情况照搬之前的战术。 然而,此时的腓特烈根本没有时间去悲痛,因为科林战役的失败,不是一场战役的失败,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失败,而是普鲁士精心设计的作战战略的失败。 这次战役使得普鲁士在1757年完全打倒奥地利的机会永远失去。 退出了波西米亚的普鲁士,必须要与奥地利、法国、俄罗斯和瑞典军队全面作战了。 |
(四)困兽之战 最先动手的是法国。 早在英法北美之战打响之后,法国就开始在边境地区集结军队,但一直到1757年才派上用场。 英国建立的“观察军”,顾名思义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专门用来监视的,这支军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止法军入侵汉诺威。 不过事情哪能尽如人意。法国出动军队6万,而观察军只有4万多,而且是由汉诺威、黑森以及普鲁士等国家的军队杂糅而成。 战斗结果可想而知。 由坎伯兰率领的“观察军”很快就没有机会观察了,先是在汉诺威边境地区被打败,此后是“观察军”一边跑,法军就不停的追。 八月中旬的时候,坎伯兰向法军请求休战。法国统帅黎塞留公爵,就是那个带领法军占领梅诺卡岛的,直接回复说:“我的指令是消灭汉诺威”。于是,两军继续上演追赶游戏,一直跑到了大海边。 到了海边,“观察军”再也无路可退的时候,坎伯兰不得不签订了投降和约。和约规定汉诺威将放弃抵抗,并不再参与战争,“观察军”就地解散,而法军将继续占有汉诺威的大部分领土。 虽然这一条约是以汉诺威的名义与法国签署的,仅仅代表汉诺威不再与法国作战。但显然,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在英国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点我们在英国部分再讲。 对于普鲁士来说,观察军的失败威胁更大,因为这使得普鲁士的西部门户洞开。然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因为法军还派出了第二支作战部队。 普鲁士在4月份入侵波西米亚并迅速占领布拉格,在法国宫廷引起了震动。路易十五有很多缺点,但他却是一个有信誉的男人。 虽然此时法国在汉诺威与英国的“观察军”作战,但是毕竟根据第二次凡尔赛条约,法国是要给予受攻击的奥地利支持。 于是,路易十五下令,法国尽快准备第二支军队,与奥地利配合直接进攻普鲁士。一支军队的组织自然是不会很快的,直到7月30日,法国第二支军队才准备好跨国莱茵河进入神圣罗马帝国境内。 而此时,科林战役已经结束了而一个月。 不过,这只军队没有因此偃旗息鼓,而是按照原定计划向着普鲁士进军了。于是,针对普鲁士的威胁又多了一个。 当然,这还不够。因为此时,瑞典和俄罗斯的军队也开始行动了。俄罗斯元帅的八万大军首先入侵,并占领了东普鲁士全境。 此后,俄罗斯继续向西进军,并且在7月30日,也就是法国第二支军队出征的时候,在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击溃了普鲁士安排的3万守军。 瑞典也派遣了1万7千人的部队在普鲁士的北部的波美拉尼亚登陆。再加上此时正在南部迅速推进的奥地利军队,普鲁士是实实在在的四面被围了。 此时的腓特烈处于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对于四面来袭的军队,他真的是束手无策。穷途末路的腓特烈尝试说服法国退出战争。 于是,他通过自己的姐姐与法国方面接触,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
到8月底,走投无路的腓特烈大帝第一次想到了自杀。得失荣辱终归尘土,与其受这百般折磨,不如了却一切牵挂。 然而,上天并没有因此怜悯他,更坏的消息传来了:10月10日,一支奥地利骑兵绕过了普鲁士的重重封锁,直接入侵了普鲁士的首都柏林。 听闻消息的腓特烈没有时间再去思考生死问题,而是立马带领一支大部队迅速赶回了首都。 在回军路上,他就得到了消息,入侵普鲁士的只是一个奥地利5000人的轻骑兵,当地的普鲁士守军不知虚实都不敢出战。这只奥地利骑兵在勒索了大量钱财之后,迅速撤离。 这一场入侵柏林的突袭,是由道恩策划,由匈牙利的哈迪克中将实施的。不用说,这次行动的战略价值并不大,但是精神价值却极大,哈迪克中将也因此被封为帝国元帅。 此时已经是1757年的10月底,一些地区已经飘起了雪花,冬季休兵期马上就就要来了,而针对普鲁士的包围圈也越来越紧。 腓特烈知道,如果等到各国进入了休兵期,那么第二年一开春,各国军队一起动手,那普鲁士根本没有招架之力。要想胜利,只能在今年迅速解决其中一部分。 而选择哪个方向确实是个问题。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难倒腓特烈,因为他的对手很快就帮他做出了答案。 首先是俄罗斯方面,俄罗斯方面在取得了一场胜利之后,并没有再度进军,而是在停顿一段时间之后,迅速回撤,返回了俄罗斯了。 俄罗斯突然撤军,很多人都给出了很多猜测,比如俄军元帅在与普军大战之后吓怕了,还说女沙皇病重的消息让俄军统帅决定回去参与政治斗争等。但是,俄罗斯的退兵,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补给问题。 俄罗斯的粮草运输要经过漫长的陆地运输,路途遥远,再加上俄罗斯的行政效率本来就低,导致俄罗斯军队的补给除了问题。一支没有粮食的军队毫无价值,俄军这才不得不退兵。 此时的奥地利军队,并没有直接入侵普鲁士,也没有进入萨克森,而是转向了西里西亚。 科林战役后,奥地利开始一个个的收复西里西亚的城市,但是这一进程显然并不会很快。奥地利直到11月底,才收复了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 而这个时候,普鲁士已经击败了法国入侵普鲁士的军队。 普鲁士之所以选择了法军,一方面是俄罗斯退军和奥地利被耽搁在西里西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法国两只军队的配合出了问题。 由黎塞留率领的第一支法军已经击败了“观察军”,本应该按照计划入侵普鲁士,并且在那里扎营过冬,等待来年的全面围攻。 但是,黎塞留却担心自己孤军冒进会遭到了普鲁士的反击,于是他只留一小支部队在前哨,率领大部队回到了汉诺威,准备在那里过冬。 黎塞留这么做自然有胆小的成分,但是从后续的发展来看,他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不但普鲁士有威胁,那支已经被打败的“观察军”的威胁也没有完全消除。 因为英国国内经过一番权衡,以威廉·皮特为首的内阁宣布坎伯兰公爵与法国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和约无效,英国将组织“观察军”继续战斗。 因此,如果法军直接进入到普鲁士境内,那么他的后方将受到威胁。 不过,除了以上考虑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导致了黎塞留的退军,那就是这支法军的补给出了问题。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法国建立了第二支军队。 |
再发一遍地图 |
我们知道,路易十五下令组建了第二支部队,准备直接进攻普鲁士。 为了这支军队的建设,法国内部出现了分歧。此时的外交大臣认为,第二支军队的组建没有意义,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法国的利益,法国就应该以攻占汉诺威为重点。 于是,这个外交大臣就被撤了,取代它的是贝尼斯,而他是蓬帕杜夫人的人。 也就是说,这场争论本身还是亲普和亲奥两派之间的斗争,当然最终还是由蓬帕杜夫人领衔的亲奥派胜利。 于是,法国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第二支部队上,这就导致第一支不对的补给越来越少。 第二支法军由蓬帕杜的小弟苏毕兹亲王率领,兵力为4万,由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组成,于11月来到了萨克森与普鲁士的边界地区。 正如黎塞留所担心的那样,这支法军成了孤军,而腓特烈正在等着他。 |
(五)两战封神 面对着四面敌人的新进展,腓特烈大帝权衡利弊,决定先解决法国的第二支大军。为此,他留下4万军队在西里西亚境内进行防御,牵制住奥地利的近10万大军。 此时普鲁士的兵力已经分散在国土各处,腓特烈手中也没有了多余的兵力,只能带着2万多人,星夜赶往萨克森。 最终在两军在离莱比锡不远的一个叫罗斯巴赫的小村庄附近碰面了。 法军方面4万1千人,普鲁士2万1千人,但是普鲁士已经到了不能退的时候了,于是罗斯巴赫会战打响! 谁也没想到,这场会战只用了一个半小时! 此次会战的战场在小条名为萨尔河的北面,普军防线成南北走向,面向西方。此战中,人数占劣势的普鲁士采取了守势。 法军统帅苏毕兹知道自己人数占优势,得知前来的普鲁士军队只有自己一半人,想着要将其一口吞下。 上午11点走出营帐,法军列3路纵队向东行进,他们并没有列阵直接进攻已经摆好阵型的普军,而是要插入普军阵地和背后萨尔河之间切断普军退路。 说起来,法军此次是信心十足! 普鲁士方面很快就侦查到了联军的行动,腓特烈得到消息后自己爬上了屋顶又侦查了一遍,自然很快明白了敌人的意图。因为,这就是他常用的套路,法军是想从侧面和后方来攻击他的侧翼和背后。 我们不得不说,法军此次的决策并没有太大问题。普鲁士显然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采取了守势,但是由于采取守势,阵地基本稳固。此时,法军穿插到侧后方确实是明智之举。 了解到法军意图后,腓特烈当即决定将部队调往侧面和后方,也就是整个军队从南北列阵旋转为东西列阵,面向南方。 不仅如此,腓特烈发现法军军正处于行军队形,他决定易守为攻! 在腓特烈下达命令后,仅仅过了半小时,整个普鲁士军队完成了阵地旋转,充分显示出了普鲁士军队的高素质。 与此同时,普鲁士军队在罗斯巴赫村所在的一座小山的遮蔽下,开始将兵力集中于右翼。 然而,普鲁士这一番操作,在法军看来是全面撤退。 眼看着到手的鸭子要飞,法军统帅苏毕兹亲王于是匆忙下达攻击令。然而,由于事出突然,本处于行进中的法军各部分出现了脱节,以致使法军前部已经过于突出。 腓特烈抓住了这个机会。下午3点30分,4000骑兵从正面和侧翼迅猛攻击法军的前部。本来是在追击逃敌的法军吃了一惊,乱作一团。 但是初战告捷的普鲁士骑兵并不穷追,而是快速收拢部队后撤。因为法军毕竟人数太多,骑兵一旦失去了冲力,在与步兵的混战中毫无优势。 骑兵退出后,对法军的致命一击马上出现了,那就是在普鲁士右翼集结的精锐步兵主力。 他们在高地上18门重炮扫射的掩护下,由腓特烈的三弟亨利亲王率领,杀进乱成一团的法军。同时率先攻击的普鲁士骑兵也迂回到法军背后,把战斗变成一场屠杀。 |
罗斯巴赫会战 |
罗斯巴赫战役下午3点半才开打,一个半小时后法国已经溃不成军,死伤3千人,被俘5千人。 而普鲁士的损失,仅仅是165人阵亡,376人受伤。这一伤亡比例是惊人的,尤其是在军队数量只有敌人一半的情况下完成的。 对于腓特烈来说,这场胜利至为关键。自4月份开展以来,普鲁士就一直不顺利,在艰难赢得布拉格战役的胜利后,很快就惨败于科林战役,这对腓特烈本人及整个普鲁士都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打击。 但是,这一场胜利却带来转机:普鲁士还在战斗,普鲁士还能赢! 不过,尽管罗斯巴赫战役是一个辉煌的成就,但是并不能改变此时普鲁士面临恶劣环境。 就在腓特烈奔向西南打击法军的时候,他留下来守卫西里西亚的4万军队,连续大败于奥军主力,而且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劳陷落,西里西亚全境几乎被奥地利夺回。 腓特烈闻听噩耗,再次留下少量部队牵制着法军,迅速来到西里西亚。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冬季休兵期已经到了。对于奥地利来说,这一年就是一场大胜利。不但在战场上打败了腓特烈,而且顺利夺取了西里西亚。 虽然已经知道法军在罗斯巴赫战败,但是联军情势依然大好。此时的奥地利只要做好防守,等待来年开春,与俄国和法国重新动员的军队齐头并进,必然会将普鲁士彻底击败。 然而,有一个人不这么认为。其实也不用猜,这就是奥地利军队总司令——洛林亲王。 洛林亲王想要干一场。此时的洛林亲王真是冬风得意,他把此时奥地利的胜利全部归因于自己的领导。现在的他只有一个遗憾,那就是还没有赢过腓特烈。 有的人,在追逐荣耀;有的人,一生都想雪耻。 在洛林亲王看来,此时普鲁士则根本没有多少军队可用,而且多是疲于奔命的,所谓强弩之末不能穿缟素,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于是,洛林亲王不顾道恩的劝说,与腓特烈开战了。 腓特烈尽管疲于奔命,但他只有战斗才能生存,于是带领着3万5千普军,与奥地利的6万5千人开打了。 1745年12月5日,洛伊滕会战开打。 |
洛伊滕的战场形势,有点象反过来的罗斯巴赫战役:奥军以洛伊滕村为支撑点,占领一条南北走向的防线,面对西方,左翼(南侧)和背后有一条小河。 (罗斯巴赫战役) 然而,普鲁士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们比奥军熟悉地形,因为数年前普鲁士曾经在这同一片地方举行过秋季演习。 腓特烈知道,在奥军右翼(北侧)前方也有一片高地,就跟罗斯巴赫战场一样,可以用来遮蔽敌人视线。 于是,腓特烈的计划跟法军在罗斯巴赫相似,准备对奥军左翼到小河之间的空隙实施打击。 但是腓特烈显然要比法军统帅精明得多,他知道自己需要隐藏自己踪迹。于是他的部队从西北向东南进入战场,前锋横越奥军防线面前,占领那个名为伯尔尼的高地。 同时,主力部队在高地的掩护下,从后面继续向南行军,也就是向奥左翼集结。 因为伯尔尼高地在奥军北翼当面,奥军以为普军将以此为主攻方向,于是洛林亲王将9个营预备队从南方调到北方,进一步削弱了自己左翼。而普军主力继续集中,并迂回了奥军左翼顶点。 下午1点,出乎奥军的意料,普鲁士的骑兵和步兵一起出动,突然攻击了奥地利薄弱的左翼,从南向北卷击。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奥军左翼被彻底。 |
不过,此时普鲁士面对的已经不是当年一触即溃的奥地利军队。在左翼被击垮后,洛林亲王也开始像普鲁士在罗斯巴赫战役那样,以中军所在的洛伊滕村为轴,将南翼收缩,整个防线由向西旋转成向南。 于是,洛伊滕村的攻防成为焦点,奥军凭借数量优势死守,大量兵力挤压猥集在洛伊滕周围,普军数次冲锋占领该村,但是奥军稍稍向北退后,继续顽强防御,普军苦于无法从村里冲出,战局有陷于胶着的危险。 到了下午4点,战役进入决定性阶段。原来奥军北翼,也就是在战前增强了的那部分,此时已经来到了洛伊滕村以西,面向南方,并且完成了集结,他们准备向洛伊滕附近的普军步兵主力左翼发动强有力的反攻。 这一点,与普鲁士的斜线战术是一样的。 只不过,事与愿违,洞悉斜线战术的腓特烈自然了解了这一切。他在更靠西的位置部署了40中队骑兵。 因此,当奥军发起反攻的时候,普军骑兵马上从外翼发动侧击,顿时奥地利右翼部队大乱,奥军右翼主将也阵亡了。 得胜的普军骑兵继续向中央奥军主力发动侧击,而此时腓特烈本人率领另一支兵,迂回到奥军主力背后,整个奥地利防线中央和左翼被完全毁灭,奥地利大军崩溃。 洛林亲王再次上线下达撤军的命令。 腓特烈乘胜发动坚决的追击,把战场胜利发展成战略上的追亡逐北。普军虽然大战后非常疲惫,但是士气高涨,连夜喊着口号行军追击奥地利士兵。 此役普军伤亡6382人,而奥地利在战场上损失了2万2千人,其中1万2千被俘,战后齐腾指挥骑兵穷追不舍,又俘虏奥军2千人。 军事史家把洛伊滕战役许为腓特烈大帝军事艺术的巅峰之作,就象拿破仑的奥斯特里茨会战一样。 1个月之内,罗斯巴赫和洛伊滕两大会战,全都是以1:2的兵力比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仅凭这两场会战,腓特烈就完全可以名垂史册。 战术上的胜利自然需要强调,但是洛伊滕战役胜利后,普鲁士的战略形势大为改观。 原先奥地利、法国和俄罗斯的三支大军都已经推进到了普鲁士边境。而现在,俄罗斯撤兵,其他两个则是被击溃。 原本来年开春,三支大军可以一同大军压境,那时普鲁士真可能无法招架。但是,现在普鲁士为自己赢得了时间。 反观奥地利这一边,大好形势因为一场战败彻底丢了。这一场战争之后,奥地利在西里西亚的主力被击溃,而且整个西里西亚很快被普鲁士收复。 除了战场上损失的2万2千人,驻守在布雷斯劳的奥地利守军1万7千人也向腓特烈投降。总共算起来,腓特烈在洛伊滕战场上消灭的奥军,在4万人以上。 经过这一场战败,奥地利所有的一切都回到了原点,算是白忙一场。 而这一切都要拜洛林亲王所赐。此时,连特蕾西亚也坐不住了。终于洛林亲王被解职,此后一直担任奥属尼德兰总督,没有再出山。 取代他的自然是道恩元帅。 此时整个欧洲已是天寒地冻。新一轮的战争要等待来年雪融冰消、穿暖花开的时候了。 这一年,腓特烈可以说是峰回路转,虽然没有实现年初的计划,但已经赢得了生前身后名。而他的唯一的盟友——英国,日子过得就很艰难了。 |
(六)英国危局 前文讲到,普鲁士4月全线出兵,鏖战一年,回到了起点。而英国这边也没闲着,同样也是4月也就开打了,不过英国打的却是“内战”。 从去年带着德文郡公爵组阁以来,皮特已经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战争中来,他选将派兵、筹钱送粮,忙的不亦乐乎。 而且,他跟国王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因为皮特这个原先强烈反对在欧洲大陆用兵的人,不顾内阁同僚的反对,支持乔治二世建立“观察军”。 但是,两个人的关系很多时候并不是由双方决定,第三者的作用非常巨大,尤其是那些背后小人。 现在的英国政坛大概有四个比较重要的派别,第一个还是纽卡斯尔这个传统辉格党贵族,另外一个是皮特的领导的辉格党反对派,一个是由福克斯领导的小派别,这个派别背后的力量来自国王最喜欢的儿子——坎伯兰公爵,此外就是由布特勋爵领导的托利党。 由于托利党的一些成员一直支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所以不受汉诺威王朝的待见,但是现在情况已经有了变化。因为在1745年,法国支持斯图亚特的流亡者在苏格兰起兵,但是被坎伯兰带兵打了个粉碎。 这一仗下来,斯图亚特王朝在整个英国的影响了已经消耗殆尽。对于汉诺威王室来说,这意味着对他们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启用托利党人了。毕竟本来托利党人也只是有一部分老顽固支持王朝复辟,现在就更没有了。 这就是布特勋爵能够登上台面的背景,此外之前也提到过,他是王太孙的老师,因此地位尊贵,自然形成了一股力量。 此次皮特能够组阁,就是得到了来自布特勋爵的支持。但是即使两个派别加起来,也没有取得足够的多数支持。所以新内阁的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内部还有使坏的。 这就是福克斯领导的那一派。福克斯没有能够成功组阁,所以看皮特肯定十分不顺眼,于是经常和坎伯兰一起在国王鼓动国王解散皮特的内阁。 本来,乔治二世自然没有想法,但是事情的进展让他逐渐改变了看法。 这就是约翰·宾的审判。经过长时间繁琐的审理,最终约翰·宾被判为死刑,而前任内阁的成员却一个都没有被问责。这自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不满。 于是,威廉·皮特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建议皇室给予约翰·宾以特赦,这样就可以使所有人都满意。 威廉·皮特的建议使他在群众中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但是却让国王再度憎恨其他来。因为,在乔治二世看来,皮特这是沽名钓誉,以社会舆论强逼国王做事,得到的声望却都是他威廉·皮特的。 于是,1757年4月6日,在腓特烈出兵奥地利的同时,乔治二世直接解雇了威廉·皮特。而此时,新内阁正在为新一年的战争拨款议会投票的事而忙活着。 |
皮特离开之后,内阁依然存在,还是由德文郡公爵任首相,但是内阁中没有重要人物,因此内阁根本无法有效运转。而内阁之外,关于重新组阁的斗争再度打响。 乔治二世希望纽卡斯尔公爵再度组阁,但是他拒绝了。一方面此时约翰·宾的审判一事还没有过去,他这个前内阁首相最好先藏起来。 另外,纽卡斯尔知道,乔治二世是希望自己跟福克斯组阁,那意味着自己要服从福克斯,也就是服从坎伯兰公爵,这会让他失去在内阁中的影响力。 此外,皮特被解雇也引起了强烈的社会震动,英国股票价格大跌,皮特的声誉越来越高,而福克斯的名声越来越差,以至于他想再度组阁的愿望根本无法实现,因为他根本找不到原因与它合作的人。 上一次,福克斯为了组阁而在议会走廊里抓到人就问。现在,很多议员为了躲避福克斯的追问,直接跑到了乡下别墅躲着去了。 于是,一切陷入了僵局。三个月的时间里,英国没有一个能够有效统治的内阁。事情一直延续到了6月。 6月6日,纽卡斯尔、皮特和布特三个人坐到一起。经过三个月的讨价还价,最终纽卡斯尔和皮特,这一对老冤家,决定握手言和,共同组阁。而布特勋爵之所以加入,是因为作为太子党的他们厌恶福克斯代表的王叔一党。 就这样,议会四个派别中的三个派别聚集在一起。 当天,三位巨头商量停当。纽卡斯尔去宫里告知乔治二世,他将与他“敌人”皮特组阁,而不是福克斯。乔治二世气的不行,直接把纽卡斯尔赶出了宫。 显然,乔治二世厌恶这一安排,但是内乱不能这一直拖下去。6月10日的议会期间,所有议员静静的坐了一个小时,因为没有内阁领导,他们根本什么都做不了。 于是,眼看着福克斯根本无法组阁,乔治二世屈服了。 最终,在1757年6月29日,皮特-纽卡斯尔内阁成立。新内阁的首相是纽卡斯尔,而皮特依然担任国务大臣。这一安排,明确了纽卡斯尔主内、皮特主外的内政格局。 就这样,经过三个月的混乱,英国政坛终于稳定下来。这一届内阁是强大的,他们能够主宰议会议员的大多数,这就保证了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政策一以贯之。 只不过,现在说这些还是早了点。因为新内阁的成了确实晚了一点,导致英国这一年的战况非常不好。 首先是我们之前讲到过的,坎伯兰率领的军队,在7月就败给了法国,后来一路小跑来到海边,最终不得不与法国签订投降性的条约。 这就给信任内阁出一个难题,那就是下一步该怎么办?是不再管大陆的战争还是继续投入兵力? 最终,作为大陆战争强烈反对者的威廉·皮特决定重启“观察军”,而且要派遣英国正规军参战,务必要将法国军队阻挡在汉诺威边界之外。 他的这一决策自然得到了国王乔治二世的支持。作为汉诺威国王的乔治宣布他儿子擅自签订的和约无效,汉诺威将继续战斗。 也因此,坎伯兰被召回国,在被乔治二世一顿臭骂之后,被解除了所有公职,从此消失在了英国政坛,而他的党羽福克斯自然也失去了影响力。 |
今天发的又被吞了! |
也是奇了怪了~ |
首页 上一页[74] 本页[75] 下一页[76]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