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第85页] |
作者:vinifera1001 |
首页 上一页[84] 本页[85] 下一页[86]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三)女皇驾崩 1761年12月12日,是英普《威斯敏斯特协定》到期的日子。然而,腓特烈却看不到英普再续盟约了。 皮特倒台之后,布特就成为了新内阁的实际首领,而他想要的是停战。 但是《威斯敏斯特协定》规定,英国和普鲁士两国不得单独议和。因此,英国要是想与法国议和,就不得不考虑普鲁士的要求。 这自然就拖了英国,或者说拖了布特的后腿。 布特在赶走了皮特之后,就立刻再次开始了与法国的谈判。不过,这一切都是在私底下进行的。 因此,为了避免普鲁士问题妨碍谈判,布特想与腓特烈签订新的条约,新条约中英国还会支付普鲁士津贴,但是不再限制两国各自议和。 对此,腓特烈显然只能不情愿地答应了。作为一种补偿,布特提出了可以增加补贴数额。 但是,腓特烈最关心的是英国会不会为了追求单方面的和平而牺牲普鲁士的领土,正如英国之前对待奥地利那样。 因此,腓特烈坚持在新协定中列入一项规定,即与法国单独的和平条款中,必须包括把占领的普鲁士领土归还给普鲁士,而且腓特烈还要求增加补助金的数额,并提前支付,直到他与他的敌人达成了和解。 从布特的观点来看,这比原来协定中的规定好不了多少,而且腓特烈建议的付款期限完全是一种无限期的补贴承诺。 因此,布特撤回了他的提议,并结束了关于修订《威斯敏斯特协定》的进一步谈判。 布特只是答应,英国会在1762年继续向普鲁士提供了一笔数额正常的67万英镑议会拨款,不过不签订任何条约。 说白了,是一个口头支票! 腓特烈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腓特烈显然已经陷入了绝境,而他唯一能够给予希望的,只剩下土耳其参战了。 土耳其作为一个准大国,地处亚欧非交界处,依然拥有不可小觑的实力。即使处在衰落期,他在最近几年与奥地利和俄罗斯的战争也都不落下风。 对腓特烈有利的是,土耳其与奥地利、俄罗斯的关系一直都不好。尤其是俄罗斯,从建国开始,就一直想要从土耳其那里抢夺黑海的出海口。 当年,考尼茨在拉俄罗斯入局的时候,就担心俄罗斯的加入会导致土耳其加入到敌对行列中。 对普鲁士来说,如果土耳其能够加入战局,比起英国的资金还要有效。 土耳其兵员富足,如果出兵数万分别进攻奥地利和俄罗斯,那么本来已经是倾巢而出的奥地利和俄罗斯必然要回援。 那么普鲁士基本可以转变危局,而且还可以恢复战争初期的战略,集中兵力对付奥地利,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 不过,土耳其也不傻。 对于土耳其来说,如果能趁火打劫自然是好的。但是背后捅刀子只是一时爽罢了。 等战争结束之后,俄罗斯和奥地利合起伙来对付他,那他可就惨了! 所以,尽管腓特烈一直各种利诱土耳其出战,土耳其也是嘴上一直答应着,但每年开春都以各种理由不出兵。 因此,到了1761年,腓特烈不得不感叹,除非发生奇迹,否则普鲁士必败无疑。 1761年刚过,新的一年到来,看不到任何希望的腓特烈彻底放弃了。 他授权他的外交大臣与敌国开始谈判。无论谈判结果如何,腓特烈都无法在坐在国王的位子上,他的侄子将继承普鲁士王位。 至于他本人,腓特烈选择小加图和罗马皇帝奥托的道路——他们都选择了自杀而不是受辱。 从1740年到今天已经过去了22年。 腓特烈从一个大家看不起的败家子成长为人人钦佩的大帝。 与其他国家的君主在家里指挥不同,腓特烈是亲冒矢石,率领着祖辈积攒的家业,带领普鲁士从一众小国中脱颖而出,走到了大国舞台中央。 此后,他又带领着普鲁士对抗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这欧洲大陆最强大的三个国家的围堵,而且足足坚持了六年,且不落下风。 我们可以想象,在那个时代年轻男子眼中,腓特烈一定是一位不世出的超级英雄。 然而,到了1762年初,这一切对于腓特烈来说都不重要了。 功名散去,此时的腓特烈已经回归了自身。 这条路是他自己的选择,也只有他自己能够结束。 可惜的不是他自己的性命,而是普鲁士四代君主夙兴夜寐的基业,就要彻底毁了。 普鲁士的名号还会在,只是他的领土将会缩小,将会更加支离破碎,而且普鲁士将永远跪在大国脚下,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但是,既然选择了赌,就要承担赌输的代价。 此时的腓特烈只能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 正如他自己讲的,只有奇迹能够救他。 奇迹已经在1759年救过他一次,那一次俄军主力部队距离柏林仅仅30公里,而他只有3万败兵残将。 但俄军在最后时刻回撤,给了普鲁士一次喘息之机。不过,这个腓特烈所说的“勃兰登堡奇迹”还是有战术上的原因,毕竟此时的俄罗斯已经孤军深入,处境也是是危险。 而此时,奥地利和俄罗斯不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都是步步为营,不断的收缩战线,将普鲁士围困而死。 这一次,哪有什么奇迹可以指望。 然而,有的时候,有些人就是受到了上天的眷顾。 就在腓特烈已经完全放弃的时候,俄罗斯方面再次给了普鲁士一个惊喜——1月5日,俄罗斯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了。 众所周知,女沙皇本人对腓特烈的恨,是俄罗斯能够持续参与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的财力早已经出现了问题,但是伊丽莎白一世坚持继续打下去。 为此女沙皇还表示,自己可以出售自己的裙子来为战争筹集资金。要知道,这可不是开玩笑,伊丽莎白拥有的裙子少说也得有3万套,而且件件价值连城。 正是因为女沙皇的坚持,战争才能继续打下去。 女沙皇的去世改变了这一切。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皇位的继任者——女沙皇的外甥彼得三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亲普派。 而彼得三世之所以亲普,倒不是与什么深层次的战略考量,而仅仅是因为他是腓特烈的众多迷弟中,最迷的那一位。 一时间,所有的目光转向了俄罗斯。 |
(四)彼得三世 伊丽莎白女沙皇是此次战争中去世的第三位君主。 第一位是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六世,他去世后西班牙王位由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卡洛斯三世继承。其结果是西班牙由中立转变为与法国结盟参战。 第二位去世的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王位由其孙子乔治三世继承。其结果是,英国在全面胜利的时候转向了与法国议和,最终导致功臣威廉·皮特因政见不合而辞职。 可见,君主更替都往往会导致国家政策的变动。而俄罗斯这种君主专制国家更是如此。 这也是考尼茨在设计此次外交逆转时,不敢将宝压在俄罗斯身上的原因。因为俄罗斯这种国家,经常会出现政策的大逆转。 这一次,整个欧洲都在看新任沙皇彼得三世会做出怎样的举动。 只不过,这个结果可能他们都有点没法接受。 彼得三世是彼得一世的外孙子,全名为卡尔·彼得·乌尔里希,是彼得一世长女安娜.彼得罗芙娜公主和瑞典荷尔施泰因-戈托普公爵卡尔·腓特烈所生。 按照父系家谱,彼得是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的侄孙,所以起初彼得一直是准备继承瑞典王位的。 彼得的母亲在其出生不久后就病逝了,据说是在彼得降生后举行的庆祝晚会上观看焰火,但不幸受风得病。在其11岁时,彼得的父亲也病逝了,于是他成了荷尔施泰因公国的大公。 但此时的他还年幼,因此由叔父阿道夫·腓特烈负责照顾。 虽然贵为一国大公,但小彼得自幼接受的是严厉的军事化教育,经常受到教师的严厉管教。每当行为出轨,他的老师就对他进行体罚,比如命令他跪在豆子上。 这种状况在德意志的小国中十分常见,腓特烈大帝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虽然造成了彼得性格懦弱,而且身体发育不良,但却让彼得对军事非常感兴趣。他最心爱的玩具就是一套木制的士兵木偶,他还喜欢军服,喜欢观看军队的队列表演。 自然而然的,腓特烈就成了他的偶像。 1741年,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公主发动宫廷政变,登基成为伊丽莎白女皇。为巩固罗曼诺夫王朝彼得大帝这一支,伊丽莎白决定把外甥,即姐姐安娜的儿子彼得选为继承人。 原先生活在德意志的小彼得就这样来到陌生的莫斯科,他不会说俄语,也没有亲近的人,对俄罗斯的东西也不感兴趣,这就有点像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刚来英国时候的情形。 唯一能够让彼得感兴趣就是各类军事游戏,因此他靠着观看军队列阵度日,士兵木偶整日不离手。活脱一个没长大的孩子。 也因此,他对腓特烈的敬仰也越来越深。伊丽莎白女皇允许彼得建立一支不大的军团,士兵全部来自荷尔施泰因。此后,彼得无暇旁顾,所有时间都用在运用普鲁士的方法训练这支部队上。 在七年战争期间,尽管俄罗斯和普鲁士是敌对国家,彼得仍公开对普鲁士国王腓特烈表示支持,毫不隐瞒腓特烈二世就是他的崇拜偶像,并多次向腓特烈二世提供军事情报。 伊丽莎白女皇对外甥的出格举动很清楚,但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彼得,只因为彼得是伊丽莎白心爱而又早逝的姐姐的孩子。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彼得三世在1762年继位了。此时的他不仅仅是俄罗斯沙皇,还是荷尔施泰因公国的大国。这一点很重要。 整个欧洲都知道彼得三世仰慕腓特烈,但是身为一国之君的彼得三世会怎么对待这个敌对的偶像呢。 谁心里都没有底。 腓特烈得知女沙皇去世的消息之后,自然是喜出望外,重新燃起了胜利的期望。为了讨好这位新的沙皇,腓特烈立即释放了所有的俄罗斯战俘,然后向圣彼得堡派出了新的大使。 但是,腓特烈能够做的也就是这些了。 不过,彼得三世没有像西班牙和英国的新君主那样藏着掖着,而是很快就出手了,而且出的让人无所适从。 彼得上任之后,立刻向腓特烈表达了敬意,称其为“我的主人国王”,当时在圣彼得堡的外国公使都能感觉到,腓特烈才是俄罗斯的主人。 上任没几天,彼得就发布声明,要放弃俄罗斯占领的所有普鲁士土地,并且要求自己的盟友,也就是奥地利和法国也这么做。 彼得不仅准备无条件地归还所有被占领的普鲁士领土,而且准备向腓特烈提供占有西里西亚的担保。 此外,彼得还提议与普鲁士谈判建立攻防同盟,并为腓特烈提供一支俄军来对付奥地利。 腓特烈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切超出了他所有的期望。 为此,腓特烈向彼得三世写了一封极其肉麻的信。信中写道:“你想签什么条约就签什么条约,我都会同意。你的兴趣就是我的兴趣。以后彼得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我都会支持。因为我在你身上找到了一个朋友,我在你身上找到了一个真正德国王子的心。 嗯,肉麻! 然而,彼得三世十分欢喜,他回信道:“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英雄之一”.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顺利了。5月5日,俄罗斯和普鲁士签署了正式和平条约。俄罗斯正式宣布放弃与奥地利的联盟,承诺在两个月内撤出所有普鲁士领土,并将尽其所能促成瑞典与普鲁士之间的和平。 彼得三世成为俄罗斯王储之后就放弃了他的瑞典王位继承权,最终瑞典王位由其叔叔继承,所以他可以帮着说服瑞典退出战争。 这一任务很快就完成了,其实瑞典早就不想打了,借着这个机会,瑞典很快与普鲁士议和,退出了战争。 一个月之后,也就是6月5日,俄罗斯与普鲁士防守同盟条约正式签订。 同盟条约规定双方保障盟友的领土完整,即在受到第三国攻击时,盟友要派出2万人的辅助部队。 从现实来说,俄罗斯要保证普鲁士继续占有西里西亚,同时,俄罗斯还将向普鲁士提供一支2万人的队伍,这支队伍将听从腓特烈的调遣。 这些条件让奥地利以及整个欧洲都惊掉了下巴。他们也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状况,一个大国在瞬间转变了阵营,开始与自己合作战斗多年的盟友为敌了。 原先奥地利、俄罗斯和瑞典对阵普鲁士的三对一,变成了奥地利对阵普鲁士和俄罗斯的一对二。 现在换成特蕾西亚和考尼茨一脸懵了! 当然,彼得做出这么多的让步也不是一点条件也没有。 他的条件是,普鲁士要支持俄罗斯攻打丹麦。 彼得三世之所以要攻打丹麦,是因为丹麦曾经欺负荷尔斯坦因,从荷尔斯坦因抢走了列斯维格公国。而彼得三世正是荷尔斯坦因公国的主人。 让我们看一下荷尔斯坦因公国的位置。 说白了,当年丹麦从荷尔斯坦因那里抢了一点领地。这种纷争在欧洲的小国之间算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各国之间的继承关系实在复杂,有些东西根本就说不清。 但是,丹麦之所以敢抢,还是因为看不上荷尔斯坦因这个小国。只不过,他想不到的是,当年的小国大公现在已经成了俄罗斯的沙皇。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对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来说,自然不会因为这点事大动干戈,但是彼得三世显然并不成熟。要不然,他也不会做出这么多出人意料的举动。 因此,在与普鲁士和谈之后,他就重整队伍准备向丹麦下手了。 按照彼得三世的要求,俄罗斯攻打丹麦的军队,是要靠普鲁士来提供物资供给的。 腓特烈当然不敢违逆自己的这个“粉丝”。但是,腓特烈对于彼得三世这样一个大国君主,为了之前的小国之间几个“村子”的旧债而大动肝火,实在是不理解。 丹麦对于俄罗斯来说,还真不够打的。听说俄罗斯要入侵,丹麦举全国之力组织起了一支2万7人的队伍,而俄罗斯的前哨军队就有4万人。 不过,攻打丹麦很容易引起其他的事端。因为丹麦地处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相当于地中海的直布罗陀。不说别的国家,英国就很重视丹麦。 听说普鲁士要帮助俄罗斯攻打丹麦后,英国就与普鲁士进行了多次交涉。布特明确表示,如果此事为真,那么年前许诺的钱就不用想了。 为了息事宁人,腓特烈决定为两国说和说和。 于是腓特烈邀请俄罗斯和丹麦在普鲁士首都柏林进行和谈。时间定在了7月1日。 然而,就在各国等待7月1日的和谈会议时,意外或者说是奇迹,再一次发生了。 这一次,奇迹还是发生在俄罗斯。 6月28日,就在和谈会议前3天,登基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沙皇彼得三世被废除,而后很快被杀。 继任的沙皇,是彼得三世的妻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叶卡捷琳娜二世,也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大帝。 或许我们还记得,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期间,处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期间的腓特烈亲自接见过这个女人。 新上任的女沙皇废除了彼得三世的所有政策,停止了与普鲁士的盟约,停止了与所有国家的战争,然后召所有的军队回国。 一瞬间,欧洲形势再次变了天。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故事我们将在后续的故事中详解,我们只需知道,现在俄罗斯不再蹚这趟浑水了。 因此,经过半年时间的激烈变化,欧洲东部战场由原来的三对一,变成了一对二,又变成了一对一。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生死决战开始了。 |
二十一、大战终结 (一)两战定局 当俄罗斯发生新的政变时,还不知情的腓特烈已经信心满满的再次走上战场。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重新夺回施韦得尼茨要塞。这一要塞是西里西亚中部的战略要地,没有它,奥地利人就无法在西里西亚立足。 早在6月初,签署了俄普同盟之后,腓特烈就开始做准备了。这一次,他并没有寻求与道恩进行一次决战,而是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迫使道恩撤退到奥地利境内,以此切断了奥地利主力部队与施韦德尼茨的联系。 腓特烈知道,经过历年的战争,随着普鲁士精兵强将的减少,普鲁士已经没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打一场胜仗了! 此时,奥地利的国债已经翻了一番。为了筹集资金,考尼茨政府用尽了各种方法。最终,政府决定像英国皇家银行那样发放债券来筹集资金。 然而,奥地利政府却没有英国政府那样的公信力,因此也筹不到多少钱。 在俄罗斯“叛变”之后,此时的奥地利政府上上下下都知道,想要收复西里西亚已经没有任何希望。特蕾西亚和考尼茨现在想要的也是一个体面的和平,正如前两年腓特烈希望的那样。 然而,此时和平的决定权并不在奥地利手中。英国法国在1761年的和谈已经失败了,腓特烈现在野心勃勃,想要搞一票大的。 因此,奥地利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应战。 经过一个冬天的合计,最终奥地利还是由道恩率领军队出征了,只是此时的奥地利军队缩减了很多,因为财政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士兵了。 总司令——道恩,他也自然知道施韦得尼茨要塞的重要性,他很早就在施韦得尼茨南面和西面的山上挖了战壕,准备迎接普鲁士的进攻。 当道恩采取守势的时候,腓特烈自然是知道厉害的。 因此,直到六月底,除了双方的先头部队的零星交战外,双方都没有什么动静。此时的腓特烈还在等待俄军的2万人的到来。 俄军于6月30日越过布雷斯劳以北的奥德河。腓特烈想尽各种办法奉承他们,因为他需要俄军迅速采取行动。 腓特烈的计划是第二天向施韦德尼茨进军,把道恩从堡垒周围的防守位置上引诱出来。 当然,腓特烈还是不敢正面进攻,而是不断骚扰道恩的侧翼。 但是尝试了几次之后,都失败了,道恩的阵地只是稍微变动,依然稳稳的保护着要塞。 没有办法,腓特烈依然不敢正面进攻,于是想骚扰奥地利的补给线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依然没有成功。 一直到了7月18日,一筹莫展的腓特烈思索着新的计策。 突然,俄军主帅邀请他去见面。 此时,腓特烈才得知俄罗斯政变的消息,他的粉丝已经被自己的妻子废除,而且俄军也被要求退回俄罗斯境内。 这对腓特烈来说是个关键时刻。 他已经拟定了新的作战计划,但他需要俄军的支持。 道恩的防线沿西南到东北的一系列丘陵呈对角线延伸。在西北方与他对峙的就是普鲁士的主力部队和俄罗斯兵团。 一个月来,腓特烈在奥地利的左翼发动了几次进攻,迫使道恩不断调集兵力来加强自己的左翼,而他的右翼则变得越来越虚弱。 因此,腓特烈的计划是进攻道恩的右翼。 不过,这一计划需要俄罗斯的帮助,他需要俄罗斯部署在左翼,让道恩不敢调兵回援右翼。 为此,腓特烈不得不说服俄军主帅在停留一段时间,而且不需要他有什么行动,只需要呆在原地不动即可。 国王给出了充分的理由,一方面是俄军要回国需要长途跋涉,自然需要准备很多粮草,但是这么多粮草需要一些时日才能准备好。 这一理由很有说服力,但不能说服俄军主帅帮着他演戏。 于是他拿出了另一个理由:一把镶有钻石的军刀和一笔一万五千金币的现金。 于是,俄军主帅同意在战线上再驻扎三天。 战斗再次打响,由于奥地利军队右翼在一个叫博克施道夫的村庄,此战名为博克施道夫战役。 这是腓特烈和道恩的最后一场战役。不过,这场战役并没有成为青史留名的大战,因为战役很快就结束了。 道恩并没有想到腓特烈会这么快向他的右翼发动攻击,有俄军在道恩正面坐镇,普鲁士三路大军向着奥地利脆弱的右翼发动全面进攻。 很快道恩就命令全军撤退。 此战规模不大,奥军损失两千多人,普军1600人。但是在战略上,这场战役迫使道恩放弃了施韦德尼茨要塞。 战后,腓特烈很快就包围了要塞,开始了围城战。道恩帅军前来解围,但是被防守严密的普鲁士军队再次击败。 被围困在城堡内的奥地利守军请求投降,但是要求不能成为战俘,而是准许他们退回到奥地利。 这样的投降请求是比较普遍的。一般来说,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的都会同意。因为当年的攻城是非常困难的事,往往耗费很长时间也难以突破。 所以如果对方投降,你让人家带着尊严回去,然后你占领了战略要地,可以说是绝对占了便宜。 但是,腓特烈就是不答应。 一方面是因为,他突然间信心十足,认为很快就可以攻占城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对战争的前景有了更好的看法,因此不想心慈手软。 腓特烈有一个有点,那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而且忘的特别快。 此时的他,不再仅仅像之前那样,只想争取一个体面的和平,而且是想要取得更多的收获,他要彻底的击败奥地利,使普鲁士获得真正的新生。 当然,仅仅靠普鲁士现在残存的这点兵力,要入侵奥地利本土是自寻死路。他肯定还记得在开战之处,他是何等的自信的带着十几万大军入侵奥地利本土。 但是两次都铩羽而归,而是败相极惨。 他还需要盟友,俄罗斯已经不可能了,他唯一的指望还是土耳其。而腓特烈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还是因为他得到了有利的消息。 1762年8月初,腓特烈收到了一份来自土耳其的报告,报告指出,土耳其大宰相拉希布·帕夏已经同意建立普鲁士和土耳其的同盟。 在这种情况下,腓特烈的臆想症再次出现:一旦土耳其人进攻,奥地利必定调兵回援,那么他就会和弟弟亨利齐头并进,弟弟亨利将入侵波西米亚,而他将占领摩拉维亚。 然而,不幸的是,这一切确实是出于腓特烈的一厢情愿。土耳其首相拉希布·帕夏虽然欣然接受了普鲁士的贿赂,但只是同意与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三世讨论此事。 而考虑到来自其他大国的压力,土耳其苏丹还是拒绝了。 除了土耳其的外交失败之外,腓特烈围困城堡的战争也陷入了持久战,一直没有突破。 至此,腓特烈这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计划不过是臆想罢了。 此时他不再奢望进攻奥地利本土。他现在的目标仅仅是竭尽全力占领德累斯顿,以此获得更多谈判筹码。 他也知道,和平钟声已经敲响。 因为,已经有确切的消息,法国和英国已经达成了和谈意向。 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
(二)英国内斗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和他的老师布特的目标就是议和。 在1761年的议和中,由于皮特的阻挠没有成功。不过,好在他们在10月还是成功的将皮特踢出了局。 不过,皮特下台一事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由于皮特在群众中声望很高,导致伦敦群众对布特十分不满,以至于布特在路上遇到了刺杀,为此他不得不雇保镖上下班。 为了安抚皮特及其追随者,乔治三世给了皮特很多好处。皮特为了能够继续在下议院做议员,拒绝了乔治三世给他的贵族封号,但是他的夫人被封为了为查塔姆男爵夫人,而且拥有3000英镑的年金。 乔治三世做这些自然为了让皮特不与新内阁作对。而皮特本人接受了这样的好处,主要还是因为他有一大家子要养活,而作为次子的他并没有继承什么遗产。 不过,虽然皮特拒绝了贵族爵位,但是他的这种行为还是给他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很多人认为,皮特是在关键时刻抛弃了国家。 尤其是乔治三世和布特,也通过媒体不断宣传这种观点。最终导致皮特不得不登报说明。 由此引发了一场长达3个月的媒体战,双方互相攻击,这中骂战在当下都比较少见,更别说18世纪了。但最终这一切都消散了,毕竟国家正在战争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此时的布特,虽然还需要保镖来护送,但也准备大显身手了。 但是,他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第一个就是内阁的主导权。 赶走了皮特之后,内阁中就剩下了布特和纽卡斯尔两个重要人物。虽然两者在赶走皮特这一件事上是团结一致的,但是在其他方面,他们完全不同。 从根本山来说,布特针对的是整个辉格党在贵族,而纽卡斯尔正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一对一,往往会陷入争吵,最好的方式自然是能够找一些帮手,形成二对一,就像布特联合纽卡斯尔击败皮特一样。 布特需要一个新的帮手。 但是,这并没有太多困难,眼前就有一位——格伦维尔,皮特的小舅子。 乔治·格伦维尔属于著名格伦维尔家族。他们与坦普尔家族、皮特家族、利特尔顿家族等结成了一个著名的亲戚关系网,其中每一个成员都会尽心照料其他成员的利益。 格伦维尔比皮特小四岁,与皮特同样是小爱国者团体。因此,在纽卡斯尔掌握政权的时候,他与皮特一起站到了反对派。 不过比起皮特这种斗鸡性格的人,格伦维尔就要温和的多,甚至有点呆板,这种性格让他能够与人为善。 因此,当纽卡斯尔兄弟想拉拢这些反对派时,格伦维尔就很快就入了内阁。那时皮特还一直被挡在内阁大门之外。 但是,此时的格伦维尔依然与皮特一起战斗,他在1755年反对纽卡斯尔的英俄津贴条约时被赶出了内阁。 但是在亲密的关系也会有矛盾产生。 1757年,纽卡斯尔因为在七年战争前期表现不力下了台,皮特组建了由德文郡公爵领导的政府。 格伦维尔自然进入了内阁,不过他被重新任命为海军的财务主管,这使他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原以为自己会得到一个更有声望、更有利的职位——军队的财务主管。 要知道,格伦维尔本来就是海军的财务主管,但经过一番斗争胜利后,他又恢复到了原来的职务,这让他心中对皮特产生了不满。 从那以后,格伦维尔对皮特的怨恨与日俱增,他与年轻的威尔士亲王(也就是乔治三世)和布特勋爵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此后,格伦维尔一直在内阁中担任着不重要的角色,直到皮特下台。 随着皮特下台,格伦维尔成了布特勋爵争取的对象。 对于布特的争取,格伦维尔并没有拒绝,于是内阁中形成了布特与格伦维尔对战纽卡斯尔的新格局。 对于格伦维尔的背叛,皮特一生也没有原谅。个人的恩怨到还在其次,这一次“背叛”成了辉格党分裂的开端。 这我们以后再谈。 有了格伦维尔的支持,布特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了。 皮特辞职没多久,布特就再次与法国对接上了。不过,为了保密,双方的沟通是通过秘密渠道进行的。 在布特看来,1761年的和谈之所以会失败,主要原因是法国坚持要求必须要在纽芬兰渔场有捕鱼权。 布特愿意做出让步。法国可以拥有纽芬兰的捕鱼权,而且纽芬兰附近的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也可以交给法国做港口。除此之外,英国还愿意归还其他一些岛屿。 可见,布特为了实现和平是真的下了血本了。 不过,法国对英国的提议反应十分冷淡。 因为与西班牙签订了新的盟约之后,冒然与英国开始和谈,会让西班牙和法国的关系受损。而且在舒瓦瑟尔看来,英国这么快再次提出议和,不是内部矛盾太大,就是因为英国此时也撑不住了。 因此,舒瓦瑟尔给布特的回复十分冷谈,他在信中直接质疑英国为什么在谈判刚刚失败之后就继续和谈,难道是为了离间法国和西班牙的关系?并且明确表示,因为和盟友有约定,不能直接与英国谈判。 接到法国的来信,布特还是十分震惊。但为了实现和平,他还是继续厚着脸皮向法国议和。 事情也很快出现了转机。到了3月,一支表现出冷淡的法国居然主动与英国联系,表示愿意继续开展和平谈判了。 而法国之所以会有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俄罗斯政局的变化。伊丽莎白女沙皇去世后,俄罗斯的政策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东欧的战争变成了俄罗斯和普鲁士对战奥地利。 这样话,奥地利就会很快支撑不住而退出战争。那么法国将失去其唯一的盟友,这就导致他的谈判地位将更加恶劣。 因此,法国也需要尽快议和。 此后,由于布特和舒瓦瑟尔的支持,议和取得了不少进展,两家最终同意停止通过秘密通道谈判,然后互派谈判大使开始正式的谈判。 但是谈判还是有很多障碍,除了法国和英国之间关于一些领土的交换之外,还有一个是西班牙的问题。 西班牙刚刚才参与战争,它不想还没动手就议和。 于是,在谈判进行过程中,战争依然再继续。 不过,1762年的西线战争, 依然是英国的全面胜利! |
(四)全面议和 到了10月,法国与西班牙都不得不承认他们已经无利可图了。 此时的法国没有海军、没有钱,陆军倒是有,但是一点用也没有。 西班牙更是明白了什么叫“不是你的圈子不要强融”。神仙打架看看就行了,不用非得自己上。 因此,10月底,法国和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终于达成协议,并于11月3日在法国枫丹白露城堡签署了初步和平协议。 协议规定:法国交出了整个加拿大,包括布雷顿角和圣劳伦斯湾的所有岛屿,以及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整个路易斯安那。 法国人保留了他们在纽芬兰的捕鱼权,并获得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作为捕鱼港口。 在加勒比海,英国占有了多巴哥、多米尼加、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但把瓜德罗普、马提尼克、玛丽·加兰特和圣卢西亚归还给了法国。 在非洲,英国保留了塞内加尔,但归还了格里岛。 在印度,法国被允许保留贸易据点,但是必须拆除军事设施,且不得设防。 法国把米诺卡岛归还给英国以换取贝尔岛,并同意在敦刻尔克拆除军事化措施。 西班牙将佛罗里达割让给英国,并接受英国在中美洲伐木的权利,条件是不得建立任何军事设施。 作为回报,英国交换了哈瓦那和其他所有征服地,主要就是菲律宾了。 在法国与西班牙的协议中,法国将密西西比河以西路易斯安那割让给西班牙,作为失去佛罗里达的补偿。 最后,法国同意从德意志地区撤军,也就说普鲁士的领土全部归还给了普鲁士。 对于和约的签署,法国和西班牙都很顺利。不过,英国的和约需要经过议会投票才能通过。 然而,这对于布特来说是个挑战。 虽然布特建立了自己的内阁,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内阁并不招人喜欢,尤其是那些议会辉格党人。为了让议会能够通过这一和约,布特决定再次招揽纽卡斯尔入阁。 纽卡斯尔一开始确实也心动了,不过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没有接受。因为,他们知道,这时候入阁,不过是为了布特的和约背书罢了。 没有办法,布特和乔治三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争取更多的议员站在他这一边。为此,他们不得不与亨利·福克斯靠近。 亨利·福克斯我们之前提过,他是老国王乔治二世信任的一个政客,在议会中也拥有一些的追随者。但是在此之前,福克斯与王储时期的乔治三世关系很差。 然而,为了投票,国王也不得不屈尊向福克斯示好。 对于顽固派辉格党人,乔治三世采取了恐吓的措施。他解除了德文郡公爵的宫廷职位。原因是德文郡公爵作为一个内阁成员,拒绝参加一次关于和约条款的会议。 这一举动,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对于一个老牌贵族来说,是非常丢脸的事情。 不过,这一举动也确实起到了效果。虽然他不能对皮特这种强硬派造成影响,但确实影响了德文郡公爵的好友——纽卡斯尔公爵。 纽卡斯尔一开始对于好友受到这种待遇很生气,准备在议会投票中反对议和条款。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他还是放弃了。 他虽然从内阁辞职,但依然担任着宫廷职位,掌管宫廷财政,这对于他来说是地位的象征,不能轻易放弃。这一点,他的很多好友也都持相同态度。 除此之外,虽然他与布特由不同观点,但是在和平这一点上两个人是一致的。 而且这次议和的条款与他做首相时提出的条款并没与太大的不同,也是他本人能够接受的。如果此次贸然反对这一条款,那么布特也可以此来攻击他。 因此,思来想去之后,纽卡斯尔决定不反对此次议和。 因此,站反对派的就只剩下皮特一人了。 1762年12月9日,议会就此召开辩论。 皮特由于痛风发作,迟到很久才到,而且不得不多次坐在位子上发言,但是他依然讲了3个半小时。 在演讲中,他批评议和议条款给了法国在纽芬兰的捕鱼权,在加勒比海让步也太多,这让法国有足够的资源重建自己的海军。他还批评内阁的种种行为,让英国失去了他在大陆上唯一的盟友——普鲁士。 这些行为最终都会给英国带来沉重的灾难! 我们可以说,皮特句句说在了点子上。他的发言,基本上预言了英国未来20年的境遇。 但是,说的再多也没有用了。最终的投票结果是319:65,这是布特的一场大胜利,也是辉格党的一场大失败。 在此之前,辉格党内部总是有斗争,但是在反对国王和托利党方面大家都是能够团结一致的,这也是辉格党能够把持议会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原因。 但是,这一次失败,预告着辉格党的分裂已经无可挽回。 就这样,英国的战争结束了。 最终的和平条约于1763年2月10日在巴黎缔结,是为《巴黎和约》。英国和法国的议和,最终也促成了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议和。 腓特烈虽然总是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幻想,但是现实总是教他做人。 围困施韦德尼茨要塞的行动没有他预想的那样快。去年,奥地利和俄军用两个多小时就攻占了要塞,但是普鲁士却用了整整63天才攻陷。 此后,腓特烈转向了萨克森,希望能够攻占首都德累斯顿。但是在一番操作之后,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不可能的。至于他之前想到要夺回西里西亚的格拉茨,那更是痴人做梦了。 至于奥地利方面,经过七年的战争,特蕾西亚早已经放弃了收复失地的想法,此时的奥地利财政也不允许奥地利在做什么大动作了。 因此,奥地利和普鲁士也议和了。 1763年2月,奥地利、普鲁士和萨克森三国签订《胡贝尔图斯堡和约》,这三家并没有那么多领土可以掰扯,简单来说,奥地利将格拉茨给了普鲁士,而普鲁士则撤出萨克森。 一切都恢复到了战争刚开始的情形。 不过,尽管在战争中普鲁士几乎榨干了萨克森人的血,但腓特烈在他统治的最后几个星期里仍然毫不留情地掠夺萨克森的一切。 最终,普鲁士又从萨克森掠夺了16418名“新兵”和2000名仆人,12,723匹马以及大量的纺织品、鲜花、黑麦、大麦、燕麦、干草和稻草被运走。 腓特烈对这一切还不满意,强迫他的手下下手更狠一些。征兵人员采取的手段是强行将未成年男孩拖走,而且还大规模绑架少女,把她们作为妓女送到普鲁士。 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二十二、大战尾声 七年战争本质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的延续。他的起点是英法在北美围绕俄亥俄谷地归属问题的纠纷,最终由华盛顿打了第一枪。 此后英国和法国陷入了一场无声的竞争中,两家都不想扩大战争,但也不得不为了防止战争扩大而开始了外交战。 而这正好被等待多时的考尼茨利用。 考尼茨通过拒绝英国的请求,逼迫当时的英国首相纽卡斯尔转向了俄罗斯。但英国与俄罗斯商定了津贴条约后,吓坏了夹在他们中间的普鲁士。 为此,普鲁士也与英国签订了和约,两国共同保证德意志的和平。 英国的这一举动,伤了俄罗斯的心。因为俄罗斯与英国签订条约的目标正是为了对付普鲁士。为此,俄罗斯女沙皇伊丽莎白一世撕毁了与英国的协定,转向了奥地利。 这到还在其次,英普协定还气坏了普鲁士的盟友——法国。 为此,法国决定与一直向自己示好的奥地利结盟,此后俄罗斯也被拉入了同盟。 由此,欧洲大陆的外交格局实现了惊天大逆转。 可以说,这次外交大逆转是奥地利首相考尼茨的一次杰作,足以让其载入史册。 由于外交形势的变化,深处漩涡中间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坐不住了。腓特烈决定先发制人,占领了萨克森作为前哨基地。 由此,欧洲大战再一次全面打响。 在任何人看来,从任何历史经验来说,这都是一场结果注定的战争。 然而,这场大家以为很快就要决出胜负的战争,却延续了整整七年,且最终实现了战争结果的大逆转。 总之,七年战争,是以考尼茨的外交大胜利开始,却以皮特和腓特烈的战争大胜利结束。 从战争进程来看,虽然普鲁士的死里逃生多次是出于意外奇迹的发生。但是,与三个欧洲大国加上很多小国为敌,最终能够存活下来,没有普鲁士国王腓特烈高超的战斗机巧和坚韧不屈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当然,这也只是表面。 这场战争最终出现这样的结果,本质上还有由于英国的战略安排。 从本质而言,这样战争是奥地利首相考尼茨和英国国务大臣皮特两者之间的战略大比拼。 考尼茨战略就是实现全欧洲的反普大联盟,这一点他是成功的。如果英国还是按照之前的战略,将战争的重心放在阻挡法国陆军的进攻,那么考尼茨的胜算就会极大。 然而,皮特却剑走偏锋,不再局限于欧洲一隅,而是将目光放在了整个世界。他以部分兵力牵制法国庞大陆军,然后去扫荡海外世界,给法国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失去了利润丰厚的殖民地,法国很快就支撑不住了。渐渐地法国无法再支持他的盟友,也导致奥地利和俄罗斯在战争中越来越乏力,最终也给了普鲁士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然,腓特烈以及布伦瑞克的战术也在战争的获胜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腓特烈以普鲁士几代人的精兵对抗奥地利和俄罗斯,布伦瑞克以英国支持的杂牌军对抗精锐的法国军团。 没有他们的支撑,皮特的战略连发挥的时间都没有。 除此之外,就是英国的强大海军。英国的海军是英国取胜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法国在殖民地的士兵素质是很高的。 但是有英国海军击败并且将法国海军围堵在港口内无法出海。导致法国殖民地长时间缺乏人员和物资的补给,最终败于英国的反复进攻。 可以说,七年战争就是欧洲精英之间的一次战略战术大对决。 再看战争的结果。 法国在战争开始前,是欧洲在最强大的国家,这点他当之无愧。但是七年战争后,海军一败涂地不说,整个法国引以为傲的陆军更是一塌糊涂。 整个北美的领地都败给了英国,印度也被英国完全控制,只有加勒比海地区还保留了一些海岛。 可以说是既丢人又丢地。 要说起法国的失败,原因也不难找,就是在法国的领导层,就是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战争目标的不明确加上管理的混乱造成了法国在整场战争中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 虽然法国在后期人用了舒瓦瑟尔,但面对着高歌猛进的英国,舒瓦瑟尔的自救可以说为时已晚。 当然,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法国是一定要复仇的。 战争还没有结束,舒瓦瑟尔就开始了重建法国海军的计划。此时的法国已经明白,法国的敌人不再是欧洲大陆的各国,而是一海之隔的英国。 而要打败英国,必须有强大的海军。 说起来,法国之所以还能够实施海军重建计划,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感谢英国。因为其实他还可以败得更惨,战争结束时他在手里除了战争初期占领了一个梅诺卡岛之外,根本没有什么谈判筹码,但依然保留了诸多加勒比海岛屿,依然拥有在纽芬兰的捕鱼权。 但是,法国毕竟是败了,而且败的很惨。法国的财政已经枯竭,这时的法国不得不想办法开辟财源。然而,由于国王路易十五的操作,法国臣民对法国王室的的拥护已经大打折扣。 这两个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将引发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大动乱——法国大革命! 英国的胜利,一方面是自然是皮特的战略,一方面则是得益于英国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拥有欧洲最行之有效的国家管理制度,它既能防止独断专行,又能实现适当的权力集中。 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实现了对北美和印度的控制权,虽然路易斯安那西部被安排给了西班牙,但是法国都挡不住英国,何况西班牙了。 此时的英国像一只雄鹰一样,不列颠岛本土是它的躯体,而北美和印度则是他的两个翅膀。 如果要说真正的大英帝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那必须的是从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后开始的。从此刻开始,英国实现了其在全世界的海洋霸权。 不过,正如皮特带领赢够实现胜利一样,皮特也预言了此后英国要遇到的困难。此时的英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他没有什么盟友了。 我们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在于他有多强的实力,更在于他能够组织起多多大的力量,能够建立起多大的联盟。 从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在与法国的战争中历次取胜都是由于他建立了全面的反法联盟。虽然说,七年战争中,英国的获胜在很大程度靠的自己的,但没有普鲁士的坚持,那么英国也是无法独自支撑的。 但是皮特辞职后,乔治三世和布特首相为了及早议和,不惜得罪了困境中的普鲁士,而普鲁士是他此时唯一的盟友。 此外,还有一个挑战更为隐秘,那就是殖民地的叛乱。 英国驱逐了法国,实现了独霸北美,这自然是好事。但凡是有利有弊。此时的北美已经有200多万人口,而且他们向来独立自主。 他们之所以一直向英国本土俯首称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需要英国本土帮助她们对付法国和印第安人。 但是,在英国帮他们把法国人驱逐之后,已经获得安全的英属北美殖民地,开始思考其他问题了! 而这个问题将与法国的复仇交织在一起,将英国一次又一次的拖向深渊。这就是美国独立战争与拿破仑的全面战争了! 不过,我可以提前剧透一下。这些困难都会过去,因为英国有皮特在。不过,这个皮特并不是此时的皮特,而是他的儿子——小皮特。他将成为一个比他的父亲还要伟大的人,因为他将带领英国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强国。 当然,这都是后话! 此时,最难受的到还不是法国和英国,而是奥地利和普鲁士。 战败后的考尼茨提出了辞职,但是特蕾西亚没有接受,而是留下他继续担任首相。 此时的特蕾西亚已经登基23年,她知道,这场战争的失败怪谁也不能怪到考尼茨头上。不但考尼茨没有错,在整场战争中,奥地利的所有人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道恩到劳顿,每位战场上将军都为了获胜而奔走。 但是,奥地利就是战败了。 虽然最后的失败有偶然的因素,但普鲁士已经不再是一个二流小国,而是一个可以与其对抗的大国,这是特蕾西亚必须接受的事实。 正如考尼茨在1751年就曾经指出的,奥地利的战败不仅仅是西里西亚的得失,而是神圣罗马帝国老大地位的得失。 从这一刻开始,神圣罗马帝国不再是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元帝国,而变成了奥地利和普鲁士并驾齐驱的二元帝国。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斗争这才真正开始。 不过,终腓特烈此后一生,普鲁士都没有再敢与奥地利大动干戈,因为腓特烈已经意识到了,此时的奥地利也绝对不是1740年他敢于直接入侵的奥地利。 当然,除了奥地利在特蕾西亚的带领下不断成长这一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因素是这场战争给普鲁士和腓特烈本人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虽然腓特烈在战争中几次生死一线、几次被逼到想要自杀,但两次“奇迹”让普鲁士死里逃生。七年的时间里,与欧洲三个最强大的国家周旋而不落于下风,任谁也不能在小瞧普鲁士了。 普鲁士在战争中得到的绝对不是一块富裕的西里西亚,他得到的是各大国对它的尊重。此后的大国牌桌上,一直都会有普鲁士的位子。 普鲁士的崛起,是这一阶段欧洲格局最重大的变化,他不但会改变欧洲,也会改变全世界! 不过,此时这一切还不明显。而战后的普鲁士最需要的是休整! 1763年,腓特烈回到了阔别六年的柏林。战争蹉跎已使这位年仅51岁的国王骨瘦如柴、背驼脸皱、牙齿尽落,头发半白。 国王个人的损失还在其次,毕竟战争起因都在于他乘人之危,抢人地盘。七年的战争下来,普鲁士境内一片焦土,18万将士战死,50万平民丧生(占战前总人口1/10),剩下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要靠捡垃圾中的腐食为生。 战后负责战争损坏的官员向他报告这一惨状后,腓特烈二世选择了眼不见为净,将这官员关进了监狱。这是他的风格。 当然,尽管普鲁士确实需要休整,但是腓特烈自然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可以获得利益的机会,尤其是那些不用出兵即可获得的。 这种好事自然不会天天有。 但是,腓特烈属于“天选之子”,在有生之年他还是遇到了。 说起来,这一次腓特烈要感谢的还是俄罗斯,虽然俄罗斯已经给了他两次“奇迹”。 但显然,多多益善。 在1762年,新登基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急急忙忙的退出了战争,解除了与所有大国的战时盟约。 不过,不要认为这个新女皇是个“和平派”,她只是在找机会开创自己的事业。 当然,在欧洲这种列国并存的地方,机会是很多的。 尤其是,各国国王都会生老病死,都会给大国创造机会。 这不,七年战争结束不久,1763年10月5日,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去世了。 针对波兰国王的选举,欧洲大国开始了新一轮的斗争! 无论如何,欧洲大陆的争霸战争还远远没有结束,有诗为证:舐伤自强奥地利,心余力乏法兰西;凤凰涅槃普鲁士,蓄势待发俄罗斯;星辰大海不列颠,卧榻之侧美利坚;自古风水轮流转,莫笑他人看不穿! |
同志们,争霸的第一部分算是结束了。 |
感谢大家支持。因为更新比较慢,所以一直都很惭愧。 总是觉得工作忙,其实大部分还是因为懒! 另外,总感觉写的还是不够好,也影响了进度。 第二部分已经写了一些,但还是要再准备一下,争取再更新时能加快进度。 希望大家多提意见! |
首页 上一页[84] 本页[85] 下一页[86] 尾页[9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