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人类起源假说:破解直立行走】(连载 版权所有)[第2页] |
作者:锦绣云溪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欢迎来看看!——@唐时花月 @易海寻贝 @范利民 @157387130 @四闲斋主 @土豆带泥 @温柔的贪狼 @米大公子 @南阳奇龙 @gtfz99 @戒咖啡喝茶 @常留一片月 接99楼)—— 039) 中华曙猿比起阿喀琉斯基猴,体重增加接近8倍。 相信当曙猿哪怕来到只是湘西山区一带,深入鄂西南一角,巨大化的 现象也可能会发生。 曙猿的巨大化,其实也并未必大多少,看看猕猴到金丝猴,略微可知 一般。比最大金丝猴大一些的非洲狒狒够大,与大猩猩、黑猩猩比大, 还是差得远啦。 当然,如今天常见的或常听说的猫、鼬一类小型食肉动物的习性,其 并不适应云贵川的潮湿环境,也给了包括曙猿在内不以速度见长的的 小型杂食动较多的生存机会。 来到很适宜中华曙猿安全生活,却不太适宜大中小型食肉动物生活的 云贵川一带,巨大化过程中的猿猴,或许是群体的继续扩大导致分流, 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形成了金丝猴、猕猴等一类的祖先猿猴留在亚 洲东部及中南部之外。 一个包括两名法国古生物学家在内组成多国国际科学考察小组,在缅 甸发现的一个距今3700万年的灵长类动物化石,科学家把这一类人猿 化石命名为邦塘巴黑尼亚猿。 2008年11月,他们在缅甸蒲甘地区找到了保存完好的邦塘巴黑尼亚猿 的下颌骨,磨损的长牙证明这个小小的灵长类动物体约重3千克,已经 是体重200克的世纪曙猿体重的15倍了,已经是阿喀琉斯基猴题中的 100多倍了。这个事实显然证实了,云贵川一带是有适宜猿猴生存的 安全的自然环境。 显而易见,从阿喀琉斯基猴—中华曙猿—世纪曙猿—邦塘巴黑尼亚猿, 它们的进化成长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邦塘巴黑尼亚猿能够咬碎坚硬的热带水果的外壳,吸吮果汁和水果中 的营养。它的形状奇特,这是为了适应捕食而演化的结果,古生物学 家还从未在这一类型的灵长类动物中发现过这样的形状。 040) |
040) 发现地仍然属于大云贵川地区,因为“云贵川”这个称谓是仅就中国 境内而言。但邦塘巴黑尼亚猿却具备南美洲一种叫“琦”的猴子的特 点,这种猴子也属于类人猿的大家庭。科学家们由此断定,缅甸发现 的邦塘巴黑尼亚猿化石确属类人猿,从而证明了历史上第一批类人猿 来自亚洲。虽然有人很不舒服这个结论,但它确实是有足够的的化石 证据链的支持。 考古学家在沙特阿拉伯西部地区发掘出一种古猴的头骨化石,研究表 明,这种生物的体重大约在15~20千克之间,生活在2900万至2800 万年前,命名为西加斯?萨达硫斯猴。这个新发现的物种很可能是人 类和猴子最后的共同祖先,考古学家称萨达硫斯猴很可能是包括类人 猿与人类在内的人科与猴科最后的共同祖先。 就是从它开始,一部分远古猿猴进化成了今天的人们,另一部分则成 了在树上窜来跳去的猴子。 人科和猴科的分化原点一直是考古学界十分热衷的问题。 然而,人类进化史上的这个关键环节却一直缺失至今。古生物学家曾 根据基因研究,推算分化的时间大约在距今3500万至3000万年前的 渐新世时期,但是一直没有找到足以作为证据的化石。 萨达硫斯猴填补了人类进化图谱上的这个关键阶段的空白。它与过去 发现的任何古猿猴化石都有所不同,同时也说明沙特阿拉伯西部地区 并非萨达硫斯猴的源生地,它应该是处在迁徙途中因为种种原因而成 为了化石。它的原生地应该是云贵川,这一带一定有这种猴子的活动, 只是尚未发现而已。 这样这个链条就加长了,20~30克的阿喀琉斯基猴—150克的中华曙 猿—200克的世纪曙猿—3千克的邦塘巴黑尼亚猿—15~20千克的萨 达硫斯猴,它们的巨大化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041) 欢迎来这里看看!——@kundah紫 @天使C魔鬼 @manageking @丰血2 @张埔诚 @黑黍黍真欢乐 @吴红子 @红旗598 @wj1647jh @zhoutoo989999abc @ 转基因与天花0002 @蚂蚁仔2019 @CN_001 @okluo @云淡风轻aq @域外孤仙 |
041) 原题还在继续,总有几支逐渐来到了云贵川的西侧。 如果它们继续向西旅游,那时候就得沿着古地中海的南侧,从不久出 水的只能称之为青藏低地的冈底斯山脉北麓的茂密森林中穿过,进行 长途跋涉。 跨出古地中海南岸,非洲登陆的第一站就是埃及,恐法尤姆原上猿遗 迹就是它们留下的,这个时间可以在3500万年前。 同样,生存于距今约2800~2600万年之间的法尤姆埃及古猿遗迹也 是它们留下的,这个时间甚至也可上溯至3200万年前。 进入非洲后,可能有一部分在南美洲与非洲还未彻底分开时留下的陆 桥到了美洲。 在非洲,猿猴并没有像人们想象那样本应该广泛分布于非洲各地,毕 竟在食肉动物横行环伺中求生存,随时会成为一堆肉醢,存活机会不 多。 现在热带草原上也主要只有狒狒群体还在孤军奋战,从视频中在被食 肉动物的追逐中,它们能迅速甩开逃跑到湖边开阔草地边缘的树上看 来,可以想象地面上的速度明显胜于雨林中的猴子。猴子包括猕猴、 金丝猴等在树上攀援的速度,它们之间的比较未见有人做。 东非草原上的狒狒已经适应不安全环境,怎么说也还算生龙活泼;在 草原与雨林之间,应该是长尾猴与白眉猴居多,它们下到地面也很经 常,只是和狒狒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就还有刚果热带雨林中生活的缩小化的沼泽猴了。 因为马达加斯加岛和非洲本土分离,食肉动物意外地未在岛上得到发 展。有一部分猿猴在这个世界第二大岛上独立成长,和先前抵达的低 等灵长类大约35种狐猴在内,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猴世界。 042) |
开始 破解直立行走之谜! 其实很简单的思维, 请不要遗憾, 也不要惊奇! 网上有人提出“沼泽地之行”而破解直立行走之谜,本人以为那是不可能的。沼泽地之行,固然成其偶然性,却难以成为“不得不重复”的必然性,或者“乐于为重复”的自觉性行为。沼泽地之行,肯定是令人沮丧的生死之行,若不得已一次,本着趋利避害的生命本能,恐猿猴万难重复第二。 破解直立行走之谜,我们只能寻找“乐于为重复”的路数,不断的重复,变偶然直立行走,为必然直立行走,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从而进入猿猴完成直立行走进化成人得过程。但必须指出,虽然直立行走是猿转变成的人的前提,如恩格斯所说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但直立行走的前提则是“定居”,没有猿猴的定居,人类的进化过程永无启动的可能,即便在下树时偶尔直立行走,如猴类如猿类,也不可能最终完成直立行走。 如果让我说猿转变成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我会回答:“定居”, 只有猿猴的定居,才使猿进化成人有了可能,这也正是直立行走成为谜的原因。 |
这事最重要,虽不是石破天惊,但地球人没有人做过,只此一家。 开始 破解直立行走之谜! 其实很简单的思维, 请不要遗憾, 也不要惊奇! 网上有人提出“沼泽地之行”来破解直立行走之谜,本人以为那是不可能的,因而不可取。沼泽地之行,固然能成其偶然性,却难以成为“不得不重复”的必然性,或者成为“乐于为重复”的自觉性行为。沼泽地之行,肯定是令人沮丧的生死之行,若不得已一次,本着趋利避害的生命本能,恐猿猴万难重复第二次,一定努力绕道而行。那样的话,“沼泽地之行”来破解直立行走就不可能了 破解直立行走之谜,我们只能寻找“乐于为重复”的路数,不断的重复,变偶然直立行走,为必然直立行走,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从而进入猿猴完成直立行走进化成人的过程之中。但必须指出,虽然直立行走是猿转变成的人的前提,如恩格斯所说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但直立行走的前提则是“定居”。没有猿猴的定居,人类的进化过程永无启动的可能,即便如猴类如猿类下树时偶尔直立且行走,那不可能成为它们生活的必须,它们终究也不可能最终完成直立行走而进化成人。 如果让我说猿转变成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我会回答两个字:“定居”, 只有猿猴的定居,才能使猿进化成人有了些可能,这也正是使直立行走成为谜的原因。 |
@游必就士2018 2020-05-12 20:17:56 定居,就能使古猿站立,貌似欠些说服力。 推断应是冰河时期来临,引发乔木大量灭绝,古猿不是处于草地(草地难以生存),而是生活在了稀树灌木丛。为便于观察猎物以及防范猛兽,不得不长期站立行走。那些不能长期站立的古猿,不适应新的环境,只能被大自然无情地淘汰;适应新环境的,则得以生存。 所以,站立行走,是冰河时期,新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 ----------------------------- 你的说话明显有一缺陷,直立观察环境,防范食肉动物,站得再高,都不如趴在树上! 当然,不能都趴在树上,那就是会有放哨,食物链下端的动物它们现在还是这样做的。 |
重要的是说三遍,希望来此的网友注意!—— 这事最重要,虽不是石破天惊,但地球人没有人做过,只此一家。 开始 破解直立行走之谜! 其实很简单的思维, 请不要遗憾, 也不要惊奇! 网上有人提出“沼泽地之行”来破解直立行走之谜,本人以为那是不可能的,因而不可取。沼泽地之行,固然能成其偶然性,却难以成为“不得不重复”的必然性,或者成为“乐于为重复”的自觉性行为。沼泽地之行,肯定是令人沮丧的生死之行,若不得已一次,本着趋利避害的生命本能,恐猿猴万难重复第二次,一定努力绕道而行。那样的话,“沼泽地之行”来破解直立行走就不可能了 破解直立行走之谜,我们只能寻找“乐于为重复”的路数,不断的重复,变偶然直立行走,为必然直立行走,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从而进入猿猴完成直立行走进化成人的过程之中。但必须指出,虽然直立行走是猿转变成的人的前提,如恩格斯所说这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但直立行走的前提则是“定居”。没有猿猴的定居,人类的进化过程永无启动的可能,即便如猴类如猿类下树时偶尔直立且行走,那不可能成为它们生活的必须,它们终究也不可能最终完成直立行走而进化成人。 如果让我说猿转变成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什么?我会回答两个字:“定居”, 只有猿猴的定居,才能使猿进化成人有了些可能,这也正是使直立行走成为谜的原因。 |
上接109楼)—— 042) 还有这样一支猿猴群,很可能是来自十几个猿猴群的落单猴子组成的 一个群体。猿猴是群体动物,它们自然爱好群体生活,无非是惹恼了 原来族群的猴王而被逐出,或者不喜欢原来族群的猴王而自行离开, 但落单的它们终归在另外的时候还是聚在了一起。或推举或怎么的, 总而言之还是产生出了它们自己的猴王。依然现在还是雄性为王,它 们来到云贵川的这一处地方落脚。在这里是否是客居,那得看这地方 能不能提供安全,说不定它们也还是会做鸟兽散的。 这里或许是一个前不久形成的不太深的天坑,或许是一个两头狭窄的 早就形成的山谷,一转圈总还少不了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岩洞,反正就 是类似于这样的一个首先尽可能安全无虞的半封闭的地方。 当然,这首先是得益于云贵川一带的地形地貌,很不利于习惯高速运 动的不喜潮湿的大中型食肉动物生存,即使有做客云贵川的小型食肉 动物也已经未必能降服这些猿猴了。 酒足饭饱之后,猿猴们有些倦意了,都蜷在树上歇息。 再次强调,这里给这群猿猴它们最大的信心就是难觅大中型食肉动物 一类天敌的踪迹,它们确认了几无安全之忧困扰。至少在它们来到这 里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未遇到过大中型食肉动物的阻击,而至于团体 分崩离析,各自亡命天涯。黔驴技穷中的老虎,它们没有遇到,连照 面也未曾见过。 山色朦胧,天色也渐渐暗下来了。 正值春末夏初,远天乌云翻滚,用现在的话说,今夜有雨。 正当树栖的猿猴们进入梦乡之际,突然谷口处一声惊雷响起,数道闪 电从天而降。紧跟着又一声声暴雷击打,闪电再次蹿得老高,金蛇狂 舞,山谷瞬间明亮闪烁。大树在雷鸣闪电中颤抖,树枝在风中摇曳, 山雨欲来风满林。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猿猴自认为也未见过老天摆出这种阵势,猴王打着 呼哨率先窜了出来。它们整个猴群中没有一个迟疑的,都立即跳下树 来,无意识地紧随猴王奔入林边侧壁的山洞躲避。 那是猿猴来到这里时时就见到的山洞,这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山洞,进 出并不困难。遇到难境,找地方躲避,已经是猿猴们的本能,所以躲 到洞里,实在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但本文不准备小看这件事,恐要 断断续续发泄笔墨了。 雷鸣电闪的刺激太强烈了。 这一群猿猴蹲在洞口,惊恐地颤抖着,大眼对小眼得瞪着那不太远处 的闪电,雷声的回响在山洞中滚动。 043) |
043) 或许是转睛之间,远处闪电突然起火,只一瞬间大火就窜出了树顶。 火光照亮了整个山谷,照亮了原始的黑夜,火苗忽闪着,仿佛能听见 树枝燃烧时噼噼啪啪的爆裂声。 不知燃烧了多长时间,或许时间很长,也或许好像只是犹疑之间,瓢 泼大雨,在雷声的滚动中突然从天而降,又是一番惊心动魄,猴群躁 动,许久安静不下来。眼看着远处的火在风夹着的瓢泼大雨中慢慢熄 灭了,随着就有雨风传送来的有烧焦东西的味道。 这味道似乎很香,并不是原来闻过的腐烂的臭味,这味道本能地叫猿 猴们生馋,吻流着老长的涎水水。 雨下了似乎很久很久,至于淅淅沥沥的时候,疲倦的猿猴们都已经沉 睡。想来,它们猿群集体应该是第一次雨中在山洞里进入梦乡,这定 居的第一夜,不知它们真在能做梦不。 雨水什么时候停下,洪水什么时候洞前滚过,它们都也不知道。 待续)—— |
接前)—— 一夜惊恐,天亮了,猴王唤醒大家出得洞来,一片吱吱声中,眼前出 现一道小溪。昨晚它们准备栖身的树林前面那道虽说不上十分平整, 但却干爽的好像沙土铺就的宽旷的路不见了,半清不浊的溪水平缓地 不动声色地潺潺流过。 “携老扶幼的一群,怎么过去呀?”来到水前,猴王可能是这样在想, 不然为什么会看着小溪有端详的神情? 大家站在水边不动声色地后撤,谁也不肯下去,早上不是清冷么。 果然是大家推举出来的猴王,也不仅是在江湖上浪得虚名,只有它一 个猛子似的的扑了下去,游了几步。其实,会游水对猴子来说根本不 算什么了不得的本事,只有孙猴子穿过水帘洞,那才叫道行。 猴王还满以为大家会跟上,转身一看,都还站在岸上,忍不住想发火。 正想吼叫,就这么一个转身,猴王它站住了,下肢抓住地面。 待续)—— |
接上124楼)—— 就这么偶然,猴王才发觉溪水只不过才到有肚脐眼深,身体上一大半 截都是可以干爽的,水湿的只是下肢。 “干么还用叫?”它想。于是猴王它就试着后肢站着移动“走”过来。 在树上也直立过,可从不记得曾经这样直立着移动过。 虽然后肢“走”起来爪在水里抓住石头不太容易,可总比全身趴在凉 冰冰的略有点刺骨的水里游,那也还是要好上八百结子。 什么也不用吆喝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猿猴们都模仿地照着猴王 的样子,“走”过了小溪。虽然它们可能已经无数次跨过有水的地方, 能越过则纵身一跳,不能跳过去,也是可以游过去的,唯有这一次不 同,这一次叫“走”过去。 真是猴王一小步,人类一大步啊! 044) |
044) 过了小溪,猿猴们又用上四足行走,习惯么,不自觉地向昨晚打雷闪 电树木燃烧的地方奔去。 眼前一片狼藉,树干和树枝横七竖八歪斜得躺着,可能树干下面还有 没完全熄灭的烟火冒着热气,当然少补了还有烧糊了的肉味。 于是,猿猴一边高兴的吱吱叫一遍翻看烧残的树枝,发觉肉味是砸死 烧熟的两只什么大动物的遗体发出的。 更何况猿猴还是吃过些荤味的,什么鸟蛋啊,小动物啊,各种虫子啊, 等等。只是像这样烧熟的,真还是第一次品尝。 于是,大家也顾不得颜面了,也不再分上下尊卑,也不再尊老爱幼, 先下手为强,狼吞虎咽一阵。所谓饥不择食,就是这样。 待续)—— |
接上页)—— 这一顿荤饭吃得是那个的爽!嘴上前肢上,糊满了血腥和油脂,个个 肚儿都圆了。 心满意足,还剩下不少肉没吃完,怎么办?往常都是吃饱了抬腿就走, 谁管地上剩下多少!它们何时想过有吃不到食物的时候? 可有了群体生活的新猴王就有了新的要求,可能不久前什么深刻教训, 叫它记忆犹新吧。实际上,也只有猴王知道带领一大家子,要考虑大 家的三餐,不能为大家服务,谁服你的气咧。 这断树残枝地方自然不能是家,美味都得带点走。这可难为住了大家, 这是从未干过的事! 待续)—— |
接前)—— 猿猴不是野犬之类,多吃点,到窝里吐出来一点,这是一种反哺照顾; 也不是颊猴,可以藏在嘴里,等过会再享受,这是对食物缺失的记忆。 的确真有想用前肢抓住肉块抱着的,移动了几步,可确实无法行路。 若如此,也真就回不去,毕竟不是猴戏团训练出来的,会按驯兽师的 指挥行动。 到此为止,试问,哪个猿猴谁仅用后肢走过路?毕竟还不能直立行走, 好像有约定,那就一猴衔一块吧! 于是,大家各都衔块肉,大小不一,还是四足着地跟着猴王,又来到 了小溪边,方法照旧,大家不需要思考游过去的事了。 游过去那肉不就会沾上了水影响味道了么?就都履行旧法吧。 045) |
045) 这回还没接近水边,猿猴们就都颤巍巍地立起后肢,下到水里爪尽力 抓住地面。刚才还说谁都不是猴戏团训练出来的,都不能直立行走嘛, 转回来就装模作样成熟得就像是经过很长时间的训练,不需要猴王率 先垂范了,猿猴们竟都装模作样争先恐后的都“走”了过去。 它们也没有再上树,倒是又都跟着猴王又钻进山洞里,真是觉得洞里 比树上舒服,至少再不用操心掉下树去了。虽说过去平时猴们也会找 山洞休息,可丝毫不影响这次住进山洞的重要性。把这样的天然山洞 作为它们的栖所,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它们在树上,也会想到撘窝,在山洞里自然也会把这本能的技术转移 过来使用。这是不是变成穴居生活的开始? 如果是,那就是定居的开始。定居,进入了日程。 待续)—— |
接上)—— 说不定就是学者们称之为“天下型定居文明”的萌芽!可以肯定,这 是猿猴转化成人极其关键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 人类赖以安息的住所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之一。没有定于穴居,猿 不可能完成直立行走,至多像其他所有灵长类一样,也就是有站立要 求的偶尔行为。没有必然的定居要求,也不可能脱去尾巴,也不可能 学会用火,自然且当然也不可能进化成人。 西方古人类学界好像是很看不起穴居,长期以来认为居住在洞穴里的 人类,只会采集、狩猎,或从事初级农业生产活动,即最多也就只能 是处于直立人阶段。轻视“穴居”,就是西方人始终不能破解直立行 走之谜的根本原因。 待续)—— |
接上)—— 西方考古界言穴居人是指20万年前到4万年前,起源于欧洲、居住在 欧亚大陆上的几种近似于现代人的、具有高等智慧和社会性的灵长类 生物。因其化石多发现于欧亚大陆山脉和谷底的洞穴中而得名。其历 史贯穿于整个冰河时期,但随着现代人类的足迹进入欧亚大陆,穴居 人却从地球上神秘消失了。 读这段说明,怎么叫人觉得酸酸的? 中国社科院、福建省博物院和明溪县博物馆考古团队对福建三明市南 山遗址的一系列考古新发现颠覆了这一观点。 2017年11月4日,他们在南山遗址4号洞发现了上万颗炭化稻谷,表 明南山遗址古代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掌握了相对较发达的农业生产 方式,这意味着首次发现会“种田”的穴居人。 本文不无小人之心揣摩为何蔑视穴居人,其实是为人类非洲起源说张 目,对应非洲所谓人类起源处就没有大量的洞穴。 只此没有穴居一条,就知东非草原不可能是人类起源地。 046) |
046) 就这么偶然! 衔着肉块回来的路上,猴王遇有一件不是烦心事的小事,在山边一个 小水坑把肉块放下喝口水,以改善下刚才指挥吆喝的劳累。 它突然发觉,这水不是平时喝的水那个味道,只觉得很好喝。 一高兴就得意忘形,不是?肉块被扒拉掉进水坑,它赶紧抓起肉来再 塞进嘴里衔着,突然觉得肉味也变得好吃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看见猴王停下来,像是在揣度。 它两条后肢爪抓住地面,像人一样蹲在地上,用一个前肢爪试着拿着 肉,尝试着另一个前肢爪拔一根嫩草也沾上这种水,放在嘴里咂摸咂 摸,果然连青草也变得好吃了。 终究它也不知道为什么,但就知道好吃,吃了觉精神爽的多。 待续)—— |
接上)—— 这是盐泉,云贵川这一带不缺这东西,非洲有这方便的么?你看灵长 类之间互相捋顺毛发或吮吸什么,中间可能会有尝到汗粒尿液盐咸的 味道,那是身体与智力发展的需要啊! 食草动物,会从草杆树叶中获得一些盐分;食肉动物,能从食草动物 的肉血中获得盐分,这就是茹毛饮血,多少不等,无意识的还都能吃 到点盐。 现在饲养牛羊马者每每不都会在饲料中加添点食盐? 可能自此,在那遥远的古代,这一群猿猴就和所有其他动物不同,有 了自己额外吃盐的习惯。这是地球上的生命第一次主动食盐,无需石 破天惊,对这群猿猴而言那是无意识的,有什么专家注意过这习惯特 殊么?这可是好习惯,多少暂且不论,一定对促进大脑进化有帮助。 食盐,或许就是猿进化成人不可或缺的助推剂。早期还未完全进化成 人的离开了有食盐的地方的猿人的进化速度可能会放缓,甚至会返祖 倒退回去。据史家考察,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实际就是争夺那一带的 盐泉之战,所以才成为不能退却的生死之战。 待续)—— |
接上)—— 猴王它当然不知道这就是盐泉,但只要条件允可,猿猴们也有时会把 食物什么特别是肉类食物什么的一类蘸点盐水吃。盐对人的重要性无 需多言,它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人体的新陈代谢都需要盐的参与, 可以说没有盐,一个人的生命就完蛋了。适量的食盐,对人有明显可 感的好处,如有帮助消化的作用,能帮助心脏的正常搏动,能增强人 的力量,肌肉缺乏盐,会发生抽搐拘挛。吃盐不单是为调味,而是人 体生理需要。一个体重70千克的人,身体内就含有150克盐,这些盐 分布在全身各处,维持体内水分的正常分布。 人体离不开盐,也不等于多吃盐比少吃盐好,过量也有害。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低于10克,世界卫生组 织建议更低,每人每日3至5克。 食盐,是猴王的习惯,也会成为猴群习惯的!谦虚点吧,就是还不能 完全说已成为习惯。是不是可以说甚至连有些人种普遍的狐臭,都有 可能是漫长时间里食盐偏少的原因。 047) |
047) 至于猿猴它们吃的是什么动物的肉,猿猴们无从知道,它们那时的智 商还不足以认识这些食物是什么动物提供的肉。但因为烧熟了就是味 美好吃,这味道在它们重量不大皱褶不多的的脑海里还是留下深刻的 印象,应该很久很久不能忘怀,特别是猴王最早还尝到沾盐的味道更 别有一番滋味味。就和养宠物狗狗,喂惯了残骨剩肉,再让它吃连饥 饿的流浪狗都吃不到的狗粮时都会有一百个不情愿那样。 今天人们也不知道那挨雷劈的到底是什么远古动物,推知是不是跟踪 这群猿猴的大型食肉动物什么的,譬如会不会黔驴技穷中的老虎?据 唐朝谪居永州的八司马之一的柳宗元不是说过古时候贵州是有老虎的 啊?可喜爱独自行动的老虎会结对追击猿猴么?当然现生的老虎当时 真是肯定没有,可会有剑齿虎么?剑齿虎,只恐也该还未出世。会不 会是人们常说的巨猿呢?更不可能!此时,猿猴尾巴都还未进化去掉, 哪里会有叫“猿”的巨猿这种动物?会不会是熊猫的祖先呢?不会, 肯定不会!熊猫的祖先和熊猫一样虽都是食肉动物,可绝不会去追逐 上树下树来去如风窜蹦跳跃机灵极了的的猿猴。趋利避害是生命的本 能,哪个动物谁会傻到以己之短,对彼之长? 待续)—— |
接上)—— (补上前开始段落—— 据说黑猩猩是不会到河湖去喝水的,可能出于安全的原因,到了河 湖边上那就是大中型食肉动物的擅场了。它们解决饮水的办法,多 数是吃含水丰富的树叶,个别的会把树叶嚼碎放进树洞沾满水,捞 出来再挤到嘴里。不过,猴子可是得饮水的,东非草原动物的视频 里,就有狒狒饮水而变成了肉醢的镜头。所以远古的猿猴,渴急了 饮水还是会发生的,所以就喝到了盐泉水。) 只是由于暴雨冲刷某些路段石漠化形成的沟沟坎坎碎石乱布的一路 难以行走,导致兽失前蹄,足踝踩滑了受伤了也说不定。不过,当 时也实在没鉴定专家出示什么验伤报告,证明这件事的真伪。 这不稀奇,生活中会有事实可以证明。作者养的宠物,夜晚遛弯时, 有一次都还真让它后蹄子踏空,崴了后腿什么地方。不是那段路边 沿不好么,瘸了好多天,心痛不已。 说好了云贵川这里不适宜速度动物的奔跑,干么要来?拖慢了它们 庞大身躯可以提供的的速度,且还使饥饿困顿一起涌上身来。但又 不甘心放弃,不得不小心翼翼的择着路走,这样速度就慢了下来。 待续)—— |
接上!)—— 于是,怎么也跟不上猿猴们蹦蹦跳跳的行动,就赶上了这个雷击的十 三点,偶然就有了这个结果,成就了猿猴的一顿美餐。 跟踪猎物,是非洲野狗的特长,可这里没有听说有这种犬科中型食肉 动物啊!自然也不会是个子稍大点的斑鬣狗吧?再,那时有这两种狗 吗?想想也是。 总之,得千恩万谢上苍在云贵川地区制造了乱石密布的路面,阻止了 不知什么大中型食肉动物发挥奔跑迅速的长处,保护了这群猿猴们! 且问,非洲热带疏林边缘还是大裂谷底部的草原上,有这种可能阻止 大中型食肉动物的侵袭么? 048) |
048)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结果,但都应存在于必然之中。人们绝 不可能以偶然性否定事物发生的必然性。 循着此理,翻遍脑海,能想到非洲热带草原上会有这种情况存在的必 然性么?脑海展示能看到静态的只能是平缓起伏的长满青草的地面和 很远处的连绵的树林,河流里湖泊中,鳄鱼抬举其巨大的头颅,一群 狮子正在抢吃着猎获野牛的肉体,环顾着四周,秃鹫有的在天上飞, 有的在树枝上发出鸣声,眼睛都瞪着狮群用餐,为最后分到点残渣剩 肉做着准备,更远处还有很多动物远远观看,只有大象在悠闲地散步。 动态的只能是大中型食肉动物以惊人的速度飞奔捕捉亡命天涯的食草 动物,追逐者是狮群,是斑鬣狗,是野犬,被追逐的是斑马、羚羊、 角马、野牛,诸如此类的食草动物,可以看到草原上尘土飞扬。 你可以说,远古的时候哪里就有了这些动物?也是!食草动物也可能 是另外的一茬,但那些食肉动物的祖先,也并非不吃肉的善辈。 更不要以为迷信沧海桑田,以为遥远的非洲大陆远古时候还不是现在 这个样子,可能也该是山间沟壑遍布,路面崎岖不平,和云贵川地貌 应该不相上下,一不小心也就会有踩翻乱石的地方。 待续)—— |
048)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结果,但都应存在于必然之中。人们绝 不可能以偶然性否定事物发生的必然性。 循着此理,翻遍脑海,能想到非洲热带草原上会有这种情况存在的必 然性么?脑海展示能看到静态的只能是平缓起伏的长满青草的地面和 很远处的连绵的树林,河流里湖泊中,鳄鱼抬举其巨大的头颅,一群 狮子正在抢吃着猎获野牛的肉体,环顾着四周,秃鹫有的在天上飞, 有的在树枝上发出鸣声,眼睛都瞪着狮群用餐,为最后分到点残渣剩 肉做着准备,更远处还有很多动物远远观看,只有大象在悠闲地散步。 动态的只能是大中型食肉动物以惊人的速度飞奔捕捉亡命天涯的食草 动物,追逐者是狮群,是斑鬣狗,是野犬,被追逐的是斑马、羚羊、 角马、野牛,诸如此类的食草动物,可以看到草原上尘土飞扬。 你可以说,远古的时候哪里就有了这些动物?也是!食草动物也可能 是另外的一茬,但那些食肉动物的祖先,也并非不吃肉的善辈。 更不要以为迷信沧海桑田,以为遥远的非洲大陆远古时候还不是现在 这个样子,可能也该是山间沟壑遍布,路面崎岖不平,和云贵川地貌 应该不相上下,一不小心也就会有踩翻乱石的地方。 待续)—— |
掺进一个资料,没有洋泾浜的资料!—— 西媒盘点造假的考古学家:国家骄傲突然变成耻辱 2018年08月05日 03:34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8月5日报道西媒称,一些考古学家对考古遗迹动手脚,出于各自的目的在遗迹中加入一些元素或宣布一些虚假的发现。 西班牙趣味月刊7月号刊登题为《被怀疑的考古学》的文章称,英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梅拉特1962年在土耳其发现了著名的加泰土丘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9500多年,是目前已知的人类最古老定居点之一。不过,瑞士考古学家灿格日前经梅拉特儿子同意在其故居寻找未公开的考古资料时,却意外发现其中藏有梅拉特伪造的壁画和碑文,这些东西此前被伪装成是在加泰土丘遗址发现的。梅拉特的部分考古研究涉嫌造假的事实也被曝光,尽管2012年去世的他已无法为此承担责任。 报道称,这起事件震惊了整个考古圈。灿格在发表于美国趣味科学网站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很显然,梅拉特在某些方面是天才,但他将才华用错了地方。他的行为对该领域的研究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报道称,梅拉特造假事件不得不让人联想起日本考古“大师”藤村新一被抓个正着的造假丑闻。他曾在长达30年时间内因在日本旧石器时代考古领域获得多项惊人成果而被誉为“神之手”。直到2000年,他的“神话”破灭了。在那一年的10月22日,藤村正在日本东北宫城县筑馆町著名的上高森遗址小心翼翼地从一只塑料袋里拿出所谓的“旧石器”埋进土里时,被附近暗访的几名《每日新闻》报记者的相机拍了个正着。这一系列图片一经曝光,日本举国哗然。此后的调查表明,在藤村参与发掘的178处考古遗址中,至少有159处涉嫌造假。国家的骄傲陡然变成了耻辱,他毫无价值的考古“成果”也使得日本在考古界至少倒退了十多年。 报道称,此外,在长达两年的调查中,甚至还牵出了“案中案”,当时已78岁高龄的考古学教授贺川光夫被认为在九州大分县本匠村的圣岳洞穴遗址发掘过程中涉嫌伪造石器,尽管他本人始终对此矢口否认,但藤村新一丑闻曝出后社会舆论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在2001年3月在家中上吊自杀。 报道称,时至今日,不信任的阴霾仍笼罩在日本考古界挥之不去。 报道称,回顾世界考古史,最臭名昭著的造假事件要数英国的“辟尔唐人”事件。1911年,英国一个名叫查尔斯·道生的古物收藏家和考古爱好者声称在南部苏塞克斯郡的一个砂石坑中发现了一些人类的头骨碎片,随后道生又和古生物学家在当地进行了多次发掘,又找到了一些头骨碎片和半块下颌骨。这些碎片的发现曾一度被认为填补了从猿到人的纽带空白。这些“化石”以当地村庄名被命名,被称为“辟尔唐人”。 报道称,然而,40多年以后,一些英国科学家利用形态学、含氟量分析、物理测定、化学试验等手段对“辟尔唐人”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所谓“辟尔唐人”的头骨是晚期智人的,下颌骨和犬齿是用现代类人猿的材料制作而成的,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有人工刮磨的痕迹。曾在国际考古界引起强烈反响的“辟尔唐人”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大骗局。 1991年,一名历史学和洞穴学专业的学生塞拉芬·鲁伊兹声称在西班牙北部的苏维亚尔达洞穴遗址发现了冰河时期的岩画,距今约有1.3万年历史。然而,就在这一发现被公布后不久,来自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和大英博物馆的考古学家们提出了岩画中的动物在欧洲南部的灭绝时间与岩画追溯时间存在矛盾的问题。随后,通过科学分析,科学家们还发现这些洞穴岩画使用的颜料中存在有机物和人工纤维,无疑是造假的作品。所谓的“发现者”鲁伊兹在骗局败露后退还了当初收到的1250万比索的奖金。 报道称,面对这些偷梁换柱的行为,考古界究竟如何打好保卫战?巴塞罗那大学史前学专家何塞普·玛利亚·福约拉表示:“这些事件毕竟是少数。在我近5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接触到过任何造假的考古学家。不过,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只能用类似犯罪现场调查般的方法以及无穷的耐心来寻找出哪怕一丝矛盾的迹象。”(编译/韩超) |
接上148楼)—— 非洲那可是地球上最大整块的最古老的高原大陆,一片旧面貌,多少 亿万斯年都是这个样子。只有非洲大裂谷比较新,那是大陆漂移的伴 生物,被西北去的美洲板块和东北去的印度板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 生生撕扯出来的裂口,据说才3000万年的历史。可意想不到的是,一 二百千米的裂谷底面除了形成了的珍珠般连缀的大湖波平如镜,大部 分地面又出奇的平缓,即便裂谷中火山活动在一些地方频繁出现,地 幔的作用依然使其无太多的复杂地貌,并没有亚洲常见的更多的天塌 地陷的地形,沧海桑田总是离人们的认识那么遥远。 说起来非洲热带草原最不利于大中型食肉动物的地段,也就相当于北 京周口店附近那样,并不影响如剑齿虎、斑鬣狗等大中型食肉动物的 莅临光顾造访。 有人经常以北京为例说非洲,必须指出,在北京周口店是猿人与食肉 动物搏斗;在非洲就只能是人猿和食肉动物搏斗。 猿人和人猿,两个字相同,只两字的位置颠倒了,意义全然不同! 049) |
049) 因为猿猴在山洞里居住,身体一件多余的东西就显出来了,这就是尾 巴。 当然,动物的尾巴是天生之物,一定是符合生物的进化规律才出现的, 并不是说什么时候都是多余的。在路上树上被天敌盯上亡命逃跑或猿 猴们追逐玩耍时,尾巴还是有平衡作用的,免得跑得东倒西歪滞了速 度,很明显动物的尾巴是加速的帮手。不说熊猫跑起来的萌样,就是 肥壮的野猪逃跑起来,看上去也像是一崴一崴的,不是尾巴短么。然 而,马一类动物跑起来,尾巴顺起像一面旗帜,那就是有名的“马尾 巴的功能”的故事。 在树上,尾巴即使没有别的什么用处,也至少有空间可以存放,可以 悬放在树枝之间,不至于碍事,至少不会觉得太多余。 待续)—— |
接上)—— 在山洞里居住就不一样了,坐下老得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处以求 得舒服,就会像今日宠物狗狗若坐立着老是脊椎骨弯斜一样,狗狗是 舒服了,可人看上去就会觉得这尾巴影响坐姿是如何多余。人要是像 狗那样弯斜着脊背坐,就是一笑话。 想想孙悟空大闹天宫时,面对二郎神追逐时不得已化为土地庙,只是 尾巴无处藏,变成旗杆置于庙后的笑话,该是多尴尬! 猿猴们怎么才能消去尾巴?自然,猿猴们在山洞里睡眠固然舒服,还 得想着摆脱这件多余物,漫长的时间里在山洞里时就会坐少少,走多 多,就会站立起来多多,就会躺趴下去多多。反正睡倒又不操心像在 树上会掉下去,喂饱了母狮或野狗。 就这样,不知又过去了多少百万年甚至千万年,比起在树上,明显的 用进废退发生作用,多余的尾巴在进化中终于消失了。 待续)—— |
接上)—— 猿猴的尾巴快消失时,还是有个震惊世界有名的分流,那就是短尾猴 出走。 因为进化的有个阶段时的尾巴太短,以至于被误称为“无尾猴”。人 们容易误解,唉,想想猴子怎么会没有尾巴呢? 当猿猴的尾巴真消失了,就可告诉人们,现在站在人们面前的高级灵 长类不再是猴,而是猿了。灵长类的两科形成了,猴科与猿科,没有 了尾巴,哪怕它躺下了,也是猿不是猴。 猿猴开始了向猿类的进化,这事至少约发生在2500万年前。原始猿类 出现并逐渐从猿猴中分离出来,人科和猴科的分家就在这一刻完成了。 可以知道,没有长期的山洞定居,这分家的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现在不再称猴王而是称猿王了,日月如梭,现在的猿王是第多少代了 也不知道。 050) |
050) 人们知道,鸟类迁徙的原因主要是气候的季节变化,导致食物来源与 种类多寡的变化。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寒冷的冬季和南方热带的夏 季交替,经常会出现食物的短缺,因而迫使鸟类种群中的一部分个体 迁徙到其它食物丰盛的地区。这种行为最终被自然界选择的力量所固 定下来,成为鸟类的一种本能,它们就成为候鸟。 迁徙带来了许多好处,使鸟类始终生活在最适宜的气候里,并有丰富 多样的食物来源,有利于它们维持强烈的代谢活动,还能为鸟类养育 后代需要大量的食物创造最合适的条件。候鸟在北方适宜的气候环境 里能最大量地孵卵,季节期夜短昼长,有丰富的昆虫,亲鸟能有机会 充分收集食物;北方敌害较少,一年一度的脆弱幼乌的出现来去匆匆, 不会促使敌害种群形成。当然,迁徙提供了鸟类种群向新的分布区扩 散以及会增加不同个体间接触和交配的机会,使鸟类活动空间大为扩 展,有利于鸟类自动平衡繁殖和交流,因而在进化方面也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 待续)—— |
接上!)—— 对于不得不到处迁徙寻找食物的猿猴群,譬如如今的滇黔川金丝猴群 上下活动区域距离差不多在几百上千米远近,和候鸟迁徙是一个道理。 就和如今无人打扰的非洲热带雨林一样,远古时的云贵川是个远古的 一个例外。这里的环境生存条件优越,食物基本充足,又无安全问题 滋扰,没有迁徙的必要,出于本能,它们绝不会很情愿搬走。所以这 一带有一个生物学家给予的美称,叫做“冰期生命避难所”。 这一带得天独厚,有足够多的山洞可供居住,山间还时有盐泉露头, 猿群尽可选择。食盐可改善口味增强体力,食盐的原因,虽然猿们感 觉自己的脑袋上的毛发未见得少什么,可体毛好像渐渐细少了。 待续)—— |
看看特提斯海如何变化!—— 找找云贵川!—— 这是大约5千万年前的板块漂移猜想,印度板块开始埋头向喜马拉雅山俯冲,旋转并靠近土耳其板块,最终变成了伊朗高原和帕米尔山,把土耳其板块和亚洲板块连在了一起。 重要的是在最右边的红色线条部位,大约1亿年前,三门峡附近的黄河开始成型,在印度板块不断向下俯冲的过程中,黄河逐渐被挤压成了九倒拐。 |
接上157楼)—— 云贵川足够大,至少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有环境压力。当然,它们的活 动区域会随着种群的扩大,向新的分布区扩散以及会增加不同个体间 接触和交配的机会,却不会发生被迫长距离迁徙现象。 猿群也从雷电的肆虐中见过天然火,可惜机会不是很多,能获得被雷 电击中的大点动物的机会再也没有出现过,至少再未见到过。守株待 兔,也是难啊! 吃点小动物,都已经依靠群体就能捕获了,茹毛饮血,聊胜于无。有 时还能沾点盐水,只是掉毛的事变得真有点频繁了。 人们会想到,能额外吃盐的这些猿,智力一定在进步。 只是一直也没再吃到烧熟的肉,估计它们一定会耿耿于怀,茫然中可 能还有熟食更美的梦想。能想象吃过的没向没吃过的炫耀过? 051) |
051) 从第一代猴王定居这里起,一次次分流还都是痛苦的,礼崩乐坏啊。 让现在猿王感到最不舒服的,是在它这一代往往有一对对雄雌猿组成 小家庭私奔。 虽走的可能不太远,但态度决绝,从不带口信来说它们在别处日子过 得怎么样。 这事大约发生在2000万年前,人们知道,它们不满意猿群不自由受 约束的生活,私奔后甚至就躲在不远的附近,或后来可能经过中国南 方直到中南半岛,再遍布东南亚,总还是走了。 据说还经过是不是什么大猿阶段,最后还是成了长臂猿、合趾猿的祖 先,那已经是800~1000万年前或更早的事了。猿王也懒得去找,管 它呢?腿长在它身上,由不得。 待续)—— |
接上)—— 据证实,年代最早的长臂猿化石,是在位于地质史中极为重要的秦岭 淮河地理界线上的江苏泗洪发现的1000万年前的双沟醉猿。 这是为江苏泗洪“双沟大曲”做广告的命名。 据说唐朝的时候,在华夏还能见到,诗仙李白就可能见过。他的诗作 《早发白帝城》说,“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 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啼不住的猿声,就是长臂猿发出的。 长臂猿,现有16种,体形大小和毛色各有不同,因臂特别长而得名。 体长45.6~63.5厘米,体重6~13千克,直立高不过0.9米。身体纤细, 肩宽而臀部窄;臀部有胼胝,无尾;腿短,手掌比脚掌长,手指关节 长。 待续)—— |
接上)—— 有较长的犬齿,有颊囊;喉部音囊发达,善于鸣叫,不同种种类叫声 差别很大。雄猿一般为黑、棕或褐色;雌猿或幼猿色浅,为棕黄、金 黄、乳白或银灰色。群居,每胎产1仔,每群包括1对雌雄及其子女, 群体一般不超过5~6只。食物以浆果为主,也吃树叶、小鸟、鸟蛋或 昆虫。 长臂猿是树栖动物,白天活动,栖息于热带雨林和亚热带季雨林上。 它们在树林中间,能用双臂钩住树枝,交替向前运动。手指弯曲呈钩, 轻握树枝将身体抛出,腾空悠荡前进,一跃可达10余米,速度极快, 能在空中只手抓住飞鸟。在地面或藤蔓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以保持平 衡。 现在确定,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生活。 052) |
052) 对于一个群体,因为增大了,就不会在乎少几个调皮捣蛋的分子,任 何管理者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刺啦头是很令人难受的。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像韩信用兵主张多多益善,毕竟还是少数,且还得在战争 进行之中才会这样思考问题。在一个没有大的安全隐忧的环境中,没 有外部更多对抗的地方里,只会更容不得所谓不安分的觊觎者。 猿王也是这样想,想把一些桀骜不驯的雄性撵滚蛋,自己独占猿群的 全部雌性。 可当猿王还在春梦中设计怎么样大力执行时,有雄猿自以为有了足够 独立的力量,自知排挤不了猿王,就搞起了分裂,甚至于曾经拉起了 一支支队伍,断断续续没有留恋地走了。多少年来,这种情形很有多 少起了,搞得当时猿王很难堪,自信心很受打击。 待续)—— |
接上)—— 据说,这事可能发生在1600万年前,有根据不知。科学家认为,现 代类人猿大约于1100~1600万年前从小类人猿分离出来,人类则于 700~800万年前从黑猩猩种群中分化而来。小类人猿包括现代长臂 猿和合趾猴,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中中新世时期,与小类人猿分离后 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的化石。 听报告说西班牙科学家发现1300万年前的古猿化石,名为“皮尔劳 尔猿”。如果确实就是这次分流去欧洲的一支到了西班牙,它 们走哪一条路径? 北上走蒙古高原沿后来的欧亚草原转入东欧直取西欧再向南?谁管 得了它咧! 据说还有一支和在外部溜达的大猿关系密切,现在可能是经过东南 亚到了印度尼西亚一带,还听说连毛发都变成红的了。 待续)—— |
接上)—— 可能它们把吃盐的习惯明显还带在身上,也或许是获得食盐容易些吧, 红毛也是很稀疏了。啊呸!还不会完全直立行走呢,不就比猴子才少 了根尾巴么,也食盐,适应能力再强又怎么样?走就走吧! 红毛猩猩,也叫人猿,属猩猩科,是一种非常珍稀的灵长类动物。红 毛猩猩被人类称作世界上最憨态可掬的哺乳类动物,温驯、聪明、有 趣、喜恶作剧。它们喜欢在树上吊荡,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与人类 的行为极其相近,故被称作“树林里的妇人”。红毛猩猩在婆罗洲的 原产地,又被称为“森林之人”,只因它们特别喜爱在树上玩耍,并 且长得十分像人。多年以来,红毛猩猩不断地被一些人从树林中捉出 来,成为人类的听话乖巧的宠物。 053)) |
053)) 情何以堪! 猿王最看不得的是,到后来竟然有几个雄性体力强健者,完全无视它 的存在,拉着一帮子雌猿,也沿着虽已经完全出露水面却只有些许高 度的当时只能称之为青藏平地甚至沼泽地边缘的方向西去,最后可能 进入非洲了。 它们是否和留在亚洲的大猿关系如何不知,往多的说,最早不就1500 万年前的一支?不过就是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伙么,虽然在非 洲定居下来,传说成了大猩猩的祖先,那又如何? 不还是只能偶尔直立行走,真要点速度奔跑起来不还是得四肢着地? 又没有山洞住的,还只能栖在热带雨林里的树上,无处躲避雨淋,就 吃点树叶,再摘点果子吃吧,那就算幸福生活了么? 但需)—— |
接上!)—— 大猩猩过着一夫多妻的家族式群居生活,组成较为稳定。每群从3~5 只到20~30只不等,由年龄较大,身强体壮,富有经验的担当首领。 群体中的其他成员为几只成年雌兽、若干亚成兽和幼兽,具有较为严 格的社群制度。 猿王是够操心的了,猿群要是留在这里不分裂不出走,倒真能学到很 多东西,这群体有底蕴啊。然而,就是学会折断树枝从树洞里掏出蚂 蚁食用,会选择合适位置用合适石头砸开坚果取核仁吃,还会顾及安 全懒得到溪涧里饮水,用嚼碎的树叶从树洞里沾水提出来再把树叶水 挤进嘴里的本领,后来不还是走了,谁能管得了? 大约1000万年前左右,且也还是攀爬树林翻过已经几乎没有沼泽地也 还长高不少可还算低矮的青藏平地一路西去,到了地中海东岸南侧。 向北去欧洲的有没有不知,那时土耳其海峡更宽,怎么渡过?甚至整 个地中海东岸都还是沼泽地也说不定,总是又得转向南去进入非洲。 它们爱好攀爬,不愿意在这里学习在地上采摘,那就去非洲热带雨林 吧,那里树果多,摘吧! 待续)—— |
接上!)—— 做你们的黑猩猩去,满足你们的愿望! 2005年9月1日版《自然》杂志报告说,米国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 中找到了3颗黑猩猩牙齿,首次发现了黑猩猩的化石。据考证,这 两颗切齿和一颗臼齿的“主人”生活在50万年前,这一发现,为研 究这种灵长类动物的进化过程提供了证据。当然,黑猩猩牙齿化石 本身不会对研究提供太多的证据,但该发现说明,黑猩猩祖先生活 的环境远比预想的范围要广泛,打破了黑猩猩只生活在森林中的概 念。 现在黑猩猩都分布于非洲的赤道附近,栖息于热带炎热潮湿、地势 不高、高大茂密的落叶雨林中,大多在森林的边缘地带活动,较大 猩猩更近于树栖。它们能在树上营很简单的巢,也能用略弯曲的下 肢在地面行走。集群生活,每群2~20余只,由1 只成年雄性率领。 054) |
054) 说不定要不是高耸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挡住,分流的猿类是不是会老 早转向南去?不知道,反正是踏上伊朗土地曲里拐弯往西没错。 可猿王不管如何为群体怎么操心,还是失败了。 因为固守山洞,不再到处迁徙,雌猿的作用越来越大了。为什么?食 物的供应,基本都是它们采摘来的储藏下的,连蛙类蜥蜴类这样的小 动物它们也能捉,能不作用大么? 云贵川这里,几乎用不上力量型的雄猿,它们根本就没有群体中的优 势。没什么特别的安全问题,也没有大型动物需要捕捉不是?不能老 想着群体争斗吧?纵然是有熊猫的祖先频繁出现,分布那么广,那数 量可以忽略不计!较之于灵活性,熊类的祖先还是比猿类差远了。 待续)—— |
接上!)—— 它们也不能和大猩猩比。大猩猩具有较为严格的社群制度,群体中的 成员都有较强的等级心理,自觉地按照等级次序行动。雄兽首领显然 位居第一等级,由它决定群体的迁移、觅食、玩耍、睡觉等活动的时 间与地点。其他成员都对首领毕恭毕敬,在与其他动物或同类争斗时, 其他成员也理所当然地听从它的指挥。每当群体行动时,首领总是走 在前面带路,其他成员排成纵队,有次序地前行。遇到危险的时候, 首领自己单独去迎击来犯者。 云贵川这里,这时的猿群社群制度比之已经松散很多了。 再说一遍,没有特别的安全问题,没有大中型食肉动物过多的骚扰, 至多只有少许猿群间的争拗,雄性强健的身体,充沛的体能,瞬间的 爆发力,真得几乎没什么用武之处。 待续)—— |
接上!)—— 劳动起来,雌雄的差异明显存在,和狮子一样的雌雄差异,虽没有狮 子形体的雌雄差异。雄猿养成天生倦懒,不屑于成天采摘,喊半天都 不肯动,反正也没谁与之过分计较;雌猿自觉,有的还有抚育后代的 重任,都不用叫会自觉自己起床自己去找活干。 想想,不是云贵川提供的安全与定居,会有这种现象么?可以比较一 下,非洲东部热带草原,可有这等情况? 对于雄猿们的生活与劳动态度,猿王老早就心怀不满。这次,猿王只 是想斥责自己的下属几声,并没嚷嚷许多。那个有点威望一向是它视 为心肝宝贝的雌猿,居然嫌它啰嗦,居然敢替其抱不平与之顶撞,居 然还得到自己下属的支持,居然导致猿王发火时竟然结巴起来。 “难道余不是为群体好么?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猿王满眼热泪,哀怨连连,换不回那个雌猿的一点同情。无可奈何对 着空中比划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哪去了?” 如果说雄猿王别的什么事都还觉得勉强能接受的话,这次是委实也都 无法接受了。本来就有点老,一气之下,病的爬不起来了。 055) |
上接182楼)—— 055) 病就病吧,那位曾经的雄性老猿王的心肝宝贝一定有些威望的雌猿挑 起了维持全群团结的重担。上任伊始,它首先就更淡化了等级制度, 几十口子啊,“当家才知柴米贵”,它体会到了领导从来都不容易。 雌猿王操作起来,猿群一开始确实兴兴向荣。大约改革一开始都像这 种状况,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等程序固化,更新跟不上, 上升通道关闭,还会是消沉一片,又回到原来改革前的状态。 这话说的或许有点刻薄,有猿会觉得有过分不知,可以辩证看嘛,若 能从根本上认识为否定之否定,进步还是上有一层次点么,或许就说 算是螺旋形上升吧。还能怎么办? 宋朝大诗人陆游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正是如此!雌猿王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个它认为唯此为最的好主意, 就是改革放权,主要是利用好姐妹雌性特点性贿赂笼络各位雄猿,当 然自己也得身体力行不是。 待续)—— |
接上188楼)—— 这样至少方向还算是对头,试想,当时的若可以称之为“生产力水平” 的话,还能有什么生产力手段可以调动大家积极性?当时,猿群并没 有额外多余的食物可用来搞物质刺激,除了身体之外,雌猿王真的一 无所有。因此不可以把这个手段看成不可想象或认为龌龊,对于动物 而言,这已经是它们智力和能力的上限了。必须认可,在原来雄性猿 王治理下,其他所有的成年雄猿,不管老少都还是有感地在雄性猿王 严酷的等级制度下受压抑欺凌的,特别是与雌性的交往都会被它严格 控制,不是雄猿们群体意识强烈,它们早就自动滚远了。经常出现的 分流私奔,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 雌性猿王的出现,导致群体各方面政策的松绑,猿群确实是活跃了很 多。不过还真不能就说焕然一新了,实话实说却根本不能说满足了雌 猿的想法。那就得问问,雌猿们都想什么,这样的改革是雌性猿王的 一厢情愿么? 待续)—— |
接上!)—— 因为雌猿和当时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只有在发情期才愿意交配,那纯 粹是为了繁殖后代的需要,自然界控制着生命密码,何时发情并不由 雌猿自己可以支配。现在是要赶鸭子上架,逼它们摆脱周期的束缚, 违反上苍的规定,对它们而言实在有点勉为其难,更不知大自然答应 与否。若说有什么作用的话,还倒是真促进了雌猿的责任感而已。 不过,安抚了雄猿也还是真的,看看雄猿的状态也可以略知一二。真 也算是各得其所,措施到位,至少可以说雄猿果然面貌焕然一新,整 个猿群的面貌还是有些改观。譬如由于雄猿积极出击,捕获的小动物 明显增多,大家沾上点盐水吃得有滋有味。欢笑声充满山洞,连洞外 飞过的鸟儿也受到感染,不断地鸣叫,猿群一片乐融融。 此项措施,经过漫长时光的揉搓作合,最后导致这些猿类与自然约定 的作为动物一样的发情期消失了,这些猿类的性活动总量就远远超过 了任何一种动物了。 056) |
接193楼)—— 056) 譬如大黑猩猩,一年四季均可发情,以春秋两季更为旺盛。它是唯一 具有周期性性皮肤肿胀现象的类人猿,雌兽在发情期性皮肤红肿十分 明显,在排卵高峰时,臀部肿胀到最大程度,呈水泡状。雌兽每胎产 1仔,怀孕期为228天左右,哺乳期约为1年。产后的雌兽母性极强, 常让幼仔抓住体毛,将其紧抱怀中,稍大后让它骑在身上漫游。 到了倭黑猩猩这一层,发展的情况又有不同。比之大黑猩猩,倭黑猩 猩是高度混交的动物,它们比其它灵长类动物更加频繁地忙于交配, 从异性恋到同性恋都有,已经没有具体的繁殖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交 配。虽然倭黑猩猩比起大黑猩猩周期性性皮肤肿胀现象不那么显著, 但它依然还向外部传递为繁殖目的可以交配的信号,有对外展示的可 以交配的肿胀的臀部。 人类几乎没有动物这类外部很明显的浅表性的信号。 待续)—— |
接上197楼)—— 再进化到后来,对于接近成为人类或人类初成而言,由于有哺乳活动 的适应性反应,更有不同于之前的频繁的外部身体接触与内部分泌 “奋起活动”素荷尔蒙的刺激,雌性的乳头更敏感了,乳房有所隆起, 逐渐让雌性身体曲线变得凹凸有致。两性在相互厮磨中,也互有推动 身体的发展的作用。 雄性在这个适应的过程中,特别是神经功能的提高,族群活动中性别 之间适当的隔离措施等社会性安排,在配偶制之下导致促进性幻想中 的向往,还有服装之内五姑娘的帮助,再加之食盐等生活水平提高的 配合,也推动身体进一步发展。 初成人类的性活动方式和性方面的情感活动也逐渐地发展和丰富起来, 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推手。 待续)——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