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唐岛渔夫——大国博弈背后的欧洲中世纪(书接上回)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唐岛渔夫——大国博弈背后的欧洲中世纪(书接上回)[第5页] |
作者:唐岛渔夫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卡佩王朝——目录 ◇ 罗贝尔家族 ◇ 欧版谥号 ◇ 卡佩创朝 ◇ 法兰西岛 ◇ 腓力二世 ◇ 阿维农之囚 ◇ 永远的金百合 |
从腓力二世开始,实际上卡佩王朝同金雀花王朝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这句话有一个明显的漏洞,那就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可以容忍一个毫无干系的人飞扬跋扈,但却不愿意看着自己身边人在面前耀武扬威。所以远亲不如近邻,在现实中往往就成了宁肯肥了远亲,也不能便宜了近邻。有时候甚至是宁肯肥了外人,也不能便宜了近亲。 这是人性使然。 |
私生子的轮回(一) 金雀花王朝始自于那个闪耀着维京人余晖的诺曼王朝。 话说当年,威廉一世跨海征西,一举拿下了英格兰。威廉一世的此次征服,可谓石破天惊。要知道,如此彪炳史册的壮举,是巅峰时期的凯撒都未曾做到的事情。 然而,诺曼王朝固然盛极一时,但最后的这个句号,画的并不完美。 我们知道,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的身份,其实是个私生子。然而在他那个时代,教会的力量尚未完全掌控欧洲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当前任公爵罗贝尔一世去世之后,老公爵唯一的儿子威廉一世也就顺理成章地继承了诺曼底公国的家业。而且威廉不负众望,后来又建立了不世之功勋,堪称欧洲史上最强私生子。 威廉一世身后,诺曼王朝的国王宝座几经辗转,传到了亨利一世(Henry I)手中。 |
Henry I |
私生子的轮回(二) 亨利一世是威廉一世最小的儿子,在诺曼王朝时期,英格兰的长子继承制还未能做到像欧洲大陆各国那样来的水到渠成。因此在威廉一世的几个儿子中间,曾经爆发了非常尖锐的关于继承权的矛盾。所以,亨利一世的王位不是靠接班接来的,而是靠实力干出来的。 按照欧版谥号的叫法,亨利一世又被称为“贤明者亨利”(Henry Beauclerc),从如此称呼,也能够窥豹一斑地想见亨利一世在位期间一定不是一个庸庸碌碌的角色。 不过,夺位成功,贤明治国这并不是我们要强调的重点。重点是,亨利一世与自己的正牌老婆苏格兰公主玛蒂尔达(Matilda of Scotland)一道,一直没能够生出足以继承自己偌大家业的儿子。好不容易有一个叫做威廉的嫡生儿子活到了成年,又不幸死于一场意外。只为国王生养两位公主的玛蒂尔达去世之后,亨利一世并没有气馁,他再接再厉,同第二位夫人继续辛勤劳作。结果二婚媳妇虽然年轻漂亮,但遗憾的是,这一次两个人的结合,居然连一个娃都没有留下。 现实已经足够尴尬,但更加尴尬的是现实中亨利一世确实又不缺儿子。 |
亨利一世的加冕,17世纪作品 |
私生子的轮回(三) 亨利一世时代的教会,已经慢慢接管了英格兰乃至于整个欧洲的普通老百姓的日常。所以亨利一世在同一时段有且只能有一个贵族出身的女人做自己的老婆,也就是说在基督教的定义之下,国王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正房媳妇,但这些媳妇们之间必须是串行的,而不能是并发的。如果说国王你觉得委屈,你觉得不服,觉得人生苦短未能纵情声色,那你就出去找。出去找固然伤风败俗,但饮食男女那点事,也都在社会伦理道德的容许范围之内。这件事不合情但合法,虽不合伦常但只要不说破,当地的基督教大主教也是睁一眼闭一眼。 而且话又说回来了,不同于中国古代宫廷的皇帝,能够拥有一言九鼎,生杀予夺的权力。欧洲国王们的权力在一开始就被教会与封建制的存在搞得有心无力,就算是出门找女人这档子事,国王往往也没法拥有特权。对女人硬来来不了,很多时候还得靠智取,用自己的魅力说话。所以说国王找情妇这档子事,都是人家凭实力骗来的,你情我愿的事别人争不来,也就不用说三道四。 |
欧洲的国王和情妇,跟中国的皇帝与嫔妃不同。 国王的情妇,国王也要靠自己的本事去泡。炮女孩没那么简单,因为国王未必比一个普通贵族更有魅力 |
私生子的轮回(四) 所以,在欧洲要是赶上个把国王又帅又有才,那宫廷内外的贵妇还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事其实细想一想,有时候比中国皇帝那种更加有情调一些。 碰巧,亨利一世就是这么一位帅气风流,精力充沛的主儿。 亨利一世时代,主动投怀送抱的女人踏破门槛。国王这根本就不是翻牌子不翻牌子的问题了,而是需要海选,初选到总决赛的问题了。所以,亨利一世情妇众多,情妇门的质量也算上乘。关键是,女人门都心甘情愿为亨利一世生养孩子。根据我们今天掌握的资料,光是登记在册的,得到亨利一世承认的非婚生子女,就达到了24个之多。在这其中,有9个儿子,还有15个女儿。 所以,亨利一世的问题并非无子的问题,而是无嗣的问题。 因为,墙内颗粒无收,墙外瓜果飘香。 无嗣的问题困扰亨利一世半辈子,一直到他驾崩的那一天。 老王一死,问题来了。 |
私生子的轮回(五) 按照亨利一世原本的计划,既然没有嫡出的儿子,王位又无法传给私生子,那么只能由自己的第二个女儿玛蒂尔达(Empress Matilda)继承王位。如果这事真成了,那玛蒂尔达也就成了货真价实的英格兰史上第一位女王了。 玛蒂尔达如此幸运,并非单是因为父亲的偏爱,还因为这位公主的高贵身份以及神奇经历。玛蒂尔达一嫁,嫁了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亨利五世(Henry V, Holy Roman Emperor),而且按照当时欧洲宫廷婚姻的规矩,玛蒂尔达还没有到换牙的年龄就已经远嫁到德意志,这次婚姻,等于是德国人认养了一个来自于英格兰的童养媳。后来,亨利五世去世,已经为自己赢得神罗皇后头衔的二十三岁的玛蒂尔达,花一样的年龄,二嫁又嫁了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Geoffrey V)。 当然,这是一场彻彻底底的政治联姻。 年届花甲的亨利一世,无非想为老家诺曼底的长治久安增加一块筹码,这里是诺曼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英格兰王国版图在欧洲大陆的有效延伸。玛蒂尔达的诺曼底公国,再加上联姻之后的安茹伯国,这样的体量在当时的法国,已经算得上是庞然大物了。 |
玛蒂尔达 Empress Matilda is depicted here at the crowning of her granddaughter, Matilda of England, as Duchess of Saxony, in an image from the Gospels of Henry the Lion |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 This is a photograph of an architectural monument. It is on the list of cultural monuments of Bayern |
安茹伯爵若弗鲁瓦五世 Enamel effigy of Geoffrey Plantagenet, Count of Anjou on his tomb, formerly at Le Mans Cathedral, now in the Museum of Archeology and History in Le Mans. |
私生子的轮回(六) 毕竟,当时的卡佩王朝诸王,尚且龟缩在法兰西岛韬光养晦。而整个西法兰克王国,还是一片封建化小国门的群雄并起时代。 不过,如果要谈到西法兰克王国内部的诸侯争霸,那就算是谈着了。 因为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同无嗣的亨利一世牵扯不清的贵族还有一家。 当年的征服者威廉,私生子威廉根据统计统共养育了十个子女,除三个儿子为了争位翻脸不认人,若是单论女儿,则纷争不多。亨利一世从小到大就和其中一个妹妹阿黛拉(Adela)关系不错,一直到这位妹妹嫁到了布卢瓦伯国(count of Blois,在今法国中部)。婚后,阿黛拉和自己的丈夫布卢瓦伯爵斯蒂芬.亨利,小日子也算过的有声有色。不过,斯蒂芬.亨利(Stephen II Henry)伯爵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曾经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加入到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大军中去。并且,在公元1102年就早早战死在中东。 于是,后来阿黛拉就独自扛起了家庭的责任,而且期间也就格外仰仗远在海的另一边的英格兰娘家人的庇护。 |
私生子的轮回(七) 公元1106年,阿黛拉的儿子斯蒂芬(Stephen of Blois)被送到了舅舅家也就是亨利一世的宫廷中生活。那么几乎在同时,亨利一世的公主玛蒂尔达远嫁德意志。从这时开始,斯蒂芬同英格兰宫廷扯上了十分深厚的关系,而玛蒂尔达则远离故土,辗转德意志与西法兰克。 亲表兄妹的这一进一出,从此成为两个人在政治上南辕北辙的起始点。 只不过,到了公元1125年之后,无论斯蒂芬还是玛蒂尔达,其实都算是亨利一世在西法兰克王国的重要盟友,他们和他们背后的布卢瓦伯国与安茹伯国,共同帮助守卫着英格兰的东南海疆,同时也是用来牵制卡佩王朝的两颗重要棋子。 多年以后,亨利一世一朝归天,表兄妹二人几乎同时做出反应。 玛蒂尔达仰仗的是根正苗红,又有父亲遗训;斯蒂芬则不管名分,只认实际。刚刚得到先王驾崩的消息,就率大军西渡,抢先一步拿到了英格兰王座。 为了王位,亲兄弟都能够大打出手,又何况是表兄妹? 这场仗,从公元1135年开始,一直打到了公元1153年。 |
私生子的轮回(八) 十八年,眼看谁也吃不掉谁,两个人也都先后进入人生暮年,最后只能妥协。 于是,斯蒂芬的英格兰王位保住了,但斯蒂芬之后第一顺位的王位继承权,却留给了玛蒂尔达的儿子亨利二世(Henry II)。 要说这场世纪大妥协,来的也确实是时候,因为就在第二年,斯蒂芬就撒手人寰,将从英格兰到西法兰克王国的锦绣江山,交给了表侄亨利二世。 当然,这个亨利二世,是我们的老熟人。娶了二婚少妇阿基坦公主埃莉诺,两人连续狂生八个孩子,从而让卡佩王朝路易七世气恨难平的人就是他。 到斯蒂芬驾崩为止,诺曼王朝也就走到了自己的历史尽头。 诺曼王朝享国88年,起于威廉这位私生子人品爆发扬威英伦,又终于亨利一世眼瞅着一大堆私生子却无法即位。 这是一个神奇的,关于私生子的轮回。 |
亨利二世(一) 公元1154年,亨利二世继承大统,成为新的英格兰之王。 如果说按照欧洲人的历史记载方式,实际上亨利二世等于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话说亨利二世的老爹若弗鲁瓦五世,生前总是喜欢在帽子上插一枝金雀花(Plantagenet)。只是没曾想,当年的“一枝花”若弗鲁瓦五世死后才三年,他的儿子亨利二世就成了一个幅员辽阔的王国一把手。那么这个新的王朝,就索性根据“一枝花”的渊源,被称为“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 其实,说是金雀花王朝也并不是特别确切。 因为我们知道,亨利二世的身世背景,跟当年的私生子威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威廉一世背靠的是诺曼底公国这棵大树,而亨利二世则是依托安茹伯国这个西法兰克王国诸侯中的翘楚。两位英格兰先王之中无论哪一个,都更加“法兰西”而不是更加“英格兰”。对比于西法兰克的繁华富庶,当时的英格兰还更加像是一个苦寒之地。如果把当时的金雀花王朝版图比作一个剃头挑子的话,那相对较热的那一头肯定是西法兰克,或者说安茹伯国。 |
亨利二世(二) 所以,早期的金雀花王朝,更应该被称作“安茹王朝”(House of Anjou)。 对于英格兰来讲,异族统治者掌控权力金字塔的塔顶已经司空见惯。所不同的,只是外来统治者能否早日进行英格兰本地化。这种本地化,包括语言文化的本地化,也包括规章制度的本地化。往上数,早在威廉一世时期,就已经遇到了西法兰克人统治英格兰人的不便之处。在威廉一世的第一代领导集团之中,几乎很少看到英格兰本土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身影,绝大部分的行政与宗教核心权力层人员,都是威廉一世从欧洲大陆带来的说一口罗曼语(法语的前身)的西法兰克人。这种情况虽然在威廉一世之后有所改观,但随着安茹王朝的建立,西法兰克罗曼语又一次成为英格兰王国宫廷与上流社会的共同语。 对于安茹王朝的贵族们来讲,用罗曼语沟通起来并不难,但对广大中下层老百姓们来讲,又该如何呢? 外来贵族管理英格兰本地老百姓,这种在英格兰历史长期存在的独特现象,导致很多制度都是慢慢摸索出来的,从而具备很多鲜明的英格兰本地特征,这是真正的摸着石头过河。 |
酸爽不酸爽?法兰西人 |
亨利二世(三) 比如在当时,西法兰克王国境内的审判制度中,曾经流行过本地部落长老参与庭审。这种起源于远古日耳曼部落的古老审判制,随着诺曼征服的到来,在整个英格兰范围内被予以推广。并且,因为统治者不会讲中古英语,所以这个制度在英格兰得到强化。说中古英语的本地长老进行初步裁定,说罗曼语的外来统治者进行最后量刑,就是最终的判决结果。这个制度慢慢演化,也就形成了今天的“陪审团”(Jury)制度。与之相反的,则是这个制度后来在欧洲大陆范围内,慢慢走向消亡。 随之而来的,还有习惯法(customary law)的采用。 习惯法和陪审团一样,也是来自于欧洲大陆,确切地讲来自于日耳曼习惯法。诺曼征服者的到来,造成法律书面语言交流上的困难,如果跟英格兰本地土著硬抠法律字眼,变成了一件十分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于是,用不成文的惯例来解决实际问题,成了当时英格兰法律中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这个习惯法的实施,最终形成了英格兰后来独特的普通法系(common law system)。 |
陪审团 |
亨利二世(四) 在当代,普通法系的典型代表,主要为英国以及前英国的殖民地国家。因此,这个法系又被称为“英美法系”或者“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civil law system)相对应,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两大法律体系。 无论陪审团还是习惯法,都是在亨利二世这位西法兰克外来户在位期间,在英格兰予以正式确立。作为安茹王朝的创朝太祖,亨利二世的奠基人作用,被体现的无以复加。 除了法律体系之外,还有税收体系。 同西法兰克王国后来的集权化趋势不同,英格兰贵族体系在诺曼征服之后得到重组,因此先天基因中具备很强的分权倾向。为了更好地掌控英格兰境内的大小贵族,亨利二世开始收“盾牌钱”(Scutage)。 原本英格兰国王属下的骑士阶层,每年都要义务为国王服四十天的兵役。但这个制度具有先天缺陷,因为大小骑士们往往并不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他们也要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彼时彼地的经济,交通,农忙等因素。所以即便是在烽火连三月的日子里,国王也并不能够保证迅速集结一支强大的武装发动战争。而即便是愿意应召的队伍,也往往松松垮垮,稀稀拉拉,这事确实挺头痛。 |
武装到牙齿的骑士们,可惜形成不了什么战斗力,最多就是看着牛逼而已 |
亨利二世(五) 在亨利二世在位期间,规定骑士们可以不用服役。国王发动的战争,愿意来你就来,不愿意来你就可以支付相对应的盾牌钱,用来回购(buy out)自己的兵役义务。而一旦拥有了数量不菲的“盾牌钱”,亨利二世则可以用这笔钱组建属于自己的雇佣军。有了雇佣军这支有生力量,亨利二世就可以更好更舒服地在整个英格兰范围内实施王权统治。 除了文治,还有武功。 亨利二世在位期间,对威尔士的征服成效不大,但北伐苏格兰,西征爱尔兰,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战果。尤其是对爱尔兰,亨利二世御驾亲征,占领了爱尔兰东岸大片领土。在此基础上,亨利二世获得了罗马教皇的首肯,正式获得了爱尔兰领主权。 然而,如此神通广大的安茹太祖亨利二世,缺依然挑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亨利二世头上的这个如来佛,就是教权。 |
纠缠不清的大小不列颠,缠斗千年 |
亨利二世(六) 首当其冲的,就是教士们的“治外法权”问题。也就是说,在英格兰国王的版图治下,所有的教士修士都享有犯罪豁免权。这些人即便是在民间胡作非为,国王也不能用世俗法庭来进行判决,而是要移交到教会法庭,由教权处置。这种玩法,让世俗政权的国王感到无可奈何,尤其是对亨利二世这样的英雄自诩的人物而言。 当然,天赋异禀的国王,也并非没有尝试过,一举干翻教士们的特权。 在位九年之后,公元1163年,羽翼渐丰的国王亨利二世,开始向教权宣战。要求教士犯法,与庶民同罪,先解除神职,再交由世俗政权审判。古代欧洲国王们的命令,当然不能同中国皇帝们相提并论,但亨利二世这样的君主则另当别论。、国王发难,教权一方首当其冲的,就是全英格兰首席主教,坎特伯雷(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à Becket)。 其实当年亨利二世推荐贝克特出任英格兰的大主教,正是因为两个人私交甚密。然而,一旦贝克特坐在了大主教的位置上,则就已经注定了屁股决定脑袋的最终结局。古代一神宗教对于世俗政权的钳制能力,可见一斑。 |
Cooper memorial Window, St Peter’s Berkhamsted by Nathaniel Westlake, in memory of industrialist William Cooper (1813-1885) |
亨利二世(七) 王权与教权,火星撞地球,两位老朋友到底还是撕破了脸。 公元1170年,亨利二世的四位属下,合谋杀掉了贝克特。 国王耳畔,终于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然而,后遗症随之而来。 贝克特未死之前,也无非就是个偏处一隅的大主教。不过在天主教范畴内,一旦以如此悲壮的方式离开世间,则殉道者们就被赋予了神的力量。就像当年的耶稣.基督,虽然肉身收到了百般折磨,但他没有想到自己居然因此而成为了天选之人。并且捎带脚,把那个惹事的十字架都幻化成了后世天主教徒们的护身符。贝克特光荣地为上帝献身,从而得以羽化成仙。在此以后,贝克特的名字之前被冠以“圣”,就像当年死于罗马城的圣彼得与圣保罗一样,成为了后世天主教徒们的指路明灯。当时在遥远的中东十字军战场上,教徒们甚至参考条顿骑士团的建军模式,成立了圣托马斯骑士团。当然,这支骑士团也直接听命于罗马教廷。 罗马教廷对亨利二世进行了口诛笔伐,并且威胁要开除亨利二世的教籍。 |
亨利二世(八) 要知道,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贝克特之死是亨利二世直接授意的。 即便如此,亨利二世依然怂了。 在那个教权猖獗的年代里,被开除教籍已经是天大的事情了,不管是对平民还是国王。 公元1172年,业已四十九岁的亨利二世向罗马教廷请罪,希望上帝能够让他领导十字军东征中东,以洗刷自己的罪孽。并且,国王来到坎特伯雷,以极其羞辱的方式对贝克特之死表达了忏悔之情。根据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当时亨利二世的卑微演出,并不比《权力的游戏》中瑟曦女王裸体游街强到哪里去。此后不久,关于英格兰教士们的治外法权,统统被亨利二世重新允准。 亨利二世认怂之后,罗马教廷正式授予贝克特以殉教圣徒的光荣称号。 似乎在看上去,一切都告一段落。 不过,教权对亨利二世的折磨,尚未结束。 |
教权对王权的惩罚——瑟曦游街 |
亨利二世(九) 我们在卡佩王朝一节中曾经讲到过,阿基坦公主埃莉诺,为亨利二世带来了价值连城的嫁妆阿基坦公国。并且在此后,埃莉诺一扫之前嫁给路易七世的阴霾,争分夺秒地为亨利二世生下了五男三女八个孩子。但是,七狼八虎们并不消停,以理查一世为代表的几个儿子们,同亨利二世之间明争暗斗。而卡佩王朝的腓力二世也替老爹路易七世解气,不断地在一旁搬弄是非,煽风点火。所有这一切,都让亨利二世的晚年生活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在政治军事领域无法占到太多便宜的情况下,亨利二世只能曲线救国,他想同埃莉诺离婚,以此来从宗教角度,让自己的所谓七狼八虎们变成私生子身份,从而在名份与道义上失去合法性。 遗憾的是,这一次罗马教廷依然没有同意亨利二世的请求。 理查一世与腓力二世内外夹攻,软硬兼施,目的就是为了拿到亨利二世亲口答应的英格兰国王第一顺位继承权。亨利二世硬着头皮跟着两位晚生后辈周旋,鞍马劳顿,气恨难消。 公元1189年,五十六岁的亨利二世病死,理查一世自行宣布成为新国王。 卡佩家族,大仇已报。 当年的路易七世在天有灵,不知道是为失去男人自尊而感到无地自容,还是该为没有七狼八虎的烦扰而暗自庆幸。 金雀花王朝与卡佩王朝,围绕一个阿基坦公主埃莉诺,又是一个神奇轮回。 |
自由大宪章(一) 理查一世的“狮心”(the Lionheart)称号,其实是有浪得虚名之嫌的。 理查一世在位仅仅只有十年,其中还包括了德皇手下的两年囚徒生涯。他本人的所谓勇敢睿智,也不过是集中反映在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腓特烈一世的意外溺死,腓力二世的负气而走,最终成就了理查一世独自对战萨拉丁的空前名声。然而即便如此,理查一世在萨拉丁身上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理查一世的最高成就,无非是东征期间顺手牵羊,用血与火屠戮了东罗马帝国治下的塞浦路斯,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塞浦路斯国王的虚名。而理查一世始作俑,开始了对同为上帝子民的东正教徒们大开杀戒的恶劣先河,更是成为了后世“拉丁帝国”鸠占鹊巢地在东罗马首都新罗马屠城,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工作。 理查一世身为英格兰国王,却对英格兰本土毫无兴趣,据说他的一生仅仅到过英格兰两次,而且都是做短暂停留。 |
King Richard I's Great Seal of 1189 理查一世之印 |
自由大宪章(二) 这位所谓武功赫赫的国王,所有的南征北战,其实看上去都毫无正义感可言。唯一的一点借口,其实不是“狮心”,而是他本人的私心。当初,联合腓力二世对阵老爹亨利二世是如此;亨利二世驾崩,跟腓力二世迅速翻脸,则又是如此。 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居然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狮心”的美誉,可见欧版谥号来的确实比较廉价。如此到了1199年,理查一世为夺取黄金而出兵,为流矢所中命丧前线,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如此,给理查一世一个“狮心王”美名略显浮夸,追谥一个“无脑王”倒有依据。 理查一世之后,他的弟弟也是亨利二世的小儿子无地王约翰上台。 “无地王”的说法,原本是指亨利二世在生前,把几乎欧洲大陆所有的封地都留给了其他子嗣。等于是封神榜封神,封来封去封到最后,没有给小儿子约翰留下任何封地。于是,这个小儿子约翰也就成了“无地”。但是终究架不住这孩子命硬,“狮心”理查一世白白得了一个浪到飞起的个人LOGO,结果突然辞世没有留下子嗣,最后选定的继承人就是幼弟无地王约翰。 |
自由大宪章(三) 不过呢我们前文已经知道了,公元1214年布汶战役爆发,无地王约翰惨败于腓力二世,英格兰王国在法兰西王国境内的领土丧失殆尽,由此无地王也就成了童叟无欺如假包换的“无地王”。 也就是从无地王“无地”开始,英格兰国王丢失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大陆上的良辰美景,花花世界,此后的英格兰国王才更加“英格兰”,而不是更加“法兰西”。此时此刻的英格兰王国才真正可以摘掉“安茹王朝”的法式大帽子,转而做一个完全英格兰本土化的“金雀花王朝”。 只不过,这样的金雀花王朝,对于当时的无地王约翰来说毫无价值。守不住法国西海岸五百里锦绣江山,无地王只能退守英格兰本土。然而,战场上的失利带来的则是国内的民心尽失。甚至在国内政坛,居然还出现了大批的反对派。 军事上一败涂地,政治上也开始濒临破产。 金雀花王朝让无地王约翰这么个不肖子孙如此一折腾,大半个家业折腾没了,而且要知道长期以来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远高于英格兰的,失去了法国的金雀花王朝,落地的凤凰就不如鸡。金雀花的“金”没了,只剩下了“雀花”。虎视眈眈的英格兰国内贵族们开始趁机落井下石,他们对金雀花王朝的权力开始进行种种限制,在朝堂之上同无地王约翰进行了各种明面上的骂街和暗地里的使绊子。 |
|
自由大宪章(四) 公元1215年,在一众强势的英格兰贵族的胁迫之下,无地王约翰签署了一个旨在限制王权的《自由大宪章》(Magna Carta)。《自由大宪章》的出现,是世界宪政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这个宪章最大程度上对王权进行了约束,同时对贵族权力乃至于公民权利进行了明确。《自由大宪章》的条文之中,阐述了了几个非同寻常的概念,比如自由,分权,法治等等。大宪章出现之后,欧洲人也就正式走上了对宪政的探索之路。 当然,王权一边的约翰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 将权力关进笼子里这件事情,在欧洲中世纪早期,没有一次不是通过战争和流血而完成的。即便是王权旁落,地方势力抬头,也往往是因为现实逼迫到了这一步,毕竟形势比人强。但在大宪章之后,想通过明文立法的形式限制住国王的种种特权,显然无地王约翰觉得自己被愚弄和操纵了。 那就索性抵制大宪章。 大宪章签订没过多久,无地王约翰就开始着手对其进行修改。 |
自由大宪章(五) 无地王约翰如此一抵制,也就恰好给了众多实力派贵族以动武的口实。所以,所谓的宪政也不是无缘无故就能实现的。宪政的存在只是为贵族动武,以下克上提供了一个合理合情合法的借口,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还是拳头大有理。 当然,对于国家与国家,贵族与贵族实力相对均衡分布的古代欧洲而言,以立法的形式圈定一个动粗的上限,这件事情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确实是要远远高于大一统概念深入人心的古代中国的。 动粗既然不可避免,那就索性大干一场。 大宪章签订之后的同一年,英格兰第一次诸侯战争(First Barons' War)爆发。对垒的双方,分别是以约翰为代表的“保王派”,以及英格兰实力派贵族们所在的“大宪章派”。当然,我们前文曾经涉及到过,此后“大宪章派”向海对岸的法国伸出了橄榄枝,法王腓力二世派出了后来继承卡佩王朝国王之位的路易八世,登陆英格兰。 路易八世的出现,让英格兰内部矛盾迅速复杂化。 |
自由大宪章(六) 路易八世一路顺利地进入伦敦,甚至自封自己为英格兰国王。然而,这个略显激进的做法,并没有得到罗马教廷的首肯。所以,路易八世当时的英格兰国王称号,也从来没有得到过欧洲正史的官方认可。如此一来,原本是英格兰内部宪政之争的第一次诸侯战争,掺杂进了外交因素,宗教因素乃至于民族感情因素。而且更加应景的是,第一次诸侯战争没有打完,无地王约翰就暴病而死。 原本大宪章派们的矛头,针对的就是无地王约翰,约翰一死,斗争的方向性出现了摇摆。而且路易八世对英格兰王权的巧取豪夺,越来越让跟着大宪章派们一起赤膊上阵的普通贵族们感到困惑。 所以,无地王约翰死后,约翰九岁的儿子亨利登上王位,也就是后来的亨利三世(Henry III)。亨利三世的出现让路易八世的处境愈发变得尴尬,因为大宪章派们想要的无非就是权力,而一个九岁孩童登上英格兰王位,也就给了大宪章派们对权力归属问题的最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英格兰贵族们之间的大妥协,也就悄悄地开始酝酿。 最终,路易八世变成了里外不是人的那个搅屎棍。 |
祝各位国庆快乐,万事如意! |
自由大宪章(七) 明白了自己身份之尴尬的路易八世,灰溜溜地返回了法国本土。 与此同时,英格兰第一次诸侯战争落幕,英格兰贵族大和解,大宪章派们被赋予战后组阁的权力,一直到年幼的亨利三世成年。各派共同宣誓拥立亨利三世,甚至,大宪章派还顺坡下驴,在《自由大宪章》中的具体条文中,做出了有利于王权的一些修改。 至少在看上去,到此为止,宪政之争已经告一段落。 只不过,亨利三世的出现,只是暂时搁置争议,而问题本身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解决。 当时间来到了公元1227年,也就是亨利三世登基之后的第十一年。大宪章派们开始兑现当年的承诺,进行权力移交,还政于二十岁的亨利三世。 成年之后的亨利三世,除了在位年头更多,他几乎成了他的父亲无地王约翰的一个翻版。军事上碌碌无为,仗打得不少,打赢的不多。政治上,亨利三世又被宪政派们视为王权专制的代言人。 |
亨利三世 |
自由大宪章(八) 于是到了公元1258年,宪政派们就像当年对待无地王约翰一样,胁迫亨利三世签订了一个《牛津条例》(Provisions of Oxford)。《牛津条例》在《自由大宪章》的基础上,写入了每三年召开国会的条文。同时,由十五名大贵族组成“枢密院”(Privy Council),掌握整个王国的最高权力。如此一来,王权被进一步限制,这个《牛津条例》也就成了后来英格兰议会的雏形。 于是,不可避免地,亨利三世走上了自己约翰老爹的老路。 公元1264年,第二次诸侯战争(Second Barons' War)爆发。对垒的双方,依然是保王派和宪政派。 唯一一点和无地王约翰的不同,第二次诸侯战争以保王派的全面胜利告终。即便如此,连续两王在位期间,爆发的两次诸侯战争,也让民主宪政的概念在英格兰愈来愈深入人心。 此后,英格兰成为欧洲宪政先驱,而欧洲又成为世界宪政先驱。所有一切开始的地方,就在公元十三世纪的金雀花王朝时代。 |
勇敢的心(一) 无地王约翰,可以算得上是整个金雀花王朝最为声名狼藉的国王之一。 《自由大宪章》签署前后,无地王约翰内外交困,凭实力一举达到了人生最低谷。当时国内是第一次诸侯战争,国外则要面对法兰西英明神武的腓力二世的强大压力。不仅如此,当时在王朝北方,名不见经传的苏格兰王国居然也开始插手英格兰内部事务。所以由此可见,当时的英格兰究竟弱到了何种地步。 按照我们今天的观点,英格兰与苏格兰同属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两个政治实体,在UK的大家庭之下,二者算得上是一母同胞的两兄弟。况且,拜两个人的中文译名所赐,看上去这种关系还是牢不可破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首先,英格兰与苏格兰的人种组成就完全不同。 我们知道,英格兰的平民百姓基本上算是盎格鲁萨克森日耳曼人的后裔,而王室贵族阶层则在诺曼征服绵延到安茹王朝之后,被换血成了法兰西一脉。那么苏格兰,跟这两者之中的无论哪个,都八杆子打不着。 |
无地王约翰,凭实力一举达到了人生最低谷 |
勇敢的心(二) 相比英格兰人,苏格兰人的民族源流算得上是成分单一,主要由上古凯尔特人演变而来。简单来讲,现代苏格兰人在血缘上,主要来自于中世纪之前的皮克特人(Picts)与盖尔人(Gaels),这两个部落民族无一例外都是凯尔特人。 当然,由于后世强势的英格兰文化持续对苏格兰进行渗透,所以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苏格兰人,基本上已经跟英格兰人差别不大了,无论从宗教,语言甚至是人种特征方面。 尤其是语言层面上,如今苏格兰的通用语俨然就是英语,而所谓的苏格兰语其实就是类似于一种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英语。与其说他是苏格兰语,倒不如说他是一种英格兰方言,其地位等同于我们今天中国的山东话,而如果考虑到中国是使用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国家,而非使用表音文字,则苏格兰语同英格兰语的实际差异,甚至还不如普通话与山东方言的差别。如果你想体会一下英语苏格兰风味那也不难,找一个操一口标准山东普通话的山东朋友感受一下即可。 |
|
勇敢的心(三) 当然,今天的苏格兰官方语言,虽然也羞答答地备注了一个盖尔语(Gaelic),但这个官方语言的地位,是在公元2000年之后才被重新确立的。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在苏格兰民间,这个最能够体现苏格兰人本民族特色的盖尔语其实已经名存实亡。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在所有五百五十万苏格兰人中,真正还能够听说读写盖尔语的苏格兰人,已经不超过十万人。这个数字的绝对值与相对值之低,甚至要远远低于同为凯尔特人出身,并且同为UK成员之一的威尔士语。要知道,在三百万现代威尔士人中间,至少还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依然还在熟练地用威尔士语(Kymric)进行交流。 苏格兰与威尔士的这种语言现实, 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地缘政治造成的直接后果,也同古代英格兰历史密不可分。 其实说到底,无论苏格兰人,还是威尔士人,他们的经济与人口保有量都同今天五千万人口的英格兰无法相提并论。我们在前文的讲述中知道,英格兰核心区位于英伦三岛的东南部分,相当于是广义上整个欧洲北部大平原的西部延伸。这个拥有相当体量的地理人口单元,能够养活足够多的英格兰人,并且能够以此为核心掌控整个英伦三岛。而相比较而言,以山地为主的威尔士,以山地丘陵为主的苏格兰,只能作为英伦三岛相对比较边缘化的地理人口单元。 |
|
|
勇敢的心(四) 地缘上的巨大差别,很快就能折射到政治层面。 千百年来,英格兰一直是英伦三岛上真正说了算的政治实体,尽管威尔士和苏格兰也拥有相对的话语权,但毫无疑问,后两者也只能是在英格兰政权衰微的时候,才能够象征性地火中取栗。 相对于面积只有两万平方公里的威尔士,苏格兰的尴尬在于,明摆着是个没人搭理的苦寒之地,却拥有七万七千平方公里的“庞大”面积。要知道,英格兰的地盘满打满算,也不过才有十三万平方公里。正因为如此,当年的罗马帝国在不列颠行省北部边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了哈德良长城与安敦尼长城。深究起来,罗马长城在对于英格兰的意义,同中国长城对于汉族核心区的意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济角度上庞大的北部无利可图,劳师远征则又空耗国力。索性扎起篱笆过日子,让那些凯尔特蛮族们,继续享受自己在苦寒之地的幸福生活吧。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苏格兰人并不甘心单单做一个化外之地的蛮族政权。时不时地,蛮族们也要趁火打劫一下南方。或者至少,彰显一下自己有别于英格兰人的民族属性,在中世纪天主教与封建制盛行的年代里,也是非常必要的。 |
勇敢的心(四) 地缘上的巨大差别,很快就能折射到政治层面。 千百年来,英格兰一直是英伦三岛上真正说了算的政治实体,尽管威尔士和苏格兰也拥有相对的话语权,但毫无疑问,后两者也只能是在英格兰政权衰微的时候,才能够象征性地火中取栗。 相对于面积只有两万平方公里的威尔士,苏格兰的尴尬在于,明摆着是个没人搭理的苦寒之地,却拥有七万七千平方公里的“庞大”面积。要知道,英格兰的地盘满打满算,也不过才有十三万平方公里。正因为如此,当年的罗马帝国在不列颠行省北部边疆,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建造了哈德良长城与安敦尼长城。深究起来,罗马长城在对于英格兰的意义,同中国长城对于汉族核心区的意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经济角度上庞大的北部无利可图,劳师远征则又空耗国力。索性扎起篱笆过日子,让那些凯尔特蛮族们,继续享受自己在苦寒之地的幸福生活吧。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苏格兰人并不甘心单单做一个化外之地的蛮族政权。时不时地,蛮族们也要趁火打劫一下南方。或者至少,彰显一下自己有别于英格兰人的民族属性,在中世纪天主教与封建制盛行的年代里,也是非常必要的。 |
勇敢的心(五) 传说中,统一的苏格兰王国(Kingdom of Scotland)挂牌成立于公元843年。之所以把传说中的那点事安排到了这一年,苏格兰人应该也是大有深意的。我们知道,这一年的欧洲大陆《凡尔登条约》签署,查理曼帝国被一分为三。而在不列颠群岛上,七国时代业已结束,韦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早在十四年前,就已经横扫六国,一统英格兰。 不管苏格兰王国的早期历史究竟如何,我们认为,从公元843年这一年开始,英格兰与苏格兰两家的感情纠葛史,也就正式拉开帷幕。 早年的英格兰本身就是天天处于挨揍的状态,在政治上也比较松散,于是趁英格兰尚且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统一政权。苏格兰王国在公元11世纪初的时候冲出苦寒之地,南下进攻当时的英格兰王国地盘中的苏格兰低地部分。 苏格兰低地恰好位于当年的哈德良长城以北,安敦尼长城以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哈德良时代不想要一块土地,也是随着时间推移,到了罗马帝国安敦尼时代希望进行不列颠北部大开发的一块土地。这里是英格兰地理人口单元的最北端,虽然在农业价值上跟英格兰南部核心区没法比,但对于地处荒蛮的苏格兰人来说,是如假包换的一块膏腴之地。 |
|
勇敢的心(六) 当苏格兰低地部分并入苏格兰王国之后,苏格兰人也就获得了进一步能够同英格兰政权叫板的筹码。当然,由于苏格兰低地长时间以来都属于英格兰治下,不可避免地这里的日耳曼系的原住民都能够说一口正宗的中古英语。这样的语言人口纳入苏格兰地盘之中,从客观上也稀释了苏格兰王国人口中凯尔特人的比例。时至今日,苏格兰的首府爱丁堡(Edinburgh),以及重镇格拉斯哥(Glasgow),均位于苏格兰低地部分,这并非历史的偶然。 再后来,诺曼征服彻底给英格兰换了一种活法,来自于维京人的好战基因,使得诺曼王朝对不列颠群岛上的所有其他政权都充满征服欲。于是,苏格兰人焕发天性的自由发展终于走到了尽头。私生子威廉在位期间,借荡平英格兰之余威,一口气拿下了苏格兰全境,苏格兰国王战败称臣。 诺曼王朝之后,继之以金雀花王朝。 |
|
勇敢的心(七) 希望能够在乱世取一杯羹的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Alexander II),巧妙地抓住了无地王约翰执政期间的瓜怂态势,一边倒地支持英格兰国内的大宪章派,受到了心怀异志的英格兰大贵族们的坚决拥护;同时,亚历山大二世向法兰西的卡佩王朝积极靠拢,远交近攻的策略玩的不要太溜。 可巧的是,前有糊里糊涂的无地王,后有碌碌无为的亨利三世。如此二人的在位时间,加起来长达七十多年。在这七十多年中间,亚历山大二世纵横捭阖,戎马倥偬,带领苏格兰人民活出了属于自己幸福时刻。 尤其是在公元1237年,在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的强大军事压力之下,亨利三世被迫与苏格兰王国达成妥协,签订了《约克条约》(Treaty of York)。条约终止了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军事敌对行动,并且以立法的形式约定了双方的疆界固定于西起索尔韦湾(Solway Firth),东到特威德河口(the River Tweed)一线。这条边界线从此被载入史册,一直顽强地延续了七百年,对比现代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边境线,二者几乎变化不大。 |
|
勇敢的心(八) 然而,好景不长。 亨利三世的无能表现,反向衬托了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一世(Edward I)的英明果敢。第二次诸侯战争期间,爱德华一世成了最大的保王党成员,在爱德华一世的带领之下,保王派大获全胜。同时,爱德华一世还提前获得了监国之权。 公元1272年,亨利三世驾崩,爱德华一世顺利接班。 很显然,爱德华一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马上君主。他本人的硬气也获得了后世欧洲史学家们的一致认同,并体现在了他的名字“爱德华一世”命名上。要说英格兰的历代先王中间,叫做“爱德华”的人,爱德华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曾经出现过三个爱德华,比如我们前文提到的“忏悔者爱德华”,按照这个排序的话,爱德华一世实际上应该叫做“爱德华四世”。但欧洲后世普遍认同爱德华一世的说法,以此向这位老国王致敬。 爱德华一世在位期间,西击威尔士,北讨苏格兰。 |
爱德华一世半身像 Half figure of Edward facing left with short, curly hair and a hint of beard. He wears a coronet and holds a sceptre in his right hand. He has a blue robe over a red tunic, and his hands are covered by white, embroidered gloves. His left hand seems to be pointing left, to something outside the picture. |
勇敢的心(九) 爱德华一世通过战争,彻底统一了威尔士。并且随即,册封自己的王太子为“威尔士亲王”(Prince of Wales)。从此之后,威尔士亲王这个荣誉称号,也就成了英格兰王太子的默认爵位。时至今日,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查尔斯王储,依然头顶一个威尔士亲王的头衔,其典故出处就是当年的爱德华一世。 除了威尔士,还有苏格兰。 在“长腿爱德华”(Edward Longshanks)这个耳熟能详的欧版谥号背后,爱德华一世还有另外一个谥号——“苏格兰之锤”(Hammer of the Scots)。从这个谥号我们就能看出,爱德华一世用尽了毕生精力希望一举将苏格兰纳入整个英格兰王国的管制之下。不过,爱德华一世的凶相毕露,也激起了苏格兰人民的反抗情绪。 公元1295年,苏格兰-法兰西同盟(AuldAlliance)成立。 公元1296年,爱德华一世率军发动对苏格兰王国的全面进攻,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First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爆发。战争期间,爱德华一世推翻了苏格兰国王,并且将象征苏格兰王权的斯昆石(Stone of Destiny)带回了英格兰,并且将其安置在了威斯敏斯特大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 Peter at Westminster)。 |
查尔斯王子,同时也是威尔士亲王 |
斯昆石 |
勇敢的心(十) 苏格兰方面。 公元1297年,苏格兰小贵族威廉.华莱士(Sir William Wallace)起兵反抗爱德华一世,并且在斯特灵桥战役(Battle of Stirling Bridge)中重创英格兰军队。公元1298年,爱德华一世亲冒矢石,率领英格兰军队打赢了福尔柯克战役(Battle of Falkirk),击败了威廉.华莱士,取得了苏格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到了公元1305年,威廉.华莱士被爱德华一世俘获,并且被关进了“伦敦塔”(Tower of London),最后被枭首示众于伦敦桥(London Bridge)。 那么这段历史,也就是后来梅尔.吉布森电影《勇敢的心》的故事背景。 后来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一打就是三十多年,期间在公元1307年,强硬了一辈子的爱德华一世离开人世。公元1328年,刚刚即位一年的,爱德华一世的孙子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同苏格兰人签订《爱丁堡-北安普顿和约》(Treaty of Edinburgh-Northampton),以条约的形式确认了苏格兰王国的独立。并且,爱德华三世还在条约中承诺,将会奉还苏格兰人的斯昆石。 |
威廉华莱士雕像,在今天的苏格兰爱丁堡国家肖像画廊 Wallace statue by D. W. Stevenson on the Scottish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Edinburgh |
斯特灵桥战役 A Victorian depiction of the battle.[17] The bridge collapse suggests that the artis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Blind Harry's account. |
今天的斯特灵桥 A view from the ramparts of Stirling Castle. The bridge which featured in the battle of 1297 was about 60 metres upstream from the mediaeval bridge seen here. |
福尔柯克战役 |
俯瞰今日伦敦塔,这地方,历史上是个阴气极重的地方。此地折磨致死的名人,多如牛毛 Tower of London, Another London landmark seen from the city's tallest building. |
广角镜下的伦敦塔平视效果图 Interior of the innermost ward. Right of centre is the 11th-century White Tower; the structure at the end of the walkway to the left is Wakefield Tower. Beyond that can be seen Traitors' Gate |
威廉华莱士,被送上了断头台 |
freeeeeedom |
反攻大陆(一) 爱德华三世承认苏格兰独立的公元1328年,不是一个寻常年份。 我们知道,同样在这一年,卡佩王朝主支绝嗣,这个名噪一时的强大王朝走到了历史尽头,卡佩旁支的瓦卢瓦王朝登上历史舞台。如此一来,此前英格兰诺曼王朝绝嗣的前尘旧事,原封不动地又在法兰西上演。 爱德华三世的母亲伊莎贝拉(Isabella of France),恰好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女儿。换个角度,伊莎贝拉同时也是卡佩王朝末代国王查理四世的亲妹妹。 这个女人十分不寻常,她有个江湖诨号叫做“法兰西母狼”(She-Wolf of France),坊间盛传伊莎贝拉伙同情夫,谋杀了亲夫爱德华二世(Edward II),从而保送了爱德华三世提前上台。按照我们如上所述,爱德华三世既是法兰西前朝一代圣君腓力四世的亲外孙,也是查理四世的亲外甥。并且,爱德华三世还完美地继承了伊莎贝拉的好斗性格,以及对权力的孜孜追求。 卡佩王朝绝嗣,爱德华三世就公然宣布了自己对于法国国王之位的继承权。 |
法兰西母狼 |
反攻大陆(二) 要知道,历代法王对英格兰国王本来就看不上,双方明争暗斗已经很多年了。尤其是牵扯到法国内部的阿基坦公国,这块地盘也是当年布汶战争之后,英格兰王国在欧洲大陆的唯一一块飞地了。 法兰西有志一同,想一举拿下阿基坦公国; 英格兰老虎吃天,居然宣布拥有整个法兰西的领主权。 既然双方的主张清晰且无可调和,那就不用废话,直接放马过来即可。 所以,卡佩王朝的结束,瓦卢瓦王朝的上台,其实同时也就意味着英法矛盾的公开化,金雀花王朝对战瓦卢瓦王朝,这个结局已经不可避免。 所以对于爱德华三世而言,既然已经和法国人闹到了这个地步,那也就不用忌讳法国人在不列颠群岛上的铁杆盟友苏格兰了。于是,《爱丁堡-北安普顿和约》所约定的归还斯昆石这件事,被爱德华三世无限期地拖延,最终爱德华三世就变成了明目张胆的老赖分子。而且这一拖,就拖了六百多年。一直到公元1996年,英格兰才将斯昆石重新交还给苏格兰人拥有。 |
1996年11月30日,英国约克公爵安德鲁斯王子,向苏格兰交还斯昆石 |
反攻大陆(三) 不仅是坚昆石不给了,公元1332年,也就是《爱丁堡-北安普顿和约》签订的第四年,爱德华三世公然对苏格兰发动进攻,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爆发(Second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 又过了五年,公元1337年,爱德华三世宣布自己为法兰西国王,英法战争正式开打。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历代英王都宣称自己拥有法国国王的合法身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十九世纪初。 英法战争第一回合对垒的双方,分别是英王爱德华三世与瓦卢瓦王朝的开国君主腓力六世。只是这二位恐怕也没有想到,这场战争后来旷日持久,双方均是父死子继地投入到了这场战争中去。 战争一打就是一百多年,这场战争也就被后世史学家称之为“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 |
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中间的棕色部分,就是英格兰从苏格兰手中割让的部分 |
反攻大陆(四) 其实比起当年的那个名不副实的“狮心王”理查一世,爱德华三世反而更加担得起一个“狮心”称号。或者哪怕,我们用中国古代历史的命名方式,为爱德华三世上谥号“武”都不为过。这位老哥自公元1327年开始继承大统,一直到公元1377年驾崩,在位共五十年。这五十年。也是英格兰不断对外大打出手的五十年。英法百年战争总共打了一百多年,单单是有爱德华三世参与的,就将近半个世纪。兴之所致的爱德华三世,还曾经抖了个机灵创建了“丝袜骑士团”(Knight of the Garter),丝袜骑士团因英格兰女人穿的丝袜而得名,后来却成为爱德华三世驾下不可或缺的一直武装力量。 不仅是爱德华三世本人能打,爱德华三世帐下还有黑太子爱德华(Edward the Black Prince)。 黑太子爱德华是爱德华三世的长子。 黑太子为什么被叫做黑太子,有两种说法——头一个说法是实指,意思是黑太子爱德华喜欢用黑色的盾牌,或者是黑色的盔甲;那么第二个说法是引申义,意思是黑太子爱德华在战场上心狠手黑。当然,无论何种说法,都是后世欧洲史学家对黑太子的谥号,而在他本人生前,则并没有听到过哪个活腻了的敢去如此称呼黑太子。 |
黑太子爱德华 |
反攻大陆(五) 黑太子爱德华仿佛是天降杀星,天生为辅佐爱德华三世参与百年战争而生的一个人。他七岁这年,英法战争正式开片;而他死后的第二年,爱德华三世也就撒手人寰了。如果不是因为短寿,想来黑太子爱德华才是足以完美继承爱德华三世性格以及事业的人。 爱德华三世与黑太子爱德华的完美组合,让百年战争在第一阶段一边倒地朝着有利于英格兰王国的方向发展。 公元1346年,在经典的克雷西战役 (Battle of Crécy)中,英军利用自己的英格兰长弓优势重创法军,并且随即对法国重要要塞港口城市实施了包围。为解加莱之困,法国人想到了围魏救赵之计,苏格兰国王大卫二世(David II)于同年对英格兰本土实施攻击。但很显然,这个大卫二世又是个千里送人头的摆设,在随后的内维尔十字之战(Battle of Neville's Cross)中,英军以少胜多击溃了苏格兰军,并且俘虏了大卫二世。 羊肉没吃成,惹了一身骚。 |
克雷西战役 A colourful and stylised picture of a late-medieval battle |
|
反攻大陆(六) 大卫二世后来被爱德华三世囚禁在英格兰的伦敦塔,并且一关就是十一年。公元1357年,苏格兰王国付出高额赎金,才将牢底坐穿的大卫二世弄回苏格兰本土。至此,也标志着第二次苏格兰独立战争告一段落。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347年,法王腓力六世在加莱地区完败于爱德华三世,并且在法王逃走之后,法军全伙投降了英军。至此,法国人彻底失去了法国沿海要塞加莱(Calais),法国一望无际的原野腹地城门洞开。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从公元1348年开始,黑死病开始肆虐法国,乃至于全欧洲。 由于黑死病的不期而至,英法约定休战十年。 |
苏格兰的大卫二世,被抓上了伦敦塔 |
欧版靖难(一) 黑死病后不久,瓦卢瓦王朝创朝太祖腓力六世归天。 这对于多灾多难的法兰西来讲,显然并非什么好兆头。此后的战争走势,也十分清晰地印证了这一点。 继承腓力六世衣钵的,是他的儿子约翰二世(John II)。 老一辈的腓力六世人生盛年遇到了爱德华三世,而晚一辈的约翰二世又遭逢了同时代的黑太子爱德华。公元1356年,百年战争刀兵再起,约翰二世在普瓦捷会战(Battle of Poitiers)惨败于黑太子爱德华。而且糟糕的是,约翰二世在战役期间被俘虏,此后被押解到了伦敦塔囚禁。约翰二世被俘之后,他十八岁的儿子查理五世(Charles V le Sage)也就成了法兰西一方的实际监国者。尽管曾经有机会一举从逃回法国,但约翰二世信守了自己的承诺,在英格兰坐牢坐了一辈子,直到公元1364年客死他乡为止。 所以直到今天,当我们翻开那个长长的“伦敦塔囚徒名单”(List of prisoners of the Tower of London)。尽管其中不乏威廉.华莱士这样的贵族,大卫二世这样的君主,但约翰二世作为堂堂法兰西国王,依然是足够硬核的VIP囚徒之一。 |
普瓦捷会战 Battle of Poitiers |
首页 上一页[4] 本页[5] 下一页[6]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