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长篇连载——蒙古人建立的大元王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第3页] |
作者:凌峰公子2020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三十二章 拖雷“借”道于宋 破金之策既定,围绕这个策略所制定的作战计划便很快在中原大地上被付诸行动。 年近八月,夏日未尽,窝阔台自率中军下山西以攻河南,意图破洛阳、郑州,进而围汴京;大将斡陈率东路军,自山东济南南下,而后西进河南,以牵制金军西援;拖雷率右路军从凤翔府过大散关意欲借道宋境,顺汉江东下,经襄阳、唐河、邓州进入河南,北上击汴。 不出意外,待三路大军会师汴京之时,便是金国寿终正寝,灰飞烟灭之时。 以眼下蒙军的实力来看,窝阔台率领的中军和斡陈率领的东路军实现预定地作战计划似乎没什么问题。唯一的不稳定因素便在于拖雷的西路军。 南宋到底会不会借道给蒙军,成为了此次蒙古三军作战计划中最为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但是在拖雷的眼里,关于南宋借不借道的问题,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在拖雷看来,这么多年里,那些对蒙军说不的,要么被消灭,要么被打残。他有理由相信,南宋不会连这一点都看不明白…… 计划既定,蒙古的三路大军按照预期的计划开始走在进军的路上。 窝阔台所在的中军,自然是斗志昂扬,一路势如破竹,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先是于年前攻占山西河中府(山西永济)。又于第二年正月渡过黄河,进而占领郑州。金军则是一路溃逃,涌入了汴京城内。 拖雷所带的西路军也于中路军出发的同期自凤翔府开赴南宋的边境大散关。但是在大散关的边境上,由关中通往南宋的栈道已经被南宋守军烧毁。 无奈的拖雷只能绕道甘南(陇南两当县),强行突入西和州(陇南西和县)进入汉水上游,寄希望沿汉江东进南宋荆襄,进而再北上河南。 拖雷此次由甘南入宋,在南宋境内的所有关隘,都是强行突破。以其行为来看,完全不像是来借道的,倒像是来攻城掠地的。 鉴于南宋朝廷态度不明,南宋的边将首鼠两端,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十月中旬。 而拖雷直到到达陕西略阳之后、才正式向南宋方面提出交涉,希望能达到借道的目的,好省却自己去汴京城下会师的时间。 但是由于宋蒙双方在边境地摩擦,这前来借道的蒙使,一入略阳就被不明情况的南宋守将一刀砍了。而这一下弄的宋蒙双方都措手不及。 从常规的认知里判断,南宋这时候应该是摸了老虎屁股。而正在等待借道结果的拖雷,听到这个消息,一时间傻了眼。 现在,摆在拖雷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借此次蒙古使者被南宋所杀的事件大举进攻南宋,留在这里和宋将死磕;二是以战迫和,用武力达成和南宋借道的条件。 然而时间不等人,灭亡金国的计划是窝阔台亲自制定的,拖雷这一路蒙军又是灭金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路。情况已不允许拖雷在此刻因为一个使者的被杀,而留在南宋境内深陷战争的泥潭。 最终,拖雷为了窝阔台灭金的大局考虑,选择了以战迫和。 拖雷一方面派出兵马陈兵南宋边境,做出和南宋一战的气势;同时再派出使者去南宋方面进行借道事宜的洽谈。 谈判期间,蒙古方面先是细述了宋金之间的百年恩怨,而后畅谈了蒙宋之间的友谊,再又强调了蒙古灭金的决心,最后又以军事进攻作为谈判筹码。 最终,老于谋略的拖雷,以连哄带骗外加恐吓的方式,成功的从南宋四川制置使桂如渊那里骗得了粮草,向导和一条毫无阻碍的道路。 借道成功之后,拖雷统帅下的西路蒙军北上攻汴的征程就此一路畅通。而此时的中原大地,深冬已经悄然来临。 …… |
晚安。 |
早上好。 |
南宋借道给蒙古的现实,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金国发现自己的后方竟然冒出了蒙古骑兵。而蒙古的这路兵马还在一路东进,军事目标直指汴京。这让金哀宗意识到寄希望于南宋为自己守边已经不太现实。故而,南宋的四川制置使桂如渊刚在川陕的边境送走了拖雷,京湖制置使陈赅又在襄阳迎来了金国的使者刘天山。 只是,金国这次应该是带来了百分的诚意,但是却没有带来一丝合作者该有的态度。在已经被蒙军四面围攻的时候,金国却仍然以上国之尊,对南宋兴师问罪。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此的南宋仍旧是二十年前的南宋,但此时的金国,却不再是二十年前的金国。这世道变了,这规矩自然也得变。显然,金国人不懂。 而今,金国还是一如当年全盛时期那般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架势,让南宋的京湖制置使陈赅觉得金国不像是来谈合作的,倒像是来下达命令的。而与桂如渊以及临安互通过消息的陈赅明显不吃金使刘天山这一套,又是一个滚字将其打发走了…… 宋金方面既没有达成共击蒙军的军事合作,拖雷的四万骑兵得以自略阳过子午栈道之雄关——饶峰关(安康石泉县)、经金州(今陕西安康)、沿汉水南下均州(湖北丹江口市),与河南邓州(今河南邓县)隔汉江而望。 现在,拖雷只需跨越汉江,便可实现铁木真那“假道于宋,下兵唐、邓”的战略构想。 话说金国虽然被蒙古人追着屁股揍了20年,辽东、河西、河东、河北的土地尽失,但是其大部分兵力却收缩到河南一地。在黄河以南的地面上,至少还盘踞着不少于四十万的金国主力军。此次拖雷的北上击汴之路,虽然借道宋境,走到了汉水南岸,但是想顺利走到汴京,依然不是那么容易。 苍凉汉水,千年流淌。就在均州进入河南的汉江之畔,拖雷的北上攻汴之路,迎来了最为惊险的一战。 |
汉水之滨,北岸的金军先头部队先是目视着蒙军来到对岸,而后又目视着蒙古军从容渡江。在这个过程中金国的偏将张惠建议待蒙古人半渡而击,而主将移刺蒲阿更寄希望于在汉水之北将其歼灭在河边。 就在这两位一来二去地讨论中,蒙古军已经全部渡过了汉水。 …… 腊月的深冬让汉江两岸变得萧瑟千里,一直注视着汉江千年的禹山(今河南邓县西南),此刻也在万籁俱寂中千鸟飞绝,人踪俱灭。 好在,它很快就不会如此寂寞,因为这里接下来,将会成为蒙军与金军决胜的战场。 在拖雷的蒙古大军全部渡过汉水之后。金军的后续二十万人马,也在之前从京兆府逃离的金将完颜合达地率领下与前军张惠、移刺蒲阿会和,而后从容布阵于禹山脚下。 在绝对的优势兵力下,完颜合达等待着拖雷地到来。 对于之前张惠等人没有对蒙军的半渡而击,完颜合达并没有感到遗憾。与其在汉水之中将蒙军击溃,完颜合达更希望于在这禹山脚下,将拖雷的四万骑兵一举歼灭。 对此,完颜合达很有自信。毕竟二十万遇上四万,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但完颜合达却不知道,历史上有着太多背水一战的成功先例。 潇潇汉水,瑟瑟禹山。金军十五万步兵列阵于山前,五万骑兵藏于山后,和刚刚渡过汉水的蒙军就这么对峙着。可是这左等右等,背水列阵的蒙军却迟迟没有要进攻的意思,这就让金军的统帅完颜合达有些沮丧。 看来是他高估了拖雷的胆识。但转念一想,毕竟在兵力上有如此大的悬殊,此时的拖雷没有发动攻势也实属正常。而完颜合达他自己,手握二十万大军,不是也没有向区区四万蒙军进行攻击的勇气吗。 可就在完颜合达冥冥思考之际,金军的后方,突然间杀声震天。 让完颜合达没有预料到的是,蒙古骑兵竟然绕到了金军的身后,向部署在禹山之后的五万骑兵阵营,发动了近乎疯狂地冲锋。 更让完颜合达吃惊的是,骑兵对战骑兵不久,在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之下,出于弱势兵力的蒙古骑兵,竟然一度动摇了金军的阵脚。吓的金军士兵四散奔逃。 狂风吹起了落叶,飞沙迷离了双眼。蒙军冲锋的号角之声,在山谷之间激扬。昨日还孤独而荒凉的禹山,一时间山野动荡,林木悚然。 眼看着金国的战线濒临崩溃之际,完颜合达跃马长枪,亲自上前督战,这才稳住了阵脚。而金军一旦稳住阵脚,蒙古方面的兵力弱势就突显出来,在没有被金军合围之前,拖雷匆忙退军。留下心灵震颤的完颜合达在山野的冷风中凌乱。 撤退之后的拖雷,深知凭自己目前的军力,终究无法撼动眼前这座庞然大物。所以在禹山小试兵锋之后,拖雷开始采用游击战术,袭扰金军,焚烧其辎重,伺机北上汴京。 蒙古军来去如风地袭扰战术,成功地牵制了金军的主力,让其欲撤不行,求战不能,就这么一直尾随着蒙古军走在前往汴京的道路上。 …… |
汉水东流,时光不歇,一转眼,黄历翻篇。 新年正月,拖雷虽然还在河南境内与完颜合达缠斗,但是此时的整个中原战局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窝阔台率领的中军已经占领了郑州,东路军在斡陈的率领下也由山东济南府进击河南,大有和窝阔台会师汴京的趋势。 面对中原大地的如此时局,金哀宗下令完颜合达不要再与拖雷部蒙军缠斗,火速率领着还剩下的十五万金国精锐,北上护卫京畿。 得到金哀宗的命令,完颜合达旋即调转马头,走上了北上勤王之路。在行走的过程中,完颜合达又与从边城败退的金将杨沃衍,武仙两路人马会和。 此时,在完颜合达的手中,已经聚集了金国一半的主力军队。 然而,就在完颜合达打算快速向汴京靠拢之时,拖雷的蒙古骑兵却一反常态,开始由之前的北上攻汴,转变成袭扰,阻击完颜合达部的北上增援。 如若说禹山之战时的拖雷是想极力摆脱完颜合达的话,那么当金哀宗的勤王之命下达之后,此时的完颜合达是想迅速摆脱拖雷以救汴京。 但事实却是这二人现在是谁也摆脱不了谁。 就在二人在停停打打,打打停停中纠缠不清时,天空飘下了正月里的第一场大雪。而这场不合时宜的大雪降临,对于完颜合达这支数量庞大的金军来说,却是致命的…… |
第三十三章 决战中原 正月里的大雪,覆盖了金军前进的道路。刺骨的风寒,吹打着蒙、金士兵那久经战乱的身躯。拖雷和完颜合达这两支兵马仍旧在这大雪纷飞的正月里无休止地纠缠着。 对于拖雷和完颜合达来说,通往汴京的这条路,实在太过于狭窄了,窄到注定只能有一个人过去。而剩下的那一个,只能作为一个失败者,倒在胜利者前进的道路上,被千军万马踩踏而过。 茫茫天地,银装素裹。在刺骨的严寒之中,这两支纠缠不清的兵马,来到了钧州境内(今河南禹州市)。而在钧州外围,有三座高耸的山峰,此刻正在风雪中迎接着蒙、金两军的到来。 在此之前,这三座不知名的山峰尽管已经诞生了不知几千万年,但是在季节的轮回和时空的深乡里,它们一直不为外人所熟知。只能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冷眼旁观着虚幻的世界,在沉默中聆听着尘世的纷纷扰扰。 如果山峰也有性别之分的话,那么这三座山峰无疑是三个男人,三个其貌不扬而又饱经沧桑的男人。 但是接下来,一场决定金国命运的战争,即将围绕着三峰山展开。三峰山这个名字,也将会跟随着金国的命运被永远地载入史册。而和三峰山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拖雷,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武仙,张惠,高英这些不为人知的名字。 三峰山前,接到金哀宗勤王命令的完颜合达,杨沃衍,武仙等人意欲摆脱拖雷的纠缠,带领着十五万大军在饥寒交迫中展开着急速的行军。但是这十五万大军每日所消耗的粮草,在这雪花飘落的冬季里,成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 好在此时的他们,终于在风雪之中来到了距离钧州城只有十里的三峰山脚下。 进了城,一切就好办了。钧州城内,那在风雪中袅袅升起的炊烟,似乎是对他们最深情地慰藉。 然而,就在完颜合达他们即将进入钧州之时,在通往钧州的前路上,却横陈着一支不知名的蒙军。看样子,这些蒙军似乎已经在这里等了很久了。 而完颜合达回身,后方依然是尾随不休的冤家拖雷…… 这支突然出现的神秘蒙军,已然是窝阔台派来接应拖雷的援军。 当窝阔台在占领郑州,进逼汴京之后,由于考虑到拖雷所面临的巨大军事压力,便迅速抽调兵马南下,前去接应拖雷的北上。现在,当这批蒙军和拖雷会师之后,那三峰山通往钧州的最后十里地,也就成为了金国彻底沦亡的不归路。 大雪已经持续了数天之久,金军的十五万人马多日未食。没过膝盖的积雪,让这十五万大军每前进一步都要花费巨大的力气。他们的双手已经被冻裂,脚趾已经被冻烂,兵器已经结冰,甲胄已然僵硬。此刻只需轻轻一击,他们便会在这数尺之深的雪地里轰然倒下,再也不会起身。 而反观此时拖雷的骑兵,他们一个个跃然马上,精神抖擞。在拖雷眼里,眼前这支奄奄一息的金军,更像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风雪依然没有停止,拖雷他们时而围攻金军,时而撤退,时而袭扰,时而抢劫。在这寒风瑟瑟,白雪皑皑的钧州城外,双方的战斗,一直围绕着三峰山进行。 在蒙古军的袭扰之下,金军挨饿受冻,军心不稳,士气低落,体力不支已成为常态。而身处在这大雪纷飞的中国腹地,这种天气上的寒冷,对于自小在极北之地长大的蒙古人来说,恰恰又助长了他们的优势。 在蒙古军的不停骚扰之下,距离钧州城那短短的十余里,让金军感受到了什么是生与死的距离。 然而,就在金军精疲力竭,心力崩溃之时,拖雷却在三峰山脚下突然给金军让开一条前往钧州的道路。 极近崩溃的金兵这时不疑有诈,争先恐后的向均州城撤退。而这一退,金国十五万大军就此全面崩溃,等待着他们的将是尽数被消灭的结局。 在金军撤退的路上,拖雷早已埋伏好了数万骑兵。在金军不顾一切奔向钧州的路途中,这批蒙军突然杀出。双方就此围绕着三峰山进行了一场大决战。 饥寒交迫的金军,此时又怎是蒙古骑兵的对手。激战不久,便是全面地溃败。在乱兵之中,金国将领张惠、高英战死,武仙率领少数骑兵逃走,移刺蒲阿被俘虏。主将完颜合达,将领完颜陈和尚,杨沃衍败退钧州。 三峰山一战,金军兵将战死大半,而没有战死,溃逃至钧州城内的兵将,也只是比城外的那些人多活了三天而已。 三天之后,蒙军攻破了钧州城,之前逃入城内的兵将或战死,或因为不投降而被杀,这支占据金国一半军队的生力军,除了武仙率少数人马逃离之外,其余人等尽数被蒙军消灭。 …… |
天寒地冻,看到这里的老铁们,说说话,给点热量啊。 |
回复板桥渔翁:纵观蒙古帝国的兴亡史,蒙古帝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黄金家族”内部似乎便伴随着古老的诅咒,蒙古帝国从一开始便进入到一个无法摆脱的梦魇之中。 其一,在这个无法摆脱的梦魇之中,权力交接与传承的无定制,无疑是这个梦魇的开始: “幼子守灶”,嫡幼子继承家产的这一古老的蒙古部落习俗,在铁木真建立蒙古帝国之初被其亲手打破。 为了帝国统治的需要,打破古老的权力传承习俗,本无可厚非。但打破了这一古 俗的铁木真,却未重新定下后世继任蒙古大汗的选核标准,仅仅靠着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忽里勒台”会议上的选举,来确立蒙古帝国的权力继承人。以致在“黄金家族”撬开了一道永远无法弥合的裂缝。 而这一裂缝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黄金家族”的内部成员为了汗位的争夺,从其四个嫡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开始,相爱相杀了一代又一代。一直伴随着整个蒙古帝国的覆灭。 若是推而广之,将其四人的后代区分来看,这一裂缝引起荼毒也依然在蔓延。 术赤的钦察汗国;察合台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的窝阔台汗国,拖雷之子旭烈兀的伊利汗国,以及忽必烈建立的大元王朝。这些从蒙古帝国分裂开来的四大汗国以及大元帝国,从其后来的百年发展来看,他们不仅在各自汗国、帝国边境为了地域的归属而相互攻伐。其各自汗国、帝国的内部从建立伊始便也如初生的蒙古帝国一般,为了权柄的归属,也践行着一代又一代的相互搏杀。 故而,这个由“黄金家族”内部相斗引起的风波,最终演变成一场浩然飓风,迅速席卷了蒙古四大汗国以及大元帝国,直至将曾经那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蒙古帝国彻底吞噬。 其二,蒙古帝国建立之初,其推的行政体制在世界历史发展浪潮中的倒退,在一开始,便注定了帝国的分裂: 公元1226年,铁木真西征胜利归来,开始大封兄弟,子侄以及功臣为王。从而在蒙古帝国统治核心的外围,又有了具有独自行政体系的蒙古西道诸王以及东道诸王。 蒙古帝国如此分封诸王,这和距离铁木真2000多年前的周武王剿灭殷商,建立周朝,大封天下诸侯如出一辙。然而如此裂土封疆,划地自治的封建行政区域划分,早在距离铁木真1400多年前便被以大秦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嬴政废除,而代之以更为稳定的郡县行政区域划分,从而有效的遏制了动辄天下大乱的势头。 就分封天下而言,蒙古帝国或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和距其2000多年以前的周朝不谋而合。但不同的是,周朝却是在立国之初便立下了“以礼治国”的统治国策。所以,尽管周朝统治天下不到两百年,便开始了春秋,战国时代的争霸之世。但无论是如何争霸,天下诸侯始终没有抛却周朝立国之初的那个“礼”字,同时也没有抛却周王室这个天下共主;无论其如何争斗,各大诸侯之间,无不秉持着“仁义”二字,内尊周王,外攘夷狄,而后自己人才关起门来,称王称霸。 西周竞于道德,春秋逐于智谋,战国争于气力。自始至终,无论天下如何动乱,天下诸侯始终没忘却周朝立国之初根植于万千子民心中的那个“礼”字,以致周王室得以享国近800年。 与周王室相比,以铁木真为首的“黄金家族”,正是缺少了那个“礼”字,以致同室操戈,帝国分崩,政权瓦解,直至被其它民族所淹没。 其三,贫瘠的文化底蕴和人口基数,是这个短时间崛起的蒙古帝国,在不到百年时间便骤然倒塌的重要原因。 蒙古帝国的崛起,在一开始便依赖于霸道的征服,故而开始了全民皆兵的战时统治模式,这在蒙古帝国的征服霸业中取得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蒙古帝国在某一天若是一旦停止了征服,或是征服受阻,纯正血统的蒙古人,则很快便会在征服地被当地人同化掉,届时,到底是蒙古人征服了外族,还是外族人稀释了蒙古人,这个谁又说得清? 所以一旦蒙古帝国停止了扩张,蒙古人便面临着被稀释的命运。而这时,帝国的统治该何去何从,便成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蒙古帝国的历代大汗都试图在停止征服之余,寻找的蒙古帝国的统治出路。 然而,蒙古的历代大汗除了维持其不断的对外征服与扩张之外,却始终无法摆脱被同化和稀释的命运。因为文化的贫瘠,注定了他们不能以文化来同化被他们所征服的族群;因为人口基数的贫瘠,所以注定了他们不能从血统上去融合去稀释被他们所征服的族群。所以,历代的蒙古帝国大汗只能选择不断的征服与扩张,以霸道的征服,让13世纪的世界来承认他们天下霸主的地位。 然而,疯狂的扩张与征服终究是要停止的。文化和人口基数的贫瘠,终究还是成为了蒙古部族挥之不去的梦魇。于是,分布于中亚,西亚,北亚,东欧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钦察汗国不可避免的在百年之后被融入到曾经被他们所征服之地的族群之中,而身处东亚的大元王朝,也早已抛却蒙古部族的古 俗,并入了华夏族群之中,成为了中国中央集权下的又一个封建王朝。 故而,探寻蒙古帝国轰然倒塌的直接原因有二: 其一,蒙古帝国“黄金家族”之间的不能兼容,从而导致了整个蒙古族群的不能兼容,以致于蒙古各大势力之间,自己从内部撕裂了整个族群所缔造的蒙古帝国; 其二,蒙古帝国在疯狂的征服与扩张的过程中吞下太广袤的地域,从而也吞下了太多的不同,这其中有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而蒙古族群本身的血统,文化和信仰,却又远远不能同化他所吞下的那些不同,从而让其自己被自己撕裂,被外人同化,直至曾经那个庞大到让人望而生畏的帝国烟消云散。 |
山河无声,江湖未静。 金国寄希望抵御蒙军的机动部队,在三峰山一战中被消灭得干干净净。金哀宗君臣那颗满怀期望的心也在刺骨的严寒中被无情地刺穿。 三峰山一战之后,黄河两岸的天空依然阴沉,往年南下的鸿雁,仍旧没有北归。中原的寒冬,还在忧伤中继续。 这“机动部队”是没了,但是金国目前还有两支比较有战斗力的地方部队:一支西驻潼关,一支东驻徐州。 在获知完颜合达全军覆没之时,这两支金军也接到了金哀宗要求他们入汴京勤王的命令。 当驻守徐州的金军,开进河南的地界之时,蒙古军刚刚经过了三峰山的大胜,正风风火火的在河南境内横扫汴京周边的州县。徐州的金军一来就这么不巧的遭遇到这支扫荡中原的拖雷和窝阔台联军。可怜这支金军本来是为救援汴京而来,却在救援的路上就被蒙古人消灭掉。 随着完颜合达十五万金军的全军覆没,以及八万徐州军的败亡,此时,放眼金朝举国上下,唯一能与蒙军一战的,也就只剩下曾经被铁木真视为金国劲旅的潼关金军。 下面,且让我们看看这潼关的金军在接到金哀宗勤王的命令之后,又在干嘛呢? 潼关的金军,看着完颜合达和徐州军在蒙军的围歼下全军覆没,此时的他们打心底开始害怕了。以致于这次虽奉召去解汴京之围,胆怯的连大路都不敢走。只能在深冬时节,从陕西南部的秦岭大山里踏冰卧雪而来。 而指望这样一支未战先怯的兵马前来勤王,即使走到了汴京城下,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这潼关金军妄图穿越秦岭的“壮举”,又怎么能逃出蒙古人的眼睛?在如此良机之下,而蒙古人又怎么能让其活着走出这片大山? 驻守潼关的金军在离开大本营不久,蒙古军便以少量军队尾随其后,不断在行军的路上给他们制造着压力。而从洛阳南下的蒙军,则在金军即将达到的前方,沿途焚毁金军前方即将获得补给的房屋,村镇。 潼关蒙军从西往东的围追,洛阳蒙军东往西的堵截。一次次的摧毁金军沿途可以补充的物资;一次次的让金军在行军的路上饥寒交迫;一次次的让金军晚上夜不能寐。 这批金军的战斗意志,在蒙军一天天的打击和风雪的摧残之下被一点点摧毁。 …… |
横贯东西的秦岭山脉,在初春时节里飘荡着大雪。通往汴京的路途暗无天日。这批穿行在秦岭深处的金军,不知道自己是走在救援汴京的道路上,还是走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蒙军对其是既不战,也不扰,只是一路追随,以焚毁金军物资为主。这时连金军自己都意识到,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了,更不要说去救援汴京。 终于,这支被金哀宗寄予厚望的潼关金军。在经历了数十天的饥饿,寒冷,骚扰,煎熬,恐惧,无助之后。他们是彻底的绝望了。当他们从心理上开始崩溃之后,紧接着的便是毫无方向地溃逃。 看到这一幕,蒙军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乘势对溃逃的金军发动了疯狂地进攻。而这支军队,却再也没有拿起武器与蒙古人一战的勇气。十多万潼关金军,或投降,或战死,或自相残杀。 金国方面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一支曾经被铁木真高看过的潼关兵马,一支承载着汴京城内君臣期望的军队。就这样以精神崩溃的结局而全军覆没。 而随着完颜合达,徐州军、潼关军的尽数被歼,蒙军在肃清残余之敌后,开始挥师扫清汴京外围,一步步完成了对金国都城汴京的合围…… |
第三十四章 速不台再围汴京 公元1232年三月,窝阔台陈兵黄河南岸,金国在迁都汴京十八年后,都城汴京又被蒙军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一次的汴京之围,不同于金宣宗刚刚迁都的那次汴京之围。那一次,金国的都城汴京虽然被围困,但是金国却也没有到行将就木的地步。 而这一次不一样。这一次,金国的有生力量,已经在这半年的“三大战役”中,被蒙古人围而聚歼,其举国兵力已经所剩无几。此时,金国君臣所能做的只是龟缩在汴京城内,等待着汴京的城破。或者是弃守之后地逃亡。 然而,就在汴京城旦夕可下之时,窝阔台却留给大将速不台三万兵马攻城,自己和拖雷一行人拔营北返草原避暑。 这河南的三月天,并不是一个酷暑的季节。窝阔台的突然北返,给了摇摇欲坠的汴京城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关于窝阔台留将灭之金国不攻而突然北返的个中缘由,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唯一知道的就是,拖雷与窝阔台一起于三月归去,却于六月刚刚到来,一行人还没有回到草原之时,拖雷就病死于北归的路途中。此时,距离拖雷在三峰山一战歼灭金军主力,还不到半年时间。 正值四十岁的壮年之际,拖雷没有在金戈铁马,腥风血雨的战场上以一个将军的宿命马革裹尸。而是诡异的病死于床榻,这让很多人都难以接受。 事实上,拖雷的命运在窝阔台登上汗位的那一天便已经注定了。 拖雷在铁木真死后拒绝交权,让窝阔台觉得他在觊觎汗位;而拖雷半年前打赢了三峰山那一战,让窝阔台觉得他功高震主。这世间的所有君王,他们或许可以接受活在父辈阴影下,但是他们绝不会接受活在兄弟的阴影下。特别是这个兄弟曾经还和他争夺过帝位,并且还活着。 有着无情的权力从中挑拨,拖雷和窝阔台兄弟二人之间,注定不能共存于世。 所以,拖雷必须永远离去。 只是,让窝阔台无法预料的是,在他的身后,他的后世子孙将在未来的某一天,会被拖雷的子孙无情地清算,从而打开了整个蒙古帝国走向分裂的潘多拉魔盒…… |
当下,拖雷的故事已经结束了,而他的后代还未曾走向历史的前台。所以,且让我们把目光暂时先从拖雷身上收起,再次聚集到汴京城下,看看金哀宗君臣和蒙将速不台的大致境况。 …… 目前,速不台兵临城下,金国的统治者们正惶惶不可终日的和蒙古人议和,而蒙古人这边则是马不卸鞍的日以继夜地攻城。 刚开始,速不台大举攻城之时,首鼠两端的金哀宗还抱着求和的希望,不敢在城楼之上给蒙军以沉重的军事打击。但是看着速不台在攻城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把议和之事放在心上的意思。这时的金哀宗才彻底的放弃了求和,开始不遗余力地死守汴京。 之后,双方于汴京城上下大战数月,速不台最终因为军力不足,放弃了对汴京城的强攻。开始了对汴京城的长久围困和迫降。 随着速不台的筑垣围城,汴京城内外的战事稍歇。 自局势回缓,金哀宗时常会站在汴京的城楼之上,远眺着城外的蒙古军营,在忧郁中陷入沉思。而身在蒙军大帐外的速不台偶尔抬头看见这一幕,总是将嘴角微微翘起,心中充满着不屑。 在速不台眼里,忧郁和深沉这种精致的状态,分明是作为优质男人的专属。而城楼之上那个体态肥厚,胆小怕事的胖子,怎么配有忧郁和装深沉的资格。 但速不台出于礼貌,还是回应给城楼之上的金哀宗一抹诡秘的微笑。 毕竟,城楼之上的金哀宗,正装饰着速不台眼里的风景。但是,速不台嘴角间那诡秘的笑容,却成为了金哀宗每晚挥之不去的噩梦。 …… |
晚安喽。 |
时间日久,速不台开始每天在清晨的迷雾里派遣着使者走向汴京城下,不停的规劝着金哀宗投降,义正言辞的保证着投降后大家还是朋友。但金哀宗每次总以怀疑的语气向速不台大声的诉说着“我不相信!” 速不台让金哀宗不要太固执,金哀宗说他从来不天真。 金哀宗一直重复地问着:“西夏的千里焦土至今还冒着屡屡青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民族一夜之间消失得干干净净?而西夏的国主至今又身在何方?” 只是这些简单而明了的问题,速不台却从来不正面回答。最后,速不台说他耐心有限。金哀宗说他绝不投降。 随着二人的眉目传书,时间在不知不觉来到了人间四月天。 城外春光大好,山间百花盛开。但这一切对于身处围城的金哀宗来说,都是奢侈的。现在,谁要是能给他一口新鲜的空气,都会让他感激涕零。 因为眼下汴京城内浑浊的空气和肆虐的瘟疫,已经让金哀宗感到窒息。 …… 月余之后,头顶当空的烈日,宣告着炎炎盛夏的即将来临。金哀宗的使者又带着丰厚的礼品如往日般来到了蒙古大将速不台的面前,表达了金国方面所希望的和平愿景。而后,金使在速不台不苟言笑的脸色里,焦虑的等待着答案。 如此卑微的存在,是金国这二十年来的战时常态。而速不台这次,却一反常态的笑纳了这些礼品,带着兵马在夏日到来之前北归草原而去。 此次速不台归去,倒不是因为速不台收了金哀宗的礼,再围下去不好意思。实在是因为蒙古军不仅怕热,而且此时的汴京城已经是瘟疫肆虐。速不台若是不想把自己和数万大军交代在这里,退军是他最为明智地选择。 蒙古的围城兵马在速不台的带领下撤围而去,但汴京城内的情况却并不乐观。兵灾过后的瘟疫,已经让三成的城内军民丧生。这个比例,还在不断的增涨之中。而长达半年地围城,产生得大量内耗,又让本就捉襟见肘的汴京城内也变得再无余粮,已经到了人与人相食的地步。 汴京城内的居民,接下来所面临的不是病死,就是饿死,亦或是被吃掉。 但即便是这样,金哀宗君臣仍然在这人间炼狱般的城池里苦苦的坚守着,不放一人出城。 …… |
瘟疫流行,粮不为继。当汴京的军民又在水深火热的汴京苦熬过了三个月之后,蒙古人又一路风尘而来。 只是,这次跋山涉水而来的不是兵马,而是前来宣诏的蒙古使者。 蒙使此行,再无劝降之举,而是奉窝阔台之命,对金国下最后通牒:限金哀宗择吉日昭告天下,向蒙古投降称臣。从此不能再以皇帝自居,到洛阳去安享余生时光。 朝堂上的金哀宗君臣,听着蒙使滔滔不绝的威胁言语,脸色阴晴不定的由红到黑,再由黑到白,到最后脸色变得铁青。而这些前来传达窝阔台旨意的蒙使,对金哀宗君臣的表情从未加以关注。言语之间,一直流露着咄咄逼人的气势。仿佛他们的大军已经兵临城下,汴京破城在即,蒙军天下无敌的气势。 待意思传达完毕,蒙使一行人拂袖而去,下榻在汴京城内的外交官员招待所。只待金哀宗有所答复或行动之后,他们便可回草原复命。 然而,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蒙使在长久地等待中,始终没有等到金哀宗下诏退位的诏书,更没有看到金哀宗有一丝一毫要迁往洛阳的意思。 在金国君臣眼里,退位迁居就能保全性命的鬼话只能骗骗西夏人。 …… 金国的君臣既没有动静,那至今还待在汴京城内的蒙使便已显得多余。在等待多日无果后,蒙使打算北返。 但这次,他们却走不了了! 日前,蒙使仗着蒙军的强势,在金国的朝堂上那傲慢至极的态度,早已激起了汴京军民从上到下地愤怒。特别是作为金哀宗贴身近卫的飞虎军,那是恨的咬牙切齿。要不是考虑到在皇城之内的影响,目中无人的蒙使,那天恐怕是出不了皇城的大门。所以,当趾高气扬的蒙使前脚从金国的皇城内离去,金哀宗的飞虎军后脚就已经在军营中磨刀霍霍。 自认为有着无上荣誉的飞虎军,他们觉得应该以蒙古使团的血,来捍卫金国皇室最后的尊严。 就在蒙使等待无果,准备动身北返的前夜,如当代愤青一般的飞虎军,瞒着金哀宗跑到了蒙使下榻的驿馆,将这个所谓的蒙古使团一起打包送进了鬼门关。 杀这些人是容易的,飞虎军在自己的江湖里快意恩仇。只是这快意恩仇之后,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让江湖恢复平静。 在这个血与火交织的战争江湖里,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冤有头,债有主的江湖规矩。在重大外交事件上面,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所犯下的错误,到最后必然由整个国家出面进行承担。 飞虎军在冲动的发泄不满之后不知道如何是好,这诸多的烦恼,也就只能留给那些身处庙堂高处的人来解决。而蒙古方面,正等待着金哀宗来做一个让他们满意地解释。 而金哀宗君臣,此刻选择了一个简单至极地解决方法。 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沉默…… |
周末没人吗? |
晚安喽。 |
第三十五章 金哀宗雪夜出逃 对于金哀宗地沉默,蒙古方面在此重大外交事件发生后的日子里,保持着出奇的平静。 蒙军虽然没有在沉默中大举南下,但是患得患失的金哀宗却时时害怕着自己在沉默中沦亡。终日联想着蒙古方面那风平浪静的背后,是否正在酝酿着滔天的怒火,只等待着某一刻的爆发? 金哀宗此刻的心情就犹如五年前他那位兄弟夏献宗一样。明知道蒙军肯定会来,但是却不知道哪一天来,又以何种方式到来。金哀宗内心的惊惧,让其一度在半夜被自己吓醒…… 沉默归沉默,忧惧归忧惧。心力交瘁的金哀宗还是在蒙军没来问罪之前,开始全城收集粮食,以备守城之需。 可是这汴京城犹如人间炼狱一般已经很久了,城内的粮食在养活这数百万人口的日子里,已经被消耗的所剩无几。就是这所剩无几的救命之粮,现在却要被朝廷强行征收。接下来的日子里,这城里的百姓又该如何去生存? 如此一来,汴京城内的居民反而更加期望蒙军早点打进来,以早日脱离这人间炼狱般地煎熬。 金哀宗凭借着他的铁血手段,最终从汴京城内的百姓口中夺走了三万斛粮食。但是经过搜刮之后的汴京城,已经到了民众死者相枕,百姓易子而食的地步。 看到这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景象就发生在自己的眼前,而且还是自己亲手促成的。平日里朝堂上被大臣山呼万岁的金哀宗,在这一幕幕凄惨的景象之下落泪了。 “上天啦!朕空有天子之名,非但不能将我的子民拯救,却还在从我的子民口中夺食。朕还有何面目在这世间妄称天子!” 意识到错误的金哀宗,随即又打开了太仓,放粮赈济灾民。让这身处炼狱的汴京百姓,又看到了一丝金哀宗作为君王的光辉。 …… |
在极尽煎熬之中,时间来到了公元1231年的年底。 这是一个万物凋零,大雪纷飞的季节。只是,这一年的冬天,却比往年更加寒冷,也更难熬。 因为蒙军在沉默了数月之后,终于还是南下了。 眼见蒙军将至,金哀宗急切的希望能从这残破不堪的都城离开。更期望在这无法摆脱的命中劫数里,为自己也为王朝寻找一个重生的未来。但作为一个皇帝,他不能赤裸裸的告诉他的臣民,他将要抛弃掉他们而独自离开。 可如今的金哀宗,自己都不知道会有一个什么样的明天,他又该如何向他的子民许下一个遥不可及的未来? 天寒地冻的汴京城内,金哀宗再也熬不住了。他已经快要在种种煎熬中走向崩溃。最终,金哀宗为自己的逃跑,找到了一个能够让他的子民信服的谎言——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他自己带领兵马出城去寻找蒙军决战。 日已深冬,年关渐近,南宋统治下的江南大地已经开始张灯结彩。过年的气氛伴随着绍兴老酒的醇香,穿越千年的历史洪荒,在从未老去的时光里,于此刻弥漫在长江以南那片古老的土地上。 但是现在,从整个黄河流域南下的凌冽寒风,却将本该由江南飘向长安、洛阳的阵阵酒香吹散在凄凉的寒风里。 与南宋那浓郁的节日气氛相比,中国的北方子民,此刻正在血与火的悲歌里艰难而无助地彷徨。 从陕南的秦岭到燕赵的太行,从古老的燕京到残破的汴梁,纷飞的大雪,飘落在这因战乱而残破不堪的土地上。多日未停的大雪已达三尺之厚,却终究不能抚慰中原子民那饱受战火摧残而痛入骨髓的战争创伤。 身处在汴京城内的金哀宗此刻准备走了。此次他的离去,在整个汴京,乃至于所有金国子民的眼里,金哀宗是承载着他们的期望离开的。他们期待着自己的君王,能带着金国最后一批百战余生的将士,去汴京城外寻求蒙军决战,从而将身处在人间炼狱中的他们解救。 金哀宗离去的那一刻,在他的子民眼中,他的背影有着从未有过的落寞与高大。只是他们不知道,“出城决战”其实是金哀宗在出发之前,留给他们最大的谎言。他们已经被无情地抛弃了。 而被金哀宗抛弃的不仅仅是汴京城内的百姓。还有整个金国皇室和后宫。 为了取信百姓,金哀宗必须做出这样的割舍。 腊月二十六的夜晚,雪花停止了飘落,群星装点着苍穹,残月冷漠了星空。金哀宗带着两万兵马,在晦暗的月光下,踏着没膝的白雪,离开了金国坚守了近20年的大本营。 在离去的最后时刻,金哀宗感情复杂地回望了一眼这座自己曾经登基于此的京城,心中只剩下无限地惆怅和深深的无奈。他知道,自己这一去,此生怕是再无回来的可能。 …… |
夜月无声,天色渐明,汴京城外,清晨的阳光开始投洒在纯白的雪地。多日未见的阳光在白雪的折射下格外刺眼,让逃出生天的金哀宗君臣一阵眩晕。 这汴京城是出来了,但找蒙古人决战是不可能的。这接下来应该去哪儿?是南下,是北上,还是东进,或是西逃,成为了摆在金哀宗君臣面前的一大问题。 一说西奔汝州(今河南汝州),然而据最新消息,汴京以西三百多里的汝州,现在连口井都没有,难道去喝西北风?一说东行。然而东边有蒙将斡陈率领的大军正沿徐州而来。 到底该落脚于何处?没有目标的金哀宗一行稀里糊涂的走在满目疮痍的山河之上。 大年初六,饥寒交迫的金哀宗一行人来到了卫州(今河南新乡)城下。 眼前卫州的城楼虽然残破,但是依然飘扬着金国的旗帜。这让金哀宗在这漫天得凄凉里,有了对温存的一丝期待。 于是,金哀宗的随从在城下喊道:“守城的将士听着,皇帝陛下驾临卫州,尔等速速通报主将,前来迎接!” 随从的声音在北风的裹挟下,从卫州的城楼上掠过。但是卫州守城将士的脸庞,却犹如这冬日古老的城楼一样冷峻。 此时,回应金哀宗一行的除了风声,便是死一般的沉寂。整个卫州城此刻散发出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地冷漠。 对于卫州守城将士的冷漠,金哀宗一行面露着疑惑的表情。但这卫州的城头,分明还飘扬着金国的大旗。 金哀宗决计派人前去叩门。随行的小校随即打马向卫州的城门而去。 然而,在距离城门只有百步之时,城内的一支利箭,带着刺耳的风声,以一个完美的弧线,射在了小校的脚下。 只见这时,城楼之上,一个粗狂而硬气的声音于此时响起:“卫州城小粮稀,恐招呼不周,慢待了陛下,还请陛下贵步稍移,去往他处下榻就食。” 听到这句话的金宣宗刚想说点什么。只听那个粗狂的声音再一次说道:“近年来,蒙古军屡屡犯境。陛下可以抛却汴京城于不顾,然我等务必要尽保境安民之责。还望陛下体谅!” 听完这些的金哀宗,哪儿受得了这个。不接纳自己进城就算了,反而在言语间讽刺自己弃守汴京而逃。当即下令随行军马,强行攻城。 卫州城内外,金国的皇帝竟然指挥着自己的兵马攻打自己的城池,这可是一个大笑话。 对于金哀宗的武力惩罚,卫州守将方面也不示弱,对金哀宗既是严防,又是死守。双方紧打慢打地打了四五天,还是没打出个结果来。 然而,此时获知金哀宗从汴京出逃的蒙古军,在金哀宗和自己人激战正酣的时候,却于金哀宗的后方逼近。腹背受敌的金哀宗不得不以后军拒之,而后匆忙从卫州城下撤退。 数天后,逃离卫州的金哀宗再次被蒙军追击,无奈的金哀宗只能带领着残存之兵,南下逃亡归德(河南商丘)而去。 …… |
卫州一战之后,金哀宗带领着残兵败将逃奔归德。而与此同时,速不台大军再次进逼汴京。 汴京城内,没有了金哀宗这尊大佛,早已人心离散。而自金哀宗离开汴京以后,其求战为假,逃跑是真的消息接二连三的传入汴京城,又给已经摇摇欲坠的金国臣民以沉重的打击。 汴京的臣民在担惊受怕的过程中,变得更加绝望了。城破也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国之将亡,人性尽显。此时,金国西面元帅崔立在汴京城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出于对自身利益地考虑,在城内发动兵变,控制了留守的大臣和整个汴京城的守卫。 当速不台大军兵临城下之时,崔立率领众臣,跪迎于汴京城外,对速不台做以最深情的迎接。速不台这次未曾耗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这个自金宣宗迁都以来,金廷坚守了近20年的都城。 …… 汴京既降,黄河两岸尽归蒙古所有。而后,窝阔台以大汗之尊驾临汴京。他想亲眼看看穷尽其父子两代之功才打下的金廷都城,到底是一个什么模样的存在。当他亲身踏上汴京的土地,让金国皇室都匍匐在他的脚下之时。一种征服的快感弥漫了窝阔台的全身。而窝阔台也乐于享受这征服所带来的快感。 在窝阔台的命令之下,蒙军尽诛金国宗室诸王,以血蒙金百年之仇。而被金哀宗遗弃的嫔妃公主们,则尽数被蒙军掳掠北上。 花开花落,红颜枯骨。这些柔弱的女子,即使在最后能穿越万里山河,有命到达漠北的哈拉和林。她们的一生也只能终老于荒原大漠,在漫天风沙中凋零枯萎,直至香消玉殒。 金国的皇室以此悲惨的结局收场,标志着蒙古自公元1210年祭天灭金,历时23年,大小百余战之后,金王朝的国祚已经走到了尽头。且再没有回光返照的可能! 接下来,速不台在巩固好既得的胜利之后,又开始了整顿兵马。而蒙将塔察尔已经先速不台一步引兵南下归德,展开对金哀宗君臣的穷追不舍。 …… |
逃至归德的金哀宗,对于汴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痛心无比。但是蒙军和老天爷留给他痛心的时间并不会很多。因为时值春荒时节的金哀宗他们,在归德仍然面临着粮草不足的问题。 而就在这穷途末路之时,金军诸将之间由于权力的争夺,又遭逢兵变。待局势稳定之后,金哀宗本就微弱的兵力,变得更加捉襟见肘。眼下的归德城,已经是粮少兵寡,危如累卵,一片狼藉。 考虑到在归德所要面临的现实,出逃归德的想法,又开始在金哀宗的心中酝酿开来。可是这种想法一经提出,又遭到了归德实力派大将蒲察官奴的反对。 归德城内,下属反对皇帝,权臣要挟朝廷,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继兵变之后,一场内讧,又在归德城内上演。 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金哀宗又一次铲除了蒲察官奴这个权臣。但他从汴京城内所带来的生力军,经过这前前后后的兵变和内讧折腾,已经所剩无己。而此时,蒙将塔察尔即将兵临归德。 闻风丧胆的金哀宗,不得不匆忙逃离归德,南下蔡州(今河南汝南)。 此时,让我们手执一份中国地图,来看看金国的迁都历史:金国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始于黑龙江哈尔滨(会宁府)建都;到海陵王完颜亮时期将其迁往北京(金中都);后再由金宣宗完颜珣从北京迁到了河南开封(汴京);现在的金哀宗完颜守绪被迫又从开封跑到了河南商丘(归德),再从商丘又跑到了汝南(蔡州)。 这一百多年来,金国的统治重心一路南移。从华夏大地的最东北方,跨越万里山河,来到了华夏的腹地。不得不说是造化弄人。 而这,或许不仅仅是金国频繁迁都的过程,相对来讲,也是女真政权不断汉化的过程。 …… |
一路狂奔的金哀宗驾临蔡州之后,总算能稍微缓上那么一口气。虽然此时的他们没有远离蒙古大军,但是再跑可就要跑到南宋的境内了。 蔡州小住数月,蒙军虽未曾逼近。但所有人都知道,蔡州这座小城,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抵挡蒙古大军那迟来的铁血攻击。只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这世间,还有什么地方能将金国这风雨飘摇地流亡政府安置? 金哀宗虽然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但是在南阳边境(今河南邓县),有一人却为金哀宗谋划了一条出路。 两年前,武仙自“三峰山”战役中率少数兵马突围之后,便鱼入大海,鸟入深山。 当所有人都没有再关注他时,他开始在宋、金边境的南阳,默默的积蓄着自己的力量。通过这两年的积累,他已经不声不响地积聚起了十余万兵马。 汴京城被围的时候,南阳的武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他却无能为力。当他看到金哀宗出逃汴京,崔立献城,洛阳陷落的时刻,他那颗对金国尽忠的心,已经彻底的快凉了。 他不停的问上天,金国难道真的要到了非要灭亡的地步了吗?自己难道就要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国破家亡吗? 他可以选择放下武器,从此归隐山林,在这山野间中做一个与世无争的农夫。但他不知道金国该何去何从?金哀宗又该安身何处? 最后,武仙终于为金哀宗想到了一个足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所在。长久以来,他的目光曾经无数次向那里张望。 在武仙眼里,金国理想的安家之地便是——南宋的川蜀地区。 武仙的算盘打的不错。殊不知,就在武仙打着南宋川蜀之地的主意时,南宋的使臣邹伸之已随蒙使王檝远赴大漠,此刻正在漠北草原的汗帐中,与窝阔台商议着联合灭金之事。 武仙本想积蓄到足够的力量,等待天下有变之时,率领大军一举拿下川蜀。但是现在,金国灭亡在即,他实在等不了。 两年的积累,等待着他的孤注一掷! 既然看上了,那就去抢吧!孤注一掷的武仙当即率领所部兵马,贸然攻打南宋方面的襄阳,光化(今湖北老河口)等地,以求突破关隘,达到西进川蜀的目的。只可惜,武仙生不逢时,此刻的他遭遇到了南宋当下、也是将来最为强悍的统帅——孟珙。 此刻,孟珙正坐镇荆襄。 一场场血淋淋的教训之后,孟珙败武仙于唐、邓二州,其十余万兵马被孟珙尽数消灭。两年积累,付之东流。武仙从此不知所踪…… 金国于此一役,最后的有生力量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不仅武仙为金哀宗规划的入主川蜀的梦想化为了泡影,同时也将南宋更加彻底地推向了蒙古的阵营。 不久之后,随着出使草原的宋使邹伸之归来,宋蒙的联合成为了定局。而九月已经不远,蒙将塔察尔也正在朝蔡州合围而来…… |
第三十六章 宋、蒙联合灭金 公元1233年九月,金哀宗在蔡州的宫廷之中迎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客人着一身道袍,手执拂尘,端坐于金哀宗的外廷之中。其人须眉飘飘之间,尽显仙风道骨的模样。 殿内,金哀宗正恭敬的向道者请教着问题。 金哀宗如是言:“今蒙军围困蔡州,蔡州城危如累卵。虽有众臣子忠心来投,然蔡州城却终无必守之胜算。朕为此夜不能寐,故召举国上下贤能之人,寻求退敌之良策。” 道者面色平静问道:“陛下可寻得退敌之策乎?” 金哀宗一脸失落的言道:“往日太平之时,高谈阔论者甚多,而今蒙军兵临城下,朕遍寻蔡州内外,能退蒙古之兵者竟无一人。朕值此万般无奈之下,得见道长,真乃上天不绝我大金国祚。” 闻金哀宗之言,道者沉稳地说道:“陛下何以知贫道有退敌之策?” 道者说完,金哀宗的脸上出现了一丝失落,但仍旧抱着期望说道:“道长身怀绝技且见识广博。朕虽自诩为天子,却不能通上天之意。朕深知,道长之智谋,今蔡州城无一人能与之相比。如若以道长之智,尚不能退蒙古之兵,真乃上天要绝我大金。” 金哀宗说完,道者缓缓起身,整理了稍乱的衣襟,以出世之人的面容说道:“非贫道藏良谋于心而不献也。实乃四季轮回,昼夜交替,王朝兴衰乃天道所致,非凡夫俗子所能妄测。此兵临城下之际,陛下唯有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尽人事,听天命。”金哀宗在心中不断回味这六个字,只是回味了半天,也不知道者所说的“人事”为何物?“天命”又在哪? 等回过神来,道者已经开始拜别金哀宗。不等金哀宗挽留,道者便转身往宫廷之外走去。 金哀宗正默思“尽人事,听天命”之意,见道者起身离去,一时没反应过来,竟忘了挽留。待道者走远,金哀宗似乎又想起了什么。便大声疾呼:“道长留步,敢问道长,如今天命在蒙或在金?” 道者虽已走远,但闻金哀宗之言,便也停下了脚步。在短暂停顿之后,道者言道:“来年正月十三,蔡州城下将再无蒙军一人一骑矣。陛下亦将无忧矣!” 说完,道者步伐渐疾,拂衣而去。数日之后,道者离开蔡州,云游四方,了无踪迹。 金哀宗闻道者之言大喜,在目送道者离开之后,即刻将蒙军会于来年正月十三退兵的消息传至举城上下,鼓励着守城的军民再坚持几个月。憧憬着等到来年正月一过,便可万事无忧。 然而,道者之言,真可信乎?道者之言,又真如金哀宗所领悟的那般? …… |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2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