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14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wangmingsong2011 2020-04-08 17:51:20 这段时间我的评论,感觉像在洗白安禄山,虽然我没有——但我始终认为杨国忠的责任是最大的。 安禄山、李隆基,甚至把杨玉环、史思明、严庄、田承嗣等所有人的责任加起来,我都觉得比他杨国忠小很多。 因为我们翻看了“底牌”,都知道安禄山本不好意思反李隆基,打算等老头断气。 而作为后世人的我们,翻看到的底牌是:李隆基在安禄山死后还活了五年——还是经历了宠信的武将叛乱,喜爱的妃子被逼死,晚景凄凉的...... ----------------------------- 是啊,我个人也觉得杨国忠的责任是最大的(当然李隆基用人失察的责任是逃不了的),没有他那些举动,安禄山不可能提前造反。 通鉴明确记载: 杨国忠与禄山不相悦,屡言禄山且反,上不听;国忠数以事激之,欲其速反以取信于上。禄山由是决意遽反。 |
|
@奇正2019 2020-04-08 22:08:56 高、封二将为哥舒翰做了警告提醒,哥舒翰又为后面平叛的将领做了警告提醒,藩镇开始做大,盖由此始也 ----------------------------- 是的,如果玄宗不犯这样的错误,安史之乱早就平定了,也不会造成后面的局面 |
@wangmingsong2011 2020-04-08 16:43:12 古代那种人口统计,拿来说人口少子化,这个感觉没劲。 ----------------------------- 关键是按史书记载的人口数也不支持他这种说法 |
@京城三少廊 2020-04-09 10:35:50 记号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武汉李云龙 2020-04-09 19:50:26 天宝十二年,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唐玄宗命有司审理。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 当杨国忠盯上安禄山时候,你说安禄山是反呢还是不反…… 所以,杨国忠逼反安禄山,是确切无疑…… 但是,是谁给了安禄山造反的能力,李隆基…… ----------------------------- 给了杨国忠逼反安禄山能力的,也是李隆基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7 在李隆基的催促下,连续三任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都曾出兵征讨小勃律,却每次都无功而返。 公元747年四月初,高仙芝奉命再次向小勃律发起攻击。 他带领一万名骑兵从安西出发,在经过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握瑟德(今新疆图木舒克)、疏勒(今新疆喀什)后,唐军遇到了此行的第一个难关——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 葱岭一带地势复杂,气候恶劣,在这样的地方行军,不仅要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还常常要面临暴风、雪崩等气象灾害,一般人即使什么也不拿要翻越也绝非易事,而唐军还随身带着各种武器装备以及干粮食品,可想而知会有多么艰难! 在这期间,高仙芝他们经历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他们不仅顺利地走了出来,而且依然没有放慢行军的脚步。 之所以这么急,是因为高仙芝知道,从这里到小勃律,一路都属高寒山区,每年除六、七、八三个月外,均为大雪封山期。 也就是说,留给他和唐军的时间,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七月十三日,也就是在他们出发三个多月后,吃尽千辛万苦,历经千难万险,走过千山万水,唐军终于到达了吐蕃人控制的军事要塞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的兰加尔)附近。 连云堡是通往小勃律的必经之地,吐蕃在堡中驻有守军一千余人,此外在城南十五里外还有一个依山而建的吐蕃军寨,驻军八九千人,合起来共有万余名兵力,与高仙芝所部大致相当,且以逸待劳,优势明显。 事实上,还没到连云堡城下,唐军就遇到了拦路虎——城外有一条河叫婆勒川,当时正好涨水,拦住了他们的去路。 看着湍急的河水,将士们都犯了愁。 高仙芝却不管这些,传令要求次日清晨渡河,且每人只能带三天的干粮。 这下,将士们更困惑了——渡河,说起来简单,可是这水那么急又那么深,怎么过法,您倒是说个办法啊?造桥?不要说明天,明年都不一定成;坐船?这鬼地方连根木头都找不到,到哪里去找船;游过去?可我们都是北方人,没人会游,除了梦游……这岂不是说,要想过河,只能靠做梦! 不过,困惑归困惑,由于高仙芝向来治军严明,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 第二天清晨,他们还是硬着头皮来到了河边。 没想到他们看到眼前的河水和昨天比浅若两河——昨天还深不见底,现在却浅得连一只鸡都淹不死,完全可以直接涉水走过去! 一时间,他们全都对高仙芝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们这位主帅太牛了! 如果让他搞足球,他会是梅西;如果让他搞研究,他会是爱因斯坦;如果让他搞历史,他会是云淡心远…… 当然,除了敬佩,他们心中还有疑问。 高仙芝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难道他有魔法? 当然不是。 其实高仙芝没有魔法,有的只是渊博的知识。 他知道这里的河水主要来自雪山融化而成,晚上气温低,融水少,流量自然会小很多。 就这样,最终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鞍,全都顺利地过了河。 之前一直如临大敌的高仙芝这才如释重负。 他笑着对身边的监军宦官(唐中期后出兵作战常以宦官负责督查,称监军,这也是李隆基的首创)边令诚说:要是吐蕃人趁我们渡河时发动袭击,我军必败无疑。现在我们已经布好了阵势,连云堡就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了! 随后,高仙芝立即命唐军发动强攻。 吐蕃守军虽然猝不及防,但依然凭借险要的地形顽强抵抗。 唐军一时奈何不得。 见正面攻击受阻,高仙芝召来了陌刀将李嗣业,给他下达了死命令:中午前务必给我解决战斗!解决不了战斗,我就解决你! |
|
@Ridiculogical 2020-04-10 15:53:38 之前的回帖没了。是因为提到胡汉在唐朝根本不是问题,还是怎么 。。。 另开话题:吐蕃的战斗力,应该不及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的盛时,而成了中唐的大患。契丹还没有成气候,这时的唐朝,外患相对还是较少,而军队的战斗力确实明显在走下坡路,经营西域也不是那么迫切,得失都不伤国本。除了朔方军,再远的几个(河西,陇右,安西)对于中央腹地来说,都是鞭长莫及的,最后有事,都指望不上多少。从历史上看,军事上西...... ----------------------------- 确实,唐玄宗在统治生涯的后期有些好大喜功了。 那段时候某些地方唐军(应该不是全部)的战斗力似乎确实有点退化,不说吐蕃了,就连南诏都几次战胜了剑南的唐军。 |
@奇正2019 2020-04-10 21:36:49 看这个地图,高大帅一直在祖国的边境线上平叛作战,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三天干粮,后勤补给困难,大唐能守住边疆的确不容易 ----------------------------- 是啊,这次远征很不容易。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实地考察了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后,对他的这次远征叹服不已: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
@ty_小马171 2020-04-11 12:56:53 世事难料,很多就是莫名其妙,虚无的事被硬生生整成事实,安禄山的事和刘据的事有点像。 ----------------------------- 是啊。也难怪当时人都非常痛恨杨国忠。 |
@autud 2020-04-11 17:07:36 李唐王朝在四川云贵经营有一个马场 ----------------------------- 唐代的马场应该主要在西北地区。 云贵?云南大部应该属于南诏吧。 |
@ciwill 2020-04-12 11:53:19 顶帖,留名!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8 李嗣业是唐军著名勇将,身长七尺,膂力过人,尤其善使陌刀。 所谓陌刀,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长柄两刃刀,前端尖锐,无论是劈、砍还是刺都有极大威力,他麾下的这支陌刀军,是高仙芝麾下战斗力最强的兵种。 见城头滚木擂石密集如雨,李嗣业并没有强攻,而是领兵从连云堡侧面的悬崖峭壁攀援而上,突然出现在了守军的侧后方。 要让正在全力防守正面唐军的吐蕃人一下子改变防守方向,相当于要让正在以200码速度全速前进的汽车一下子改变行进方向——绝对是不可能的。 可以这么说,在那一瞬间,吐蕃人对李嗣业几乎是不设防的。 面对李嗣业和他的陌刀军的猛砍猛杀,他们唯一来得及的反应只是一句出自本能的赞叹:卧槽…… 这是很多吐蕃人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就这样,在李嗣业这支奇兵出其不意的冲击下,吐蕃人的防线乱成了一团。 其余唐军见状趁机猛攻,很快就占领了连云堡。 这一战唐军共斩杀敌军五千余人,俘虏一千,缴获战马一千多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 但这次惨烈的战斗和西域险峻的地形却让监军边令诚吓破了胆,他说什么也不敢再往前走了:高将军,我最近痛经……不,痛风……痛得厉害,实在是走不动了,不如就让我在这里等你凯旋归来吧! 高仙芝也乐得少些掣肘,便分给他三千相对较弱的士兵留守连云堡,自己则带着其余人马继续向小勃律进军。 接下来的路越发难走。 三天后,唐军又遇到了新的挑战——坦驹岭。 坦驹岭海拔4688米,是兴都库什山(位于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最著名的险峻山口之一。 要想通过坦驹岭,必须沿冰川而上,别无其它捷径,而且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墙,冰缝如网,稍不注意,就会滑坠深渊,或者掉进冰川的裂缝里,一命呜呼。 在这样危险的路上行军,每个士兵的精神都时刻高度紧张,体力消耗都达到了极致。 他们的脚步越来越蹒跚,呼吸越来越粗重,眼神越来越涣散,心情也越来越低落。 除了身体的疲惫,更令他们担心的还有另一件事——前面有一座敌友不明的坚城:阿弩越城。 在又一次连续下了十几个几乎直上直下的陡坡后,将士们终于忍无可忍了——毕竟,人的承受能力就和憋尿能力一样是有上限的。 他们纷纷埋怨起来:高将军,你究竟要让我们去哪儿呢? 高仙芝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若有所思地说:如果阿弩越人肯投降我们就好办了。 话音未落,山的另一边就走过来了一支二十多人的队伍。 这些人全部胡人装扮,自称来自阿弩越,说他们的主公得知大唐军队到来,决定主动归降,特意派他们前来迎接。 除此以外,他们还提供了另一个宝贵的情报——吐蕃通向小勃律的娑夷河上的藤桥被砍断了,也就是说,如果唐军攻打小勃律,吐蕃军队根本不可能过来增援。 得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唐军上下就如连续阴跌不止的股票遇到了一个大利好——一下子止住了颓势,重新变得冲劲十足。 然而高仙芝的心中却有些忐忑不安。 因为他知道,其实这些所谓的阿弩越降人并不是真的,而是他为了提振士气找人假扮的。 万一阿弩越不肯投降,怎么办? 他心里完全没有底。 运气不好的人,往往怕什么就来什么;运气好的人,总是怕什么就不来什么。 现在的高仙芝显然属于后者。 最终他担心的事并没有发生——阿弩越城见唐朝大军到来,竟然真的不战而降了。 在城中休整一天、补足给养后,唐军继续开拔。 |
|
|
@黄龙12011 2020-04-13 15:39:56 小勃律就在今中印巴三分的克什米尔地区吧,中国控制的就在西藏阿里地区班公湖附近,距离新藏公路不远。真不明白,高仙芝要翻越帕米尔高原千辛万苦去打其,沿着今日新疆通往西藏的国道去不是更近路更好走,吐蕃进入西域也应该是走这条路吧,难道当时是先到达今班公湖翻越喜马拉雅山到达南边的今印巴控别的克什米尔,再翻过兴都库山脉,帕米尔高原到今新疆喀什地区? ----------------------------- 这个史书上记得很清楚啊。先到帕米尔,再到兴都库什山,再到小勃律。 旧唐书记载: 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又十馀日至握瑟德,又十馀日至疏勒,又二十馀日至葱岭守捉,又行二十馀日至播密川,又二十馀日至特勒满川,即五识匿国也……约七月十三日辰时会于吐蕃连云堡。……三日,至坦驹岭,直下峭峻四十馀里…… 具体路线,我也没考察过,不过似乎没看到对史书的记载有多少异议。 |
@奇正2019 2020-04-13 19:53:16 大将西政胆气豪,脚踏冰川挥陌刀 ----------------------------- 写得好 |
@武汉李云龙 2020-04-13 22:25:34 楼主你看唐代的陌刀跟现在的煽刀像不像,在不锈钢刀具没出来之前,老式的煽刀还有木炳…… ----------------------------- 居然 |
@平原_明月 2020-04-14 15:28:26 高仙芝的路线是完全没有问题。 从小勃律和吐蕃和亲以后 吐蕃就控制了瓦罕走廊,这是中原和吐蕃通往西域的要道,法显,玄奘都走过这条路。 高仙芝的军队翻上葱岭从侧后方袭击小勃律,也有为了让吐蕃的军事势力从瓦罕走廊撤出的意思。 从安西都护府出发,经过拔换城,疏勒,这段都是为了避开沙漠,沿着绿洲行军,往葱岭去,是因为唐朝在这里有驻军葱岭捉守,做起码的休整,奇袭连云堡后 吐蕃才暂时放弃了瓦罕走廊,...... ----------------------------- 受教了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49 前面不远就是小勃律,高仙芝命部将席元庆率一千精锐担任先锋,自己则率大军随后开拔。 席元庆快马加鞭,很快就抵达小勃律城下。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攻城,而是按照预先的安排对城里喊话:我们到这里来,不是要攻打你们的城池,只是想借个道去大勃律。小勃律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 小勃律人果然打开了城门——虽然他们并不十分相信席元庆的话,但他们更不相信自己能战胜唐军,因此两不信中相权取其轻,还是将信将疑地选择了相信席元庆。 没想到席元庆翻脸比翻身还快,竟然一进城就率部直扑王宫:缴枪不杀!不要让国王跑了!…… 小勃律国王大惊:你们不是借道吗?怎么变成劫道了! 他慌忙带着王后(吐蕃公主)和一帮大臣出逃,躲入了城外的山谷中,准备在那里等待吐蕃援军。 然而他的这个举动早就在高仙芝的预判之中。 席元庆临行前,高仙芝曾对他面授机宜:小勃律听说大唐军至,其君臣百姓定会躲进山谷。你只要说皇帝有令,愿意出降者奖赏金银绸缎,他们必然会出来。到时候你把那些大臣绑起来,听候我处置。记住,世界上没有用钱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用更多的钱去砸! 席元庆依计而行。 果然,在金钱的诱惑下,小勃律的多数臣民都先后走了出来,只有国王和王后这对孤家寡人还躲在深山的石窟之中。 此时高仙芝领着大部队也到了。 他立即把几名亲附吐蕃的大臣斩首示众,同时命席元庆火速赶赴六十里外娑夷河上的藤桥,将其砍断,以绝吐蕃人来援。 果然不出他所料——桥刚被拆毁,吐蕃人的援军就到了。 然而由于无法过河,他们只能望河兴叹——这条娑夷河,古称弱水,宽达百余米,波涛汹涌,且水的密度极小,连一根头发都无法浮起来,在这种恶劣的地形上重新造桥起码要一年时间。 而见援军无望,小勃律国王也只能出来投降。 至此,此次万里奔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一战,也让高仙芝成为了一个传奇。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在实地考察了高仙芝的行军路线后,对他的这次远征叹服不已: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扯远了,还是把镜头转回到现场吧。 征服小勃律后,高仙芝带着俘获的小勃律国王、王后踏上了归途。 在连云堡,他与留守在那里的监军边令诚再次见了面,随后一起东返。 得知高仙芝凯旋归来,边令诚也很开心,忍不住唱了起来:十五的月亮,照在连云堡,照在小勃律。宁静的夜晚,你也辛苦,我也辛苦。你战斗在小勃律的城墙边,我在梦里杀敌成万上千。啊,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可能是在他的极力鼓动下,高仙芝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便派使节先行入朝,直接向皇帝李隆基告捷。 没想到这一举动给他带来了大麻烦。 回到安西后,节度使夫蒙灵察不但没有为他接风洗尘,反而对他大发雷霆:你这个吃狗屎的高丽奴(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一句有些粗鲁,在这里我必须说明一下,这不是我写的,我只是史书的搬运工,史书原文就是“啖狗粪高丽奴”)!你的官是谁给你的,竟敢不等我处理,擅自向皇上报捷!高丽奴,你的罪当斩,只是你新立战功,暂且饶你一次! |
|
@人生有春也有秋 2020-04-16 14:13:08 @云淡心远 :本土豪赏10个 赞 (10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多谢老朋友打赏。 好久不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50 高仙芝也知道自己此次做法确实不合规矩,后悔莫及。 唉,其实这样的结果本是可以避免的,却还是发生了——就和若干年后发生的某次疫情一样。 无奈,他只好连连谢罪。 不过,高仙芝忍得下这口气,和他一起出征的监军边令诚却忍不了。 在他看来,这次胜利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打压高仙芝就是打压他。 他立刻给皇帝密奏,为高仙芝鸣冤叫屈,说高仙芝深入敌国万里,立下了奇功,却受到节度使夫蒙灵察的迫害,时刻担心有生命危险…… 李隆基闻言大为震惊,当即将夫蒙灵察征召回朝,同时将高仙芝提拔为安西节度使,成为大唐帝国派驻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 有了更大的空间,高仙芝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公元750年二月,他又再次远征,率军击破了依附吐蕃的朅师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俘虏其国王,另立亲唐朝的新君。 凭借一系列成功的军事行动,高仙芝在中亚的威名越来越盛。 草一得势,便容易疯长;人一得志,便容易猖狂。 高仙芝也没能免俗。 随着声望和地位的日益提高,他也变得日益骄傲,甚至开始肆意妄为。 当时中亚有个粟特人建立的石国(昭武九姓之一,国都柘枝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由于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居民善于经商,富甲一方。 这引起了高仙芝的注意。 因为他有个缺点:贪财。 公元750年底,他上书称石国无蕃臣礼,出兵讨伐石国。 这似乎并不是事实——按照史书的记载,其实石国对唐朝还是挺忠诚的,几年前其国王车鼻施还被李隆基册封为怀化王,并被赐以免死铁券。 但在强奸犯眼里,女人品德如何无关紧要,性感漂亮就是他侵犯的唯一原因;在高仙芝眼里,石国忠心与否并不重要,有钱富裕就是他侵略的全部理由。 国小力弱且毫无防备的石国当然不可能是唐朝大军的对手,高仙芝一到,他们就投降了,态度非常谦卑,也非常困惑:我们愿与大唐永结友好,绝不与大唐为敌。你就算怀疑地心引力,也不能怀疑我们对大唐的一片赤心。不知这次你们讨伐我国,是我们犯了何罪? 高仙芝轻蔑地笑了:犯了何罪,你去问老天爷吧。我只负责送你上天! 他悍然下令将石国的老弱全部杀死,王公大臣悉数掳往安西,而国王车鼻施则和之前俘虏的朅师国王一起被送往长安处斩。 与此同时,石国的财富也被高仙芝洗劫一空,占为己有。 他这次运回家的东西,据说仅宝石就有十余斛(古代容量单位,1斛相当于10斗或100升),黄金多到需要五六头骆驼来拉,其余财物更是不计其数——不过,我不是会计,就不一一列举了。 显然,这场高仙芝为了个人私利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极大地损害了大唐帝国在西域人心中的形象。 原本他们把唐朝当成公正无私的大哥,现在却发现竟然是蛮横无理的大盗! 石国有个王子在灭国时侥幸逃脱,身怀国仇家恨的他四处游说西域诸国出兵为他复仇,各国也都对高仙芝的残暴行径深感愤慨,都对石国的悲惨遭遇唇亡齿寒,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发表了反对唐朝霸权主义的共同宣言,结成了反唐同盟。 但他们也知道,唐军实在是太强大了,就算他们联合起来,也不可能是其对手。 毕竟,一百个鸡蛋组队也不可能斗得过石头,一百个弹弓结盟也不可能打得过AK47! 他们能做的的,只有引入外援。 |
安西四镇 |
@平原_明月 2020-04-17 10:45:10 说一下所谓贪财这个事,不是单为高仙芝洗白,而是《旧唐书》中也有说起,高仙芝“家财巨万,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按照他从正史中记载的人物处事待人的态度,高仙芝是个落拓任侠的性格,对士兵也从不克扣粮饷和上面的赏赐,?这点可以从日后潼关震彻山谷的士兵们大呼称枉能看出来。 天宝时期崇尚边功,安西军费耗资巨大,军制改革后,镇兵的军粮一部分国家供应,一部分靠屯田自给,安西二十屯,营田千顷,然...... ----------------------------- 做将军做到高仙芝这个地位,贪天之功比贪敛巨财更说的过去。 有道理。 其实细看的话,确实有点矛盾,一方面说:仙芝性贪,获石国大块瑟瑟十馀石、真金五六馲驼、名马宝玉称是。另一方面又说:至是立功,家财钜万,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 真正贪财的人,又怎么可能“颇能散施,人有所求,言无不应”呢? |
公告一下: 南北朝前期的书预计下个月出版上市。书名为《彪悍南北朝之枭雄的世纪》,封面出版社定的是这样的: |
@wangmingsong2011 2020-04-17 20:18:53 慷慨之人,又是靠着什么去慷慨的呢? 知兵能将,军纪严明、多谋善断、能征惯战之余,多数知道善待士卒,仗义疏财,急公好义。 好的,一个得军心的将领,平日里仗义疏财,他的钱又是哪里来的呢? 慷慨,和贪财或敛财,并不是对立的——没钱你咋慷慨? 我记得许多许多年前有部电视剧,叫《黑冰》,里面王志文饰演的男主郭小鹏,应该也是个“乐善好施”人。落了难,还能有边境地区的老太太因为当年的施恩而收留...... ----------------------------- 假设:太平洋地区的美军战区长官突然出兵收拾日本、韩国,原因是这俩国家不愿意多分摊美军驻军军费。引发朝鲜统一半岛,或者日韩投靠我国之类的后果。美国佬国内会怎么判断…… 这个假设似乎有点意思啊。 按照王兄的说法,我在文中说高仙芝变得肆意妄为,似乎应该还是合适的 |
@海州书生 2020-04-17 07:30:35 依靠暴力维持大唐统治,大唐最终被暴力撕成碎片。 ----------------------------- 这么说,似乎也有些过于片面了吧 |
@平原_明月 2020-04-18 02:16:37 当然我就是反驳贪财 并不是想说贪功比贪财好。 一个皇帝或官员贪财,可能搞得国家或地方民生凋敝,百姓卖儿鬻女,然而即使如此,往往能混来一口饭。而贪功却能搞得流血成海水,大军所过,寸草不生。 从这个角度上看 高仙芝的贪功危害远远大于贪财,这也是事实。不洗 ----------------------------- 有道理 |
@wangmingsong2011 2020-04-18 10:19:24 量所出之前,能不能审审所得? 审所得:世人皆知石崇豪奢,都知道他斗富、炫富,好像没人在意他咋起家的,给人感觉他的财富像石头缝里蹦出来似的。石崇的致富手段是劫富致富。 量所出:李嘉诚也做慈善,他的钱倒是比毒枭和劫匪干净。但是公摊面积敛聚多少,某城市物价、费用那么高,最后都是向他家交租。港人多恨他家? 毒枭已说不表。 另外,今天我国的某军兵种,连长营长媳妇生了儿子,旅长政委都会封资以...... ----------------------------- 受教了 |
@武汉李云龙 2020-04-19 15:03:44 主要是灭了石国,而且是偷袭,当然打仗嘛,只是漏跑了石国太子到处告状,还引来外援阿拉伯…… 双方干了一架,高仙芝大败,但阿拉伯人也被打疼了,出现了狼咬狗两怕…… 这下,高仙芝就悲剧了…… ----------------------------- 狼咬狗两怕。 似乎确实如此 |
我觉得如果不用贪财和贪功来描述高仙芝的话,也可以这么说。 高仙芝虽然这次发动对石国的军事行动可能是看中了石国的钱财,但他本人并不是个守财奴,他更渴望的是建功立业。 高仙芝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但战略方面或者大局观方面是有缺陷的。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51 西域诸国相中的外援是大食。 大食,即阿拉伯帝国,是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创建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它几乎与唐朝同时兴起(公元632年建国),那些狂热的穆斯林们以阿拉伯半岛为基地,打着圣战的旗号四处扩张,向西占领了北非和西班牙,向东则吞并了整个西亚和大半个中亚地区。 此时正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期,其国土范围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是当时亚欧大陆上唯一能与唐朝相媲美的超级大国。 就在高仙芝灭掉石国的这一年,也就是公元750年,大食帝国风云突变,阿拔斯家族取代倭马亚家族成为新的帝国统治者,由于倭马亚王朝旗帜尚白,故中国史书称其为白衣大食,而取代它的阿拔斯王朝旗帜尚黑,故史称其为黑衣大食。 当时黑衣大食负责中亚事务的是时任呼罗珊(今伊朗东北部以及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一带)总督的艾布·穆斯林。 艾布·穆斯林是阿拔斯王朝的开国第一功臣,也是此时大食最杰出的名将,战功卓著,经验丰富,在接到石国王子和西域诸国的求援信后,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自己向东扩张的好机会,当即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随后他坐镇于中亚重镇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在那里设立指挥部,亲自调兵遣将,准备东进。 然而他还没来得及行动,却听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高仙芝竟然先动手了! 原来,高仙芝在得知大食军队即将对自己发起进攻后,没有选择加强防务,而是决定主动出击。 就像我老婆心目中从来没有“要选对的,不选贵的”这个概念一样,高仙芝脑海中也从来没有“收缩防守,被动挨打”这个选项。 不管面对怎样的对手,不管面临怎样的形势,他想到的,都只会是进攻!进攻!再进攻! 他要先发制人,趁大食还没动手就先给它一个下马威,将它打残,将它打服!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高仙芝这次所带的兵力有三万人(此处有争议,阿拉伯史料中称唐军有十万人,但个人认为不大可能,在自然条件恶劣的中亚长途远征带这么多军队,后勤是吃不消的),除了自己麾下的安西军精锐两万人,还有依附于唐朝的葛逻禄(铁勒诸部之一,当时主要活动于阿尔泰山以西)、拔汗那(中亚古国之一,位于今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塔吉克交界处的费尔干纳盆地一带)等蕃人军队。 按照当时唐军的编制,安西四镇所辖兵力为两万四千,此次高仙芝一下子就调用了两万,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倾巢而出了。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安西唐军的主力部队大多为步兵,但每个士兵都配有战马,只有在打仗时才下马步战,因此机动性并不差。 公元751年七月,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高仙芝统率的这支蕃汉联军进抵了中亚名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塔拉兹附近),随即对城池发动猛攻。 然而由于守城的大食军早有准备,又依托坚城,以逸待劳,唐军一时无法攻下。 战局陷入了僵持。 而在艾布·穆斯林的调度下,此时大食的援军正在源源不断地赶来! 受命统领大食援军的是艾布·穆斯林手下的大将齐亚德。 大食军的数量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一般认为远多于唐军。 尽管众寡悬殊,高仙芝却依然毫不畏惧。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豺狼来了有猎枪,色狼来了有浪女…… 有什么可怕的? 他当即下令,除了留一部继续围攻怛罗斯城外,其余军队悉数列阵迎敌。 一场大战就此展开。 |
|
|
@奇正2019 2020-04-20 22:15:29 此时大唐边防部队打的是一场国际战争,不是局部地区爆发军事冲突,从这看,唐军的确无敌了,怪不得汉唐并称 ----------------------------- 从初唐到盛唐一直都是积极进取的风格,和后来的宋朝完全不同。 |
首页 上一页[13] 本页[14] 下一页[15]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