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23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22] 本页[23] 下一页[2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黄龙12011 2020-07-31 08:17:15 这次马嵬驿之变应与李亨无关,在李亨当太子期间,长期生活在李隆基威严的阴影之下,又受到李林甫的多次打压,年纪轻轻才三十零岁,头发都白了,小命朝不保夕,那有权力影响今次事变。 ----------------------------- 是的。不过史载陈玄礼在事前通过李辅国和李亨接触过,李亨估计是默许的。 |
@wangmingsong2011 2020-07-31 17:07:18 此时的禁军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行为,被后来某一军事团体学了去,周而复始的反复上演类似戏码。戏码背后,是武力、军事阶层的权力崛起。 马嵬坡的事,其实相比后来的种种戏码,是真的很温柔……人家还磕头谢罪…… ----------------------------- 是的,比起后来的晚唐五代来说,确实是温柔多了 |
|
@小小经C 2020-08-02 09:21:37 支持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且走且失 2020-07-31 09:01:42 楼主很爱老婆 ----------------------------- 观察真仔细 |
@奇正2019 2020-08-02 13:11:37 应该是自发,大家落到这步田地,皇帝没有一点表示,底层士兵总要有个交代,于是杀了杨国忠和杨贵妃!太子李亨根本就没这个胆量!从后来看,士兵们也就要这个结果,没有统一的行动和后续! ----------------------------- 有可能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93 李隆基心里其实还是想要去安逸富庶的蜀地,但考虑到前一天发生的那些事,他什么都没说。 最后还是刚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置顿史的韦谔为他解了围。 韦谔提出的,是一个折衷方案:要想回长安,必须要有足够抵抗叛军的兵力,如今我们人马太少,回长安无异于送死。而这里离长安太近,恐怕也不安全。我认为不如先到扶风(今陕西凤翔),再慢慢商量去哪里。 扶风在当时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郑州——是个重要的交通枢纽,道路四通八达,从那里既可以西进河陇,也能北上朔方或者南下巴蜀。 显然,这个提议充分考虑到了各方的需要,是几乎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李隆基就此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也都表示赞成。 就这样,队伍继续开拔。 可没走多远,他们就又不得不停了下来。 因为前面的路被堵住了——当地众多百姓跪在路上,黑压压一片,拦住了李隆基一行的去路。 父老们声泪俱下,苦苦哀求皇帝不要离开关中:长安宫阙,是陛下的家;历代陵寝,是陛下的根。陛下如今舍弃关中,又能往哪里去呢? 李隆基沉默不语。 他坐在马上,握着缰绳想了很久,但还是觉得留在关中太过危险,可是百姓们的话又十分在理,一时根本想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去跟他们解释——你总不能说自己逃离关中去蜀地是为了南下抗击南诏而进行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吧? 怎么办? 天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既然这个问题自己解决不了,那就找个挡箭牌吧。 他让太子李亨留下安抚百姓,自己纵马先走了:情况是这个样子的……不过,我现在内急,必须到前面的公厕上个厕所,皇太子聪明贤惠,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就由他在这里代表我,详细跟你们说明吧…… 见皇帝尿遁了,百姓只能又围住了太子:皇上既然不肯留下,殿下您就留下来吧。我等愿带着子弟追随殿下破贼,收复长安。如果殿下和皇上都走了,谁来为中原百姓作主呢? 他们越说越悲切,越说越激动,围上来的人也越来越多,转眼之间就达到了数千人! 李亨被里八层外八层地包围着,根本无法脱身。 他很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可是没有,只好找理由推脱说:皇上年事已高,这次又冒着危险远走避难,我作为儿子怎么能不在他身边尽孝?怎么能忍心离开他? 但百姓根本不听他的,还是不让他走,还是在不停地高呼:殿下别走!殿下别走!…… 有人甚至还在那里唱起了抖音神曲:你莫走! 无奈,李亨只能讪讪地回应道:我不走……只是,只是……我还没向皇上当面辞行,请大家允许我先将此事告知皇上,再决定是去是留。 说完,他又像A罩杯的平胸女人挤乳沟那样艰难地挤出了几滴眼泪,企图以此博得百姓的同情——原谅我,我是不得已的。 随后他翻身上马,想要拍马走人。 然而这次他依然没有走成。 因为他的缰绳被建宁王李倓(tán,李亨第三子)和宦官李辅国死死拉住了。 两人对他分析说:逆胡作难,导致天下分崩离析,如果我们不顺应民心,怎么可能重振河山?殿下此次跟着皇上一起入蜀,如果贼军烧毁栈道,我们就被困在蜀地了,这无异于将中原拱手让给了贼人。人心一旦离散,再要重新凝聚起来就难了,到时再想回到关中就不可能了!为今之计,只有召集西北的边防军,与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齐心协力,一起讨灭贼军,克复两京(长安、洛阳),平定四海,使社稷转危为安,再修复宫室迎回皇上,这才是大孝!何必执着于区区儿女之情,在意这短暂的分离? |
@wangmingsong2011 2020-08-03 13:03:31 乍一看到关中父老的这一番话,一瞬间瞬间想起了刘寄奴……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相似却不相同。 毕竟刘裕仅仅是个刚打进来没多久的解放者,顺带姓刘。关中的百姓就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管他有啥麻烦,他祖宗陵墓到底在哪。反正你姓刘,你祖宗陵墓就得在这,你就该留在这,这还得是首都。也不能光说小算盘,确实人家对“王师”有期许,家国大义也确实是关中父老惦念的。所以刘裕留了个小子。 到李隆基这里,具有极大...... ----------------------------- 是的,百姓对李唐还是很有感情的。要不然也不可能在安史之乱后又活了那么久。 |
@奇正2019 2020-08-04 00:05:56 从评论看,关于李亨的此时一举一动有很多版本了,这个肃宗我觉得在此时他说的每句话都是出自内心的,他根本就没什么心机,通俗说就是仁厚,还有点犟脾气!完全就是憋屈着自己!直到李泌出现,他才真好有自己的小心思 ----------------------------- 据说宦官李辅国在他这次行动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
NO.94 广平王李俶(chù,李亨长子)也极力劝父亲留下。 李亨是个明白人。 他知道,他现在面临的这种情况其实有点像软件使用前的许可协议——你根本无法不同意。 而且,这些百姓说的话也确实没错。 既然皇帝已经决定出逃了,他作为帝国的第二号人物就必须留下来!否则,中原百姓群龙无首,各地抵抗力量失去精神领袖,要想保住中原、保住大唐的江山社稷,就只能是痴心妄想! 更何况,他的内心其实早就盼望着能离开父亲单飞了。 因为他这个太子当得实在太憋屈了。 当太子这些年来,他一直受到父亲的猜疑和压制,从来没真正掌握过任何实权。 当太子这些年来,在父亲的默许下,他一直受到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迫害和打压,除了受气还是受气,受了气还得给别人赔笑脸,脸被别人抽肿了还得装出一副享受的样子“被您抽一巴掌我感觉比抽九五之尊还爽!”,左边脸被抽肿了还得主动把右边脸凑上去让别人继续抽“麻烦您这边再给我来一下!否则就不对称了!” 当太子这些年来,他别的本领没有学会,憋气的水平倒是练到了世界顶级——他虽然不会游泳,但只要腿上绑个沙袋,500米宽的渭河他可以在水底徒步横渡五个来回,不需要换一次气! 然而正如穷人往往不甘心做一辈子穷人总是时时渴望着发家致富一样,他这个受气包也不甘心当一辈子受气包,总是时刻都渴望着有朝一日能自由自在地尽情驰骋! 现在有这样一个独当一面的机会,他怎能不把它抓住? 因此,他最终还是决定答应百姓的请求,慷慨激昂地表示:我不走了!愿意留下来跟你们一起平叛! 那一瞬间,他感觉自己的形象似乎一下子高大了不少。 接着,李亨让李俶前去向皇帝禀报此事。 李隆基其实并没有走远,一直在前面不远处等太子归队。 没想到他左等右没等到太子的人影,却意外地等到了太子打算跟他分手的消息。 尽管毫无准备,但李隆基也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现实:这真是天意啊! 是啊,现在的他虽然依然还是皇帝,但早已威信扫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安禄山叛乱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那时的他完全是说一不二,而现在的他却只能是说说而已;那时的他就算随便说句屁话别人都当是真理,而现在他就算说的是真理别人也只当是句屁话! 想到这里,他只能长叹一声,随后从护驾的禁军中分出两千人马,让他们前去护卫太子,临行前还叮嘱说:太子仁孝,足以继承大业,你们要好好辅佐他! 禁军走后,他还觉得不放心,又命人前去转告太子:你努力去做,千万不要挂念我。西北各族,我待他们不薄,相信他们必会为你所用。 同时他又把太子的眷属也都交给了李亨,还让人转达了传位之意。 李亨当然坚辞不受。 就这样,父子两人从此分道扬镳,一个继续前往蜀地,一个则留在了关中。 对李亨来说,这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有人认为,此次百姓挽留他的事件很可能是李亨自己策划的。 这也许并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旧唐书·李辅国》传中明确记载:(马嵬之变后)辅国献计太子,请分玄宗麾下兵,北趋朔方,以图兴复…… 可见,李亨对与父亲分开行动是早有计划的。 不过,留下来的路并不好走。 与父亲分手后已是黄昏时分,李亨一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该往何处去? |
@且走且失 2020-08-06 19:17:49 晒一下楼主夫人长什么样? ----------------------------- 又不是什么明星,没什么看点的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95 其实这个问题,李亨心中早就有了答案:去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 对此,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前面说过,李隆基把国内的主要兵力都设置在了十大方镇,现在这十大方镇中的范阳(治所今北京)、平卢(治所今辽宁朝阳)两地已经为安禄山所控制;剑南(治所今四川成都)、岭南(治所今广东广州)、安西(治所今新疆库车)、北庭(治所今新疆吉木萨尔)又都太远,远水难解近火;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离安禄山的根据地洛阳和河北又太近,太危险;而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陇右(治所今青海乐都)的主力大部分跟着哥舒翰一起东征,潼关战败后余众很多都投降了叛军,剩下的军队已经不多了,且他们的兄弟朋友不少都身在叛军之中,难保不产生异心。 相比之下,朔方军的实力没有受到过任何损失,所处的地理位置也十分有利,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在李亨看来,朔方不仅是他最优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不过,作为一个城府很深的人,他并没有直接表态,而是授意他的两个儿子唱了曲双簧。 负责发问的,是广平王李俶:天色已晚,此地不可久留,各位觉得我们该去哪儿比较合适? 众人都面面相觑,李亨也一言不发。 见没人吭声,建宁王李倓便代父亲说出了他想说的话:殿下多年前曾遥领过朔方节度使,将领们逢年过节总要来信问候殿下,对这些将领的名号,连我都略知一二,何况是殿下!更重要的是,朔方距离我们这里最近,且兵马强盛。眼下叛军刚进入长安,暂时无暇攻城略地,我们应利用这个机会火速前往朔方,再图谋大计,这是上策! 大家对此都没有异议。 方向已定,李亨下令连夜出发。 一路上他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紧张是因为怕叛军会追上来,兴奋是因为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摆脱了父亲的控制,有着如鸟儿出樊笼、农奴得解放、结婚十年老婆带着孩子回娘家要等十天后才回来一般的自由! 他带着他的家人和部下彻夜狂奔,即使滴米未进,他也根本不觉得饿;即使分秒未眠,他也丝毫不觉得累;即使四周一片漆黑,他的心中也是一片光明…… 就这样,他们一路疾驰,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于第二天清晨抵达新平(今陕西彬州),这才停下来喘了口气。 李亨清点部下,发现他身边竟然只剩下了几百人——其余的都在半路走散了或者逃亡了! 不过他对此并不十分在意,又马不停蹄继续上路。 一路上见到的都是一片混乱,各地的地方官大多望风而逃。 为了杀鸡儆猴,他甚至连着杀了两个逃命的太守。 这也让李亨本来高涨的情绪低落了下来:难道大唐的人心就这么散了么?难道局势已经不可收拾了么? 好在,他并没有郁闷太久。 走到乌氏驿(今甘肃泾川北)的时候,他遇到了带着粮食、衣服前来迎接的彭原(今甘肃宁县)太守李遵。 终于见到了第一个迎接他的地方大员,李亨比第一次参加约会的少女还要激动。 随后他跟着李遵来到彭原,在城里招募了几百人以补充兵员。 接着他又继续西行,来到平凉(今甘肃平凉)。 平凉地当关中通往西北的要冲,位置十分重要,当地还有一个大型的牧马场,里面有战马数万匹——战马在冷兵器时代是极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李亨便在此停驻下来,继续招兵买马,又招到了五百人。 之后几天,他一直没有出平凉一步。 平凉距离朔方军的驻地灵武已经很近了,为什么之前一直心急火燎赶路的他现在反而不着急了呢? |
|
@黄龙12011 2020-08-07 08:53:09 李亨北上灵武,宦官李辅国和其次子李倓的支持起了重要作用,也是两人日后崛起提供了政治资本。遗憾的是,这两人最后都不得善终。 ----------------------------- 是的。 |
首页 上一页[22] 本页[23] 下一页[24]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