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24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23] 本页[24] 下一页[25]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qflj888 2020-08-07 17:02:37 写的不错! ----------------------------- 谢谢夸奖,欢迎常来 |
|
@旧时艳阳 2020-08-08 06:50:16 签订出版协议没有? ----------------------------- 签了。 |
因这几天在外地有事,《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这个帖子将暂停更新,预计8月14日(本周五)恢复更新。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
@段心尘 2020-08-12 08:07:58 我们这方言也叫芫荽 ----------------------------- 我还以为芫荽是书面用语 |
@frankypfan 2020-08-13 13:03:31 唐帝国的记号 ----------------------------- 是的,大唐帝国很值得研究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96 难道李亨改主意,不想去灵武了? 当然不是。 李亨之所以在平凉逗留不进,其实是经过仔细考虑的。 当时局势极为复杂,他并不清楚朔方军将的立场,万一将领们有异心,他这样过去不就等于是自投罗网? 更何况,就算他们依然忠于唐朝,他作为国家的储君,如果这样像丧家犬一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地前去投靠,岂不是非常没有面子? 因此,他只能留在平凉,忐忑不安地等着朔方将领前来接驾。 他们会来吗? 如果来了,是真心迎接他的,还是会将他出卖给叛军? …… 对此他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 此时他的心情,就仿佛一个懵懂的少女在等第一次见面的网友,既怕对方不来,又怕对方乱来…… 好在,他并没有等待太久。 当时由于节度使郭子仪还在河北前线,主持朔方全面工作的是留后杜鸿渐。 听说太子已经到了平凉,杜鸿渐马上召集六城水陆运使魏少游、节度判官崔漪、盐池判官李涵等人商议。 他慷慨激昂地说:平凉虽然位置颇为重要,但不是屯兵之所,而灵武却兵精粮足,如果我们把太子迎到这里,然后再北收各城兵马,西发河陇劲骑,南下剪除叛贼,收复中原,这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 几个人对此都表示赞同。 随后他们推选出身于李唐宗室的李涵担任使者,让他带着邀请函以及记载有朔方士兵、马匹、兵器、粮草、布帛等各种军需物资储备情况的账簿前往平凉,盛情邀请太子移驾灵武。 李涵的到来,让李亨喜出望外。 但矜持的他并没有马上答应:容我再考虑考虑哈。 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口头禅——在夹缝中当了多年太子,他早已习惯了不随便表态,要让他敞开心胸除非是上手术台。 此时原河西司马裴冕被调任御史中丞,在赴任途中正好路过平凉。 见到李亨后,他也鼓动如簧之舌,极力劝太子到灵武去:灵武是个好地方,有兵有粮又有枪。将士都身经百战,堪比最硬的合金钢…… 李亨这才勉强应承下来。 之后他打点行装,与李涵等人一起前往灵武。 得知李亨到来,杜鸿渐早已在平凉北境迎候。 见到李亨后,他又慷慨激昂地进言道:如今各郡县大多在坚守拒敌,等待复兴。朔方乃天下劲兵所在,殿下若从灵武起兵,挥师长驱,再传檄四方,收揽忠义,讨平逆贼指日可待! 李亨连连点头称是。 他心里由衷地觉得,看来这次选择来灵武是无比正确的! 七月九日,在杜鸿渐等人的扈从下,李亨一行抵达了灵武。 负责后勤的魏少游恭恭敬敬地将他迎进了早已修葺一新的行宫。 见里面的装饰、器物、帷帐等全都仿造皇宫,极尽奢华,李亨面露不悦,马上命人将其一一撤除,只留下基本的生活用具。 因为他知道,现在国家正处于危难之际,自己的地位也还远没有稳固下来,这个时候他必须作出与将士同甘共苦的姿态,绝不能沉迷于享受,否则必然会失去人心! 本想拍马屁的杜鸿渐这一记拍在了马脚上,感觉有些尴尬——人家一心想减肥,你却偏偏给他送大鱼大肉,这不是搞反了嘛。 但他并没有灰心。 在他看来,拍马屁就和打仗一样,胜败乃兵家常事,无所谓的。 一记不成,那就再生一记。 很快,他又准备了一记更大的马屁——劝进。 他与裴冕等人联名上表,请求李亨登基称帝,理由是李隆基在马嵬和李亨分手时曾要传位给他。 |
|
@wangmingsong2011 2020-08-14 13:06:02 李亨走一半而犹豫,可以理解。真的是到这份上,人家要是反了,你也没啥办法。 这里是真的得夸一夸朔方军了,战斗力强悍的同时,人家政治也合格——不止是合格,是优秀,板荡识忠臣那种优秀。 一听说太子李亨到平凉了,立即开会讨论。参会人员,主持会议的是留守负责人杜鸿渐,参会的都是重要人物: 六城水陆运使,就算不明白官制,一听也明白,掌管物资调动、运输,其实理解成后勤负责人,没啥问题吧? 节度...... ----------------------------- 王兄分析得非常不错。 朔方军的优异表现对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至关重要。 |
@黄龙12011 2020-08-14 09:27:48 这个灵武古城看起来好新,是否现代建的,自从西夏崛起后,宁夏一带政冶中心已转移到黄河以北的银川了。 ----------------------------- 估计是仿古建筑 |
@奇正2019 2020-08-14 09:30:27 朔方留后直接替郭子仪当家了,充分说明郭子仪真是长者之风,李光弼是郭子仪手下和郭子仪吵闹不休,郭子仪知道他是个人才不计较,这也许是汾阳王甚得军心的根本原因! ----------------------------- 是的,郭子仪的宽厚是出名的 |
@王杰维 2020-08-16 10:51:33 今日巡山 ----------------------------- 欢迎常来巡山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97 这正是李亨此时所需要的。 从个人角度看,他现在已经46岁了,在太子的位子上也已坐了整整18年,这18年中他过得极其压抑,时刻都战战兢兢,时刻都小心翼翼,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每次想放屁的时候都只能硬憋回去,这样的罪他早受够了,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皇位扬眉吐气! 而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他也必须这么做。 只有当了皇帝,他才能有足够的资格号令四方,才能领导各地将领打赢这场大唐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平叛战争! 不过,想是这么想,但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的惯例,他是不能一下子就同意的。 因此,他理所当然地拒绝了。 同样按照中国历史上一直以来的惯例,裴冕等人也理所当然地不会就此罢手。 他们又再次当面进言说:现在皇上厌倦政治,去了蜀地避难,可是国家总得有人来领导,这是天意,不能违抗。如果殿下一味犹豫退让,恐怕会失去人心,大唐未来的前景就不好说了。这么明白的事,连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何况是贤明的殿下! 李亨当然还是不答应:平定叛逆,然后奉迎皇上回京,我作为太子侍奉在皇上左右,这岂不是一件美事!你们说得太过了! 裴冕、杜鸿渐也继续进谏:殿下担任太子多年,早已是众望所归,如今国难当头,应该站出来领导这个国家。更何况,将士们之所以冒着千辛万苦追随殿下,就是为了搏取功名。殿下所处的地位越高,手中的权力越大,将士们才感觉越有奔头!这就好比,如果殿下您手里只有一百块,就算给我百分之百,我也只有一百块;但如果殿下您手里有一百亿,就算只给我万分之一,我也可以拿到一百万!一百万收入的人当然比一百块收入的人干劲更大! 李亨依然不置可否。 之后,裴冕等人又连续五次上表劝进——通常情况下三次就已经够了,但我们知道李亨这个人做事一向都是扭扭捏捏的,所以要五次。 李亨这才勉为其难地点头表示同意。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也就是抵达灵武仅三天后,李亨在灵武城的南楼正式登上了帝位,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 他任命裴冕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杜鸿渐、崔漪为中书舍人,其他将吏也各有任命。 尽管这个新成立的朝廷文武官员加起来只有不到三十人——看起来如同一个草台班子;尽管朝廷的制度还很不完善——官员们对他的态度还像澡堂里的拖鞋一样没大没小;尽管整个即位仪式非常寒酸简陋——普通中产阶级的婚礼仪式都比它隆重,但感情很少外露的李亨还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是啊,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他终于第一次摆脱了父亲的阴影,他终于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班子,他终于第一次可以不用再看别人的脸色,他终于第一次可以不用再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他终于第一次可以堂堂正正地发号施令! 对儿子李亨称帝、自己已被尊为太上皇的消息,李隆基一无所知。 他那时还在前往成都的旅途中。 他这一路走来也非常不容易。 与李亨分手后,李隆基继续西行,两天后抵达岐山(今陕西岐山),刚想停下来休息会,却又听到了叛军前锋已经逼近的传言,没办法只能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动身,又一口气跑到了扶风(今陕西凤翔)。 由于之前曾说过到扶风后再决定去往何处,因此到了这里,士兵们就再也不肯往前走了。 李隆基打算去剑南的意图也不得不公开了。 这让本来就牢骚满腹的士兵们更加怨气冲天。 |
|
@wangmingsong2011 2020-08-17 12:17:45 貌似后世对杜鸿渐等人评价一直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撺掇李亨干这“无君无父”的事。 其实,想想人家当时的情况下这么干得多必要? 老皇帝李隆基……这责任大了去了。 不是他,安禄山当年就被砍了。 不是他,安禄山绝不会有这么大势力。 不是他,安禄山不会冒出反心。 不是他的昏庸糊涂,安禄山甚至不会起兵反(晚两年安禄山直接病死了该)。 不是他的偏听偏信和怯懦逃跑,安禄山的叛军可能...... ----------------------------- 虽说有名誉、权力、地位的成份,也有李亨甚至文武将吏的野心。可是,再怎么说,李亨当皇帝,其实是接过了这个责任——扫平叛军、重整山河的责任,虽然他做的也并不出彩。 王兄说得很对。 |
@黄龙12011 2020-08-17 08:52:09 李享命也太苦了,做太子时朝不保夕,做皇帝时忙于平乱,乱还未平完自己又没了,反正没一天好日子过。 ----------------------------- 是啊,不过命苦也不能完全怪别人——李亨在当上皇帝后犯了很多错,否则也许早就可以平定叛乱当上太平天子了。 |
首页 上一页[23] 本页[24] 下一页[25]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