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31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30] 本页[31] 下一页[32]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24 阿史那承庆陷入了沉思。 想来想去,他觉得史思明的话似乎也不无道理,加上现在他是在别人的地盘上,人数又处于劣势,真要对抗起来也未必占得了便宜,因此最后他决定还是按照史思明的要求暂时收起武器,先入城再说。 毕竟,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史思明真的没有异心呢? 可惜在这个世界上,万一的事是99.99%都不会发生的。 进入范阳城内后,史思明将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两人引入内室,盛情款待,宾主双方言谈甚欢,阿史那承庆也就逐渐放下了戒心。 此时的他也许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已经成了光杆司令! 他带过来的五千士兵,竟然一入城就被史思明的部队缴了械,随后被告知了两个选择:愿意回家的提供路费;愿意留下为史思明效力的则重重有赏。 在高额奖金的诱惑下,这些士兵除了极少人选择回家外,大多数都开开心心地跳了槽,随后被打散分配到了史思明麾下各营。 没有了自己的部队,阿史那承庆和安守忠自然只能任人宰割了。 史思明下令将安守忠斩首,阿史那承庆则被关进了大牢。 之后史思明又联络了自己的老搭档——驻守大同(今山西大同)的叛军河东节度使高秀岩,两人一起派使者前往长安向唐朝皇帝李亨递上降表,表示愿以所辖十三个郡和八万士兵投降。 李亨喜出望外,当即封史思明为归义王、范阳节度使。 史思明归降的消息,仿佛春风融化冰雪一样将李亨心中本来还有的些许担忧一下子全都化为了乌有。 他只觉得心旷神怡心花怒放,浑身每个毛孔都是那么舒泰! 是啊,曾经蔓延了大半个帝国的叛乱至此已经基本被扑灭了,虽然安庆绪还占据着河北南部的邺郡一带,但已是苟延残喘、命悬一线、兔子尾巴长不了了…… 由于自认为大局已定,李亨没有派兵直捣邺郡(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是他犯下的又一大错误),而是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别的地方。 排在首位的,是他始终魂牵梦绕的“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要事——奉迎太上皇李隆基还京。 公元757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得知李隆基一行抵达凤翔(今陕西凤翔),他马上派三千精锐骑兵前往迎(监)接(督)。 老到的李隆基当然知道儿子是什么意思,立即识趣地命自己从成都带过来的扈从军队将所有兵器都存入凤翔郡的库房中——那意思就和看到警察拿枪指着自己就举手抱头差不多——我不会反抗,我也没有能力反抗。就算虐我千百遍,我也不会有意见! 十二月三日,李隆基抵达了长安以西四十里的一处行宫——咸阳望贤宫。 一年半前他逃离长安时也曾经过这里。 旧地重游,但他的心中却并不激动,只感到有些不安。 因为他知道,李亨会到这里来接驾。 已经当了皇帝的儿子会怎样对他呢? 他心中并没有底。 很快,李亨来了——他穿的,不是天子专用的黄袍,而是臣子所穿的紫袍。 远远见到站在望贤宫南楼的父亲,他立即翻身下马,随后如大臣面见皇帝一样小步前行,跪拜于楼下。 李隆基见状连忙下楼,伸手想把李亨扶起来,激动的泪水忍不住夺眶而出。 李亨没有动,只是抱着父亲的大腿哭泣不止。 李隆基命人取来黄袍,将其披在儿子身上。 李亨还是跪在地上,一再推辞。 李隆基苦口婆心地劝他:天意、人心都已归属于你,你就不要推辞了。我现在能安度晚年,都是因为你的孝心啊!…… 然而不管他说什么,不管他怎么说,李亨都不答应,只是不停地摇头。 过了很久,直到腿跪得麻得受不了、脖子晃得酸得受不了、尿也憋得胀得受不了了,李亨才不得不勉为其难地穿上了黄袍。 可他的表情却依然是那么不情愿,那么委屈,看上去似乎不像是要他当天下地位最高的皇帝,倒像是一个良家妇女让人骗进了青楼被老鸨逼着接客! |
|
@添牙海角牧羊人 2020-10-25 20:56:47 心远的贴就不要催更了,节假日不更是惯例,虽然我也忍了好久,但是谁也奈何不了他,哈哈!!! ----------------------------- 没办法,写得慢。多谢理解 |
@奇正2019 2020-10-26 00:22:08 顶!又要杀皇帝了 ----------------------------- 这个可能还得稍等一段时间 |
@ciwill 2020-10-26 23:03:41 顶贴,兄弟!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奇正2019 2020-10-27 11:52:25 是的!开始转入宫廷斗争了!李亨八成的心思放在防备李隆基身上了 ----------------------------- 是啊,平叛尚未成功,李亨这个人就把精力放到内斗上了。他这个人可能还是太缺乏安全感了 |
@ty_宇涵785 2020-10-27 15:02:52 加油,继续 ----------------------------- 谢谢,我会用心写下去的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25 由于离长安还有一段路,父子俩必须在望贤宫住一夜。 李亨要父亲住在正殿,李隆基不同意:不行,这里是天子待的地方,只能由你来住。 李亨当然不同意父亲的不同意,李隆基也不同意儿子不同意自己的不同意,李亨则依然不同意父亲不同意自己不同意父亲的不同意…… 两人鸡生蛋蛋生鸡一样争辩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李亨凭借年龄和体力上的优势,强行扶着父亲登上正殿、坐上御榻,李隆基才没有继续谦让——不是不想谦让,是他已经累得站不起来了。 吃饭的时候,御厨每上一道菜,李亨都要先尝一筷,只有觉得味道可口,才让人进献给父亲。 不过,我觉得李亨这种做法也许并不能算是真的孝顺——毕竟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很喜欢吃的香菜我妈就避之唯恐不及,我那时要是给她吃香菜,她肯定会给我吃生活! 但李亨的情况似乎不一样。 他要的,并不是真的孝顺,而是看起来显得很孝顺;他在乎的,不是父亲爱吃什么,而是看起来他很在乎父亲爱吃什么…… 李隆基也很清楚自己现在的处境。 他现在的身份说好听点叫太上皇,说实在点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权力的退休的老头,一切都得看皇帝儿子的脸色行事,坐在这个位子上,可以不识字,但一定不能不识相。 因此,对儿子送给他吃的东西,就算再不喜欢,他含着泪也要吃完,不仅要光盘,还要每吃一道菜就点一次赞! 次日,车驾启程前往长安。 李亨先是鞍前马后为父亲试马,李隆基上马后,他又亲自为父亲牵马。 后来李隆基再三劝阻,他才不得不坐上了自己的坐骑,走在前面带路。 可一路上他却始终都走在路边,把宽敞的驰道(皇帝专用的大道)都让给了李隆基。 见儿子演得这么卖力,李隆基自然也不能惜力。 他无比激动地对左右说:我当了五十年的天子,都没有感觉到尊贵;现在当了天子的父亲,才感觉到无比尊贵! 这话当然不仅是说给身边人听的。 它更是说给儿子听的! 抵达长安后,李隆基先是在大明宫含元殿抚慰百官,接着又去长乐殿拜谒祖宗牌位,随后回到兴庆宫住了下来。 之后,李亨又多次上表,不厌其烦地表示自己愿意回到东宫,请父亲重登大位。 李隆基当然一一予以驳回。 十二月二十一日,李隆基登临宣政殿,当着百官的面,将之前李亨在灵武没有接受的传国玉玺亲手交给李亨。 这回李亨没有再拒绝。 因为他知道,再长的雨季总有停止的一天,再长的程序也有结束的一刻。 现在应该是可以大功告成了。 于是,他作出一副接受烫手山芋不小心被烫到了疼得眼泪都掉下来了难受无比的样子,不情不愿地接受了玉玺。 至此,李亨总算松了口气——权力的交接终于圆满完成了! 对自己的表现,他非常满意。 但谁都看得出,这不是表现,而是表演。 李亨不但是皇帝,也是影帝! 先是穿紫袍,接着又住偏殿,之后还避驰道,还请求回东宫…… 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向外界表明自己不想当皇帝,李隆基则一遍遍地拒绝他的请求,这一切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父慈子孝,一片欢乐祥和,但其实越是这样,越是让人感觉假——假得就像戴着桔红色安全帽站在路边卖工地里挖出的古董的骗子手里拿的画有一个骑自行车男子的明代青花瓷一样明显。 不过,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李亨本人肯定是不会有这种感觉的。 他发自内心地觉得,只有通过这一套繁琐到罗嗦的程序,让自己当初来路不怎么正的天子名分得到父亲的追认,而且是反反复复的追认,他的帝位才能得到彻底的巩固,他坐在这个位子上才能感到彻底的安心。 可惜的是,他与父亲李隆基之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无比和谐的气氛并没有维持多长的时间。 |
|
@wangmingsong2011 2020-10-28 11:50:59 做作的紧,看不下去 ----------------------------- 同感 |
@奇正2019 2020-10-29 13:11:15 终于追认皇帝封号成功!就这个传国玉玺后来在皇帝的又一次出逃彻底丢失了,至今沦为未解之谜!那个青花瓷画个骑自行车的男的是韩信 ----------------------------- 是啊,李泌不在身边了,李亨这个人最后还是没听李泌的。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26 父子俩很快就在处罚投敌的叛臣张均、张垍兄弟一事上产生了分歧。 叛军占据洛阳、长安两京后,不少原唐朝官员都或主动或被迫地加入了叛军,成为伪燕朝的属官,其中最有名的是前宰相陈希烈、前河南尹达奚珣以及前宰相张说的两个儿子张均、张垍等人。 两京收复后,如何惩治这些叛臣成为朝廷中万众瞩目的一件大事。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李亨决定采纳礼部尚书李岘的建议,综合考虑情节轻重、地位高低、影响大小等因素,将叛臣分为六等。 原河南尹达奚珣等十八人被定为一等重罪,在长安城闹市中斩首示众; 前宰相陈希烈等七人被判为二等,赐死于大理寺; 其余的则被列为三到六等,分别处以杖刑、流放或贬谪…… 张均、张垍兄弟在伪政权中都曾担任过宰相级别的高官,按理应当处死,但因二人的父亲张说曾对李亨有恩,李亨想要网开一面,从轻发落。 李隆基不同意:这两人深受皇恩,张垍还是驸马(他娶了李隆基之女宁亲公主),却叛国投敌,影响极坏,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李亨苦苦请求:若非张说父子,儿臣不会有今天。如果儿臣不能保住张均、张垍的性命,将来有何脸面见张说于九泉之下! 然而李隆基却依然不肯让步,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看在你的份上,张垍可以流放到岭南,但张均无论如何都要死,你就别再为他求情了! 见李隆基的态度如此强硬,李亨很是不悦:我不过是对你示弱,你却当我软弱;我不过是想让你受用,你却当我没用;我不过是对你尊重,你却丝毫不知轻重;我不过是场面上给你留点面子,你却把我当成了三岁小孩子! 当然,这些话他并没有说出口。 不过,尽管没有和父亲当面争辩,但最后他还是把李隆基的话当成了耳旁风,下令免去了张均的死罪,流放到合浦郡(今广西合浦)。 通过这一举动,李亨向外界释放出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如今一切都由朕说了算,太上皇只不过是朕用来装点门面的一个吉祥物!他现在的地位相当于后世的津巴布韦币,看面值似乎挺唬人,但实际上却屁用没有! 除了张均兄弟,李亨赦免的担任过伪职的官员中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诗人王维。 王维在伪燕朝曾担任给事中,本来也要被定以重罪,但由于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王缙曾任太原少尹,协助李光弼守太原,为平叛立下了大功,两京收复后回朝担任刑部侍郎)竭力相救,甚至不惜以放弃自己的官职来为哥哥赎罪,最终王维安然无恙——非但没受到任何处罚,还被任命为正五品的太子中允! 相传王维之所以能脱险,除了弟弟王缙的帮忙,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他陷于贼营时写过的一首诗。 当时安禄山在洛阳皇宫中的凝碧池宴请群臣,让掳获的梨园弟子(李隆基酷爱音乐,经常在大明宫内的梨园培训艺人,称他们为梨园弟子)为他奏乐助兴。 没想到有个叫雷海清的演奏者却拒不从命,他不仅不演,还将乐器狠狠地摔在地上,并西向恸哭,惹得安禄山勃然大怒,当场下令将雷海清以肢解的酷刑处死。 王维听说此事后非常感慨,在朋友裴迪来看望他时偷偷给裴迪题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后来这首诗不知怎么传到了李亨那里——估计是通过裴迪或王缙,李亨读了非常感动。 看来王维虽然身在贼营,但心还是向着唐朝的! 就这样,王维最终逃过了一劫。 |
|
@wangmingsong2011 2020-10-30 12:52:24 朝廷反攻打回来了,那伪官们当然就要倒霉了。 老李家这爷俩……我觉得按照下面,都明白: …………………………………………………………………………………………………………………………………………………………………………………………………………………………………………………………………………………………………………………………………………………………………………………………………………………...... ----------------------------- 哈哈 |
@Ridiculogical 2020-10-30 18:45:21 王维是真的有才,才能免罪吧 ----------------------------- 王维的才华应该也很重要,毕竟他的诗当时名气很大。 他看起来似乎也是个挺善于明哲保身的人,在陷于安禄山阵营的时候给自己的朋友写了这么一首怀念唐朝的诗,为将来留好了一定的退路——如果唐朝没有光复两京,他的朋友肯定不会把这首诗拿出来;如果唐朝赢了,这首诗也可以证明他心里其实是身在叛营心在唐。 |
@奇正2019 2020-10-31 13:18:53 不仅又让人想起来了严庄 ----------------------------- 是啊,严庄是安禄山的谋主,最后居然得到了善终。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27 有罚就有赏。 惩治叛臣的事做完了,接下来李亨要做的自然是奖励功臣。 收复两京的名义主帅广平王李俶晋封楚王(次年三月改封成王,五月被立为太子,并改名李豫),副帅郭子仪加封司徒,李光弼升任司空,张良娣则被封为淑妃(次年三月又被立为皇后),其余所有跟随李隆基、李亨父子从成都、灵武回来的扈从有功之臣也都一一得到了封赏。 对于在这场战事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李亨也没有忘记。 他开出了一个长长的表彰名单:李憕、卢奕、蒋清、张介然、颜杲卿、袁履谦、许远…… 这些人都得到了他的追封,子孙也都恩荫授官。 对名单中的大多数人,大家都没有意见,但其中有一个名字,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 此人就是不久前壮烈殉国的张巡。 前面说过,张巡在河南大多数地方陷入敌手的不利情况下,一直在雍丘(今河南杞县)坚持抵抗,多次击退了叛军的围攻,成为唐朝在河南地区的一面旗帜。 但后来随着潼关、长安的相继陷落,他面临的局势也日益严峻。 从公元756年六月十三日唐玄宗李隆基逃离长安,到七月十二日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继位,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唐朝中央政府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仿佛清晨的露水消失在阳光下,仿佛你我的青春消失在岁月中…… 没有人知道皇帝在哪里,朝廷在哪里,甚至也没有人知道皇帝还在不在,朝廷还在不在。 很多人因此陷入了迷茫。 是啊,皇帝是帝国的灵魂,是臣民的精神支柱,是暗夜海洋里灯塔一样的人,是漫漫旅途中导航一样的人,是大河长桥上桥墩一样的人…… 皇帝不见了,人们心中的世界也塌了。 他们失魂落魄,失眠多梦,失去了对生活的乐趣,失去了对X生活的兴趣…… 与其他很多地方一样,此时雍丘城内也是一片人心惶惶。 叛军大将令狐潮趁机卷土重来,再次进逼雍丘,随后又写信招降:你们的皇帝都失踪了,你们还向谁尽忠呢?正如一个未婚者不能忠于他根本不存在的婚姻,你们也不能忠于一个根本不存在的皇帝啊! 有人动摇了。 城内六名将领一起找到了主帅张巡,劝他说:如今敌强我弱,雍丘城早晚都是保不住的,况且现在连皇帝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不如投降算了。我本将心照皇帝,奈何皇帝不见了…… 张巡答应得很爽快:好!明天我就把大家都召来,一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他没有食言,第二天果然把全体将士都集结到了一起。 张巡在大堂中央挂上皇帝李隆基的画像,随后率领将士们一起向皇帝画像行礼。 这六名将领当然也在其中。 不过当时他们并未感觉到有异样。 搞二婚不都要先领离婚证书嘛,事二主当然也需要先走这样的程序,辞旧迎新嘛,正常。 但接下来他们就傻眼了。 张巡先是发表了一通热情洋溢的演说,大意是:看片要做到眼中无码,心中有码;此刻要做到眼中没皇帝,心中有皇帝;万里长城永不倒,忠君报国的心永不改…… 接着他脸色一变,眼睛一瞪,桌子一拍,痛斥这六名将领丧失理想信念,背离初心使命,为党纪国法所不容,随后命人将他们当场逮捕并斩首示众。 这样一来,之前曾有过投降念头的人彻底死心了——再不死心,就要死人了。 谁也不敢再提半个降字。 而那些本来就打算抵抗到底的人则意志更加坚定。 将士们的思想再次得到了统一,斗志也再次旺盛起来。 然而有时候,光有斗志是不够的。 雍丘城不大,储备有限,很快城中就出现了物资匮乏的问题——粮草将尽,箭也快没了! |
@添牙海角牧羊人 2020-11-01 22:05:19 幸亏王维不是那种特别有“上进心”的人,否则他的“污点”将会被无限放大! ----------------------------- 是啊,王维和李白还是很不一样的。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02 18:41:11 突然发觉,本章是……故事没讲完…… 哈哈 ----------------------------- 要讲完张巡还是要花不少篇幅的 |
@谈风云不谈风月 2020-11-02 20:10:19 几个月没来,一口气看完了,之前看了王者觉仁的《血腥的盛唐》里面讲了山人宰相李泌,中唐战略大师,为唐帝国续命了一百多年,直到黄巢起义才打破平衡 ----------------------------- 李泌的确很牛,传奇人物 |
@谈风云不谈风月 2020-11-03 21:35:55 楼主快点更,在这等着更新呢,大概七八年前有在这看过你的南北朝,当时懒的注册也没怎么回复,现在写晚唐五代挺期待的 ----------------------------- 明天上午更新。 不好意思,写得慢,所以每周只在周一三五更三次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28 这难不倒张巡。 每次只要叛军的运粮船一到,他就让士兵们趁夜前去抢劫,收获颇丰,拿不走的就干脆付之一炬…… 至于箭的问题,他的解决方法则更为巧妙。 那天深夜,雍丘城头突然出现了千余名黑衣人。 巡逻的叛军士兵发现后赶紧向令狐潮汇报。 令狐潮认为这肯定是守军趁着夜色想出城劫营,便马上命弓弩手严阵以待,做好战斗准备。 果然不出他所料,弓弩手刚把弓箭上弦,这些黑衣人就纷纷从城上下来了。 令狐潮一声令下,弓弩手万箭齐发,将这些黑衣人全都射成了刺猬…… 见一切如此顺利,他忍不住笑了——再狡猾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再诡诈的张巡也比不过我令狐潮!你若是火,我就是灭火器;你若是雷,我就是避雷针;你若是新冠病毒,我就是双黄连、莲花清瘟和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 可几分钟后,他就再也笑不出来了。 因为他发现,这些黑衣人中箭之后非但没有发出凄厉的惨叫,反而还纷纷向后转体180度…… 不对头啊? 这又不是煎带鱼,怎么还要翻面呢? 他当即命人点亮无数火把,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这才看出这些黑衣人竟然全都是稻草人! 他慌忙下令部队停止射击。 然而已经太晚了。 张巡把这些用绳子吊着的稻草人都收了回去,一下子就得到了数十万支箭!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纯属虚构,而这次张巡的草人借箭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 这就是智计百出的张巡! 但这还不是全部。 第二天夜里,巡逻兵又来报告,城上又出现了一大批打扮跟昨天一模一样的黑衣人。 吃一堑,长一颗痣。 这回令狐潮学乖了:肯定又是稻草人!大家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安安心心地睡觉好了。别上张巡的当! 没想到他竟然又上当了。 张巡这次出动的是真人——五百名敢死队! 这些敢死队员缒城而下,如下山猛虎一般直扑叛军大营。 很多叛军尚未从睡梦中醒来就已经人首异处。 其余的也都乱成一团,争先恐后地弃营而逃。 唐军乘胜追击,斩获极多,一直追出了十几里才收兵回城。 不过,虽然屡战屡败,但由于兵力占优,令狐潮依然屡败屡战。 几天后,他又卷土重来,继续率军围攻雍丘城。 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却依然毫无建树。 令狐潮不得不承认,这个张巡实在是太牛了——不仅用兵如神,而且治军极为严明,麾下几乎人人都是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士! 比如给令狐潮留下极深印象的雷万春。 雷万春是张巡的部将。 那天,他正奉张巡之命站在城头与令狐潮对话,没想到叛军趁其不备突施冷箭,雷万春猝不及防,面部一下子就中了六箭。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雷万春中箭后并没有倒下,而是依然屹立不动,搞得令狐潮以为射到的是木头人,后来派人抵近侦察,才发现那确实是是雷万春本人。 不过,尽管史书上言之凿凿,但我个人觉得这事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 毕竟人再勇猛,也是血肉之躯,受伤了也会痛,伤重了也会死,即使勇如雷万春也不大可能例外——他中六箭依然站立不动这一记载的可信度应该跟抗日神剧中的子弹会拐弯差不多。 当然,虽然记载有些夸张,但雷万春的忠义和勇猛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令狐潮对雷万春的表现惊叹不已。 他对张巡喊话:刚才见到雷将军,才体会到足下治军之严。可惜的是,这并不能改变天道啊! 张巡义正辞严地回答:你连人伦都不知,怎么懂得天道! 言语中充满了雄鹰对母鸡的那种不屑。 令狐潮一时无言以对,羞得连尾巴骨都红了。 |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04 12:31:16 为老雷找个借口,叛军应该是站在城下向上射箭,这个虽然我理科完全不行,但是脑补一下,地心引力、空气阻力、风向影响……可能射中脸了,但是强弩之末,扎上了是扎上了,但除了破相,不算射中要害。 搁在我们平常人身上,一下子脸上扎了六下,不喊、不拔、不捂是不可能的,但人家老雷是硬汉…… ----------------------------- 这个解释似乎还是有可能的。 |
@奇正2019 2020-11-04 00:14:40 我一直以为张巡的故事给忘了,原来云老师采用倒序的手法写故事,继续顶 ----------------------------- 张巡的事迹是必须要讲的。前面主要是为了把收复两京的过程写得更连贯一点 |
@奇正2019 2020-11-05 10:03:22 平叛功臣中除了郭子仪,李光弼,三号功臣就是张巡,令狐潮也是叛军中仅次于史思明的二号人物,李光弼打的史思明没脾气,张巡打的令狐潮没脾气!最后只怪中央军救援不利,论功行赏的时候存了千年争议 ----------------------------- 令狐潮在叛军中的地位应该不是特别高。 后来和张巡对阵的李庭望、尹子奇两人,倒都是安禄山起兵时和史思明、崔乾祐、安忠志田承嗣、阿史那承庆等人齐名的十五员大将之一。 |
@添牙海角牧羊人 2020-11-04 21:21:40 雷万春的师兄南霁云呢?还有大侠段珪璋呢?哈哈!!! ----------------------------- 南霁云马上就出场了。 段珪璋,就要看另一本书才有了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29 不久,张巡又趁敌不备,突然率部出击,擒获叛军将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 这下令狐潮终于失去了信心,收兵退回了老巢陈留(今河南开封)。 雍丘城总算是暂时得到了保全。 不过,张巡对此并不满足。 他是个进取心极强的人,比起防守,他更喜欢的是主动出击。 得知有支叛军驻守在离雍丘不远的白沙涡(今河南宁陵西北),他便亲自率军出人意料地对其发动夜袭,大破叛军。 没想到在回程经过桃陵(今河南杞县东南)时,他们又遇到了叛军的救兵,尽管事发突然,但张巡依然毫不畏惧,带着部下奋勇拼杀,最终再次击败了对手,俘虏四百余人。 张巡对这些俘虏一一讯问,将其中的胡人或来自范阳的叛军老兵全部斩首,而那些在河南被胁迫加入叛军的汉人则通通被释放。 他的这种做法很得当地的民心。 附近百姓以及叛军中的不少汉人纷纷前来投奔,因此张巡的部队虽然经过多次恶战,部队却不仅没有减员,反而越打越多。 之后的数月时间里,张巡的老对手令狐潮又硬着头皮多次前往雍丘攻打张巡。 但正如一只乌龟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可能跑出二十迈以上的速度一样,他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张巡都不可能是张巡的对手——每次都是毫无例外的惨败。 无奈,叛军河南节度使李庭望只好亲自出马。却依然铩羽而归。 见在战场上和张巡对决实在难以取胜,李庭望不得不改变策略,改用常围久困之法。 他先是在雍丘北面筑了一座新城,以阻断张巡的粮道;接着又命大将杨朝宗率步骑两万先后攻陷了雍丘外围的鲁郡(今山东兖州)、东平(今山东东平)、济阴(今山东曹县)等地,兵锋直指雍丘东面的宁陵(今河南宁陵)。 张巡知道,一旦宁陵失守,雍丘就会与外界彻底失去联系,沦为孤城,迟早落入敌手,便干脆放弃雍丘,转战宁陵。 在宁陵,他遇到了唐朝睢阳(今河南商丘)太守许远率领的另一支唐军——睢阳与宁陵相距不远,唇齿相依,许远当然不愿眼睁睁看着宁陵落入叛军手中。 两军刚刚会师,杨朝宗就杀到了。 张巡、许远联手出击,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最终大败叛军,斩杀万余人,尸体塞满了流经宁陵城外的汴河。 这一战让张巡的威名传遍了整个中原大地。 皇帝李亨对张巡的表现也大加赞赏,加封他为河南节度副使。 得到了朝廷的褒奖,张巡也很兴奋,便借着这个机会向当时唐朝在河南地区的最高长官——坐镇徐州(今江苏徐州)的河南节度使虢王李巨为麾下将士们请功,要求给予他空白委任状并赏赐物品。 然而他失望了。 李巨竟然只给了他三十个折冲都尉、果毅都尉之类职位很低的头衔,至于赏赐物品则什么都没有。 刚烈的张巡一下子就火了,忍不住写信给李巨,将他说了一通——我的部下为了国家连命都不要了,你居然如此吝啬!太没道理了!必须给我一个交代! 李巨也火了——你一个下级居然敢对上级领导这么无礼!真想把你的嘴用胶带封起来! 一个考虑的是有没有理,一个考虑的是有没有礼;一个想要交代,一个想用胶带…… 这样的两个人,当然尿不到一个壶里。 对张巡提出的要求,李巨从此更是置之不理。 转眼到了公元757年正月。 刚上台的伪燕朝皇帝安庆绪任命大将尹子奇接替李庭望担任汴州刺史、河南节度使,要求他克期攻下睢阳这个江淮要冲,打开通往唐朝财赋重地江淮的大门。 和李庭望一样,尹子奇也是安禄山起兵时的十五名大将之一(其他人包括史思明、安守忠、崔乾祐、田承嗣等),不久前刚协助史思明扫平了河北各地的抵抗势力,立了不少战功。 接到命令后,他立即调集了包括同罗、奚等胡人在内的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直扑睢阳。 唐朝睢阳太守许远闻讯大惊,连忙向驻在宁陵的张巡求援。 |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06 14:52:48 张巡对李巨的刚烈,让我们知道了郭子仪为啥能享太平。 此时此刻面对这段文字,咱能去设想张巡说辞再柔和点,再晓以利害点……但不可否认,换咱们任何人,在那种情况下都难以冷静。 ----------------------------- 是的,张巡的性格太刚烈了。 再想想郭子仪,看来性格决定命运这一说法还是有些道理的 |
@谈风云不谈风月 2020-11-06 19:23:25 当地普通话没普及,各地士兵也会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况,像这种情况的俘虏一般也会当叛军杀了 ----------------------------- 估计有这种可能 |
@奇正2019 2020-11-07 16:41:09 睢阳保卫战,快到为张睢阳齿了 ----------------------------- 是的,惨烈的睢阳保卫战就要打响了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0 没有片刻犹豫,张巡就马上带着自己的全部兵马三千人赶往睢阳助守。 此时许远手下有三千八百多将士,两人合兵一处,加起来也只有六千八百人,几乎只是叛军的二十分之一! 不过,唐军人数虽然不多,但凭借张巡无与伦比的指挥艺术,他们总是能在最佳的时候出现在最佳的地方,总是能在最佳的地方采用最佳的战术,总是能靠最佳的战术取得最佳的战果,打法神出鬼没,防守滴水不漏,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叛军的进攻。 最多的一天,他们甚至连续击退了叛军二十次疯狂的冲击! 对张巡高超的作战水平,许远看在眼里,服在心里——平胸而论,即使是韩信重生,刘裕再世,拿破仑提前投胎,也不一定能超过他! 于是,他决定让贤,把全军的指挥权都交给张巡——当时许远的职务是睢阳太守,而张巡只是来助守的,因此从名义上来说,许远才是睢阳的最高长官。 他对张巡说:我许远向来不习兵事,将军您却智勇兼备,我请求由您来主持睢阳的战事,我愿意全心全意地辅佐您! 张巡没有谦让。 不是他缺乏高风亮节,而是他必须高瞻远瞩。 因为他知道,在这个时候,睢阳守军最需要的就是统一指挥! 此后,许远只管粮草、军械等后勤事宜,所有军事方面的决策部署、作战指挥都由张巡全盘负责。 在两人的密切配合下,睢阳城始终固若金汤。 而叛军则伤亡惨重,史载仅十六天的时间就损失了两万多人! 见一时难以得手,尹子奇没有继续强攻,决定撤军。 在他看来,要战胜张巡这样的劲敌,相当于拔除大树,你不能一直不停地硬拔,而是要摇一摇,松一松,等根基松动后再使出全力,方能大功告成! 张巡也知道,这次的胜利只是暂时的。 秋天早晚会凉,尹子奇早晚会卷土重来。 果然,当年三月,尹子奇又率军再次南下,攻打睢阳。 张巡召集将士,召开战前的誓师大会。 在会上,他声泪俱下地说:我深受国恩,唯有以死报国,可惜大家拼死拼活,为国献身,我却无法给你们厚赏,这让我万分痛心! 这无比真诚的话让将士们非常感动,他们没有一个人怨恨张巡,没有一个人要求赏银,反而全都群情振奋,斗志昂扬。 张巡下令宰杀牛羊,慰劳士卒,随后打开城门,率全军出击,他本人则手持战旗,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 叛军根本想不到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张巡会主动出击,一时猝不及防,很快就被冲乱了阵脚,纷纷向后退却。 唐军猛打猛冲,大败叛军,击斩三千余人,并把叛军一直驱赶到了几十里外。 不过,叛军毕竟人多势众,第二天他们又再次兵临城下,将睢阳团团围住,日夜猛攻。 张巡则继续指挥部队死守。 他的作战方式非常灵活——他常让部将按照自己的意图选择战法,各自为战。 有人认为这不合兵法,他却说:我军兵少,更应该随机应变,择机而动,如果事事都要请示主将,岂不是会失去战机! 就这样,凭借多变的战术和顽强的作风,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张巡带领守军再次顶住了尹子奇一浪高过一浪的猛攻,力保城池不失。 但张巡觉得,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因为他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士卒会越来越疲惫,城中的粮草会越来越紧张,形势对自己会越来越不利。 他必须尽快让叛军解除对睢阳的包围。 一番苦思冥想后,他有了主意。 |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09 12:26:04 与许、张二人相似的,真人写过的陈明遇、阎应元? ----------------------------- 是有相似之处。比如许远让贤给张巡,陈明遇让贤给阎应元。 |
@奇正2019 2020-11-09 23:44:00 到现在不明白中央军为啥不救援 ----------------------------- 中央军那时还没打下洛阳,离得还比较远。 |
@阿武是特郎 2020-11-10 00:12:29 其实开放并不带来强大而保守并不是不想开放。唐朝是因为强大而开放并不是因为开放而强大,你看看一部中国历史从来就是强大了外族和你和平相处互相来往,这叫做开放,衰弱了就攻打你,所以我并不认为开放就造就强大,安史之乱也就是因为开放带来的后果。 ----------------------------- 开放确实并不一定造就强大,强大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 |
@ciwill 2020-11-10 06:36:36 占楼,顶贴!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1 这天夜里,张巡命人在城中擂响了战鼓。 尹子奇以为他要来劫营,连忙下令部队全体集合,全副武装,列阵准备迎战。 没想到战鼓响了整整一夜,叛军在城外严阵以待了整整一夜,却始终没见到一个唐军。 天亮后,战鼓终于停息了,世界终于安静了,叛军悬了一夜的心也终于落地了。 但深知张巡厉害的尹子奇却依然不敢怠慢,他亲自登上飞楼(古代用于瞭望敌情的高塔),向城中眺望,发现里面没有任何动静,一切没有任何异样,这才放下心来,命部下各回各营,解甲休息。 他自己也打着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的哈欠,疲惫不堪地回到了中军大帐。 刚一躺下,他就进入了梦乡。 在梦中,他似乎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哒哒哒哒……,弓如霹雳弦惊——嗖嗖嗖嗖…… 这马蹄声和弓箭声似乎越来越大,越来越近,最后把尹子奇都给吵醒了! 他这才发现,这不是梦,是真的! 原来,就在叛军酣睡之际,张巡发动了突袭。 他和麾下南霁云、雷万春等十余名骁将各率五十名精锐骑兵出城,直冲尹子奇所在的中军帐。 显然,他们此次的目标非常明确——擒贼擒王,取尹子奇的性命! 由于叛军毫无防备,张巡等人一路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就杀到了尹子奇的营前。 此时尹子奇也已经带着一帮亲兵出了营。 不愧是名将,尽管事发突然,他却并没有慌乱,而是第一时间就翻身上马,披挂上阵,准备部署兵力,组织反扑。 没想到正好和张巡、南霁云等人正好撞到了一起。 两队人马相距只有数百米。 张巡想要射杀尹子奇,可那时既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对尹子奇大家都是只闻其名却不知道长什么样,不知道他是胖还是是瘦、是高还是矮、是黑还是白、是斗鸡眼还是不起眼…… 怎样才能认出他呢? 这难不倒张巡。 他预先准备了一批一头削尖的小木棍,让部下把这些木棍用弓射向敌军。 被射中的叛军先是一场虚惊,紧接着一阵狂喜,纷纷跑去向尹子奇汇报:报告大帅,唐军的箭用完了! 通过这一精心设计的钓鱼执法,尹子奇的身份暴露了。 张巡向身边的部将南霁云使了个眼色——南霁云是著名的神箭手,百步以内箭无虚发。 南霁云心领神会,当即拈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尹子奇的左眼! 可惜由于距离有些远,这一箭没有穿颅而过,只是把尹子奇射成了独眼龙。 主帅受伤,仗自然是打不下去了。 叛军不得不解围撤走。 包围终于解除了。 可张巡的心中却并不轻松。 由于长时间的苦战,睢阳城内的将士从最初的六千八百人减员到了一千六百,更严重的是,城中的粮仓快要见底了! 其实本来睢阳并不缺粮,当初许远未雨绸缪,知道将来会有恶战,曾预先筹集了六万石粮食,足够一年之用,然而就在叛军攻打睢阳前不久,时任河南节度使的虢王李巨却勒令许远把其中的一半都拨给邻近的濮阳(今山东鄄城)、济阴(今山东曹县)二郡,许远据理力争,可根本没用,最后还是硬生生被调走了三万石,而济阴守将在得到粮食后却很快就投降了叛军! 现在这一错误决策的恶果显现出来了,经过近半年的消耗,睢阳城里的粮食已经很少了! 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依靠附近的州郡支援。 然而尽管当时周围尚有不少地方控制在唐朝手里,但那些守将为了自保,都吸取了之前许远调粮给济阴的教训,没人给他们任何实质性的援助。 时间在一天天的过去。 粮食在一天天的变少。 张巡的心情也在一天天的日益沉重。 如果叛军再来,这仗还怎么打? 没有信心,他可以鼓舞;没有斗志,他可以激励;可没有了粮食,他就是有三头六臂、会七十二变、文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生理学伪科学样样精通也没用! |
|
首页 上一页[30] 本页[31] 下一页[32]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