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32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Ridiculogical 2020-11-11 14:53:38 打仗就是要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许毕竟是文官,不知兵 ----------------------------- 是的,如果换成是张巡,可能就不会这么听话了。 当然,话说回来,许远当时应该也不知道济阴守将会投降 |
@珠峰顶上一青松 2020-11-11 16:45:02 加了楼主公众号,加油更! ----------------------------- 谢谢支持,会持续更新的 |
|
@奇正2019 2020-11-12 09:25:56 守了这么长的时间一个救兵也没有,反还被自己人勒索!劳资在前面冲锋陷阵,你们却在后面打黑枪!李巨为啥不来救 ----------------------------- 令人叹息。 其实睢阳周边有好几支唐军的部队,但他们没有一个主动伸出援手,全都作壁上观,而且后来张巡派南霁云出去求援,他们还是不肯出兵救援,否则张巡等人也不至于落到那样的下场。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11 18:19:09 ding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2 仅过了一个多月,张巡的担心就变成了现实。 当年七月初,尹子奇的伤刚一恢复,就马上从后方调集了数万生力军,以补充之前伤亡的兵源,随后率十多万大军东进,再次将睢阳团团围住。 此时睢阳城内的粮食已经快没了,张巡不得不实行严格的配给制度,每个士兵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这点口粮给一只麻雀吃可能是够了,但给人吃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无奈,将士们只能把这一丁点米掺杂着大量树皮、茶叶、纸张(当时造纸多以麻等植物原料制成,故也是勉强能吃的)一起充饥。 外无救兵,里无粮草;兵员又少,又吃不饱…… 谁都看得出来,在这种极端不利情况下,张巡要想再续写之前的奇迹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过,虽然明知结局已经注定,但张巡和他的战友们并没有放弃。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多坚持一天,就能多拖住尹子奇的十几万大军一天,江淮等别的地方就能多安全一天! 尽管他们已经不可能会有未来,但他们要尽力为其他的同胞争取未来! 很快,叛军的攻击开始了。 这次尹子奇使用了一种新型云梯,这种梯子的高度几乎和城墙平齐,下面装有轮子,可以推动,上层可站两百名士兵,只要把云梯搭上城墙,士兵就可直接跳上城头,进入城内! 没想到张巡只用了三根木头,就解决了尹子奇处心积虑设计的云梯。 叛军的云梯刚靠近城墙,他就马上命士兵们先从城上伸出第一根末端绑有铁钩的木头,将云梯死死钩住,使之无法后退;接着又伸出第二根木头,将云梯死死顶住,使之无法前进;随后再伸出顶端悬挂有铁笼的第三根木头,铁笼里则装满正在熊熊燃烧的柴火,用它将云梯引燃。 如此一来,叛军的云梯还没等靠到城墙,就从中间被烧断了,上面的叛军士兵则不是被烧成焦炭就是被摔成肉饼。 机关算尽,反而赔了云梯又折兵,尹子奇非常恼火。 但他当然不可能就此罢休。 接着他又改用钩车、木驴等各种器械攻城,也都被张巡一一化解。 之后尹子奇绞尽脑汁,又想了个新招。 他命部下把大量的木材、沙袋堆积在睢阳城的西北角,并不断压实、增高,修筑了一道由下往上逐步上升的斜坡型步道,企图以此登城。 张巡表面上不动声色,却在每天夜里偷偷让人出城把松明(含有大量油脂的松木,古代多用于照明)、干草等易燃物品塞入叛军的堆积物中,由于这事他们做得极为隐秘,每次塞完就匿——就跟马路上往汽车车窗缝里塞小广告的人一样,叛军对此竟然毫无察觉。 十几天后,叛军的步道终于竣工了。 可惜这个步道的寿命实在是太短了——尹子奇甚至都没来得及拍照发朋友圈,更没来得及投入使用,张巡就命将士们从城上往步道上扔出了大量的火把,松明、干草遇火即燃,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整条步道,一直烧了二十多天才熄灭! 眼睁睁看着付出无数心血的步道被烧成灰烬,尹子奇终于意识到了一个道理: 在战场上,如果他是一只蚱蜢,那么张巡就是一只有盖的瓶子,他就算是蹦跶得再努力,蹦跶得再高,也不可能跳出这个瓶子的掌控! 他就是每天有一千个主意,张巡每天都会有一千零一个解决方案! 有张巡在,要想凭借强攻拿下睢阳就相当于要想凭借弹弓去击落飞机——完全是痴心妄想! 穷则思变。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作出改变——对睢阳围而不攻。 他命部队在睢阳城四周挖了三道壕沟,并设置了木栅,以防守军突围。 打不过你,那我就熬死你! |
@闪电黑马2025 2020-11-13 12:02:52 正在拜读慢慢看 ----------------------------- 慢慢看吧,正好我写得也比较慢 |
@ty_富江979 2020-11-13 16:27:31 看过一部电影,十三太保,姜大卫演的李存孝,里面黄巢起义是反贼 ----------------------------- 是的,一听十三太保这个名字就知道李存孝肯定是主角 |
@奇正2019 2020-11-14 14:59:23 顶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3 也许尹子奇觉得他这一策略正中张巡的命门,但实际上,却正中张巡的下怀。 因为张巡和他的部下已经根本打不动了。 此时睢阳城内的守军总共只剩下了六百人,张巡把他们分成两部,由他和许远分别统领,他负责把守东门和北门,许远则防守西门和南门,两人和将士们同食共寝,吃住都不下城,而他们的食物,则已经没有了一粒米,只能靠茶叶和纸张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 尽管很多将士早已饿得有气无力——连一块板砖都要靠两个人涨红了脸才抬得起来,但他们却依然还在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依然还在作着最后的努力。 只要还有一口气,他们就不会放弃! 而张巡也依然坚持在城头不停地巡逻,不停地给将士们加油打气。 看着城外绵延数十里的一座座叛军大营,想到部队这几个月来的一场场血战恶战,他忍不住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一首诗——《守睢阳作》: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这首诗道尽了睢阳保卫战的惨烈,也道尽了张巡此刻心中的悲凉。 是啊,虽然他坚信自己的忠信和坚贞永不会改,可现在睢阳城与外界已经音断路绝,没人把这里的危急上报给天子,他满身的计谋又能施展到哪里呢? 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睢阳其实并不算是真正的孤城。 事实上,睢阳周围还有好几支唐军——南面有驻于谯郡(今安徽亳州)的河南兵马使许叔冀,东面有驻在徐州(今江苏徐州)的徐州刺史尚衡,东南方向则有驻扎在临淮(今江苏泗洪)的新任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 然而在睢阳被围的八个月时间里,他们却全都抱着“牺牲你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态度作壁上观,没有一家派出一兵一卒来救。 现在睢阳已经陷入了绝境,张巡不得不主动派人求援。 他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勇将南霁云。 南霁云不愧是南霁云,他带着三十名精锐骑兵,猛冲猛打,锐不可当,硬是从数万敌军的围攻中杀出一条血路,突出了重围,清点部下,只折损了两人。 南霁云先去了最近的谯郡。 许叔冀一口回绝:对不起。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总共才十几个人七八条枪…… 南霁云怒不可遏,忍不住张口大骂,扬言要与其决斗。 许叔冀支支吾吾,不敢回应。 显然,要让这个怂货去救援睢阳,比让小绵羊去挑战猛虎还要不现实。 因此南霁云没有再多费口舌,又星夜兼程赶往临淮。 没想到他这次还是被泼了一盆冷水——贺兰进明也婉言拒绝了他:你的心情我很理解,但是你出来的这几天,说不定睢阳已经陷落了,我再派兵又有什么用呢? 南霁云不甘心,还是苦苦哀求:睢阳城肯定还在我们手中,这一点我南霁云愿意以生命为保证。更何况,睢阳如果失守,临淮就是叛军的下一个目标。两地唇齿相依,您怎么能坐视不救! 然而贺兰进明却丝毫不为所动:派兵是不可能派兵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派兵! 史载他之所以坚决不肯救援睢阳,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和许叔冀关系不睦,担心自己出兵后老巢临淮会遭到许叔冀的袭击。 不过,尽管没有答应南霁云的请求,但贺兰进明对南霁云的忠勇却十分欣赏,一心想把他留在身边为自己效力,还盛情设宴款待,为其接风洗尘。 贺兰进明让南霁云坐在主宾位上,自己则带着一大帮将领作陪,美女、美酒、美食应有尽有:南将军,别管那么多了,还是先用餐吧。美女准备了一些唠叨,厨师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女伴说说,工作的事情向将领们谈谈…… |
@奇正2019 2020-11-16 14:27:55 守这么久了也没人救,令人窒息!如果历史假设张巡可以投降,我表示一万个理解,一万个支持 ----------------------------- 唉。 |
位于南霁云故里河南清丰县的南霁云塑像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4 然而南霁云却连筷子都没动。 他流着眼泪,无比悲愤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将士已经断粮一个多月了,我虽然很想享用面前的美食,但实在无法咽下去(“食不下咽”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大夫(贺兰进明在朝廷的职务是御史大夫)您坐拥强兵,却眼睁睁看着睢阳陷落而不施以援手,这岂是忠臣义士所为! 说完,他猛然拔出佩刀,一刀砍下了自己的一节手指。 随后南霁云把鲜血淋漓的断指狠狠地摔在贺兰进明的面前:我南霁云既然不能完成主将交给我的任务,只能在这里留下这根手指,以证明我已经来过了! 在场的众人见状无不动容。 可贺兰进明却依旧无动于衷——表情不冷不热,嘴里不言不语,一副开水烫了也毫无反应的死猪样。 真的无耻,敢于直面鄙视的目光,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下,南霁云知道指望这家伙出兵是彻底没有希望了——本以为你是苍鹰,没想到竟是只苍蝇! 他还能再说什么呢? 他只能狠狠地摔门而去。 在出城的路上,他依然心绪难平,忍不住拔出弓箭,对着城内一座高高耸立的砖砌的佛塔就是一箭,那箭竟然射入砖里一大半! 伴随着箭一起射出的,还有他的一句誓言:待我破敌之后,必灭贺兰! 离开临淮后,南霁云又赶到了张巡镇守过的宁陵。 宁陵守将廉坦之前曾是张巡的部下,听说老上级有难,二话不说就立即带着手下三千步骑与南霁云一同前往睢阳。 又是一番恶战。 南霁云、廉坦两人最终率兵突破了叛军军营,回到了睢阳城内——然而跟他们一起前来赴援的三千兵马却只剩下了一千! 得知救兵无望,城中将士全都失声痛哭。 接下来该怎么办? 有人提议弃城突围。 但张巡、许远两人却不同意。 他们的理由有三点: 一、睢阳不能放弃——睢阳是江淮的屏障,一旦落入敌手,叛军就可以长驱直入,直取江淮,因此绝不能轻易放弃,能多坚持一天是一天; 二、突围不会成功——此时将士们都已疲饿至极,身体非常虚弱,要想冲出叛军的重围几无可能; 三、援军仍有希望——尽管南霁云这次没有请到援兵,但并不代表以后没有;尽管许叔冀、贺兰进明不肯出兵,但并不代表其他人也不肯出兵!就算是战国时期,不同的诸侯之间还常常相互救援,更何况他们与周边众多州郡还都同属一个大唐,一定会有人来救援的!毕竟,天下的鸟并不都是黑的,世上的人并不都是坏的! 因此,最终他们还是做通了将士们的思想工作,决定继续坚守。 可是此时城中连茶叶、纸张都已经吃光了,没有了吃的,怎么守下去? 张巡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吃马——城中还有一些战马,反正现在也不可能出击了,不如杀了吃掉吧! 很快,战马也吃完了。 接下来他们只能想方设法张网、掘洞,抓捕麻雀、老鼠,以其为食。 没过多久,麻雀、老鼠也光了。 城中除了人,已经再没有了任何活物。 接下来,他们面临的只有两个选择,要么饿死,要么吃人。 张巡选的是后者。 没人知道,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也许在他看来,只要对忠君报国有益,没有什么不能牺牲的,也没有什么是不能干的! 可是,从现代的人道主义思想来看,报国的目的难道最终不就是为了百姓吗?为了报国而把百姓当成食物,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当然,这些东西,一千多年前的张巡肯定是不知道的。 不过我觉得有一点他应该知道——不吃人,是做人的底线。 但张巡最后还是突破了这条底线。 可能他当时的想法是,城内早已山穷水尽,他不得不这么做。 连底裤都没了,还在乎什么底线不底线! |
|
@u_112154906 2020-11-18 15:21:46 看了这么就,今天必须表态了: 我顶!!!楼主多才又多彩,继续鸭! ----------------------------- 过奖了。 后天上午继续 |
@Ridiculogical 2020-11-18 20:29:47 古代在荒年吃人也是有的 -- 所谓易子而食。文明程度越高,这样的惨事越少了 ----------------------------- 是的。 |
@奇正2019 2020-11-18 23:19:03 等待下一回 ----------------------------- 下一回睢阳保卫战就要结束了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19 14:27:14 近几更,就是看了之后想很多!但说不出来,说都说不出来,打字更是打不出来…… ----------------------------- 同感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5 最早变成食物的,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见将士们已经饿得奄奄一息,张巡一狠心,把自己的小妾杀了,强令将士们分食。 接着许远也把家奴杀死送了过来…… 万事开头难,张巡、许远两位主将领了头,将士们本来有的心理负担一下子如汽油遇猛火般一烧而光,生理需求彻底战胜了道德追求,兽性彻底压倒了人性…… 从此,人肉成了睢阳守军唯一的食物。 首先被吃的,是城中所有的女人。 女人吃光了,再吃男人中的老人和小孩…… 据《新唐书·张巡传》记载,从当年的八月到十月,在这大概两个月的时间里,被吃掉的老弱妇孺竟有两三万人! 不知那些被充当军粮的女人、老人、孩子、病残甚至壮年的男人,在临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感受! 不知那些誓死报国的将士们,吃着与他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多时的百姓的人肉时,心中会有怎样的滋味! 可怜睢阳河边骨,曾是多少人的梦里人! 这段时间,张巡、许远以及城内的守军就以这种残忍的方式维持着自己的生存,守护着自己的城池。 但这显然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 公元757年十月初九,睢阳城终于被叛军攻陷了。 当时城中只剩下了四百余人,且早已羸弱不堪,无法再战。 望着如潮水般登上城头的叛军,张巡知道大势已去,便向西朝着皇帝李亨所在的方向跪拜:臣已经竭尽全力了,却还是未能保住睢阳,但就算臣活着没能报答陛下,死了也要变成厉鬼杀尽叛贼!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仅仅三天后,以宰相身份兼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就会带着救兵赶到睢阳! 只要他能再坚持三天,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可惜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睢阳最终还是落入了叛军的手中。 张巡、许远等人最终还是成了尹子奇的阶下囚。 尹子奇亲自审问张巡:听说你每次作战都要把牙齿咬碎,有这回事吗? 张巡咬牙切齿地回答:我立志要生吞你们这些逆贼,只恨力不从心! 尹子奇笑了:真的吗?给我看看! 他命人用刀撬开张巡的嘴,发现果然只剩下了三四颗牙齿。 这让尹子奇感到非常震撼。 他顿时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有心想留张巡一条命。 但他的左右却劝他:此人把气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绝不可能为我所用。而且他深得军心,留着必有后患! 然而尹子奇还是不甘心,依然苦苦劝张巡投降。 可是他得到的,只是一顿痛骂。 尹子奇只能无奈地摇了摇头:可惜!可惜! 接着被押上来的,是曾亲手射瞎了尹子奇一只眼睛的南霁云。 不得不说,尹子奇这个人还是有些肚量的。 对南霁云,他不仅不记恨,还颇为欣赏,一心想收为己用:将军勇冠三军,不如弃暗投明,归顺本帅,本帅必有重用! 南霁云没有回答。 旁边的张巡急了:南八(南霁云在家中排行第八),你一个堂堂男子汉,如今只有一死而已,千万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 南霁云忍不住笑了,笑得是那么云淡风轻:我本想要有所作为,不过你既然这样说了,我怎么可能怕死! 尹子奇这才彻底断了劝降的念想。 他知道,有些事再怎么忘都是忘不了的,有些人再怎么留都是留不住的。 他只能长叹一声,下令将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三十六名唐将悉数斩首,而许远则被送往洛阳,不久也被杀害。 张巡死时49岁。 著名的睢阳保卫战就此落下了帷幕。 面对尹子奇十几万大军的围攻,张巡、许远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守卫孤城十个月,前后历经四百余战,斩杀叛军十二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 |
位于河南商丘的张巡祠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20 12:01:39 不能够去苛责。 ----------------------------- 确实 |
@奇正2019 2020-11-20 23:46:29 留下脚印表示来过!睢阳大战过去咯,期待下面的进行 ----------------------------- 是的。接下来叛军中史思明要唱主角了。 |
@添牙海角牧羊人 2020-11-22 15:54:05 到了以人食的情况下,城内军民没有出现叛乱,几万人的一座城,到城破时只剩下几百人,只能说是明知不可为,尽力而为之,太残酷了,既然《新唐书》把张巡放到忠义篇,也不用再做评论了! ----------------------------- 确实,城内到最后都没人有异心,说明张巡确实深得人心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6 这一战对唐朝的平叛大局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张巡和他坚守的睢阳城,就如屹立于惊涛骇浪中的一堵牢不可破的闸门,把叛军铁蹄所汇成的滚滚洪流死死地阻断于江淮以北,江淮这个当时朝廷最重要的财赋重地才最终得以保全——由于顾忌张巡和他的部下的强大战斗力,害怕被切断后路,尹子奇一直不敢绕过睢阳直下江淮,只能选择在睢阳城下与张巡死磕。 设想一下,若不是张巡守住睢阳,尹子奇必然会挥师南下,横扫江淮,而贺兰进明、许叔冀之流必然不是尹子奇的对手——他们要是靠得住,瘸腿的母猪都能上树! 如此一来,江淮必然会落入敌手。那样的话,远在西北贫瘠之地的李亨朝廷就会一下子失去最重要的财政支撑,非但没有能力收复两京,甚至连朝廷本身的生存恐怕都是个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张巡就没有睢阳,没有睢阳就没有江淮,没有江淮就没有唐军收复两京的重大战果! 对于张巡的功绩,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勇士吧。 他们是: 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姚訚、石承平、李辞、陆元锽、朱珪、宋若虚、杨振威、耿庆礼、马日升、张惟清、廉坦、张重、孙景趋、赵连城、王森、乔绍俊、张恭默、祝忠、李嘉隐、翟良辅、孙廷皎、冯颜以及其他几千名没有留下姓名的英雄! 毫无疑问,对李唐王朝而言,张巡是不折不扣的忠义之士。 但在朝廷追认功臣的时候,很多人却对他是否该入选持有异议。 理由很简单,他不该吃人。 在他们看来,这是最根本的原则性问题,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反。 在他们看来,吃荤还是吃素可以争论,这属于人与人正常讨论的范畴;但吃饭还是吃屎则不可以争论,这是人与蛆虫的分野。 在他们看来,张巡选择坚守睢阳还是不守睢阳可以争论,这属于人与人正常讨论的范畴;但张巡选择不吃人还是吃人则不可以争论,这是人与野兽的区别! 一票否决! 没有任何借口! “不该吃人”这四个字就相当于数学上的数字1,张巡的功勋、战绩、事迹……只不过是1后面的0,前面的1没了,后面的0再多又有什么用! 关键时刻,张巡的好友李翰站了出来,他写了一篇《进张巡中丞传表》给皇帝李亨,竭力为张巡辩解,说他有大功于国,且吃人之事并非其本意,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李亨认同了他的意见,追封张巡为扬州大都督、邓国公,近百年后的唐宣宗李忱还将他和许远、南霁云三人的像绘于凌烟阁。 然而这依然没能平息后世的争议。 一方面,包括柳宗元、韩愈、司马光、文天祥、李东阳、王世贞、李贽等无数名人对张巡的忠义褒赞不已; 另一方面也有人对他的行为提出非议,比如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就曾说过:其(张巡))食人也,不谓之不仁也不可……若张巡者,唐室之所可褒,而君子之所不忍言也…… 当然,这一切张巡本人是听不到了。 但我觉得,即使他知道,他应该也不会在乎。 如果有机会让他重来一遍,他估计还是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扯远了,还是把时间重新拨回到那个时代吧。 应该说,在收复两京又迎回太上皇李隆基后,李亨的心情是非常不错的。 这一点从他的新年号就可以看出来。 公元758年二月,李亨把年号改为乾元——这两个字出自《易经》中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由此可见此时的他对前景是很有信心的。 在他看来,天下即将太平,一切都将重回正确的轨道,太平盛世即将重新到来。 但也有人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23 11:35:29 几百年前的慕容德,用行动对这帮喷子作出了回应。“你告诉我去青州只有十二年运势,我TM要是不去,明天的太阳能不能温暖我们都是问题!” 同样,对于张、许、南、雷等列位来讲,喷子们的借口是无数个的。 他们竭力尽命的守唐土,结果是这帮人“举小节以亏大义”——就算是活着到胜利,他们的后半生也要在非议中度过。这他们要是逃了,或者降了。依然是非议…… 得了,人家舍生取义,应该也不在意些许蚊蝇的声响。 ----------------------------- 有道理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7 比如宰相张镐。 张镐最担心的是刚投降的叛军大将史思明。 他秘密上表,说史思明人面兽心,毫无底线,做事从不在乎理,更从不在乎礼,只在乎利,要让他改邪归正就相当于要让老虎改吃草——完全是不可能的,现在他投降是因为形势所迫,以后迟早会再叛,绝不能让他掌握实权。 李亨当时正极力笼络史思明,听了张镐的话心里很不舒服,非但没有听他的,还说他不切事机,将他赶出了朝廷,贬为荆州防御使。 但另一个人的话,李亨却不能不重视。 此人就是时任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节度使的李光弼。 作为史思明的老对手,李光弼对史思明非常了解,史思明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他都懂其内心深处的真正意图。 因为懂得,所以不慈悲。 他料定史思明肯定是假投降,一心想要除掉他。 不过,由于名义上他和史思明两人此时都是唐朝大臣,他不方便与其直接对抗,甚至有时场面上还不得不说些违心的话,明明心里想的是“尼玛”,嘴上说的却只能是“你好”;明明心里想的是“狗屎”,嘴上说的却只能是“老史”…… 因此,他想搞史思明,不能明着来,只能设法在其内部发展内线,找机会暗算史思明。 很快,他就物色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乌承恩。 乌承恩的父亲曾担任过平卢军使,是史思明的老上级,对史思明有提携之恩,史思明对其非常感激,故而对恩人的儿子乌承恩也非常信任,视为亲信。 安庆绪兵败后,乌承恩曾力劝史思明归顺唐朝,史思明反正后,他又作为史思明的联络官多次往来朝廷。从河北到长安,太原是必经之地,李光弼也因此和乌承恩有了接触。 了解到乌心向朝廷后,他很快就策反了乌承恩,让其担任自己的内应。 为便于乌承恩在范阳活动,李光弼还做通了李亨的工作,让李亨任命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 回到范阳后,乌承恩经常在军中四处走动,伺机游说史思明的部将们。 但史思明治军很有一套,颇得部下爱戴,故而很快就有人将此事汇报给了史思明。 史思明没有打草惊蛇,只当没有这回事。 公元758年六月,他故意派乌承恩入朝——他相信如果乌承恩对他真的有异心,一定会在经过太原时与李光弼见面,一定会有新的动向。 乌承恩回来传达完皇帝的圣意后,史思明又盛情邀请他一起喝酒吹牛玩牛牛……,玩完见天色已晚,他又贴心地安排乌承恩住在自己府上的馆舍中。 当时乌承恩的小儿子在史思明帐下做事,因此史思明还特意吩咐他前往馆舍探望久未见面的父亲。 当夜,父子两人就住在了一起。 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乌承恩偷偷对儿子说:我奉朝廷密旨,诛杀史思明这个逆贼,事成之后,朝廷让我当节度使! 话音未落,他就听到了一阵冷笑:想当节度使,等下辈子吧。 这声音其实并不高,但却足以令乌承恩血压急剧升高! 因为说话的,是从他床底下突然窜出的两个人! 原来是史思明事先安排的密探! 两人吹了个口哨。 史思明立即带着一帮人从外面冲了进来。 乌承恩的密谋就此败露。 随后史思明从他随身携带的行李中搜出了不少东西。 其中有李光弼给他的牒文——文中要求他设法策反阿史那承庆、有事成之后准备赏赐给阿史那承庆的免死铁券、有史思明部队的将领名录…… 在证据面前,乌承恩无可辩驳,只能无奈地低下了头。 史思明怒气冲冲地质问他:脸那么大,翻起脸来倒挺快!说,我究竟哪里对不起你,你要这样对我! 乌承恩早已吓得面若死灰,叩头如捣蒜:属下该死,属下该死……这都是李光弼干的……不,这都是李光弼教我这么做的!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25 10:41:27 我有一个比较在意的事情,就是百度乌承恩的话,百度会提供给你“乌承恩 蠢”这样的字样……当然了,由于他是个不大的人物,所以无论是“乌承恩”还是“乌承恩 蠢”,搜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而且搜索的页面也没有文章指责其蠢)。 显然,乌是个史书上一闪而过的小人物了,但行为至少被一部分人认为是蠢了,这么搜过了。 但我觉得,这跟蠢有关系吗?说到底不过特工被举报,被监视,然后暴露,之后被杀。史思明是个...... ----------------------------- 是的,其实很多人真要面临乌承恩一样的境遇,未必会比他做得好。 乌承恩有个侄子乌重胤后来挺知名的 |
@奇正2019 2020-11-26 19:12:03 没跟上补上,继续顶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138 次日,史思明将范阳的主要将领和官员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展示这些证据,接着又面向长安所在的西方大哭,仿佛自己比窦娥还冤:臣率十三万将士归降朝廷,有什么不对!陛下为什么要杀我!为什么?我本将心向皇帝,奈何皇帝冤枉我!呜呜呜呜呜呜…… 哭了整整半个时辰,等部下的情绪都被带动起来了,他又化悲痛为愤怒,命人将乌承恩父子带上来,当场乱棍打死。 接着他大开杀戒,将与乌承恩沾亲带故的所有人员共两百余人全部斩首,并向皇帝李亨上表,控诉李光弼对他的迫害,强烈要求皇帝为他主持公道。 李亨大惊,慌忙遣使安抚史思明:这事既不是朝廷的意思,也跟李光弼没有一毛钱的关系,都是乌承恩一个人干的,此人罪该万死,你杀得对。你对朝廷无比忠贞,这点我是很清楚的…… 显然,对于这样的敷衍,史思明是不会满意的。 更何况,夸他史思明忠贞,就好比夸马云长得好看,或者夸郭敬明有男子汉气概,谁都不可能相信。 于是他又再次召集部属,噙着眼泪对他们动情地说:陈希烈等人都是朝廷的大臣,是太上皇自己逃到蜀地,抛弃了他们,他们不得已才投靠了大燕,现在他们尚且不免于一死,何况我们这些一开始就跟着安禄山造反的人! 在他的煽动下,部下全都群情激奋。 见人心可用,史思明趁机把矛头指向他最记恨也最忌惮的李光弼。 诸将纷纷请求诛杀李光弼。 史思明见状马上命幕僚耿仁智为他起草表文,扬言:如果陛下不肯为臣诛李光弼,臣就自己领兵到太原去杀他! 没想到耿仁智却和他并不是一条心,在表文装函之前偷偷将这句大逆不道的话给删了。 然而这并没有瞒过细心的史思明,很快就被他发现了。 不过,由于耿仁智之前曾跟随他多年,他还是想留他一条命,便强压着怒火问他:我待你不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耿仁智掷地有声地回答:人总有一死,死于忠义,是死得其所,跟你再次造反,也只是多活几个月而已,还不如现在就死! 此话一出,史思明终于再也忍不住了,当即暴跳如雷:想死,我成全你! 他马上操起大棒,对着耿仁智的脑袋就是狠狠地一棒。 耿仁智当场死亡,脑浆留了一地,场面惨不忍睹。 之后史思明又命人重写表文,将其送到了长安。 可皇帝李亨收到后,却没有任何反应。 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他看来,李光弼当然是不可能杀的,而史思明虽然桀骜不驯,言语狂妄,却还没明确举起反旗,似乎也不太好过分激怒他。 他只能当做不知道。 但现在他心里肯定明白,史思明这个人是绝对靠不住的。 只不过,这个问题只能先放一放,等先解决了安庆绪再说。 安庆绪现在怎么样了呢? 接下来让我们把镜头聚焦到邺郡(今河南安阳)。 在逃到邺郡后,尽管地盘比以前少了很多,但安庆绪手中仍有七郡六十余城,粮草军资也还算丰富,因此安庆绪很快就故态复萌,每天都纵情声色,醉生梦死,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寻欢作乐上,把所有的政务都交给了心腹谋士高尚和张通儒。 高、张两人为了争权,成天明争暗斗,搞得内部一片混乱。 当时安庆绪手下尚有蔡希德、崔乾祐、田承嗣、武令珣等一帮悍将,其中威望和战功最高的是蔡希德,但他性情刚直,说话不留情面,因此得罪了张通儒,张通儒便偷偷在安庆绪面前造谣中伤,说他的坏话。 据说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最容易爆。 一种是鞭炮,一种是双十一淘宝店里的商品——每样东西都号称是爆款,还有一个就是安庆绪的脾气。 被张通儒一挑唆,他立马就炸了。 一怒之下,他竟然将蔡希德处死了。 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 |
@wangmingsong2011 2020-11-27 11:50:44 李光弼的问题上,李亨面对史思明的“表文”采取了鸵鸟政策,实属无奈。毕竟正好是腾不出手的时间点…… 换成李世民等人,也许就正面硬刚了,但李亨这种皇N代了,没有抄家伙把史思明与安庆绪一起砍的勇气。 所以只能抓抓主次矛盾……然后……李亨可能是没学好政治,忘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史思明其实比安庆绪能量大多了。李亨如果先对付史思明也许结果会不一样。 李亨犯的错误后面还有很多 |
@奇正2019 2020-11-29 15:53:21 都是一批撼动中唐天下的大将 ----------------------------- 是的。 |
首页 上一页[31] 本页[32] 下一页[33]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