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第6页] |
作者:云淡心远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
@ciwill 2020-02-05 12:48:23 新年顶帖! ----------------------------- 多谢老朋友支持 |
@奇正2019 2020-02-05 15:16:35 必须顶帖!新年第一贴 ----------------------------- 开始正常更新了 |
@任立建 2020-02-06 02:49:06 更新了 ----------------------------- 是的,明天继续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24 这次出事的,是李亨另一个姬妾杜良娣的家人。 杜良娣的姐夫柳勣(jì)和他的丈人也就是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不知为什么产生了矛盾,不知产生了什么仇什么怨,他竟然以“舍得一身剐,要把丈人拉下马”的大无畏精神在外面散布流言,说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编造迷信言论,勾结东宫太子,诽谤当今皇帝。 流言的传播速度比流感还快,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一时间,躺着也中枪的李亨异常尴尬。 李林甫则如获至宝,决定抓住机会,再次大干一场。 世界上没有什么人是我李林甫陷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次! 他当即命自己的心腹吉温将杜有邻、柳勣等人抓捕归案,严刑讯问。 此案的结果是:杜有邻、柳勣等人都被杖杀,一大批之前与李林甫之前有过过节的官员都被借机株连,之前被贬的韦坚、皇甫惟明等人被赐死,李适之也畏而自杀。 而李亨却又一次涉险过关。 他故伎重演,在第一时间就与杜良娣撇清了关系——将她废为庶人,赶出东宫,最终保住了太子之位。 当然,他之所以没有被废,除了因为他平时出污泥而不染的小心谨慎、临危爱老婆而不保的冷酷无情,更重要的原因是,李隆基并不想换掉他。 在李隆基看来,一方面,他不希望早已成年的太子李亨羽翼过丰,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因此要借李林甫的手,除掉太子的党羽;另一方面,他也不希望李林甫真的把李亨整垮,因为李林甫目前的权势已经很大了,如果再让他扳倒李亨,拥立新的太子,那他就不好控制了…… 但李林甫却并不这么想。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和太子之间早已结下了深仇大恨,早已如浓硫酸和金属一般不能共存,要想将来不死无葬身之地,就只能将太子置于死地!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他能走的,却只有这唯一的一条路! 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他又找到了一个得力的盟友——安禄山。 一个是掌控朝政的宰相,一个是手握重兵的诸侯;一个是经验丰富的老臣,一个是红得发紫的新贵;一个阴谋水平炉火纯青,一个马屁功夫无人可比;一个镇得住文武百官,一个搞得定皇上贵妃…… 强强联手,力量自然更大了。 李林甫的胆量也更大了。 李安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于是,便有了震惊朝野的王忠嗣案。 王忠嗣,本名王训,其父王海宾曾任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公元714年在一次与吐蕃的恶战中壮烈殉国,死后被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 当时年仅9岁的王训就这样成了孤儿,李隆基感念其父的忠勇,将他接到了宫中,亲自抚养,并赐名忠嗣。 王忠嗣长大后英武刚毅,沉稳寡言,李隆基因他是名将之后,经常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每次都对答如流,颇有见地,李隆基不由赞叹道:你将来一定是位出色的将军! 事实也证明了李隆基的眼光。 自二十多岁从军以来,王忠嗣先后效力于河西节度使萧嵩、朔方节度使李祎麾下,历任河西讨击副使、左威卫将军、河东节度副使等职,在西北战场上多次大破吐蕃,屡建战功。 公元741年,36岁的王忠嗣因功升任朔方(治所今宁夏灵武)节度使,四年后再兼河东(治所今山西太原)节度使。 公元746年,原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因卷入韦坚案遭到贬谪,王忠嗣又兼任了河西(治所今甘肃武威)、陇右(治所今青海乐都)节度使。 当时全国共有九大藩镇,王忠嗣一人就占了四个,由此可见他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
|
@wangmingsong2011 2020-02-07 12:12:28 一位某系统的人在家里(略远房,见一面就开始疫情控制走动了)对我们说过:不能乱“研究”人,因为一旦没“研究”倒他,他过关了,回头“研究”他的人就要倒霉。所以要抓实证、一击命中。 显然,李林甫、安禄山都面临这个问题。他俩属于“绝地联盟”,干不倒李亨,他俩就要倒霉——但问题是,这不是当代查违法乱纪,这是古代权臣、权将搞太子,哪里那么容易? ----------------------------- 有道理。 对太子,李林甫费尽心机也没有成功,最后死后还遭到清算 |
@奇正2019 2020-02-07 14:30:00 太子到自立为帝一直是战战兢兢的 ----------------------------- 是的,估计这也导致了李亨很大的心理阴影,很可能也是后来他继位后之所以信任宦官的原因,信不过大臣啊 |
@平原_明月 2020-02-08 09:39:53 不容易是因为李林甫不是权臣。 李林甫虽然看着权倾朝野,但是他的权利是国家机构给他的,不是他自己的。这也是李隆基敢把权力交给他的原因,开元年间是皇权大步集中的时代,尚书省六部形同虚置,原本的国家权力中心中书门下也从门下省迁到中书省,李林甫在中书令的位置上才能行使权力,他虽然也罗织罪名打击异己,但他打击的基本都是李隆基有心打击的。他也提拔亲信,然而他提拔起来的虽然是亲信,可人家还同样是国家官...... ----------------------------- 确实如此。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
@燕飞南家 2020-02-09 21:07:47 喜欢看楼主大作。 ----------------------------- 谢谢,我会继续努力的 |
@杨柳上的春风 2020-02-10 11:28:48 支持楼主。 ----------------------------- 谢谢支持 |
@鳞鳞居大厦 2020-02-10 13:33:43 楼主有才。 ----------------------------- 谢谢夸奖,欢迎常来 |
@奇正2019 2020-02-10 13:49:20 后来的史思明造反的时候就说学安王不学王忠嗣!忠臣永远斗不过奸臣 ----------------------------- 是的,王忠嗣如果没有那么早死,历史可能就不一样了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26 李林甫极力挑动李隆基,让他命王忠嗣攻打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 石堡城是唐朝与吐蕃边境上的一座重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位置极为重要,可以说,谁占有了石堡城,谁就掌握了河湟地区的主动权。 因此这里一直是双方的必争之地。 双方在此反复拉锯。 仅仅在最近的二十年内,城池就几度易手: 公元729年,唐朝大将李祎率部奇袭石堡城,将其一举拿下; 公元741年,吐蕃出动重兵发动反扑,夺走了石堡城的控制权; 公元745年,唐朝河西、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率部强攻石堡城,最终却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这几年来,就像热恋的少男少女总是无时无刻不惦记着自己的恋人一样,李隆基一直无时无刻不惦记着重新收复石堡城,故而李林甫的提议正中其下怀。 他当即下诏给王忠嗣,命他不惜代价,务必攻取石堡城。 然而王忠嗣对此却有不同意见。 他上奏说:石堡城异常险峻,且吐蕃在此屯有重兵,如要硬攻得手,至少要搭上数万唐军将士的性命,得不偿失,臣认为不如先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李隆基很不高兴。 我对你如此关心,你竟然一点不体谅我的心! 我对你寄予厚望,你竟然这样令我大失所望! 你不去,难道就没人愿意去了吗? 当然有。 在古代中国,也许会缺粮会缺水会缺钱会缺云淡心远这样的美男,但从来不会缺迎合上意的人。 有个叫董延光的将领揣摩到了皇帝的心思,主动请缨:末将愿往! 李隆基大喜,马上同意了他的请求。 同时,他还命王忠嗣拨给董延光数万兵马,并全力支持其行动。 但王忠嗣对董延光提出的要求却并不配合。 两人的交涉有点像现在酒桌上不太愉快的的劝酒。 董延光:王将军,给点人吧。(喝点白酒吧。) 王忠嗣:不行,我真的给不了了。(不行,我真喝不了了。) 董延光:要不,给点粮草?(要不,整点啤的?) 王忠嗣:不行,我们这明年还有很多仗要打,会不够用的。(不行,我明天还有很多事要干,会起不了床的。) 董延光:你到底帮不帮我?(你到底喝不喝?) 王忠嗣: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真的不能喝。) …… 两人只能不欢而散。 部将李光弼劝王忠嗣不要这样对待董延光:打石堡城是天子的意思,如果董延光失利了,必然会归罪于您,把责任都推到您身上,您这是何苦呢? 然而爱兵如子的王忠嗣却依然坚持己见:我就算丢掉官职,也不愿看到数万将士白白牺牲!我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我意已决,你不用再多说了! 李光弼只好悻悻而出。 不久,他最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董延光铩羽而归,随后为了推卸责任向皇帝诬告,说这次之所以会失利都是因为王忠嗣的阻挠,然后添油加醋地列举了王忠嗣的十八大罪状一百零八个失误。 本来就对王忠嗣有意见的李隆基忍不住勃然大怒。 之前他有多么喜欢王忠嗣,现在就有多么讨厌! 这样的结果,正是李林甫期盼的。 他马上指使一名官员向皇帝揭发,说王忠嗣之所以消极避战,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起兵拥立太子。 显然,他的目的是想利用王忠嗣将太子拖下水,实现自己废掉太子的夙愿! 可惜,他又再次失望了。 尽管李隆基下诏征王忠嗣入朝,等他一到京城就将其免职,交由御史台、刑部和大理寺三司会审,却同时又给此案明确定性,将其与太子撇清关系:吾儿久居深宫,怎么可能与外人通谋?这一定是不存在的,只要查王忠嗣阻挠军事行动这件事,其他的不要管。 李亨再次逃过了一劫。 但王忠嗣就没那么幸运了。 不久,三司就作出了判决:王忠嗣阻挠军功属实,论罪当诛。 就在王忠嗣危在旦夕的时候,有一个人挺身而出,救了他的命。 |
|
@奇正2019 2020-02-12 13:53:00 咋一看这个城也不大,地势险要,要多少兵才能守住 ----------------------------- 通鉴的记载似乎是几百人: 上命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帅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益以朔方、河东兵,凡六万三千,攻吐蕃石堡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吐蕃但以数百人守之,多贮粮食,积檑木及石,唐兵前后屡攻之,不能克。翰进攻数日不拔,召裨将高秀岩、张守瑜,欲斩之,二人请三日期可克;如期拔之,获吐蕃铁刃悉诺罗等四百人,唐士卒死者数万,果如王忠嗣之言。顷之,翰又遣兵于赤岭西开屯田,以谪卒二千戍龙驹岛;冬冰合,吐蕃大集,戍者尽没。 |
@汉风醉长云 2020-02-10 14:26:00 顶楼主。 ----------------------------- 谢谢支持,欢迎常来 |
@公鸡上的杨柳 2020-02-10 15:12:11 好文。 ----------------------------- 谢谢夸奖 |
@江南的季风 2020-02-10 15:38:06 精彩好文。 ----------------------------- 欢迎新朋友 |
@奇正2019 2020-02-13 20:08:13 三面险绝,就一条路可上,多储粮食,五六百人就能守!似乎类似东魏西魏(北周北齐)那场玉璧之战,几百人守一个城 ----------------------------- 估计大致应该是这样的 |
感谢大家的支持,下面继续更新 |
NO.27 此人是新任陇右节度使哥舒翰。 哥舒翰是突骑施(突厥别部)哥舒部落首领之后,世代居住在安西(今新疆库车),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安西副都护,家境极为优越。 他年轻时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游手好闲,纵情声色,喝酒、赌博、打架、泡吧、把妹什么都干,就是不干正事。 40岁那年其父去世,他本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态离开家乡,前往京城长安,成了长漂一族。 在长安的日子里,他还是和以前一样,不是会所嫩模,就是酒吧快活。 直到三年后的某一天,他不知因何事得罪了长安县尉,被对方狠狠地羞辱了一番。 如果说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分水岭,那么这一事件就是哥舒翰人生的分水岭。 因为此次受辱,竟然如闪电引燃枯枝般引燃了哥舒翰的雄心! 你让我撒泡尿照照自己,我偏要好好地发展自己! 已经人到中年的他发誓一定要干一番让人刮目相看的大事业! 随后,他仗剑来到河西(今甘肃武威)从军。 太阳只要钻出云层,瞬间就光芒万丈;哥舒翰只要走出迷茫,马上就一举成名。 他既有勇又有谋,既有胆又有识,既有意志力又有执行力,刚一入伍就在攻克新城(今青海门源)一战中立下大功,从此崭露头角。 王忠嗣担任河西节度使后,对他更是极其欣赏。 在王忠嗣的大力提携下,他的职务晋升速度比我们这里的房价上涨速度还要快,短短数年时间内就从一名衙将被提拔为右武卫将军、陇右节度副使。 哥舒翰治军严明,同时又轻财好义,很得军心。 公元747年的积石山一战更是让他名声大噪。 积石山(位于今甘肃临夏境内)位于唐朝陇右地区和吐蕃交界处,由于土地肥沃,适于农耕,唐军常年在此驻军屯田。 然而每到麦子熟的时候,吐蕃人都要发兵前来抢割,当地守军抵抗不过,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被洗劫一空,吐蕃人甚至嚣张地将此地称为“吐蕃麦庄”,将当地的唐军称为“唐白劳”。 但哥舒翰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那一年的收获季节,他亲自领兵进驻积石山,同时派部将王难得等人埋伏在积石山外吐蕃人的必经之路上。 和往年一样,吐蕃人果然又大摇大摆地来了。 这一次,他们出动了五千骑兵。 然而他们刚到,哥舒翰就率军突然冲出。 吐蕃人猝不及防,难以抵挡,只能节节败退。 哥舒翰带着部下紧追不舍。 他本人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 每追上一个吐蕃人,他就用自己的长枪拍拍对方的肩膀,等对方本能地回头时,他再用枪直刺咽喉,将其挑到空中再重重摔下。 他有一个家奴,当时才十五六岁,出战时一直跟在哥舒翰身边,每次只要哥舒翰挑人下马,他就马上提刀砍下其脑袋。 两人一个挑一个砍,流水作业,配合娴熟,效率基本稳定在每秒杀一人以上! 这地狱般恐怖的场景把吐蕃人吓得魂飞魄散,只能拼命逃窜。 逃得慢的,做了哥舒翰及其麾下将士的刀下之鬼,少数逃得快的,总算摆脱了追兵,没想到又被王难得等人截住了归路。 此时这些人已经累得呼吸基本靠喘、走路基本靠挪、对抗基本靠翻白眼——还得是五百分钟转0.0001圈的慢动作,怎么可能是王难得这支生力军的对手! 最终,五千吐蕃人全军覆没,连一匹马都没能逃回去! 哥舒出征,寸草不生! 此战之后,哥舒翰的威名传遍了整个西北! |
|
@平原_明月 2020-02-14 01:47:25 一直喜欢王忠嗣。不懂十二时辰里为什么把王忠嗣塑造的那个形象。体恤将士不取石堡之功的王忠嗣,怎么可能是王韫秀嘴里那个动不动就掀别人头盖骨的阿爷。 可惜他名气不大,比不上李靖薛仁贵,更不提郭子仪。中国人的心理上,做官做成王忠嗣这样,显然算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了。 甚至连仆固怀恩这样都不如,至少人家临死还能撒撒气。 听过好多人说王忠嗣窝囊,拒战邀名声而已。 可是明知道和太子关系近,离...... ----------------------------- 王忠嗣确实非常可惜,不仅能力非常强,而且善于发掘人才。后来的很多名将都曾是他的部下。 |
@奇正2019 2020-02-14 14:00:47 老哥的经历其实和老安的经历极其相似,两人到最后也类似,老安以前老被老哥羞辱,老哥后来被老安羞辱 ----------------------------- 是啊,哥舒翰后来的结局……唉 |
@公鸡上的杨柳 2020-02-14 13:26:47 十二时辰胡编乱造,看了两集再也没看了。 ----------------------------- 本来就是虚构的啊 |
@公鸡上的杨柳 2020-02-14 13:26:47 十二时辰胡编乱造,看了两集再也没看了。 ----------------------------- 本来就是虚构的啊 |
@伏地魔本魔 2020-02-14 21:35:00 真的是李3郎老年痴呆而导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么?假设易地而处试问谁可以保证租庸调制、均田制不会由于帝国之总人口逐年递增而瓦解(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便决定王朝兴衰只能在战乱……人口锐减……田亩大量闲置……社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随着经济繁荣、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贫富分化这种历史周期当中循环)而均田制跟租庸调制是府兵制的保障;意味着唐朝达到开天盛世这个高度已经不可避免让战区统帅累积...... ----------------------------- 是的,人口是可以无限增长的,但土地和土地的产出的增长是有限的。 |
首页 上一页[5] 本页[6] 下一页[7] 尾页[7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