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第8页] |
作者:青山万马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祝天下的孩子们节日快乐! |
大家早上好 |
晚上好,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祝大家周末快乐 |
祝大家周末快乐! |
梁师都自己的人马败了,那么他指望的突厥援军在哪里呢? 他们来不了了。 突厥的确派出援军来帮梁师都,不过他们还没走到朔方城,就被柴绍这一路唐军截击,突厥援军直接被打跑了。 自己打了败仗,援军也没了,梁师都陷入了绝境,他的族人献城投降,唐军顺利收复朔方城。 梁师都的倒台让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少了一个帮手,屋漏偏逢连夜雨,颉利可汗又收到一个坏消息——下属们造反了! 原本向突厥臣服的薛延陀部落摆脱了突厥的掌控,其他一些部落纷纷效仿,宣布脱离突厥,认薛延陀的首领夷男为新的可汗,夷男不想公开和颉利可汗叫板,推辞了。 这时唐朝出手了。 对手的对手就是可选择的盟友,李世民想削弱东突厥,和东突厥有矛盾的薛延陀自然就成了潜在的帮手,李世民于是派人前往薛延陀部落,把“真珠毗伽可汗”的称号赐给了夷男。 有了唐朝的正式确认,那效果自然比自称好得多了,夷男开心地接受了这个称号,和唐朝加强了联系。 这下子颉利可汗坐不住了,敌对的薛延陀部落也在草原上,万一他们和唐军联手,颉利可汗率领的突厥部队就危险了,左右权衡之后,颉利可汗也选择向唐朝表示臣服。 这只是颉利可汗的缓兵之计,李世民当然不会上当,加上颉利可汗之前还支持梁师都和唐军作对,李世民决定狠狠教训一下颉利可汗,派大将李靖等人带兵讨伐突厥。 消息传来,颉利可汗并不在意,李靖的人马不多,颉利可汗不信他敢孤军深入。 很明显,颉利可汗低估了李靖的能力和唐军的战斗力。 李靖不愧是初唐名将,得到李世民的指令后,李靖立即开始准备,带着数千精锐骑兵出发,迅速逼近突厥部队盘踞的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 汉朝有霍去病以少胜多打败匈奴,唐朝的李靖也做到了以少胜多,颉利可汗估计李靖不敢孤军深入,没想到李靖来的这么快,突厥部队在李靖部队的打击下一败再败,颉利可汗只好派使者去向李世民请罪,表示己方愿意投降。 骄狂的颉利可汗就这么认输了?并不是。 这还是颉利可汗的缓兵之计,他想用这招延缓唐军的攻势,等到草原上的草长起来,马儿养壮实了,找机会东山再起。 然而花招骗不了李靖这样经验丰富的大将,他没有给敌人喘息的机会,继续带兵进击,颉利可汗再次战败逃走,最终被唐军俘获。 这一战让唐朝的威望大增,李世民被多个游牧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
第8节 立储风波 这一节我们来说一说李世民在选择储君时发生的一些故事。 李世民的嫡长子叫李承乾,是著名的长孙皇后所生,长孙皇后素有贤名,有一次魏征因为当众进谏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回宫后越想越气,气呼呼地说了一句:“要杀了魏征!” 当然,这只是气话,但是长孙皇后听到后依然觉得不妥,她认为应该劝劝李世民,但是李世民正在气头上,怎么办呢?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的把人说笑,不会说的把人说跳。长孙皇后无疑是很会说话的。 她故意盛装打扮,穿上朝服(一种在正式场合或者庆祝仪式上穿的衣服),给李世民道喜。 李世民被搞得莫名其妙,问她是怎么回事。 长孙皇后从容地答道:“我听闻主明则臣直,现在魏征这么直,正是由于皇上明察,所以我表示祝贺。” 这种劝人的方式就比较巧妙,李世民听了这番话,气顿时消了一大半,没有再责怪魏征。 由此可见,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中是很有分量的,李承乾是长孙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李世民自然也很喜欢李承乾,在李承乾刚满8岁的时候,李世民就把李承乾立为太子,请很多名士来教导李承乾,把李承乾当做继任者来培养。 有心栽花花不开。李承乾并没有按照李世民的设想去发展。 起初李承乾还是比较规矩的,但是在长大之后,他越来越喜欢玩乐,一旦有人想规劝他,他马上摆出一副诚恳认错的样子,让别人没话说,但这只是表面功夫。事后李承乾并不改正。 几年之后,出现了新的问题——李承乾的脚出了毛病,难以走路。 这让李承乾的兄弟们对太子之位产生了想法:大家都是皇子,既然你太子的身体出了毛病,为什么我不能取代你呢? |
大家晚上好 |
当时对李承乾太子地位最有威胁的是其弟李泰,他很聪明,主持编写了唐朝时期的地理著作《括地志》,因此受到李世民的重赏。 大臣们都是人精,看到李世民重赏李泰,有人就闻风而动,认为李世民想让李泰当太子,朝廷里很快出现一些小道消息,说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保不住了。 很明显,这些人过分解读了李世民重赏李泰的行为,李世民这么做主要是他重视《括地志》,并不代表他想换太子,为了止住这些流言,避免李承乾受到不利的影响,李世民使出了一招——封魏征为太子太师。 人人都知道魏征是李世民的重臣,李世民让魏征教导李承乾,传达出明确的意思: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变!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魏征也没能保住李承乾,魏征当时已经病重,在被封为太子太师一年之后,魏征就因病去世了,李承乾继续肆意玩乐,还找了个玩伴——汉王李元昌。 李元昌也喜欢干一些不守规矩的事情,为此经常被李世民批评,喜欢玩乐的李承乾倒是和李元昌“志趣相投”,二人经常聚在一起。 玩归玩,但是李承乾为了玩乐漠视他人的生命,这就很过分了。 李承乾和李元昌喜欢玩模拟打仗的游戏,二人各带一帮人互打,为了追求刺激,李承乾要求手下人用真刀真枪来真打,这样难免有人受伤,谁要是怕了不敢上,李承乾就惩罚他,有的部下因此丢了性命。 李承乾行事荒诞,加上他身体不好,其弟弟李泰就想趁机夺走太子之位,在主持编写完《括地志》后,李泰名望大增,他趁机造势,积极结交文臣武将,不少官员暗中站到了他这一边。 |
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个儿子,他积极拉拢朝廷大臣,谋求夺取大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却依然在胡闹,他经常和一些搞迷信活动的人混在一起,李世民知道后很生气,下令处死了这些搞旁门左道的人。 经过这件事之后,李世民不再那么喜爱长子李承乾,李承乾心里也有数,但他没有反省,而是走出了危险的一步——打算用政变夺取大权。 当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控制了大局,李承乾可能想模仿一下父亲,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形势和当年已经完全不同,他有李世民那么强的能力吗? 李承乾没有考虑那么多,他先打算拉帮结派,先联系了一位重要人物——侯君集。 侯君集是初唐时期的大将,李世民曾经叫人在凌烟阁画了24位大功臣的画像,侯君集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地位。 侯君集曾经和李靖、任城王李道宗一起带兵去平叛,李靖是主帅,侯君集和李道宗是副手,侯君集对李靖提议说:“叛军还没据险固守,我方应该长途奔袭去攻打他们,不然让他们逃到山里就难找了。” 李靖是一代名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都败在他的手下,李靖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他没有骄傲自满,依然愿意听取别人的建议,他觉得侯君集的话有道理,马上派兵追击叛军,果然打了胜仗。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侯君集的能力较强,不过他只能做李靖的副手,说明了什么?说明李靖更强! 李靖不仅能力过人,而且善于观察别人。侯君集有一次跟他学兵法,过了一段时间后,侯君集突然去李世民那里打小报告,说李靖要叛乱。 这把李世民搞得莫名其妙:人家好心教你兵法,你怎么说人家要叛乱? 原来,李靖在教兵法时留了一手,没有把所有东西教给侯君集,这引起了侯君集的不满,因此他来告黑状,说李靖教兵法有所保留,是打算将来叛乱。 李世民就找到李靖,把侯君集的话重复了一遍,问李靖是怎么回事。 李靖说教给侯君集的兵法用来对付敌人已经够了,侯君集还想把自己的那一套全部学会,他侯君集才是想叛乱的人。 当时李世民把这些当做是二人之间的气话,没有在意。 不久之后,太子詹事张亮来见李世民,也提到侯君集要叛乱。 |
周末到了,祝大家周末快乐 |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侯君集带兵在西域打了胜仗,但是他在战后过于贪财,因此被朝廷控制了一段时间,他自认为立了大功,对房玄龄等人排在自己之上深感不满,这次张亮被调到外地做官,侯君集觉得张亮和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同样被排挤),于是侯君集就找到张亮诉苦,劝张亮和自己一起叛乱。 张亮可不想趟这趟浑水,马上把这事报告给李世民,李世民念在侯君集有功,又放了侯君集一马,没有深究此事。 躁动的心难以安静,侯君集心怀怨气,依然有叛乱的想法,但之前他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帮手,直到李承乾来联系他。 李承乾的下属贺男楚石是侯君集的女婿,李承乾估计知道侯君集心怀不满,他通过贺男楚石联系上了侯君集,请侯君集帮自己搞政变来夺大权。 侯君集会怎么回应呢? 心态很重要,如果侯君集摆正心态,根本不会理会李承乾这种疯狂的要求。 但是侯君集心态不好,他对自己排在房玄龄等人之下耿耿于怀,有叛乱的想法,现在李承乾主动来找自己,侯君集觉得这是个“机会”。 其实李承乾能力较弱,侯君集不太看得上他,但是“太子”的这个招牌还是有影响力的,侯君集想借助李承乾的影响力来发动政变,以后自己可以在幕后操纵大权,因此侯君集加入了李承乾的阵营。 大将从此上了贼船,前途堪忧。 加入了李承乾阵营后,侯君集是有些后怕的,经常在睡觉时惊醒,他老婆估计知道了他们的计划,劝侯君集去坦白以自保,但侯君集没听。 李承乾万万没想到,在他们阴谋策划的时候,他们的计划突然暴露了。 暴露的原因,和李承乾仇恨李泰有关。 前文介绍过,李泰在朝廷里声势很大,不少人支持他当太子,这让李承乾对这个弟弟恨之入骨,为了泄愤,李承乾找来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人,叫他刺杀李泰。 |
谢谢大家,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 |
祝大家端午安康 |
纥干承基还没来得及动手,另一起叛乱事件牵涉到了他,纥干承基被朝廷派人抓了起来,即将被杀头。 为了活命,纥干承基也顾不上那么多了,直接举报了太子李承乾,把李承乾的叛乱计划和盘托出,这个重磅消息让李世民有点不敢信,为了查明真相,李世民特意派几位重臣彻查此案。 结果各项证据显示:李承乾的确准备搞政变来夺大权! 这个结果一出来,李承乾这帮人就完蛋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被废除,同伙李元昌、侯君集等人被处死。 李承乾倒台后,李泰那帮人认为胜利在望,李泰天天去见李世民,和李泰亲近的宰相岑文本劝李世民立李泰为新太子,李世民也开始考虑这一点。 但是李世民的儿子不止李承乾和李泰2人,另一个宰相长孙无忌提出了太子的新人选——晋王李治。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9个儿子,长孙无忌是他的舅舅,长孙无忌自然支持自己的外甥来当太子。 重臣们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李世民没有被他人左右,在和李泰谈了一次话之后,李世民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 当时李世民在李泰和李治之间犹豫不决,李泰心知肚明,为了让父亲选自己,李泰特意去找李世民,说只要父亲立自己为太子,将来自己快死的时候会杀死自己的儿子,再把皇位传给李治。 这个方案看上去既照顾了李泰也照顾了李治,对李世民看重的这两个儿子都有利,李泰认为自己说出这番话,李世民就会心甘情愿地选自己当太子。 他把李世民看得太简单了。 自己杀死自己无辜的儿子,这是违背人性的,见多识广的李世民自然看出了其中的问题:如果李泰说的是假话,那他是在骗李世民;如果李泰说的是真心话,那他就违背了人性。 这让笔者想起了齐桓公的故事。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不过他在统治后期宠信三个小人:易牙、开方、竖刁。 这三人都是齐桓公身边的亲信,他们干了什么事呢?齐桓公有一次开玩笑,说想尝尝人肉,易牙为了拍马屁,居然弄死自己的儿子,做成食物给齐桓公尝尝,把齐桓公感动地一塌糊涂。 开方也很荒唐,他待在齐桓公身边十几年,从不回老家看看,连自己父亲的葬礼都不参加,齐桓公认为开方对自己忠心耿耿。 竖刁更离谱,他通过逢迎齐桓公的妃子来巴结齐桓公,但是他毕竟是个男的,怕别人说闲话,想来想去,他居然选择自宫,以此来向齐桓公表忠心。 这三人的做法都违背了人性,齐国名相管仲劝齐桓公远离他们,齐桓公不听,结果在齐桓公病重时期,这三人发起叛乱,齐桓公死得十分凄凉。 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违背了基本的良知和人性,那么这个人可能是不太可靠的。 李泰的那番话也是违背了人性,连自己无辜的儿子都肯杀,还指望他能善待其他人?听完李泰这番话,李世民对李泰的人品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一件事。 李世民迟迟没有宣布新太子的人选,李泰生怕太子之位落入李治手里,为了排除这个竞争对手,李泰特意去找李治,对他说:“你和李元昌很要好,现在李元昌因为叛乱的事情自杀了,你不怕吗?” 言下之意,李泰劝李治学李元昌那样去自我了断,这样就没人和李泰争太子之位了。 其实李泰和李承乾、李元昌等人的叛乱没有关联,李泰完全是在吓唬李治。 听李泰这么一说,李治真以为自己会倒霉,天天忧心忡忡,李世民看他不对劲,问他怎么了,李治就把李泰的话说了出来,李世民听出来李泰是想逼死李治,对李泰产生了厌恶感。 经过慎重的考虑后,在公元643年,李世民在重臣们前面宣布:“李承乾叛逆,李泰居心不良,太子人选排除他们二人。” 如此一来,合适的只有李治了,大臣们明白李世民的意思,都表态支持李治当新太子,大事就此敲定,李治被李世民立为太子,李泰被李世民下令监禁了起来。 |
大家好,欢迎各位朋友多多评论 |
第9章 征战四方 这一节我们来说一说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发生的一些战事,先说一个牛人——王玄策。 王玄策是李世民在位期间的唐朝外交官,在公元647年,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天竺就是印度一带),当时的天竺分为东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中天竺五个国家。 听说大唐使者来了,大部分国家都表示友好,但凡事都有例外,中天竺的统治者想搞点事情。 中天竺是五个天竺里实力最强的,原来的君主刚刚逝世,中天竺陷入混乱,一个叫阿罗那顺的人最终控制了中天竺的大权。 阿罗那顺不知道是怎么想的,打起了大唐使者的主意,突然派兵袭击王玄策一行人。 王玄策是搞外交的,只带了30多人出来,自然寡不敌众,经过一番激战后,王玄策的部下们落入敌手,其他国家进贡给大唐的东西被阿罗那顺的人马抢走了,王玄策且战且走,终于离开了天竺。 这时该怎么办?一般人肯定是回去请援军,但王玄策没有这么做。 王玄策之所以被称为牛人,是因为他接下来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不费大唐一兵一卒,借盟友少量人马,就打败了一个敌国! 他没有急着回大唐请唐军出马,而是给吐蕃、泥婆国(泥婆国就是尼泊尔一带)写信,请他们派兵助大唐使者破敌! 吐蕃、泥婆国当时和大唐的关系不错,立即派数千人马来支援王玄策,王玄策就带着这支临时拼凑的部队杀回天竺,硬是打败了中天竺部队,活捉了阿罗那顺,然后带着战俘返回长安。 王玄策这一仗打得很漂亮,不过大唐打的胜仗太多了,王玄策这个事在大唐也不算什么大事,因此朝廷最终只是封了个“朝散大夫”的官职给他(朝散大夫是从五品),由于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事例比较少见,世人记住了他。 |
接下来说一说唐朝和薛延陀部落的交战。 前文介绍过薛延陀部落,他们和同处草原的东突厥有矛盾,薛延陀首领夷男率众和东突厥对抗,当时李世民为了牵制东突厥,派人封夷男为真珠可汗,双方联手对付东突厥,关系不错。 后来东突厥在唐军的打击下衰落,薛延陀部落在草原上没有了强敌,他们趁机发展壮大,逐渐有了几十万人马。 此消彼长,自从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获后,东突厥实力大减,新的首领李思摩率众向唐朝表示臣服,退到了大漠以南。 唐朝也在根据草原上的变化来调整策略,现在薛延陀部落在大漠以北发展壮大,唐朝开始利用李思摩的人马来牵制薛延陀,薛延陀首领真珠可汗一直想吃掉李思摩的人马,但是有唐军在庇护李思摩,真珠可汗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公元641年,一个消息让真珠可汗动起了心思。 这个消息是:李世民要去泰山封禅。 这个消息让真珠可汗欣喜若狂,他估计李世民会带大批唐军随行,那么大漠以南附近的唐军就不多了,他觉得这是自己吞并李思摩部队的好机会,立即派儿子大度设带兵20万去大漠以南打李思摩。 自大的人容易高估自己,低估对手,真珠可汗就犯了这个错。 其实李世民一直在关注草原上的局势,听闻薛延陀部队去漠南打李思摩,李世民很快做出了反应。 李思摩一方已经向大唐表示臣服,大唐自然不能坐视薛延陀部队袭击李思摩,何况薛延陀一方如果吞并了李思摩部队,他们将更难对付,因此李世民很快派兵去支援李思摩。 此战关系重大,如果薛延陀部队取胜,他们可能成为草原上新的威胁,只有打败他们,才能恢复和平。 我们来看一看战争的进展如何。 薛延陀部队很有自信,之前他们用步兵战术打败了西突厥,这次他们要继续使用步兵战术,还搞了个升级版:五个士兵配一匹马,其中四个士兵负责打仗,另一个负责把马管好,打赢了就骑马追击敌人。 这样一来,薛延陀部队里就有很多步兵,因此他们的行军速度不快。 兵贵神速,掌握了敌人的这些情况后,唐朝方面做出了相应的部署。 李世民在派兵之前就对将领们提出:薛延陀部队进攻速度慢,后撤速度也慢,李思摩已经退入长城坚守,唐军可以和李思摩部队互相配合,等薛延陀部队后撤时决战。 遇事要分析,李世民分析的没错,等薛延陀部队慢吞吞地赶到大漠以南时,收到消息的李思摩早就带人退入长城以内了,跑了这么远的路却找不到目标,率领薛延陀部队的大度设气得破口大骂。 不久之后,大度设就骂不出来了,唐军来了! 李世民派李世绩带兵来对付薛延陀部队,李世绩带领唐军迅速赶到,恰好这时灰尘弥漫,大度设不知道唐军来了多少人,加上对唐军的恐惧,大度设决定撤军。 不是你想来就能来,想走就能走的。 李世绩是初唐名将,军事经验丰富,看到敌人撤退,他带领唐军和李思摩部队一起追了过去。 |
谢谢大家,你们的支持是我继续更新的动力 |
估计大度设心里很后悔,明明自己的父亲判断唐军跟着李世民去泰山了,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唐军呢? 现在没时间想这么多,逃命要紧,大度设带着薛延陀部队一路狂奔,逃了好几天。 后来实在跑不动了,大度设决定拼一把,命令军队摆开架势,准备打一场。 先和他们交手的是李思摩部队,结果李思摩战败而退。 这下子大度设来了精神,似乎己方很强?他带兵继续向前冲,打算打个大胜仗。 然而他们接下来面对的是李世绩带领的唐军。 薛延陀部队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和唐军对阵之时,薛延陀士兵纷纷放箭,杀伤了唐军不少战马。 战马受伤,影响了部队的机动性,怎么办呢? 所谓高手,就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采取合适的策略去解决问题。李世绩就是这样的高手。 看到敌人攻击己方的战马,李世绩不慌不忙,叫将士们从马上下来,拿起长枪去和敌人打近身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大度设以为攻击战马能削弱唐军,没想到唐军突然化骑兵为步兵,薛延陀部队在唐军的猛攻下有点乱了。 与此同时,薛延陀部队的一个致命漏洞被唐军抓住了。 前文介绍过,薛延陀部队这次采用了新战术,五人共用一匹马,其中四个去打仗,另一个负责牵马。 这个方案虽然节省了战马,但也有漏洞:一旦牵马的那个士兵被打倒,他们的马就保不住了。 唐军副将薛万彻发现了这一点,他带兵专门攻击敌方牵马的士兵,一番激战后,大量敌军战马被唐军控制。 步兵打不过李世绩部队,战马又被薛万彻带人夺走,薛延陀部队因此很快溃退,实力大损。 这一战让薛延陀首领真珠可汗认识到了唐军的厉害,从此不敢和唐朝翻脸。 但是他的儿子们没有这样的认识。 四年之后,真珠可汗去世,薛延陀首领的位置空了出来,谁能成为新首领呢? 当时有资格争首领位置的有两人:一是真珠可汗的大儿子曳莽,二是真珠可汗的嫡子拔灼。 曳莽和拔灼虽然是亲兄弟,但是二人关系很僵,真珠可汗估计也清楚他们关系不好,为了让2个儿子相安无事,真珠可汗特意让拔灼在西边管理薛延陀本部,让曳莽去东边统率其他部落。 两兄弟不见面倒也没事,但是现在真珠可汗死了,作为儿子总得回来奔丧吧,曳莽只好赶回西边的薛延陀本部,来参加父亲的葬礼。 如此一来,两兄弟见面了,冲突一触即发。 拔灼本来就讨厌曳莽,何况曳莽现在是自己争夺首领的竞争对手,拔灼就更恨曳莽了,曳莽察觉到了拔灼的敌意,考虑到薛延陀本部是拔灼管理的,曳莽不想任人宰割,就匆忙离开了。 这时已经来不及了,拔灼不想放过竞争对手,他派人干掉了曳莽,曳莽一死,无人能和拔灼竞争,拔灼成为薛延陀部落的新首领,自称多弥可汗。 和其父真珠可汗不同,多弥可汗胆子更大,想直接和唐朝较劲。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