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论曹操(转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论曹操(转载)[第3页]

作者:安昊儒h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事实上,曹操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一点我们要从袁术逃到淮南做皇帝这两年,也就是建安二年到建安四年期间,曹操所做的事开始分析。对袁术“网开一面”后,曹操频繁祭出“大手笔”:

    建安二年,第二次征讨宛城张绣,一雪前耻,张绣逃到南面的穰城;

    建安三年,再围穰城,三攻张绣;

    建安三年,趁刘备、吕布反目之机,进击吕布,在白门楼缢死了这位名将,占领徐州全境,顺道把兵不多却志大的刘备带回了许都;

    建安四年,平定兖州叛乱,稳固大后方;
    建安四年,已历三载的屯田之法初见成效,曹操所属的地盘,“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也就是说,吕布、张绣、刘备,都在袁术灭亡前被曹操“收拾”了。至此,建安二年曹操的纵敌行为得到了准确的解释:面对袁术的称帝叛国,单纯的行王道义兵,一举剿除不难,但战果却很难落到曹操手里。这也是孙策、吕布、刘备积极“配合”的原因,这里离他们的势力更近,而远在许都的曹操根本鞭长莫及。两淮地区这块“肥肉”,一旦从袁术嘴里吐出来,马上会落入上述几人的口中。
    “邻之厚,君之薄”,曹操自然是深谙此道。因此,他只有在“搞定”了吕布和刘备等竞争对手之后,才给“苟延残喘”的袁术以最后一击,两淮之地方才尽落其手。事实证明,曹操这招是非常高明的,因为他没有“搞定”的江东孙策,就一直在觊觎着淮北之地,这可以从孙策死后孙权多次进攻合肥中得到明确的判断。

    建安四年,曹操再次出征袁术,袁术兵败病死。曹操在势力范围上完成了与袁绍决战前的最后一块拼图。

    戎马一生,手握重权,又处乱世,王霸之道对曹操来说太重要了。
    纵观曹操的一生,其实就是王霸两道共用的一生。王道只是从理论上战胜对手,而要真正地令对手心服口服,还必须施展霸道。

    曹操说过“宁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当时他以天下为己任,我就是天下,天下即我,人负了我就是负天下,所以宁可我为天下而负人。这逻辑自然有些强盗味,然而却不俗,隐隐也透出王者之霸气。正因为曹操利用王道服人、霸道慑人,才做了人上之人。
    成功之道

    名利兼收的才是聪明人

    在生活中,有人图名,有人为利,就像孔子说的,求仁得仁。可是,图名的就一定要一箪食、一瓢饮地过清苦生活吗?为利的就一定要成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小人吗?若如此,恐怕这两种人都不会太甘心。

    做人,还是要走一种“调和路线”,辩证地看待名与利的关系,“君子”也可以“取之有道”地去爱一点财,“小人”也可以学习一点义利之辨,适当地用财富邀买一些积善之名。这样一来,名利兼收,生活更多彩。
    7.政治婚姻是一张王牌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算是完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大局落定之后,他就把家眷都接到了许都。据史料记载,曹操妻妾众多,有丁氏、刘氏、卞氏三位正妻,还有不少婢女小妾,因而曹家算得上是人丁兴旺。

    《易经》有云:有天地,后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既有夫妇,而后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按照古人的信条来讲,婚姻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大事,无论男女,结婚最大的功能无非就是繁衍后嗣。
    然而作为关系国家政治格局的政要人物,婚姻就绝不是传宗接代这么简单了,而是影响着个人的政治前途,也会影响到个人的政治行为。往大了讲,这事关社稷;往小了说,也事关百姓。比如周幽王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了诸侯的信任后被犬戎杀死,结束了西周王朝。

    作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政要人物,曹操的婚姻就更跟政治、外交紧密相关了。所谓政治婚姻,一开始就具有政治目的的色彩,维系婚姻的不是情爱而是利益。在战乱年代,这样的婚姻更比比皆是,强者与强者组成姻亲的关系,在三国这个特殊年代本身就是政治的一部分。
    曹操本就有好几位妻妾,因此儿女自然多如牛毛。统计显示,曹操一生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女儿的数目不详,但据史料可知的就有长女清河公主以及安阳公主、金乡公主、高城公主、曹宪、曹节、曹华等。这么多儿女自然就成为了曹操拉拢下属的重要工具。建安四年张绣向曹操投降,曹操设宴款待了他,并将张绣封为扬武将军。为了进一步拉拢张绣,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均迎娶了张绣的女儿,有了女儿的身家性命做保障,张绣就更加卖命地为曹操打仗了,而且屡立奇功。
    在政治领域,婚姻最大的作用无外乎彼此笼络、加强联盟,这种联盟可能是实力相当的,也可能是上级对下属的拉拢和恩赐。当时,刘备、孙权等人都与手下的重要臣子结成了姻亲关系。曹操也不例外,在他看来,政治婚姻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权宜之计。比如,他将自己的侄女儿嫁给孙策的外甥,又让自己的儿子曹彰娶了孙策兄长家的千金,这都在于当时的孙策占据了江东地区,而此时曹操正处理地方政务无暇分身,只好主动与孙策联姻来争取时间和机会,不让孙策与其他势力联盟夹攻自己。
    既然是权宜之计,必定不会有永久的和谐,因为这种联盟的基础是利益,一旦有更好的利益,或是哪一方先反悔,那么之前的任何一桩婚姻都不能再起到黏合剂的作用。因此,亲家反目、翁婿翻脸的情况再正常不过了。
    此前,汉献帝迁都许县,后宫还是有人做主的,那就是伏皇后。然而,伏皇后嫁给刘协的时候,对方才十岁,而今汉献帝长大了,伏皇后却老了。曹操的儿子多,女儿更多,因此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全都送到了皇帝的身边。原本汉献帝早就在曹操的控制之下了,早就是曹操手中的一张政治王牌,现在又有了姻亲关系,这无疑又提升了曹氏政治集团的话语权。
    俗话说,“一个女婿半个儿”,曹操现在有三个女儿都嫁给了皇帝,皇帝自然就是曹操的半个儿子了。

    但是,还是有人不愿意曹操的女儿嫁给皇帝的。首先就是伏皇后,曹操送女儿进后宫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做一个贵人罢了,而是瞄准了宫中的位置。伏皇后正是看破了这一点,因此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信中假传皇帝的旨意,说皇帝怨恨曹操枉杀曹贵人以及国丈董承,要伏完找机会除掉国贼曹操。

    当时,皇帝说白了就是曹操养的一只小鸟,什么样的密信都无法飞出皇宫。因此,这封密信很快落到了曹操手里,结果可想而知,伏皇后不仅没有杀掉曹操,反而连累了父亲、兄弟,一族百余口人连同自己的两个皇子全部被砍了头。
    伏皇后向皇帝求情:“我真的只能活到这儿了吗?”皇帝却说:“我都不知道自己能活到哪一天呢!”可见,伏皇后写什么诛杀曹操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事实上,即使没有伏皇后的密信,曹操的女儿做皇后也是必须的,是政治上的需要。后来,女儿曹节做了皇后,这样一来曹操就控制了汉献帝的前朝后宫,牢牢地把汉献帝捏在手心里。

    女儿对于曹操来说更像是一件礼品,婚姻就更像是做生意,曹操想的是能得多少利,而对于儿女的幸福完全不顾,这也许有古代大男子主义的原因。
    婚姻就是曹操手里的牌,在大牌王牌打下来之前婚姻这张牌就先去探探路,自然生死都不论,更别谈什么幸福了。女儿曹节虽然嫁给了皇帝,成了皇后,但是因为和曹操的关系得不到汉献帝的信任,又要受到来自父亲的压力,真是生不如死。曹节曾经向母亲抱怨自己的生活痛苦,曹操知道后对她大加斥责,还吩咐再不许向家里抱怨自己的境遇。有这样一位父亲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后来曹操死了,曹丕即位,他杀到皇宫中,向曹节要传国的玉玺,但是曹节大喊道:“上天不会原谅你们的!”然后撞柱而死。
    曹操重视外交婚姻,当然更注重外交的对象,他的原则向来就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因此,翁婿反目的事情曹操做了不少,根本不考虑儿女的感受。袁绍死后,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为争夺父亲留下的兵权打得不可开交。为了对付袁尚,袁谭就和曹操合作。而为了笼络对方,曹操立即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了袁谭,但是好景不长,袁谭对付完袁尚之后就要曹操的肉了。袁谭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最后死于非命。那时候,女儿才嫁给袁谭不到半年,很快就成了寡妇。然而政治婚姻哪里顾得上这么多,在曹操眼中,霸业、政治绝对比儿女的幸福重要得多,这也是乱世中女人的命运,尤其是作为一个霸主的儿女,看似含着金钥匙出生,但实际上远不如普通人家的孩童幸福。
    【成功之道】

    利用婚姻,套牢政治

    所谓政治,玩儿的就是手段,读三国就可以发现无数建立在婚姻基础上的联盟。对政治家而言,政治婚姻能带来巨大的好处,因此总有人乐此不疲地这样做。对男人而言,婚姻的确不失为一个向上爬的梯子,一条人生成功的捷径,但是要知道婚姻绝不是儿戏,绝不是谁都能像曹操那样游刃有余,因此需思之再三。
    8.内部团结,成功的秘诀

    从建安元年曹操迁都许昌之后,到建安五年大战爆发之前,可以称作是曹操对官渡之战的“备战期”。在这段时间内,曹操通过战争的方式,先后击败张绣、袁术、吕布、刘备等割据诸侯,扩充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仅靠单纯的军事斗争,是无法将积蓄力量的速度推进到极限的。

    在军事征伐的同时,曹操还大展纵横捭阖之术发展广泛的“统一战线”,壮大己方力量的同时孤立了袁绍。
    团结的对象就包括刘备。建安三年,雄踞徐州的吕布攻击此时兵微将寡的、驻守在小沛的刘备。刘备寡不敌众,没等到前来救援的曹操抵达增援,就骑城西逃,投到了曹操帐下。随即,曹操东征大军兵临徐州境界,吕布连战不利,最终退往下邳,凭借这座孤城的泗水天险抵御曹军。鏖战数月后,曹操采用郭嘉、荀攸的建议,掘开绕城而过的泗水、沂水灌城,吕布最终被部将所擒献给曹操,死在了白门楼。
    
    不过曹刘两人的前后境遇确实天差地别:因为曹操的司隶校尉,是凭借二荀、郭嘉、程昱、夏侯诸将等一班文武和二十万铁军雄狮担当的;而刘备这个豫州牧,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光杆司令。正当刘备在京中无所事事时,发生了著名的“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

    一日,曹操看到树上梅子青青,邀请刘备过府饮宴。为什么偏偏挑中这个在家种菜的刘备?个中原因是值得玩味的。肯定不会是因为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单寻张怀民的原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刘备是闲人没错,但曹操可是日理万机,不可能平白无故地邀请刘备喝酒,还“闲聊”“论英雄”这样敏感的话题。
    原因应该只有一个,试探刘备的同时恐吓一下。宴席开始,曹操直入“主题”,和刘备谈论方今天下谁是英雄的话题。而当刘备数尽各路诸侯之后,曹操却一个也没有认同,反而说出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面对故弄玄虚的人,直言揭穿真相总是最具杀伤力的。曹操这句话,使用的就是这种心理战手段:咱俩都是老中医了,谁也别给谁下这狗皮膏药了;你刘备还不知道吧,你怎么“忽悠”我,我就是怎么“忽悠”袁绍的,对这一套,我太了解了。

    曹操的话虽然只说到了这里,可心机丝毫不在他之下的刘备却隐隐读出了这一席话的潜台词:我知道你刘备早晚是我最强劲的对手,现在你是“大汉皇叔”,名气很大,我曹操是不能杀你,但这并不代表我曹操不想杀你!
    刘备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原本以为只要“老老实实”,就能在曹操这阎王手中逃出,可谁知道曹操在善于“忽悠”人的同时,在“防忽悠”方面也是高手。老实不了了,那就直接动手吧。怎么动手?刺杀曹操?这“荆轲”刘备是自己来,还是让给关羽、张飞呢?显然不可能。那就只有一条路了,跑吧。正好这时赶上曹操要征讨在淮南骄奢淫逸、民心尽失的“仲氏皇帝”袁术,刘备于是慨然请缨:袁术背叛的是我姓刘的天下,那就由我这个姓刘的去打这个先锋吧。
    “冲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刘备这一去,再也没有回到许昌。刘备的逃走,容易理解;曹操的“不留”,却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明知刘备是个英雄,却怎么不杀掉他,至少控制住他,而让他轻而易举地逃出呢?难道是曹操的脑子短路了?但郭嘉、程昱等人对刘备出征的反对却说明曹操的支持并不太可能是失误,而更可能是有意为之。

    曹操的这次纵敌,与这一年许都发生的“衣带诏”事件有关。这是一件发生在许都朝廷内部的反曹事件,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受汉献帝藏于衣带中的密诏,与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暗杀一手遮天的曹操。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密谋被曹操发现,董承等人全部被杀。
    这个时间节点,正在许昌的刘备可能也在此次密谋之列。无论刘备是否参与,“衣带诏”事件反映出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连年对外征战,获得无数胜利的曹操集团内部并不是无懈可击的。随着曹操功劳、权势日渐增大,许都内部上至皇帝,下至皇室宗亲、文武百官,有不少人对曹操都是“貌恭而心不服”的。这时的曹操,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在内部开展“整风”,清除一切反对者,确立自己绝对的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既有皇叔身份,又有海内名望,同时兼具野心的刘备,就成了许都内部一个极度危险的因素,他可能没有参与“衣带诏”密谋,但随时有可能参与密谋。
    这是个麻烦,曹操动了杀机。可是转念一想,却又不能杀。翻开刘备的履历,出身就是“根红苗正”,素有贤德之名,人人仰望,实在抓不到任何把柄。暗杀?那就更天真了,青梅煮酒的故事已经在许都成为“佳话”,这时候刘备如果死了,即便不是你曹操杀的,也是你曹操杀的。况且,曹操一手遮天的“臭名”已经招致了普遍反对,这次要是再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刘备杀掉,曹操也就真成“董卓第二”了。况且大敌袁绍还在,这回“讨曹联军”他还能当盟主。
    面对如此棘手的“死局”,曹操最终选择的应对方式叫作“勇气”:给他兵,给他权,让刘备走,纵然他是孙悟空能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里,也逃不出我如来佛的手掌心。

    刘备走后,曹操轻而易举地清除了以董承为核心的反曹集团。董承连同他的女儿,汉献帝的董贵妃,全部身首异处。当然,曹操对大汉天子还是绝对“够意思”的,他很快找了另一个人填补了董妃的空缺,这个人就是曹操自己的女儿—曹节。这样一来,曹操当上了皇帝的“老丈人”,从人物关系上看,刘氏的朝廷有一半改姓曹了。
    搭好台,才能唱大戏。曹操团结刘备就是在搭这个大戏台,而放走刘备只是在唱大戏之前的茶点。曹操要孤立袁绍,发展“统一战线”,刘备这个德高望重的人必不可少,因而曹操选择了“纵虎归山”。他深知:只有整个“统一战线”的团结协作,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凝聚起来,互相协作,才能打倒袁绍。
    【成功之道】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在战场上,一支整肃的队伍是战胜对手的终极武器。而这支队伍,并不是临阵重赏就能刺激出来的,而要靠平时的不懈经营才能打造出来。男人,面对激烈的竞争,总想着到对手身上搞破坏、挖墙脚,这既失之下作,也很难收到关键性的成效。只有不断做大做强自己,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4章 官渡风云,英雄立业
    ——从此有了跟天下叫板的资本

    普通人晋升为英雄的道路,就是一路过关斩将的历程。在宦官、黄巾、董卓、吕布、袁术这些势力相继销声匿迹之后,曹操攀爬政治高峰的路上,又跳出了一只更加凶猛的“拦路虎”——袁绍。袁、曹二人是发小,彼此间的熟悉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对手。此时到了一决雌雄的时候了。
    1.揣透对方的心路

    《孙子兵法·谋论》中记载:“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实际上就是心智与心智的较量。高明的军事家运筹于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全在于摸清了对手的心路,找到了对手的软肋,从而达到逢战必胜的目标。

    自建安元年(公元195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袁绍在彼此相安无事的前提下,展开了各自集团的征战。曹操攻灭了吕布、袁术,打败了刘备,降服了张绣,与江东孙策、荆州刘表、西凉马腾结交,占据了司隶、豫州、兖州、徐州等黄河南北的广大地区;而袁绍则完成了攻灭北平公孙瓒的作战,占据黄河以北冀、青、幽、并四州,北连乌桓等少数民族部落,势力直抵黄河。是时,中国两个最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曹操和袁绍,在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地域迎头相遇,展开了又一场决定命运的较量。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大战一触即发,曹操开始在黄河以南的要隘官渡修筑壁垒,准备对抗南渡黄河的袁军。就在这一年,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率部归降了曹操;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则不约而同地在两大巨头的对决中作壁上观。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初,空气中已经弥漫决战的味道,曹操却忙里偷闲地出征徐州,打败了刚刚叛变的刘备。

    此时战争虽然还未正式打响,局势却已经很微妙了。一旦袁绍借此机会,出奇兵渡过黄河,趁许昌空虚一举拿下,那么失去根本的曹操也就再也无力与袁绍进行决战了。但是,曹操、郭嘉等人征讨刘备虽然是兵行险招,却也是看准了才走的。他们已经对袁绍的脾气秉性了如指掌,这家伙是个“长颈鹿”似的统帅,面对许都的空虚,他是不会有足够快的反应的。
    说袁绍是“长颈鹿”,这是有足够事实依据的。早在长安李傕、郭汜内乱,汉献帝仓皇东逃的时候,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田丰等人也曾建议袁绍“抢夺”迎奉天子,号令天下。但袁绍对此竟然犹豫了三年,直到建安三年才提出把天子迁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城,遭到了早已“得手”的曹操的断然拒绝。

    前文提到,袁绍是一个勇于“坚持做自己”的人,这一次他仍旧是一只三思而后行的“长颈鹿”。在曹操进攻徐州刘备时田丰就向他建议乘虚而入,进攻许昌,抄曹操的老窝,却被袁绍以一个奇异的小儿子病了的借口拒绝了,当时就把田丰气了个半死。
    如果因此就说袁绍“愚蠢”,倒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面对田丰这么好的建议,袁绍并不是“拒绝”,而是选择“拖延”—他不笨,只是反应有些慢。那么这个绝佳的战机到底什么时候才完全通过了袁绍那“修长的脖子”,到达他的大脑呢?倒也不算太晚,只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也就是曹操出征徐州的二十天后。

    既然醒悟了就赶快行动,兵进许昌吧。不行,去不了了,因为这时许昌北部的门户官渡要隘已经有重兵把守了,而军中帅旗还是一个斗大的“曹”字—曹操,已经从徐州得胜归来,想亡羊补牢,这回晚了。漂亮,曹操的这一手玩得实在漂亮,一个漂亮的短平快、时间差,在官渡决战前就给老朋友袁绍上了精彩的一课。
    如果因此就说袁绍“愚蠢”,倒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面对田丰这么好的建议,袁绍并不是“拒绝”,而是选择“拖延”—他不笨,只是反应有些慢。那么这个绝佳的战机到底什么时候才完全通过了袁绍那“修长的脖子”,到达他的大脑呢?倒也不算太晚,只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也就是曹操出征徐州的二十天后。

    既然醒悟了就赶快行动,兵进许昌吧。不行,去不了了,因为这时许昌北部的门户官渡要隘已经有重兵把守了,而军中帅旗还是一个斗大的“曹”字—曹操,已经从徐州得胜归来,想亡羊补牢,这回晚了。漂亮,曹操的这一手玩得实在漂亮,一个漂亮的短平快、时间差,在官渡决战前就给老朋友袁绍上了精彩的一课。
    曹操大军“堵”在官渡了,也不能派空降兵去进攻许昌吧。袁绍的犹豫,硬生生地把一场突袭战“憋”成了阵地战,官渡决战就此应运而生,实在是照顾我们这些看官。虽然先失一手,但袁绍仍然有很大的优势。他对此次袁曹对决也做出了正确判断—这将是决定天下命运的决战。基于这个判断,袁绍也就再无保留,拿出了全部宝贝家底,拥兵十余万,进军北岸渡口黎阳,准备南渡黄河,寻曹军主力决战。

    知己知彼,就要善于揣摩人心,摸清对方的脉络。与袁绍的声势浩大相比,曹操就比较可怜了。他此时的势力本就不及袁绍,而且在军力对比上,长年东征西讨,能征惯战的军队损耗严重,新征之兵不能胜任这种决战,而袁绍则在公孙瓒败亡后两年间基本没有新的作战;在地理上,袁绍在北方已经与游牧民族建立友好关系,毫无后顾之忧,而反观曹操,则身处四战之地,刘表、孙策等人随时可能向北进击,与袁绍一起把他做成“夹心饼干”。袁绍这次是攥紧了拳头来的,而曹操只能伸开手掌迎战。此种局面下,曹操能够拿到官渡的本钱,着实捉襟见肘。
    俗话说,人贵在自知。但是在曹操看来,人不仅要自知,还要他知。正是把握了这一点,在战局中才能够咸鱼翻身。此时,敌强我弱的态势很明显了,在决战之前几乎所有人都看好袁绍。这些人甚至充斥在许昌城内,出现在曹操的幕府之中,这更令大战之前的曹操焦头烂额:在与袁绍动“枪杆子”之前,还得先跟这些人动“嘴皮子”,更重要的是,“嘴皮子”动得好与坏,还直接影响到未来战场上自家“枪杆子”的威力。如何说服许都诸人,同时把整个集团调整到战时状态,还需要费一番脑筋。
    【成功之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的实力固然重要,揣摩对手也同样是一门必修课。兵家的哲学告诉我们,打胜仗就是避实击虚,出其不意,而了解对手的“虚”与“实”就是备战的开始。聪明的男人总是能够扬长避短,用自己最强的打对方最弱的,因此他们能够无往不胜。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对手,而了解程度有时需要超越对手。
    2.解决好后顾之忧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倾国而来,亲自率领精兵十余万南渡黄河,攻打曹操。而相比袁绍强大的阵容,曹操能拿出手的筹码着实不多,但即便要拿出这些筹码,也要大费一番口舌。

    在许都,抵抗袁绍的军事会议紧急召开。面对汹汹而来的袁绍,相当一部分文武大臣反对针锋相对,认为这一仗无论如何也打不过,还是在没有战败之前另想他法,最好能答应袁绍的一些条件,继续和他保持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
    听得这一席话,曹操哭笑不得。谁都知道袁绍这次大军前来是干什么的,他要的条件根本就不是我们给得起的,和他谈判,他的要求恐怕只有一条—无条件投降,恐怕除了这条之外还会有惩办战犯等附加条件,你们这些人投降袁绍用膝盖就可以了,我曹操可得用脑袋啊。再说什么长期以来的友好关系,哪有那个呢?都是我一直在“忽悠”袁绍嘛,现在他已经琢磨过味儿来了,还怎么忽悠呢?

    这是实情,可只是大家心知肚明,曹操也不可能公开提出来,作为不得不抵抗袁绍的理由,否则这次征战就成了曹操私人“保命”之战,更不可能有胜算了。
    况且反对派言之凿凿,以东汉名臣、谏议大夫孔融为代表,都成了袁绍的义务宣传员,从袁绍本人到田丰、许攸、颜良、文丑等文臣武将,全部吹捧一遍,最后得出结论:不说咱们不想打,而是咱们打不过。

    孔融,“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的嫡系子孙,大文学家。这类人做官总会守定这样一个原则:平时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这样的人,在与荀彧、郭嘉这种善于“临机应变”的智囊的斗争中总会吃一些亏,只因为他们不够“坏”。孔融的这一番言论虽然语惊四座,但也有明显的漏洞,机敏的荀彧等人马上抓住,反唇相讥—就怕你不说“打不过”。
    接着,孔融怎么夸袁绍那些人好,荀彧就怎么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还做出明确判断:他们的内部早晚会出现分裂。孔融等人一下哑口无言了,荀彧说的确实也是事实,而且我刚才说的是“打不过”,已经有了“右”的倾向,现在人家用铁一样的事实说明了这仗“打得过”,我若是再开口,就完完全全成了顽固不化的“右派”分子了。

    想要做成大事,做事必须彻底,斩草必当除根。当看到孔融吃瘪(被迫屈服)后,得胜的荀彧决定乘胜追击,所幸再烧上一把火:刚才我无情地鄙视了袁绍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我不是吹捧我们就比他们强多少。
    这场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是袁绍和我们曹将军的对比,从这点上看我们此战是必胜的。

    用人方面,曹将军唯才是举,不拘小节;袁绍外表宽仁,内心却嫉贤妒能,是个“银样蜡枪头”。

    谋略方面,曹将军随机应变,多谋而且善断;袁绍性情犹疑,反应迟缓,是个“长颈鹿”。

    行军用兵方面,曹将军法令整肃,赏罚分明,我们虽然兵少,但人人誓死效力;袁绍军法废弛,虽然兵多,战斗力却不强,是个“自由派”。
    人品道德方面,曹将军诚心待人,收天下人心;袁绍凭借家世,沽名钓誉,得不到真正有用的人,仅是个“收藏家”。

    今天袁绍和我们曹将军的对决,就好比当年的楚汉争雄。袁绍就是项羽,虽强实弱;曹将军就是高祖(刘邦),虽弱实强。袁曹对决只在此一役,我们只要团结一致,此战必胜!

    听完荀彧这一席话,曹操是相当欣慰。原来当统帅就是这么简单,好像只要做好一件事—把人才选出来,一切就迎刃而解了。我有荀彧先生这样的人才,何愁天下不定!

    “四胜四败”之说力压全场,别说孔融等人暗自叹服,再无一语,连曹操自己想补充两句,也没插上嘴了。
    可之后的情况,说明了一个能够改变我们“世界观”的道路—原来两个意见一致的人,也可以进行“辩论”。

    孔融已经哑口无言,曹操也无话可讲,荀彧这次的“头彩”基本算是拿定了。可场上还是强中自有强中手,郭嘉又站起来了,他申请进行补充发言,这一补充成了一段喧宾夺主的长篇发言。郭嘉用更精到的语言、更有力的旁证、更犀利的论辩,将荀彧的“四胜四败”完整阐述为“十胜十败”,为自己所属的“主战派”阵营又“砸”下了一个沉甸甸的筹码。

    自古成大事者无不具备拿得起放得下的作风,前怕狼,后怕虎,做事总留一个尾巴,最终只会一事无成。
    曹操做事从不留尾巴,对于潜在的威胁向来是毫不留情,必定要斩草除根。讨论结果上报皇帝,曹操再一次率领“天子之师”踏上了征途,这一次大军的开拔方向是北,那个他五年以来望尘莫及的方向。

    袁绍,我曹操来了。决定天下主宰的时刻到了,这一次,我要战胜你。
    
    

    
    

    
    

    
    

    

    
    

    
    

    
    

    
    

    

    
    

    
    

    
    

    
    

    

    
    

    
    

    
    

    
    

    
    
    

    
    

    
    

    
    

    
    

    
    

    

    
    

    
    

    
    

    
    

    
    

    
    

    
    

    
    

    
    

    
    

    
    

    
首页 上一页[2] 本页[3] 下一页[4] 尾页[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6-26 18:10:13  更:2021-07-13 17:07:1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