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从古建筑到真实的历史漫谈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从古建筑到真实的历史漫谈[第15页] |
作者:铁马冰河陆川客 |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原因有三: 原因1:是场地文脉文化传承! 毕竟这房子在罗马,所以用古罗马技术。另一方面是前面说过的铝元素的作用,古罗马混凝土本身弹性好,不容易开裂。最主要的原因是古罗马混凝土里石灰的用量只有现代混凝土的1/3左右,所以凝结过程中产出的热量也比现代混凝土低。产出的热量越少,温度分布不均带来的危害就越低,对防止开裂有直接的增益。即便如此,最后还是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做出MAXXI那个没有开裂的干净平滑混凝土墙面。 原因2:今天建筑上使用的混凝土很多时候是钢筋混凝土 古罗马混凝土比现代常用的波特兰水泥性能好很多这是事实。但钢筋混凝土的性能是古罗马混凝土的7倍+也是事实,同时钢筋混凝土也更适合用于塑造大跨度、空间通透、大开窗等的空间。而当代建筑对这方面度需求刚好又大于对强度的需求…… 原因3:古罗马混凝土的核心优势不明显 古罗马混凝土最有价值的优势是千年不倒和低碳。但今天的城市普遍不需要能站千年的文物,为了城市发展,绝大多数的建筑80年左右都会被拆除。所以除非是具有特殊含意义的纪念碑之类,一般没人选古罗马混凝土。 第二个优势低碳。古罗马混凝土用的石灰少,所以产出的二氧化碳也少,所以低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来说,有一种东西叫再生骨料混凝土,简单的说就是把废弃的混凝土碎渣拿来做骨料,重新浇筑混凝土。它的造价比古罗马混凝土便宜,低碳程度差不太多,工期和波特兰水泥一致,所以......同时还有一种技术叫生态水泥,和再生骨料混凝土差不多,也是用城市废料造混凝土的技术。但灰浆里添加了粉煤灰(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带来的好处是这种混凝土“吃”(吸收)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节能环保程度更好。 结论: 古罗马混凝土没有失传,知道配方的人也不少,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师和施工方都总有好几个更好的选择,所以除了在实验室里开发新型混凝土技术,古罗马混凝土一般没人参考和使用。 --(点评)火山灰作为外掺料,功效和电厂粉煤灰相差无几,但还有钢铁厂的矿渣微粉,那可是替代水泥可用的。还有硅粉哦! --没有失传?来介绍一下文献与工程实例的相关传承过程。欧洲在15世纪才通过“发现”了建筑十书,明白了所谓罗马砂浆的用途。18世纪后期才发明早期水泥,还古罗马? --一会儿强度高,结实,耐久,还弹性高?乃咋就不上天呢?还好,俺不上啥知乎显摆,丢不起那人。 |
原因有三: 原因1:是场地文脉文化传承! 毕竟这房子在罗马,所以用古罗马技术。另一方面是前面说过的铝元素的作用,古罗马混凝土本身弹性好,不容易开裂。最主要的原因是古罗马混凝土里石灰的用量只有现代混凝土的1/3左右,所以凝结过程中产出的热量也比现代混凝土低。产出的热量越少,温度分布不均带来的危害就越低,对防止开裂有直接的增益。即便如此,最后还是废了很大的力气才做出MAXXI那个没有开裂的干净平滑混凝土墙面。 原因2:今天建筑上使用的混凝土很多时候是钢筋混凝土 古罗马混凝土比现代常用的波特兰水泥性能好很多这是事实。但钢筋混凝土的性能是古罗马混凝土的7倍+也是事实,同时钢筋混凝土也更适合用于塑造大跨度、空间通透、大开窗等的空间。而当代建筑对这方面度需求刚好又大于对强度的需求…… 原因3:古罗马混凝土的核心优势不明显 古罗马混凝土最有价值的优势是千年不倒和低碳。但今天的城市普遍不需要能站千年的文物,为了城市发展,绝大多数的建筑80年左右都会被拆除。所以除非是具有特殊含意义的纪念碑之类,一般没人选古罗马混凝土。 第二个优势低碳。古罗马混凝土用的石灰少,所以产出的二氧化碳也少,所以低碳,这是非常有价值的。但以今天的科学技术来说,有一种东西叫再生骨料混凝土,简单的说就是把废弃的混凝土碎渣拿来做骨料,重新浇筑混凝土。它的造价比古罗马混凝土便宜,低碳程度差不太多,工期和波特兰水泥一致,所以......同时还有一种技术叫生态水泥,和再生骨料混凝土差不多,也是用城市废料造混凝土的技术。但灰浆里添加了粉煤灰(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收捕下来的细灰),带来的好处是这种混凝土“吃”(吸收)空气里的二氧化碳,节能环保程度更好。 结论: 古罗马混凝土没有失传,知道配方的人也不少,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建筑师和施工方都总有好几个更好的选择,所以除了在实验室里开发新型混凝土技术,古罗马混凝土一般没人参考和使用。 --(点评)火山灰作为外掺料,功效和电厂粉煤灰相差无几,但还有钢铁厂的矿渣微粉,那可是替代水泥可用的。还有硅粉哦! --没有失传?来介绍一下文献与工程实例的相关传承过程。欧洲在15世纪才通过“发现”了建筑十书,明白了所谓罗马砂浆的用途。18世纪后期才发明早期水泥,还古罗马? --一会儿强度高,结实,耐久,还弹性高?乃咋就不上天呢?还好,俺不上啥乎显摆,丢不起那人。 |
四、最后总结:很多怀疑西方造假,只是怀疑文物造假,断代造假,辉煌度造假!至于真实的古埃及古希腊和罗马是应该是存在的! --(点评)现在不是怀疑,是质疑。在埃及、希腊、亚平宁区域的古代文明根本不是欧洲人吹嘘的伪史里描绘的那个样子。存在与否,还需要可靠的考古证据。 既然古罗马水泥很牛,为什么不可能是埃及人在古代用模具制造,而一定认为是近代伪造呢? --(点评)从前面可知,近代工业化伪造是最方便的。乃倒是举出罗马时代文献和文物记载所谓罗马砂浆技术来自于古埃及的证据啊? 主要是从模板技术和材料运输来考虑的! 模板最快最便宜成型是石膏模板,虽然石膏应用很早,考虑精准的人物造型,大型模具复杂程度!不认为古埃及能有这种技术! 材料主要来自南欧,考虑到古埃及的船运水平,当时如此大量跨海船运灰料的可能性极少! 其次大型灌模技术也在考虑范围! 以上作证埃及文物造假的材料和工艺! --(点评)这位究竟要干什么呢?感情激荡得有点过了。工程上来不得这种激情洋溢的,要吃牢饭的哦! --浇筑混凝土,乃用石膏模板,注意,石膏板性脆,没有抗拉强度,做侧模,承受不了混凝土拌合物的侧压力,做底模,承受不了混凝土拌合物的重力。大神真的是大神,呵呵。 |
以下的片断属于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引文名词不一致,请自行辨别。 对于所谓古希腊建筑,地中海气候的大理石建筑保存问题,历代维护异教神庙问题,半裸男女雕像和壁画的亵渎问题,水很深。 还有所谓的古罗马混凝土,低温烧制的石灰根本不符合现代波特兰水泥的要求,所以才会被取代。而所谓的火山灰无钢筋素混凝土不是用于地坪,而是用于所谓古罗马万神殿、斗兽场之类的拱券承力结构,简直是奇谈。混凝土的基本特征就是,裂缝!纯混凝土,也就是素混凝土很容易、非常容易、特别容易开裂,所以必须加钢筋。 1930年发生了万神庙穹窿落下散片的事情,人们搭起了脚手架,用以对穹窿进行一次系统检查。在除掉石膏涂层之后,图8所展示的子午线方向上的裂缝就显露了出来。带缝模型的行为跟真实万神庙结构行为的吻合表明,不管我们是怎么期待,罗马人的火山灰混凝土并不展示着什么抗张强度。我们的这一推论看上去跟大多数历史学家和当代技术评论者有关罗马建造的观点是相反的。甚至,我们怀疑,这一推论还跟用万神庙所使用的混凝土所完成的张力测试结果是相反的。如之前所言,报告上来的静荷载最大压力水平很低——低到某种程度,本身都不足以产生这么大范围的破裂。但是即使这样相对较低的张力出现在结构身上如此大的范围内时,它们就制造了一种敏感环境,特别容易在那些产生了张力的其它传递性荷载出现时产生裂缝。其中的敏感条件之一就是温度变化。作为极端的例子,比如,在炎热天气里人们给穹窿表面喷水去迅速降温时,就很容易在穹窿表面生成15kg/cm3的温度变化所带来的张力。另外一个形成了穹窿结构如此大面积张力的成因就是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的收缩,特别是当浇筑模板还没有被拆卸的时候。 不要夸大在拉力条件下混凝土对于裂缝所能具有的抵抗力。虽然基于对凝结速度有控制的高质量的波特兰水泥所发展出来的现代混凝土,展示着相当可以的抗拉能力(所谓抗拉能力就是在拉力状态下材料所能承受的不破裂的极限),在预应力钢混的设计中,人们还是倾向于把混凝土的抗拉能力预设为零。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在一个结构那些计算表明会出现张力的地方,都会添加上预应力钢材的。甚至更为重要地,在我们稍后对于万神庙用材的讨论中,在那些可能会出现热胀冷缩的部位上也需要用钢。 --问题是,拱券结构中古罗马钢筋的存在?哪个建筑大师来玩玩无筋素混凝土大跨度拱顶结构? |
所谓古罗马无筋素混凝土结构的万神殿在1930年代就有局部碎裂,怀疑该建筑并非素混凝土结构,即使是重载道路铺面,也是需要加筋的,除非普通人行道。素混凝土多用于拉应力小的地方,如一般地坪、垫层、普通砌体,后者难以符合震区要求。 吹嘘古罗马火山灰素混凝土的可以问问业内的,火山灰混凝土是有国标的,但是哪一座大中型建筑使用素混凝土作为承力结构的?求解答。 即使是那几处所谓的古罗马道路,也是可疑的。 |
十九世纪,水泥混凝土面世,但是混凝土的应用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原因就是它容易开裂,而钢筋的品质不好,而直到十九世纪中叶,钢筋的脱硫技术才被发明,钢筋的韧性,也就是受拉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后,冶炼技术又随着电的发明,纯氧制造和储备功能的提升,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才有了我们现在所用的钢筋混凝土。铺地的话水泥就能办,因为它的受力不大,所以不需要加钢筋,当初水泥发明的时候,用来涂抹灯塔外侧,防止海浪把灯塔外面冲刷破坏。 古罗马是否有钢筋不清楚,据说年产8万吨的钢铁也不知道用来干啥,就算是解放后用过的竹筋混凝土,是利用经处理的竹条替代钢筋所浇筑的混凝土,我国在50年代末曾在不少地方使用,以节约钢材,由于竹与钢之间的强度不可比拟,所以这种低强度制品仅能取代部分要求较低的场合,在没有地震,没有洪水,没有台风的地方,建个一两层的小楼,还是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但是说不好二三十年以后某一天就塌了。现在,谁敢用所谓的古罗马火山灰制造方法建设大楼? |
而且,各地火山灰成分性质是很不一样的哦,学地质的同学都明白的。古罗马应该用当地的那些维苏威火山灰吧? 古罗马建筑分布在地中海周边多个所谓遗址,这高大上的火山灰是海运到各地去的,一直运到叙利亚内陆沙漠绿洲的帕尔米拉古城?还是随便什么地方的火山灰都行? 80%以上的火山灰加900度以下低温烧制的石灰,这混凝土,还是素混凝土,哪个现代建筑工程敢用? 再说。即使是同一座火山,其火山灰成分也是有区域差异的。按国标,火山灰混凝土早期强度不如水泥混凝土,前者强度龄期较长,就是凝结时间长。火山灰超过50%掺量的混凝土,胶砂强度随着掺量增加同比下降。常态混凝土的标准掺量明显低于碾压混凝土的允许标准掺量。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的云南腾冲地区火山灰混凝土与粉煤灰混凝土对比实验研究,火山灰混凝土的工作性远不如粉煤灰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比较严重。相同配合比条件下,两种掺合料混凝土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火山灰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明显弱于粉煤灰混凝土。 当然,古罗马那时候应该是没有电厂粉煤灰的。呵呵。 |
顺便提一下,罗马大斗兽场的历史也是有说道的,不过请不要拿那块罗马皇帝石碑当证据,这个工匠实在是应该钉十字架的。 罗马砂浆不论是早期的气硬性石灰还是加入火山灰后的近似水硬性石灰成分,其性能都不如现代水泥。 所以,那些玩艺主要作用是砌筑用粘结砂浆和墙面抹面或饰面砂浆。用来做承力结构,其拉应力区域就必须加筋,众所周知,脱硫以后的合格钢筋是现代工业的产物。 |
对于所谓古罗马火山灰混凝土的吹嘘对于外行来说还是比较忽悠人的,来看看: 《用于水泥中的火山灰质混合材料》GB/T2847—2005 《水泥砂浆和混凝土用天然火山灰质材料》JG/T315—2011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这叫行业标准。 研究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入火山灰可以降低水化热,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改善混凝土性能,有利于混凝土的浇注。 (简单说,就是和易性好,就是容易流动,就有可能凝结较慢。) 结果表明:火山灰的掺量、水胶比及养护龄期对砂浆强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火山灰掺量的增大,砂浆强度呈下降趋势。 当火山灰的掺量不超过30%时,水泥石的平均孔径参数均随火山灰的掺量增加而减小,且孔径均匀性提高,对水泥砂浆的孔结构改善效果比较好,当其掺量增加到45%后,水泥砂浆的孔结构反而又开始呈现出劣化趋势。 (当掺量过多时,早期强度较低,温差较大时,不利于混凝土的抗裂,在温度变化较大时,不宜过量掺用。) 天然火山灰质材料在我国云南腾冲、江腾、吉林长白山等地蕴藏量巨大,开发利用这些天然火山灰质材料,可以就地取材,有效缓解当地对混凝土矿物掺和料的需求,节省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性能,避免大宗材料外运,大大降低建设成本。 (主要是用来替代水泥的,不是因为性能,而是成本。矿粉多数情况下可以同比取代水泥,当然也有掺量限制,而火山灰就不行了。) 实际上很多工程已经在水泥砂浆和混凝土中使用天然火山灰质材料。 谁还以为所谓古罗马火山灰混凝土高技术的? 那时候的石灰还是900度以下低温烧制的,水化反应性能较差。还扯淡了85%的火山灰掺量,俺只能说相关作者根本就是混凝土材料的门外汉! 某个小的项目,由于误用和火山灰外掺料性质基本相似的粉煤灰作为水泥使用,导致顶板坍塌,实测强度值只有标准值的一半。最后只能拆除重建。 |
而中华呢? 英国著名科学家史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保持西方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那些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发展的过程是,从“白灰面”和黄泥浆起步,发展到石灰和“三合土”,进而发展到石灰掺有机物的胶凝材料。 从这段历史进程可以得出与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相似的结论,中国古代建筑胶凝材料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在与西方古代建筑胶凝材料基本同步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广泛采用石灰与有机物相结合的胶凝材料而显得略高一筹。 按记载“灰土即石灰与黄土之混合,或谓三合土”;“灰土按四六掺合,石灰四成,黄土六成”。以现代人眼光看,我国的“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后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与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 (后者基本用于砌筑和抹灰装饰,没有钢筋就只能作垫层或基础了!如果是重载路面混凝土,也是要用钢筋的。所谓砖面混凝土很可能是近代伪造。) --问题来了,我们一直先进。 那古罗马混凝土呢?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文艺复兴以后欧洲肆无忌惮的所谓重建工程,直接用近代混凝土构筑了建筑。相关的图例从来不见于世。 就是当代设计,当代技术,当代建筑,当地可能存在的老建筑早已破坏殆尽。 无他,建筑要打基础,老旧基础结构必须清理掉。亚里士多德的坟头,呵呵。 所以说,一切原址重建的所谓仿古建筑都是对遗址的不可逆破坏。 例如所谓乌尔通天塔,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宫殿,特洛伊,迈锡尼,克里特,还有新世纪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
前面有混淆三合土和混凝土的,后者主要是指现代水泥混凝土。随便科普一点相关知识,打字太烦,只好在网上复制粘贴修改了。凡是业内的就明白意思,不明白的看看知道就行,记得以前俺也说过好几个段子的,无奈不懂的网友太多,没接触过历史建筑修复的还真不明白。 以现代人眼光看,“三合土”也就是以石灰与黄土或其他火山灰质材料作为胶凝材料,以细砂、碎石或炉渣作为填料的混凝土。“三合土”与西方所谓古罗马的三组分砂浆,即“罗马砂浆”有许多类似之处。三合土的出现,弥补了石灰在防水方面的不足,还增强了建筑胶凝材料的坚韧性。 --(点评)建筑胶凝材料,玩了多年了,某些门外汉还要强词夺理,可怜。所以下面要说的是三合土和水泥混凝土的简单区别。 |
三合土抗冻性能特别好,以前在北方用得比较多,南方一带主要是用在地面表层的浇筑。 不过,三合土的配方靠口口相传,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配方,配制三合土一般需要三种材料,主要就是石灰,南方地区也用蛎壳灰代替;另外一种是黄土或者黏土;然后再掺少量的沙或者石子、碎瓦片、谷料。 浙江沿海的配方是:石灰、黄土、沙石、桐油和糯米浆。关键是看配比——石灰跟黄土的配比一般是四六开,或者是三七分;沙石少一点,大概占一成;然后还要掺入一点桐油和糯米浆,主要是起黏合作用,相当于混凝土里面的水泥浆。 --(点评)注意用处。浙江沿海古城砌筑砂浆里含有糯米成分也是有相关论文和工程实践资料的。其中的蛎壳灰=所谓古罗马的贝壳900度以下煅烧灰。 整个西方的窑口技术要到中华高温窑口技术西渐以后才有革命性的进步。 我们在左传里有宋文公墓葬采用贝壳烧灰的记载,公元前7世纪。 当然,欧洲于是编造出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发明三合土的桥段,呵呵。 |
现代实验中,上述材料搅拌后堆在模子里,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要用木槌反复地敲,这主要起到凝结固化的作用,要拍到表面光滑为止。 敲敲打打半小时,一盘硬邦邦的干沙石,竟然敲出水分来,变成一整块黄黄的泥土。 三合土的特性是敲打次数越多,放置时间越久,也越坚固,这是因为里面的石灰和黄土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演化过程。 过了7天,三合土已经干透,硬邦邦的,和石头一样。用铁锹拍打三合土表面,结果不碎,只留下一道道白色的划痕。 在民间实践中,例如福建土楼的三合土,为了保证耐久性,一般是用竹片或木槌不断地炼打、翻动,然后堆放停置一段时间使其融合、老化。 特别是石灰和黄土都有一个从生到熟的演化过程。 停置时间的长短应掌握在混合物未硬化之前,几天十几天不一,然后再次炼打、翻动。这样的炼打次数越多、越久则效果越好。而它的干湿度应掌握在用手捏可以成团状,用手揉又会散开为适。 三合土和水泥混凝土在硬度上相比,刚开始水泥要硬一点,水泥混凝土一般3小时就能达到初凝,28天就能凝结95%以上;三合土的七天强度一般为2.5兆帕,水泥混凝土C15七天强度能达到10.5兆帕。 而三合土早期只能通过人为拍打夯实,达到塑形和变硬的目的,但放置时间久了,石灰和黄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反应会石化,如果水泥混凝土不加钢筋的话,三合土的硬度、耐久性肯定比水泥混凝土强。 用这种“三合土”夯打土楼的墙基那是相当坚实的。它既可以承载巨大的压力,又可以防止洪水、山水的冲刷和浸泡,而且有着坚不可摧的防御功能。 但由于这种“三合土”的成本高,制作也麻烦,时间又长。因此,在土楼的建造中,人们只能将它用在墙基约一米半以下的高度上。 --(点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的影响。陕北统万城遗址,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中国传统有机三合土的性能研究与仿制也是有论文的,采样地点就有统万城。 |
虽然三合土的硬度比水泥混凝土还要好,但在现代的建筑中却极少用到,仍以钢筋水泥混凝土为主。 首先是因为制作三合土耗时长,造价高;另外,三合土也有它的局限性,不能配钢筋,钢筋会使三合土内部不严实,现在应用最多的就是古建筑的修复。 --(点评)注意,三合土和无筋水泥混凝土都不能承受剪切应力和拉伸应力,只能做基础、地坪和涂层抹灰。 三合土又无法加筋。 毋庸多言,所谓古罗马混凝土能够干什么呢? 俺以前扒过所谓古罗马砂浆的配比的,凡是折腾这玩艺建造承力结构的必是门外汉。 --欧洲中世纪建材中的灰浆质量大多数并不合格,只是单纯的石灰掺水混砂石。 现代复原实测特维利城堡石灰砂浆,其强度值仅有区区1.5MPa,甚至不如我国夯土所用石灰、沙、粘土三组分三合土的2.5MPa。 --说好的罗马砂浆呢?维苏威火山灰用光了么?所谓的庞贝古城300来年挖掉多少火山灰啊? |
祖先造古建筑,用了不少食物:糯米、猪血、红糖、蛋清、面粉……譬如拉萨布达拉宫的外墙里,就有石灰、牛奶、冰糖、蜂蜜和面粉,听着就很诱人。传统的建筑材料中,食物类的添加成分,糯米当属第一,因为它取材便捷,粘性不错,被广泛运用在古城墙、古海塘、古塔、古牌坊等等建筑中。 建筑材料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人类在早期为建安身之所,一般用天然的材料,如土石木草竹等,后来随着建筑科技的发展,逐渐研究出了人工材料,比如砖、油漆等。有一类是胶凝材料,石灰石膏都是常见的。石灰为主要原料的胶凝材料,在我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生石灰,就是氧化钙,它是没有办法在自然界独立存在,一遇到水就会产生化学反应。 祖先利用石灰,起初是利用天然的碳酸钙,就是料姜石,长得跟生姜差不多,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主要产于黄土比较多的地方。在陕西、河南、山西、安徽、甘肃等地部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白灰面”,用于建筑地面和墙体,光滑、平整,具有防潮作用。有学者对它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一部分是料姜石的粉末。这两样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怎么知道“白灰面”是料姜石还是烧制过的石灰?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些被火烧的痕迹,有学者对甘肃遗址进行了研究,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对白灰面的成分进行了鉴定,发现它不是天然的料姜石。白色的石面是人工烧制的石灰浆,这个遗址距离我们五千年,五千年之前,我们的先祖就已经会烧制石灰,原料是天然的料姜石。 文献中关于烧制石灰的记载,比较早是在《左传》里面:“成公二年(即公元前635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灰”。蜃是比较大的贝壳,用贝壳烧灰,现在很多沿海地区都还在用。温州地区、广东那块,都还用贝壳烧灰。到了秦汉以后,人工烧制石灰已经没有用了。 我国传统石灰有个特点,广泛使用有机无机的复合型材料,有缺陷,耐水性比较差,老祖宗为了改进它的特性,尝试往里面加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其中多数来源于食物。目前发现含有糯米成分的最早的建筑物,是河南邓县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 |
糯米在建筑材料中的运用 糯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我国栽培水稻历史悠久。汉代以前,水稻并不占主要地位,次于麦、黍、稷、菽等作物;魏晋南北朝后,随着南方人口增多,经济繁荣,促进了水稻生产发展;唐宋以后,水稻已上升为“百谷之长”;明代《天工开物》记载,“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小麦)、牟(大麦)、黍(黄米)、稷(高粱)居什三。”70%的粮食都是水稻。水稻分成籼稻、粳稻与糯稻(籼糯稻和粳糯稻),我们平常叫圆糯米和长糯米,合起来就是糯米,种植面积上是不到百分之十的,但是在古代,糯米种植面积是很大的,是我国古代人主要的口粮之一。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黄河流域栽培的36个水稻品种,其中糯稻11个,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一;明朝黄省曾《稻品》,记载了明朝太湖地区38个水稻品种,其中糯稻13个。糯米和籼米、粳米最大区别是,支链淀粉含量糯米比较高。 糯稻:99%-100% 粳稻:76%-84%,平均79%,米粒比较圆的。 籼稻:68%-84%,平均74%,米粒比较长的。 支链淀粉越多,糯米的粘性越强。 |
糯米用在建筑材料上,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杨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 “灰隔”又称为“灰椁”,用石灰拌合其它材料(如糯米汁、细土、白砂粒、碎石等)浇浆灌底,放置棺椁后,再用同样灰浆灌注整个墓圹,形成坚固完整的墓室结构,多见于南方地区宋、元、明时期的墓葬——霍巍《关于宋、元、明墓葬中尸体防腐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北宋中叶江休复《邻几杂志》:“近江南有识之家不用砖葬,唯以石灰和筛土筑实,其坚如石。”说明灰隔的材料,强度是很高的。典型用“灰隔”做墓的有: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上海嘉定南宋赵铸夫妇墓、山东邹县元代李裕庵墓、苏州吴王张士诚母曹氏墓、南京明代徐俌夫妇墓、上海松江明代杨福信墓等等。 灰隔有什么作用呢,三防:防盗、防渗、防腐。 防盗,结构非常坚固,苏州吴王张士诚母曹氏墓,挖了好几层实在挖不下去了,就放弃了,南京明代徐俌夫妇墓,考古挖掘的时候连挖掘机都很难挖掘,最后用撬杆都撬坏了好多根。 防渗,隔绝了空气,上海松江出来的一具尸体,五百多年了还保存的那么好,这个人墓里出了一根枪头,说他是个习武之人,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最后发现是墓的结构问题。用三合土封死了后,隔绝了空气,起到了防腐的作用。浙江海盐的海宁元代贾椿墓清理于1978年,墓地有五层,这个是墓的平铺面图,最外层是,一层三合土,中央砌了一层,中间是河沙又是一层。系三合土、砖、石结构竖穴墓,用了很多层,尸体保存得也很好。墓壁五层:三合土、砖、河沙、砖、三合土,出土完整男尸一具。 湖州明代潘季驯墓系三合土石椁双室墓,文革时遭到破坏,2011年对墓园进行了清理。它的结构是用0.5米厚的碎石三合土铺底,两侧壁用武康石成椁,椁室成型后用三合土浆合,厚约0.5米。 长兴泗安南宋韩杕墓,墓的外壁上、石板上,全部用石灰框死。用石灰来防水。 |
又被删掉一层楼,呵呵。 |
传说秦长城用土坯砖加糯米和石灰的混合物砌筑;南昌唐代城墙,以青砖垒砌,以糯米石灰勾缝;宋代海洲(今连云港)城墙:加了铁渣的糯米灰浆勾缝;南京明城墙传言是用石灰、细沙、糯米汁、桐油、蓼草,这些配方;还有西安明城墙,荆州明代城墙用了糯米浆,现在还非常坚固,得到铁打荆州的美誉。 关于糯米灰浆砌墙,有许多文献记载。《宋会要》:“乾道六年(1170年)修和州城(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其城壁表里各用砖灰五层包砌,糯粥调灰铺砌城面兼楼槽城门,委皆雄壮,经久坚固。” 元·杨子春《修城碑阴记》记载了元至正十六年至二十年(1356—1360)修筑桂林城:“凡城内外,自顶至踵,皆甃以大石,沈米为膏,炼石为灰。”“灰与米和而为膏,计米四千八百五十石有奇。灰以石计,三十余万有奇。” |
做这个项目的时候,跑了我们省20多处有古城墙的地方。发现我省部分采用糯米灰浆的古城墙,比如衢州城墙、安吉安城城墙、临海台州府城墙,在安吉调查的时候,需要检测强度,往里打钢针,根据插进去的深度计算里面灰浆的程度,根本打不进去,可见坚硬程度。 我们省的钱塘江海塘改造,就是用条石以糯米灰浆丁、顺间砌,条石之间以铁件嵌联。我们在镇海后海塘,采集了一些灰浆样品,也是用糯米灰浆砌成。 |
还有水运工程,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长安闸。位于海宁市长安镇,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为“三闸两澳”组成的复杂系统。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遗物判断,为南宋时期的遗迹。 下闸条石之间灌注的灰浆,经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检测,添加有支链淀粉成分。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的记录,只剩下这个下闸。 |
比如说红糖,就被发现使用在闽西土楼、开平灰雕、潮汕嵌瓷等建筑里。 拿闽西土楼为例,有两种不同的干湿做法,“食谱”分别是:搅拌灰土与小石子或碎砖,再加上红糖水、糯米浆和海菜浆或蛋清,以及适量的水,直至湿润;将糯米研磨成粉,以冷水拌匀,再加入大量热水调成稀薄的浆汤,加入红糖水,待冷却之后再加蛋清水。 杨村太平桥(清)位于赣州龙南县杨村镇车田村,为两孔三墩、四拱双层石拱桥,重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以精磨花岗石为料,石灰、桐油、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 南投糯米桥(民国)位于台湾南投县国姓乡北港村,四孔石拱桥,建于民国二十九年,由于日本殖民政府物资缺乏,所以由糯米、红糖与石灰等物质代替水泥,桥因此而得名。 还有著名的布达拉宫的外墙,白宫由石灰、牛奶、冰糖、蜂蜜、面粉制成,红宫由石灰、红土、红糖和一种叫“汪腊”的植物皮熬成的汁做成。有些游客听了导游的讲解词以后,会忍不住去舔一下“舌尖上的布达拉宫”。 |
添加在建筑里的食物材料,也有血腥如猪血。血料可以起到黏合、防水、提高柔韧性、防止龟裂的作用。血料在建筑材料中的应用,诸如秦咸阳宫遗址,当年发掘时,地面呈泥质朱红色,被称作“丹地”,由猪血、石灰、料姜石拌合而成,具有防潮、装饰作用。 早期地仗在木料上包一层细麻布,用面粉或豆面调和桐油贴敷,地仗是古建筑木构件油饰彩画或者壁画的基层。清代官式建筑地仗普遍加厚,普遍使用猪血。现在一些小地方做家具,木料不是很平的话,还会抹一层猪血灰,抹平了再上漆。? 为什么现代人不能再这样用食物成分造房子了呢?因为这些用食物建成的建筑,可能要等上好几年才能完全坚固,这样的慢节奏,现代人等不起了。 |
简介一下日本的混凝土耐久性实验案例情况: 北海道的小樽港防波堤自1897年至1921年,制作了6万件混凝土试块。顺便提一下,有火山灰的组分哦,参考所谓的罗马砂浆或是混凝土。 不同的配合比涉及不同工厂的13种水泥,15种火山灰,10种细骨料,4种水。 由于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动态物理-化学过程,多年的试验数据说明,经过95年龄期的砂浆抗拉强度,在海水中的抗拉强度比为49.1%~48.5%,空气中为66.0%,而淡水中为54.7%;也就是说,砂浆试件的强度均大幅度下降。 1933年检测小樽港北防波堤混凝土时,抗压强度为40MPa;而1993年再次检测时,强度只有30.3MPa;经过60年,混凝土强度的残存率约75%。混凝土的强度也大幅度下降。 混凝土抗压强度:北防波堤芯样23个,抗压强度22~38MPa,平均为30.3MPa;南防波堤芯样20个,抗压强度15~33MPa,平均为20.8MPa。两者相比,相差10MPa左右。可能由于南防波堤混凝土采用了火山灰,混凝土含气量高,火山灰占胶凝材料的比例高,未反应的火山灰还存在,使有效的水泥量比北防波堤降低而造成的。 日本海洋工程研究所模拟海洋条件下对混凝土作用,经过了40年,绘出图-3所示的强度发展规律,与小撙港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是一致的。混凝土抗压强度5年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步降低,到10年左右甚至低于原来混凝土28d强度,而且还继续下降。 有兴趣的自己去看相关论文,注意数据。 [1]社团法人日本concrete工学协会:长期耐久性研究委员会报告书.2000(5) [2]浜田秀则,T.U.Mohammed,山路徹,渡辺弘子.海洋環境下におけるコソクリ-トの长期耐久性——长期暴露試験结果ょリ得られたこと—コソクリート工学.Vol.39,NO.10,2001,10. [3]中村信之,木村克俊.小樽港百年コソクリート——広井勇博士とその偉——セソソト·コソクリ-ト,NO.527,1991,1. |
某地近代建筑多为20世纪20年代左右建成,迄今约百年时间。在现存的混凝土材料中,开裂是发生概率最大的劣化形态。在所涉及的46幢建筑中,存在开裂情况的建筑达38幢,而剩余8幢虽不可见明显开裂,但都经历过后期的保护或整修,不能排除其开裂被面层遮挡的可能。 混凝土材料和水泥砂浆存在一定的脱落现象,这一劣化形态的数量和普遍度仅次于开裂。 脱落主要有粉状脱落和块状掉落两种形态。 由于近代早期混凝土技术尚不成熟,经由近百年的水分和细菌侵蚀,砂浆和骨料的胶合程度逐渐降低,当其降低到一定程度时,便出现了分离现象,导致脱落。此类原因导致的脱落主要为粉状脱落,即砂浆、骨料等经过腐蚀后呈瓦解分化为细微状态。 |
近代历史建筑中的混凝土材料还受到微生物、盐碱等生物化学范畴的劣化影响,其主要表现形态为混凝土材料表面的泛碱与污斑。[1] 泛碱,即混凝土材料表面出现成片的白色粉末残留。 混凝土材料受到盐碱侵蚀,轻则析出盐分形成白斑或白色粉末浮于建筑表面,严重则造成混凝土材料的酥碱,酥碱与风化共同作用便可导致建筑的粉花和脱落。 可见,混凝土材料的泛碱既影响了历史建筑的外观形态,也是建筑招致更严重破坏的前期表征。在研究范围内,共测得混凝土表面的泛碱劣化形态42处。 污斑,历史建筑中混凝土表面的污渍与染斑。这一现象成因复杂而多样。 大气中的有机污染颗粒,附着在建筑表面亦可形成污斑,并随时间推进而扩大、加剧,进而导致混凝土材料表面变黑发黄 混凝土材料附着爬藤类植物,植物带来的微生物也可使其产生污斑。 统计混凝土污斑37处,其中3处以呈浸润式形态,即混凝土材料或结构整体性的黄褐色,劣化程度较重。 |
近代历史建筑迄今为止其存续时间近百年,混凝土材料在潮湿环境和空气中自然碳化,其PH值逐渐降低至9以下。[4] 在这种碱度下,硫杆菌属中的微生细菌可利用硫化氢作为基质,生化反应成氢硫酸,使混凝土表面的碱度继续下降至PH值为5,并促使食砼菌大最繁殖,最终生成高浓度硫酸,使PH值降到2以下。 这样,混礙土中水泥石的硅酸钙和铝酸钙便被溶解,从而导致混凝土破坏。[5] |
顺便提一下,爱琴海乃至地中海区域属于欧亚地震带,又称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按记载,这里曾经发生过很多次大地震。好,拉力,拱顶,无筋素混凝土,呵呵。 砂浆加石块或砖头的砌体结构不但不能修高,也不宜把跨度修大。这是由荷载特性与材料特性共同决定的。采用砌体结构修造的建筑物或者构造物,不能够承担拉力。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也是很低的,如果用素混凝土作为建材的话也是无法抗弯的。所以混凝土的抗弯性能主要来源于其中所配的钢筋,钢筋是抗拉强度极高的。而1970年代以后已经出现了配筋砌体结构,弥补砌体无法抗拉的缺陷。1998年上海住宅总公司在上海修建成的一栋18层配筋砌块剪力墙房屋,所用砌块Mu20砌块,这是我国最高的砌块高层房屋,而且建在7度设防的上海市,其影响和作用都是比较大的。这可是新技术。 配筋砌体目前在国内的普及度不高,主要是由于砌体结构连续性差导致砌体的受力情况比较复杂,带来很大的设计难度,配筋砌体的设计理论远没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成熟。 |
问题:“从建筑材料上来论证古建筑的真伪是不妥当的。1、大凡古建筑后世都有修缮,甚至重建,这在国内也相当普遍。2、附近的古埃及、两河流域文明的建筑等,尤其是前者,建造年代要比古希腊,古罗马长得多,” ----仅就砌体建筑与沉降、盐碱、地下水、风化之间的关系,再说两河和埃及的气候都是属于比较恶劣的,零下18度到零上50度的温差,露水,开罗的湿度77,著名的风沙带来的阿拉伯服饰特征,露天或是一般掩埋的文物,呵呵,看看那些所谓的古代雕塑、浮雕、泥板和莎草席子,那是风化还是故意还又拙劣的作旧?玩收藏的好手要么不收,要么拿来忽悠傻瓜。同时也难以信任欧洲照片里的那些横平竖直的土坯墙是3000-5000年前的原物,去个0都难说! |
“万神殿、斗兽场等的拱券有没有加筋?如果加筋,是否意味着就是后来再建的?” ----不知道。也不会让俺们知道。欧洲告诉我们的就是:“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牢固。万神殿的基础部分底部宽7.3米,墙和穹顶底部厚达6米,穹顶顶部厚1.5米。为使穹顶墙厚的递减更有利于万神殿整体建筑的稳固,万神殿穹顶内壁被整齐划分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凿凹陷,不仅使墙厚的递减更为合理,也增加了万神殿内部的美观性。”。 --问题是,不管厚度如何,天气变化和日晒导致内外的温差就会产生变形应力,还有不均匀沉降作用导致的建筑形变,前述的外部损坏就是如此,没有钢筋承受拉应力,难道用中国的竹筋?后者在解放后的实践应用中,耐久性可不怎么好! --再说了,无筋素混凝土即使违反工程原则能够承受大跨度拱券结构的应力,还如此耐久不坏(前述西方的维护实例已经驳斥了这一神话),现代还用钢筋混凝土干啥?浪费钢材阿! --那怕是重载地坪或是道路,也是要钢筋网笼的。俺干过现场。 |
混凝土是水泥与骨料的混合物。当加入一定量的水时,水泥水化形成微观不透明晶格结构,从而包裹和结合骨料成为整体结构。混凝土结构拥有较强的抗压强度,大约35MPa。但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较低,通常只有抗压强度的十分之一。而绝大多数结构构件都有受拉应力作用,故未加钢筋的混凝土极少被单独用于工程。拱顶、过梁等都是要承受拉应力的。在简支梁受弯构件中,当施加荷载P时,梁截面上部受压,下部收拉。此时配置在梁底部的钢筋承担拉力,而上部阴影区所示混凝土承受压力。 --没有钢筋?咔嚓!可以让欧洲们现在就开始用所谓的古罗马砂浆配合比拌制火山灰混凝土阿,维苏威火山有的是材料,注意,石灰石不能高温煅烧,只能900度以下烧制的哦!最好用贝壳,还有海水哦!原汁原味的古罗马砂浆或是混凝土!85%的火山灰!谁敢拿来建筑实践阿? |
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埃及灰色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 --按照出土的可靠的古罗马时期铁器的冶铁技术水平,加工花岗岩石柱的难度很大。中华在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墓石雕在已经有炒钢工具的前提下还是采取了略为修饰的工艺。 --补充一下: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版的《职方外纪》五卷本由传教士艾儒略所著,关于古罗马城万神殿的描述是“曾建一大殿,圜形寛大,壯麗無比上。為圓頂悉用磚石,磚石之上復加鉛板當瓦。頂之正中鑿空二丈餘,以透天光,顯其巧妙。供奉諸神於内。”说好的无筋火山灰素混凝土拱顶呢? |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穹顶,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采用了波斯建筑中曾出现过的双壳(double shell)结构,采用了肋状骨架形式,八根白色主肋(primary rib)露在外部,分别从鼓座的八个顶点向上延伸汇聚于顶端。 除此之外,在每两根主肋间都再有两根隐藏不露于外的辅肋(secondary rib),8根主肋和16根辅肋共同组成一个笼状结构。 布鲁内莱斯基使用了数组水平方向的柱石和铁链,环成桶箍,分别圈在穹顶内壳的不同高度上(其中最顶端与底部基座环各一个),与穹顶重量所产生的侧推力相消。 此外,穹顶的泥瓦砌砖运用了“鱼刺骨”的排列图样(herring bone pattern),这种L型砌砖图样到15世纪为止仅仅在波斯建筑中出现过,它被运用到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是为了减少因拱形下沉而产生的砖面裂缝:在灰浆未干时,这一图样可将新垒好泥砖的重量转移传递到最近的垂直肋骨上,从而稳定住每一块砖的位置。 当时圆顶被认为只有伊斯兰教有,基督教认为如果造出圆顶,便会认同为异教,因此大教堂的顶不是圆的(这才是难题),但是它可以保留圆的感觉。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是天才布鲁内莱斯基的划时代之作,第一个建造出的不坍塌的如此之大的穹顶。 布鲁内莱斯基建造它的时候是以在脑中直接形成的构思建造的,并且没有计算数据甚至没有脚手架,后世许多大穹顶的教堂因学习布鲁内莱斯基才能建造出来,穹顶内部是由瓦萨里绘制的末日审判,十分辉煌壮美。 --罗斯金《圆顶的故事》,书中介绍佛罗伦萨大教堂穹顶的建造过程、建造工艺以及两位竞争者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 --15世纪,当时圆顶被认为只有伊斯兰教有,基督教认为如果造出圆顶,便会认同为异教,呵呵。 --没有计算数据,呵呵。 |
还有斗兽场,那块一看就是拿着原本就破损的烂石块刻上拙劣的字母的所谓古罗马皇帝拉丁文石碑,就不要老是拿出来证明真实性了! 那皇帝都没脸见人了!当然,如果所谓的罗马皇帝只不过是个酋长,倒也无伤大雅。 1700年,斗兽场竟被用作了臭烘烘的粪肥堆放处。1703年的地震又使其严重损毁、部分坍塌,而坍塌的材料被用于修建里佩塔卸货站(PortodiRipetta)。 1744年,本笃14世(BenedictⅩⅣ)下令禁止从斗兽场开采任何建材。1749年,教廷将斗兽场定为圣地。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保护大斗兽场的真正开始。同年,人们在表演区四周建造了一些永久性壁龛以纪念耶稣受难的苦路,在表演区中央竖立了一尊十字架。直到今天,教皇每年都在此举行仪式纪念殉难者。从此大斗兽场被当作“采石场”而遭受无情破坏的历史因其“圣地”的光环也终结了。 |
19世纪初的一场地震后,斗兽场进一步损毁,尤其是外环东端受损严重。“拿破仑对欧洲的短暂统治,法国建立起的现代保护理念及立法深刻影响了整个欧洲,大斗兽场也开始了一个全新的命运转折。”斗兽场“右侧(东面)1806-07所建的巨大扶壁,中央(南侧)重建于1840s的内环以及左侧重建于1824-26年外环西端”,那时候是法国学派的时代。 意大利自1797年成了法国的附属国。1809年罗马被拿破仑定为帝国的“第二首都”。为了其政治形象,法国将巨资投入罗马的城市建设、考古发掘及遗产修复。由于经济的窘困及人文主义者对古迹的无比尊崇,法国人喜欢把看起来没用的东西完全拆毁,然后开辟成宏伟规模、巨构式的广场,或把遗迹从头到脚完全发掘出来,如果可能再完全将之修复成始建的样子。1814年法国撤退以后,意大利不管怎样都或多或少接受了法国人大规模发掘、修复及“完形(reintegration)”的理念。 |
1820年,斗兽场外环的西端出现了极不稳固的征兆,圣卢卡学院专家瓦拉迪埃(GiuseppeValadier,1762-1839)[注9](建筑师,考古学家,参与了当时罗马绝大部分古迹的发掘与修复,例如1817-23年对提图斯凯旋门的修复。就是俺以前提过的那座所谓“古罗马建筑”,英国佬后来对这些法国佬建筑师深恶痛绝。)先是修建了一个木支架对其进行了临时支撑。瓦拉迪埃重建了部分缺失的券柱(图11、图12),对遗存进行部分“完形”。大部分新肌体并未采用斗兽场原有的石灰华,而采用了黄砖。瓦拉迪埃并非不想采用石灰华,但他认为造价过贵,且石灰华多孔疏松,不如砖材坚固。因此新修补部分仅在观瞻最重要的地方,即第一层柱子一半以下位置、拱脚、柱础、柱头及檐口处用了石灰华。除材料差异,新建部分仔细模仿了原有样式。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方案,例如费阿,但当局最终在1823年12月通过了这个方案。工程不久开始,完成于1826年。 |
负责古迹保护与修复的艺术委员会由费阿、托尔瓦德森(AlbertThorwaldsen,1770-1844)和维斯康提(EnnioQuirinoVisconti,1751-1818)构成。尽管费阿也是古迹修复极少主义的代表,但托尔瓦德森与维斯康提却是“完形”理念的支持者。他们促成了瓦拉迪埃对斗兽场的“完形”式修复。1824-26年的修复重建了斗兽场的部分缺失,注重原模原样复原式的“完形”,代表了遗产修复的最大化干涉。 托尔瓦德森是圣卢卡学院首席雕塑教授,并在1827年成为 。托尔瓦德森热衷于“完形”式的修复,“完形”了不少著名的古希腊及古罗马雕塑。[注10] (一个半世纪以后,人们又将一部分托尔瓦德森的“完形”部分清除了,恢复了雕塑发现时的残缺原态。孰真孰假?) |
20年后,瓦拉迪埃部分完形的修复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卡尼娜(LuigiCanina,1795-1856)到1844年重建了斗兽场内环南侧的一部分(图13),1852年修复完成了西端入口。和瓦拉迪埃早期工作相似,新结构以黄砖构成,只在重要部分用了石灰华(图14)。不同的是,部分新肌体并未十足模仿原样,而是有一定程度的解析式变形,例如南侧二、三层的新拱圈留下了砖砌建筑特有的放射形沟槽,似乎在解析原有石灰华表面下的结构形式。四层的实墙也并未修复,故意留下了一段缺口(图15)。 --参看巴黎圣母院的修复或是重建或是创造,呵呵。俺懒得评论了。都市中心地带长期存在的多个废墟,鬼才信。斗兽场当中的修道院呢?修旧如旧,修没了? |
墨西哥的太阳金字塔是否原样,也是有疑问的: 太阳金字塔(西班牙语:PirámidedelSol) 是墨西哥提奥提华坎遗迹中最大的建筑,高63米,也是中美洲最大的建筑之一。 它位于“亡者之路”中段的东侧,也位于月亮金字塔(PyramidoftheMoon)与被称为“TheCiudadela”的小型金字塔之间,塞罗戈多山(CerroGordo)附近,也是提奥提华坎遗迹核心巨大复合体的一部份。 太阳金字塔是古印第安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它建筑宏伟,呈梯形,坐东朝西,正面有数百级台阶直达顶端。塔的基址长225米,宽222米,塔高66米,共有5层,体积达100万立方米。 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大体相等,基本上是正方形,而且也正好朝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四面,也都是呈“金”字的等边三角形,底边与塔高之比,恰好也等于圆周与半径之比。 太阳金字塔和月亮金字塔都用内部用泥土和沙石堆建,从下到上各台阶外表都镶嵌着巨大的石板,石板上雕刻着五彩缤纷的图案。 --和埃及的金字塔是否一样的建筑工艺呢?里面是堆砌,不是中华的夯土,外表是火山岩石板。地震阿,你真仁慈! |
在金字塔建造期间,石灰与石膏从周边地区输入提奥提华坎,作为提奥提华坎人所创造鲜艳壁画的原料。不过因为年代久远,这些壁画装饰与石膏已经完全看不见了,现在金字塔的侧面只有少数的图像被认为是属于金字塔壁画装饰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美洲豹的头、爪子、星星与蛇。 原先认为太阳金字塔是祭祀提奥提华坎社会的神祇,不过因为塔顶的神庙已经被毁坏了,所以直到现在还无法确定金字塔祭祀神祇的身分。有一些学者认为金字塔祭祀的是大女神,他也是提奥提华坎文化两个主要神祇的其中之一,不过现在几乎没有什么证据支持这项理论。 无数的考古学家前来此地,想找出谁是这座约2000年古城的最初建造者,又是谁用何种方式统治过它;在阿芝台克人到来之前,它最初的名字是什么,以及它又是为什么被放弃。虽然至今一切问题都还没有答案,但考古学家坚信,如果太阳金字塔是一座陵墓,它必定隐藏着狄奥提瓦康文明的起源以及其统治者的巨大秘密。 --都是推测的,假说。不过,你可以坚信的,正如那些慕洋犬们一样坚定不移地为欧洲主子的造假行为洗地的做派,其真正的理由是,利益。 |
这个遗迹第一次挖掘始于1884年。1905年到1910年间修复了一些纪念物。主要的考古挖掘是由雷欧博尔多·巴特斯(LeopoldoBatres)在1906年进行的。现在的金字塔是在1910年,根据当时的总统Porfirio Díaz的命令,为纪念墨西哥独立一百周年显示前西班牙时期墨西哥文化的价值而挖掘恢复的。当时由LeopoldoBatres来监督。 在修复太阳金字塔时,建筑师LeopoldoBatres蛮不讲理地又加了一个第五层。1917年到1920年间发现并修复了“城堡”。不过LeopoldoBatres对太阳金字塔所进行的修复的其中一部分遭到后来的考古学家所质疑。 在过去的100年里,考古学家们在这座砂石堆砌而成的太阳金字塔上打了两条通道,但却没有发现任何墓葬。“这样对金字塔的钻探工作暂时停了下来,因为不知道下一次该往何处挖”,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核物理学家ArturoManchaca-Rocha说。 --这是一次政治性的修复,还有加层的,和巴黎圣母院的尖塔异曲同工不是? |
来看看这位建筑师的介绍,另外,那时候法国学派的影响在美洲也是不小的,19世纪欧洲大肆伪造古建筑时候的主流学派哦!后面会具体介绍当年伪造古建筑的案例。 LeopoldoBatres(CiudaddeMéxico,1852–1926)wasapioneerofthearchaeologyofMexico.HeworkedasananthropologistandarchaeologistfortheMuseoNacionaldeAntropologíabetween1884and1888,beginninghisexcavationsatTeotihuacan,workingontheTempleofAgricultureandthePyramidoftheMoon.LaterheworkedatMonteAlbán,Mitla,LaQuemada,Xochicalco,laIsladelosSacrificios,MexicoCity,andmoreworkatTeotihuacan,includinghiserroneousreconstructionofthePyramidoftheSun. ResearcherGrahamHancockcalledBartres'srestorationofthePyramidoftheSunatTeotihuacan"grotesquevandalism",citingtheremovalandsellingofalayerofsheetmicabetweentwooftheupperlevels—minedfrom2,000milesawayandusedforunknownpurpose—removingtheouterlayertoadepthofmorethan20feet,andaddingafifthstage.Hancockarguesthatbecausescientificdatamighthavebeenincorporatedintomanyofthekeydimensions,drasticallydistortingtheoriginalshapeandsizeofthepyramidhadpossiblydeprivedposterityofsomeofthemostimportantlessonsTeotihuacanhadtoteach.[1] --“hiserroneousreconstructionofthePyramidoftheSun.”太阳金字塔的错误重建,呵呵。 --“grotesquevandalism”他的修复工作被认为是奇形怪状的蓄意破坏。增加的建材来自于2000英里以外,加层,胡乱拆除原有的结构厚达20英尺,出售原始建材云母片。该建筑的原始形状和尺寸已经面目全非。 --材料来源:Hancock,Graham(1995).FingerprintsoftheGods.ThreeRiversPress.pp.174–177. |
关于印度的古代遗址,随便引述几篇小文,老规矩,摘引原文,下面点评。 首先是佛教遗址和中华的关系。 踏着玄奘足迹,探寻佛教遗迹 2015/11/24 驻印度大使乐玉成 著名的那烂陀大学遗址占地一平方公里,红色砖石建筑群蔚为壮观,现有6座寺院和11处僧房遗存。全盛时期的那烂陀大学绵延十公里,拥有大小十余座佛寺,1500多位教师和1万多名印度和外国学生。可惜后来多次毁于入侵的穆斯林之手,尘封于地下数百年无人知晓,近代人们根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才将其发掘出来。 那烂陀佛教大学,潘特校长告诉乐大使,印度佛教遗址有80%是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挖掘的。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评价玄奘说“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 --(点评)就是俺提到过的英国军事工程师、考古学家、印度考古局首任局长亚历山大·卡宁厄姆(1814-1893)。他根本就没理会什么两大史诗和四大吠陀的内容,手里拿的是《大唐西域记》,印度佛教遗址的80%来源于此。问题来了,为什么英国考古专家如此信任中华1400年前一位云游高僧的游记呢? |
在佛祖圆寂后260年,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为纪念佛陀悟道,在此建摩诃菩提寺。最初是圆塔,后来演变为方尖塔。千百年来该塔历经坎坷,屡遭损毁。14世纪后,塔身又被洪水泥沙埋没数百年。直到19世纪中叶,人们根据《大唐西域记》的描述才重新将其发掘、重建,为此,泰国、缅甸的佛教徒捐资无数,现在的塔尖金光闪闪,正是泰国信徒捐了200多公斤黄金将其包裹所致。 --(点评)19世纪中叶以后的发掘与重建,那时候还没有建筑考古学的概念。 |
塔的西侧便是著名的菩提树,佛陀即在此树下得道成佛。这棵树也是历经磨难,曾多次毁于异教徒之手和暴风骤雨之中,但如同佛教精神辗转山川河谷,生生不息一样,这棵启迪佛祖的菩提树也不断被信徒来回移植,香火从未断绝。现在的这棵树是1870年从斯里兰卡移植来的,100多年后的今天它又枝繁叶茂,根基交错,展现出佛教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点评)1870年从斯里兰卡移植来的菩提树,是否要追溯到佛陀时期呢? |
考古学家根据《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历史古迹,其中也包括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雄狮柱头。玄奘的名字屡屡出现在导游讲解中、历史故事中、遗迹遗址中,这个事实本身就让乐大使十分惊异和震撼。 鹿野苑发现的阿育王石柱。原柱高有15米,现存仅一截雕有4只雄狮的柱头。4只雄狮背对背蹲踞,威风凛凛,怒吼四方,象征自豪、信心、勇气和力量。狮子下方刻有象、马、牛、狮4只动物,彼此间以法轮相隔。整个柱头华丽而完整,原来十分粗糙的红砂岩被打磨得如玉一般光润。那时打磨红砂岩的工艺已经失传,现代工艺难望其项背。印度人十分引以为傲,其中雄狮柱头于1950年被确定为印度国徽,成为印度民族象征。而上面的法轮图案也上了印度国旗。 --(点评)印度中北部遍布红色砂岩,这也是那些石窟和后期佛像的基础。天使兄如果看俺原文的话,就会发现对于克石工具材质的推测,建立在岩石材质的基础之上。砂岩的材质是疏松的。中华四大石窟,除了龙门是石灰岩以外均为砂岩地质。阿育王石柱,那也是砂岩,何况该柱头断代并无可靠依据。 |
早期佛教石窟 印度的很多石窟没有留下纪年题记,其具体的建造年代不明确,因此只能根据石窟建筑的形式变化进行分期,目前最普遍的观点是,忠实反映木结构建筑而平面较简单的石窟年代较早,这一观点的前提是最初的石窟建筑由地面上的木质建筑发展而成,后来逐渐形成石窟特有的装饰和结构。 最早的石窟是比哈尔邦格雅城北的巴拉巴尔石窟群﹐开凿年代约在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时代。印度孔雀王朝早期的建筑和艺术品多为木制。木料成为孔雀王朝时期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古华氏城内的柱子和防御工事均为木制,它们体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巴拉巴尔石窟群其中主要者为洛马沙梨西石窟。佛教兴起之初﹐佛寺建筑皆为木构茅棚﹐最初的石窟即仿木构形制。 洛马沙梨西窟单穴一门﹐高仅4米﹐石穴为椭圆形﹐实为单人修隐之处。其门面完全按当时木构僧舍凿刻﹐在拱形门楣上加以茅棚式顶﹐柱﹑梁﹑檩﹑椽皆无遗漏﹐门楣还刻有一道装饰浮雕﹐以群象礼拜佛塔(窣堵婆)为题材。它的凿石技术和精心修饰代表著印度石窟艺术传统的开端﹐直接影响于日後的石窟。 现存早期佛教石窟中﹐最早的佛殿式石窟以位于孟买东南的巴查石窟为代表。该窟既有佛殿也有僧房﹐约凿于前2世纪初。殿堂高约8米﹐进深21米﹐宽9米﹐门面高10米﹐殿内排列八角形石柱27根﹐柱高4米﹐上承茅棚式拱顶﹔殿堂终端呈半圆形﹐正中立佛塔。门面凿出窗﹑露台等﹐可能还有一木构的殿堂正门。其结构仍多沿袭木构寺庙。到公元1世纪前後﹐逐渐抛弃仿木结构而自成一体﹐其杰出代表就是卡尔利石窟的大佛殿。 --(点评)首先,包括比哈尔邦在内的佛教石窟分布区盛产砂岩。其次,佛教石窟从前3世纪完全仿当地木构建筑,逐渐演化到公元1世纪完全石构化,是一个完整的演化链条。希腊化的影响?请先把古希腊的和印度当时类似结构的木构建筑遗址挖出来检测碳十四再说。 --高大上的古希腊艺术,难道只有雕像技巧影响了犍陀罗一地,伟大的花式柱廊呢?漂亮的大理石呢?不要和俺说印度不是盛产优质大理石的国家哦!泰姬陵的主材是什么? --当然,欧洲专家认为,随着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波斯帝国的帝陵建筑形式传至印度,对印度石窟的造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道没有亚某的基佬马兵,波斯艺术就不会东传么?再说,亚某应该是传播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啊! |
接下来就是佛塔了,还是专家的论文。 印度早期佛塔信仰起源与流变 北京师范大学湛如法师 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六载:迦罗迦村驮佛城东北行三十余里,至故大城,中有窣堵波。是贤劫中人寿四万岁时,迦诺迦牟尼佛本生城也。东北不远有窣堵波,成正觉已度父之处。次北窣堵波,有彼如来遗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余尺,上刻狮子之像,傍记寂灭之事,无尤王建也。 玄奘的记述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过去佛的塔信仰的初步情况,至于Kon kamana佛塔的详细报道尚不清楚。而引文中提到阿育王小石柱的法敕内容,在其它资料有相类似的提及,但现存的石柱已经折断为二,柱头已失,未载寂灭之文。两者是否出自同一石柱,还不能断定。阿育王小石柱中的佛塔一语是现存碑铭中较早出现的用例,如: 天爱喜见王,灌顶十四年后(约公元前255年左右),使Kon kamana佛塔增大两倍。然后,于灌顶二十年后,亲自来到此地对塔拜祭,并建立石柱”。 而东晋时期西行的法显在《佛国记》中也提到了Kon kamana佛塔,并指出是位于舍卫城的附近,但与阿育王相关的报道则不见记载。 --(点评)两位高僧的纪录是有矛盾的,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所谓无忧王,或是阿育王,其传说可能出自法显西行之后。佛塔和石柱历经破坏与重建,其原始形制已难考证。 |
到目前为止,过去佛塔的研究资料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迦叶佛塔的资料相对清楚,律藏中仅有几处对毗婆尸佛塔、迦孙陀佛塔、拘留孙佛塔有简单记载,因此对释迦佛以前的佛塔信仰解明,还有待考古学等关联学科的共同努力。 --(点评)老话,假说并非定论。 |
2、迦叶佛塔的信仰及构造 《五分律》认为,经过佛陀允许后,诸比丘用泥为迦叶建造的塔,是阎浮提地上的最初起塔。迦叶佛塔作为印度地上的最初塔,可能由于年代久远的原因,长时期埋藏于地下。经过释迦佛的神秘力量使之重现于世,但也明确表明了佛塔信仰状况的隆盛。“虽得阎浮檀,百千金宝利,不如一团泥,为佛起塔庙”的偈语则直接透露了佛塔最初时期的若干信息,或许可以窥知泥土堆积的佛塔中并无舍利,仅为礼敬的象征物。加之风雨侵蚀,使泥土建造的佛塔出现毁坏。佛塔的建造初期主要以泥土、砖为主,至少在阿育王时代以前应是如此,前文提到阿育王曾对迦叶佛塔进行过增广与加固,即说明了这一点。 关于迦叶佛塔所在地点的问题,律藏的记述也不一致,有的说在拘萨罗国的一个无名村落,并与一个农夫及婆罗门有关,而另一说法则在迦尸,但两国距离较近,佛陀时代的迦尸被拘萨罗征服。而玄奘与法显在各自的行记中均做了记载,《大唐西域记》卷六:大城西北六十余里有故城,是贤劫中人寿二万岁时迦叶波佛本生城也。城南有窣堵波,成正觉已初见父处。城北有窣堵波,有迦叶波佛全身舍利,并无忧王所建也。玄奘与法显均记载了迦叶佛塔位于拘萨罗的西北处。 --(点评)肯定不是古希腊的影响,初期的佛塔就是土堆而已。迦叶佛塔渺然无踪。 |
最后就是佛像了。 佛教自创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在佛教雕塑艺术作品中,没有出现使用具体“人”形象来表现释迦牟尼,而是使用象征性手法,通过佛足印、法轮、菩提树、宝座等来替代性地表现。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在贵霜时代的犍陀罗地区和摩菟罗地区几乎同时出现了具有“人形”的佛教雕塑创作。犍陀罗佛教雕塑是在印度土着宗教信仰的基础上采用希腊罗马雕塑的雕刻技术来塑造佛陀形象,身着罗马长袍式厚重僧衣,面部造型具有西方雅利安人的特征,造像整体呈现出庄重沉稳、静穆内敛的气度。摩菟罗佛教雕塑与印度固有的药叉像一脉相承,身穿薄衣,偏袒右肩,面部造型呈现东方印度本土人的特征,造像整体强劲有力充满活力。 公元一世纪,在北方以中亚的犍陀罗为中心,就是喀布尔河下游的白沙瓦,兴起了月支人的贵霜帝国,公元一世纪末在犍陀罗产生了佛像。很多西方论文认为是希腊化的结果,具体内容不作赘述。 --(点评)希腊化,呵呵。公元前四世纪据说有个亚某带着一伙基佬亲卫来打劫过,带走的是财富和女人,留下的是艺术和科技? --公元一世纪末在犍陀罗产生了佛像。这个希腊化影响的反射弧长达数百年啊!呵呵。 |
在公元一世纪贵霜王朝时期的犍陀罗地区诞生“人形”的释迦牟尼造像的同时,位于犍陀罗以东的印度北部恒河支流的耶木纳河西岸的摩菟罗地区,也开始进行具有“人形”的佛陀造像创作。摩菟罗位于今恒河中游西北,新德里南。这里的佛像一般由红砂岩雕凿。佛像以印度气质为主,体格健壮,与犍陀罗有明显区别。 摩菟罗的佛教雕塑是在继承印度本土本民族的药叉像基础上进行创作的。现存于萨尔纳特考古博物馆的《摩菟罗菩萨立像》是摩菟罗早期佛教雕塑的代表作品之一(图3)。由摩菟罗特有的红色砂岩雕成的菩萨像虽然失去了右臂,眼、鼻、嘴等五官的损坏也比较严重,但是从其粗犷雄武、强劲有力、充满体量感的造型来看,与印度固有的药叉像一脉相承。这可以从出土于帕尔卡姆,收藏于摩菟罗博物馆的《药叉立像》得到印证。摩菟罗佛教造像是以印度本土人为模特进行创作的,面部造型呈现印度本民族的特征。乔巴拉出土保存在摩菟罗博物馆的《佛陀头像》是典型的摩菟罗式造像(图4)。此时菩萨像也产生了。菩萨像的特点是装饰品多,如项链、臂钏、裙子,有的左右两指夹净水瓶,手中有轮相。 --(点评)特有的红色砂岩,不是花岗岩、闪长岩之类的硬质岩石。印度文明看来落后么,先进的古希腊古罗马冶金技术怎么就没有传播给印度文明呢?为什么印度那时候就没有古罗马混凝土和古埃及方尖碑花岗岩的技术呢?看来希腊工匠一定是藏私了,花几百年功夫才教会印度的一部分地方学会希腊雕像,还不给青铜技术。摩菟罗地区为什么就是一脉相承的发展链条呢? |
关于浮雕中的佛教题材,二世纪初至二世纪中无佛像,只有佛的象征物。大约在第三期首先在佛传故事浮雕中出现佛像,单体佛像身体细高、脸颀长,袒右肩,衣纹是较均匀的平行线,表情温顺。 --(点评)在浮雕艺术中,这个希腊化影响的反射弧比独立造像还要长近百年。俺的问题是,希腊化的工匠寿命会不会很长? --推测,所谓犍陀罗艺术很可能是佛教早期造像艺术在贵霜人群中的创造与发展,可能涉及东西两个佛教流派的对立竞争。至于什么古希腊风格,难道只要是写实主义就是古希腊么?中华西周以前的各类文物有话要说的。 |
首页 上一页[14] 本页[15] 下一页[16] 尾页[1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