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隋唐五代十国(转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藏在文物里的中国史?隋唐五代十国(转载)[第2页] |
作者:安昊儒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摩尼教 摩尼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是在武則天時期,她對摩尼教給予比較高的地位。可是,唐玄宗曾下令禁止漢人信仰摩尼教,但不強制西來的摩尼教徒改變信仰。 此外,唐朝也先後為摩尼教徒建了八所寺院,使摩尼教一躍成為僅次於儒、釋、道三教的中國第四大宗教。 |
粟特文摩尼教徒書信,唐,1981年新疆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出土 |
景教 景教是唐代對基督教支派聶斯脫利派的稱謂。唐太宗時期,大秦國(羅馬帝國)主教阿羅本到長安,受到太宗禮遇,被請到皇帝的藏書樓翻譯聖經。太宗准其傳教,並由朝廷資助在長安建造了景教禮拜堂大秦寺。由於得到朝廷的支持和保護,景教得到進一步發展。 |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拓),唐,原碑現藏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此碑於明朝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出土。正面下方及左、右兩側用敍利亞文和漢文合刻了七十名景教僧人的名字和職銜。正面敍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教規,以及景教在唐太宗至德宗一百四十餘年間的傳播交流情況。 |
大食人俑,唐,傳陝西西安出土 |
Lonely之旅!玄奘西天取經 明代吳承恩的長篇小說《西遊記》,描寫的是唐僧取經的神奇故事。書中描寫人、神、怪極盡想像之能事,但它並非完全虛構的。唐僧原型是唐朝初年的一個真實人物,而九九八十一難的旅途,正是艱難崎嶇的絲綢之路。 |
玄奘法師 唐僧俗姓陳,名禕,十三歲出家,法名玄奘。當時,佛教很多重要的經典譯成了漢文,有的甚至有多個譯本。玄奘深感佛經翻譯存在訛謬,疑難問題很多。為了解決種種問題,他發願親赴印度,廣求佛教本源,進行參驗。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終於開始了往西天取經的旅程。 |
西天取經 他從長安出發,途經絲綢之路進入北印度。在印度,玄奘到處求教名師。 在尼泊爾南部,玄奘巡禮了佛教六大聖跡,並在當時印度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學 五年。後來,他的佛學聲名傳播到了五天竺(古印度別稱),成為公認的第一流學者,被稱為「大乘天」。 |
《高僧像》,唐,現藏英國博物館 這幅畫中白描的高僧,玄奘身穿袈裟,盤坐在枯樹前的方形毯上,雙手作禪定印,目光直視而精神內守。在他面前放着一雙雲頭履,身邊有一水瓶,枯樹枝上掛一串念珠和一個行囊。這或許是表現西行路上小憩的情景。 |
攜經回國 公元641年,玄奘攜帶多年搜集到的657部佛經以及佛像、花果種子等踏上返國的旅程。他從巴基斯坦北上,從絲綢之路的天山南路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烈歡迎。 玄奘取經,歷經千辛萬苦,歷時十餘年,行程五萬里。 《玄奘取經圖》(拓本),原碑建於1 9 3 3年,在陝西西安郊外興教寺,內有玄奘墓塔。 玉華寺譯佛經 玄奘回國後,在長安慈恩寺主持規模宏大的譯場,夜以繼日地翻譯佛經,共譯出佛經74部,1335卷。 |
玄奘題名石佛座,唐,陝西銅川玉華宮遺址出土 佛座下部側面刻有「大唐龍朔二年三藏法師玄奘敬造釋迦佛像供養」。玉華宮是唐初興建的一處離宮,唐高宗即位後將其改為玉華寺。玄奘為專心翻譯佛經,由長安移居此寺。 玄奘還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將自己赴印度遊學的親身經歷和得自傳聞的138個以上的國家、城邦和地區的旅行見聞口授弟子辯機,由其筆錄而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
法師玄奘敬造釋迦佛像供養」。玉華宮是唐初興建的一處離宮,唐高宗即位後將其改為玉華寺。玄奘為專心翻譯佛經,由長安移居此寺。 玄奘還遵照唐太宗的意旨,將自己赴印度遊學的親身經歷和得自傳聞的138個以上的國家、城邦和地區的旅行見聞口授弟子辯機,由其筆錄而成《大唐西域記》一書。 |
興教寺外景,位於陝西西安,公元664年,玄奘去世,葬於長安興教寺。 |
《大唐西域記》寫本,唐,甘肅敦煌莫高窟發現 |
被遺忘的使臣 唐代還有其他西行尋求佛法的高僧,義淨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記載了初唐時60位中國僧人去印度求法的事跡。 此外,王玄策也曾四次奉旨前赴印度,大約在公元643年至665年之間,其中一次更取得印度製糖之法。 |
《大唐天竺使出銘》石刻碑銘(局部),唐,位於西藏吉隆 |
海上陶瓷之路 在唐朝,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大大扩展,而且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跨海朝东朝南开拓。这条海上交通路线,被后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
遣唐使 唐初開始與東瀛日本的交往,主要是宗教和文化交流,後來隨着海路的發展,不僅增加了駛往日本的商船,也開始與東南亞及南亞、西亞沿海諸國的來往。 古代日本自唐朝開國以後,派出遣唐使抵達長安達15次之多。民間方面的往來就更加頻繁,從公元839年直至公元907年唐滅亡為止,僅有文獻可考的日唐間船舶往來就達37次之多。 |
唐,1970年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這枚銀幣於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和同年間(公元708年—公元714年)鑄造的,形制和重量與唐代的錢完全相同,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對日本之影響。 |
日本遣唐使團的隨行者不少是飽學之士和各行業的專家能手。例如吉備真備在華留學17年,回國時帶去大量中國書籍和文物。阿倍仲麻呂(晁衡)在中國和詩人李白、王維等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因歸航受阻,留在唐朝廷做官。 |
道賢法師經筒,山西五台山發現 為了使佛教經典永傳後世,日本盛行將經典放入經筒後埋入經塚,以修功德。據考證,日本的道賢並未到過中國,他的經筒應是10世紀初託人輾轉帶到五台山的。 |
鑒真東渡 鑒真原是揚州大明寺名僧、律宗大師。公元733年,日僧榮睿、普照隨遣唐使來到唐朝,邀請鑒真到日本傳授戒律。 鑒真先後四次渡海失敗。第五次他在海上遇風暴,竟漂流到海南島。雖然雙目失明,他仍回到揚州再次出發。 公元753年,他再次出發,次年,鑒真以66歲的高齡到達日本奈良。他在奈良東大寺設立戒壇,這是日本僧人正規受戒之始。公元763年,鑒真大師在日本去世。 |
鑒真像 |
海上陶瓷之路 唐代已經能建造長達二十丈的大海船,可載六七百人。估計這種船可長達約62米。當時,從中國可渡海東通朝鮮、日本,向西則有「廣州通海夷道」。 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對廣州通海夷道有詳細記載:從廣州出發,越過南中國海,橫穿馬六甲海峽,經馬來半島西岸,從印度再駛向波斯灣,最終到達阿拉伯帝國的首都報達(即巴格達)。 |
《客使圖》(壁畫) 唐 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畫中後面三人是外國使節,其中第二人頭戴羽毛帽,有學者認為,是日本遣唐使,但更多的學者根據其所戴之冠,認為是新羅使臣。 |
捲髮陶俑 唐 傳陝西西安出土 俑的相貌和衣裝都不同於來自西方的深目高鼻的胡人俑,臉龐圓而鼓,赤足,袒裸上身,帶有項圈和腕釧,顯然屬於被唐代稱為昆侖國的南海諸國人。 |
据史书记载,每天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有时多达十余艘,以象牙、犀角、香料和珠宝等各种名贵物产来换取丝绸和瓷器之类的货物。 阿拉伯人十分喜爱中国的瓷器。晚唐时,中国瓷器开始输入埃及,此外,向朝鲜半岛以及日本运销的瓷器之多更不在话下。 瓷器与丝绸不同,沉重易损,不能靠驼队路运输,而主要依靠海上交通。因此,这条海路又称为「陶瓷之路」。 |
第5章 百業·文化新技藝 轉轉轉……24小時灌溉 唐朝前期,社會安定、人口迅速增長以及朝廷的勸農興農政策,都有助農業發展,到盛唐時期,農業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耕地增加 盛唐之時,鼓勵開發墾殖荒地,有一定減免賦稅的政策。經過開山、圍水造田和墾殖荒地,使當時的耕地面積明顯擴大,也使糧食產量迅速增長。 此外,南方雙季稻種植已相當普遍,還出現了稻、麥輪作復種的一年二熟制。而且,水稻產量迅速增長,大量稻穀北運,稻米已在北方飲食中佔據了一定地位。 經濟作物方面,除了桑、麻、水果、藥材等傳統作物產量增加外,由於飲茶風氣普及,茶的種植也逐漸廣泛,產量增加。 |
農具改革 犁在唐代有了重大的改進,出現了曲轅犁,當時稱「江東犁」,特點是重量減輕,操縱靈活省力,而且能夠深耕,還有犁枰控制耕地的深淺。自此以後,中國的步犁基本定型,宋代南北方已經通用,一直沿用到近現代。 農田灌溉技術也有很大進步,發明了新型的水車與筒車。北方使用的木桶水車,水車上有許多木桶相連接,以人力或畜力使水車轉動,木桶連續將井水取至地面,灌溉農田。 長江流域則發明了水轉筒車,利用河水衝擊的力量,使水輪自行運轉,車上的小筒汲取河水,倒入水槽,再進入水渠,晝夜不息,灌溉農田。這種筒車已經是一種半機械化的工具。 |
曲轅犁示意圖 |
《耕稼圖》(壁畫,摹繪) 唐 敦煌榆林窟第25窟 |
王禎《農書》中的筒車、高轉筒車圖 |
國家糧庫—含嘉倉 東都洛陽的含嘉倉是唐代著名糧倉,建於隋朝,位於洛陽城的北端、宮城的東北面,與宮城相連,有城牆、城門,所以又稱為含嘉城。武周時期,武則天長期居住洛陽,洛陽成為統治中心,各地的租賦多儲存到含嘉倉,含嘉倉遂成為全國最大的糧倉。 到盛唐時期,糧食儲備也達到了頂點。唐玄宗天寶八年(公元749年),糧食儲藏量達到約1260萬石,僅含嘉倉的儲糧就有約580萬石。 |
含嘉倉銘磚(拓) |
织成锦!丝织新创意 唐朝的纺织业有官营,也有民营。朝廷设有织染署,产品主要供皇室贵族享用。民間纺织手工业更为兴旺,遍布全国各地。专业工匠以及农妇织女们机不停杼(zhù),终年纺织。 |
华美的织成锦 唐代丝织技术有很多創新,例如「织成锦」。据记载,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有一条用鸟的羽毛和丝织成的百鸟裙,应该就是这种织成锦。此锦正看为一色,旁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形状尽头於裙上。 |
棕色地印花絹 唐 1967年新疆吐魯番出土 與絲織品相比,普通百姓穿用的主要是麻布。麻織品生產量巨大,全國每年麻布總產量最高時多達一百多萬匹,南方出產較多。 |
小團花錦 唐 1960年新疆吐魯番出土 |
刺繡色工藝 由於皇室貴族生活的需要,宮廷中、地方上都有專以刺繡為業的繡工繡女,繡品進貢朝廷或作為商品。武則天、楊貴妃時期,後宮專門從事刺繡的女工就有數百人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刺繡除了進行絲綢服飾加工外,還廣泛應用於刺繡佛經、佛像,使刺繡成為獨立的藝術品,技法也隨之得到創新和提高。例如唐中期年間,南海進貢的巧女盧眉娘,能在尺幅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體如同小米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毫髮。 |
墨綠地狩獵紋印花紗 唐 1968年新疆吐魯番出土 |
方格棉布 唐 1959年新疆巴楚出土 |
千姿百態唐三彩 唐三彩是陶瓷工藝中最富唐代特色的。其釉色有黃、綠、藍、黑、白等,因為其中黃、綠、褐三色為基本釉色,所以一般稱為「三彩」。唐三彩是統稱,並不一定每件器物都有三色,有的只有一種或兩種釉色。 |
三彩武士俑 唐 1958年陝西西安獨孤思貞墓出土 |
三彩花瓣紋枕 唐 1987年河南洛陽出土 唐三彩的胎料是白色粘土,在燒製過程中,釉料向四周擴散流淌,使得各種顏色互相交融,形成自然而斑駁瑰麗的三彩釉面。三彩陶器一般不作為日常生活用具,而是用作明器(陪葬品)。 |
黑釉三彩馬 唐 1971年河南洛陽關林出土 |
三彩女俑 唐 1957年陝西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 |
三彩天王俑 唐 1955年陝西西安韓森寨出土 |
類玉類雪青白瓷 唐朝瓷器有「南青北白」之說,即南方主要生產青釉瓷器,北方主要生產白釉瓷器。陸羽在《茶經》中評點瓷茶具時說南方的青瓷「類玉」、「類冰」,北方的白瓷「類銀」、「類雪」,可見瓷器的純淨晶瑩。 |
白瓷長頸瓶 唐 1957年河南陝縣出土 |
白瓷唾壺 唐 河南陝縣出土 |
白瓷燈 唐 1956年河南陝縣出土 |
青瓷是唐代陶瓷的主流,多作茶具,是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白瓷以四川大邑、江西景德鎮出產的著名,景德鎮的白瓷更被稱為「假玉器」。不管是青瓷還是白瓷,都吸收了一些外來的工藝風格,例如牛頭形、虎頭形杯,便是仿照波斯金銀器造型製造的。 |
絞胎瓷枕 唐 1956年河南陝縣出土 這個似木紋狀的瓷枕是用兩種不同顏色的泥料做坯,是唐代出現的新品種。 |
壽州窯瓷湯瓶 唐 此外,唐代開始出現用筆描繪的釉下彩繪工藝,彩繪器物有壺、罐、瓶、盒、玩具等,題材有山水、花鳥、書法等。 |
花釉瓷壺 唐 1956年河南陝縣出土 |
青黃釉繪蘭草瓷盤 唐 1978年湖南長沙銅官窯址出土 |
青釉褐彩詩句瓷壺 唐 1983年湖南望城出土 |
流光溢彩金銀器 當時貴族生活盛行使用金銀器,皇帝賞賜大臣、外國使節以及地方官吏向皇帝貢奉,金銀器也是重要的物品。 |
獅紋金花銀盤 唐 1956年陝西西安八府莊東北出土 |
唐代金銀器的製作有官營,也有私營。官營專門製作皇室貴族生活以及賞賜大臣、外國使節等所需器物。民間製作金銀器販賣,當時長安市場上有不少製造和出售金銀器的店鋪。 另外,金銀器的造型與紋飾都受到中西亞流行的風格影響,流露異域色彩。 |
蓮瓣花鳥紋高足銀杯 唐 1963年陝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
藝術化的銅鏡 唐代的銅器製造業並不興盛,但是銅鏡卻異軍突起,出土和傳世的唐代銅鏡繁多,它們構圖自由奔放,線條刻畫流暢。 當時銅產量有限,主要用於鑄錢與鑄鏡。唐代曾頒佈禁令,禁止鑄造銅鏡以外的其他日用銅器,同時社會上盛行以銅鏡作為禮品饋贈他人,也造就了銅鏡製造業的興盛。 |
鎏金銀熏球 唐 1963年陝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
高士宴樂紋嵌螺鈿銅鏡 唐 1955年河南洛陽出土 |
楷书之巅 唐朝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的鼎盛阶段,更是楷书发展的巅峰。千余年來,楷书书体不出唐人规矩、风范,至今人们所临幕、学习的仍然是唐代顏、柳、歐等楷書大家的作品。 |
歐體、顏筋、柳骨 唐初書法名家輩出,其中歐陽詢影響最大,後世稱為「歐體」。他的字骨格勁峭,法度嚴整,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等。 開一代書法新風的是顏真卿。他是盛唐時人,曾被封為魯郡公,後人稱他為顏魯公。他的字端莊方正,氣勢雄渾,稱為「顏體」。 |
《九成宮醴泉銘》(拓本) 唐 歐陽詢書 |
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可與顏體比肩的是「柳體」,開創者是柳公權。他是唐中期人,他的字疏朗嚴謹,骨格勁挺,號稱「柳體」。 |
《玄秘塔碑》(拓本) 唐 柳公權書 原碑現存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
《顏氏家廟碑》 唐 顏真卿書 藏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
顏真卿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人根據他們字體的特點,評其為「顏筋柳骨」。 |
仕女畫 唐代的仕女畫表現了當時貴族婦女的日常生活,富於生活情趣。其中成就最著者是盛唐的張萱和中唐的周昉。張萱是唐玄宗時的宮廷畫師,他的真跡已不傳,幸好有宋徽宗摹寫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流傳於世。 |
《簪花仕女圖》(摹本) 唐 周昉繪 相傳這是周昉的作品,但也有專家認為是無名畫匠的優秀作品。 |
《虢國夫人遊春圖》(摹本) 唐 張萱繪 畫中描繪的是楊貴妃的姐妹虢國夫人等一行人騎馬遊春的情景,不僅表現出楊氏姐妹的顯赫與驕縱,而且也是唐代貴族婦女生活風俗的寫照。 周昉開始學畫時模仿張萱的風格,其後自成一家。他所畫仕女表現了唐代的豐腴之美,也注重人物神情的描繪。 |
《五牛圖》 唐 韓滉繪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五牛圖 唐人尚武好騎射,有愛馬的風俗,畫馬之風很盛行,盛唐時人韓幹就以畫馬著名。不過,畫牛也有名家。唐德宗時期的宰相韓滉(huàng)最善畫牛。著名的《五牛圖》是他的代表作。五牛形態各異,神態自然,富有生活氣息。 |
壁畫珍品 敦煌現存唐窟二百餘個,其中有大量壁畫,題材都圍繞佛教內容。從這些畫面中也可以了解唐代社會生活、文化娛樂、民風 俗等各個方面。 西安章懷太子墓壁畫內容更為豐富,表現了唐代宮廷的儀仗、來使、打球、出行等諸多場景。例如《觀鳥捕蟬圖》,描繪的是三位仕女仰觀飛鳥、捕捉鳴蟬的生活圖景。 |
《觀鳥捕蟬圖》壁畫(摹本) 唐 1971年陝西乾縣章懷太子墓出土 |
镇墓兽!陵墓守护队 唐代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黃金時代,陵墓雕塑是其代表。唐代陵墓,地上有護着墓主的石人石獸,地下有代替活人殉葬的陶俑,堪稱一座座大型雕塑藝術馆。 |
唐陵石刻 唐代的石雕以體態高大、雄渾厚重為特點,例如乾陵御道旁的石獅,3米多高,形體壯碩,線條粗獷,兇猛威嚴。另有十對石人作為侍衛者列侍於陵前,他們身形魁梧,高達4米,面容莊重,手執長劍,烘托出君主的威嚴氣勢。 |
位於陝西咸陽城北的順陵是武則天母親的陵墓,它的石獅高近3米,體態雄健,顯得格外兇猛。 乾陵翼馬 位於陝西乾縣 |
順陵獅子 位於陝西咸陽 |
多姿唐俑 唐代陶俑製作之精細,勝過其他朝代。當中尤以人物俑數量最多、最多姿多彩。例如在西安市郊出土的駝載樂舞俑。駱駝上載有樂舞俑五人,深目、高鼻、捲鬚,一望便知是西域胡人,形象活潑生動,令人似聞胡樂聲聲。 |
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 1957年陝西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 |
唐代墓葬中還出土有十二時辰俑。將十二時辰神陪葬於墓中,有驅邪、守護之意,旨在維護墓主人四時平安。唐代的一般百姓都可以以此隨葬。 |
十二生肖陶俑 唐 1955年陝西西安韓森寨出土 鎮墓獸是陵墓的守護神,在唐墓中是常見之物。為了體現鎮墓驅邪的威力,鎮墓獸多是塑造得一副兇神惡煞模樣,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三彩鎮墓獸 唐 1957年陝西西安鮮于庭誨墓出土 |
敦煌寶藏 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根據碑文記載,此地首開石窟是在公元366年(前秦時期)。經過陸續開鑿,至唐代窟龕已達千餘。唐以後陸續還有開鑿,元代以後方停止。 洞窟保存至今的有近490個,其中以莫高窟的規模、開鑿持續時間、壁畫和彩塑數量,為中國石窟之冠,世界也罕有其匹。 在洞窟中,塑造於不同時代的佛像,面容、身形、衣着都有所變化,各具特色。唐代塑造的佛像最大的高達30餘米,是莫高窟佛像中最高大的。 |
莫高窟外景 位於甘肅敦煌 |
泥塑供養菩薩 唐 甘肅敦煌莫高窟出土 |
樂舞圖》壁畫(臨摹) 唐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 |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的代表窟是唐代開鑿的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窟。此窟實際上是一個露天的大龕。大龕位於山崖高處,正面龕壁高達35米,龕中有11尊佛像,正壁主尊的盧舍那大佛坐像,通高17米有餘,頭高4米,耳朵長近2米。佛像面容豐滿端莊,神態安詳和善,雙目凝視前方,嘴角微含笑意,顯示了至尊地位。 |
奉先寺盧舍那大佛 位于河南洛阳 |
四川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通高71米,佛像面容慈祥端莊,體形魁偉而勻稱,雙目微睜,俯視千年人世滄桑。 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完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時90年,跨越了唐朝中期的盛衰轉折。 |
第6章 Life Style!品味唐朝 流行別注!唐「潮」時裝騷 《禮賓圖》、《步輦圖》以及諸多陶俑,都把當時的冠冕袍服清晰地呈現眼前。墓葬中數不清的壁畫、陶俑展現的多彩服飾更令人眼花繚亂,散發胡風胡韻。 |
男裝與官服 唐朝男子服裝分為常服與冠服(或冕服),也就是便服與禮服兩類。常服是日常穿用的,一般都是頭戴襆頭,身穿圓領袍衫,腰繫革帶,腳穿皮靴或履。 冠服是皇帝、百官在朝會等正式場合穿戴的服裝。唐朝對於皇帝、太子和百官冠服有繁縟的規定,總體樣式是寬衣博帶、高冠革履。 百官的冠服包括朝服,為陪祭、朝賀、大宴會等重大場合穿用,有嚴格等級規定。還有公服,比朝服簡便些,為平常公事場合穿用。 |
男陶俑 唐 1958年陝西西安楊思勖墓出土 |
麻鞋 唐 1972年新疆吐魯番出土 |
此外,官員還有魚袋與佩刀等飾物。服色雖然各個時期規定有所變更,但是以紫、緋(或朱)、綠、青四色區別官品高下,並逐漸形成常制,為後世所沿襲。 |
《帝王圖》壁畫(摹本) 唐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