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三星堆大玉璋上的秘密[第8页] |
作者:酒鬼醉客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马门西 2019-05-25 11:28:19 楼主肯定是考古专业人员,而且在考古界可能也非等闲之辈。希望通过你的分析研究,最终能确定三星堆是上古时期的什么地方,并确定三星堆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定型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 非也,老酒鬼不过一界山野闲夫,平时爱读点《山海经》而己,《山海经·五臧山经》和“海内外八经”都是从南开始记的,所以,它的作者在当时应该是南方人,相传《五臧山经》为大禹所作,而三星堆一、二号坑出土的文物,又第一次跟《山海经》所记有所关联,故而才有疑是禹都阳城和启都夏邑的想法~~~ |
@中国治下倭奴总督 2019-05-26 14:32:45 老酒鬼咋不更帖?被歪楼的鬼畜吓跑了? ----------------------------- 先让他们闹一会~~~ |
@酒鬼醉客 2019-04-30 12:18:18 所以,三星堆遗址上就有啦月亮湾小城和青关山人工土台,及人工土台上原本应摆的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内的金器、玉器和青铜器及象牙。 “距离F1建筑约20米开外,在发掘青关山城墙(约处夏代晚期,距今3600年左右)的过程中,还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夯土台面 (距今逾4100年以上)。该台面表面大致平整光滑,由浅黄色和青灰色粘土夯筑而成,未见夯窝等夯打遗迹,其面积应在500平方米以上。 在夯土台面的偏北区域发现两排...... ----------------------------- @马门西 2019-05-25 16:48:46 请问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填筑大量的土方来筑台建居住地呢? ----------------------------- 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
@隐龙先生 2019-05-23 02:18:09 滚滚长江东逝水 Immortals by the River On and on the Yangzi river rolls, racing east 滚滚长江东逝水 Its white crowns washing away past heroes 浪花淘尽英雄 As right and wrong, triumphs and failures, all vanish in an instant 是非成败转头空 Yet the green hills stood still as before 青山依旧在 Just as the sun still rises and sets 几度夕阳红 ...... ----------------------------- 谢! |
@酒鬼醉客 2019-04-26 10:54:59 《史记·五帝本纪》:“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山海经·海内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郝懿行笺疏:"蜀,古字通浊,又通淖,是淖子即蜀山子也。” 蜀山何在?蜀山,应该是指今岷江上游所在之地的岷山。《史记·封禅书》曰:“自华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华山,薄山。薄山者,衰山也。岳山,岐山,吴岳...... ----------------------------- @夜郎游侠2018 2019-05-22 19:32:20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有鱼:族标,以鱼为旌旗杆头标识。意为鱼猎部族。 偏枯:邦国名,即中车扁国,首领为鲧。见《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外,流沙之东,有国曰中车扁,颛顼之子”。 鱼妇:鱼凫。妇通凫,古西羌部族名,后在古蜀地立国。 复苏:此处意指崛起。 蛇:弇兹氏族族徽。 蛇...... ----------------------------- 禹与鱼算不算谐音? |
@酒鬼醉客 2019-05-24 18:21:51 终于消停啦,善~~~ 湖南衡山上的《禹王碑》~~~ ----------------------------- 岣嵝碑又称“禹王碑”,有关禹王碑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代罗含的《湘中记》:“岣嵝山有玉牒,禹按其文以治水,上有禹碑。”南朝宋徐灵期在《南岳记》中也有记载:“云密峰有禹治水碑,皆蝌蚪文字。”相传唐代人在湖南衡山岣嵝峰发现有岣嵝碑,韩愈曾有诗咏道:“岣嵝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模奇。”唐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也登衡岳寻觅岣嵝碑,赋诗《寄吕衡州》:“常闻祝融峰,上有神禹铭,古石琅琅环姿,秘纹螭虎形。”到了南宋,理学家朱熹于乾道三年(1167年)十一月冒着凛冽的寒风,与张栻、林用中等结伴而行,登上衡岳,寻找禹碑而未果。因此他在《韩文考异》中说韩诗为传闻所误,衡山实无禹碑。 南宋嘉定年间,何致发现禹王碑,他将碑文拓了下来,摹刻在岳麓山石上。何致刻石的边上有宋代匠人题记,传世的各种拓本均未收入。但是清代陈运溶的《湘城访古录》和陆增祥的《八琼室金石补正》中收入了该题记,文字为:“嘉定壬申(1212年)秋,用七十二工。长沙匠何兴、李曾美、西川监工王兴勒字青诏。”明嘉靖九年(1530年),长沙太守潘镒在岳麓书院发现了宋代摹刻的禹王碑,他“剔土拓传”。因此,明季以来,昆明、成都、开封、绍兴等地皆有摹刻。因潘镒拓本共有77字,所以这批拓本也都为77字。其中较为知名的云南本(嘉靖甲午年1536年)、成都本、南京新泉书屋本(1535年)。浙江省图书馆藏有一本明代的原拓,该拓片字口清晰,拓工较精。 到了清代,凡与大禹传说有关的风景名胜之地又翻刻了一批禹王碑。毛会建刻于西安碑林;康熙癸丑(1673年),李藩刻于山东黄县;咸丰十一年(1861年),侯建勋刻于兰州禹王庙。其实岣嵝碑被辗转摹刻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是我国水文化史上奇特而也又耐人寻味的现象。 白塔山岣嵝碑_美文_中国甘肃网 http://www.gscn.com.cn/culture/system/2018/12/10/012081418.shtml |
“岣嵝”碑,位于天开岩侧,现为1块。民国前未见禹王碑考证文章。民国时,鲍芹士《摄山禹碑考》:“摄山此碑,系刻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二月,当时由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字宜迁,号止庵,江西上饶县人,嘉靖进士),就其先人所得潘刻之碑木(潘名镒,陈?NB070?声《金石通纂》称潘?NB521?),以元杨桓之《六书统》(桓字武子,号辛泉,山东兖州人,元世祖至元末,为监察御史,著有《六书统》、《六书沂源》诸书,皆以推阐许氏之学)等书,校得‘南暴幅员魑魅夔魈ND267?舞蒸ND268?’十二字外,又据以篆等书,校释碑字,使一一明?NFDD7?,并以楷书写释文于碑文之下,复又征引《尚书典谟》之文,解释碑辞,作为碑语,附刻于碑文三石之后。碑语末段,又略载古篆存殁源流,并详发此碑所传以由来颠末,均以楷书注之”。凌文渊《我的美感游摄山二看禹碑一则》记载,禹王碑的由来是宋人何致游南岳衡山时,在祝融峰下得之并摹拓下来,一留自藏,一送曹氏彦约,一刻夔门观中和岳麓书院后山石上,之后湮没。至明朝,由潘镒复在岳麓小山草莽中得到,于是湛若水刻于南都,管大勋复刻于岳麓书院。栖霞山的禹王碑,系明万历时由侍郎杨时乔从南岳移拓而来,碑高五尺余,三石并立,每石宽约二尺,碑语77字,碑后有杨时乔的释文,碑后释文引用《书经》的经义及注解,并说明该碑所传由来始末,均刻成楷书,以告后世。杨时乔将碑文77字释为:承、帝、令、袭、翼、为、援、弼、钦、涂、陆、登、岛、泻、端、乡、邑、仔、ND257?、流、船、暗、歇、迟、眠、即、夙、讫、冬、次、岳、麓、ND258?(音田)、陌、裂、ND259?、析、〖FJF〗觙〖FJJ〗(音教)、冈、堕、躔、往、求、出、窍、华、恒、泰、衡、嵩、陲、事、裒、献、桴、挺、〖FJF〗*;〖FJJ〗、郁、?NB122?、垫、徙、南、暴、幅、员、节、别、界、联、魑、魅、夔、魈、窜、舞、蒸、ND268?。凌文渊在文中还记载了其他人对碑文的解释及考证。清代王土祯、袁枚游栖霞山时有观禹王碑的诗作。该碑于“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之后,栖霞山园林管理处在天开岩景区施工时挖掘出残碑26块碎片,经考证确系杨时乔从南岳移拓而来的3块禹王碑。明禹王碑最大一块残片现藏栖霞寺多宝阁内。 民国年间,禹王碑有屋三楹,覆盖其上。现碑系栖霞山园林管理处根据馆藏资料于1998年移拓立碑,地点仍位于天开岩附近。 为纪念大禹治水,国人先后在绍兴禹陵、湖南岳麓山、河南归德山等地移拓禹王碑计7处,并视之为“镇水之宝”,但由于禹王碑原是蝌蚪文,后人的译文众说纷纭,语焉不详。 |
承帝夏脉,魅痟僕御,州痛永殪。 禹破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 奠取汲溉,为舞岳麓。昶泉去, 操丧见发,瑶来求附。家弃祀离, 楚崇率姒,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羕。 南蜀莽盲,久质畏苗,焕册莫罪, 宁朋永非(疑)! 这个译文,甚合老酒鬼之意~~~ [转载]禹王碑全译文------西安谢子展译_华夏人谢东凌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cc38e50102drh8.html |
其实老酒鬼对这些译文和《禹王碑》的真伪不甚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湖南衡山的地望与“会稽之山”的地望有无关联,,,毕尽传说大禹是死在会稽之山的~~~~ |
@酒鬼醉客 2019-05-27 12:52:50 禹与鱼算不算谐音? ----------------------------- @夜郎游侠2018 2019-05-28 11:30:47 也算也不算,看用于什么场合。 鲶鱼形象是大禹部族的族徽,它可以上溯至中原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大量出土的鱼图腾徽志。 《说文》:“禹,虫也”。又:“鱼,水虫也”。《诗?小雅?斯干》孔疏注:“鱼,亦虫之别名”。古代“禹”和“鱼”相通,故大禹“亦是大鱼”。故,只谈论禹,禹与鱼就算谐音了。 《太平御览》卷九三六引《拾遗录》:“夏鲧治水无功,沉于羽渊,化为玄鱼。……后世圣人以鱼为神化之物,以玄...... ----------------------------- 鲧字,与鱼的关系从鱼和系字的组合上看,他同样是鱼的系列,也可理解为鱼的首领,他是禹的父辈,所以称之为鱼父,还是算谐音。嘿嘿~~~ |
@愚余之神 2019-05-20 23:09:05 读山海经等远古典籍,不是从字义上去理解的,而是从读音,图去理解其义的。 ----------------------------- @酒鬼醉客 2019-05-21 10:12:02 《山海经》中又沒读音,图也是后人所从字义上所理解画上去的,如不从字义和内容上去理解,请问,又该如何下手? ----------------------------- @qyg999 2019-05-29 11:47:24 首先楼主用心之作厚积之作佩服!楼主的疑问是最关键处,按理山海经既是大禹等人所著应该用夏朝文字,现在这样推断: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刘向编订的山海经,那她会经历:夏文字、商文字、周文字、秦文字、汉文字,汉文字现推定是刘向编著。因此首先得弄明白夏文字长什么样!这个还有待发现!现在楼主已凭现有版本并从丰富的史料中、推断出三星堆是夏都阳城,而且逻辑可自圆其说,我完全认可! ----------------------------- 谢谢! |
@马门西 2019-05-29 22:22:00 楼主,看到你颇费心血地研究了这么多,我好意奉劝一句:如果你真是兴趣爱好,那就继续研究吧,但是即便你对三星堆有重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也不会有人关注的,到头来可能也只能落得人家说痴人一个; 如果你是想对三星堆有重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然后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赏的话,也趁早放弃这种幻想吧,纵使你有石破天惊的结论,但你认为会有人赏识吗? ----------------------------- @马门西 2019-05-29 22:25:46 所以学会放弃是对了的,对三星堆即便有重大研究成果也揣在怀里,不要说出来。人家想的只是如何利用三星堆的经济价值,懂了吗? ----------------------------- 不懂!猜想就是得说出来,至于别人信不信,那是别人的事,,, |
@隐龙先生 2019-05-29 17:48:09 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文明距今7300年前,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下游的新月地带出现了一个城邦文明 这个坐落于美索不达米亚新月地带的古老民族,开启了人类文明的第一座灯塔, 这个文明自发现之日起至今,给考古学界和全球人民带来了不少的争议 有人说它是东西方文明之源,有人说它是美丽的传说。 无论是苏美尔出土的泥板,还是建筑和壁画,都让先进的人们匪夷所思。 苏美尔文明被希伯莱人称之为“示那国”或伊甸园之都, ...... ----------------------------- 七千年前的苏美尔文字同样只是些文字符号,所谓的苏美尔泥板基本上都出土于公元前7世纪的尼尼微(Nineveh)古亚述国,,, |
@qyg999 2019-05-30 10:29:05 象山海经这样华夏的一些绝学也许深藏民间或道门之中,山海图肯定也有过,流传过程中现在遗失了,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和配图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杂糅是基本特色,真真假假吧,即便如此,经过学者们不懈研究,也能证明她是真实记录上古华夏人文地理状况的。而夏九鼎和上古山海图与相关文字什么时候能现世,只能看天意机缘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的到来也一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真正复兴。 ----------------------------- 《山海经》自隋唐后,历来不被代表正统的儒家经学生们正视,也从来沒被儒生们拿入正典,但它却顽强地流传啦下来,随着现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山海经》所记的人文地理资料是多么的朴实和原始,所以它也是唯数不多的没被儒生们纂改的古典之一,不过,说到山海图,老酒鬼个人认为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介于唐虞时代的绘画技术,或许只能是有个大概的山经和海图的图画而已,不可能象西晋时的那个山海经配图那样复杂,夏九鼎有一种可能,就是被王子朝奔楚时被带到楚地某个地方埋藏了起来,它的现世只是时间问题,只要能找到王子朝墓,夏文字的发现也有随之而岀的可能,现在,说实话,找回昆仑之丘的真正地望,才是真的~~~ |
@酒鬼醉客 2019-05-27 13:54:13 其实老酒鬼对这些译文和《禹王碑》的真伪不甚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湖南衡山的地望与“会稽之山”的地望有无关联,,,毕尽传说大禹是死在会稽之山的~~~~ ----------------------------- 《山海经·五臧山经》中的“会稽之山”是记在《南次二经》中的第九山,《南次二经》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最后一山曰“漆吴之山”是处于东海,从第九山至十七山有三千八百里,所以“会稽之山”的地望不可能在现今江淅一带,现在淅江绍兴的会稽山和大禹陵是后人从内地强行将地望搬过去的~~~ 《山海经·海内东经》的“会稽山在大楚南”这一记载就是证据。 《墨子·节葬下》载:“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于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通之不堋,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馀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 《史记·夏本纪》结尾时给出了如下结论:“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
@隐龙先生 2019-05-30 19:36:07 司马家对中国,可谓是负罪累累。 1.建立西晋,大封诸王,造成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汉人几乎灭族。 2.平定公孙渊,尽屠公孙渊八千余口,迁走汉民4万户,致使辽东空虚,被高句丽蚕食,秦汉以来在东北亚的经营成果毁于一旦,汉人长时间不能立足辽东故地。 3.开创血腥时代,司马家之前,除非叛乱弑君大罪几乎很少诛族,但司马氏开创凡政敌借屠灭三族的恶劣先例。 ----------------------------- 最可气的是司马家的女婿杜预,他为啦为司马家洗地,竟然首开《春秋经传集解》,在集解中夹带很多私货,让《左氏春秋》的本来的历史地理的知识被误导,成为后世儒家子弟乱注经典的典范,实可恨也~~~ |
@qyg999 2019-05-30 10:29:05 象山海经这样华夏的一些绝学也许深藏民间或道门之中,山海图肯定也有过,流传过程中现在遗失了,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和配图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杂糅是基本特色,真真假假吧,即便如此,经过学者们不懈研究,也能证明她是真实记录上古华夏人文地理状况的。而夏九鼎和上古山海图与相关文字什么时候能现世,只能看天意机缘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的到来也一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真正复兴。 ----------------------------- @酒鬼醉客 2019-05-30 17:14:30 《山海经》自隋唐后,历来不被代表正统的儒家经学生们正视,也从来沒被儒生们拿入正典,但它却顽强地流传啦下来,随着现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山海经》所记的人文地理资料是多么的朴实和原始,所以它也是唯数不多的没被儒生们纂改的古典之一,不过,说到山海图,老酒鬼个人认为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介于唐虞时代的绘画技术,或许只能是有个大概的山经和海图的图画而已,不可能象西晋时的那个山...... ----------------------------- @qyg999 2019-05-31 08:58:40 "王子朝奔楚“、“昆仑丘地望”,期待您的高论! ----------------------------- “王子朝奔楚”是春秋晚期东周王室发生的重大事件。说的是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庶长子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周悼王,占据王城洛阳数年,时人称为“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山海经》和《周易》可能就是此时流落出传于民间的抄本,证据是孔子五十才读注《易》和屈原《天问》中所表现出来对《山海经》的熟知成度。 “昆仑丘地望”还是那个千古不变的地望“河出昆仑”,昆仑之丘的地望就在现今黄河源西北百多公里处的昆仑山脉东段昆仑山口西侧的玉虚峰上,下图是玉虚峰的卫星地图截图: |
@qyg999 2019-05-30 10:29:05 象山海经这样华夏的一些绝学也许深藏民间或道门之中,山海图肯定也有过,流传过程中现在遗失了,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和配图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杂糅是基本特色,真真假假吧,即便如此,经过学者们不懈研究,也能证明她是真实记录上古华夏人文地理状况的。而夏九鼎和上古山海图与相关文字什么时候能现世,只能看天意机缘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的到来也一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真正复兴。 ----------------------------- @酒鬼醉客 2019-05-30 17:14:30 《山海经》自隋唐后,历来不被代表正统的儒家经学生们正视,也从来沒被儒生们拿入正典,但它却顽强地流传啦下来,随着现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山海经》所记的人文地理资料是多么的朴实和原始,所以它也是唯数不多的没被儒生们纂改的古典之一,不过,说到山海图,老酒鬼个人认为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介于唐虞时代的绘画技术,或许只能是有个大概的山经和海图的图画而已,不可能象西晋时的那个山...... ----------------------------- @qyg999 2019-05-31 08:58:40 "王子朝奔楚“、“昆仑丘地望”,期待您的高论! ----------------------------- @酒鬼醉客 2019-05-31 09:44:18 “王子朝奔楚”是春秋晚期东周王室发生的重大事件。说的是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庶长子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周悼王,占据王城洛阳数年,时人称为“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山海经》和《周易》...... ----------------------------- @qyg999 2019-05-31 09:53:05 多谢赐教! ----------------------------- @马门西 2019-05-31 13:41:05 请问昆仑南渊又在哪?按山海经说西海也在昆仑虚附近,西海在哪? ----------------------------- 玉虚峰南的盐湖和库赛湖就是昆仑南渊,古西海的范围非常大,应该指的是柴达木盆地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一部分和若尔盖、玛曲大草原~~~ |
@酒鬼醉客 2019-05-27 13:54:13 其实老酒鬼对这些译文和《禹王碑》的真伪不甚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湖南衡山的地望与“会稽之山”的地望有无关联,,,毕尽传说大禹是死在会稽之山的~~~~ ----------------------------- @酒鬼醉客 2019-05-30 17:49:23 《山海经·五臧山经》中的“会稽之山”是记在《南次二经》中的第九山,《南次二经》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最后一山曰“漆吴之山”是处于东海,从第九山至十七山有三千八百里,所以“会稽之山”的地望不可能在现今江淅一带,现在淅江绍兴的会稽山和大禹陵是后人从内地强行将地望搬过去的~~~ 《山海经·海内东经》的“会稽山在大楚南”这一记载就是证据。 《墨子·节葬下》载:“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于会稽之...... ----------------------------- 《史记·史太公自序》载:“(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话清淅表明他二十岁时“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去的是长江流域的沅水和湘水,“观孔子遗风”去的淮河流域的汶水和泗水。“九嶷”有史可查是湘水源头舜葬之地,那么对应的“会稽”和“禹穴”理应在离九嶷山不远的地域上。 |
@qyg999 2019-05-30 10:29:05 象山海经这样华夏的一些绝学也许深藏民间或道门之中,山海图肯定也有过,流传过程中现在遗失了,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和配图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杂糅是基本特色,真真假假吧,即便如此,经过学者们不懈研究,也能证明她是真实记录上古华夏人文地理状况的。而夏九鼎和上古山海图与相关文字什么时候能现世,只能看天意机缘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的到来也一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真正复兴。 ----------------------------- @酒鬼醉客 2019-05-30 17:14:30 《山海经》自隋唐后,历来不被代表正统的儒家经学生们正视,也从来沒被儒生们拿入正典,但它却顽强地流传啦下来,随着现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山海经》所记的人文地理资料是多么的朴实和原始,所以它也是唯数不多的没被儒生们纂改的古典之一,不过,说到山海图,老酒鬼个人认为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介于唐虞时代的绘画技术,或许只能是有个大概的山经和海图的图画而已,不可能象西晋时的那个山...... ----------------------------- @qyg999 2019-05-31 08:58:40 "王子朝奔楚“、“昆仑丘地望”,期待您的高论! ----------------------------- @酒鬼醉客 2019-05-31 09:44:18 “王子朝奔楚”是春秋晚期东周王室发生的重大事件。说的是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庶长子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周悼王,占据王城洛阳数年,时人称为“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山海经》和《周易》...... ----------------------------- @qyg999 2019-05-31 09:53:05 多谢赐教! ----------------------------- @马门西 2019-05-31 13:41:05 请问昆仑南渊又在哪?按山海经说西海也在昆仑虚附近,西海在哪? ----------------------------- @酒鬼醉客 2019-05-31 15:10:18 玉虚峰南的盐湖和库赛湖就是昆仑南渊,古西海的范围非常大,应该指的是柴达木盆地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一部分和若尔盖、玛曲大草原~~~ ----------------------------- @qyg999 2019-05-31 16:06:30 玉虚峰,主峰海拔近6000米,周围平均海拔4500左右,按理说不适合一般人类生存(当然上古环境好含氧量高),一般也不会是上古人类文明的中心,神仙修道之所倒是很有可能,听说那时神仙比现在更容易见到。还有就是那块刻画治水的玉璋,刻画的挺好啊,也许九鼎上的山海图也是这个风格?古朴也是一种美啊,呵呵。 ----------------------------- 帝之下都,可不是让凡人居住的。帝之下都,说穿啦,就是外星超智慧生命体在地球上的基地,昆仑之虚就是基地遗墟的表达意思而己,它是个上古人类文明的朝圣中心。按现今的科学发现,如果地球上的冰川全消失,那么海平面将上升千米以上,那时的第三极可能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地点~~~ |
@qyg999 2019-05-30 10:29:05 象山海经这样华夏的一些绝学也许深藏民间或道门之中,山海图肯定也有过,流传过程中现在遗失了,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和配图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杂糅是基本特色,真真假假吧,即便如此,经过学者们不懈研究,也能证明她是真实记录上古华夏人文地理状况的。而夏九鼎和上古山海图与相关文字什么时候能现世,只能看天意机缘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的到来也一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真正复兴。 ----------------------------- @酒鬼醉客 2019-05-30 17:14:30 《山海经》自隋唐后,历来不被代表正统的儒家经学生们正视,也从来沒被儒生们拿入正典,但它却顽强地流传啦下来,随着现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山海经》所记的人文地理资料是多么的朴实和原始,所以它也是唯数不多的没被儒生们纂改的古典之一,不过,说到山海图,老酒鬼个人认为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介于唐虞时代的绘画技术,或许只能是有个大概的山经和海图的图画而已,不可能象西晋时的那个山...... ----------------------------- @qyg999 2019-05-31 08:58:40 "王子朝奔楚“、“昆仑丘地望”,期待您的高论! ----------------------------- @酒鬼醉客 2019-05-31 09:44:18 “王子朝奔楚”是春秋晚期东周王室发生的重大事件。说的是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庶长子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周悼王,占据王城洛阳数年,时人称为“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山海经》和《周易》...... ----------------------------- @qyg999 2019-05-31 09:53:05 多谢赐教! ----------------------------- @马门西 2019-05-31 13:41:05 请问昆仑南渊又在哪?按山海经说西海也在昆仑虚附近,西海在哪? ----------------------------- @酒鬼醉客 2019-05-31 15:10:18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玉虚峰南的盐湖和库赛湖就是昆仑南渊,古西海的范围非常大,应该指的是柴达木盆地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一部分和若尔盖、玛曲大草原~~~ ----------------------------- @qyg999 2019-05-31 16:06:30 玉虚峰,主峰海拔近6000米,周围平均海拔4500左右,按理说不适合一般人类生存(当然上古环境好含氧量高),一般也不会是上古人类文明的中心,神仙修道之所倒是很有可能,听说那时神仙比现在更容易见到。还有就是那块刻画治水的玉璋,刻画的挺好啊,也许九鼎上的山海图也是这个风格?古朴也是一种美啊,呵呵。 ----------------------------- @酒鬼醉客 2019-05-31 21:54:11 帝之下都,可不是让凡人居住的。帝之下都,说穿啦,就是外星超智慧生命体在地球上的基地,昆仑之虚就是基地遗墟的表达意思而己,它是个上古人类文明的朝圣中心。按现今的科学发现,如果地球上的冰川全消失,那么海平面将上升千米以上,那时的第三极可能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地点~~~ ----------------------------- @qyg999 2019-05-31 22:20:19 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人类的朝圣中心有可能是,因为上古人们敬重天地、神祇、祖先和自然,个人感性认为那个神仙圣境 ----------------------------- @马门西 2019-05-31 22:44:08 楼主果然非一般人,一语中的。既然西海能确定,那么你说的昆仑之虚的位置就不对了。我也不点破,彼此知道就行了。very good,请继续! ----------------------------- 故弄玄虚,老酒鬼所说的昆仑之虚的位置不光符合“河出昆仑、玉出昆冈”千古不变的地望,而且它还是长江北源(赤水)的发源地,也是格尔木河亦称昆仑河西源(黑水)的发源地和那棱格勒河(洋水)的发源地,昆仑之虚的位置对与不对,看官们自有评价~~~ |
@愚余之神 2019-06-01 21:01:27 楼主没懂山海经。 ----------------------------- 你才沒懂! |
@qyg999 2019-05-30 10:29:05 象山海经这样华夏的一些绝学也许深藏民间或道门之中,山海图肯定也有过,流传过程中现在遗失了,现在能看到的版本和配图也是经过了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杂糅是基本特色,真真假假吧,即便如此,经过学者们不懈研究,也能证明她是真实记录上古华夏人文地理状况的。而夏九鼎和上古山海图与相关文字什么时候能现世,只能看天意机缘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天的到来也一定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真正复兴。 ----------------------------- @酒鬼醉客 2019-05-30 17:14:30 《山海经》自隋唐后,历来不被代表正统的儒家经学生们正视,也从来沒被儒生们拿入正典,但它却顽强地流传啦下来,随着现今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突然发现《山海经》所记的人文地理资料是多么的朴实和原始,所以它也是唯数不多的没被儒生们纂改的古典之一,不过,说到山海图,老酒鬼个人认为可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介于唐虞时代的绘画技术,或许只能是有个大概的山经和海图的图画而已,不可能象西晋时的那个山...... ----------------------------- @qyg999 2019-05-31 08:58:40 "王子朝奔楚“、“昆仑丘地望”,期待您的高论! ----------------------------- @酒鬼醉客 2019-05-31 09:44:18 “王子朝奔楚”是春秋晚期东周王室发生的重大事件。说的是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周悼王姬猛继位。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庶长子王子朝攻击并杀害周悼王,占据王城洛阳数年,时人称为“西王”,姬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丐复位,王子朝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山海经》和《周易》...... ----------------------------- @qyg999 2019-05-31 09:53:05 多谢赐教! ----------------------------- @马门西 2019-05-31 13:41:05 请问昆仑南渊又在哪?按山海经说西海也在昆仑虚附近,西海在哪? ----------------------------- @酒鬼醉客 2019-05-31 15:10:18 玉虚峰南的盐湖和库赛湖就是昆仑南渊,古西海的范围非常大,应该指的是柴达木盆地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一部分和若尔盖、玛曲大草原~~~ ----------------------------- @qyg999 2019-05-31 16:06:30 玉虚峰,主峰海拔近6000米,周围平均海拔4500左右,按理说不适合一般人类生存(当然上古环境好含氧量高),一般也不会是上古人类文明的中心,神仙修道之所倒是很有可能,听说那时神仙比现在更容易见到。还有就是那块刻画治水的玉璋,刻画的挺好啊,也许九鼎上的山海图也是这个风格?古朴也是一种美啊,呵呵。 ----------------------------- @酒鬼醉客 2019-05-31 21:54:11 帝之下都,可不是让凡人居住的。帝之下都,说穿啦,就是外星超智慧生命体在地球上的基地,昆仑之虚就是基地遗墟的表达意思而己,它是个上古人类文明的朝圣中心。按现今的科学发现,如果地球上的冰川全消失,那么海平面将上升千米以上,那时的第三极可能才是人类生存的最佳地点~~~ ----------------------------- @qyg999 2019-05-31 22:20:19 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人类的朝圣中心有可能是,因为上古人们敬重天地、神祇、祖先和自然,个人感性认为那个神仙圣境 ----------------------------- 这些遗址痕迹证明远古先人们曾经去过这个中心~~~~ |
@qyg999 2019-05-31 22:59:51 像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人类的朝圣中心有可能是,因为上古华夏先民敬重天地、神祇、祖先和自然,个人感性认为那个神仙圣境在上古之时机缘巧合之下会随时显现,机理有点象百慕大的时空之门,被人看到并传颂下来,也许一些求道之人会将神仙传给他们的济世救人的方法和生存技能带到人类聚落之中,因那时人们正处于全球地质灾变后,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能只有水族和吃人的妖怪比较高兴),受到神仙的恩惠和庇护,先民们心怀...... ----------------------------- 昆仑之虚在《春秋纬命历序》和《河图括地象》中都被记为是“天皇被跡”,在《山海经》中被明确记为“实惟帝之下都”,在《穆天子传》中也明确记有周穆王曾在昆仑之丘那儿参拜过“黄帝之宫”,在《淮南子》中更是说得很清楚,大禹在治大洪水的时侯,曾经在昆仑之丘之地掘得过曾城几座,这些都说明远古人类一直对昆仑之虚这个朝圣中心是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的~~~ |
@愚余之神 2019-06-01 21:01:27 楼主没懂山海经。 ----------------------------- @酒鬼醉客 2019-06-02 17:04:45 你才沒懂! ----------------------------- @愚余之神 2019-06-02 18:42:02 看了你的前部份文字,最击中的是这句“帝之下都,可不是让凡人居住的。帝之下都,说穿啦,就是外星超智慧生命体在地球上的基地,”这“帝”字之解还是我告诉你的,好像现在被删了。是告诉你还是在另一山海经的楼里,现在没查了。这帝字的意思你用了,因为记得之前你是不懂的,我忍不住才告诉你。不过你其它的还是没懂。 我没认真看你的帖子,头页没看完,你确实没懂,或者有些懂吧。 ----------------------------- 拉到吧,老酒鬼在五年前就在此地发贴,最早发以“醉客”名发的《疑穆天子传有误释》,恐怕你还不知道《穆天子传》为何物也,四年前又以酒鬼醉客《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时,早就明确啦“帝”是何方神圣,还用得着你来告诉老酒鬼?装大也没你娃这种装法吧,嘿嘿,幼!~~~ |
@中国治下倭奴总督 2019-06-05 01:26:24 顶帖。 ----------------------------- 谢谢兄弟这几天的持续支持,老酒鬼这厢有礼啦,谢谢! |
@酒鬼醉客 2019-05-27 13:54:13 其实老酒鬼对这些译文和《禹王碑》的真伪不甚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湖南衡山的地望与“会稽之山”的地望有无关联,,,毕尽传说大禹是死在会稽之山的~~~~ ----------------------------- @酒鬼醉客 2019-05-30 17:49:23 《山海经·五臧山经》中的“会稽之山”是记在《南次二经》中的第九山,《南次二经》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最后一山曰“漆吴之山”是处于东海,从第九山至十七山有三千八百里,所以“会稽之山”的地望不可能在现今江淅一带,现在淅江绍兴的会稽山和大禹陵是后人从内地强行将地望搬过去的~~~ 《山海经·海内东经》的“会稽山在大楚南”这一记载就是证据。 《墨子·节葬下》载:“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于会稽之...... ----------------------------- @酒鬼醉客 2019-05-31 15:32:28 《史记·史太公自序》载:“(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话清淅表明他二十岁时“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去的是长江流域的沅水和湘水,“观孔子遗风”去的淮河流域的汶水和泗水。“九嶷”有史可查是湘水源头舜葬之地,那么对应的“会稽”和“禹穴”理应在离九嶷山不远的地域上。 ----------------------------- “会稽之山”的地望在浙江绍兴的说法,来源于禹杀防风氏的传说,最早记录在《国语·卷五·鲁语下》中的“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问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客曰:"敢问谁守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社稷之守者,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为漆姓。在虞、夏、商为汪芒氏,于周为长狄,今为大人。"客曰:"人长之极几何?"仲尼曰:"僬侥氏长三尺,短之至也。长者不过十之,数之极也。"这段记述中,这说明在孔丘时,“会稽之山”的地望己经被搬到啦淅江绍兴去啦,,, 什么时候被搬去的?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的“舜崩,禅位命禹。禹服三年,形体枯槁,面目黎黑,让位商均,退处阳山之南,阴阿之北。万民不附商均,追就禹之所,状若惊鸟扬天,骇鱼入渊,昼歌夜吟,登高号呼,曰:"禹弃我,如何所戴?"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观示中州诸侯,防风后至,斩以示众,示天下悉属禹也。乃大会计治国之道。内美釜山州慎之功,外演圣德以应天心,遂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 禹崩,传位与益。益服三年,思禹未尝不言。丧毕,益避禹之子启于箕山之阳,诸侯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子也。"启遂即天子之位,治国于夏。遵禹贡之美,悉九州之土以种五谷,累岁不绝。启使使以岁时春秋而祭禹於越,立宗庙于南山之上。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於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 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其语臼鸟禽呼:咽喋咽喋。指天向禹墓曰:"我是无余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复我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 壬生无曎,曎专心守国,不失上天之命。无曎卒,或为夫谭。夫谭生元常,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元常矣。”这段记载给我们提供啦一些线索~~~ |
越王元常,亦作允常(?~公元前497年),允常在其父夫谭死后,继任越国君主之位。允常即位后,接受中原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编织业等,尤重冶炼业,曾命欧冶子铸剑,得青铜宝剑五,工艺精良,坚韧锋利。于是国力强盛,向外扩张,"拓土始大"。至晚年,越国疆土南至句无(今浙江诸暨一带),北至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鄞(今宁波一带),西至姑蔑(今龙游一带),江西东北一部亦属越国。越国自允常始称王,"越王"之称始于此。允常是越国霸业活动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史记·越世家·正义》引《舆地志》曰:“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 (越王无余外传第六)中的“无余传世十余,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十有余岁,有人生而言语,其语臼鸟禽呼:咽喋咽喋。指天向禹墓曰:"我是无余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复我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众民悦喜,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复夏王之祭,安集鸟田之瑞,以为百姓请命。自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这段记载说明越国的兴起是从无壬时开始的,越国兴起的口号是无壬是夏禹的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的直系子孙,所以,老酒鬼个人认为,“会稽之山”的地望,正是越国兴起时的无壬之时,为啦以显越国是为禹之苗裔,而有意将大楚南的“会稽”的地望,强行搬到浙江绍兴去的,后又被孔丘释防风氏的典故所流行的。 |
@酒鬼醉客 2019-06-05 10:46:25 越王元常,亦作允常(?~公元前497年),允常在其父夫谭死后,继任越国君主之位。允常即位后,接受中原各地先进生产技术,发展农业、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编织业等,尤重冶炼业,曾命欧冶子铸剑,得青铜宝剑五,工艺精良,坚韧锋利。于是国力强盛,向外扩张,"拓土始大"。至晚年,越国疆土南至句无(今浙江诸暨一带),北至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鄞(今宁波一带),西至姑蔑(今龙游一带),江西东北一部亦属越国。越国自允常始...... ----------------------------- 《山海经·五臧山经》中的“会稽之山”是记在《南次二经》中的第九山,《南次二经》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最后一山曰“漆吴之山”是处于东海,从第九山至十七山有三千八百里,《山海经·海内南经》曰:“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逸周书》:“伊尹为四方令,正东有"越沤",正南有"瓯人"”,宋罗泌《路史》记载越瓯诸国中有:"越瓯"谓在合浦洛黎县。"瓯邑" "且瓯"不注地望。"区吴,谓蒙之东区,汉之荔浦也。"瓯余"谓乌程东二十里有瓯余山。"瓯邓"楚国境。周秦时代,人们常称东南沿海的越人为瓯人、且瓯、沤深、越沤。称岭南的人为路人、瓯邓和骆越,大概是因为这样称呼繁杂不清,后来人们才将原来的人称与越人所在地理位置结合起来称呼,将分布于东南沿海的越人称为东越或"东瓯",将分布于岭南一部分人称为"西越"或"西瓯"。“闽”,古时东南沿海一带被称为“闽”。汉代许慎编写《说文解字》中说:“闽,东南越。蛇种。”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东部宁海县及以南一带、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梅州、江西东部一带。 《山海经》时代的“瓯”和“闽”这些地方都在海中,也就是说现今江淅一带是在海中的,而“会稽之山”离东海还有三千八百里,所以“会稽之山”的地望不可能在现今江淅一带,它只能是在《海内东经》的“会稽山在大楚南”的地望中,这样也合《华阳国志》曰“禹会诸侯于会稽 , 执玉帛者万国 , 巴蜀往焉。”的记载~~~ |
@隐龙先生 2019-06-05 17:38:17 《史记·封禅书》“禹封泰山,禅会稽。”又《史记·夏本记》“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千百年来,关于会稽山是何地?后世学者众说纷纭。《说文》曰“ ,会稽山也。,即涂。”换言之,会稽山即 山,亦即涂山。那么涂山又在何地呢?宋朝王杼在其《野客丛书》中说“涂山有四,一曰会稽(一说今浙江绍兴),二曰渝州(今重庆),三曰濠州(今安徽怀远),四曰当涂(今安徽和县)。”《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引苏鹗《演义》也赞同以上诸说。近世...... ----------------------------- 问题是《山海经》不支持会稽在浙江绍兴的说法~~~ |
首页 上一页[7] 本页[8] 下一页[9]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