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第36页] |
作者:凌子峰 |
首页 上一页[35] 本页[36] 下一页[37]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自顶! |
自顶! |
3.来自于山东李璮的危险 和林一战,也先哥在仓促之间于和林周边设下的防线,在阿里不哥的骑兵冲击之下,根本不堪一击。在阿里不哥的强大攻势之下,也先哥向开平溃退。 丢失了八个月的和林,又一次回到了阿里布哥的手上…… 两天后,也先哥在溃退的路上遇到了之前忽必烈派来准备护卫加监视阿里布哥的八千兵马。当这些人看到也先哥那狼狈不堪的面貌之时,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没有前往和林的必要了。 两路兵马汇合之后,他们决定在阿里不哥东进的道路上设置防线,用以抵御阿里不哥的东进,并且火速派人前往开平向忽必烈告急。 当远在开平的忽必烈获知阿里不哥反叛的消息之时,又一次怒火中烧。阿里不哥又一次骗了他,他的亲弟弟又一次骗了他。此时在他的心里,他那仅有的一点亲情也荡然无存了。 在忽必烈的命令之下,忽必烈所统治的嘉峪关到山海关的长城防线,进入了紧急备战的状态。而那些正屯驻在中原地区的蒙军被要求火速北上,在开平附近集结。大量的军需物资现在正源源不断的运往长城沿线。 这次,忽必烈要彻底消灭阿里不哥。 然而,此时的忽必烈只看到了眼前,却忽略了身后。他不知道,在他的背后,已经有人在紧紧的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一旦忽必烈战争失利或者远离开平,那个人将会立马竖起反叛的大旗。 此时,在他所统治下山东境内,驻守在那里的蒙军汉将李璮(tan)正在蠢蠢欲动。而忽必烈更想不到此刻身处在他的权利中心,驻守燕京(今北京)的中书平章政事王文统已经和他的女婿李璮正准备里应外合。 而李璮的实力和身份远远不止这些,作为蒙古东道诸王中最具实力的塔察尔还是李璮的大舅哥,而一旦李璮和忽必烈之间爆发战争,塔察尔的站队将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在李璮和其岳父王文统的谋划之下,李璮脱离蒙古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施。 蒙军的汉将史天泽,严忠范,张荣,这些平日与李璮交好而又颇具实力的汉族将领在不久后,相继人手一份的收到了李璮邀请他们共同举兵作乱的书信。 而此时正值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大战一触即发的非常时期。这时,不得不说李璮对形势的拿捏非常之准。 收到这些信的汉将们,既没有去向忽必烈告发,也没有对李璮做出明确的答复。这些人统一的对李璮准备作乱之事保持了沉默而又没有将消息泄露。 而这在李璮看来,那便是在心底默许了。 众人的沉默,让李璮的胆子逐渐变得越来越大,而后他便在紧锣密鼓之中对自己的军事谋划做着最为周密的安排和规划。 所以,忽必烈现在所面临的局势已经比阿里不哥凶险万倍。而聪明的忽必烈自己,至今还没有一丝一毫的察觉…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4.曾经的兄弟,现在的敌人 阿里不哥在攻占和林之后,片刻没有休息,没等忽必烈前来征讨他,他自己就很自觉的引军南下,穿越朔漠,主动向忽必烈所在的开平逼近。对于战争,阿里不哥是没有耐心的,他从来不在战争中追求艺术上的美感。在他的眼里,要么成功,要么失败。 嫉恶如仇的他,只有速战速决才符合他一贯的性格。 随着阿里不哥和忽必烈双方的兵马在开平的周边不断集结,兄弟二人在此刻都将对方视为平生最大的敌人。一场草原上的大战已经在所难免。 而蒙古大草原之上,在蒙古所统治下的和林与开平之间,一年前那个冬天的情境于大草原上再一次重现。阿里不哥又一次率领着数万兵马前往开平攻打忽必烈。 蒙古高原的这个秋冬之际,天气出奇的好。阿里不哥一路南下,再一次击败了也先哥的防守,正式威胁到忽必烈的大本营。 作为忽必烈前锋的塔察尔,率领三万大军前去迎战阿里不哥。一场大战下来,阿里不哥损失惨重,大败而逃,塔察尔率军追杀数十里才引兵而还。而此时的忽必烈早已经恨透了自己的这个弟弟,在他的亲自率领下,五万大军在塔察尔之后又一次向北方追击而去,阿里不哥一逃再逃。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逃到了一定程度的阿里不哥决定不再逃跑了。因为他的后续兵马已经于这极其狼狈的时期赶到。 与援军汇合的阿里不哥脸上又开始恢复了自信。 在阿里不哥的安排之下,他的军队在草原上摆开了阵势,等待着忽必烈的到来。 这一年的冬天,草原上没有大雪。阿里不哥的左右两路大军在萧瑟的草原之上设帐而驻,极目望去,延绵不绝的蒙古包星罗棋布的分散在辽阔的草原之上,一片蔚为壮观的景象。蒙古包之间不时有大量的炊烟升起,这是阿里不哥的人马正在生火做饭。 对于这白天黑夜的明火,阿里不哥并不在意,他就是要以这种方式告诉忽必烈,他就在这里,等待着和他决战。 不久之后,忽必烈没有让他失望,大军伴随着雷霆般的马蹄声向阿里不哥的宿营地挺近。 这是蒙古大草原之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一幕。如果此时能身处于高山之巅俯视着眼前的场景。那么这时出现在眼前的一幕则是黑压压的一片人马,犹如蚂蚁一样向散居草原,星罗棋布的蒙古包奔腾而去。整个草原之上战马嘶鸣,干燥枯萎的草原在数万兵马的奔腾之下,在大军的背后扬起了遮天蔽日烟尘,让天上的太阳此刻也为之黯淡。 而此时阿里布不哥所部的蒙古包之内,不断的有人马冲出,迅速的完成了战前的集结,朝着烟尘袭来的方向,引领着另一场由烟尘汇聚而成的飓风向忽必烈的大军奔腾而去。随着双方兵马的越来越近,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隔着数百丈的战场空隙遥遥相望。 这两个草原之上最具权势的人物就这么在双方兵马的见证下互相对望着。 兄弟二人自从蒙哥亲征南宋开始,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没见面了。现在,他们终于在战场之上,相互看着对方那曾经那无比熟悉和亲密的脸庞,但是这仅仅只限于曾经。现在从他们二人对望的眼神之中,他们的属下看到的都是血红的双眼。这分明是有着深仇大恨的仇人之间才会出现的眼神。 那么现在只能这么解释,他们曾经是亲兄弟,而在沦为权利的奴隶之后,他们已经成了不死不休的敌人。 |
自顶! |
自顶! |
5.王者对决 兄弟之间的久久对视,终究没有引起二人关于亲情的深情凝望。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双方甚至连规劝对方退兵的战前话语都没有。整个战场只有高亢的战马嘶鸣声,清脆的马蹄声,以及沉重的战马喘息声。当然,还有那从来都不缺少的凄厉风声。 在双方主帅的号令之下,这两个不同阵营的人马开始了歇斯底里的互相冲杀。 尽管双方的兵马进入到了混战之中,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二人所在的中军依然没有什么动静,他们分别于不同的阵营中在马上昂首而立,静静的注视着眼前的战争场景。 多年的战争生涯让他们已经麻木了,他们冷眼外加冷血的在远处观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心底没有丝毫的罪恶感和愧疚感,完全不觉得也没意识到眼前的这场厮杀就是因为其二人内心深处的权利欲望所引起。他们反而认为,他们的士兵为了给他攫取那至高无上的汗位而殉身,是作为一个士兵的最大荣耀。 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强行的将个人对于权利那近乎疯狂的爱,强加给了他们所统治下的无辜子民。但是兄弟之间的权利之争,却要用整个民族和部落的鲜血来买单,这样真的好吗? 而这正是皇权至上的统治之下,作为普通民众的悲哀。由此看来,这个社会从曾经的皇权走向现在法制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进步,这是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是一个质的飞跃。 大战从清晨激战到正午,从正午又激战到傍晚,战场上的所有人都已经沦为了一台高效的杀人机器。 傍晚的天空残阳如血,偶有雄鹰在天空盘旋,发出高亢的悲鸣,这是为生灵而悲,为人类而鸣。此时若是有人从战场之外远远望去,那草原上的血色和天边的残霞已经连成一片。一切是那样的浑然天成,丝毫没有违和感。 战争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夜幕的即将降临而进入尾声。反而随着血的流淌而变得更加疯狂。战场上不断的有人从马上倒下,由于马蹄的践踏,那些从马上跌落的士兵,纵使没有死去,也再无生还的可能,甚至于一具完整的躯体都难以保留。 随着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战场的局势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眼前的战争形势已经开始朝着对阿里不哥不利的方向开始发展。 而战场之上,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此时依然保持着清晨那战争刚刚开始的样子,他们所在的中军都没有丝毫的混乱。双方依旧冷眼观看着眼前的这场终极对决,仿佛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但若是此时将时光的镜头拉近,我们可以从数百年前的战场之上,捕捉到阿里不哥脸上那布满的愁容。 他的右翼大军在半个时辰前被忽必烈击溃,忽必烈大军正在向他的中军靠近,企图撼动阿里不哥的整条战线。但是大战了一天的忽必烈大军在勉强击溃阿里不哥的右翼之后,也已经成了强弩之末。而阿里不哥的左翼军至今还越战越勇,战场上的形势始终还维持着平衡。 随着天越来越暗,黑夜和严寒开始降临人间,降临到这片因欲望而厮杀了一整天的草原之上。阿里不哥和忽必烈期待已久的决战,终究还是没有分出胜负,精疲力尽的大军在双方统帅的指挥下开始拖着疲惫的身躯和同伴的躯体各自后撤。 深秋的夜晚虽然严寒刺骨,但是天上悬挂的那一轮明月却是如此的皎洁。月光投射在每一个刚刚经历过大战的士兵的脸上,他们一脸的无知和麻木。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么做?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相互攻伐?他们只知道服从自己统帅的命令。在他们的认知里,除了杀人和繁衍后代,他们是不需要思考的。因为思考比打仗和杀人累,也难的多。而他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接受的就是这样残酷的环境和畸形的“教育”,以至于让他们觉得这一切都理所当然。 如水的月光,漫天的繁星正在照亮他们各自回营的路。经过这场残酷的战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都元气大伤。三天之后,忽必烈率领大军退回开平,阿里布哥引军退往和林。一切又回到了两年前他们争夺汗位之初的模样, 但是,有些事终究是不可能再回去了。这世间的一切在他们看来都可以拿来分享,但唯独权利不可以。所以他们必须要有一个出局! 随着二人的各自撤退,战争的烽火暂时得以熄灭,公元1261年秋天渐渐远去,寒冬又一次在这辽阔的草原之上悄然降临。 阿里不哥所在的那天寒地冻的漠北,终究不能和忽必烈所在的汉地相比。一年前的阿里不哥在忽必烈的进逼之下,主动从和林撤退到谦谦州,不是因为他的兵马战斗力不如忽必烈。而是因为和林战争物资的奇缺,不足以支撑旷日持久的战争。而今年的冬天,阿里不哥又一次面临着这个问题。 通往南方汉地的路早就被忽必烈的大军层层把守,漠南的粮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运到漠北之地的。现在,正是阿里不哥用上那个人的时候。 那个人就是半年前承诺在夺得察合台封国的实权之后,向他源源不断提供物资和兵源的阿鲁忽! 只是,此时的阿鲁忽还是半年前的阿鲁忽吗?他会给阿里不哥提供友情上的帮助吗? |
6.不守约定 彻骨的严寒让天地再一次封冻,滴水成冰的和林城内,阿里不哥的使者正整装待发,准备前往西边的吐鲁番盆地而去。 此行的目的地是东起吐鲁番,西到阿姆河这一片的土地,也便是蒙古四大汗国中的察合台汗国。此时在察合台汗国当家做主的,正是半年前在阿里不哥的帮助下,成功夺取察合台汗国实权的阿鲁忽。 如今的阿里不哥缺衣少食,而西边的阿鲁忽此刻却兵强马壮。不用说,对阿鲁忽以恩人自居的阿里不哥,一厢情愿的认为阿鲁忽报恩的时候到了。 阿里不哥的使者,带着半年前阿里不哥与阿鲁忽的约定出发。此行是为督促阿鲁忽自觉践行半年前的约定,说服阿鲁忽以察合台汗国举国之力帮助阿里不哥与忽必烈决战。 而阿里不哥却忘了,所谓的约定,是这人世间最不可靠的东西。 以他自己为例,一年前,他与忽必烈之间有着“愿以兄长为尊”的约定,但是他早早的就把它当个屁放了! 可见,在这烽火连天的乱世,所谓的约定,并不值钱! 可笑的是,他连对自己亲哥哥的约定都不遵守,却偏偏希望阿鲁忽这个血统久远的堂兄弟对他守约! 此时的阿鲁忽,早已经不是半年前寄人篱下的阿鲁忽。现在的阿鲁忽,坐拥土地数千里,兵马十多万,可谓是兵强马壮。 除此之外,阿鲁忽还具备着大多数人没有的能力,那便是他会深度的思考。 在他这半年的权衡中,他最终觉得自己犯不着用整个察合台汗国的力量参与到阿里不哥和忽必烈的汗位争夺之中。他清楚的明白,只有保全自己的子民,保全自己的土地,才能最终保全自己这来之不易的权利。 但是阿鲁忽作如何想,远在和林的阿里不哥并不知道。所以这该出发的使臣还是出发了。 所以,对于阿鲁忽这边来说,这前来讨债的,终究还是来了。 阿里不哥的使者经过了在冰天雪地里的长途的跋涉,终于走到了察合台汗国境内。 在他们看来,阿鲁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离不开阿里不哥的支持。而自己作为阿里不哥的使臣,带着阿里不哥的使命而来,理应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接待与欢迎。但是他们走进察合台汗国之后,感受最为强烈的便是凉到骨子里的冷漠。 一路走来的他们,不仅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拥抱都没有一个,阿鲁忽只是礼节性的派人给他们带了个路。 在这寒冷的冬天,配上这样的待遇,让此行的使者为阿里不哥心凉。 摆明了人家不欢迎他们。 尽管如此,但是此次前来的使命没有传达,自己还得硬着头皮去交涉。掉头就走虽然洒脱,但是非他们所敢为! 可是,眼下的阿鲁忽却分明是不想见他们! 远道而来的使者每天让人前去向阿鲁忽通报,希望见上阿鲁忽一面。但是三天来,始终没有接到关于接见他们的消息。到后来,他们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连目前身处的帐篷都出不去了。四周已经被阿鲁忽派人重重围住。 他们不仅没有受到热情的接待,反而变向的被软禁了。 软禁阿里不哥的使者只是阿鲁忽的第一步,他知道阿里不哥等不到使者的消息,就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儿。 时间紧迫,在他软禁了使者之后,便派人马不停蹄,星夜兼程的一路向东而去。此行,他不是前往阿里不哥处,而是前往更加遥远的开平,因为那里有可以帮他摆脱阿里不哥的忽必烈。 与阿里不哥的使者受到的冷遇相比,阿鲁忽的使者来到开平,受到了忽必烈的热情接待。而阿鲁忽使者带来的消息让忽必烈大喜。 按照阿鲁忽的说法,为了生存下去,他决定向忽必烈臣服,表示愿意代表整个察合台汗国,正式承认忽必烈作为蒙古帝国大汗的政治地位。 阿鲁忽在向忽必烈投诚的同时,还透露了阿里不哥如今的粮草已经难以为继的情报,并表示愿意与忽必烈东西夹击阿里不哥。 阿鲁忽使者所带来的消息,并没有冲昏忽必烈的头脑。 阿鲁忽是聪明人,但忽必烈的智商也不弱。这阿鲁忽果真是真心向忽必烈投诚吗?忽必烈很清楚阿鲁忽心里在想什么。 阿鲁忽自知以自己目前的实力和威望终究不能和阿里不哥抗衡。为了生存下去,他必须和忽必烈结盟。 但是他为何不与阿里不哥结盟呢? 难道他不看好阿里不哥这支股票,决定将手中所持有的阿里不哥股全部抛售,转而买进忽必烈这支? 如果这样想,那就太小瞧了阿鲁忽了。 无论是阿里不哥也好,还是忽必烈也好,阿鲁忽都没有兴趣依附,也没有准备向谁臣服。他所要做的就是要在这二者之间求生存,保证自己所统治下的察合台汗国有自己独立的行政体系,而后再伺机扩张。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阿里不哥离阿鲁忽近,而忽必烈离阿鲁忽远。经营汉地多年的忽必烈,自然知道春秋战国时代那些纵横家所玩儿剩下的“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 阿鲁忽此举,逃不过忽必烈的眼睛,而忽必烈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给阿鲁忽当枪使。但阿鲁忽对于阿里不哥的背叛,对于忽必烈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 忽必烈最终还是接受了阿鲁忽的投诚,并且以大汗之尊,正式册封阿鲁忽为东起吐鲁番,西至阿姆河的察合台封国的当家人,承认了阿鲁忽在蒙古帝国内的政治地位。但是对于共同出兵夹击阿里不哥一事,忽必烈以事关重大,需要从从长计议为由,表示先放一放再说。 忽必烈虽然表面上对阿鲁忽的使者这样说,但是他的心里却是自有打算……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7.忽必烈的阴谋 会谈完毕,阿鲁忽的使者没有在开平过多停留便星夜往赶察合台汗国而去。 而就在阿鲁忽的使者从开平出发之时,忽必烈的人也从开平出发,秘密前往和林而去。 数日之后,阿鲁忽的使者手捧着忽必烈的册封诏书来到了阿鲁忽的跟前。当阿鲁忽得知此时的忽必烈并没有出兵阿里不哥的打算之时,聪明的他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被忽必烈识破了。 而他现在手捧着的这道忽必烈册封的诏书,也变得沉甸甸的起来。 与此同时,和林城内不知道从哪传出了阿鲁忽投降了忽必烈的小道儿消息,而后这个消息越传越广,最后终于传到了阿里不哥的耳朵里。 一开始的阿里不哥不相信,他认为这是忽必烈使出的离间之计。但是为了保险起见,阿里不哥又派出数路人马前往察合台汗国打探消息。但是自第一批前往察合台汗国催要钱粮的使者开始,一个个都杳无音讯,犹如泥牛入海一般! 随着阿鲁忽投诚忽必烈的消息以不同的渠道,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的传来,再加上自己所派往察合台汗国的使者一个都没有回来。阿里不哥渐渐开始相信阿鲁忽向忽必烈投诚的真实性。 阿里不哥受到了有生以来最大的欺骗。 如果阿里不哥满腔的怒火能够释放的话,眼前这个季节的冰天雪地或许会被他的怒火融化。 现在,阿里不哥对阿鲁忽的恨意已经远远大于对忽必烈的恨意。前者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后者是光明正大对决的敌人。 相对来说,前者往往更让人痛恨…… 在阿里不哥的盛怒之下,和林周边又一次聚集了十多万兵马。这一次的阿里不哥,要亲率大军前往吐鲁番,将阿鲁忽那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捉拿。 当阿里不哥出兵西征的消息传至开平的忽必烈耳中之时,汗位之上的忽必烈眉头轻舒,脸上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强者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一个忍字。但遗憾的是,这是阿里不哥所不具备的。 所以他注定成不了强者…… |
8.和林再次易手 话说“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时的阿里不哥明明知道忽必烈这只黄雀在他的背后紧紧的盯着他。但是他终究咽不下心里的那口气,不顾左右的劝阻,一意孤行的要去察合台汗国猎杀阿鲁忽这只“刁蝉”。 然而,此时的阿鲁忽是不是蝉,还是一个有待确定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时的阿鲁忽完全是可以和阿里不哥势均力敌的螳螂! 但阿里不哥没有想这么多,他认定自己是螳螂,阿鲁忽在他的眼里就是一只蝉。他的十万兵马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集结了。 可是他明白,只要他带着大军一走,也就意味着这个当时的“世界中心”——和林,从此将不再归他所有。 好在阿里不哥还是一个明事理的人,在大军开拔的前夜,他召集了和林城内有威望的长者,以当家人的身份吩咐道:“大军开拔在即,今已无暇东顾。今大军西去,忽必烈必率军来攻。届时,诸位可开城以降,勿做无畏抗争,则满城可免刀兵之灾。” 而这也成了阿里不哥在和林城内下的最后一道命令,等他再归来之时,他已经输掉了一切…… 忽必烈这边,自从他秘密派人将阿鲁忽归降自己的事情在和林城内大规模扩散之时,他那一双狐狸般狡猾的眼睛就没有再离开和林过。他看着阿里不哥向察合台汗国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探子;他看到了阿里不哥一次次的朝着西方张望;他看到了阿里不哥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眼里燃烧的怒火。 当他看到阿里不哥终于聚集起了十多万兵马之时,他意识到彻底打败阿里布哥的机会终于来了。随后,他从自己所统治的长城汉地之内的各州郡,迅速抽调五万兵马,和自己本部的兵马集结于开平。准备一举平定大漠南北。 接到忽必烈的命令,忽必烈所统治下的陕西,甘肃,山西,河北一带的蒙军不断北上,但是唯独山东的李璮却以南宋有进军江淮之意,自己无法抽身为由,拒绝忽必烈的征召。反而以加固城池为由,向忽必烈要钱,要粮。 眼看大战在即,无奈之下的忽必烈只好“先北后南”,向李璮妥协,在赐予李璮钱粮军械的同时,还加封李璮为江淮大都督…… 眼看战争的一触即发,公元1262年的正月,整个东西亚的目光都聚集在西进的阿里不哥的身上。 这一年也是整个东西亚境内,最为不平静的一年。 这一年,整个中西亚地区的兵马调动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和波及面积之大也是全世界古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 察合台汗国的阿鲁忽看着阿里不哥的大军开拔,他知道阿里不哥的大军是冲着他来的,察合台汗国开始进入了紧急的战备状态。身处开平的忽必烈看着阿里不哥的大军西进了,他那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阿里不哥终于还是自愿走进了他这个猎人所布的陷阱里。随后,忽必烈的三路大军也开始从开平西进,往和林进发。 当阿鲁忽和忽必烈二人盯着阿里不哥的动向之时,远在山东的李璮却在紧盯着忽必烈的动向。当他看着中原地区的兵马被忽必烈征调北上之后,他的心中充满着欣喜。当他看着忽必烈的大军从开平开拔奔向和林之后,他的心开始被壮志填满。他认为自己一展平生之志的机会终于来了。 以现在的情形来看,阿鲁忽是阿里不哥眼里的猎物,阿里不哥是忽必烈眼中的猎物,以猎人自居的忽必烈却不知道,李璮竟然有胆子敢成为忽必烈背后的那只黄雀。 但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很遗憾,还没有! 当李璮以一只麻雀的身份盯着忽必烈之时,难道就没有人顶着李璮吗? 请不要忽略掉江南的临安,这两年来,整个南宋帝国的目光都紧盯着大漠南北的战局和黄河两岸的汉地,而现在蒙古内部的战乱,已经是他们最后的机会了,山东这个近邻南宋江浙地区的北方要地,自然时刻在南宋的关注之下。 阿里不哥这场西征阿鲁忽的战争到了这一刻,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发泄怒火的一战,他的动向此刻已经成为了牵动整个中西亚地区的关键所在。而他本人,也将成为这场世纪之战的焦点,在创造历史的同时,更是不知不觉间已经在改变和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变…… 初春的寒风里,天地尚未解冻,阿里不哥一路向西,正走在兴师问罪的路上。而忽必烈也紧随其后,走在进占和林的路上。 当阿里不哥进入到察合台汗国境内之时,忽必烈也兵临和林城下;当阿里布哥的十万大军在察合台汗国遭遇抵抗之时,身处和林城下的忽必烈,受到了和林草原百姓的热烈欢迎。 留在和林的那些人,忠实的执行了阿里不哥临行前留下的指示,在忽必烈兵临城下之时,毫不犹豫的投入到了忽必烈的麾下。这个有着当时世界中心之称的圣地,在兵不血刃的情况下再一次易手,回到了忽必烈的手中。 这次,也是忽必烈与阿里布哥二人之间,关于和林的最后一次争夺。 占领和林的忽必烈并没有急着西去追击阿里不哥。他没那么傻,在阿里不哥和阿鲁忽的有生力量没有消耗殆尽之前,他又怎会轻易出手。而就是他这次的没有轻易追击,才最终挽救了他自己和他的蒙古帝国。 就在忽必烈占领和林之时,江南的宋理宗收到了一封来自山东的降书,信中表示愿以涟水军,海州(连云港),东海作为投诚南宋的见面礼。 这封降书的最后落款是——山东李璮。 |
自顶! |
自顶! |
自顶! |
|
|
|
|
|
首页 上一页[35] 本页[36] 下一页[37]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