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大漠风暴之南宋烟云——长篇连载蒙、宋、金、夏跨越七十三载的风云岁月[第38页]

作者:凌子峰
首页 上一页[37] 本页[38] 下一页[39]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自顶!
    自顶!
    自顶!
    2.部下叛逃
    身处在济南城头的李璮,透过蒙军的兵锋,看到了南宋援军远去的背影。直到他们一点一滴消失在淮河的岸边,李璮才断了他们还会北返的那一丝念想。
    此刻的他,多么幻想一支天降的神兵,来将自己拯救。可惜,这世间再也不会有一支兵马能会将他拯救,能将他拯救……
    公元1262年的七月,距离济南城被围已经半年之久了,外面的人进不来,而里面的人却出的去。
    “树倒猢狲散,良禽择木栖”,在如今大难临头之际,当初一起盟下同生共死那句誓言的兄弟,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并非每一个人都会将他坚守。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可以有所选择的。
    济南城内,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思。所谓人心的笼络,靠的是实力和利益,而那虚无的义气和誓言终究比不上身家性命重要,也比不上真金白银值钱。尽管山东人重义,但齐人闻知田横被刘邦所杀,随着田横而去的也只有五百壮士而已。
    每当入夜,李璮总能得到手下奏报,谁偷偷趁着月色溜出了城门,向蒙军投诚;或是在谁谁的带领下,谁的兵马半夜从城墙之上缒下,投降了蒙军。
    一开始获知这些消息的李璮,在这酷暑的夏夜里还有那么一丝寒心和凄凉,也还派人深夜严查和巡视过。但随着这种现象的越来越多,李璮已经变得麻木了。只是轻言吩咐手下道:“想离去的就让他们去吧,时局至此,是我之过也。想我李氏父子二人,苦心经营山东数十载,如今一朝化为烟云。往后再有叛逃之事,无须再报,尔等若要离去,也尽情的去吧。”
    戎马一生的李璮深知,大敌当前,那些想走的人终究是留不住的,强行留下来,也必然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祸患。而这些人只是半夜投诚,而不是私自打开城门,充当蒙军的引路人。这在李璮看来,已经很不错了。反之而言,这些大难临头还依然留下来的人,那便是可以以性命相托的人。
    只是,这深夜逃出城去的军兵一定是为了活命,但留下来的可不都是为了义气。在某些聪明人的眼里,如今守着李璮就犹如守着一笔巨大的财宝。他们明白,忽必烈所痛恨李璮的程度,比痛恨阿里不哥要强烈千倍。而李璮的人头,在将来则可以为他们换取荣华富贵和进身之阶。
    但活了大半辈子依然没有看清人性的李璮看着留下来的这些兵马,看着这些在最后关头还留在他身边的人,心里却充满着感动。
    殊不知,感动这种危险的情绪,一直都是失败者的标志。作为一个将军,一个政客,一个叛乱者。李璮是不需要被感动的,也不能被感动的。
    为了能给他自己以及还留在身边的人寻求一条出路,在这最后的生死关头,李璮已经顾不得许多了。
    为了他的家族还有他的部下,他将自己的獠牙对向了济南城内的无辜百姓。在李璮的命令之下,大军在据城死守的同时,大肆在济南城中搜刮粮食,强抢民女。此时的济南城,和公元1232年蒙军兵围汴京时的惨剧如出一辙。
    在李璮的大肆收刮粮草之下,百姓相继饿死大片,而那些被李璮强抢的大批民女,被李璮赏赐给部下军士为妻为妾。李璮以此暴虐的行径来回报手下军士的忠诚,虽然短时间收获了济南城内士兵的忠心,但也是此举,让他永远将恶魔的称呼顶在了头上……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3.一败涂地
    公元1262年的七月,李璮决定为自己的造反事业做出最后的一搏。
    在李璮的策划之下,济南城内那刚刚获得李璮赏赐的士兵们,不得不离开新娶娇妻的床笫,在不情愿中穿上盔甲,集结在了济南府的大明湖畔。将台之上的李璮正在做着声情并茂的演讲,不断地在向手下的士兵们鼓吹者辉煌的未来。在他的策划之下,他打算带领着在场的诸位,走出济南府,去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反叛蒙古的事业奋斗。
    大明湖边杨柳依依,在夏日凉风的吹拂下犹如美人般阿娜多姿,看着依依摇摆的杨柳,听着李璮声情并茂的演讲,将士们的心也跟着激荡起来。
    最后,在李璮的带领之下,这些士兵抛却了济南府的一切,追随着他们的主帅走出了困守半年之久的济南城。
    只是,出城之后,这些士兵发现,济南府外的空气,仍旧不会比城内新鲜多少。尽管他们走出了一座济南城,但是横亘在他们的前方的,仍旧是一座注定走不出的围城。
    半年多来,作为李璮的老朋友史天泽,他一直对济南府围而不攻。不是他念及和李璮的旧情,因为他深知,援尽粮绝的李璮终究会掉进他所建造的围城之中,而他所需要做的便是把城筑坚实一点,把沟挖深一点。
    所以,李璮的兵马在刚出济南府,便遭到了史天泽的一通揍。损兵折将的李璮遭遇到史天泽的打击之后,不得不恶狠狠的怒视史天泽一眼后,带着剩余的兵马退回济南城内。而目视着李璮败退的史天泽却在阵前无奈的耸了耸肩,表示自己也很无奈。
    出是出不去了!投降?这李璮的部下们是一百个愿意,但李璮却是一百个不愿意。
    李璮知道自己现在投降也没什么用。但现在应该怎么办?
    李璮最后的决定是不怎么办……
    现在的李璮,除了接受命运给他安排的结局,他再无其它的路可走了。可是他的那些士兵们不一样,他们觉得自己今后的路还很长,主帅虽然已经放弃了生的希望,但是他们没有。而他们如今的活路,那便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走。
    在李璮溃败回济南府的三天后,他的部众终于不堪恐惧的折磨,在心理上全线崩溃了,相继出城向史天泽请降。而此时的李璮就仿佛没事人一样,他更希望那些人投降的越快越好,而他本人则可以早早的结束这噩梦般的生活。
    在李璮的部下相继出城投降的那几天里,李璮正在忙着杀人。这时的他没有去杀那些投降的军兵,也没有杀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这一次,他的屠刀对准了他的妻妾,子女数十人。李璮认为,这些人要么因他而生,要么因为他而富贵半生。
    既然这些人因他的存在而曾经富贵的存在过,那么现在也理应随着他的覆灭而香消玉殒。
    他不能忍受在自己死后,自己的这些妻妾在忽必烈的手中受尽凌辱后死去。这是他作为“山东王”在覆灭前为自己留下的最后一点尊严。
    在李璮的手刃之下,其妻妾子女相继倒在了他的刀下。在屠杀完自己妻子儿女的当天夜里,他纵火焚烧了自己在济南的府邸。在李璮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才是最好的结局。而就在济南府内大火冲天之时,在这浩瀚的夏日夜空中,一颗硕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万里长空,在李璮的视线之内,坠落于正在熊熊燃烧的府邸之中,没入了冲天的火光里。
    看到流星于自己眼前坠落,李璮知道,这是天意使然,这颗流星是为他而坠。它是那样的璀璨而夺目,但它却又只有那短暂的瞬间。
    天兆已现,李璮知道自己该是离去的时候了。但是他还想再看一眼第二天早上的太阳。因为一旦离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归人世;他也怕在这黑夜里离去,来世找不到归家的路……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4.李璮的结局
    漫长的一夜已经过去,李璮为自己选择好了最后的归宿。
    山东,这个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承载了李璮一生回忆的地方。七月盛夏的清晨,当一轮破晓的红日从海上升起之时,也是一天中最为凉爽的时刻。
    流星坠落的府邸,烟火尚未熄灭。一轮红日正在济南城的上空冉冉升起。在李璮看来,这夏日的朝阳实在是太过刺眼。
    太阳升起之后,李璮留存于人世的最后一个愿望已了。是该离去的时候了。
    只是,此时的李璮不愿意在府邸前选择和他的家人一起长眠,他害怕他的亲人怨恨他。
    在刺眼的阳光下,李璮离开了他那还未完全化为灰烬的府邸,朝着大明湖的方向独自行走着。偶有亲兵跟随在他的左右,都被他一一驱逐。
    在前往大明湖的路上,李璮已经听到了济南府内杀声四起,他知道史天泽所率领的蒙古军已经进城了。而济南府内,如今已经到处充斥着“献李璮者,无论死活皆有赏”的兴奋之声。
    一路听着捉拿自己的喊声,大明湖终于到了。
    尽管历经了半年的战乱,大明湖的湖水仍旧是那么清亮明澈,远远望去,就像是从美人的眸子里,泛滥出的一汪清水。清晨的阳光透过万丈的红霞,将整个大明湖镀上了一层金黄。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湖边的垂柳,仿佛一幅古老而恬静的丹青画卷。此时的李璮将这里作为他最后的归宿之地,连死也选择的这么干净而富有诗意。
    李璮在大明湖畔静立良久,在最后看了一眼这人世的阳光之后,纵身跳进了大明湖中。如果不出意外,此时的李璮将会在这清凉的湖水之中,优雅从容而又富有诗意的死去。
    只是,上天似乎并不想让李璮走的如此轻松……
    大明湖的水域太小,小到不足以盛下李璮这个大人物的身躯;大明湖的湖水太浅,浅到不足以将李璮那曾经的高大的身躯淹没。一心求死的李璮探遍了整个大明湖,却没有哪一片的湖水能没过他的头顶。李璮为自己准备的那凄凉而又诗意的死法终究没有实现。
    上天既然没有让他就此死去,那就必然为他安排好了后面的戏份。
    大明湖畔那些李璮的亲兵本来打算等着李璮溺亡之后,带着他的遗体去向史天泽投诚。这样,他们就既未背叛旧主,也能为自己的明天谋一个出路,求得一个心安。但是此时的李璮投湖未死,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人生重新作出规划。
    经过这些人的一致商定,他们觉得之前所面临的背主和谋生这两个抉择,到如今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了。他们向身处在大明湖中的李璮伸出了援手。而李璮也在求生意识的支配之下,将自己的手向曾经的部下递了过去。
    有时候,伸手拉你的人,不一定就是你的朋友和兄弟,也许他是一个投机者。
    这一次计划之外的伸手,虽然为李璮延长了大半天的寿命,但是却让他付出了百倍千倍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在这半天里看清了他的这些亲兵;看清了严忠范,史天泽;看清了人性。
    获救的李璮被他的这些亲兵护送转移到济南城内的山谷之中。等待着天黑之后乘乱混出城去。但是在这些人中,只有李璮一个人是这么想的。他的亲兵之所以将他藏在这山谷之中,那是因为李璮的脑袋太值钱了,要是被别人抢了去,自己可就要再多奋斗几十年。
    慌乱之中的李璮一路跟随着亲兵躲藏,却不知道随行的亲兵什么时候少了一个。而少的那个人,此刻已经在蒙将张宏的军营里。在此人的引路之下,张宏来到了李璮的藏身之地。
    离去的人未必是因为狠心,留下的人未必是因为忠诚。又一次在李璮的身上得到验证。
    当张宏亲自带人来捉拿李璮之时,李璮已经被他自己的亲兵捆绑了起来。随后,被俘的李璮被张宏押回了史天泽的帅帐之中。
    当史天泽看到李璮的那一刻,他是又喜又惊又恼。喜的是李璮终于被捉住了,而主帅哈必赤不在;惊的是李璮为什么还活着,他们之间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该如何善后;恼的是张宏在抓住李璮的那一刻,为什么不把他就地处决。
    如果李璮在济南城破时死了,或者是在大明湖中被溺死。那么不仅大家都皆大欢喜,连李璮本人也将少受点罪。可偏偏李璮以一个大活人的样子被俘,这将是所有人的大麻烦。
    一旦主帅哈必赤来到前线,将李璮押解至开平忽必烈处,那他们所有人都将跟着玩完。
    就在史天泽等人惊悸之余,被俘的李璮此刻却淡然了许多。在看到史天泽和严忠范的那一刻,他仿佛已经忘了自己的俘虏身份,而是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大声的向他们质问道:“大家共同相约起兵反蒙,尔等无故背约不说,反而引兵攻我,此是为何?”
    此时的史天泽等人听到李璮的言语大惊,而身旁的张宏则是顺手就给了李璮一刀。而此时的严忠范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拿起刀就向李璮的肋部刺。接连挨了两刀的李璮倒在了血泊中,似乎连发声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在那痛苦的脸上分明又露有一丝的鄙夷之色。见此情景的史天泽便不再犹豫,当即遣人将还未断气的李璮乱刀分尸,抛肝挖心,最后斩下头颅。随后将李璮的头颅传檄山东各州。
    看到李璮的首级,山东参与叛乱的各州相继投降,历时半年之久的李璮反抗蒙古的战乱被宣告平定。割据山东近半个世纪的李氏家族,就此画上了句号……
    山东虽然平定了,但张宏,严忠范,史天泽三人如此迅速的将本该由忽必烈亲自发落的李璮虐杀,已确定是杀人灭口无疑。而他们三人之所以都有参与,那便是以此举在告诉忽必烈,若日后动他们其中一个人,那便是在动他们三个人,鉴于他们三人都有着不输于李璮的实力,忽必烈要是想追究李璮谋反的同伙或私自诛杀李璮之事时,那得再掂量掂量。
    如今对于忽必烈来说,李璮的叛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他目前仍然面临着北有阿里不哥大漠称汗,南有赵宋北上中原的艰难时局。
    现在,史天泽等人对其不忠的事实,更是一时间让他头大……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自顶!
    申明一点,历史不是党、政、军。历史是整个天下的大演变……
    自顶!
    公元1279年正月,南宋崖山的行宫草木萧瑟,没有新年来到的欢乐气氛。
    散布于海上的宋军细作,已然发现广西的蒙军自琼州海峡往东而来,张弘范已经引军自东向西往崖山而来,自粤北南下的李桓已经进驻广州。
    崖山之上的张世杰已经似乎已经预见了自己和整个流亡朝廷的结局。
    崖山银洲湖的海面之上,张世杰正在指挥着军兵在远洋的战船之上紧张的忙碌着。此时,从崖山之上望去,脚下的数千艘战船,布满崖门之内的海面。张世杰正在指挥众人,将这些巨型战舰,全部以铁索相连。数天之后,一个坚如磐石的“水上舟城”坐落于银洲湖的海面之上。
    在这座水上坚城建好之后,张世杰吩咐众人以海泥涂抹船身,并周身挂满水桶。水寨四周,以长木抵御蒙军舟师的进犯。一切准备就绪,在张世杰的眼里,眼前的这座水上坚城,蒙军的舟师冲撞不动,火攻不动,就连海上的一般风浪,也无法动摇眼下的由数千艘战船相连的水上城池。
    如此布阵,貌似一切都无懈可击!
    此时,殿前统帅苏刘义却发现了问题。言道:“将军建城海上,为何将军弃出海口不守?北军若以舟师堵塞海口,我军则进退无路。”
    张世杰言道:“连年流亡海上,你不觉得累吗?这样下去,何时才是个头?”
    苏刘义吃惊的说道:“你是打算背山面海一战吗?若是战败,皇上该当如何?太后该当如何?”
    “皇上和太后会理解的,百官也会理解的,与每日担惊受怕相比,解脱了不是更好吗?”张世杰平静的言道。
    苏刘义:“你……。”
    见苏刘义说不出什么,张世杰便接着说道:“这或许是最好的结果吧。殿帅还是回至行宫,请太后与陛下移身海上吧!”
    苏刘义道:“张枢密,你可要想好了。如此一来,所有的荣与辱,功与过,罪与责。在这场战争之后,都将归诸于你我的身上。后世之人,该如何评判我们这些人?亡国罪责,我等如何承担的起?”
    张世杰闭目静听着崖山海面吹荡了千年的风声,静静言道:“眼下之事都已顾及不过来,身后之名,就随他去吧!如若不幸战败,以致亡国,那便让所有的罪责,都归于我一人之身吧!”
    苏刘义听完张世杰所说,转身离开。回到了崖山的行宫之内,苏刘义将张世杰的意思尽数汇报给了杨太后。行宫之内的杨太后显示出了作为一个太后在最后时刻的刚强。向苏刘义言道:“就依张枢密所言吧!流亡了这么久,端宗皇帝如今也已经故去,我是真的累了!”
    随后,苏刘义奉命来到帝宫之内,此时的左丞相陆秀夫正在教小皇帝赵昺读着《大学》里面的章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陆秀夫一字一句耐心的教着,当小皇帝赵昺读到“齐家”之时,却突然不解的问道:“陆丞相,为什么我们一直生活在海上呢?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在哪里?我想回家。”
    陆秀夫听完,眼睛红润的言道:“会回去的,一定会回去的!这大海的北方就是陛下您的国,您的家。陛下现在当学好为君之道,将来回去之后才能将整个国家治理好。”
    小皇帝赵昺眨着明亮的眼睛高兴的说道:“陆丞相,你说的是真的吗?我不久就可以回家了是吗?”
    陆秀夫神色凝重,但却异乎坚定的说道:“陛下您一定可以回家的,陛下您长大后也一定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君王。”
    受到肯定的小皇帝兴奋的问道:“那陆丞相,朕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君王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陆秀夫指着《大学》里面的章节,一字一句的教着小皇帝读着。
    不忍将这场教学打断的苏刘义最终还是用他那武官独有的粗犷声音让这场儿童的启蒙教学停止了下来。
    “禀告皇上和陆丞相,蒙军此时已由海陆三方,进逼崖山而来。张枢密请皇上,太后以及丞相等人即刻移身海上,与北军决战于大海之上。”
    小皇帝听闻又要打仗了,吓得缩在了陆秀夫的怀里。陆秀夫怀抱着小皇帝安慰道:“陛下别怕,张将军会保护你的,老臣也会一直陪着你的。”
    紧接着陆秀夫又对苏刘义问道:“太后同意了吗?”
    “同意了,太后说他太累了!”苏刘义说道。
    “好吧,那咱们就收拾收拾,准备登舟吧。陛下,这本《大学》你要好好带着哦,以后我们还要接着学的。”
    小皇帝懂事的点了点头,将《大学》揣在了怀里。
    随着皇帝太后以及文武百官相继登舟移驻海上,大批的将士和随行家眷以及内宫人员在数日间便已安顿于大海之上。
    两两相对的崖山和汤瓶山上,张世杰重兵屯守,以护卫这海上坚城的砍柴取水之路,保证“海上坚城”日常生活的柴薪和淡水供应。而两岸之上的行宫千间,此时在张世杰的眼里似乎已经没什么用了。
    此战,是决死之战。无论胜利与否,崖山之上的行宫都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一把火烧了它,反而能断了海上将士回归陆上的希望,激励将士殊死一搏的勇气。
    在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火之中,崖山之上的千间行宫,迅速化为一堆瓦砾。众人看着两岸之上的映天火光,应该已经知道这是一切都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

    4.张弘范进军崖山
    正月十三,张弘范统帅三百余艘战船如期而至,没有丝毫犹豫的便封锁了崖门之外的珠江入海口。随他而来的人中,还有文天祥。
    七天之后,李桓自珠江口的北部与张弘范完成了对南宋海上朝廷的合围。
    3.一切都结束了
    就在张世杰与苏刘义于茫茫大海飘荡的同时,张弘范此时在崖山海岸寻获一块巨型奇石。简单思索,张弘范命书法精湛之人于奇石之上刻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以此彰显自己的不世之功。
    而这十二个大字全部用醒目的汉字所写,实不知是在讽刺还是记功!
    月余之后,张弘范带领着亡宋之师以及心如死灰的文天祥踏上了北上大都之路。
    两个月之后,张世杰的船队又一次在海上遭遇飓风。身边的苏刘义劝其弃舟登岸。
    暴风之中的张世杰言道:“那大陆之上,还有我们的落脚之处吗”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继续和老天爷做这无谓的抗争!”苏刘义在惊涛骇浪中争辩道。
    此时的张世杰来到了战船的风口浪尖,仰天大呼:“我为赵氏,仁至义尽。一君王,复立一君,今又亡。我当时不死,只望敌兵退后,别立赵氏后人以存社稷。今又遭此飓风。苍天啦!你到底要怎么样?如果真的要亡宋,就把我一并带走吧!”
    苏刘义见张世杰已再无生念,便带领着残存的舟师,在风浪中往岸边渡去。当离去的将士再转身回望之时,张世杰的帅船已经已经被推至巨浪的顶端,在数十米的海浪中翻卷着。海浪一次次的拍打在木质的船身之上。片刻之后,张世杰那艘在巨浪中飘零的帅船,已经被海浪击打的粉碎!
    大海之上,最后一艘悬挂着大宋旗帜的战船,就这样随着张世杰一起陆沉大海。
    至此,蒙元帝国在忽必烈的领导下完成了肃清宇内,一统天下的壮举。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帝国就此诞生在这片古老的东方大地上。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对于这个新生的王朝,也仅仅是畏惧而已!
    公元1283年,已经对文天祥劝降四年未果的忽必烈,终于不再对文天祥的投诚抱有任何希望,最终将其斩首于大都闹市,成全了文天祥忠义的一生……
    文天祥虽然就此离去,但是有一首《正气歌》却从此流传开来,在这世间永久的传唱: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余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3.击杀贾似道
    漳州的天,此时正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虽然没有烈日的暴晒,但九月的天,仍旧闷热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漳州城南五里的木棉庵,郑虎臣,贾似道一行正在此处下榻避雨。雨已经下了些时日,还没有停的意思。
    贾似道正在自己的房间里与小憩,睡梦中的他,做起了一个奇怪而又充满回忆的梦。在梦里,他到了自己在西湖之畔的集芳园。
    那也是一个多烟多雨季,美人的歌舞犹在,宾客幕僚依旧。他作为集芳园的主人,依然被众人尊敬。不知谁提起,要在宴会之上,与他斗上一局蟋蟀。对于平生的最大乐趣,他欣然接受挑战。自己的“无敌威武大将军”竟然战死了。后来,他的梦里又出现了西湖的楼船,映湖的灯火,还有那不知名的夜曲。但是在这时,一个从未见过的面孔,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确信他从未见过眼前的这个人。但这个人分明又很眼熟。在梦里想了很久他才记起——原来是在画像上见过。
    梦中的贾似道毕恭毕敬跪了下来。那是集芳园曾经的主人来了。不等贾似道说话,宋高宗赵构就厉声责问道:“你住了朕的集芳园,却弄丢了朕的江山,你怎么还有面目苟活于世?”说完,没等贾似道辩解,赵构的脸变得狰狞,而那狰狞的面孔,一步步离贾似道越来越近……
    睡梦中的贾似道在噩梦中被惊醒,身上的衣物早已被虚汗浸透,此时已是夤夜时分。醒来的贾似道在摇曳的烛火下,目光呆滞。还沉浸在刚才的噩梦里。
    曾经的楼船夜雪,莺歌燕舞,众星捧月,权势滔天的生活,乃至于自己的蟋蟀,自己的姬妾,都已经不复存在了。他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到现在到底还剩下什么?
    一个六十三岁的垂垂老翁而已,而至今对他念念不忘的,现在除了自己的政敌,就是自己的仇人而已。
    灯火摇曳之下的贾似道开始嫌弃自己。他问自己,失去了这一切,现在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就算到了广东循州,卑微而心惊的度此残生,高贵了一生的他,真的能忍受吗?
    曾经一度作为帝国实际上的主宰,他真的甘心让那些庶民来主宰今后的生命吗?
    夜已经很深了,贾似道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穿戴整齐的贾似道,敲开了郑虎臣的房门。
    没有入眠的郑虎臣打开了房门,对于贾似道的半夜造访,感到诧异。
    进门之后的贾似道一脸平静,淡然说道:“沦落至此,如今已无生念,帮帮我吧。”声音近乎恳求。
    贾似道的突兀言语,让郑虎臣一时无法适应,只能紧紧的盯着贾似道的眼睛。贾似道知道郑虎臣的疑惑,平静的说道:“我没有自杀的勇气,给我一些毒药吧。我知道你那里为我准备的有。不,应该是我的政敌帮我准备的有。”
    郑虎臣在一片恍惚中找到了自临安出发之时,作为大夫,也是右丞相的陈宜中特意给贾似道准备的冰片。贾似道接过冰片,没有再回忆和留恋什么,只是将冰片全部吞下,只待平静的离去。
    迎接死亡的过程中,贾似道自言自语道:“你的江山,不是我丢的!”郑虎臣听不明白。
    只有贾似道他自己知道,这句话,应该是对梦里的赵构所说。
    然而,吞服的冰片,却并没有发挥毒药的作用。但是副作用很明显,贾似道腹痛难忍。
    一心求死的贾似道无惧死亡的来临,但是却憋不住一泡屎。一向爱干净的他,习惯性的往厕所跑去。
    而一直没说话的郑虎臣,紧随其后,手中拿着一把大锤,在黑暗中也往厕所而去。良久之后,郑虎臣打开厕门,一股恶臭传来,贾似道已经瘫软在地。
    模糊间,贾似道看到郑虎臣拿着铁锤的身影。他明白郑虎臣要干什么。
    一滩稀屎之上的他,用着虚弱的语气说道:“我死以后,你不要再回京城,政客们的人心,你不懂……!”
    次日清晨,木棉庵的人,在厕所内发现被铁锤击杀的贾似道,而郑虎臣已不知所踪。
    还有人吗?
    被删楼了吗?
    鉴于前面写的不是尽如人意,不知道读到这里的读者,能否接受从这里开始,连载重新精修过的文章!
    第三十四章 李璮的败亡
    1.南宋的救援
    六月的山东,酷暑难熬。此时,李璮起兵造反已经五个月了。当下在这燥热的天气里,李璮也变得越来越焦虑。现在的他,终于为自己五个月前那错误的战略计划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数月以来,他在济南府内坐以待时,以观天下之变。可是这天下并没有发生他所预想的剧变。相反,如今的他已经被数路蒙军围困在这狭小的济南和益都(今青州市)两府。
    在蒙军那旷日持久的围困之中,李璮的粮草早已经所剩无几。他曾经准备引以为援的岳丈王文统,在他起兵之初,就已经被忽必烈诛杀。而他那在蒙古东道诸王中最具实力的大舅哥塔察尔,也早已和他划清了界限。为了避嫌,此次忽必烈情愿用能力较弱的哈必赤,也没有同意塔察尔的请缨平叛。
    现在,在军事没有得到任何直接援助的李璮,在政治上也没有人愿意在忽必烈面前为他说上一句好话。
    在这个关键的节骨眼上,那些平日与他交好和串通的人,自保都还来不及。此时谁要是站出来为他说话,就和自杀没什么区别。开平的忽必烈说了,李璮连投降的资格都没有,必须剿灭。所以史天泽等人对其终日围困,却也没有一个人奉命前去劝降。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就算曾经和李璮交好的人,现在也只能让李璮自求多福了。
    李璮自己也明白,即使此刻无条件投降,他所能活下去的几率也几乎为零。
    就在李璮近乎绝望之时,江南的宋理宗却出乎意料的抽调了八千人,由武进士青阳梦炎率领,北上解救李璮的危局。毕竟李璮如今名义上还是南宋的河北节度使,齐郡王。
    当宋理宗的任命下来之时,好不容易考上武进士的青阳梦炎傻眼了。
    “这朝廷中的武将虽然经过这两年的清洗,有所凋零。但是能堪当重任的大将仍旧大有人在。这怎么轮也轮不到自己这个从未带过兵的生瓜蛋子带人前去救援山东。这山东现在什么阵势,那是当今世胡汉双方,所有精兵悍将都云集于此的地方,这一去哪儿还有归期。”
    含泪接下诏书的青阳梦炎在钦差走后,当即写下了给亲人的诀别书。
    但是,在大军出征之前,宋理宗却又拉着青阳梦炎的手反复交代道:“爱卿此去凶险,尽力而行即可。若一路无阻,则入援济南,与李璮共守之;若中途遭遇蒙军,爱卿可率军而返,亦无甚罪过。”
    这位名叫青阳梦炎的将军,本来还抱着将一腔热血抛洒山东的激情,没想到在临近出征前听到了宋理宗这样的一席话。这让他的庆幸之余又哭笑不得。
    世人看到这里,莫不会慨叹宋理宗的软弱无能。但是请不要忘记,宋理宗也曾有过热血的时刻。这种热血在联蒙灭金时有过;在收复“三京”时有过;在江淮抗蒙时有过;在拒绝蒙使入境时有过;在拒绝忽必烈和谈时也有过。
    南宋的版图在这一百多年里,只有在宋理宗时期两次达到过巅峰。一次在公元1234年,在宋理宗的支持之下,南宋的大军收复过归德,洛阳和汴京,这是南宋百年里最为荣耀的时刻;另一次就在这公元1262年的当下,趁着李璮的反叛蒙古,南宋的兵马渡过了淮河,收复了中原的大片土地。但是宋理宗这曾经沸腾无比的热血,却也在经过了数十个寒暑的摧残之后,已经被无情的岁月消磨殆尽。
    此时的宋理宗已经老了,近来房事的不济,让他意识到了他虽然贵为天子,却仍旧无法主宰人世,甚至连自己的躯体都无法主宰。对于李璮,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抱有什么希望,而这不仅仅是对李璮如此,从之前对于汪世显等人的投诚态度可以看出,他一直对北人的南归心有芥蒂。如今李璮的事,在他看来,这一切都只能看天意了。
    青年将军青阳梦炎在吞下宋理宗给他的这颗定心丸就战战兢兢的上路了。
    山东近半年的战乱,让整个鲁南地区一片荒凉,百里无人。而刚刚进入山东地界的青阳梦炎也没遭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为了给绝望中的李璮带来希望,贾似道在青阳梦炎出发时特意交代他要把进入山东救援的声势造的大一点,以便给予李璮坚守济南的信心。只要李璮多支撑一刻,南宋就能多收复一寸土地,多构筑一条防线。
    虽然青阳梦炎的心中极不情愿,但是入京不久的他对贾似道也多有耳闻。在他看来,站在朝堂上的贾似道,似乎比坐在龙椅上的宋理宗更不能得罪。
    遵照贾似道的命令,青阳梦炎等人率军深入山东之后,便一路大造声势,风风火火的北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来增援李璮似的。获知消息的李璮对于南宋的救援一开始大喜过望,但是很快他就高兴不起来了。人家增援都是偷偷摸摸的低调而来。像青阳梦炎这样大张旗鼓的增援部队,它得什么时候才能走到济南城下,也许还没等走到济南,就被蒙军在路上消灭了。
    但此时李璮好歹是看到了南宋的态度,这有援军,总比没有好。获此消息的李璮又开始振作精神,死守济南府。
    不几日,青阳梦炎在北上的路上,看见了一片黑压压的马队。看服饰打扮,确是蒙古军无疑。之前大张旗鼓的北上,是为了执行贾似道的命令;如今遭遇到蒙军,在青阳梦炎看来,执行宋理宗命令的时刻到了。果断的青阳梦炎在这一点上还是不含糊的,两头不得罪的他决定马上掉头,后队变前队的火速撤退。然而奇怪的是,身后的蒙古马队却并没有对他们进行追击。经过事后得知,那只是蒙军从河南到山东的运粮队。
    从淮河北岸出发的青阳梦炎在到达他遭遇蒙军运粮队的位置之时,他用了六天。而他撤退到淮河南岸,却仅仅用了三天而已。回朝后的青阳梦炎也算是成功的完成贾似道和宋理宗交代的任务,受到了朝廷的抚慰。
    南宋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象征性的给了山东李璮的军事支援,让李璮经历过希望之后,又一次经历了绝望。李璮那本已燃起的信心之火,又趋于熄灭……
    2.恶魔
    身处在济南城头的李璮,透过蒙军的兵锋,看到了南宋援军远去的背影。直到宋军一点一滴消失在淮河的岸边,李璮才断了他们还会北返的那一丝念想。
    此刻身处济南城头的李璮,多么希望能有一支天降的神兵,来将自己拯救。可惜,这世间再也不会有一支兵马能会将他拯救,能将他拯救……
    公元1262年的七月,距离济南城被围已经半年之久了,外面的人进不来,而里面的人却出的去。
    “树倒猢狲散,良禽择木栖”,在如今大难临头之际,当初一起盟下同生共死那句誓言的兄弟,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并非每一个人都会将他坚守。在这一点上,每个人都是可以有所选择的。
    济南城内,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心思。所谓人心的笼络,靠的是实力和利益。而那虚无的义气和誓言终究比不上身家性命重要,也比不上真金白银值钱。尽管山东人重义,但齐人闻知田横被刘邦所杀,随着田横而去的也只有五百壮士而已。
    每当入夜,李璮总能得到手下奏报,谁偷偷趁着月色溜出了城门,向蒙军投诚;或是在谁的带领下,谁的兵马半夜从城墙之上缒下,投降了蒙军。
    一开始获知这些消息的李璮,在这酷暑的夏夜里还有那么一丝寒心和凄凉,也还曾派人深夜严查和巡视过。但随着这种现象的越来越多,李璮已经变得麻木了。只是轻言吩咐手下道:“想离去的就让他们去吧,想我李氏父子二人,苦心经营山东数十载,如今一朝化为烟云。往后再有叛逃之事,无须再报,尔等若要离去,也尽情的去吧。”
    戎马一生的李璮深知,大敌当前,那些想走的人终究是留不住的,强行留下来,也必然会带来更为严重的祸患。而这些人只是半夜投诚,而不是私自打开城门,充当蒙军的引路人。这在李璮看来,已经很不错了。反之而言,这些大难临头还依然留下来的人,那便是可以以性命相托的人。
    只是,这深夜逃出城去的军兵一定是为了活命,但留下来的可不都是为了义气。在某些聪明人的眼里,如今守着李璮就犹如守着一笔巨大的财宝。他们明白,忽必烈所痛恨李璮的程度,比痛恨阿里不哥要强烈千倍。而李璮的人头,在将来则可以为他们换取荣华富贵和进身之阶。
    但活了大半辈子依然没有看清人性的李璮看着留下来的这些兵马,看着这些在最后关头还留在他身边的人,心里却充满着感动。殊不知,感动这种危险的情绪,一直都是失败者的标志。作为一个将军,一个政客,一个叛乱者。李璮是不需要被感动的,也不能被感动的。
    为了给还留在身边的人一些回报,李璮决定将自己的獠牙对准济南城内的无辜百姓。在李璮的命令之下,大军在据城死守的同时,大肆在济南城中搜刮粮食,强抢民女。此时的济南城,已经和公元1232年蒙军兵围汴京时的惨剧如出一辙。
    在李璮的大肆收刮粮草之下,百姓相继饿死大片,而那些被李璮强抢的大批民女,被李璮赏赐给部下军士为妻为妾。李璮以此暴虐的行径来回报手下军士的忠诚,虽然短时间收获了济南城内士兵的忠心,但也是此举,让他将恶魔的称呼永远顶在了头上……
    3.李璮的结局
    公元1262年的七月,李璮决定为自己的造反事业做出最后的一搏。
    在李璮的策划之下,济南城内那刚刚获得赏赐的士兵们,不得不离开新娶娇妻的床笫,在不情愿中穿上盔甲,集结在了济南府的大明湖畔。将台之上,李璮正在做着声情并茂的演讲,不断地在向手下的士兵们鼓吹者辉煌的未来。在李璮的策划之下,在场的诸位军兵,将和他一起走出济南府,去更为广阔的天地为反叛蒙古的事业奋斗。
    最后,在李璮的带领之下,这些士兵抛却了济南府的一切,追随着他们的主帅走出了困守半年之久的济南城。
    只是,出城之后,这些士兵发现,济南府外的空气,仍旧不会比城内新鲜多少。他们走出了一座济南城,但是横亘在他们的前方的,仍旧是一座走不出的围城。
    半年多来,作为李璮的老朋友史天泽,他一直对济南府围而不攻。不是他念及和李璮的旧情,因为他深知,援尽粮绝的李璮终究会掉进他所建造的围城之中,而他所需要做的便是把城筑坚实一点,把沟挖深一点。
    所以,李璮的兵马刚出济南府,便遭到了史天泽的一通揍。损兵折将的李璮遭遇到史天泽的打击之后,不得不怒视史天泽之后,带着剩余的兵马退回济南城内。
    出是出不去了!投降?这李璮的部下们是一百个愿意,但李璮却是一百个不愿意。
    李璮知道自己现在投降也没什么用。但现在应该怎么办?李璮最后的决定是不怎么办。
    现在的李璮,除了接受命运给他安排的结局,他再无其它的路可走了。
    在李璮溃败回济南府的三天后,他的部众终于不堪恐惧的折磨,在心理上全线崩溃了,相继出城向史天泽请降。而此时的李璮就仿佛没事人一样,他更希望那些人投降的越快越好,而他本人则可以早早的结束这噩梦般的生活。
    在李璮的部下相继出城投降的那几天里,李璮正在忙着杀人。这时的他没有去杀那些投降的军兵,也没有杀那些无辜的平民百姓。这一次,他的屠刀对准了他的妻妾,子女数十人。李璮认为,这些人要么因他而生,要么因为他而富贵半生。
    既然这些人因他的存在而曾经富贵的存在过,那么现在也理应随着他的覆灭而香消玉殒。他不能忍受在自己死后,自己的这些妻妾在忽必烈的手中受尽凌辱后死去。这是他作为“山东王”在覆灭前为自己留下的最后一点尊严。
    在李璮的手刃之下,其妻妾子女相继倒在了他的刀下。在屠杀完自己妻子儿女的当天夜里,他纵火焚烧了自己在济南的府邸。在李璮的眼里,所有的一切都化为灰烬,才是最好的结局。而就在济南府内大火冲天之时,在这浩瀚的夏日夜空中,一颗硕大的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深邃的夜空,在李璮的视线之内,坠落于正在熊熊燃烧的府邸之中,没入了冲天的火光里。
    看到流星于自己眼前坠落,李璮知道,这是天意使然,这颗流星是为他而坠。它是那样的璀璨而夺目,但它却又只有那短暂的瞬间。
    天兆已现,李璮知道自己该是离去的时候了。但是他还想再看一眼第二天早上的太阳。因为一旦离去,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归人世……
    漫长的一夜过去,李璮为自己选择好了最后的归宿。
    山东,这个太阳升起的地方,是承载了李璮一生回忆的地方。七月盛夏的清晨,当一轮破晓的红日从海上升起之时,也是一天中最为凉爽的时刻。
    流星坠落的府邸,烟火尚未熄灭。一轮红日正在济南城的上空冉冉升起。在李璮看来,这夏日的朝阳实在是太过刺眼。
    太阳升起之后,李璮留存于人世的最后一个愿望已了。是该离去的时候了。只是,此时的李璮不愿意在府邸前选择和他的家人一起长眠,他害怕他的亲人怨恨他。在刺眼的阳光下,李璮离开了他那还未完全化为灰烬的府邸,朝着大明湖的方向独自行走着。偶有亲兵跟随在他的左右,都被他一一驱逐。
    在前往大明湖的路上,李璮已经听到了济南府内杀声四起,他知道史天泽所率领的蒙军已经进城了。而济南府内,如今已经到处充斥着“献李璮者,无论死活皆有赏”的兴奋之声。一路听着捉拿自己的喊声,大明湖终于到了。
    尽管历经了半年的战乱,大明湖的湖水仍旧是那么清澈明亮,远远望去,就像是从美人的眸子里,泛滥出的一汪清水。清晨的阳光透过万丈的红霞,将整个大明湖镀上了一层金黄。波光粼粼的湖面,倒映着湖边的垂柳,仿佛一幅古老而恬静的丹青画卷。此时的李璮有意将这里作为他最后的归宿之地,连死也选择的这么干净而富有诗意。
    李璮在大明湖畔静立良久,在最后看了一眼这人世的阳光之后,纵身跳进了大明湖中。如果不出意外,此时的李璮将会在这清凉的湖水之中,优雅从容而又富有诗意的死去。
    只是,上天似乎并不想让李璮走的如此轻松……
    大明湖的水域太小,小到不足以盛下李璮这个大人物的灵魂;大明湖的湖水太浅,浅到不足以将李璮那曾经的高大的身躯淹没。一心求死的李璮探遍了整个大明湖,却没有哪一片的湖水能没过他的头顶。李璮为自己准备的那凄凉而又诗意的死法终究没有实现。
    上天既然没有让他就此死去,那就必然为他安排好了后面的戏份。
    大明湖畔那些李璮的亲兵本来打算等着李璮溺亡之后,带着他的遗体去向史天泽投诚。这样,他们就既未背叛旧主,也能为自己的明天谋一个出路,求得一个心安。但是此时的李璮投湖未死,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人生重新作出规划。
    经过这些人的一致商定,他们觉得之前所面临的背主和谋生这两个抉择,到如今已经不需要再考虑了。他们向身处在大明湖中的李璮伸出了援手。而李璮也在求生意识的支配之下,将自己的手向曾经的部下递了过去。
    有时候,伸手拉你的人,不一定就是你的朋友和兄弟,也许他是一个投机者。这一次计划之外的伸手,虽然为李璮延长了大半天的寿命,但是却让他付出了百倍千倍的痛苦,但同时也让他在这半天里看清了他的这些亲兵;看清了严忠范,史天泽;看清了人性。
    获救的李璮被他的这些亲兵护送转移到济南城内的山谷之中。等待着天黑之后乘乱混出城去。但是在这些人中,只有李璮一个人是这么想的。他的亲兵之所以将他藏在这山谷之中,那是因为李璮的脑袋太值钱了,要是被别人抢了去,自己可就要再多奋斗几十年。
    慌乱之中的李璮一路跟随着亲兵躲藏,却不知道随行的亲兵什么时候少了一个。而少的那个人,此刻已经在蒙将张宏的军营里。在此人的引路之下,张宏来到了李璮的藏身之地。
    当张宏亲自带人来捉拿李璮之时,李璮已经被他自己的亲兵捆绑了起来。
    离去的人未必是因为狠心,留下的人未必是因为忠诚,又一次在李璮的身上得到验证。随后,被俘的李璮被张宏押回了史天泽的帅帐之中。
    当史天泽看到李璮的那一刻,他是又喜又惊又恼。喜的是李璮终于被捉住了,而主帅哈必赤不在;惊的是李璮为什么还活着,他们之间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该如何善后;恼的是张宏在抓住李璮的那一刻,为什么不把他就地处决。
    如果李璮在济南城破时死了,或者是在大明湖中被溺死。那么不仅大家都皆大欢喜,连李璮本人也将少受点罪。可偏偏李璮以一个大活人的样子被俘,这将是所有人的大麻烦。
    一旦主帅哈必赤来到前线,将李璮押解至开平忽必烈处,那他们所有人都将跟着玩完。
    就在史天泽等人惊悸之余,被俘的李璮此刻却淡然了许多。在看到史天泽和严忠范的那一刻,他仿佛已经忘了自己的俘虏身份,而是以一个审判者的姿态大声的向他们质问道:“大家共同相约起兵反蒙,尔等无故背约不说,反而引兵攻我,此是为何?”
    此时的史天泽等人听到李璮的言语大惊,而身旁的张宏则是顺手就给了李璮一刀。而此时的严忠范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拿起刀就向李璮的肋部刺。接连挨了两刀的李璮倒在了血泊中,似乎连发声的力气都没有了,但是在那痛苦的脸上分明又露有一丝的鄙夷之色。见此情景的史天泽便不再犹豫,当即遣人将还未断气的李璮乱刀分尸,抛肝挖心,最后斩下头颅。随后将李璮的头颅传檄山东各州。
    看到李璮的首级,山东参与叛乱的各州相继投降,历时半年之久的李璮反抗蒙古的战乱宣告平定。割据山东近半个世纪的李氏家族,就此画上了句号……
    山东虽然平定了,但张宏,严忠范,史天泽三人如此迅速的将本该由忽必烈亲自发落的李璮虐杀,已确定是杀人灭口无疑。而他们三人之所以都有参与,那便是以此举在告诉忽必烈,若日后动他们其中一个人,那便是在动他们三个人,鉴于他们三人都有着不输于李璮的实力,忽必烈要是想追究李璮谋反的同伙或私自诛杀李璮之事时,那得再掂量掂量。
    如今对于忽必烈来说,李璮的叛乱虽然告一段落。但是他目前仍然面临着北有阿里不哥大漠称汗,南有赵宋北上中原的艰难时局。现在,史天泽等人对其不忠的事实,更是一时间让他头大……

    第三十五章 史天泽交权
    1.忽必烈的策略
    作为“黄雀”的李璮,在经过半年的叛乱之后,最终以身死族灭的结局为自己的野心画上了句号。但是李璮反叛蒙古所造成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从眼下的局势来看,在李璮造反的背后,仍然隐藏着一只“大黄雀”和一群“小黄雀”。大战之后的忽必烈经过权衡,还是决定以摆平当前的那只“大黄雀”为首要任务。
    半年来,南宋这只“大黄雀”趁着李璮反抗蒙古所造成的混乱时局。在政治上为李璮大造声势的同时,也在军事上大举进攻中原。等到李璮被消灭之时,南宋已经收复了北方沦陷百年之久的七八个州郡。放任了南宋半年的忽必烈,在料理完李璮的事情之后,决定首先将精力用在对付南宋上。
    在忽必烈的调令之下,蒙将董文炳驻守刚刚平定的山东;万户严忠范、史天泽,以及张柔之子张弘略开始率军南下。
    明确分工之后,张弘略进攻淮西亳州,宿州;史天泽,严忠范进攻淮东徐州,邳州;经过长达两个多月的争夺,宋将夏贵败退至庐州,李庭芝败退扬州。横绝两地的一道淮水,又将南宋的势力隔绝在淮河南岸。南宋趁着李璮之乱收复的土地,在这两个月里,又重新被蒙军夺回。这让南宋与蒙古的对峙局面,一夜之间又回到了半年之前……
    料理完了南宋,解决了这只“大黄雀”带来的麻烦。这时的忽必烈该回头正视史天泽,严忠范这些人的问题了。如果忽必烈不把史天泽这些人搞定,或者搞定的不够彻底,不够好,不仅仅他自己对于阿里不哥的战争会处于不利状态,而且他对于汉地的统治也将会面临比李璮反叛更大的危机。
    在平定李璮叛乱的这半年里,忽必烈从不同的渠道分别秘密查获了参与李璮叛乱的人;那些事先知情而又隐匿不报的人;那些在战争之初徘徊观望的人,那些在叛乱前后互通书信的人。
    现在,山东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南宋已经被赶回了淮南。那些半年前协同李璮叛乱的证据都握在了忽必烈手里。眼下,忽必烈该怎么办?
    此时的忽必烈明显感觉到,他所掌握的不是证据,而是握着一个一点就炸的火药包……
    作为一个经营汉地数十年的蒙古大汗。忽必烈应该是读过汉家史籍中,陈寿所写的那部《三国志》的。当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之后,从袁绍大营里搜出了大量自己的部下暗通袁绍的书信。得胜之后的曹操选择了不予追究,将在那些书信在大火中付之一炬。他自己解决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而他的部下则是彻底了安了心,从此死心塌地的跟着他打天下。
    现在,忽必烈所面临的情况比曹操更加糟糕,因为双方来自于不同的民族,被蒙古所统治的漠南汉地与蒙古贵族之间始终有着无法消除的隔阂。这就让忽必烈注定做不了曹操。而史天泽等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有了不惜杀李璮灭口,以此向忽必烈发出警告的举动。
    在李璮叛乱的这几个月里,凡是之前和李璮同谋的,交往密切的,甚至于和李璮的同伙有过牵连的文官,相继都被诛杀、隔离和审查。但是对于武将,也就是那些千户,万户们。忽必烈一直迟迟下不了决定。
    在平叛之初,忽必烈是怕战时的追究,会迫使那些汉将们人人自危,以致于铤而走险,联合李璮一起反叛。如今这平叛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曾经那些有可能参与到叛乱之中的人,此时摇身一变,成为了平定叛乱的有功之臣,手里正掌握着大量的军权,忽必烈一时也不敢轻易下手。更重要的是,现在北有阿里不哥称汗漠北,南有赵宋蠢蠢欲动,这天下可不是只有忽必烈一个老板,跳槽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而在史天泽这群人看来,忽必烈在平叛之初诛杀王文统之时,他们的危局就已经来了。而他们之所以没有在中途就被忽必烈逮捕,那是因为他们手中有兵马。要说,这史天泽等人也确实吃得住忽必烈,针对这次危局,史天泽他们做的最为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杀了李璮。而忽必烈内心也确实不想让李璮被活着押解到开平。李璮要是活着被押回开平,对于忽必烈和史天泽等人来说,都将是一个大麻烦。到时候忽必烈就会陷入不得不追究史天泽等人的境地,而史天泽等参与此事的人,也将走上不得不反的道路。
    虽然君臣之间的隔阂早就已经产生,但是有些话说破了就没什么意思。因为这样当事的双方都有退路,事情还有回旋的余地!
    现在,关于史天泽等人的问题。事实清晰,责任明了。忽必烈在这件事上之所以到现在还没表态,那是因为他正等待着史天泽等人的表态。
    2.臣主之间的默契
    忽必烈是明白人,而史天泽等人也是明白人。
    平定李璮叛乱,驱逐南宋的战事结束之后。史天泽等武将在生死存亡之际展示出了独有的政治天赋。
    大战结束之后的史天泽等人不再像以往那样战后邀功,而是夹起了尾巴,回开平向忽必烈请罪。但史天泽的请罪则是请的非常有深意。在请罪的过程中,他刻意的避开了自己和李璮在战前互通书信的事实。这是忽必烈的禁区,也是他的禁区。一旦提及,连忽必烈本人也救不了他。此刻的他以自己在战后擅自诛杀李璮向忽必烈请罪,并以此为由要求忽必烈削减他史氏家族除他以外的全部军权,以求获得忽必烈的宽恕。
    史天泽深知,忽必烈所忌惮的,无非是他史氏一门手中的军权而已。如若此刻交出大部分军权,谋得身家性命,以及子孙富贵。这对他史氏族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而史天泽对于权力态度的转变,还来源于这半年来的李璮叛乱。
    曾经风光无限的李璮,就是驾驭不了内心深处的权力欲望,而反过来被欲望所支配,以至于走上了身死族灭的道路。所谓的权力,既能给人带来富贵,但他同时也能给人带来祸患。而一不小心,有的人就从驾驭权力,而演变成了被权力所驾驭,以致于让自己的人生由富贵走向覆灭。
    此时的史天泽害怕啊,他怕有一天自己也会在史氏家族的裹挟下,走上李璮这条不归路。意识到了权力的可怕之后,他抛出了史家的军权……
    而史天泽怎么想的,忽必烈心里又怎能不明白。史天泽识相的给了忽必烈一个台阶下,而忽必烈便也就坡下驴,爽快的答应了史天泽的要求。在收回史天泽家族部分人员军权的同时,赐予他们以富贵。
    史天泽的行为,给了那些身处在煎熬之中的人做出了表率。而忽必烈这样处理史天泽的事情,也是为了向众人传达出一个态度。那便是以手中的权力换取平安富贵,这才是尔等当下该做的。而那些观望中的人也不傻,忽必烈和史天泽二人的行为已经把意思表达的这么明显了,他们要是还不知道真怎么做,那他们可就真的是没救了!
    随后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的那些世家大族,拥兵自重的汉将们,纷纷根据忽必烈的需要,抛出了自己手中的部分军权,以求得家族的平安。
    事情到了最后,忽必烈满意的笑了。李璮以自身的毁灭,帮助忽必烈成功的清除了中原汉地的世家大族对于忽必烈统治的威胁。
    盛夏向晚,雨停云收。李璮叛乱的风波仅仅半年便已烟消云散,而平定山东的忽必烈,在经过李璮叛乱,史天泽等人交权之后,其统治上更加趋于稳定。
    而此刻,再让我们回过身来,看看在那西北的流沙之地,已经久无消息的阿里不哥与阿鲁忽之间,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第三十六章 阿里不哥的失败
    1.阿里不哥的铁血政策
    经过大半年的折腾,中原地区的战火最终还是熄灭了。而忽必烈对于燕京以南,淮河以北的掌控却变得比一年前更加牢固了。而此时唯一让忽必烈感到不满意的是,眼下的蒙古帝国仍旧存在着两个货真价实的大汗。
    在忽必烈平定李璮这大半年的时间里,阿里不哥一直在攻打着阿鲁忽以及着手统治察合台汗国的子民。从民族大义上讲,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二人都在为蒙古的统一大业做着最大的努力;但是从皇权上讲,到目前为止,这兄弟二人到底是谁在给谁打工,还是个未知数?
    而答案,很快就会见分晓!
    时间到了公元1263年的春天,阿里不哥带领大军进入察合台汗国已经有近一年的时间了。然而,在这过去一年里,阿里不哥失去的远远比他得到的多。其中,军心和民心的丢失,对于阿里不哥来说,无疑是最致命的!
    从阿里不哥离开哈拉和林西征阿鲁忽开始。阿里不哥对于这场战争的定义是以大汗之尊去讨伐阿鲁忽的不忠,让阿鲁忽的背信弃义付出一个该有的代价。但是当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后,这场战争的性质就完全变了。
    此时的阿里不哥西征,已经完全变成了其发泄个人私欲和怒火的的惨剧。
    自击败阿鲁忽之后,阿里不哥在察合台汗国境内,对阿鲁忽留下的残余势力进行了血腥的清洗。而对于那些未曾归附的臣民,阿里不哥则对其展开了横征暴敛。
    战争之初,那些各为其主的阿鲁忽将士,现在有很多人都落到了阿里不哥的手里。阿里不哥若是对其加以招抚和规劝,这些人完全有可能从此效力于阿里不哥的麾下。这些人经过重组之后,仍然不失为一支强有力的生力军。不管对于他西征阿鲁忽,还是东拒忽必烈,都能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但是阿里不哥偏不,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是干嘛来的。他是来吊民伐罪来的!
    对于那些参与背叛的将士,在阿里不哥看来,都是有罪之人。而对于有罪之人,阿里不哥从来不会客气,一个字——杀!
    说完这了阿里不哥如何处理这些阿鲁忽的将士的事实。下面我们再说说阿里不哥如何对待察合台汗国子民的问题。
    一年前的阿里不哥因为缺粮,不得不放弃哈拉和林,西征阿鲁忽。但是这一年之后,阿里不哥仍然缺粮。因为阿里不哥入主察合台汗国之后,察合台汗国的子民们却不打算配合他,更不用说供养他们了。
    对于解决这个问题,阿里不哥仍旧只有一个字,还是杀!
    以前杀杀降将和俘虏也就算了,其部下规劝不住也就作罢了。但是此时的阿里不哥将屠刀对准了察合台汗国的子民,这时阿里不哥的那些部将们就不愿意了。这倒不是阿里不哥的部下怜悯那些子民。而是他们知道,再这样干下去,只会提前让他们饿死。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此时,就连蒙哥的儿子,曾经有资格继承大汗之位的玉龙答失也站出来劝阻。
    但是,没用!
    在阿里不哥的铁血政策之下,他的军队开这近一年来一直在察合台汗国的横征暴敛和血腥镇压。
    2.穷途末路
    看着曾经富庶的察合台汗国被糟蹋的一片狼藉,非但远在撒马尔罕的阿鲁忽感到痛心,此时阿里不哥的部下也对眼前的场景感到惋惜和心寒。
    阿里不哥在察合台汗国的所作所为,让其部下的将领看到了他的独裁的一面,也让忠于他的子民看到了这位大汗残忍的一面。终于,在阿里不哥的铁血政策之下,其部下的将士相继离他而去。这些人要么西去撒马尔罕归附阿鲁忽,要么东归投降忽必烈。随着部下的接连叛去,阿里不哥渐渐陷入了困境,走上了日暮穷途的道路。
    就在阿里不哥日薄西山之时,西边的阿鲁忽和东边的忽必烈都没闲着。在阿鲁忽的远程策划和遥控指挥之下,阿里不哥所占领察合台汗国内,不断发生着民众的反抗,阿里不哥在察合台汗国的处境已经越来越被动。而在东边,平定了李璮叛乱的忽必烈,主力大军开始渐渐西进。日渐穷困的阿里不哥独自面对着正日日进逼的阿鲁忽和忽必烈,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事到如今,察合台汗国他是待不下去了,但是哈拉和林,蒙古帝国的首府,他也回不去了。那么,穷途末路的阿里不哥,他还能去哪里?
    当你走投无路之时,总有一条路能通往你的脚下;当你四面楚歌之时,总有一扇门为你开启希望;当你孤身夜行归来之时,总有一盏明灯只为你而等待!
    这条路,是归乡的路;这扇门,是故家的门;而那家门内的一盏明灯,是亲人的彻夜等待!
    谦谦州,曾经作为封地,被铁木真赐予给拖雷。而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四人在失去父亲的多年里,由他们的母亲带着,在这里成长。当年的铁木真可曾想到过,在极北的苦寒之地,曾经那四个不起眼的孩子,经过30多年的成长,在羽翼渐丰之后,已经主导和影响了世界格局的演变。
    已经故去的大哥——蒙哥,作为蒙古帝国的大汗被后世铭记;老二忽必烈,经营着漠南和广袤的汉地;老三旭烈兀,在西征之后,也建立自己的伊利汗国;老四阿里不哥一度也算是蒙古帝国的大汗!
    谦谦州,作为拖雷的封地,身为幼子的阿里不哥具备无可争议的继承权。无奈之下的阿里不哥只好带领着自己最后的残兵败将返回到谦谦州,将以前的主动出击转变为战略防御的状态。而阿鲁忽趁着阿里不哥的离去,又重返伊犁河畔,将察合台汗国再次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获知阿里不哥的败退谦谦州,在忽必烈的调遣之下,漠南蒙古的数路大军开赴漠北,向谦谦州挺近。在忽必烈的命令之下,大军开始了对谦谦州的长久封锁……
    一年之后,经过三百多个日夜的煎熬和抉择,山穷水尽的阿里不哥终于妥协了。他在自己的封地内取消了大汗的称号,孤身前往开平去向忽必烈请降。由此,蒙古草原上长达五年之久的汗位之战终于落下帷幕。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审判,参与此次汗位之争的阿里不哥部的主要军事将领和谋臣全部被处死。阿里不哥本人于投降当年被忽必烈幽禁。两年之后,被忽必烈毒杀。
    阿里不哥的投降,让蒙古草原上再次恢复了宁静,忽必烈获得了蒙古本部和漠南汉地的绝对统治权。但由于长达五年的内部战乱,让蒙古本土的实力大为减弱,以致于蒙古分封的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钦察汗国,伊利汗国相继与忽必烈离心离德。至阿里不哥败亡之后,忽必烈已经不再具备直接领导四大汗国的权威了。
    滚滚红尘,人世沧桑。也是在阿里不哥投降的两个月之后,公元1264年十一月,远在江南,和蒙古战斗了30多年的宋理宗走完了他波澜壮阔而又心惊肉跳的一生。
    接下来,随着蒙古内部的趋于稳定,忽必烈大权在握,宋度宗赵禥和权臣贾似道等人的上台,历史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南宋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段时光开始降临……
    第三十七章 忽必烈与贾似道的舞台
    1.宋理宗的遗留问题
    生逢天下大乱时,半生不失抗蒙志,冷雨凄风离去日,一生功过有谁知?
    回顾宋理宗的一生,自从他于公元1224年即位开始,到他1264年驾崩,除了上位上的不怎么光彩之外,在当皇帝的这四十年里,雄才大略或许跟他不沾边,但起码也锐意进取过。评一个守成之君,还是够资格的。
    虽说在宋理宗的掌控之下,南宋在与蒙古的争斗之中渐渐步入下风,但是终宋理宗一朝,西夏亡了,金国亡了,大理亡了,安南降了蒙古,吐蕃臣服了蒙古,中亚和西亚的大大小小的联邦和部落都被迫在蒙古的铁蹄下呻吟。但南宋却始终傲立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即使在宋理宗去世之时,整个江南基本还能做到令行禁止,统一调度。虽说南宋在他的手中丢失了不少土地,但宋金之间的百年恩怨也在他的手中终结。而对于蒙古的南侵,对于道统的维护,他一直不遗余力。
    这,便是宋理宗的一生。既无大功,亦无大过的一生。
    但是,在宋理宗执政的最后两年,他也像许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一样,不可避免的犯下了三个错误:其一是之前提到针对于帝国武将的“打算法”;其二是出于改善土地兼并所提出“公田法”;其三是安排了一个到死都没有断奶的接班人。
    对于武将的“打算之法”,在前面已经用了不少的笔墨加以描述,武将在公元1261年到1263年之间,经过了一次大清洗。众多大将被免职,下狱,致死以及降蒙,都是“打算之法”的“杰作”。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结果。
    宋理宗本来想凭借着“打算之法”,在整个南宋的国防军里面反腐倡廉,整顿军务,加强朝廷对于军队的直接掌控。只是,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结果却是糟心的。随着一批批武将的被打到,被空出来的军权全部落入了以吕文德为代表的军事集团手中,而吕文德一向又以贾似道马首是瞻。这让年纪轻轻就春风得意的贾似道不仅在朝堂上把控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加染指着南宋疆域内的军事大权。
    千抓万抓,最后让南宋的军政大权落在了贾似道的手中,这是宋理宗生前死后都始料未及的!
    所谓“公田之法”,说简单点那便是重新丈量土地。对于那些兼并土地严重的地主官绅,由朝廷出资,将他们超出额度的土地购买,收归于朝廷所有。从而精确的算出大户的税收和增加朝廷的的耕地面积以充实国库。从出发点上看,南宋朝廷此举也无可厚非。但是那些手中握有实实在在利益的地主官绅却不愿意了。
    在历朝历代的皇权统治之下,官绅地主阶级一直是影响天下稳定的一股重要的力量。即使在汉唐那样的和平,辉煌而强盛的时代,朝廷也不敢轻易动他们,只能以拉拢安抚而逐步改革为主。而如今,这个偏安一隅,饱受欺凌的南宋王朝,在宋理宗和贾似道的主持之下,朝廷强行拿走地主官绅阶级的既得利益,无疑宣告了地主阶级和南宋朝廷之间矛盾的全面爆发。从而在这战火频繁的时代里,动摇了南宋朝廷在江南的统治根基。从这一点上看,“公田之法”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似乎比“打算之法”更为严重!
    “打算”和“公田”这两个问题,若是放在一个和平时期,或许不能算作错误,但是宋理宗当政时期,南宋帝国正处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宋理宗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里进行“打算”和“公田”,最终成为了他为君四十年来,在政治生涯中最大的两个斗争方向性错误。
    这错误的跟源来自于南宋的君臣没有清醒的意识到,当时的民族矛盾大于阶级矛盾。而这时,他们所应该做的便是联合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先解决民族之间的问题再说。
    但是当蒙哥战死,忽必烈撤军,蒙古陷入内乱之时。南宋君臣错误的判断出北方的危险已经解除。从而将目光集中在南宋国内的派系矛盾和阶级矛盾。从而通过“打算”和“公田”两种不合时宜的政策,将武将集团和地主阶级推向了南宋朝廷的对立面,为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最后,关于继承人的问题。从宋史的记载来看,宋理宗的养子,也就是后来的宋度宗赵禥,和西晋的那个“何不食肉糜乎”的晋惠帝没什么区别。即使是翻遍了史书,也没看到这个叫宋度宗的赵禥,除了好色,还有什么值得书写的事情。
    宋理宗选择了赵禥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在他的有生之年,又让贾似道做了赵禥的老师。由此,我们不得不通过这接二连三的错误,对宋理宗晚年的眼光问题做出质疑……
    现在,属于宋理宗的舞榭歌台,风流夜曲已经过去,但是他生前所遗留的问题,却不会被他一并带走。而就在宋理宗离去的这一年,南宋王朝的最大克星已经走上了灭亡南宋的征程,此刻的他正统领着兵马在中原地区和南宋的荆襄战区遥遥相望。这个人正是之前以泸州十五郡投降蒙古的刘整。
    而冤家终究路窄,刘整在荆襄战区所遇到的对手,恰巧是他之前瞧不起的吕文德。不久之后,宋蒙之战的钟声将再次敲响……
首页 上一页[37] 本页[38] 下一页[39] 尾页[3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2 14:46:29  更:2021-07-12 14:57:40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