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第118页]

作者:司马寻欢
首页 上一页[117] 本页[118] 下一页[119] 尾页[1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哈哈,悠然兄早安,祝悠然兄新的一周好运连连
    
    西风兄早上好,各位大侠早安!!
    088-孰道红颜皆祸水,佳人亦悲亡国恨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中国自古就不缺乏奇女子,但能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又能流传千古的并不多。李清照、谢道蕴,虽才华横溢,但长的只能说不难看,说不上多漂亮;鱼玄机、薛涛,虽容貌娇艳,却在文才和智慧上又稍逊一筹。
    而花蕊夫人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她美丽却并不妖娆,聪颖且博识强记,最牛的是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他能让三个皇帝为其倾倒。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因为“花蕊夫人”类似于今天的“校花”这样的称呼,“花蕊夫人”到底是谁?历史上还蛮有争议。据历史专家考证,两位姓徐的花蕊夫人是都是前蜀皇帝王建的妃子,虽然长的也很漂亮,但年纪太大,跟孟昶并无关系。
    公元943年,后蜀开国九年之后,少年天子孟昶已经做了八年的皇帝,政权巩固,经济繁荣,孟昶这个年轻且多情的皇帝,本性开始自然流露。
    在后蜀举国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光里,孟昶热衷于吟诗作赋、把酒言欢,并命人到各地物色美女入宫,共享盛世。花蕊夫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花蕊夫人生性温婉,冰雪聪明,精于琴棋书画,一身才情。“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世间美人皆如花,而她就是美到极致的“花蕊”,自成一株。
    花蕊夫人,本姓费,四川青城人,于后蜀广政六年(943年)入宫。正史记载,孟昶得花蕊夫人,如获至宝,对十分宠爱,嬖之专房,拜为贵妃,又升为慧妃。
    孟昶倾其所有讨美人欢心,奉上锦衣玉食,每日嘘寒问暖,生怕冷落了自己的最爱。真是做到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花蕊姑娘好才学,孟昶也不差,他的文学造诣很高,写诗作对更是一把好手。他是“中华春联第一人”,相传写下了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花蕊夫人看重孟昶难得的才情,加上被无微不至地疼爱着,她选择慢慢接纳了这位丈夫。两人形影不离,衣食无忧,享受着婚后甜蜜幸福的时光。
    一日,孟昶与花蕊夫人在和煦的春风里畅游于花园,莺歌燕舞,羡煞旁人。
    孟昶不禁感慨万千,自己守着父亲打下的江山,佳人相伴,夫复何求?于是,提笔写下了唯一流传至今的诗作《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花蕊夫人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她知道自己在孟昶心里,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这个孟昶可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啊,他是一个年轻俊朗,才华横溢的皇帝!被他喜欢怎么能不让这个姑娘娇羞的满心欢喜!
    孟昶夜寝喜听滴水之声,宫人为了取悦于他,便用水车踏水模拟滩头细流,花蕊夫人曾作宫词记之:水车踏水上宫城,寝殿檐头滴滴鸣。助得圣人高枕兴,夜凉长作远滩声。流传到现在的《花蕊夫人宫词》有100多篇。后人认为她的诗,“清新艳丽,足可夺王建、张籍之席”。
    由于与皇帝有着共同的爱好,加上貌若天仙,自然会得到皇帝的宠爱。
    但看着丈夫把精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她满心欢喜中也隐隐有一丝不安。
    正当孟昶醉心于编一部名垂千古的《花间集》之时,宋太祖赵匡胤已经开始打后蜀的主意了。虽然人在深宫,但花蕊夫人还是听闻了这个乱世传来的信息。
    茶余饭后,花蕊夫人总是在孟昶高兴的时候劝他关心国事,希望他早一天看清危机。孟昶却觉得后蜀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己也养着精兵强将,后周不可能打过来。
    劝不动丈夫的花蕊夫人只能暗自发愁,默默祈祷上天眷顾后蜀,从此,她不再只是天真烂漫的美人,她的诗词有了杜甫一般的惆怅。她在《宫词》中写到:
    傍池居住有渔家,收网摇船到浅沙。
    预进活鱼供日料,满筐跳跃白银花。
    她希望看到渔家的归舟,看到后蜀的静好。然而,三十年的黄粱一梦,终究要醒来了。
    赵匡胤不会写诗,却会打仗。正放孟昶儿女情长之时,赵匡胤正在从一名武将到宋太祖的道路上野蛮的成长着。
    直到公元964年,赵匡胤挥师南下,六万大军如天兵天将一般,出现在孟昶眼前。
    孟昶这才明白过来,没有永远安稳的皇位,江山守是守不住的,成王败寇是历史规律。
    孟昶弃城投降了,花蕊夫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赵匡胤没杀孟昶。花蕊夫人也跟着去了京城。从赵匡胤见到花蕊夫人的那一刻起,宋太祖赵匡胤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眼睛再也离不开花蕊夫人了,当即纳中宫中,把孟昶的爱妾变成了自己的女人。
    赵匡胤虽早有妻室,但对这个花蕊夫人却是动了真情,不亚于孟昶盘的百般宠爱,夜夜宠幸于她,一天,云雨之后,赵匡胤不无好奇的问花蕊夫人:你的前任丈夫孟昶是不是也是如此贪恋于你,才不思进取以至于亡了国啊?
    不提还好,提起这个话题,让花蕊夫人瞬间满面泪痕。
    悲愤至极的花蕊夫人想起往日的时光,想起后蜀的百姓,再看看眼前的丈夫,一字一顿地道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述亡国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她恨啊,恨孟昶的懦弱无能,她悔啊,悔自己以为这一天不会到来。她多想回到几十年前,自己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父母姊妹,其乐融融。
    可是,这一切都回不去了……
    她恨孟昶,这是事实。她爱孟昶,这也是事实。孟昶死后,她亲手为亡夫画了肖像,供奉了起来。赵匡胤看见了,就问她供奉的是谁。花蕊夫人灵机一动,说是求仙问道的“张真人”,赵匡胤虽然看着这人眼熟,却也不好发作,只能装傻,未作深究。
    就在花蕊夫人被宋太祖赵匡胤百般宠爱时,却引时了另一个人的记恨,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弟弟赵光义。
    赵光义早就暗恋花蕊夫人,说花蕊夫人是他梦中情人一点也不为过。
    赵匡胤能够黄袍加身做了宋太祖,说实话赵光义功不可没,灭后蜀赵光义一马当先,他原来认为这个从来不好色的哥哥,为了自己的名声一定会会把花蕊夫人赏赐给自己的。
    现在美人在侧却与自己无缘,赵光义一腔爱意无处宣泄,天长日久因爱生恨,心中想到:“不做亲人只能做仇人了”,我得不到的“东西”就让它玉石俱焚。
    赵光义多次“劝谏”赵匡胤以社稷为重,远离花蕊夫人这种亡国的妖女。而立太子事件上,花蕊夫人明显的正在赵匡胤那一边,这正是新仇加旧恨,所以赵光义就动了杀心。
    一天,赵匡胤、花蕊夫人和赵光义在御花园射猎,赵光义趁赵匡胤不备,竟一箭射向了花蕊夫人,花蕊夫人哪能躲闪得及,当即香消玉损。
    此时公元965年,花蕊夫人死时不足40岁。她做为一个弱女子以其传世的文学作品足以彪炳文学史册、永垂不朽,清人吴文锡《青城山吊花蕊夫人》一诗概括得极为精练:内家本事诗犹在,城上降旗恨未休。试问葭萌题驿处,有无水殿任梳头。
    不得不说,能在历史上留上姓名的女子确实不多,能如此浓墨重彩的留下一笔的绝无仅有,在这一点上花蕊夫人确实超过了大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而更胜一筹。
    当然,花蕊夫人的传奇故事和孟昶真正的死因有很多个版本,民间戏说更多,我们没法一一加以考证,姑且择一言之,大家也不必太较真,事过千年,很多东西都无从考证了,是真是假?结局如何?都随它去吧!
    因为攻下后蜀的赵匡胤因为一句多嘴的允诺而使得王全斌以及宋军以胜利者的姿态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因此酿下大祸,逼得以全师雄为首的后蜀大将们举兵造反,这是一场完全可以避免的意外,但叛乱的发生却让赵匡胤统一全国的大业耽搁了近两年的时间,而这两年里下一个目标南汉却依然如旧的上演了一幕幕荒唐的人间闹剧。
    上天好像格外眷顾这个在五代十国最有没存在感的南方政权,就当赵匡胤收拾完后蜀的叛乱,准备起兵攻打南汉时,一直被赵匡胤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北汉却因为他们的皇帝刘承钧的死而引发政治动乱,赵匡胤多年前已经安下的情报系统将这一消息及时报给了他,这个消息让赵匡胤好奇的心再一次膨胀。
    好奇有时会害死猫,有时也能改变历史车轮的方向!至少在先后顺序上,北汉又被提到了最前面!
    别人家里死人了就能趁乱打个劫吗?
    北汉的命运是不是就此终结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各位大侠早上好,新的一天,新的开始
    089- 北汉接连死了两个皇帝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大宋攻下后蜀,只用了短短的66天,可谓神速。但彻底平定后蜀之乱却足足用了两年之久,真是费劲。这是赵匡胤事绝对没有想到的。本来计划在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开春,休整一下就按照“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既定战略举兵收复南汉。
    王全斌惹下的后蜀叛乱,让这个水到渠成的原定计划整整拖后了两年。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7月,赵匡胤接到潜伏在北汉的密探来报:北汉国主刘承钧病危了!
    这是一个让赵匡胤心头一震的好消息!
    因为,要大宋所有要收拾的邻居中,北汉一直都是赵匡胤最想先狠狠收拾的那一个。
    可是,每次动了要打北汉的心思时,都被赵普一干人等毫不留情的给否决了。
    但是脾气像倔驴一样的赵匡胤虽然满口答应暂时不打北汉的主意了,心里却老鼻子的不服气。所以,他把密探安插进了北汉的朝廷,时刻关注着北边邻居家的一举一动。老刘又睡了哪个妃子,哪个女人又给老刘生了个娃儿,赵匡胤都清清楚楚的。
    赵普也给赵匡胤出了一个时时牵制北汉的高明战术,那就是不断佯攻,时时骚扰。
    经常性的派一股部队攻打北汉,打胜了也不占他的城,抢点东西就弃城而去,这让北汉非常恼火,不得安宁,只有防守之力,没有反攻的资本,国内的资源也被大量消耗,已经根本无力对大宋构成有力的威胁了。
    这让赵匡胤在攻打其他邻居时,根本没有了北顾之忧。
    此时的北汉犹如被拔掉牙的老虎,不但被关在了笼子里,而且时不时饿几天。明明是只老虎,却越来越像病猫了。
    不是装病,确实是真病了,继后晋的石敬塘之后第二个主动向契丹称儿皇帝的,北汉的第二代皇帝刘承钧,在北汉内忧外困的双重打击下,无比忧郁,无比焦虑,很快就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刘承钧已经在前面精彩的亮过相了,公元954年,刘钧接受契丹辽国册封,继承父亲的皇位,正式当上了皇帝,比赵匡胤还早了6年。刘钧即位时是28岁,而此时辽国的皇帝耶律璟才23岁,比刘钧还要小5岁。
    为了把国家搞壮大,刘承钧心甘情愿的做起了第二个“儿皇帝”,每年都向契丹大量的进贡金银珠宝,牛羊马匹,真不知刘承钧向比自己小的耶律璟喊父皇时,会不会觉得脸红。
    本来就不富裕的北汉,还大出血的认贼做父,年年进贡,其实只有一个单纯的目的,那就是找个靠山让北汉活下去,但北汉的地盘太小了,山沟沟里能有什么发展前途呢,所以急于拓宽地盘的刘承钧这辈子干的最轰轰烈烈的事就是暗通大宋叛将李筠,联合契丹大军攻打立国未稳的大宋。
    可惜,事不遂人愿,没有趁乱捡到任何便宜的北汉,从此大伤元气,刘承钧虽然在战场上侥幸捡了条命,逃回了太原,但战败的结果却让契丹的皇帝大怒,自此,北汉后失宠于契丹,契丹也不像以前把北汉当儿子多少还护着点,战败且贫瘠的北汉,在契丹人眼里,连孙子都不如,不但不给北汉任何好处,还经常甩脸子给刘承钧,事事刁难于他。
    而刘承钧敢怒不敢言,但敢怒也只是在心里怒一下,还不敢露在脸上。他下定决心:妈的,实在是生不逢时啊,只能守境自保了,大宋我不去招惹,契丹我也不做任何指望,活一天算一天吧。
    想慢慢混完这一辈子的刘承钧,对任何有希望的事都失去了兴趣,包括让所有人羡慕不已的后宫,佳丽再多,又能怎么样呢?情场得意换不回战场的失意,在这一点上,刘承钧是值得我们给他点个赞的。
    因为本来应该儿女成群的北汉皇帝,却连一个亲儿子都没有!
    刘承钧只有刘继恩、刘继元两个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哥俩儿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俩,他们共同的母亲就是刘崇的亲生女儿、刘承钧的亲姐姐。
    说白了,刘继恩、刘继元是刘承钧的亲外甥,虽然他们的亲爹都不姓刘,但这两孩子都愿意跟她妈姓,改姓了刘,就具备了继承舅舅皇位的资格。
    刘承钧虽然生不逢时,没能把北汉发扬光大,但他却识人之明,对于自己的这两个外甥,他并不放心,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他曾询问他认为北汉群臣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当朝宰相郭无为。刘承钧说:“长子继恩性格软弱,优柔寡断,不是济世之才,恐怕难继帝业,光大我刘氏基业啊!你意下如何?可有比继恩更合适的继承人?”
    狡猾的郭无为虽然在心中极为赞同皇帝的判断,却没有直接发表意见。
    他很清楚皇位继承问题是个烫手的山芋,表个态是容易,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错,关键是听的人么理解了。所以,如果随便表态,不管你怎么说都其实都掉坑里了。郭无为采取的应对是:无言。做沉思状,默默的低下了头,未作任何表态。
    直到驾崩归天,刘承钧也没等到郭无为的回答。
    北汉的皇位继承人,悬而未决,刘承钧直到死都没给明确的交待。
    那应该让谁来继承这个皇位呢?按立长立嫡的传统,长子刘继恩虽然不是呼声最高的,但历史依然选择了让他来继承皇位
    刘继恩这个大外甥,从此成为北汉的第三代皇帝。
    按理说,在皇帝问刘继恩能不能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上,郭无为是没帮忙也没使坏的。
    但当上皇帝的刘继恩却不是这么想的。他心想:你郭无为作为当时的宰相,我平时也挺尊敬你的,我爸问你,你自然应该帮我多说几句好话啊,你沉默个鬼啊,沉默不就相当于默认父皇对我不踏实的看法吗?好你个郭无为,就是你,差点害得我差点当不成这个皇帝!你给我等着瞧!
    刘继恩很想给郭无为一点颜色看看,甚至想把他逐出朝廷,但又担心自己初登帝位,羽翼未丰,害怕弄巧成拙,所以才决定暂时隐忍不发。既然你郭无为这么不尊敬我,你还指望我像父皇一样对你好吗?想的美!对郭无为心存不满的刘继恩,开始有意疏远和冷落这个把持朝政大权多年的牛鼻子道士郭无为。
    他表面上对郭无为待之以礼,实际上遇到军国大事都不跟他商议,准备等时机成熟后将其一举拔掉。
    刘继恩算是个有心机的聪明人,但他对自己的对手郭无为显然了解得不够深。
    郭无为是青州于乘(今山东广饶)人,年轻时曾以道士的身份隐居在武当山,但他并非却不是普通道士,而是一个老奸巨猾、见多识广、颇有韬略智谋的道士。他始终将济世救国、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隐居山林就像诸葛亮躬耕南阳一样,不过是未逢明主。
    后汉乾祐年间,一直未遇明主的郭道士终于耐不住寂寞,准备出山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胸襟抱负。郭道士很幸运,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既识货又有前途的明主,他的本家郭威。
    当正后来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准备录用这位奇才时,却被手下幕僚劝住了。
    现由是如果录用这个长的尖嘴猴腮,只会夸夸其谈谈的邋遢道士,太有损郭威英明神武的形象。郭威毕竟不是神,仅凭一面之缘也看不出郭无为的真实本领,为了顾及自己的光辉形象,只好打发他走人。
    吃了闭门羹的让郭无为虽然很愤懑,但不得不再次踏上寻找明主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后周末年,郭无为终于找到了他命中的明主,当时的北汉国主刘承钧。此时的刘承钧,刚刚登基,求贤若渴、广纳贤士,经人介绍,郭无为获得了刘承钧的青睐和器重,很快被提拔为北汉宰相。
    对于刘承钧的赏识,郭无为十分激动,他投桃报李,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干,把北汉治理成了一个让赵匡胤不敢轻视的强大邻居。
    有着精深的韬略和过人的智谋,加上丰富的从政经验,位高权重的郭无为自然不会把刚刚上台的新皇帝刘继恩放在眼中,刘继恩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他用脚指头都能猜得出来。
    可刘继恩却天真地认为,自己对郭无为的疏远是一招妙计,殊不知自己才是别人算计的对象。狡猾的郭无为不会坐以待毙,等待刘继恩将自己解决,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计划,这个计划将决定刘继恩的生死,也会彻底改变郭无为自己的命运。
    由于刘继恩还要为驾崩不久的刘承钧服丧守孝,他白天身着丧服处理政事;晚上也不回内宫休息,就睡在勤政阁。刘继恩不知道的是,就在自己服丧期间,一场阴谋上演了。
    开宝元年(968年)九月的一天夜里,一个刺客悄悄潜入勤政阁。进入房间后,他反锁房门,趁刘继恩熟睡之际,一刀刺入他的胸膛。
    睡梦中的刘继恩完全没有反抗,他甚至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大喊救命,就当场毙命,追随他驾崩不久的父皇去了。
    这位刺客得意的笑了一下,可是没想到的是,刀上的血迹还没擦干,一帮士兵已从屋外冲进来围住他。
    士兵们见了刺客二话不说,仗着人多势众,上去一阵乱砍乱刺,刺客当场毙命。大家定睛一看,刺客正是来自大宋叛变投奔北汉的侯霸荣。
    刚刚登基的皇帝竟在戒备森严的皇宫内被刺客所杀,这个消息让北汉朝臣震惊。
    更让人觉得怪异的是,按史料记载,指挥此次救驾的是宰相郭无为。按规定,宰相晚上是不能居留皇宫的。
    郭无为却在皇帝被刺杀时及时出现在案发现场,英明地指挥禁卫军入阁救驾,结果救驾没成功,却成功把刺客就地咔嚓了,算是给皇帝报了仇。
    让人觉得不能理解的是,既然已将刺客团团围住,郭无为为何不下令捉拿活口,顺藤摸瓜的
    查出幕后真凶呢?直接把凶手就这么干脆利落的干掉,难道郭无为不想让他活着,而想直接
    杀人灭口?
    针对上述疑点,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这绝不是偶然的刺杀,而是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阴谋,幕后主使毫无疑问的指出了郭无为。
    郭无为先用一招“借刀杀人”安排刺客杀死刘继恩,然后又用一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救驾的名义将刺客杀人灭口,人都死了,死无对证啊?自然也不用真去查谁是幕后真凶了,这个计划完美吗?
    完美,确实太完美了,完美到让人不得不怀疑就是你郭无为干的。
    怀疑归怀疑,可惜没有任何证据。
    郭无为昭告天下的调查结果是:
    刺客侯霸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双面叛徒。他原是北汉将领,后被宋军俘虏,就成为了赵匡胤成功逆转的大宋间谍,幕后真凶其实大宋的皇帝赵匡胤。
    我的天,这个调查结果真是天衣无缝啊!不管是不是真的,只能相信他是真的,关键是没人能证明它是假的啊!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接连死了两个皇帝之后,接下来谁来接班呢?
    接班的新皇帝,能够坐稳这个风雨飘摇的皇位吗?
    赵匡胤这只准备往南走的狼闻到了血腥味会不会往北反扑过来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各位大位早安,非常感谢还在追大宋这个贴子的朋友们!
    坚持 ,有时候是件特别简单的事,
    有时候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不管怎样!
    我想坚持下去!
    090- 趁火打劫能捞到什么好处?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国不可一日无主,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汉的新皇帝刘继恩在为老皇帝刘承钧服丧时就刺杀了。
    那北汉的新皇帝应该由谁来接任呢?你猜的没错,就是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
    刘继元被司空郭无为迎立为帝,继位后,刘继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缓和与契丹辽国的的紧张关系。上书契丹皇帝耶律景,请求再次赐予“儿皇帝”的稳号,誓死效忠。
    又一次把契丹皇帝搞蒙圈了,他们实在不能理解汉族人,一个堂堂的北汉皇帝也这么爱当别人的儿子,还上瘾了,他爹当一辈子没当够,他意遗传了他爹的毛病,又来抢儿子来当了。
    既然这么不要脸,就封他当个儿皇帝吧,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儿皇帝又诞生了。
    北汉发生了这一切,都被赵匡胤安排的间谍秘密上报到宫中,整个北汉形势他了如指掌。刘继恩、刘继元上台后的所作所为,郭无为的阴谋行动,他洞若观火。
    对赵匡胤而言,就像饿狼闻到了血味一样,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的。
    就当刘承钧刚驾崩时,赵匡胤在知道消息后,立即派大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进军异常顺利,大军直逼太原城下,恰逢北汉皇帝刘继恩被刺身亡,形势一片大好。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契丹辽国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北汉的皇帝一直称自己为父皇。就算再不争气,也只能我们契丹人来教训,你大宋再牛逼也只是一个外人,你要来欺负他,还真不行,
    所以契丹皇帝派几路大军前来支援,北汉的官兵见援兵来了,慢慢有了底气开始顽强抵抗,李继勋见北汉的反抗势头高涨,担心腹背受敌,不敢恋战,迫于无奈只要匆匆退兵。
    李继勋的无功而返让赵匡胤像吃了苍蝇一样,很不痛快。但这次对北汉的进攻也不是一无所获,赵匡胤收获了一个卧底,名叫惠璘。
    赵匡胤已经不是刚刚当上皇帝的愣头青了,在当了近十年的皇帝后,赵匡胤变得更加沉稳和成熟。他制定了两套方案同步实施,一边攻打,一边招安。
    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同时,赵匡胤这个卧底惠璘以使者的名义来到北汉的都城太原,惠璘随身携带了四十多份特殊礼物,准备送给北汉皇帝和文武大臣。
    这四十多份礼物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四十多道封官许愿的诏书。
    赵匡胤郑重承诺,只要刘继元主动归顺,朝廷绝不会为难他,还会授予平卢节度使之职,继续镇守一方,其他高官如宰相郭无为等也都有高官赏赐。
    实际上,赵匡胤对这些封官诏书也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抱多大期望。
    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有心的人就司空郭无为。见了封官诏书郭无为眼前一亮,他无为而治的心再一次起了波澜,他决定重新打一下算盘,算算账对比一下。
    眼前宋军围城,太原岌岌可危,刘继元负隅顽抗,最后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说不定还连累他丢了性命。如果能劝刘继元归降大宋,那绝对是帮了赵匡胤大忙,这可是立下不世之功,到时候赵匡胤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自己个宰相或枢密使做做。
    郭无为立刻行动起来,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卧底送来的招安诏书全都藏了起来,只把给刘继元的交了上去,然后趁宋军攻势最猛时,抓住机会向皇帝刘继元进言归降。
    郭无为此时,也不想顾忌自己沉稳的形象了,充分发挥自己能言善辩的口才,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形势对比实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尽浑身解数,只为让刘继元听到心里去,同意主动投降大宋。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任凭自己费尽唇舌,刘继元就是像头倔驴一样,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发誓要跟赵匡胤对抗到底。因为他坚信契丹一定会发兵救援,自己绝不投降,誓与北汉共存亡。
    郭无为无计可施,只能继续在北汉潜伏。为了向赵匡胤示好,郭无为主动帮助惠璘掩藏身份,准备让这个间谍将来做个人证,证明自己确有归顺之意,也有暗中相助之功。
    消息传来,北汉的强硬态度和挑衅姿态彻底激怒了赵匡胤。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二月十一日,赵匡胤下诏亲征北汉。
    他任命赵光义为东京留守、枢密副使沈伦为大内都部署,负责管理京城事宜;
    同时任命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雄节度使赵赞为马步军都虞候,率领先锋先赴太原。
    在此之前,宣徽南院使曹彬、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已分率兵马前往太原,赵匡胤自己亲率大军主力从汴京出发,宰相赵普等人亦随军出征,辅助军务。
    北伐声势之大、规模之盛、投入兵力之多,是历次征战没有过的,而御驾亲征的举动更充分证明赵匡胤的坚定决心,对北汉他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
    对于这次北伐行动,大臣们是持有不同意见的,一向坚决拥护皇帝决策的赵普也表示反对,他再次详细的陈述了不能攻打北汉的理由,但赵匡胤却再也不听不进去了,最终还是坚持要打。
    凭心而论,亲征北汉的决定确实有些许意气用事的成分,但赵匡胤绝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上次进攻北汉失利已是数月之前,就算当时怒不可遏,现在早该冷静下来。他之所以力排众议,主要还是基于对他对形势的判断。
    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既定战略不是一盘僵化不变的棋局,不是一条循规蹈矩的路线,完全可以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
    在赵匡胤看来,北汉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政治上人心动乱、君臣貌合神离,经济上国力衰弱、百姓贫困,军事上兵微将寡、无险可守,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
    赵匡胤信心十足,却没有骄傲轻敌,他深知此次大举出师,契丹必定全力来援,自己一半的力气要用在对付援军上。
    李继勋就是因为忌惮契丹援军才主动撤兵,当年柴荣兵临太原也是因为阻击契丹援军失利而功亏一篑,那场战争赵匡胤亲身经历,自然知晓其中利害。
    根据经验判断,契丹来援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河北方向的镇州、定州一带,一是山西方向的阳曲一带。
    镇、定二州地处宋辽边境,位于开阔的平原地区,宋军无险可守,却利于骑兵奔袭,是契丹南下的必经之路,赵匡胤把阻击河北方向援军的重任交给了彰德军节度使韩重赟。
    为防备契丹分兵由山西来攻,赵匡胤又任命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屯兵阳曲(今山西省阳曲县),以防契丹。
    完成阻击援军的部署后,赵匡胤得到了前军顺利进兵的好消息,李继勋所部几乎未遭任何抵抗就取得了战略要地团柏谷(今山西省祁县东南),进而直抵太原城下,与曹彬、党进所部会合,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开始大举进攻。
    北汉一如既往地进行了顽强抵抗。自从上次逼退宋军,刘继元的自信心明显提升一个档次,攻城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他正在宫内大摆酒宴,招待来自契丹的使者韩知范。
    按照双方协定,北汉是契丹藩属,皇帝继位要受契丹皇帝册命才有法律效力,这个韩知范就是专程赶来宣告册命的,所以刘继元对他恭敬有加,亲自设宴招待。只是宋军压境,铁壁围城,列席的文武大臣根本没有觥筹交错的心思。
    郭无为看刘继元顽抗到底的样子,情急之下也顾不上体面,在宴席上公然演了一出苦肉计。
    本来好好坐着的郭宰相不知为何,突然放声大哭,他一边哭一边从腰间解下佩剑,做出一副要抹脖子自杀的姿态,表情十分悲痛,艺术感染力极强。
    刘继元一看这阵势,赶紧疾步跑下台阶,亲自制止了自杀惨剧的发生,然后领着郭无为坐到自己身边宽慰一番。
    郭无为强忍悲痛,抹了一把眼泪,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沉痛地说:“奈何以孤城抗百万之师乎?”
    刘继元一听郭无为这套劝自己投降的陈词滥调,顿时就拉下了脸,随着一只酒杯被摔在地上,郭无为知道,自己劝刘继元弃城投降的算盘再次落空。
    真不应该把这个刘继元推上皇位的,郭无为本以为可以将这个年轻人玩于股掌之中,可现在看来,这个小鬼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了,此时的郭无为非常悔恨。
    围城之战进行了半个多月,攻守双方多有伤亡。宋军兵多将广,士气高涨,把北汉守军压制得抬不起头,但让人尴尬的是,宋军只是在气势上战胜了北汉,但太原城池依然固若金汤,任凭宋军轮番轰炸,就是攻不下来。
    宋军久攻不下,让赵匡胤寝食难安,他决定亲往前线指挥战斗,去会会这个刘继元。
    三月,赵匡胤车驾抵达太原城南,他亲自检阅攻城部队,鼓励三军将士奋力攻城,剿灭北汉,再立战功。宋军将士倍受鼓舞,高呼万岁,声传数里。
    在皇帝的亲临指挥下,宋军进攻势头更加猛烈。车驾所到之处,掀起一股进攻高潮,他们不顾城头上源源不断的滚木、礌石和漫天的箭,拼命向太原城发起攻击。
    在如此强大的攻势下,北汉守军不但不没被吓到,反而被逼红了眼,这些人里有一个最猛的人多次率兵出城,偷袭骚扰宋军营寨,险些大乱北宋的军营。
    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叫刘继业,也是刘承钧的养子之一。
    如果你没听说过刘继业的大名也不算奇怪,因为他虽叫刘继业,原本却并不姓刘,也不叫继业。他的本名叫杨重贵,因为受到北汉皇帝刘承钧器重被赐姓刘,改名继业,跟刘继恩、刘继元是同一辈分,也就是刘承钧的儿子辈。
    这种被收为养子的现象在五代十国十分普遍,是受器重的一种表现,也是皇帝收买人心的常用手段。
    刘继业的本名同样不为人熟知,但若干年后他将投靠了大宋,恢复自己的本姓“杨”,另起单名一个“业”字,他将和他的后人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杨家将。
    从二月中旬算起,太原围城战已持续整整两个月,宋军铆足了劲儿进攻,北汉拼了命地防守,双方伤亡甚多,战况惨烈,却始终处于僵持状态。
    这大大超出了赵匡胤能接受的心里底限。御驾亲征,是无论如何都要打胜仗的,这不仅事关一场战争的胜败,更关系到做皇帝的英名与尊严。
    太原久攻不下就让赵匡胤的这次御驾亲征变得骑虎难下了?
    继续打下去吗?能不能耗得起?
    主动撤兵吗?岂不是成了笑话!
    赵匡胤到底会做何选择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首页 上一页[117] 本页[118] 下一页[119] 尾页[1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2 14:46:29  更:2021-07-12 15:02:3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