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话说干支纪年 作者高俊信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话说干支纪年 作者高俊信[第2页] |
作者:夷齐风清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补发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61 唐 昭宗 天佑1年 甲子 904 62 宋 太祖 乾德2年 甲子 964 63 宋 仁宗 天圣2年 甲子 1024 64 宋 神宗 元丰7年 甲子 1084 65 南宋 高宗 绍兴14 甲子 1144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继续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71 明 孝宗 弘治17 甲子 1504 72 明 世宗 嘉靖43 甲子 1564 73 明 熹宗 天启4年 甲子 1624 74 清 圣祖 康熙23 甲子 1684 75 清 高宗 乾隆9 甲子 1744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76 清 仁宗 嘉庆9年 甲子 1804 77 清 穆宗 同治3年 甲子 1864 78 民国 13年 甲子 1924 中华干支纪年第78周期始于民国13年,1924年,至1983年。 中华干支纪年第79周期始于新中国35年年,甲子1984年,至2043年。 |
中华干支纪年第79周期始于新中国甲子1984年,现已运行至2021年辛丑年。 |
中华干支纪年第79周期始于新中国甲子1984年,现已运行至2021年辛丑年。(详细) 1984 年 甲子 1985 乙丑 1986 丙寅 1987 丁卯 1988 戊辰 1989 己巳 1990 庚午 1991 辛未 1992 壬申 1993 癸酉 1994 甲戌 1995 乙亥 1996 丙子 1997 丁丑 1998 戊寅 1999 己卯 2000 庚辰 2001 辛巳 2002 壬午 2003 癸未 2004 甲申 2005 乙酉 2006 丙戌 2007 丁亥 2008 戊子 2009 己丑 2010 庚寅 2011 辛卯 2012 壬辰 2013 癸巳 2014 甲午 2015 乙未 2016 丙申 2017 丁酉 2018 戊戌 2019 己亥 2020 庚子 2021 辛丑 |
中华干支纪年自黄帝元载甲子公元前2697年,运行了第78周期后,第79周期又已至第38个年头。 今年是黄帝(2697+2021=4718)4718年。 4718÷60=78 余38。说明什么?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补61——65周期 周期 朝代 帝王 起始年份 干支 公元年数 61 唐 昭宗 天佑1年 甲子 904 62 宋 太祖 乾德2年 甲子 964 63 宋 仁宗 天圣2年 甲子 1024 64 宋 神宗 元丰7年 甲子 1084 65 南宋 高宗 绍兴14 甲子 1144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帖屡次被删,何故? |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帖屡次被删,何故?(发错了,抱歉。) |
中华干支纪年自黄帝元载甲子公元前2697年,运行了第78周期后,第79周期又已运行至第38个年头。即2021年——辛丑年。 充分说明中华五千年文明,早已翔载史册,所以古人说“今世所传,自黄帝以来迄共和以前纪年,备书甲子,无一阙疑,一若二千年间相系而下,绝无所疑者。” |
我国历代编年史博稽群籍、悉正抵牾、依据正义、表里六经、资料翔实、且要简明、一破群盲、至公至正、备书纪年、准式万世。一旦经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她可弥补司马公在《三代世表第一》中“所次其年”,有助于夏、商、周纪年的研究。 东汉以来,历朝都有“囊括古今”的编年史,早期有汉末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后来有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胡宏的《皇王大纪》、宋元之际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代有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文献,都对夏、商、周纪年作了明确记载。 |
其中的《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成书于1767年秋,全书120卷。“是书排辑历朝事迹,起自伏羲,讫于明代,编年记载”,居“以昭万世法戒”的权威地位。她以《通鉴纂要》为蓝本参稽各种书籍加以增订,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纲目》《通鉴前编》……以及一些先秦的经、子、集部等。其书简明切要、资料翔实、取材丰富。取材必选其精,叙事必撮其要,上起伏羲、神农、下至明末。是我国一部囊括古今的编年纲目通体史。其“纲目相从,目所不及者,则别为分注于其下。而音切训诂,典故事实,有关考证者,亦祥列焉。文成数万,其指数千,而于系统年表,予夺进退,悉准至公、至正书年。”“凡向来怀铅握椠qiàn ,聚讼不决者,一经烛照,无不得所。用以斥彼偏私,著为明训。而千古定案遂无复低昂高下于期间。”该书 “集史学之大成,实足表里六经,准式万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此非一时之书,而是万世之书。” |
该书从公元前841年——公元1661年共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发生了146次日食(其中周代37次),将其换算成公元纪年,再查《中国5000年日食表》,无一查否。 该书公元前841年以前的1530年间的干支纪年无一不在有序循环线上,所用218个干支100%准确。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于《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丁亥秋”共抄两部:一部存于宫中御花园的摛chī藻堂,一部藏于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毁于火)。手抄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现存一部,深藏秘宫,少有人知。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前一、二、三卷记述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共和元年的史实,以下117卷记述史实到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的十一月初八。将该书自公元前841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逐一对照完全一致。书的最后写道:该书是“据事直书”“炳若日星”“万世永为定案云。”她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学界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我辈弘扬传统文化的传国之宝。所以人们对官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给予高度评价。 |
小帖首次推出《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始于黄帝元载甲子公元前2697年,止于第79周期癸亥公元2043年。4740年(4740÷60=79)中的所有纪年体现天干尾数规律、地支余数规律,合干支60年一循环规律,揭示中国古今每一干支纪年的自身唯一内涵,闪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干支纪年永续循环的壮美光环。 |
夏始年的“夏禹元岁丙子”在第9循环周期内有其唯一立足点(第9周期13号)。第9循环周期始于虞舜39载甲子公元前2217年——夏仲康2岁癸亥公元前2158年。如“夏禹元岁丙子”公元前2205年,将其换算为黄帝纪年为493年,493÷60=8 余13,其商“8”是前一周期数,余数“13”是“丙子”的序号(该年轮值太岁牌位号);如“夏仲康2岁癸亥”公元前2158年是黄帝540年,540÷60=9,其商“9”是循环周期数。 |
商元年的“商汤十有八祀乙未”在第16循环周期内必有其位(第16周期32号)。第16循环周期始于夏桀22岁甲子公元前1797年——商太甲16祀癸亥公元前1738年,在这60年中,只有一个乙未年,即公元前1766年。 |
西周元年的“周武王十三年己卯”唯在第27循环周期中排有座次(第27周期16号)。第27循环周期始于商纣王18祀甲子公元前1137年——周康王元年癸亥公元前1078年,期间只有公元前1122年是己卯年,西周元年。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为古代干支纪年的科学准确定位提供依据,是历史认知“众说纷纭”的消声器,对净化学术氛围将发挥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精准阐释中华五千年文明,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将古文献中的所有干支纪年,锁定在一个循环周期内,且是六十个干支岁次中的唯一。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彰显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从未间断!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杜绝争议! |
小帖在国内首次推出《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一周期始于黄帝元载甲子公元前2697年,第79周期至癸亥公元2043年。依任何周期的起始年,排出详表,则为这一周期的纪年表。 |
如;第9 周期,始于虞舜 39载 甲子 前2217年,则至夏仲康2岁癸亥,前2158年。 第10周期,始于 夏 仲康 3岁 甲子前 2157年。让我们展开第九周期的纪年: |
第9循环周期 二 夏纪年表 公元前干支 帝王 年数 公元前干支 帝王 年数 2217 甲子 帝舜 39 2187 甲午 夏太康 2 2216 乙丑 40 2186 乙未 3 2215 丙寅 41 2185 丙申 4 2214 丁卯 42 2184 丁酉 5 2213 戊辰 43 2183 戊戌 6 2212 己巳 44 2182 己亥 7 2211 庚午 45 2181 庚子 8 2210 辛未 46 2180 辛丑 9 2209 壬申 47 2179 壬寅 10 2208 癸酉 舜 48 2178 癸卯 11 2207 甲戌 丧毕二年 2177 甲辰 12 2206 乙亥 2176 乙巳 13 2205 丙子 禹 1 2175 丙午 14 2204 丁丑 2 2174 丁未 15 2203 戊寅 3 2173 戊申 16 后羿 1 2202 己卯 4 铸九鼎 2172 己酉 17 2 2201 庚辰 5 2171 庚戌 18 3 2200 辛巳 6 2170 辛亥 19太康失邦4 2199 壬午 7 2169 壬子 20 5 2198 癸未 禹 8 2168 癸丑 21 6 2197 甲申 启 1 2167 甲寅 22 7 2196 乙酉 2 2166 乙卯 23 8 2195 丙戌 3 2165 丙辰 24 9 2194 丁亥 4 2164 丁巳 25 10 2193 戊子 5 2163 戊午 25 11 2192 己丑 6 2162 己未 27 12 2191 庚寅 7 2161 庚申 28 13 2190 辛卯 8 2160 辛酉 太康 29 14 2189 壬辰 启 9 2159 壬戌 仲康 1(日食) 15 2188 癸巳 夏太康 1 2158 癸亥 仲康 2 寒浞生16 禹元年,丙子。为公元前2205年。夏起禹丙子,公元前2205年至桀甲午公元前1767年,凡十七王,十四世,有王无王439年。 |
排列效果不理想。 |
作者:唐朝的伏羲 然而,楼主不清楚,纪年干支历代屡更,如汉武帝时就把丙子年改为丁丑年,干支纪年与岁星纪年转换一直混乱,改来改去。直到东汉章帝干支纪年以后才定下来。 欢迎参与! |
j将干支纪年第9循环周期再次展开 ( 夏纪年表) 公元前干支 帝王 年数 2217 甲子 帝舜 39 2216 乙丑 40 2215 丙寅 41 2214 丁卯 42 2213 戊辰 43 2212 己巳 44 2211 庚午 45 2210 辛未 46 2209 壬申 47 2208 癸酉 舜 48 2207 甲戌 丧毕二年 2206 乙亥 2205 丙子 禹 1 2204 丁丑 2 2203 戊寅 3 2202 己卯 4 铸九鼎 2201 庚辰 5 2200 辛巳 6 2199 壬午 7 2198 癸未 禹 8 2197 甲申 启 1 2196 乙酉 2 2195 丙戌 3 2194 丁亥 4 2193 戊子 5 2192 己丑 6 2191 庚寅 7 2190 辛卯 8 2189 壬辰 启 9 2188 癸巳 夏太康 1 |
公元前干支 帝王 年数 2187 甲午 夏太康 2 2186 乙未 3 2185 丙申 4 2184 丁酉 5 2183 戊戌 6 2182 己亥 7 2181 庚子 8 2180 辛丑 9 2179 壬寅 10 2178 癸卯 11 2177 甲辰 12 2176 乙巳 13 2175 丙午 14 2174 丁未 15 2173 戊申 16 后羿 1 2172 己酉 17 2 2171 庚戌 18 3 2170 辛亥 19太康失邦4 2169 壬子 20 5 2168 癸丑 21 6 2167 甲寅 22 7 2166 乙卯 23 8 2165 丙辰 24 9 2164 丁巳 25 10 2163 戊午 25 11 2162 己未 27 12 2161 庚申 28 13 2160 辛酉 太康 29 14 2159 壬戌 仲康 1(日食) 15 2158 癸亥 仲康 2 寒浞生16 禹元年,丙子。为公元前2205年。夏起禹丙子,公元前2205年至桀甲午公元前1767年,凡十七王,十四世,有王无王439年。 |
中华干支纪年第9 周期详表,始于虞舜 39载 甲子 前2217年,则至夏仲康2岁癸亥,前2158年。 |
j敬复:唐朝的伏羲 “然而,楼主不清楚,纪年干支历代屡更,如汉武帝时就把丙子年改为丁丑年,干支纪年与岁星纪年转换一直混乱,改来改去。直到东汉章帝干支纪年以后才定下来。” 您的观点似乎有见地,但不合史实。 以下周期表与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完全一致。没有商榷余地。 周期 朝代 帝王 年份 干支 公元前年数 41 周 赧王 18 甲子 297 42 秦 始皇 10 甲子 237 43 汉 文帝 3 甲子 177 44 汉 武帝 元狩6 甲子 117 45 汉 宣帝 五凤1 甲子 57 46 汉 平帝 元始4 甲子 公元4 47 汉 昭帝 永平7 甲子 公元64 48 汉 安帝 延光3 甲子 124 49 汉 灵帝 中平1 甲子 184 50 魏 齐王 正始5 甲子 244 干支纪年始于黄帝元载至今,井然有序,没有“改来改去”的紊乱迹象。 |
展开的干支纪年第9循环周期《详表》与《皇极经世》《皇王大纪》《通鉴前编》《通鉴外纪》《文献通考》《纲鉴易知录》《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所载一致。 |
尊敬的唐朝的伏羲君, 有同好是朋友。 关于:你可以看看百科上“干支纪年”的描述,比较详细“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 “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这里的“丁丑”是正确的。是太初历用超辰法对不同观点的修订。 “三统历把太始二年(前95年)从乙酉改变为丙戌”,同样为求是之举。 而“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则是以非为是。 |
鉴于历代典籍对夏、商、周三代的记载均以干支纪年,笔者再次介绍关于干支纪年的基本常识: 一 干支纪年普遍存在尾数定天干和余数定地支规律。 因黄帝元载公元前2697年,是甲子年。尾数为7,天干是甲。公元前的纪年是自然数递减,十天干是有序循环,依干支纪年的天干可直接判断其公元前纪年的尾数,分别是: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尾数:7 6 5 4 3 2 1 0 9 8 因2697÷12=224余9,该年地支是“子”,十二地支是有序循环,对应余数必递减: 地 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2的对应余数: 9 8 7 6 5 4 3 2 1 0 11 10 (公元前1——11年尾数与余数相同) 如判断公元前2205年的干支:尾数是5,天干为“丙”;2205÷12=183余9,地支为“子”,公元前2205年是“丙子”年。 判断公元前1766年的干支:尾数是6,天干为“乙”;1766÷12=147余2,地支为“未”,公元前1766年是“乙未”年。 |
推算公元后的干支纪年其对应尾数、余数规律如下: 天 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对应尾数: 4 5 6 7 8 9 0 1 2 3 地 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12对应余数:4 5 6 7 8 9 0 11 12 1 2 3 如判断1911年的干支:尾数1,天干是“辛”,将1911除以12,余数是3,地支是“亥”,1911年是辛亥年。 干支纪年普遍存在的这一规律被称为“尾数定天干”“余数定地支”规律。 |
二 干支纪年相互共有加、减“60N”的互算规律。 比如:在《历史纪年表》中公元前822年是己卯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所有己卯年均为“822+60N”。 在公元前841年以前的未知领域中,只有公元前882年、公元前942年、公元前1002年、公元前年1062、公元前年1122、公元前1182年等才是己卯年的必然选项。 如: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前104)将其+-“60N”都是丁丑,前164年、前224年、前44年、公元17年还是丁丑。——规律也。 |
三 每个干支纪年在公元纪年中蕴涵着的唯一特质规律。 干支纪年在公元纪年中会自报身世。 即将具体标注干支的公元纪年换算成黄帝纪年,再÷60,其商是该干支纪年在黄帝纪年中的前一循环周期数。余数是该干支永恒不变的唯一序号(癸亥年无余数)也是该年轮值太岁的牌位号。 比如:公元前1122年是己卯年,将其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1122+1=1576年,结果显示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1576年。 ——己卯年。 该年轮值太岁龙将1576÷60=26 余16 说明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27个循环周期的己卯年,这一己卯在60花甲中的序号是16。换言之公元前1122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26个循环周期后出现的第16个干支纪年仲,牌位16。 又如:公元1999年是己卯年,将其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1999=4696年,公元1999年是黄帝4696年。 将4696÷60=78 余16 说明公元1999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79个己卯年,这年己卯的序号仍为16。 该年轮值太岁仍为龙仲,牌位还是16号(可百度“轮值太岁”)。 再如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前104年),将其换算成黄帝纪年:2697-104+1=2594年,结果显示公元前104年是黄帝2594年。 将2594÷60=43 余14 说明公元前104年是黄帝纪年中唯一的第44个丁丑年,这年丁丑的序号为14。 该年轮值太岁为汪文,牌位是14号. 干支纪年中的唯一特质规律充分说明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从古至今循环有序,可辑可考,勿容争议。 掌握以上基本常识可权衡规范众说纷纭,净化学术氛围,提升学界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达成共识的凝聚力。有利于将古代未知领域(公元前841年——公元前2697年)的干支纪年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转换为现代表达形式。 |
鄙帖于129楼、130楼公布了中华干支纪年第9 周期详表,始于虞舜 39载 甲子 前2217年,则至夏仲康2岁癸亥,前2158年。 于今展示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涉及中华干支纪年第9 周期详表的相关记载: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 虞舜辛酉三十有六载(前2220年),有苗三苗余孽。格。 时有苗弗率,帝命禹徂征,禹誓师于众,奉辞伐罪,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甲子虞舜三十有九载(前2217年)。 癸酉四十有八载(前2208年),帝崩于苍梧,山名,亦曰九疑,在今湖南永州府宁远县。葬零陵。帝舜陵,在今宁远县东南。(山西运城舜帝陵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的鸣条岗西端;湖南宁远舜帝陵位于湖南宁远的舜帝陵位于九嶷山。) 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德若天地而宁虚,化若四时而变物。是以四方风动,畅于异类,凤翔麟至,鸟兽训德。年二十以孝闻,三十尧举之,五十摄天子事,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位四十八年,年百有十岁,难寻遂崩于苍梧之野。三年丧毕,(此文虽记“丧毕三年”,然按干支计,仅隔甲戌、乙亥二年就是禹丙子元岁。)禹避帝之子于阳城。故城在今河南府登封县。天下诸侯不归帝之子而归禹,禹乃即位,为夏后氏。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二 夏起禹丙子,至桀甲午,凡十七王,十四世,四百三十九年。其桀之乙未两系于夏商之代,纪数则属于商。 夏后氏大禹《史记》作帝禹。 姒姓,颛顼之孙,鲧之子,生于石纽,谯周《蜀本纪》:禹本文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广柔废县在今四川茂州汶川县西北,地有石纽村。《元和志》;禹所生处。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今以《蜀纪》《元和志》为据。长于西羌,今洮岷松茂,古为西羌。封夏伯,故曰伯禹,天下宗之,故曰大禹。 丙子元岁(前2205年),王即位,国号夏。 王即位为众所归,乃即天子位,因所封国为有天下之号,以金德王。 都安邑今山西解州夏县北有安邑故城,禹所都。《帝王世纪》:禹先封阳翟后,都安邑。 |
(夏禹)丁丑二岁(前2204年),皋陶薨。 王举皋陶将受政,而皋陶薨。封其后于英今江南六安州英山县有古英氏城。《史记索隐》:皋陶之后封此。后改为蓼国。六,今六安州古六国也。举益为相。 戊寅三岁(前2203年),考功。 己卯四岁(前2202年)铸九鼎。 王复九州,九牧贡金,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入山林川泽,不逢不若,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
(夏禹)庚辰五岁(前2201年),巡狩。 王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罪人不顺道,君王何为痛之?”王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寡人为君,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王济江,黄龙负舟。舟人恐,王神色不变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劳万民。生,性也;死,命也。龙何为者?”须臾龙俛首低尾而逝。 癸未八岁(前2198年),会诸侯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以会稽山名,在县东南。防风氏今浙江湖州府武康县古防风氏国。后至,戮之。 王崩,葬会稽大禹陵在会稽山。(大禹陵位于绍兴东南的会稽山脚下。) 王会诸侯,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王敏给克齐,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不宝尺璧,而贵寸阴。闻善言则拜,见耕者五耦而试。过十室之邑必下,为有秉德之士存焉。是时天下殷盛,公家三十五年之积,私家有九年之储,政令流行,百姓亲睦。王年十四而始用,九十三而践位,百岁而崩。在位八年。既崩,益避王之子于箕山在今河南河南府登封县。之阴,天下不归益,而归王子启,乃即天子位。 (夏帝禹自前2205丙子年——前2198癸未年,在位8年。) |
在中华干支纪念周期表第九周期中,自虞舜39载甲子(前2217年)至夏禹癸未八岁(前2198年)20年之间的干支纪年中,竟有8个干支纪年出现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 虞舜甲子三十有九载(前2217年) 虞舜癸酉四十有八载(前2208年) 夏禹丙子元岁(前2205年) 夏禹丁丑二岁(前2204年) 夏禹戊寅三岁(前2203年) 夏禹己卯四岁(前2202年) 夏禹庚辰五岁(前2201年) 夏禹癸未八岁(前2198年),王崩。 这不是偶然巧合。 |
中华干支纪年第16周期始于夏桀二十二载甲子,公元前1797年,至太甲十六祀癸亥,前1738年。 请众家欣赏这一历史阶段的文献记载: |
在中华干支纪念周期表第16周期中,自夏桀22岁甲子(前1797年)至商太甲癸未16祀(前1738年)60年之间的干支纪年中,竟有19个干支纪年出现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分别是: (夏桀)甲子二十有二岁(前1797年)公刘《路史》公刘去后稷盖十余世。迁于豳。 乙亥三十有三岁(前1786年),伐蒙山有施氏,进妹喜, 丁丑三十有五岁(前1784年),商汤嗣为诸侯,始居亳。 戊寅三十有六岁(前1783年,汤元年),商汤征葛今归德府宁陵县有葛乡,夏葛伯国。 汤为方伯,得专征伐,葛伯不祀,汤始征之。 己卯三十有七岁(前1782年),商汤进伊尹。 壬午四十岁(前1779年)伊尹复归于亳。 王与群臣俱沉湎于酒,群臣相持而歌曰:“盍归于亳?亳亦大兮!”伊尹闻之,进告于王曰:“天命之亡有日矣!”王哑然笑曰:“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乎?日亡,吾乃亡耳。”于是伊尹接履而趋,复归于亳。 甲申四十有二岁(前1777年),囚汤于夏台,即钧台。既而释之。 汤出,见人张网四面,汤解其三面,祝曰:“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惟不用命者,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及禽兽。”归之者四十余国,王疾其大得诸侯和也,召之囚于夏台,巳而得释。 壬辰五十岁(前1769年),会诸侯于有仍氏。 癸巳五十有一岁(前1768年),太史令终古奔商。 王凿池为夜宫,男女杂处,三旬不朝,终古执图法泣谏,不听,遂奔商。 甲午五十有二岁(前1767年)杀谏臣关龙逄。 乙未五十有三岁(前1766年),汤伐昆吾,遂攻鸣条。今山西解州府安邑县有鸣条崗。王败师,王奔南巢,(这年是商汤十有八祀乙未) (夏自禹前2205丙子年——前1767甲午年,十七王,十四世有王无王439年。) 商起汤乙未至纣戊寅,凡二十八王,十六世,六百四十四年。其纣之己卯,两系于商周之代,纪数则属于周。 商王成汤 子姓名履,一曰天乙,契之十三世孙,系见前。以有武德,亦曰武王,《诗?商颂》:武王载旆pèi。《史记》:汤号曰武王。 商汤乙未十有八祀(前1766年),即夏桀五十三年。春三月,王即位于亳,国号商。 丙申十有九祀(前1765年),大旱。 戊戌二十有一祀(前1763年),铸金币。 伊尹言于王,发庄山《盐铁论》作严山。考《汉书》,蜀严道有铜山,后汉避讳改庄为严。此庄山盖即严道之铜山也。之金,铸币而赈民。 辛丑二十有四祀(前1760年),祷于桑林 。 商汤丁未三十祀(前1754年),王崩,葬汾阴。 王太甲 戊申元祀(前1753年),伊尹奉王见于祖《书序》: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凡三篇,其二亡。 己酉(原版“巳酉”有误)二祀(前1752年),王在桐宫。 庚戌三祀(前1751年),伊尹奉王归于亳。 面对如此详细记载,说:“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都是模糊不清的”“学者”们不知作何解释?承认无知?太掉链子。 装傻充愣说:“国史从公元前841年始。此前无文字记载。” 在中华干支纪念周期表第16周期中,自夏桀22岁甲子(前1797年)至商太甲癸未16祀(前1738年)60年之间的干支纪年中,谁能找到“约前1600年”是商元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中的“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纯属海市蜃楼,绝非信使。 |
在中华干支纪念周期表第27周期中,自商纣王18甲子(前1137年)至周康王元年癸未(前1078年)60年之间的干支纪年中,竟有24个干支纪年出现在《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如: 商纣王乙丑十有九祀(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作丰邑,丰即丰国地。《雍录》:“文王都丰,在鄠县丰水之西有丰宫。”徙都之。 西伯伐崇令曰:“无杀人,无坏屋,无塞井,无伐木,无掠六畜,违者不赦!”三旬,崇弗降,乃攻灭之,作邑于丰,遂徙都焉。 丙寅二十祀(公元前1135年),西伯昌薨,世子发嗣是为周武王。 纣王戊寅三十有二祀(公元前1123年),杀少师比干, 周起为武王十三年己卯(公元前1122年),至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凡三十七王,三十三世八百六十七年,又东周君七年,共八百七十四年。 按;西周(部分)自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己卯)——周厉王三十八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庚申),共281年;西周(部分)自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己卯)——周厉王五十一年公元前828年(癸酉),共295年。 武王 姬姓名发,后稷之后,嗣文王为西伯,兴师伐纣,遂革殷命。 己卯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春,即商纣三十三祀。王即位,国号周。 武王乙酉十有九年(公元前1116年),十有二月,王崩,子诵立是为成王。 成王 武王纳太公望之女,曰邑姜,生王。至是武王崩,王立,年十有三,周公旦相王践阼而治。 丙戌元年(公元前1115年),王谅暗。周公旦为冢宰,总百官。 成王壬戌三十有七年(公元前1079年),夏四月王崩,子钊立。是为康王。 康王 癸亥元年(公元前1078年),朝于丰宫,等。 文献典籍记载如此详尽,为何武王十三年己卯,被人编撰为前1046年?当时国宝秘籍鲜为人知。网络信息不如现在,被人搞错并不奇怪。 而今领导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贯彻中央这一伟大战略决策,全国已累计发布古籍数字资源达7.2万部。大量通鉴类文献都有电子版,只要拥有手机,百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立马可取。 西周元年是周武王十三年己卯(前1122年)。 |
依鄙帖发表的《中华干支纪念周期表》,稍有历史常识的同好们,均能解读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干支纪年。 |
为解读“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武王十三年己卯,武王克殷”等纪年之谜,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做夏商周纪年考,于2019年1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夏商周纪年表》。她的出版发行找回了三千年前忘却的记忆,再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故有辉煌!该《夏商周纪年表》可精准点校解读众多纲鉴类古籍(涵盖《四库全书?史部》诸多书目)关于帝尧元载甲辰至周厉王五十一年癸酉的1530个干支纪年。小书面世后,获有关学术研究机构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同好的鼓励。 |
有如:“《夏商周纪年表》是研究典籍记载, 挖掘历史资源,拓宽优秀传统文化视野,所获取的重大学术成果。” “您余热生辉,独具匠心,研究家乡文化,拨雾霾,拓通途,填补了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详细纪年的历史空白!” 有的说:“您老所致力的事情,对全民族都有重要意义。”“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记述中华5000年文明史从未间断!其详表所载1530个干支纪年都是唯一的、排他的,没有商榷余地的。删除了我国纪年表中的‘约’字,难能可贵!”“是实用的工具书,有价值的历史教学参考书。”“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作出了原创性、奠基性的突出贡献。”还有“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者、践行者。”“这是您多年来心血的结晶,是夷齐文化研究会的光荣,是唐山乃至中国学人的榜样! ”等。天津古籍出版社认为:该书是“用心之作,内容艰深。”“诚为一项壮举。”出版人在著作人项下破例具名。 过誉评价实不敢当,区区平凡之举只是将中华固有的干支纪年换算为公元纪年而已。 昔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如有今天的网络信息现代化,完成《夏商周纪年表》一定比老朽的小书更好。 |
小书《夏商周纪年表》“商汤十有八祀乙未”的公元前1766年,周武王十三年己卯的公元前1122年的观点已被《竹氏之歌》的注释所采纳:其注①写道:“商汤封孤竹”,公元前1766年,乙未年。其注④写道:“舍身扣马谏”即扣马谏伐。公元前1122年,武王十三年已卯,武王伐纣,伯夷和叔齐直言进谏,拦在武王马前,阻止周师伐纣未果,商亡,天下宗周。(引自高俊信著《夏商周纪年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9第一版第5页第1行,第15页倒2行。) |
正版全新《夏商周纪年表》被定性为历史教学参考书,可为创建、修订辞书、百度词条、撰写夏商周时期古名胜文旅解说词提供参考。是专业撰稿人、出版界文稿编审人员、文史工作者、历史教学人员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极具收藏价值。 |
2019年1月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夏商周纪年表》一度热销后,造成脱销,脱销后笔者的《夏商周纪年表》第九稿曾被炒到260元一册,正版图书被卖到186元一册。再版势在必行。 |
本次再版图书的全称是: 先秦典籍《皇极经世》 《皇王大纪》《资治通鉴前编?举要》 《文献通考?帝系考?卷二五○》 《纲鉴易知录》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 综合勘校版《夏商周纪年表》 本书依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将始于公元前841年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溯至公元前2697年,填补了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详细公元纪年的空白。彰显“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解读存世文献中关于帝尧元载甲辰(公元前2357年)至周厉王五十一年癸酉(公元前828年)之间有序循环一条线上的1530个干支纪年。 高俊信 著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 |
再版《目录》 目 录 再版说明 1 原版序言 3 原版前言 5 第一章 夏商周纪年考 6 第一节 考证目标 6 第二节 古代典籍中的五帝纪年 8 第三节 仲康日食与夏代始年 9 第四节 商代元祀的确立 12 一 古碑镌刻商元祀 12 二 《夷齐录》揭示商元祀 12 三 《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与夏商纪年 14 第五节 宾组五次月食卜辞与商王武丁的在位年代 17 第六节 西周纪年 22 一 箕子朝鲜与西周纪年 22 二 《逸周书》与西周纪年 25 三 诸籍与西周纪年 25 第七节 《史记》考辨五则 28 第二章 历代编年史与夏商周纪年 32 第三章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纪年 36 第一节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一纪年 38 第二节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二纪年 55 第三节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三纪年 79 第四节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综合考证 93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国宝秘籍 97 第一节 《前编?举要》卷一中的《竹书纪年》 97 第二节 《前编?举要》卷一中的夏商周纪年 100 第三节 《文献通考》中的夏商周纪年 113 第五章 推出一部《夏商周纪年表》 117 第一节 求是初心 117 第二节 初为有获 118 第三节 独辟蹊径 119 第四节 立论基石 123 第六章 三皇五帝夏商周纪年表 125 一 三皇五帝纪年表 125 二 夏纪年表 129 三 商纪年表 136 四 西周(部分)纪年表 147 五 五帝、夏商周纪年简表 153 六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 156 第七章 《三皇五帝夏商周纪年表》适用解读的典籍 160 第一节 举例解读《皇王大纪》 160 第二节 解武王征商簋铭 排武王克殷日程表 162 一 举世瞩目的武王征商簋 162 二 直书史实的《逸周书?世浮解》 163 三 传世文献的记载 165 四 简单的考证 167 五 武王克殷五元素对照表 168 六 注释(1)——(29) 170 七 武王克殷日程概述 174 八 关于武王起兵日的确定 176 第八章 点评数版《中国历史纪年表》 178 第一节 十五条评判标准 178 第二节 试评数版有参考价值的《纪年表》 181 第九章 简论《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 187 第一节 传统编年史未被纳入视野 187 第二节 把脉公元前1046 188 ——满足武王克殷年的八项条款 188 第三节 揭开《古本竹书纪年》的面纱 190 一 撩拨世人心弦的《古本竹书纪年》 190 二 出土初释及版本介绍 191 三 《古本竹书纪年》五帝纪年考 192 四 《古本竹书纪年》夏代纪年考 196 五 《古本竹书纪年》商代纪年考 201 六 《古本竹书纪年》西周纪年考(至公元前841年) 209 七 公元前841年后的《古本竹书纪年》 215 八 多版本《竹书纪年》概览 215 第四节 简论《夏商周断代工程简表》 217 一 《简表》十八论 217 二 无以质疑的尧公簋 227 三 专家组的自我坦陈 228 原版后记 230 再版后记 232 |
历代编年史与夏商周纪年 除《史记》之外的我国历代编年史博稽群籍、悉正抵牾、依据正义、表里六经、资料翔实、且要简明、一破群盲、至公至正、备书纪年、准式万世。一旦经综合整理、去粗取精,她可弥补司马公在《三代世表第一》中“所次其年”,有助于夏、商、周纪年的研究。 东汉以来,历朝都有“囊括古今”的编年史,早期有汉末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后来有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胡宏的《皇王大纪》、宋元之际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代有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文献,都用干支纪年,对夏、商、周纪年作了明确记载。 |
一、 《皇极经世》是宋代学者邵庸毕生研究周易而自创的经天纬地巨著,创立了“元、会、运、世”一套有规律的纪年方法。129600年为一元,每元12会,各10800年。 每会30运,各360年。每运12世,每世30年。 本书参考了《皇极经世》的《经世之未二千一百五十六》至《经世之戌二千二百○七》,具体起止为帝尧元载甲辰(公元前2357年)至宣王元年甲戌(公元前827年),共51世1530年详列干支的纪年。 |
二、《皇王大纪》,南宋胡宏著,8O卷,所述上起盘古,下迄周末。前两卷皆粗存名号事迹,帝尧以后始用《皇极经世》编年,博采《经》、《传》,而附以论断。胡宏,字仁仲,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人称“五峰先生”。胡宏是南宋初期一位爱国主义和影响较大的进步思想家,他的理学思想对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书从第三卷至二十九卷详细记录着自黄帝至西周共和的纪年,前340年只记述诸帝在位年数,而从帝尧开始以干支纪年,除“间有论断”外,均以天干“甲”字开头,十年一记。如对商王的记载:太甲二十七祀甲戍。沃丁四祀甲申。八祀伊尹薨,百有余岁,王亲吊临,祀以太牢,塟之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十四祀甲午。二十四祀甲辰。二十九祀沃丁崩立弟太庚。太庚:五祀甲寅。十五祀甲子。二十五祀甲戍太庚崩子小甲立。…… |
在帝尧元载后的1530年中,笔者发现该书使用“甲”字开头的干支纪年132个,其中仅有三个疑似有误:分别是夏太康二十二载甲寅,被写作“太康二十载”;夏桀四十二载甲申被写作“四十一载”;周武王十八年甲申误作“武王十六年甲申”,属于自相矛盾。书中有90处只记帝王年数而未写干支纪年的,其中仅三处宜校订:夏扃“二十二岁王崩”应为“二十一岁”;商小辛二十一祀,误作“小辛二十六祀”;周武王十九年王崩,误作“武王十七年王崩”。在1870年的历史长河中,《皇王大纪》干支纪年222个,仅有6年文字记述不妥,且依自身的整体排列易于发现,准确率为97.3%,实属难能可贵。该书从30卷即宣王元年甲戌至八十卷周赧王五十九年乙巳年(公元前256年)的干支纪年与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完全一致,极具权威。 |
三、《资治通鉴前编》用《皇极经世》、《皇王大纪》之例,损益折衷,一以《尚书》为主。下及《诗》、《礼》、《春秋》,旁采旧史、诸子,表年系事(见254个干支纪年),复加训释。断自唐尧,以下接於《资治通鉴》,勒为一书。 其影印版中存在一些不难发现的问题,如:夏不降子扃元岁的“庚申”误作“甲申”、扃五岁之“甲子”误作“戊子”、《举要》卷一中的“壬申二十三祀,周西伯生子发。”应为“壬辰”等7处有误。 |
四、《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简明中国通史读本,初刻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二百余年中,刊刻了20余次,并译成外文,传播海外。影响巨大。《纲鉴易知录》能够久刻不衰,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是它“简明易知”。古代史籍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二十五史部帙浩繁,难以卒读。而《纲鉴易知录》恰是一部国史精华的荟萃。它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不尚玄奥,不敷铅华,年经事纬,力求平实。有一编在手,犹如诸史于胸。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对林林总总的众多史籍,《纲鉴易知录》不失为一把入门的钥匙,一个登堂的阶梯。 |
《纲鉴易知录》自尧甲辰元载至西周共和元年使用的纪年,共用225 个干支,其中仅有舜崩于癸酉年,其后的第二年应是“乙亥”年,误作“乙卯”,其余224个干支纪年全部准确无误。1959年,施意周先生的点校版,对其干支进行了公元纪年换算,换算结果中221干支换算无误,如禹元岁丙子为公元前2205年、商汤乙未十有八祀(商元年)为公元前1766年、周武王十三年(西周元年)己卯为公元前1122年。仅有4个干支换算有误,分别是夏启元岁甲申误算为公元前2196年(实为公元前2197年)、夏启二岁乙酉误为公元前2195年(应为公元前2196年)、夏槐(芬)元岁辛酉误为公元前2041年(应为公元前2040年)、周康王十二年甲戌误为公元前1076年(应为公元前1067年)。换算准确率为98.2%。 该书自卷七至卷九十二记录西周宣王元年甲戌(公元前827年)至元代的史实,又续《明纪》十五卷,编年纪事至“丁亥(公元1647年)五月大清兵定鼎顺天”止,期间2474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所记相同。 |
除上述史籍外还有《文献通考》《册府元龟》《混元圣纪》《通鉴外纪》《路史》《通志》《佛祖通载》等众多典籍均记录了三代的史实及其纪年。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成书于1767年秋,全书120卷。“是书排辑历朝事迹,起自伏羲,讫于明代,编年记载”,居“以昭万世法戒”的权威地位。她以《通鉴纂要》为蓝本参稽各种书籍加以增订,包括《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纲目》《通鉴前编》……以及一些先秦的经、子、集部等。其书简明切要、资料翔实、取材丰富。取材必选其精,叙事必撮其要,上起伏羲、神农、下至明末。是我国一部囊括古今的编年纲目通体史。其“纲目相从,目所不及者,则别为分注于其下。而音切训诂,典故事实,有关考证者,亦祥列焉。文成数万,其指数千,而于系统年表,予夺进退,悉准至公、至正书年。”“凡向来怀铅握椠qiàn ,聚讼不决者,一经烛照,无不得所。用以斥彼偏私,著为明训。而千古定案遂无复低昂高下于期间。”该书 “集史学之大成,实足表里六经,准式万世。”“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此非一时之书,而是万世之书。” |
该书从公元前841年——公元1661年共记载我国中原地区发生了146次日食(其中周代37次),将其换算成公元纪年,再查《中国5000年日食表》,无一查否。 该书公元前841年以前的1530年间的干支纪年无一不在有序循环线上,所用218个干支100%准确。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于《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丁亥秋”共抄两部:一部存于宫中御花园的摛chī藻堂,一部藏于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毁于火)。手抄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现存一部,深藏秘宫,少有人知。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前一、二、三卷记述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共和元年的史实,以下117卷记述史实到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的十一月初八。将该书自公元前841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逐一对照完全一致。书的最后写道:该书是“据事直书”“炳若日星”“万世永为定案云。”她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学界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我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国之宝。所以人们对官修《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给予高度评价。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前一、二、三卷记述了三皇五帝、夏商周至共和元年的史实,以下117卷记述史实到清顺治十八年辛丑年(1661年)的十一月初八。将该书自公元前841至公元1661年的2502年的干支纪年与《中国历史纪年表》逐一对照完全一致。书的最后写道:该书是“据事直书”“炳若日星”“万世永为定案云。”她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学界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我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传国之宝。 历朝都有“囊括古今”的编年史,早期有汉末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后来有宋代邵雍的《皇极经世》、胡宏的《皇王大纪》、宋元之际金履祥的《资治通鉴前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清代有吴乘权的《纲鉴易知录》《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等文献,都用干支纪年,对夏、商、周纪年作了明确记载。 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文献的明确记载,又逢天时,无知者的:“我国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都是模糊不清的。”“国史自公元前841年始,此前无文字记载,只有传说。”可休矣! |
本帖从57楼陆续推出的《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由第1周期——第79周期)是精准解读历代干支纪年的一把万能钥匙。 人们欲解读公元841年以前的干支纪年,需依据本人的《夏商周纪年表》;欲解读公元841年以后至民国的干支纪年必须翻阅现行《中国历史纪年表》。 而本帖推出的《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不但能解读公元841年以前的干支纪年,还能准确解读公元841年以后至民国的所有干支纪年! 正确使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只需具备基本历史常识,如夏朝17王、商朝28主、西周武王至周厉王10王等,能够写出60干支岁次。可查本人的《夏商周纪年表》和《中国历史纪年表》获取,可从网上搜索,最好是自己轻松地写出来。 手持《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具备基本历史常识、凭借60干支岁次,所获得的干支纪年的公元纪年准确无误。(从前2697年——公元1949年) |
例1:查古文献中的“夏禹元岁丙子”是那一年?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9周期: 始于虞舜39载,甲子,前2217年,截止于夏仲康2岁,癸亥,前2158年。 “夏禹元岁丙子”必居期间,且是其中的唯一。 查看手中的“60 干支岁次”(60花甲子)是: 甲子(前2217年)、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 、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 其1号“甲子”是公元前2217年,那第13号“丙子”是公元前多少年? 无需智商,会数数就行。公元前的纪年是自然数递减,这“丙子”年定是前2205年无疑。 |
本帖推出的《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不但能解读公元841年以前的干支纪年,还能准确解读公元841年以后至民国的所有干支纪年! 手持《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具备基本历史常识、凭借60干支岁次,所获得的干支纪年的公元纪年准确无误。 其例1:解读“夏禹元岁丙子”(夏始年)是公元前2205年。 例2:解读“成汤十有八祀乙未,王即位于亳,国号商。”是公元前哪一年? 大家共知的历史常识是“商汤赶走夏桀。”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16周期: 始于夏桀22岁,甲子,前1797年,截止于商太甲16祀,癸亥,前1738年。 “成汤十有八祀乙未”必居期间,且是其中的唯一。 “60花甲子”依然是:1甲子(前1797年)、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 、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32乙未, 其1号“甲子”是公元前1797年,那第32号“乙未”是公元前多少年? 无需智商,会作减法就行。这“乙未”年定是(1797-31=1766)前1766年无疑。 |
本帖推出的《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不但能解读公元841年以前的干支纪年,还能准确解读公元841年以后至民国的所有干支纪年! 手持《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具备基本历史常识、凭借60干支岁次,所获得的干支纪年的公元纪年准确无误。 其例1:解读“夏禹元岁丙子”(夏始年)是公元前2205年。 其例2:解读“成汤十有八祀乙未”(商始年)是公元前1766年。 例3:解读“周武王十三年己卯,武王克殷,天下宗周”是公元前哪一年? 大家共知的历史常识是“武王伐纣。”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27周期: 始于商纣王18祀,甲子,前1137年,截止于周康王元年,癸亥,前1078年。 “周武王十三年己卯”必居期间,且是其中的唯一。 “60花甲子”依然是:1甲子(前1137年)、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 、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6乙卯, 其1号“甲子”是公元前1137年,那第16号“己卯”是公元前多少年? 无需智商,会作减法就行。这“己卯”年西周元年定是(1137-15=1122)前1122年无疑。 |
本帖首次推出的《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解读公元841年以前的干支纪年得心应手,还能准确解读公元841年以后至民国的所有干支纪年? 谁会相信? 明天见。 |
今天解读公元841年以后的干支纪年 例4:解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之“周幽王乙丑六年十月辛卯朔日有食之。” 周幽王乃周宣王之子。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33周期: 始于周幽王五年,甲子,前777年,截止于周桓王二年,癸亥,前718年。 “周幽王六年乙丑”必居期间,且是其中的唯一。 “60甲子”依然是:1甲子(前777年)、2号乙丑。 其1号“甲子”是公元前777年,那第2号“乙丑”是公元前多少年? 不用动脑,可直接写出:“周幽王乙丑六年”是公园前776年。 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周幽王六年乙丑确为公园前776年。 查《中国5000年日式表》44页记载:公园前776年9月6日8时52分辛卯却有日食发生。(洛阳、西安地区) |
今天解读公元前841年以后的干支纪年(更正)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妙用例5: 解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之“秦始皇庚辰二十六年,灭六国,并天下。”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42周期: 始于秦始皇十年甲子,前237年,截止于汉文帝二年,癸亥,前238年。 “秦始皇庚辰二十六年”必居期间,且是其中的唯一。 “60甲子”依然是:1甲子(前237年)、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 、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 秦始皇十年甲子,是前237年,“秦始皇庚辰二十六年”是公元前的哪一年? (237-16=221)前221年。 查《中国历史纪年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庚辰,本年秦统一全国。”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妙用例6: 解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之“汉武帝元狩六年甲子。”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44周期: 始于汉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前117年,截止于汉宣帝神爵4年癸亥,前58年。 “汉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即公元前117年。 与《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所载一致。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妙用例7: 解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之唐宗、宋祖。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五十载:“唐太宗文武皇帝,帝名世民,高祖次子,丁亥贞观元年,晋爵秦王、立为太子,遂传位焉。”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56周期: 始于隋文帝仁寿4年甲子,公元604年,截止于唐高宗(李治)龙朔3年,癸亥,公元663年。 “唐太宗丁亥贞观元年” 居期间。 “60甲子”永恒排序依然是:1甲子(公元604年)、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 、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24丁亥。 唐太宗丁亥贞观元年(604+23=627)是公元627年,查表无误。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七十二载:“宋起太祖建隆元年庚申。太祖皇帝,帝姓赵氏,名匡胤。”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61周期: 始于唐昭宗(李晔)天佑元年甲子,公元904年,截止于宋太祖(赵匡胤)乾德1年,癸亥,公元963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 居期间。 “60甲子”永恒排序依然是:1甲子(公元904年)、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 、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57庚申。 “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904+56=960)是公元960年 。查《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其结果相同。 |
《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的妙用例8: 不查《中国历史纪年表》,仅用《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确定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的发生在何年? 本《中华干支纪年周期表》第77周期: 始于清穆宗同治3年甲子,公元1864年,截止于民国12年,癸亥,公元1923年。 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的发生年份居期间。 “60甲子”永恒排序依然是:1甲子(公元1864年)、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 、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31甲午、35戊戌、37庚子、38辛丑。 中日甲午战争(1864+30=1894)发生在公元1894年; 戊戌变法(1864+34=1898)发生在公元1898年; 庚子赔款(1864+36=1900)事发公元1900年; 辛丑条约签于(1864+37=1901)公元1901年。 |
尊敬的@清乐钱平寿君,您好祝您虎年大吉,虎虎生威。 今日方见到您的帖子,抱歉为能及时回复。 关于“则禹即位于公元前2224年。”《北宋邵雍夏年表》中确有如斯记载。 而《历代通鉴辑览》则载:“丁巳三十有二载(公元前2224年),命禹摄位。” |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卷二 夏起禹丙子,至桀甲午,凡十七王,十四世,四百三十九年。其桀之乙未两系于夏、商之代,纪数则属于商。 按:夏自禹元岁公元前2205年(丙子)——桀五十二岁公元前1767年(甲午),十七王,十四世,有王无王439年。 夏后氏大禹《史记》作帝禹。 姒姓,颛顼之孙,鲧之子,生于石纽,谯周《蜀本纪》:“禹本文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广柔废县在今四川茂州汶川县西北,地有石纽村。《元和志》;“禹所生处。”相传禹以六月六日生此。今以《蜀纪》《元和志》为据。长于西羌,今洮岷松茂,古为西羌。封夏伯,故曰伯禹,天下宗之,故曰大禹。 丙子元岁(公元前2205年),王即位,国号夏。 王即位为众所归,乃即天子位,因所封国为有天下之号,以金德王。 都安邑。今山西解州夏县北有安邑故城,禹所都。《帝王世纪》:“禹先封阳翟后,都安邑。” “摄位”有别于“即位”。古鄙人之《夏商周纪年表》采纳了“禹元岁公元前2205年(丙子)”的观点。 |
关于“汉建宁五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 汉建宁五年为公元172年”。查表汉建宁只有4年,公元172年是汉熹平元年壬子。 |
关于“晋永嘉三年为公元311年”应是晋永嘉五年辛未为公元311年。“晋永嘉三年为公元311年”应为公元309年。 至于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碑》,见汉建宁五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 汉建宁五年为公元172年,晋永嘉三年为公元311年,由此上推,尧即位年应为2721-311+1 = 公元前2411年。其中必然有误。谢谢您。 |
更正:“抱歉为能及时回复”为“抱歉未能及时回复。”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