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田野考古将上古历史逼到了十分尴尬的角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田野考古将上古历史逼到了十分尴尬的角落[第10页] |
作者:向秋多吉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其实关于三星堆三号坑,说成是预测,我都没有上岗上线。 这些其实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只不过有些情况 并没有开挖,没有公布,因为之前的一些专家的错误判断,现在的技术推翻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三星堆要新开挖,由于良渚,凌家摊,石峁城的陆续出土,华夏文明的真相渐渐为人所熟知,因此三星堆也不再神秘 了。 抛开了中原文化技术 介入的那个枷锁,三星堆的什么外来说,什么西方说,什么夏人逃入说,什么古蜀原地说,都已经不是什么探讨的必要了。 有网友说仅凭几张贴图说明什么,其实就真的说明了什么。只不过我无法提供更多的资料和相关研究报告而已,我们民科都算不上,但是喜欢拿 证据说话。 |
终于明白 了与那帮人的分歧在哪里了。 他们居然还在用古史里的记载作为依据,因为夏桀流放于南巢,作为了论证依据。 可惜,如 古史如果没有相关考古证据出土的话,都要打个问号。 夏朝的核心还是禹的部落,所以从夏都展示的文物来看,仍然是属于原始的大锅文化,所谓的鼎盛,其实就是鼎里面装满了食物这么简单,追其早期形态就是当日的猎物和食品丰厚,鼎都装满了,足够大家吃了。 鼎不仅是夏的权利中心,更是日常用具,而这个文化的祭祀手段也非常单一 ,就是将祖先的名字刻在鼎上,然后祭肉。没有那种祭祀等级层次之分。 然而三星堆情况 不一样,祭祀坛上,上中下层,层次分明,以持蛇为祭,不是开锅煮肉,两者文化不同,文明程度差距很大。 |
目前 考古的遗址情况 来看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从七千年起,每过三百至五百年,就出现一个遗址接替,但是到了四千年这个点上,却出奇般的少见,也就是大多数五千到四千五百年的遗址都终止在四千年左右这个结点上。 而这个结点接替的遗址却几乎找不到,目前也就二里头刚好接上这个往,但是二里头的建造情况,甚至还比不上比之早三百年的石峁古城。 所以二里头最早是被怀疑为夏都,然后又有人提出可能是早商,直到更多的文物出土,和水书先生解读文字后,才被正式定义为夏都之一。 然而夏朝灭亡差不多是三千五百年左右的事,于是找找三千五百年的遗址就可能与夏人有关,然后眼光看了到三星堆一号坑断代上,然后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 下开始切入。 |
四千年左右的遗址极少造成了虞夏之间的断代,这个断代一两百年的空白期中,把中原文明当成是华夏文明 ,而华夏文明被一直认为是与夏有关,其实从良渚,凌家滩,石峁,三星堆,包括长江一线的遗址来看,都能证实,华夏与夏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况,这些证据已经逐渐完整的时候,从石峁的金字塔,到三星堆的祭坛,没有一个鼎,没有一个吃喝玩乐的青铜器。 所以夏朝与华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夏和商其实属于同一个文化范围。 |
此为二里头陶文 此为贵州的水书。 水书的连山易基本上确定是夏文化一的部分,也已经鉴定为比甲骨文更早的古文字。 这些我先前不放出来,只是不想让那帮人脸更肿而已。 而且更为可贵的是: 两者古太极图是一致,所以二里头文字算不算夏文字,连山易算不算夏文化,这些已没有争论的必要,想必如果没有水书去解读二里头陶文,那么二里头夏都的名号恐怕都无法坐实。 |
从各个方面的遗址统计上看,无论南北,会发现一些共同点: 虽然技术上有先后,但是当存在于和平时代时,各个遗址之间的产品技术代差是弥补的,也就是没冲突之前,各个族,各个文化都在和平友好的交易和交流中,同时技术也会飞速的在那个相关的年代中普及。 就好比五千多年前的彩陶技术,在和平时代基本没有代差,但是当发生战争冲突后,代差就渐渐出现。 无论是陶器,青铜器,都并非是各地开花,更大的可能是单一发展,然后通过交易中传播开来。 然而三星堆青铜器与中原青铜器之大不同,个人认为三星堆青铜器应该另有个来源点,特别是是如何从小件进步到青铜人像这个过程,很有可能由此线索得到中国青铜器源头。 |
资料里写得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一号坑出土的可以类比的是玉器,与二里头出土的一致。 夏都二里头断代是四千一百年左右。 我们来类比一下: 这是二里头出土玉器。 这是三星堆出土玉器。 那么四千一百年前的玉器为什么与青铜器相关呢? 原因是在安徽凌家摊出土玉器后,关于玉器打孔的情况 直言需要有成熟的青铜工具来完成。 那我们又类比一下凌家摊 玉器打孔情况: 关于玉器打孔以前类比过,重点不在于有无孔,在无青铜器时代,打孔非常粗糙,边沿不均匀。而青铜工具出现后,孔变小,边沿规则。 三星堆一号坑玉器的类比中就直接可以看出三星堆青铜工具成熟的年限。 |
证据二: 石峁古城浮雕,距今四千三百年到四千年之间,首先能雕成这样必然逃不过金属工具,然后以前的皇城台,现在叫金字塔,而且发现了房间,是祭祀为主的地方。 能在祭祀体上的浮雕的,要不是联盟,要不是族群分支。 然而这个四千多年前的雕刻正是三星堆祭司使用的面具。 简单讲,最先是存在青铜面罩用于祭祀,然后祭司死后,才出现青铜人头像纪念。 可以类比中发现,如果没有成型并使用的青铜面罩,则不可能出现石峁古城祭坛上的雕刻。 包括后来的金面罩,几乎形状上并没有改变。 如果你非要说四千年前三星堆人是先用石头面罩贴在脸上祭祀,也拿你们没办法对不。以古史帮不要脸的尿性,什么样的论断出来都不奇怪。 |
我们看上述的考古报告里,其断代的方式 并不以坑的年限作标准,也没有以象牙测出年代,而是以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容器作为类比。 如果用二号坑作类比,那么更早一点的一号坑当然就不能作为断代依据,于是我们看到中原专家们的定义是这样的,一号坑里青铜器物件小,粗糙,不成熟,等等。 但是当我走入一号坑里出土的近十个青铜人头像时,我所看到的与中原专家们描述的完全不一样。 如果有时间大家可以去三星堆亲自看看,青铜人头像排列开来,可以说每一个人头像都有不同,不仅是长相的差别,还有更细微的神态差别。 那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青铜头像,都不是一个模子里批量搞出来的,要知道那个时代三千年以前,要做到画上画出神态的不同都极为少见,更不要说青铜器制造成那样的水准。这种工艺水平中原地区要到战国时才有。 当时这个考古报告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是用类比法,而且是用完全与三星堆青铜器没太大关系的青铜空器作类比。 |
石峁古城挖开了神秘的祭祀房间后,是继三星堆之后,再一次证明了山海经的真实性。 石峁古城的出现的时间其实很蹊跷,颛顼是黄帝第四代,大约是四千五百到四千三百年之间的人物,但是刚好是颛顼帝的结尾就是石峁古城的开建。 而在四千三百年到四千年这个过程中,按上古史里的排列是尧舜禹的时代,而这个古城结束时又是禹的时代才开启。 然而我们看到,石峁城原先以为的皇城台,其实是一个阶梯型祭坛,而且整个城里有被推倒后重新堆砌的情况,比如梁石压在墙底。 然而这个史上无记载的城,反而能在山海经里找到根据: 大荒西经:天及大水泉,颛顼死即复苏,这是描写的共工氏蓄水攻颛顼。 有禹攻共工国山。 这是描写共工氏打败颛顼后建立国都石峁城,石峁城其中心祭坛就是山体顶部,经历百年包括周围的卫星城,受到第一个禹部落的攻打。 大荒北经: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 这是描写禹杀相柳后,三仞三沮,将石峁城重新翻新了三次。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石峁城有些地方是重新推倒堆砌的。但是工共氏在正史中是几乎消失了的,所以石峁城也跟着共工氏一起被删掉。 |
其实石峁和三星堆是华夏文明最后的闪光点,经历两百年的空白期,很多文化技术都断代,比如玛雅的历法,也是华夏文明历法,如果没有南美考古,恐怕我们永远都不知道这一点。 唯一幸存的是八卦,河洛,两百年后的夏朝人,已经不太懂得如何直接运用,只能通过文字将一些现象和规律总结出来,套上八卦的相,然后就是我们熟知的连山易。 到了商代,在连山易的基础上修正成了龟藏易。 周代在总结两代易学的基础上创作出周易,这才是后华夏的中原文明思想的产生。 可以说自此后,中国地盘上的人民,通过易了解八卦,从而开启智慧。 纵观全世界的其他文明,也许有奇迹,也许有艺术,也许有经论,但是相比华夏的八卦河洛,在精神层面上差距太大了。 前几年有一些美国所谓的学者,专门跑来中国取经,看看中国人是如何起来,特别是精神文化方面,国内一帮不明真相的人,热情的接待了他们,给他们讲我们老祖宗的智慧。 他们回去后制订了一套对付传统文化的方案,紧接着,这几年就有国内学者开始诋毁传统文化,说阴阳五行是伪科学,说中医是伪科学,妄图从青年人精神层面上就建立起白人至上的原则。 问题是国运在那里,他们是学不懂的。 |
我发这个贴子,是希望大家通过对考古出土的情况 ,对历史有一个全新的概念,也许在很多人眼里,一个国家的希望是建立在什么科学,什么实体,什么制造,等等,网络上这类言论也很多,其实一个国家的希望在于自信和体制符合时代特点这两方面。 从目前石峁的中国金字塔都已经出土后,原本应该骄傲的华夏文明,在如今很多人眼里,比不上这,比不上那,比不上左,比不上右。 原本已经是非常强大的体制建设效应,内心的自卑却一直看着小日本的技术,美国的福利,其实对于国人信心的问题,韩国反而是最清楚 的,不惜用最没有道德和最没有智慧的办法去吹牛,都想韩国青年人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 西方非常惧怕的就是中国的古文化,用尽一切办法想要压制,篡改,特别是西方所谓的希腊科学萌芽以及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的回答,简直可笑到极点。 中国并不是没有体系的科学,而是中国科学的方向与西方是不同的,世界上第一个对风定级的先辈,不仅是一个领域的科学家,而且是七八个科学领域的大家,因为中国古代科学并不像西方去定义一个学术的框架,而是先学好总体规律,然后再开始分支研究。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并非是所谓一闪即过,比如明朝时就已经有超越后来八国联军的火器,而且明末还出现坦克,到了清代,这些就全没有了,原因不在于没有科学家,而是在于体制落后于时代,科学家的研究成了谋反的证据,是王朝体制的制约才让科学一闪即过。 因为中国自周后历朝历代不需要对外抢掠就能生活得很好,重心都在约束内部的反叛,而西方人的科学发展并不是什么思维体系上,而是从抢掠的需求中提升的。 如果西方的什么希腊哲学体系真的是科学产生的原因,那么很多科学发展就没有争论的必要了,比如生物科学要不要作人兽杂交实验,比如基因研究要不要发展到通过改变基因而强化人类,比如克隆人要不要实现,比如人工智能要不要实现,这些问题出现即代表引导科学的思想体系混乱而不成熟所导致的。 中国历史上在春秋时代就有能以假乱真的跳舞机械人,还有公输班那样的机关天才。但是在科技树的技能点上,从来没有乱过。 中国从来不缺科学体系学说,也不缺科学家,但是每一次王朝的更替就会毁灭一次。 比如说记载的秦始皇陵里有会飞的金雁,这玩意 如果是真实的那么,鲁班搞出一个在天上飞了几天的木鸟也就不会是假的。然而自刘邦禁止机关术后,这个学术 系相当于就陷隐没了。 中国思想理论的源头就是通过观察自然而总结出来的规律 ,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只发展到农业够用就可以,要论现代西方所谓的学术分类,除了一战后的分类正式超过中国古代,之前,他们的所有学术,中国历史上都记载出现过,但是都随着历史而消亡,就好比说,如果不是汉末乱世,三国里的诸葛亮敢搞什么木牛流马?敢搞什么连射弩?还有传说中他老婆黄月英搞出来的机械玩意,说明这些学术 当时并没失传而是体制不允许。 就好比清朝不允许发展火器一样,并不是不能发展火器。 由于没有正确的历史观,导致国人对自己的历史一直都处在盲区。 |
我们看 一下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机械装置的一部分,其基本构造来讲,将一系列部件构架起来,可以存在一整套机械化制品。 最为直接 就是车辆和一些传动装置。 然而这四千年前的陶寺最新出土的两样东西,让人不解: 这个出现于陶寺晚期墓中,而且: 玉和铜粘在一起, 带于手腕,两者孔径相当。这是最早的铜和玉的接合工艺。 问题来了,从轮器上看,很单薄,不可能做成机械化,但是仅仅说它是礼器,又显得很怪异。关键是还排除了是装饰品的可能性。 从这两者的粘合成器上看,运用青铜作为物件组合小件,部件的技术和思路至少 已经成熟,区别的只是其用途而已。 早期青铜器除了祭器,礼器,容器之外,包括三星堆出土的疑似部件,及陶寺晚期的这些铜器,可以看出,四千年前已经有青铜组合成器的条件,那么出现简易的青铜组合机械也是完全 有可能的。 至于发展到了战国时期,更复杂更大型的青铜机械才有成型的思路条件。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殉葬用的“俑”,据《礼记·檀弓》,孔子“谓为俑者不仁”。郑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皇侃疏:“机械发动踊跃,故谓之俑也。”孔颖达正义:“刻木为人,而自发动,与生人无异,但无性灵知识。”又《孟子·梁惠王》:“仲尼日: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焦循《孟子正义》:《广雅》引(张揖)《埤苍》云:“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为其像人者,谓为其像人之转动跳踊也。”可见木“俑”就是由简单机械发动能够自己转动跳跃的木人。 如果说列子里记载的偃师是科幻,那么孔子亲自写下的始作俑者,应该不是假话。 而且这些并不是孤例: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裴注引傅玄记“天下之名巧”扶风马钧“三异”,其三为:“设为女乐舞象,至使木人击鼓吹箫;作山岳,使木人跳丸掷剑,缘檀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暑,春磨斗鸡,变巧百出……马之巧,虽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① 古代机器人有一部分也用于杀伤敌人,如明代焦周著的《焦氏说槽》中记述:“近有发陆逊墓者,丛箭射出。又闻某墓,木人运剑杀人。”此外,在《史记》、《山海经》及赵无声的《快史拾遗》等书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古代机器人的程序桉古籍记载大致可分为固定程序的和可变程序的机器人。 稍后,还有一些佛经提到“机关木人”,如西晋月支沙门法护译《生经》卷三《佛说国王五人经》第二,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第四之二,东晋译本《华严经·菩萨明难品》第六,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解了诸法释论》第十二等等。初期的佛教传扬不易,所以常依附于黄老道教而行。两晋时期为格义佛学盛行之际,在当时的先秦古籍中,必定已经有了类似机器人的说法,才会在翻译佛经时出现这个术语,否则人们是难以理解的。 到了三国时的机械人已经不是跳舞了,还有运剑杀人的记载。 用我们现代的科学发展的情况作为一种对比分析,一个技术的发展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的产物,不可能突然出现,在春秋之时的机关木人,至少需要几百年的技术积累才能达到,而且还要作出那 么复杂的动作。 而几百年前的技术又是由众多的机械装置技术成熟来实现的,那么推到夏商代必然也有就相关的技术。 当看到山海经里记载的成汤伐夏时,夏耕之尸断首不死时,想想运剑杀人的机关木人,真的还以为这是传说?不可信? 如果夏耕之尸这样的描述是机关木人,那么刑天,相柳,又是什么?真的是怪物吗? |
马王堆出土《五星占》,2000年前精准算出行星轨迹,外国专家慌了 中国古人自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重视占卜,人为了预测凶吉都会去占卜。但每一时期的占卜有一定差别,先秦时的占卜以殷墟遗址出土龟甲牛骨头为主;但汉朝以后,则以星象星宿转变来占测吉凶,因此占星术在汉朝比较发达。但也由于这样,古人从占星术中总结出了宇宙空间的形状、星宿的转变,也就是后来的天文学。 经科学研究证明,《五星占》所记述的金星周期比今天预测的只存在0.48日偏差,偏差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土星的运行周期比今天预测的只存在1.09日偏差;其精准度让人诧异。 如此周密准确的五大行星运作记述,在那时候沒有高精密天文学仪器设备的状况下是不能想象的据史料记载,《五星占》的內容是战国《甘石星经》的內容,比全球最开始的科学家伊巴谷还早2个新世纪! 《五星占》的发觉再一次证实了古时候中国老百姓的智慧,精确的信息,比西方国家近现代科学家的计算提早了进二千年!因此说更改了全球天文史并不太过。西方知名权威专家听到中国出土这部失传已久古书改变全球天文史后,外国专家惊慌失措高呼:这不太可能,沒有仪器仪表它是絕對不可能计算出来的。无论相信不相信,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
马王堆还出土了这个更逆天的《天文气象杂占》,直接画出了十几种慧星的样子,及相关周期,科学认为要观察这些慧星至少 需要六百年,更逆天的是如何知道这些慧星的具体形象,要知道今时天文望远镜才能看清楚与帛书上对比高度一致,如果这要是在玛雅或苏美尔出土的话,百分百被认为是外星文明存在的有力证据。 有法国人写的《中国天文史》里就说,就凭这个,中国文明的历史绝对超过五千年。 |
如果没亲眼看过这些出土的逆天文物,恐怕不少人还在相信西方那套毁灭华夏文明的说法,要知道这些帛书的重点并非是天文,而是占星术,而占星术的核心是跳不开阴阳五行学说的。 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科技,而是中国人对中国古代的科技并不了解,可以说很多逆天的文物国家都没有真正的公开过,就像马王堆里的帛书,还是日本人先去公开宣传,然后才是国家相对公开,这其实并不是对中国文化的保护,反而是让国人对中国上古时期一直停留在原始,野蛮,像电视里演的黄帝战蚩尤时那样,半裸着身体,拿 着原始的木棍加石斧。 要知道黄帝战蚩尤时已经有金属兵器了,已经有分工明确的城市了,已经有贸易发达的商业文明了,而之后的颛顼与共工大战时,已经出现金属部件及金属与玉的合件,已经出现了非常精美的黑陶,已经出现了规模庞大的城市规模群。 只不过四千年之后,这一切似乎在重头开始。 |
这里我们再看一下,同样是汉代的刘安和其门客共同创作的淮南子里的一篇,从中可以看出汉代时的神,与现代我们认为的神,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中一篇这样写道: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乘云车,入云霓,游微雾,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珍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 这个冯夷与大丙是神话传说中得道而能御阴阳的大神。 汉代时的大神与后来神话里的神不同,后来的神话体系里神是直接驾云飞的,但是汉代时,神都是要乘云车的。 无独有偶,在抱朴子里也提到,瑶池非羽轮车不可达。 差不多汉晋时代里的神都是乘云车之类,再看其描述为进入云层中,在微朦的云雾中飞行,登上高处能到达无穷尽的地方,在霜雪中没有痕迹,在日光下也没有阴影,像旋风一样环绕,像羊角一样弯曲上升。 飞过高山大川,越过昆仑山顶。 而且汉代时候的羽人: 后世基本上没有了,这说明当时的文化思想上与唐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甚至 可以说汉时的神话记忆和认知完全消失了。 汉时的大神所乘云车,也许并不是想象, 而是亲眼所见,只不过将这些现象与神人接合在一起,那么马王堆里出土的那一系列无法解释的内容,是不是也与这些神人有关呢? 一个仪表都没有的时代,如何将慧星如亲眼所见一样画得如此精确,有一点可以确定,肉眼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云车里就有可能。 |
这个玩意 在正史中是找不到记载的,但是偏偏又是山海经,里面有几次出现,这是不是再一次让人感觉 到玄幻,原来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竟然一直被出土文物所证实。 山海经,海外西经:大乐之野。 夏后启于此儛九代。 乘两龙。 云盖三层。 左手操翳。 右手操环。 佩玉璜。 在大运山北。 一曰大遗之野。 在出土的陶寺的青铜器中,除了此铜玉相联之环,也有单独的铜环,玉璜那就各处都有出土,很常见。 |
东方扶木,三星堆出土,而且山海经里也描述得十分细致,分别由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中各有描写。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处于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却被定义为海外东和大荒东呢? 是不是说明了在神树再以东的广大地区,当时并没有文明存在,也就是成都平原是比东边的更早进入文明? 那么更东边的五六千年的城市遗址又如何解释呢?个人认为目前 三星堆的这个神树有可能是传说中的扶木的一个仿制品,是一种图腾,而非真实记载里的扶木。 这个青铜树的原型应该是传说中的蜀中建木。 |
凌家滩炸掉的巨石阵,比英国宣称的假巨石阵还要早一千年: 不仅出土了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等,还发现了各种大型祭坛、墓地甚至还有包围红烧土的“护城河”,遍布整个裕溪河中段北岸,说明凌家滩遗址绝不仅仅是古人群居的小部落,而是一处宏大的文明城邦。它留下来几个至今未解的谜团,比如说凌家滩有座“巨石阵”,比著名的英国巨石阵还要早了1000多年,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多被炸毁。被毁之前它们最高能达八九米,5300多年前还是新石器时代,古人是怎么将如此高大笨重的巨石开采出来,并雕刻成石柱的?目前还仍然无法解释。 这是四千三百多年前的陶寺观相台。凌家滩巨石阵比之早整整一千多年。 |
这两个小玉人以前也贴过,别小看这个不太起眼的,包括玉人、玉猪、玉龙、玉鹰等等,其技术有多逆天呢?有件国宝级玉人,双手举于胸前呈站立姿势,有对钻的小孔。就是这个小孔让一众专家抓破脑袋都想不明白,古人到底是怎么办到的!小孔不是耳朵上那个,而是位于玉人背部,肉眼不可见,专家用显微仪器测量,这个小孔直径仅有0.1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内部摩擦痕都十分规整、平行,没有交错乱痕,圆度误差在几百分之一微米以内。我们现代科技要达到这种效果,只有一种方法:激光打孔!那么古人到底是用什么工具打出来这个孔呢?实在无法想象。 其实说金属工具都是十分保守的,工艺水平是对文明是一个侧面的证据。 |
这是件玉龟,由背甲和腹甲组成,肚子里面还有一块玉版,上面刻着八角星形图案。玉龟含玉版,《黄帝出军诀》中有记载,《周易·系辞上》又有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洛水出洛书,由神龟背负,那么答案就呼之欲出了,这应该就是流传几千年的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是上古传下来的神秘图案,蕴含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被誉为"宇宙魔方"。传说伏羲得到河图领悟出五行八卦,蕴含天地万物发展规律,而大禹得到洛书,成功治理水患后将天下分为九州。 此玉版长11.4厘米,高8.3厘米,两面共打孔22个,内琢刻八角星纹,有人说它代表星象、历法,也有人说它就是代表数字起源的数字卦。它似乎就是个很简单的圭状纹饰,但细研究下来,又好像蕴含着一套复杂的系统。它采用五进制,将各个线、点、圆互相联系起来,千变万化,很多专家从洛书的角度理解,推理出四方五位、八方九宫、八卦、五行、节气等,每一套组合都严谨契合,包罗宇宙万象!似乎看出来一些端倪,但又产生更多疑惑,看不破参不透,几千年传下来玄妙无穷的寓意图案,想完全破解几乎不可能,毕竟其背后真正的解读方法早已失传了。 从伏羲演八卦,到凌家滩的这些出土证据,可以证明由伏羲至帝俊的华夏文明是真实存在过,而且技术工艺到天文历法,演算工具,观测台,都完全具备,那么同时现在我们唯一没有搞明白的就是华夏文明消失之谜。 |
在山西还有一个东下冯文化,其所在时间在三千九百年至三千五年百左右,与二里头相当,其出土的文物也与二里头一致。 从时间上看,当时也被认为是夏都,认为是夏朝君主启率众从阳翟西迁到夏(华夏族故地),建都安邑。 其遗址中也有城市化的情况 ,有城墙,但是这个遗址出土相关资料不多,为什么夏都要定要二里头却没定在东下冯,恐怕有很多情况 并未对外公开 。 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晚于陶寺几百年的东下冯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其文明丰富程度其实还有退化的现象。 |
汉墓里雕刻的九尾狐已经找到真身。 在汉代时的九尾狐是这样的: 然而 在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曹植还真的遇见过一次,并且有记载: 《三国志》都没有收录这方面的任何内容,只不过这件事情还是没能逃过后世的史学家裴松之的眼睛,他将这件事情,完完全全的写入了自己的《三国志注解》当中,以至于被昭明太子又收编到《文选》之中。 《上九尾狐表》 黄初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于鄄城县北见众狐数十,首在后,大狐在中央,长七八尺,赤紫色,举头树尾,尾甚长大,林列有枝甚多,然后知九尾狐,斯诚圣王德政和气所应也。(《全三国文》引《开元占经》卷一百一十六) 这里面描述的九尾狐与汉墓里出土的差不多,体型很大,像树枝一样的尾而且又大又长,这就完全否定了人们想象中的九条尾巴的状态。 然而这个大狐狸还真找到了真身: 鬃狼(学名:Chrysocyon brachyurus):是犬科 鬃狼属的一种珍稀的动物,肩高74-78厘米,头体长1.2-1.3米;体重20-23千克。有长长的金红色的“外套”, 在体侧皮毛是红褐色,而在背部和腿部为黑色,在尾巴尖部、喉咙处为白色,与众不同的鬃毛可以竖起,当遇到危险或准备进攻时,鬃狼会扩大身体轮廓,以显示自己。吻部、腿爪和耳尖黑色,而耳朵内侧和尾部的中部是白色。 鬃狼有大直立的耳朵和长而尖的口吻,外观与红狐相似。身体苗条,耳朵大而直竖。腿长而细就像踩着高跷,这有利于它们在高高的草丛中向四周瞭望。特有的极细长的腿让鬃狼立刻就能辨认出来,并且以其狐狸般的属性赢得了响亮的绰号“高跷上的狐狸”。 这种独特的特征被认为是一种适应,以帮助动物在其栖息地的高草上方能名更清晰的看到远方。由于它们不狩猎大型猎物,所以犬齿比较不发达 这个玩意最大的特点 就是一但遇见危险,或者是惊吓时,全身的毛就会竖立起来,我看过一期节目 里讲过,不仅身上的毛会立起,而且尾巴上的毛也会立起来,显得尾巴很大,就像这样: 然后远一点的看,就符合举头树尾这类的描述。 |
昨天听老先生们提起,在重庆铜梁的确出土了类似三星堆纵目的青铜面具,而且同时也出土了类似商代的青铜容器,具体时间大约在四千年左右,但可惜的是在网上查不到,当时有专家就提出,从此出土的青铜器上看,根本不是中原文化影响巴蜀,而是巴蜀的青铜器工艺影响中原地区。 |
再来看看颛顼帝的历史谎言: 颛顼帝第一谎言:打败共工。 而历史的真相是被共工打败,山海经里讲,孟翼之池攻颛顼,从来就没讲过颛顼打败过共工。 第二谎言:颛顼帝绝地天通,山海经里讲,帝命颛顼的两个后代,一个上天一个下地,颛顼根本就不是帝,不是掌管天下的,当时应该是帝俊,只不过被后人刻意删除。 |
当年考古并不受重视,在挖出来的遗址上看主要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这是依照史书上挖,所以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到如今仍然将黄河叫母亲河。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考古技术 的成熟,伴随着西方恶意的质疑声,国家田野考古开始渐渐看重,当年三星堆出土了一个金杖,就令所有人惊呼了,于是就有了什么西亚文化说,可惜的是,随着不断的考古发现,权杖这玩意 在长江以南出土是常态。 五千多年前良渚文明中出土的权杖。 再看看五千三百多年,凌家滩出土权杖,如果硬要说那不是权杖,请参考苏美尔神像。 大禹时期四千年前的权杖。 在北方,红山文化也出土了权杖,只不过当时并不认为那是权杖而已,要知道红山 文化是六千至五千年遗存。 可以说从五千五百年,一直到商代,权杖几乎横跨整个中国地域。如果非要说是从西亚传来的,请问是如何传过来的。 |
再论一下颛顼帝的谎言,为什么是谎言,颛顼是黄帝的第四代,算起来大约是公元四千六百年到四千四百年之间的人物。 然而在那个时代出现的最成熟的几个地方,比如龙山文化,比如石家河文化,比如当时还存在的良渚,凌家滩,以及马家窑等等地方,就从来没有出土过与之相匹配的陶文,权利中心,等等情况 。 也就是以四千六百年到四千四百年之间,全中国当时的遗址出土看,根本就没有一个天下共主。 龙山文化虽然是黄帝一族,但从来没有出土过与颛顼相关的证明,长江以南就更不用说,石家河都出土了与蜀地三星堆相关的文化联系,但就没有出土过颛顼帝相关的文物。 比如说尧,至少四千三百年前的陶寺出土了陶文上有证据。 那么请问作为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帝在四千六百年之前,为什么权利所达地区,文化所达地区,却一点也找不到呢? 出土的黄帝一族相关的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有很多,这只能证明黄帝一族的确有很多分支,但却没有一个遗址证明了与颛顼这个“天下共主”有关。 这就尴尬了,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颛顼的势力很小,也许与尧一样就是一座城而已,只不过这座城还没出土。另一种可能性就是颛顼根本就不是什么天下共主,只不过继承了自己那份地区,而其他黄帝族都各有族长,各有范围,颛顼的地位是后世人乱编出来的,就像尧的地位也是乱编的一样。 把其他各族的首领所发生的事全都汇总到颛顼的头上,这种现象 已经证明 了多起。 而最为关键的是,不断被考古实锤的山海经里的颛顼与古史里的颛顼,完全 就是两个样子。 这些证据前面也给出来,如果认为山海经里的描述不能作为历史证据,那么上古史里的描述就更没有资格作历史证据了。 |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