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帝国的兴衰——大唐王朝三百年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帝国的兴衰——大唐王朝三百年[第7页] |
作者:潇洒哥说隋唐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五章 亢龙有悔,一切都是谁的错?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公元635年6月25日,年老多病、白发苍苍的李渊被软禁在皇宫西侧那座不事修缮甚至无人问津的大安宫里,独自咀嚼生命中最后的孤独、失落和忧伤。 |
他伸出颤抖的双手,抚摸着床头悬挂的赵武灵王的画像。对于自己心目中的这位英雄,除了崇拜,此刻更多的是惺惺相惜。赵武灵王英雄盖世,却因为没有处理好继承人问题,导致两个儿子自相残杀,自己也落得个“饿死沙丘宫”的凄惨下场。想到赵武灵王的悲剧,李渊又看了一眼冷冷清清、门口罗雀的大安宫,忍不住地苦笑。自己又何尝不是个悲剧呢?得到了江山,登上了地位,那又如何?眼见骨肉相残,自己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宏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还是叫裴寂那个老家伙来陪我喝酒吧。”李渊长叹了一口气,“裴寂,你个老东西,快过来陪我喝酒。裴寂,裴寂……”李渊喊了很多遍,却没有回应,身边连个传话的小太监都没有。 |
李渊真的老了,记性也差了,很多事都记不住了,他忘了,自己的这位老朋友早在贞观三年就已经被李世民给打发回老家。 六月酷暑,天气异常炎热,但李渊却觉得冷,内心感到无比凄凉,无比寒冷,因为他突然想起来了,裴寂,那个唯一还来大安宫看他的老家伙已经死了,死了好几年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陪他喝酒了。 “裴寂死了好几年了,他在下面也会寂寞吧,还有窦惠,我的爱人,她在下面已经等了我二十年了,现在我也该下去陪陪她了。”在一缕清风和一壶浊酒的陪伴下,大唐帝国的创立者,一代帝王李渊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玄武门那一幕禁门喋血、骨肉相残的惨剧一遍又一遍地在他脑海中回放。 |
今日五更,新鲜出炉,希望大家喜欢 |
这一切都是谁的错?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悲剧是否可以避免?直到临死之前,李渊还在纠结这个问题。 一、埋下隐患的种子 一般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优秀,但是,对于皇帝来说,儿子们都太优秀却未必是件好事,搞不好还会成为灾难。这一点,在李渊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早在太原起兵的时候,隐患的种子就已经埋下。 裴寂首功,封为大将军府长史,刘文静其次,封为大将军府司马,唐俭和温大雅为大将军府记室,武士彟为铠曹,殷开山为户曹,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为左右统军,李渊把所有人的“位子”都安排好了,却唯独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自己的两个儿子。 |
长子李建成是自己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人品和能力也不错,但是,次子李世民更优秀,“压制”李建成与理不公,委屈李世民于心不忍,怎么办? 想了很久,李渊最终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封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率左三军,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率右三军,一碗水端平,给兄弟俩公平竞争的机会。 正是这个“一碗水端平”埋下了祸根。 一山不容二虎,道理很简单。 李渊不是不懂,但他没得选。若想夺得天下,最重要的是人才。两个儿子都很优秀,是难得的人才,李渊自然不能放弃。尤其是次子李世民,更是百年难遇的军事天才,李渊更是舍不得。当前的主要矛盾是“打天下”,不是“分天下”,当前的中心工作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放弃任何一个人都是不明智的,这一点,李渊心中很清楚。自己都还没坐上皇位,就考虑将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听上去就很荒谬,李渊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是理智! |
除了理智,还有人情。 作为父亲,手心手背都是肉,两个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管委屈谁,李渊都于心不忍。“只要我对他们兄弟俩加以正确的引导,进行合理的安排,也许亲情能够战胜他们对权力的渴望,也许我们李家能够打破‘骨肉相残’的魔咒”李渊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 钢丝上跳舞,虽然很危险,但李渊决定赌一把! |
二、平衡的打破 在太原起兵的过程中,李世民表现出色,但李建成也不差,兄弟俩算是打了个平手。但是,在李唐王朝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天才,立下汗马功劳,将李建成甩出了好几条街。更重要的是,在带兵打仗的过程中,李世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李唐王朝大部分将领,带出了自己的铁杆团队。两个人之间一直维持的微妙平衡被彻底打破了。 这一切,李渊都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 因为,要想夺取江山,他只能赢,要想赢,他只能派李世民上,别无选择。他也担心李世民“一人独大”,他也想给李建成更多的机会,可惜,李建成自己不争气。 |
公元619年六月,刘武周南下,太原危在旦夕。此时,李渊本该派李世民出战,挽救河东危局。但是,他没有,他选择了裴寂。 裴寂能带兵打仗吗?不能,这一点李渊很清楚,但他更不愿意选择李世民。因为,平定薛举父子李世民已经立下了“天大的功劳”,论战功,论威望,都已经远远超过了太子李建成,为了维持两人之间的平衡,他不能再给李世民机会。 可惜,事与愿违,李渊很快就尝到了失败的恶果。不到三个月时间,太原就沦陷了,河东也丢了大半,长安危在旦夕。 李渊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但是,尽管已经火烧眉毛,李渊还是不想启用李世民,哪怕放弃整个河东(李渊曾下诏说:“贼势如此,难以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 |
今日五更,希望大家喜欢,喜欢的就请留个言,点个赞! |
李渊的心思,李世民再清楚不过了,所以他一再隐忍。但此时,国家危在旦夕,他忍无可忍。于是,他主动站出来,纠正李渊的错误想法,并主动请缨(太原是龙兴之地,怎能放弃?河东一旦失守,长安又怎能久安?轻言放弃,你们难道不感到羞耻吗?给我三万精兵,不破刘武周,提头来见!)。 李世民的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李渊再也没有退路,只能把关中地区的精锐全部交给李世民,并亲自为他饯行。 李世民再一次展现了他的“恐怖实力”。仅用了半年时间,李世民就收复了太原和河东大部分地区,刘武周和宋金刚先后败走突厥,李唐王朝在北方地区最强劲的一个对手终于覆亡。 公元620年四月,李世民凯旋而归,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城中的百姓自发组织上街迎接李世民,高呼“秦王千岁!秦王千岁!”,场面之壮观,就连当年李渊入长安也不曾有过。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除了两个人。 |
此刻,李渊内心无比纠结。为了江山社稷,他当然希望世民能赢;但是,平定刘武周是不世之功,自己该如何奖赏他?除了储君之位,还有什么赏赐能配得上这天大的功劳? 李渊充其量只是纠结,李建成则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平薛举,灭刘武周,李世民一次又一次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立下赫赫战功,自己拿什么与他抗衡?现在全天下人都认为大唐江山是李世民一手打下来的,就算父亲力挺自己,又如何堵得住悠悠众口?自己的太子之位还坐得稳吗? 如果说此时李建成还抱有最后一丝幻想,那么到公元621年四月,当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与窦建德,从洛阳凯旋而归的那一刻,李建成彻底绝望了。论能力,论功劳,自己都无法和李世民媲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李世民才是帝国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连父亲李渊都开始犹豫了,胜利的天平已经彻底向李世民倾斜。 |
三、父子离心,兄弟反目 (一)第一道裂痕 “世民这个孩子一直都是喜怒不形于色,他到底在想什么?他到底想要什么?我怎么感觉自己一点都看不透他呢?”李渊不止一次这样问自己。老大建成是一个开朗外向的人,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很多东西都写在脸上,但是老二世民却从来不苟言笑,什么事情都藏在心里。李渊自认为是一个城府较深的人,却怎么也看不透这个儿子。 所以,他对李世民的感情一直是复杂的。一方面,他很欣赏李世民的能力,想重用他;可另一方面,因为看不透,所以对这个儿子,他心中始终怀有一丝恐惧。这份恐惧,就像一根刺一样,一直扎在李渊的内心深处。 |
这份恐惧,在李渊当上皇帝后越来越明显。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李渊却一直在提防甚至有意地压制李世民。 李渊一直将这份提防藏在心中,直到武德二年,他决定采取实际行动。因为他抓到了一个好机会:刘文静不满李渊专宠裴寂,心生怨恨,意图谋反。 在中国历史上,谋反一直是帝王铲除异己的“最佳借口”,成本最低(随便找点认证或物证就可以),杀伤力最大(可以诛九族,斩草除根)。 为什么选择刘文静?理由有两点:第一,刘文静是李世民最得力的助手和最铁杆的心腹,收拾掉刘文静,不仅可以严重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还可以对李世民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第二,刘文静野心很大,只要有他在身边,李世民就不会安安心心地做秦王。 |
今日四更,希望大家喜欢。最近好像有很多老朋友都没出来“冒泡”了,甚是想念! |
不过李渊导演的这场戏水平确实不高,甚至有些拙劣。刘文静有一个小妾,因为与其他姬妾争风吃醋失宠,对刘文静怀恨在心。裴寂抓住这个机会,怂恿这个小妾诬告刘文静谋反。李渊二话不说,就对刘文静立案调查,让裴寂和萧瑀担任主审官。李渊明知裴寂与刘文静不共戴天,还让裴寂去审案,摆明了是要把刘文静往死里整。 在审查的过程中,刘文静为自己辩解说:“我和裴寂从皇上起义之初就投靠了过来。当时,他做长史,我做司马,两个人地位差不多。后来,我跟着皇上南征北战,做的一点也不比裴寂差。但是,裴寂现在成了皇上身边的红人,住的是豪宅,享受的是群臣之首的待遇。再看看我,我为大唐竭尽全力,但住的房子破旧不堪,吃的用的哪一点能跟裴寂比?两相对比一下,我不能不感到失望。因此,有时候酒后说点醉话,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多么真诚的一番心里话,满朝文武大臣都被感动了。谁知李渊却来了一句:“你们看,他都说出这种话了,这不是摆明了要谋反吗?”这下连萧瑀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跳出来说:“皇上,你从哪一点能看出刘文静谋反了?” |
大家虽然都很同情刘文静,但除了萧瑀,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刘文静说话,因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李渊对刘文静动了杀心。 最后还有一个人站出来为刘文静辩解。 看到这个人站出来,李渊更加坚定了决心:刘文静必须死!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李世民知道李渊是冲着自己来的,自己为刘文静求情,不但救不了他,反而会“加速”他的死亡,自己也会惹一身骚。这一点,他心里很清楚,所以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站出来。 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勇敢地站出来。理由很简单,他不能让自己的兄弟“寒心”。自太原起兵以来,刘文静一直追随自己,是自己过命的兄弟,现在又因自己而受牵连,此时此刻,如果自己都不站出来替他说话公道话,他又怎么对得起这份兄弟之情? 临刑之前,刘文静仰天长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内心感到凄凉的又何止刘文静一人? 刘文静的死就像一把尖刀,在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之间刻下了一道深深的裂痕。这道裂痕一旦出现,便再也难以抹平。 |
(二)渐行渐远 李渊晚年的感情生活非常丰富,后宫妃嫔成群,他最为宠爱的有两个人:尹德妃和张婕妤。李渊的身体也很好,老当益壮,晚年还生了一堆儿子。 李渊年纪大了,说不定哪天就挂了。妃嫔们必须要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找一个靠山,她们必须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选择“站队”。 李渊耳根子软,枕边风的作用很大。这一点,李建成和李世民心中都很清楚。所以双方都想拉拢这支特殊的“娘子军”。但最终,李世民还是败给了李建成。太子府和齐王府的 原因可能有两点。第一,李世民这个人讲原则,不愿意违反原则为这些妃嫔谋取私利,因此,得罪了这些人。张婕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几百亩田,对李世民怀恨在心。李建成和李元吉就比李世民聪明,他们了解这些女人的心思,经常用一些小恩小惠收买她们。女人从来都是很现实的“动物”,她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好处,在她们心目中,李建成是朋友,李世民是敌人。第二,李渊年纪大了,难免力不从心,后宫的妃嫔们却很年轻,难免孤独寂寞,李建成和李元吉“趁虚而入”,发生点“事情”,也是很正常的。都已经是“自己人”了,她们自然会选择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这一边。 |
以张婕妤和尹德妃为代表的“娘子军”夜夜给李渊吹枕边风,一有机会就诋毁李世民。李渊看着这群美丽的妃嫔梨花带雨的脸庞,听着她们痛彻心扉的啜泣,不禁悲从中来,陪着她们长吁短叹。 三人成虎。在众多“娘子军”的不懈努力下,李渊对李世民的疑心越来越重,对李世民也越来越失望,他曾私下对裴寂说:“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 他已经不是我曾经的那个好儿子了。这句话是很重的。 父子之间的那道裂痕不断扩大,最终变成了一道无法弥补的万丈深渊。 |
今日四更,希望大家喜欢。前段时间家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实在是忙不过来。现在总算能够挤出点时间了,还是希望能够坚持写下去。第一篇就快要结尾了,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的支持和鼓励。谢谢! |
首页 上一页[6] 本页[7]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