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希腊列国志】〈长篇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古希腊列国志】〈长篇连载〉[第2页]

作者:麟剑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特洛伊

    特洛伊(古希腊语:Τρο?α,或?λιον,拉丁语Troia,或Ilium),古希腊时代小亚细亚(今土耳其位置)西北部的城邦,其遗址于公元1871年被发现。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西方文学史最重要的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的特洛伊战争,便以此城市为中心。19世纪之前一直被科学家视为虚构传说的城市。
    公元1871年德国业余考古爱好者海因里希?施里曼声称发现特洛伊城遗址废墟,其后于同址发现更多不同时代的城市遗址。其中被考古学家命名为“特洛伊Ⅶ”的遗址,被认为是荷马史诗时期的特洛伊城,但近现代历史学界仍然一直有人质疑特洛伊存在的真实性。据考古研究,此城毁灭于公元前13世纪。
    史诗中特洛伊的遗址位于现今土耳其西北面的恰纳卡莱省的希沙利克(Hissarlik,北纬39°58′度,东经26°13′度),于爱达山的西南面,离达达尼尔海峡不远。于罗马帝国时期,奥古斯都曾于此处建成一座名为“Ilium”的城市,直至君士坦丁堡建成后于拜占庭帝国时期迅速没落。
    1.传说中的特洛伊城
    特洛伊的事迹在神话和传奇中首次出现。根据希腊神话中的记述,特洛伊人是指那些居住在古老特洛阿德地区(位于小亚细亚)特洛伊城的古老公民。该地虽然位于亚洲,在传说中特洛伊城却被视为希腊城邦的一部分,拥有与希腊文化相似的社会。在传说中,特洛伊城最为人所知的是它从东方及西方的港口贸易中获取的巨额财富,衣服纺织,铁器生产,和巨大的防御城墙。
    特洛伊的皇族始祖为达耳达诺斯,在希腊神话传说为天神宙斯和厄勒克特拉(提坦神阿特拉斯的女儿)的儿子。在传说中达耳达诺斯在萨莫色雷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遇上了透刻罗斯,并与他来到了小亚细亚。这个从希腊南部阿提卡地区到来的殖民者,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及达耳达诺斯,而达耳达诺斯后来建立了一个名为达耳达尼亚的王国(后来由埃涅阿斯统治),是特洛伊的前身。
    在达耳达诺斯死后,由他的孙儿特罗斯起,便把国民称为“特洛伊人”,而达耳达尼亚王国亦改称为特洛阿德。到特罗斯的儿子伊洛斯(Ilus (son of Tros))时,他便建立了传说中的特洛伊城。在建城过程中,传说宙斯赐予了一座守护神神像给特洛伊城,而为了纪念他的父亲,伊洛斯便决定把此城命名为特洛伊(Troy)。在伊洛斯死后,其子拉俄墨冬(Laomedon)继位,传说太阳神阿波罗(Apollō)和海神波塞冬(Poseidon)为其筑起防御城墙和堡垒,但拉俄墨冬却拒绝回礼。于是波塞冬便引发洪水淹浸特洛伊城,并要胁要以公主赫西俄涅(Hesione)作为海怪祭品。后来加上瘟疫流行,夺走了大量特洛伊人的性命。
    在特洛伊战争发生前不久,有“大力士”之称的海格力斯(Hercules)攻占了特洛伊城,并把拉俄墨冬及他的儿子杀掉,只剩下幼子普里阿摩斯。后来他继位成为了最后一个特洛伊王。约于公元前1193年至前1183年,迈锡尼文明希腊人发动了特洛伊战争,并再次攻陷了特洛伊城。后来根据希罗多德记载,在西利比亚有一部族宣称他们是漂流过海的特洛伊人后代。在特洛伊战争后,特洛伊在小亚细亚地区的势力迅速消失,被新兴的吕底亚王朝取代,及后又被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征服。
    2.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
    根据史诗《伊利亚特》记载,亚该亚人在特洛伊战争时把本营设于斯卡曼德罗斯河(今名Karamenderes)口,而运兵船等战船亦都在此靠岸。至于特洛伊城的位置大约于斯卡曼德罗斯平原上的一座山上,离岸约15公里。但亦有考究指当年的海岸线与现今有别,现今的海岸线经历多年由斯卡曼德罗斯河冲积而形成的冲积层,所以古特洛伊城海岸线应比现址向内陆推进5公里。
    荷马的另一部著作《奥德赛》,亦对特洛伊城有进一步的描述。在罗马帝国时期,诗人维吉尔曾于著作《埃涅阿斯纪》对此再加以详尽阐述。以上史料,使当时多数希腊人及罗马人确信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位于安那托利亚上。而对于特洛伊战争的发生时期,当时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估计:埃拉托色尼估计于公元前1184年完结,希罗多德估计于公元前1250年完结,而多里斯更估计早于公元前1334年便已完结。
    有少数当代学者认为,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并不是位于安那托利亚,而是位于英国、克罗地亚和斯堪的那维亚等提议。这些理论未被主流学者所接受。另有学者认为特洛伊人原属匈牙利的游牧民族马扎尔人的一分支,后来遭到赫梯王国的攻击,才横越海峡至特洛伊城旧址定居。在特洛伊战争后,特洛伊人沿着地中海北岸出逃,直至到达意大利,形成了伊特鲁立亚文明。
    3.考古学中的特洛伊城
    自公元1871年在希沙利克(Hissarlik)发现特洛伊城遗址废墟后,考古学家陆续于该址发掘出更多座不同时期特洛伊城的遗址,而这些遗址分别被考古学家以特洛伊“I-IX”命名。以下兹列各部分分支:
    (1)特洛伊I至特洛伊V
    特洛伊I: 公元前3000-2600年
    (西安那托利亚青铜时代初期1)
    特洛伊II: 公元前2600-2250年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2)
    特洛伊III: 公元前2250-2100年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3 [早期])
    特洛伊IV: 公元前2100-1950年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3 [中期])
    特洛伊V: 公元前二十至十八世纪
    (西安那托利亚 青铜时代初期3 [晚期])
    据考究,史上第一座特洛伊城约于公元前3000年便已建成,在青铜时代,该城似乎已经是一个繁盛的贸易城市,由于此地扼要地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所以所有往来爱琴海与黑海之间的商船都必须通过此处。
    (2)特洛伊VI
    特洛伊VI: 公元前十七至十五世纪
    特洛伊VIh: 青铜时代晚期, 公元前十四世纪
    “特洛伊VI”约建成于公元前十七世纪,后于公元前十四世纪因地震被摧毁。现今于该城遗址只发现了少量当时特洛伊人使用过的箭头, 并没有发现过任何身体遗骸或重大遗迹。
    (3)特洛伊VII
    特洛伊VIIa: 约公元前1300-1190年, 被认为最接近《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时代
    特洛伊VIIb1: 公元前十二世纪
    特洛伊VIIb2: 公元前十一世纪
    特洛伊VIIb3: 约至公元前950年
    特洛伊VIII: 约公元前700年
    在考古层面中,“特洛伊VIIa”约建成于公元前十三世纪中后期,这可从该处出土的陶器式样中得知,因此该城被认为是最接近荷马史诗中描述的特洛伊城。而从遗迹中显示,此城似乎被战争毁坏,而且有火烧的痕迹。虽然如此,但直至1988年前,遗迹的规模仍不足以证实城市的存在,及后在进一步发掘出该城的其他部分后才解决此问题。
    在遗迹部分的街道和房子里,发现了一部分人的遗骸,而在遗迹西北方更发现了一些骨骼和头盖骨碎片。但由于只有小部分被挖掘出来,所以仍未能确定这些破坏是由战争或是自然灾害做成。同样地,“特洛伊VIIb1”及“特洛伊VIIb2”两个遗迹都显示被大火烧毁的痕迹。
    (4)特洛伊IX
    特洛伊IX: 希腊文化下的“Ilium”城, 公元前一世纪
    这是最后一座在同址建成的特洛伊城,约于公元前一世纪由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建成。直至公元四世纪君士坦丁堡建成前,此城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及后于拜占庭帝国时期迅速没落消失。


    
    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上)

    米利都(Μ?λητο?)是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它在赫梯文献中被称为Millawanda或者Milawata,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也有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些从克里特岛来的移民定居于此,随后,这个城市就成为了爱奥尼亚十二城邦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它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力量,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希波战争前它处于波斯统治下。米利都拥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世称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曾先后被赫梯帝国、弗里吉亚人、吕底亚、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所统治。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米利都被用作一个与威尼斯进行贸易的港口,后来港口淤塞,城市被废弃。今日米利都的废墟距离海面数十公里,在卫星地图上 37°31.8'N 27°16.7'E 的位置,于土耳其艾登省内。
    1.历史
    在青铜时代早期和中期,米诺文明(诞生于爱琴海克里特岛上的文明)开始影响米利都地区,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些从克里特岛来的移民定居于此,传说告诉我们,随着克里特人的迁入,他们取代了米利都地区的原住民雷利吉斯人,而这个地区从此也被以克里特岛上的一个地区的名字命名为“米利都”。到了青铜时代晚期,公元前1300年左右,操卢威语(赫梯语的近支,属印欧语系)的族群从安纳托利亚中南部进入米利都,他们自称是“亚该亚人”,从那时起,这座城市就开始反抗赫梯帝国的统治,在赫梯帝国衰落后,这座城市于公元前12世纪被毁,而200年后,爱奥尼亚希腊人开始大规模地移居此地,据传说,一个从伯罗奔尼撒半岛来的叫奈琉斯的人组织建设,把米利都建成一座爱奥尼亚式的城市。随后,这个城市就成为了爱奥尼亚十二城邦之一。公元前1200—前1000年间,为希腊爱奥尼亚人居住地。公元前八世纪后,为希腊工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泰勒斯(约公元前七世纪末至前六世纪初)在此创立朴素唯物论,称“米利都派”。
    在公元前6世纪它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势力,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希波战争前它处于波斯统治下。公元前二世纪并入罗马。
    2.米利都学派
    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公元前547年)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他是和梭伦并列的希腊七贤中的名人,他认为万物之源为水,水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
    这个观点看似简单却涵盖了万物最初皆诞生于水中这一真理。排除了当时流行的神造世界的臆想断说。另一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公元前546年)主张万物本源是“无限”,一切生于无限复归于无限,而无限本身既不能创造又不能消灭。
    (1)重要人物
    哲学虽然并不完全像黑格尔和罗素所说的那样,是从希腊开始的,但希腊人的哲学成就的确无与伦比。其体系的健全完整、逻辑的严谨缜密、思想的丰富深刻、方法的科学恰当、言辞的华美生动,都使古希腊哲学不仅斐然于当时当世,并为后代所赞叹。几乎所有现代哲学的思想及流派,不论是斯宾塞的综合法,叔本华的唯意志论,还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等等,希腊人早就提及或论述过了。
    希腊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赋予它循理论智、探究天地社会人间万象演变因由的任务。最早的希腊哲学家都力求在宗教神话之外凭观察思考探讨世界万物的本源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称为自然哲学家。希腊早期具有代表性的自然哲学家当属爱奥尼亚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大约存在到公元前五世纪初。公元前494年,米利都被波斯攻陷,也就丧失了它在伊奥尼亚的文化中心的地位。米利都的哲学家们揭开了希腊哲学以至整个西方哲学史的序幕。
    (2)学派创建
    希腊城市米利都(Miletus)是一座富饶的港口和商业中心,产生了三位重要的思想家:泰勒斯、安纳克西曼德和安那西梅尼斯,创立了米利都学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它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
    米利都学派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米利都学派开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释世界。这或许与米利都是一个工商业发达的城邦、人们都比较务实有关。他们的思想观点排除了当时神造世界万物的迷信,激起了人们探索世界本源的强烈兴趣。
    (3)人物思想
    ①泰勒斯:万物源于水
    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是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年~前547年)。泰勒斯是公认的西哲史上第一位哲学家。他第一个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水是万物的本原。至于他提出这一断言的理由是什么,据亚里士多德说:“他得到这个想法,也许是由于观察到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气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的(由此产生万物的东西即是本原)。这是引起他的想法的一个事实。另一个事实是: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如果万物都是各种形式的水,那么所发生、所变化的万物就必定都可以通过适用于水的规律加以说明。水无论如何都不是神秘的东西,它可以被感知,是人们所熟悉的。这意味着,每样事物,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可以为人类思想所理解的。具有革命性的正是这一点。万物就像水一样也是可理解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东西是神秘的、不可理解的,不可理解的神或魔都没有任何存在的余地了。泰勒斯把思想从mythos进步到了logos,从神话思维进步到了逻辑思维。他打破了神话传统。虽然在泰勒斯的思想中这一种转变并不很彻底,此后的哲学家们也有所反复,但泰勒斯的确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他代表着人类理智征服宇宙的发令枪声。


    
    小亚细亚古希腊城邦:米利都(下)

    ②阿那克西曼德:无定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曼德(约公元前610年~前546年)。他是泰勒斯的朋友和学生。他从泰勒斯的前提出发,对本原问题作了另外的回答。阿那克西曼德觉得,如果水转变为土、土转变为水,如果水转变为气,气转变为水,等等,那就意味着任何事物都转变为任何事物,我们同样可以说土或气,或者别的东西是始基,这就成为逻辑上任意的事情了。据此,他主张始基是apeiron,意思是“无定”,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东西。它既没有具体的性质,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形状,还没有固定的大小。他认为,世界万事万物就是由这个“无定”产生出来的。“无定”本身包含有冷和热这两种对立物,永恒的运动把它们分离出来,热形成了一个火圈,火圈破裂后就产生出太阳、月亮和其他星辰,大地和环绕它的空气是冷产生的。地上的第一批生物是在潮湿中产生的。人是由鱼变来的,因为人在胚胎时很像鱼。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是“无定”产生的,万物消灭后又要回到“无定”中去,这是命运规定的。根据时间的安排,万物都要为对他物的损害而进行补偿,得到报应。
    我们可以看出,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比泰勒斯的思想前进了一大步。他用“无定”这种原始的混沌物质说明万物的产生比用水说明要合理得多。在他的哲学中最先有了对立和规律的思想。在他看来,冷和热这两种对立物是统一在“无定”之中的。他说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必然性或自然规律。世界上的一切变化,不管是由“无定”产生万物,万物消灭回到“无定”,还是水、火、土、气在数量上的增减,都是遵循必然性或自然规律进行的。这种主张避免了泰勒斯观点中的逻辑困难,但他用非感性的东西来说明感性的现象,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损失。
    ③阿那克西美尼:气
    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美尼(约公元前588年~前526年)。他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朋友和学生。据说,他最先区分开行星和恒星,认识到冰雹是由雨冻成的,虹是由太阳光投射到极浓厚的云层上产生的。
    阿那克西美尼大概觉得“无定”是一种很难把握的东西,所以他认为本原应是有定的东西,就是气。气并不是神创造的,相反,神却是来自气。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凝聚和疏散而形成的。当气疏散时,它就变成火;当它凝聚时,先是变成云,进而变成水,然后形成大地、石头。灵魂也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使我们成为一体并主宰我们的气。
    十分明显,阿那克西美尼为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增加了非常可贵的思想。他用气的凝聚和疏散的运动比阿那克西曼德用冷和热两种对立的性质说明具体事物的产生有更深刻的哲学意义。在西方哲学史,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还有,他认为灵魂是气的思想,也开了西方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精神现象的先河。
    (4)历史影响
    米利都学派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可以简要地概括又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米利都学派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产生。他们开始实现了从神话向哲学的转变。过去人们用神试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解释自然,米利都的哲学家们最早用自然本身来说明自然,开始主要用抽象的理性思维的方式取代神话主要以形象思维方式的幻想。这样,哲学就产生了。
    第二,在他们看来,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万物是相互联系的,又是在变化发展的整体。他们要探求万物的根源,寻求多中之一,提出了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他们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范畴——本原的问题。
    第三,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们从可感的物质性元素中去寻求万物的本原。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但是从水产生万物的解释中存在困难,因此,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一种没有任何规定性的“阿派朗”来。这说明人类认识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过程中又前进了一步。阿那克西美尼以气为万物的本原,似乎是又回到具体,但因为气是无定形的、看不见的东西,它也具有阿派朗的特征。
    第四,他们都肯定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泰勒斯认为这是因为万物本身都具有灵魂。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和神话划不清界限;但实际上,他是将事物运动的原因归于事物内在的力量,而不是神的作用。造就是开始从神话摆脱出来的哲学的物活论思想。最初具体解释事物运动的原因的是阿那克西美尼,他用气的稀散和凝聚来说明各种事物的产生和消灭。这样,他实际上开始提出了事物的质和量的关系问题,是后来的“质归结为量”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最早思想萌芽。
    第五,从哲学产生时起,哲学家们就接触到对立的问题。阿那克西曼德所以要以阿派朗代替泰勒斯所说的水,就是因为他看到对立面既是同时并存的,又是相互对抗即相互排斥的。他提出一种超乎对立的本原——阿派朗,认为一切对立都可以从它分离或分解出来。阿那克西美尼则提出稀散和凝聚这一对对立的力量,作为产生一切对立事物的原因。
    第六,最初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米利都学派的哲学家主要是要解释自然界从宇宙天体到地上的事物是如何存在和产生的。根据他们当时所能具有的知识和经验,他们既作出一些科学的说明和预见,又有许多幼稚的猜测和幻想。正是在进行这种科学探讨的时候,他们提出一些哲学问题,比如:万物的本原问题、事物的动因问题以及关于对立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推动了后来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伊庇鲁斯同盟(一):历史

    伊庇鲁斯同盟,又称伊庇鲁斯联邦 (西北希腊语: Κοιν?ν ?πειρωτ?ν ),是一个古代希腊联邦式国家,前身一开始是摩罗西亚人的摩罗西亚同盟,在前330年左右纳入其他伊庇鲁斯部族后更名为伊庇鲁斯联盟,并由摩罗西亚王室主宰联盟统帅权,在这段摩罗西亚王室主宰期间,历史学家称它为伊庇鲁斯王国。后来在前232年推翻王室,建立联邦共和制的伊庇鲁斯同盟。
    它的地理位置坐落在西巴尔干半岛伊庇鲁斯境内,是古伊庇鲁斯人的居住地。它的南方是埃托利亚同盟,东边是色萨利和马其顿,伊利里亚人部落则在北方。伊庇鲁斯最令人所知的君主是皮洛士,皮洛士在位时让这个小国相当强大,他还在前280年 - 前275年这短暂期间进军意大利半岛,与罗马共和国和迦太基共和国先后展开战争,但以失败收场。最后,随着罗马的实力越来越强,伊庇鲁斯同盟终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后被并吞。
    1.史前
    伊庇鲁斯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当时猎人和牧民们散布在这个区域,并曾发现古伊庇鲁斯人为他们领袖所建造的大型坟墓。这种迈锡尼式坟墓出现在这个区域,代表迈锡尼文明和古伊庇鲁斯人间可能传承上有所关连。事实上,的确有迈锡尼遗产留存在伊庇鲁斯,特别是最重要的宗教圣地坐落此地,如祈求亡灵预言的神殿(Necromanteion)在阿刻戎河畔,而宙斯的神谕位在多多纳。
    在约前1100年 - 前1000年,多里安人从伊庇鲁斯、马其顿的北方入侵希腊,虽然不清楚他们迁移的理由,使原住居于伊庇鲁斯的住民被压迫而迁到更南方的希腊半岛。在前1千年早期,主要有三个说着希腊语的部族出现在伊庇鲁斯,他们分别是居于伊庇鲁斯西北部卡奥努斯(Chaonians),居于中部的摩罗西亚(Molossians),以及南部的塞斯普罗图斯(Thesprotians)。
    2.摩罗西亚崛起 (前470年 - 前330年)
    摩罗西亚人的埃阿喀得斯王朝(Aeacid dynasty)传说由埃阿喀得斯(Aeacidae)所建立,摩罗西亚人约在前370年开始在伊庇鲁斯中部建立摩罗西亚同盟,形成一个国家,并逐步扩张势力,并逐渐把另外两个部族纳入他们的同盟中。摩罗西亚还与邻近日渐强大的马其顿王国结盟,并于前359年摩罗西亚国王阿利巴斯把侄女奥林匹亚丝公主嫁给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奥林匹亚丝之后生下亚历山大大帝。阿利巴斯被驱逐后,亚历山大一世继承王位,并且被历史学家冠上伊庇鲁斯国王头衔。
    前334年,当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亚洲之时,他的叔叔摩罗西亚的亚历山大一世也发动一场对南意大利的远征,去帮助大希腊的城邦对付邻近的意大利部族,尽管有几场胜战,但亚历山大一世最后于前331年与意大利部族交战时战死。
    3.统一的伊庇鲁斯联盟 (前330年 - 前232年)
    在摩罗西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后,“伊庇鲁斯”这一词开始首次被希腊史料作为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接着,本来由三个主要部族所发行的钱币也告结束,新的钱币以“伊庇鲁斯”名义开始发行。但须注意到摩罗西亚国王并没有实际使用伊庇鲁斯国王头衔,他只是伊庇鲁斯人的联盟统帅,他的实际掌控区域也仅限摩罗西亚,但透过掌控整个联盟,摩罗西亚王室仍对伊庇鲁斯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后来的历史学家因为方便,常称呼为伊庇鲁斯王国,并称呼摩罗西亚王室为伊庇鲁斯国王,这段期间联盟由摩罗西亚的埃阿喀得斯王朝领导。亚历山大一世逝世后,埃阿喀得斯继承摩罗西亚王位,他曾经介入马其顿的继业者战争,他帮助堂姐妹奥林匹亚丝对抗卡山德,但最后于前313年战死。
    埃阿喀得斯的儿子皮洛士在前295年成为摩罗西亚国王,皮洛士是相当具有军事才能,并接受大希腊城邦塔兰托的请求,率领军队登陆意大利半岛与罗马共和国交战,爆发皮洛士战争。因为皮洛士杰出的军事表现,以及战象威力,伊庇鲁斯联军在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亚战役大破罗马军,之后皮洛士甚至进军至罗马城附近,但最后因为为了避免与人数众多的罗马军队作战,皮洛士被迫撤回。隔年,即前279年,皮洛士再度入侵阿普利亚,两军在阿斯库路姆战役交手,虽然皮洛士再次获得胜利但付出的代价相当大,西方谚语中皮洛士式胜利的典故就是从此战役得来,表示这种得不偿失的胜利。
    后来皮洛士受到西西里的希腊城邦请求,率军前往西西里岛与迦太基军作战,并冠上西西里国王的称号。皮洛士几乎把迦太基在西西里的据点通通占领,使迦太基在西西里仅剩一座城市。然而,最后因为西西里的希腊人反对皮洛士独裁专行,迫使他放弃西西里,返回意大利。皮洛士之后又与罗马在贝内文托战役交战,这场战役双方未分出胜负,但经过多年战斗,皮洛士已经损失他大部分的精锐部队,一事无成返回伊庇鲁斯。皮洛士虽然远征意大利失利,但此时王国还很强大,他晚年还与安提柯二世争夺马其顿,最后戏剧性死去。在他以后伊庇鲁斯联盟渐衰。
    4.共和的伊庇鲁斯同盟 (前232年 - 前167年)
    在前232年,最后一任女王黛达弥亚被杀,她的死亡代表摩罗西亚君主制与联盟领导权结束,伊庇鲁斯联盟转变成为共和制的伊庇鲁斯同盟,内部也从松散的邦联转为更为紧密的联邦制。埃阿喀得斯王朝被推翻的理由可能相当复杂,埃托利亚同盟必定有所介入,而王国与马其顿同盟可能不受到欢迎,另外很可能有社会阶级冲突于其中。此时的伊庇鲁斯的疆土变小,因为西部的阿卡纳尼亚人已宣布独立,且埃托利亚同盟占据了旧都安布拉基亚(Ambracia)、阿姆菲洛希亚(Amphilochia)和安布拉基亚湾(Ambracian Gulf)北侧等地,使得新的伊庇鲁斯首府设于卡奥努斯人的政治中心腓尼基。无论如何,伊庇鲁斯同盟仍是巩固的政治实体,组成一个联邦式的国家,并有自己的议会。
    在接下来的日子,伊庇鲁斯同盟将面对罗马共和国日益庞大的威胁,当罗马与马其顿王国进行多次马其顿战争,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中同盟仍保持中立,但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时,同盟成员分成两个阵营,塞斯普罗图斯和卡奥努斯加入罗马阵营,而另一方摩罗西亚加入马其顿阵营。这结果导致伊庇鲁斯惨重的灾难,当罗马于前167年攻下摩罗西亚后,150,000居民被卖为奴隶,这地区遭受严重的掠夺及摧毁,直到500年后伊庇鲁斯中部的旧摩罗西亚地区才恢复元气。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之后,伊庇鲁斯被并入罗马行省中。
    5.居民
    伊庇鲁斯人很明显说着希腊语的方言,这种西北希腊语与多利亚方言仍有许多不同,伊庇鲁斯人也大多取著希腊名字,但许多古代的希腊人仍认为伊庇鲁斯人没有文明,这种藐视的态度在许多希腊著作中可看出,如前五世纪的雅典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他们是蛮族,同样还有斯特拉波。但其他作家如哈利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保萨尼亚斯和欧特罗庇厄斯(Eutropius)则说明他们的确是希腊人的一支。
    6.文化
    在古典时代,伊庇鲁斯由许多原本游牧的希腊部族定居于此地[17][18],但不像其他大部分定居于希腊半岛的人居住于城邦中,像是雅典、斯巴达一样。伊庇鲁斯人多住在小村落中。学者尼古拉斯?哈蒙德(N.G.L. Hammond)认为伊庇鲁斯人主要结构是部族,并盛产奶制品和一些动物的产品,他们是许多游牧和半游牧的群体组成,这些部族已知的超过70多个,并被并入较大的部族中,主要的部族有三个,即摩罗西亚、塞斯普罗图斯和卡奥努斯。
    伊庇鲁斯人如此居于希腊文明的边陲,平静的远离希腊内部的纷争。在许多世纪后,它依旧是亚得里亚海岸的伊利里亚人和希腊人的缓冲地带。然而,伊庇鲁斯地理上虽然偏远,但它却拥有重要的宗教地位,它在多多纳的神殿和神谕,被认为仅次于知名的德尔斐神谕。查士丁认为,原本伊庇鲁斯人相当落后,一直到摩罗西亚国王阿利巴斯开始引进希腊文明后,才开始开化,他引进希腊的知识、习俗,甚至引进合适的法律。而阿利巴斯本人曾经到雅典学习过,并受过教育。然而普鲁塔克则认为引进希腊文明的不是阿利巴斯,而是更早的摩罗西亚国王塔里帕斯(Tharrhypas)。
    普鲁塔克提到伊庇鲁斯人的文化相当注重阿基里斯,在描述皮洛士时,普鲁塔克提到阿基里斯在伊庇鲁斯具有神圣的地位,并以方言称乎他为“阿斯皮都斯”(Aspetos),指得是“无法言喻的”、“无法言喻的伟大”。


    
    伊庇鲁斯同盟(二):国王

    7.国王
    (1)伊庇鲁斯王国国王列表
    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
    阿尔塞塔斯一世
    阿利巴斯
    亚历山大一世 (公元前350年~公元前331年)
    埃阿喀得斯? (公元前331年~公元前316年、公元前313年)
    阿尔塞塔斯二世 (公元前313年~公元前307年)
    皮洛士一世 (公元前306年~前301年、公元前297年~公元前272年)
    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 (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97年)
    亚历山大二世(公元前272年-公元前255年)
    皮洛士二世 (公元前255年~公元前238年)
    托勒密 (公元前238年~公元前235年)
    黛达弥亚二世 (公元前235年~大约公元前233年)
    米洛 (大约公元前233年)(谋杀了母亲黛达弥亚二世后不久自杀,可能没有加冕为国王)
    (2)亚历山大一世
    亚历山大一世(希腊语:?λ?ξανδρο? Α' τη? Ηπε?ρου,前370年-前331年),是摩罗西亚国王,又被称为摩罗西亚的亚历山大,统治时间为前350年 - 前331年,属于埃阿喀得斯王朝。他的父亲是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有个姊妹是奥林匹亚丝,因此亚历山大一世是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舅舅。他在青年时来到马其顿腓力二世的宫廷,后来腓力二世帮助他推翻他的叔叔阿利巴斯,让他登上王位。前337年,奥林匹亚丝与腓力二世闹翻的时候,奥林匹亚丝跑回摩罗西亚,她一直唆使亚历山大一世,试图让他与腓力开战。然而,腓力不愿意两国情势恶化,并与亚历山大一世缔结第二次盟约,前336年还把女儿克丽奥佩脱拉嫁给他,不幸的是腓力在婚礼上遭到保萨尼亚斯刺杀。
    前334年,意大利大希腊城邦塔兰托向亚历山大一世求救,请求帮助他们对抗意大利部落布鲁蒂伊人(Bruttii)、卢查尼尔人(Lucani),因此亚历山大一世渡过海峡,率领伊庇鲁斯军队争战意大利半岛。前332年,亚历山大于帕埃斯图姆附近击败卢查尼尔人和萨姆尼乌姆人(Samnium),并与罗马共和国缔约。亚历山大一世之后仍然胜战连连,他从卢查尼尔人手中解放赫拉克利亚,从布鲁蒂伊人手中夺取西旁托(Sipontum)。前330年,最后他遭到一些卢查尼尔人流亡者背叛,被迫在不利的情况下与敌人作战,在潘多西亚战役吃了败战,亚历山大一世在渡河时被其中一位卢查尼尔人流亡者所杀。
    亚历山大一世留有一个儿子,即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还有一个女儿卡德米娅(Cadmea)。
    (3)埃阿喀得斯
    埃阿喀得斯(希腊语:A?ακ?δη?,?-前313年),是摩罗西亚国王及伊庇鲁斯联盟统帅,也是阿利巴斯之子(Arymbas),阿尔塞塔斯一世的孙子。埃阿喀得斯在他堂兄弟亚历山大一世于意大利战死后继承摩罗西亚王位,统治时间为前331年 - 前316年,第二次复位于前313年。
    埃阿喀得斯娶了法萨卢斯的门农的女儿佛提雅,共生下皮洛士和两个女儿黛达弥亚和特洛雅丝(Troias)。前317年,第二次继业者战争爆发,他站在波利伯孔这一方,并帮助他的堂姐妹奥林匹亚丝重返马其顿,由她保护亚历山大大帝之子,当时年仅五岁的亚历山大四世。随后奥林匹亚丝遭受到卡山德进攻,埃阿喀得斯随即进军支援,但伊庇鲁斯人此时厌恶为他效忠,发动叛变,并把埃阿喀得斯赶出王国。他的儿子皮洛士当时只有1岁,由一些忠心的仆役帮助下免于这次劫难。然而,前313年,伊庇鲁斯人再度请埃阿喀得斯重登王位,卡山德立刻派遣他的兄弟腓力率领一支军队进攻埃阿喀得斯,在同年两场战役中大破伊庇鲁斯联军,而埃阿喀得斯在第二场战役中战死。
    (4)阿尔塞塔斯二世
    阿尔塞塔斯二世(希腊语:?λκ?τα?),是摩罗西亚国王及伊庇鲁斯联盟统帅。公元前313年到公元前307年间统治摩罗西亚王国。阿利巴斯(Arymbbas)之子,因为他性情难以管教,导致被他父亲放逐,并立他弟弟埃阿喀得斯为继承者。
    公元前313年,埃阿喀得斯在与马其顿卡山德的军队作战中阵亡,伊庇鲁斯人便把阿尔塞塔斯请回并当摩罗西亚王国国王。卡山德持续派遣部队与它对抗,但他们两者最终在公元前312年缔结盟约。之后,阿尔塞塔斯二世残暴的统治迫使伊庇鲁斯人群起反对他,并杀了阿尔奇塔和他的儿子们,而埃阿喀得斯之子皮洛士在伊利里亚国王格劳喀阿帮助下得到王位。


    
    伊庇鲁斯同盟(四):皮洛士战争

    (6)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
    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 (希腊语:Νεοπτ?λεμο? , ?-前297年)) 是摩罗西亚国王及伊庇鲁斯联盟统帅。公元前302年到公元前297年间统治摩罗西亚王国。亚历山大一世和克丽奥佩脱拉之子。涅俄普托勒摩斯的外祖父母是腓力二世和奥林匹亚丝,亚历山大大帝是他的舅舅。
    在前297年,皮洛士利用埃及托勒密一世的力量夺回了伊庇鲁斯的王位并杀了涅俄普托勒摩斯二世。
    (7)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 (希腊语:?λ?ξανδρο?,?-前242年),摩罗西亚王国国王。公元前272年到公元前255年间统治伊庇鲁斯。父亲是皮洛士,母亲是叙拉古国王阿加托克利斯的女儿拉纳莎(Lanassa)。
    公元前272年,亚历山大二世继承摩罗西亚王位后,继续进行这场其父与安提柯二世角逐马其顿之间的战争。前260年,安提柯二世之子德米特里二世在德尔迪亚打败了亚历山大二世的军队,并把他逐出马其顿和伊庇鲁斯。亚历山大逃到阿卡纳尼亚后,在阿卡纳尼亚人和敬爱自己的臣民的帮助下收复了伊庇鲁斯,并与埃托利亚同盟联盟。
    亚历山大二世与其异母姐妹奥林匹亚丝结婚,育有两个儿子皮洛士、托勒密和一个女儿佛提雅。在亚历山大二世于前242年左右逝世后,奥林匹亚丝成为她儿子的摄政,并把女儿嫁给马其顿德米特里二世。
    亚历山大二世发行银币和铜币,他的银币正面上是他年轻的模样,并带着大象头套。反面是帕拉斯手持长枪,另一手持盾牌。身前是一只老鹰站在闪电上。
    (8)皮洛士二世
    皮洛士二世(希腊语:Π?ρρο?,?-前238年),伊庇鲁斯摩罗西亚王国国王。约公元前255年到前238年间统治伊庇鲁斯。
    约公元前255年,皮洛士二世自父亲亚历山大二世手中继承伊庇鲁斯王位,因年幼关系由其母奥林匹亚丝担任摄政。约公元前239年,奥林匹亚丝为巩固皮洛士二世在伊庇鲁斯的地位,把自己的女儿佛提雅嫁给马其顿王国的德米特里二世,并与马其顿同盟。
    当皮洛士二世成年正准备亲自问政时,随即逝世。王位传给其弟托勒密。皮洛士已知有两个女儿黛达弥亚和涅柔斯(Nereis)。
    (9)托勒密
    托勒密 (希腊语:Πτoλεμαιo?) 伊庇鲁斯摩罗西亚王国国王。统治时期不确定,推测为公元前238年到前235年间统治伊庇鲁斯。父母是亚历山大二世和奥林匹亚丝。
    托勒密自兄长皮洛士二世手中继承伊庇鲁斯王位,统治时间不长,当托勒密在扩张疆土的征途上因病去世。但罗马作家波利艾努斯(Polyaenus)却记载不同的说法,托勒密是被谋反者暗杀而身亡。继承给侄女黛达弥亚二世,皮洛士二世的女儿,伊庇鲁斯王家最后成员。
    (11)黛达弥亚
    黛达弥亚(希腊语:Δηιδ?μεια;?-约前233年),为摩罗西亚国王皮洛士二世的女儿,在她的父亲和她的叔叔托勒密逝世后,黛达弥亚是埃阿喀得斯王朝最后一位女王。
    当国王托勒密被谋反者暗杀而身亡时,她发兵镇压叛乱,其中一部分摩罗西亚人仍效忠于她,成为叙拉古王子妃的姊妹涅柔斯也派了800名高卢佣兵协助她平乱,最终她攻下王国首都安布拉基亚。伊庇鲁斯人乞求向她投降,黛达弥亚允诺并仅要求一个条件,就是承认她的王位继承权以及尊崇她的先祖。伊庇鲁斯人同意了但并没有打算遵守协定,他们决定暗中对付她,先收买了亚历山大二世时代的卫士,企图暗杀黛达弥亚,然而这位刺客因为女王高雅的仪容震聂到不敢直视,不敢下手。但在混乱中黛达弥亚退入阿耳忒弥斯神庙寻求庇护,在圣殿内被另一位刺客所谋杀。黛达弥亚逝世的时间不太确定,可能它发生在马其顿德米特里二世统治时间内(前239-前229年),也可能在这段时间的初期。
    8.皮洛士战争
    皮洛士战争(Pyrrhic War,280-275 B.C)指的是罗马共和国(Roman Republic)征服亚平宁半岛南部诸古希腊城邦的战争。这场战争因伊庇鲁斯同盟(Epirus)的国王皮洛士(Pyrrhus,319-272 B.C)而得名。皮洛士是古希腊时代伊庇鲁斯联盟的国王和统帅,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罗马共和国称霸亚平宁半岛战争中最强大的对手,西方谚语“皮洛士的胜利(Pyrrhic Victory)”即出自他的事迹。
    (1)罗马与塔林顿交战,皮洛士战争开始
    公元前3世纪末,随着萨莫奈战争(Samnite Wars,343-290 B.C)的结束,罗马征服了位于萨莫奈人(Samnites)并完成了其在亚平宁半岛中部的扩张,而此时的亚平宁半岛南部则处于自公元前8世纪建立的若干古希腊城邦国家的统治之下,其中最强大的城邦是塔林顿(Tarentum)。
    公元前282年,罗马军队在在从海路救援其位处亚平宁半岛南部的盟邦图利时,因不慎闯入塔林顿的势力范围而受到了塔林顿军队的攻击,于是两国开战。塔林顿自知并非罗马对手,于是向希腊伊庇鲁斯同盟(Epirus,又称伊庇鲁斯联邦,是古希腊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的一个联邦式国家,前身是摩罗西亚王国)求援。
    (2)赫拉克利亚战役(280 B.C)
    在接到塔林顿的求援之后,伊庇鲁斯同盟的国王皮洛士(Pyrrhus)亲自率领军队登陆亚平宁半岛,与罗马军队展开战斗。双方在亚平宁半岛南部的赫拉克利亚(Heraclea)进行了赫拉克利亚战役(Battle of Heraclea,280 B.C),战役中皮洛士军队使用战象攻击罗马军队,罗马军队之前没有和战象交战的经验,因而被击溃,损失惨重。随后罗马军队退守城池不再出战,而皮洛士也自知自己长途作战不宜纠缠,于是准备和罗马议和。然而由于皮洛士提出的条件过高,罗马断不答应,因此双方只能继续僵持。
    (3)阿斯库路姆战役(279 B.C)
    公元前279年,双方在各自准备充足之后,各自投入4万大军再次开战,这一次罗马军队成功诱使皮洛士军队行进至阿普利亚的阿斯库路姆进行决战,史称阿斯库路姆战役(Battle of Asculum,279 B.C)。战役中,罗马军队利用山谷的地形优势,压制了皮洛士军队战象威力的发挥,然而皮洛士军队最终攻下高地,随即使用战象冲击罗马军团,罗马因此再度大败。然而在这次决战中,虽然罗马损失了6千军队以及一名执政官,皮洛士也损失了3千500人,其中大部分还是马其顿式的精锐步兵,难以得到补充。皮洛士在战役之后无奈地说:“再来这样一次胜利,我自己也完了”,也因此西方后世将这种得不偿失的惨胜为“皮洛士的胜利(Pyrrhic Victory)”。
    (4)征战西西里岛
    在皮洛士率兵于阿斯库路姆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之后,正在西西里岛上和古希腊城邦叙拉古争霸的迦太基感受到了皮洛士的威胁。于是迦太基派遣了使者和海军前往罗马,寻求与罗马结盟以共同对抗皮洛士。双方随即签订了同盟条约以防范皮洛士,而这也是罗马和迦太基在历史上唯一的一次结盟。
    而此时,皮洛士也接到了来自叙拉古的帮助请求,要求其派兵帮助西西里岛上的古希腊联盟赶走迦太基在岛上的势力。皮洛士最终决定出兵西西里岛,于是便草草与罗马议和,随即调兵转战西西里岛。
    进入西西里岛的皮洛士军队进攻了迦太基的诸多城邦,一路高奏凯歌,一度几乎占领全部西西里岛。然而在最后进攻里里贝母(Lilybaeum)的战役中,皮洛士的军队被迦太基的军队击败,随后迦太基又恢复了对于西西里岛西部的统治。
    公元前276年,皮洛士在里里贝母战败后,随即放弃了对西西里岛的征服计划,并率兵北上返回了亚平宁半岛南部,准备继续与罗马作战。
    (5)贝内温图战役(275 B.C)
    在皮洛士征战西西里岛的这三年期间,罗马已经在军事上做出了重要改革。皮洛士率兵返回亚平宁半岛之后,虽然最初仍能收复部分希腊城邦的失地,但是在公元前275年的贝内温图战役(Battle of Beneventum,275 B.C)中,皮洛士的军队被罗马军队击败,而这也是皮洛士最后一次与罗马的战斗。之后皮洛士便返回了希腊本土,皮洛士战争结束,而皮洛士本人则在三年之后攻打斯巴达的战斗中身亡。
    (6)罗马统一亚平宁半岛南部
    在皮洛士撤兵之后,亚平宁半岛上的古希腊城邦立刻丧失了对抗罗马的实力,并在很短的时间之内便相继被罗马所征服。公元前272年,塔林顿(Tarentum)也被罗马征服,至此,整个亚平宁半岛南部的全部古希腊城邦都被罗马攻破,罗马的势力也扩张覆盖了亚平宁半岛的整个中部和南部,并开始寻求向西西里岛的扩张。



    
    亚该亚同盟(一):克里昂米尼战争1

    亚该亚同盟(希腊语:?χα?κ?ν)是希腊古典时代后期最重要的城邦联盟。在不同历史时期,该联盟拥有10~12个成员。
    1.起源和鼎盛时代
    亚该亚同盟最早是由古亚该亚人(伯罗奔尼撒半岛北部的一个部族)建立的城市联盟。这个联盟在前5世纪希腊世界的政治舞台上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前4世纪末,它与希腊的许多部分一样被马其顿征服。
    然而在前280年,亚该亚同盟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因继业者战争而一片混乱的希腊本土重新建立起来。在前251年至前229年,科林斯、阿尔戈斯、西库昂和麦加洛波利斯先后加入,联盟因此声势大壮。以后同盟的领域逐渐扩大 ,至公元前3世纪下半叶最盛时 ,已经包括伯罗奔尼撒半岛和中部希腊的许多城邦。
    2.组织
    亚该亚同盟的组织形式类似一个邦联制国家,每个加盟城邦在内政方面仍然独立自主,同盟内部各邦一律平等,内政自主,仅在外交和军事上要求一致行动。
    但是所有成员都必须参加每两年一次的同盟大会。在大会上制定一些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共同方针,主要是对外政策和货币流通问题。
    亚该亚同盟的领导者称为将军。战时领兵出征,平时也拥有很大权力。将军一年一选,卸任后隔一年可重新当选。最著名的将军包括西库昂的阿拉图(17次任将军)和麦加洛波利斯的忒洛普墨尼斯(8次任将军),后者是率领希腊人抗击罗马的英雄。
    3.克里昂米尼战争
    克里昂米尼战争(公元前229/228 – 222年),是斯巴达及其盟国埃利斯对抗亚该亚同盟、马其顿王国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马其顿王国和亚该亚同盟的胜利告终。
    公元前235年,克里昂米尼三世(前235 – 前222年)继承了斯巴达的王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目的是恢复传统的斯巴达社会和制度,并削弱五督政官的势力。作为民选官员,五督政官虽然宣誓维护斯巴达国王的统治,但他们拥有政治权利是相当大。公元前229年,五督政官派克里昂米尼占领了位于梅格洛玻利斯边境的一个小镇,亚该亚同盟对此向斯巴达宣布开战。对此,克里昂米尼的回应是劫掠亚该亚地区,并在吕克昂山战役击败一支前去攻击伊利斯的亚该亚军,这支军队由亚该亚同盟统帅阿拉图斯所率领。之后,克里昂米尼三世在梅格洛玻利斯附近再一次击退亚该亚军队。
    在战事进展迅速的情况下,克里昂米尼扫除了阿卡迪亚地区的亚该亚驻军,而后在赫卡托拜乌姆战役进一步摧毁另一支亚该亚军队。为了应付斯巴达势力主宰伯罗奔尼撒的威胁,亚该亚同盟统帅阿拉图斯不得不向宿敌马其顿王国请求协助,请求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介入战争击败斯巴达,并以盟主地位以及割让科林斯和其卫城阿卡罗科林斯的条件来换取马其顿参战。克里昂米尼最终不仅入侵亚该亚地区,还夺取科林斯和阿尔戈斯。当安提柯三世的马其顿军队进入伯罗奔尼撒,克里昂米尼不得不退回拉科尼亚。前222年,斯巴达与马其顿、亚该亚联军于塞拉西亚战役决战,结果斯巴达遭到击败,克里昂米尼被迫逃亡埃及托勒密三世的宫廷寻求庇护。克里昂米尼最终在新王托勒密四世时企图发动一场的暴动,失败自杀。
    (1)序幕
    前236年-前235年间,在废黜了父王列奥尼达二世之后,克里昂米尼三世登上了斯巴达王位。两个王室家族之间长达十余年之久的冲突,也随着他的登基终结了。在开国传说中,斯巴达原来的征服者是双胞胎兄弟,而他们的后代共享斯巴达王位,从而形成了后来的双重国王的传统。在欧里庞提德世系的国王亚基斯四世实施改革后,国内形成了强大的反对集团。前241年,反对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克里昂米尼三世的父亲列奥尼达二世与斯巴达五督政官联合发动政变。反对派推翻了改革措施并刺杀了亚基斯四世。
    前229年,克里昂米尼占领了阿卡迪亚地区的几个重要城市,包括帖该亚(Tegea)、曼丁尼亚(Mantinea)、卡菲伊(Caphyae)和俄尔科墨诺斯(Orchomenus),这些城市原本是与希腊中部地区另一个强大的希腊联盟埃托利亚同盟结盟。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和近代历史学家威廉?史密斯认为克里昂米尼通过背叛来占领了这些城市;然而理察?塔尔伯特(Richard Talbert)翻译了普鲁塔克有关斯巴达记述,他的和现代历史学家N.G.L. Hammond认为是克里昂米尼是依照他们自己的要求占领了该城市。同一年,五督政官派克里昂米尼夺取贝比纳(Belbina)附近的雅典娜神庙。贝比纳是进入拉科尼亚的一个出入点,在当时一直被斯巴达和梅格洛玻利斯争夺拥有领土所有权。于此同时,亚该亚同盟对于斯巴达扩张召见公民大会,并向斯巴达宣战。而克里昂米尼则加强了这些城市的防守。
    亚该亚同盟统帅(strategos)西库昂的阿拉图斯,试图倚靠内应者来发动一次夜袭,好来夺取帖该亚和俄尔科墨诺斯。但是,透过该城市内应者来夺取城池的计划最终失败了。尽管阿拉图斯悄悄地迅速撤退,希望这次行动没有被发现。但克里昂米尼还是发觉了这个行动,并且写信询问了阿拉图斯以及他的夜间行动企图。阿拉图斯回复说,他是来阻止克里昂米尼,因此来为贝比纳构筑防御工事的。克里昂米尼回复道“假如真的是如你说的那样,那么告诉我为什么你还带了火把和梯子”,来挖苦阿拉图斯,他是知道阿拉图斯是来攻城的。
    (2)战争初期和斯巴达的胜利
    接着,克里昂米尼带领3000名步兵和少量骑兵进入了阿卡狄亚驻防。然而五督政官不愿战事扩大,把克里昂米尼召回国内。就趁克里昂米尼回到拉科尼亚的时候,阿拉图斯乘机夺取了卡菲伊。当这个消息传到斯巴达时,五督政官又一次派克里昂米尼对外出击,这次他设法夺取了梅格洛玻利斯人的一个城市麦提德里昂(Methydrium),并劫掠阿尔戈斯周围的领土。
    在这期间,亚该亚同盟派出另一支军队,由当年前228年5月当选的新统帅阿里斯托马科斯(Aristomachos)率领,前去与克里昂米尼进行战斗。亚该亚军由20,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组成,在帕拉斯姆(Pallantium)与不到5,000名的斯巴达军对阵,克里昂米尼要求双方进行会战,但阿拉图斯强烈建议阿里斯托马科斯撤退避其锋头,于是亚该亚军难堪地撤退了,这件事让亚该亚人谴责阿拉图斯懦弱,且克里昂米尼和斯巴达人也对逼退人数众多的亚该亚军队相当自豪。
    原本托勒密埃及国王托勒密三世在先前对抗马其顿王国的战争中曾与亚加亚同盟联盟,此时却转而开始对斯巴达进行财力支援。托勒密三世认为相比正在衰退的亚该亚同盟,他评估正在复兴的斯巴达将是更有价值的同盟,好来对抗马其顿,因此做出了这个的决策
    公元前227年五月,阿拉图斯再次当选统帅,并率兵进攻斯巴达盟友伊利斯。伊利斯人向斯巴达寻求援助,当亚该亚军从伊利斯返回的途中,克里昂米尼在吕克昂山战役大破了整个亚该亚军队,俘虏许多士兵。阿拉图斯派人散布谣言说他已经在这场战役中阵亡,并趁其不备,趁机占领了曼丁尼亚。这次失利使得五督政官开始想谈和。
    同时,斯巴达的欧里庞提德世系的国王欧达米达斯三世去世,他是亚基斯四世的儿子。古希腊作家保萨尼亚斯认为是克里昂米尼毒死了欧达米达斯三世,这是因为克里昂米尼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来对抗反对他的五督政官,毕竟五督政官反对他的扩张政策。克里昂米尼召回流亡到美塞尼亚的阿希达穆斯五世,他是亚基斯四世的弟弟,来继承欧里庞提德的王位,但是当阿希达穆斯五世一回斯巴达就被暗杀了。并不清楚克里昂米尼是否涉及这起案件,因为古代史料相互矛盾,波利比奥斯声称克里昂米尼安排好了这场谋杀行动,但是普鲁塔克认为凶手另有他人。


    
    亚该亚同盟(二):克里昂米尼战争2

    (3)劳迪西亚战役
    后来在公元前227年,克里昂米尼贿赂五督政官,允许他可以继续军事行动来对付亚该亚同盟。他的贿赂成功之后,克里昂米尼开始进攻梅格洛玻利斯的领土,并占领了要地留克特拉(Leuctra)。阿拉图斯立即率领一支军队前来解救梅格洛玻利斯,就在城墙旁发起会战并击退了斯巴达军队。当克里昂米尼的斯巴达军队被迫退入一连串山谷寻求掩蔽时,阿拉图斯明令军队不可追击,但是骑兵指挥官吕底亚达斯(Lydiadas)认为这是彻底击败克里昂米尼大好机会,不顾阿拉图斯的命令带领骑兵发动追击。克里昂米尼发觉吕底亚达斯部队因为地形关系追得七零八落且没有其他部队支援,他重整他的克里特岛佣兵和塔兰托式骑兵,下令前去反击。这使得吕底亚达斯的骑兵遭到击溃,他本人战死。斯巴达人受到这个鼓舞,重新向阿拉图斯的亚该亚主军发动第二次会战,击败了他们。亚该亚人因为阿拉图斯起初没有派兵支援吕底亚达斯的追击而非常愤怒,同时这次战役的失败也使他们变得意志消沉,那一年他们再没有发起进攻。
    透过赢得数场大捷,克里昂米尼现在对于他的声望和地位非常有自信,他开始策画对付五督政官。他首先劝说他的继父麦吉斯托诺俄斯(Megistonous),说服他废除五督政官制度是会对整体斯巴达有益,克里昂米尼宣称,这能够让国家的财产与所有的公民共享,然后这样可以使公民努力实现斯巴达在希腊的霸主地位。在赢得了继父的支持后,克里昂米尼开始准备他的改革事业。考虑到国内有些人会反对他的改革,于是克里昂米尼征招这些人去攻占亚该亚同盟在阿卡迪亚的城市赫拉伊亚(Heraea)和阿塞亚(Asea),并且带这批人去运输食物给被亚该亚军队围城的俄尔科墨诺斯(Orchomenus),以及前去曼丁尼亚城前扎营叫阵。透过这些行动不断行军,使反对派精疲力尽,迫使他们请求克里昂米尼让他们留在阿卡迪亚休息一阵子。趁著这个机会,克里昂米尼率领他的佣兵们向斯巴达进军,并派遣他一些忠实的追随者去刺杀五督政官们。其中,四位督政官被杀,仅存的一位督政官阿吉立乌斯(Agylaeus)逃到神庙内寻求庇护。
    随着五督政官被铲除了,克里昂米尼开始了他的社会改革。首先,他把自己的土地交付给了国家,很快地他的继父麦吉斯托诺俄斯和他朋友也开始追随他的举动,后来这也得到了其他斯巴达公民的支持。他把斯巴达所有的土地进行了分割,等份分配给每个公民。他通过授予一些庇里阿西人公民的资格,来增加了公民的数目,庇里阿西人原是古希腊斯巴达城邦的中间阶级,享受个人自由并受法律保护,但无政治权利的一个阶级。扩大公民数量意味着克里昂米尼可以构建一支更强大的军队。他开始训练了4000名的重装步兵,并恢复了斯巴达社会的传统和军事训练。他同时引进马其顿武器萨里沙长矛来组成马其顿式方阵,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最后,克里昂米尼扶持他的弟弟欧克里达斯成为第一个亚基亚德世系的国王,登上了欧里庞提德的王位,来完成了他的改革。
    (4)主宰伯罗奔尼 r>    公元前226年,曼丁尼亚的公民请求克里昂米尼把亚该亚的驻军驱逐出这座城市。在一天晚上,克里昂米尼和他的军队悄悄潜入曼丁尼亚城内驱逐了亚该亚的驻军,之后前往附近的帖该亚。从帖该亚出发,克里昂米尼的斯巴达军队直捣亚该亚地区,他希望亚该亚同盟迫于压力下会与他面对面打一场会战。克里昂米尼和他的军队一直进军至杜美,在那里与亚该亚军主力展开赫卡托拜乌姆战役。在战斗中,斯巴达人击败了亚该亚的方阵,杀死了许多亚该亚人并且俘虏了一些士兵。这场胜利之后,克里昂米尼占领了城市拉斯姆(Lasium),然后把它交给了盟友埃利斯人。
    (5)和谈协商
    亚该亚同盟由于这场战役失利而士气低落,阿拉图斯也放弃竞选该年统帅,亚该亚人向雅典和埃托利亚同盟请求帮助,但是都遭到了拒绝,最后他们只能向克里昂米尼请求和平谈判。一开始,克里昂米尼对于亚该亚谈和的使者只开出几个小小条件,但是随着谈判的深入,克里昂米尼的意图越来越明了,最后他只要求亚该亚同盟的推举他为全希腊的统帅即可,至于其他的他会尽量让亚该亚人满意和约,并且他会释放那些亚该亚战俘和归还占领的城市。亚该亚人对于这样的条件乐于协议,因为这个做法可以将全伯罗奔尼撒的希腊人重新统一起来,来对抗马其顿的威胁,他们邀请克里昂米尼前去勒拿讨论和约的详细内容。然而,克里昂米尼在前往勒拿的路上因为饮用不干净的水而病倒了,被迫返回斯巴达,会议被迫延后。
    亚该亚同盟的主要政治领袖阿拉图斯不仅反对克里昂米尼的和约条件,同时也反对克里昂米尼推广他的社会改革,他趁著和谈延宕的时间,尽可能的影响他的国人,他还设法接触他原先的仇敌马其顿,乞请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介入伯罗奔尼撒的纷争。在这之前,于前227年的时候,亚该亚曾派出两位来自梅格洛玻利斯的使者前往马其顿宫廷寻求协助,但当时安提柯表现出没什么兴趣,因此那时失败了。这次,阿拉图斯希望马其顿国王可以来到伯罗奔尼撒击败克里昂米尼,但马其顿的条件是割让科林斯和其卫城阿卡罗科林斯。这不是一个亚该亚同盟愿意做出的牺牲,因此,他们很难同意马其顿国王的条件。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批评阿拉图斯的行为可耻,批评他吹嘘自己早年花很大努力赶跑马其顿人解放科林斯、解放希腊人,但自己晚年时却宁愿向马其顿人卑躬屈膝而出卖希腊的自由,只是因为他不愿放弃自己富裕的生活,不愿意克里昂米尼的社会改革受到推广,更甚他忌妒克里昂米尼在统一希腊人的成就。
    待克里昂米尼病好,亚该亚人在阿尔戈斯举办大会,克里昂米尼也率军受邀前往参加,讨论关于和平协议。然而,阿拉图斯此时已经与马其顿安提柯三世达成初步协议,为了避免克里昂米尼可能在会议上会被推举为统帅,他临时要求克里昂米尼只能一人单独进城,或是只能带300人进城,无论哪种条件克里昂米尼都很难答应。克里昂米尼气愤向亚该亚人抱怨,不能到他已经快来到阿尔戈斯城下时才提出这种要求,而是一开始就要讲清楚,否则这样对他是不公。而阿拉图斯则是回击并大肆批评克里昂米尼,反对他参与大会。就这样,克里昂米尼感到受辱,他离开阿尔戈斯,并传达和谈破局,战事将继续下去。
    (6)战事再开
    这个时候亚该亚同盟内部陷入严重的动荡,一些城市接近反乱,因为许多人对于阿拉图斯邀请马其顿介入的决议相当气愤,一些人也对克里昂米尼的社会改革非常向往。克里昂米尼之后入侵亚该亚地区,攻占了城市培林尼(Pellene),而培涅俄斯(Pheneus)和要塞平提勒姆(Penteleium)则叛变加入克里昂米尼阵营,这使亚加亚同盟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亚该亚人内部也开始猜忌,他们怀疑西库昂和科林斯可能会叛变,派遣佣兵去驻守这些城市,之后在阿尔戈斯开始筹办两年一度的尼米亚竞技会(Nemean Games)。
    当人们忙着参加竞技会活动,克里昂米尼认为在那个时候发动攻击可以容易引起人们的恐慌,更容易占领阿尔戈斯。在夜里,他先占领了城市剧院上面的崎岖地区,全城的人因遭受奇袭而陷入慌乱以致没有什么抵抗。阿尔戈斯人接受了克里昂米尼的驻军,交付了20名人质给克里昂米尼,成为了斯巴达的盟友。占领阿尔戈斯使得克里昂米尼的声望进一步升高,因为在这之前没有斯巴达国王曾经占领过阿尔戈斯,甚至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将领伊庇鲁斯的皮洛士,都在夺取城市的过程中战死了。
    在占领了阿尔戈斯后不久,克莱奥奈(Kleones)和弗利奥斯(Phlius)就向克里昂米尼投降。同时,科林斯的人们气愤亚该亚同盟可能会把他们出卖给马其顿,弥漫着叛向斯巴达的气氛,阿拉图斯因此对于那些支持克里昂米尼的科林斯人大肆搜捕、调查。当他听说了在阿尔戈斯发生的事情之后,阿拉图斯认为这座城市将会倒向克里昂米尼,认为身在科林斯的自己相当危险。他趁著科林斯公民大会召开,此时所有的公民都会参加之时,趁着人们不注意他骑着他的马逃离了科林斯,逃回家乡西库昂。随后科林斯人立即投降了克里昂米尼,但斯巴达国王对于没有逮捕到阿拉图斯一事非常生气。
    先前,当克里昂米尼从阿尔戈斯向科林斯进军之时,沿路的埃尔米奥尼(Ermioni)、特罗森(Troezen)和埃皮达鲁斯都向他投降。在接收科林斯之后,开始围攻卫城阿卡罗科林斯,克里昂米尼派他的继父麦吉斯托诺俄斯到阿拉图斯那去,要求他交出亚该亚士兵驻守的阿卡罗科林斯,并愿以12塔兰同来换取。然而,阿拉图斯陷入抉择,是要把该地交给克里昂米尼或是以此地换取马其顿安提柯三世的介入,最后他选择与马其顿同盟并派他的儿子前去马其顿成为人质。他则向克里昂米尼则表示他已经对当地情势失去掌控为借口而拒绝。克里昂米尼立即入侵阿拉图斯所在的西库昂,并把他围在城内三个月之久。但阿拉图斯从围城中脱困,参加当年亚该亚同盟在埃吉乌姆(Aegium)举办的公民大会。


    
    亚该亚同盟(三):克里昂米尼战争3

    (7)马其顿的干预
    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三世率领一支20,000名步兵和1,300名骑兵的庞大军队,通过尤比亚岛往伯罗奔尼撒半岛进军。之所以经由尤比亚岛,是因为与马其顿敌对的埃托利亚同盟占据了塞萨利南部的部分地区,尽管埃托利亚人在克里昂米尼战争中是中立,但是他们封锁经由温泉关的道路不让马其顿军通过。阿拉图斯在帕该(Pagae)与安提柯会面,在安提柯施压下,亚该亚同盟把城市墨伽拉给了马其顿盟友波奥蒂亚人。当克里昂米尼听说马其顿人已经前进到了埃维厄岛的时候,他放弃了围攻西库昂的计划,并且从阿卡罗科林斯到地峡地区建造了一道战壕和栅栏。他选择这个位置的原因是避免面对马其顿的方阵。
    (8)阿尔戈斯叛变
    尽管安提柯为了突破克里昂米尼的防线,从经由勒卡埃乌姆(Lechaeum)的路径进行了很多次的攻势,但是安提柯军队皆遭到失败了并承受相当大的损失。这次的失败对安提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迫使他放弃经由勒卡埃乌姆的路线。最后安提柯只得经由海路把他的军队运至西库昂,为此花了许多时间调度船只。然而,在一个晚上一些从阿尔戈斯来的阿拉图斯朋友来与安提柯会见,这些人向安提柯透露阿尔戈斯人准备反抗克里昂米尼。由于克里昂米尼并没有在该城市中没有做出任何的社会改革,阿尔戈斯人对此感到很失望,他们在当地领袖亚里士多德的命令下已准备好了叛变,他们希望安提柯能派兵支援。于是安提柯派出了1,500人的分队,在阿拉图斯的指挥下,驶向埃皮达鲁斯,然后从那里前往阿尔戈斯。与此同时,该年的亚该亚同盟的统帅蒂莫克塞诺斯(Timoxenos)从西库昂带领更多军队前往阿尔戈斯。当亚该亚和马其顿的增援部队一抵达,整个城市除了卫城之外,都落入反叛的阿尔戈斯人控制之中了。
    当克里昂米尼在第一时间了解阿尔戈斯发生叛乱,他立即派他的继父麦吉斯托诺俄斯带领2,000人试图挽回局面。但麦吉斯托诺俄斯在进城时遭到袭击而战死,援军也随之撤退了,造成卫城中的斯巴达驻军只能继续孤军奋战。由于阿尔戈斯失陷而害怕自己被两面包夹,克里昂米尼放弃了他在科林斯地峡优势的守备形势,他被迫放弃了科林斯,使科林斯落入安提柯的手中。克里昂米尼带领着他的主力朝阿尔戈斯前进,然后发动攻击强行攻入城市之中,成功解救出了困在卫城中的自军。当他看到马其顿军队的重装方阵出现在阿尔戈斯城外平原,且敌人的援军源源不绝进入城内之后,他决意放弃夺回阿尔戈斯,率军撤退到了曼丁尼亚。
    (9)安提柯的泛希腊联盟
    就在克里昂米尼黯淡撤退到阿卡迪亚地区时,他收到了他的王后过世的消息,因而返回斯巴达。这就使得安提柯可以毫无干扰地进军阿卡迪亚以及攻击克里昂米尼已修筑防御工事的城镇,安提柯攻陷贝比纳(Belbina)附近的雅典娜神庙,并把这个地区给了梅格洛玻利斯人。然后,安提柯前往亚该亚人的城市埃吉乌姆,亚该亚同盟在那里举行的公民大会。他向亚该亚人报告有关战争的情形,并被同盟授与盟军最高指挥官[56]。埃及的托勒密三世持续给克里昂米尼提供经济支援维持战事,但条件是斯巴达国王必须把他的母亲和孩子作为人质。克里昂米尼对此犹豫不决,但是他的母亲,在听到了埃及的条件之后,自愿前往埃及。
    安提柯借此机会重建马其顿的腓力二世泛希腊联盟。在“联盟之联盟”(League of Leagues)的名称下,大部分的希腊城邦联盟参加了这个泛希腊联盟。包括马其顿王国、亚该亚同盟、波奥蒂亚同盟、塞萨利同盟、福基斯、罗克里斯(Locris)、阿卡纳尼亚(Acarnania)、尤比亚岛和伊庇鲁斯同盟。现代历史学家彼得?格林认为,对于安提柯来说,这个联盟只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马其顿的影响力的方法。
    公元前223年的早春,安提柯进军至帖该亚。他在那里与亚该亚军队会合,然后围攻帖该亚城。帖该亚人抵抗了几天后,最终还是无法抵抗马其顿人的攻城武器攻势,向安提柯投降。占领了帖该亚之后,安提柯往拉科尼亚进军,在那里他发现克里昂米尼的军队已经正在等着他。他的侦察兵带来了俄尔科墨诺斯的守军正前去与克里昂米尼会合的消息,安提柯连忙放弃营地并且下令强行军,直往俄尔科墨诺斯杀去。这一突袭让俄尔科墨诺斯的人们感到措手不及,被迫投降。安提柯继续占领曼丁尼亚、赫拉伊亚和特尔孚萨(Telphusa)。随着这些城市沦陷,克里昂米尼被限制只能待在拉科尼亚。安提柯然后返回了埃吉乌姆,在那里他向亚该亚人报告这次他的行动。而后他解散他的马其顿军队,让他们返乡过冬,结束该年的军事行动。
    (10)克里昂米尼的反击
    了解到克里昂米尼支付他雇佣军的钱,是来自埃及托勒密。依据学者彼得?格林的说法,似乎是安提柯把小亚细亚的领土割让了一些领土给托勒密埃及,来换取托勒密撤回对斯巴达的经济支持。不管这个假设是否正确,托勒密的确撤回对克里昂米尼的经济支援,这使得克里昂米尼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他的雇佣兵。克里昂米尼被迫铤而走险,他宣布只要黑劳士只要付出5雅典标准的米那(Mina),就可以自由。用这样的方式,他聚集了500银塔兰同。同时,他还武装了2,000个前黑劳士,并用马其顿式方阵方式来训练他们,并计划用他们来对抗马其顿军的方阵步兵白盾兵团。
    克里昂米尼注意到安提柯已经解散了他多数的马其顿军队,身边只有卫队和他的雇佣兵在一起。在那段时间,安提柯在埃吉乌姆,与梅格洛玻利斯有三天的路程。因为大多数的亚该亚军队在前些年的吕克昂山战役和劳迪西亚战役战死,克里昂米尼判断这是发动反击的大好时间。克里昂米尼下令他的军队准备五天的粮食,率领他的军队前往塞拉西亚,装作出准备要侵略阿尔戈斯的领土的样子。之后从那里他转向梅格洛玻利斯的领土,并让他一个将领潘提俄斯(Panteus)率先发动夜袭,攻击防御最脆弱的城墙区段,而自己率领大队支援在后。在潘提俄斯除去城墙上的守卫后,夺取了这段城墙,并让克里昂米尼和其他的斯巴达军队可以进城攻占整个城市。
    当黎明到来,生活在梅格洛玻利斯的人们才意识到斯巴达人已经进入了城市,他们中的一些人逃跑,而其他一些人仍坚守岗位抵抗侵略者。但克里昂米尼依靠着人数优势迫使防御者撤退,然而梅格洛玻利斯军的殿后行动使得大多数梅格洛玻利斯人可以有足够的时间逃跑,只有1,000人被斯巴达军抓获。梅格洛玻利斯人很多都逃往美塞尼亚,克里昂米尼于是向他们表示,只要他们成为他的盟友,就归还他们的城市梅格洛玻利斯。而梅格洛玻利斯人们本打算同意,但在年轻的菲洛皮门的影响下人们拒绝了这项提议。为了报复,斯巴达人洗劫、并破坏梅格洛玻利斯。学者哈蒙德(N. G. L. Hammond)估计克里昂米尼从该城市掠夺出300塔兰同的军资。


    
    亚该亚同盟(四):克里昂米尼战争4

    (11)塞拉西亚战役
    梅格洛玻利斯的摧毁震惊了亚该亚同盟。由于亚该亚同盟兵力耗竭,而且也知道安提柯现在无法对抗他,克里昂米尼率领他的军队去掠夺阿尔戈斯人的领土。克里昂米尼希望这次他的袭击,可以凸显安提柯无法保卫阿尔戈斯人的身家安全,意图使阿尔戈斯人对安提柯失去信心。现代学者沃尔班克( F.W.Walbank)评论这场袭击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示威,除了更清楚表达克里昂米尼将会在一场激战中被打败外,它没有什么其他影响”。
    公元前222年春季,安提柯从马其顿召集了他的马其顿军队,一同前来的还有马其顿的同盟军。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的说法,联合军由10,000名马其顿步兵组成,他们大多数人是马其顿方阵步兵,另外还有3,000名轻盾卫队,1,200名骑兵,3,000名雇佣兵,8,600名希腊盟军和3,000名亚该亚步兵,合计为2,9200人。
    克里昂米尼在通往拉科尼亚的所有道路上都修筑栅栏和战壕等防御工事,并把自己20,000 人的军队布署于拉科尼亚北部塞拉西亚边境的隘口。该地地形上有两座山丘埃瓦山(Evas)和奥林帕斯山(Olympus)俯瞰塞拉西亚隘口。克里昂米尼让他的兄弟,另一位斯巴达国王欧克里达斯布署于艾巴斯山,率领着斯巴达的同盟军和庇里阿西人。他自己则把安排在了奥林帕斯山上,同他一起的有6,000名斯巴达的重装步兵和5,000名雇佣兵。
    当安提柯与他的军队到达塞拉西亚的时候,他发现了这里的敌军守备严密,且占据优势地形。他并没有立即发动攻势,而是在靠近塞拉西亚的地方安营扎寨,观察并等待了几天。在此期间,他派出侦察兵侦查相关战场,并假装针对克里昂米尼的阵地发动攻击。
    由于这些小动作无法让克里昂米尼改变有利的布署,安提柯决定冒一次险,向斯巴达军发动会战。他安置了一些他的马其顿步兵和伊利里亚人在右翼,以较灵活的关节式方阵面对着埃瓦山上的敌人,伊庇鲁斯人、阿卡纳尼亚人和2,000亚该亚步兵作为预备队布署于他们的后方。左翼骑兵则是布署于克里昂米尼的骑兵的对面,还有1000名亚该亚同盟梅格洛玻利斯步兵作为预备队。其余的马其顿步兵连同雇佣兵对着奥林帕斯山上的斯巴达军,安提柯的位置则是在左翼正面对着克里昂米尼。
    位于马其顿右翼的伊利里亚部队率先吹响战争的号角,他们对位于埃瓦山的斯巴达军队发动攻击。斯巴达的骑兵和轻步兵注意到亚该亚步兵的后方没有受到保护,于是发动了一场对马其顿右翼后方的突袭,并迫使他们败退。然而在这紧要关头,来自梅格洛玻利斯的菲洛皮门,他后来成为了亚该亚同盟的英雄人物之一,他最终征服了斯巴达。当时还很年轻的菲洛皮门在战场上试图向他的右翼骑兵指挥官上司说明现在的处境危急。但是右翼骑兵指挥官并没有把菲洛皮门的警告当一回事,在这个状况菲洛皮门决定自己聚集了梅格洛玻利斯的骑兵,并且私自带领他们向斯巴达的轻步兵发起冲锋,使斯巴达的轻步兵败走。菲洛皮门之后顺势继续朝斯巴达左翼发起攻击,迫使马其顿军右翼的骑兵部队跟着支援菲洛皮门的行动,这就鼓舞了马其顿右翼向斯巴达人的阵地发动总攻击。斯巴达的左翼最终败退,欧克里达斯战死,其余的人则逃离了战场。战后,安提柯三世询问为何右翼骑兵没有等待他的命令就发起冲锋?当国王知道是菲洛皮门擅自发动攻击的,安提柯大大赞赏菲洛皮门的判断正确,像是真正的指挥官,而自己的骑兵指挥官则像是士兵。
    同时,马其顿左翼的方阵与斯巴达的右翼方阵和佣兵开始接战,尽管一开始斯巴达军队迫使马其顿军节节退后,但左翼败局已定,而胜利的马其顿右翼的部队开始发动攻势夹击克里昂米尼所率斯巴达右翼,加上马其顿左翼方阵人数上站尽优势,克里昂米尼最后遭到击败。克里昂米尼成功召集一小部分败兵逃离战场,结束这场决战。塞拉西亚战役战败让斯巴达付出极大的代价,斯巴达军大多数遭到摧毁,6,000名斯巴达士兵中只有200人从战场上存活。
    (12)余波
    在塞拉西亚战役中失败之后,克里昂米尼暂时回到了斯巴达并劝告公民接受安提柯的条款。随后在夜幕的掩护下,他和一些朋友一起逃离了斯巴达,前去斯巴达的港口吉雄,从那里他登上了一搜驶往埃及的船支,离开了拉科尼亚。
    安提柯以胜利地姿态进入了斯巴达,成为第一个征服斯巴达的外邦者。然而,他以宽大且谦让地态度对待当地居民。他下令撤销了克里昂米尼的改革项目,并恢复了五督政官制度,而且他也没有强迫斯巴达加入泛希腊联盟。然而,根据现代学者Graham Shipley的说法,安提柯并没有恢复斯巴达二王制度,其实该项法律的恢复是假装的,斯巴达实际上改为共和制。三天之后,安提柯离开了斯巴达并返回马其顿,去处理达达尼人(Dardani)的入侵,他离开之前在阿卡罗科林斯和俄尔科墨诺斯两城留下了驻军。随着克里昂米尼的失败,斯巴达的力量崩塌了,斯巴达随后陷入了一连串的僭主统治之中。
    当克里昂米尼到达了埃及首都亚历山大,他受到了托勒密三世热情的欢迎和招待。起初,托勒密三世对待克里昂米尼的态度还是有些保留,但是很快他开始敬重克里昂米尼并且承诺将送他返回希腊,并伴随他一支军队和一支舰队。他同时还承诺每年都提供给克里昂米尼24塔兰同的收入。然而,托勒密三世还未能履行这些承诺就先行过世了,继任的国王是不理政事的托勒密四世。随着老国王过世,克里昂米尼返回斯巴达的希望也随着幻灭。
    托勒密四世一开始还算敬重克里昂米尼,主要是想要拉拢他来对付自己的弟弟埃及的马加斯,但克里昂米尼劝告国王不须担心马加斯,并保证自己在伯罗奔尼撒佣兵之中极有影响力,这些佣兵不会效忠马加斯。过了不久,克里昂米尼的祖国陷入动荡,克里昂米尼认为有机可趁,但托勒密四世沉迷于享乐之中,不理睬克里昂米尼,使克里昂米尼对新王丧失希望。托勒密四世首相索西比乌斯担心克里昂米尼在佣兵中的声望,他向国王进谗言,使克里昂米尼遭到软禁。前219年,对托勒密四世失望透顶的克里昂米尼和他的朋友逃脱了软禁,在亚历山大街道试图鼓励群众发动暴动。但这计划没有产生效果,在追兵追捕之下,为了维护过去的尊严,克里昂米尼和他所有的朋友自尽身亡,结束他的一生。


    
    亚该亚同盟(五):反纳比斯战争1

    4.反纳比斯战争
    反纳比斯战争又称拉科尼亚战争(Laconian War),发生于公元前195年,乃是希腊城邦斯巴达与一个由罗马、亚该亚同盟、帕加马、罗得岛和马其顿组成的联盟所对阵。
    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0年-前196年)期间,马其顿曾给予斯巴达阿尔戈斯、一座伯罗奔尼撒半岛爱琴海沿岸的重要城市的控制权。战争结束后斯巴达以此为借口继续占有阿戈斯,使得罗马及其盟国向斯巴达宣战。反斯巴达联军包围了阿尔戈斯,夺取了斯巴达位于吉雄的海军基地,很快包围了斯巴达城并对其进行军事封锁。最终的谈判带来了和平,由于罗马提出的条款,阿尔戈斯和拉科尼亚的沿海城镇被从斯巴达的统治中解放出来,而斯巴达人在随后的八年中被迫付给罗马人战争赔偿。阿尔戈斯加入了亚该亚同盟,拉科尼亚诸城被置于亚该亚的保护之中。
    作为战争的结果,斯巴达丧失了其作为希腊主要势力的地位。斯巴达人随后的所有弥补损失的努力都失败了;而斯巴达最后的君主纳比斯最终被弑。不久之后,斯巴达被迫沦为其从前对手亚该亚同盟的附庸,结束了其数百年强盛的政治独立局面。
    (1)背景
    在斯巴达摄政王迈查尼达斯于公元前207年在反亚该亚同盟的战役中阵亡后,纳比斯以一支雇佣军推翻了当时在位的珀罗普斯而自己坐上了王座,要求继承欧里庞提德国王德马拉托斯的世系。到那时,传统的来古格士法律体系已经失去意义,斯巴达实际上被一群以前的雇佣兵所控制。波利比奥斯形容纳比斯的军队为“一帮杀人犯、夜贼、扒手和强盗”。公元前205年,纳比斯与罗马订立了和平条约,但在公元前201年他袭击了墨塞奈的领土,当时它与双方都结盟,斯巴达曾统治那里直到公元4世纪中期。斯巴达人占领了墨塞奈,但不久由于菲洛皮门指挥下的麦加罗波利斯军队的抵达不得不将它放弃。不久他们在泰耶阿被彻底打败,纳比斯被迫在一段时间内收敛他的扩张野心。
    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期间纳比斯有了另外的扩张机会。马其顿的腓力把阿尔戈斯城邦献给他以作为换取斯巴达背弃罗马同盟而加入马其顿联军的条件。纳比斯接受了这个条件并获取了阿尔戈斯的控制权。然而当战争变得对马其顿不利时,他重新加入了罗马同盟并派遣了600名克里特雇佣兵以支持罗马军队。腓力随后在库诺斯克法莱战役中被罗马彻底击溃,但斯巴达仍继续控制着阿尔戈斯。战争之后罗马军并没有退出希腊,而是向各个战略要地派遣卫戍部队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2)纳比斯的改革
    作为对他在战争中援助的回报,罗马允许其继续占有阿尔戈斯。纳比斯那时已经是斯巴达国王,他封他的妻子阿皮亚为阿尔戈斯的统治者。后来,阿皮亚和纳比斯策划了一起财政风暴,没收了这些城邦富裕家族的大量财产,并拷打那些反对他们的人;大多数被查抄了的土地被分给那些被解放的效忠于纳比斯的黑劳士(多利安社会的奴隶)。在用上述办法扩充了他的领土和财产之后,纳比斯开始把吉雄港转建为一座主要的海军军械库,并在斯巴达的城池加强防守。他的克里特军队被允许维持斯巴达领土内的诸海军基地,而从此之后他们便铤而走险从事海盗行为。他的海军建制甚至给那些极穷的人以被雇佣作划手的机会。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吉雄海军力量的扩张使斯巴达与爱琴海邻国和罗马共和国的关系紧张起来。
    纳比斯的统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的社会改革和斯巴达武装军队的重组。斯巴达拉栖第梦的军事传统上是基于在完全公民和为轻度武装的黑劳士支持的珀里俄基人(拉栖第梦的一种自由但没有完全公民地位的人)中征兵。斯巴达公民的数量已从希波战争时期的数千锐减到克里昂米尼三世时期的几百人。人数下降的其中一种可能原因是所有付不起在公餐(多里安社会中的公共进餐)中份额的斯巴达人丧失了他的完全公民地位,尽管这还不包括他的子女参与“阿郭格”(传统的斯巴达教育训练体制)。作为其结果,维持一只不加杂任何雇佣兵或被解放的黑劳士的精力充沛的重装步兵的守备便十分困难。克里昂米尼再一次增加了完全公民的数量,增强了斯巴达军的信心并使军队披上了马其顿式轻便铠甲。然而许多这些恢复公民地位的人在塞拉西亚之战中战死,而且纳比斯的政策使得他们中残存的人也遭到流放。结果重装军队不再具有可用的规模。这对斯巴达的军事力量是个严重打击,纳比斯改革的目的就是重建一只忠心的能够像装备精良的希腊标枪阵(一种排成方阵运作且比重装步兵装备更长的矛的部队)一样为己所用的部队。纳比斯对那些被奴役的黑劳士的释放是斯巴达历史中一项显著的业绩。纳比斯的这个举措除掉了斯巴达社会体制的一个中重要的意识形态支柱且成为了周围的“波雷斯”(城邦)对斯巴达扩张的异议的重要原因。到那时为止防备黑劳士反抗都是斯巴达外交政策的主要顾虑,防止国内造反的需求曾限制了对外扩张主义,纳比斯的举措以简单的一击消除了这个顾虑。他解放的奴隶得到了土地并与斯巴达流亡邦众(Demos,从前的完全公民)的富有妻子们和富裕的精英们的寡妇们结婚。
    (3)准备活动
    亚该亚同盟对斯巴达仍然占有它的一个邦感到不满,并劝说罗马重新考虑对不碰斯巴达所赚取的领土的决定。罗马人同意了亚该亚人的提议,因为他们不愿看到一个强盛的经过重组的斯巴达在罗马人离开希腊后惹麻烦。
    公元前195年,提图斯?奎茵提斯?弗拉米尼努斯,罗马军在希腊的指挥官,在希腊城邦科林斯召集了一个委员会以讨论是否向纳比斯宣战。与会代表分别来自埃托利亚同盟、马其顿、罗马、帕加马、罗德岛、色萨利和亚该亚同盟。所有邦国都声称愿意发动战争,除了埃托利亚同盟和色萨利,这两个邦国都希望罗马人立即离开希腊。这两个邦国提议由他们自己处理纳比斯,但遭到了亚该亚同盟的反对,它反对埃托利亚势力任何可能的扩张。现代历史学家Erich Gruen暗示罗马人可能以战争为借口让少量军团驻扎在希腊以防止斯巴达人和埃托利亚同盟在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侵略希腊时加入他的势力。
    弗拉米尼努斯首先派了一名特使前往斯巴达,要求纳比斯要么将阿尔戈斯交还给亚该亚同盟,要么面对罗马及其盟军发动的战争。纳比斯拒绝按弗拉米尼努斯的最后通牒照做,故40000名罗马士兵及其盟军向伯罗奔尼撒进发。进入伯罗奔尼撒后,弗拉米尼努斯让他的军队与亚该亚指挥官阿里斯泰诺斯指挥的10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会师。
    纳比斯指定他的姐夫,阿尔戈斯的毕达哥拉斯,作为他15000人的卫戍部队的指挥官。这时罗马和亚该亚同盟的军队正向该城进发,一个年轻的阿尔戈斯人,达摩克利斯,努力煽动对斯巴达驻军的反叛。他带领少量追随者,站在城市广场之上向阿戈斯人大声呼告,鼓动他们起来反抗。然而并没有真正爆发大规模的起义,达摩克利斯和他大多数的追随者被斯巴达驻军包围并杀害。
    少量达摩克利斯支持者中的幸存者逃离了该城并投奔弗拉米尼努斯的营地。他们建议弗拉米尼努斯将在靠近城门处扎营,这样阿尔戈斯人就会发动反抗斯巴达的起义。
    罗马指挥官派遣轻步兵和骑兵去寻找新的扎营地点。
    由于发现了一小股罗马士兵,一只斯巴达军队在自城门离城墙大约300步远处与罗马人发生了小冲突。罗马人迫使斯巴达人撤回城里。
    弗拉米尼努斯将他的营帐迁到那场小冲突发生的地方。一整天,他等待斯巴达人的攻击,但没有袭击发生,他召集了一个战争委员会来讨论是否收紧包围圈。所有希腊领军者都接受了阿里斯泰诺斯的想法即他们将攻击这个城市,因为占领这座城市是他们参加战争的第一目标。
    另一方面,阿里斯泰诺斯争辩说应该改为直接攻打斯巴达和拉科尼亚。弗拉米尼努斯同意了阿里斯泰诺斯,大军向阿卡迪亚的泰耶阿挺进。第二天弗拉米尼努斯行军至卡黎亚,等待联军的增援。包括亚吉西波里斯、20年前被斯巴达第一位僭主莱克格斯推翻的合法的斯巴达国君领导的斯巴达流放者,以及腓力派遣的1500名马其顿人和400名色萨利骑兵的援军很快到达并与罗马人会师。联军同样接到了消息几支舰队已到达拉科尼亚海岸:卢基乌斯?奎茵提斯率领的由40艘战船组成的一支舰队,一支包括18艘战船的罗德岛舰队,以及帕加马的欧迈尼斯二世率领的包括30艘战船的一支舰队,他期待以此赢得罗马的好感这样当安条克入侵时便可获得罗马支持。


    
    马其顿阿吉德王朝(上):历史

    马其顿是地处古希腊边陲地区,地处希腊中北部,西接艾普鲁斯,东邻色雷斯。其民族渊源尚无定论,可能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和希腊的多利亚人的混血后裔。由于偏僻落后,而且行君主制而非民主制,且主要居住于乡村中,因此被其南境外的繁荣的希腊称为没有文化的野蛮人。约在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完成了统一,实行君主制。
    阿吉德王朝(希腊语:ο? ?ργε?δαι)是希腊北部国家古代马其顿的一个王朝(公元前700—公元前302年)。这个王朝创建了马其顿王国并把势力扩展到整个希腊,后来还征服了波斯。前302年被安提帕特王朝取代。
    这个王朝自称是海格力斯的后代。约从公元前700年开始,王朝的创建者佩尔狄卡斯一世率领自称为马其顿人的一个民族从哈利阿科蒙(今天的阿利阿克蒙)河畔的故土东迁,定都埃盖(埃泽萨),到阿敏塔斯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6世纪),马其顿的势力已经向东越过阿克休斯河(阿克西奥斯),征服了当地的色雷斯各部族,其继承者亚历山大一世(前492以前—约前450年在位)又把国界向东推进到斯特里门河(斯特鲁玛河),他取号“菲列涅列”,说明他努力争取希腊人的同情。他散布这样的传说,阿吉德家族是阿尔戈斯的特美尼德家族的后人,这样便取得了参加希腊奥林匹克赛会的权利。
    亚历山大的儿子佩尔狄卡斯二世(约前450年—约前413年在位)不顾众多兄弟的反对而维护了自己的权利。他把哈尔基斯基的希腊城邦结成一个以奥兰索斯城为中心的同盟。其子阿基劳斯(前413---前399年在位)采取了一种高度亲希腊的政策,把希腊艺术家请到他的新都培拉,他修筑道路和要塞,改良武器装备并鼓励城市生活以加强马其顿的实力。公元前399年他被暗杀身亡,随之而来是七年的混乱和谋杀。亚历山大一世的曾孙阿敏斯塔三世在公元前392年继位,虽然他的统治充满了混乱和阴谋,但却成功的统一了马其顿。他死于公元前370年,留下三个合法的子嗣,其中前两人即亚历山大二世和佩尔狄卡斯三世只统治了很短的时间,公元前359年其第三子以佩尔狄卡斯三世婴儿的摄政名义夺权了大权,恢复了秩序以后他自立为王,这就是著名的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他使马其顿成为全希腊的霸主。
    他的儿子亚历山大三世即是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他征服了波斯,将马其顿的势力一直扩展到尼罗河和印度河,他死在巴比伦之后,他的将领便把帝国瓜分了 [1] 。在继任者战争中亚历山大的妹妹克利奥帕特拉打算接受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的建议逃往埃及与托勒密一世成婚,结果在萨迪斯被当地驻军长官谋杀,阿吉德王朝由此结束。阿吉德王朝的最后一位合法男性国王是亚历山大的儿子亚历山大四世,他被当时安提帕特王朝的卡山德谋杀。卡山德本来与亚历山大的其他将军们达成协议,等到亚历山大四世成人后就结束他们的独立性,遵奉亚历山大四世为统治者。
    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公主巴尔茜妮还有一个私生子海格力斯。他手下的将军之一波利伯孔曾一度支持立海格力斯为合法的国王,但是卡山德收买了波利伯孔,将希腊南部的一小块地方交给波利伯孔,并允许他拥有自己的军队,作为交换波利伯孔杀死了海格力斯,这样阿吉德王朝的男性后裔就完全断后了。
    腓力二世的女儿帖撒罗妮加在大约公元前294年被次子安提帕特二世谋杀毒死,阿吉德王朝最后的女性后裔也完全断后了。
    1.早期历史
    马其顿地处希腊东北边缘,南接贴撒利,中隔奥林匹亚山,西为伊利里亚,东邻色雷斯。
    根据自然地理条件,马其顿明显分成两部分:上马其顿,位于西部,地域广大,山脉纵横,森林密布,适于畜牧业,是马其顿人基本居住地;下马其顿,是块濒临爱琴海的沿海平原,适于农业发展。
    马其顿人来源不清,可能是伊利里亚人、色雷斯人、希腊人的共同后裔。由于僻处一隅,马其顿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基本被排除在希腊邦际生活之外。而马其顿人则粗犷勇武,被看作是非严格意义的希腊人,许多希腊人甚至称他们是异族蛮人。马其顿国家形成的过程极为模糊。它发展很晚,又长期处于希腊世界外围,没有史家专门以它为记载对象。
    约在公元前700年,佩尔狄卡斯一世率领自称为马其顿人的一个民族从哈利阿科蒙(今天的阿利阿克蒙)河畔的故土东迁,定都埃盖(埃泽萨),创建了阿吉德王朝。到阿敏塔斯一世统治时期(公元前6世纪),马其顿的势力已经向东越过阿克休斯河(阿克西奥斯),征服了当地的色雷斯各部族。
    根据现有零星材料,马其顿早期存在过一些独立的部落联盟。各部落均有自己的巴赛勒斯。约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马其顿可能发生过类似提修斯改革的统一运动,形成早期国家,定都上马其顿的埃盖,实行君主制,但公民大会仍然起一定作用。在希波战争中,马其顿依附于波斯帝国,并被迫加入波斯军队。
    公元前5世纪末叶,马其顿开始介入邻国事务,国都移至下马其顿的佩拉。
    进入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发生权力之争,国家几面受敌,危在旦夕。
    危机是转变的契机。摄政王腓力二世临危受命,将威胁一一去除。后来他废黜幼主,自称国王。经他苦心经营,马其顿很快成为强大国家。
    2.征服希腊
    腓力当政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加强王权,削弱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职能,把它们变成听命于他的工具。
    他改革币制,确立了金、银币的兑换价格,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他建立起一支忠于个人的常备军,创造了具有极强打击力的马其顿方阵,其核心是贵族组成的重装骑兵,称“王友”。其重装步兵谓之“步兵王友”,装备一杆长6.3米的长矛,所列阵形纵深最多达32列。步兵的作用在于顶住敌人的攻击,战斗的结局则取决于骑兵的对敌两翼的攻击。腓力是希腊人中第一位赋予骑兵重大意义的人。
    公元前355年,毗邻马其顿的中希腊发生城邦混战,弗西斯因财政紧张,竟洗劫了希腊人的圣地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腓力借机南下,控制了希腊中北部地区,马其顿的崛起使一些与北希腊有利益关系的城邦感到了威胁。雅典四方串连,组成反马其顿联盟,一度使腓力的扩张企图受挫。
    事后雅典人在坚决反马其顿的政治家德摩斯提尼的倡导下把观剧津贴用于军事开支并令富人分成若干捐献组,负责造舰。雅典成为希腊人反马其顿侵略的中坚。但在雅典人中也有一部分人希望借腓力之手摆脱遍及希腊的城邦危机,把战火引向波斯。这种看法的代表是修辞家伊索克拉特,他曾多次上书腓力,对腓力思想有很大影响,但主导雅典政策的仍是抗战的思想。
    公元前338年夏,马其顿军与以雅典、底比斯军为首的反马其顿联军决战于中希腊的克罗尼亚,联军惨败。战后,希腊各邦被迫承认马其顿的霸主地位,只有斯巴达保持了自己的尊严,拒绝参加腓力在科林斯主持的希腊和会。科林斯大会满足了希腊大奴隶主的要求,确立了马其顿的统治秩序。各邦禁止互相攻伐,各邦被内部禁止重分土地,没收富人财产,取消债务,不准为政治目的解放奴隶。马其顿军于会后驻希腊各战略要地,以保持自己的统治。
    前337年成立“希腊联盟”,即“科林斯同盟”。
    3.国王列表
    卡拉努斯(Karanus)
    科伊诺斯(Koinos)
    提里马斯(Tyrimmas)
    佩尔狄卡斯一世 700-678 BC
    阿吉乌斯一世(Argaeus I) 678-640 BC
    腓力一世 640-602 BC
    埃罗普斯一世(Aeropus I) 602-576 BC
    阿尔塞塔斯一世(Alcetas I) 576-547 BC
    阿敏塔斯一世(Amyntas I) 547-498 BC
    亚历山大一世 498-454 BC
    佩尔狄卡斯二世 454-413 BC
    阿奇拉一世 413-399 BC
    克拉特鲁斯 399 BC
    奥雷斯特斯(Orestes) 399-396 BC
    阿奇拉二世 396-393 BC
    阿敏塔斯二世(Amyntus II) 393 BC
    保萨尼阿斯(Pausanias) 393 BC
    阿敏塔斯三世 393 BC
    阿吉乌斯二世(Argaeus II) 393-392 BC
    阿敏塔斯三世 392-370 BC(复位)
    亚历山大二世 370-368 BC
    阿罗洛斯的托勒密 368-365 BC
    佩尔狄卡斯三世 365-359 BC
    阿明塔斯四世 359-356 BC
    腓力二世 359-336 BC
    亚历山大三世(大帝)336-323 BC
    安提帕特,摄政 334-319 BC
    腓力三世 323-317 BC
    亚历山大四世 323-310 BC
    佩尔狄卡斯,摄政 323-320 BC
    安提帕特,摄政320-319 BC
    波利伯孔, 摄政319-317 BC
    卡山德,摄政 317-306 BC


    
    亚历山大帝国(一):亚历山大大帝1

    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是对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的称呼,由著名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大帝开创,其版图东起葱岭与印度河平原,南至波斯湾并包括埃及,西到色雷斯和希腊,北抵黑海及阿姆河,是历史上继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后第二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
    其统治基本沿袭了波斯帝国的旧规,继承并改进了波斯的行政区划和管理体制,在原有的基础上并行马其顿军事体系,按照马其顿方式组建陆海军。
    亚历山大死后,由部将发起的继承者战争连续不断,帝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仅仅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便走向了瓦解。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三世(古希腊语:?λ?ξανδρο? Γ' ? Μακεδ?ν,其名字亚历山大意为“人类的(?ν?ρ)守护者(?λ?ξω)”;前356年-前323年),世称亚历山大大帝(?λ?ξανδρο? ? Μ?γα? 或 Μ?γα? ?λ?ξανδρο?),古希腊马其顿王国国王,是古希腊著名王室阿吉德王朝成员。亚历山大出生于前356年的佩拉,在二十岁时从他的父王腓力二世手上继承马其顿王位,几乎他的统治期间都在进行前无古人的大型军事征服活动。直到他三十岁时他已经建立当时疆域最大的帝国,范围从希腊、小亚细亚、埃及、波斯、两河流域、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18]。他在战场上从未被击败,且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之一。
    在13岁时,他的父亲为他找来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任其导师,在前336年腓力二世被刺杀之后,亚历山大继承父亲的王位以及一个强大的王国与经验老道的军队。他被科林斯同盟任命为希腊远征军司令,并利用此职位进行腓力二世筹备的泛希腊联军对波斯征服计划。前334年,他向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统治的小亚细亚地区发起进攻,开始长达十年的亚历山大东征。亚历山大在一连串的决定性战役击败波斯,其中著名的战役有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并推翻其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征服整个波斯帝国,使得他帝国疆土从亚得里亚海直至印度边界。
    为了寻找并抵达“世界的尽头和大外海”,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6年侵略印度,但最终应军队要求不得不撤军。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在他预计的帝国首都巴比伦,没能来得及实现他入侵阿拉伯的计划。在他死后,由于无合适继承人,他的将领们互相不服且开始争夺他遗留下的帝国,最终引发继业者战争,亚历山大帝国也就迅速瓦解。
    亚历山大大帝的遗产包括他扩土导致的文化融合,如希腊式佛教。他建起至少二十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最著名的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在东方安置许多希腊殖民地,导致希腊文明一直向东传播,形成希腊化时代的到来,直到15世纪中叶的拜占庭帝国、以及1920年代的小亚细亚中部卡帕多细亚希腊人和东部的本都希腊人仍可以发现希腊化遗留痕迹。他以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为偶像范本,最终自己也成为一个近乎神话的人物。他也以融合希腊文化和非希腊文化而著名。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使后世的军事将领设法与他看齐,且全世界的军校都曾教导他使用过的战术。他经常被列入世界上至古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与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并列。
    1.早年
    (1)出身和童年
    亚历山大出生于前356年古希腊赫卡托姆拜昂月(Hekatombaion)的第6天,对照今日历法大概是7月20日,虽然准确日期不是很确定。他诞于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母亲奥林匹亚丝是希腊伊庇鲁斯地区摩罗西亚国王涅俄普托勒摩斯一世的女儿,是腓力二世的第4位妻子。尽管腓力有7或8个妻子,但奥林匹亚丝是地位最显著的一位,可能是因她生下亚历山大。
    关于亚历山大的诞生和童年围绕着数个传说,根据古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奥林匹亚丝在与腓力婚礼前夕梦见雷电击中她的子宫,造成一团火焰并在熄灭之前往各处扩散开来。而腓力在婚礼一段时间之后,在梦中看到自己拿了一个刻着狮子的形像的印封住妻子奥林匹亚丝的子宫。普鲁塔克对这些梦提供不同的解释:奥林匹亚丝在婚前就已怀孕;用印封住子宫表示亚历山大的父亲是宙斯。古代评论家为此争论,野心勃勃的奥林匹亚丝她是否到处宣扬了亚历山大神性的诞生故事,其中各种证言说她曾把这个故事告诉亚历山大,或者奥林匹亚丝并没有宣扬此事,可能是因为这亵渎了神明。
    亚历山大诞生的那一天,腓力在率军围攻哈尔基季基半岛的城市波提狄亚,腓力收到儿子诞生消息的那日,同一日也收到他的将军帕曼纽击败了伊利里亚和培奥尼亚人的联军之捷报,以及腓力的赛马获得奥林匹克运动会胜利,这三喜临门的消息让腓力高兴不已。亚历山大诞生的那天同时也是七大奇观之一以弗所的阿耳忒弥斯神庙被焚毁的那一日,这巧合让古希腊马格尼西亚的赫格西亚斯觉得神庙会惨遭祝融,是因为女神阿耳忒弥斯离开去探望亚历山大的诞生。这些传说故事很可能是亚历山大当上国王后才产生,可能受到他特意营造,为了塑造他拥有超人般特质以及命中注定是伟人的感觉。
    在他幼年时是受到奶妈兰妮基(Lanike)的照顾,她的弟弟是后来亚历山大麾下的猛将克利图斯。在亚历山大童年时期,是母亲的同乡伊庇鲁斯的列奥尼达(Leonidas)担任他的启蒙导师,受到严格的指导。亚历山大这段期间学习阅读、里拉琴、骑马、打斗、打猎等,类似其他马其顿贵族少年的一样的教育[34]。亚历山大在马其顿的成长受荷马《伊利亚特》及其中人物阿喀琉斯和传说人物海格力斯影响,他的父母王系各称是海格力斯和阿喀琉斯的后代,尤其是母亲奥林匹亚丝对亚历山大的影响很大,母子的感情非常好,亚历山大成年后远征在外,也常常会写信给母亲叙述见闻。
    当亚历山大12岁时,一位从色萨利来的商人准备卖一匹骏马给腓力,并开了13个他连得的高价,然而试骑时马儿性子激烈,使腓力的骑兵无法驾驭它,正当腓力打算打消此意时,亚历山大自告奋勇愿意亲自试骑,亚历山大发现它是看到自己影子的晃动才感到畏惧和慌恐,于是好声安抚,最后把它驯服。普鲁塔克记载腓力最自己儿子惊异的勇气和自信非常欢喜,他流下兴奋的眼泪亲吻自己的儿子,他向亚历山大说:
    “啊!我儿!去找一个配得上你的王国吧!马其顿对你而言实在太小了。”
    腓力于是把良驹给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为它取个名字布西发拉斯,意谓“牛头”的意思。布西发拉斯是亚历山大最喜欢的爱马,它伴随主人南征北讨,最后老死于印度征途中,亚历山大为此在印度建造一座城市布西发拉斯来纪念它。
    (2)成为亚里士多德学生
    当亚历山大13岁以后,腓力有意栽培他作为继承人,开始帮他找位更合适的导师,原本考虑寻找知名的哲学家如伊索克拉底或柏拉图学院的斯珀西波斯,但斯珀西波斯拒绝了腓力的邀请,最后腓力选定由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教导自己的儿子,并提供一个小乡村米埃札(Mieza)的宁芙女神神庙作为授教的场所。作为回报,腓力同意重建亚里士多德的家乡斯塔基拉,先前这座城市被腓力下令铲平,腓力为此重新把被卖为奴隶的前斯塔基拉公民赎回,并召回其他流亡的居民,重新建立这座城市。
    随后米埃札几乎成为亚历山大和马其顿贵族青少年的学校,一些与他同年纪上下的贵族青少年如托勒密、卡山德、赫费斯提翁等,都与亚历山大一同在此地向亚里士多德学习,这些人都与亚历山大建立良好的友谊成为他的“伙友”,日后亦是未来国家的军官与官员。亚里士多德给予亚历山大和他的伙伴们完整的演辩术和文学训练,并且激发了他对科学、医学和哲学的兴趣,以及许许多多知识如逻辑、艺术、宗教、地理、道德观等等。在亚里士多德的指导下,启发了亚历山大对荷马的热诚,尤其是《伊利亚德》。亚里士多德曾给予亚历山大一本他注解过的《伊利亚德》,这本书后来一直在亚历山大身边,伴随他远征,且不时拿来温习。


    
    亚历山大帝国(二):亚历山大大帝2

    2.腓力的王位继承者
    (1)临时摄政和马其顿称霸希腊
    当16岁时亚里士多德的课程大致结束,此时腓力率军远征城邦拜占庭的时候,让亚历山大担任临时摄政代父统治马其顿,除了让他累积经验外也表明他是腓力属意的继承者。在腓力二世不在国内期间,色雷斯的部族密底人(Maedi)趁机造反,亚历山大反应相当迅速,把他们从他们的领地驱除出去并在当地建立殖民城市,引入一些希腊人作为居民,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亚历山德鲁波利斯(Alexandropolis)。
    后来腓力回国,派遣亚历山大率领一支小型军队去镇压色雷斯南部的叛乱。而后父子俩人参与对付希腊城邦佩林苏斯(Perinthus)的行动,后来回军时与色雷斯的特里巴利人作战,这里亚历山大曾救了腓力的性命。随后这段期间,希腊城邦安菲萨公民耕种了德尔斐的阿波罗圣地,此事引发近邻同盟向安菲萨开战,爆发“第四次神圣战争”。这件事让腓力有机会更一步介入希腊城邦之间的事务,预期马其顿将会参战,但他自己在色雷斯仍有事情要忙,于是腓力命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开始动员军队,准备加入希腊的战争。亚历山大为了不引起其他希腊城邦注意到马其顿已经开始动员,会引发不必要的干涉,恰好先前伊利里亚人曾入侵马其顿,但那时很快被亚历山大逐出,这件事就成了亚历山大动员的借口。他伪装这次动员是准备去攻击伊利里亚人。
    腓力二世带领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和军队于前338年加入战争,因为底比斯军封锁了温泉关,于是他们绕道进入希腊中部并进军到了伊拉提亚(Elatea),这距底比斯和雅典仅几天路程,这使雅典陷入恐慌之中。在狄摩西尼的倡导下,雅典人立即表决向马其顿宣战作为对腓力进军的反应,同时雅典人积极与底比斯寻求结盟。为了防止底比斯加入雅典阵营,腓力向底比斯派遣使者但没能阻止底比斯参战。
    因腓力这次进军是因近邻同盟邀请,他随后率军进军安菲萨,捕获雅典派去支援的雇佣兵部队并降伏了这座城市。接着腓力再度返回伊拉提亚,企图向雅典和底比斯和谈,但使举被双双回绝。
    前338年腓力往南继续进军,雅典、底比斯联军则在波奥蒂亚的喀罗尼亚等待马其顿军的到来,双方在此地展开决定性的喀罗尼亚战役。这场战役腓力率领马其顿军右翼,左翼则交给年轻的亚历山大,还派一些经验老道的将军们辅佐他。根据波利艾努斯的记载,战役中腓力故意让自己的部队佯撤,诱使缺乏经验的雅典重装步兵追击,这导致联军的阵列开了一个缺口。率领左翼的亚历山大把握这次战机,让骑兵突破这个缺口,侧翼夹击击败了当时享负盛名的底比斯军。另外普鲁塔克提到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击破精锐底比斯圣队的将领,且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则说亚历山大在战场上非常英勇,展现对胜利的渴望。另一方面,腓力让马其顿右翼退到合适的地点后开始反击,雅典军随后跟着败退,最后马其顿军获得战役胜利。
    在喀罗尼亚胜利后,腓力和亚历山大毫无阻碍的进军至伯罗奔尼撒,当地许多城邦纷纷降伏,然而当马其顿军接近斯巴达时,斯巴达拒绝投降。腓力并没有打算对斯巴达城发动攻击[56],只是先搁置他们。在前337年腓力于科林斯建立了一个泛希腊联盟,即科林斯同盟。同盟会议中腓力被举为同盟司令(Hegemon),并决议未来将对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发动远征,为波希战争中希腊的损害报仇。
    (2)出走和回归
    当腓力回到王国首都佩拉后,与将军阿塔罗斯的侄女克丽奥佩脱拉?欧律狄刻发生恋情,准备安排与她结婚。父亲即将再婚的消息让亚历山大王位继承者的地位有点尴尬,因为未来克丽奥佩脱拉?欧律狄刻所生下的儿子将会成为王位继承者候选人,加上这个未来威胁具有纯种马其顿血统,而亚历山大只有一半的血统是马其顿人。在婚礼的宴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阿塔罗斯口不择言公开祈祷,祈祷神明可以给腓力和克丽奥佩脱拉?欧律狄刻的结合一个合法的继承者,这些话被当时在现场的亚历山大听到,大怒。
    腓力爱上比他年轻很多的少女克丽奥佩脱拉,并且娶她为妻。在结婚的喜宴上,新娘的叔父阿塔罗斯喝得酩酊大醉,他要马其顿人祈求天神的祝福,让他的侄女给他们一个合法的王位继承人。这番话激怒了亚历山大,把一个酒杯往阿塔罗斯的头部丢了过去,骂道:“那么我呢,你这卑鄙的人,你把我当成什么了,一个杂种吗?” 腓力护着阿塔罗斯,拔剑准备向着他的儿子冲过去,好在他们两人都很幸运,不知腓力是他气昏了头,还是饮酒过量,竟然滑了一跤跌到地板上。亚历山大用嘲讽的话羞辱他:“你们瞧啊!一位准备从欧洲横扫亚洲的人,却连椅子之间的距离都过不过去。”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亚历山大传》
    在与腓力闹翻后,亚历山大带着母亲奥林匹亚丝逃去伊庇鲁斯摩罗西亚王国的首都多多纳,投靠母亲的弟弟亚历山大一世,在此地安置母亲后,接着亚历山大继续流亡到伊利里亚去。他向前几年才被自己击败的伊利里亚国王寻求庇护,并在那里备受上宾对待。然而,腓力并不打算在远征波斯前放逐一位在政治、军事上已经饱受到磨练的继承人,在一位腓力的好友德马拉特斯(Demaratus)为双方居中协调下,六个月后亚历山大与父亲和好,返回国内。
    随后过一年,波斯卡里亚总督皮克索达拉斯(Pixodarus)向腓力提议把女儿嫁给亚历山大同父异母的兄弟阿里达乌斯[62] ,这举动让奥林匹亚丝和数个亚历山大好友们怀疑腓力打算改立阿里达乌斯为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为此派出自己的好友塞萨鲁斯(Thessalus)到皮克索达拉斯那里去,向他提议与其把女儿嫁给智能不足的阿里达乌斯,不如嫁给自己。当腓力听闻亚历山大擅自行动的消息,停止与皮克索达拉斯商谈联姻,讥讽亚历山大竟然很想娶卡里亚人的女儿,还说自己本来还想帮他找个更好的新娘。腓力随后放逐亚历山大涉案的5个好友,分别为哈帕拉斯、托勒密、尼阿卡斯、拉俄墨东和埃瑞吉亚斯(Erigyius)等人,并把塞萨鲁斯下狱。


    
    亚历山大帝国(三):亚历山大大帝3

    3.马其顿国王
    (1)继位
    前336年夏天,腓力二世在旧都埃格举行女儿克丽奥佩脱拉和伊庇鲁斯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婚礼时,被他的近身护卫官保萨尼亚斯刺杀身亡。保萨尼亚斯试图从现场逃走,但在逃跑中被藤蔓绊倒,随即被追随在后的马其顿军官所杀,其中追杀的军官包含佩尔狄卡斯和列昂纳托。幕后是否有指使者不清楚,对于腓力之死,已与腓力结怨的奥林匹亚丝对此公开表示喜悦,尽管当时的史书说明保萨尼亚斯本就有杀腓力的动机,但后来的古罗马历史学家和一些现代学者怀疑奥林匹亚丝可能涉案。亚历山大代表指责此事为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所指使,后来以此为向波斯进攻的理由。亚历山大当天也出席婚礼现场,在腓力被刺杀后随即被现场的马其顿贵族和军队拥立为新国王,当时他年仅20岁。
    (2)巩固权位
    亚历山大继位后开始调查腓力刺杀案,并以此为借口去除威胁他王位的潜在敌人,林塞斯蒂斯地区(Lyncestis)的贵族三兄弟皆被怀疑与保萨尼亚斯合谋,亚历山大杀了其中两个,但赦免了林塞斯蒂斯的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还以谋反的名义处死逊位的堂兄阿敏塔斯四世。在亚历山大登继位后,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丝也从伊庇鲁斯的娘家回到马其顿,她趁著亚历山大不在首都时杀了腓力的新妻克丽奥佩脱拉?欧律狄刻和她出世不久的女儿欧罗芭,事后亚历山大得知后,对母亲的作为非常不满。同时亚历山大也下令处死先前与他结怨阿塔罗斯。阿塔罗斯这时正与帕曼纽率领远征先遣军于小亚细亚作战,在腓力被刺杀后雅典的狄摩西尼写信试图劝诱他谋反,阿塔罗斯接信后立即把此事报告上去来撇清嫌疑,但在克丽奥佩脱拉?欧律狄刻死后亚历山大认为让阿塔罗斯活着太危险,加上先前他多次污辱过亚历山大,以与雅典合谋谋反的名义下令杀了他。另外,亚历山大并没有对同父异母的兄弟阿里达乌斯下手,毕竟阿里达乌斯智能不足对亚历山大威胁较小,而阿里达乌斯的智能不足这件事,可能是奥林匹亚丝在阿里达乌斯幼年时下毒的结果。
    当腓力的死讯传到希腊,许多希腊城邦认为这是脱离马其顿霸权的好机会,以雅典和底比斯为首的希腊城邦们预谋起义,甚至连色萨利人也欲脱离马其顿的掌控,更不用说之前被腓力击败的蛮族部族了,他们也反抗马其顿的统治。亚历山大得知各地准备叛变的消息,他决定首先处理希腊问题,他反应迅速,一边派遣使者以外交手段解决,一方面亲自率领3,000名马其顿骑兵先头部队疾行至色萨利,当他来到色萨利奥萨山和奥林帕斯山之间的边界地带,发现当地已被一支色萨利军队把守,他立即从奥萨山迂回过去,当守军隔日起来发现亚历山大已经出现在他们背后惊讶不已,他们很快地不得不向亚历山大投降。亚历山大随后马不停蹄来到南下到色萨利地区,色萨利人在叛变尚未准备好的情况下向亚历山大输诚,拥立他为色萨利同盟新的执政官。
    亚历山大带领大军继续往南疾行,沿途的希腊城邦因为亚历山大的行动太迅速纷纷改变反抗的态度。当亚历山大停留至温泉关时,近邻同盟承认他是同盟的新领导人,而雅典、底比斯向他乞和,希望他能原谅谋反的举动,亚历山大也没有严厉的处罚。亚历山大之后来到科林斯,几乎所有希腊人再度承认马其顿霸权,除了斯巴达人以外。在这里亚历山大再一次召开科林斯同盟大会,会中他成为新的同盟司令,接替原本腓力二世的位置,重新宣示他将会对波斯发动远征。就在亚历山大停留在科林斯的这段时间,他在这与古希腊哲学家锡诺普的第欧根尼展开著名的会面,当亚历山大很有礼貌地问他,问他需要什么,并保证会兑现他的愿望。第欧根尼没好气地说:“我希望你稍微站远一点,不要挡住我要晒的阳光。”这回答不仅没有使亚历山大不快,还使亚历山大更欣赏第欧根尼,后来他说:“我若不是亚历山大,我愿是第欧根尼。”之后,亚历山大收到色雷斯不太平静的报告,他随后为此返回马其顿。
    (3)巴尔干的征战
    在进攻亚洲前,亚历山大打算安稳他王国北方的防线,在前335年春季,他从安菲波利斯出发,率军准备处理叛乱以及蛮族侵扰的问题。他往北进入色雷斯,沿着东路进军来到一些尚未臣服的地区,并于哈伊莫司山(Mount Haemus)击败据守险地的色雷斯军队。接着马其顿军继续往北进军,来到特里巴利人(Triballi)的国度,在多瑙河支流莱吉拉斯河(Lyginus river)附近击败特里巴利人。亚历山大继续向北,三日后来到多瑙河畔,守在对岸的盖塔人(Getae)已经聚集大军等候亚历山大,亚历山大趁夜悄悄的渡了河,盖塔人根本没想到亚历山大可以如此迅速渡河,他们在惊慌失措下溃败。
    在回马其顿的半路上,这时传来伊利里亚达耳达尼亚(Dardanian)国王克利图斯不愿臣服于马其顿威势,且革兰提亚国王格劳基亚斯(Glaukias)也举兵响应。得到这消息的亚历山大,取消回马其顿的路线,直接朝伊利里亚进军,并且击败他们的联军。透过这些胜利,亚历山大确保他北方边界的安宁。
    然而就在亚历山大忙于北方战事时,传来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叛变的消息,原来亚历山大出征很久没消息传回希腊,谣传亚历山大战死了,于是来雅典人和底比斯人再度反抗马其顿。亚历山大接到消息,立刻停止继续讨伐伊利里亚人,急行军南下赶到底比斯城下 ,底比斯人大吃一惊不敢相信亚历山大还活着且进军如此神速,尽管醒悟过来但这次底比斯人铁了心打算死战到底。很快地,在马其顿军猛攻下底比斯沦陷,且被马其顿军血洗。为了杀鸡儆猴,亚历山大下令把底比斯城夷平,领土由附近的波奥蒂亚盟邦瓜分,幸存的底比斯人被贬为奴隶。底比斯的惨况吓得雅典和其他反叛的希腊城邦瞬间投降亚历山大大帝。平定了希腊乱事,暂时恢复安宁。接着,亚历山大把目标转移到东方的波斯帝国,他委任安提帕特作为马其顿摄政和希腊统帅,留下一支军队共12,000名步兵和1,500名骑兵留守国内及维持希腊秩序。自己则亲自率领马其顿和希腊联军踏上征途。
    ①背景
    前336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王后奥林匹亚丝的女儿克丽奥佩脱拉将嫁给奥林匹亚丝的兄弟、摩罗西亚国王亚历山大一世。腓力二世出席婚礼,不料被自己的近身护卫官保萨尼亚斯刺杀身亡,王位传给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很快就受到马其顿贵族和军队的效忠,稳定了国内不安的局势。但腓力之死的讯息激起希腊许多城邦和地区如雅典、底比斯、色萨利地区等准备反抗马其顿的霸权,甚至马其顿北方的色雷斯部落也蠢蠢欲动,意图叛乱。得知这些地区有意叛乱的消息,年轻的亚历山大动作非常迅速,尽管有人向他建议以外交解决这些问题,但他仍决定亲自纠集3,000名马其顿骑兵南下朝色萨利前进,当他到达色萨利边界,奥林匹斯山和奥萨山之间的关隘时,他发现有支色萨利军队占据了关隘,亚历山大于是让骑兵暗地从奥萨山绕到色萨利军队的后方,当色萨利军队发觉亚历山大已出现于后面,他们就投降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很快就稳定色萨利地区,色萨利人继续让马其顿国王成为色萨利统帅,当亚历山大随后继续南下希腊之时,色萨利人也提供骑兵跟随。
    亚历山大继续南下至温泉关,在那里他被承认近邻同盟统帅,之后亚历山大进军至科林斯。亚历山大进军如此神速,以至于希腊城邦尚未准备好战备,雅典和其他城邦他们不得不派使者向亚历山大求和,亚历山大宽恕那些起事的城邦。在科林斯,希腊各城邦除了斯巴达外,都推举亚历山大为希腊远征军的统帅,承诺将会准备远征波斯的事宜,亚历山大就这样快速扑灭暴动的火苗,暂时稳住了马其顿的希腊霸权。


    
    亚历山大帝国(四):亚历山大大帝4

    ②远征色雷斯
    在东征前,亚历山大还要确保马其顿的北方边境,因为那边色雷斯的部族也有搞叛乱的迹象。前335年春,他进入色雷斯,去处理特里巴利人所主导的侵扰。进入色雷斯有东西两条路径,因为西边道路是会经过阿格瑞安人的领地,且他们的国王兰加罗斯已经臣属马其顿,因此亚历山大决定选择东面的道路,路途中可以顺便使那边的色雷斯人臣服。亚历山大从安菲波利斯(Amphipolis)往北进入色雷斯,来到哈伊莫司山。在那里他发现有支色雷斯军队占据了当地的高地,并把车辆摆在阵前作为屏障,色雷斯军还决定假如马其顿军队攻上来,就把这些车辆推下山坡,来冲乱马其顿军阵列并下山突击。亚历山大看到敌人的阵势,猜透了敌军的意图,他下令马其顿士兵车辆冲来时就往两侧避开,如果来得太快避不了,他们就应该伏在地上,并把盾牌紧连一起躲在下面,使车子直接从上面飞越过去。就这样色雷斯人的计策几乎没有伤到马其顿人,他们看到马其顿军直直往他们杀上来,吓得尚未交战就溃散,马其顿军就攻下这座高地。
    亚历山大接着进军至特里巴利人的地区,特里巴利国王西玛斯(Syrmus)已经率主力退去,还把妇孺送往多瑙河上的小岛避难,过了不久他们分派一支部队返回亚历山大的后方。亚历山大得知这支部队的动向后,随即尾随追击。特里巴利部队当时占据一个山谷,亚历山大于是派遣弓箭手和投石兵去谷口引诱特里巴利人出击,待他们追击至开阔地形时,一旁埋伏的马其顿军蜂拥而出,将其一网打尽,特里巴利军战死3,000名。解决掉这一分队后,亚历山大来到多瑙河,对岸的盖塔人(Getae)已经聚集一支约10,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的大军等候亚历山大,他们主要目的是要阻止马其顿军渡河,并支援特里巴利人。亚历山大本想用船只运输部队登上河中的小岛,把特里巴利主力占据的这座小岛攻陷,但发现敌人的防御相当稳固,于是他决定先攻击对岸的盖塔军队。这次亚历山大改采用浮筏的方式,在短短的一个夜里让4,000名步兵和1,500名骑兵渡过这条欧洲大河。盖塔人根本没想到亚历山大可以如此迅速渡河,且马其顿的方阵和骑兵攻势凶猛无比,他们在惊慌失措下溃败,仓皇逃往最近的城镇。然而,亚历山大继续追击来到这个城镇,盖塔人知道该镇根本没有多少城防可用,只好往北方遁去。
    这场战役结果对附近的色雷斯部落而言太震撼了,他们纷纷向亚历山大表示顺服,其中有包含特里巴利国王西玛斯,甚至远至亚得里亚海的塞尔特人部族也向亚历山大派遣使团问好。学者威尔肯认为亚历山大这次远征如此成功,以至于塞尔特人50年后才敢入侵马其顿。
    ③转攻伊利里亚
    远征结束后,亚历山大取到西方的道路返回马其顿,在半路上传来达耳达尼亚国王克利图斯已经公开反抗马其顿的权威,且革兰提亚国王格劳基亚斯也举兵响应,还有其他部族奥塔瑞亚特人(Autariatae)也加入他们的行列。马其顿的属国阿格瑞安的国王兰加罗斯恰好就在亚历山大军中,兰加罗斯主动请命让他率阿格瑞安的部队与奥塔瑞亚特人周旋。亚历山大同应这项提议,自己便率领马其顿军转往伊利里亚,去对付克利图斯和格劳基亚斯。
    此时,克利图斯已入侵马其顿边境,占领了边防要塞培利亚(Pelium),他在那里等待盟军革兰提亚人的部队到来。当亚历山大疾行来到培利亚,格劳基亚斯的军队尚未到来,马其顿军就开始展开围城。但是到了第二天,格劳基亚斯的军队也来到培利亚,并在外围固守高地在那虎视眈眈,马其顿军陷入可能遭受到夹击的危机。不仅如此,马其顿军的补给也匮乏了,有一次当亚历山大派遣将军菲罗塔斯率领小队去收集补给时,就遭到敌人攻击,要不是亚历山大急忙带兵前来救援,这支小队很可能就会遭到消灭。
    亚历山大现在兵力不足同时对付敌军,所以亚历山大决定引诱革兰提亚的部队下山来到利于攻击的地形,他让他的马其顿方阵步兵和骑兵在一个靠近山坡的平原展开,命令他们肃静,接着开始进行花式操演,只见骑兵的矛头随着口令向前、向右、向后、向左摆,又见方阵步法整齐,军容严整,还表演各种不同队形灵活变换,山上的革兰提亚的士兵纷纷下山看个究竟,看得目瞪口呆。突然,亚历山大亲自率领部队向看得惊讶不已的敌军发起进攻,他的方阵步兵立即高喊杀声并快步向敌军突击,甚至还用长矛敲击盾牌来发生声响,吓呼敌人。革兰提亚军在突击下陷入混乱,纷纷逃入培利亚城中。尽管这次成功击败敌人,然而仍有一支驻守小山的部队还在坚守,迫使马其顿的骑兵下马作战才逐走他们,这时革兰提亚知道亚历山大在准备离开战场,他们再度返回并攻击殿后的马其顿部队,亚历山大在撤军时不得不用投石器来掩护他的军队离开战场,战史学家富勒认为这是第一次把投石机当作野战炮兵的记载。
    三天后,克利图斯和格劳西亚斯城外的部队夜间没有警戒,亚历山大趁机夜袭那些敌军,这次奇袭非常成功,以至于克利图斯和格劳基亚斯损伤过大,被迫放弃这座要塞往北遁去,亚历山大确保了它的北方边界。
    ④屠城底比斯
    亚历山大征战色雷斯和伊利里亚的这段时间实在太久了,加上没有传回来他的消息,使得希腊人中有谣传亚历山大已经战死的言语。底比斯人相信亚历山大已死的传言,决定要趁机起事。底比斯人首先把驻在底比斯卫城的马其顿军队包围起来,并杀害马其顿官员。埃托利亚人、厄利斯、亚该亚人听到这消息也跟着加入底比斯的行列,就连雅典也准备反抗马其顿。此时亚历山大刚夺回培利亚,当他听闻底比斯人已经叛变,他担心整个希腊将会跟着起事,尽管部队还未修整,亚历山大急忙用强行军通过马其顿西部的无路山区,13天后已经到达波奥蒂亚并与当地的盟军会合。亚历山大进军实在太神速,当亚历山大通过温泉关时底比斯人甚至还不知情,甚至之后这些底比斯人还说那支马其顿军是由安提帕特率领,一直到亚历山大已经站在底比斯城门前,底比斯人才醒悟过来。
    底比斯人已经弓在弦上,他们拒绝亚历山大的招降一心反抗下去,然而亚历山大仍尚未下定决心要攻击底比斯城。这时马其顿的一支部队没有听从号令就和城外的底比斯部队发生战斗,迫使亚历山大展开全面攻击,城外底比斯部队不敌,慌乱的往城内退去,然而底比斯人没有即时把城门关上,大批大批的马其顿军涌入城中。底比斯就这样陷落,马其顿和盟军到处屠杀底比斯人,最后亚历山大和其盟友把底比斯城夷平,领土由马其顿盟国瓜分,幸存的底比斯人被贬为奴隶[10]。底比斯的惨况吓得雅典和其他反叛的希腊城邦瞬间投降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因为日后的远征波斯计划,并没有重罚希腊人。
    ⑤战后
    透过一连串对边境的战争以及屠城底比斯,马其顿在欧洲的边境已经安稳,且希腊人短时间内不敢再反抗,确保了马其顿远征波斯时没有后顾之忧。也因此亚历山大接下来可以全力进行远征,开始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亚历山大帝国(五):征服波斯帝国1

    4.征服波斯帝国
    (1)小亚细亚
    希腊与波斯的敌对始于前6世纪,当时位于小亚细亚的自由希腊城邦沦陷于向西扩张的波斯帝国。在爱奥尼亚叛乱和马拉松战役后。前481年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希战争时试图占领整希腊。虽然薛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后也再没有大规模进攻希腊,而薛西斯一世前480年火烧雅典卫城及其他被认为渎神的行为,使得亚历山大当时的希腊政界仍存在着报仇和反攻波斯的声音,这也被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所利用。并以“向波斯复仇”、“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口号进行号召。
    前334年亚历山大率军从赫勒斯滂出发渡海到亚洲,他的远征军由马其顿部队、各希腊城邦的部队、雇佣兵、以及臣服的色雷斯、培奥尼亚、伊利里亚部族部队所组成。史料上对于亚历山大全军的人数有些许差异,古罗马历史学家阿里安使用托勒密的回忆录作为资料来源,说远征军共超过30,000名步兵、5,000名骑兵度过海峡。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提供的人数大致相同,说用32,000名步兵、5,100名骑兵,但狄奥多罗斯提到当时已有一支先遣军在几年前就已经渡过海峡了。波利艾努斯在他的《战略》描述,这支先遣军人数有一万人。因此,亚历山大全军的人数全部总共大约48,100名步兵、6,100名骑兵,算上海军的话还有160艘战船及38,000名水手,虽然这支舰队没派上什么用场。为了筹组这支大军。亚历山大几乎耗尽他的国库,原本腓力留给他的资金就没剩多少,使得他只够维持30天的补给,国库还欠了1,300塔兰同。
    当亚历山大所率领军队渡过达达尼尔海峡来到亚洲,据说他是第一位登陆的,当时他丢出一支长枪插入亚洲的土地上,意味着亚洲将是神明给他的礼物,也代表这块领地他要用武力赢来。这也显示,不像腓力二世喜好用外交手段,而亚历山大热衷用武力解决。在小亚细亚亚历山大和小部分军队首先访问了特洛伊,他和他童年来的好友赫费斯提翁分别祭拜阿喀琉斯和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罗克洛斯。随后亚历山大与帕曼纽带领的其余部队会合,继续进军。
    此时波斯小亚细亚的总督们已经把各行省的军队聚集起来,准备与亚历山大一战,然而在波斯军的军事会议上希腊雇佣军将领罗德岛的门农建议避战,建议采用焦土战略阻止亚历山大的远征军获得补给,但由于波斯地方总督怜惜他们的财产,未被采纳。双方在前334年4月28日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正面交战。亚历山大在战役中自己率领着伙友骑兵,率先与总督们所率的波斯骑兵交战缠斗。在这场激烈的骑兵交战中,波斯多位地方总督和高级将领纷纷阵亡,显眼的亚历山大也是波斯骑兵的目标纷纷朝他杀去,使得亚历山大不仅受了伤,还差点送了命,幸好及时被克利图斯相救。因为亚历山大和马其顿伙友骑兵的奋战,杀退波斯骑兵,多位波斯将领阵亡也使波斯军指挥系统大乱,使波斯军全线溃败,除了波斯军阵营的希腊佣兵部队还可以井然抱持阵形退到附近山地上。亚历山大拒绝波斯阵营的希腊雇佣兵的求和,气愤这些希腊佣兵背弃祖国,以及防止以后还有希腊雇佣兵加入波斯阵营,亚历山大对残余的希腊佣兵发动猛攻,屠杀大部分希腊雇佣兵,其余被押回马其顿强迫劳动。他将300领波斯铠甲作为给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卫城,带着如下题字:
    “谨献上从亚洲波斯人手中俘获的这些战利品。来自腓力之子亚历山大和全希腊人敬献,拉刻代蒙人除外。”
    在初次与波斯军交手且出师大捷后,亚历山大继续朝利底亚行省首府的萨第斯前进,当地守将很快就向亚历山大投降,使他得到了安置于萨第斯的财宝。接着亚历山大把矛头转向爱奥尼亚沿海,当地的希腊城市纷纷推翻亲波斯的寡头政府,倒向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给予爱奥尼亚希腊自治,要他们建立民主体制。然而希腊城市米利都尚有波斯军队驻扎,且有波斯舰队在附近支援,亚历山大只好率军前去发动围城战。围城战结果很快以马其顿军胜利告终,但波斯舰队庞大的实力让亚历山大深知马其顿舰队实力无法其抗衡,造成日后决定夺取所有波斯海军基地的战略方针。
    之后,他率领大军继续往南至卡里亚,那里波斯卡里亚总督欧戎托巴提斯(Orontobates)聚集一支军队坚守在哈利卡那索斯城,波斯阵营希腊雇佣军将领罗德岛的门农在大流士三世的任命下担任小亚细亚总指挥和整个波斯舰队司令,门农他在哈利卡那索斯尽所能的加强防御,更在港口驻守舰队防备,准备与亚历山大长期对抗。亚历山大于是发动哈利卡那索斯围城战,这场攻城城规模相当大,双方互有攻防,最后门农和欧戎托巴提斯眼看守不下去放火烧了城市,主动从海路撤离,使亚历山大仅拿到一座残破的城市而已。亚历山大让当地海卡托诺斯家族的阿妲担任他自己的卡里亚总督,并认阿妲为干妈。
    拿下哈利卡那索斯之后,亚历山大转而进攻吕基亚和庞非利亚,之后因为从庞非利亚沿海开始已没有主要海港后,亚历山大断定他已经控制可能成为波斯海军基地的各个沿海城市,把目标转向小亚细亚内陆。亚历山大开始征讨皮西迪亚,但在特梅索斯(Termessos),他判断围攻这座易守难攻的城市太花时间,放弃攻打。进军至内陆中部的戈尔迪乌姆(Gordium)并在那里过冬时,他听闻当地有个传说,有神谕说如果有人能解开戈耳狄俄斯牛车上车轭上的绳结,就是未来的“亚细亚霸主”。传说亚历山大亲眼去见识戈耳狄俄斯之结,传说他灵机一动,注意到神谕并没有限定解开的方法,他拔剑往绳结上一砍斩断了绳结,就这样解开绳结。


    
    亚历山大帝国(七):征服波斯帝国3

    (2)黎凡特和叙利亚
    前333年春,亚历山大率领远征军从过冬营地开拔,通过托罗斯山脉隘口进入奇里乞亚,这时他生了大病,全军因此在奇里乞亚停留一阵子。痊愈后他听闻波斯国王大流士已经聚集一支大军来到不远处的叙利亚,亚历山大便朝大流士的方向进军,半途中他接到报告,说大流士迂回至他后方切断他的后路,亚历山大连忙折回,双方在伊苏斯战役展开决战。尽管波斯兵力上的占尽优势,但波斯步兵素质的低劣断送了整场战事,让亚历山大成功领导伙友骑兵突破波斯左翼阵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战争末段弃甲逃离战场,不仅让他的军队崩坏,连母亲西绪甘碧丝、妻子和孩子都被亚历山大俘虏,亚历山大掳得波斯军庞大的军资。大流士战后向亚历山大求和,愿割让领土交换和平以及赎回亲属,但这些都被亚历山大回绝,并自认现在他是亚细亚霸主,要求大流士向他臣服。
    伊苏斯的大胜使叙利亚和黎凡特各城市很快地向亚历山大投降,然而腓尼基泰尔市民他们想两头下注,不愿意倒向亚历山大,这让亚历山大相当恼火,于是率领马其顿军队围攻泰尔。但因泰尔城坐落于小岛上,城墙紧邻海边的关系,使远征军无法以正规方法攻下这座城市,这场泰尔围城战历经七个月之久,终究沦陷[98][99]。破城后,亚历山大纵放士兵们的怨气,屠城,并把幸存的30,000名泰尔市民贬为奴隶。
    在围城战期间,波斯国王大流士再一次提出和平协议,这次他愿把半个波斯帝国割让给亚历山大,还愿把女儿嫁给他。亚历山大的老将帕曼纽认为这个条件很好,说如果我是亚历山大,就会同意这些条件,停止战争。但亚历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纽,我当然会这么办,但因为我是亚历山大,那我就要用亚历山大实际上会使用的言语去回答大流士。”并对波斯来使说,他不要钱财或获得波斯国土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因为这些迟早都会是他的,至于联姻,不管大流士三世愿不愿意,他都可以娶,因为大流士的女儿现在在他手里。
    泰尔围城战之后,往埃及沿途上的城镇都很快向亚历山大投降,他沿着海岸线往埃及的门户加萨前进。加萨的波斯宦官兼指挥官巴提斯雇了一支阿拉伯佣兵,准备要依靠加萨牢固的城墙坚守。围城战中,加萨城因为座落在高岗上,马其顿军的投石机无法利用平射的石弹来轰击城墙,于是亚历山大命人在较易攻破的南段城外堆了一道土冈,来利于投石机攻击。历经对城内发动突击失败三次后,在第四次攻击下加萨城陷落,如同泰尔城的下场,加萨也遭倒洗劫,居民被卖为奴隶。至此在往埃及道路上已经没有敌人的军队阻碍亚历山大了。
    多数古代历史学家如阿里安都提到亚历山大结束加萨战役后,直接奔往埃及。但罗马帝国时期的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记载亚历山大攻破加萨后,折返往耶路撒冷前进,在耶路撒冷圣殿向上帝献祭,对犹太人相当优待。尽管现代学者多认为约瑟夫斯有误,认为就算亚历山大真的来过耶路撒冷,也不是在这个时候。
    ①伊苏斯战役
    伊苏斯战役(Battle of Issus),发生在前333年11月的安那托利亚西南方。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入侵至此,并击败数量比他多一倍的波斯大流士三世军,是亚历山大东征第二场重要战役。
    在亚历山大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成功击败波斯总督后,继续进军至小亚细亚西南部。而大流士三世率领从帝国各地招集的大军,进驻索契,但马其顿并没有出击迎战,大流士三世于是进军伊苏斯,从后方切断马其顿联军的补给线,迫使亚历山大回头与波斯军交战,战场在皮纳鲁斯河河口,位于伊苏斯村落的南方。
    亚历山大担忧人数众多的波斯军队会从左方侧翼进行包抄,为了确保左翼安全,命令部队沿着海岸前进。又因波斯军先到达战场并占据有利的位置,使马其顿必须朝陡峭的河岸进攻。然而波斯兵力上的占优并没有为波斯带来胜利,波斯步兵素质的低劣断送了整场战事,让亚历山大成功突破波斯左翼阵列。更重要的是,大流士三世在战争末段弃甲逃离战场,将士们顿时军心散漫,争相撤退,但在狭长的波斯阵地中难以撤退,被从后追到的马其顿军队屠杀,大流士三世的妻子及母亲皆被俘虏。伊苏斯战役最终以大流士三世的逃阵告终,奠下波斯逐渐衰亡的道路。
    战场在伊苏斯的南方,靠近今日土耳其伊斯肯德伦(土耳其语中,伊斯肯德伦即亚历山大,由亚历山大纪念这次胜利而建)关于伊苏斯战役的战场位置有些争论,在伊苏斯南方有两条小河,较早的历史学者认为其中一条小河Deli ?ay River是古代所记载的皮纳鲁斯河。但历史学者N.G.L. Hammond和A.M. Devine亲自考察当地地理,并且依据卡利斯提尼对战场的描述和记载的双方进军距离,也参考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提供的史料。并认为另一条小河Payas River才是真正的战场位置,而且认为当地依然保持当年古代的描述,在这里从海边到群山间的平地仅宽约2.6公里,使大流士无法利用它军队的数量优势。
    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34年进军亚洲,并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击败当地波斯总督们的军队,之后,亚历山大占领整个小亚细亚。当亚历山大于塔尔索听到波斯大流士三世在巴比伦聚集了一支庞大军队,并认为大流士如果率军接近伊苏斯海湾,波斯军队将可以利用地中海的制海权,依靠着法那巴佐斯的舰队来切断亚历山大的补给线。因此,马其顿联军停留在塔尔索一段时间,加上此时亚历山大染上重病,而帕曼纽受命攻占伊苏斯附近的叙利亚隘口。在11月,亚历山大得到波斯大军进入叙利亚的报告,并停留在索契。于是亚历山大把散开的大军集结起来,并朝伊苏斯南方的叙利亚隘口进军。
    大流士三世在索契等候亚历山大多时而不耐烦,并决定放弃事先选定的战场,前往与亚历山大决战。大流士得知伊苏斯南方附近的叙利亚隘口已落入帕曼纽的手中,因此选择北方的小路进军,出其不意夺下伊苏斯,并俘虏马其顿留下的伤兵和病员,这局面让波斯军出现在马其顿军后方,并成功切断马其顿军的补给线。大流士三世命人把马其顿伤兵双手砍下,让他们回去通风报信,接着大流士朝伊苏斯南方进军。当亚历山大得知大流士绕到他的后方,起初并不相信,直到再度确认大流士所在位置后,凌晨才开始回军并成战斗队行前进。当大流士得知亚历山大正在回军北上,决定在皮纳鲁斯河河口这个狭小海岸边展开决战。


    
    亚历山大帝国(八):征服波斯帝国4

    关于亚历山大和大流士双方在战前进军的动机颇有争议。从古典上,认为大流士是等了不耐烦才离开有利的战场,加上身旁的人向大流士奉承,使大流士相信亚历山大不敢向他挑战,甚至有人向大流士说,只用波斯的骑兵就可消灭马其顿军,这些话使大流士做出错误判断,把部队引入这个狭小的地方,又因海边到群山间的平地仅宽约2.6公里,波斯的骑兵将无法发挥优势,庞大的弓兵和标枪兵也无法显现应有的效果。
    然而,一个有力且令人信服的现代观点,依据罗马史家鲁夫斯(curtius rufus)记载推论,认为大流士是被迫离开索契,前往亚历山大属意的战场上决战,因为附近腓尼基城市在亚历山大到达奇里乞亚时就出现动荡,使波斯庞大的军队将会在冬季出现补给问题。而亚历山大可能在参谋或帕曼纽建议下采取守势,这使得大流士不得不尽快进行决战,而把波斯大军带入狭小的地形。之后,亚历山大认为大流士将会从伊苏斯南方的阿玛努斯山区域,通过路径较短且较快的叙利亚隘口前来,于是亚历山大在隘口西边15公里处的迈利昂得鲁斯(Myriandrus)扎营,准备在波斯军通过叙利亚隘口后,当波斯军转向北方进军时进行攻击,因为在那狭小的道路中波斯军队形必定会凌乱且不严整。然而,大流士没有采用南方的道路,而是选择北方的小路进军,成功切断马其顿军的补给线,迫使亚历山大决战。当大流士得知亚历山大正在回军北上,这才采取守势,准备以逸待劳。
    另外尚有的论点,包含大流士离开索契是担心亚历山大拒绝迎战,并企图据守阿玛努斯山各个山口,然后挥师南下攻打波斯海军来源的腓尼基,再加上大流士得知帕曼纽率军于叙利亚隘口附近扎营,更加深这个判断,于是大流士因此前去与亚历山大决战。
    现代历史学家认为阿利安所记载的波斯军数量共有60万人太不合理,并估计大流士的军队在25,000名到10万名之间。这10万名其中包含11,000名骑兵、10,000名波斯长生军和10,000名希腊重装步兵。
    在古代文献中,阿利安和普鲁塔克记载波斯军的数量高达60万,而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和查士丁认为波斯军的数量约40万,而鲁夫斯则是认为有25万。
    马其顿军队的数量不超过40,000人,其中包含亚历山大领导的希腊城邦同盟军,马其顿军队可能由22,000名马其顿方阵和希腊重装步兵、13,000名轻装步兵以及5,850名骑兵组成。
    亚历山大特别命令左翼部队要紧临海岸前进,以免波斯借着数量优势来进行包抄。当进军的地形约来越开阔时,亚历山大命令尼卡诺尔率领持盾卫队布署于右翼前方,而伙友骑兵和色萨利骑兵也置于右翼,中央是马其顿方阵,左翼还包含希腊同盟军,并由帕曼纽指挥。全军以战斗队形逐渐向波斯军靠近。
    而大流士先派出骑兵和轻装部队正对于皮拉穆斯河,来掩护后方的部队调动布署。大流士把他的骑兵和铁甲骑兵于右翼的岸边,并把希腊雇佣军置于中央,来对抗马其顿方阵。并在中央两翼布署半重装卡尔达克(Kardakes或cardaces)部队,但由于地形狭小的关系,使波斯左翼部队一直延伸到山地去,甚至有些轻装部队往马其顿军右翼后方延伸过去,这使得波斯军的阵列形似希腊字母, " Γ "。而剩下的波斯军已经没有空间可安置,并布署于大队后方。而大流士遵守历代波斯国王的传统,和他的卫队亲自坐镇的全军中央位置。当布署完毕后,大流士把前方的骑兵大部分撤到波斯军右翼去,主要是左翼地形难让骑兵展开。
    当亚历山大看到大流士集中骑兵于波斯军右翼之后,担心自身左翼只有一些希腊同盟骑兵,可能难以招架。于是亚历山大命色萨利骑兵前往左翼,并从步兵方阵后方通过,以免敌军发觉。另外,亚历山大认为波斯军延伸到自军右翼后方的敌军极有威胁性,命右翼一部分部队朝后方展开,使右翼形成两股,一股面对河对面的波斯军主力,另一股朝向右后方小山上的敌军。亚历山大还从中央调度一些部队加强右翼,并把右翼延伸,以防被波斯军包抄。
    在布署好部队后,亚历山大大帝继续率领全军前进,但时而前进时而停下。而波斯军固守在河岸上的阵地,河岸大至上较陡峭,波斯军还在一些易于突破的地方还加设栅栏。
    亚历山大慢慢带着全军前进,当进入波斯弓箭射程后,右翼开始全力往前冲锋,来减少波斯排箭所造成的损失。亚历山大带着右翼伙友骑兵和持盾卫队迅速渡河,向波斯军左翼发动突击,并使波斯军左翼撕裂成一个缺口,迫使波斯左翼节节后撤。这时因为亚历山大带着右翼迅速渡河的关系,中央的部队并没有紧临跟上,让中央的方阵露出一个缺口。布于波斯军前方的希腊雇佣军迅速朝这个缺口冲锋,加上雇佣军企图突破马其顿中央阵列来挽回自军左翼的失利,使得战斗异常激烈。而在马其顿军左翼情形,因数量庞大的波斯骑兵主动渡河,朝马其顿左翼的色萨利骑兵和希腊同盟骑兵进行冲锋,让这边的帕曼纽苦苦支持。
    很快的,亚历山大的右翼部队击溃波斯左翼,波斯阵列因此断了两半。接着,一部分右翼朝波斯左翼外围部队包抄,另一部分在亚历山大率领下朝大流士三世所在的中央方阵进逼,使波斯中央方阵遭到两面夹击,大流士也在兵荒马乱中逃亡。因为自军中央方阵遭受希腊雇佣军打击,陷入困境,亚历山大无法立即追击大流士,他只得立刻率军回头救援,并从希腊雇佣军的后方袭击,使希腊雇佣军逐渐溃散。大流士和希腊雇佣军的溃败引发波斯全军崩溃,在马其顿右翼的波斯骑兵仓皇逃遁,但因铁甲骑兵的盔甲太重而疲惫不堪,使得色萨利骑兵在后面大量砍杀,败兵也因狭路关系互相贱踏。波斯军撤退相当混乱,战后,据参与追击的托勒密描述,当时追赶败兵的马其顿士兵半路中遇到一条深沟,里面都是波斯将士的尸体。
    亚历山大直到确保战役胜利后才开始追击大流士,加上天色已黑,只好收兵回营,但俘获大流士的战车、斗篷、弓和盾牌。除此之外,马其顿军还攻占大流士的营地,俘虏大流士的母亲、妻子和儿女。
    亚历山大对大流士的母亲丝毫不敢怠慢,并对她们以礼相待。据说当战后第二天,亚历山大带着赫费斯提翁接见大流士母亲时,大流士母亲以为高大的赫费斯提翁就是亚历山大本人,但亚历山大并没有怪罪她,只告诉她说:“赫费斯提翁也是亚历山大”。可看出亚历山大对于大流士家眷的同情和战友的信任。而根据普鲁塔克描述,大流士的妻子是全波斯最美丽的女子,女儿也长得像她的母亲,亚历山大也克制住自己,没有接近她们。
    伊苏斯战役战役后,亚历山大命帕曼纽率兵急进夺取大马士革,在那获得波斯大笔财宝,并使腓尼基城邦西顿倒向亚历山大。而当斯巴达国王亚基斯三世搭上一艘三列桨座战船前往爱琴海某处,与波斯舰队指挥官法那巴佐斯和奥托弗拉达提斯商讨反马其顿的合作计划时,这时波斯在伊苏斯战役大败的消息传来,法那巴佐斯立即打消入侵伯罗奔尼撒的计划,使合作破局。因此战役结果免除波斯入侵希腊的可能,也奠下波斯逐渐衰亡的道路。


    
    亚历山大帝国(九):征服波斯帝国5

    ②泰尔围城战
    泰尔围城战(Siege of Tyre),发生在前332年的一场攻城战。泰尔是东地中海沿岸一座重要都市,当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与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作战时,因泰尔市民不愿意让亚历山大入城,让亚历山大相当恼火,于是率领马其顿军队围攻泰尔。但因泰尔新城坐落于小岛上,城墙紧邻海边的关系,马其顿军无法以正规方法攻下这座城市,让这场围城战历经七个月。 Los acadios los dominaron 亚历山大命令他的工程师们运用附近废弃旧城的废石,建造一座长堤,连接岸边与泰尔城所在的小岛。之后运用长堤上和战船上的攻城器具,把城墙捣毁出缺口,攻破这座城市。亚历山大对于围攻泰尔花费时间太久,加上受了不少损失,在愤怒下夷平半座城市。根据阿利安记载,包含战死和被屠杀的泰尔人共有8,000名,而马其顿损失400名将士。亚历山大赦免泰尔的国王阿则米卡斯和其他贵族,但把30,000名泰尔市民被贬为奴隶。
    泰尔是腓尼基最大且相当重要的城市,它在东地中海沿岸的上有座废弃的旧城,而新城座落于一个紧临岸边的小岛上,在岛上两侧也有两个天然港口。在亚历山大的时代,小岛与岸边约有800米之远,海水最深处也才5米。然而在小岛面朝陆地的那一侧,紧临海边建造了高耸城墙,城墙由石头打造。
    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34年进军亚洲,并于伊苏斯战役击败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占领整个叙利亚。之后,亚历山大为了要解决波斯在地中海的绝对制海权,决定占领地中海沿岸的各个港口,迫使波斯舰队无法补给而解散。因此在伊苏斯战役战后,亚历山大并没有对大流士三世穷追不舍,而是转向南方波斯海军水手的来源地腓尼基,企图瓦解波斯海军。
    亚历山大率军一路南下,另一座腓尼基城市西顿已开城主动投降,而泰尔的国王阿则米卡斯和泰尔舰队此时正与波斯舰队司令奥托夫拉达提斯在海上作战,只留下儿子于泰尔。当亚历山大前往泰尔半路上,泰尔的使著向亚历山大表达,愿意接受亚历山大治理,而亚历山大向他们表达,他想要进入泰尔新城内的神殿,向海格力斯进行献祭。当使著回去泰尔禀报时,泰尔市民认为鉴于波斯和马其顿的战局未定,决议泰尔可以接受亚历山大的一切命令,但拒绝任何马其顿人和波斯人进入新城,并建议亚历山大使用旧城的神殿来祭祀。亚历山大派出使者试图进行第二次协谈,但进入新城的使者被泰尔人从城墙上丢出去,亚历山大暴怒了,认为这是对他的挑战,再加上受够泰尔在两边摇摆不定的态度,更何况把泰尔置之不理的话,在进军埃及时,泰尔如果再度倒向波斯方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亚历山大开始着手围攻泰尔新城。
    战前,城内的女人和小孩都被疏散到迦太基和其他腓尼基殖民地,使城内人口大约只剩40,000人。
    亚历山大在围攻泰尔时展现他军事工程上的才华,对于建于海岛上的城市,他决定不从海上攻打,而是兴建一道从陆地延伸过去的长堤,连接到小岛上,企图利用投石机破坏城墙。
    然而当筑堤工程接近小岛上时,开始遭遇许多困难,这里海水较深,泰尔人也顽强抵抗,他们从城墙上射下排箭,甚至乘着战船前来阻挠筑堤工程进行,工程因此无法再接近小岛。对此,亚历山大命人于建造两座可移动的攻城塔,在塔上安置许多投石器和床弩,当泰尔人从城墙上攻击马其顿士兵时,攻城塔将会肃清城墙上的敌人,甚至可以对前来的敌舰投石。另外,攻城塔虽然是木造的,但马其顿人用兽皮来防护它们,防止泰尔人用火箭攻击。利用这两座攻城塔当挡箭屏障,掩护筑堤工人进行工作。
    虽然泰尔人可能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庞大的攻城武器,但随即想出对这两座攻城塔的反制计划。他们运用一艘运输马匹用的大运输船,上面装满干树枝、易燃的木料以及沥青、松脂、硫磺等各种易燃物质。然后在船头立了两根船杆,把装满油料的大锅挂在上面,这样只要锅中油料洒了出来,将会助长火焰。另外,泰尔人船尾处压上重物,使船头高高翘起,防止船头太重。当泰尔战舰拖着这艘运输船,乘着风势接近那两座攻城塔时,泰尔人点燃运输船的易燃物,很快就成了一艘大火船,大火船随即扑上堤上的攻城塔和其他攻城武器。而泰尔人也乘着这个机会搭著小船大举出动,捣毁提上的工程设备和投石器,并把马其顿的人员驱进火海中。
    亚历山大大帝只好命人制造更多投石机,并加宽堤道,好安置更多攻城塔。然而,只要泰尔人继续掌握当地制海权,亚历山大将不可能夺下这座城市。
    亚历山大为了夺下制海权,亲自前往西顿征招海军。此时,波斯舰队中的腓尼基各邦舰队听到亚历山大已经占据母国,纷纷离开波斯舰队司令奥托夫拉达提斯处,带领自己的舰队回来投奔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因此获得80艘腓尼基战船。不久之后,塞浦路斯诸王得知波斯在伊苏斯战役大败,又得知亚历山大控制大部分腓尼基,也率领120艘战舰前来西顿加入亚历山大军,加上从希腊和其他地方援来的20艘战舰,亚历山大现在拥有一支总计达200艘战舰的强大海军,并在一些船上加装投石器。
    而从波斯舰队处返航的泰尔舰队非常讶异亚历山大的舰队突然增加那么多,不敢出海决战。亚历山大就命塞浦路斯舰队和腓尼基舰队分别封锁泰尔新城外南北两个港口,接着马其顿军开始利用大批投石机以及船舰上的投石器,对泰尔城墙展开攻击。然而泰尔人也用城内的投石机反击,使马其顿人难以接近城墙,加上泰尔人往城墙边的海上扔了大批石头,这些石头在水面下阻碍马其顿战舰靠近,这使得亚历山大很难用船只清理石头。
    另外泰尔人在战船上披上铁甲,当马其顿舰队于近处抛锚停泊时,泰尔的铁甲战船冲向马其顿舰队,并把锚索砍断。亚历山大立刻如法炮制泰尔人的铁甲战舰,武装了一些铁甲战舰来对付泰尔的铁甲战船。然而泰尔人改派潜水伕来切断马其顿舰队的锚索,于是马其顿人又改用铁索,让泰尔的潜水伕无计可施。然后,马其顿人从堤道上拉了长绳并扣住水面下的那些石头,把石头从海中清出,让船只可以接近城墙下。
    泰尔的处境越来越危险,泰尔人决定对亚历山大的舰队各个击破。他们趁著中午亚历山大回帐休息,士兵也下船吃饭时,率领分遣舰队突袭北方港口外的塞浦路斯舰队。然而,亚历山大那天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在帐内休息,他很快又回到船上。正当泰尔舰队成功突袭塞浦路斯舰队时,亚历山大也组织好船队准备进行反击,泰尔人发现亚历山大早在战船上时,为时已晚,泰尔分遣舰队因此遭受到马其顿舰队毁灭打击。
    泰尔既然失去舰队的支援,马其顿人更可肆无忌惮把投石机推到前方攻城,然而堤道前的城墙实在太过坚固,而马其顿战舰对北边城墙轰击也没有效果。亚历山大接着率领战舰对南方的城墙试着轰击,成功把那边的城墙轰出一个缺口,但泰尔人顽强抵抗让马其顿士兵无法靠近。
    等到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亚历山大命军队从四面八方对泰尔发动总攻击,他还调来大批战舰,对之前那段城墙轰击,等到缺口够大时,亚历山大和他的持盾卫队立即涌入,击退城墙上的守军并占领一些城楼,接着亚历山大率领部队朝王宫前进。而亚历山大在南北两港口的舰队也趁机突袭港内,纷纷涌入程城中。马其顿士兵因为围城时间实在太久,加上泰尔人曾在城墙上处决马其顿俘虏,火气早已按耐不住,见到泰尔人就狠命砍杀,使泰尔士兵和市民有8,000名阵亡。然而根据罗马史家昆图斯?库尔提乌斯?鲁夫斯记载,有6,000名泰尔士兵阵亡,另外2,000名市民在十字架上处死。
    泰尔的国王阿则米卡斯和其他贵族纷纷逃到神殿内寻求庇护,亚历山大都赦免,但把其他幸存的30,000名泰尔市民贬为奴隶。


    
    亚历山大帝国(十):征服波斯帝国6

    ③加萨围城战
    加萨围城战(Siege of Gaza),发生在前332年。是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在前往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治下的埃及路途中,与加萨守军之间的一场攻城战。
    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34年进军亚洲,并于伊苏斯战役击败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军队,随后南下夺取整个腓尼基,并让波斯舰队中构成核心的腓尼基和塞浦路斯舰队投入自己的旗下,马其顿因此成为海军强国。亚历山大为了消除波斯人可能从埃及怂恿希腊城邦反抗马其顿的可能,加上埃及相当富饶,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埃及进军。一路上耶路撒冷和邻近巴勒斯坦地区纷纷向亚历山大投降,然而在往埃及路途上,横渡沙漠前的最后一个城市加萨不愿意投降。加萨的波斯宦官兼指挥官巴提斯雇了一支阿拉伯佣兵,备妥了许多物资,准备要依靠加萨牢固的城墙坚守。亚历山大率军来到加萨,先在城墙较易攻破的地段附近扎营,准备开始围攻。
    加萨因为座落在高岗上,马其顿投石机无法利用平射的石弹来轰击城墙,直接强攻也难以攻下这座城市,于是亚历山大命人在较易攻破的南段城外堆了一道土冈,高度与加萨所在的高岗差不多,并把投石机架上去。正时城内阿拉伯部队大举出动,企图烧毁马其顿的投石机,亚历山大立即率领近卫队前去支援,虽然挡住敌人攻势,但亚历山大也在战斗中负了伤。
    因为加萨城离海岸仅3.6公里远,亚历山大命人把泰尔围城战所用的投石机从海上运过来。当亚历山大的伤差不多好了后,命士兵把土冈宽度扩大并且环绕全城,也把泰尔来的投石机架好,开始对城墙轰击。马其顿士兵还挖地道来掏空墙基,使城墙下陷崩塌,城墙也被投石机轰平一大片。马其顿士兵开始进行多次猛攻,但城内守军奋力抵抗,直到马其顿第四次进攻时,才被攻破,马其顿士兵纷纷登上城墙,并把城门打开,全城逐渐落入亚历山大手中。城内市民顽强抵抗,直到全部被歼灭为止。
    根据罗马昆图斯?库尔提乌斯?鲁夫斯记载,加萨守将巴提斯遭到马其顿士兵俘虏,亚历山大对于巴提斯忠勇欣赏有加,有意招纳入自己旗下,但被巴提斯拒绝,亚历山大最后被巴提斯无视的态度激怒,命人把巴提斯脚踝绑在战车上,让战车拖着环绕全城,以这种方式处死。很明显亚历山大是要效法荷马史诗中,阿基里斯羞辱赫克托尔遗体的方法。
    战后,加萨全城妇孺都被贬为奴隶,并把附近的部族招入城内居住。之后亚历山大继续朝埃及进军,但波斯埃及总督手上无可用的波斯军队,便向亚历山大投降。
    (3)埃及
    因为大流士三世在之前曾征调埃及总督和他的波斯驻军前来伊苏斯战役参战,随着波斯军大败以及埃及总督战死,加上波斯在埃及剩余的力量战后又被本土的埃及人击败,因此当亚历山大来到埃及后毫无阻碍,埃及人视亚历山大为他们的解放者,受到他们热烈欢迎,并被视为埃及法老。亚历山大决定在埃及海岸进尼罗河口处兴建一座城市,以自己的名字名为亚历山大,这座城市后来发展成与罗马城、安条克城、塞琉西亚相媲美的大城市,也是之后托勒密王国的首都。
    安顿好埃及事务后,亚历山大决定前去埃及西方沙漠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求神逾,在那里他被承认是宙斯-阿蒙之子,而往后他远征东方时时常向阿蒙神献祭。宙斯-阿蒙的形象是宙斯头上有公牛角,而在亚历山大去世后,头长公牛角的亚历山大即是描绘他神性的象征。
    (4)两河流域
    前331年亚历山大率军离开埃及,并朝东方美索不达米亚的方向进军,而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此时聚集了一支比伊苏斯战役时规模更庞大的军队等著亚历山大前来,双方在高加米拉战役开始了亚历山大最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大流士在这次战役的一些条件比伊苏斯战役时更有利,他的军队又更庞大,数目上比马其顿军多了更多,战场又由他选定且经过特别整理,使他的调度可以不受限制,大流士还准备大量的刀轮战车要来对付马其顿的步兵方阵。战役中,人数众多的波斯军成功迫使马其顿军左翼陷入苦战,在马其顿中央方阵甚至一度被波斯军突破,有支波斯骑兵甚至杀入马其顿后方的大营内企图解救大流士家眷。但还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就击败马其顿军,而训练有序的马其顿士兵们也让大流士的战车战术无法起到作用,这让亚历山大大帝赢得足够的时间,借由巧妙的调度诱使波斯军中央和左翼自己暴露出个缺口,亚历山大把握战几率领伙友骑兵一举朝着这个缺口冲锋,在此决定性打击下,亚历山大所率领的部队一路杀到大流士所在的位置前,大流士备感威胁,再度怯懦仓皇逃跑,抛弃他的军队率先保命去了。主帅过早逃亡使他的庞大军队随即土崩瓦解。那一天上万的波斯军士兵战死,更多遭到俘虏,这场战役标志着波斯帝国的覆灭。
    战后,巴比伦尼亚各城市向亚历山大投降,其中包含最大的城市巴比伦。而大流士则逃往更东方米底亚的埃克巴坦那召集败兵,并且希望能再度组建一支新的军队


    
    亚历山大帝国(十二):征服波斯帝国8

    (5)波斯
    从巴比伦出发,亚历山大接着朝阿契美尼德王朝另一个首都苏萨进军,并夺取该地的财宝。随后他派帕曼纽率领一半的军队沿着波斯御道朝波斯帝国礼仪上的首都波斯波利斯前进,自己则率领另一半军队经札格罗斯山区波斯门分头前去波斯波利斯。然而波斯门此时已被波斯将军阿尔塔巴左斯领军封锁,迫使亚历山大强行突破关口,抢先在波斯波利斯的波斯驻军掠夺当地财库前先到达该城。
    进入波斯波利斯后,亚历山大允许他的军队大肆掠夺该城数天,自己把则把薛西斯一世的王宫东部放火给烧了,这大火后来扩散到其他城区,放火的理由可能是酒醉后误事,或是蓄意为薛西斯在希波战争曾烧了雅典卫城之事报仇,事后亚历山大相当后悔自己的烧了波斯波利斯。他在波斯本土那里待了4个月。
    普鲁塔克记载了一段亚历山大停留此地的轶闻,描述他在皇宫见到一座倾倒的薛西斯一世雕像,好像雕像是活人般亚历山大自言自语向他说话。
    “ 你在过去曾侵略过希腊,我就在此让你躺在这里不理不睬呢?还是心仪你的慷慨和其他的德行,要把你重新竖立起来呢? ”
    ——?普鲁塔克 《希腊罗马名人传:亚历山大传》
    ①波斯门战役
    波斯门战役是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与波斯总督阿尔塔巴左斯之间的一场战役。在前330年冬季,波斯本土总督阿尔塔巴左斯率领一支人数略多的军队防御亚历山大的远征军入侵,也是波斯帝国的背水一战。此战波斯军靠着天险坚守,造成马其顿军无法突破,最后亚历山大靠着当地俘虏提供资讯,利用小径绕到波斯军阵地后方发动袭击,攻陷这个战略要地。
    随着波斯帝国接连在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惨遭痛击,在前331年底亚历山大接连夺取了巴比伦和苏萨这两座大城,波斯帝国丧失一半以上的国土。而亚历山大沿着连接苏萨到波西斯的波斯御道,向着首都波斯波利斯和旧都帕萨尔加德快速进军,使波斯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重建军队。加上刚于高加米拉战役中遭到击败的国王大流士三世,此时正于米底亚的埃克巴坦那收拾败兵并重组新的军队,于是负责本土防御的重责就这样落在波西斯总督阿尔塔巴左斯的肩上。阿尔塔巴左斯考量波西斯原有的部队都葬送在高加米拉,目前自身手上的部队并不充足也称不上精良,考虑到亚历山大进军速度,他决定利用波西斯环山的地形优势来阻碍敌人入侵。原本进入波西斯的路径就相当有限,加上冬季的恶劣天气使得任何条进入波西斯的道路都对入侵者而言都相当不利。
    亚历山大大帝在夺取苏萨后继续朝东进军,山地部落乌克西亚人(Uxian)向亚历山大要求过路费,这过路费就连波斯帝国诸王时期就有缴交,对此亚历山大给予拒绝并在乌克西亚峡谷战役以武力征服了他们,通过这路段。之后,他把远征军分成两个部分,一半由老将帕曼纽压着辎重沿着波斯御道朝波斯波利斯进军,自己则带着另一半部队计划通过波斯门的道路直线前往波西斯。阿尔塔巴左斯早有准备,他在波斯门这个狭小隘口修筑横墙及防御工事,并在山上有利地形备妥军队、石块和箭矢准备突袭入侵者。
    当马其顿军队来到波斯门后,发觉这里已有一支波斯部队驻守,亚历山大命军队先行扎营,准备第二日再行进攻。波斯门今日被称为倘?梅朗(Tang'e Meyran),它的谷口起初非常宽敞,两侧山地也较和缓,但随着越深入山谷道路越狭隘,两壁也更陡峭,直至波斯门最狭隘处仅有数米宽,阿尔塔巴左斯于此驻下重兵防守,并把大营立于今日谷后靠近今日村落切什梅汗?切那(Cheshmeh Chenar)的附近。
    根据古罗马历史家阿里安记载,阿尔塔巴左斯拥有40,000名步兵和700名骑兵,而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则说他拥有25,000名步兵和300名骑兵,库尔蒂乌斯所记载的数量与狄奥多罗斯的接近,同样也是说他拥有25,000名士兵,现代多数学者多依循古代史料所提供的数字来估算波斯军的数量,然而考虑到古希腊罗马作家可能会帮波斯的兵力数量灌水,一些学者认为阿尔塔巴左斯很难在高加米拉惨败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可以聚集一支大军,数量仅仅可能数千而已,《伊朗学百科全书》(Encyclop?dia Iranica)甚至认为阿尔塔巴左斯军队的数量可能比马其顿军还少上许多,猜测数量可能不多于700人。
    当亚历山大开始率军进入谷内时,他已设想可能会一路遭到敌军反击,但敌军迟迟未现身,这让马其顿人略略大意。这主要是因为阿尔塔巴左斯打算诱敌深入,他直到马其顿军完全进入狭小谷内才发动攻击。此时埋伏在山壁上的波斯军突然出现,从高处向马其顿士兵投下巨大的石块,山上的波斯军轻步兵也以箭矢、标枪和石块往入侵者投去,马其顿军承受很大损失,他们完全无法反击依靠有利山势的波斯军,亦因巨石的袭击而无法结成盾阵来保护自己。
    着急的亚历山大见此豪无对策,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军士兵纷纷倒下,且敌人的兵力丝毫无损。对亚历山大而言这是他从军以来首次遭遇如此困境,他立即下令吹起撤军的号角,但马其顿后军不知前军遭受的状况仍一直前进,使得撤军无法第一时间完成。最后,亚历山大和它饱受袭击的军队撤离距波斯门近六公里远,直到平坦地带才敢停下,这是相当长的距离,许多马其顿士兵的尸体被弃置于战场,在古希腊人的标准中这无疑是一场败战的象征]。这次战斗结果对阿尔塔巴左斯来说极为有利,如果他在波斯门成功阻碍亚历山大进军的话,可以帮国王大流士三世争取更多时间重建军队,亦可能导致整场战争走向不同的结果。
    亚历山大相当沮丧且愤怒,他召来当地人询问是否有其他路径可以突破这个关口,但他们都坚持说没有小路存在。尽管亚历山大可以放弃波斯门这条路径而改走其他道路入侵波西斯,但留在战场上战死同袍的尸体却会成为他败战的污点,他不愿意承认自己战败。他把最近抓到的俘虏加以问话,终于找到一位吕西亚人,这位吕西亚人说他在故乡被波斯人俘虏到这里,于此地牧羊多年,他知道有一条小径可以通到阿尔塔巴左斯的阵地后方。亚历山大听闻大喜,尽管这位吕西亚人多次强调这条小路难以行走,更不适合全副武装的士兵使用,但亚历山大向他保证,如果有士兵不愿跟随你前进,他会将把那位士兵逐出自己的军队。
    接着亚历山大在一天夜里开始行动,他让将军克拉特鲁斯率领一部分部队留在营地升起足够的营火,假装全军还留在大营的假象。为避免迂回的举动会被阿尔塔巴左斯发觉,他命克拉特鲁斯尽可能搞小动作来转移敌人注意。另外他还派遣托勒密率领一支小队在波斯军败退的路径上埋伏。安排妥当后,亚历山大于是带着精锐的轻装部队循着吕西亚人的导引,走入这条通过山区的小径,他们翻过尖山和深雪以及许多难以行走的山谷,成功在天亮前绕到波斯军后方。
    亚历山大率军从后方攻击波斯军阵地,而克拉特鲁斯得到讯号后也带着大队向波斯门正面发动攻击,在前后夹攻下波斯军陷入混乱。措手不及下许多波斯军来不及装备好铠甲和武器就被迫应战,但他们仍英勇与敌人对决。
    波斯人...打了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激斗...身上毫无武装的他们用双手怀抱住全副武装的敌人,用自己的重量把敌人使劲拉倒在地上,并用对方的武器刺死许多敌人。
    ——库尔蒂乌斯,5.3.31-2
    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也描述波斯战士相当勇敢,甚至在伊朗传说中,阿尔塔巴左斯的姊妹尤塔波(Youtab)她尽管身为女性,巾帼不让须眉在战场上与兄弟并肩,她英勇与敌军奋战直到战死为止。眼看大势已去的阿尔塔巴左斯,试图组织士兵突围,成功带着少数部队逃入山区,但马其顿追兵紧追在后。阿尔塔巴左斯和残兵往波斯波利斯逃去,当他来到城下他惊觉这座城市已背叛他,拒绝向他开启大门,原来波斯波利斯守将梯里达底已知波斯门战役的结果,他打算把城市献给亚历山大。眼看马其顿的追兵就已快到身后,绝望地阿尔塔巴左斯带着残兵向马其顿追兵发起最后的战斗,包括阿尔塔巴左斯在内的所有军士都英勇战死。随后,波斯波利斯向马其顿军开城投降。
    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波斯门战役是亚历山大入侵波斯本土时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学者麦克?伍德(Michael Wood)和A. B. Bosworth皆认为此战具有决定性,是亚历山大获得毫无质疑的胜利。
    因温泉关战役和波斯门战役包括陷落方式在内有很多相同之处,现代的一些作家认为波斯门战役是波斯帝国版本的“温泉关战役”。温泉关战役发生在前480年的古希腊,当时古希腊人试图利用狭小的险要地形阻挡入侵者,波斯门战役宛如温泉关的翻版,这里亚历山大远征军对比波斯薛西斯一世的远征军。此外,亚历山大与当年温泉关的波斯人陷入了同样的窘境,亚历山大是靠着熟知当地的牧羊人提供迂回的小径,而温泉关是波斯人是靠着当地希腊人所告知一条秘密通道绕过关口。
    阿尔塔巴左斯的败北,标志着亚历山大通往波斯波利斯的道路上最后一个敌人的清除。他进入波斯波利斯城内后,命福拉索提斯(Phrasaortes)为自己的波西斯总督,并获得了藏于波斯波利斯城内的庞大财宝,这在当代可说是最大笔的宝库,可使亚历山大的资产远远多于希腊城邦。为了回应自己军队中马其顿士兵和希腊士兵的期待,也为完成报复波斯帝国的最后一步,他让军队洗劫这座富裕的城市,使许许多多的男性居民都遭到杀害,女人则被贬为奴隶。之后亚历山大在酒宴中喝得酩酊大醉,更让人放火烧了波斯波利斯的王宫,不过亚历山大酒醒后反悔,命人熄灭了大火。波斯波利斯悲惨的遭遇与其他向亚历山大无血开城的城市大大不同,之前向亚历山大投降的大城市如巴比伦、苏萨都没有遭到洗劫。对于亚历山大如此暴行史书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他是故意为波希战争中被焚毁的雅典卫城报复,或是酒醉后的冲动,或是亚历山大他气愤波斯人不视他自己为大流士三世的合法继承者。


    
    亚历山大帝国(十三):入侵印度

    (6)波斯帝国毁灭和中亚
    亚历山大开始追捕大流士,首先来到米底亚,接着往帕提亚前去。威望尽失的波斯国王最后连自己的命运也无法掌握,被自己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贝苏斯囚禁。贝苏斯趁著亚历山大的追兵接近,让人刺死大流士,意图显示大流士死于亚历山大手中,之后宣称自己是新的波斯国王,自命为阿尔塔薛西斯五世。而后贝苏斯退入中亚,向亚历山大发起游击战术。亚历山大隆重为大流士举办王室葬礼,葬于波斯皇家墓园之中。他宣称大流士临死前指定他为波斯王位继承者,并要为大流士之死向贝苏斯报仇。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终结于大流士三世之死。
    亚历山大视贝苏斯为僭位者,开始讨伐他。这次征讨原本是对付贝苏斯,后来演变成中亚的征服行动,不仅征服巴克特里亚,还征服索格底亚那。为了镇压当地民族,亚历山大在中亚建立一连串希腊城市,皆命名为亚历山大,其中包含今日的阿富汗的坎大哈、绝域亚历山大等等。这次征战遍及帕提亚、阿利亚、德兰吉亚那(Drangiana)、阿拉霍西亚、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等地。
    其中,贝苏斯的索格底亚那总督斯皮塔米尼斯于前329年反叛贝苏斯,他把贝苏斯交给亚历山大的伙友托勒密,随后贝苏斯就被以叛国的名义处死。之后,当亚历山大在查可萨提河畔(Jaxartes),即今日锡尔河处理进犯的游牧民族军队时,斯皮塔米尼斯于索格底亚那反叛,亚历山大他亲自在查可萨提河战役击败塞西亚人后,回军击败斯皮塔米尼斯。战后斯皮塔米尼斯方的军士为了向亚历山大求和,反叛并杀了斯皮塔米尼斯。
    (7)波斯礼仪和反叛阴谋
    在中亚这段时期,亚历山大在他的宫廷中采纳一些波斯服装和波斯礼仪,其中最著名的礼仪是服从礼(proskynesis)。服从礼从象征性地亲吻手,到最隆重的向国王匍匐在地施礼,波斯人以此礼来显示国王尊贵的社会地位。传统上希腊人仅向神明才会用此礼仪,因此马其顿人和希腊人他们认为亚历山大是要把自己提高地位等同神祉,并以此要他们向他施礼。这使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和希腊臣民相当反感,最后亚历山大放弃让他的马其顿臣民对他施行服从礼。
    期间也透漏有阴谋威胁他的性命。他的重要将领菲罗塔斯,也是远征军第二号人物帕曼纽之子,菲罗塔斯被影射涉入一场对亚历山大的阴谋,而被处死。菲罗塔斯之处死,迫使亚历山大要在短时间处置远在后方镇守埃克巴坦那的宝库帕曼纽,亚历山大派人命帕曼纽副官杀了这位老臣来消除报复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一次亚历山大在撒马尔罕酒宴中,曾经于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救了他的性命的克利图斯大声斥责亚历山大数个错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指责亚历山大忘了马其顿人的传统,而去喜好腐败的东方生活风格,喝醉的亚历山大在大怒下失手杀了克利图斯。
    过了不久,在中亚行动时第二次对国王不利的阴谋再一次被揭发,这一次是他的王室仆从主使,其中他的官方史官卡利斯提尼被怀疑涉入这场阴谋,尽管卡利斯提尼罪嫌不足,但因卡利斯提尼曾反对亚历山大引入服从礼,失去亚历山大宠信的他下狱后不久随即去世。
    (8)亚历山大不在的马其顿
    当初亚历山大离开马其顿远征波斯时,他留下熟练政事和军事的老臣安提帕特担任马其顿的摄政。先前亚历山大因为屠城底比斯的缘故,使他离开欧洲后其它希腊城邦相对安份,然而斯巴达却蠢蠢欲动。斯巴达在配合波斯小亚细亚统帅门农的诱导下意图谋反,前331年斯巴达国王亚基斯三世举兵反抗马其顿并试图建立一个反马其顿阵营,安提帕特迅速带兵南下希腊,在梅格洛玻利斯战役压倒性兵力击溃斯巴达军。战胜后安提帕特希望诉诸于科林斯同盟的名义惩处斯巴达,但亚历山大选择宽恕他们。另外,安提帕特和亚历山大的母后奥林匹亚丝相处很不愉快,他们双方经常写信给亚历山大抱怨对方。
    整体而言,亚历山大离开欧洲去征讨的这段期间,希腊享受一段和平且繁荣的日子。亚历山大把他大量从东方掠夺得到的财富送回希腊和马其顿,刺激了当地经济,同时亚历山大发行大量的货币也鼓动帝国的商业以及贸易。然而,亚历山大持续向马其顿本土要求援军,使马其顿本土人力日渐衰竭,尤其是后来的继业者战争及移民东方,更使马其顿本土人力耗尽,最后导致高卢人南侵肆虐马其顿本土,直到罗马人前来之时马其顿都没回复之前的元气,最终导致马其顿安提柯王国灭亡于罗马。
    5.入侵印度
    (1)侵略印度河流域
    在斯皮塔米尼斯死后以及他与巴克特里亚贵族之女罗克珊娜结婚之后,认为已经巩固中亚的统治,开始把目光转向印度次大陆。他要求原本臣属于波斯帝国统治下的健驮逻地区印度各首领来觐见他并向他臣服,此举却只有塔克西拉的国王塔克西莱斯回应。其他印度山地部族如阿斯帕西亚(Aspasioi)和堪波佳斯(Kambojas)地区的阿萨西尼亚人(Assakenoi)拒绝臣属。当亚历山大往印度方向进军时,塔克西莱斯匆忙的来向他晋见,他的王国位于今日巴基斯坦从印度河到杰赫勒姆河之间,他除了呈上许多礼物外,还把自己的军队纳入亚历山大远征军的附属部队中。亚历山大大帝不仅让他继续保持国王头衔、领土、他送的礼物,还送他一个衣柜的波斯礼服,以及金、银饰品、30匹良马、1000塔兰同重的黄金。
    前327/326年冬季,亚历山大让他的大军分成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由佩尔狄卡斯和赫费斯提翁率领,在塔克西莱斯的协助下先行准备建造横渡印度河的桥梁和备妥全部远征军所需要的各式军需品。亚历山大亲自率剩下一半军队征讨库纳河河谷的阿斯帕西亚人、班杰戈拉河(Panjkora)河谷的古拉亚人(Guraeans)、斯瓦特河河谷和布内尔河谷的阿萨西尼亚人。其中,在一场与阿斯帕西亚人的激斗之中,亚历山大遭到标枪刺伤肩膀,最后此战阿斯帕西亚人终究败北。随后亚历山大转战阿萨西尼亚人,双方接连在马萨伽(Massaga)、欧拉(Ora)、阿尔诺斯(Aornos)发生激烈战斗。
    最先的马萨伽围城战在短短几天的血战后就被攻陷,此役亚历山大因箭矢伤到脚踝。根据古罗马历史学家库尔蒂乌斯记载,亚历山大不仅把马萨伽城居民全都屠杀,还摧毁整个城市建筑,夷为平地,欧拉城也遭遇类似的屠城情形。在马萨伽和欧拉遭到攻陷之后,阿萨西尼亚人逃向山区,逃往阿尔诺斯山上坚守,亚历山大紧随追击,并在激战四天后攻陷这座战略要地,征服阿萨西尼亚。完成后,亚历山大率军与赫费斯提翁合军,渡过印度河并在塔克西拉接受国王塔克西莱斯的款待。
    (2)希达斯皮斯河战役
    接着亚历山大带着塔克西莱斯的援军继续进军进攻国王波罗斯的王国,波罗斯的领土大致在旁遮普地区,前326年双方进行了一场大型会战希达斯皮斯河战役。这是亚历山大首次面临一支拥有庞大战象的印度军队,透过巧妙的渡河策略和战术,亚历山大最后以胜利坐收,波罗斯战败被俘。
    此战亚历山大敬佩波罗斯战场上的勇气,不仅释放波罗斯还继续让他保有自己的王国,收为属国,甚至亚历山大还把其他邻近地区交给波罗斯管理。亚历山大多是以此模式来选择当地贵族来帮助自己统治,如先前的塔克西莱斯,希达斯皮斯河战后亚历山大安排波罗斯和塔克西莱斯这两位宿敌和解,并因之前塔克西莱斯热情的向亚历山大表示臣服,以及协助准备远征军进军所需物资以及船只,亚历山大不仅让塔克西莱斯统治原有的王国,还让他统治希达斯皮斯河和印度河之间的地区。甚至在亚历山大安排的总督腓力死后,亚历山大让塔克西莱斯接管腓力部分辖区,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之后,塔克西莱斯的领地在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得到持续认可。
    希达斯皮斯河战后亚历山大在希达斯皮斯河两岸建造两座城市,分别命名为布西发拉斯和尼西亚,其中布西发拉斯是为了纪念他的爱马布西发拉斯而命名的,它大约死于这段时期。尼西亚则是战场大致位置,名字意味着希腊语的“胜利”,位置约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小镇蒙(Mong)。
    (3)军队抗命
    在波罗斯王国更东边,位于恒河中下流域的是摩揭陀难陀王朝,再往东是今日孟加拉一带的高达拉达王国(Gangaridai)。经过多年的长途远征精力疲惫,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士兵们又听闻这些国家的军队数量都强于波罗斯,他们不愿意继续向东进军,当军队进军至比亚斯河时他们向亚历山大表达拒绝再向东方进军,使得这条河成为亚历山大征服地最东方的地界。
    最后这场与波罗斯的战斗,马其顿人的勇气受到打击,不敢再深入印度的国土。对方在战场上只运用20,000步卒和2,000骑兵就使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敌军击退。当亚历山大下定决心要渡过恒河的时候,他们全都坚决反对,因为他们听说那条河有4.2公里宽、182米深,对岸布满数不清的战士、骑兵和战象。他们还听说那里的高达拉达国王和普里西(Praesii)国王正率领80,000名骑兵、200,000名步兵、8,000辆战车和6,000头战象等着他们自投罗网。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亚历山大传》
    事件爆发后亚历山大试图劝说它的士兵继续向东前进,但他的将军科那斯也劝他改变主意回头,他向亚历山大说“士兵们太久没见自己的父母、妻子、孩子们以及他们的故乡了”。亚历山大最后同意士兵的们请求,开始往南沿着印度河进军,准备返回。沿路他的军队征服马利亚人(Malhi),即今日的木尔坦一带,以及其他印度部族。在进攻马利亚人的城市时亚历山大遭受到重伤,伤愈后他继续朝印度河出海口的方向进军。
    亚历山大把他的大军分成三个部分,命将军克拉特鲁斯率领大部分的军队途经卡曼尼亚返回波斯,命尼阿卡斯率领舰队沿着波斯湾海岸走海路返回,并探查沿海情形,自己则率领剩下的部队沿着格德罗西亚沙漠、莫克兰[142]走最艰苦的路径返回波斯。亚历山大经历很大痛苦横渡沙漠,于前324年返回波斯。

    
    亚历山大帝国(十四):大帝陨落1

    6.最后几年
    亚历山大发觉不少他的总督和地方军事长官趁著自己远征印度时胡作非为,他在前往苏萨的沿路上处死数个官员杀鸡儆猴。在他返回波斯时,亚历山大也发现帕萨尔加德居鲁士大帝的陵墓遭到洗劫,他迅速命令他的建筑师阿里斯托布鲁斯把陵墓修回原状,还把陵墓的守卫严加审问试图抓住盗墓的匪徒。亚历山大相当欣赏居鲁士,他幼年时读过色诺芬所著的《居鲁士的教育》(Cyropaedia),提到居鲁士在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以及当上国王后的统治风格和立法情形。
    在苏萨,亚历山大为自己帝国的未来画下蓝图,为了企图融合马其顿人和波斯人等东方民族,他于当地举办一场大型联合婚礼,不仅让他的马其顿、希腊高级官员与波斯等其他东方贵族之女结婚,也为马其顿士兵与东方民族的妇女结婚,自己更是带头与波斯大流士三世之女斯妲特拉二世、波斯王室的帕瑞萨娣丝二世成婚。然而,对于一些马其顿贵族而言,他们并不是真心愿与波斯贵族之女成亲而是受命,在亚历山大死后许多人抛弃东方的妻子。之后率兵往巴比伦前进。
    (1)俄庇斯暴动
    当军队来到俄庇斯(Opis),亚历山大为了感谢马其顿士兵们多年的辛劳,他免除士兵们积欠的债务,他还宣布,许诺给与马其顿老兵庞大的财物且光荣地送他们衣锦还乡。然而,返乡这一措施引起马其顿人的误会,认为亚历山大一味亲近东方人而准备将曾经与他出身入死的马其顿士兵解散遣返,他们原本就对亚历山大的亲东方政策和模仿东方风俗、礼仪很感冒。马其顿人当场在全军的集会中群起向亚历山大抗议,并嘲笑亚历山大崇拜古埃及神祇阿蒙的行为。亚历山大当场命卫兵把带头者抓去处死,震惊全场,他随后向全军发表演说,他细数从父亲腓力二世起至他自己对马其顿人的贡献和功业,还强调他多次不畏危险与大伙带头冲锋,得到的战利品也多把财宝给予马其顿人,最后他嘲讽马其顿人,说你们返回家乡后可以光荣地说自己安全回来了却把国王丢弃了。尽管如此,马其顿人听完并不完全释怀。
    气愤遭到自己人抛弃的亚历山大,他在三天内把自己关起来拒绝见客,随后他赌气地命波斯贵族接管一些事务,并组建由东方民族所构筑的军事单位,并且依照马其顿方式为这些新编单位命名。很快地马其顿人回心转意,他们向亚历山大请求宽恕,而亚历山大也同意了,并举办大型宴会与马其顿人和解,后来亚历山大命他最有声望的将军克拉特鲁斯带领马其顿老兵返乡。
    (2)赫费斯提翁病逝
    之后,亚历山大前往米底亚的埃克巴坦那去接收大量的波斯财宝,在那里他最亲近的挚友赫费斯提翁突然得了急病病逝,对此亚历山大非常伤心,他悲恸三天不吃一点东西,甚至还悲愤到把赫费斯提翁的医生处死,甚至还有许多反常的行为。最后亚历山大在巴比伦建造造价高昂的火葬台,为赫费斯提翁举办隆重的大型丧礼,以资纪念。之后亚历山大让赫费斯提翁的部队保留他的名号,表示纪念。
    当亚历山大逐渐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回到巴比伦的他开始计划新的远征行动,他把矛头指向尚未征服的阿拉伯半岛。然而,就在远征前夕他的健康忽然恶化。
    7.大帝陨落
    前323年6月10或11日,亚历山大逝世于巴比伦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王宫之内,年仅32岁。后人因亚逝于大军归途回希腊,巴也在印度西方,即佛教出现西方极乐世界,驾鹤西归的人逝世的隐语,巴也是亚历山大军们的狂欢休乐站,关于他死前前几日的活动,史书上有些些许不同,普鲁塔克记载约在去世14天前他与舰队司令尼阿卡斯和一同饮酒狂欢,接者整个晚上至第二天整天又与迈迪亚斯喝个痛快,接着亚历山大发了热病,病情最后相当恶化,在这段期间内马其顿士兵们很担心且焦虑他的健康状况,还传出亚历山大已死的谣言。在士兵鼓噪后,在亚历山大去逝前几日他们被允许可以探望国王。当士兵们排成一排鱼贯从亚历山大病榻走过,此时亚历山大已经病到无法言语,只能点头示意,向士兵们表达欢迎。阿里安记载的类同普鲁塔克,他们都引用《王宫日志》的记载。另外,狄奥多罗斯则是记载另一种不同版本,说亚历山大在纪念海克力斯的祭典中用大杯子喝了太多未稀释的酒,突然产生剧痛而发出惨叫,在11日承受痛苦而渐渐衰弱,他并没有发展成热病,最后因痛楚过世。然而,普鲁塔克特别否认这个的情节是杜撰,非真实。
    除外,亚历山大的早逝也给了国王是被马其顿贵族所谋杀的可能性。数个古代史料如狄奥多罗斯、普鲁塔克、查士丁和阿里安他们全都提到有关亚历山大被毒杀的传言。查士丁认为亚历山大是被安提帕特集团的阴谋所毒杀,普鲁塔克提到当时没人想到是毒杀,毒杀的传言是继业者战争时才透露出来,并且被广为流传。狄奥多罗斯提到安提帕特是主谋,他还记载亚历山大死后他和他儿子卡山德掌握整个马其顿和希腊本土,使得当时的人畏于权势而无法记载毒药的成分。至于阿里安他仅是为求记史全面而写下这一说法,只是代表他知道还有毒杀的传言,但他不采信毒杀的说法。传言这个阴谋是安提帕特所主导,并设计整个事件,他的动机也相当充足,他与亚历山大母后奥林匹亚丝不合许久,且奥林匹亚丝常写信给亚历山大说安提帕特坏话,在事件发生前亚历山大前命令克拉特鲁斯前往马其顿去取代安提帕特的位子,且亚历山大曾命安提帕特前来巴比伦,但被他拖延。很可能安提帕特想起帕曼纽和菲罗塔斯之死而心生恐惧,担心前去巴比伦只有死路一条。根据狄奥多罗斯和阿里安记载,安提帕特设计让自己儿子伊奥拉斯执行下毒,当时伊奥拉斯就在巴比伦且是亚历山大的“举杯人”,负责帮亚历山大倒酒,毒药则是卡山德从欧洲送到巴比伦的。另外,这传言中还提到亚里士多德是毒药的制作者,是他向安提帕特提议毒杀亚历山大。
    对于反驳毒杀说的重要论点是,事实上很难有毒药从毒发到死亡需经历12天以上,如此长时间才有效的毒药很可能不存在。然而,在2003年的BBC的纪录片调查亚历山大的死因,新西兰国家毒物中心(National Poisons Center)的学者里奥?谢普(Leo Schep)认为,这个毒物是白藜芦(Veratrum album),在古代就被古希腊人所知,很可能就是这毒物掺入酒中毒死亚历山大。在2014年的学术期刊临床毒物学(Clinical Toxicology)上,学者里奥?谢普进一步建议亚历山大是被掺入白藜芦的毒酒所杀,且白藜芦所造成的中毒影响,都符合《亚历山大大帝传奇》(Alexander Romance)记叙中亚历山大之后的症状。白藜芦也拥有长时间毒发过程,这使得亚历山大如果是被毒杀的话,那白藜芦则是最有可能的毒物之选。除此之外,在2010年时还提出对亚历山大之毒杀论点另一项可能的解释,且吻合亚历山大之死的状况,认为亚历山大是喝了从希腊斯堤克斯河的河水而中毒,在今日伯罗奔尼撒的玛罗内里河(Mavroneri),这条河的河水在古希腊时被认为有剧毒,因为河水中的细菌产生危险致命的化合物卡奇霉素(calicheamicin),亚历山大死前的症状与卡奇霉素中毒相吻合。
    除了毒杀以外,有关亚历山大病逝的可能病因也有数个可能,其中包含疟疾和伤寒。在1998年的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刊登一篇论文关于亚历山大之死,并归于他的死因是伤寒并发肠穿孔(bowel perforation)和瘫痪。近年,另一份分析则是建议病因是化脓性脊椎炎(spondylitis)或脑膜炎。其他符合症状的病因还有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和西尼罗河病毒。因病而去世的论点中,也多会强调亚历山大在多年的酗酒和受过多次重伤后,身体的健康状况逐渐下滑,在最亲密好友赫费斯提翁剧逝之后所带的苦痛,也严重影响亚历山大的健康。


    
    亚历山大帝国(十七):继业者1

    13.继业者
    继业者(希腊语:δι?δοχοι),泛指继承人。在泛希腊历史中,专指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的继业者和继业者的儿子(?π?γονοι)们为争夺亚历山大所留下的广大领土而陷入一连串纷争的时期,而从前323年亚历山大逝世开始,到皮洛士前272年逝世为止又称为继业者时代。另外,这段时期也是古希腊历史中希腊化时期的开始。
    (1)巴比伦分封协议(前323年)
    当亚历山大大帝卒于前323年6月10日,他留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包含着很多实质上是独立的领土。他的马其顿帝国从他的家乡马其顿与他父亲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腊城邦,一直伸展到巴克特里亚及印度,也包括小亚细亚、列凡特、埃及、叙利亚、巴比伦尼亚、波西斯、米底亚、帕提亚、巴克特里亚、马尔吉安娜、索格狄亚那、阿拉霍西亚、德兰吉亚那、格德罗西亚。
    由于亚历山大死非其时,将领们对由谁来继承有所争议。墨勒阿革洛斯及步兵团支持由亚历山大同父异母的哥哥阿里达乌斯继位,而骑兵派代表佩尔狄卡斯,则要求等待王后罗克珊娜生下亚历山大的遗腹子再作决定。他们最终协议先由阿里达乌斯(即腓力三世)当国王,若罗克珊娜生下的是男婴则与腓力共同管治,佩尔狄卡斯为整个帝国的摄政,墨勒阿革洛斯则是佩尔狄卡斯的助手。罗克珊娜不负所望生下一名男婴,该婴孩成为亚历山大四世。不久,佩尔狄卡斯谋杀了墨勒阿革洛斯及其他步兵将领,夺取了全部大权。
    其他支持佩尔狄卡斯的骑兵将领在巴比伦分封协议中得到回报,成为帝国中各个省的省督。
    (2)希腊叛乱(前323年-前322年)
    与此同时,当亚历山大的死讯传到希腊时,引发了一场叛乱,称为拉米亚战争。列昂纳托斯在为帝国欧洲统帅安提帕特解围之时被杀。安提帕特在监国克拉特鲁斯的支援下平定了雅典人。在拉米亚战争的同时,帝国东部也发生叛乱,卡帕多细亚也爆发战争,分别被培松及佩尔狄卡斯所平定。
    ①拉米亚战争
    拉米亚战争(Lamian War)又称希腊战争(Hellenic War)(前323年–前322年),是希腊雅典与其希腊本土盟友埃托利亚人、福基斯人、洛克利斯人等等,联合反抗马其顿帝国统治及马其顿欧洲统帅安提帕特的一场战争,这是雅典人最后一场担当重要角色的战争,雅典人在战败后同时失去了独立自主权。
    当亚历山大大帝死于巴比伦的消息传到希腊后,雅典爆发反马其顿运动,他们和其他希腊诸邦决定反抗马其顿霸权。在战争初期希腊联军占上风,并把安提帕特的军队逼逃至色萨利拉米亚城,安提帕特在那里被希腊联军围困数月之久。列昂纳托斯所领的马其顿援军前来支援,但他却在与希腊联军的交战中阵亡,但安提帕特趁这个机会从拉米亚脱逃出来,安然退回马其顿本土,使战局逐渐逆转。当安提帕特得到克拉特鲁斯另一批部队增援之后,他在前322年在色萨利克兰农战役中进攻希腊联军,并得到全面胜利。战争的结果是希腊城邦的反抗受到镇压,希腊城邦被剥夺一些权利,一些城邦还受到亲马其顿寡头和僭主统治。
    原先亚历山大大帝颁发希腊各城邦放逐者赦免令(Exiles Decree),使希腊许多城邦厌恶马其顿的干政与跋扈,由其以雅典为甚,雅典人遂秘密进行反马其顿计划。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剧逝,希腊人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在希波拉底斯主导下雅典群众对亚历山大之死欢声雷动,这时雅典将军利奥斯典纳斯已暗地聚集8,000名经验丰富的佣兵,雅典决定开战。他们派出使者狄摩西尼和希波拉底斯等人去各希腊诸邦游说,成功联合其他希腊诸邦一同反抗马其顿,建立反马其顿联盟。联军由利奥斯典纳斯领导。在海军方面,雅典人迅速动员,他们很快就武装200艘战舰,因为当时马其顿主力远在东方,阻止东方的马其顿军增援,并在之前击败马其顿摄政安提帕特是这场战争胜利的重要关键,因此海军将会影响这场战争的胜负。
    战争一开始,利奥斯典纳斯的联军先在普拉蒂亚战役击败马其顿盟友波奥蒂亚人,夺取了温泉关。马其顿当时主力都在东方,马其顿摄政安提帕特手头仅有一万出头的新兵,他连忙派出使者前往东方求援],之后凑齐13,000名步兵、800名骑兵南下色萨利,并在那里征召2,000名色萨利骑兵,安提帕特继续往希腊南进,企图让叛乱尚未扩大前就先击破它。
    利奥斯典纳斯约两万多的联军就在温泉关等待安提帕特的前来,两军在温泉关附近展开决战,然而色萨利骑兵于战场上倒戈,安提帕特遭到击退并退入拉米亚城坚守。利奥斯典纳斯决定在此消灭马其顿军,联军差不多有30,000人,其中雅典方提供15,000人、埃托利亚人出动7,000人,其余的是其他希腊盟友。希腊联军围攻拉米亚数个月仍攻不下,连联军统帅利奥斯典纳斯都在围城战中阵亡,他的战死无疑是联军一大挫折。
    安提菲拉斯接任希腊统帅,然而安提帕特处境仍未好转,除非东方马其顿军队前来支援。马其顿赫勒斯滂?弗里吉亚总督列昂纳托斯收到求援信来到了马其顿,并在当地临时征招马其顿人,总计带着20,000多名步兵、1,500名骑兵南下色萨利救援。希腊联军知道列昂纳托斯军队逼近,趁著马其顿军尚未会合,主动撤离拉米亚的包围,转与列昂纳托斯交战,并在骑兵战中击杀列昂纳托斯。尽管马其顿再度失利,但列昂纳托斯军并没有受到什么大损伤,安提帕特趁这次机会逃离拉米亚,与列昂纳托斯留下的军队合并后退回马其顿本土。
    在东方,克拉特鲁斯也收到安提帕特的求援,他手上拥有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经验丰富的老兵,是一支强大的战力。前322年,马其顿舰队司令克利图斯在两场海战阿卑多斯战役、阿玛格斯战役击败雅典舰队,夺得爱琴海制海权。使克拉特鲁斯的军队可以安然的渡过爱琴海,他带着一万多的援军于色萨利中部与安提帕特会师。此时希腊联军不仅在人数、资量上都显劣势,两军在克兰农战役进行决战。因为马其顿在步兵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联军遭到击退,尽管损失不大,但这场战争胜负已分,联军统帅们不得不向安提帕特议和。
    战后,安提帕特不与希腊联盟整体谈和,坚持要希腊城邦各别分开与马其顿签订条约,最后雅典人被迫谈和,并改由少数的寡头统治,需拥有2,000德拉克马的雅典人才有投票权。这个措施是因为雅典社会底层人民在战争前就鼓吹、推动开战。安提帕特因为雅典狄摩西尼鼓吹拉米亚战争,迫使狄摩西尼自杀。而希波拉底斯被雅典判死刑,仅管希波拉底斯逃走,他仍在优卑亚岛被抓住处死。
    战争的结果是希腊对马其顿统治的反抗受到镇压,希腊城邦被剥夺一些权利,一些城邦还受到亲马其顿寡头和僭主统治。尽管雅典等大多数城邦都投降,埃托利亚人仍继续反抗马其顿,直到第一次继业者战争爆发前,双方停战。


    
    亚历山大帝国(十八):继业者2

    (3)第一次继业者之战(前320年)
    未几,继业者之间出现冲突。佩尔狄卡斯与亚历山大的亲妹妹克丽奥佩脱拉结婚导致安提帕特、克拉特鲁斯、安提柯和托勒密联手叛变。战事正式爆发是因为托勒密骗去亚历山大的遗体,并将之运回埃及而触发的。虽然佩尔狄卡斯阵营的小亚细亚统帅欧迈尼斯敉平了亚美尼亚总督涅俄普托勒摩斯的叛乱,并在卡帕多细亚战役击杀猛将克拉特鲁斯,但这对战争却于事无补,皆因帝国摄政佩尔狄卡斯在进攻埃及时被自己的手下培松、塞琉古及安提贞尼斯变节杀害。
    托勒密与变节者达成协议,让培松和阿里达乌斯(继业者之一,与国王同名)代替自己成为代理帝国摄政,但不久又与安提帕特在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重新安排。安提帕特当上新的帝国摄政,并带同两位国王返回马其顿。分封协议中安提柯除了占据原来的弗里吉亚、吕基亚及潘菲利亚,再添上利考尼亚(Lycaonia)。托勒密保留了埃及,利西马科斯保留了色雷斯,而佩尔迪卡斯的三名变节者──塞琉古、及安提贞尼斯——分别获封巴比伦尼亚、埃兰省,而培松仍保留为米底亚总督。前代理摄政阿里达乌斯获封赫勒斯滂与弗里吉亚总督。此外,安提柯被任命清剿佩尔狄卡斯的前党羽欧迈尼斯等人。实际上,安提帕特保持着他对欧洲的控制,而安提柯因为安提帕特给他部分王军,成为赫勒斯滂以东实力最为强大的将领,他并被任命为帝国亚洲统帅。
    (4)第二次继业者之战(前319年-前317年)
    前319年当帝国摄政安提帕特死后,内战随即再次爆发。安提帕特舍过自己的儿子卡山德,宣布由波利伯孔继承帝国摄政之位。波利伯孔与卡山德之间的一场内战随即在马其顿及希腊爆发。卡山德得到安提柯及托勒密的支特。波利伯孔虽然与欧迈尼斯结盟,但仍被卡山德逐出马其顿,带同亚历山大四世及其母亲罗克珊娜逃亡到伊庇鲁斯。在伊庇鲁斯,他与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丝联军,一起攻回马其顿。他们与国王腓力三世及其妻子欧律狄刻的军队相遇,军队因不愿和亚历山大的母亲及儿子战斗而即时背叛了腓力及欧律狄刻,将他们二人留给了奥林匹亚丝,奥林匹亚丝毫不留情地将二人处死(前317年)。可惜未几,形势逆转,卡山德再次得胜,奥林匹亚丝被擒获及处死,卡山德控制着马其顿、小国王亚历山大四世及其母亲罗克珊娜。
    在东方,重新崛起的欧迈尼斯被安提柯的军队往东驱赶,并在帝国东部聚集一支联合军与安提柯对决。在前317年帕莱塔西奈战役及伽比埃奈战役的两场大战之后,欧迈尼斯最终在被自己的银盾兵部队出卖而被杀,使安提柯无可质疑地控制着帝国在全亚洲的领土。
    (5)第三次继业者之战(前314年-前311年)
    实力过于强大的安提柯引起其他继业者的不安,这次战争随即爆发,安提柯面对的是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及卡山德等联合阵营。安提柯这时候经已壮大得使别的统治者对他不得忍让。安提柯进侵托勒密势力下的叙利亚,并围攻泰尔超过一年。安提柯与原帝国摄政波利伯孔结盟。波利伯孔当时仍然控制着部分的伯罗奔尼撒,及宣称解放希腊以争取希腊人的支持。虽然安提柯很渴望与他们其中一方议和,因他不想多处受敌,当他尽全力进攻卡山德和利西马科斯时,托勒密率军进攻叙利亚并在前312年的加沙战役打败了安提柯的儿子德米特里,更糟的是原巴比伦总督塞琉古回到他的旧领地,并且夺取东方米底亚、波西斯、埃兰等重要总督区。使安提柯不得不返回叙利亚处理这些问题。安提柯后来与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及卡山德达成和议,但他继续对塞琉古用兵,意图恢复对帝国东部的控制。前309年,安提柯进兵至围困巴比伦,但最终被塞琉古击败而被逼撤退并谈和。
    大概与此同时,卡山德谋杀了小国王亚历山大四世及其母亲罗克珊娜,结束了统治马其顿达数世纪的阿吉德王朝。由于卡山德秘不发丧,那时候所有的将领仍以已死的亚历山大为国王,但个别的将领有称王之心己昭然若揭。
    (6)第四次继业者之战(前308年-前301年)
    战争再次爆发。托勒密将势力抗展至爱琴海及塞浦路斯,同时塞琉古夺取巴克特里亚等使他获得马其顿帝国亚细亚部分庞大疆土的控制。安提柯重燃战火,派遣儿子德米特里重夺希腊。前307年,他取下雅典、赶走了卡山德派驻的总督德米特里并宣称雅典重获自由。然后德米特里将矛头指向托勒密,他于前306年在萨拉米斯战役入侵塞浦路斯并击溃托勒密舰队。这次胜利之后,安提柯与德米特里一起称王,未几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马科斯及卡山德相继自立为王。
    前306年,安提柯趁著萨拉米斯大捷企图全面进侵埃及,但暴风雨令德米特里的舰队无法为他补给,他祇好返回老家。这时候,卡山德及托勒密都变得较弱,而塞琉古却仍然占据东部,安提柯及德米特里转而眈视罗得岛。在前305年,罗得岛遭德米特里围攻,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及卡山德同时派兵支援。最终,罗得岛人与德米特里妥协,他们承诺会支特安提柯及德米特里对付所有敌人,只除了他们的最大盟友托勒密。托勒密赢得“救主”(Σωτηρ)的称号,因他阻止了罗得岛的沦陷,但胜利最终还是属于德米特里的,因他可全力攻打后马其顿王国的卡山德。德米特里折返雅典,迫使卡山德退出希腊,并成立新的泛希腊联盟以保卫希腊城市对抗付所有敌人(尤其是卡山德)。德米特里便是联盟军的统帅。
    在这些战争中,卡山德表面上是寻求和平,但安提柯却拒绝所求,而且德米特里入侵色萨利。在那里,德米特里与卡山德互相交战。这次,卡山德再次号召组成反安提柯同盟,并召来盟友支援,而利西马科斯出乎意料入侵安那托利亚,又逼使德米特里安离开色萨利及派遣军队到小亚细亚协助他父亲。在得到卡山德之弟普列司塔尔科斯的援军帮助,利西马科斯得以在西安那托尼亚横行。但没多久(前301年),联军被安提柯及德米特里的大军孤立于小亚细亚北部。这时塞琉古的援军至为关键,他及时的援救,使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军可以在人数上与安提柯匹敌,最后双方在伊普苏斯战役展开大决战,联合军彻底摧毁了安提柯的军队。安提柯战死沙场,德米特里则逃回希腊以图保存实力。利西马科斯与塞琉古两人瓜分了安提柯在在亚细亚的领土:利西马科斯接管了西小亚细亚,而塞琉古则接收其余的部分,只除了奇里乞亚及吕基亚分给了战役中有功的、卡山德的弟弟普列司塔尔科斯。
    (7)马其顿的斗争(前298年-前285年)
    之后十多年的大事大都多环绕着马其顿的宫廷斗争。卡山德死于前298年,他的儿子安提帕特二世及亚历山大五世都很庸懦。在与哥哥争执后,亚历山大五世招引来德米特里。德米特里当时仍控制着赛普鲁士、雅典和伯罗奔尼撤及很多爱琴海小岛,他与伊庇鲁斯摩罗西亚国王皮洛士迅速从卡山德的兄弟手中夺取不少马其顿王国控制的领土。皮洛士攻占安布拉基亚(现今的莱夫卡斯)后,德米特里在前294年攻入马其顿、杀死亚历山大五世、并夺得马其顿的控制权,成为马其顿国王。安提帕特二世成功出逃,但后来却被利西马科斯所杀。
    当德米特里巩固他在希腊大陆的控制,他的边远领土又被利西马科斯、塞琉古及托勒密侵占。利西马科斯重夺西安那托尼亚德米特里据点,塞琉古取去奇里乞亚,而托勒密则重夺赛普鲁士、东奇里乞亚。不久,德米特里开始大举举兵,准备夺回他父亲的失土,其他继业者再度停止争吵,组成反德米特里联盟。因德米特里的马其顿王国遭到利西马科斯及皮洛士联合攻击,且德米特里军也大批叛离,于是在前287年,德米特里让儿子安提柯二世看管着希腊,自己则带一支军队往东朝利西马科斯的小亚细亚领土发动攻击。虽然开始时赢几仗,但遭到利西马科斯之子阿加托克利斯率军包夹,最终德米特里在前286年兵败叙利亚,被塞琉古俘虏及幽禁,直至逝世。
    (8)利西马科斯与塞琉古之争(前285年-前281年)
    虽然利西马科斯与皮洛士──在德米特里被幽禁但仍在生时──曾合力在将安提柯二世逐出色萨利及雅典,但他俩的关系随即破裂,利西马科斯将皮洛士逐出马其顿,独自统领马其顿全境。埃及亦发生宫廷斗争。托勒密决定让幼子小托勒密继承王位而非较年长的托勒密?克劳诺斯。克劳诺斯逃往塞琉古处。老托勒密在前282年安然去世,王位由小托勒密继承,是为托勒密二世。
    未几,利西马科斯犯一个致命的错误,前282年他受王后阿尔西诺伊二世唆摆杀害自己的继承人阿加托克利斯。阿加托克利斯的妻子吕珊德拉逃亡到塞琉古那里。塞琉古于是趁著利西马科斯内部纷争之刻向其宣战。塞琉古在任命儿子安条克为亚洲领土的统治者后,于前281年在吕底亚的库鲁佩迪安战役打败并杀死利西马科斯,但塞琉古胜利的喜悦并不长久,因他几乎是马上便被托勒密?克劳诺斯谋杀。谋杀的原因仍不大清楚,但克劳诺斯成为马其顿的新国王却是肯定的。


    
    亚历山大帝国(十九):继业者3

    (9)凯尔特人入侵(前285年-前275年)
    克劳诺斯在位时间也不很长。利西马科斯之死让多瑙河下游平原边境的“野蛮”凯尔特人有机可乘,凯尔特人旋即横冲直撞地穿过马其顿及希腊,入侵小亚细亚。克劳诺斯被入侵者所杀。经过数年动乱后,安提柯二世以赫勒斯滂海峡击败凯尔特人的余威进入马其顿,打败其他竞争者当上马其顿国王,收拾马其顿的乱局。在亚洲,塞琉古的儿子安条克一世也要设法对付凯尔特人。凯尔特人来到安那托尼亚的弗里吉亚东部定居,成为日后的加拉太人。
    ①高卢入侵巴尔干
    高卢人,源自于拉登地区的凯尔特人开始于前四世纪南迁至巴尔干半岛。尽管凯尔特人原本的据点多数集中于喀尔巴阡盆地西部,但在巴尔干半岛本身也有许多他们的据点与他们显著的侵略行为。
    在凯尔特人占领了北方的伊利里亚与潘诺尼亚,并将其作为基地后,他们的侵略行动在前三世纪达到高峰,其中紧接而来的是对马其顿、色雷斯、希腊地区的入侵。在前279年入侵希腊之前,由于亚历山大大帝去世造成帝国内部的纷乱,凯尔特人趁虚而入,发动一系列对南巴尔干与马其顿帝国的攻击。一部分的冲突发生安那托利亚,而最后凯尔特人就在此处定居,“加拉太”(Galatia)这个地名也是由此而来。
    a.南欧的迁移
    自前四世纪以来,凯尔特人推进到喀尔巴阡地区与多瑙河,与他们在意大利半岛的迁移进度相仿。波伊人与沃尔卡人(Volcae)二者皆是沃尔卡的大部族,他们常在战争中相互合作。一小部分的凯尔特人南迁经由两条较主要的路径:一条是跟着多瑙河,另一条由东意大利,约有三十万凯尔特人进入意大利与伊利里亚而约在前三世纪时,潘诺尼亚当地原居民已几乎完全被他们同化了。拉登文化史前遗物在潘诺尼亚随处可见,但在蒂萨河西部与南部却甚为稀疏。这些出土的文物被认为是凯尔特与潘诺尼亚文化的局部变异,然而有些特点显示凯尔特人仍与偏远地区如伊比利亚半岛保持接触。凯尔特人在潘诺尼亚河附近的肥沃土地安置,在开发农业和制作陶器的同时,开采位于现今斯洛文尼亚的丰富矿产,在欧洲东南部维也纳至蒂萨河一带建立新家园。
    b.早期出征
    当时巴尔干北部的政治局势处在不断的动乱中。在任何一个时间,个别势力都在争取获得优势超越其它势力。当自己的领土确立的同时,这个势力就能够在大片区域控制并且组织另外的主要势力,有时是不同语言的相似性。征发军队由该势力的军事部门领导,“一个上进且机动性强的武士阶级能够不时地征服大片土地并且利用他们的人口”。四世纪时,凯尔特人在巴尔干的政局中发挥了优势。伊利里亚人发动了对马其顿的战争,留下他们脆弱的西侧。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马其顿期间,凯尔特人不敢向南接近。因此在早期,凯尔特人的军事征发主要集中在对伊利里亚人的势力中。
    我们不知道有关伊利里亚腹地的政治事务,但我们知道第一个被凯尔特人打败的巴尔干势力就是伊利里亚人,它享有超出巴尔干中部地区的势力范围,集中于摩拉瓦河。]一项有趣的记录表明凯尔特人将狡猾的战术用在对阿尔迪安人(Ardiaei)的进攻中。
    公元前335年,凯尔特人派遣代表向亚历山大大帝表示敬意。与此同时,马其顿王国正陷于对色雷斯人北部边境地区势力的战争中。一些历史学家指出,这一“外交”举动实际上是对马其顿军事实力的评价,因为凯尔特人主要的目标还是希腊人的财富。亚历山大大帝死后,赛尔特人的部队开始压向南方地区,威胁到了马其顿和希腊。公元前310年,凯尔特的莫里斯托莫斯(Molistomos)将军全面进攻深入伊利里亚领土,并降服达达尼亚人(Dardanians)、派奥尼亚人(Paeonians)以及特里巴利人(Triballi).新任的马其顿国王卡山德不得不把他的老敌人——伊利里亚人纳入自己的保护之下。公元前298年,塞尔特人发动一场深入色雷斯和马其顿的一次入侵,但在哈伊莫司山(Haemus Mons)附近,凯尔特人在卡山德的攻击下遭受惨败。然而,凯尔特的另一队人马在坎鲍雷斯(Cambaules)将军带领下到达色雷斯,并占领了大片土地。
    c.公元前279年的大远征
    公元前281年标志着凯尔特人南侵巴尔干的军事转折点,色雷斯利西马科斯的继业者王国崩溃结果,让凯尔特人直指希腊本土的迁徙之路因此被打开保萨尼亚斯认为大迁徙的原因是由于对财物的贪婪,而查士丁认为是人口过剩引起的, 门农则认为是饥荒引起的。萨尼雅斯认为,初步探测行动是由坎鲍勒斯带领的,他们因人数太少而撤退。
    公元前280年,一个由8.5万人组成的大军[11]从潘诺尼亚而来并且分散为3路,向南往马其顿和希腊中部进行大远征。其中20,000人由Cerethrius带领,并往色雷斯和特里巴利前进。另外两路,分别为布伦努斯(Brennus)和阿喀科里俄斯(Acichorius)带领并往派欧尼亚前进。第三路由玻尔癸俄斯(Bolgios)带领,以马其顿和伊利里亚为目标
    玻尔癸俄斯在马其顿击败大破马其顿国王托勒密?克劳诺斯的军队,年轻的托勒密?克劳诺斯被俘并被处斩。然而玻尔癸俄斯的队伍遭到马其顿贵族索斯提尼斯击退,玻尔癸俄斯的队伍对掠夺所得战利品已经感动满足,就因此撤回。玻尔癸俄斯之后又遭到另一路的布伦努斯军队攻击并遭到击败,让布伦努斯可以自由的蹂躏这个区域。
    在这次远征归来后,玻尔癸俄斯再度力促第三次联合远征,并以希腊中部为这次目标。这次出征以玻尔癸俄斯和阿喀科里俄斯带领,庞大的人数近乎不太可能,据记载步兵高达152,000人,骑兵有24,400人。但骑兵的实际人数可能最多只有上述的一半,因据保萨尼亚斯形容当时凯尔特人运用三骑手(trimarcisia)的骑兵战术,即每个骑兵都有两个骑马仆役,当骑兵的马在战斗中失去时,他先充作步兵作战,并等待他后方的仆役把马给他,若骑兵在战斗中受伤或阵亡,他的仆役也可以顶替他的位置战斗。
    d.温泉关战役 (公元前279年)
    由埃陀利亚人、维奥蒂亚人、雅典人、福基斯人以及一些科林斯北部的希腊人组成的希腊同盟来到位于希腊的中部东海岸的温泉关,并在这的狭长过道建立管辖区。在初期的攻击中,布伦努斯的部队损失惨重。 因此他决定派出一支由阿喀科里俄斯带领的强大部队与埃陀利亚人对抗。正如布伦努斯所期望的,埃陀利亚的支队离开温泉关去保卫自己的家乡。埃陀利亚人进行了全民防御,老人和妇女也参与了战争。由于认识到高卢剑只在近距离有威胁,埃托利亚人采用了散兵战术。根据保萨尼亚斯表明,被派去埃托利亚的军队只有半数返回。
    最终布伦努斯找到了包围该地的方法,但希腊人通过海路逃离了。
    e.对德尔斐的攻击
    布伦努斯推进到德尔斐,他曾在这里战败而被迫撤退,这之后他因在战场持续多处负伤而亡。他的部队撤退到Spercheios河,并被色萨利人和马里人击溃.
    两位与德尔斐战役有关的历史学家——波森尼亚斯和尤斯蒂努斯?查士丁表明,高卢人被打败并且逃离。他们被一场强力的暴风雨袭击,这使的操控部队成为不可能,就连命令都难以听到。当晚随之而来的是寒冷的天气,到了早上,希腊人从两边包抄攻击了他们。布伦努斯受了伤而随后高卢人撤退。那些不能修养伤口的士兵受到伤痛的折磨,当晚惊恐笼罩着营寨,于是高卢人分化成为不同的派系并且相互攻打对方。阿喀科里俄斯和其余士兵赶到,但仍被希腊人逼至全军撤退。布伦努斯自杀,保萨尼亚斯记录他是喝纯酒而死,而查士丁则记录他是自刺而死。埃陀利亚人的进逼,使高卢人退到Spercheios,被色萨利人和马里人消灭。
    f.来自德尔斐的诅咒黄金
    除了希腊人关于高卢人的失败的描述,古罗马文学传统倾向于远不同的版本。斯特拉波记述生时听闻关于宝藏的故事,描述宝藏是托洛萨黄金及15,000塔兰同的金块和银锭,有可能是在德尔斐的洗劫中被诅咒的黄金并被属于侵略军特克托萨季人(Tectosages)带回了现时法国的图卢兹。
    在所谓的洗劫之后超过一个半世纪,罗马人将统治高卢。公元前105年,在向阿劳西奥前进的同时,山南高卢 的地方总督Quintus Servilius Caepio掠夺了托洛萨的城镇,那里的居民已经成为了辛布里人的同盟,在这里找到了5万塔兰同的金块和1万塔兰同的银锭。托洛萨的财务被船运回罗马,但只有白银成功到达︰黄金被一队强盗偷走了,这些人据说是Caepio雇佣来杀掉守卫黄金的军团的。托洛萨的黄金永远也没有被找到,据说是被传给了Servilii Caepiones的最后的继承者马库斯?朱尼厄斯?布鲁图斯。
    公元前105年,Caepio拒绝与他的上司Gnaeus Mallius Maximus合作,理由是认为他还是个新人,于是Caepio私自决定参加对罗纳河边上的辛布里的战斗。在这里,罗马军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并且完全的崩溃,这一次行动被称为阿劳西奥战役(现今的奥朗日)。
    Caepio一回到罗马就因“军队的损失”和挪用公款的罪名而被审判。他被定罪并遭到最严厉的判决应允 ;他被剥夺了罗马公民的身份,禁止在罗马800英里内用水和火,罚款黄金15,000塔兰同(约825,000磅),并接不能与朋友或家人想见或说话知道流亡结束。他整个后半生都流亡在小亚细亚的士麦那。他的失败和随后的毁灭被看做是他亵渎神圣的盗窃行为的惩罚。
    斯特拉波对这一描述并不感兴趣,他表明到:战败的高卢人无论如何都没有任何理由抢走这些战利品。德尔斐的钱财早已在上个世纪(当时)的第三次神圣战争期间被福基斯人﹝Phocians﹞抢夺。无论怎样,布伦努斯'对德尔斐的传奇掠夺已被一些现代历史学家作为事实。
    g.在希腊战役之后
    一些学者曾认为希腊战役对凯尔特人来说是灾难。然而,凯尔特人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要永远占领希腊,确切的说他们是要夺回由他们所创造的希腊财富。之后,虽然他们被赶出了希腊,但在欧洲的东南部,他们的实力仍未消失。
    而希腊战役中的幸存者,在Comontoris(一位布伦努斯人将军)的领导下定居于色雷斯,并创建了一个短暂的城邦,名叫Tyle。而另一部分高卢人,在281年从布伦努斯的部队中分离出,并被Nicomedes I招致小亚细亚以帮助他战胜自己的兄弟以及保卫卑斯尼亚国的安全。他们最后定居在一个被后人称作加拉太的地方。但不久后 Antiochus I被打败,并囚禁在安纳托利亚荒芜的高原地区Brennus。
    凯尔特人仍然是北巴尔干超群的政治组织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 波伊人 控制了北潘诺尼亚于公元前2世纪, 同时被提到占领了现代斯洛伐克的版图。我们知道居住于潘诺尼亚的其他部落属于波伊部族联盟。 他们是居住在萨瓦河流域Sisak以西的Taurisci ,还有在喀尔巴阡山脉盆地居住的Anarti, Osi and Cotini。在下萨瓦河流域, Scordisci在他们的邻居中称霸了超过一个世纪。
    在公元前一世纪的后半叶在潘诺尼亚的蛮族部落中带来了更多统治关系的变化变化。 Burebista对波伊联盟的胜利较大地减小了凯尔特人部落对喀尔巴阡山盆地的控制, 其中的一些部落被消灭了。另外一些凯尔特人部落出现了。Hercuniates和 Latobici从北部区域(德国)移来。整个凯尔特人部落邂逅在一起, 他们的拉丁名字(比如说Arabiates),可能代表了战胜波伊帝国的新势力。为了更加削弱在潘诺尼亚的凯尔特人霸权,罗马人迁移了潘诺尼亚-伊利里亚人Azali到北潘诺尼亚。过去被凯尔特人所享受的那些政治优势被新的蛮族势力所削弱了,比如说马科曼尼和Iazyges。他们被周围的达基亚人、伊利里亚人和德意志人所吸收使得他们的种族独立逐渐丧失,尽管直到公元3世纪他们的凯尔特名字仍然存留下来。


    
    亚历山大帝国(二十):继业者4

    (10)皮洛士最后一搏(前274年-前272年)
    仅管安提柯二世登上马其顿王位,凯尔特人肆虐的结果和连年的混乱无疑让马其顿本土相当疲惫,国力低落。虽然安提柯短暂恢复了马其顿的秩序,但随后在前274年皮洛士从意大利撤退回来,再度把战火带入马其顿,他入侵马其顿并在一场战役中彻底击败了安提柯二世,再一次攫取了马其顿。然而,安提柯因为还拥有舰队以及一些马其顿、希腊沿海城市,于是皮洛士以希腊解放者名义南下希腊,希望透过此举能让希腊城邦加入其阵营,提供舰队。
    前272年,一个被放逐的斯巴达王族克利奥尼穆斯请求皮洛士帮助他夺取斯巴达的王位,皮洛士答应了他的请求,计划借此机会夺取伯罗奔尼撒。但是出乎其预料,斯巴达对他的进攻进行了坚决的抵抗。适逢邻近的城邦阿尔戈斯内乱,皮洛士遂转而偷袭该城。当他率军进入城市后,却意外地陷入了巷战中。在一片混乱之中,有一个老妇人从屋顶上用一块砖石砸晕了皮洛士,使得他莫名其妙地死于阿尔戈斯士兵之手。皮洛士的意外死亡结束了马其顿连年战乱的局面,至此,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约半个世纪,终于确立了三大继业者王国的格局和区域秩序。托勒密王朝统治埃及、名为柯里叙利亚的南叙利亚、及小亚细亚南岸的多处领地,安条克一世统治塞琉古帝国辽阔的亚洲领土,而马其顿及希腊──除了埃托利亚同盟、斯巴达、及其他一些城邦外──则归于安提柯王国。亚历山大之继业者们争霸不息的时期至此告终。
    (11)叙利亚战争(前274年-前101年)
    这个划分持续约一个世纪,但在东方之后的百年间,塞琉古帝国与托勒密王国为争夺柯里叙利亚大大小小打了多场战争,称为叙利亚战争。连年战祸使两国财力枯歇,并最终导致塞琉古帝国毁于罗马共和国及安息帝国之手,而托勒密王国也被罗马帝国吞并。
    叙利亚战争是指在公元前3世纪及前1世纪,塞琉古帝国与托勒密王朝为争夺通往埃及的数条大道之一的柯里叙利亚地区的多次战争。这些冲突使参与的双方国力空虚,最终导致他们毁于罗马和帕提亚之手。
    ①叙利亚王位继承战争(前280/279年)
    ②第一次叙利亚战争(前274-前272年)
    在托勒密二世统治下的其中十年中,他面对着安条克一世──一个意图将帝国扩张到叙利亚及安那托利亚的塞琉古国王。托勒密二世绝对是一个坚强的统治者和能干的将军,加上他刚娶了很有宫廷智慧的姐姐阿尔西诺伊为妻,稳定了局势紧张的埃及宫廷,使他能成功出兵。
    第一次叙利亚战争是托勒密的一次重大胜利。安条克首先突袭成功,夺去了托勒密控制的叙利亚及南安那托利亚沿海地区。但托勒密在前271年重新夺回这些疆土,并将统治范围伸展到卡里亚及大部分的奇里乞亚。乘着托勒密专注于东面,托勒密同母异父的兄弟马加斯宣报他的昔兰尼加(Cyrenaica)独立。昔兰尼加维持独立自至前250年才再被并归托勒密王国。
    ③第二次叙利亚战争(前260-前253年)
    安条克二世在前261年继承父任,由此为叙利亚展开新的一页。他与当时马其顿的安提柯国王安提柯二世达成协议。安提柯二世同样有意将托勒密二世挤出爱琴海。安条克二世得到马其顿的支持后,对托勒密在亚洲的军事基地发动攻击。
    大部分关于第二次叙利亚战争的资料均已遗失,但很明确的是在前256年安提柯的舰队在科斯岛战役中打败托勒密的舰队,削弱托勒密的海上军力。托勒密似乎失去奇里乞亚、潘菲利亚及爱奥尼亚,而安条克则夺回米利都和以弗所。之后,因安提柯要专心应付前253年科林斯和Chalcis的叛乱(也许是被托勒密煽动的)以及北面疆界敌国日趋增多的活动,马其顿没再介入叙利亚战争。
    战争约于前253年因安条克迎娶托勒密的女儿贝勒尼基而告终。安条克与前妻劳迪丝一世继绝关系,并给予她颇大的领地。安条克在前246年死于以弗所,根据一些文献说是被劳迪丝毒杀的。托勒密二世也在同一年逝世。
    ④第三次叙利亚战争(前246-前241年)
    第三次叙利亚战争又称为劳迪丝战争,是由经常困扰著希腊化国家的众多继承权危机的其中一宗所引起。安条克二世遗下了两名野心勃勃的母亲──被他遗弃的劳迪丝和托勒密二世的女儿贝勒尼基──争相将各自的儿子推上上位。劳迪丝宣称安条克临终时指定了她的儿子为继承人,但贝勒尼基辨称她初生的儿子才是合法继承人。贝勒尼基要求她刚刚当上国王的兄弟托勒密三世到安条克城及扶助她儿子登基。但当托勒密抵达时,贝勒尼基和她的孩子已遭人暗杀了。
    托勒密于是在前246年向劳廸丝刚加冕的儿子塞琉古二世宣战,他的出征非常成功。他在叙利亚及安那托尼亚对付塞琉古时得到重大胜利,曾短暂地占领了安条克城,从最近发现的楔形文字[1] 中证实,他甚至进军至巴比伦尼亚。但令这些胜利美中不足的是托勒密在安德罗斯战役中将基克拉泽斯输给了安提柯二世。塞琉古也有他的苦处,他那跋扈的母亲要求他给予弟弟安条克?伊厄拉斯共同摄政权以及塞琉古领土中安那托利亚的管治权。安条克立即宣布独立,这一举动危及到及塞琉古抵挡托勒密的努力。
    在前241年,为了双方的和平,托勒密获得了叙利亚北岸,包括安条克城的海港Seleucia Pieria。到了这时,托勒密王国达到了权力的顶峰。


    
    亚历山大帝国(二十一):继业者5

    ⑤第四次叙利亚战争(前219-前217年)
    安条克三世于前223年登上塞琉古王位之后,立即以恢复塞琉古一世所失去的帝国属地为已任,在他任内最大国土从东面巴克特里亚扩展到印度,北至赫勒斯滂,南至叙利亚。于前221年,他重新建立了塞琉古对东部行省的控制及从他的这反的伯父/叔父Acheaus手中夺回安那托利亚。这位雄心勃勃的国王继而视线转向叙利亚和埃及。
    埃及因宫廷阴谋及大众的不稳定而大幅衰落。刚登位的托勒密四世马上便谋杀了他的母后贝勒尼基二世。这个年轻国王很快便堕入弄臣指掌中。他的大臣们利用自己绝对的权力谋取私利,却做成人民的极度懊恼。
    安条克乘着这混乱的局势寻求利益。在前221年发动入侵失败后,他终于在前219年开始了第四次叙利亚战争。他收复了Seleucia Pieria及在以色列的城市,当中包括泰尔。没有马上进侵埃及,安条克在以色列等待了超过一年,整合著他的新领土及聆听托勒密王国的外交提案。
    与此同时,托勒密的大臣索西比乌斯开始招兵买马,训练军队。他并非如以往般只从本地希腊人中招募希腊裔军队,也从本土埃及人中招募最少三万人当方阵步兵。这一奇招取得了成功,但它最终也对托勒密王朝的稳定性带来可怕的后果。在前217年夏天,托勒密与拖延了很久的安条克交战并在自伊普苏斯战役以来最大的一场战役──拉菲亚战役──中将他击败。
    托勒密的胜利维持了他在柯里叙利亚的控制,而这软弱的国王没有打算向安条克的帝国进一步用兵,甚或取回Seleucia Pieria。随后多年,托勒密王国持续衰落,受着各样的经济困难及叛乱。埃及民族主义者情绪在有份参与拉菲亚一役的当地埃及人之中扩散。充满信心及有充足训练,他们自托勒密统治中爆发了一场“埃及起义”,在上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该王国最终在前185年被托勒密平定。
    ⑥第五次叙利亚战争(前202-前195年)
    随着托密勒四世于前204年的逝世,一场争夺摄政权的血腥冲突由此展开,皆因王位继承人托勒密五世仍衹是一个五岁小孩子。冲突始于前国王的妻子及姊妹阿尔西诺伊被大臣阿加托克利斯和索西比乌斯谋杀。索西比乌斯的下场并不清楚,但阿加托克利斯应该当上摄政王好一段时间,直至被一群亚历山大港暴徒私刑处死。摄政权一换再换,而王国亦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
    趁著混乱好混水摸鱼,安条克三世筹划着第二次入侵柯里叙利亚。他与马其顿的腓力五世达成协议去征服及瓜分托勒密的海外领土,然而这贪婪的联盟并不长久。安条克迅即横扫整个地区。他在加沙稍有挫败,但随即在约旦河源头附近的帕尼翁战役中,给予托勒密决定性的一击。这一役让他赢取了西顿的重要海港。
    于前200年,罗马密使到来要求腓力及安条克抑制一下,不要再入侵埃及,因为罗马人不希望他们从埃及输入的谷物受到战争影响,这些谷物可是意大利庞大人口的重要食粮。由于两个国王都无意入侵埃及本土,他们都乐意依从罗马的要求。安条克在前198年完成征服柯里叙里亚,并继续侵袭托勒密余下在卡里亚及奇里乞亚的海岸要塞。
    国内的问题使托勒密寻求快捷而不利的解决办法。本土主义运动在“埃及起义”的战争之前便已开始,并在埃及祭司的支持下不继扩张,运动使全国混乱和叛乱。经济问题令托勒密政府增加赋税,使埃及的民族主义者更加火上加油。为了集中对付国内的战线,托勒密在前195年与安条克签署了一份谋求和解的协议,同意让柯里叙利亚成为塞琉克国王的领地及迎娶安条克的女儿克利奥帕特拉一世为妻。
    ⑦第六次叙利亚战争(前170-前168年)
    前170年,托勒密六世的两位摄政王(Eulaeus及Lenaeus)向塞琉古国王安条克四世宣战。同年,托勒密的妹妹克利奥帕特拉二世宣布为共治者以加强埃及的统一性。埃及的军事行动要在前169年策略性重镇培琉喜阿姆(Pelusium)被安条克攻占迅速取到上风时才开始。埃及人意会到他们开战的愚行,遂将两位摄政王罢免,另选了两位新摄政王(Comanus 及Cineas),并派遣使者与安条克商议和约。安条克将托勒密六世─也是他的侄儿─置于监护之下,使自己实际上控制着埃及。但是亚历山大港的人认为这事不可接受,于是改立托勒密八世为唯一的国王。安条克试图用舰队封锁亚历山大港,但他未能阻截这城市的通讯,而且他这时又需要处理犹太行省的叛乱,于是他在前169年撤军。安条克离开后,托勒密六世与他的弟弟言归于好,安条克对于失去对国王的控制感到忿怒,于是他再次进侵。埃及派人到罗马寻求协助,元老院于是派遣盖乌斯?波皮利乌斯?拉埃纳斯到亚历山大港。这时候,安条克刚攻下塞浦路斯及孟斐斯并正前往亚历山大港。在首都市郊(Eleusis),安条克遇上了波皮利乌斯?拉埃纳斯-一个他逗留罗马时的朋友。没有友善的欢迎,波皮利乌斯给安条克下元老院的最后通牒:安条克必须从埃及和塞浦路斯撤退。安条克要求给他一些时间考虑,波皮利乌斯于是用手杖围着他在沙地上划了个圆圈,并叫他在步出沙圈前要决定好。安条克选择服从罗马的最后通牒。公元前168年的这一天(称为Day of Eleusis)结束了第六次叙利亚战争以及安条克征服埃及的希望。
    ⑧第七次叙利亚战争(前147-前145年)
    托勒密埃及国王托勒密六世趁著塞琉古帝国内战,以帮助塞琉古国王亚历山大?巴拉斯的名义侵占了腓尼基沿岸,后来他干脆与亚历山大?巴拉斯摊牌,夺回先前第六次叙利亚战争的叙利亚所有失地,占领塞琉古首都安条克城,还曾被拥为塞琉古国王,托勒密最后在安条克战役击败亚历山大?巴拉斯,亚历山大败亡,托勒密六世似乎来到声望最高峰,但不幸是几日后他也因负伤过重而逝世。托勒密六世的盟友德米特里二世意外成为这场战争最后的得利者,他趁著埃及军队因失去国王撤退回国时,击败了他们,收回叙利亚失土。
    ⑨第八次叙利亚战争(前128-前123年)
    ⑩第九次叙利亚战争(前108-前101年)
    (12)继业者国家的结局
    在三次马其顿战争后,安提柯王国在前168年亡于罗马共和国之手。塞琉古帝国不停地被安息帝国蚕食东部大片领土,残余的政权苟存于叙利亚,直至前64年被庞培终结。托勒密王朝在亚历山大拖延得长一点:埃及在埃及艳后掌权末期的前30年落于罗马奥古斯都手中。




    
    安提帕特王朝(上):安提帕特

    安提帕特王朝,为马其顿王国在希腊化时代的一个王朝,由安提帕特的儿子卡山德所建立。卡山德于前302年自立为马其顿国王,但王朝并没有存在很久,于前294年被安提柯王朝取代,虽然之后一度复位,但最终于前277年结束统治。
    安提帕特王朝成员:
    安提帕特
    卡山德 (前302年-年297年)
    腓力四世 (前297年)
    亚历山大五世 (前297年-前294年)
    安提帕特二世 (前296年-前294年, 前279年)
    索斯提尼斯 (前279年-前277年)
    1.安提帕特
    安提帕特 (希腊语:?ντ?πατρο?; 前397年 — 前319年)为马其顿王国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时的将军。于前320年,担任亚历山大帝国摄政。
    (1)腓力二世时期
    关于安提帕特早期的生涯不是很清楚,但到了前342年,当腓力二世前往征服色雷斯和斯基泰人部落并把势力成功扩张到赫勒斯滂,而腓力不在国内的三年间,安提帕特被任命摄政,暂时管理马其顿。同年,当雅典试图控制优卑亚岛的各城镇,并且驱逐亲马其顿的统治者时,安提帕特派遣帕曼纽率领军队阻止雅典的意图。在同年秋季,安提帕特作为腓力二世在近邻同盟的代表前往德尔斐,而马其顿在前346年才被这个宗教性质的同盟允许加入。
    随后在前338年喀罗尼亚战役后,安提帕特被任命为大使前往雅典协商和平协定,并归回战死的雅典士兵遗骨。
    (2)在亚历山大时期
    安提帕特起初是年轻的亚历山大和亚历山大母亲奥林匹亚丝相当重要朋友,甚至有传言说他是亚历山大真正的父亲。在前336年腓力二世逝世后,安提帕特协助亚历山大在继承权的斗争中获得胜利,让亚历山大继任马其顿国王。当亚历山大大帝计划远征时,安提帕特曾向亚历山大建议先暂时停止远征,直到亚历山大结婚并诞生出合法继承者后再开始。
    在前334年亚历山大出发踏上征途,命令安提帕特为马其顿摄政并担任全欧洲最高军事长官,安提帕特担任这职位直到前323年为止,当亚历山大在前334年到前334年的冬季戈尔迪乌姆过冬时,尽管希腊尚不稳定,安提帕特仍旧派遣军队增援亚历山大。
    在这段期间,门农和法那巴佐斯所率领的波斯舰队对安提帕特而言相当有威胁,且企图入侵爱琴海来让希腊卷入战争之中,但安提帕特相当幸运,门农在围攻莱斯博斯岛的米蒂利尼时病逝,而剩下的舰队在伊苏斯战役后遭到解散。然而新的威胁更靠近马其顿,王国的色雷斯将军门农在前332年发动叛变,紧接着斯巴达国王亚基斯三世也开始与马其顿对抗。
    (3)梅格洛玻利斯战役
    梅格洛玻利斯,位于希腊的伯罗奔尼 r>    斯巴达人并不是科林斯同盟的成员,也没有参加亚历山大的远征,当看到马其顿全力进行征服波斯行动时,认为这是个期待已久的机会,准备夺回在留克特拉战役和曼丁尼亚战役中惨败而失去伯罗奔尼撒的控制,而波斯人也资助斯巴达的野心,让亚基斯组建一支人数约20,000名的强大军队。斯巴达在实质上控制克里特岛后,亚基斯试图建立一个反马其顿阵营,虽然雅典保持中立,但亚该亚人、阿卡迪亚人和伊利斯人都成为斯巴达的盟友,但阿卡迪亚重要的城市梅格洛玻利斯坚决反对斯巴达,亚基斯并在前331年开始围攻梅格洛玻利斯,这使得马其顿开始惊觉事情恶化。
    安提帕特为了不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先前往色雷斯平乱,并很大程度的赦免门农,还让他继续维持在色雷斯职务,然后安提帕特再回头对付亚基斯三世。此时亚历山大即时送来一大笔财物,让安提帕特招募色萨利人和许多雇佣军,组成一支人数比亚基斯多两倍的大军。随后安提帕特于前331年亲自率兵南下对付斯巴达,并于同年的梅格洛玻利斯战役中两军展开会战,此战斯巴达遭到大败,亚基斯损失许多精锐的战士,但也让马其顿军损失不少。
    遭到大败后,斯巴达开始寻求和约,但安提帕特要求斯巴达直接与科林斯同盟协谈,但最后斯巴达与亚历山大直接和谈,而斯巴达和其盟友赔款120塔兰同,并强迫斯巴达加入科林斯同盟。
    但亚历山大似乎对于安提帕特的胜利相当不以为然,据普鲁塔克记载,亚历山大在给他的总督的信中写道:“看来,我的朋友,虽然我们在这里征服了大流士三世,而在阿卡迪亚那里却发生与鼠辈的战斗”。
    (4)与奥林匹亚丝关系恶化
    安提帕特不受那些希腊的寡头政治和僭主欢迎,但是他仍在腓力二世所建立的科林斯同盟中主宰许多事务。此外,他以前与充满野心的奥林匹亚丝所建立的密切关系,这时候大大恶化,不论亚历山大是嫉妒安提帕特在希腊的胜利,或是有必要防范母亲奥林匹亚丝和安提帕特之间产生更大的恶果,在前324年,亚历山大命令安提帕特亲自带着新的部队进入亚洲,并任命克拉特鲁斯在带着退役军人回马其顿后,接替安提帕特在希腊的职务并成为马其顿新摄政。当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在巴比伦去世,使安提帕特借此拒绝移交权位。
    (5)继业者战争
    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新任帝国摄政佩尔狄卡斯让安提帕特继续控制希腊,但随着亚历山大逝世,安提帕特面临雅典、埃托利亚和色萨利的反叛,爆发拉米亚战争,而南方的希腊城邦也试图争取他们的独立性。在前322年安提帕特在克拉特鲁斯的帮助下,于克兰农战役击破叛军。因雅典参予叛乱的关系,安提帕特强迫雅典实行寡头政治,并要求雅典交出狄摩西尼,而狄摩西尼为免于落入马其顿人手中而自杀。
    后来,当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一同对付埃托利亚人时,安提帕特收到小亚细亚的安提柯传来的消息,透露新任帝国摄政佩尔狄卡斯企图成为帝国的统治者。因此,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随即与埃托利亚人签订和约,并向佩尔狄卡斯宣战,更与埃及总督托勒密同盟。前320年春安提帕特率军进入亚洲,进军至叙利亚时,他接到佩尔狄卡斯遭到部下谋害的消息。
    (6)帝国摄政
    之后在前320年,安提帕特参加分割亚历山大帝国的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会中他被任命为亚历山大帝国摄政,继续控制希腊,并作为国王亚历山大四世和腓力三世的监护人。在自己部队的兵变平息后,安提帕特委托安提柯继续发动对欧迈尼斯和佩尔狄卡斯残部的战争,之后,安提帕特于前319年回到马其顿。
    回到希腊不久,安提帕特因罹患疾病而病逝,结束他活耀的一生,并把帝国摄政交给了年迈的波利伯孔,而不是传给他的儿子卡山德,这项措施后来引起政局更多的混乱。


    
    安提帕特王朝(下):卡山德

    1.卡山德
    卡山德 (希腊语:Κ?σσανδρο?,前354年-前297年),是马其顿王国国王,统治年间为前305年—前297年。卡山德是安提帕特的长子,他于前305年称王,建立短暂的安提帕特王朝。
    (1)早年
    卡山德幼年时跟着亚历山大大帝一起在希腊大哲亚里斯多德门下学习,但他并没有跟随亚历山大去东征。前323年,当时卡山德的父亲安提帕特是马其顿摄政,与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亚丝不合,且亚历山大那时对安提帕特也有些不满,于是卡山德被父亲安提帕特送往亚历山大大帝于巴比伦的宫廷,向亚历山大陈辩,但亚历山大对卡山德的说词非常愤怒,甚至抓着卡山德的头去撞墙,这在卡山德心中留下恐怖的阴影。不久,亚历山大大帝突然去世,一些当代的人们谣言是卡山德和他的弟弟毒死了亚历山大。
    在亚历山大驾崩后,他帐下猛将们,自命为继业者,陷入第一次继业者战争,战后各继业者们召开会议暂时稳住局面,并由声望崇高的安提帕特担任帝国摄政。随后安提帕特率领军队带着国王腓力三世和亚历山大四世从亚洲返回马其顿,途中他分遣一些部队交给大弗里吉亚总督安提柯继续讨伐佩尔狄卡斯残党,并命卡山德担任安提柯的副官,但不久卡山德怀疑安提柯心存异心,他向父亲控诉安提柯的行为。
    (2)夺取马其顿
    不久,于前319年年迈的安提帕特病逝,临终前将帝国摄政的职位交给波利伯孔,卡山德被命为波利伯孔副官。卡山德非常不满,他不仅拒绝接受这项任命,还偷偷去见安提柯,这时各个继业者也想趁机并摆脱束缚,扩大势力,因此卡山德与安提柯、埃及总督托勒密和利西马科斯联盟,一同对抗波利伯孔。随后卡山德从安提柯那里借了一些兵将,夺下了雅典等大部分的希腊城邦,并命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控制雅典,后来他的舰队与安提柯军队还摧毁波利伯孔的舰队,掌握了爱琴海制海权。他再与野心勃勃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三世王后欧律狄刻结盟,卡山德便于前317年被欧律狄刻以腓力三世的名义正式命为帝国摄政。
    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亚丝与波利伯孔结盟,率军击败欧律狄刻的军队,欧律狄刻与腓力三世,以及卡山德的党羽和弟弟尼卡诺尔随后被奥林匹亚残酷地杀害。卡山德马上从希腊进军马其顿并在彼得那包围奥林匹亚丝,在一年多的围攻下,前316年奥林匹亚丝被迫投降。尽管卡山德保证奥林匹亚丝人身安全,但最后仍毁约杀了她,并把亚历山大四世和罗克珊娜软禁在安菲波利斯。在卡山德统治期间他重建了被亚历山大大帝毁灭了的底比斯来讨好希腊人。
    卡山德颇有文学素养,但有野心且姿意妄为,这使得他家族的人都疏远他。另外,卡山德和其他继业者比较起来,确实对亚历山大王族一系保持着敌意,如杀了亚历山大大帝的后裔。据说因为早年受到亚历山大大帝残酷的对待,以至于卡山德日后经过亚历山大大帝的雕像旁都会因为感受到恐惧而无法通过。
    (3)称王
    卡山德为了统治上能与马其顿阿吉德王朝有所连结,他娶了亚历山大大帝同父异母的妹妹帖撒罗妮加为妻,还重建塞尔马(Therma)并命名为塞萨洛尼基,以纪念他妻子。另外还在波提狄亚(Potidaea)遗址建立新城市卡山德里亚。在前310年或前309年,卡山德秘密杀了亚历山大四世和罗克珊娜。前309年,他再收买波利伯孔去毒杀亚历山大的私生子海克力斯,彻底断绝亚历山大大帝的血脉,就此卡山德稳固自己在马其顿的统治,并于前305年自立为马其顿国王,建立安提帕特王朝。后来卡山德致力与安提柯一世的势力争夺希腊城邦,并与塞琉古一世、托勒密一世和利西马科斯组成联盟对抗安提柯一世,最后在前301年伊普苏斯战役中联军击败安提柯,使卡山德毫无疑问地控制马其顿。然而,他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巩固并应付各方面的威胁,随即在前297年因水肿逝世。
    (4)遗产
    卡山德的王朝在他逝世后并没有存续很久,他的长子腓力四世登基后不久便得病而死,次子安提帕特一世因母后帖撒罗妮加溺爱幼子亚历山大五世的关系而谋杀母亲。亚历山大五世为了帮母亲报仇而爆发内战,并把安提帕特一世逐出。心有不甘的安提帕特最后引进皮洛士和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一世的势力企图击败对方,最后德米特里一世杀了亚历山大五世,并把安提帕特一世驱逐,安提帕特一世最后被利西马科斯处死。尽管日后安提帕特王朝成员中的安提帕特?厄特赛阿斯后来再被举为马其顿国王,但不久就被废位,王朝终结。
    2.腓力四世
    腓力四世 (希腊语:Φ?λιππο? 英语:Philip IV ,?-前297年),马其顿王国国王。公元前297年间统治马其顿王国。卡山德的长子,即位没多久就因病去世。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五世与他的另一个兄弟安提帕特一世被宣布为马其顿的共同统治者。王国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亚历山大统治西部,安提帕特统治东部。
    3.亚历山大五世
    亚历山大五世(希腊语:Αλ?ξανδρο? Ε',?-前294年)安提帕特王朝的马其顿国王(前298年或前297年~前294年在位)。
    (1)家庭背景
    亚历山大五世是马其顿摄政卡山德的儿子,安提帕特的孙子。卡山德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杀害了他的遗孀罗克珊娜和年幼的继承者亚历山大四世,篡夺了马其顿的王位。亚历山大部下诸将领随即开始了争夺其遗产的继业者战争。在“继业者”中,卡山德控制着马其顿本土,并与其他将军们联合打败了安纳托利亚的统治者安提柯一世。卡山德与亚历山大大帝的一个妹妹帖撒罗妮加结婚,生下的孩子就是亚历山大五世。这样,亚历山大五世就拥有了对马其顿王位“较为合法”的继承权。
    (2)主要事迹
    前298年(或前297年)卡山德去世后,王位由其长子腓力四世继承,但是后者很快就死了。在这种情况下,亚历山大五世与他的另一个兄弟安提帕特一世被宣布为马其顿的共同统治者。王国实际上被分成了两部分:亚历山大统治西部,安提帕特统治东部。亚历山大五世并与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的一个女儿吕珊德拉结婚。
    两王共治的和平局面很快就结束了。安提帕特一世谋杀了他与亚历山大的母亲,可能是因为她在立场上支持亚历山大。继而他把亚历山大五世赶出了马其顿。亚历山大五世向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和占据雅典的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里一世求援。皮洛士迅速进行了干预,把亚历山大五世重新扶上王位。亚历山大五世因此向皮洛士割让了边区的几个省。不久德米特里也来了。根据记载,已经没有什么报偿能付出的亚历山大五世企图谋杀德米特里,结果反为德米特里所杀。德米特里打败并赶走了仍在王位上的安提帕特一世,宣布自己为马其顿的国王。
    4.安提帕特一世
    安提帕特一世(希腊语:?ντ?πατρο? ? Μακεδ?ν ,-前294年)是马其顿国王,卡山德和帖撒罗妮加之子、安提帕特之孙,与弟弟亚历山大五世共同管治(前297年-前294年)马其顿。最终,他将自己与亚历山大的母亲杀死,并将亚历山大赶下王位。亚历山大遂向德米特里一世和皮洛士求助。德米特里一世于前294年将安提帕特撵走,又杀死了亚历山大五世,自己当上国王。但安提帕特幸保性命,逃到色雷斯,但被利西马科斯所杀。
    5.安提帕特二世
    安提帕特二世(季风)(希腊语:?ντ?πατρο? Ετησ?α?,?-?)是卡山德兄弟腓力之子,在托勒密?克劳诺斯逝世后,以及和墨勒阿革洛斯被罢拙后,安提帕特当上马其顿国王。
    安提帕特统治期间相当短,仅仅45天,因此马其顿人给他绰号“厄特赛阿斯”,即“季风”之意,因为当地季风吹拂的时间差不多就是45天。他最后被废逐,可能由托勒密继位,但安提帕特?厄特赛阿斯仍保有一部分的马其顿领土,一直到被安提柯二世击败为止,他最后被迫流亡到埃及,在二十年后,托勒密三世有意拱安提帕特?厄特赛阿斯为马其顿王位继承者。
    6.索斯提尼斯
    索斯提尼斯(希腊语:Σωσθ?νη?,-前277年)是马其顿将军。于利西马科斯在位期间,他是小亚细亚的总督。在前279年,高卢入侵马其顿期间,他因受到军中士兵欢迎而要被拥为国王,但他立刻要求士兵停止呼声并要他们发誓,希望他们继续以指挥官的身份对待自己而不是拥立为王。于是索斯提尼斯继续以将军的身份率领马其顿军队,直到被安提柯二世击败。


    
    安提柯王朝(一):安提柯一世1

    安提柯王朝(希腊文:Δυναστε?α των Αντιγονιδ?ν),又译作安提哥那王朝,主要为马其顿王国在希腊化时期的一个王朝,王室成员为亚历山大大帝麾下大将安提柯的后代。
    1.历史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于巴比伦逝世后,因亚历山大各将领之间角逐争雄,使帝国迅速瓦解,爆发继业者战争。同时,希腊各城邦也趁著这个机会脱离马其顿的控制,使一些新的城邦联盟先后建立。而在亚历山大逝世后,马其顿本土和希腊的统治权掌握在摄政安提帕特手中,当安提帕特在前319年死后,他的儿子卡山德于前310年密令格劳西亚斯毒杀了年仅14岁甫成年的亚历山大四世,建立安提帕特王朝。同时在小亚细亚的安提柯一世几乎掌握马其顿帝国的东部大部分,并在前306年的萨拉米斯战役中战胜了托勒密一世的军队。安提柯一世与其子德米特里一世开始使用国王的称号。
    然而安提柯一世在前301年的伊普苏斯战役遭到其他继业者联合攻击而战死沙场,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一世逃回希腊,并在那里重整旗鼓。之后,德米特里一世击败马其顿安提帕特王朝的安提帕特一世,掌握马其顿本土政权,然而其他希腊化统治者再度联合起来,德米特里因而在小亚细亚战败被俘监禁而死,随即失去马其顿的统治,而德米特里其子安提柯二世率领其余部退回希腊继续作战。前277年,安提柯二世在赫勒斯滂海峡打败了自前285年就开始从多瑙河下游平原侵入希腊的凯尔特人,这为他争夺马其顿王位增添了砝码。前276年安提柯二世真正获得了对马其顿的全部统治权,被视为安提柯王朝的真正创建者。
    安提柯王朝统治马其顿王国百余年之久,直到罗马共和国征服马其顿为止。
    安提柯王朝历任国王:
    安提柯一世 (前306年 - 前301年)
    德米特里一世 (前306年 - 前287年)
    安提柯二世 (前283年 - 前239年)
    德米特里二世 (前239年 - 前229年)
    安提柯三世 (前229年 - 前221年)
    腓力五世 (前221年 - 前179年)
    珀尔修斯 (前179年 - 前168年)
    当希腊发动对罗马的叛乱时,自立为马其顿国王的安德里斯库斯宣称他是珀尔修斯之子。
    2.安提柯一世
    安提柯一世(独眼),或译安提哥那一世( ?ντ?γονο? ? Μον?φθαλμο? ,前382年-前301年,于前306年~前301年在位),腓力之子,出身马其顿厄利苗提斯贵族。在早年时为马其顿腓力二世的将军,后来跟随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并被派为大弗里吉亚的总督。亚历山大逝世后,安提柯成为继业者战争的主要角色,于前306年自行称王,建立安提柯王朝。他被认为是亚历山大最强大的继业者,也是希腊化时代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
    (1)早、中年
    安提柯早年的事迹留下的很少,虽然埃里亚努斯称他出身自耕农,但他更可能出身贵族。他生父是厄利苗提斯的腓力,母亲名字不可考。生父在安提柯青少年时去世,母亲改嫁给佩拉的贵族佩里安德,显示安提柯母亲也具有贵族身份。此外,因为母亲改嫁的原因,安提柯还有一个继兄弟马西亚斯(Marsyas)。
    安提柯的妻子斯特拉托妮可同样出身贵族,可能具有王室血统。因此安提柯身处马其顿上层阶级,受到良好的希腊文化熏陶,日后他能以精湛的修辞学来发表演讲。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提到安提柯与斯特拉托妮可有两个儿子,长子名为德米特里,他后来成为安提柯的继承者。然而普鲁塔克记载当时还有另一个说法,指德米特里其实是安提柯的养子,真正的生父是安提柯的兄长德米特里。无论如何,安提柯的家庭生活一直很融洽,就算安提柯称王以后,他与德米特里的关系亲密且无比信任,对于其他继业者的家庭纷争相比这点让安提柯相当自豪。
    安提柯因为具有贵族身份,很可能被选入腓力二世的伙友圈中,从他和腓力二世其他重要部属有深刻交情来看,他那个时候已占有一席地位。文献上关于安提柯在腓力时期的故事几乎已丧失,从普鲁塔克记载中和现代学者推论,安提柯可能跟着腓力围攻佩林苏斯(Perinthus),在攻城战中安提柯失去一眼,但他并没有因此退下接受治疗,反而继续留在战场上英勇作战。
    (2)亚历山大时期
    亚历山大大帝即位后,安提柯已步入晚年了。他后来跟随亚历山大进攻波斯的小亚细亚,根据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记载,安提柯一开始在亚历山大远征军中是7,000名希腊盟邦步兵的总指挥官,在远征军中无疑是重要将领。学者Judeich认为安提柯率领这支军队在格拉尼库斯河战役中在马其顿方阵后面组成第二重方阵。
    前333年,远征军夺下小亚细亚西半部,安提柯被亚历山大任命为大弗里吉亚总督,主要的任务就是保卫亚历山大远征军的补给线和交通线,以利亚历山大后来对付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但因为当时远征军只是快速通过弗里吉亚地区,并没有完全征服该地,当上总督的安提柯手头上仅仅只有少许部队,导致维持交通线的任务相当艰难。在亚历山大于伊苏斯战役胜利后,一些残余的波斯部队退入卡帕多细亚,这支残余部队和波斯指挥官门农所率的舰队后来对亚历山大的小亚细亚补给线分别发动数次袭击,企图阻止亚历山大继续进军。然而安提柯仅以少许的部队,在三场战役靠着内线作战的优势,分别击败人数众多的卡帕多细亚波斯军。安提柯不仅抵挡波斯军的反攻,还肃清境内的敌对力量。相对安提柯的亮眼功绩,其他一些小亚细亚总督的表现就差强人意,如赫勒斯滂弗里吉亚总督卡拉斯(Calas)就无力击败比提尼亚的世袭统治者巴斯的势力。甚至奇里乞亚总督巴拉克鲁斯还与皮西迪亚人交战时阵亡。因此当吕基亚庞非利亚总督尼阿卡斯率援军前往东方支援亚历山大远征军时,亚历山大就命安提柯兼任该地总督,而这让安提柯的辖区占了帝国小亚细亚领土中的三分之二。
    (3)帝国崩裂
    在前323年亚历山大逝世后佩尔狄卡斯成为帝国摄政,其他的将军们则透过巴比伦分封协议瓜分亚历山大的帝国。一些马其顿重要高级将领因此得到总督位置,而原来的总督部分获得留任,安提柯靠着以往的功绩和声望使他继续担任大弗里吉亚、庞非利亚、吕基亚总督。又因为安提柯在小亚细亚各总督中实力最为强大,后来佩尔狄卡斯命令安提柯和列昂纳托斯帮助欧迈尼斯攻取卡帕多西亚,然而列昂纳托随即赶去希腊参与拉米亚战争,而安提柯实力也没强大到可以单独打下该地,再加上安提柯认为欧迈尼斯的势力建立起来,是要来制衡他,因此他最后拒绝服从命令。
    气恼的佩尔狄卡斯认为安提柯此举根本是挑战他的权威,他随即带着王军和国王们出发,一来亲自取得卡帕多西亚及帕夫拉哥尼亚来获得战功,二来威吓安提柯。当佩尔狄卡斯率军进入小亚细亚,他命令安提柯亲自来见他,要为上次抗命的事来解释。但安提柯心怀恐惧不敢前往,他悄悄带着他儿子德米特里一世和一些伙友逃到马其顿,接受马其顿欧洲统帅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庇护。安提柯向安提帕特等人控诉佩尔狄卡斯擅权,最终导致第一次继业者战争。
    前320年春,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率领叛军主力准备从达达尼尔海峡进犯小亚细亚,而佩尔狄卡斯则命欧迈尼斯为全小亚细亚统帅前去抵御,当欧迈尼斯把大军布署赫勒斯滂防卫海峡时,安提柯率领一小支部队直接渡过爱琴海从欧迈尼斯军后方登陆,不仅如此安提柯还策动吕底亚总督米南德加入安提帕特阵营。毫无防备的欧迈尼斯军不仅后面受敌,用兵神速的安提柯还差点擒获欧迈尼斯,欧迈尼斯被迫率军往内陆撤退,使安提帕特主力可以安然渡海,进入小亚细亚。之后,安提柯被派去夺取塞浦路斯。。
    很快地,帝国摄政佩尔狄卡斯在埃及被刺身亡,内战暂时结束。安提帕特当上新任帝国摄政,安提柯也复归原职,且更受安提帕特信任。安提帕特回马其顿途中把一部分王军交给安提柯率领,命他讨伐佩尔狄卡斯残党欧迈尼斯等人。安提柯发挥他的军事才华,尽管敌人总人数远多于他,但他策反欧迈尼斯的骑兵指挥官赢得欧基尼亚战役胜利,随后他七天不分日夜强行近500公里突击另一支阿尔塞塔斯所率的大军,在克雷托波利斯战役击破之,在并吞其二人军队部分后,安提柯的实力大大扩充,他继续追剿欧迈尼斯,把他包围在诺拉这个小要塞中。
    (4)称霸
    安提帕特于前319年去世,临终前他把帝国摄政位置交给老将波利伯孔而不是自己的儿子卡山德,这让野心勃勃的卡山德心生不满。而其他继业者如安提柯、埃及总督托勒密、色雷斯总督利西马科斯等也不愿承认波利伯孔的帝国摄政地位,他们与卡山德结盟对波利伯孔宣战,再度开启内战。为了使自己无后顾之忧,加上安提柯也很欣赏欧迈尼斯的才能,他与欧迈尼斯停战。随后,他开始扩张自己的势力,入侵小亚细亚其他总督的领地。前318年,尼卡诺尔 率领安提柯、卡山德阵营联合舰队在达达尼尔海峡对上波利伯孔阵营克利图斯所率的舰队,这场拜占庭海战克利图斯大获全胜,爱琴海制海权眼看就要拱手让人,然而当天晚上安提柯决定力挽败局,他带着陆军趁夜渡过海峡,向克利图斯舰队下锚营地发动夜袭,沉醉于胜利气氛下的克利图斯舰队促然遭到敌袭,毫无还手之力,就这样克利图斯的舰队就在慌乱中遭到完全摧毁,使这场战斗成为西部战线的转捩点。


    
    安提柯王朝(三):安提柯一世3

    (9)伊普苏斯战役
    伊普苏斯战役(古希腊语:?ψ??),为亚历山大大帝诸继业者于前301年在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展开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因战场所邻近的当地村庄伊普苏斯而得名。此战中,安提柯一世与其子德米特里一世的王国对上联合起来的另外三名亚历山大旧将势力,即马其顿的卡山德、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与巴比伦的塞琉古一世。
    该战役规模在继业者战争中空前绝后,双方动员的部队总计16万以上,有四位国王同时在战场上。尽管安提柯军的德米特里一世所率的骑兵击败联军骑兵,但因追击过远,使得联军有时间派出战象阵来阻挠德米特里返回战场,注定了安提柯军的失败,也决定了这场战役的结果。伊普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继业者战争中的最高潮,此战中,最为强大的继业者安提柯一世战死,他的失败决定亚历山大帝国无法重建,帝国的分崩离析成为既成事实。
    ①背景
    前315年第二次继业者战争结束,年迈的亚洲统帅安提柯毫无争议的控制马其顿帝国亚洲领土,包含小亚细亚、叙利亚和东部各行省,这让安提柯在竞争亚历山大大帝继业者竞赛中有着压倒性优势。安提柯实力飞跃性成长,让其他主要继业者倍感威胁,而随着巴比伦总督塞琉古被安提柯逐出后,马其顿的卡山德、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与埃及的托勒密决心组成一个反安提柯同盟,以复原塞琉古领地为由与安提柯爆发第三次继业者战争。这场战争战事胶着,但塞琉古在战争期间已夺回巴比伦领地,还获得重要的波西斯和米底亚行省。于前311年安提柯与托勒密、卡山德、利西马科斯分别谈和结束战争,这好让安提柯可以把焦点集中在对付塞琉古上,爆发巴比伦战争。
    当安提柯和其继承者德米特里专注于对付塞琉古之时,埃及的托勒密趁机把力量往爱琴海及塞浦路斯扩张,于是安提柯与托勒密双方再度爆发冲突。前308年,安提柯与托勒密全面开战,他派遣德米特里率军去希腊本土,准备在当地把托勒密和卡山德的势力逐出。德米特里不辱父命于前307年驱除亲卡山德的雅典僭主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解放了雅典。在获得希腊各城邦的霸权后,德米特里接着把目标放在托勒密的海军要地塞浦路斯上。前306年德米特里于塞浦路斯的萨拉米斯战役决定性摧毁埃及舰队及重击地面部队后,安提柯以这场重要胜利为由自立为国王,同时也让其子德米特里称王与自己共治。在安提柯一世与德米特里一世称王不久,其他继业者托勒密、塞琉古、利西马科斯及卡山德也陆续称王。
    同年,安提柯决定趁著萨拉米斯大捷,决定大举入侵埃及,终结托勒密的势力,但入侵攻势因气候及补给而受挫,加上担负补给重责的德米特里舰队遭到暴风侵袭,攻势不得不中止结束,被迫撤回。隔年前305年,安提柯和德米特里考量当时托勒密还很虚弱,塞琉古无法从东方、印度战事抽身,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忙于压制蛮族,剩下的卡山德只身不敢独力挑战自己的实力。因此趁著时机决定要将地中海海军享负盛名的希腊城邦罗德岛纳入自己霸权之下,加上托勒密与罗德岛关系密切,此举可断绝托勒密重建海军之路。于是由德米特里领军发起罗得围城战,然而尽管德米特里拥有压倒性的兵力和进步的攻城武器,罗德城公民依旧奋力抵抗使德米特里无法越雷池一步,在托勒密的物资和少量兵力支援下罗德城历时一年的围城,后终罗德岛和德米特里双方妥协和谈,罗德岛加入安提柯的同盟但保留独立性,且罗德岛不会加入与托勒密的战争。此战后,罗德岛为感谢托勒密的帮助,使城市幸免于陷落,尊奉托勒密一世为“救主”。
    从罗德岛僵局脱身的德米特里,现在可以回军希腊对付卡山德的反攻。他很快为雅典解围,并在前303年和前302年之间重新解放许多希腊城市,驱除卡山德驻军和亲卡山德的寡头政治。见到德米特里一世致力于摧毁他在希腊的力量,德米特里还重新组织泛希腊的科林斯同盟,更把战事带往色萨利地区,卡山德预期最后德米特里会把战事带到他的马其顿本土。卡山德试图与安提柯谈和,但安提柯否决卡山德的条件,并要求卡山德完全屈服。卡山德因此决定先与利西马科斯协商,双方凝聚共识组成共同战线,并联合派出使者到托勒密与塞琉古宫廷,邀请他们再一次加入反安提柯联盟,来应因强大的威胁。为了使小亚细亚战线在前期出击时会有更好结果,卡山德派遣部下普瑞迫劳斯率领一支数量不小的军队与利西马科斯所率的军队共同行动。而后,卡山德率领剩下的马其顿军队共29,000名步兵、2,000名骑兵前往色萨利,准备与数量庞大共约56,000名步兵、1,500名骑兵的德米特里军周旋。
    ②走向伊普苏斯
    前302年,利西马科斯趁著安提柯一世在叙利亚准备首都安提柯尼亚(Antigonia)落成庆祝大典之刻,发动突袭。很快地利西马科斯率联军突破防线卷袭小亚细亚,拉穆普萨库斯(Lampsacus)和帕里昂(Parium)这两座城市双双投降于他,然而西格翁(Sigeion)是发动强袭在攻下的,他于此处派遣驻军。接着,利西马科斯派遣盟友卡山德部将普瑞迫劳斯带领6,000步兵、1,000名骑兵去攻取爱奥尼亚和伊奥利亚,自己率领大队去围攻赫勒斯滂的阿卑多斯[10]。利西马科斯的攻势很快地就惊动位于希腊的德米特里一世,德米特里立即运用拥有制海权的舰队,透过海路增援阿卑多斯,使利西马科斯围攻受阻。利西马科斯决定放弃阿卑多斯,转向内陆夺取弗里吉亚,并攻取当地行政首府辛那达(Synnada),此处也是安提柯最初的首府。同时,另一方面普瑞迫劳斯的攻势相当顺利,他接连夺下埃德雷米特、以弗所、提欧斯(Teos)和科洛封,但因为德米特里海路增援的结果,他没有取下克拉佐门尼(Clazomenae)和厄里特赖(Erythrae)。接着普瑞迫劳斯也转向内陆,夺下小亚细亚另一个行政中心萨第斯。
    当安提柯收到遭到入侵的消息,立刻放弃安提柯尼亚的庆祝大典,并火速招集大军从叙利亚往北方进军,通过奇里乞亚、卡帕多细亚、利考尼亚(Lycaonia)进入弗里吉亚。利西马科斯得知安提柯的大军已经来到附近,在与他的伙友讨论过后,决定先避开与人数占优势的安提柯大军决战,直到盟友塞琉古一世来援为止。联军因此开始深掘壕沟和加固围栏来防卫他们的营寨,当安提柯军到来叫阵,联军依旧坚守不出。安提柯决定切断联军的补给,深怕断粮的利西马科斯被迫在深夜悄悄弃营,一夜疾行约60多公里突破封锁来到多利留姆(Dorylaeum),在那里的山丘上联军再建立一个三重围栏的新防御营寨,此处相对较易获取食物和水源。安提柯紧接着赶到,并对联军营地发起围攻,他使用许多投石机具来进行攻击,利西马科斯马上派出突击队试图打乱这些攻城机具作业,但安提科的部队最终总是在这种激战中取得优势。眼看安提柯的围城越加凶猛,营寨快守不住,粮食也仅剩一点,利西马科斯再一次决定放弃营寨,这一次趁著暴风雨的黑夜里突围弃寨,成功逃离。尽管安提柯打算再一次紧追不放,但随着冬天到来伴随着下雨,使各种用兵条件变为困难,他决定放弃追击并分散他的部队返回辛那达及周遭各驻地点过冬。而联军逃出且进入比提尼亚后,前往赫拉克利亚附近过冬。


    
    安提柯王朝(四):安提柯一世4

    ③双方增援
    在德米特里方面,原本德米特里正从希腊方向对付卡山德,尽管卡山德封住往色萨利所有的陆路,但德米特里还是从海陆进入色萨利。德米特里和卡山德两支军队随后在色萨利进行一连串的行动,但没有决定性著战果。前302年秋季,当小亚细亚的安提柯得到塞琉古正在从东方行省前来路上的消息,知道敌人准备要与利西马科斯会军。他当时随即派遣使者去其子德米特里那,命他从希腊带领他的军队前来会合。德米特里收到父亲的指示增援,他匆忙与卡山德休战,并带着他的军队横渡爱琴海来到小亚细亚以弗所。他重新夺回这座被普瑞迫劳斯攻下的城市与其他地区后,他向北前进至赫勒斯滂,在那驻守一支3,000人的守军和20艘战舰防止欧洲的敌人军队增援过来,接者德米特里一世也把他的军队分散入过冬驻地。
    在德米特里与他的军队离去后,卡山德觉得现在可把更多的军队增援小亚细亚战场,于是他派遣弟弟普列司塔尔科斯总计12,000名步兵、500名骑兵的大军,前去支援利西马科斯。因为德米特里一世已经在通往小亚细亚的最易途径赫勒斯滂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封锁起来,普列司塔尔科斯只得利用遥远的黑海滨港口奥德索斯横渡海洋至赫拉克利亚。海上路途遥远危险就算,加上船只不足,普列司塔尔科斯必须把大军分成三个梯次,分批运送。第一梯次幸运地平安到达,但第二梯次时被德米特里一世的舰队截击,遭到瓦解。第三梯次时由普列司塔尔科斯指挥,这次船队遇到暴风雨,连普列司塔尔科斯的座舰都遇到船难,他差点溺死,舰队损失惨重但还是来到赫拉克利亚,他的军队与联军会合后也在赫拉克利亚过冬进行重整。尽管普列司塔尔科斯的残兵与联军会合,但可能数量上不能弥补利西马科斯与安提柯作战时的损失和冬天损失。利西马科斯军时过冬时有2,000名蛮族军队叛逃至安提柯阵营,利西马科斯未免剩下同族的5,000名蛮族也会叛变,通通处决,使得联军数量上损失不少。
    在埃及战线,当安提科的军队都集中前往小亚细亚之时,尽管托勒密一世的军队还未从萨拉米斯大败复元,但他觉得局势够他冒险出兵征服柯里叙利亚。他率军攻陷许多安提柯的城市,在围攻腓尼基城市西顿时,他得到安提柯放出的假情报,说利西马科斯的联军已经被安提柯击败,现在正往叙利亚的路上杀气腾腾杀来。托勒密连忙放弃围攻,在刚征服的城市留下一些驻军后,迅速把军队撤回埃及。
    在塞琉古方面,塞琉古先前与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对战过,深知战象的用法与功用。在前303年,双方达成了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印度河的统治,以换取印度人送给他五百头大象和象手。这次进军他特地带着战象前往,且他不愿直接强攻安提柯在叙利亚建立的坚固要塞群,来与利西马科斯会军,毕竟那样费力耗时。他决定带着20,000名步兵、12,000名骑兵、480头战象及一百多辆刀轮战车从东方的高地行省向东途经亚美尼亚,翻越山脉与未征服的地区,在冬天来临前成功出现于卡帕多细亚,并于此处过冬。
    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于此处完结20卷的内容,并说他会在21卷开始提到这场四位国王之间的战役,然而我们仅存21卷仅保留一开始的一小段以及一些片段残篇,这些残篇无法提供完整的描述。而在普鲁塔克的记载中,他完全没提前301年各方势力如何会军以及两方进军路线,直到伊普苏斯战役前的这段时间历史是空白的。无论如何,利西马科斯与塞琉古很可能想尽办法把两支军队会合,来对付安提柯,以免被各别击破。当两方相继完成合军后,相比安提柯和德米特里阵营,联军很可能更渴望与安提柯军对决,毕竟无论利西马科斯与塞琉古他们都与自己的领地联系断绝,不可能获得良好补给。这两支军队最终于辛那达东北方80多公里处,一个靠近伊普苏斯的小村庄相遇。学者Bennett和Roberts假设联军可能试图截断安提柯军与叙利亚的联络通道,而安提柯担心前一年托勒密进犯叙利亚会再来,不愿被切断与首都安提柯尼亚的联络,率兵截击。于是双方于辛那达西北方的伊普苏斯进行会战。战役准确位置不清楚,学者之间尚有争议,但很可能位于一个开放地点适合双方庞大数量军队交战,且足够空间供骑兵和战象运作。
    ④兵力对比
    根据普鲁塔克,本战安提柯军队约70,000步兵、10,000名骑兵和75头战象。其中部分来自安提柯一世从叙利亚带来的士兵。尽管狄奥多罗斯曾说德米特里在色萨利拥有8,000名马其顿方阵兵、15,000名佣兵、25,000名希腊盟军和8,000名轻装部队以及1,500名骑兵,尽管不清楚德米特里到底带了多少人来到小亚细亚?或是派出多少驻军驻守刚夺回的小亚细亚城市?但至少希腊盟军不太可能跟随德米特里来到小亚细亚。根据其他继业者时期的战役,学者Bennett和Roberts估计70,000安提柯军步兵中,可能40,000名方阵步兵、30,000名各样式的轻装步兵。另外,无论是安提柯军的重步兵还是重骑兵,在质量上都可能比联军还要高。
    普鲁塔克说联军计有64,000名步兵、10,500名骑兵、400头战象和120辆刀轮战车。而狄奥多罗斯说塞琉古从东方带来20,000名步兵、以及包含弓骑兵在内12,000名骑兵、480头战象和100多辆的刀轮战车,其中战象和刀轮战车都大至上符合战役前联军的数字,但骑兵数量上单单塞琉古方面就等同战役前联军全部,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将军不可能没有充足的骑兵,狄奥多罗斯也记载在前一年的分兵行动中普瑞迫劳斯拥有1,000名骑兵,利西马科斯本军无疑更多。关于这点学者Davis、Bennett和Roberts认为是普鲁塔克记错,他们估计联军骑兵可能高达15,000名骑兵,但也有可能普鲁塔克数字正确,因我们不清楚战役前双方的行动,或许塞琉古为了与利西马科斯等会军,使骑兵付出相当高的代价损伤。
    在步兵方面,扣除塞琉古约20,000名的步兵,剩下的44,000名步兵不知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占了多少比例。卡山德曾派普列司塔尔科斯增援12,000步兵,其中三分之二可能都在黑海海运时损失[15],约剩下4,000人。而前一年普瑞迫劳斯的6,000人很可能也是来自卡山德所派的,如此利西马科斯本军可能拥有约30,000名步兵。学者Bennett和Roberts认为整体联军中可能30,000–40,000是重步兵,其他的是轻装部队。
    ⑤考量和战术
    在整个战争战略上,很清楚双方都决定把王国未来诉诸于这场战役上。对联军而言,最好方法的就是其他弱小继业者联合起来对抗独大的安提柯继续扩张,以免被安提柯各别消灭。安提柯方面,尽管一一击破是个很好的战略,但太耗时。一次解决其他竞争对手,可以避免多线作战的困境,如同第三次继业者战争中安提柯面临叙利亚与小亚细亚战线的问题,使主力奔波于两个战线上。如果安提柯获得胜利,与本国断绝的利西马科斯军和塞琉古军无疑会在小亚细亚被消灭,导致两国灭亡,虚弱的卡山德和托勒密也难抵抗安提柯入侵,最终安提柯的王朝将重建亚历山大帝国的疆域。也因此,面对这场继业者战争中规模前所未见的战役,安提柯已经不像以前傲慢独断、不可一世,年迈的他这此谨慎、沈思。
    战术上,同是亚历山大继业者,他们必须面对思考如何击败一支装备与战法都与我方类同的军队,双方的战术基础上都继承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双方皆以重步兵持萨里沙长矛来组成马其顿式方阵,并辅以威力强大的重骑兵保护两翼。面对同样都是马其顿式方阵,继业者们多倚赖骑兵决定战役胜负,他们会削弱一翼的骑兵来加强另一翼,并想办法拖延虚弱那一翼进入战斗的时间,以待强大那一翼获得胜利。当双方军队数量相同,战法也相同,就很难在战场上取得明显优势。继业者为了打破这种僵局,引进新的武器和新的军事单位如刀轮战车和战象,并且很快被各继业者采用。因此,双方在伊普苏斯战役都在战场上布署战象,尤其是塞琉古特别从印度带来400头战象,使联军于此获取很大的数量优势。联军相比安提柯军还多了刀轮战车,这也归功于塞琉古从东方带来。双方在战场选择上都偏好开阔战场,联军可以把战象的优势发挥淋淋尽致,安提柯军也可以有足够空间发挥骑兵优势。
    对于安提柯军来说,他们在重骑兵和重步兵的质量都占优势,战术上就是正面对决,如同大部分继业者战役战术上利用一次大规模骑兵冲锋决定一翼的胜利,后就可使用亚历山大一样的锤砧战术获得全面胜利。而联军方面,轻步兵和轻骑兵相比数量和质量就高于安提柯军,塞琉古还有数量不少的马弓骑兵,还有压倒性数量的战象,虽然从普鲁塔克简略的记载上无法得知联军的作战计划,但从战斗结果来推测他们可能以战象为主要战术枢轴。
    ⑥布署
    双方可能以马其顿传统模式布署军队,中央为马其顿式方阵所组成的重步兵,在方阵战列前沿和两翼安置轻装步兵,分别作为散兵和保护方阵侧翼之用。骑兵分别置于两翼。在安提柯军方面,德米特里一世率领全军最精锐的骑兵于右翼,在希腊传统上右翼地位较高也是精锐部队所在。安提柯和他的卫队于中央方阵后方指挥,安提柯军的75头战象置于方阵战列前沿,与护卫他们的轻步兵编在一起。
    关于联军的布置就较为模糊,普鲁塔克记载塞琉古一世之子安条克统帅联军左翼骑兵与德米特里对阵,习惯上左翼的军力会弱于右翼,主要作用就是拖延与敌人右翼的作战。虽然布署习惯上自军左翼相比自军右翼会较弱,但这不是每场战役都是如此,如继业者战争中伽比埃奈战役和加萨战役都是把精锐置于自军的左翼来与敌人的右翼精锐部队抗衡。因此安条克所率的可能是联军的精锐骑兵,也可能不是,这归咎于史料缺乏。无论如何,也因为缺乏准确细节,我们也无法得知联军右翼统帅倒底是利西马科斯、塞琉古还是卡山德弟弟普列司塔尔科斯。可知塞琉古一部分大象置于中央方阵前沿与安提柯军的战象抗衡,但不知其数量,可能约在100上下。一些学者认为塞琉古可能亲自统帅剩余的战象,并置于方阵后方作战术预备队用,如果真的如此,安排如此庞大数量的战象作为预备队可是继业者战争中前所未闻的首例。然而如学者Bennett and Roberts所指出的,因为史料遗漏,我们失去一个很好的机会去理解为何联军要如此布署,“战象布署问题”是去了解联军的战术构想的重要关键。


    
    安提柯王朝(五):安提柯一世5

    ⑦第一阶段
    战役和已往继业者战争中其他战役一样,以双方轻步兵逐渐加剧的散兵战开始,最终战象被双方投入战斗并陷入激战,双方都企图割断敌战象的腿筋,但同时都不得不保护自己的战象。狄奥多罗斯记载双方安提柯和联军战象战得平分秋色,在勇气与力量互不相让。这暗示联军置于前沿的战象与安提柯军的战象大致相同,其余约300头则布署于中央方阵后方作为预备队。接着,安提柯军的德米特里一世率领右翼骑兵,向联军安条克所率的骑兵发起冲锋。普鲁塔克记载:
    “ 德米特里指挥最精锐和兵力最强大的骑兵部队,对塞琉古之子安条克发起冲锋,打垮当面敌人获得光荣的战绩,接着在后面紧追不舍…… ”
    也因为德米特里追得太远,成功所带来的骄傲和狂喜使他冲昏了头,没有及时返回攻击联军中央方阵,也跑得离本队太远,这造成安提柯军致命的失误。当德米特里发觉错误以后,已经错失良机。
    ⑧第二阶段
    虽然普鲁塔克没有明确提到,但很有可能双方方阵在战役中相互接触交战,或许安提柯军的策略也是采用锤砧战术,当步兵与敌人步兵交战后,德米特里和他的骑兵从后或从侧翼攻击联军步兵方阵,完成亚历山大式的步骑协同。或是德米特里击败敌人骑兵后,单纯返回保护步兵侧翼。无论如何,德米特里发觉失误,追得太远时已经太迟,塞琉古已经派遣约300头战象挡住德米特里的归途。古代一些史料一直反复强调战马畏惧大象,扣除从没见过这种庞然大物外,大象的气味和声音都会使战马畏惧而心生恐惧。因此德米特里无法立刻突破战象的阵列,也无法短时间迂回绕过数量庞大的象阵。这使得这场“战象调动”决定了整场战役的结果,但我们不清楚它是事先规划好了,还是塞琉古在战场上的神来之笔,毕竟在这之前继业者战例中从来没有把战象当作预备队反制骑兵。普鲁塔克仅仅记叙联军的战象堵住德米特里的路,以外就别无详细说明。假如战象在一开始战役布署时就是依预备队考量,那的确可能被布署于此,然而学者塔恩(William Woodthorpe Tarn)认为这是联军一个精心计算的战术,塔恩认为安条克的战败其实是佯退,企图故意让德米特里远离战场太远,好用战象阻挡孤立他。当然,这战象调动也可能是战场上的临机之举,虽然在双方交战当中指挥官还能调动如此数量庞大的战象配合战役发展,无疑相当困难。如果是临机之举的话,那这位联军指挥官应该对战象有着深刻了解,且命令下达下运用自如,这无疑应是塞琉古本人,他早些年远征印度应当学习到许多战象的用法。
    随着德米特里无法及时返回战场,安提柯军的方阵右方侧翼缺乏保护,普鲁塔克记载:
    “ 塞琉古看到安提柯的方阵因为缺乏骑兵的掩护,他让他的骑兵摆出冲锋的架式使敌人心生恐惧,但没有实际发起冲锋,还一直让骑兵在敌人周围不停的转动,使敌人一直保持害怕恐慌的状态。并且塞琉古给他们一个机会倒戈过来,这使得许多安提柯军的士兵真的变节。 ”
    这项对安提柯军右翼的行动,还配合塞琉古从联军右翼骑兵中拉出自己的马弓骑兵队,让他们射出弓箭落在无法动弹的步兵方阵上,使安提柯士兵士气更加低落。因此安提柯军右侧方阵士兵士气开始崩溃,他们不是开始逃亡就是向联军投降,这崩溃逐渐蔓延至全军。年迈的安提柯自身率领中央方阵,一边试图重整士气,也盼望着自己儿子和骑兵可以即时返回挽救败局。随着联军士兵向他冲来,卫士仍劝安提柯注意自身安全撤退,但安提柯仍坚持德米特里可以赶到救援,直到安提柯遭到数把标枪射中,当场毙命。安提柯阵亡使全军陷入总崩,这场战役以联军大获全胜坐收,德米特里只能收拾残兵败逃。
    ⑨影响
    德米特里一世从战场上边逃边收编败兵,重整5,000名步兵、4,000名骑兵撤往以弗所,尽管人们认为他会洗劫该城,但他让以弗所原封不动后立即转往希腊的雅典。他把他东山再起的希望放在雅典,他很快就失望了,因为雅典人决议他不准进入雅典境内。德米特里没有爆发他的怒气,反而低声向雅典人请求归还他留在该城的船舰,得手后德米特里航向科林斯地峡,但他发现无论希腊哪里,他在希腊的驻军不是被驱逐就是地位受到威胁,原先与他组成联盟的各希腊城邦也都投向其他继业者。尽管德米特里丧失大部分军队和领地,但他仍旧保留他庞大的海上舰队。日后他把希腊事务交给妻弟皮洛士处理,自己率海军洗劫敌人的沿海,他决定依赖他的海军重建势力。
    在联合军方面,联军领袖战后开启瓜分会议,三王决定瓜分安提柯在小亚细亚的领土。会中决定利西马科斯获得小亚细亚大部,卡山德和其弟普列司塔尔科斯获得奇里乞亚和卡里亚地区,塞琉古则是分到包含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在内的大叙利亚地区。会议中暨没有邀请托勒密参与也排除他的任何权益,他们认为托勒密并没有在战役中参战,没有资格参与瓜分。然而,实际上当前301年托勒密知晓他被假情报所骗及大战结果,他连忙重新夺取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地区,占据在瓜分会议中应属于塞琉古的领土。战后塞琉古并没有追究托勒密的行为,他念于以前托勒密对他有恩,顾及往年交情,塞琉古个人容忍托勒密的行为,但在塞琉古一世死后,叙利亚领土问题引发两国数次叙利亚战争,种下两国衰亡的种子。
    安提柯因巴比伦战争的失败而未能取得亚历山大帝国剩下三分之一领土的控制,已经使统一亚历山大帝国的最后机会失之交臂,伊普苏斯战役使此点得以明朗。学者Paul K. Davis写到:“伊普苏斯战役是亚历山大继业者战争中的最高潮,安提柯的失败决定终究无法重建亚历山大帝国[36]”。伊普苏斯战役使亚历山大帝国的分崩离析成为既成事实。它是希腊化时代的一场决定性战役,由此界定了希腊化时代各国的基本面貌。
    (10)光荣战死
    本战安提柯军队约70,000步兵、10,000名骑兵和75头战象,联军计有64,000名步兵、10,500名骑兵、400头战象和120辆刀轮战车。安提柯亲自率领中央步兵方阵,骑兵精锐则交给儿子德米特里率领并布署于右翼。开战后,德米特里率领右翼骑兵击败联军安条克所率的左翼骑兵,这让安提柯军士气大振。然而,德米特里并没有依著锤砧战术回头夹击敌军中央方阵,而是继续追击敌人溃败的骑兵,当德米特里发觉自己追得太远之时,联军塞琉古300头战象已经挡住德米特里的归途。德米特里无法立刻突破战象的阵列,也无法短时间迂回绕过数量庞大的象阵,这使得联军的“战象调动”决定了整场战役的结果。
    因为德米特里所率的骑兵远去,安提柯军方阵右方侧翼缺乏保护,联军塞琉古一世看到这个情况认为机不可失,连忙派出自己的轻装骑兵和轻装部队从侧翼和后方威胁安提柯军的方阵。他们不断骚扰和惊吓安提柯的士兵,不仅让安提柯军士气每况愈下,还迫使他们互相分离,已达到各个击破的战果。终于安提柯军方阵因为被前后夹击而溃败,安提柯的卫兵看到敌人往国王杀来,连忙提醒安提柯,但年老的安提柯一世仍坚守奋战不愿撤离,他坚信自己的儿子最后会及时返回战场,逆转整个战局。就连卫队和随从都已逃离,安提柯仍秉持这个信念,直至自身被射中数个标枪后毙命,光荣战死于沙场。这场战役以安提柯战死画下句点,联军获得决定性胜利,他强大的王国也随着安提柯战死烟飞云散。
    联军指挥官们以王家之礼安葬安提柯的遗体,随后分割了安提柯的王国。安提柯的儿子德米特里一世带着残兵和海军逃往希腊,但发现几乎所有领土和盟友都背离了他,仅剩少数城市仍效忠于自己,此时的德米特里仅仅只是个有着国王称号,而没有领土的海上之王。
    安提柯一世可谓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继业者中最伟大的军事家。在伊普斯战役决定性的失利之前,他从未在大会战中被打败过。随着伊普苏斯战役和他的战死,亚历山大继业者中最可能再度统一亚历山大帝国的人选殒落了,分崩离析成为既成事实。


    
    安提柯王朝(六):德米特里一世

    3.德米特里一世
    德米特里一世(围城者)(希腊语:Δημ?τριο? ? Πολιορκητ??,前337年-前283年),是安提柯王朝的国王,在前306年起与父亲安提柯一世同时在位,母亲是斯特拉托妮可。德米特里一世在前294年-前288年这段时间登上马其顿王位。他在瓜分亚历山大大帝遗产的继业者战争中,是其父安提柯最主要的帮手,同时他是希腊化时代初期著名的军事统帅。
    (1)早期
    德米特里差不多在20多岁就上了战场,并在帕莱塔西奈战役担任安提柯军中伙友骑兵指挥官。前312年,父亲命他在叙利亚率领一支大军,抵挡军事经验丰富的托勒密进攻,尽管德米特里首次指挥大军就在加萨战役大败,但他随后又突击托勒密部将的军队,稳住了叙利亚战线。前310年春季,德米特里奉命率领一支军队进攻巴比伦尼亚,试图收回被塞琉古占领的失土,初期他的攻势相当顺利,但他之后撤离一大部分军队去救援小亚细亚的卡里亚。当年秋季,安提柯亲自率军对付塞琉古,这场巴比伦战争最后由塞琉古获胜。安提柯丧失帝国东部所有的行省。
    之前,安提柯数次派兵进入希腊,试图号召希腊城邦加入他的阵营,但最终结果都差强人意。于是他再度派德米特里率领一支250战船所组成舰队航向希腊,德米特里很快地迫降了雅典,驱逐了当地支持卡山德派的领袖法勒鲁姆的德米特里,德米特里随后驱除卡山德和托勒密的希腊驻军,并于前307年围攻并攻陷穆尼基亚。雅典人为了感谢德米特里解放了雅典,他们授予德米特里和安提柯神圣的地位,并双双给了称号索塔尔(Σωτ?ρ),即“救主”。
    (2)围城者
    前306年,德米特里从希腊率领一支庞大的舰队进攻塞浦路斯,并在萨拉米斯海战大破托勒密所率的舰队,还迫使托勒密的兄弟墨涅拉俄斯投降。这场以少胜多的胜利不仅让德米特里的声势大涨,还摧毁了托勒密大部分的海上舰队和兵力,并迅速攻占了塞浦路斯这个重要的岛屿,甚至还俘虏托勒密一个儿子[3]。安提柯也因为这场大胜而冠上国王的称号,并随后宣布他倚重的儿子德米特里一样拥有国王的头衔。安提柯一世立即准备趁著机会入侵埃及,但最后因补给、天候和德米特里一世舰队一些失误而使远征失利。
    前305年,安提柯一世以先前罗得岛拒绝加入与埃及战争为由,命德米特里一世率领大军围攻罗得城。这场罗得围城战中德米特里再度展显他工程上的才华,他使用攻城武器不仅超过之前在萨拉米斯围城时所用的还多,规模也比当时还大。据说他用的攻城槌总长55米,需用1000名人员来操作。他的攻城塔被命名为破城者(Helepolis),是一座高38米共九层的巨型攻城武器,还可用轮子推动。也因为这些攻城武器前所未见,且相当惊人,使德米特里获得“围城者”这个昵称。
    尽管有这些惊人的攻城武器,德米特里一世仍旧没有办法顺利攻占罗得城,战后罗得岛为了庆祝他们击败如此强大的对手,他们兴建了一座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巨像来庆贺,这座雕像之后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3)失利
    前302年,德米特里为了因应雅典的求救,再度返回希腊对付卡山德,他很快就把温泉关以南的卡山德驻军全都驱离。在他停留雅典的这段期间,雅典人给予他隆重的殊荣,德米特里甚至住进雅典的帕德嫩神庙内,但德米特里自己却挥霍无礼,且风流成性,性格更是自大狂妄,逐渐使雅典人对他开始感到不满。德米特里接着准备把全希腊城邦联合起来,重新在科林斯筹组泛希腊同盟,准备大举对付卡山德。卡山德被感威胁,他再度与托勒密一世、塞琉古一世和利西马科斯组成反安提柯联盟,与安提柯开战。在前301年的决战伊普苏斯战役中,安提柯和德米特里所率的军队遭到联军击败,父亲安提柯战死,德米特里带着残兵逃亡,这时疆土大都丧失,就连大部分希腊人也背离德米特里,尤其是雅典还拒绝收留他,德米特里仅剩下少数城市和塞浦路斯还效忠于他。
    (4)马其顿国王及终末
    幸好这时敌人们因为互相猜忌而无空暇时间解决德米特里,使德米特里可以重整旗鼓,并与敌人们停战,甚至德米特里还把女儿嫁给塞琉古,自己还娶了托勒密的女儿。在一段时间后他再度率舰队航向希腊,并于前295年用武力攻占雅典,重新控制许多希腊城邦。接着他利用卡山德病逝后的混乱局面入主马其顿,除去卡山德的儿子们,登上了马其顿王位。
    在德米特里担任马其顿国王期间,他性格依旧傲慢自大,挥霍无度,马其顿人对他的不满日益增加,加上德米特里一心想夺回他父亲的失土,他疯狂的扩军,并建造庞大的舰队。这时先前的敌人们惊觉了德米特里扩军行为,他们再度联合起来,并劝诱伊庇鲁斯摩罗西亚国王皮洛士毁掉与德米特里的和约。随后,利西马科斯和皮洛士双双入侵马其顿,而马其顿士兵也纷纷背离德米特里,德米特里不得不放弃马其顿,命他儿子安提柯统辖希腊本土的军队,自己率领一支舰队孤注一掷入侵小亚细亚。尽管他的远征初期连连得胜,但使他的敌人们更致力追剿,德米特里的处境越来越困难,被迫一路逃窜,最后在前286年被塞琉古的军队包围,被迫投降。
    虽然德米特里的儿子安提柯情愿以所有领地,以至他本人来交换父亲的自由,但德米特里一世终究没有被释放。前283年,德米特里一世最后在软禁的生活中去世。塞琉古一世把德米特里的骨灰归还给安提柯,安提柯并在科林斯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安提柯王朝(七):安提柯二世1

    4.安提柯二世
    安提柯二世(戈努斯人)(希腊语:Αντ?γονο? B? Γονατ??,前319年-前239年),是安提柯王朝国王,时间在前283年~前239年间。他击败入侵希腊的高卢人,于前276年入主马其顿,获得马其顿王位。他被认为是马其顿安提柯王朝的真正创建者。
    (1)出生和家庭
    安提柯二世出生约在前319年,他的绰号Γονατ??意义不是很明确,若指的是色萨利城市戈努斯(Gonnoi)的话,意义就是“戈努斯人”,代表他出生在戈努斯。但也可能这绰号指的是膝盖的护甲(gonatos)。安提柯出生在显赫的家族,他的祖父安提柯一世是亚历山大大帝最强大的继业者,曾经一度统治亚历山大帝国的亚洲部分。安提柯二世的父亲德米特里一世也是当时闻名一世的人物。母亲菲拉也出身马其顿显赫的家族,安提柯二世的外公安提帕特在腓力二世时期就受到重用,还曾是马其顿和亚历山大帝国的摄政,而安提柯二世的舅舅就是安提帕特王朝建立者卡山德。
    祖父和父亲一生受到命运的戏弄,在他们在快要一统亚历山大帝国之刻,祖父安提柯在前301年大决战伊普苏斯战役战败,戏剧性战死,父亲德米特里一世尽管逃出,但几近丧失所有领土,大部分的领土都受到其他继业者卡山德、托勒密一世、塞琉古一世和利西马科斯瓜分。
    (2)父亲德米特里帐下
    在这个最低潮的时候,安提柯大约18岁,他的命运与父亲紧紧靠在一起,德米特里在伊普苏斯战役后身边仅有9,000名士兵,还有一支舰队。这时的其他敌人对于弱小的德米特里并不急着要剿灭,且他们内部也开始互相堤防对方,这让德米特里可以喘口气重整旗鼓,甚至后来塞琉古为了提防托勒密分别与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之子的联姻,塞琉古自己也与德米特里联姻并结盟,让德米特里稳固他那小小的地盘。后来德米特里率领舰队占领雅典,报了当年伊普苏斯战败后凄惨的羞辱。德米特里并以希腊为基地,于前294年入主马其顿,除去卡山德之子亚历山大五世,成为马其顿国王。然而,安提柯仍留在雅典一段时间,并与斯多葛学派创立者哲学家季蒂昂的芝诺有着良好的友谊。
    因为安提柯的外公是安提帕特,当时马其顿人仍怀念安提帕特时期的光景,且他们不喜欢杀了亚历山大大帝之子的卡山德。透过母亲菲拉这层关系,马其顿人相当乐意看到德米特里一世把马其顿王位传给其子安提柯。
    前292年,当德米特里一世进军波奥蒂亚之时,他接到色雷斯国王利西马科斯被北方的蛮族国王德洛弥开特斯所俘虏,认为这是个机会夺取利西马科斯的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疆土,当时德米特里把军队交由安提柯率领,而自己立即北返,安提柯就留在波奥蒂亚。当德米特里一离开,波奥蒂亚人随即造反,但他们遭到安提柯粉碎,并被包围在底比斯城内。
    北返回马其顿的德米特里很快就听到利西马科斯遭到释放的消息,知道远征色雷斯的计划无法进行,他再度南下加入安提柯的军队,一同围攻底比斯。当时底比斯人顽强抵抗,尽管知道攻取目标的希望不大,德米特里仍经常强迫自己的士兵去夺取,造成士兵无谓的死伤。年轻的安提柯无法忍受惨重的伤亡,他不禁向父王问道:“父亲,为何要我们要让这么多人毫无意义的白白送命?”德米特里打断儿子的话,说:“你担心什么,难道死者会为了要口粮而找你吗?”尽管德米特里不重视士兵的性命,但他也不认为自己的性命有多重要。在围攻科林斯期间,德米特里经常在第一线作战,甚至有一次被标枪射中颈部,几乎送命。
    前298年,德米特里最后依靠着攻城器具破坏了城墙,夺下这座城市。他此时已经控制了马其顿和希腊大部分城市,但这些只不过他征服计划中其中一个里程碑而已,接下来他的目标是重建亚历山大帝国。他开始展开大规模远征计划的准备工作,准备建造一支500艘战船的舰队,其中一些船只的规模庞大是从未见过的。
    像是如此庞大的准备工作很难隐藏起来,这消息很快就传到其他国王如塞琉古、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和皮洛士耳中,他们开始担忧并立刻形成一个同盟。前288年春季,托勒密的舰队驶向希腊,促使各城邦叛变。同时,利西马科斯从东方入侵马其顿本土,而皮洛士呼应了盟军,他从西方进攻马其顿。事态如此严重,德米特里连忙回去马其顿稳住局势,并让安提柯去掌控希腊状况。
    马其顿人原本就对德米特里的奢华和傲慢不满,现在终于把怒气爆发出来,他们不再愿意在如此困境下跟随德米特里作战。前287年,皮洛士攻占了马其顿城市韦里亚,马其顿士兵纷纷抛弃德米特里,去投奔皮洛士,因为在马其顿士兵心目中他是个勇气可嘉的战士,相比德米特里他们更钦佩皮洛士。德米特里的恶运接踵而来,安提柯的母亲菲拉此刻受不了命运的捉弄,服毒自杀。同时于希腊方面雅典也反叛了,德米特里因此前去包围这座城市,但他最后缺乏耐性继续围攻,已经失去马其顿的他决定进行更冒险的行动,即是率领大军入侵小亚细亚。德米特里命其子安提柯继续负责希腊的战事,他则统领所有舰队,上头承载11,000名和所有的骑兵,驶向并攻击利西马科斯的小亚细亚领地吕底亚和卡里亚。
    在与安提柯分离后,德米特里在小亚细亚有些成功进展,但似乎德米特里背运还没完,敌对的国王们更担忧、厌恶他并全力追缴,德米特里的军队士气逐渐下降,逃兵日益严重,迫使德米特里在小亚细亚逃窜。相比父亲德米特里从小亚细亚越过托鲁斯山脉逃窜之时,安提柯在希腊获得胜利,除了击退托勒密的舰队外,还迫使雅典投降。
    (3)继承王位
    前285年,陷入绝境的德米特里不得不投降塞琉古,在那个时候他写信给儿子安提柯和雅典、底比斯自己的指挥官,告诉他们从今以后可以把他当作已死之人,以后有签属他玺印的信件通通可以忽视,安提柯于是继承了他父亲遗留在希腊的部队。此时,皮洛士和利西马科斯瓜分了马其顿,但这两人很快就起了纷争,结果利西马科斯把皮洛士驱逐,占领整个马其顿本土。
    在父亲德米特里被俘虏后,安提柯展现他对父亲的孝心,他写信给当时敌对的所有国王,尤其是向塞琉古特别请求,希望他们能释放德米特里,安提柯愿意以放弃所有领地甚至自己委身为质等条件来交换父亲的自由,但其他国王都没有回应。前283年,在叙利亚过着软禁生活的德米特里一世逝世,享年55岁。安提柯得知塞琉古将把父亲的骨灰交还给他,他亲自率领所有舰队隆重迎接塞琉古的船队,并把父亲的骨灰移于科林斯并举办隆重的丧礼,安葬于父亲建造的城市,色萨利的德米特里阿斯。
    继承安提柯王朝王位后。前282年,东方的塞琉古一世与利西马科斯开战,并在隔年在吕底亚的库鲁佩迪安战役击杀了利西马科斯。塞琉古随即渡过海峡来到欧洲,准备接管色雷斯和马其顿。然而,托勒密一世之子托勒密?克劳诺斯刺杀了塞琉古,夺取了马其顿王位。安提柯二世当时准备趁著这个机会夺回他父亲的马其顿王位,并率军往北进军,但遭到托勒密?克劳诺斯击败。托勒密?克劳诺斯的威风只有一时,前279年春季,北方从高卢迁移的塞尔特人大批大批往马其顿入侵,托勒密在战场上战死,开始了马其顿两年无政府状态。在肆虐马其顿后,高卢人继续南侵希腊半岛,当时安提柯与其他希腊各势力连手抵御蛮族入侵,仅管那时是埃托利亚同盟才是击败敌人的主力。前279年,一支主要是埃托利亚为主的希腊联军在温泉关和德尔斐击败蛮族,使他们伤亡惨重,蛮族被迫撤退。另外,安提柯与塞琉古公主菲拉结婚了,安提柯因此与塞琉古帝国关系越趋友好
    前277年,安提柯率舰队航向达达尼尔海峡,并于色雷斯切索尼斯的要地利西马其亚附近登陆。当一支高卢军队出现,安提柯立即准备攻击敌军。安提柯故意弃守他的营地,还特意让他的船只搁浅于岸边,并命士兵们埋伏起来。当高卢人掠夺完营地,准备攻击安提柯的船只时,安提柯军队适时从后方出现突袭,结果高卢军队遭到惨败。在得到胜利的殊荣后,安提柯入主马其顿恢复当地秩序,成为马其顿国王。像是个好兆头似的,差不多同时安提柯二世的儿子德米特里出生了。


    
    安提柯王朝(八):安提柯二世2

    (4)皮洛士入侵
    马其顿西方是伊庇鲁斯,那边的国王皮洛士以勇猛闻名,且是个拥有杰出战术的统帅,然而他没有聪明的运用他的才能,他经常看到没有希望后就转移他的目标,最后徒劳一场,因此安提柯说在骰子游戏中皮洛士拥有很好掷骰子技巧,但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才能。皮洛士起初与罗马共和国开战,后来又转移至西西里岛与迦太基起冲突,一次敌对西地中海两大势力。仅管皮洛士捷报频传,但专横的风格使他失去大希腊和西西里的希腊城邦支持,因此他急需增援以补充他的损失,他以同为希腊同胞为由向安提柯请求援军和资金,但被安提柯婉拒。前275年,皮洛士在贝内文托战役战败,仅管皮洛士损失不大,但他已经无资金继续作战下去,他不得不放弃先前的战果,黯然离开意大利半岛返回伊庇鲁斯。
    皮洛士从意大利撤退一事对于安提柯二世来说可说是噩运开始,皮洛士从意大利带回的8,000名步兵和500名骑兵急需军饷,因此皮洛士需要另一场战争来养他的军队。隔年,前274年,在新添一支高卢佣兵后,皮洛士入侵马其顿并透过掠夺来充实他的财库。这场战争对皮洛士而言好的超过预期,很快地占领马其顿西部数个城镇,且安提柯这方也有2,000名逃兵加入皮洛士军。随后皮洛士的野心越来越大,并期望能找到安提柯的主力并击碎它。终于,在一个狭道中皮洛士突袭安提柯的军队,安提柯军队发生混乱吃了败战,不得不撤退。然而,安提柯军中一支负责战象的高卢佣兵部队死战不退,直到他们被皮洛士军队团团包围为止,最后他们带着战象一起投降皮洛士。之后,皮洛士继续追赶安提柯余下的部队,但安提柯的士兵因为先前的失利士气降低,战斗意愿低下。最后两军在决战前,皮洛士于阵前呼喊著安提柯军中许多位军官的名字,劝他们投效自己阵营,结果成群的安提柯部队倒戈,安提柯自己隐姓埋名才逃脱出去。安提柯如此丧失了许多马其顿内地城市和色萨利的领土,手头上仅剩沿海的城镇。
    然而,皮洛士自己却白白浪费掉大好形势,当他夺取马其顿旧都埃格后,他让高卢佣兵作为当地驻军,但这批高卢人却掘了马其顿历代先王的陵墓,他们为了夺取里面的财宝而让尸骨丧落一地,这大大激怒马其顿人。同时,缺乏足够的海军下皮洛士也无法封锁安提柯残留的港口都市,使安提柯能继续拥有那一点点疆土。皮洛士似乎很看不起安提柯这时的力量,他嘲笑安提柯很不要脸,仅剩这一点疆土安提柯还敢穿着代表高贵的紫袍。
    (5)转战伯罗奔尼 r>    在尚未剿灭安提柯的势力前,皮洛士又开启新的战争。前272年,斯巴达贵族克利奥尼穆斯(Cleonymus)邀请皮洛士进军拉科尼亚,于是皮洛士凑足了25,000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和24头战象开始他新的行动。皮洛士来到伯罗奔尼撒,攻占了阿卡迪亚的梅格洛玻利斯(Megalopolis)。安提柯趁机收复马其顿部分地区,接下来他尽可能带着他的军队航向希腊去对抗皮洛士。在皮洛士与斯巴达开战的这个时刻,大部分的斯巴达军队在国王阿莱乌斯一世(Areus)率领下此时正在克里特岛,皮洛士因此有很大的机会可以轻易占领斯巴达城。然而,该城的公民坚强的抵抗,且安提柯二世的军官阿米尼亚斯(Aminias)带着一支雇佣军从科林斯出发援助斯巴达,在这之后斯巴达国王阿莱乌斯一世也带着2,000名士兵从克里特返回,使防御更加稳固。皮洛士发现他的军中每天都有逃兵,不得不放弃围攻斯巴达,改开始掠夺这地区的乡村。
    伯罗奔尼撒人中最重要的都市除了斯巴达外,另一座就是阿尔戈斯,这里有两位主要领袖互相对头,其中阿瑞斯提普斯(Aristippus)与安提柯同盟,因此另一位领袖阿里斯提亚斯(Aristeas)请求皮洛士前来帮助他夺取阿尔戈斯。安提柯得知皮洛士发兵朝阿尔戈斯前进,他也立刻率军前往该地,并抢先占据邻近阿尔戈斯的高地坚守。皮洛士之后知道一切后他先扎营于纳夫普利翁,隔天派一支分队至安提柯处叫营,还骂他是个懦夫,没种下山来平地对决。安提柯则回应说自己会找适当时机对决,若皮洛士嫌命太长,皮洛士自己可以找很多方法去死。
    阿尔戈斯人担心他们的领地会成为皮洛士和安提柯两军的战场,于是派出代表团到这两位国王处,请求他们可以到其他地方对决,且让阿尔戈斯保持中立。皮洛士和安提柯都答应了这项提议,安提柯派出他的儿子前往阿尔戈斯城,以供阿尔戈斯人信任,然而皮洛士最近才从斯巴达撤军时失去了长子托勒密,因此他不愿意做出相同举动,且他是应阿里斯提亚斯之邀才来夺取这座城市,于是决定暗自夺取阿尔戈斯城。有了城内阿里斯提亚斯的帮助,在半夜时刻皮洛士的士兵登上了城墙,阿里斯提亚斯也趁机打开城门让大军进入,皮洛士的高卢佣兵因此占据了市集广场。然而,皮洛士的战象很难通过城的小门入城,这让阿戈斯人赢得一些时间,他们立即固守要地,并派急使向安提柯求援。
    (6)阿尔戈斯救援战
    当安提柯听闻皮洛士背信弃义正在攻击阿尔戈斯城,他立即往阿尔戈斯城出兵,并派精锐部队入城援助阿尔戈斯军。同时,斯巴达国王阿莱乌斯一世也带着1,000名克里特士兵和轻装的斯巴达部队到来,于是联军一同朝占据广场的高卢佣兵进攻,皮洛士得知现在高卢佣兵正受到强大的攻击,亲自率领更多部队入城。但在城内狭小的巷道进行夜战只会让已经有点混乱的军队状况更加严重,因此两军便对峙重整并等待天明。当太阳升起,皮洛士看到敌方战力是如此强大,决定最好的方法就是撤退,他了解城门太窄很难让他的部队快速撤离,因此皮洛士派传令兵给他率领主军于城外待命的儿子赫勒诺斯(Helenus),命他从城外破坏一段城墙来开一条通道以利撤退。但传令兵并没有清楚传达这项命令给赫勒诺斯,导致赫勒诺斯误解这项命令是要增援,赫勒诺斯就这样带着剩下的战象和精锐部队破墙准备入城帮助他父亲。
    结果在狭小的通道上一些部队要出城,一些部队要入城,造成皮洛士军队陷入混乱之中,更糟的是战象引发的混乱。一只最大只的大象通过城门时倒了下来,挡住其他人的去路。而另一头名为尼康(Nicon)的大象找不到它的骑师,被成堆要撤城的人群惊吓,开始敌我不分乱撞一通,直到它发现它的骑师早已死亡才停止,这头大象把它骑师的尸体用象牙举起,更加发怒的横冲乱撞。在混乱中,皮洛士被一位屋顶上一位老妇人丢下的砖瓦砸到了头,坠下战马,尽管其他历史学家对于皮洛士的死法有不同的记载。无论如何,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描述,在当时一位在后方追击的安提柯士兵砍下皮洛士的头,就此戏剧性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安提柯二世其中一位儿子阿尔库俄纽斯得知皮洛士战死,带着士兵所砍下的首级,高兴的把他丢到安提柯的脚前。安提柯不但没有欣喜,反而非常生气,并要打他儿子阿尔库俄纽斯,骂他这是野蛮人的行为,还把他赶出去。对于皮洛士之死安提柯相当难过,忍不住以袍掩住自己的脸,为皮洛士哭泣。安提柯为皮洛士举办隆重的丧礼,火化了皮洛士的遗体。皮洛士逝世以后,他的军队很大一部分投降安提柯,大大增强他的实力。后来阿尔库俄纽斯抓到皮洛士另一个儿子赫勒诺斯(Helenus),当时他穿着破烂的衣服伪装起来,阿尔库俄纽斯这次对待赫勒诺斯很亲切,并把他带到安提柯面前,安提柯对于儿子的表现很满意,说:“我儿阿,这次你比先前所为做的好多了,但是为何还让他穿这件破衣?对于现在是胜利者的我们来说这可是一件耻辱的事阿”。之后安提柯以宾客之礼对待赫勒诺斯,还把他送回伊庇鲁斯。
    (7)稳固希腊
    自从收回被伊庇鲁斯所夺取的疆土,安提柯又与斯巴达和阿戈斯缔结坚固的同盟,并于希腊战略要地科林斯驻军,让安提柯稳固控制马其顿和希腊。安提柯二世小心翼翼的态度确保他现有势力,以避免他父亲和祖父的悲惨命运。又因为担忧希腊人热爱自由并可能要求独立,他尽可能让希腊人给予表面上的自由,并使这些维持在巧妙的平衡点,而不会损害他自己于希腊的统治。同时,他避免直接统治希腊城市,而是扶持僭主来间接控制希腊。结果就如同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所评论:“没有人能比安提柯更能掌控希腊。”
    在接下来有关安提柯所作所为文献上没有流传下来,但透过一些少量的历史片断,可知道安提柯似乎与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一世有着非常友好的关系,毕竟安提柯的姊妹斯特拉托妮可是塞琉古的王后,且安条克一世可是出名的热爱着她。因此在两国受到托勒密埃及威胁时,两国顺其结成了同盟。在希腊,过去曾经居希腊主导地位的雅典和斯巴达自然不会服从安提柯的权威,过去辉煌的荣耀促使他们誓命反对安提柯。前267年,主要是埃及阿尔西诺伊二世主导这场战事爆发,在受到托勒密埃及支援、诱导下,一位雅典反马其顿派领袖克里莫尼迪兹劝说雅典公民一同与斯巴达联手向马其顿开战,过去这两个死敌将一同对抗敌人,爆发了克雷莫尼迪恩战争。


    
    安提柯王朝(十):腓力五世1

    7.腓力五世
    腓力五世(希腊语:Φ?λιππο? Ε,前238年-前179年),是马其顿安提柯王朝国王,前220年—前179年在位。他因与新兴的罗马共和国对抗而知名,当他是青年时就很有领袖魅力和吸引力,也是充满干劲和勇气的战士,他也设法与亚历山大大帝看齐。无论如何,他是最后一个雄心壮志的马其顿国王,希望能借着马其顿有限的国力实现伟业。绰号“全希腊人的宠儿”(?ρ?μενο? ?γ?νετο τ?ν ?λλ?νων)。
    (1)早期
    腓力他是德米特里二世之子,母后是谁有点争议,古代记载他母亲是克律塞伊斯(Chryseis),不过今学者如W.W.Tarn等多认为应是佛提雅。腓力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阿帕玛。前229年,父王德米特里二世逝世,这时腓力才九岁而已。因此由叔叔安提柯三世担任摄政,安提柯后来被拥为马其顿国王并收腓力为继子,前221年安提柯三世逝世,腓力以十七岁之龄继任为马其顿国王。
    尽管非常年轻就当上国王,腓力五世立即让世人知道自己统治下的马其顿并不虚弱,他率军北上,击败想要趁虚而入的达耳达尼亚人和其他部族。
    (2)同盟者战争
    之后,南方的希腊人也蠢蠢欲动。前220年,埃托利亚同盟认为马其顿新君继位无力干涉其他事务,他们开始对南方的亚该亚同盟和其盟邦的领土肆虐,亚该亚人立即向年轻的腓力五世求援,爆发了同盟者战争。于是在腓力号召下,于科林斯举行希腊联盟会议,腓力并领导这个联盟对付埃托利亚同盟、斯巴达和厄利斯(Elis)。期间腓力铲除居心叵测的重臣,巩固了自己的权位,然而此一战事四年之后仍没有什么重大结果,双方终于在前217年签订和约。根据诺帕克特斯和约,希腊世界势力基本维持原状,虽然腓力五世在这次战争中领土获利甚微,但他在国内和国外的名声都相当知名并受到敬重。
    (3)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随着新兴国家罗马的势力越来越庞大,并把影响力伸进亚德里亚海东岸的沿海城镇。前217年诺帕克特斯和约之后,腓力五世决定把罗马在伊利里亚的势力击退,他意图取得那里的控制权。于是腓力开始着手建立舰队,扩大海上势力,他与一些沿海城镇如克里特岛等结盟,或扩大那些城镇的影响力。之后前216年,腓力率舰队航向伊利里亚沿岸,但此举获利甚微,被迫放弃远征。
    当传来罗马人在坎尼会战遭到汉尼拔的惨重攻击后,腓力五世派遣大使前去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营地,双方缔结对抗罗马人的联盟,马其顿与迦太基联盟这事使罗马人大大震惊,毕竟目前的汉尼拔战争已让他们喘不过气。前214年,腓力再度率领舰队夺取伊利里亚沿岸,但这次遭到罗马人夜袭,腓力被迫烧毁舰队,从陆路退回马其顿本土。放弃从海路入侵的腓力,于前212年再从陆路进攻,这次远征就很成功,还夺取了莱什。
    罗马人决定要阻止住腓力的攻势,以免影响意大利的战局。他们于前211年派人与埃托利亚同盟以及其他希腊城邦如斯巴达等结盟,试图牵制腓力的陆军,此外罗马也和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的阿塔罗斯一世结盟,这更让马其顿后背受敌。罗马于是主要负责海上攻势,而陆上攻势则交给希腊的盟友们负责,如此好把罗马陆军调回去对付迦太基人。
    前207年,腓力击败阿塔罗斯一世的舰队,加上腓力五世策动比提尼亚王国普鲁西阿斯一世入侵帕加马本土,迫使阿塔罗斯一世退回本国。解决后顾之忧的腓力开始猛攻埃托利亚人,且盟友亚该亚同盟将领菲洛皮门(Philopoemen)杰出表现也使战局对腓力越来越有利。在攻陷埃托利亚政治、宗教中心色麻姆(Thermum)后,埃托利亚在前206年被迫单独求和,随后罗马与马其顿双方阵营也在隔年签订腓尼基和约,结束这场战争。此战马其顿获得胜利,尽管所得不多,但腓力五世成功把势力扩张到伊利里亚。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First Macedonian War,前214年─前205年)是罗马共和国和其希腊盟友与马其顿王国腓力五世之间的一场战争。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爆发前,罗马正与迦太基共和国进行第二次布匿战争。入侵至意大利半岛的迦太基将军汉尼拔与马其顿腓力五世同盟,准备一同对付罗马,加上腓力五世早就对罗马势力范围中的伊利里亚虎视眈眈,马其顿和罗马间因此爆发战争。
    在前211年之后,原先反马其顿霸权的埃托利亚同盟与帕加马阿塔罗斯一世等希腊诸势力担心马其顿势力会过于扩大,因此加入罗马一侧。在此战争中,腓力五世企图得到伊利里亚与全希腊的控制权,但是没有成功。通常认为这些在希腊战线上的小交战使得马其顿军队无法援助迦太基汉尼拔军。这场战争没有决定性的战役,敌对双方在僵持中决定和谈,在前205年于伊庇鲁斯附近的腓尼基签订《腓尼基和约》规定双方大致上恢复战前状态,而马其顿获得伊利里亚南部一小部分,正式地结束这场战争。
    ①德米特里的劝说
    马其顿腓力五世是一个雄心壮志的国王,他希望能借助马其顿的国力实现壮阔的伟业,一直寻求扩大领土的机会。当罗马共和国陷入与迦太基共和国的战争时,这给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一个向西方扩张疆土的大好机会。根据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的记载,在腓力五世决定是否要趁著这个机会与罗马开战时,受到法罗斯的德米特里相当大的影响。
    原先德米特里在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前,即前229年以前,统治伊利里亚大部分的沿岸。但在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爆发后,德米特里遭到罗马击败,并流落至腓力五世的宫廷。
    之后第二次布匿战争在前218年爆发,此时马其顿腓力五世正陷入同盟者战争中。在与埃托利亚同盟交战期间,腓力五世收到迦太基将军汉尼拔在前217年六月特拉西美诺湖战役中击败罗马军团的消息,腓力五世首先把这来信仅仅给了德米特里观看。德米特里或许认为这是个收复故国的好机会,他立即向腓力五世建议与埃托利亚同盟停战,并建议把矛头转向伊利里亚和意大利等地。波利比乌斯记载了德米特里向腓力五世的劝:
    “ 对于希腊人来说,他们都已经完全听命于陛下您,而剩下不服的以后也会如此遵从(指向罗马开战):亚该亚人将会因发自内心的感召而遵从;埃托利亚人将因恐惧您在这次战争所施加的灾祸会再来而遵从。而当陛下越过海峡进入意大利,这将会是造就庞大帝国伟业的第一步,除了陛下您自己外,将会没有人能够宣称胜过您。因此,现在正是开始行动,让罗马人遭受灾难的大好时刻。 ”
    ——?波利比乌斯 5.101
    而腓力五世很容易就被德米特里这席话说服了。
    ②诺帕克特斯和约
    于是腓力五世开始与埃托利亚同盟进行和谈交涉,并在临近海岸的诺帕克特斯(Naupactus)举行会议,在那里腓力五世与埃托利亚同盟领导人诺帕克特斯的阿革拉俄斯会面,并订定了和约。波利比乌斯记录了当时阿革拉俄斯对于期待和平到来的演说:
    “ 所有的事物中,最美好的是希腊人没有互相杀伐交战。但献给诸神更好的献礼是他们可以异口同声,并且像人们手牵手渡过激流般互相帮助,如此一来他们将可以击退所有异族的攻击,来保卫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城市。但是如果无法达到联合在一起,在现在这个关头我们最起码要意见一致并加以警戒,当此刻西方正因爆发战争而扩充军备,并且规模上可能会再扩大之时。就算那些在公众事务上有着温和观点的人们而言,也明了无论是迦太基人征服罗马;或是罗马人征服迦太基,不论是何种结果,胜利者将不会满足他们的帝国仅仅统治西西里和意大利。他们将会更进一步,会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势力,他们的企图会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想。因此,我向大家恳求保卫自己国度来免除灾祸。在众人之上,我特别恳求国王(指腓力五世),陛下您应该这样做,假如您放弃那些会使希腊人更为衰弱、使希腊人成为侵略者轻易捕猎的那些政策,反而像细心照顾自己身体一般关爱希腊每一个角落,就像关爱自己的领土一样。假若您能贯彻这个意念,当陛下在建立伟业之时,希腊人将会成为您最窝心的朋友和忠诚的助力。而这样一来,外邦人将会减少许多意愿对抗您,会因看到希腊人忠贞牢固伴随您而丧胆。假如您迫不及待要把眼光转向西方,让战火如同您的意念般卷袭意大利的话。请冷静等待那里事件的演变,再逮到机会后发动攻击大举扩张疆土。并不是当前的危机下不利于这样一个祈愿。我乞求您延迟您和希腊人的争端和战争,让他们有一大段时间能安养生息,并且让陛下您的最高目标是依自己的意念克制造成对他们是战或是和的权欲。一旦您允许西方的战云在希腊产生,我相当害怕造成战争或是和平的那些权欲,总而言之在所有这些竞赛中我们彼此对决,将会被我们自己人的手所完全击倒。因此我们应该向上天祈祷并赐于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意志和意愿掌控那些造成战争或是和平的那些权欲,并且解决我们彼此的纷争。 ”
    ——?波利比乌斯11.34
    前217年,在腓力五世努力下达成诺帕克特斯和约,结束马其顿和埃托利亚同盟之间的冲突,除了雅典、罗德岛和帕加马以外,马其顿的势力再度遍及全希腊。


    
    安提柯王朝(十一):腓力五世2

    ③建立舰队
    之后在前217年到前216年之间的冬天,腓力五世开始建造一支包含100艘战舰的舰队,并且训练他的水手。根据波利比乌斯的论点,当时这项目标困难度是前任所有的马其顿国王都未曾遇过的。这很可能是马其顿本身缺少足够的资源建造舰队,和缺少足够可对抗罗马海军的相关船只。因此波利比乌斯说腓力五世对于与罗马舰队在海上对抗不抱任何希望,可能也是海员缺少经验和训练。
    不管怎样,腓力选择建造楞波斯战船(Lembus),这是一种伊利里亚人所运用的小型且快速的桨帆船,它仅有一个单层桨座,除了划手外还可乘运50名士兵。借由这种船只,腓力希望可以回避和逃遁远离罗马舰队的截击,并一心设想着罗马舰队此时在西西里西部的利利巴厄姆海军基地,对付汉尼拔。
    同时,腓力还沿着阿普沙斯河(Apsus)和士昆宾河(Shkumbin)河谷扩展疆域,直到领土与伊利里亚相接。腓力似乎计划首要目标是先占领伊利里亚沿岸,再征服沿岸到马其顿本土连结的地区,并利用那些新获得的土地连结起来,提供一条最短的路线来横渡狭窄的海峡,进军到意大利半岛。
    在夏季一开始时,腓力率领他的舰队驶离马其顿,通过希腊本土波奥蒂亚和优卑亚岛之间的埃夫里普海峡(Euripus Strait),绕过马里阿角,并在到达凯法利尼亚岛和莱夫卡斯岛前停顿,等待有关罗马舰队的位置消息。在得知罗马舰队依旧驻扎于利利巴厄姆后,腓力继续率领舰队朝伊利里亚境内阿波罗尼亚,往北驶去。
    然而,当马其顿舰队到达沙占岛(Sazan)附近时,腓力得到一份报告,上头说有数艘罗马五桨座战船(quinqueremes)正驶向阿波罗尼亚,腓力认为整个罗马舰队正驶往过来对付他,他立即下令返航回凯法利尼亚岛。波利比乌斯记载,当时舰队撤退之匆忙,可说是失序和惊乱,并说实际上当时罗马仅派出一支10艘的小分队而已。也因为腓力五世过度谨慎和判断不足,失去了夺取伊利里亚沿岸的大好时机,尽管最后毫发无伤返回马其顿,但相当不光彩。
    ④与迦太基同盟
    前216年,当传来罗马人在坎尼会战遭到汉尼拔的惨重攻击后,腓力五世派遣大使前去汉尼拔在意大利的营地,商讨建立一个同盟。于是在前215年夏天他们缔结了攻守同盟,波利比乌斯描述了条约的一些内容,其中宣誓双方互相支援和防御,并要与对方的敌人为敌。尤其是双方承诺会协同对付罗马,并订定汉尼拔有权决定是否与罗马谈和,且不论任何的和约内容腓力五世都需包含在内。更要求罗马需放弃对科尔丘拉(Korkyra)、阿波罗尼亚、埃庇达诺斯、法罗斯、迪马莱(Dimale)、巴提尼和阿丁坦尼(Atintani)等地的统治,并且目前在罗马统治下的德米特里同盟者需恢复原状。
    这条协定在波利比乌斯描述中并没有提到腓力五世需发动一次对意大利的入侵,或许在沙占岛的溃退让腓力不敢再冒险,或者汉尼拔可能没有这样的需求。
    当腓力五世的大使从汉尼拔的营地回程时,与汉尼拔的使者在阿普利亚南方海滨被罗马巡逻的舰队司令普布利乌斯?瓦莱里乌斯?弗拉库斯逮到,而一封汉尼拔写给腓力五世的信也落入罗马手中,使这些条约内文被揭露出来。
    马其顿与迦太基联盟这事大大震惊罗马,毕竟目前的战事已让他们喘不过气。罗马人立即派遣另外25艘战船加入原先布署于塔兰托的弗拉库斯舰队中,使舰队总数达到50艘。该舰队奉命保卫意大利的亚得里亚海滨海,除了进一步确认出腓力五世的企图外,并且评估是否要渡海入侵马其顿来牵制腓力五世的军队。
    ⑤战争在伊利里亚爆发
    在前214年夏季末,腓力五世和120艘的楞波斯战船企图再一次从海上入侵伊利里亚,他攻陷了防御薄弱的俄里科斯(Orikos),并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包围了阿波罗尼亚。
    同时,罗马人派遣舰队从塔兰托出发到布隆迪西乌姆来持续监视腓力的行动,而一支罗马军团在得知伊利里亚境内的俄里科斯遭到攻陷后,由代行大法官(propraetor)马尔库斯?瓦莱里乌斯?拉埃维努斯(Marcus Valerius Laevinus)率领下派往支援。于是拉埃维努斯率领他的军队和舰队渡过海峡,于俄里科斯登陆,并在稍加攻击下重新夺回这座城镇。
    在古罗马历史学家蒂托?李维的描述中,拉埃维努斯听闻阿波罗尼亚遭到马其顿军攻围后,派遣昆图斯?奈维乌斯?克里斯塔(Quintus Naevius Crista)率领2000名士兵进入河口,避开马其顿军,成功在夜幕中偷偷进入阿波罗尼亚。并在当晚,罗马军朝腓力的军队发动夜袭,克里斯塔成功击败马其顿军并攻陷敌人的军营。而腓力立即从停靠在河上的船只中撤出,在焚烧掉他的舰队后,成功越过山脉败退回马其顿,留下数千士兵战死荒野或是遭到俘掳,以及全军未能带走的财物。拉埃维努斯和他的罗马舰队之后便在俄里科斯过冬。
    腓力第一次入侵伊利里亚是在海上受到阻碍,第二次阻碍则是拉埃维努斯和他的舰队,腓力接下来只得花费前213年和前212年这两年的时间从陆路夺取伊利里亚,他占领了内陆的城镇阿丁坦尼、迪马莱,降伏了德克萨罗伊(Dexa的希腊部族和伊利里亚的巴提尼人(Parthini),直至阿尔迪安(aei)南方。
    腓力五世最终因攻下利苏斯而获得通往亚得里亚海的道路,虽然利苏斯这座城市拥有难以攻下的城防,但在邻近区域都投降后也跟着投降腓力。或许占领了利苏斯让腓力重新燃起入侵意大利的希望。但失去了大部分舰队意味者腓力需靠迦太基提供航运才能进出意大利,这让入侵意大利这事不怎么吸引着他。
    ⑥罗马寻求希腊盟友
    为了预防马其顿从意大利或任何一地援助迦太基军,罗马开始寻找希腊有无盟友的可能。于是拉埃维努斯试图与埃托利亚同盟接触,并最早在前212年与罗马结盟。
    在前212年,埃托利亚召开了一个与罗马人会谈的联盟会议,拉埃维努斯指出罗马近来在与迦太基的战争中攻克了叙拉古和卡普阿,代表了时运站在罗马这方,并愿意与埃托利亚同盟结盟对抗马其顿。尽管埃托利亚同盟在前217年的诺帕克特斯与马其顿王国缔结了和约,但事物境迁已过了五年,战争的局势也发生变化。加上腓力五世与汉尼拔的盟约透露,若罗马被击败后汉尼拔要帮马其顿夺取希腊,这让埃托利亚人决定再度重拾武备,准备与老敌手马其顿交战。于是双方缔结了盟约,联盟中归属埃托利亚同盟负责在陆上,罗马负责在海上分别对付马其顿人。另外罗马人将可以获得战争中所有的奴隶和战利品,而埃托利亚同盟将可以获得所得到的领土。同时,一同纳入盟约的还包括希腊的斯巴达、厄利斯人、麦西尼亚人和帕加马王国的阿塔罗斯一世,以及司凯尔狄莱达斯(Scerdilaidas)和普楞拉托斯(Pleuratus)这两个罗马的附庸国。
    ⑦在希腊的征战
    在接下来的夏季,拉埃维努斯率军夺下扎金索斯岛的主要城镇,除了当地要塞、那索斯岛(Nasos)和俄尼阿达(Oeniadae)的阿卡纳尼亚人城镇外,都交给了埃托利亚人。之后,拉埃维努斯便与他的舰队撤回克基拉岛过冬。
    在得知罗马与埃托利亚结盟后,腓力五世首要行动就是先确保王国的北方疆界,他先率兵突击了伊利里亚境内的阿波罗尼亚和欧里科姆(Oricum),并攻占达达尼(Dardani)或者是培奥尼亚(Paionia)的要塞,腓力快速往南进军,通过佩拉岗尼亚(Pelagonia)、林塞斯蒂斯(Lyncestis)和波提埃阿(Bottiaea),并在坦佩谷住扎了4000名士兵。腓力五世在转往北方进入色雷斯,在攻击密底人(Maedi)和他们的主要城市后,腓力返回马其顿。
    在腓力返回马其顿不久,他受到盟友阿卡纳尼亚人的紧急求援,起因埃托利亚同盟将军(strategos)斯科帕斯已经动员军队,准备入侵阿卡纳尼亚。阿卡纳尼亚人尽管决定要抗争到底,但鉴于敌我势力悬殊且情况相当危急,阿卡纳尼亚人先把妇孺和老人送到伊庇鲁斯寻求避难,剩下的人进入要塞,并宣称将会忠实遵守誓言“战到死为止”,若没有遵守的人将会受到上天可怕的天罚。当埃托利亚人听闻阿卡纳尼亚人这个严酷的决心,开始犹豫,再听闻腓力五世率军接近,决定放弃入侵阿卡纳尼亚的计划。之后,腓力五世便返回佩拉过冬。
    在前210年春季,拉埃维努斯再度率领舰队驶离克基拉岛,与埃托利亚人会合后夺下了福基斯的安提库拉(Anticyra)。罗马把居民贬为自己的奴隶,埃托利亚则获得领土。
    尽管亲罗马的希腊人有些惧怕罗马并且在意它残酷对抗敌人的方式,但这个反马其顿联盟阵容越来越壮大。先后加入这个盟约的有帕加马王国、厄利斯人、麦西尼亚人以及斯巴达,他们都同意联合起来对付马其顿。罗马的舰队还与帕加马的舰队掌控了海权,而剩下的罗马盟军则在陆上威胁马其顿和他的盟友。在战术上,罗马人成功用希腊人于希腊牵制住腓力五世,也因为如此良好进展,前210年拉埃维努斯回到罗马并被选为罗马执政官,并向罗马元老院报告,让对付腓力的罗马军团可以撤回。
    然而在整个前210年间,厄利斯人、麦西尼亚人以及斯巴达在战事仍处于被动的地位,腓力五世仍保持他的优势。腓力以大规模的攻城器具攻陷埃吉努斯(Echinus),还击退前来援救此城的埃托利亚将军多里马库斯(Dorimachus),也逐退目前由资深执政官苏尔皮基乌斯(Publius Sulpicius Galba)所统领的罗马舰队。腓力可能还在西方夺下了拉米亚在马里海湾(Maliac Gulf)的港口城市法拉剌(Phalara)。另外苏尔皮基乌斯和多里马库斯所率的罗马联军占领伊齐那岛后,埃托利亚同盟把伊齐那岛以30塔兰同的价格卖给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一世,阿塔罗斯并以此地作为他在爱琴海的作战基地。
    于前209年春季,伯罗奔尼撒的马其顿盟友亚该亚同盟向腓力五世迫切求援,因亚该亚同盟正遭到埃托利亚人和斯巴达的攻击。同时也收到阿塔罗斯一世被选为埃托利亚同盟两位最高统帅之一,并有传言说阿塔罗斯将会从小亚细亚渡过爱琴海,进军希腊本土。腓力五世率军南下进入希腊,在拉米亚与埃托利亚为主,罗马、帕加马为辅的联军作战,指挥官是埃托利亚同盟另一位最高统帅埃托利亚的皮耳里阿斯(Pyrrhias of Aetolia),马其顿在这里赢得两场拉米亚战役,并让皮耳里阿斯的联军遭受惨痛损伤,联军被迫退入城墙内,坚守不出。


    
    安提柯王朝(十二):腓力五世3

    ⑧和谈失败
    腓力从拉米亚往法拉剌(Phalara)前进,在那里他接见这次战争中立国托勒密埃及、罗德岛、雅典和希俄斯等大使,他们希望能调停战争,可能这些贸易大国因战争阻碍商业进行,使利益受到损害。而罗马史家蒂托?李维描述说他们关心的不是埃托利亚同盟,这些埃托利亚人相比其他希腊人太好战了,他们是为了希腊城邦的自由,若腓力五世和他的王国在希腊的政治影响力扩大的话,对希腊的独立是个严重警讯。于是,双方在亚该亚举行停战会谈,其中埃托利亚人代表是阿塔马尼亚的阿曼冬(Amynandor of Athamania),双方签署30天的停战协定。
    腓力之后进军优卑亚岛的哈尔基斯,在这里留下一些守军防止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登陆,接着继续在埃吉乌姆(Aegium)进行和谈会议。但此时传来阿塔罗斯率军抵达埃伊纳岛,以及罗马舰队已在诺帕克特斯的消息,这打乱这场会议的局势。埃托利亚的代表受到这些消息的鼓舞,立刻要求腓力归还皮洛斯(Pylos)给麦西尼亚人、把阿丁坦尼给罗马、阿尔迪安分给司凯尔狄莱达斯和普楞拉托斯。腓力对于这些条件相当气愤,立刻停止继续谈判,并告诉会议各代表:“各位见证当他追求和谈的基础时,对方却决定找一个让战争持续下去的托词”。
    ⑨战争继续
    罗马将领苏尔皮基乌斯从诺帕克特斯率领舰队向东,带领军队洗劫科林斯和西锡安(Sicyon)一带。腓力则带着他的骑兵袭击上岸的罗马军,并把他们赶回海上,罗马舰队只好返回诺帕克特斯。
    腓力之后与亚该亚同盟将领基克里阿达斯(Cycliadas)在杜美(Dyme)附近合军,准备一同攻击伊利斯,因为这里是埃托利亚人对抗亚该亚的主要基地。然而,苏尔皮基乌斯率领舰队进入库勒涅(Cyllene),并派遣4,000名罗马士兵增援伊利斯。在一场激烈战役中,腓力五世亲自发起骑兵冲锋,但他在战场中摔落马下,使得失去战马的腓力成为敌军的目标,幸好他骑上另一匹马从这场危机中逃脱。第二天,腓力攻下了披里库斯(Phyricus)的要塞,俘虏了4,000人以及20,000头牲畜。但此刻从马其顿传来伊利里亚人入侵的消息,腓力被迫放弃继续攻击埃托利亚军,返回了色萨利的德米特里阿斯。
    同时,苏尔皮基乌斯率领舰队驶入爱琴海,前往埃伊纳岛与帕加马舰队合军并过冬。前208年,这支联合舰队包含35艘帕加马船舰和25艘罗马船舰,他们在进攻马其顿王国的利姆诺斯岛时,遭到了失败,但成功夺取并劫掠另一个马其顿的领土斯科佩洛斯(Skopelos)。
    随后,苏尔皮基乌斯和阿塔罗斯一世出席一场在赫拉克利亚(Heraclea Trachis)举行的埃托利亚同盟会议,与会的成员还有托勒密埃及、罗德岛代表,他们仍旧试图平息这场战争。而腓力得知这个消息,立即率领军队向南,企图把敌方领导者和高级指挥官一举捕获,但腓力抵达时已经太晚了。
    四周已被敌方环绕的腓力,不得不采行一项防御政策,他把军队和将领四散于各处,并在各处的高地建立一套烽火警备系统,来即时知道敌军动态。
    另一方面,苏尔皮基乌斯和阿塔罗斯在离开赫拉克利亚后,率军洗劫了优卑亚岛北岸的城市俄瑞乌斯(Oreus)以及东洛克利斯(Locris)的首要城市俄浦斯(Opus)。其中从俄瑞乌斯搜来的战利品保留给苏尔皮基乌斯,他之后回到该处,而阿塔罗斯仍旧在俄浦斯收刮战利品,因此两支舰队现在分开了。此时腓力从烽火的讯号得知情形后,趁机袭击俄浦斯的帕加马军,阿塔罗斯在突然袭击下,仅能乘着自己的船只仓皇逃出。
    ⑩战争结束
    尽管腓力五世认为阿塔罗斯脱逃是一场苦涩的胜利,但这场胜利成为战争的转捩点。可能因为在俄浦斯惨败,或者可能腓力五世与比提尼亚王国普鲁西阿斯一世联姻,并诱使比提尼亚入侵帕加马王国,总之阿塔罗斯一世被迫退回帕加马,而苏尔皮基乌斯也带着罗马舰队回到埃伊纳岛。从罗马和帕加马联合舰队的压力下解放出来,腓力现在可以把方针转为攻击,来攻击埃托利亚人。他攻下特洛尼昂(Thronium),之后还攻取塞菲斯苏斯(Cephissus)北部城镇,控制所有爱壁克涅米人的洛克利斯,夺回了俄瑞乌斯。
    中立的贸易大国还在为和平作努力,前207年春天腓力五世在伊拉提亚(Elateia)会见托勒密埃及、罗德岛的调停者,他们曾参与埃托利亚在赫拉克利亚的会议。同样地,如同那时一样,没有任何成果。而托勒密埃及、罗德岛、拜占庭、希俄斯、米蒂利尼、可能还有雅典,这些使者也在这个春天再度与埃托利亚会谈。然而,尽管目前战局有利马其顿,罗马和帕加马也放弃援助埃托利亚,但埃托利亚同盟仍就不愿接受腓力的条件来和谈,直到战争进入夏季他们的态度才和缓。前206年,在腓力五世进击的压迫下,埃托利亚同盟没有获得罗马的首肯,就独自与马其顿签署和约。
    在接下来的春季,罗马派遣监察官图迪塔努斯(Publius Sempronius Tuditanus)率领35艘战船和11,000名士兵到伊利里亚的都拉基乌姆去,图迪塔努斯在那除了策动巴提尼人反叛外,还率兵包围迪马莱。当腓力五世率军来援时,图迪塔努斯解除了包围并退入阿波罗尼亚的城墙内。因为图迪塔努斯企图使埃托利亚同盟打破与马其顿的和约,但这件事没有成功,而罗马在希腊本土又没有强力盟友,加上阻碍马其顿援助汉尼拔的这个目的已经达成,于是罗马准备讲和。前205年,双方伊庇鲁斯北方的腓尼基签署和平协定,称为腓尼基和约,结束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马其顿和罗马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交锋未分胜负,参战各方签订了和约。和约的条款不允许马其顿继续向西扩张,于是腓力五世很快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色雷斯和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希腊城邦,使罗德岛和帕加马王国感受到威胁,因而在前205年爆发克里特战争。造成原先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中立的国家,如罗德岛也与马其顿敌对,使腓力五世树敌越来越多,连年的战争也未使马其顿有足够时间修养。
    而罗马成功阻止汉尼拔和马其顿结合,更证明罗马在多条战线上作战还能应付自如,说明罗马的军事资源相当充沛。在战争结束后,罗马把更多资源对付迦太基,终在前202年的札马战役击败汉尼拔,结束第二次布匿战争,罗马因而称霸西地中海区域。在解决迦太基人后,有鉴于马其顿致力扩充实力,很有可能会再度威胁罗马的安全,终使罗马再度介入希腊城邦事务,于是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
    (4)往爱琴海地区扩张
    在西方与罗马划分势力范围后,腓力开始把目光转移到爱琴海诸岛上,试图拥有爱琴海的海上霸权。原本掌握西地中海制海权的托勒密埃及因逐渐衰败,爱琴海的海权逐渐转移到罗德岛手上,使腓力开始把罗德岛视为下个敌对目标。腓力五世透过干涉克里特及海盗战略来削弱罗德岛的海上势力。然而因为腓力拿下一些色雷斯沿岸城市及海上小岛等扩张政策,引起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担忧和不满,于是以罗德岛和帕加马和其他城邦联手对抗马其顿的攻势,爆发了克里特战争。
    腓力接着趁著埃及与塞琉古战争,夺取埃及在爱琴海的领土,更消灭其舰队[12],但之后马其顿舰队与帕加马和罗德岛联合舰队于前201年希俄斯岛战役展开会战,虽然腓力胜利但舰队受创严重。而随后腓力五世对小亚细亚进行远征虽,肆虐帕加马领土并南下夺取卡里亚,但最后因被帕加马和罗德岛联合舰队封锁而差点补给断绝。
    逃出封锁后,腓力继续进攻色雷斯沿海城镇,但腓力种种行为引起雅典人不满,他们加入反马其顿联盟,并且与罗德岛、帕加马等大使团一同向罗马人请求帮助。而这时罗马在第二次布匿战争获胜,已经可以全力对抗马其顿。


    安提柯王朝(十三):腓力五世4

    (5)第二次马其顿战争
    前200年,腓力五世大举扩张的行为终于引起罗马的强烈反应,因为先前的敌对态度以及腓力庞大的野心,罗马元老院决定毁约并对希腊半岛上的军事强国马其顿开战,彻底清除对罗马和其希腊盟友的威胁。战争爆发后,腓力五世发现自己的希腊盟友宁愿中立也不太想与马其顿站在一起,然而原先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中罗马的希腊盟友却都对马其顿开战,腓力一开始就处境艰难。在战争前两年,腓力在边界上的焦夷政策使入侵的罗马军队补给缺乏,使罗马甚少进展。然而前198年新任罗马执政官提图斯?昆克蒂乌斯?弗拉米宁接手统帅权后,开始另一波新的攻势。
    弗拉米宁成功让中立的亚该亚同盟投向罗马,并在阿乌斯战役获得胜利,迫使色萨利门户大开。前197年,双方在色萨利的库诺斯克法莱战役进行决战,这战因腓力战术错误大败,马其顿军几乎全灭,腓力被迫求和,结束这场战争。和约中马其顿丧失所有色萨利和希腊领地,并且被迫与罗马结盟。除此之外,马其顿还需赔偿1,000塔兰同,交出大部分舰队,甚至要把国内重要人物作为人质送到罗马来,其中包含腓力五世尚小的儿子德米特里。这让马其顿在希腊的势力遭到彻底粉碎,丧失强国的地位。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发生于公元前200年–前196年,罗马和帕加马王国和罗德岛联合起来与马其顿腓力五世交战。战争结果腓力五世遭受到大败,马其顿失去在希腊半岛、小亚细亚和色雷斯所有领土,而罗马宣布所有的希腊城邦将获得自由。这场战争标志着罗马开始大幅干涉东地中海事务,甚至最终征服整个区域。
    ①序幕
    马其顿和罗马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交锋未分胜负,参战各方签订了腓尼基和约。和约的条款不允许马其顿向西扩张,于是腓力五世很快的把注意力转移到色雷斯和达达尼尔海峡附近的希腊城邦,使罗德岛和帕加马王国感受到威胁,因而在前205年爆发克里特战争。
    在前204年,埃及托勒密四世逝世,留下年幼的儿子托勒密五世继位。趁著这个机会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与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达成秘密协议,意图瓜分托勒密王国的领土。根据这个协定:马其顿将获得爱琴海沿岸和昔兰尼,塞琉古帝国预定将埃及和塞浦路斯纳为所有。
    条约签署之后,腓力的军队袭击了托勒密王国在色雷斯的领土。接接着,马其顿舰队向南进犯,从托勒密王国手中夺取了萨摩斯岛,并俘虏了停泊在那里的埃及舰队。前201年,马其顿舰队在莱德岛海战后占领米利都。之后,腓力开始入侵帕加马王国的领土和卡里亚,然而罗德岛和帕加马舰队在巴尔古利亚的海港内成功封锁马其顿舰队,使马其顿军在整个冬天补给相当缺乏。腓力与他的舰队刚刚从联军的封锁中逃离后不久,雅典也卷入这场对抗腓力的战争。
    尽管罗德岛和帕加马舰队在海军上显现优势,但仍对腓力的军力相当畏惧,派遣大使向日益强盛的罗马共和国寻求协助。
    ②罗马的干涉
    罗马的早期历史上,罗马很少介入东地中海的事务,甚至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时,罗马的主要对手是引发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汉尼拔,而非腓力五世。随者腓尼基和约签订,初步解决罗马与马其顿在伊利里亚的纠纷。
    前205年以来,腓力在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扩张行动逐渐引起罗马注意,加上在第二次布匿战争获得完全胜利,罗马可以把余力集中到东方来。当罗马盟友罗得岛及帕加马代表团来到罗马,告诉罗马元老院安条克和腓力之间的条约,并抱怨腓力攻击他们的领土,罗马随即派出三位特使前往希腊作为回应。起初罗马特使在到达雅典前对于与马其顿开战兴致缺缺,直到他们在雅典与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一世和罗德岛的特使会面。差不多同时,腓力因雅典先前与马其顿宣战而派遣一支军队入侵阿提卡。罗马大使与马其顿将领会面,强烈要求马其顿从其他希腊城邦撤军,而且要与罗德岛和帕加马协定关于战争的赔款,否则罗马将对其宣战。马其顿的将领立即从雅典的领土上撤军,并把罗马的最后通牒传达给腓力五世。
    在腓力与他的舰队从巴尔古利亚的封锁脱离后,回到马其顿本土,在那里腓力收到罗马的最后通牒。腓力拒绝罗马的要求,命令军队再度入侵雅典,并重新策划对达达尼尔海峡附近城邦的征服行动。前200年,腓力率军包围了帕加马和罗得岛守军联防的阿彼多斯。同年夏天,罗马一位大使携带第二份最后通牒来到阿彼多斯与腓力五世会面,要求马其顿立即停止攻击任何希腊城邦或是托勒密王国的领地,并且与罗德岛和帕加马协谈和约并赔偿损失。而腓力五世则要求罗马遵守腓尼基和约,若罗马执意违反和约开战的话,他将尽其所能与罗马战斗。然而这时罗马已经很明显要与马其顿开战,差不多在罗马大使向腓力五世递交第二份最后通牒时,一支罗马军队登陆伊利里亚。对此,腓力五世向罗马抗议他并没有违反腓尼基和约内的任何条款,但对于事实已经毫无影响了,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因而爆发。
    ③战事
    战争爆发后,腓力五世发现很少希腊城邦愿意与马其顿同盟,他们也对与罗马结盟兴趣缺缺。主要原因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时,罗马军团频繁的暴虐行为让希腊人印象深刻,大部分的城邦都静待战争变化。在战争前两年,罗马在军事上甚少进展。罗马执政官普布利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马克西姆斯虽然在军事上进展缓慢,但外交上成功让埃托利亚加入罗马这方。而继任的执政官普布利乌斯?维利乌斯?塔普鲁斯主要在处理自方的兵变问题。前198年,新任罗马执政官提图斯?昆克蒂乌斯?弗拉米宁接手统帅权后,在军事上的表现与前几任大大不同。
    弗拉米宁年仅不到三十岁,还是个热爱希腊文化者。原本罗马的政策是要腓力停止攻击任何希腊城邦,即维持希腊城邦和平。现在弗拉米宁一改先前罗马的战争政策和规划,要求马其顿从所有城邦上的驻军撤离,完全解放希腊城邦。这政策让罗马获得许多希腊城邦支持,加上弗拉米宁在军事上一连串积极行动,并于阿乌斯战役获得胜利,迫使腓力五世从色萨利撤退。尽管传统上的亲马其顿的亚该亚同盟,这时与斯巴达交战而无法在这次战争上为马其顿提供协助,但罗马成功让亚该亚同盟放弃亲马其顿的立场,最后在亚该亚,仅剩阿尔戈斯与马其顿同一侧。
    陷入不利形势的腓力五世宣布他有意愿与罗马谈和,而弗拉米宁希望能在自己执政官任内结束这场战争,来作为自己的功绩。但这时弗拉米宁面临罗马执政官改选,并不确定自己任期是否延长。在这种情况下,弗拉米宁决定先与腓力的谈判来等待时间,直到选举结果出来。假如自己任期没有延长,她将在被召回罗马前立即与马其顿谈和;如果任期延长的话,和平谈判就破裂,继续与马其顿战争。
    在前198年11月,弗拉米宁与腓力五世在罗克里斯的尼西亚会谈。为了拖延会议进行,弗拉米宁坚持所有的罗马盟友都要参与这次协商。会中弗拉米宁再度重申:要求马其顿从所有希腊城邦上的驻军撤离。而腓力五世认为条件太严苛,希望以马其顿放弃所有最近征服的色雷斯和小亚细亚领土即可,但弗拉米宁却告诉腓力五世这些条件是希腊城邦坚持提出的,建议腓力五世派出大使前往罗马元老院商谈,这问题就可以解决。在弗拉米宁误导下,腓力五世派遣使者前往罗马,此时选举结果也出来了,弗拉米宁被任命为资深执政官,军队指挥权也延长了。于是,弗拉米宁在罗马的朋友阻挠马其顿使者协商,迫使和平会谈破裂,战争再度爆发。
    随着战争渐渐对罗马有利,腓力五世所剩不多的盟友背弃了他。前197年六月,弗拉米宁所率领的罗马军团在色萨利的库诺斯克法莱战役中击败马其顿方阵,腓力五世被迫接受罗马的谈和条件,结束这场战争。


    
    安提柯王朝(十四):腓力五世5

    ④和约
    双方在坦佩谷举行和谈,并在那里签订和约。腓力五世同意将会把马其顿驻军从所有希腊城邦撤离,并且放弃所有最近征服的色雷斯和小亚细亚领土。会中埃托利亚同盟要求从马其顿上获得领土,但这事遭到弗拉米宁否决。当条款送到罗马确定批准时,罗马元老院再增加额外条款:马其顿要付出一大笔战争赔款和交出大部分舰队。
    公元前196年的科林斯的地峡运动会上,弗拉米宁宣告了所有的希腊城邦将获得自由,而且罗马不会在希腊驻军,当场所有希腊人欢声雷动。然而,罗马仍在重要的战略要地上驻军,如马其顿、科林斯、德米特里阿斯和哈尔基斯等地,直到前194年才逐渐从希腊撤军。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马其顿被迫与罗马同盟,疆界回到古早的边界,结果马其顿在希腊的势力遭到彻底粉碎,丧失地中海大国的地位。
    (6)罗马盟友
    被迫成为罗马盟友后,尽管腓力五世内心很想复仇,但自知两国实力相差太大,不得不先韬光养晦,隐忍不发。首先他帮助罗马人对付斯巴达国王纳比斯,于前195年反纳比斯战争出了些力。后来前192年,塞琉古安条克三世决心与罗马决战,这让腓力五世有些犹豫不知该站哪边,但因为安条克三世在库诺斯克法莱的作为激起他的不满,使腓力五世认为加入罗马会较有利。于是腓力加入战局,并在前190年让大西庇阿和兄弟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亚细亚提库斯所率的罗马大军通过自己领地前去色雷斯旁达达尼尔海峡。
    因为腓力五世合作的表现,罗马人让腓力的儿子德米特里返回马其顿,并且让他保留罗马-叙利亚战争中获得的领地。这段期间腓力大举发展国内经济,重修或挖掘新矿场,新建城市、鼓励生育及奖励外来移民充实人口,并且向色雷斯扩张势力,使得马其顿国力恢复外,还日渐强大。
    (7)晚年
    腓力五世相当厌恶罗马的干涉,也害怕自己无力单独对抗强大的罗马,他大大往巴尔干扩张势力,甚至与北方的蛮族部族交好。同时,罗马仍持续怀疑腓力五世的企图,尤其是帕加马王国欧迈尼斯二世经常指控马其顿有异心,甚至有次使罗马元老院大大不悦,双方关系非常紧绷,腓力五世只好派他当过罗马人质的儿子德米特里去一趟罗马解释清楚,虽然元老院释疑,但此全因为亲罗马的德米特里个人关系才解决,而不是腓力的声望。
    罗马无疑也想透过德米特里建立一个亲罗马的马其顿势力,元老院特别对德米特里亲好,使得腓力的长子珀尔修斯怀疑德米特里的意图。珀尔修斯认为德米特里日后将会靠着罗马人的关系而登上马其顿王位,这将会大大威吓自己继承人的地位,王子间关系日益恶劣,最后前180年珀尔修斯诬陷德米特里与罗马私通,并且即将叛变。年老的腓力下令处死德米特里,但最后发现这是珀尔修斯的阴谋时已为时太晚,这事件严重恶化腓力五世的健康,一年后他于安菲波利斯逝世。
    8.珀尔修斯
    珀尔修斯(希腊语:Περσε??,古希腊语:Περσ?ω?,约前212年-前166年)是安提柯王朝最后一任国王,他统治了亚历山大大帝死后所产生的继业者国家马其顿王国。
    在前168年6月22日彼得那战役(Battle of Pydna)失败后,他的王系亦因之而终结;马其顿随后被罗马共和国统治。
    前179年,腓力五世逝世。在前一年,腓力五世将他支持罗马人的儿子德米特里处决掉。珀尔修斯一直很妒忌德米特里在当驻罗马大使的成功,于是他耸恿父亲将这个“可能的篡位者”毒杀。由于罗马人较偏爱德米特里,所以当珀尔修斯登上王位时,罗马对这个参与毒杀德米特里的人没有多大好感。
    珀尔修斯当上国王后其中一件先做的事是重修与罗马的条约。然而,他其他的举动却使罗马不安。他介入了邻国的事务、将罗马的盟友阿布鲁普里士(Abrupolis)驱逐出境、武装视察德尔斐、对罗马派遣大使到马其顿的回避、甚至与塞流古王室公主劳迪丝通婚等等,全都引起罗马人的关注。罗马很快便与珀尔修斯展开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前171年-前168年)。战争初期,珀尔修斯还占了上风,但在彼得拿战役中的关键性战败后,战事因国王珀尔修斯向罗马统帅保卢斯投降而告终,珀尔修斯最后被囚禁在罗马。安提柯王国被解散,代之以四个共和政体。安德里斯库斯曾中断了罗马人的统治约一年之久,但他在前148年被罗马人打败。前146年,四个共和政体被解散,马其顿正式成为罗马帝国的马其顿行省。
    2005年6月,珀尔修斯的陵墓在瓦利里亚大道(en:Via Valeria)近拉奎拉被意大利文化部及马其顿考古代表团重新发现。
    9.安德里斯库斯
    安德里斯库斯(英语:Andriscus),阿德拉穆提乌姆人(Adramyttium),自称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与王后劳迪丝之子,约公元前153年至公元前148年夺取马其顿王位。
    塞琉古王朝国王德米特里一世把其送交罗马,但他逃脱,入主马其顿,即位后改名为“腓力”,后败于罗马人,被处死。


    
    塞琉古帝国(一):历史1

    塞琉古帝国(希腊语:Αυτοκρατορ?α των Σελευκιδ?ν),又称塞琉古王朝或塞流卡斯王朝、塞流息得王朝,古代中国又称之为条支。它由亚历山大大帝部将塞琉古一世所创建,是以叙利亚为中心,包括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在内(初期还包括印度的一部分)的希腊化国家。塞琉古帝国是希腊化时期最主要的国家之一。
    1.历史
    (1)马其顿帝国的分割(前323年—前281年)
    亚历山大大帝虽然征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但他的早逝使得这辽阔的泛希腊帝国没有一个成年的继承人。帝国在前323年由佩尔狄卡斯摄政,而广大疆土及众多人口则由各将军(及后成为总督)于巴比伦分封协议所瓜分。
    ①巴比伦分封协议
    巴比伦分封协议发生于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其手下将领们透过该协议瓜分亚历山大帝国的大片疆土。
    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因墨勒阿革洛斯与佩尔狄卡斯两方对王位继承权意见分歧,墨勒阿革洛斯的一方希望由腓力三世全权承继,而佩尔狄卡斯的一方则希望等待亚历山大帝的遗腹子(后来的亚历山大四世)出生后在摄政扶持下继承王位。最后由欧迈尼斯主催各方达成妥协。
    会议后,腓力三世当上国王,但由佩尔狄卡斯摄政统治,墨勒阿革洛斯担任副手。然而,墨勒阿革洛斯及其约300名党人很快便给佩尔狄卡斯消灭。佩尔狄卡斯随后进行这场分封协议,将疆土分封给亚历山大大帝的前将领及总督。
    前320年,随着第一次继业者战争结束,此协议被另一协议—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所取代。
    巴比伦分封协议(最终会议):
    国王
    腓力三世、亚历山大四世

    帝国摄政
    (Prostasia) 佩尔狄卡斯

    马其顿兼希腊统帅 安提帕特和克拉特鲁斯

    皇家骑兵司令(Chiliarch) 塞琉古

    大米底亚
    培松

    埃及
    托勒密

    叙利亚
    米利都的拉俄墨东

    奇里乞亚
    菲罗塔斯

    小米底亚
    阿特罗巴特斯

    大弗里吉亚、庞非利亚、吕基亚
    安提柯

    卡尔马尼亚
    特勒波勒摩斯

    卡里亚
    阿桑德

    吕底亚
    米南德

    赫勒斯滂弗里吉亚
    列昂纳托斯

    色雷斯将军
    利西马科斯

    卡帕多细亚
    帕夫拉戈尼亚
    欧迈尼斯

    印度希达斯皮斯河流域
    塔克西勒斯

    印度下游殖民地
    培松

    帕洛帕米萨达
    奥克夏特斯

    阿拉霍西亚
    格德罗西亚
    西比尔提亚斯

    德兰吉亚那(Drangiana)
    阿利亚
    斯塔桑诺(Stasanor)

    印度帕塔拉
    波罗斯

    粟特、巴克特里亚
    腓力

    帕提亚、希尔卡尼亚
    福拉塔弗尼斯(Phrataphernes)

    波西斯
    朴塞斯塔斯

    巴比伦
    佩拉的阿昌

    ②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
    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Diadochi)于前320年在特里帕拉廸苏斯达成的权力分配协议,各将领任命摄政及重所分配辖地,对原巴比伦分封协议作出修正。巴比伦分封协议是前323年在亚历山大大帝死后的权力分配协议。
    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3年逝世,帝国的统治权交予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三世及儿子亚历山大四世。但由于腓力三世明显的心智迟钝,而亚历山大四世才刚出生(他是亚历山大帝的遗腹子),于是佩尔狄卡斯被任命为摄政,而亚历山大大帝的前将领则任命为帝国各区的总督。
    总督中有些野心勃勃。当埃及总督托勒密与其他将领叛乱时,佩尔狄卡斯却在挥军托勒密时兵变被杀。托勒密谢绝了当摄政,代之却委任了培松(Peithon)及阿里达乌斯(Arrhidaeus)。这任命遭到腓力三世的妻子欧律狄刻强烈反对,引致前320年全体继业者在特里帕拉迪苏斯的会议。会议任命安提帕特为摄政,及重新划分各将领为各地总督。
    特里帕拉迪苏斯协议:
    国王
    腓力三世、亚历山大四世

    帝国摄政
    (epimeletes) 安提帕特

    亚细亚统帅兼大弗里吉亚、庞非利亚、吕基亚
    安提柯

    皇家骑兵司令 卡山德

    大米底亚
    培松

    埃及
    托勒密

    叙利亚
    米利都的拉俄墨东

    奇里乞亚
    菲洛克塞努斯

    苏萨
    安提贞尼斯

    卡尔马尼亚
    特勒波勒摩斯

    卡里亚
    阿桑德

    吕底亚
    克利图斯

    赫勒斯滂?弗里吉亚
    阿里达乌斯

    色雷斯
    利西马科斯

    卡帕多细亚
    尼卡诺尔

    印度希达斯皮斯河流域
    塔克西勒斯

    印度下游殖民地
    培松

    帕洛帕米萨达
    奥克夏特斯

    阿拉霍西亚
    格德罗西亚
    西比尔提亚斯

    德兰吉亚那
    阿利亚
    斯塔桑德?可能跟斯塔桑诺同一位

    印度帕塔拉
    波罗斯

    粟特、巴克特里亚
    斯塔桑诺

    帕提亚、希尔卡尼亚
    腓力

    波西斯
    朴塞斯塔斯

    巴比伦
    塞琉古

    美索不达米亚
    安菲马库斯

    (2)塞琉古的冒起
    亚历山大的将领互相争夺他帝国的最高权力,其中埃及总督托勒密率先挑战国规,其他有力大员也反叛,迫使帝国摄政佩尔狄卡斯身亡,并导致继业者战争爆发。托勒密的反叛导致帝国重新分割——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前320年)。经过继业者战争,塞琉古因协助行刺佩尔狄卡斯并获分得巴比伦尼亚行省,并从此开始他的势力。塞琉古在前305年自行称王,建立塞琉古帝国,称为塞琉古一世。又在巴比伦北部的底格里斯河建立另一首都塞琉西亚。他的统治范围除了巴比伦,还包括亚历山大帝国在东部庞大的一部分。塞琉古进至印度,并与旃陀罗笈多(又称月护王)达成协议,以他在东面的边界换取500头战象,这些战象后来在伊普苏斯战役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塞琉古帝国(二):历史2

    (3)伊普苏斯战役
    随着与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马其顿的卡山德在伊普苏斯战役(前301年)战胜了安提柯一世,塞琉古一世控制了东安那托利亚及西叙利亚。在西叙利亚,他在奥龙特斯河建立新城市,并以他父亲的名字安条克命名,后来此城变成塞琉古帝国新首都。在前281年塞琉古在库鲁佩迪安战役中打败了他从前的盟友利西马科斯后达至颠峰。塞琉古扩张版图至整个安那托利亚。人口在前280年达到1030万人。他甚至企图吞并利西马科斯在欧洲的疆土-包括色雷斯及他的故乡马其顿,但却在登陆欧洲时被托勒密?克劳诺斯刺杀。他的儿子及继承人安条克一世眼见无法得到其父未能征服的亚历山大帝国的欧洲部分,便只好离去,但他仍几乎拥有帝国在亚洲的整个庞大领土。而他的竞争对手有马其顿的安提柯二世和托勒密埃及的托勒密二世。
    (4)过度扩张的疆土
    然而,即使在塞琉古一世在世时,塞琉古帝国东面的领土已不易管治。前304年,塞琉古入侵印度北部(现代巴基斯坦旁遮普邦),与孔雀王朝的建国人旃陀罗笈多(又称月护王)对抗。据说旃陀罗笈多动员十万将领及九千头战象。两国君主最后签订和约,塞琉古交出印度河到现今阿富汗的疆土,以交换旃陀罗笈多不少于五百头的战象,这批战象在之后的伊普苏斯战役发挥显著的作用。两国的和平是配以“联姻”,意味着两个王族的联姻(可能是一个塞琉古王朝的公主许配给孔雀王室)或希腊人与印度人通婚。
    塞琉古曾任命麦加斯梯尼为驻旃陀罗笈多朝廷的大使,多次到访当时的国都华氏城(现今比哈尔邦首府巴特那)。麦加斯梯尼在其著述的《印度志》详细记叙了印度及旃陀罗笈多的统治。塞琉古及后再任命代马库斯为驻旃陀罗笈多的儿子宾头沙罗朝廷的大使。
    其他于塞琉古在世时失去的领土还有在伊朗高原东南的格德罗西亚(Gedrosia,即现今巴基斯坦西南的俾路支省),以及在格德罗西亚以北、印度河西岸的阿拉霍西亚。
    安条克一世(前281年-前261年在位)与安条克二世(前261年-前246年在位,安条克一世之子)皆面对来自西面的威胁,包括与托勒密二世的多次战争及小亚细亚凯尔特人的入侵,使他们不能专注于保持帝国东部团结一致。在安条克二世统治的尾段,巴克特里亚行省总督狄奥多特、帕提亚行省总督安德拉哥拉斯及卡帕多细亚地方大族阿里阿拉特等纷纷同时宣布独立。
    (5)巴克特里亚的分离
    约前245年,巴克特里亚行省总督狄奥多特宣布独立并建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王国充满希腊文化色彩,其统治至约前125年,直至来自于北疆以外的大月氏人的入侵为止。巴克特里亚德米特里一世曾于前180年前后攻入印度河流域,将喀布尔、犍陀罗和旁遮普等地纳入巴克特里亚王国疆土。
    (6)帕提亚的分离
    约前245年,帕提亚行省总督安德拉哥拉斯与巴克特里亚的狄奥多特同时宣布独立,但随即在前238年前后被游牧部落联盟大益的成员帕尼部落首领阿尔沙克一世所杀及接收帕提亚属地。阿尔沙克一世建立安息,成为及后强大的阿尔沙克王朝的奠基人。
    (7)战乱与中兴
    前246年,在安条克二世之子塞琉古二世登基之时,塞琉古帝国仿佛已到了最低潮。塞琉古二世在第三次叙利亚战争中给托勒密埃及的托勒密三世打败,之后又忙于应付他弟弟安条克?伊厄拉斯发动的内战。乘着塞琉古王朝注意力分散之利,巴克特里亚及帕提亚相继脱离帝国。帝国也因高卢人在加拉太建立了据点,加上半独立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脱离控制,而失去在小亚细亚的控制权。小亚细亚诸王国如比提尼亚(小亚细亚西北)、本都及卡帕多细亚也不再受帝国统治而独立。
    但塞琉古帝国在前223年安条克三世登基后出现中兴。虽然他在与埃及的第四次叙利亚战争未能成功,甚至导致他在拉菲亚战役(又名加萨战役)前217年中难堪地战败,安条克三世仍证明他是自塞琉古一世以来最伟大的塞琉古君主。继在拉菲亚战败后,安条克三世在东面领土大规模进军十多年,恢复了如安息和巴克特里亚等不受控制的诸国,使它们名义上从属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三世甚至仿如亚历山大一样远征印度并与当地印度王公幸军王会面。
    在前205年大军西还时,安条克三世接到托勒密四世的死讯时觉得情况有利他西征。
    安条克三世与马其顿腓力五世秘密订立契约瓜分埃及以外的托勒密属地,并在第五次叙利亚战争将托勒密五世的势力驱逐出柯里叙利亚(即现今黎巴嫩东面的贝卡谷地)。前198年的帕尼翁战役进一步肯定了托勒密属地归于塞琉古帝国所有。安条克三世至少恢复了帝国昔日的光辉。
    (8)罗马共和国的征伐及再次瓦解
    但安条克三世的光荣并不持久。随着昔日的盟友腓力五世在前197年败于古罗马,安条克三世认为是扩张至希腊的好机会。受到被放逐的迦太基将军汉尼拔的鼓励及与埃托利亚同盟结盟后,安条克三世入侵希腊。不幸地,这一决定却令他垮台。安条克在前191年的温泉关战役及前190年的马格尼西亚战役战败给罗马,在前188年被迫签下难堪的阿帕米亚和约,迫使他放弃在欧洲的所有领土、将托鲁斯山脉以北整个小亚细亚割让与帕加马及支付钜额赔偿金。安条克为筹措赔偿金而再次东征,在途中逝世,时为前187年。
    塞琉古四世在位期间(前187—前175年),主要是措筹偿还赔偿金,他后来被首相希流多路刺杀。安条克四世试图在与埃及的战争中重拾塞琉古帝国昔日的光辉,他将埃及军队击败,并兵临亚历山大,但他也被罗马大使盖乌斯?波皮利乌斯?拉埃纳斯迫令撤离。拉埃纳斯在安条克四世四周沙地上画一圆圈,并叫安条克在离开沙圈前决定是否撤出埃及。安条克选择了撤军。
    安条克四世的激进和早逝,加速塞琉古帝国进一步瓦解,原本在安条克四世后期东部地区仍然近乎无法控制,使安息逐步占领帝国东部。而安条克冒急的反犹太化的行动触发马加比革命,造成在犹太人的军事叛乱。前163年,安条克在一次出征安息时逝世。
    (9)日益腐败
    安条克四世死后,塞琉古帝国政局日趋不稳。频繁的内战令中央权力极度脆弱。前161年,塞琉古四世之子德米特里一世推翻安条克五世(安条克四世之子)。德米特里试图恢复塞琉古政权,尤其是在犹太,却于前150年被亚历山大?巴拉斯推翻。巴拉斯冒允是安条克四世之子,背后有托勒密埃及的支持。巴拉斯其后又于前145年被德米特里二世(德米特里一世之子)推翻。然而,德米特里二世却无法控制整个帝国。首先有巴拉斯的残余势力继续支持巴拉斯之子登位成为安条克六世,继而有将军狄奥多特?特里丰的篡位。
    与此同时,塞琉古的边疆控制权急速衰落。前143年,马加比革命使犹太人完全独立。安息势力亦同时不断扩张。在前139年,德米特里二世在一场与安息的战役中落败被俘。这时候,整个伊朗高原落入了安息的控制中。德米特里二世之弟安条克七世最终恢复短暂的统一,但却有一个与哥哥不一样的下场:他在前129年另一场与安息人的战役中被杀,塞琉古在巴比伦尼亚的管治终于崩溃。安条克七世死后,塞琉古的所有管辖亦随即瓦解,国内各方势力为争夺塞琉古剩余的权力几乎变成无休止的内战。
    (10)塞琉古帝国的崩溃
    塞琉古王朝的后期在前238年东部的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独立之后,东部被安息王朝所扰,西面又面临罗马的扩张,最终被罗马在前64年征服。
    2.历代统治者
    塞琉古一世(胜利者) (总督:前311年–前305年;国王:前305年–前281年)
    安条克一世(救主) (前294年起与父共治;单独统治:前281年–前261年)
    安条克二世(“神”) (前266年起与父共治;单独统治:前261年–前246年)
    塞琉古二世(凯旋者)(前246年–前225年)
    塞琉古三世(救主) (前225年–前223年)
    安条克三世(大帝) (前223年–前187年)
    塞琉古四世(笃爱父亲者) (前187年–前175年)
    安条克四世(神显者) (前175年–前164年)
    安条克五世(父贵者) (前164年–前162年)
    德米特里一世(救主) (前161年–前150年)
    亚历山大?巴拉斯(领主) (前154年–前145年)
    德米特里二世(胜利者)(前145年–前138年)
    安条克六世(神显者)(前145年–约前140年)
    狄奥多特?特里丰 (约前140年–前138年)
    安条克七世(施惠者) (前138年–前129年)
    德米特里二世(胜利者)(复位,前129年–前126年)
    亚历山大二世(“奴隶”)(前129年–前123年)
    克利奥帕特拉?特阿 (前126年–前123年)
    塞琉古五世(笃爱母亲者) (前126年/前125年)
    安条克八世(鹰钩鼻子)(前125年–前96年)
    安条克九世(敬神者)(前114年–前96年)
    塞琉古六世(神显的?胜利者)(前96年–前95年)
    安条克十世(笃爱父亲者)(前95年–前92年或前83年)
    德米特里三世(笃爱父亲者)(前95年–前87年)
    安条克十一世(神显者)(前95年–前92年)
    腓力一世(笃爱兄长者)(前95年–前84年或前83年)
    安条克十二世(酒神)(前87年–前84年)
    提格兰二世(大帝) (前83年–前69年) 亚美尼亚国王,征服了叙利亚
    安条克十三世 (前69年–前64年)
    腓力二世(亲罗马者)(前65年–前63年)
    塞琉古七世(笃爱母亲者)(前70年–约前60年)


    
    塞琉古帝国(三):塞琉古一世1

    3.塞琉古一世
    塞琉古一世(胜利者),或译为塞流息得一世、塞流卡斯一世(希腊语:Σ?λευκο? Νικ?τωρ,约前358年-前281年),他起初是亚历山大大帝的军官,亚历山大逝世后成为继业者之一,在继业者战争中塞琉古占领亚历山大帝国东部的领土,并自立为国王,建立塞琉古帝国,领土包含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小亚细亚一带。他所开创的国家从亚历山大帝国崩溃直到罗马并吞为止,共249年之久。塞琉古一世的称号Νικ?τωρ,即“胜利者”。
    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塞琉古于前320年被任命为巴比伦总督,之后另一位继业者安提柯迫使塞琉古逃离他的领地巴比伦,他只好寻求埃及总督托勒密帮助,并于前311年重返巴比伦。塞琉古在之后的几年内征服原先亚历山大帝国的东部行省份如波斯、米底亚等,并与新兴的印度孔雀王朝结盟。塞琉古于前305年正式使用国王头衔,定都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塞琉西亚,实际建立了独立的帝国。前301年,塞琉古一世联同利西马科斯在伊普苏斯战役打败安提柯一世,前281年又于库鲁佩迪安战役击败利西马科斯,正当准备入主马其顿时,塞琉古一世遭到托勒密?克劳诺斯刺杀。他的王位由其子安条克一世继承。
    塞琉古一世相当热衷于东方建立城市,并招纳许多马其顿和希腊人前来殖民,他所建立的城市以安条克和塞琉西亚最为知名。
    (1)出身
    塞琉古是上马其顿奥勒提斯的贵族安条克之子,古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Junianus Justinus)宣称安条克是马其顿腓力二世的将军,然而并没有其他任何史料支持这个论点,也没有其他资料说明安条克在腓力二世麾下做了什么,但塞琉古青少年时,他被挑选入国王的侍从中,这在当时是所有的高阶贵族男孩首先担任的职位,之后才会晋身为王国军队的军官。因此塞琉古的父亲必定有一定的地位,加上在腓力二世时,几乎所有贵族都要在军中服役,因此安条克很可能是腓力二世手下的军官。而塞琉古的母亲叫做劳迪丝,但除此之外对她一无所知。之后塞琉古建造许多城市并以他们父母的名字命名。
    就像是亚历山大大帝有许多传说般,也有一些传说有关塞琉古一世。传说在塞琉古出发跟随亚历山大帝远征波斯之时,他的母亲劳迪丝告诉他真正的父亲其实是太阳神阿波罗,梦中阿波罗给了劳迪丝一个刻着船锚图形的戒指,梦醒后也在床上找到的这个戒指。之后塞琉古诞生时,塞琉古也有一个船锚似的胎记,而且据说塞琉古的后代子孙也有这个胎记。这个故事实在太像亚历山大出生的传说,很可能是塞琉古一世捏造了这个故事,并用来宣传,来说服当时的人他是亚历山大真正的继业者。
    塞琉古何年出生不是很确定,查士丁说塞琉古在库鲁佩迪安战役时已经77岁了,故可推论塞琉古在前358年诞生。但阿庇安却说当时塞琉古是73岁,这样子塞琉古的出生年份就是前354年。然而该撒利亚的优西比乌提到那时塞琉古应是75岁,所以应该是前356年,但这跟亚历山大大帝同年出生,很可能是日后塞琉古用来表示自己是另一个亚历山大的宣传。
    约翰?马拉拉斯(John Malalas)说塞琉古一世有一个姊妹叫做狄迪墨娅,她分别有两个儿子称为尼卡诺尔和尼科美德。但约翰?马拉拉斯这些记载相当不可靠,很可能是杜撰的,狄迪墨娅这个名字很可能是以米利都附近的狄迪玛(Didyma)而来,当地有个很大的阿波罗神庙。塞琉古一世也被认为可能有一个叔叔托勒密,但非常不确定。
    塞琉古出生在欧洲的马其顿北部,如果以前358年为出生年份的话,在前一年潘诺尼亚人入侵这个区域,并遭到腓力二世击败,虽后几年内腓力二世降服潘诺尼亚人并把他们纳入马其顿统治之下,因此塞琉古的成长环境局势不是很稳定。
    (2)在亚历山大大帝麾下
    在前334年春天,塞琉古约是23岁的年轻人,他伴随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亚洲,并传说塞琉古在米利都得到将会成为“国王”的神谕。在前327年后段准备入侵印度时,塞琉古已经当上马其顿军队中近卫步兵(即皇家持盾卫队)的指挥官。当亚历山大准备要渡过希达斯皮斯河时(今杰赫勒姆河),与亚历山大本人搭同艘船的有塞琉古、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和佩尔狄卡斯。随后在与印度与印度波罗斯(Porus)的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中,塞琉古率领他所属的部队与其他步兵组成战线,一同对抗敌军的步兵和战象,然而没有记载塞琉古在战役中执行什么任务。塞琉古在远征中几乎没有独立率领分队作战,不像是亚历山大其它将军如克拉特鲁斯、赫费斯提翁、培松、列昂纳托斯等人经常率领分队作战,因为塞琉古所指挥的皇家持盾卫队是国王的步兵卫队,需要保卫国王平时和战时的安危。
    塞琉古在远征中尽职的表现,在前324年春天的苏萨集体婚礼中,亚历山大把巴克特利亚贵族斯皮塔米尼斯的女儿阿帕玛许配给塞琉古,同时亚历山大自己迎娶大流士三世的女儿斯妲特拉二世外,同时还娶了波斯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的小女儿帕瑞萨娣丝二世。塞琉古相当爱他的妻子,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当初大部分在苏萨婚礼中迎娶东方妻子的马其顿显贵纷纷抛弃她们,但塞琉古依旧与阿帕玛在一起。他们可能在结婚之后一或两年后生下长子安条克一世,之后还生了两个女儿分别叫做劳迪丝和阿帕玛。塞琉古和妻子阿帕玛关系相当良好,之后塞琉古登上国王后也没有再娶,直到晚年因政治需求才娶了第二任妻子斯特拉托妮可。
    据阿利安记载,当亚历山大大帝乘船遨游巴比伦附近的湖沼时,一阵疾风把他象征王权的头带吹走,头带因此被吹到岸上的芦苇上,这时传说是塞琉古跳下水把头带捡起,并担心把头带沾湿,就把它缠在自己头上自己游了回来,因此并有人说这象征亚历山大把帝国给了塞琉古。但这故事中关于拾起头带的人是谁众说纷纷,阿利安同时也叙说拾起头带的人应该只是个普通的水手。在亚历山大逝世前夕,亚历山大本人病状相当严重,甚至不太能说话了,塞琉古和其他伙友相当无助,甚至向塞拉皮斯神庙祈求,愿神能治疗亚历山大的病。
    (3)佩尔狄卡斯的副手
    亚历山大大帝在没有指定继承人的状况下,于前323年六月的巴比伦去世。他的将军佩尔狄卡斯成为帝国摄政,而亚历山大同父异母且心智上有残缺的哥哥阿里达乌斯继任国王,即腓力三世。不久亚历山大大帝的遗腹子在出生后同样也被拥立为国王,并继承他父亲的名字,是亚历山大四世。然而在巴比伦分封协议中,亚历山大的将军们对于这个庞大的马其顿帝国职位进行瓜分和分配,此时塞琉古的位阶还称不上军中一等大员,无法如同托勒密分到埃及、利西马科斯分到色雷斯、安提柯分到弗里吉亚和安提帕特分到马其顿等一般可拥有自己的领地统管一方,像塞琉古这种二等位阶只能从摄政佩尔狄卡斯下担当职位,听命于帝国摄政佩尔狄卡斯。塞琉古被佩尔狄卡斯授予辅政大臣(chiliarch),这职位是亚历山大所创,用来分担国王处理庞大帝国的一些事务,然而这职位掌管的权力很大,亚历山大病逝前夕是佩尔狄卡斯掌管。但佩尔狄卡斯已是摄政,是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便授予这职位给塞琉古。
    随者佩尔狄卡斯步步扩大他的权势,还企图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妹妹克丽奥佩脱拉结婚来稳固自身地位,各继业者对佩尔狄卡斯产生猜忌且内心各怀鬼胎。当佩尔狄卡斯命人把亚历山大的遗体运回马其顿皇家陵墓安葬的途中,托勒密把遗体夺去并运到埃及,佩尔狄卡斯立即率领军队对托勒密进行讨伐,因此第一次继业者战争爆发。当佩尔狄卡斯进军至尼罗河三角洲的支流时,接连渡河失利,加上托勒密策动佩尔狄卡斯军中的培松、安提贞尼斯等人刺杀佩尔狄卡斯,结束了战事,而科尔奈利乌斯?奈波斯(Cornelius Nepos)提到塞琉古可能也参予这次密谋。
    (4)成为巴比伦总督
    在佩尔狄卡斯死后,安提帕特为最有权势的人物,并成为帝国摄政。先前在第一次继业者之战中联合起来对抗佩尔狄卡斯的各将军们,再一次对马其顿帝国领土进行分配,即前320年的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而此时聚集在特里帕拉迪苏斯的士兵鼓噪起来,计划谋杀他们的长官安提帕特,而塞琉古和安提柯前去处理这次事件避免惨剧发生。在特里帕拉迪苏斯分封协议中,塞琉古因背离佩尔狄卡斯而得到了奖赏,可能在安提柯的提议下,塞琉古获得富饶的巴比伦尼亚总督职位,巴比伦尼亚是帝国最富有的行省之一,然而他的驻军实力相当微薄,很可能安提帕特把东方各行省的军力减弱些,以确保那里的单一总督实力无法超过其它人。另外同样在埃及背叛佩尔狄卡斯的安提贞尼斯也被任命为埃兰总督。
    先前在亚历山大大帝逝世时,佩拉的阿昌是巴比伦总督。在佩尔狄卡斯时期,佩尔狄卡斯可能怀疑阿昌与托勒密有所勾结,因此佩尔狄卡斯在远征托勒密时派遣多喀摩斯(Docimus)率领一小支部队接替阿昌的职位。阿昌与多喀摩斯随后发生战斗,最终以阿昌败亡作收。尽管塞琉古在佩尔狄卡斯死后获得巴比伦尼亚总督的职称,但这只不过是名义上,而非实质上的总督。多喀摩斯不太可能轻易交出领地,虽然没有西方史料记载这个始末,但据《巴比伦编年史》透露在前320年10或11月间,在巴比伦城内或附近有一些重要建筑物被焚毁,而特里帕拉迪苏斯会议结束在前320年的夏天,很可能塞琉古之后率军来夺取他的领地,然而最终多喀摩斯可能逃走了,因为他在之后还于历史中出现。
    不久之后,帝国于前318年再度陷入动荡。在帝国东部野心勃勃的米底亚总督培松进攻邻近帕提亚行省,并杀了当地总督腓力,并任命培松的兄弟欧德摩斯为帕提亚新总督,这举造成其他帝国东方总督准备联合起来对附培松。而帝国西部安提柯和欧迈尼斯之间的战争执续进行,欧迈尼斯是先前属于佩尔狄卡斯阵营,在佩尔狄卡斯去世后,许多佩尔狄卡斯的部下都纷纷加入欧迈尼斯,包含先前的巴比伦总督多喀摩斯,而安提柯受命负责消灭这些余党。另一方面,目前塞琉古面临的困难是巴比伦尼亚当地问题,当地住民曾经在阿昌与多喀摩斯战争期间多支持多喀摩斯,对现在新任总督塞琉古忠诚不足,加上当地祭司拥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巴比伦又有不少的马其顿和希腊老兵,他们都曾经是亚历山大的军队,这时候这些老兵都相当自大且不驯,因此塞琉古必须花一些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像是用金钱和礼物来对祭司们示好等等。


    
    塞琉古帝国(四):塞琉古一世2

    (5)第二次继业者战争
    在前319年帝国摄政安提帕特去世后,米底亚总督培松开始扩大他的势力,培松可能组建一支超过20,000名的大军,并夺取了帕提亚行省。东部的总督们在波斯总督朴塞斯塔斯领导下聚集起来,率领军队朝培松进攻。并在帕提亚击败培松军,迫使培松退回米底亚,然反培松联合军并没有继续追击,而是返回苏锡安那(Susiana)。
    此时在帝国西部安提柯和欧迈尼斯之间的战场逐渐往东部转移,当欧迈尼斯和他的军队到达奇里乞亚后,苏萨总督兼任银盾兵统帅安提贞尼斯奉新任帝国摄政波利伯孔之命加入欧迈尼斯军,并在安提柯到达前往帝国东部撤退。塞琉古对目前的情势很难抉择,欧迈尼斯军此时于巴比伦北方往东撤离,安提柯率领相当庞大的军队在后追赶,而遭受重击的培松在米底亚,反培松联合军停留在东方的苏锡安那(埃兰)。
    最后塞琉古决定在站在安提柯方,前318年秋季或冬季失去大部分军队的培松来到巴比伦,但塞琉古手头上的部队也不多,前318年欧迈尼斯决定入侵塞琉古的领地前往苏萨与反培松联合军会合,在那里东部行省的总督们已经承认皇家的命令,决定与反叛的安提柯开战。当欧迈尼斯率领他的军队进军距巴比伦城300斯泰德(约5700米)远的地点,企图在那里渡过底格里斯河。塞琉古也展开反制来阻止欧迈尼斯军,他派遣两艘三列桨座战船和一些小船去防御河道,并向安提柯通报尽速来援,因为塞琉古军力不够的关系,这些措施没什么效果。塞琉古甚至还掘开底格里斯河的堤防,但洪水也无法困住欧迈尼斯军。
    在前317年春天,安提柯与塞琉古、培松会合后,继续进军至苏锡安那的苏萨。安提柯在苏锡安那遭到一些损失,他被迫朝米底亚进军以利修整。安提柯留下塞琉古和一小支部队于苏萨,除了夺下当地未投降的敌军要塞外,还要防卫欧迈尼斯军再度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安提柯便暂时离开去过冬了。这时也在过冬的欧迈尼斯和他的盟友们之间发生嫌隙,因此阿拉霍西亚总督西比尔提亚斯(Sibyrtius)被迫逃离欧迈尼斯军回到自己的领地。紧接着来年,安提柯和欧迈尼斯两军开始继续战事,并发生了两场未决定胜负的战役,即帕莱塔西奈战役和伽比埃奈战役,战后欧迈尼斯因银盾兵倒戈而落入安提柯手中,随后被处死,结束了第二次继业者战争。
    (6)逃往埃及
    在结束战争后的前317年冬季安提柯军停留在米底过冬,而培松在战争胜利后夺回自己的领地米底。此刻培松对于权位的欲望再度诱发他策动密谋,他试图鼓动一部分的安提柯的军队叛变并加入他这一方。但这阴谋被安提柯所查觉并处死了培松。随后安提柯朝波斯波利斯进军,并把波斯总督朴塞斯塔斯处死,因为朴塞斯塔斯在波斯当地太有权势,很可能日后会成为安提柯的潜在敌人。之后安提柯回到了塞琉古所在的巴比伦,塞琉古起初对于安提柯的到来热情接待,但两者的关系很快降至冰点,因为塞琉古在未问过安提柯的许可下就处罚了安提柯的军官,安提柯对此相当气愤并要求塞琉古向他贡献行省的收入,但遭到明确拒绝。之后塞琉古担忧安提柯会对自身不利,连忙带着50个亲近的侍从逃往埃及。传说当时迦勒底人的占星家向安提柯预言,说塞琉古将会成为亚洲的主宰,并且会杀掉安提柯,安提柯听到这消息立即派兵士前去追赶塞琉古。塞琉古先逃离美索不达米亚后,接着转往叙利亚方向。而安提柯后来把新任美索不达米亚总督布利托(Blitor)处决,因为他曾帮助塞琉古逃亡。
    (7)托勒密的舰队司令
    在逃到托勒密的埃及后,塞琉古派他的朋友前往希腊卡山德和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控诉安提柯的行为,加上现在安提柯无可质疑地控制着帝国在亚洲的领土,是最为强大的继业者,他的实力实在过于壮大,其它的继业者再也无法对安提柯进行容忍。因此卡山德、利西马科斯、托勒密联合起来,要求安提柯归还塞琉古的巴比伦领地,但遭到安提柯拒绝,战争因此爆发。安提柯开始前往叙利亚,前315年春天首先把矛头对准托勒密,并对泰尔的托勒密驻军展开包围。
    在这次战争中安提柯与海军强国罗德岛结盟,罗德岛位于东地中海到爱琴海关键战略位置上,它的海军存在让反安提柯联合军无法有效利用军力。有鉴于罗德岛舰队的威胁,托勒密派遣塞琉古率领一支百艘船只的舰队驶往爱琴海,然而这支舰队相对于罗德岛舰队实在大过微弱,但已经可以支援托勒密的盟友卡里亚总督阿桑德。为了展现舰队的实力,塞琉古入侵了埃利色雷(Erythrai),但安提柯的侄子,另一个托勒密率军前来攻击塞琉古,塞琉古的舰队不得不撤退。而在埃及的托勒密想趁著安提柯在围攻泰尔旷日废时下,先行进攻塞浦路斯,于是派遣他的兄弟墨涅拉俄斯与雅典的密尔米顿领着10,000雇佣军进前去与塞琉古的舰队会合,墨涅拉俄斯和塞琉古接着向岛上的基提翁(Kition)展开围城,最终墨涅拉俄斯军掌控了塞浦路斯。
    安提柯在攻陷泰尔城后,把新建的船舰和俘虏的泰尔海军编成一支舰队送往爱琴海支援,并亲自带领陆上部队前往小亚细亚攻击阿桑德,留下儿子德米特里留守叙利亚。前312年,埃及的托勒密率领一支大军企图入侵防备虚弱的叙利亚,在加萨战役击败德米特里,这场战役塞琉古可能也有参战。而安提柯先前任命的巴比伦总督培松在这场战役阵亡,这让塞琉古有机会趁著在巴比伦局势不稳定下重新夺回他的领地,并认为当地民心会向着他这边。
    在加萨战役后德米特里退回的黎波里,而托勒密军前进至西顿。托勒密给塞琉古800名步兵和200名骑兵,加上先前塞琉古从巴比伦一起逃出来的50多名侍从和朋友,准备返回巴比伦。在回巴比伦的路上,塞琉古沿路收编驻军,当到达巴比伦城时他已拥有3,000名士兵,城内的居民纷纷前来迎接并表示愿意效忠于他,连巴比伦一部分守军也加入塞琉古的军队。而前总督培松所留守的指挥官狄菲鲁斯(Diphilus),率领效忠安提柯的军队退守到内城要塞据守,然而塞琉古很快就攻陷这座要塞,占领了全城。最初有些塞琉古的朋友因来不及逃离巴比伦,而被捕入狱,现在也被释放出来。返回巴比伦这一年,前311年,之后的塞琉古王室认为是建立塞琉古帝国的标志,并以这一年作为塞琉古纪年的开端。
    (8)征服东方各行省
    得知塞琉古返回巴比伦后,安提柯方负责统管所有东部行省的米底亚总督尼卡诺尔,与阿利亚总督厄瓦戈拉斯(Euagoras)于同年的九月率领17,000名士兵前来对付塞琉古。而此时塞琉古仅有不到4,000名兵力,很明显塞琉古军数量太少而无法在正规战对抗。于是塞琉古决定在底格里斯河边附近的沼泽地埋伏,当尼卡诺尔和厄瓦戈拉斯率军驻扎附近且毫无防备之时,塞琉古趁机发动夜袭,尼卡诺尔和厄瓦戈拉斯的讨伐军顿时大乱。厄瓦戈拉斯在夜袭发动不久就在战场上丧命,尼卡诺尔和少许人马被迫与大队分离,厄瓦戈拉斯阵亡的消息蔓延整个讨伐军中,大批讨伐军士兵们因此倒戈加入塞琉古军,让塞琉古几乎收编了整个讨伐军,在这种情况下尼卡诺尔带着少许人马逃离战场,并写信向安提柯求救。
    虽然塞琉古目前约有20,000名士兵,但仍不够抵抗安提柯的主力大军,也无法确保安提柯何时将会对他展开反击。另一方面,因为这场战役关系东部至少两个行省陷入无总督的状态,其中刚收编的士兵中大多数是来自这些行省,尤其原来在厄瓦戈拉斯军中的士兵许多是波斯裔的,或许军中还有一些是原来在欧迈尼斯帐下,他们都很有理由厌恶安提柯,塞琉古决定要好好利用这些处境。
    塞琉古留下一部分守军后,开始向东部行省进军。自从塞琉古在夺回巴比伦尼亚后,他的政策越来越趋向侵略性。在击败尼卡诺尔的军队后,几乎东方已经没有塞琉古的敌手了,塞琉古在短短的时间内卷袭了米底亚和苏锡安那,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记载塞琉古征服邻近的地区,可能包含波斯、阿利亚或帕提亚。塞琉古并没有继续进军至巴克特利亚和粟特,因为巴克特利亚总督斯塔桑诺(Stasanor)在这场战争中始终保持中立。不太清楚塞琉古如何安排和管理刚征服的地区,法律上这应该是帝国摄政波利伯孔的权限,但现在摄政只是的头衔而已。在短短半年间,塞琉古已经几乎拥有亚细亚的大部分的领土,并接受了“Νικ?τωρ”即“胜利者”的尊号。他写信给托勒密和他的其他朋友,告诉他们现在他已经无愧于神谕中所获得的国王称号了。
    另外塞琉古让一些故事在他掌控的行省中和士兵中散布,来博取他们对自己的尊崇和忠诚,其中记载塞琉古透露他在梦中看见亚历山大三世站在自己身边。这个故事很像欧迈尼斯拿来博取银盾兵效忠的手法。加上塞琉古是个马其顿人,相当容易就能得到军中马其顿士兵的效忠,这一成果是希腊人的欧迈尼斯无法轻易达到的。另外在之后的伊普苏斯战役中,传说塞琉古所在的同盟军因为决定以亚历山大为战前的口号,让安提柯一世的儿子德米特里一世在梦中遭到亚历山大背弃,而失去这场战役。
    (9)安提柯的对应
    听闻塞琉古反攻巴比伦的消息,安提柯派遣他的儿子德米特里带着15,000名步兵和4,000名骑兵前去对付。安提柯此时可能认为塞琉古仅占有巴比伦尼亚一行省而已,或者尼卡诺尔的求救信没告诉他塞琉古的部队至少有20,000名,似乎各势力都不太清楚尼卡诺尔在底格里斯河畔的败战详况,安提柯也不知道塞琉古征服了大部分的东部行省,或许安提柯不太关注帝国东部战况。
    当德米特里率军进入巴比伦尼亚,塞琉古此时还在东方征途中,并让帕特罗克勒斯(Patrocles)留守巴比伦城。巴比伦城附近的地形相当复杂,颇适合防守,有城市、河道、沼泽、人工湖和连通到底格里斯河的运河,另外巴比伦城位于幼发拉底河畔,幼发拉底河从城中贯穿流过,分成两个城区,各个城区中央都有一座坚固的要塞,在这两个要塞都有塞琉古的驻军。此时大多数的市民都疏散到各地,甚至疏散到苏萨去。前310年春季,德米特里进入巴比伦城后,开始对城内的要塞进行围攻,其中一个内城要塞落入德米特里的手中,但另一个却没那么好攻陷。无可奈何下德米特里留下5,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继续围攻另一个要塞,自己返回叙利亚,对于德米特里撤军的原因不太清楚,可能安提柯有给德米特里一个时间期限,期限到了德米特里必须返回,或是很可能要去救援哈利卡那索斯。对于德米特里留下的部队古代没有记载他们有何结果,可能持续与塞琉古军争夺巴比伦城,也可能被赶出这个城市。


    
    塞琉古帝国(五):塞琉古一世3

    (10)巴比伦战争
    早在前311年,安提柯就分别与卡山德、托勒密、利西马科斯签署和约,结束了第三次继业者之战,虽然之后断断续续与托勒密在爱琴海周围有些冲突,但安提柯可以把精力好好对付塞琉古。前310年秋季,安提柯率军进入巴比伦尼亚。安提柯拥有的全部军力大概有80,000人,就算他把半数都留在西部来防止其他继业者入侵的话,这次安提柯的大军也有40,000人,远远超过塞琉古的兵力。为了弥补数量上的劣势,塞琉古可能与附近当地一些怨恨安提柯的部族合作,那些部族在安提柯与欧迈尼斯战争期间遭到安提柯掠夺,另外塞琉古也可能受降了一些之前德米特里留下的部队,总之当安提柯入侵巴比伦尼亚时,塞琉古的军队明显多了许多。对安提柯而言,巴比伦的人民对自己相当有敌意,他需要分散一些部队稳定占领地,相对塞琉古就不需要在其他地方驻扎太多军队。
    对于塞琉古和安提柯的作战过程不太清楚,仅能从解读《巴比伦编年史》这份楔形文字泥板的断片残语,来获得一些初步资讯。然而这份泥板有关前310年的记录毁损相当严重,难以辨认,很有可能安提柯占领巴比伦城一段时间,但不太确定。前309年的泥板记录中,安提柯可能被逐出巴比伦,并对巴比伦邻近地区进行掠夺。差不多同时,埃及的托勒密也对安提柯的奇里乞亚发动突袭,打乱了安提柯的布局。
    对于最终塞琉古如何在决定性战役击败安提柯的情形也不了解,这场战役仅在波利艾努斯(Polyaenus)的《战争中的诡计》(Stratagems in War)提起,
    “ 在塞琉古和安提柯两军对决的战役中,直到天逐渐黑了也还没分出胜负,对双方而言最好明日在来继续作战。但安提柯的士兵们晚上卸下盔甲休息,反观塞琉古命令士兵们在吃饭时也身着铠甲,并维持战斗序列入眠。在第二天才破晓,塞琉古军就立即向安提柯军进攻,安提柯的士兵还尚未武装准备好,在完全混乱下很快遭到击败,把胜利拱手交给对方。 ”
    然而对于这些记载的正确性有些疑虑,毕竟安提柯算是沙场老将,不至于会没有任何警备。最后巴比伦战争战争以塞琉古胜利坐收,安提柯遭到逐出。战后双方开始沿着边界建造要塞,安提柯沿着拜利赫河(Balikh)建造一系列的要塞,而塞琉古也造了一些要塞,其中包含杜拉-欧罗普斯〔Dura Europos〕和尼西比斯(Nisibis)。
    巴比伦战争发生于前311年–前309年,为继业者之间的安提柯和塞琉古因争夺巴比伦和附近地区,所爆发的一场战争,最后战争以塞琉古夺回巴比伦尼亚,并且获得帝国大部分的东部领土作收。这场战争的结果让重建亚历山大帝国可能性大为降低,而之后的伊普苏斯战役的结果注定帝国崩解。
    在亚历山大大帝于前323年逝世,他所建立的帝国逐渐分崩离析。之后,在第一次继业者之战中维护帝国统一的军官们遭到击败,而在第二次继业者之战结束后,掌控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的安提柯消灭了欧迈尼斯势力,更谋杀了米底总督培松,安提柯无可质疑地控制着帝国在亚洲的领土。前315年,巴比伦尼亚的总督塞琉古担心安提柯会对自己不利,仓皇逃到埃及投奔托勒密,安提柯随即任命印度健驮逻总督培松为新任巴比伦尼亚总督。
    因为安提柯势力大为扩张,这使得其他继业者们开始防备安提柯并站在同一阵线上。前314年,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及卡山德联合起来,并向安提柯要求恢复塞琉古在巴比伦尼亚的领地,并割让土地给其他继业者。安提柯对于这份最后通牒不予理会,爆发第三次继业者之战。托勒密开始派军侵略安提柯在叙利亚的领地,由托勒密和塞琉古指挥的军队在加萨战役成功击败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新任巴比伦尼亚总督培松也在这场战役中阵亡。考虑到巴比伦尼亚局势因为培松阵亡而可能陷入混乱,塞琉古带着托勒密给予的800名步兵、200名骑兵以及50名一起逃离巴比伦的属下,企图回到巴比伦收复他的领地,并认为当地的民心是倾向自己这边的。
    塞琉古先抵达卡莱,在那里收编一部分的马其顿驻军后继续朝巴比伦进军,塞琉古并在前311年5月下旬左右抵达巴比伦,城内的居民纷纷前来迎接并表示愿意效忠于他,连一部分守军也加入塞琉古的军队。然而还有一部分的守军依旧效忠安提柯,并退守到内城要塞据守,对此塞琉古在幼发拉底河上游建造一个人工水坝,在当年八月时掘开水提,引发洪水来冲毁要塞的城墙,攻陷这座要塞。
    安提柯的米底总督尼卡诺尔和阿利亚总督厄瓦戈拉斯(Euagoras)得知塞琉古夺下巴比伦,于同年的九月率领10,000名步兵、7,000名骑兵前来对付塞琉古。而此时塞琉古仅有3,000名步兵、400名骑兵,于是塞琉古决定暗渡底格里斯河,在河边附近的沼泽地埋伏,当尼卡诺尔和厄瓦戈拉斯率军驻扎附近且毫无防备之时,塞琉古趁机发动夜袭,尼卡诺尔和厄瓦戈拉斯军顿时大乱。在夜袭中,厄瓦戈拉斯军中的波斯裔士兵由于对安提柯种种行为不满,纷纷倒戈加入塞琉古军,在这种情况下尼卡诺尔带着少许人马逃离战场,塞琉古获得胜利。
    接着,塞琉古在毫无阻碍下朝札格罗斯山脉进军,接连占领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和埃兰首府苏萨,掌控今日的伊拉克南部和大部分伊朗这块地区。
    此时安提柯成功抵挡住其他继业者的攻势,并且分别让与托勒密和卡山德陷入苦战。同年秋季,安提柯分别与其他继业者签订和约,结束第三次继业者之战,但唯独 塞琉古未能与安提柯停战。安提柯派遣其子德米特里去收复东方的失土,当德米特里于同年冬季到达巴比伦,而这时塞琉古仍率军在埃兰作战,德米特里很快就攻下巴比伦城内两个要塞的其中一个,但德米特里之后被安提柯命令返回叙利亚,德米特里只得留下5,000名步兵和1,000名骑兵继续围攻另一个要塞。塞琉古回军后,在巴比伦组织游击战进行骚扰,使安提柯军未能占据全巴比伦城。
    前310年秋季,安提柯亲自率领大军进入巴比伦支援,并在这座大城内继续与塞琉古军打巷战,这场城市争夺战持续将近一年之久,但安提柯仍无法占领全城,最后安提柯在前309年三月被逐出巴比伦城。前309年夏季,安提柯开始对巴比伦邻近地区进行惩罚性的扫荡,而塞琉古依旧使用游击战术来对付安提柯,整个巴比伦城区和邻近地区造成极大破坏,使当地的物价节节升高。
    最后双方在巴比伦西北方展开决战,塞琉古命令士兵提前在半夜用早饭,趁著黎明之际攻击尚未用餐且无防备的安提柯大军,塞琉古因而获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安提柯被迫撤回叙利亚,结束巴比伦战争。
    战后双方可能有签订和约。塞琉古开始进军东方直到印度河谷,在那里与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交战,最后双方签订和约,塞琉古承认旃陀罗笈多对旁遮普的统治,以换取500头印度战象。塞琉古在增加巴克特利亚等东部省份后,成为当代鼎足而立的继业者之一,而安提贡努斯则必须继续留在西方,应付来自托勒密和希腊其他势力的威胁。在巴比伦战争结束后,重建亚历山大帝国已经不太可能了,在第四次继业者之战的伊普苏斯战役后确认了这个事实。
    (11)塞琉西亚
    塞琉西亚,位于今日的伊拉克。
    大约在前305年或在前307年,塞琉古在底格里斯河畔建造一座城市,并命名为塞琉西亚,如同当时其它继业者卡山德、利西马科斯、安提柯一般,都以自己的名字为新城市命名。塞琉古准备将塞琉西亚作为以后的统治中心,同时也把巴比伦的铸币厂搬移到新城市,巴比伦城的重要性逐渐递减,并落于塞琉西亚之下。而在塞琉古的儿子安条克一世期间,在前275年时把巴比伦城的全部人口移到这座希腊化都市。在希腊化时代,塞琉西亚一直是当地重要的政治、贸易、文化中心,是当时世界级大城市之一,只有罗马、亚历山大和安条克可以相提并论。这座城市一直到165年才被罗马军队摧毁。
    流传一个关于塞琉古建造这座城市的故事,传说当时塞琉古问巴比伦的祭司哪一天是新城市动工的良辰吉时,巴比伦的祭司虽然知道哪一天动工较合适,但却给了一个错误的日期,并期盼新城市建造失败。当吉日到来那天,塞琉古的士兵们却自发地开始建造新城市,之后塞琉古审问巴比伦的祭司这件事,他们才供认一切。
    (12)正式称王
    原先卡山德先前谋害了国王腓力三世及其王后欧律狄刻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母亲奥林匹亚丝,之后更秘密杀了年轻的国王亚历山大四世,至此阿吉德王朝灭绝。前306年,亚历山大大帝的儿子亚历山大四世的死讯被公布出来。同年,因为萨拉米斯战役大胜的关系,安提柯一世与其子德米特里一世开始使用头衔巴西勒斯(basileus),即国王。很快的其它继业者托勒密一世、利西马科斯,也开始为自己冠上巴西勒斯以示对抗。同样的塞琉古也使用这头衔,正式建立塞琉古帝国。另外塞琉古也受东方总督们所支持,他们需要塞琉古的帮助来抗衡北方游牧民族和印度孔雀王朝,另外拥有波斯裔王后阿帕玛也帮助塞琉古提高人民对他声望。


    
    塞琉古帝国(六):塞琉古一世4

    (13)和印度的旃陀罗笈多作战
    之后,塞琉古一世再一次把注意力集中到东方。前305年,塞琉古征服了巴克特利亚,让边界与印度相接。接着塞琉古进入印度河流域与新兴的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发生战争,古罗马阿庇安记载:
    “ 他(塞琉古一世)拥有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部分卡帕多细亚、波西斯、巴克特利亚、阿拉伯、塔包利亚、粟特、阿拉霍西亚、希尔卡尼亚和亚历山大大帝所降服的其他邻近民族,甚至最远到印度河一带,如此一来他的帝国领土是亚历山大以后亚洲最为广大的,从弗里吉亚到印度的全部地区都属于塞琉古。他横越印度河与印度人的国王旃陀罗笈多交战,旃陀罗笈多就居于河的对岸。最终双方认可了对方的势力范围,并缔结联姻。 ”
    ——?阿庇安, 叙利亚战争史 55

    对于塞琉古一世这次在印度的活动很少有史料提起。当时旃陀罗笈多?孔雀建立印度孔雀王朝,并占领印度河河谷和亚历山大大帝在最东方的其它地区,于是塞琉古一世开始展开远征与旃陀罗笈多开战,塞琉古渡过的印度河很可能就是杰赫勒姆河。对于双方的战斗过程没有史料详细说明,可能旃陀罗笈多在战场上击败了塞琉古,然而许多现代历史学者也注意到塞琉古帝国军费拮据,很可能因此让塞琉古的作战目标未达成。双方最后在前303年签署和约,和约中塞琉古把大片土地割给孔雀王朝来交换500头战象,根据斯特拉波记载:
    “ 印度人占据那些沿着印度河的周围国度,而那些地方先前是属于波斯帝国的,之后亚历山大大帝从雅利安人手上夺来,并建立许多希腊殖民城市。但塞琉古一世把那些领土割给旃陀罗笈多?孔雀和联姻来换取500头战象。 ”
    ——?斯特拉波 15.2.1(9)
    这些战象在日后塞琉古的战场都起很大的作用(例如伊普苏斯战役),然而在20年后仅剩一头战象存活,很可能旃陀罗笈多给塞琉古的战象都是较年长的。
    (14)割让东部行省和联姻
    今日认为塞琉古所割让的东方领土包含阿拉霍西亚、帕洛帕米萨达、甚至可能连阿利亚也在内。罗马老普林尼提到有一些作家认为古代记载是过分夸大了塞琉古所割的土地,这主要是当时地理上对于“印度”定义不太一致所造成。然而阿利安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麦加斯梯尼(Megasthenes)曾住过阿拉霍西亚总督西比尔提亚斯官邸,并与旃陀罗笈多见过面。并有一说当时阿拉霍西亚还是属于塞琉古帝国统治。但现代学者认为塞琉古所割让的土地差不多是今日的阿富汗、印度河以西的部分伊朗,考古学上的证据也支持这个论点,并直接显示孔雀王朝在这些地区都有相当的影响力,如阿育王敕令的铭文就远至阿富汗南部的坎大哈。
    塞琉古帝国和孔雀王朝最后可能双方联姻,可能是旃陀罗笈多本人或是他儿子娶了塞琉古一世的女儿,可能透过希腊人和印度人的联姻来认可对方的地位。另外除了联姻认可或缔结同盟外,塞琉古一世还派遣大使麦加斯梯尼驻于孔雀王朝在华氏城的宫廷,麦加斯梯尼也曾写过有关印度旅程的著作,但大部分遗失了[51]。罗马老普林尼认为,透过塞琉古帝国在印度的许多使节,希腊人因此获得许多有关北印度的知识。
    这两国的统治者似乎都相当遵守这个条约,古典文献中记录在签订条约后,旃陀罗笈多送了许多各式的礼物给塞琉古一世,其中包含春药。
    塞琉古一世在印度期间很明显曾铸过钱币,有数种刻着他名字的钱币是符合印度人的本位,并在印度铸成。这些钱币上刻着巴西勒斯,即国王之意,暗示它们是在前306年塞琉古称王后才制成。还有一些塞琉古的钱币中显示塞琉古一世和他的儿子安条克一世都是国王,可推论至少是前293年以后铸造的。而在之后没有塞琉古帝国的钱币在印度铸造,可再一次确认这些领土都割给孔雀王朝了。另外,塞琉古可能在波斯湾和印度洋都建立海军。
    (15)伊普苏斯战役
    前301年,塞琉古一世介入第四次继业者之战,并加入反安提柯联军。与安提柯一世最终战役中,证明塞琉古一世从旃陀罗笈多取来的那些战象相当有用,在伊普苏斯战役中卡山德、利西马科斯和塞琉古联军成功击败了安提柯,安提柯在战役中阵亡,其子德米特里一世遁走。战役结束后,叙利亚被划入塞琉古的管辖,虽然在当时叙利亚泛指托鲁斯山脉到西奈这片区域,但托勒密一世已经占据了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等地。
    在前299年时,为了因应托勒密和利西马科斯的联姻,塞琉古一世与希腊的德米特里一世结为盟友,并娶德米特里的女儿斯特拉托妮可作为第二任王后,斯特拉托妮可后来生下一个女儿,并以她的母亲菲拉的名字,同样命名为菲拉。
    然而,塞琉古目前的实力无法进一步往西部来扩大疆土,主要原因是他手下的马其顿裔、希腊裔士兵数量不足,在伊普苏斯战役中塞琉古的步兵还少于利西马科斯所拥有的,而塞琉古军队的战力主要是靠战象和传统的波斯骑兵。为了要扩大的他的军队兵源,塞琉古用许多优惠政策吸引希腊本土人民迁移过来,并在境内建造许多殖民城市,如塞琉西亚?佩里亚、叙利亚的劳迪基亚、奥龙特斯河畔安条克和奥龙特斯河畔阿帕米亚等等。其中奥龙特斯河畔安条克日后成为帝国主要的政府所在地,而塞琉西亚?佩里亚则为重要的地中海海军基地和进入美索不达米的的门户。另外塞琉古还建造许多小型的城市。
    有一段对塞琉古的评语:“没有哪一位希腊王公比塞琉古一世更热衷于建立城市。他建造了9座塞琉西亚,16座安条克,和6座劳迪基亚。”
    (16)击败德米特里一世
    塞琉古和德米特里的同盟关系仅维持到前294年,起因塞琉古意图并吞德米特里治下的奇里乞亚,之后德米特里似乎放弃在亚洲的领地并转战希腊本土,成功控制雅典在内的好几个希腊城邦,日后还入主马其顿。
    前293年,塞琉古的儿子安条克一世得了相思病并且病得相当严重,暗恋的对象竟是塞琉古的王后斯特拉托妮可,得知儿子的状况后,塞琉古让斯特拉托妮可和安条克成婚。同时塞琉古指定安条克为共同执政者,并且宣布安条克为帝国东部的国王,这显示庞大的塞琉古帝国可能拥有双政府。
    在马其顿的德米特里一世击败伊庇鲁斯的皮洛士之后,开始大规模扩军和兴建庞大舰队准备入侵亚洲,德米特里一世庞大的野心让塞琉古、托勒密、利西马科斯忐忑不安。他们立刻再度联盟对抗德米特里,并趁者德米特里尚未完成他的扩军计划,伙同皮洛士入侵马其顿。而此时德米特里军中发生哗变,德米特里被迫退出马其顿返回希腊,他在希腊决定孤注一掷入侵小亚细亚,德米特里一路攻破利西马科斯的城市,还甩掉在后面的追兵,往亚美尼亚前进。
    因为利西马科斯之子阿加托克利斯率军断绝德米特里的粮食来源,德米特里军因此陷入困境,加上军中饥饿和瘟疫盛行,德米特里被迫让残军转进塞琉古的奇里乞亚。起初德米特里还想向塞琉古乞和,但塞琉古的幕僚帕特罗克勒斯认为放任德米特里军进入奇里乞亚实在是太危险了,塞琉古因此否决了提议。德米特里被迫退到卡帕多细亚过冬,塞琉古在这段期间封锁所有道隘,德米特里在缺乏物资补给的绝境下开始做最后挣扎,全力向塞琉古进攻。德米特里接连与塞琉古军队作战都获得胜利,让塞琉古回避与德米特里展开正面会战,然而德米特里军队逃兵日益严重。最后在前285年德米特里只得遁入山中,终向塞琉古投降。德米特里就在软禁三年后,于前283年过世。
    (17)掌控小亚细亚
    在德米特里遭到击败后,反德米特里同盟旋即解散。利西马科斯这时统治马其顿、色雷斯和小亚细亚西部,但他的家庭存在一些纠纷。前284年,利西马科斯处死了他的继业人阿加托克利斯,王国陷入动荡。阿加托克利斯的遗孀吕珊德拉等人前往巴比伦投靠塞琉古一世,塞琉古认为这是个击败亚洲最后一个敌手利西马科斯的好机会,并在前来宫廷避难的托勒密?克劳诺斯怂恿下,向利西马科斯宣战,并入侵利西马科斯的小亚细亚领土。塞琉古一世此时已经高龄七十多岁了,前281年的吕底亚附近,利西马科斯和塞琉古一世这两个亚历山大硕果仅存的继业者在库鲁佩迪安战役决战。这场战役史料记载不多,仅知道这两个年迈的国王曾互相单打独斗。根据赫拉克利亚的门农(Memnon of Heraclea)描述,利西马科斯最终被一个标枪射中而阵亡。这场战役以塞琉古获得胜利结束。
    在利西马科斯战死后,塞琉古一世试图处理小亚细亚各城邦和地方部族,小亚细亚当地有着不同的民族和政权,其中有希腊城邦、波斯贵族所统治的领地和各本地住民。塞琉古一世送给各城邦的少量书信目前还有保存着,透露当时各城邦派出大使觐见新统治者。这段期间塞琉古一世试图击败卡帕多细亚当地的统治者,但没有成功。另外原本是利西马科斯的军官菲莱泰罗斯掌控了帕加马。
    塞琉古一世相当受到欢迎,在利姆诺斯岛的人民视塞琉古一世为解放者,甚至还建造一个圣殿来荣耀他。这时候塞琉古一世获得另一个头衔Σωτηρ,即“救主”。另外塞琉古一世还在小亚细亚继续建造许多都市,有些以他的名字命名。当塞琉古开始朝欧洲进军时,塞琉古帝国在小亚细亚的统治基础都尚未成稳固。
    (18)刺杀
    除了埃及和准备要接收的马其顿和色雷斯,现在塞琉古一世已经拥有亚历山大所征服的大部分地区。塞琉古留下长子安条克管理亚洲的领土,并准备担任马其顿国王来度过为剩不多的晚年时光。前281年七月,当他横越达达尼尔海峡,来到盖利博卢半岛的利西马其亚附近,却遭到托勒密?克劳诺斯的刺杀,结束他辉煌的一生。
    在塞琉古一世逝世后,安条克接任塞琉古帝国王位,他建立一套对他父亲崇拜信仰,这种对个人的膜拜一直延续到后期的塞琉古君主,塞琉古一世后来被当作神之子看待。在一篇铭文发现于伊利昂(Ilion),上头劝诫祭司要向阿波罗和安条克家族献祭。许多塞琉古一世的奇闻轶事在古代都相当风行。


    
    塞琉古帝国(七):安条克一世

    4.安条克一世
    安条克一世(救主)(希腊语:Αντ?οχο? ? Σωτ?ρ,前324年-前261年),塞琉古帝国国王,前294年至前261年在位。
    安条克一世是塞琉古帝国的建立者“胜利者”塞琉古一世和王后阿帕玛的儿子。约从前294年至前281年,他与父亲共同统治帝国,前281年父亲去世后开始独自统治,安条克一世在位期间,帝国接连陷入与马其顿王国安提柯二世的战争、安那托利亚的独立、托勒密王朝的叙利亚战争、加拉太人入侵和叙利亚境内叛乱,使安条克不得安宁。
    安条克一世即位后,小亚细亚和叙利亚境内接连发生叛乱,安条克不得不停止与杀父仇人托勒密?克劳诺斯作战,被迫放弃色雷斯等地,也无法掌控对比提尼亚和卡帕多细亚波斯王公的控制。
    安条克一世致力发展东方贸易,曾派遣地理学家勘查里海周围地区,并继续执行使东方希腊化的帝国政策,在叙利亚等地建立了大批城市。当游牧民族掠夺帝国东方领地后,安条克修复被入侵者破坏的设施,重建了三座都市。安条克一世与印度王公们保持和平,对孔雀王朝统治中亚予以默认;他(或者是其父塞琉古)曾向印度派出一位名叫代马库斯的使节,受到印度人的友好接待(接待这位使节的孔雀朝国王大概是宾头娑罗)。
    前279年,东欧的凯尔特人(也许是来自高卢)。开始入侵希腊,安条克一世随与凯尔特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但两年后两万名凯尔特人进入小亚细亚,骚扰塞琉古帝国,前275年,安条克一世在战场上最终在印度战象投入下,才打败了侵入亚洲的凯尔特人(称之为“加拉太人”,使爱奥尼亚的希腊城邦免于加拉太人的侵犯,而得到"救主"的称号。当加拉太人入侵时,他鼓励希腊人迁入帝国内,并在小亚细亚修建许多新城市,也在中亚修建城市(今梅尔夫),重新命名为安条克,来防御帕提亚对帝国东部的威胁。
    前279年,埃及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二世侵占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前276年又入侵叙利亚北部,之后安条克一世把入侵者逐出,在托勒密二世与阿尔西诺伊二世结婚后,从前274年至前271年,托勒密王朝再与安条克一世作战,即所谓第一次叙利亚战争。结果安条克一世被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打败。安条克一世被迫割让柯里叙利亚,塞琉古帝国因此失去了米利都和腓尼基。安条克一世企图吞并比提尼亚的计划也没有成功。
    从前263年起,安条克一世与拍加马王国国王欧迈尼斯一世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长期征战。而安条克一世本人则在前261年病逝。
    5.安条克二世
    安条克二世(“神”)Αντιοχο? ο Θεο?(前286年—前246年)塞琉西王朝的国王(前261年—前246年在位)。安条克一世(救主)之子。
    安条克二世进行反对拜占庭、盖拉克利亚、色雷斯的战争,结果在东方失去大片领土。他与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保持良好关系,并准许在塞琉西王国境内传播佛教。
    安条克二世联合马其顿向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发动第二次叙利亚战争(前261年—前255年),夺回安那托利亚大部分失土,包括米利都、以弗所和腓尼基沿岸。前258年,安条克二世收复米利都后,推翻了残酷的米利都僭主提马克斯。米利都人因此送给他以Θεο?的称号,意即“神”。
    前248年,他与托勒密二世之女贝勒尼基结婚,并与前妻劳迪丝一世(Laodice I)继绝了关系,并给予她颇大的领地,实现了塞琉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的休战。但这两个王后在他死后引发帝国内战和第三次叙利亚战争。
    6.塞琉古二世
    塞琉古二世(凯旋者) Σ?λευκο? ο Καλλ?νικο? 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前246年—前226年在位)。安条克二世(“神”)之子。安条克二世逝世后,由母亲劳迪丝一世扶持登上王位,并立即杀了托勒密二世之女贝勒尼基和她的儿子,引发与埃及国王托勒密三世的第三次叙利亚战争。
    托勒密三世在叙利亚及安那托利亚对付塞琉古时得到重大胜利,曾短暂地占领了安条克城,从楔形文字的最近发现中证实,他甚至进军至巴比伦,短暂占领塞琉西王国东部一些省份。而此时,他那跋扈的母亲要求他给予弟弟安条克?伊厄拉斯共同摄政权以及塞琉古领土中安那托利亚的管治权。随后,安条克立即宣告独立,这一举动危及到及塞琉古抵挡托勒密的努力。最终,塞琉古与托勒密议和并割让叙利亚北岸沿海地区。
    约前239年,在安卡拉战役中被反叛的弟弟击败,失去了塔尔索和安那托利亚和其他地区,接着塞琉古二世在与帕提亚(安息)国王阿尔沙克一世的战争中议和,但有些资料却显示塞琉古曾被安息国王囚禁几年。约前228 年,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一世脱离塞琉西王朝,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
    塞琉古二世因从座骑跌落而逝世,王位由塞琉古三世继承。
    7.塞琉古三世
    塞琉古三世(闪电)Σ?λευκο? ? Κεραυν??,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前225年—前223年在位)。塞琉古二世之子,安条克三世(大帝)之兄。
    公元前223年,塞琉古三世在与帕加马的战争中被暗杀,安条克三世继承王位。


    
    塞琉古帝国(八):安条克三世1

    8.安条克三世
    安条克三世(大帝), (希腊语:?ντ?oχo? Μ?γα?; 前241年-前187年, 统治期间 前223年-前187年),塞琉古二世的小儿子。前223年时,安条克三世以18岁年龄即位为塞琉古帝国第六位国王,虽然年纪轻轻就即位,但安条克三世充满雄心壮志。虽然在与托勒密王国的战争失利,但随后的争战中,安条克三世证明自己是从开国的塞琉古一世之后,历届塞琉古国王中最优秀的君主,他传统称号大帝可能是在东部征服行动结束后获得绰号,安条克三世似乎还有一个头衔Βασιλε?? Μ?γα?,即波斯传统称号大王的意思,可能在征服柯里叙利亚之后采用。
    (1)面临危机的帝国
    刚继位的安条克三世面对的是一个逐渐分离的国家,除了小亚细亚的城邦脱离,连东部的省份也从帝国里分裂,如巴克特里亚在希腊人狄奥多特一世领导下独立、帕提亚遭受阿尔沙克一世占据。在安条克三世即位后,东部的米底总督莫伦、波西斯总督亚历山大两兄弟也发动叛乱。
    安条克三世在权臣赫米亚斯误导下,派遣两位将军率军前往平息莫伦兄弟的叛乱,而自己亲自进攻托勒密王国的犹太,然而在这两方面都遭到惨败,靠着国王的表兄弟阿凯夫斯在小亚细亚成功击退帕加马的势力,使塞琉古帝国威信不至于崩溃。
    (2)与其他希腊化统治者交手
    前220年安条克亲自在阿波罗尼亚战役击败叛军,平定莫伦和的亚历山大的叛乱,迫使原本为塞琉古帝国属国的阿特罗帕特尼君主阿尔托巴札涅斯取消独立。之后,安条克暗杀了心怀恶意的赫米亚斯,并在前220年回到叙利亚。此时小亚细亚的阿凯夫斯宣布叛乱,并冠上国王的称号,但阿凯夫斯实力不足以向叙利亚进攻。此时埃及因宫廷阴谋及民心的不稳定,国力大幅衰落,安条克三世便决定趁著这个机会入侵托勒密王国的犹太地区,爆发了第四次叙利亚战争。
    在前219年到前218年的行动中,塞琉古军成功把托勒密王国逼入困境,使安条克占领柯里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等地,但在前217年托勒密四世在拉菲亚战役与安条克三世对决中,塞琉古遭到彻底击败,除了使安条克丧失先前的战果,还被赶回北黎巴嫩。结束第四次叙利亚战争后,前216年安条克三世北上处理叛乱的阿凯夫斯,迫使阿凯夫斯退回根据地萨第斯,在两年的包围下,在前213年夺取萨第斯。
    (3)进攻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
    收复小亚细亚中部后,安条克默许帕加马、比提尼亚和卡帕多细亚的存在,并把注意力转到北方和东部。前212年迫使南亚美尼亚王国国王薛西斯承认塞琉古为宗主国。前209年安条克三世入侵帕提亚并攻占首府赫卡通皮洛斯,并在拉马倪山击败安息国王阿尔沙克二世,推进到希尔卡尼亚,迫使阿尔达班求和并把安息纳入属国。
    矛头一转,安条克三世接着在前209年开始入侵独立已久的巴克特里亚。而推翻狄奥多特王朝的巴克特里亚国王欧西德莫斯一世率领大军御敌,在阿利乌河战役遭到安条克三世痛击,欧西德莫斯只能撤退回首都薄知(Bactra)坚守。在成功抵抗三年的围困后,公元前206年,安条克给予欧西德莫斯一个体面的和约,承诺把女儿嫁给欧西德莫斯一世的儿子德米特里一世,并使巴克特里亚成为属国。
    (4)远征印度
    如同步随亚历山大大帝的足迹似的,安条克三世越过兴都库什山脉侵入喀布尔山谷,与当地的印度王公幸军王重续两国友谊,之后经锡斯坦和克尔曼的道路回到西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描述:
    “ 他(安条克三世)穿越高加索山进入印度,与印度国王幸军重续两国友谊,从那里得到许多战象,总共计有150头。在他的军队得到充分的补给后,他亲自带队启程,并命阿德洛屯厄斯(Androsthenes)负责把那些国王给予的财宝运送回国。 ”
    ——?《历史》11.39
    在前205、204年间,安条克三世从底格里斯河畔塞琉西亚出发,针对波斯湾阿拉伯沿岸的加尔拉进行一次短暂的远征。安条克多年来对东方的争战,使帝国东部重新获得的控制,这些成就让他冠上大帝(?ντ?oχo? Μ?γα?)的称号。
    (5)第五次叙利亚战争
    随着埃及托勒密四世于前204年的逝世,王位继承人托勒密五世仍只是一个五岁小孩子,而爆发一场争夺摄政权的血腥冲突,国力大幅衰退。趁著这个机会安条克三世立刻准备发起新的战争,拿下帝国百年来朝思暮想的腓尼基和巴勒斯坦领土。前202年安条克率大军南侵,迂回进入巴勒斯坦,并策动托勒密当地总督叛变。安条克绕过难以攻陷的要塞,一路直指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加萨,花了数月的时间攻陷了它,来阻止托勒密军队从埃及增援。安条克随后回头攻击绕过的巴勒斯坦要地,成功拿下巴勒斯坦大部。
    前201年冬季,托勒密将军斯科帕斯趁著安条克把一部分军队带回叙利亚过冬,从埃及发动大军突袭,在短短的时间内几乎夺回失去的领土。隔年春天,安条克从叙利亚带着大军南下巴勒斯坦对抗敌军,在约旦河源头附近的帕尼翁战役中击败斯科帕斯,使埃及军队损失惨重,更夺取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等底。接着,安条克转往余下的托勒密的领土,夺取包含奇里乞亚和以弗所在内的小亚细亚沿岸托勒密领土,才结束第五次叙利亚战争。


    
    塞琉古帝国(十):安条克四世1

    9.塞琉古四世
    塞琉古四世(笃爱父亲者)(希腊语:Σ?λευκο? Φιλοπ?τωρ,?~前175年)希腊化塞琉西帝国的统治者,于前187年-前175年在位,领土包括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尼亚和伊朗的米底及波斯皆为其领土,也包括奇里乞亚与巴勒斯坦。
    塞琉古任内主要是措筹偿还安条克大帝欠下给罗马的战争赔偿金,他因此而要实施急进的政策。他后来被首相赫利奥多罗斯(Heliodorus)刺杀。
    塞琉古的儿子德米特里是他的指定继位人,德米特里于其父在位期间一直在罗马当人质。前175年塞琉古去世后,其弟安条克利用德米特里不在国内之机夺取了王位。虽然塞琉古另有一个幼子(名字也叫安条克)当了数年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安条克最终将他杀害了。
    10.安条克四世
    安条克四世(神显者)或译安提约古四世(希腊语:Αντιοχο? ο Επιφανη?;约前215年-前164年),是塞琉古帝国国王(前175年—前164年在位)。他是安条克三世第三子,原名米特里达梯,登基后改名为安条克。
    安条克四世任内最著名的两件事分别是:他差点征服埃及,却在罗马干涉下不得不撤退,此事亦是西方谚语“在沙地划下底线”(Line in the sand)的典故;另外,安条克四世对犹太人推行希腊化政策,导致后来马加比起义。
    安条克是首任在钱币上使用神性称号(divine epithets)的塞琉古国王,这或许是仿效早先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化君主推行的类似政策,也可能是受到其父安条克三世已在帝国境内所建立的统治者崇拜的鼓舞。安条克四世的称号包含Θε?? ?πιφαν??(“显现的神”)及击败埃及后的称号Νικηφ?ρο?(“胜利拥有者”)。另外,安条克也试图展现他亲民的风格,并积极与民众接触:他曾出现在公众澡堂,亦曾尝试担任新创的市政官。这些举动让他的臣民难以适应,甚至觉得相当古怪,又因安条克时有任性行为,因而也有厌恶他的人把他的称号Επιφανη?改念成Επιμανη?(“疯子”)。
    (1)夺得权位
    作为安条克三世之子、塞琉古国王位继承人选之一,原名米特里达梯的安条克在前188年阿帕米亚和约签订后被送往罗马共和国担任人质。随后他的兄长塞琉古四世于前187年登上王位,米特里达梯仍留在罗马,直到塞琉古四世长子德米特里前来罗马接替为人质。之后,米特里达梯并没有直接返回国内,而是停留在雅典求学。前175年,大臣赫利奥多罗斯谋害了塞琉古四世,并立还是幼儿的塞琉古四世次子安条克为王。而米特里达梯立即趁著王位正统继承人德米特里远在罗马之刻,透过帕加马王国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帮助回到国内。他除去赫利奥多罗斯,并与幼儿的安条克一同举为国王,并改名为安条克四世。几年后,安条克四世在自己儿子安条克出生后,便杀了年幼的共治王。
    (2)第六次叙利亚战争
    前170年,埃及托勒密六世的两位摄政为了赢得声望,准备对塞琉古帝国发动战争,夺回柯里叙利亚的失土。而安条克四世秘密备战,并发动一次先制突击,在培琉喜阿姆战役彻底击败托勒密的大军,随后在前169年入侵埃及,夺下尼罗河三角洲大部分城镇,并以舰队封锁托勒密首都亚历山大。然而随着双方和谈破局,托勒密六世被亚历山大臣民废逐,改举弟弟托勒密八世继续战争。于是安条克改以托勒密六世为名,意图扶持他为傀儡王。是年冬,正当安条克四世准备率军返回叙利亚时,传来后方耶路撒冷发生暴动的消息,于是他把托勒密六世留在孟斐斯,有意让埃及局势演变成托勒密内战。
    (3)洗劫耶路撒冷
    前169年,当安条克准备结束第一次征服埃及行动时,流亡的前任耶路撒冷大祭司伊阿宋因听到安条克四世已死的流言,便聚起1000名士兵突袭耶路撒冷,并把安条克任命的大祭司墨涅拉俄斯围困在要塞中。然而伊阿宋并没有控制全城,城中民众发动叛乱反抗他的统治,并把希腊化派的伊阿宋逐出。安条克闻讯立即率领大军镇压叛乱,攻陷耶路撒冷,处死许多犹太人,并恢复了墨涅拉俄斯的职位。
    “ 王一听到这些消息,以为是犹太人起来叛乱,一时咆哮如野兽,当下离开埃及,带领大军占领了圣城;命军队逢人便杀,毫不留情;凡上到屋顶的,也都要搜杀净尽;于是残杀老幼,灭绝妇孺,屠杀处女婴儿。三日之内,杀害了八万人,四万丧身刀下,其余的被卖为奴。 ”
    ——?玛加伯下 5:11–14

    (4)厄琉息斯之日
    在安条克离开埃及后,虽然埃及两位托勒密王爆发些许小冲突,但兄弟俩最终和解,同意一同对抗安条克四世。前168年,安条克派舰队攻下塞浦路斯,并率领一支大军再度入侵埃及。这次安条克决定自己统治这个国度,于是他再度攻下下埃及大部分地区,并在孟斐斯加冕为法老。随后安条克四世进军亚历山大,此举使罗马元老院担心这两个希腊化王国将会统一,当他前进到亚历山大的城郊厄琉息斯(Eleusis)时,罗马大使盖乌斯?波皮利乌斯?拉埃纳斯(Gaius Popillius Laenas)出面干涉这次战争,当场要求安条克四世退出埃及、塞浦路斯所有据点以结束这场战争,并威胁若不同意,罗马将会与塞琉古帝国开战。面对这个最后通牒,安条克推说要与伙友们仔细讨论思量后再回答,然而罗马大使很不客气地拿着手杖在国王所在的沙地上画一圆线(Line in the sand around him),把安条克四世包在里面,并说“在您跨出这圆圈之前,我就要听到对罗马元老院的回复”。安条克不得已沉吟半响,被迫接受罗马撤军的要求,结束这场战争。这一天被亚历山大的民众称为“厄琉息斯之日”,并定为节日以作纪念。


    
    塞琉古帝国(十一):安条克四世2

    (5)犹太希腊化和大压迫法令
    尽管曾在前169年镇压暴动的犹太人,安条克仍没有成功让耶路撒冷回复安宁。前167年,耶路撒冷再度发生叛乱,为此安条克四世被迫再派遣将军阿波罗尼奥斯前去镇压,于是将军在安息日的突袭行动后成功拿下了耶路撒冷。随后安条克四世决定加强对当地的控制,为此他开始立法让犹太人希腊化,来巩固希腊化犹太人的势力。他废除犹太教的信仰和传统习俗,并且将之判为非法。另外他还把耶路撒冷圣殿改成希腊宙斯的神殿。一些学者认为,此举体现出安条克四世独尊宙斯来建立全帝国共同信仰,并借此强化国力的企图,而安条克四世时代的钱币也一反前任君主们使用王室守护神阿波罗的先例为背面图案的惯例,而是以坐姿的宙斯代之。此外他也新建几座希腊化城市,还重建巴比伦。
    安条克还依希腊城邦的模式为耶路撒冷建立了一座卫城阿克拉,并在其内驻军,建立军事移民;并且强迫犹太人参加希腊节日、膜拜国王并庆祝其生日。
    “ 不久以后,王派遣一位年老的雅典人,来强迫犹太人背弃祖传的规诫,不得按照天主的法律生活,并且亵渎耶路撒冷的圣殿,将圣殿转献与奥林比亚则乌斯神,又将革黎斤山上的殿宇,依当地居民的要求,献与克色尼则乌斯神。这种种邪恶的侵入,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因为圣殿内充满了外邦人的放荡和纵饮,他们与娼妓淫欢,甚至在圣殿的围墙内与女人私通,将犯禁的东西带入殿内。祭坛上充满了法律所禁止的不洁之物,并且不准遵守安息日,不准举行祖传的庆节,连承认自己是犹太人也不许可。每月遇到国王诞生的那一天,他们都被胁迫参与祭祀;一到雕尼索节,应头戴长春藤冠,参与庆祝雕尼索的游行。且因仆托肋买城内居民的唆使,王又向附近受到希腊文化影响的城邑,颁发一道命令,令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犹太人,迫使他们分食祭品。谁若决意不采用希腊风俗,依法处以死刑。从此可知大难已临头了。 ”
    ——?玛加伯下 6:1–9
    (6)马加比起义
    这严苛的法令不仅使犹太传统派的民众难能忍受,甚至连犹太希腊化派也无法接受。传统派的犹太祭司玛他提亚和他的儿子们等一小批人来到乡间开始反抗塞琉古的统治,意图捍卫犹太教传统,史称马加比起义。
    在天主教经典玛加伯上和玛加伯下两书的马加比家族起义,描述他们是因单纯反抗异族统治和文化压迫而起义。然而今日学者则认为正因安条克四世介入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希腊化派和传统派的内战纷争,才有后来前167年的大压迫法令,最终导致起义。学者Joseph P. Schultz也谈到:
    ……另一方面,现代学界认为,马加比家族起义应不是反抗异族统治和文化压迫,而是一场犹太人传统派和改革派之间的内战。
    而在安条克四世介入之前,犹太人传统派领导者敖尼雅三世(Onias,他仍保留希伯来的名字)就已在与另两位已改希腊名字且后来都当上大祭司的的希腊化派领袖伊阿宋、墨涅拉俄斯互相争斗了。一些学者指出,除了宗教因素外,双方斗争后面还隐含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冲突。两方争斗最后扩大演变成内战,并迫使安条克四世介入,身为希腊人的他当然支持犹太希腊化派。为应对前169年犹太传统派的反扑暴动,安条克四世残酷镇压叛乱,但犹太两方之间的问题仍都无法解决,随后耶路撒冷又暴动,结果彻底失去耐心的安条克于前167年发布严苛的希腊化法令,进一步激起许多犹太人不满。在之后的马加比起义中,身为传统派的犹大?马加比起义军也残杀希腊化派的犹太人,甚至攻打邻近的希腊化城市。但是,在安条克四世任内,起义军的影响仍很小,也没有受到安条克足够重视。
    (7)军事改革和最后的东征
    约于前166年,安条克四世在首都安条克城的近郊达夫尼(daphne)举办盛大庆典,而军事是这场庆典最重要的主题。在典礼一开始的达夫尼阅兵中,安条克展现他帝国正规军的军容,最显眼的就是在队伍前头的5000名罗马风格军团兵。这可能是安条克四世受到罗马人的作战方式影响,以及马其顿王国灭亡的冲击而建立的。然而,安条克在阅兵队伍中仍保有大量传统马其顿方阵的部队。有学者认为这是他后来进行全面的罗马式军事改革的前奏,但其他学者则觉得这证据并不能说明马其顿方阵就将被取代,并认为这支部队只是安条克的多兵种作战体系中新的组成部分,或者只是一时的试验而已。
    随着帝国东方的安息国王米特里达梯一世的实力逐渐增长,北方的亚美尼亚也早已脱离塞琉古的控制。前165年,安条克发起大军准备远征,他立自己年幼的儿子安条克五世为共治王,并以吕西阿斯为其摄政,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出征,试图恢复自己父亲安条克三世在东方各国的宗主权。安条克四世第一个开刀的对象就是亚美尼亚国王阿尔塔夏一世,他原是安条克三世的总督,后脱离自立。安条克四世在战场击败亚美尼亚的军队,甚至俘虏阿尔塔夏一世本人,迫使阿尔塔夏承认塞琉古为宗主国。
    之后,安条克四世通过巴比伦尼亚,在秋季来到波斯湾沿岸。他在那里征服附近的部族,并且重建苏锡安那的亚历山大,更名为苏锡安那的安条克(Charax Spasinu)。前164年,安条克继续朝伊朗进军,但在冬季突然病逝。
    (8)评价和影响
    安条克四世统治时期可视为塞琉古帝国最后一段强盛期,但某种程度来说他也导致帝国的衰亡。从正统来看安条克四世是篡位者,他夺取德米特里一世应有的王位,并且安条克四世病逝后仅留下一位幼子,以致帝国陷入不稳的局面。后来这两支王系为争夺王位陷入一连串的内战,使国势衰落并败于安息人之手。
    另一方面,安条克对犹太人的镇压也使犹太人对他的评价很差,然而除了少数希腊史料外,有关他的资料均需仰赖敌视他的犹太人的经典,如玛加伯上、下或但以理书等,这些作品将安条克四世描述为一恶人,而这使后来基督教世界也受到影响。


    
    塞琉古帝国(十二)德米特里二世

    11.安条克五世
    安条克五世(父贵者)(约前173年-前162年),塞琉古帝国第九任国王,于前164年至前162年在位。他在其父亲安条克四世死于波斯时登上王位,他登基时才只九岁。吕西阿斯是这个小国王的摄政,他原是安条克四世任命的叙利亚总督,因此受到其他地方将领的质疑。而更糟的是,罗马元老院仍扣留着德米特里一世为人质。德米特里是塞琉古四世的儿子及王位的合法承继人,只要以释放德米特里为要胁,元老院便可较易控制着塞琉古政府。
    塞琉古军队虽然在镇压犹太人的战争得到军事胜利,但对犹太人的叛乱只以一个软弱的妥协而告终。罗马趁著塞琉古帝国衰弱之时,派遣大使在叙利亚各城市,强迫塞琉古政府继续遵守前188年的阿帕米亚和约,这条约在安条克四世时早已被废除。塞琉古的战船因此被鐅沉、战象被挑断了脚筋,瘫痪了塞琉古的军队。因吕西阿斯对罗马唯命是从,他的卑躬屈膝令叙利亚臣民感到愤慨,因而于162年在劳廸基亚(拉塔基亚港)刺杀罗马使者(Gnaeus Octavius,前165年的罗马执政官)。在这关头,德米特里自行逃出了罗马,返回国内并被拥为新的国王。而安条克五世及他的摄政者皆被处死。
    12.德米特里一世
    德米特里一世(救主)(希腊语:Δημ?τριο? ? Σωτηρ,?~前150年)塞琉古帝国国王(前162年~前150年在位)。
    德米特里一世为塞琉古四世(笃爱父亲者)之子。他在其父在位时期一直在罗马当人质。前175年塞琉古四世去世后,其弟安条克四世(德米特里一世的叔叔)利用德米特里不在国内之机夺取了王位。然而在前162年,德米特里一世从罗马逃出,并在谋杀了他的侄子安条克五世(安条克四世之子)之后登上了江河日下的塞琉古帝国的王位。
    德米特里一世的绰号“救主”是巴比伦人赠给他的,因为他帮助他们摆脱了米底亚总督提马克斯的残酷统治。提马克斯实际上是塞琉古帝国的地方官员,他利用帝国王室不断内讧之机企图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并将军队派进了巴比伦。但是德米特里一世在前160年打败并杀死了提马克斯,使已经四分五裂的帝国暂时恢复了稳定。
    德米特里一世在犹太人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曾与在残暴的安条克四世统治时期发动起义并最终得以使犹太地区脱离塞琉古帝国的马加比人发生过冲突。
    德米特里一世死于政治阴谋。提马克斯的一个兄弟赫拉克利德斯决心为提马克斯复仇,他赞助了一个自称是安条克四世的私生子的人亚历山大?巴拉斯(意为“领主”)发动反对德米特里一世的叛乱。赫拉克利德斯游说罗马元老院反对德米特里;罗马人乐于见到塞琉古帝国继续衰落,于是支持他的计划。德米特里一世在前150年战死。在这次事件发生后,塞琉古帝国进一步走向灭亡。
    13.亚历山大?巴拉斯
    亚历山大?巴拉斯(希腊语:?λ?ξανδρo? B?λα? ; ??-前145年),他原是出身士麦那的低下阶级,后来宣称是安条克四世的儿子,篡夺塞琉古帝国王位,统治时间前150年—前145年。
    赫拉克利德斯是提马克斯的兄弟,他曾是安条克四世的臣子,他的哥哥提马克斯原来是米底亚总督,提马克斯后来反叛,失利后被德米特里一世处死[1]。亚历山大与姐姐劳迪丝一同被赫拉克利德斯“发掘”,他的王位继承权后来受到罗马元老院、托勒密六世,及其他诸王所承认。
    亚历山大与托勒密王室的克丽奥佩脱拉?特亚(Cleopatra Thea)结婚,虽然起初与德米特里一世作战失利,但最终在前150年彻底击败德米特里一世,篡夺了王位。亚历山大?巴拉斯被认为生活放荡不检点。无论如何,他的统治基础深深依靠托勒密埃及支持,甚至钱币上模仿托勒密一世钱币的特色。
    后来亚历山大?巴拉斯的岳父托勒密六世不再支持他,改支持德米特里一世的儿子德米特里二世,于是德米特里二世乘这个机会企图夺回塞琉古帝国王位。托勒密六世在叙利亚的安条克战役击败亚历山大?巴拉斯。
    亚历山大?巴拉斯后来前去投靠纳巴泰的王公,但被纳巴泰的王公所杀,他头颅被呈交给中了致命伤的托勒密六世。
    另外,他有一套钱币,背面上以希腊文写着BAΣIΛEΩΣ AΛEΞANΔPOY ΘEOΠATOPOΣ EYEPΓETOY,即“国王亚历山大?神之父?施惠者的”之意。
    14.德米特里二世
    德米特里二世(胜利者)(希腊语:Δημ?τριο? Β Νικ?τωρ ; ?-前125年),是塞琉古帝国国王。他是德米特里一世和劳迪丝五世的儿子,并有一个弟弟是安条克七世。德米特里二世的第一次统治因被安息王国俘虏而中断,数年后他又一度当上国王。
    (1)流亡
    当他幼年时,父王德米特里一世与王位冒充者亚历山大?巴拉斯爆发内战,他和小弟安条克被送往小亚细亚避难。前150年,父王在战场上战死,亚历山大?巴拉斯获得胜利,小德米特里的母亲、和大哥都被亚历山大所杀。小德米特里兄弟俩因不在国内而幸运地保有一命,而后小德米特里虽然尚未成年,但在遗臣及外国势力的帮助下开始爱琴海周围募集佣兵,后落脚于希腊克里特岛准备反攻回国内。
    (2)第一次统治
    差不多在前147年,德米特里返回叙利亚,在克里特的佣兵帮助下他宣布要夺回他父亲的王位,加冕时年仅约十四岁,当时主要由他人掌握实权。同时托勒密埃及国王托勒密六世趁著塞琉古帝国内战,以帮助亚历山大?巴拉斯的名义侵占了腓尼基沿岸,但后来托勒密改支持德米特里二世,还让女儿克丽奥佩脱拉?特亚与亚历山大离婚,改嫁给他。亚历山大最后在安条克战役战败,投靠纳巴泰的王公,但纳巴泰人为了讨好埃及国王而砍下他的头。
    德米特里不是个受人爱戴的君主,臣民们也不尊敬他,毕竟他是靠着埃及和克里特雇佣兵将军拉斯特涅斯(Lasthenes)的帮助下才得到权位。因此当托勒密六世击败亚历山大,入主了安条克城之时,安条克的市民希望托勒密六世能成为塞琉古国王,且此时托勒密几乎占领叙利亚全境,但托勒密六世知道罗马元老院不会允许两国合并,在使用塞琉古国王头衔几日后,决定放弃并坚持让德米特里登上王位。无论如何,在亚历山大人头送到托勒密处的几天后,托勒密六世就因安条克战役伤势过重而过世,失去国王的埃及军队也因此黯然打道回府,德米特里二世便成为塞琉古唯一的国王,他立即攻击托勒密埃及的军队,夺回叙利亚到埃及边界的失土。尽管这场内战已经结束,但德米特里的统治仍不是很稳固。
    塞琉古本国的士兵也不是很爱戴德米特里,导致德米特里仅能依靠外籍部队保障他的王权,但跋扈的克里特士兵因强夺市民的财物导致安条克市民群起愤慨,发生暴动。德米特里为了稳住王位,他立即命令军队镇压这场暴动,事件演变成一场屠杀。不久,原本亚历山大的将军狄奥多特拥护亚历山大年仅三岁的儿子安条克六世为王,内战再度爆发。狄奥多特招纳不满德米特里二世的塞琉古士兵,占领了首都安条克,德米特里二世无法夺回首都,只好先把他大本营设在佩里亚的塞琉西亚。
    差不多同时安息王国米特里达梯一世趁著塞琉古帝国接连陷入内战,夺取了米底亚和巴比伦尼亚地区。
    (3)被安息击败,被俘
    前142年,狄奥多特废除安条克六世,篡了王位,更名为“特里丰”,但他的政权不受到罗马承认,国家继续分裂。前139年,安息的米特里达梯一世继续进攻,夺取了苏萨。安息一连串攻城掠地的消息传来,迫使德米特里二世率大军前去对付,他进军去迎敌并在初期获得一些战果。然而安息国王聚集军队于巴比伦尼亚击破德米特里军队,德米特里遭到俘虏,并在安息被押了许多年。德米特里的失败导致塞琉古失去了巴比伦尼亚全境。在国内,德米特里二世的弟弟安条克七世继承德米特里的王位,他娶了兄长的妻子克丽奥佩脱拉?特亚。
    安息国王米特里达梯一世留下德米特里的小命,让他娶一位安息公主罗多古娜(Rhodogune),德米特里和她生有许多小孩。虽然被软禁在安息王国之中,德米特里仍一心想逃回塞琉古帝国,他曾经两次从软禁的里海沿岸逃脱出去,第一次他的伙友卡尔利曼德(Kallimander)隐姓埋名穿过巴比伦尼亚来到帕提亚,尽全力帮助他逃脱,但两人最后仍被逮住。米特里达梯一世并没有逞罚卡尔利曼德,还因他对德米特里的忠心而赐给他奖赏。第二次德米特里逃脱被抓回来时,米特里达梯一世不满德米特里一直出逃,米特里达梯送给他一个金制的骰子,来羞辱德米特里像小孩般很爱往外跑,可能需要一个玩具。然而,因为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米特里达梯都以礼对待德米特里。
    前130年安条克七世击败僭号称王的狄奥多特?特里丰,统一了塞琉古帝国,他决定把目标指向安息,准备收回帝国的失土并解救他的兄长德米特里。安条克七世的攻势相当成功,收复了巴比伦尼亚和米底亚。新任安息国王弗拉特斯二世备感压力,决定释放德米特里回国,希望这对兄弟会因此爆发内战。然而,安条克在他兄长释放不久后就在埃克巴坦那战役惨遭大败,他没能再见到德米特里,兵败逝世。弗拉特斯二世得知安条克七世已经兵败,他立即令人把德米特里追回,但德米特里已经逃到安全的地方了,就这样德米特里回到叙利亚重返王位,克丽奥佩脱拉?特亚仍是他的王后,但他们之间感情不合。
    (4)第二次统治和兵败
    在安条克七世兵败后,塞琉古帝国接连丧失巴比伦尼亚、美索不达米亚,领土仅限叙利亚和奇里乞亚。德米特里二世在叙利亚的统治并不安稳,毕竟他的臣民还记着他以前的残暴且至今他的恶习未改,他们也记得他曾被俘虏的失败过去,因此他们厌恶德米特里。前128年,埃及爆发内战,埃及女王克丽奥佩脱拉二世向他请求能否介入埃及内战,希望德米特里来对付她的兄弟托勒密八世。德米特里答应请求,但干涉埃及这件事证明是件失策。德米特里不仅他在培琉喜阿姆附近被托勒密八世击败,托勒密八世还扶持一位塞琉古王位僭取者亚历山大二世来引发塞琉古内战,作为对德米特里干涉埃及的回报。
    前126年,德米特里二世在大马士革附近被亚历山大二世击败,他想逃往克丽奥佩脱拉?特亚所居的托勒迈斯避难,但克丽奥佩脱拉?特亚关上城门不给他入城。德米特里只好逃往他处,最后在泰尔附近的一艘船上被杀,死前可能被捕并且承受酷刑。
    在安息王国的力量步步强大之时,德米特里二世却没有能力去及早处理威胁,他无道的统治行为更使局势雪上加霜。德米特里死后由王后克丽奥佩脱拉?特亚为摄政,待他的孩子塞琉古五世成人之时加冕为王,但王国首都安条克城和叙利亚大半仍在亚历山大二世手里。


    
    塞琉古帝国(十三):安条克七世

    15.安条克七世
    安条克七世(来自信德的人)Antiochus VII Sidetes ,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前138年—前129年在位)。德米特里二世之弟。在其兄被帕提亚(安息)俘虏后即位。
    安条克七世再次征服了帝国境内的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在反对安条克四世的斗争后一度获得独立。
    安条克七世继续与帕提亚进行斗争。前129年,他在与帕提亚的战争中阵亡。此后塞琉西王朝的版图更为缩小(失去美索不达米亚以东的全部属地)。
    16.塞琉古五世
    塞琉古五世(笃爱母亲者)(希腊语:Σ?λευκο? Φιλομ?τωρ,?-前125年),是塞琉古王国国王,他是德米特里二世和克丽奥佩脱拉?特亚的长子。统治期间约在前126年-约前125年。他的称号“笃爱母亲者”,这个称号常被希腊化时代君主使用,经常代表他的母亲是其共治者。
    前126年,德米特里二世因被他的王后克丽奥佩脱拉?特亚所害而身亡,塞琉古五世继承王位,但大权掌握在其母克丽奥佩脱拉?特亚手上。然而,克丽奥佩脱拉?特亚不久便杀了塞琉古五世。关于此事传统上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塞琉古五世不愿再受克丽奥佩脱拉摆布,另外一种说法是克丽奥佩脱拉担心塞琉古五世会为了报父仇而谋害她。
    17.安条克八世
    安条克八世(英语:Antiochus VIII Grypus),(?-前96年),德米特里二世与“女神”克利奥帕特拉之子,公元前125年—公元前96年为塞琉古王朝国王。[1]公元前123年,他夺回“沽名者”亚历山大二世僭居的王位(公元前128年—公元前123年),但却要面对一系列反叛。从公元前114年起,其同母异父兄弟安条克九世煽动反叛持续数年,他最终为侍从所杀。
    18.安条克九世
    安条克九世(敬神者)Αντιοχο? ο Ευσεβη?(?—前96年)是塞琉西王朝的叙利亚国王(前114年—前96年在位)。他是安条克七世之子,德米特里二世之侄。他的母亲是克利奥帕特拉?特亚。
    在安条克七世死于和帕提亚帝国的战争后,安条克九世的母亲把他送往库齐库斯,这使他得到了“库齐库斯的”这个外号。安条克九世最终于前116年返回叙利亚,与异母兄安条克八世瓜分了帝国。前96年,他在与安条克八世之子塞琉古六世的战斗中被杀。
    19.塞琉古六世
    塞琉古六世(神选的?胜利者)(?-前93年),希腊化时代塞琉古王国北方王系的国王,是安条克八世的长子。
    前96年,塞琉古六世为了父亲之死报仇,继承其王位并与南方王系继续内战,他在战场上击败有一半血缘关系的叔叔安条克九世,安条克九世于这次战役中战死,但安条克九世之子安条克十世继承南方王系王位,内战尚未结束。前95年,战局逆转,塞琉古六世被安条克十世击败,被迫撤离叙利亚,他退入奇里乞亚的摩普绥提亚(Mopsuestia),在那重新建立政权,据传他在那的生活方式很奢侈。
    然而当地的居民因受海盗之害所苦,无力承受塞琉古六世的挥霍,加上塞琉古六世致力于组建一支新的大军,更使税务沉重。终于叛乱爆发,塞琉古六世被包围在竞赛场内,最后塞琉古六世和他的人马在竞赛场内被烧死。
    塞琉古六世还有四个兄弟,有安条克十一世、腓力一世、德米特里三世和安条克十二世,他们之后继续与安条克十世进行内战外,兄弟间也爆发战争。
    20.安条克十世
    安条克十世(敬神的?笃爱父亲者)(拉丁文转写: Antiochou Eusebes Philopator ),希腊化时代塞琉古王国后期陷入王室内战的其中一位国王,是安条克九世的儿子。
    安条克九世在在战场被塞琉古六世的军队所杀后,安条克十世于前95年继承其父亲的王位,并与继母克丽奥佩脱拉?塞勒涅一世结婚,他即位后第一件成就就是击败有血缘关系的塞琉古六世,为父之死报仇。他的称号Eusebes Philopator也显示这个事件,Eusebes是他父亲安条克九世的称号,而Philopator为“笃爱父亲者”之意。安条克十世仅统治王国首都安条克和周围邻近地区,并与塞琉古六世的其他兄弟不断内战,同时也不停与安息、纳巴泰王国对抗。
    安条克十世与其他王室不断内战,约在前92年王国首都安条克落入腓力一世手中,但安条克十世仍保有一些领地,安条克十世何时结束统治不清楚,弗拉维奥?约瑟夫斯估计他大约在前90年与安息作战时被杀,然而,阿庇安却说安条克十世一直存活到前83年,当时亚美尼亚王国提格兰二世击败了安条克十世,对于这两个时间之间并没有更多有关安条克十世的纪录。
    在罗马将军庞培把提格兰二世逐出叙利亚后,他立安条克十世之子安条克十三世为塞琉古国王,成为罗马的属国。
    21.安条克十一世
    安条克十一世(神选的?笃爱父亲者)(古希腊语:?ντ?oχo? ?πιφαν?? Φιλοπ?τωρ , ?-前92年),希腊化时代塞琉古王国后期陷入王室内战的其中一位国王,是安条克八世的儿子,母亲是特里菲娜(Cleopatra Tryphaena)。他也是塞琉古六世的弟弟。
    昔日光辉过的塞琉古帝国,这时的势力仅限小小的叙利亚,王室还陷入内战中,安条克十一世就是其中一位后期国王,但他的势力比其他王室的势力还小,势力范围在叙利亚北部,另外他的一对双胞胎弟弟腓力和德米特里在叙利亚南方建立势力。前95年,他的哥哥被安条克十世击败,安条克十一世率军反击,并包围王国首都安条克城,在前93年夺下首都,但又随即失去。前92年,这次军事行动最终被安条克十世击退,安条克十一世于撤退过程中,横渡奥伦梯河时从马上摔落下来,溺死。
    安条克十一世的钱币上,正面是他的肖像。背面中间是雅典娜女神,手上栖著尼刻并扶著盾牌,另一手持长枪,两侧以希腊铭文分别写着BAΣΙΛΕΩΣ ANTIOXOV 和EΠΙΦΑΝΟVΣ ΦΙΛΑΔΕΛΦOV,即国王“国王安条克?神选的?笃爱父亲者的”之意。
    22.腓力一世
    腓力一世(笃爱兄弟者)(希腊语:Φ?λιππο? Α' ? Φιλ?δελφο? , ?-前83年),希腊化时代塞琉古王国后期陷入王室内战的其中一位国王,是安条克八世的三子,也是塞琉古六世的弟弟。
    前95年,他的大哥塞琉古六世被安条克十世击败后,腓力一世与他另一位弟弟德米特里三世后来在叙利亚南部建立势力,一同成为国王。后来安条克十世被安息人所杀之后,他与德米特里三世瓜分了安条克十世的领地,腓力一世势力在于叙利亚西南部。然而占据王都安条克的德米特里三世企图单独统治这个王国,与腓力一世爆发内战,并把腓力包围于贝罗伊(Beroea)。在危急中腓力请求安息介入这场内战,于是前87年安息派军队前来对付德米特里三世,并在战场上俘虏他,最后德米特里以战俘的身份过世,腓力进军安条克。
    腓力尚未稳固他的王权之时,他又面临新的对手,他的兄弟安条克十二世趁著德米特里失去权位之后,于大马士革自立为王,内战再度爆发。尽管腓力短暂占领大马士革,但又被夺走。前83年,纳巴泰人入侵大马士革,杀了安条克十二世。差不多同时,安条克的市民引进亚美尼亚国王提格兰二世的军队,可能是市民不满腓力的统治,或是腓力的统治早些时日就已结束,总之他大约在那个时间点消失在历史舞台上。然而,他的钱币在后来罗马人时还在发行。



    
    阿塔罗斯王国(一):历史

    阿塔罗斯王国,或称阿塔罗斯王朝、帕加马王国,为小亚细亚一个希腊化王国。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之后,地中海地区进入了所谓的希腊化时代,帕加马则在继业者战争之后变成了一个由独立王公统治的地方势力,由阿塔罗斯一世于帕加马正式称王。在阿塔罗斯王朝(前283年~前129年)统治下,王国一度成为一个相当强盛的国家。
    1.历史
    阿塔罗斯王朝得名于阿塔罗斯一世,他的家族之前就统治帕加马,家族的第一位的统治者是菲莱泰罗斯,菲莱泰罗斯于前283年开始统治帕加马。在众多的希腊化国家中,他所建立的阿塔罗斯王朝,日后成为新兴霸权的罗马最热心的支持者和盟友。在阿塔罗斯一世统治时期,曾打败了侵入小亚细亚的凯尔特人,并开始使用国王头衔,开创阿塔罗斯王朝并建立阿塔罗斯王国。帕加马在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和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中都与罗马人结盟,共同反对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在欧迈尼斯二世统治时代,帕加马又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站在罗马一边反对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作为一支相对弱小的国际力量,阿塔罗斯王朝诸王选择与罗马结盟无疑是明智的。在罗马人打垮了最大的希腊化国家塞琉古帝国后,阿塔罗斯王国获得了前塞琉古帝国在安纳托利亚的全部领土作为长期支持罗马的回报。
    在阿塔罗斯三世于前133年年去世时,他没有留下任何男性子嗣。他在遗嘱中将帕加马“赠予罗马”,以避免发生内战或是罗马干脆以军事入侵吞并这个国家。
    2.文化
    阿塔罗斯王朝的统治比较开明。许多保存下来的古文献显示,帕加马的国王鼓励文化,他们向城镇派遣能干的技工并且征收较低的税赋。他们并且允许在其辖境内的其它希腊城邦保持名义上的独立地位。帕加马与主要的希腊文化中心如德尔斐,提洛和雅典保持往来。而阿塔罗斯诸王仿照雅典卫城建造了帕加马的卫城。
    帕加马拥有古代世界第二好的图书馆,也许仅次于埃及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
    3.影响
    在埃及的托勒密王朝禁止出口莎草纸之后,帕加马人发明的羊皮纸成了地中海地区纸张的唯一替代物,影响后世。
    4.世系
    菲莱泰罗斯 (前283年–前263年)
    欧迈尼斯一世 (前263年–前241年)
    阿塔罗斯一世(救主)(前241年–前197年)
    欧迈尼斯二世 (前197年–前160年)
    阿塔罗斯二世(笃爱兄长者)(前160年–前138年)
    阿塔罗斯三世(笃爱母亲者)前138年–前133年)
    欧迈尼斯三世(即:阿里斯东尼克) (前133年–前128年)
    被罗马吞并
    5.国王
    (1)菲莱泰罗斯
    菲莱泰罗斯(希腊语:Φιλ?ταιρο?,约前343年-前263年),原先为安提柯的手下,后来转为利西马科斯的守将,统治帕加马。菲莱泰罗斯开启阿塔罗斯家族对帕加马城的统治,虽然在他在世时仍臣服于塞琉古帝国,但终究其家族后代自塞琉古帝国独立,并建立帕加马王国。
    ①早年
    菲莱泰罗斯出生于小亚细亚比提尼亚和帕夫拉哥尼亚(Paphlagonia)西部之间黑海边的小镇提翁(Tion)。他的父亲名叫阿塔罗斯,可能来自马其顿。母亲是帕夫拉哥尼亚人,名为玻雅(Boa)。
    菲莱泰罗斯是个阉人,虽然各学者们对于他阉割的理由不尽相同。史书中阿塔罗斯家族第一任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一世对此做出解释,他说当菲莱泰罗斯还是婴儿时,有一次他被带入人群之中,但因为太挤了,他的睾丸就被挤爆了。引述道:
    “ 提翁的菲莱泰罗斯从小就是个阉人,这是因为有次保母带着还是幼儿的他穿过某场葬礼,当时那个情况有很多人在那,他就被陷入人群当中,挤压得又很厉害,结果他就丧失生殖能力了。不过虽然他是宦官,但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值得信赖。 ”
    ——?斯特拉波 13.4.1
    一些学者相信这是阿塔罗斯一世的说词,是为了让他的家族祖先光彩一点,古时的人们会因为要在王室内任职宦官而去势,但这是一件丢脸的行为。而事实上菲莱泰罗斯就是宦官。
    ②继业者的部下
    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剧逝,他的将军陷入一连串继业者内战,其中有小亚细亚弗里吉亚总督安提柯、色雷斯的利西马科斯、埃及的托勒密、巴比伦尼亚的塞琉古等人相互争夺亚历山大的遗产。起初菲莱泰罗斯是安提柯的手下多喀摩斯伙友,当前301年安提柯于伊普苏斯战役败亡后,他转投效利西马科斯,并于前283年被命为帕加马的守将,负责守护利西马科斯存于该城的9000银塔兰同。
    菲莱泰罗斯在利西马科斯麾下到前282年为止,当时利西马科斯宫廷内因为第三任王后阿尔西诺伊的关系,爆发严重的宫廷斗争。菲莱泰罗斯对利西马科斯失望并决定叛变,他决定把要地帕加马城和那些财宝献给塞琉古。塞琉古后来在前281年的库鲁佩迪安战役击杀利西马科斯,把领土拓展到小亚细亚,但几月后塞琉古来到原利西马科斯的首都利西马其亚时,被阿尔西诺伊的兄弟托勒密?克劳诺斯背叛而被杀。
    ③帕加马统治者
    在短短的时间内塞琉古被刺杀,托勒密?克劳诺斯被军队拥立为国王,这导致还不稳定的小亚细亚政局更加混乱。考量塞琉古儿子安条克一世要一段时间才能前来为父王报仇,托勒密?克劳诺斯目前就在附近又握有重兵,菲莱泰罗斯身处要地身怀重金,无疑将是他们其中一方的攻击对象。因此菲莱泰罗斯决定两面讨好,他以买回塞琉古尸首为名,给了托勒密?克劳诺斯一大笔应急的军资,再把骨灰转交给安条克一世来讨好,并宣示臣服于塞琉古帝国。透过这个方法菲莱泰罗斯为自己保留帕加马的统治权,还得到很大的自治权。
    菲莱泰罗斯还透过那笔庞大资金来增加自己在帕加马以外的影响力。在许多记录可以看到菲莱泰罗斯赞助、捐赠给临近的城市和神庙,如提洛岛和德尔斐。当高庐人入侵时,他曾经提供军队、金钱和粮食给城市基济科斯(Cyzicus),来帮助他们抵御蛮族。透过这种方式,他让他和家族赢得良好的名声和善意。
    在他统治将近40年的时间,他为帕加马建造卫城、得墨忒耳神庙和帕加马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庙,并且他还兴建了帕加马第一个宫殿,并大大加强城内防御设施,使其要塞化。
    因为菲莱泰罗斯是个宦官,他终身未娶,且没有自己的孩子。因此他收养兄弟欧迈尼斯的孩子欧迈尼斯一世来成为他的继承人。在前263年菲莱泰罗斯死后,欧迈尼斯一世成为帕加马新的统治者。除了欧迈尼斯二世以外,在日后每个阿塔罗斯王朝统治者都曾发行菲莱泰罗斯头像的钱币,并感谢这位王朝奠基者。
    (2)欧迈尼斯一世
    欧迈尼斯一世,(约??-前241年)是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统治者(前263年—前241年在位)。父亲是欧迈尼斯,而奠定帕加马阿塔罗斯王朝的菲莱泰罗斯是他父亲的兄弟,无子的菲莱泰罗斯把欧迈尼斯一世过继在自己名下,并认定他为继承者。
    尽管帕加马在菲莱泰罗斯时名义上属于塞琉古帝国统治,却享有高度自治。在欧迈尼斯一世统治时,可能受到托勒密王朝托勒密二世的搧动,当时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帝国发生叙利亚战争,帕加马趁机对塞琉古的反叛。前261年,欧迈尼斯一世更在吕底亚的首府萨第斯附近击败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一世,使帕加马从帝国独立出来,更扩大不少领地。欧迈尼斯一世在伊达山北方的山脚下建造一个要塞,命名为菲莱泰罗利亚来纪念他的养父,在推雅推喇西北方莱克斯河源头附近建造另一个要塞,命名为安塔利亚来纪念他的祖父,往南扩展到卡伊科斯河Cyme那。欧迈尼斯还自行发行钱币,上有菲莱泰罗斯的肖像,这成为帕加马独立的证据之一。
    在帕加马发生对塞琉西的反叛之后,并没有历史记载帕加马之后在欧迈尼斯的统治期有无战争发生,尽管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帝国持续在战争,而加拉太塞尔特人在小亚细亚四处劫掠,如果帕加马没有受到塞尔特人侵扰,那欧迈尼斯可能付出不少贡品。虽然欧迈尼斯从未自立为国王,但他许多行为仿效其他希腊化国王的作为。
    不确定欧迈尼斯是否有儿子,一些资讯透露他可能有一个儿子菲莱泰罗斯,但死于欧迈尼斯一世逝世前。最后欧迈尼斯收养了年轻的堂侄阿塔罗斯一世,认定他为继承者。



    
    阿塔罗斯王国(二):阿塔罗斯一世1

    (3)阿塔罗斯一世
    阿塔罗斯一世(救主)(希腊语:?τταλο? ο Σωτ?ρ,约前269年-前197年)帕加马王国国王,统治时间前241年-前197年,他统治的帕加马城是爱奥尼亚的一座希腊城邦。阿塔罗斯的生父也名为阿塔罗斯,母亲是安条尼丝,阿塔罗斯之后过继给堂叔欧迈尼斯一世,成为他的养子,继承欧迈尼斯一世之位,他起初一开始只是世袭的统治者,在前238年阿塔罗斯一世正式采用国王头衔,阿塔罗斯王朝的名字就是以其得名。
    当时塞尔特人部落从色雷斯迁移到加拉太,称为加拉太人,加拉太人将近一个世代的时间肆无忌惮般掠夺小亚细亚邻近的城市和地区,并向他们收取沉重的贡金。但在阿塔罗斯一世在位时,阿塔罗斯从加拉太人手中赢得一场重要胜利,因此在帕加马举行庆祝这场胜利的活动,并立了一些纪念物,其中最令后世知名的就是《垂死的高卢人》雕像。这次胜利也代表着小亚细亚的居民脱离加拉太人的恐惧,使阿塔罗斯赢得“救主”以及巴西勒斯(国王)的称号。
    在军事上,他是一位具备勇气和军事才能,任内王国成为罗马共和国坚贞的盟友,他参予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和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对抗马其顿的腓力五世并占有重要的地位。与马其顿战争中,他指挥多场海上行动,成功阻止马其顿朝爱琴海周围进犯,并赢得许多荣誉和战利品,他也为王国取得一些爱琴海的岛屿,如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中获得埃伊纳岛,第二次获得安德罗斯岛。另外阿塔罗斯一世也从腓力五世手中幸运地死里逃生两次。
    阿塔罗斯一世在位期间是小亚细亚希腊城邦的保护者,还视自己对抗蛮族的捍卫者。在东方希腊人势力中,他治下的帕加马国力强盛。前197年,差不多第二次马其顿战争要结束之时,阿塔罗斯逝世,享年72岁,先前阿塔罗斯曾在波奥蒂亚议会中发表演说时明显有中风的症状。王位传给其子欧迈尼斯二世继任。
    ①身世
    关于阿塔罗斯早期生涯所知有限,他是希腊人,父母亲是阿塔罗斯和安条尼丝。祖父也叫阿塔罗斯,奠定家族基业的菲莱泰罗斯是他的兄弟,菲莱泰罗斯后来把统治者之位传给另一个兄弟欧迈尼斯之子欧迈尼斯一世。菲莱泰罗斯和欧迈尼斯一世都曾奉献祭品给德尔斐,欧迈尼斯一世还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马车竞赛赢得冠军,并在帕加马的纪念物上记下这份殊荣。
    阿塔罗斯一世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过世,时间可能在前241年以前,之后他被当时的统治者欧迈尼斯一世领养。阿塔罗斯的母亲安条尼丝很可能出身塞琉古帝国王室,可能是塞琉古一世的孙女,她之所以会嫁给阿塔罗斯的父亲可能是菲莱泰罗斯的安排,借此稳固统治基础。这有可能菲莱泰罗斯曾经属意阿塔罗斯的父亲为其接班人,但阿塔罗斯的父亲过世太早,便传给欧迈尼斯一世。
    ②击败加拉太人
    根据二世纪希腊作家保萨尼亚斯描述,阿塔罗斯一世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击败加拉太人,保萨尼亚斯这里指的高卢人是从色雷斯近年迁移到小亚细亚加拉太的塞尔特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称呼他们为高卢人,因为当时这批塞尔特人最初居于高卢。自从第一任帕加马统治者菲莱泰罗斯的年代,加拉太人不仅是帕加马的大患,还威胁整个小亚细亚城邦,若不想与他们交战就得付出高额的贡金。欧迈尼斯一世可能和其他城邦统治者一样,都付给加拉太人贡金,但阿塔罗斯一世拒绝继续这种政策,成为第一个拒绝付贡金的统治者。接下来,加拉太人开始对帕加马进行一连串攻势,阿塔罗斯一世率军于卡伊枯斯河(Ca?cus)源头与敌军交战,并获得决定性胜利。他随后如同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一世一样,阿塔罗斯得到了称号“救主”,并为自己加上国王的头衔。这场胜利还产生一个故事,使阿塔罗斯更添加传奇性,保萨尼亚斯记载了这个说法,提到早在几个年代前就有神谕如此预言:
    “ 到那时,确实会从狭窄的赫勒斯滂海峡横渡。
    大批高卢人让各地哀号、失序并造成荒芜。
    他们似无忌惮蹂躏亚细亚,在一段时间内
    对付沿海的居民,比众神所为还恐怖。
    很快地克洛诺斯之子将会提供帮助,
    宙斯所扶养的公牛之子,
    他将会带来高卢人毁灭之日。 ”
    保萨尼亚斯在此提到神谕所说的“公牛之子”就是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从帕加马卫城上有一件这场胜利所立的纪念物,今日的知名雕像《垂死的高卢人》就是罗马人所制作的复制品。
    ③与塞琉古帝国争夺领土
    在首次击败加拉太人的数年后,帕加马再度受到加拉太人与其盟友安条克?伊厄拉斯攻击。安条克?伊厄拉斯是塞琉古国王塞琉古二世的弟弟,他统治塞琉古帝国境内的小亚细亚一带,他的根据地在萨第斯。阿塔罗斯在阿芙罗狄西亚(Aphrodisium)一役击败加拉太和安条克联军,又在稍东的地方击败第二次。阿塔罗斯随后战役的主要对手仅剩安条克,在赫勒斯滂弗里吉亚战败后,安条克后来可能寻求他岳父比提尼亚国王基阿埃拉斯庇护,并在前228年春季萨第斯附近,以及远至南方的卡里亚与安条克于大门德雷斯河河岸的最终决战,透过这几场战役胜利,阿塔罗斯掌握塞琉古帝国托鲁斯山脉以北的全部小亚细亚疆土。
    之后塞琉古二世的长子塞琉古三世继位后企图夺回失土,然而塞琉古三世率军越过托鲁斯山脉以后,于前223年遭到部下刺杀。塞琉古王族阿凯夫斯当时跟随塞琉古三世出征,随即掌控军队,他自己拒绝登上王位并拥立塞琉古三世的弟弟安条克三世为王,安条克三世于是任命阿凯夫斯为帝国在托鲁斯山脉以北的小亚细亚总管。仅仅两年的时间,阿凯夫斯就把所有失土夺回,并一路攻至帕加马城墙下。然而阿凯夫斯自己也宣布脱离安条克三世统治,自立为王,并与帕加马停战。
    前218年,当阿凯夫斯进军托鲁斯山脉以南的塞尔盖(Selge)之时,阿塔罗斯一世趁机重启战事,联合一些色雷斯塞尔特人重新占领先前的领地,然而,阿凯夫斯在前217年塞尔盖获胜后,再度回军对付阿塔罗斯一世。
    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三世与阿塔罗斯一世缔结盟约,安条克随即于前216年横越托鲁斯山脉攻击阿凯夫斯,并包围阿凯夫斯的首都萨第斯。经过两年的围攻,直到前214年塞琉古军才攻下这座城市,然而城中的要塞仍掌握在阿凯夫斯之下,在一番诡计下阿凯夫斯落入安条克手中并处死,要塞的余兵也投降了。于是前213年安条克已经收复塞琉古帝国在小亚细亚的全部失土。
    ④第一次马其顿战争
    阿塔罗斯一世之后把眼光从东方转到西方,很可能他注意到马其顿腓力五世勃勃的野心。阿塔罗斯在前219年以前的某刻与腓力五世的敌对方埃托利亚同盟结盟,埃托利亚同盟当时是希腊中部埃托利亚的各城邦所组成的一个联邦国家。
    前215年,腓力五世决定与迦太基名将汉尼拔结盟并联手对付罗马,卷入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因此,罗马人开始在希腊寻找盟友牵制腓力,前211年罗马与埃托利亚同盟缔结盟约,同时条约也允许之前与埃托利亚同盟联盟的势力加入,帕加马王国因此成为罗马盟国的其中之一。后来阿塔罗斯一世本人还被选为埃托利亚同盟两位统帅的其中一位,他很可能于前210年率领军队参与攻占埃伊纳岛的军事行动,此岛之后给了阿塔罗斯,让他的舰队可以作为希腊军事行动的前线基地。
    在209年春季,腓力率军往南进军希腊,当时埃托利亚同盟统帅正是阿塔罗斯和埃托利亚的皮耳里阿斯轮值之时,然而皮耳里阿斯所率的埃托利亚军却在拉米亚附近输掉第一次和第二次拉米亚战役。七月,阿塔罗斯率领帕加马军队与罗马资深执政官苏尔皮基乌斯于埃伊纳岛会合,并在这里过冬。前208年夏季,35艘帕加马战舰和25艘罗马战舰组成联合舰队,虽然占领利姆诺斯岛计划遭到失败,但大肆掠夺另一座马其顿王国的属岛斯科佩洛斯。随后,苏尔皮基乌斯和阿塔罗斯一世出席一场在赫拉克利亚?特拉奇斯(Heraclea Trachis)举行的埃托利亚同盟会议,会中罗马人极力反对与腓力五世停战。
    战争持续进行,苏尔皮基乌斯和阿塔罗斯在离开赫拉克利亚后,率军洗劫了优卑亚岛北岸的城市俄瑞乌斯以及东洛克利斯的首要城市俄浦斯。其中从俄瑞乌斯搜来的战利品保留给苏尔皮基乌斯,他之后回到该处,而阿塔罗斯仍旧在俄浦斯收刮战利品,因此两支舰队现在分开了。此时腓力从烽火的讯号得知情形后,趁机袭击俄浦斯的帕加马军,阿塔罗斯在突然袭击下,仅能乘着自己的船只仓皇逃出。
    罗斯在这次惨败后被迫退回小亚细亚,而腓力五世与比提尼亚王国普鲁西阿斯一世联姻,使比提尼亚加入马其顿阵营,比提尼亚因此入侵帕加马王国本土。 不久,罗马也决定专心对付意大利半岛上的汉尼拔而不再参与希腊战事,毕竟罗马人已经达到牵制腓力五世的目的了。前206年,埃托利亚人承受不了马其顿的压力,自行与腓力五世谈和,使罗马人丧失直接在希腊半岛上对付马其顿的强力盟友,于是罗马人也决定与马其顿谈和。前205年,两方正式在伊庇鲁斯的腓尼基签订和约,结束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帕加马因为隶属罗马阵营,也被纳入和约中,而比提尼亚隶属马其顿阵营,因此阿塔罗斯和普鲁西阿斯一世之间的战争也同时结束,战后埃伊纳岛仍归帕加马管辖。


    
    阿塔罗斯王国(四):欧迈尼斯二世

    (4)欧迈尼斯二世
    欧迈尼斯二世(古希腊语:Ε?μ?νη? Β' τ?? Περγ?μου),(约??-前159年)是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王国阿塔罗斯王朝统治者(前197年—前159年在位)。阿塔罗斯一世和王后阿波罗妮亚之子。
    他延续父亲的政策继续与罗马共和国合作,使帕加马从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到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三世入侵爱琴海以及前190年马格尼西亚战役都与罗马站在一块。
    马格尼西亚战役里,欧迈尼斯二世率领罗马联军右翼成功击败塞琉古军左翼立下战功,在前188年的阿帕米亚和约中,欧迈尼斯二世获得弗里吉亚、利底亚、皮西迪亚、庞非利亚以及从罗马盟邦获得吕基亚的一部分,这些领土来作为长期支持罗马的回报,也因为罗马此时对管理希腊东部的领土没啥兴趣,希望在这能有一个够强的盟友来对抗塞琉古帝国的扩张。
    然而,在前167年之后罗马开始怀疑欧迈尼斯二世,认为他与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同谋,拒绝欧迈尼斯进入意大利为此事辩护,罗马曾企图收买欧迈尼斯的弟弟阿塔罗斯二世并有意扶持为帕加马国王,但最终失败。
    欧迈尼斯二世其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建立帕加马图书馆,并成为当时最庞大的图书馆之一,欧迈尼斯为此率先推广使用羊皮纸来记录文献。欧迈尼斯还为雅典卫城建造欧迈尼斯柱廊。
    欧迈尼斯二世与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四世的女儿斯特拉托妮可结婚,生下阿塔罗斯三世,但因阿塔罗斯三世尚未成年,王位由欧迈尼斯的弟弟阿塔罗斯二世继承。
    (5)阿塔罗斯二世
    阿塔罗斯二世(笃爱兄长者)?τταλο? ο Φιλ?δελφο?(前220年—前138年)帕加马国王(前159年—前138年在位)。阿塔罗斯二世是拍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一世(救主)的次子。前160年,阿塔罗斯二世被生病的兄长欧迈尼斯二世任命为共同执政者,在兄长欧迈尼斯二世去世后继承王位,并娶守寡的王后斯特拉托妮可为妻。
    在即位前,阿塔罗斯二世作为一名杰出指挥官活跃在地中海世界:前190年率领拍加马军队击退塞琉古王朝的入侵和和前189年时在加拉太战争与罗马并肩作战,之后在前182年再一次击败入侵的塞琉古军队,并与本都的法尔奈克一世交手,最后于前171年率领一支不大的队伍参加罗马为推翻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 (马其顿)而发动的第三次马其顿战争。
    阿塔罗斯二世经常与罗马有外交上的来往,并获得罗马的尊重,尽管有一次罗马曾企图扶持阿塔罗斯为国王来推翻欧迈尼斯二世,但此事被他婉拒了。阿塔罗斯二世在当上拍加马国王之后依然为罗马人的忠实盟友,罗马更在前156年—前154年间,帮助他粉碎了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二世的入侵。在前150年,阿塔罗斯二世协助亚历山大?巴拉斯(“领主”)推翻德米特里一世夺取塞琉古帝国的政权时,罗马与帕加马站在一块。
    阿塔罗斯二世在他的好友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五世帮助下扩张许多疆土,并建立安塔利亚和非拉铁非(今阿拉谢希尔)。阿塔罗斯二世也因提倡科学和艺术而闻名,更曾发明新种的刺绣法,在他晚年,依靠他的首席大臣斐洛波门帮助管理国家。
    (6)阿塔罗斯三世
    阿塔罗斯三世(笃爱母亲的人)(希腊语:?τταλο? ο Φιλομ?τωρ,?~前133年)帕加马王国的最后一个国王(前138年~前133年在位)。
    阿塔罗斯三世为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之子,在其叔阿塔罗斯二世去世后继承王位。阿塔罗斯三世对于管理自己的国家一事几乎没什么兴趣,而把大多数时间用来研究医学、植物学和园艺。另一些记载则称他在统治初期时是一名暴君。
    阿塔罗斯三世既没有任何后代也未选定继承人。在他的遗嘱中,阿塔罗斯三世宣布要把他的王国“赠给罗马”。尚不清楚他这么做的动机;尽管帕加马的历代国王都堪称罗马的忠实盟友,阿塔罗斯三世的决定对罗马人来说仍是一份大礼。在罗马,这件事引起了政治斗争:保民官提比略?格拉古(罗马共和国后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要求把帕加马王国的土地分配给罗马公民,但被元老院所拒绝。
    显然不是所有帕加马人都欢迎阿塔罗斯三世的决定。对于下层居民来说,这只意味着即将受到罗马官僚和包税人的残酷剥削。这时出现了一位名叫阿里斯东尼克的出身不明的人,他自称是阿塔罗斯三世的弟弟。阿里斯东尼克领导了一场规模宏大的起义(参加者大抵是属于中下阶级),不久夺取了政权,并以“欧迈尼斯三世”的名义进行统治。据说阿里斯东尼克得到了哲学家伯劳修斯的支持。起义在前129年被镇压下去,帕加马遂为罗马、本都和卡帕多细亚所瓜分,其中罗马所获部分被并入亚细亚行省。
    (7)阿里斯东尼克
    阿里斯东尼克(?-前129年),他在阿塔罗斯三世逝世后,为反抗罗马统治,宣称自己是阿塔罗斯三世的弟弟,并自立为帕加马王国国王,是为欧迈尼斯三世。
    前133年,帕加马国王阿塔罗斯三世逝世,在遗属中他把王国献给罗马共和国。但罗马接收帕加马主权动作缓慢,这给了阿里斯东尼克机会,他宣称自己是欧迈尼斯二世之私生子,是阿塔罗斯三世的弟弟。他趁著王位空缺之时,登上了王位,并取了王朝统治者相传的名字,即为欧迈尼斯三世。一般来说,他不被史学界视为阿塔罗斯王朝正统君主。
    首先,他以承诺会解放沿海希腊城邦,来获取他们的支持,但没有成功。接着,同样他以承诺会给予国内奴隶和农奴自由,试图得到他们拥护。然而不确定此社会改革的效果,或者这只是权位者的空话。阿里斯东尼克后来与伯劳修斯(Gaius Blossius)共谋,前131年罗马派遣普布利乌斯?李锡尼?克拉苏?迪维斯?姆基安努斯(Publius Licinius Crassus Dives Mucianus)率领军队开始讨伐阿里斯东尼。最后于前129年,阿里斯东尼遭到前130年罗马执政官马尔库斯?佩尔佩尔纳(Marcus Perperna)的罗马军队击败,并被俘。在他被捕后,他被带往参加罗马的凯旋式,绞死。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上):历史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语:Ελληνικ? βασ?λειο τη? Βακτριαν??,英语:Greco-Bactrian Kingdom),是一个古代位于中亚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化国家[1]。于前三世纪中,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总督狄奥多特一世独立自立为王,历经120余年至被北方游牧民族——以塞人为核心种众的大月氏灭亡为止,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中亚一个重要的希腊化文明中心。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否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的张骞出使西域时所遇见的大夏,目前东西方学术界尚有争议。
    1.历史
    前334年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渡过赫勒斯滂海峡(即达达尼尔海峡),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之战,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巴克特里亚地区,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他的手下开始了对亚历山大帝国土地的争夺,随后亚历山大帝国的东部地区被塞琉古一世征服,塞琉古帝国建立。
    前246年左右,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地区的总督狄奥多特一世借着塞琉古帝国君主安条克二世逝世且塞琉古帝国军力衰落无暇东顾时宣布独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正式成立。
    前238年,被称之为大益游牧部落联盟的一员——帕尼游牧民族的酋长阿尔沙克一世入侵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邻近的帕提亚建立了安息帝国,这使得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与西方希腊世界直接陆路被切断,当塞琉古国王塞琉古二世出兵讨伐安息帝国时,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也一旁夹击。
    狄奥多特一世之子狄奥多特二世继位后与安息帝国签订和约并一同对付意图收复东方行省的塞琉古帝国,前23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北部地区的一个总督欧西德莫斯一世夺取了狄奥多特家族的政权,自立为王。前208年,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向东进军,在阿利乌河战役打败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军队,并围攻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都城薄知,但不能攻下。前206年,双方达成协议,安条克三世承认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独立并把女儿许配给欧西德莫斯一世的儿子德米特里一世,但规定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必须像安息一样向塞琉古纳贡。
    德米特里一世继位后,乘着孔雀王朝衰败之际大举南侵印度,将今阿富汗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纳入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版图,前183年将都城迁至塔克西拉,使国家重心移入古印度西北部,国家达至极盛期,且重视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融。
    德米特里一世逝世原因不清楚,在前180年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似乎先后或同时由多位执政者或副王把持,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可能陷入了内战,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从此一分为二:一个在巴克特里亚本土,后来的历史学家仍称其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另一个位于印度北部,被称为印度-希腊王国,并不时互相攻击。
    2.灭亡
    分裂后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日趋衰弱,前168年,希腊贵族欧克拉提德一世占据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本土,建立了欧克拉提德王朝,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随后在与安息帝国米特里达梯一世的战争中失去了包含木鹿等地的王国西部,后来北方游牧民族塞种人的四个部落阿希人(Asii) 、帕色阿尼人(Pasiani)、吐火罗人和塞加罗里人(Sacarauli) 于前145年左右发起入侵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王国最终于前130年左右遭游牧民族塞种人攻陷都城而灭亡,国王及其王室也在此后南迁至罽宾城。
    前128年左右,西汉使节张骞来到王国已灭亡的巴克特里亚,并称当地为大夏,一些学者如伯希和、塔恩(W. W. Tarn)、纳拉因(A.K. Narain)等认为,张骞所见到的大夏人是希腊-巴克特里亚残余的臣民,他们挺住塞种人的攻势,但最终在游牧民族大月氏入侵下灭亡而臣服。但另一些学者如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王国维等认为张骞所见到的大夏人是塞种人,他们灭亡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后,臣服于后来入侵的大月氏。
    3.与《史记》中“大夏”的关系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否是汉朝时张骞出使西域时所遇见的大夏,目前学术界尚有一些争议。
    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地理学》中记载“从希腊人那里夺取了巴克特里亚的是最著名的游牧部落。我说的这些游牧部落是阿希人 、帕色阿尼人、吐火罗人和塞加罗里人,他们都来自遥远的锡尔河彼岸,与塞族及索格底亚那毗连的地区,这里曾经被塞族占据过。”古罗马历史学家特罗古斯和地理学家托勒密也有类似的记载,而中国汉朝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学术界对于斯特拉波所记载的四支部族入侵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事件与司马迁所记载的大月氏人入侵大夏的事件是否为同一件事存在着争议,这就导致对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是否就是《史记》中的“大夏”的看法不同。
    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不是大夏。属于斯基台人的阿希人 、帕色阿尼人、吐火罗人和塞加罗里人向南迁移并推翻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后来大月氏人又入侵了塞族人在巴克特里亚所建立的国家并使之臣服,张骞所见到的大夏是游牧民族塞族人所建立的国家,不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早期西方学者的费迪南?冯?李希特霍芬[1]、早期中国学者的王国维等、现代中国学者余太山等支持此观点。
    第二种观点: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就是大夏。该说法认为斯特拉波所记载的阿希人 、帕色阿尼人、吐火罗人和塞加罗里人入侵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事件与司马迁所记载的大月氏人入侵大夏的事件是同一件事,《史记》中的大夏就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大月氏人就是四个部族其中之一。该说法认为,根据汉书“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的记载,塞族人并没有灭亡巴克特里亚王国,而是往更南的卡比萨前进,尽管塞族在途中给予王国严重打击,如前145年左右摧毁王国东部大城(Ai-Khanoum)。但跟在塞人之后的大月氏随后入侵巴克特里亚核心,并迫使残余的王国臣民称臣,王国终亡于大月支之手。前129年以后的张骞抵达巴克特里亚时,见证残余的臣民向大月支臣服的情形。西方近代学者如保罗?伯希和、塔恩、纳拉因等支持此论,现为西方学界主流观点。
    4.语言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人说的语言按今日的语言学分类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东北语支的一员(也有说法认为是吐火罗语族)。因受希腊化影响而与其它语言不同的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所讲的语言是语族内唯一采用希腊字母的语言。除了基本的字母以外,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还另外自制了一个字母‘?’,来表示/?/(sh,“施”或“希”)这个音。
    5.美术
    古代巴克特里亚的建筑艺术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平,原本就建有大城市及许多定居点,有“千城之国”的美称。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时代所建的都市,城墙厚实,上建长方形望楼,市区平面规划整齐,住房多用小扁石块修筑,基础则用生砖砌成,国都的王宫与贵族府邸更以壁画装饰。
    希腊人统治时期发行过大量货币,其中流传下来的成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与艺术的珍贵资料。这些货币正面为历代希腊统治者的肖像,皆系公元前3~前2世纪铸成。这些肖像生动传神,突破了在钱币上通常只刻画理想化君主形象的惯例,而把这些帝王的个人特点表现出来,反映出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艺术家的才华与尊重现实的创作态度。希腊-马其顿的征服者们也力图在宗教信仰上影响巴克特里亚人,因此在钱币背面都铸有希腊诸神,如宙斯、赫拉克勒斯与阿波罗的形象,但是本地居民并没有放弃自己原来的宗教信仰。这些钱币并不能证明当地人的文化已同化于纯希腊文化,事实上是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的产物。由于历史原因与地理位置,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与希腊和印度在文化上都发生过广泛的联系。
    6.经济
    在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存在时期,中亚的农业和畜牧业获得迅速发展,种植小麦、稻谷、葡萄。来自希腊、马其顿、小亚细亚的移民大规模地屯田开荒,兴修水利。公元前3世纪以后,城市经济繁荣。在各遗址中,都发现有大量钱币(主要是银币),上面的王像和铭文,为研究者提供了有关王国的政治史、王室世系、编年的珍贵资料。同时,这些钱币还证明了当时繁荣的社会经济交流。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晚期君主欧西德莫斯二世曾发行白铜合金的钱币,但此技术之前仅中国持有,可视为与中国进行贸易或技术交流的证据。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处在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的会合处,亦是丝路上重镇。通往印度的商路和通往喀什噶尔的商路都经过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联系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与西方的商路有两条。一条经过安息到埃克巴坦那前往安条克;另一条则是水路,经印度航运至埃及或条支。中国的丝绸,中亚、西伯利亚的黄金,印度的香料、象牙都从这里转运到西方,商队不绝于途。
    7.文化
    由希腊移民创建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构成等都植根于古老的希腊文明。但是,由于这种外来文化是被移植、发展于同样具有古老文明的中亚腹地,并不断受到印度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因而形成了一种以希腊文化为基调的“混成”文化。这种文化,对中亚古代文明的发展影响甚深,对中亚周边各文明区亦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佛教经典《弥兰王问经》(南传巴利文佛经) 记载了希腊人与印度佛教的接触。东晋时翻译为汉文《那先比丘经》。这本书是弥难陀向一位僧侣那先比丘问道的集子,其解答明显是佛教教义。
    8.历代君主
    (1)狄奥多特王朝
    狄奥多特一世 (约前250年–约前240年)
    狄奥多特二世 (约前240年–约前230年)
    欧西德莫斯王朝[编辑]
    欧西德莫斯一世 (前223年–约前200年)
    德米特里一世 (约前200年–约前180年)
    (2)分裂时代
    ①巴克特里亚本土
    欧西德莫斯二世 (约前180年左右) 德米特里一世之子
    安提玛科斯一世 (约前180年-约前170年) 德米特里一世之子或兄弟(?)
    ②帕洛帕米萨达、阿拉霍西亚、健驮逻地区,被后来历史学家称为印度-希腊王国
    阿加托克利斯(约前190年-约前180年)德米特里一世之子(?)
    潘达雷昂(约前190年-约前180年)德米特里一世兄弟(?)
    安提玛科斯二世(约前174年-约前165年)安提玛科斯一世之子(?)
    德米特里二世
    (3)欧克拉提德王朝(巴克特里亚本土)
    欧克拉提德一世(约前170年-约前145年)
    欧克拉提德二世(约前145年-约前140年)
    柏拉图(约前145?年-约前140?年)欧克拉提德一世之兄弟(?)
    赫利奥克勒斯(约前145年-约前130年)欧克拉提德一世之子或兄弟(?)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中):狄奥多特一世

    9.狄奥多特一世
    狄奥多特一世(救主)(希腊语:Δι?δοτο? Α' ? Σωτ?ρ;约前285年 – 约前239年),原为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总督,可能在安条克二世逝世后,于前255年或前246年间叛离塞琉古帝国,宣布独立,建立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他可能死于前239年。
    狄奥多特一世似乎把疆土扩张到其他塞琉古行省,此外他还与另一位自立为王的塞琉古帕提亚总督安德拉戈拉斯结盟,他们俩可能是差不多时间宣布独立。
    (1)总督
    对于狄奥多特的生平不清楚,他无疑是在东方希腊化时代一个重要角色,但因古代文献失散,仅能从少许残篇告知大概,其他资讯只得仰赖钱币学。除了文献稀少外,古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甚至误记他的名字为帖奥多特(Theodotus),这错误直到只到近代找到狄奥多特的钱币才改正过来。
    狄奥多特是塞琉古帝国辖下的巴克特里亚行省的最后一任总督,在他总督任期间没有任何记载留下。从钱币上来看,狄奥多特发行过各式金、银、铜的钱币。其中有一些钱币上头属名安条克的名字,正面却是狄奥多特的肖像。这推测是狄奥多特还是塞琉古总督之时,因帝国虚弱且遭到托勒密二世攻击,无暇东顾,使狄奥多特自主权大增。因此他可能大胆把塞琉古国王头像替换为自己的,名义上仍属于塞琉古帝国,但代表狄奥多特这时几近自治,也象征狄奥多特的独立是遵循渐进的。不过这一推测仍有一些争议,如有学者认为这钱币暗示有一名巴克特里亚国王安条克存在。
    (2)独立
    狄奥多特后来宣布独立,自立为王。古代特罗古斯、查士丁、斯特拉波皆记载狄奥多特独立一事,他开创希腊化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古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记载:
    “ 帖奥多特(狄奥多特),他管辖千城之国的巴克特利亚,叛变并自立为国王,其他所有东方的人民也效法他,脱离马其顿人统治 ”
    ——?查士丁 XLI
    本是塞琉古帝国巴克特里亚行省总督的狄奥多特,他借着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二世逝世且帝国陷入与埃及托勒密王国的第三次叙利亚战争无暇东顾之时,已经获得自治,仅名义上归属帝国。然而塞琉古帝国国势继续衰退,加上与内部有兄弟战争的内战,以及外敌入侵,帝国连年战争,让帝国在东方各省防备削减,本身就很富饶的巴克特利亚更要送出资源去支援前线。这让东方的各省可能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危险中,因此狄奥多特的独立举动获得不少当地希腊移民的支持,最后他决定正式叛离塞琉古帝国独立。这个新的王国拥有高度的城市文明,也被认为是最富裕的东方国度之一,查士丁并说巴克特利亚本身更是号称拥有一千座城市,且非常富裕,王国定都于原行省时期的首府薄知(Bactra)。新任国王的狄奥多特一世以及其后继者带领王国更加兴盛,并逐步往东西方拓展国土,斯特拉波如此记载:
    “ 那些在巴克特利亚独立的希腊人,在这个富饶的国度很快的变得相当强盛,主宰的领土不仅包含阿利亚,还远至印度。就像阿提米塔的阿波罗多罗斯所说的,他们降服的部族超过亚历山大时所降服的,尤其是米南德,有些部族是他亲自降伏;其他的部族是在德米特里时,他是巴克特里亚国王欧西德莫斯之子。
    ”
    ——?斯特拉波, XV.698
    根据近代历史学家W.W. Tarn的假设,狄奥多特一世大约在前266年娶了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二世和王后劳迪丝一世的女儿,并与她生下至少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是狄奥多特二世,女儿大约出生于前250年左右,她后来嫁给欧西德莫斯一世。这个假说当时流行学界一段时间,不过因为证据薄弱,近年遭到一些学者抨击。
    (3)与安息对抗
    在狄奥多特宣布独立同时期,邻近的塞琉古帝国帕提亚总督安德拉戈拉斯也宣布独立,狄奥多特一世与安德拉戈拉斯签订盟约对抗塞琉古帝国。然而帕提亚北方大益(Dahan)的游牧部落联盟中,帕尼(Parni)的部落酋长阿尔沙克一世开始入侵帕提亚,并消灭安德拉戈拉斯的势力,在入主帕提亚后建立安息王国。这让新成立的希腊化巴克特里亚王国与希腊世界的直接道路中断,与西方的陆上贸易大幅衰退,仅剩透过波斯湾到埃及的海上贸易航线来进行发展。当塞琉古帝国塞琉古二世于前239年企图收回东方脱离的行省,并把帕提亚作为首先目标时,狄奥多特一世明显与塞琉古二世联手打击安息王国。
    不久之后,狄奥多特一世逝世,并把王位传给其子狄奥多特二世。狄奥多特二世一改父亲的外交政策,与安息结盟对抗塞琉古二世:
    “ 不久,由于帖奥多特(狄奥多特一世)之死,阿尔沙克与他同样叫帖奥多特(狄奥多特二世)的儿子停战并缔结盟约。后来,他们俩一同对付前来讨伐叛乱的行省的塞琉古。终阿尔沙克战胜了,帕提亚人并把这一天当作他们获得自由的日子来庆。 ”
    ——?查士丁, XLI.4
    狄奥多特二世后来遭到欧西德莫斯篡位并被谋杀,欧西德莫斯便开启欧西德莫斯王朝。
    在后来的巴克特里亚晚期国王阿加托克利斯和安提玛科斯一世之时,他们曾经发行一套有关巴克特里亚世系的纪念钱币,其中狄奥多特一世被冠上索塔尔(Σωτ?ρ),即“救主”的称号。
    10.狄奥多特二世
    狄奥多特二世(古希腊语:Δι?δοτο?;前252年-前223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狄奥多特一世之子。 他因与安息缔结停战和约并联盟与塞琉西帝国对抗而为人所知。
    古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记载说:
    不久,由于迪奥多特斯之死而减轻了压力的阿尔沙克与他(指迪奥多特斯一世)的儿子,也叫迪奥多特斯的,实现和平并签订了盟约;后来他与前来镇压叛乱的塞琉古(指塞琉古二世)作战并获胜了:帕提亚人把这一天当作他们获得自由的日子来庆祝。
    大约在公元前230年,狄奥多特二世遭欧西德莫斯篡位并被谋杀。
    11.欧西德莫斯一世
    欧西德莫斯一世(神)(古希腊语:Ευθ?δημο? Θεο?;约前260年-前200年或前195年间),可能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总督,后来推翻狄奥多特王朝,自立为国王,建立欧西德莫斯王朝。
    据传他是马格内西亚出身的希腊人,但不清楚是哪座马格内西亚,欧西德莫斯可能是巴克特里亚北部粟特的总督。欧西德莫斯在公元前230年左右推翻狄奥多特王朝成为巴克特里亚国王。在位期间国力相当鼎盛,疆土除了巴克特利亚外,还可能拥有粟特、马尔古(Margu)、阿利亚(Aria)等地。
    对于欧西德莫斯的统治期间描述很少,直到公元前208年时,巴克特里亚遭受塞琉古国王安条克三世的攻击。尽管欧西德莫斯大军中拥有一万骑兵,还是输掉阿利乌河战役(今日的哈里河),并迫使他撤退回首都薄知(Bactra)。在成功抵抗三年的围困后,安条克三世无奈下只得接受欧西德莫斯一世的独立地位,前206年安条克三世与巴克特里亚停战并承认它的地位,但巴克特里亚须与安息一样向塞琉古纳贡,安条克三世还把女儿嫁给欧西德莫斯一世的儿子德米特里。
    在古代文献中欧西德莫斯以他过去除掉反叛塞琉古帝国狄奥多特王朝的功劳和他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保护中亚希腊人的安全为由,所以巴克特里亚应为他的奖赏,说服安条克三世停战并承认它的地位。
    在塞琉古的军队离去后,国家很快的从战争中复原。欧西德莫斯一世大约逝世在前200年到前195年间,而继位的其子德米特里一世随后开始征服印度。
    在后期的许多君主可能跟欧西德莫斯王朝有所关连,如阿加托克利斯等等。
    12.欧西德莫斯二世
    欧西德莫斯二世 (Euthydemus II)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可能是德米特里一世之子。 约公元前185年从其父继承了巴克特里亚国王位,也可能只是个副王。根据钱币上的样式和稀有的镍合金透露跟阿加托克利斯有某种关联,从钱币上的雕像可推测他在位时相当年轻。
    13.安提玛科斯一世
    安提玛科斯一世(神)(希腊语:Aντιμαγηου ο Θεο?),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统治期间约为公元前180年到前170年间。统治范围包括一部分巴克特里亚和喀布尔河河谷。多数的西方历史学家如William Woodthorpe Tarn,视安提玛科斯为欧西德莫斯王朝的成员,可能为德米特里一世兄弟或其子。而其他东方的历史学家如A. K. Narain等,则认为他不同于欧西德莫斯王朝而可能是狄奥多特一世的后代。
    安提玛科斯的钱币背面刻着希腊尼刻女神握着花冠或是正面刻着大象,而大象是当时佛教徒的象征,这透露他曾征服过印度-希腊王国。而安提玛科斯二世可能是他的儿子,安提玛科斯二世他却统治旁遮普。安提玛科斯一世似乎还有另外一个儿子欧迈尼斯。
    安提玛科斯似乎被欧克拉提德一世击败或是死后被占据其领土。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下):欧克拉提德一世

    14.欧克拉提德一世
    欧克拉提德一世(大帝),(希腊语:Ευκρατιδου ο Μ?γα?),是最为重要的巴克特里亚国王之一。统治期间约为约前170年 - 约前145年间,欧克拉提德篡夺欧西德莫斯王朝成为巴克特里亚国王,开创欧克拉提德王朝。他曾经与希腊化世界中最遥远的印度-希腊王国国王们作战,并把势力短暂伸入北印度,直到他最后被击败并撤回巴克特里亚。欧克拉提德曾发行一枚名声远播的大金币,它是古典时代中所发现最大的金币,因此被认为相当有地位的君主。
    (1)篡位
    欧克拉提德借由推翻欧西德莫斯王朝成为巴克特里亚国王,这个王朝的开创者是欧西德莫斯一世,他的儿子德米特里一世之后率军入侵印度西北部,到了欧克拉提德之时,很可能是安提玛科斯一世在位。
    并不清楚当时欧克拉提德担任巴克特里亚王国什么职位,甚至一些学者怀疑他与塞琉古国王安条克四世有亲属关系,且安条克四世试图把巴克特里亚在纳回帝国统治之下。根据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描述,欧克拉提德一世夺得王位的时间,大约与安息米特里达梯一世同时,而米特里达梯一世在前171年开始统治安息王国,因此欧克拉提德一世的统治开启时间应在那一年前后。
    “ 差不多同时,两位伟大的国王开始他们的统治,米特里达梯在帕提亚,欧克拉提德在巴克特里亚。
    ”
    ——?查士丁,XLI,6
    曾出土一些欧克拉提德的钱币,一面是欧克拉提德的肖像,另一面是赫利奥克勒斯和劳迪丝的头像。一些学者认为这枚钱币可能是要展现对父母的敬意,并推测赫利奥克勒斯是他的父亲,劳迪丝是母亲,又劳迪丝她头戴象征皇家的头带,因此母亲可能是塞琉古帝国的皇室成员。
    (2)入侵印度
    在掌控巴克特里亚政权后,欧克拉提德一世征服印度-希腊王国西部的疆域,这一段情节仅有单一文献,即罗马查士丁的记载,他提到欧克拉提德击败印度的国王德米特里,尽管内容相当夸大,但目前对于这位印度-希腊国王的身份仍有待确认,他可能是德米特里一世,或是德米特里二世,或者根本就是误记。
    “ 欧克拉提德在许多战役展现莫大的勇气,当有次自军军势微弱,还遭到印度国王德米特里大军团团包围之时,欧克拉提德他屡屡频繁出击,终以300名将士击败60,000名敌军。在这次围城战后四个月,他把印度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 ”
    ——?查士丁,XLI,6
    另外从钱币上的证据推论,欧克拉提德同期的印度-希腊国王应是安提玛科斯二世、阿波罗多特斯一世或是米南德一世。然而,从大量出土印度双语式的钱币,证明欧克拉提德一世的确把势力伸入印度的西北部。另外也出土他的双语式铜币,醒目的是该钱币法卢文的头衔是“万王之王”。
    在欧克拉提德统治期间,安息米特里达梯一世攻击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在前167年夺取了包含木鹿、赫拉特等西部重要城市,占领帕提亚和巴克特里亚中间的两个行省,据斯特拉波描述,这两个行省分别为阿斯庇翁涅斯(Aspiones)和堤里亚(Turiua)。
    (3)刺杀
    查士丁记载这位好战国王的末日,他描述欧克拉提德一世从印度的归途中被自己的儿子谋杀,他儿子相当恨他,甚至把尸首拖在战马车后面奔跑。关于这位谋杀者可能是欧克拉提德二世,或是赫利奥克勒斯一世,但也有一些推论说这人并不是欧克拉提德一世的儿子,而可能是欧克拉提德的敌人德米特里二世之子。
    “ 当欧克拉提德从印度返回,他在回来的路上被自己的儿子所杀....这人毫不掩饰他杀父的行为,就像是他杀的不是父亲而是深仇大恨的敌人似的,他把他父亲的尸首拖在战马车后面奔跑,来放干鲜血,并命人不准筑墓,任尸体曝露野外。 ”
    ——?查士丁,XLI,6
    欧克拉提德被谋杀后,王国可能陷入王室成员的内战,继承王位的有欧克拉提德二世和赫利奥克勒斯一世,赫利奥克勒斯一世是巴克特里亚王国最后一位君主,他最后可能受到北方游牧部落大月氏入侵而王国,使希腊人失去兴都库什山脉以北的领地。而还有两个统治者可能是欧克拉提德王朝的成员,其中之一是柏拉图,而如果查士丁的记载有误的话,德米特里二世很可能也是欧克拉提德王朝的成员。而在欧克拉提德死后,王国还陷入与各处外敌的战争,最后这些统治者很快就消史在战乱中:
    “ 巴克特里亚人陷入许多战争中,不仅失去他们的政权,也失去自由,他们与粟特人、阿拉科得斯人(Arachotes)、达然革斯人(Dranges)、阿利亚人、印度人打得筋疲力尽,最终被完全击败。其中有一个敌人,使他们像是流干自身的血似的,那就是帕提亚人所为。
    ”
    ——?查士丁,XLI,6
    无论如何,北方的游牧民族开始南侵,陷入多面战争的巴克特里亚王国面临被支解危机,终至亡国,在大月氏和塞人的压力下,于前130年左右消灭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残留的势力。而可能一些王朝成员仍残留于西北印度残喘,直至前10年左右彻底灭亡。
    15.欧克拉提德二世
    欧克拉提德二世(救主),(希腊语:Ευκρατιδου ο Σωτηρ),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统治期间约为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140年间,可能是欧克拉提德一世的儿子并继承他的位子,统治时间不长。
    欧克拉提德二世早年似乎与其父共治,而后期的钱币冠上头衔 "救主",显示他之后完全执政。欧克拉提德二世逝世,巴克特里亚王国最后一位君主赫利奥克勒斯一世(可能同个王朝),被北方游牧民族塞人或大月氏入侵,使希腊人被逐出巴克特里亚。
    16.柏拉图
    柏拉图(神显者)(Πλ?των , 前二世纪中期人物 ),是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国王,他统治巴克特里亚南方或帕洛帕米萨达一带。从柏拉图的钱币中,当时他年纪约在中年,猜测他可能是欧克拉提德一世的亲属,很可能是他的兄弟。
    当地希腊人有自己的纪元方式,一些柏拉图的钱币上头刻着MZ,即47年,这种纪元方式约以前186年作为开端,因此柏拉图统治期间约在前140年间,这年代也符合钱币的考古推论。学者Bopearachchi认为柏拉图统治约在前145年-前140年间,因为他的钱币并没有在阿伊?哈努姆这座城市遗迹发现,这座城市是在欧克拉提德一世期间遭到摧毁。
    17.赫利奥克勒斯
    赫利奥克勒斯(公正者)(希腊语:Ηλιοκλεου?, Δ?καιο? )最后一位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统治期间约为公元前145年到公元前130年间,可能是欧克拉提德一世的儿子或兄弟。
    根据罗马历史学家查士丁描叙,欧克拉提德是在从印度的归途中被自己的儿子谋杀,甚至车裂了它的尸体。可惜的是,查士丁没有写下谋反者的名字,而巴克特里亚的局势因而陷入不稳且有可能发生内战,进一步衰弱了王国的力量,
    公元前130年间,北方游牧民族大月氏开始入侵,猜测赫利奥克勒斯在这场战役上阵亡。中国的史书记载,大月氏的入侵并没有断送巴克特里亚的城市文明,农耕制度也没有遭受废弃,希腊社会有可能再维持一段时间。巴克特里亚王国灭亡后,希腊人依旧统治北印度一部分,并称为印度-希腊王国,不清楚欧克拉提德王室有没有迁移至印度-希腊王国西部,但许多印度-希腊国王的钱币透露跟欧克拉提德王朝有些关连。


    本都王国(一):兴衰

    本都王国(Pontus),古国名,位于小亚细亚半岛、黑海东南沿岸(位于今保加利亚 、格鲁吉亚、 希腊、 俄罗斯、 土耳其、 乌克兰等国 境内),公元前281年米特拉达梯一世建国,公元前65年被庞培征服,成为罗马共和国的附庸国,公元62年国家被罗马皇帝尼禄废除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本都是希腊化时代安纳托利亚的一个重要王国,其国王可能具有伊朗血统。
    1.源流
    本都王国(英语:Pontus 古希腊语:Π?ντο?),又称本都帝国,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后1世纪期间一个以安那托利亚地区为中心的希腊化国家。其君主是希腊化的波斯人,自称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大流士一世的后裔。
    本都一词在希腊语中意思是“海”。本都原本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附属国,其根据地位于克泽尔河一带。继业者战争期间从属于安提柯王朝。
    2.建国崛起
    赛厄斯(Cius)王米特拉达梯二世-米特拉达梯的父亲-被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安提柯一世处死后,米特拉达梯继承了家族对赛厄斯的统治。
    公元前302或301年,安提柯开始对米特拉达斯起了疑心,并意图策划杀害他。幸好得到德米特里(安提柯之子)的及时通报,米特拉达梯连忙带同几名追随者逃亡到帕夫拉戈尼亚(Paphlagonia)。他在那里占据着Cimiatene城堡。各地军营的部队都加入了他的队伍,使他逐渐扩张他在本都的统治,成为他建立新王国的基础。
    安提柯一世战死之后,米特拉达梯一世于公元前281年宣布独立,定都阿马西亚,建立本都王国并自立为王(basileus)。同年,他与比提尼亚的Heraclea Pontica城结盟,共同抵抗塞琉古。之后,他寻求高卢人(后来在小亚细亚定居)的支持,推翻埃及国王托勒密一世派来的势力。公元前266年,他的王位由儿子阿里奥巴尔赞继承。据传他葬在本都的首都阿马西亚,与公元前183年Sinop市沦陷前的历任本都国王一起安葬于王家墓园。本都土地肥沃,谷物繁多,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因此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3.迁都扩张
    这一时期本都与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处于长期战争。
    关于法尔纳克一世即位时间不是很确定,但至少在公元前183年当上本都国王,并拿下之前本都国王意图染指的锡诺普。之后,罗德岛向罗马抱怨法尔纳克一世的侵略企图,但没有后文。
    同一时间,法尔纳克与邻近的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发生纠纷,两国都派出大使到罗马,互相指控对方的恶行。公元前181年春天,不等出使罗马的大使归国,法尔纳克率军入侵帕加马,并与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四世和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二世交战,战争很快得被罗马元老院所派的代理人中止,并厘清这次冲突因果。但法尔纳克一世以罗马的要求极不合理而拒绝,使协商破局,战争再度开启。期间经过不同的缘由中断几次,最终于公元前179年夏天结束,因法尔纳克觉得再也无力与帕加马、卡帕多细亚和比提尼亚等势力对抗,被迫失去所有获得的加拉太和帕夫拉戈尼亚领土来换取和平,但本都依旧保有锡诺普,并迁都于此。
    4.衰败灭亡
    在本都王国的晚期,马其顿的安提柯王朝、帕加马的阿塔罗斯王朝先后为罗马共和国所吞并,塞琉古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都衰退,本都直接面临来自古罗马的威胁。
    米特拉达梯六世在位期间,本都势力达到全盛,科尔基斯和博斯普鲁斯王国都被本都征服,称霸黑海沿岸。还侵略罗马的属国比提尼亚和卡帕多细亚。这引发了本都与罗马之间的战争。
    5.米特拉达梯战争
    (1)第一次战争(前89~前84年)
    米特拉达梯六世经长期准备后,乘罗马陷入同盟者战争无暇东顾之机,进军罗马的亚细亚省。本都的兵力强于罗马在东方的驻军,计有步兵25万人、骑兵5万人、各类舰船400艘。罗马驻军及其附属国军队仅有步兵17万人、骑兵1.8万人,且驻防分散。战争初期,本都军兵分三路,击败罗马在小亚细亚的军队,继而挥师进入欧洲,占领马其顿和希腊广大地区,所到之处受到深受罗马压榨的各族人民的欢迎。
    至前87年,罗马在东方的属地丧失殆尽。罗马元老院任命L.C.苏拉为统帅,率军东征。前86年,罗马军队先后在雅典、喀罗尼亚等地获胜。本都军被迫撤出希腊。与此同时,小亚细亚各地由于战争负担过重,亲罗马派乘机活动,纷纷倒向罗马,本都陷于孤立。前85年,米特拉达梯六世与苏拉缔结和约,放弃所占领土,交出舰队并付巨额赔款。
    (2)第二次战争(前83~前81年)
    留守亚洲的苏拉副将L.穆列纳借口米特拉达梯六世不履行和约挑起战端,被本都军打败,被迫停战。此战加强了米特拉达梯六世的地位和影响,使他得以重整旗鼓,扩充军队,并联络西班牙反罗马势力,企图对罗马东西夹击。
    (3)第三次战争(前75~前65年)
    米特拉达梯六世乘罗马内部局势混乱之机,为夺取小亚细亚北部的比提尼亚向罗马宣战。本都军分头并进,击败罗马军,占领比提尼亚,进而攻占赫勒斯滂沿岸大部地区。罗马统帅L.鲁库鲁斯率大军反击,迅速收复失地,夺回比提尼亚,并侵入本都境内。米特拉达梯六世逃往亚美尼亚,不久又卷土重来。
    公元前 66年,罗马派庞培出使东方,同安息(帕提亚)结成同盟,以孤立本都国。公元前 65年,米特拉达梯兵败,逃往黑海北岸。为东山再起,加紧搜刮民财,激起民愤,在部队哗变后于公元前63年自杀,“第三次米特拉达梯战争”结束。
    其子法尔纳克二世向罗马投降,被罗马人当作盟友,仍旧称为本都国王兼博斯普鲁斯国王,但其统治区域只有博斯普鲁斯之地。法尔纳克仍旧希望夺回本都之地,于前48年趁罗马内战之机进军安纳托利亚,结果在泽拉城(今土耳其境内)附近被凯撒彻底击败(泽拉战役),但本都王国仍旧被作为罗马的附属国而保留,直到公元64年被罗马皇帝尼禄废除。

    本都王国(二):历任君主

    6.历任君主
    (1)列表
    ①本都王国独立时期
    米特里达梯一世 前302年-前266年
    阿里奥巴尔赞 前266年-前250年
    米特里达梯二世 前250年-前220年
    米特里达梯三世 前220年-前185年
    法尔纳克一世前185年-前170年
    米特里达梯四世 前170年-前150年
    米特里达梯五世 前150年-前121年
    米特里达梯六世 前121年-前63年
    ②罗马同盟国时期
    法尔纳克二世 前63年-前47年
    ③罗马附属国时期
    大流士 前39年-前37年
    波列蒙一世 前37年-前8年
    皮托多里斯 前8年-23年
    波列蒙二世 38年-64年
    (2)米特里达梯一世
    米特里达梯一世(建立者),(希腊语:Mιθριδ?τη? Α' Kτ?στη?;公元前302年-前266年在位)是位于安那托利亚本都王国的建立者。
    赛厄斯(Cius)王米特里达梯二世-米特里达梯的父亲-被亚历山大大帝的继业者安提柯一世处死后,米特里达梯继承了家族对赛厄斯的统治。前302年或前301年,安提柯开始对米特里达梯起了疑心,并意图策划杀害他。幸好得到德米特里(安提柯之子)的及时通报,米特里达梯连忙带同几名追随者逃忙到帕夫拉戈尼亚(Paphlagonia)。他在那裹占据着Cimiatene城堡。各地军营的部队都加入了他的队伍,使他遂渐扩大了他在本都的威望,成为他建立新王国的基础。最后,在公元前281年自立为王(basileus)。同年,他与比提尼亚的Heraclea Pontica城结盟,共同抵抗塞琉古。\之后,他寻求凯尔特人(后来在小亚细亚定居)的支持,推翻埃及托勒密王朝国王托勒密一世派来的势力。[3]公元前266年,他的王位由儿子 阿里奥巴尔赞继承。相信他是葬在本都的首都阿马西亚王家墓园,与公元前183年Sinop市沦陷前的历任本都国王葬在一起。
    米特里达梯是一个被希腊化的古波斯名字,意即“(古波斯的)太阳神所赐的”。这名字在帕尼人的阿萨息斯王朝被国王、士兵与国民广泛使用,小亚细亚王室及贵族亦大都起这名字。
    (3)阿里奥巴尔赞
    阿里奥巴尔赞(希腊语:Aριoβαρζ?νη?)是米特里达梯一世的儿子,第二任本都国王 (公元前266年–约前250年在位),卒于前258年至前240年期间。
    他因帕夫拉哥尼亚的[[:阿玛斯特里斯城|阿玛斯特里斯城]]投降而占据该城。阿里奥巴尔赞与他父亲寻求高卢人的帮助,以驱赶托勒密二世派来的埃及人;高卢人是在米特里达梯一世死前十二年(前278年)来到小亚细亚的。
    阿里奥巴尔赞的王位由米特里达梯二世继承。
    (4)米特里达梯二世
    米特里达梯二世(希腊语:Mιθριδ?τη?), 本都王国第三任国王,阿里奥巴尔赞的儿子及继承人。
    米特里达梯登基时间不详,但相信是在前240年之前。曼农(Memnon)记载说米特里达梯在他父亲死时仍是一个小孩,而他的女儿在前222年已介适婚年龄。他登基后不久,王国便被高卢人入侵,后者最终被击退。
    米特里达梯成年后与塞琉古二世的姊妹劳廸丝(Laodice)成婚,并得到弗里吉亚省作为嫁妆。尽管有这一段联姻,在塞琉古与弟弟安条克?伊厄拉斯的战争中,米特里达梯仍与塞琉古于安卡拉战役交手,最终将塞琉古击败,后者损失两万兵马,仅以身免。米特里达梯将女儿劳迪丝三世下嫁塞琉西国王安条克三世;约在同时将另一个同名的女儿劳迪丝下嫁给安条克三世的亲戚阿凯夫斯。前220年,米特里达梯向富裕而强大的锡诺普城宣战,但未能攻克。直至前183年,锡诺普城才落入本都手中。
    在前227年罗得岛毁于地震之后,米特里达梯与其他亚洲君主争相送大礼给罗得岛人。
    米特里达梯卒年不详,王位由儿子米特里达梯三世继承。
    (5)米特里达梯三世
    米特里达梯三世(希腊语:Mιθριδ?τη?), 本都王国第四任国王,可能是米特里达梯二世的儿子。统治期间约在前220年-约前183年。
    不清楚他在位时发生什么事迹,有些事件可能被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记录下来,但需要在区别确认,因为他和许多后继君主都叫米特里达梯。
    (6)法尔奈克一世
    法尔奈克一世(希腊语:Φαρν?κη?),本都王国第五任国王,是米特里达梯三世的儿子。统治期间不确定,可能约在前183年-约前155年。
    关于法尔奈克一世即位时间不是很确定,但至少在前183年当上本都国王,并拿下之前本都国王意图染指的锡诺普。之后,罗德岛向罗马抱怨法尔奈克一世的侵略企图,但没有后文。同一时间,法尔奈克与邻近的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发生纠纷,两国都派出大使到罗马,互相指控对方的恶行。前181年春天,不等出使罗马的大使归国,法尔奈克率军入侵帕加马,并与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四世和比提尼亚国王普鲁西阿斯二世交战,战争很快得被罗马元老院所派的代理人中止,并厘清这次冲突因果。但法尔奈克一世以罗马的要求极不合理而拒绝,使协商破局,战争再度开启。期间经过不同缘由中断几次,最终于前179年夏天结束,因法尔奈克觉得在也无力与帕加马、卡帕多细亚和比提尼亚等势力对抗,被迫失去所有获得的加拉太和帕夫拉戈尼亚领土来换取和平,但本都依旧保有锡诺普。
    法尔奈克的统治期不是很确定,在一些资料透露他在前170年仍在位,并确定于前155年逝世,因其兄弟米特里达梯四世此时已当上国王。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描述法尔奈克是个自大且充满暴力的君主。
    (7)米特里达梯四世
    米特里达梯四世(笃爱父亲、母亲者)(希腊语:Mιθριδ?τη? ? Φιλoπ?τωρ κα? Φιλ?δελφo?),本都第六任国王,是米特里达梯三世的儿子,统治期间约前155年-前150年。
    有关他的记载不多,在前179年他与他的哥哥法尔奈克一世一同出现在与帕加马国王欧迈尼斯二世的条约,很可能当时与其兄长某种程度分享权位[1]。不清楚他何时登上王位,在前154年时,提到米特里达梯四世派遣一支部队去支援阿塔罗斯二世对抗比提尼亚普鲁西阿斯二世,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件,开始本都与罗马共和国的结盟政策,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米特里达梯六世时才为止。
    (8)米特里达梯五世
    米特里达梯五世(施惠者)(希腊语:Μιθριδ?τη? ? ε?εργ?τη?,?-前120年),本都王国第七任国王,统治期间为约前150年-前120年。他的父母是法尔奈克一世和其王后妮萨,并有一个姊妹也名为妮萨。他的母亲妮萨被认为在分娩时去世,很可能是在生米特里达梯或是生妮萨之时。米特里达梯他在本都国内长大,并继承其叔叔米特里达梯四世的王位,他准确的登基时间不确定。
    米特里达梯五世延续前任国王与罗马共和国结盟的外交政策,他在第三次布匿战争支援罗马一些船只和一小规模军队。之后罗马对付帕加马的阿里斯东尼克时,他也提供许多有力的协助。考量米特里达梯五世多年对罗马的贡献,罗马执政官马尼乌斯?阿基利乌斯(Manius Aquillius)把弗里吉亚一带地区赠与米特里达梯五世,然而罗马元老院以贿赂为由撤销这项措施,但很明显直到米特里达梯五世去世前,他都一直保有弗里吉亚。米特里达梯五世也利用联姻来增加本都王国的权势,让最长的女儿劳迪丝嫁给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六世。
    米特里达梯五世对于希腊文化提供许多资助,这些可从他遗留后世的钱币,以及雅典和提洛岛有一些有关他的铭文歌颂他对文化上的捐献,另外他对希腊神祇阿波罗非常尊崇。在今日罗马的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展示著一篇为他提词的双语式铭文。
    前120年左右,米特里达梯五世在锡诺普一场他举办的盛宴中被某个人毒死,他葬于阿马西亚本都王室的陵园中。本都王位传给他的继承人米特里达梯六世。
    米特里达梯五世与塞琉古王室的劳迪丝结婚,劳迪丝是安条克四世的女儿。米特里达梯五世与劳迪丝其实有血缘关系,毕竟米特里达梯五世的母亲也是塞琉古王室出身,从辈份上劳迪丝应算是米特里达梯五世的小姨妈。
    米特里达梯五世与劳迪丝有七个孩子,分别为劳迪丝、米特里达梯六世、米特里达梯?刻瑞斯督斯(Mithridates Chrestus)、劳迪丝、妮萨、罗克珊娜、斯妲特拉。罗克珊娜、斯妲特拉在前63年本都王国遭攻陷时被处死。


    
    本都王国(三):米特里达梯六世1

    (9)米特里达梯六世
    米特里达梯六世(古希腊语:Μιθριδ?τη? Ευπ?τωρ Δι?νυσο?,拉丁化:Mithridates Eupator Dionysos;前132年或前131年-前63年)或译为密特里达提六世,是本都王国的一位国王,前121年至前63年在位。他的外号“Ευπ?τωρ”的意思是“出身高贵的”,另一个外号“Δι?νυσο?”则是酒神的名字。米特里达梯六世是罗马共和国末期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罗马最著名的敌人之一;他与罗马之间为争夺安纳托利亚而进行的三次战争,历史上称为“米特里达梯战争”。
    ①早期统治
    米特里达梯六世是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梯五世的儿子。本都是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一个希腊化国家,但她的王室却可能具有伊朗血统。这点可以从本都诸王常用的名字米特里达梯看出,该词意为“密特拉的赠礼”(密特拉是伊朗拜火教的神祇);而且本都王室本身也曾声称他们是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当米特里达梯五世于前121年死于宫廷阴谋之时,继位的米特里达梯六世还只是一个孩子;从这一年起,实际是由他的母亲盖斯派皮里斯以摄政身份执掌大权。某些不可靠的传说称,盖斯派皮里斯企图永久垄断权力,甚至图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些传说并无更多证据,但米特里达梯与其母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却是真的。约前115年,羽翼已丰的米特里达梯六世推翻了母亲并将其监禁(有些记载认为他杀死了母亲),开始亲自执政。为了消灭一切对其权力的威胁,米特里达梯处死了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除了被他占为妻子的妹妹拉奥迪凯以外。
    米特里达梯六世雄心勃勃地想要让自己的王国成为主宰黑海地区和安纳托利亚的强权。本都在米特里达梯五世统治时代即已日趋强盛,兼并了周围的一些地区,现在米特里达梯六世则准备推行大规模的扩张。他首先吞并了小亚美尼亚和黑海东岸的希腊人移民城市科尔基斯,继而向黑海北岸的草原地带进军,这导致他与游牧的斯基泰人发生冲突。黑海北岸的一些希腊化小国正受到斯基泰人的侵袭,因而成为米特里达梯的天然盟友。此类小国中不乏博斯普鲁斯王国和赫尔松涅斯这样地理位置重要的国家,为了获得米特里达梯六世的保护,她们愿意成为本都的藩属。前110年,米特里达梯六世派大将迪奥凡图斯率军侵入克里米亚,击败了斯基泰人及其盟友罗克索拉尼人(萨尔马特人的一支)。斯基泰人蒙受到了巨大的伤亡,在刀剑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向米特里达梯六世臣服。在此之后,米特里达梯六世又控制了黑海西北岸的奥尔维亚等城,并同居住在该地的色雷斯人和斯基泰人诸部落建立联盟。这样,他实际已成为黑海沿岸地区的霸主。
    ②向安纳托利亚扩张
    在成功控制黑海之后,米特里达梯六世将他的注意力转向了安纳托利亚。但那里存在着强大的阻力,因为罗马人已经在亚洲站稳了脚跟;弗里吉亚、奇里乞亚被并入罗马的行省,而在卡帕多细亚和比提尼亚,罗马的影响也占据着主导地位。除了在亚细亚行省和奇里乞亚行省进行直接统治外,罗马还不同程度地控制着当地许多大小王国,包括比提尼亚在内。米特里达梯六世若想渗入这一地区,就要冒触犯罗马人利益的风险。
    约前106年,米特里达梯六世与比提尼亚国王尼科美德三世联合,瓜分了帕弗拉戈尼亚和加拉太地区。但米特里达梯六世知道尼科美德三世深受罗马人影响,并且由于罗马对米特里达梯势力扩展的忧虑,尼科美德和他的王国正被捆到反对本都的战车上去。卡帕多细亚问题成为双方决裂的导火索。在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阿拉特六世死后,尼科美德三世娶了他的遗孀拉奥迪基,以此为依据占领了卡帕多细亚。但拉奥迪基本身是米特里达梯六世的姐姐,本都国王因此也要求控制卡帕多细亚。双方在宫廷里策划阴谋,同时进行公开战争;在这一期间,有几位傀儡性质的卡帕多细亚国王被推上王位(阿里阿拉特七世,阿里阿拉特八世和阿里阿拉特九世)。尼科美德三世屡次被米特里达梯打败,于是请求罗马进行干预。罗马人在前95年大规模介入,但却狡猾地排斥了本都和比提尼亚双方的傀儡,而把一个直接受制于罗马的人物阿里奥巴尔赞一世推上王位。
    在争夺卡帕多细亚的斗争中米特里达梯六世找到了一个强大的盟友:亚美尼亚国王提格兰二世。提格兰二世与米特里达梯结成反罗马联盟,并且娶了米特里达梯的女儿克利奥帕特拉。前92年提格兰二世的军队将阿里奥巴尔赞赶走,占领了卡帕多细亚。罗马元老院命令奇里乞亚总督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率军恢复那里的局势。苏拉成功地击退了提格兰二世,并一直进军到美索不达米亚境内;但当他起程返回欧洲时,米特里达梯六世突然出兵,再次占领了卡帕多细亚。


    
    本都王国(四):米特里达梯六世2

    ③与罗马的战争
    比提尼亚国王尼科美德三世死于约前94年;他的继任者尼科美德四世完全听命于罗马。在占领卡帕多细亚后不久,米特里达梯六世即策划推翻尼科美德四世,但是他的阴谋败露。罗马人迅速作出反应,派遣资深执政官马尼乌斯?阿基利乌斯和亚细亚行省总督卢基乌斯?卡西乌斯率军干预。米特里达梯六世被迫退却,罗马人打败了他支持的比提尼亚僭君索克拉底(尼科美德四世的叔叔),并乘胜夺回了卡帕多细亚。恢复王位的尼科美德四世在马尼乌斯?阿基利乌斯怂恿下侵入本都进行报复,这终于导致了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
    罗马从前90年起陷入了同盟者战争的困境,几乎无力保卫其在意大利以外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这给米特里达梯六世制造了机会,导致他在战争开始时占据绝对优势。前89年米特里达梯六世侵入比提尼亚,迅速打败了尼科美德四世的军队及其罗马盟友。本都军队蹂躏了比提尼亚全境,继而侵入罗马领土亚细亚行省,一直打到了马尔马拉海。由于罗马人在亚洲的统治十分残暴,当地居民对他们被赶走感到非常高兴,而把米特里达梯六世当成是救星。米特里达梯六世甚至被一些地方的居民当作酒神狄俄倪索斯来崇拜,他的外号“Δι?νυσο?”就是这么来的。罗马军队的指挥官马尼乌斯?阿基利乌斯在兵败后企图逃走,但他在米蒂利尼(位于莱斯沃斯岛上)被当地人执获并交给本都军队。米特里达梯六世用非常残忍的方式将阿基利乌斯处死(以熔化的黄金灌入咽喉)。
    到前88年晚些时候米特里达梯六世几乎已征服了整个安纳托利亚西部。在占领该地区后,据说他下令处死了住在那里的所有罗马公民(包括意大利人)。古典作家记载有超过8万名包括妇孺在内的罗马公民在这次屠杀中遇害。为了在当地站稳脚跟,米特里达梯宣布免除小亚细亚诸城市5年内的一切税收,并将王国的都城从本都本土迁至帕加马。
    在征服安纳托利亚之后,米特里达梯六世挥师进军欧洲。他以希腊文化作为政治工具:为了争取希腊人的支持,他把自己装成希腊文明的保护者。还在亚洲扩张时,米特里达梯六世就充当黑海地区希腊人城邦的保护人,帮助希腊人抵御游牧民族。斯特拉波提到最主要的希腊城市之一赫尔松涅斯因面临野蛮人(可能是指斯基泰人)的威胁,向米特里达梯六世求援并表示愿意成为他的藩属。在欧洲他也继续这种政策,尽可能地利用希腊人对罗马征服者的憎恨。米特里达梯的策略一开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提洛岛发现了米特里达梯六世在希腊世界受到欢迎的最主要的证据:一座由雅典祭司为他修建的英雄祠。前88年末米特里达梯六世派其子率先头部队占领马其顿,同时调遣舰队进入爱琴海,攻占了许多岛屿。这些军事行动结合他的宣传战的成果,使希腊局势迅速出现变化。许多城邦相信,米特里达梯六世将帮助她们摆脱令人憎恶的罗马统治,恢复独立;在雅典等大城因而发生了支持米特里达梯的政变。结果到前87年,除了伊庇鲁斯之外,整个希腊都投向了米特里达梯六世,罗马人已经完全失去了对东方的控制;他们被迫采取非常措施。此时罗马的国内局势实际已经混乱不堪,盖乌斯?马略和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两位统帅之间的长期斗争正愈演愈烈。元老院希望让苏拉立即率军前往东方结束米特里达梯战争,但遭到马略派的强烈反对。苏拉为夺取权力终于采取了最激烈的手段,于前88年带兵攻占了罗马城,马略及其同党被迫出逃。苏拉在控制罗马之后推行了一系列实际使他居于统治地位的法令,包括取消保民官的否决权;然后率军前往东方准备与米特里达梯六世决战。
    前87年苏拉在伊庇鲁斯登陆,并迅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米特里达梯六世的军队在彼奥提亚、雅典和喀罗提亚等地都被打败,到前86年又在奥尔赫门涅斯战役中失利,其结果是被赶出希腊本土。同时在安纳托利亚他的统治也出现危机,以弗所等城市发生了亲罗马集团的叛乱。追击的罗马军队又进入亚洲,攻克了米特里达梯的新都帕加马。但苏拉却无法利用这种局势彻底摧毁本都王的势力,因为在罗马,马略和他的主要支持者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秦纳已经消灭了苏拉派的力量,夺取了政权。苏拉急于回师意大利与马略作战的心理使米特里达梯六世获得了讲和的机会。前85年,米特里达梯六世与苏拉在达尔达努斯签订和约,承诺放弃在战争中征服的所有土地并向罗马支付3000塔兰特赔款。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至此结束。这次战争的失败虽然使米特里达梯六世暂时丧失了进攻的能力,但却并没有将他打垮。
    在战争结束后,米特里达梯六世重建了他的军队,并仍然保有黑海周边的征服地。罗马人在亚洲留驻了两个军团,由卢基乌斯?李锡尼?穆雷纳管制。穆雷纳以米特里达梯六世重整军备为由,擅自发兵入侵本都,引起了第二次米特里达梯战争(前83年~前82年)。在这次战争中,穆雷纳的军队被米特里达梯六世击败,致使苏拉亲自出面干预。穆雷纳服从苏拉的决定,不再干涉米特里达梯六世的活动,于是战争停止。米特里达梯六世趁机把女儿嫁给罗马人支持的卡帕多细亚国王阿里奥巴尔赞一世,再次控制了卡帕多细亚的部分地区。
    在第二次米特里达梯战争结束后,米特里达梯六世的地位更加强大,并开始重新策划扩张活动。他与控制西班牙的原马略派将领塞尔托里乌斯(此人实际已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割据政权)结盟,并和横行地中海的海盗集团建立联系,以图对罗马形成牵制。苏拉死后罗马的长期内乱(贵人派和平民派的激烈斗争)更为米特里达梯提供了机会。
    前74年比提尼亚国王尼科美德四世去世,遗命将整个比提尼亚王国赠给罗马。米特里达梯六世担心罗马人扩张到自己家门口,因此在罗马人准备吞并比提尼亚时率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前去阻止,第三次米特里达梯战争由是爆发。本都军队在战争开始时占据上风,迫使罗马人撤退,并攻入罗马的亚细亚行省。而后罗马将领卢库卢斯经过苦战阻止了米特里达梯的攻势,并转入反攻。米特里达梯无力抵抗卢库卢斯,被迫放弃本都逃往亚美尼亚的提格兰二世处。卢库卢斯继续前进,在亚美尼亚战胜了米特里达梯六世和提格兰二世的军队;但是罗马的政治斗争使他被剥夺了在前线的指挥权,而且他的军队这时已由于长期艰苦的战斗而军心不稳。结果最后是庞培被派来结束这场战争,他也成为这次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庞培在前66年攻入本都,追击米特里达梯六世直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在那里以压倒优势的军力彻底击败了米特里达梯。


    
    本都王国(五):米特里达梯六世3

    ④从败北到死亡
    在前65年败于庞培之后,米特里达梯六世逃往克里米亚。他在当地招募军队企图东山再起,但未能成功。前63年,他在罗马人的追剿之下撤退到潘提卡派昂(今刻赤)的要塞,在那里带领一支很小的军队向北前进。在抵达科尔基斯后,米特里达梯六世绕道黑海东北岸前往博斯普鲁斯,那里由他的长子曼卡雷斯统治。然而当他抵达曼卡雷斯的宫廷后,却发现后者已经投靠了罗马人。米特里达梯六世遂逼迫曼卡雷斯自杀,攫取了博斯普鲁斯王国的王位,希望以此为根据地图谋发展。米特里达梯六世广泛征召斯基泰人,希望利用他们来复国,并策划一项翻越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的宏伟战略。但米特里达梯的横征暴敛导致当地人发动了大规模的起义,许多重要城市发生叛乱;更严重的是,他的野心勃勃的儿子法尔纳克也站到了起义者一边。米特里达梯六世被叛乱者(由他的儿子领导)围困在宫内,由于担心可能被罗马人俘虏,他决定自杀。据说他先逼迫自己的两个尚未成年的女儿服毒自尽,然后自己服毒;然而由于他对毒药的免疫力,他未能死成。按照阿庇安在《罗马史》中的说法,米特里达梯六世在自杀失败后命令一名侍从比图伊图斯用剑刺死了自己;而卡西乌斯?迪奥则认为米特里达梯六世在毒死了妻子和女儿之后死于乱兵之中。
    法尔纳克为了讨好罗马人而将米特里达梯六世的遗体送往庞培处,庞培却大度地下令为米特里达梯举行葬礼,并安葬在西诺普本都历代先王的墓地里。
    今天的乌克兰城市叶夫帕托里亚是因为米特里达梯六世而得名(源自米特里达梯的外号:“出身高贵的”)。
    ⑤轶闻与传说
    围绕着米特里达梯六世产生了许多有趣的传说。这是由于古典作家在描述米特里达梯时往往带上传奇色彩,把他描写成一个冷酷无情、好色成性而又精力过人、天资卓越的人物。比如关于他惊人的记忆力和语言学习能力:老普林尼和其他一些作者都记载说,米特里达梯六世能流利地使用他所统治的22个民族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米特里达梯,作为二十二个民族的国王,用每个民族的语言书写他的法律,并且能在不用翻译的情况下用所有这些语言演说”)。另一个传说是关于他和母亲之间的严重不和。据说在他的父亲遇刺后,由于母亲阴谋杀害他,米特里达梯六世被迫逃出王宫,在野外单独生活了7年。在那里他像个野孩子一样坚强地活了下来,并锻炼出强健的体魄和不挠的毅力。
    最有名的传说是关于米特里达梯六世对毒药的抵抗力。据说他用每天服食少量毒药的方法来获得对毒物的免疫力,这个说法在古典作家中流传很广。此外,据说他还服用一种“超级解毒剂”,可以对付世界上所有毒药。古罗马学者奥卢斯?科尔内利乌斯?凯尔苏斯在他的百科全书式医学著作《De Medicina》中描述了这种复杂的解毒剂(凯尔苏斯称之为“米特里达梯解毒剂”):
    “但是最著名的解毒剂是米特里达梯的……它包括艾菊1.66克,菖蒲20克,金丝桃、树胶、波斯阿魏、金合欢汁、伊利里亚鸢尾、白豆蔻各8克,茴芹12克,高卢甘松、龙胆根和干蔷薇叶各16克,罂粟和香芹各17克,桂皮、虎耳草、毒麦、长胡椒各20.66克,安息香21克,海狸香、乳香、大花寄生草汁、没药、愈伤草各24克,三条筋叶24克,灯心草的花、松脂、波斯树脂、克里特胡萝卜种各24.66克,甘松和麦加香脂各25克,荠菜25克,大黄根28克,番红花、姜、肉桂各29克。这些原料被捣碎之后以蜂蜜搅和在一起”。
    老普林尼在他的《自然史》中则说,米特里达梯六世服用的是一种更夸张的、包含54种成分的解毒剂。这解毒剂被装在一只盖好的长颈瓶里,它可以保存至少两个月。米特里达梯六世每天服用一点这种解毒剂以防备有人对他下毒。
    一些传说认为,米特里达梯六世这种定期服用毒药和解毒剂的习惯由一群从不离开他的斯基泰萨满教祭司监督着。当米特里达梯睡觉时,一群动物看守在他床边:一匹马,一头牛和一头鹿。一旦有人企图接近国王的床榻,这些动物就会把米特里达梯吵醒,并攻击侵入者。
    (10)波列蒙一世
    波列蒙一世(希腊语:Πολ?μων,前37年-前8年)是本都国王,在马克?安东尼向东征战时被帕提亚人所俘。
    芝诺-波列蒙的父亲-是小亚细亚Lycus河Laodicea的一个著名的演说家及贵族,在帕提亚人入侵时期(前40年)是领导层之一。之后数年,波列蒙是利考尼亚(Lycaonia)的统治者。在马克?安东尼东征帕提亚时,他拥有王室头衔。
    公元前8年,波列蒙死于与阿斯普尔吉安人的战争,他的王位由妻子皮托多里斯继承。
    (11)托多里斯
    托多里斯(希腊语:Πυθοδωρ??,?~约23年),本都女王(约前8年~约23年在位)。
    皮托多里斯是在罗马支持下获取王位的本都国王波列蒙一世的妻子。从家世来看,皮托多里斯的身份相当显赫:她的母亲是罗马统帅马克?安东尼的女儿。她的父亲皮托多罗斯则是加里亚(在小亚细亚)地区的一个小王公,是马克?安东尼进军东方时的热心支持者。
    在公元前8年波列蒙死于与阿斯普尔吉安人的战争后,皮托多里斯继承了王位,虽然这时她已经有了一个儿子。罗马人承认她的国王地位。皮托多里斯后来再嫁,丈夫是卡帕多细亚的末代国王阿尔刻拉奥斯;阿尔刻拉奥斯失宠于罗马皇帝提比略,被召到罗马,不久死去。
    在皮托多里斯在位时期,本都实际上变成了罗马的一个行省,本都王室能统治的只有很小一块地方。在她死后,长子波列蒙二世继承了王位。




    
    博斯普鲁斯王国(上):历史

    博斯普鲁斯王国(希腊语:Βασ?λειο του Βοσπ?ρου),又称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王国,是一个位于辛梅里安博斯普鲁斯地区的希腊化国家,存在于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后4世纪。
    位于黑海北岸,约建于公元前480年,首都潘吉卡裴(Panticapaeum,今乌克兰刻赤)。从西元前5世纪起,博斯普鲁斯各城市的贸易即由雅典人操纵。
    博斯普鲁斯王国在斯巴突西特(Spartocid)王朝统治时期(438~110BC),由於经营粮食、鱼类和奴隶的贸易而日益繁荣。
    1.历史
    前4世纪至前3世纪上半叶国势盛,领有今塔曼、刻赤两半岛及菲奥多细亚等地。与古希腊诸城邦有贸易关系,其文化也深受希腊影响。
    在公元前309年的高加索地区爆发争夺王位的内战——塔特斯河战役。国王塞西罗斯二世率领王军打败了叛军,夺取胜利。然而塞西罗斯二世随即在追杀叛军时战死,王国落入其叛乱的弟弟埃梅罗斯手中。在埃梅罗斯统治下,博斯普鲁斯王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
    到前3世纪中叶,国势渐趋衰微。前110年以后,依附于本都王国。
    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故去后,其子法尔纳凯斯二世被罗马将军庞培立为博斯普鲁斯——辛梅里安(今克里米亚地区)的君主。前49至前44年,罗马发生内战,法尔纳凯斯乘机重建其父王的本都王国,并通过征战扩充其在小亚细亚的统治范围。凯撒在稳定了埃及的局势后率军北上,进入小亚细亚。前47年5月,凯撒大军在本都的泽拉战役中大败法尔纳凯斯及其所部。
    西元1世纪时,博斯普鲁斯王国出现一个新王朝,在罗马帝国的庇护下进行了长达300年的统治。从342年开始,这个王国时而归属蛮族,时而归属拜占庭。约公元370年为匈人所灭。
    2.塔特斯河战役
    塔特斯河战役,是公元前309年的高加索地区发生的一次博斯普鲁斯王国内战,双方都雇佣了大量斯基泰雇佣军。最后,国王塞西罗斯二世率领王军打败了叛军,夺取胜利。然而塞西罗斯二世随即在追杀叛军时战死,王国落入其叛乱的弟弟埃梅罗斯手中。
    公元前309年的高加索地区,两支风格迥异的军队在塔特斯河畔遭遇。三位希腊王子为了自己的继承权与身家性命,不惜借助游牧部族的力量,捉对厮杀。但决定战役进程的力量,并非传统的希腊式军队,而是整个北境的主宰者——斯基泰人。
    (1)克里米亚半岛的希腊王国
    位于当代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半岛,自古以来就与遥远的希腊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上古迈锡尼文明的建立者,还是后来城邦时代的公民先祖,都从这里出发,进入希腊本土,创造出让后人赞叹不已的文明。
    早在荷马史诗诞生的古希腊黑暗时代,就有希腊地区的冒险家和商人,不辞辛劳的航海到此地。由于希腊本土地区的平原破碎隔绝,定居点的居民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势必出海寻找更多资源和土地。乌克兰南部地区的小麦产区、富饶牧场,以及高加索山区的金矿,都深深吸引着希腊先民。著名的金羊毛传说,就诞生在这个时代。
    到了公元前7世纪,力量壮大起来的希腊人,开始逐步向海外进行殖民活动。富饶的克里米亚半岛,自然就是其中一个优质选项。一系列的希腊城市,开始沿着黑海海岸崛起。在不长的时间内,整个黑海地区,就成为了一个希腊冒险家们的内海。以至于当时的希腊文人,会以住在池塘周围的青蛙来自嘲。
    在这些蜗居池塘周围的青蛙中,最大的一只莫过于博斯普鲁斯王国。这个王国在兼并了数个势力微小的希腊城邦后,成为了横跨刻赤海峡两岸的地区小强。
    古典时代的航海大都需要贴着海岸,在一个个港口间进行短驳。所以,控制了刻赤海峡,也就等于同时控制了乌克兰农牧产区、北方奴隶贸易与高加索金沙输出的十字路口。希腊本土著名的大都会雅典,就一直依靠克里米亚输入的小麦来维持繁华城市的人口。其作用,无异于斯巴达人依靠西西里的粮产,罗马帝国依赖埃及哺育是一样的。反过来,来自南方地中海世界的橄榄油、手工艺品与武器,也需要经过这里,在黑海各地转手。
    正是靠着国力基础,博斯普鲁斯王国并没有像很多希腊城市一样,屈居于内陆蛮族的压迫。王国本身还大量招募非希腊裔士兵为自己打仗。住在王国边界周围的游牧民族斯基泰人,就是其中主力。这些外族佣兵既是希腊人抵御外患的生力军,也是国王对内施展独裁权势的威慑基础。


    
    博斯普鲁斯王国(中):塔特斯河战役

    (2)叛乱者的游牧大军
    公元前310年,统治博斯普鲁斯王国58年之久的老国帕里萨德斯一世王病死,王位传到了他的大儿子塞西罗斯二世手里。但在没有严格长子继承制的古希腊世界,这样的安排并不万无一失。老国王的次子埃梅罗斯和另一个王子普里坦尼斯选择叛乱。
    由于手中没有实权和军队,两位叛乱的王子只能逃离克里米亚,进入王国的东部地区。在继续逃亡到高加索的内陆山区后,两人通过王子身份,很容易的就获得了斯基泰人的支持。历史上,博斯普鲁斯王国的军队,经常由这些世界上最早的游牧文化创造者来担任。所以,他们对于使用外族部队,没有任何的道德负担。在即将开始的战争中,也不会因不熟悉游牧军队,而在指挥时感到不知所措。
    斯基泰人崛起于历史长河中的时间,恰巧与城邦时代的希腊人基本一致。两个在生存方式上,有着巨大差异的印欧语族群,一直在乌克兰南部等地有着密切交流。
    尽管斯基泰人是历史上所有游牧文化的奠基者,却并不完全依靠游牧经济来过活。就像善于航海经商的希腊人,不可能放弃唾手可得的土地收益。斯基泰人也会在适合的地区,建造城市,耕作土地。克里米亚希腊人出口到地中海地区的小麦,大部分就来自斯基泰人的地盘。后者虽然是草原上的游牧之王,也一直依靠出口粮食来增加收入。这在游牧民族的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孤例。
    斯基泰人也一直以强大的骑兵部队,闻名于古代世界,也奠定了历史上所有游牧民族军队的作战风格。
    他们的轻装骑射手,经常以快速灵活的袭扰战术,让定居民族的军队,无所适从。他们曾经入侵伊朗与两河地区,让纵横各地的亚述人和波斯人,屡屡吃亏。著名的的斯基泰复合弓与使用者一起,获得了很多定居民族的肯定。波斯帝国就长期招募斯基泰人为自己作战。雅典人也在波希战争后,引进了斯基泰奴隶弓箭手。
    但对于出生高贵的斯基泰贵族武士来说,弓骑兵的袭扰并不是问题。这些游牧集团中的菁英,不仅装备着保护全身的鳞片甲,连胯下的战马都经常装备半身马甲。战斗中,他们经常策马冲锋,从正面击垮对手。如果对方的步兵抵抗激烈,他们也可以使用携带的弓箭和标枪,继续摧残对手的意志。在遭遇同样装备重甲的同行时,标志性的尖头战斧,就是他们破甲制敌的神器。
    但你或许想不到的是,斯基泰的军队中一样存在大量的步兵部队。除了骑兵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下马步战。很多斯基泰人,常常以步兵形象,出现于对手面前。在著名的波希战争中,这些使用复合弓与尖头战斧的游牧步兵,一度让装备精良的希腊重步兵都无法抵挡。他们的前排武士,还会使用一人高的大盾牌来掩护自己。这对于同样装备大量弓箭的对手而言,是非常有效的。
    埃梅罗斯和普里坦尼斯就带着这样一支军队来夺取王国大权。号称多达20000骑兵与22000步兵的斯基泰军队,在谁看来,都是不容易对付的强手。
    (3)游牧战术的较量
    刚刚继位的塞西罗斯二世也没有坐以待毙,他在两个弟弟逃亡后,就备组建了一支平叛部队。
    博斯普鲁斯王国的军事传统,让他同样倚重斯基泰人为自己打仗。由于斯基泰人的部落与群体,分布非常广泛。所以,在不同地域内,完全可以召集到互不统属的力量。这些斯基泰人也不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类同,而不敢为了金钱,对同胞大打出手。塞西罗斯二世就依靠王国原有的雇佣军和新招募的有生力量,凑出了号称有10000骑兵和20000步兵的军队。
    但仅仅依靠这些边境部落,恐怕还不足以同弟弟们的游牧大军抗衡。塞西罗斯又利用王国的金库,招募了2000希腊雇佣军和2000色雷斯轻步兵。前者往往来自黑海各地的希腊城市,早就习惯了伯罗奔尼撒战争以来的雇佣兵战争市场。后者同样广泛分布在黑海西岸与南部,被各方势力轮流雇佣。
    完成集结后的博斯普鲁斯军队,跨过刻赤海峡,从王国东部发起主动进攻。在跨过了具体位置已不可考的塔特斯河后,他们实际上已经侵入了当地斯基泰人的领地。塞西罗斯利用河流掩护全军的后方,并建立起了设防的营地,等待对手来攻。
    谋逆者与他们的斯基泰盟友自然倾巢出动,决心在双方的边境完成战斗。他们按照传统的斯基泰游牧战术,将全军分为三个部分,两翼步兵-中路骑兵。普里坦尼斯率领据说多达20000的斯基泰骑兵坐镇全军中央,埃梅罗斯则担任了左翼步兵的指挥。
    虽然军队来源比较复杂,但塞西罗斯也以传统的斯基泰游牧战术来布置战阵。2000希腊重步兵被放置在右翼位置,外侧是担任掩护的2000色雷斯轻步兵。他的雇佣军司令曼尼斯库斯,负责指挥这一侧的战斗。左翼则由斯基泰步兵担任主力,但在他们的外侧,特意安排了一队骑兵负责掩护。塞西罗斯自己则与大部分斯基泰骑兵一起组成了全军的中路。尽管数量处于劣势,他手下却有一支装备精良的希腊式骑兵部队。
    战斗在双方的斯基泰复合弓齐射下开始。塞西罗斯与普里坦尼斯同时指挥骑兵,发起冲锋。两支装备与作战风格完全一样的部队,瞬间碰撞在一起。前排中心位置的重骑兵们以长矛相互刺杀,盾牌格挡对方的猛击。不少人在长矛折断后,换上尖头战斧,给予惊魂未定的对手以致命一击。大量的轻骑兵则在他们两侧,张弓对射。博斯普鲁斯军队虽然骑兵更少,但却有更多的重骑兵力量。塞西罗斯麾下的希腊骑兵们,身穿胸甲与头盔,坚决以密集队形进行突击。在他们的努力下,普里坦尼斯的斯基泰骑兵开始向后撤退。
    叛军的右翼此时也压力不小。他们首先需要面对同出一门的博斯普鲁斯左翼步兵,还要提防外侧的骑兵部队。两伙斯基泰人隔着一人高的大盾牌,用复合弓射击对手。接着又是在这道木墙两侧,以长矛和战斧相互啄击对方。叛军的人数依然占有,但却需要不断停下来防御骑兵的袭扰,无法发挥数量优势。这一侧的战斗,也就陷入僵持。
    埃梅罗斯指挥的叛军左翼,却在战斗中进展神速。据称足有10000人的斯基泰步兵,用强大的复合弓火力,压制了对面的数千雇佣军。不少弓箭手还绕道侧翼,射击缺乏盔甲的色雷斯轻步兵。随后的近身肉搏中,斯基泰人依然从较弱的色雷斯人这边下手。在逐步击溃轻装对手后,非常容易的威胁到了希腊重步兵的侧翼。整个博斯普鲁斯军的右翼,就这么被不断压迫向后。
    关键时刻,正在追逐普里坦尼斯的塞西罗斯二世,带着骑兵部队向右转,迂回到了埃梅罗斯的左翼步兵身后。原本占据优势的叛军左翼,突然遭到了对方骑兵的背冲攻击。原先还节节败退的雇佣军,也趁势反动反扑。在前后两个方向的重压下,埃梅罗斯的斯基泰步兵们,终于崩溃了。
    (4)剧情反转
    塔特斯河战役,是人类历史上对于游牧战术的第一次详细记载。在这场希腊王子的权力交锋中,斯基泰军队成为了决定历史进程的主力。斯基泰游牧战术的优点,也在这场战役中,有了极佳的体现。
    作为以骑兵为军队主力的游牧势力。斯基泰战术的精髓就在于以步兵在两翼压阵,为骑兵作战,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这种战术也在后来逐步向外扩散。
    斯基泰人的步兵同样在塔特斯河战役中,表现出色。虽然他们一直被光芒四射的骑兵同行们掩盖,但终究在历史记载的字里行间继续,发光发热。后来的许多游牧强权,也会在条件允许或局势所迫时,发展步兵力量。但这些后世的游牧步兵,往往就没有斯基泰先辈们的光辉战绩了。
    塔特斯河战役也并非博斯普鲁斯王国内战的结束。两位叛乱的王子在乱军中逃出,跟随溃军一起,躲入了斯基泰人的都城锡拉塞纳城。这座城市选址精妙,外围有较深的河水环绕,城市入口又有要塞和山林拱卫。塞西罗斯二世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围攻,却在一次总攻中被守军打死。埃梅罗斯得以重整旗鼓,最终夺取了博斯普鲁斯王国的王位。
    在这位谋逆者的统治下,博斯普鲁斯王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强盛时期。在之后的几百年里,这个王国也一直在各方强权与帝国的影响下,艰难生存。直到公元4世纪,才在匈人部落的攻击下,寿终正寝。


    
    博斯普鲁斯王国(下):泽拉战役

    3.泽拉战役
    公元前47年4月,凯撒率罗马军队在泽拉附近扎营时,突然遭到法尔纳凯斯所率博斯普鲁斯军队的袭击。罗马军队立即列队应战,并彻底打败法尔纳凯斯的军队。此次战斗一结束,凯撒向罗马发出他那份著名的捷报:“Veni! Vedi!Vici!(我来!我见!我征服!)”
    (1)法尔纳凯斯的野心
    公元前48年,凯撒已经是威震地中海世界的军神。一系列不可思议的胜利,让他的威名从高卢传遍临近的西班牙、德意志和意大利,也顺着商人的航线扩散到东方乃至印度。但仍旧深陷罗马世界内战的凯撒,并没有闲工夫去关心这些流言蜚语。
    虽然最大对手庞培已经失败被杀,但庞贝的党羽和共和派的领袖们依然在很多东方地区掌握军队。凯撒既要逐个平定上述地区,还必须同那些与庞贝有良好私人关心的东方国家打交道。为此,他带着一个军团从海陆抵达托勒密埃及的首都亚历山大港,一面向陷入混乱的小亚细亚半岛派遣了三个军团。以上两个地方都曾是庞贝与共和派的重要基地,前者出粮资助共和派军队,后者则出钱出兵帮庞贝凑齐兵马。
    结果,凯撒在埃及陷入了托勒密君主召集起来的民兵之海,难以迅速脱身。而他派到亚洲的部将多米提乌斯,也遇到了一个比托勒密王朝弱冠君主还难缠的法那西斯。
    这位北方博斯普鲁斯王国的君主,因其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米特拉达梯六世,而一直宣称自己拥有半个小亚细亚半岛的领地所有权。在庞培征集部队去打内战时,他故意拖延了增援速度,企图以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去坐收渔利。等到庞培在法尔萨鲁斯战役(法萨卢战役)惨败,那些加入他阵营的亚洲地方军也损失很大。更让法那西斯得意的是,敌对的君主们即便是免于军事损失,也在政治站队上处于劣势。
    结果,在庞培和共和派阵营落败后,他的军队迅速从黑海北岸南下。先是占据了父亲生前的本都王国,接着又迅速进入卡帕多西亚、比提尼亚、加拉太,甚至是亚美尼亚。由于米特拉达梯在生前一直忙于扩军备战,所以给儿子留下了一支很有战斗力的军队。这让小亚地区的所有君主或领主,都对博斯普鲁斯人忌惮不已。
    (2)尼科波利斯之战
    公元前48年冬季,多米提乌斯以三个罗马军团的声势,逼迫法那西斯从卡帕多西亚和加拉太撤退。但当后者得知凯撒在埃及的困境后,便赖在本都和亚美尼亚边境观察形势。多米提乌斯甚至还应凯撒的要求,又将两个军团派往南方增援。最后只能依靠征集本都士兵和加拉太的高卢人,凑出了足足四个军团。双方在内陆的小城尼科波利斯展开对峙,并最终爆发了激战。
    虽然这是一场罗马人数量非常有限的战斗,但双方的大部分部队都是按照罗马军团的模式训练的。多米提乌斯以凯撒派给他的第36军团为右翼主攻力量,将经历过米特拉达梯改革的本都军团放在左翼牵制。中央阵线上还有两个加拉太人按照罗马样式训练的军团。他们的骑兵数量有限,因此没有被委以重任。
    在尼科波利斯城下固守的博斯普鲁斯军队,主要有募集的斯基泰人、萨马蒂亚人(萨尔马特人)、本都军人后裔与希腊人。法那西斯在正面布置了密集阵模式的横队,并在两翼的后方都安排了三个罗马式的步兵大队。整个步兵阵线的两侧,还针对性地挖掘了壕沟。按照游牧风格装备和作战的骑兵,被部署在壕沟外掩护。
    战斗开始后,罗马及其同盟军从两翼进攻敌人的侧翼。面对主动冲击的步兵,法那西斯的两翼骑兵被迅速驱散。但步兵还是在预设阵地内顽强抗击。
    训练最好且经验丰富的罗马人,一度越过壕沟同博斯普鲁斯的蛮族军团打成一片。后者虽然有了罗马式的编组与训练,但大都缺乏头盔和护甲。这与本都系君主在小小的北方国内,大搞极限扩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好在本都军团在进攻壕沟时,被反击的守军击破。而中央位置的两个加拉太军团,也被两翼安全的密集阵不断逼着后退。
    最终,博斯普鲁斯军队在右翼和中央都取得完胜。他们重创了本都军团,并在反击中杀死了大量的加拉太人。罗马的36军团也因寡不敌众而必须且战且退。依靠顽强的意志力和丰富的经验,撤入了安全地形。法那西斯因此获得了一场对罗马人的大胜,并乘胜追击占据了更多地区。
    (3)我来我见我征服
    第二年,已经摆平埃及的凯撒,开始亲自赶来收拾不自量力的博斯普鲁斯国王。这次他依然有着重组的本都军团和加拉太君主提供的部队。但核心主力换成了第36军团和第6军团。由于不愿意被水平更低的同盟军拖累,凯撒基本上只用手里的两个军团作战。法那西斯则出于畏惧,再次退到了本都山区固守。但因为前一次的胜利,他多少觉得自己有希望从凯撒手里获得一场胜利。
    公元前47年8月,两军在本都境内非常重要的要塞城市泽拉遭遇。法那西斯再次将20000人的部队,编组成让自己胜利的经典模式。大量的普通重步兵被安排成第一线的密集阵,罗马式的大队呈三线分配在两翼之后。法那西斯甚至将一批卷镰战车也拖上战场,希望在全军的最前端逼迫罗马步兵分散躲避。
    凯撒的应对之策是占据一处高地,并开始按照罗马战争传统构筑严密的阵地。他的部队仅有对手的一半不到,必须小心谨慎。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博斯普鲁斯军队并不准备让他完成土工作业。后者希望在罗马军团分散人力时,集中兵力进行突击。于是,在凯撒惊讶的目光中,20000名博斯普鲁斯人从自己原先扎营的好处冲下山。又以最快的速度列阵,准备一鼓作气地攻入罗马阵地。
    凯撒麾下的军团,因为长期作战和行军,已经处于不满编状态。在法那西斯发起进攻时,大部分还在工地上忙于挖土。只有几个大队列成一道防线,监视敌军的举动。但在得到敌军进攻的消息后,大部分人迅速在基层军团带领下,回到了各自的战斗位置。在博斯普鲁斯战车开始爬坡前,全军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当对方努力冲到自己跟前,标志性的重标枪投射开始一轮接一轮的倾泻下来。亚洲式的卷镰战车,虽然人员和马匹都配有最好的重甲,依然顶不住为破甲而特制的重型标枪头。
    随着战车部队的集体扑街,法那西斯的步兵也开始攀上高坡。但高速冲锋已经让大部分人失去秩序,原本的方阵和大队,逐步分化为三五成群的散兵游勇。已经掷出两支标枪的罗马步兵,开始拔出短剑,彼此依靠盾牌靠拢,组成数个密集队形。在一个猛烈的箭步冲锋后,首批杀上山的敌军被立刻推了回去。接着,习惯性的乘胜追击,又在混乱的博斯普鲁斯军中造成了更多混乱。
    一场原本在双方意料中的恶战,就这样迅速演变为一边倒的屠杀。凯撒的两个军团,急速从山坡上冲下去,追着互相推搡的敌军猛打。法那西斯在第一时间看出了局势的不妙,带着少量近卫骑兵开溜。罗马军团则在一路砍杀中,接近了博斯普鲁斯人的设防营地。虽然对手在营中预留了戍卫部队,依然在擅长攻城的罗马人面前全军覆没。
    面对这场来的如此轻松的大捷,凯撒意气风发的说出了那句惊世豪言:我来-我看-我征服!
    已经有过多年军事经验的他,在面对高卢的凶悍蛮族、共和派的专业军团和颓废的埃及希腊化部队时,都没有说出类似的话。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事实上,在凯撒踏入军界之前,很多地中海与东方国家都开始了对罗马军事组织技术的模仿。然而,无论是地区一霸的本都人,还是从欧洲杀入小亚细亚腹地的凯尔特人或是有足够财政供养的埃及人,都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想成果。同样被凯撒接触过的努米底亚与犹太军团,同样没有给人留下过于深刻的印象。
    法那西斯从父亲手里接过了博斯普鲁斯王国,以及本都先王还没来得及使用的山寨军团。但他同样也继承了父亲好战恋战的本性。在本土希腊人口不足的情况下,用贸易和粮食的巨额税收,不停的从周围蛮族部落中招募健壮的兵源。甚至不惜购买奴隶来充实军队。
    但这种不计血本的扩军,却只能给博斯普鲁斯带来更多战斗力不足的士兵,而无法换来一支强大的军队。很多博斯普鲁斯步兵,学着罗马队形,挥舞着罗马剑术,却连一套护甲都装备不起。日复一日的操练,终究不能让自己也成为罗马人的军团。
    类似的情况,也在凯尔特武士出身的加拉太人身上,有着另一层面的演示。流于形式的训练,让装备了几乎全套罗马行头的他们,甚至还不如布衣出战的博斯普鲁斯人。


    
    昔兰尼(上):兴衰

    昔兰尼(Cyrene)(希腊文:Κυρ?νη,阿拉伯文:?????),《圣经和合本》中译作古利奈,是位于现利比亚境内的古希腊城市,为该地区五个希腊城市中之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利比亚东部因它而命名为昔兰尼加(Κυρηνα?κ?,?????)。它位于绿山高地(????? ???????)上的一个繁茂的山谷中。它的名字来源于一口泉“基莱”(Κ?ρη),希腊人将其献给阿波罗。昔兰尼于公元前630年由锡拉岛的殖民者建立,希罗多德的《历史》第四卷中详述了建城的经过。
    1.希腊人时期
    昔兰尼是在公元前630年由锡拉岛而来的殖民者所兴建的,她很快就成为了古利比亚重要的城市之一,经济蓬勃发展。公元前460年起,她成为了共和国。在公元前413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昔兰尼曾供应两艘三列桨座战船和引水人予斯巴达军队。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公元前323年),昔兰尼共和国隶属于托勒密王朝。
    公元前96年,托勒密?阿皮翁把昔兰尼加遗赠予罗马人,但仍保留了地方的自治权。公元前74年,昔兰尼加整个地区被纳入一罗马行省来统治。
    2.罗马时期
    卢基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苏拉统治期间(约公元前85年),昔兰尼的居民被分为四个阶级:城市公民、农民、外国侨民和少量的犹太人。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昔兰尼的犹太人与希腊人享有平等的权利。然而到了希腊人自治时期,他们逐渐被自治政府和更多的希腊人口所压迫。这最终导致犹太人在维斯帕先时期(公元73年,犹太战争期间)和哈德良时期爆发起义。两次起义均被镇压下去。
    3.衰落
    昔兰尼在其早期历史的主要出口货物为罗盘草(Silphium),用作引导流产(在医学界称为堕胎药),对昔兰尼的经济十分重要。昔兰尼的钱币上大多印有此种植物。由于这种植物的需求很大,因此日后这种植物被收割至灭绝。此外,来自迦太基和亚历山大的商业竞争亦减少了城市的贸易额。尽管如此,昔兰尼直至262年一场大地震发生为止,都作为重要的城市中心。是次地震亦摧毁了以弗所的塞尔苏斯图书馆。灾难后,克劳狄二世重建了昔兰尼,并命名为克劳狄波利斯。可是,城市的重建粗劣和不稳定。自然灾难和严重的经济衰退都使昔兰尼步向衰亡,公元365年的另一场大地震更摧毁了昔兰尼重建的希望。阿米阿努斯?马尔切利努斯在4世纪形容她为一个荒芜的城市。
    最终,昔兰尼于643年被阿拉伯人占领,结束了其作为北非地中海城市国家的历史。
    4.学术与宗教
    昔兰尼为埃拉托斯特尼的诞生地。苏格拉底的学生昔兰尼的阿瑞斯提普斯更在昔兰尼建立了哲学院。古希腊著名诗人卡利马科斯也是昔兰尼的公民之一。
    次经马加比二书和新约圣经中都曾提及昔兰尼。如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都提及的:在耶稣前往受刑途中,被罗马士兵强迫替耶稣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门(Simon of Cyrene)。
    5.历任国王
    (1)巴图斯王朝(前632至前440年)
    巴图斯 前630至前600年
    阿尔克西拉乌斯一世 前600至前583年
    巴图斯二世 前583至前560年
    阿尔克西拉乌斯二世 前560至前550年
    勒阿尔库斯 前550年(有争议)
    巴图斯三世 前550至前530年
    阿尔克西拉乌斯三世 前530至前515年
    巴图斯四世 前515至前465年
    阿尔克西拉乌斯四世 前465至前440年
    公元前440年,昔兰尼成为共和国,并承认了波斯的宗主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此地,并由其部将托勒密一世控制,前276年,昔兰尼获得独立。
    (2)前276至前249年
    马加斯 前276至前250年
    德米特里 前250至前249年
    公元前249年,昔兰尼再次成为一个共和国,但是托勒密于前246年恢复了控制。自前163年起,偶尔会有托勒密王朝派遣来的统治者进行统治。
    (3)前163年至前30年
    托勒密八世 前163至前116年
    托勒密?阿皮翁 前116至前96年
    罗马共和国时期 前96至前75年
    公元前75年,昔兰尼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前37年,马克?安东尼将其交还托勒密王国。前34年,克娄巴特拉七世以及安东尼的女儿克娄巴特拉?塞勒涅二世成为昔兰尼女王。但在前30年,奥古斯都征服埃及,昔兰尼再次归于罗马。
    6.昔兰尼的国王
    巴图斯(英語:Battus I of Cyrene),约公元前630年遵从德尔菲神谕率部从塞拉殖民利比亚,建库勒尼,为第一任君主。
    阿尔克西拉乌斯一世(?-前575年),(英语:Arcesilaus I of Cyrene),(公元前591年—公元前575年在位)巴图斯王朝第二任君主,[1]在北非殖民地库勒尼当政。
    阿尔克西拉乌斯二世(残暴者)(英语:Arcesilaus II of Cyrene),巴图斯王朝第四任君主。公元前570年统治库勒尼。因兄弟矛盾,另建巴尔卡(Barca)。他败于利比亚,并被其兄勒阿尔库斯(Learchus)所杀。
    阿尔克西拉乌斯三世(英语:Arcesilaus III of Cyrene),巴图斯王朝第六任君主,公元前525年至公元前522年后统治统治库勒尼。他并不认同一个剥夺权力君主政体,而是试图建立一个亲民的僭主政体。(demagogic tyranny)他曾被流放,不久返回并占领库勒尼,在巴尔卡被暗杀。
    阿尔克西拉乌斯四世(英语:Arcesilaus IV of Cyrene),巴图斯王朝第八任君主,公元前462年至公元前440年前后统治库勒尼。公元前462年,他曾于皮提娅赛会——一项受到品达赞颂的赛事——双轮车赛上获胜。公元前440年前后,他被民主派的一次革命推翻,其王朝亦告终。
    (1)马加斯
    马加斯,昔兰尼的国王(统治期间:前276年-前250年),昔兰尼在今天的利比亚境内。他是贝勒尼基一世在第一次婚姻中与马其顿贵族腓力所生的儿子,他还有一个姊妹安提戈涅嫁给伊庇鲁斯的皮洛士为妻。之后贝勒尼基与托勒密一世结婚,马加斯作为托勒密的继子统治昔兰尼。他同母异父的兄弟托勒密二世统治期间,马加斯为了昔兰尼的独立与埃及托勒密王朝对抗。
    马加斯因为母亲的关系当上昔兰尼的总督。在托勒密一世逝世后,马加斯尝试在好几个机会中把昔兰尼从托勒密王国独立,然而直到前276左右年才成功,并自立为国王。
    马加斯与塞琉古帝国安条克一世的女儿阿帕玛结婚,利用这层婚姻关系与塞琉古结盟,并协议入侵埃及。在前274年第一次叙利亚战争爆发,当安条克一世入侵托勒密王国的巴勒斯坦时,马加斯准备从西边攻击他同母异父的兄弟托勒密二世,但内部因利比亚游牧部落马尔马里卡人(Marmaridae)叛乱而作罢,最后安条克一世被托勒密二世的军队击败。马加斯最终一直保持昔兰尼独立,直到前250年左右逝世后不久,昔兰尼王国遭到托勒密王国并吞。
    马加斯在阿育王敕令中被提到他是其中一位因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的佛教传教士而改变信仰的希腊国王之一,然而没有一份西方文献记载这件事情。
    在马加斯统治昔兰尼期间,昔兰尼哲学家赫格西亚有时被认为受到阿育王的佛教传教士所带来的佛教思想影响。
    马加斯与阿帕玛有一个女儿贝勒尼基二世,是他们仅有的孩子。


    
    昔兰尼(下):德米特里

    (2)德米特里(美男子)
    德米特里(美男子)(希腊语:Δημ?τριο? ο Καλ??,约前285年-约前249年或前250年)在现代的古代史研究中又称为昔兰尼的德米特里,他是一位安提柯王朝的马其顿王子,之后成为昔兰尼的国王。
    德米特里是马其顿人,父亲和母亲分别是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和第五任妻子托勒迈丝,母亲托勒迈丝是埃及托勒密一世的女儿,并约于前287年或前286年在米利都与德米特里一世结婚,这也是托勒迈丝第一次婚姻。她与德米特里一世仅有一个的子女,即德米特里(美男子)。德米特里在马其顿出生并在那里成长,做为父亲最小的儿子继承了德米特里这个名字,他因面貌姣好而得到昵称美男子。也因为父亲多位妻子的关系,他有许多同父异母的兄弟姊妹,如之后的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二世和嫁到塞琉古帝国的王后斯特拉托妮可。
    在母系方面,德米特里母亲托勒迈丝因为是托勒密一世和欧律狄刻所生,因此托勒密王国的托勒密二世和王后阿尔西诺伊二世都与德米特里有血缘关系,而之后当上马其顿国王的托勒密?克劳诺斯更是德米特里的舅舅。
    对于德米特里在前249年前的事迹我们不得而知。在前249年或前250年时,昔兰尼国王马加斯逝世,马加斯的遗孀阿帕玛是德米特里的侄女,她是德米特里同父异母的姐姐塞琉古王后斯特拉托妮可与安条克一世所生的女儿。阿帕玛把德米特里从马其顿招换到昔兰尼来,希望德米特里能娶她与马加斯唯一所生的女儿贝勒尼基二世结婚,并且登上昔兰尼王位来保卫王国,阻止托勒密王国并吞,德米特里因此接受婚约并当上国王。当德米特里成为国王后,他野心勃勃的作为甚至接近姿意妄为。
    德米特里在与贝勒尼基二世后一段时间,德米特里开始与阿帕玛有染,使得贝勒尼基相当忌妒丈夫和母亲的行为,并与他们发生争执,最后贝勒尼基指挥士兵刺杀德米特里。希腊诗人卡利马科斯在一篇描写后发座的韵文中提起贝勒尼基刺杀德米特里一事。
    德米特里第一次婚姻是与拉里萨的贵族奥林匹亚丝结婚,何时结婚不清楚,很有可能在前249年前奥林匹亚丝就已逝世。德米特里与她有几个孩子:
    安提柯三世 - 之后成为马其顿国王
    艾克格拉底(Echecrates)- 不清楚艾克格拉底的事迹,但艾克格拉底有个儿子叫安提柯。当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晚年时,因听信长子珀尔修斯的谗言杀了另一个儿子德米特里后,安提柯向腓力五世揭发整件事是珀尔修斯的阴谋,腓力五世对珀尔修斯相当气愤,并改立安提柯为王国继承人。几个月后腓力五世逝世,安提柯成为国王,但珀尔修斯夺取王位并处死安提柯。
    德米特里第二次婚姻是与昔兰尼公主贝勒尼基二世结婚。
    (3)托勒密八世
    前164年,托勒密八世发动政变,托勒密六世和克丽奥佩脱拉二世被迫先后出走塞浦路斯。然而托勒密八世的统治不受亚历山大人欢迎,前163年他被亚历山大人逐出,托勒密六世因此被召回埃及成为国王。最后罗马人调解了这场托勒密王室纷争,托勒密八世分到昔兰尼成为那边的国王,而托勒密六世和克丽奥佩脱拉二世则统治埃及和塞浦路斯。
    尽管托勒密八世分到昔兰尼,但对此结果并不满足。前162年,他亲自前往罗马元老院,表达对分封结果不满,希望元老院可以把塞浦路斯封给他,元老院议员多倾向支持他。然而托勒密六世对重新分封一事拖延,托勒密八世再一次在前161年向元老院申诉此事,元老院通过他的方案,并把托勒密六世的使者轰出意大利半岛来表示罗马的不满,但托勒密六世仍不理会。
    在前156/5年,托勒密八世遭到暗杀差点身亡,他公开宣示此事乃他兄长指使的。随后托勒密八世再度前往罗马,向元老院控诉,并展示他的伤痕。尽管托勒密六世的盟友老加图反对,元老院再度决议塞浦路斯应属于托勒密八世,派出了五位大使和一支小舰队护送托勒密八世前往塞浦路斯,兄弟俩因此爆发塞浦路斯争夺战。罗马并没有打算真的武装介入,托勒密八世的入侵军队遭到击败,最后兵败被俘。然而,托勒密六世没有要打算杀了弟弟,他仍让托勒密八世继续当昔兰尼王,并答应把女儿克丽奥佩脱拉?特亚许配给他,结束双方的纷争。
    之后托勒密八世仍跟罗马贵族保持良好关系,前150年以后托勒密六世改把克丽奥佩脱拉?特亚改嫁给塞琉古帝国亚历山大?巴拉斯后,托勒密八世向罗马望族科涅莉亚?阿菲莉加娜(Cornelia Africana)求婚,阿菲莉加娜几年前丈夫提比略?格拉古过世,她拒绝了求婚。
    前145年托勒密六世在与塞琉古帝国的战争中伤重不治。托勒密八世随后赶回到埃及,并与自己的的姐姐、托勒密六世的王后克丽奥佩脱拉二世结婚,在婚礼那天托勒密八世谋杀了自己的侄子,托勒密六世之子托勒密。这次婚姻之后,他再度成为托勒密埃及国王。
    (4)托勒密?阿皮翁
    托勒密(公牛神)(希腊语:Πτολεμα?ο? ?π?ων , ?-前96年),是最后一任希腊昔兰尼国王。他是托勒密王朝成员,他的称号“阿皮翁”,这一词语源于埃及,即“公牛神”,故他的母亲推测可能具有埃及血统。他的父亲是昔兰尼国王托勒密八世,他曾经当过埃及国王。托勒密?阿皮翁可能出生在前150年到前145年间,登上王位的时间不确定,可能介于前116年到前101年间登基,他逝世于前96年,无子,王国终结。
    据罗马时代的犹太历史学家弗拉维奥?约瑟夫斯记载,托勒密?阿皮翁的母亲名为厄瑞涅(Irene)。他的母亲厄瑞涅出身昔兰尼加,对于她的身世不清楚,她在前150年到前127年间侍奉托勒密八世,并且是他的小妾之一。当托勒密八世于前145年重返埃及成为国王,厄瑞涅也跟着一同前往。
    托勒密?阿皮翁很有可能就出生在昔兰尼加的首都昔兰尼,但他在他父亲的埃及宫廷内长大,直到前116年为止他一生大多时间都在埃及。前116年,托勒密八世逝世,按照托勒密八世的遗属,昔兰尼加给了托勒密?阿皮翁,在那之后托勒密?阿皮翁成为昔兰尼国王,他成为国王这件事并没有遭到什么反对。
    对于托勒密?阿皮翁在统治期间的记载很少,仅知道他逝世于前96年。他父亲遗属中原本就计划在托勒密?阿皮翁逝世后,把昔兰尼加给予罗马人。因此托勒密?阿皮翁忠实执行父亲的遗愿,他既没有结婚也没有继承人,在他的遗属中他把王国献给罗马共和国。然而此举罗马元老院没有接受,元老院并没有立刻把昔兰尼加收入领土中,而仅宣布昔兰尼加的各城市主权自由,当昔兰尼加三十年后陷入混乱当中之时,罗马才把昔兰尼加纳入行省中安顿。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07-13 13:35:31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