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回顾宋元科技史,从宋朝水运仪象台和北司天监说起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回顾宋元科技史,从宋朝水运仪象台和北司天监说起[第11页] |
作者:大枫溪月1455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这幅油画描绘了法兰西皇家科学院,1666年12月成立时的状况。 |
要想知道天文学史,和伪史的证据核心,就得知道中国天文学史。 轮到西源说小说家和西方人受苦了,只能看汉语著作,还必须是古文。 千万别看翻译,不然被柏杨之流带歪。 建议,必学古文。 柏杨 |
元朝以前,天文学就是汉语的天下,元朝以后确实输了,但和元朝以前一点关系都没有,西方人要能接上呀。不然,伪史害全球,我们死,他们也死,大家一起死。总之,懂的人不用死。 |
拙作《新年表》其实侧重于提出疑问,而不在于解决疑问。 可惜,很少有人看懂这点。 |
《天文学大成》,其实只做了两件事,一个是介绍中国天文学主要,把自认为没有用的全部删了,一个是计算地月距离。有的时候,写那么多事,搞那么复杂,只是为了计算地月距离而已。 1496年,伪托勒密(约翰内斯·哈曼)《天文学大成》剪影 |
重订书目: 经部,中华书局等古籍出版社: 《论语》《大学》《中庸》《孙子兵法》《贞观政要》 《道德经》 中华书局,庄子 著、郭象 注《庄子集释》 《孟子》 《墨子》《韩非子》 《坛经》《临济录》《古尊宿语录》 《传习录》《明夷待访录》《潜书》《古文观止》 史部: 中华书局: 《尚书》《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 《左传》《国语》《战国策》 《资治通鉴》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小说部: 毛宗岗父子评注《三国演义》 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明·吴承恩《西游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曹雪芹,程伟元、高鹗伪续《红楼梦》 圣人(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周公、孔子、朱熹、王阳明 余: 西方历史著作,目前只有民科在整理,因资金匮乏,整理进度缓慢,倘若被伪史给骗了,只能自认倒霉。 |
万有引力是如何被发现的?牛顿和胡克为啥是死对头?李永乐老师告诉你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b411x7oL?from=search&seid=5041495915497690323 有提到苏颂、韩公廉、王黼、北司天监人、爱薛子孙否? 惠更斯呢? 没学会走,先学会飞? |
目前的科技史,可以用下面的笑话来形容: 有两异姓人结为兄弟,都爱用科学的方法来讨论问题。 有一天,把兄对把弟说:“弟弟,我吃了个极大的饽饽,世上再没有比它大的了。一个饽饽就用了一百斤面,八十斤肉,二十斤菜,包了煮熟后,用八张方桌才放得下。二十几个人,四面转着吃,吃了一天一夜,还没吃掉一半。正吃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不见了,到处寻找,寻不见了,忽听得饽饽里有人说话,揭幵来一看,只见那个人钻在里头掏馅儿吃呢!你说大不大?” 把弟说:“不算大,不算大,我昨天吃的肉包子,那才叫大呢!几十个人吃了三天三夜,还没见着馅的影子。往里狠吃,才吃出一块石碑来,上面写道:“此地离馅尚有三十里”你说大不大?” 把兄听了,吃惊地吐着舌头说:“好家伙,你这大包子是用什么锅蒸的呢?” 把弟说:“不正是借你煮饽饽的锅来蒸的么? |
阿拉伯的天文学有多先进呢?用伊斯兰历,可以让地球公转周期多跑42圈,就是这么先进。 |
说个趣事,有个人伪造阿拉伯王子,骗了无数人,有一天,他去一个犹太朋友那里,他点了一份猪肉加工品,犹太朋友立刻报警。终于戳穿了他假冒阿拉伯王子的谎言。 |
|
其实,2条就能判西方科技死刑。 第一条是,西方人说不清楚,擒纵系统哪里来;第二条是他们居然以为指针是很简单的事情。 李约瑟因为不懂汉语,所以,看不到讨论制造玑衡所,他的汉语,全是他老婆鲁桂珍教他的。鲁桂珍不懂天文学。 用机械钟去研究科学,谎称机械钟还有2种,一种叫天文钟,一种叫机械钟。 幸亏,我眼尖,发现机械钟就是天文仪器。 |
西方人不提中国人,属于原罪,不过对西方人也不利就是了。科学家,总得知道科学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历史都成伪史了,还怎么知道?所以,伪史案,有些人不听就不听吧,于个人又没什么损失。 |
剑桥,约1870年以后,才有历史学。 这家伙,现在就成了历史学宗师了?真是有够耻辱的! |
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2015年,在诺贝尔奖台上的演讲,全程为汉语,非英语): 尊敬的 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号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经过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后来被SCI所收录(注:本处有的地方为化学文摘,实际演讲中说的是CI。无CI,只有SCI,本处应是口误形成。)。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素,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191号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有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千分之一(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800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PPT显示,毛泽东语)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 先看,发现什么玄机了没有? |
这就是有钱的魅力,可以越吹越没谱! 这种骗术,其实和一个男人或者女人把自己包装成有钱人,去骗钱的性质是一样的。 傻子才会信! |
老周(wx:老周来了)新研究成果,大家可以看看,今天的哪些区域,过去在海里。图中蓝色区域表示海。 |
这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家? 1 有人曾经说过,了解作家,就要去了解作家的手稿。 同样的道理,了解科学家,就要从科学家的实验等过程去了解科学家。 这个方法固然不错,但其实,这话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 高盛(公司)就曾希望李嘉诚公司能像其他公司一样,把资料交给它,但李嘉诚根本不肯,于是高盛只能放弃对李嘉诚公司的评级权。 美国政府至今对F-22战斗机的制造技术守口如瓶,所有参与制造的F-22零件的公司都和美国政府签订了保密协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F-22的任一信息。 象棋,大家都知道是小道,然而就是这小道学起来却十分不易。据说,杨官璘为了学棋,曾几次拜访曾展鸿,最后,杨官璘以诚心感动了曾展鸿,曾展鸿才肯把棋谱交出来。 宫白羽《偷拳》则写了杨露禅学拳之艰难的故事。 系列事件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想去直接窥探真相,是比登天还难。所以说,这种方法就是空中楼阁。我们只有另寻他法,来知道人文领域、科技领域的人才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研究历史,最大的感触是这世上说实话的人实在是少。既然谎言多,就需要有人从海量的谎言中甄别出真相,再把这个真相传播出去。这种能从谎言之中发现真相的,应该就可称为哲学家了。 如今看,一个合格的哲学家首先要会辨伪、考据。 今天的哲学家们要特别仔细地去研究那些自己不肯说实话的、旁人乱吹捧的,要厘清历史,让眼下的人或是将来的人知道一个人该如何成为小说家、文学家、科学家等等。 不过很可惜,今天的很多哲学家是空有名,而无实。 但其实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世人不以无知为耻,而以无钱为耻。如今,很多人已经赚够足够一辈子用度的钱了,但仍不满足,仍是想着赚更多的钱。而在学识方面,却从不想着进行补充,仍是坚持着以无知为耻,以无钱为耻的思想。结果就导致了,英语培训机构满天飞,学问培训机构没一个。 在无知方面,最显眼的例子便是特朗普。其余人物更是不胜枚举,号称国学大师余秋雨先生竟然不知道致仕(古语,今谓退休)是什么意思,不知道长江出海口在上海,而认为出海口在杭州。 袁立用华盛顿领导南北战争后,就解甲归田,来建议政治学应该思考什么问题。 花千芳用司马昭来赞扬今天的人,一个被今人热捧的作家尚且不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你还能指望谁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么意思呢? 这些显而易见的东西,尚且不让人觉得可笑,那些出生于异国的谎言,更是难以让人提起兴趣。 马伯庸先生对中国某些“冒牌”的博物馆固是批评有加,但当他看到伪古希腊、黄道十二宫、占星术时,就彻底为之疯狂。《长安十二时辰》是马伯庸先生的大作,但这本书里出现了景教。景教在《两唐书》中根本不见记载,原因很简单,景教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基督徒伪造出来的。马伯庸先生还写过《不该小透明的曾巩》,就遭到有识之士“红茶魔术猫”的强烈抨击。可见,马伯庸先生也只能去地摊级博物馆指点一二了,做五十步笑百步的美梦了。 方舟子先生更不用说了,一见到中医,就浑身充满了力量,一见到伪埃拉托色尼,就上去热吻,生怕国人不知道方舟子先生既是中国谎言的拆穿者,又是西方谎言的拥趸者。 这样的例子,早已是如山如海,我在《新年表》中已经举出无数的例子,我若把自己的东西全引到此处来,就又是上百万字了。读者可以可以借此想象下,如今的天下,历史谎言是多么猖獗。 这样的人和司马衷有什么区别呢?我不知道,读者可以自己思考。 我只觉得,长此以往,中国人步美国人的后尘,恐怕只是时间问题,文质彬彬,在中国要如老虎一样,成了中国的稀罕物。 |
马伯庸,景教碑狂热者。 长安十二时辰作者。 看来,要想挣脱伪史,真的要关闭电视机。 |
时间:公元2020年 学科分类:无科可分 事件:5月1日(美国时间),安提阿市议会议员经会议表决,罢免肯·图奇纳二世职务 安提阿市规划专员图纳奇二世(Ken Turnage II)在Facebook社交媒体上说:“世界上有的国家已经引入了一个新的短语:群体免疫,这是一个很好的短语。在我看来,我们应该适应从众心理。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让病人、老人、伤者顺应自然。”至于无家可归者,他补充说道:“这种病毒将解决我们的社会和可用资源的重大负担。” 原文: He wrote on Facebook: “the World has been introduced to a new phrase Herd Immunity which is a good one. In my opinion we need to adapt a Herd Mentality. A herd gathers it ranks, it allows the sick, the old, the injured to meet its natural course in nature.” As for homeless people, he added that the virus would “fix what is a significant burden on our society and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解析: 这才是进化论的最准确表达法! 鲁迅先生有言:“倘在文人,他总有一番辩护自己的变化的理由,引经据典。譬如说,要人帮忙时候用克鲁巴金的互助论,要和人争闹的时候就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的变化并无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作武器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流氓。” 为什么这话要反复再反复地引用?因为有些人听不懂鲁迅先生在说什么呀。 出处: https://www.wvnstv.com/news/national/california-city-official-ousted-over-his-pandemic-remarks/ |
时间:公元2021年 学科分类:无科可分 事件1:…… 解析: 前有“草包书记”,今有“……”,真不愧是以吏为师的天下! 看来这世界只有老闻,没有新闻,新闻只是证明老闻确应该听听。 事件2:2月26日,媒体曝光,天津咸水沽二中肖彩红老师以金钱、地位歧视学生 解析: 网络查到的肖彩红信息: 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区骨干教师。现任(2014年)初二(6)版班主任以及初二两个班数学教学工作。 2014年获得最美教师时的介绍: 工作业绩: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7年。几年来,她用智慧引领学生们探寻函数的奥妙,她用执著引领学生追求三角的严谨,她用爱心引领学生们诠释圆的和谐,她用激情引领学生们捕捉对称的美丽。她的课堂活跃而高效,深受学生的喜爱;她坚信,只要有梦想、有追求,风雨后必见“彩虹”!她事事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无论寒冬酷暑,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的班主任,她所带班级的学生从来没有一个人早自习迟到。自参加工 作以来,她多次被评为津南区数学学科优秀教师、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班主任、津南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区级三好班集体、“津南区中小学行为习惯示范班”。她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参加市级课题“数学学案导学法教学的实践”研究,所撰写的多篇论文及教育案例获市、区级奖励。 这只是郭敬明《小时代》再现而已,接下来必会有更多的类似事件发生。因为这个是一个以吏为师的世界。在下的全网被禁和肖彩红事件,你觉得是偶然吗?如果是偶然,那就让它接着“偶然”去吧。 鲁迅先生有言:“倘在文人,他总有一番辩护自己的变化的理由,引经据典。譬如说,要人帮忙时候用克鲁巴金的互助论,要和人争闹的时候就用达尔文的生存竞争说。无论古今,凡是没有一定的理论,或主张的变化并无线索可寻,而随时拿了各种各派的理论来作武器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流氓。” 为什么这话要反复再反复地引用?因为它是正在进行时,不是过去完成时。 |
不小心翻到一张西方图,马尾是有剪的,可见,先秦的马尾必剪。 赵武灵王,基本不骑马单兵作战,自赵武灵王后,骑马单兵作战,成为常态,习惯性会剪马尾。其实不必剪。 到了宋元或者以前一点,就发现马尾没有剪的必要,只是绑下马尾即可。 可见,古埃及的画,是近代以后的人绘制的,因为他们没有这个常识。 ------------ 这张图里的女人,来头不简单,改天说吧。 马尾已剪图,详见下面帖子,最早提出马尾要剪的,也是下面帖子的人: http://bbs.tianya.cn/post-worldlook-1838040-1.shtml |
凡是早于公元前754年的文明,必是虚构,没什么可说的。尼安德克人,人吃人除外,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的话。 |
@大枫溪月1455 2021-03-01 18:29:54 凡是早于公元前754年的文明,必是虚构,没什么可说的。尼安德克人,人吃人除外,如果有人认为这是文明的话。 ----------------------------- 特指中国以外,自然不含中国。其余地方有文明?有鬼! |
3 第一层次的小说,有些人是闲来便看,看网上说的,有人读《西游记》就读了十余遍,并找出了许多《西游记》的不通来,这种人自称读过十几遍,我是信的。不过,也有些人自称读过百余遍《三国演义》,这种人,我倒是不信的,因为读了百余遍,必有感慨,有感慨,就会形成文。可据我对三国的了解,把秦桧说成爱国志士的吕思勉对三国的评价,都没人能指出个所以然来,这能叫读百余遍《三国演义》?根本用不到学术考据,一部《三国演义》便能把认为秦桧是爱国志士的吕思勉反驳得体无完肤,要知道《三国演义》的很多内容就是史实。 总之,《四大名著》是火到了烧不灭的程度。没说自己读过《四大名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读过书了。有传言,茅盾能背《红楼梦》,有郑振铎等人做了见证。然而很可惜,红学界并没有茅盾这号人。茅盾的《子夜》也绝少被红学界的人拿来引用。倒是被人用滥的“矛盾”二字,我们需要知道,它出自《韩非子》。 如果一个人想了解三国史,其实我并不推荐他立即去读《三国志》,先去读《三国演义》,做个预热,倒是十分好的方法。这也是第一层次的小说的魅力所在点之一。 但第一层次的,有个难点,如《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曹雪芹自己的原创,如《水浒传》中的林冲的能力是现实的,而非作者用法术或是别的什么方式吹出来的。《四大名著》难以重复的根本问题在于曲高和寡。 要想写出《四大名著》,并非简单得想做就能做到,即便有这水平,也要看机缘。 第二层次的,就是从第三层次的演变而成。 而第三层次则是从模仿开始。模仿原也很简单,小孩学走路,学棋,学字,学绘画,都是从模仿开始。即便是像拉斐尔、杰罗姆这样的绘画大师,他们的作品乃至代表作都充满了模仿的痕迹。拉斐尔《雅典学院》上的柏拉图画的是达·芬奇的形象。 其实,只要把文学、小说创作过程、创作技巧了解透了,就知道《伊利亚特》为什么是晚出之书,《希罗多德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为什么是瓦拉所写。 美国的一个学者专门论证《伊利亚特》口述的可行性,这都属于不入流的小说创作了。这样的人,今天已经是如山如海,中国经过伪史几十年的“培养”,已经有了许多西源说小说家。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主要集中在天文学、“艺术品”领域。 可以想见,随着美国的衰弱,美国对西源说小说家的援助将越来越少,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中国古代文化上。中国文化重新回归世界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伪史和中国文化就是韩非子所说的矛盾,两者是完全对立的,是永无可能调和的。很多人看不清这点,才会选择中立或者是保持沉默。如果看清二者必有一死,就知道身为中国人就应该多少对中国文化出一点力,对伪史则是多少反对之。14亿人,加上海外华侨等等,就是14亿加的唾沫,硬淹都能把伪史淹死。 说到底,伪史就是人类世界的一场闹剧,就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如果一个世界是文质彬彬的世界,何至于此?! 模仿,则要有被模仿的对象,前面已经说了,《四大名著》是难以模仿的对象,这是第一层次的东西,任意一部,无不是作者的心血之作,想模仿的话,也要花上几十年功力才有可能成功。在这个资本主义年代,通常是东西还没推敲出来,人就先和马克思见面了。 因此,能模仿的只有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东西。模仿的对象,最好也不要是陌生的东西,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
古埃及的线是最明确的。 最早出自《圣经·旧约》,后来才有瓦拉《希罗多德历史》,再到拿破仑打通土耳其通道,才有埃及建筑造伪。我从没说过拿破仑造假,别拉我下水!!! 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旅游。 西方人很傻,要拉我们陪葬。 不管是整埃及,还是整西亚,都对西方人没有任何真正的好处。资本家,短视。 |
@大枫溪月1 1124年,王黼完成讨论制造玑衡所。 1209年,河南·许衡出生。 1215年,元世祖忽必烈出生。 1216年,河北(邢州)·刘秉忠出生,河北(邢州)·张文谦出生。 13世纪初叶,山西·张易出生。他是北司天监第一把交椅。 1220?年,...... ----------------------------- @rainblow_ty 2021-03-02 16:47:10 这篇英文论文讨论了机械钟的早期发展史,包括从中国经印度、阿拉伯到欧洲的传播。不知道楼主看过没有: http://www.gutenberg.org/files/30001/30001-h/30001-h.htm ----------------------------- 老哥,说个笑话,唐迪1330年出生,1348年,唐迪18岁,这个时间是机械钟的萌芽期,连南宋中央政府看到《新仪象法要》都无法恢复水运仪象台,一个18岁的小子,如何在机械钟的萌芽期,造出机械钟的? 而且所有机械钟,本来就是天文仪器,何来天文钟之说?说明唐迪或是唐迪的后人就没搞懂机械钟的来历,既然不懂,如何又突然在18岁懂了呢? 讹误如此,没什么可说的。 |
现在看,西方只有5世纪以后的历史,有看的意义。再加两本。尤特《早期罗马史》,执事保罗《罗马史》,这两本书意义只有一个,就是看西方人有多傻。 美女要和丑女站一起,世人才知道美女是美女。同理,中国古代历史只有和西方幼稚史站一起,世人才知道中国古代历史有多可怕。 |
心理学,弗洛伊德拿小说当案例,荣格拿占星术当案例,估计荣格还不知道全世界的占星术原本出自中国。 这样的话,中国才有真正的心理学家,因为中国历史多呀,都不用拿小说当案例。 或者弗洛伊德、荣格是白痴,那么,心理学就是伪命题,也要死。 |
1 |
西方人经不起问的事情很多。我早注意到,意大利15世纪出现了最不应该出现的现象,两高一低。古希腊文著作空前多,前罗马拉丁文著作空前多,唯独没有本世纪的意大利作家。这就好像美国作家突然死绝了,只剩法语作家而已,一看就知道是书商在造伪。如此简单的事情,剑桥大学学者竟没有一个看出来,真的是有够白痴的。 |
1 |
梅文鼎《历算全书》,至今未整理。 任何一本古籍,都需要重新整理,《二十四史》其实已经被中华书局整理过了。 《历算算书》首次引用《元史·天文志》说,地球概念不劳西方人来指导,中国人自己就会。 |
梅文鼎的话,为什么会被掩埋,值得我们深思。 |
哈特纳(Hartner),首次提出昼夜时刻之器是星盘,一个汉语白痴,把中科院学者耍得团团转。 |
@水煮权力0502 2021-03-03 10:52:42 回楼主: 这个帖子,我也进来看,说实话:感觉一股愚昧气。所以就没有打扰。给楼主聊了几句,我也说出我自己的认知—— 假民族史,各民族都存在,真实的历史与我们认识的历史,我可以毫不讳言的说,就是两个历史。如果历史由我写,我会一切以我为中心展开,如果以您我中心,就是另一个画卷了。所以,现代人可以复原历史,但复原的“中心”是什么?你复原的历史真相,其实也是某中心复原的,对不对?因为您脱离了这...... ----------------------------- 用一句哪里都有伪史来规避核心话题,自以为高明! 偷牛贼的故事听说过不?故事中的牵牛绳的男主角和您有些相似。 |
这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无知者居多。 什么双重标准、吏治,都不是根本问题,就是就在于“无知”二字。 佛家说了,一切的问题的根源来源于痴。痴产生九恶。 无知问题治不了,说什么都是白搭。 |
1 |
1 |
1 |
千古名贤,被当代史学大家吕思勉呼为爱国志士,值得万世人敬仰!!! 从左到右依次为:王俊、万俟卨、秦桧、王氏(秦桧妻)、张俊 |
1 |
1 |
图为雅克·大卫所作,画中人物为拿破仑,背后为摆钟。摆钟,摆长约1米,计时最小单位1秒。 |
物理学史,不告诉大家惠更斯的作用,就这点,就足以毙一百回中学教科书。 |
物理学史,不告诉大家机械钟的作用,就这点,就足以毙一万回中学教科书。 |
拿伪史当正史,就这点,就足以说明,中学教科书的有些内容是白痴。 |
金庸自我抄袭都看不出来,屠呦呦团队隐瞒先翻《本草纲目》,这都看不出,还有什么资格和我谈科学史和历史? |
1 |
西方科学家是骗所有人,不止骗中国人。现在,除了知道机械钟史的,都不知道科学史发生了什么。 伪史,谁爱信,谁信去。伪史对不信伪史的,已经构不成任何负面影响。 |
4 金庸小说 金庸在三联版《金庸小说》序言中说道:“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 这话其实是金庸隐瞒了他的小说创作细节。金庸在《明报》上连载小说期间,每天大概只能写2千字。和今人不同的是,这些文字实打实是金庸个人创作的,而不是团队行为,有一回,金庸旅游欧洲了,倪匡帮其代笔,这点,金庸倒是老实说了。 今天的网络写手比之金庸,就更不诚实了,有些写手背后,明明是团队行为,却根本不以真面目示人。而资本家们只顾着媚俗,硬逼着平台上的写手写8千字,乃至写上万字。已经发生有写手写死在路上的情况。这也好理解,每天要做的任务量大了,睡眠时间自然就少,睡眠时间一少,就增加心脏等器官的负担,久而久之,身体受不了了,就死去了,网络作家格子里的夜晚(刘嘉俊)就是一个典型。所以,今天的资本家们和有些写手就是在误人子弟,自己的私欲倒是满足了,但痛苦却让别人来承受。 话说回来,即便是2千字,也是很大的负担。这就是为什么一家报纸上面会有很多作家、批评家、记者等等。因为报纸是每天都要出的,不能断,但人不是报纸,不是机器,总有休息的时候。于是,如何给自己创造休息的空间,也就是量先要达标,但质又不能太说不过去,便要有技巧了。 有个网络写手,为了填充字数,曾“啊”了一页,就是一个网络页面上,只有“啊”字。这是真人真事,并非我的杜撰。“啊”了一页,量虽然上去了,但如果是真喜欢那个写手的读者也会不满,所以这事是做不得的。 可这做不得,量就上不去。一个写手该如何保证质和量并存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重复。 重复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抄别人的,郭敬明、于正等人就是这方面的好手,一种是抄自己的。 抄别人的,是绝对不可取的,郭敬明、于正就是前车之鉴。那办法便只有一个了,便是抄自己。 金庸先生有没有抄自己呢?答案很简单,也很隐蔽,便是有。只要仔细研究金庸小说,便能太多的重复。这些重复,就是金庸能量产的根本原因。 假死,是金庸的惯用技巧。在《射雕英雄传》中,王重阳利用假死,陷害过欧阳锋,在《倚天屠龙记》中,彭和尚利用假死杀了敌人,假死的人有很多,李秋水、慕容博、成昆等人都假死过。 单说假死的目的,王重阳和彭和尚就重复得厉害,都是假死了后,让敌人近前,他们再对敌人进行偷袭,从而化险为夷。 金庸是1959年开始在《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1963年9月3日开始连载《天龙八部》。 仔细看两部小说,便能发现:杨过和虚竹,洪七公、欧阳锋和李秋水、天山童姥,三个人同时在一起的情节出现了雷同之处。洪七公、欧阳锋教杨过法术,好间接和对方比个高下,李秋水、天山童姥则教虚竹法术,好间接和对方比个高下。《神雕侠侣》在先,故而这个情节的字数很少,而《天龙八部》在后,这个情节的字数则加了很多。 扩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功,中学课堂就在教这个了。金庸若不懂怎么扩写,金庸也不是金庸了。 当金庸的重复看懂了后,再折回去看“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便能知道金庸在讲述小说创作过程时,刻意隐瞒了真相。 如果把这些重复的部分再给删除后,其实金庸的日创作连2千字都没有达到。今天是资本主义社会,如果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社会,就只能选择隐忍。 而金庸的成功经验,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这样才好躲过资本主义危机。 |
5 第一个提出知识分子有所隐瞒的,不是鲁迅先生,而是纪晓岚。 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卷四五·史部总叙》中写道: 史之为道,撰述欲其简,考证则欲其详。莫简于《春秋》,莫详于《左传》。《鲁史》所录,具载一事之始末,圣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定以一字之褒贬。此作史之资考证也。丘明录以为传,后人观其始末,得其是非,而后能知一字之所以褒贬。此读史之资考证也。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儒者好为大言,动曰舍《传》以求《经》,此其说必不通。其或通者,则必私求诸传,诈称舍传云尔。 司马光《通鉴》,世称绝作,不知其先为《长编》,后为《考异》。高似孙《纬略》,载其《与宋敏求书》,称到洛八年,始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代。唐文字尤多依年月编次为草卷,以四丈为一卷,计不减六七百卷。又称光作《通鉴》,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用杂史诸书凡二百二十二家。李焘《巽岩集》,亦称张新甫见洛阳有《资治通鉴》草稿盈两屋。(案:《焘集》今已佚,此据马端临《文献通考》述其父廷鸾之言。)今观其书,如淖方成祸水之语则采及《飞燕外传》,张彖冰山之语则采及《开元天宝遗事》,并小说亦不遗之。然则古来著录,于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列目分编,其必有故矣。 这里就能看到,有些人是把成功经验作为秘手,不肯轻易示人的。而另一些人则是在吹嘘过分了。 鲁迅《作文秘诀》则说: 那么,作文真就毫无秘诀么?却也并不…… 这是说内容。至于修辞,也有一点秘诀:一要蒙胧,二要难懂。那方法,是:缩短句子,多用难字。譬如罢,作文论秦朝事,写一句“秦始皇乃始烧书”,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须翻译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这时就用得着《尔雅》,《文选》了,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动手来改,成为“始皇始焚书”,就有些“古”起来,到得改成“政俶燔典”,那就简直有了班马气,虽然跟着也令人不大看得懂。但是这样的做成一篇以至一部,是可以被称为“学者”的,我想了半天,只做得一句,所以只配在杂志上投稿。 把这些经验进行归纳,便是有的时候,成功者有所隐瞒,并没有全部揭示真相。那么这个经验是否存在,是不是只存在于人文领域呢? 这里,我们可以看屠呦呦对自己的成功经验的说明。 |
6 屠呦呦在诺贝尔奖领奖台上的演讲 屠呦呦《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2015年,在诺贝尔奖台上的演讲,全程为汉语,非英语): 尊敬的 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刚才二位(指威廉姆·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号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经过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后来被SCI所收录(注:本处有的地方为化学文摘,实际演讲中说的是CI。无CI,只有SCI,本处应是口误形成。)。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素,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却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品种)资源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191号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有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千分之一(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800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PPT显示,毛泽东语)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 |
7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解析 上面的演讲稿基本是屠呦呦本人全程用汉语来说。某些人认为看原文、实录、底本之类的东西特别重要,此刻,在下所看到的演讲实录、《本草纲目》等等,都是原文。须知,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是用“古”希腊语来写的,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汉语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全程是汉语,其中夹带了一个“Artemisia annua”就变得特别刺耳。Artemisia annua是黄花蒿的英语或拉丁语学名。这会让你觉得黄花蒿原本是没有汉语名词的,或是欧洲人也发现了黄花蒿在疟疾上的作用,又来影响葛洪等人了。 这种心态,若拿来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学,必崩。上来,就是:“我的天哪,中国天文学真的来自西方!” 自己可以好好看看,随便找本天文学著作来,哪本天文学著作,没说中国天文学不来自西方?撑死了是,虞喜独立发现,即便是到了撑死了的地步,也必会有中国受西方影响的言论来。 有些人真可谓是谁影响谁,谁是爹妈都分不清。 黄花蒿广布于欧洲、亚洲的温带、寒温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欧洲的中部、东部、南部及亚洲北部、中部、东部最多。也就是说,黄花蒿满街是,但只有东晋学者葛洪发现了其作用,可见,中国明以前的医学是多么先进,对西方而言,就是如神一般的存在。有些人用伪希波克拉底、伪盖伦来编造小说,来宣扬西方古代医学是如何先进,这完全就是在掩耳盗铃了。 至于青蒿和黄花蒿是同属,不同种的事物,部分古人为什么会混淆等等问题,本就是学者该去甄别的分内的事情。如果这个甄别工作一般人都能做,学者也要做普通人去,就做不成学者了。青蒿和黄花蒿为什么会出现混淆等问题,网上已经有人详细举出,感兴趣的读者可自行检索而翻阅之,我这里就不再细说了。 其实也不是“古籍虽多,却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而是在古代,根本没有植物学、植物学分类等概念。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没有,全世界都没有,伪作除外,毕竟伪作最喜欢穿越时空。 当然,文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提到研究青蒿素,并不是先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入手,而是先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入手,再折回《肘后方》。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其实是只要不给别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在古代医学领域的具体应用。由于《康熙字典》已经把《尔雅》给重新整理了,所以查了《康熙字典》等于查《尔雅》。同样的道理,李时珍已经把前代的医学著作都给重新整理过了,如果要知道某种药在古代的临床实验成果(古代称为药性),只要查《本草纲目》便可。只有《本草纲目》都不记的时候,我们才要去翻阅如山如海的医学古籍。要知道医学古籍到了现代,早就堆了如山如海,加之1970年代,并没有电脑可用,这时候,《本草纲目》就变得特别珍贵。 到底是直接查《肘后方》,还是先查了《本草纲目》,再查《肘后方》,这个次序的隐瞒,就会给后人造成困扰,会让人以为,原来研究古代医学,只能是在如山如海的医学著作中研究某种药物和某种疾病的关系,而不是直接翻阅《本草纲目》,再对某种药物和某种疾病进行化学分析。 当然,就我所知,科学家中,隐瞒最厉害的当属伪托勒密的炮制者约翰内斯·哈曼和开普勒。如果这两个人肯说实话,伪史案至少能少绕地球几圈。 所以说,鲁迅是哲学家,而不是一般的整天介地把窗户当做心灵窗口的散文家。都是从文的,也是高下有别的。从文的尚且高下有别,就更不必说那些根本不懂文化的,如肖彩红、保时捷女等人。 为什么会出现隐瞒的状况呢?中国现代其实是被西方带坏的结果,西方在古代没有举贤任能的治国思想,一个人就不仅需要有本事,而且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需要自卖自夸,就不免会多夸一些,别人夸他的时候,他也不会去拒绝。但中国古代不同了,中国古代是礼贤下士之风盛行,是庭燎求贤,是“徐孺下陈蕃之榻”,是刘豫州带着汉寿亭侯去三顾茅庐,是“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而左宗棠不过是区区举人而已,连进士都没有考中过。 只要把伪史全部排除在外后,便知道1791年之前的西方不过是贵族政治而已。一个平民出身的人想成为一个国家的宰臣,想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是想都不敢想的。 (左为197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草纲目》目录页,右为《本草纲目》记载了青蒿药性的部分,书中明确提道:“疟疾寒热,《肘后方》: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捣汁服之。”) (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屠呦呦所展示的PPT图片,这张图放在了前面。) (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屠呦呦所展示的PPT图片,这张图放在了后面。) |
8 张爱玲的三大恨来自哪里? 今天人读书不多,到处歌颂着张爱玲的功绩,并四处说:“张爱玲说过的人生三大恨,分别为: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三大恨,出自张爱玲《红楼梦魇·红楼梦未完》: 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这话虽然有些味道,但这段话细细考究起来,却是由两者组成的,一是彭渊材说的,二是最早接触到《红楼梦》的梦觉主人说的。 宋·曽慥《类说·卷四十八》记载: 平生恨五事 渊材尝曰:“平生所恨者五事耳。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多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 渊材即是彭渊材,江西宜丰(今宜春)人。 《甲辰本·梦觉主人序》(《红楼梦》版本之一): 夫木槿大局,转瞬兴亡,警世醒而益醒;太虚演曲,预定荣枯,乃是梦中说梦。说梦者谁?或言彼,或云此。既云梦者,宜乎虚无缥缈中出是书也,书之传述未终,馀帙杳不可得;既云梦者,宜乎留其有余不尽,犹人之梦方觉,兀坐追思,置怀抱于永永也。 甲辰岁菊月中浣梦觉主人识。 长江三鲜有:刀鱼、河豚、鲥鱼,鲥鱼作为著名食材,自然是备受历代文人青睐,所以,主要粗翻古籍,便能看到彭渊材的这段话。这是张爱玲拾人牙慧的第一处地方。 红楼梦未完,令人扼腕,并不是张爱玲第一个提到,而是梦觉主人最先提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固然值得人追思,可惜,张爱玲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个吃“《红楼梦》未完而叹”这只螃蟹的人是梦觉主人。这是张爱玲拾人牙慧的第二处地方。 最后,海棠有香吗?答案是有的。 宋·陳思《海棠谱·卷上·叙事》记载: 渊材曰:“海棠无香”,昌州海棠独香,非佳郡乎?闻者传以为笑。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一》: 世谓海棠无香,西蜀潼川府路所属昌州而海棠独有香。故昌州号曰海棠香国,州治前有香霏阁,每花或二十余叶,香气醲郁。 昌州,古地名,今天在重庆,图上即是重庆海棠花。 鲥鱼,因味道鲜美,惨遭滥捕,目前已和水獭一样,属于罕见物。 由此可知,张爱玲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不仅爱拾人牙慧,而且有些拾的是早被古人嘲笑的牙慧。这种人在今天能受热捧,只能说国中无人。 有趣的是,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能大获成功,要多亏了胡适这个“伯乐”。胡适作为《红楼梦》研究的先行者,却没能发现张爱玲并没有多少货,只能说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还是差了些。也难怪,胡适常要被鲁迅先生嘲讽。这里也能看到中国文化是其他地方难比的,同样是去调研监狱,高尔基调研了监狱后,却少有人说,而胡适调研完监狱,就立即被鲁迅先生讥为“光明一去,黑暗又来”。 《草木子》也是研究古代天文学的一本重要著作,因为作者叶子奇受元以前的天文学家思想影响,认为:“地形如一亭子,中高而四方下。”叶子奇本人并无地球概念。也就是说,这时候,地球概念确实未普及,只有少数人知道。这少数人即是指南、北司天监人和赵友钦、宋濂等人。 |
网络作家格子里的夜晚,因劳累猝死,而起点中文网等的管理层却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盛宴。 |
在此祝愿腾讯早日倒闭,省得祸害人! |
1 |
1 |
有真心支持复兴中华的,请多多捐助本人,假心的,开空头支票的,就免了! |
从我做起,拒绝阅览一切汇编史(西源说小说),努力(想方设法)读原著!(不能达到100%,也要争取99%,包括中国的,中国教科书)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