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71页]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首页 上一页[70] 本页[71] 下一页[72]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这一天,白头因禅师来到韶山拜访寰普禅师。白头因禅师因为久闯江湖,不仅佛学深厚,更兼才思敏捷口才厉害,所以江湖中人都把他叫做“多口白头因”。
    寰普禅师一见,不由得问道:“莫是多口白头因么?”
    白头因禅师谦虚的道:“不敢。”
    寰普禅师却不放过道:“有多少口?”
    你既然号称“多口白头因”,那么你到底有几口呢?
    白头因禅师马上回答道:“遍身是。”
    看来,白头因禅师对自己还是相当自负的。一个人能做到遍身是口,实在是不简单的呢。
    寰普禅师马上逼拶道:“大小二事,向什么处屙?”
    你既然遍身是口,那么你平时拉屎拉尿,是从哪个口中屙出来呢。
    白头因禅师立即反将一军道:“韶山口里。”
    你用嘴不停的逼拶我,那么我就自然在你的口里拉屎放尿了。
    面对对方恶语相向,寰普禅师再问道:“有韶山口即且从,无韶山口,向甚么处屙?”
    我有口的话,随便你屙都无所谓,但要是没有韶山这口的话,你又能向什么处屙呢?
    白头因禅师一听,立即愣在那儿无言以对。
    白头因禅师有处能“屙”,无处却不能“屙”,看来,他纵是多口,却也只能在有无处寻思计较。离是非不到有无具遣还差了一点呢,更遑论向上一路了。
    所以寰普禅师一看他不能应对,不由得上前抓住他就打。此等多口之人恶口之人,不痛打更待何时。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三宜明盂禅师评唱道:“拨草伤蛇,惹火烧身,恁么人在在有之。因禅多口,直得闭杀。韶山无口,直得屙杀。”
    明末清初的慧云行盛禅师评唱道:“尽道因白头多口,忽被把住咽喉,无能出气。遍身是的甚处去了?设向眼睫里识些机宜知些进退,三十棒韶山合当自吃。”
    明末清初的白岩净符禅师评唱道:“这多口阿师浪有其名,当时待问有多少口,何不向前劈面便掌?”

    这一天,充天布纳来到韶山参访寰普禅师。
    充天布纳也是一个能言善辩禅机敏锐之人,其口才和禅机之犀利在当时江湖中比白头因禅师只有过之而绝无不及。
    看到充天布纳来了,寰普禅师就他的名字勘辩道:“闻你有充天之气,是不是?”
    充天布纳谦虚的道:“不敢。”
    寰普禅师继续逼拶道:“汝有充天之气,我这里有啄地之锥。汝若把旗上来,我则钉柯相对。汝若横吞巨海,我则背挟须弥。向上一路,速道,速道。”
    面对寰普禅师的逼拶,充天布纳立即愣在了那里作声不得。
    宝积禅师曾经讲道:“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所以,如果有人能透得过向上一路,则大事了也。
    寰普禅师看到他不能回答,于是又接着问了两次,充天布纳还是不能及时应对。
    看到自己不能应对寰普禅师之禅机,充天布纳只得换个话题道:“明镜当台,请师一照。”
    寰普禅师马上呵斥道:“死水无鱼,徒劳下钩。”
    一潭死水,自然是鱼虾绝迹的。那么,在死水中下钩,你还想钓点什么东西起来呢?
    既然是一潭死水,岂是“金鳞”所居之地。所以,你要是想获得“金鳞”的话,你实在是来错地方了啊。
    禅,不会让你有所得的。因为若有所得,则非禅也。
    所以,你到我这儿来殷勤下钩,也注定是徒劳的,也注定会是一无所得的。

    寰普禅师两场法战分别战胜江湖中颇有名气的充天布纳和白头因禅师,消息传开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就给寰普禅师赢得了极高的江湖声誉。
    寰普禅师除了禅宗功夫深厚外,其文采也是异常出众的。就和他的那些同班同学一样,他不只有文采昂然的禅语传世,也作有《心珠歌》传世。其歌曰:
    山僧自达空门久,淬炼心珠功已构。
    珠迥玲珑主客分,往往声如狮子吼。
    狮子吼,非常义,皆明佛性真如理。
    有时往往自思惟,豁然大意心欢喜。
    或造经,或造论,或说渐兮或说顿。
    若在诸佛运神通,或在凡夫兴鄙吝。
    此心珠,如水月,地角天涯无殊别。
    只因迷悟有参差,所以如来多种说。
    地狱趣,饿鬼趣,六道轮回无暂住。
    此非诸佛不慈悲,岂是阎王配交做。
    劝时流,深体悉,见在心珠勿浪失。
    五蕴身全尚不知,百骸散后何处觅。
    第三十七节 善会法嗣

    夹山善会禅师除了洛浦元安和韶山寰普这种知名弟子外,还有一些弟子在当时的江湖中也是小有名气的。

    一、天盖山幽
    天盖山幽禅师是夹山善会禅师之法嗣,不过他的个人履历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幽禅师从夹山寺佛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陕西宝鸡市天盖山弘法。
    当时的江湖中有一禅院名为“无垢净光”,这一天主事僧在禅院中建造浴室,于是有僧人勘问主事僧道:“既是无垢净光,为甚么却造浴室?”
    这个主事僧一听,立即就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没多久,这个主事僧来到了天盖山找到了幽禅师,然后请幽禅师回答自己不能应对的问题。
    幽禅师于是替他作答道:“三秋明月夜,不是骋团圆。”
    那个僧人勘问主事僧之问题非常的厉害,一般的禅客实在是难以回答的。
    禅院建造浴室,无非就是洗涤尘埃净洁身体而已。可是你的禅院号称无垢净光,既然没有污垢净洁如一,那么你还洗个啥呢?那么你还建造浴室干嘛呢?
    虽然这个问题有点深奥不好应对,但是幽禅师却张口就说出了自己的答语。
    看看秋天夜晚天上那轮明亮的月亮吧,它用自己的光辉普照大地普照万物,难道它仅仅是因为想要炫耀自己的圆满之相才挂上天空的吗?
    既然此,那么建造浴室难道仅仅是为了洗尘吗?
    要知道,水能洗尘,可是水不洗水。若是论尘,水亦是尘。而且还要知道尘不自生之理,即便到此地步,更须知尘水两忘才是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虽然答尽深深意,怎奈投机句未亲。
    欲会本来无垢的,更须入水见长人。
    若有人问红尘洗梦:“既是无垢净光,为甚么却造浴室?”
    红尘洗梦道:“垢生也。”

    这一天,有个学生参问幽禅师道:“请问师父,学人拟看经时如何?”
    幽禅师开示道:“既是大商,何求小利。”
    对于任何一个出家人来讲,阅读经书,自然是没有错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如果有人从不听闻经论而想成佛作祖,那是绝对没有这个可能的。
    不过,学人要知道的是,众多的经论,只是一根根的手指而已。对于一个僧人来讲,更重要的是要透过这些外在的文字,看到文字背后那轮皎洁的明月。而这,才是看经的真正目的。
    纵是如此,对于一个真正的禅师来讲,犹未是极致。要想见性成佛,还必须指月双亡指月俱泯才是啊。
    所以,你要是真心参禅悟道的话,就得想着做见性成佛的大买卖,而不要去想着会点经论这种小生意就行了啊。

    二、凤栖同安
    凤栖同安和尚的个人档案也是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所以今天的我们对其履历知之甚少。
    同安和尚从夹山寺佛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江西永修县西北之凤栖山居住弘法。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澄机一句晓露不逢时如何?”
    同安和尚道:“太阳门下无星月,天子殿前无贫儿。”
    澄机一句者,向上一句也。既是向上一句,别说你晓露不逢,就是尽世界也摸索不着。不过,虽然尽世界也摸索不着,但是,它同样是遍界不曾藏的。
    这就好像太阳一出来,天上那些别的星星就完全被太阳的光芒所遮盖了一样。
    这就如同皇帝的大殿上,肯定没有贫穷之人一样。
    所以,当你面对“太阳”之时,“星月”之辉也就不足为奇了,也就不值得去留恋和苦苦追寻了。
    所以,当你面对“天子”之时,别说什么贫儿,就是什么将军宰相,你也大可不必放在眼里了。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险恶道中如何进步?”
    同安和尚道:“玄身透过千差路,碧海无波往即难。”
    世道坎坷凶险,古今皆同。《增广贤文》中道:“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这个世界,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是这个样子的啊。
    而且佛说人生无常,对于出家人来讲,如果不努力修行,别说什么成佛作祖,自己还极有可能从人道退转到畜生道、恶鬼道,乃至于退转到地狱中去的。
    既如此,那么在这个险恶道中如何才能进步?如何才能离苦得乐呢?如何才能见性成佛呢?
    虽然大家对于险恶之道个个厌恶,人人唯恐避而不及,巴不得这个世上没有险恶之道没有险恶之人。
    可是对于真正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如果没有这些不好的东西,自然也就没有和这些不好的东西相对应的好的东西了。
    《大乘庄严经论》随修品第十四中道:“烦恼即菩提。”
    六祖慧能大师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所以,在安稳的环境里可以修行,在苦难的环境中,那就更需要修行了。因为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之人,只有“透过千差路”之人,才能真正而彻底的领会世法和佛法。
    这就好像你驾驶船只想要进入大海一样,如果此时的大海风平浪静死水一潭,那么你既不能顺水而动,也不能顺风而行,如此,你就会在看似“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无法前进了。(古时的船是没有发动机之类作为动力的哦。)
    所以,不论是世人还是出家人,我们都必须要在“风波”中前进,而且也只有“风波”起时,我们才能前进。

    同安和尚在凤栖山之开示禅语,几乎都是颇具文采之对偶句,这点,虽然和他的那些同班同学差不多,但是和同时期江湖上别宗别派之禅风是迥然不同的。
    除了上面两则禅语外,我们还可以欣赏下他别的一些禅语。
    僧问:“终日在潭为什么钓不得?”
    同安和尚道:“玄源不隐无生宝,莫谩垂钩向碧潭。”
    僧问:“如何是大勿惭愧底人?”
    同安和尚道:“空王不坐无生殿,迦叶堂前不点灯。”
    夹山善会禅师是个禅学和文采兼具之绝顶高手,自然,他的学生们也是禅学和文采兼具的。但是我们从上述这些答语中就可以看出,善会禅师的这些学生们,已经在禅意和文采兼具上,有一点点的偏向于文采了。
    就这样,在同安和尚及一帮师兄弟的推波助澜之下,他们就为入宋以后文字禅之大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十八节 大随法真

    大随法真禅师乃是百丈怀海嫡孙,长庆大安嫡子,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绝对算是坐镇一方之大佬了。
    大随法真的名字和师承,在中国禅宗史上都有一点小小的争论。
    大随二字,《碧岩录》《联灯会要》《人天宝鉴》等记为大隋。但是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以及《古尊宿语录》中之“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行状”都记为大随,另外《五灯会元》《指月录》等等众多的典籍也记为大随。所以,本书也认定应为大随。
    因为沩山灵祐禅师和长安大庆禅师都曾在大沩山弘法,所以在早期的一些资料中,人们都把他们两个称之为“大伪”。所以,当人们看到法真禅师在禅宗典籍中记为“大伪法嗣”时,有的就认为法真禅师是灵祐禅师的法嗣,有的则认为是大安禅师的法嗣。
    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明确的写到“大随和尚嗣安和尚”,《景德传灯录》《联灯会要》《碧岩录》《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五灯会元》等等众多的禅宗典籍都明确的记载大随法真为长安大庆之法嗣。
    而且,大随法真禅师生卒年为公元834年——919年,而沩山灵祐禅师生卒年为公元771——853年。大随法真禅师二十岁受具足戒后,才来到南方参学。并且还是先到别的禅师那里参学后,才来到沩山参访的。所以,当大随法真禅师来到沩山时,按照时间来算,灵祐禅师已经圆寂了。而此时接替灵祐禅师主持沩山的,是长庆大安禅师。
    所以,大随法真乃长庆大安之法嗣,是确凿无疑的了。

    法真禅师,公元834年出生于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俗家姓王。(《祖堂集》记为陈姓,包括《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行状》在内的别的资料都记为王姓。)
    法真禅师的家庭乃是世代为官之家,所以,法真禅师算得上是真正的官二代了。
    小时候的法真禅师非常的聪明伶俐,并且悟性非常的高,再加上又是官二代,所以法真禅师从自身条件来看,已经赢在了人生的起跑线上,进入仕途那是迟早的事。但是他却在小小年纪就立志要明白人生真谛,彻悟佛法真意。
    所以,法真禅师小小年纪就来到了挨着盐亭县的三台县之慧义寺(今名琴泉寺)出家为僧了。
    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按照佛门规矩,法真禅师在寺里受了具足戒,从此就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了。
    鉴于当时的佛教界是禅宗一家独大,并且绝大多数禅林高手都是在南方弘法,所以法真禅师也背起包袱,前往南方参访各山大佬。
    《大随开山神照禅师行状》和《五灯会元》等众多的资料上都记载法真禅师曾经参访过药山惟俨、道吾圆智、云岩昙晟、洞山良价,不过,这个记载是不准确的。
    因为药山惟俨圆寂于公元828年,道吾圆智圆寂于公元835年,云岩昙晟圆寂于公元841年。所以,出生于公元834年的法真禅师在自己二十岁具戒后出游,注定是无缘参访到药山惟俨、道吾圆智、云岩昙晟三人的。
    而良价禅师圆寂于公元869年,所以,大随法真是有机会来到洞山参访良价禅师的。不过,法真禅师参访良价禅师之经过,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参访过良价禅师后,法真禅师一路跋涉,来到了湖南长沙市宁乡市沩山参访。而此时沩山同庆寺的当家师父,已经是接替灵祐禅师法席的长庆大安禅师了。
    同庆寺在灵祐禅师的手中,寺院常住僧人曾经到达了冠绝天下的一千六百人,从而成为了当时禅宗江湖中的第一禅寺。
    如今即便是灵祐禅师圆寂了,同庆寺依然余威犹在,更兼有大安禅师这种高手在主持。所以同庆寺一天到晚参学之人依然是非常多的,依然是超过江湖中大多数寺院的。
    所以,要想在这种人才济济的寺院脱颖而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自然,刚进入同庆寺佛学院的法真禅师,是没有什么资格可言的。
    不过,对于这些东西,法真禅师是从不放在心上的。自己是来寺院学习和修行的,那些外在的东西,实在是不足挂齿的。
    所以法真禅师在同庆寺里,每天该上课时就上课,该劳动时就劳动,而且比别人都认真刻苦。
    并且法真禅师为人仁慈,从不与人争夺任何利益,有什么事宁愿自己吃亏也要满足别人。
    不但如此,法真禅师在寺里吃饭从来就没有吃饱过,晚上睡觉时,从来都是不求温暖的,一天到晚几乎过着苦行僧的生活。
    法真禅师始终坚守着一个僧人最基本的信念,那就是一个人如果锦衣玉食贪吃贪睡,一定会改变自己的思维,一定会影响自己的修行的。
    就这样,法真禅师在同庆寺默默学习和修行了好几年。
    作为一寺之主,对于寺院所有僧众的表现,大安禅师自然是会认真观察的。自然,法真禅师的种种作为就引起了大安禅师的高度关注。对于有这种表现的学生,大安禅师心中自然是非常器重的。
    既然器重,那么就得专门找个机会教导下他了。
    这一天,大安禅师把法真禅师喊过来问道:“阇黎在老僧此中,不曾问一转话?”
    法真禅师虽然在同庆寺待了好几年,可是他该干活就干活,刚上课就上课,并且上课时只是听师父讲课,并没有和师父在课堂上交流。下课后就忙自己的事去了,也没有到方丈室去请教。所以数年下来,法真禅师居然没有和大安禅师正儿八经的切磋一下。
    所以,大安禅师此语,既是实情,更是探竿影草。你来我这里好几年了,竟然从不主动来和我交流切磋,你是真懂了,还是没有懂呢?如果你没有明白的话,我正好可以开示你啊。如果你真的明白了大事的话,那么你说出来,我也好给你印证啊。
    看到师父终于按捺不住勘辩自己来了,法真禅师马上道:“教某甲向什么处下口?”
    你不知道如何下口,那我提示你一下呗。于是大安禅师道:“何不道如何是佛?”
    话音刚落,法真禅师立即就用手作掩住大安禅师嘴巴的手势。
    大安禅师一看,不由得赞叹道:“子真得其髓。”
    面对师父的勘问,法真禅师说道,教我向什么处下口呢?
    法真禅师此语,和怀让禅师的“说似一物即不中”类似,既然说似一物即不中,那么我实在是不知如何下口啊。
    你不知道如何下口,作为老师的大安禅师于是提示道,你为什么不来问问我如何是佛啊。
    “那个”,是言语不及思维不到的,并且是开口即错动念即乖的,此正是说似一物即不中之理。所以法真禅师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无下口处。
    既然无下口处,你却偏要下口,岂不是错?所以法真禅师赶紧伸出手来作出捂住大安禅师嘴巴的手势。
    从谂禅师道:“佛之一字吾不喜闻。”而法真禅师却连佛之一字都不想从你嘴巴里说出来,岂非更为彻骨彻髓。
    纵观法真禅师此举,实在是简单直接,并且直揭根源。对比从前的那些大宗师的种种作略,并不逊色丝毫。所以,单凭法真禅师此招,就足以使他进入第一流禅师之行列了。
    而大安禅师作为当时的一流高手,自然是有火眼金睛的。所以他由衷的赞叹道,你实在是得到禅法之真髓了啊。
    而法真禅师获得了大安禅师这种高手之印可后,立即就名扬天下,成为了江湖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法真禅师从大安禅师手中获得毕业证书后,便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四川。
    法真禅师回到四川后,先来到了四川彭州市堋口山之龙怀寺寓居。既然是寓居,那么自然是要干点有用的活的。
    于是法真禅师就在路旁摆了一个茶摊,免费为行人煎茶送水。这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这一天,法真禅师来到堋口山之后山闲走。在山中穿行之际,法真禅师忽地看到前面有一个名为大随的古院。
    此处群山耸立,山峰清秀,涧水清澈,风水非常的好。
    古院中还有一棵大树,长得异常高耸,其周围竟有四丈多长,并且根系粗大进而和石头都盘根错节缠绕在一起。
    更为神奇的是,这棵大树的南边不但有空口,而且里面竟然全是空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庵房。所以后来的人们都把此天然树洞称之为木禅庵。
    法真禅师寻得如此宝地,自然就搬到这里居住了。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大随法真来尊称他了。
    法真禅师住山弘法后,以其道德卓著,禅法高妙,从而深受江湖中人之尊崇,四方参学之人络绎不绝。进而冠绝川内,享誉天下。
    四川是禅宗之圣地,历来高手辈出。
    在法真禅师之前,在四川弘扬禅宗者,有五祖弘忍大师弟子智诜禅师及其门人所形成的净众派、保唐派诸人,但他们都不属于慧能大师之南宗。
    马祖道一虽然在四川跟随净众派第二代掌门处寂禅师学习过禅宗课程,可是他悟道是在湖南南岳,弘法是在福建和江西。
    所以,在中国禅宗史上,大随法真禅师就非常荣幸的成为了第一个在四川住山弘法的南宗禅师。
    既然你住山弘法了,那么你就必须给学生们上课了。
    这一天,法真禅师来到课堂上对同学们说道:“此性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但以染净二缘,而有差别。故诸圣悟之,一向净用,而成觉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没溺轮回。其体不二,故般若云: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
    从法真禅师这段开示中,我们可以看出法真禅师不仅对于佛经非常熟悉,并且还能引经入禅,体悟到本来清净具足万德之本性。

    法真禅师居住的木禅庵旁有一只乌龟,一个僧人借此来参问道:“一切众生皮裹骨,这个众生为甚骨裹皮?”
    法真禅师没有吱声,而是直接脱下自己的一只草鞋放在这只乌龟的背上。
    这个僧人一看,马上就不知该如何应对了。
    人也好龟也好,都是芸芸众生之一,外形虽不同,可佛性岂有二?
    皮裹骨也好骨裹皮也好,结构虽不同,可佛性内外岂有别?
    所以,你一旦着眼于人龟之异,一旦在意于内外之别,那么完全属于见境生心,不迷即误也。
    把草鞋置顶,这个招数从前的赵州从谂禅师也使用过。
    南泉普愿禅师就斩猫一事勘问赵州从谂禅师道:“你能不能道出一句禅语出来?”
    赵州从谂没有吱声,而是直接就把鞋子脱下来放在头顶上就出去了。
    所以,把鞋子放在头上和放在龟背上,都是一个意思。都是在破除学人之妄想,截断学人之念头。
    如果有人还在寻思禅师为什么要把鞋子放在龟背上,则又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深陷泥潭而无有出期也。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智门光祚禅师作偈评唱道:
    如龟六藏已彰名,休向人前弄眼睛。
    一只草鞋都盖却,直至如今犹未惺。
    北宋白云守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分明皮上骨团团,卦画重重更可观。
    拈起草鞋都盖了,大随却被这僧谩。
    南宋此山应禅师作偈评唱道:
    休将皮骨强分张,得六藏时且六藏。
    只履尽情遮盖了,这僧无事可思量。

    这一天,一个僧人来给法真禅师辞行。
    法真禅师问道:“你要到哪儿去啊?”
    这个僧人道:“峨眉礼普贤去。”
    法真禅师马上竖起拂子道:“文殊普贤只在这里。”
    这个僧人一看,马上画一圆相抛向背后,然后礼拜法真禅师。
    法真禅师马上对着身边的侍者道:“取一贴茶与这僧。”
    众所周知,峨眉山是普贤菩萨之道场,僧人们前往五台礼拜文殊,前往峨眉礼拜普贤,早已是一件平常之事了。
    不过,对于禅宗而言,禅师更注重教导学生们体认到佛在心中,乃至于你就是佛。
    所以法真禅师看到自己门下有人要去峨眉礼拜普贤,唯恐他落在事相上,从而不能领悟禅宗旨意。于是竖起拂子说道,文殊普贤只在这里。
    其实别说文殊普贤只在这里,就是历代祖师也只在这里,三世诸佛也只在这里。
    举拂明事,那是很多禅师都在使用的招数。
    不过这个僧人好像学习过仰山慧寂的圆相功夫,所以他看到法真禅师举起拂子开示,便马上画一圆相然后抛向背后,再礼拜法真禅师。
    什么这个那个,什么这样那样,都不出我所画之圆相,并且,连这个圆相我也抛向脑后。
    这个僧人此举,不外是向法真禅师表明自己并不是个只知烧香拜佛的僧人,而是一个明心悟道了的禅客。
    不过,法真禅师乃是顶门具眼之高手,他见此僧使出圆相功夫,于是立即叫侍者端碗茶来给这僧。
    只是,法真禅师送茶与此僧,是赏他还是罚他?
    这个僧人画圆相抛之,不无道理,只是,喝茶去吧。
    对于这个公案,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道:“大随若无后语,笑他衲僧。”
    北宋上方日益禅师作偈评唱道:
    一轮明月照潇湘,更不逢人问故乡。
    自是天涯惯为客,任他猿叫断人肠。
    明末密云圆悟禅师评唱道:“这僧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当时待唤侍者与茶,何不道也不消得。”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
    法真禅师道:“山前麦熟也未?”
    对于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彻悟佛法的的大意,那是他的终极目的,他平时所有的学习和修行,都是为了这个目的服务的。
    可是,对于一个明眼宗师来讲,这个看似玄之又玄的东西,这个你苦苦追寻的东西,这个你日思夜想的东西,它并不在那些虚无缥缈之处,它也不在你的思维考量之中。
    所谓触目菩提无非是法,所以,在在处处都是佛法的的大意。
    所谓穿衣吃饭屙屎放尿无非是道,所以,它就在你的身上,就在你的日常行为中。
    既如此,你看山前我们辛苦栽种的小麦成熟没有啊,如果没有的话,你就要去悉心打理才是。如果熟了的话,你就要及时收割啊。
    你要明白,烧香拜佛打坐念经是佛法,可是穿衣吃饭耕种劳动,同样是佛法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象田梵卿禅师作偈评唱道:
    山前麦熟报君知,佛祖端由辨者稀。
    莫学朱泾老禅伯,满船空载月明归。
    南宋无准师范禅师作偈评唱道:“大匠不巧,大儒不学。动辄中方圆,举皆成礼乐。堪笑乡村卖卜人,徒劳钻破乌龟壳。”
    宋末无文道灿禅师作偈评唱道:
    自小离家住日边,去家只道路三千。
    从人问得来时路,回首元来在目前。

    这一天,一个法师前来拜访法真禅师。
    法真禅师问道:“你平时讲什么教法啊?”
    这个法师道:“《百法论》。”
    法真禅师马上提起拄杖勘辩道:“从何而起?”
    这个法师道:“从缘而起。”
    法真禅师叹息道:“苦哉,苦哉。”
    《百法论》,全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印度世亲所著,乃是玄奘创立的法相宗所依据的主要论书之一。
    此论强调心法最胜,强调人无我和法无我。
    既然你是讲说经论的,那么我就考考你呗。所以法真禅师马上问道,从何而起?
    这个法师熟读经论,对这种书本上就可以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自然张口就来,从缘而起。
    《阿含经》中道:“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并且,许多佛塔都刻着由此而生的法身舍利偈:“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既然佛经中有明文记载,而且还是我佛如来经常宣讲的,自然是不会错的了。
    看到又一个死读经书之人在自己的面前振振有词,法真禅师不由得叹息道,可悲啊,可叹啊。
    如果可以从缘而起,那么也可以从缘而灭。起灭不定,岂是佛法?
    须知,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往的,只有如此,方能至于如如不动之境。不过,纵是达到如如不动之境,也未是极致。因为在彻悟之人眼里,如如不动,犹是一动。
    这,岂是那些死读书读死书之人所能领悟的啊。
    那么,这个法师要如何应对,才能博得法真禅师破颜一笑殷勤相待呢?
    若是红尘洗梦在场,当法真禅师问道:“从何而起?”
    红尘洗梦马上回道:“从师父问处而起。”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请问师父,佛法遍在一切处,教学人向甚么处驻足?”
    法真禅师开示道:“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
    佛法遍在一切处,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就是因为如此,这个僧人反而不知如何措足了。
    佛法遍在一切处,妨碍你什么了?你要穿衣就穿衣要吃饭就吃饭,要立便立要行便行。
    所以法真禅师开示道,浩瀚无边的大海,那是随便任何鱼儿游行的。广阔无垠的天空,那是任凭任何鸟儿高飞的。
    法真禅师此语,不仅展现了一个禅者广阔的胸襟,也表现了一个禅者活泼之生机。
    禅,从来都是没有任何的束缚的,从来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从来都是充满无限的遐想的。
    而法真禅师此语,就完全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法真禅师此语在江湖中传开后,不仅受到了参禅悟道之士的高度好评,就是世俗之人也是赞叹不已,从而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加以引用。
    到了后来,法真禅师此语,就演变成了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这一天,有个僧人参问道:“师父,生死到时如何?”
    法真禅师道:“遇茶吃茶,遇饭吃饭。”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谁受供养?”
    法真禅师道:“合取钵盂。”
    生老病死,实在是世人眼中的四苦。这些苦,它们是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你想不想理不理会,它们都会来的。而且不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随便你用尽什么办法,你都无法让它们不走进你的身体不走进你的生活。
    既然这些苦是无法逃避无法避免的,那么,人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面对众苦来临时的态度了。
    这个僧人虽是出家人,可是面对生死,他还是不知如何应对。既如此,他就只有求教于师父了。
    生死问题在别人眼里虽然是个天大的问题,可是在法真禅师的眼中,这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啊。
    该来的东西如期而至,这是个问题吗?
    该来的东西来了,坦然接受就是了啊。
    当你不把问题当成一个问题来对待时,这个问题还是个问题吗?
    这就好像咱们出家人饮食一样,那是不能挑剔的,遇茶就喝茶,遇饭就吃饭,仅此而已。而这,才是禅道之真谛啊,而这,才是唯一的离苦之道啊。
    如果你像大珠慧海禅师所说的“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那么,这才是真正的在苦海中沉沦而不可自拔啊。
    不过,这个僧人依旧不能领悟法真禅师之意,他认为既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那么,就一定有个“我”在那里吃喝,就一定有个“真我”存在从而可以脱离生死的。所以他接着问道:“谁受供养?”
    看到这个僧人如此不开窍,法真禅师马上呵斥道:“合取钵盂。”
    法真禅师合取钵盂之语有两层意思,一来是说你该拿上钵盂吃饭去了,寺院的斋饭总该能把你的嘴巴塞上吧。
    二来是说,谁受供养?你马上拿着钵盂去吃饭,你说谁受供养呢?你自己吃饭自然就是你受供养了啊。
    法真禅师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之语说得实在是轻松自如,他把深奥的禅理通过简单明白的话语生动的表达了出来,这充分体现了法真禅师深厚的禅宗功夫。对比禅宗史上同一类问题之答语,法真禅师此语实在可以名列前茅的。

    贯休禅师是和法真禅师同时期之僧人,其佛学功夫虽然称不上登峰造极,但是其诗书画却是海内知名受人追捧的。
    贯休禅师在晚年进入四川,这就使得他有机会拜访同在四川的法真禅师。
    这一天,贯休慕名来到木禅庵拜访法真禅师。
    贯休禅师曾经作过一首诗,其诗曰:赤旃檀塔六七级,白菡萏花三四枝。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
    法真禅师在和贯休禅师交谈时,便提出此诗来勘辩道:“你有诗曰‘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请问如何是此心?”
    贯休禅师被法真禅师如此一问,当场就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回答。
    对于悟道的禅师而言,两两相逢,原本用不着多言多语的,所以,即便是弹指一下,也能做到心心相印的。其实这种感觉不止禅师能体悟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同样可以做到同样可以体悟到。
    不过,一弹指表达禅机,一弹指领悟禅意,要达至这种地步,实在不是那么容易的。
    而且对于禅客而言,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是此心呢?
    对于任何一个参禅悟道之士来讲,认识自己的心,是最为重要的话题。因为即心即佛,一个人能认识自己的心,也就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了。
    所以法真禅师抓住根本问题勘辩贯休禅师道,如何是此心。
    贯休禅师虽然文字表达得不错,可惜终究未至彻悟之境,所以面对法真禅师之逼拶,根本就不能应对。
    贯休禅师虽然不能回答如何是此心之问题,不过唐末五代的归宗义柔禅师却替贯休禅师作答道:“能有几人知。”
    唐末五代的宝寿超方禅师也替贯休禅师给出了应对之方:“但弹指一下。”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毁佛谤僧时如何?”
    法真禅师马上反问道:“僧有何过?佛辜负你个什么?你毁谤他。”
    在有唐一代,禅师们呵佛骂祖诋毁经书,已经形成一股风气了。丹霞天然、德山宣鉴、临济义玄等等禅师皆以此闻名天下,令世人侧目。
    如果说呵佛骂祖诋毁经书不对,可是丹霞天然、德山宣鉴、临济义玄诸人都是受到印可的禅师,而且还是禅宗功夫登峰造极的大宗师,他们的作为,想必是不会错的吧。
    如果说呵佛骂祖诋毁经书是对的,可是佛经中分明告诉大家,要尊重佛法僧三宝。而且同样明确无误的告诉大家,呵佛骂祖诋毁经书,那是要下地狱的。
    这个僧人对此有所疑惑,所以前来求教于法真禅师。
    对此,法真禅师开示道,出家人有什么过,你要诽谤他?佛又辜负你什么了,值得你去诋毁他?
    一般人只是看到禅师们呵佛骂祖诋毁经书之表象,却很难体悟禅师们为什么敢如此作为,以及如此作为之目的。
    如果有人也想学那些禅师呵佛骂祖诋毁经书,那么就请先回答法真禅师的问题吧。
    如果你能说出出家人之过,你能说出佛祖之辜负处,那么任你呵佛骂祖诋毁经论。
    如果你说不出个所以然出来,那么还是老老实实的收起自己那颗躁动之心,规规矩矩的烧香拜佛参禅念经吧。

    在法真禅师弘法一生中,其在江湖中最有名之话头,是“劫火洞然”公案。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法真禅师道:“坏。”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恁么则随他去也?”
    法真禅师道:“随他去。”
    不过,纵是法真禅师如此开示,这个僧人却并不认可法真禅师之答语。
    既然这里不能获得自己满意的答案,那么就只有到别处山头去看看了。
    于是这个僧人便离开大随山,千里迢迢来到安徽安庆市桐城市之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大同禅师问道:“阇黎近离甚处?”
    这个僧人道:“远离西川大随。”
    大同禅师道:“彼中还有尊宿也无?”
    这个僧人道:“有法真禅师住大随山,现有三百余众。”
    大同禅师道:“他有何言句接人,试与老僧举看。”
    这个僧人于是把自己和法真禅师的上述对话告诉了大同禅师。
    大同禅师问道:“你是怎么认为的呢?”
    这个僧人道:“至今未决。”
    大同禅师看到这个僧人对于法真禅师的金口玉言不能领悟,于是马上命令侍者摆上香案,然后燃香。随即大同禅师展开坐具,对着四川大随山方向遥礼三拜后赞叹道:“你不是大随和尚,你是个古佛啊。”
    大同禅师随后站起来对这个僧人道:“此乃真善知识,汝速往彼忏悔参取,老僧无如是法与汝说。速去速去。”
    这个僧人看到大名鼎鼎的大同禅师竟然如此尊崇法真禅师,于是立即风尘仆仆的赶回了大随山。
    不过,当这个僧人回到大随山的时候,法真禅师已经圆寂了。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还记载有这个僧人随即又赶往投子山参访大同禅师,不过大同禅师也圆寂了。
    禅宗典籍中的这个记载,是不准确的,因为大同禅师圆寂于公元914年,而法真禅师圆寂于公元919年。所以法真禅师圆寂时,大同禅师早就圆寂数年了。
    在这个公案中,僧人所问之“劫火洞然,大千俱坏”,出自《仁王般若经》。
    佛教把世界分为成住坏空四劫,当坏劫之末,便有劫火燃起,大千世界俱被烧成灰烬。
    可是,当熊熊劫火焚毁一切之时,“这个”还会不会被焚毁呢?
    “这个”者,真如佛性也,众生本心也。若真认得“这个”,自然知晓到底坏不坏。若不认得这个,到此自然摸索不着。
    此僧如此发问,早已远隔两重关了。
    首先,此僧还把“这个”蕴在胸中。
    其次,正是因为他把“这个”蕴在胸中,所以他才牵挂于“这个”的来去成毁。
    对于此僧所问,法真禅师毫不犹豫的告诉他道,坏。
    “这个”,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也是寻思不及的。不过,所谓法身无相应物现形。“这个”虽然不可摸索思维,但是却可以通过大千世界之万象来应物现形。既如此,当能应物现形之大千世界都没得了,那么“这个”又如何显现呢?
    这就好像水和波一样。既没有离水之波,也没有离波之水。须知全波即水全水即波。当你硬要离水觅波离波觅水时,“水”已经被你坏了啊。
    所以,当大千世界被焚毁时,“这个”,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这个僧人看到法真禅师如此回答,不由得再次问道,那么就随他去了?
    看到这个僧人依旧在语脉中打转,不能跳出“这个”之固囿,法真禅师于是顺水推舟的顺着他的话道,随他去吧。
    法真禅师“随他去”之语最入骨三分。在法真禅师眼里,不论是这个还是那个,不论是焚毁还是新生,不论是你还是你的念头,都随他去吧。
    不过,此僧死在法真禅师言下尤不自知,相反还认为法真禅师之语不妥当。
    也许,在他的心里,“这个”应该是固若金汤,永世不坏的吧。“这个”,应该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往的吧。
    此等念头看似正确,其实,当你坚定的认为“那个”不坏之时,你已经把他“坏”了啊。而你把他“坏”了尤不自知,这就更是“坏”上加“坏”了啊。
    这个僧人不认可法真禅师的回答,自然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投子大同禅师那里再次参问。
    大同禅师乃是当时江湖中第一流之宗师,自然深知法真禅师之语深入骨髓,所以他不但礼拜而且由衷赞叹道,法真禅师不是个简单的和尚,而是个古佛啊。
    这个僧人看到大同禅师这种人物都认可法真禅师,于是立马赶回大随山再次参访法真禅师,不料法真禅师已经圆寂了。
    黄檗希运禅师曾说道:“不道无禅,只是无师。”
    可是现在纵有大随法真这种明师在面前殷勤开示,这个僧人同样不能有所悟入,奈何,奈何。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林高手的热议。
    北宋智门光祚禅师作偈评唱道: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
    真净性中才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作偈评唱道:
    劫火光中立问端,衲僧犹滞两重关。
    可怜一句随他去,万里区区独往还。
    北宋道吾悟真禅师作偈评唱道:
    坏与不坏,俱非内外。
    不隔丝毫,寻常面对。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这个坏不坏?”
    红尘洗梦道:“不坏。”
    此人再问道:“为什么不坏?”
    红尘洗梦道:“若坏,即不名‘这个’。”
    法真禅师在大随山弘法十余年,从来就没有下过山,也没有到过任何一个俗人家中。自然,禅宗功夫高深且坚守出家人之本色的法真禅师,就受到了江湖中人的一致好评,从而名播天下,以至于早晚前来参请之人络绎不绝。
    自然,法真禅师这种高僧也就引起了当地官员的高度关注。
    当时四川的郑王王衍(后为太子)得知自己的地盘上有法真禅师这种人物后,立即下令请法真禅师来成都弘法,不过法真禅师毫不犹豫的就拒绝了。
    可是王衍并不死心,又派人前后给法真禅师两次下令,请法真禅师来成都弘法,可是法真禅师依然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光天元年(公元918年)六月,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去世,太子王衍随即登上皇帝位。
    当上了皇帝的王衍骄奢无道且沉溺于神仙之说。不过,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地盘上最为有名的禅师大随法真。于是在公元918年十月十五日,王衍赐予法真禅师敕号、紫衣以及寺额,然后派出内侍拿着这些东西来到大随山,准备当面赐予法真禅师。
    一个僧人能获得皇帝的如此嘉赏,那是一件无比荣光之事啊。可是面对王衍的嘉赏,法真禅师根本就不接受。
    内侍没法,只得又把这些东西带回了成都复命。
    王衍一看,马上又派人把这些东西给法真禅师送来了,可是法真禅师还是不接受。
    所谓事不过三,王衍第三次又派人把这些东西给法真禅师送来,但是法真禅师依然态度坚决,绝不接受这些东西。
    王衍看到法真禅师不慕虚荣,对法真禅师愈加钦佩。不过,自己在怎么说也是一国之君啊,在自己的地盘上送点东西竟然送不出去,那自己这个皇帝岂不是当得太窝囊了。
    于是王衍又把一个内侍喊了过来对他道:“这次派你到大随山去当使臣,不过你听好了,我的心愿就是法真禅师一定要接受我的那些嘉赏,如果法真禅师还是像前面三次那样不接受我的嘉赏,那么就是你的罪过了,回来后,我一定把你的脑袋砍下来。”
    这个内侍接到这个要命的差事,立即提心吊胆的来到了大随山。
    自然,法真禅师还是坚决不接受这些东西。
    这个内侍一看法真禅师不接受嘉赏,当即三魂就吓飞了两魂。他扑的一下就跪在了法真禅师面前,然后不停的礼拜道:“师父啊,这次你说什么都得收下皇帝的恩赐啊。我来时皇帝说了,要是师父不接受的话,回去后就把我的脑袋砍了。万望师父慈悲,救救我的性命啊。”
    法真禅师一看居然还有这种事,人命关天啊,没办法,法真禅师只得接受了王衍的赏赐。
    内侍一看法真禅师把东西收下了,于是对法真禅师道:“师父既然收下了皇帝的恩赐,那么还烦请师父回表谢恩,我也好带回去交差。”
    法真禅师道:“老僧自住山来无纸墨,汝随我口传语大王:须善保,治家治国,事无偏倾。领取传言,无令忘失。欲求相见,是何年月。”
    这个内侍听后,赶紧回到了成都给王衍复命。
    王衍看到法真禅师终于收下了自己的嘉赏,心里非常的高兴。于是再次派出一名使臣来到大随山,并且要求这名使臣留在山中一直伺候法真禅师。
    法真禅师看到王衍派人来伺候自己,自然是不接受。他对这个使臣道:“老僧不为名利,须得个人作什么?”
    对于法真禅师的话语,这个使臣在一旁听得惘然无措。
    估计是想到自己也不会在这个俗世停留多少时日了,法真禅师于是就让这个使臣暂时留在身边。
    公元919年七月八日,法真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可是同学们惊讶的发现,法真禅师的嘴巴竟然因为患风而歪斜了。
    看到同学们吃惊的眼神,法真禅师对着大家道:“还有人能医治我的嘴巴吗?”
    大家一听,一个个赶紧回去给老师找药医治。
    附近的那些在家信众听说法真禅师嘴巴患风歪斜了,也一个个来到山中给法真禅师送药。
    不过,对于大家送来的药,法真禅师统统没有接受。
    七天以后,法真禅师趁着僧众们在一起用斋时,当着他们的面自己用手把嘴巴搬正了,然后对他们道:“如许多时鼓这两片皮,至今无人医得吾口。”
    说完后,法真禅师就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六岁。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九年,可是既不承认自己有法可得,更不承认自己有法可说。
    法真禅师同样如此啊。自己的嘴巴噼里啪啦口若悬河的说了这么多年,自己不能使自己的嘴巴闭上,也无人能使自己的嘴巴闭上,实在是一件遗憾之事啊。
    对于禅而言,不论你是什么人,也不论你说的是什么金玉良言,你一定要做到随说随扫。禅,那是不能执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若有所执,即被所缚也。
    所以,只有随说随扫,方能至于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方为彻底。
    法真禅师圆寂前能如是说,实在是彻悟之人啊。
    王衍听闻法真禅师圆寂了,感到非常的伤心。于是命令中书令王宗寿带着祭品来到大随山祭拜法真禅师,并且赐予法真禅师“神照大师”之谥号。
    法真禅师在四川弘法十余年,并且声势浩大,在当时的江湖中也算是坐镇一方之大佬了,可惜其法嗣却不旺盛,从而导致自己圆寂后,大随山就后继无人了。
    第三十九节 灵树如敏

    长庆大安禅师除了有大随法真这种知名弟子外,还有一个在江湖中颇有名气之弟子,他就是灵树如敏禅师。
    如敏禅师在当时坐镇一方说法如云,不仅禅宗功夫高深,并且有世人眼中不可思议之神通,从而深受信众和地方政府的尊崇。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接引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云门文偃禅师,从而在江湖中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如敏禅师,福建人氏,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也不知其在长庆大安禅师处之学习情况。
    如敏禅师在大安禅师手中拿过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灵树寺开山说法。
    如敏禅师虽然拥有正宗禅宗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并且是百丈怀海嫡孙,长庆大安嫡子,不过秉性淳朴敦厚,为人心胸宽广,并且不爱多言多语。
    但是,只要有人前来参问禅法,平时寡言少语的如敏禅师立刻就多言多语起来,而且唯恐这些学人不能领悟禅法真谛。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佛法毕竟事如何?”
    如敏禅师一听,立即展开两手。
    佛法,那是无法可说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一旦你真真切切苦口婆心的说个什么出来,还极有可能“说似一物即不中”。
    所以,何妨展开两手示之。
    不过,如果你认为展开两手是表示无法可说,那又不对了。
    当此之时,你即便展手之际就悟入,犹迟半刻,更遑论你还要思维考量,那就更是远离禅意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法身?”
    如敏禅师道:“鼓鸣也吃饭去。”
    法身者,佛之三身之一也,佛之真身也。
    既是法身,自然是无形无状的,自然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无法捉摸思维的。
    既如此,如何体认呢?
    对此,如敏禅师开示道,开饭的鼓声响了,你该到斋堂吃饭去了。
    在这里,法身和你身有何区别?
    在这里,什么法身报身应身,还是好好的留意你身吧。
    在这里,别想那么多了,听到鼓声就吃饭去吧,当下,才是一个禅客最该留意的。自由而清醒的活在当下,才是一个禅客真正的生活。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如敏禅师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如敏禅师道:“千年田八百主。”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道:“郎当屋舍没人修。”
    对于江湖中开山弘法的禅师来讲,一般都有人前来参问如何是你的家风之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各个禅师的回答自然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的。
    但是如敏禅师的回答可谓别具一格。因为别的禅师几乎都是在表达自己的家风上下功夫,而如敏禅师的回答,却是在说家风其实是靠不住的,估计“风”一吹“家”就没得了。
    这就好像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田地一样,虽然这块田地也许千年不变,但是它的主人却可以换上八百个。
    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不到那户人家可以世代永远拥有一块田地,那么我的家风,自然也不可能永远不变的。
    再说了,禅是活法,一旦成为家风,极有可能被固定住从而变成死法。
    这个僧人继续参问道,意旨如何?
    如敏禅师也进一步开示道,你没看见那些破败的屋舍无人修缮吗?
    如敏禅师“郎当屋舍没人修”之语和“千年田八百主”之语意思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在用更为具体的事物来说明问题而已。
    在这个公案中,如敏禅师“千年田八百主”之语那是广为流传啊。
    南宋最为顶尖的词人之一辛弃疾就曾经把如敏禅师的这句禅语写入词中,加了一个字变成了“千年田换八百主”,从而使得这句话在中国广为流传,并被很多人所引用。
    可惜,很多人据此认为“千年田换八百主”之语出自辛弃疾,而不知此语来自于如敏禅师之禅话。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月堂道昌禅师作偈评唱道:“来机深辨,有舒有卷。移却案山,重添针线。千年田,八百主,直下承当还莽卤。郎当屋舍没人修,片瓦根椽谁去竖。君不见,甜瓜彻蒂甜,苦瓜连根苦。”
    这一天,一个尼姑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瓷钵盂。
    如敏禅师托起这个瓷钵盂问道:“这个出在什么处?”
    尼姑回答道:“定州。”
    尼姑话音刚落,如敏禅师立即就把这个瓷钵盂摔破在她的面前。
    这个尼姑一看,不由得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如敏禅师在广东说法如云,声名远播,很受江湖中人敬重。这个尼姑前来拜访如敏禅师,为了表达尊敬之意,专门给如敏禅师送来了一个定州产的瓷钵盂。
    世人都知道,定州的瓷器,那可是中国瓷器中的珍品啊。这个尼姑能拿出如此贵重的东西出来送人,足见其很敬重如敏禅师啊。
    可是在如敏禅师眼里,禅法之珍贵,却是胜过瓷器之珍贵的。
    所以如敏禅师托起钵盂勘辩道,这个瓷钵盂是哪个地方产的啊?如敏禅师此问,既是在问瓷器之出处,更是在问“那个”之出处。作为一个出家人,明白“那个”,才是最重要的啊。不然的话,你出家干什么呢。
    这个尼姑不明白如敏禅师的话意,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道,这个是定州产的瓷器,是珍品哦。
    看到这个尼姑只知道瓷器之来处,却不能明白“那个”之来处,如敏禅师自然是不认可她的回答的。
    既然你的眼里只有定州之珍品瓷器,那么我当场把它摔破在你的面前,如此,一个破烂钵盂,何珍贵之有?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如敏禅师之大机大用,也能看到古代的禅师,可以随时利用一切机会和事情来勘验同行和相互切磋。且不拘一格,道出常情。
    看着自己所珍贵之瓷器被摔得四分五裂,看着自己的好心好意被摔得七零八落,这个尼姑立即就愣在那里不知该说什么了。
    那么,这个尼姑要如何回答,才能既保住这个珍贵的瓷器,也能应对如敏禅师之禅意呢?
    五代宋初的清凉泰钦禅师替这个尼姑回答道:“不违此间。”
    五代宋初的泐潭灵澄禅师也替这个尼姑回答道:“老老大大,出处也不知。”
    唐末五代的保福从展禅师评唱这个公案道:“欺敌者亡。”

    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后,曾经挑选了一名苦行僧作为自己的侍者。
    这个苦行僧不仅修行刻苦,而且懂得人情世故,所以如敏禅师对他很是满意。
    这一天,如敏禅师带着苦行僧一起登山游行。不过他们两人走到山脊时,如敏禅师却不让苦行僧随行了,并且叫苦行僧自己下山回去。
    看到师父叫自己下山回去,苦行僧也没说什么,转身就回去了。
    不过没走几步,苦行僧就寻思道,师父到了这里怎么不让自己和他一路了呢?自己是侍者,应该跟在师父身边才是啊。而且这里荒山野岭的,师父一个人终究需要人照顾才是啊。
    想到这里,苦行僧不由自主的回过头来往如敏禅师处望去。
    不过这一看,一下就把苦行僧惊在了那里。原来就在苦行僧回头观看之时,如敏禅师竟然沉入地下去了。
    苦行僧回过神来,赶紧钻到旁边的草丛中躲了起来。师父自己钻到地下去了,他不可能在里面待一辈子啊。既然如此,那么自己就在这里死等他出来吧。
    过了许久,如敏禅师终于出来了。
    看到师父出来了,苦行僧赶紧迎了上去问道:“师父到地下那里去了啊?”
    看到自己的行踪被侍者发觉,如敏禅师只得如实告诉他道:“我与这里的山神有旧交,他请我来叙话,所以我就到他那里去了。”
    随即如敏禅师又对苦行僧道:“我的这点闲事,你可不要到处讲啊,免得引起大家的闲话。对于禅者而言,那是要做到明心见性的,如果把注意力和心思放在这种事情上,实在是忘本逐末啊。”
    不过,对于这种神异之事,这个苦行僧实在无法憋在心中,终于把事情说了出来。自然,大家对如敏禅师就是敬上加敬了。

    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后,日来夜往岁月更替,不知不觉竟然过了二十年。
    一个禅师主持寺院二十年,这本来没有什么的。可是如敏禅师主持灵树寺,二十年来竟然都不请人担任首座一职。
    要知道,一般的禅寺,都有首座的。而且很多禅宗史上的大宗师,都曾经担任过寺院的首座,比如黄檗希运和兴化存奖。
    寺院的僧众对于如敏禅师多年不请人担任首座自然是议论纷纷的。但是如敏禅师却并不在意,他起先对着大家道:“我首座生也。”自然,僧众们听得一头雾水。
    过了些时日,如敏禅师又对着僧众们道:“我首座牧牛也。”
    又过了些日子,如敏禅师又对着僧众们道:“我首座行脚也。”
    自然,寺院的僧众们依旧听得云里雾里的。
    公元911年的一天,如敏禅师忽地命令寺僧敲钟集众,僧众们听到钟声后赶紧来到法堂集合。
    如敏禅师对着大家道:“你们不是老叫我请首座吗,现在就和我一起到三门外去迎接新来的首座吧。”
    说完后,如敏禅师就带领着寺院僧众来到三门外等候新来的首座。
    如敏禅师虽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可是别的人却是满肚子疑问,因为大家根本就没有谁听说那个首座要来啊,那么现在大家站在这里又要迎接谁呢?
    没多久,一个四十多岁神采奕奕的僧人出现在了众人眼前。此人就是刚礼拜完六祖慧能大师真身,然后前来灵树寺参访的云门文偃禅师,
    如敏禅师看到文偃禅师来了,立即笑着迎了上去,然后对僧众们道:“此人就是你们的首座啊。”
    随即如敏禅师就和僧众一起把文偃禅师迎接进了寺里,并且直接安排文偃禅师来到早就准备好的首座寮安歇。
    文偃禅师在雪峰义存禅师手中拿到毕业证书后,便一直在江湖中四处参访,当时江湖中许多声势喧天的禅师,文偃禅师都去拜访过。
    后来文偃禅师来到了广东韶关市南华寺礼拜慧能大师真身。自然,对于此时在韶关市灵树寺弘法声势浩大的如敏禅师,文偃禅师当然是要去参访的。
    只是,文偃禅师也许没料到自己刚进灵树寺的大门,就被如敏禅师迎请为首座了。
    而如敏禅师和文偃禅师素未谋面,却能感知到文偃禅师“生也”、“牧牛也”、“行脚也”,并且能预知文偃禅师某天会来到自己的寺院,从而能提前来到三门迎接。如敏禅师的预知功夫,实在是高深奇妙啊。
    自然,寺院的僧众和周围的信众对于如敏禅师那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一个个都把如敏禅师当做神明来看待。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如敏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如敏禅师道:“老僧无语。”
    随即如敏禅师反问此僧道:“忽然上碑合著得什么语?”
    看到师父发问了,旁边接连有好几个僧人站出来下语回答,不过都不契合如敏禅师之意。
    于是如敏禅师对提问之僧道:“你去把首座请来。”
    不一会儿,文偃禅师来了。
    如敏禅师把刚才的话语给文偃禅师说了一遍,文偃禅师一听,马上就说道:“这不难啊。”
    如敏禅师马上追问道:“著得什么语?”
    文偃禅师道:“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但云:师。”
    对于文偃禅师的答语,如敏禅师感到非常的满意。
    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实在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禅师们那是各抒己见各显神通的。
    不过,如敏禅师却说自己无语。
    释迦摩尼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却从不承认自己有法可得,更不承认自己有法可说。
    而且,禅,那也是说不尽说说无可说的,那也是说似一物即不中的。既如此,那我还说个什么呢?我只能无语了。
    看来,如敏禅师那是深知禅之真谛的啊。
    不过,自己明白了,并不代表自己的学生们也明白了啊。所以如敏禅师马上勘辩自己的学生道,如果哪天我圆寂了,老僧无语这句话该如何刻在石碑上呢?
    如敏禅师这个问题实在有点不好回答的呢。既然要上碑,自然是有字的。可是如敏禅师明明白白的说了,我无语。那么既然我没有说个什么,你又记个什么呢?你一旦刻上什么字,那么就违背了我无语之意了啊。
    面对如敏禅师这个问题,旁边好几个学生马上站出来说出了自己的答语,可是如敏禅师都不满意。
    看到自己身边的人不能使自己满意,如敏禅师只得对提问僧人道,你去把文偃首座请来吧,到时也让你们看看首座是如何应对的。
    按照宗门辈分算的话,如敏禅师那是文偃禅师的师爷了。所以听到如敏禅师召唤,文偃禅师赶紧来到了如敏禅师面前。
    如敏禅师把先前的情况给文偃禅师说了一下,然后问文偃禅师如何应对。
    文偃禅师一听,马上说道,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啊。
    如敏禅师一听,立即追问道,碑上著得什么语?
    文偃禅师回答道,如果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只回答“师”一个字就够了。
    文偃禅师说法惯用一个字,江湖中人称之为一字禅。对于师之一字,乃是说达摩西来传法,他是中国禅宗之初祖,自然是师了。达摩所传之法,至今大家都在学习着,所以其禅法,同样足以为江湖中人师法的。
    而且文偃禅师师之一字颇为高妙,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这就好比有人问如何是江湖水,水。此所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其中的微妙之处,实在不是文字所能详尽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佛印了元禅师作偈评唱道:
    灵树当初密对扬,时中文采已全彰。
    后人不见云门老,一字千般谩度量。
    南宋佛照德光禅师作偈评唱道:
    师之一字见还难,直下应须透祖关。
    纵使祖关开正眼,前头更有万重山。
    南宋天目文礼禅师作偈评唱道:
    师之一字太孤危,文彩全无作者知。
    不领韶阳提起处,且从默处认残碑。

    如敏禅师在灵树寺说法如云,并且以神通闻名于江湖,自然就受到了当时主政广东的刘隐(后统一岭南为南海王)、刘?(刘隐死后,继任其职,后称帝,即五代南汉高祖)兄弟的尊崇。他们兄弟二人不仅经常邀请如敏禅师前去说法,并且每当自己有什么事情捉摸不定的时候,就去请如敏禅师给他们拿主意。而且一旦有特别重大的事情,他们更是直接来到灵树寺,恭请如敏禅师给他们指点迷津。
    对于地方主政者的这些请求,如敏禅师几乎是来者不拒的,并且每次给他们说什么,从来没有不应验的。所以,后来刘?不仅礼拜如敏禅师为师,还赐予如敏禅师“知圣大师”之号。
    自然,如敏禅师这种高僧就更加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尊崇,从而也为如敏禅师在广东弘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公元918年,已经成为皇帝的刘?准备起兵夺取被马殷(时为后梁楚王、天策上将军)占领的部分岭南属地。这等大事,自然要去找如敏禅师问问前途吉凶的。
    于是刘?立即来到了灵树寺,准备找如敏禅师一决臧否。
    不过,如敏禅师早就预知刘?要来找自己咨询出兵之事。
    老子曰:“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所以,对于这种征伐大事,对于这种可能出现生灵涂炭的大事,如敏禅师觉得自己是不能给他出主意的。
    不过,刘?毕竟是一国之君,他当面咨询自己,自己要是不说点什么,肯定交不了差。可是说点什么,却又有违自己之志。所谓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看来,自己只有一“走”了之了。
    所以,当刘?兴冲冲的来到灵树寺准备见如敏禅师时,主事僧却告诉刘?道:“启禀陛下,师父先前已经坐化了。”
    刘?一听,不由得勃然大怒道:“如敏师父多久得的病啊?怎么说圆寂就圆寂了?”
    因为刘?经常见到如敏禅师,自然是知道如敏禅师平时都是好好的。而且如果作为帝师的如敏禅师生病了的话,一定有人汇报给自己的。怎么自己今天来,如敏禅师说没就没了呢。
    面对皇帝的询问,主事僧回答道:“师父不曾有病,先前还封了一个函子,说是等陛下来了交给您。”
    刘?接过函子并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纸帖子,上面写道:“人天眼目,堂中上座。”
    刘?看后,立即领悟了如敏禅师之意,于是不但取消了出兵之事,并且还按照如敏禅师的意思,拥立文偃禅师开堂说法。
    如敏禅师圆寂后全身不散,让人啧啧称奇。而刘?自然操办了如敏禅师的后事,并且修建墓塔安置了如敏禅师之全身。

    如敏禅师自己不仅禅宗功夫深厚,并且颇有神迹现世,所以深受广大信众和当政者的尊崇。
    但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自己生命的后期,提携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出类拔萃的宗师之一云门文偃。
    文偃禅师在灵树寺当了七年的首座,虽然此时的文偃禅师参访过许多的绝顶高手,并且已经得到过雪峰义存禅师之印可。但是他在灵树寺,自然是会和如敏禅师师资唱和的,自然是会学到如敏禅师的一些功夫的,不然的话,文偃禅师不可能在灵树寺浪费七年的时间。
    不但如此,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如敏禅师还把文偃禅师推荐给了当时的皇帝刘?。而刘?不但拥立文偃禅师主持灵树寺,并且帮助文偃禅师在韶关市乳源县云门山修建了“光泰禅院”,这就为文偃禅师在两广弘法并且成立冠绝天下的云门宗奠定了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所以,对于文偃禅师而言,如敏禅师功莫大焉。
首页 上一页[70] 本页[71] 下一页[72]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2-11-05 01:19:43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