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72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71] 本页[72] 下一页[73]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四十节 龙牙居遁 洞山良价在江湖中创立曹洞宗后,其门下高手辈出,而龙牙居遁禅师就是其中之杰出者。 居遁禅师在求学时参访过江湖中的诸多大佬,所以其阅历丰富功夫高深,以致后来在湖南弘法时声势浩大。其主持之龙牙山妙济禅院僧人竟然超过五百之众,这在当时绝对是处于第一流水平的。 居遁禅师,公元834年出生于江西抚州市南城县,俗家姓郭。 居遁禅师生性恬淡,所以到了十四岁的时候,忽地警觉世事无常,于是找到父母要求出家为僧。双亲见其意志坚决,只好同意了他的出家请求。 于是居遁禅师便来到了江西吉安市满田寺出家为僧。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又来到嵩山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此时的居遁禅师,身体虽比较清瘦,不过志向远大眼光甚高,并且出言不凡。 自然,一般的江湖中人,是入不了居遁禅师之法眼的。 所以,江湖中那些声势显赫的大禅师,就成为了居遁禅师参访的对象。 于是居遁禅师首先来到了陕西终南山北麓的翠微山参访无学禅师,不过居遁禅师在翠微山学习了一段时间,并没有领悟禅宗旨意。于是居遁禅师就离开了翠微山,再次进入江湖游历。(居遁禅师参访无学禅师之经过,因为在前面翠微无学章节处有讲述,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居遁禅师在翠微山时,曾经参问无学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看到学生问这种老生常谈的问题,无学禅师对居遁禅师道:“与我过禅板来。” 居遁禅师于是就把禅板拿给了无学禅师。无学禅师接过禅板,对着居遁禅师就打。 居遁禅师被打,依旧不肯的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居遁禅师不能契悟无学禅师之禅意,只得离开翠微山外出参访。 这一次,他来到了河北参访以临济喝威震江湖的义玄禅师。 见到义玄禅师后,居遁禅师依旧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义玄禅师一听,马上对居遁禅师道:“与我过蒲团来。” 居遁禅师立即就把蒲团递给了义玄禅师。义玄禅师接过蒲团,对着居遁禅师就打。 居遁禅师被打,却依旧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多年以后,居遁禅师也住山当上了老师,一个学僧问道:“师父当时问二尊宿祖师意,未审二尊宿还明也无?” 居遁禅师道:“明则明已,要且无祖师意。” 居遁禅师参问无学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可是无学禅师根本就不正面回答他,而是叫居遁禅师去把禅板拿来。当此之时,居遁禅师岂不知无学禅师要用禅板打他,可是他照样把禅板拿给了无学禅师,为的就是要看看和学习无学禅师之招数。 祖师意岂在言语上?果然,无学禅师接过禅板就打,以期能打掉居遁禅师之念头。不过,居遁禅师虽然被打,却半肯半不肯的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既然自己没能体悟到祖师意,那么就只有再去参访别的高手看看了。 所以居遁禅师又来到了河北参访义玄禅师。见到义玄禅师后,居遁禅师依旧拿着同一个问题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义玄禅师禅风峻烈,手段刚猛,岂会和一个学僧多言多语。所以他也如同无学禅师一样,叫居遁禅师把蒲团拿来。 而居遁禅师已经挨过一次打了,自然知道自己要被蒲团所打的。但是居遁禅师依旧把蒲团递给了义玄禅师,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意。 果然,义玄禅师接过蒲团对着居遁禅师就打。 可惜,居遁禅师不能在义玄禅师痛打之下断绝念头顿悟禅机,他依旧固执的说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这种死抱着一个念头不放这人,两次痛打,实在是少了点啊。 后来居遁禅师主持龙牙山妙济禅院后,一个僧人就这个问题参问居遁禅师道,想当年你去无学禅师和义玄禅师处参问祖师西来意,请问他们两个老前辈还明白吗? 居遁禅师回答道,明白倒是明白,只是还是无祖师意。 居遁禅师在悟道前和悟道后,始终坚守无祖师意之念头。不过,虽然是同一句话,悟前和悟后,自然是有天壤之别的。 悟前无祖师意,只是因为居遁禅师一心想要弄明白祖师西来意,这个问题弄明白了,则大事了也。 可惜,居遁禅师两次被打,不但不能当机领悟禅意,反而认为无学禅师和义玄禅师没有把祖师意给他说清楚,自己没弄明白,自然是不肯老师之教育的。 悟了之后,方才明白,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西来岂有意?如果祖师有意西来,则不名祖师西来意了。所以,西来实无祖师意。 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来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北宋后期的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西来祖意问重重,禅板蒲团用处同。 休把虚空增粉饰,他家肯重似盲聋。 北宋石门蕴聪禅师评唱道:“龙牙无人拶着犹可,才被个衲子一拶,失却一只眼。” 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临济翠微只解放不解收。我当时若作龙牙,待伊索蒲团禅板,拈得劈胸便擿(zhì)。” 北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龙牙参来莽卤学处颟顸(mān hān),虽然顾后瞻前,争奈藏身露影。既是无祖师意,用明作么?若向这里辨得出,山僧与你拄杖子。若辨不出,和鼻孔一时穿却。” |
帖子审核了一上午,终于发出来了。 |
没多久,居遁禅师来到了湖南常德市德山古德禅院参访大名鼎鼎的宣鉴禅师。不过,居遁禅师在宣鉴禅师之开示下依旧不能领悟禅宗旨意。(居遁禅师参访宣鉴禅师之经过在德山白棒章节处有详述,所以就不在此复述了。) 离开德山后,居遁禅师再次进入江湖,先后参访了香严智闲、白马昙照等知名禅师。不过,虽然居遁禅师殷勤参请,但是依旧没能在他们的手下悟道。 后来,居遁禅师来到了江西宜丰县之洞山,参访声势显赫的良价禅师。 居遁禅师问良价禅师道:“有人持镆铘之剑拟取师头时如何?” 这个问题,居遁禅师曾经问过宣鉴禅师,宣鉴禅师是直接把自己的脖子伸了过去道:“?。” 而龙牙居遁则当仁不让的道:“头落也。” 宣鉴禅师一听,不由得哈哈大笑不已。 面对有人要来取自己的头,良价禅师马上反问道:“取即且从,阇梨且唤什么作老僧头?” 良价禅师的反问,一下就把居遁禅师问住了。 居遁禅师当场不能应对,下来后虽左思右想,不过还是想不出什么话语出来应对良价禅师之禅机。 居遁禅师也是久闯江湖且颇为自负之人,现在竟然被人一语问住,不由得感到良价禅师之功夫实在是高深玄妙。 于是居遁禅师决定自己就留在洞山参访,不再在江湖中东奔西走四处游历了。 这一天,居遁禅师参问良价禅师道:“如何是祖师意?” 这个问题,居遁禅师已经参问过翠微无学和临济义玄两位大师了,可惜两次被打,还是不能领悟。所以,他又拿着这个问题来参问良价禅师,希望禅宗功夫别具一格的良价禅师,能用他的独特招数使自己有所领悟。 果然,良价禅师没有像翠微无学和临济义玄那样施展出打之手段,而是对居遁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即与汝说。” 所谓一江春水向东流,从有流水那天起,直至流水消失那天止,洞山流出之涧水都是不可能逆流的。既然如此,你要想等到我和你说祖师意,只怕你的这个愿望会永远都在等待中。 祖师意既不在言语上,况且祖师西来岂有意?所以,这个不能说不好说说不好的东西,我只有找个借口来把你的嘴巴和念头都堵住了。你在自己不能开口处和念头截断处能当机悟入的话,那么,恭喜你了。 果然,居遁禅师一听良价禅师之语,立即就大悟禅宗玄旨。 对于这个公案,宋初汾阳善昭禅师作偈评唱道: 龙牙未息狂心地,遍问诸师不肯休。 先达愍他亲意切,直言洞水逆须流。 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古源无水月何生,满岸西流一派分。 葱岭罢询熊耳梦,雪庭休话少林春。 宋末元初的横川行珙禅师作偈评唱道: 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酬。 西来祖意实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居遁禅师顿悟禅宗旨意后,自己从前那种眼高过顶出语不凡颇为自负的德性立即就烟消云散了。不但如此,居遁禅师还立刻变得谦虚谨慎起来,隐身在洞山广福禅寺数百僧众里,平时除了干活和找良价禅师交流下禅法外,寺院里就没有他的什么动静了,以至于后面入学的很多同学根本就不知道居遁禅师早就被师父印可了。 就这样,悟道后的居遁禅师在洞山默默修炼了八年之久。 对于居遁禅师的表现,良价禅师自然是非常满意的,所以良价禅师对他是赞赏有加。 纵观中国禅宗史上的很多大宗师,他们在悟道后,都没有立即开山授徒。相反,他们悟道后那是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悟后之保养功夫的,并且在自己功夫日臻完善且机缘到来的情况下,才出世弘法的。 比如宣鉴禅师在师父崇信禅师圆寂后,依旧在澧县居住修行三十年后,才被人强请开山弘法。而云门文偃禅师在雪峰义存手中获得毕业证书后,先是在江湖中闯荡了六年,自谓“忘餐待问,立学求知”,然后又在灵树寺当了七年首座,才最终登座说法的。 所以,对于禅而言,并不是最初一悟就了事了的。自然,居遁禅师悟道后在洞山默默修炼八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公元907年,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正式称帝,建立后梁。时任大唐武安军节度使的马殷立即归顺后梁,被朱温任命为侍中兼楚王。 同年,马殷奉命讨伐武贞军节度使雷彦恭。经过一番战斗,马殷击败了雷彦恭,并乘势占据了澧州、辰州、溆州,从而把湖南全境都收揽在了自己的手中。 马殷宽厚大度,善待下属。其在当政期间,大力发展农业和商贸,使得自己统治的地区经济发展良好。 在后唐时期,坐镇一方的地方大员,一来因为个人爱好,二来为了稳定社会笼络人心,所以他们大多数都是崇信佛法的。 马殷也不例外,在为政的同时,他也想到了要弘扬佛法。而要弘扬佛法,自然就得先找到佛法高深堪为人师之人。 所以当马殷听闻居遁禅师之佛法后,立即就派人把居遁禅师礼请到了湖南益阳市龙牙山妙济禅苑担任主持,从此后,江湖中人也就以龙牙居遁来尊称居遁禅师了。 居遁禅师来到龙牙山妙济禅苑后,大弘禅法,门下僧人超过五百之众,从而称雄于江湖之中。 马殷看到居遁禅师道德深厚,禅法高妙,于是给朝廷上书,为居遁禅师奏请紫衣和封号。 皇帝收到马殷的奏章后,立即敕与居遁禅师紫衣一件,同时敕与居遁禅师“证空大师”之号。 |
国庆假日,暂停更新。 祝愿祖国繁荣富强。 祝愿朋友们及家人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
@金四郎666 2019-10-04 13:22:02 楼主大才!多说说虚云大师,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较近。 ----------------------------- 谢谢朋友关注拙作。 虚云大师是近代禅宗第一人,这是无可争议的。而且虚云大师法嗣众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现在有关虚云大师的传记、纪念文章、佛学研究文章和著作都是相当多的。所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店看看,网上也可以下载很多的文章阅读。 对于本人来讲,虚云大师会放在最后讲述的。不过,因为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文章和资料,所以本人不会把重点放在那上面。一来因为有相关文章和资料了,而且都非常的详细准确。二来本人要是引用的话,可能有抄袭或侵权的风险。 虚云大师在生前,做了一件在禅宗史上最为惊天动地而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情,那就是他一人身兼禅宗五家传法,并且现在已经传了数代,法嗣众多。 这件事情在禅门引起了巨大轰动,而且有些人对此也是疑惑不解。窃以为还会造成一些误解。 所以,本人的重点会放在论述虚云大师一人身兼五家传法这个问题上,以期能正本还原,厘清一些人的误解,使大家能正确看待和认识此事。 再次感谢朋友关注拙作。 |
这一天,居遁禅师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他开示道:“夫参学者,须透过祖佛始得,所以新丰和尚(洞山良价)道:‘佛教、祖教如生怨家,始有学分。’汝若透过祖佛不得,则被祖佛谩。” 下面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问道:“祖佛还有谩人之心也无?” 居遁禅师道:“汝道江湖还有碍人之心也无?” 接着,居遁禅师继续开示道:“江湖虽无碍人之心,为时人透过不得,所以成碍人去,不得道江湖不碍人。祖佛虽无谩人之心,为时人透过祖佛不得,所以成谩人去,不得道祖佛不谩人。若与么透得祖佛,此人却体得祖佛意,方与向上人同。如未透得,但学佛祖,则万劫无有得期。” 居遁禅师的这段开示浅显易懂,并不需要旁人作过多的诠释。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居遁禅师还是很好的继承了良价禅师之禅法的。 不过,良价禅师是个大宗师,其功夫招数很多,以至于良价禅师的很多学生都只是学到了其中的一些招数,并没有把良价禅师的全部招数学到手。 居遁禅师虽然是良价禅师早期弟子,不过他也只是学到了良价禅师绵密相应,就语接人之功夫。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都无居遁禅师关于良价禅师功勋五位、正偏五位、三种渗漏、四宾主之评唱。 其实不止居遁禅师如此,他的许多同班同学比如洞山道全禅师、京兆蚬子和尚、九峰普满禅师、幽栖道幽禅师、白马遁儒禅师等等都是如此。 在良价禅师众多弟子中,全面接受了良价禅师禅法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的,只有曹山本寂禅师和云居道膺禅师二人。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师父,二鼠侵藤时如何?” 居遁禅师道:“须有隐身处始得。”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如何是隐身处?” 居遁禅师道:“还见侬家么?” 二鼠侵藤之典故,出自《宾头卢突罗阇为优陀延王说法经》,经曰:“昔日有人,行在旷路。逢大恶象,为象所逐。狂惧走突,无所依怙。见一丘井,即寻树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啮树根。此井四边,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龙。傍畏四蛇,下畏毒龙。所攀之树,其根动摇。树上有蜜三渧,堕其口中。于时动树(打-丁+棠)坏蜂窠。众蜂散飞,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复来烧树。大王当知,彼人苦恼,不可称计。……旷野者,喻于生死。彼男子者,喻于凡夫。象喻无常,丘井喻于人身,树根喻人命。白黑鼠者,喻昼夜。啮树根者,喻念念灭。四毒蛇喻四大,蜜者喻五欲,众蜂喻恶觉观,野火烧者喻老,下毒龙者喻死。” 二鼠侵藤者,人生无常众苦相逼也。当此忧患来袭进退维谷之际,我该怎么办才是呢? 看来,这个僧人还是比较警醒的,知道苦海无边,更知道追寻离苦之道。 对于此僧之问,居遁禅师也殷勤指示道,人生无常众苦相逼,你得要有个隐身处才行啊。这个隐身处,众苦既寻不到,即便狭路相逢,众苦也是把你无可奈何的。 这个僧人听闻有隐身处,不由得喜出望外,于是赶紧问道,如何是隐身处? 看到这个僧人寻言逐句,居遁禅师马上反问道,你还看见我吗? 这个隐身处,并不是真有一个什么秘密藏身之处。这个隐身处,它既不在什么虚无缥缈的地方,同样不在你的心中。 这个隐身处,别人再怎么说,终究是纸上画虎,终究不如自己亲见一回彻底。 而且这个隐身处,那是要当机即隐当处即隐的。若不如此,则隐身不得也。 所以,我真真切切的站在你的面前,你还看见吗?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寒月依依上远峰,平湖万顷练光封。 渔歌惊起沙洲鹭,飞入芦花不见踪。 宋朝江湖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堂堂成现,密密难见。二鼠虽黠,莫逢其便。藤枝透出未生前,正眼当阳巧回换。龙牙老,机如电,遇贱即贵贵即贱。” 明末清初的林皋通豫禅师作偈评唱道: 侬家意兴正优游,月下轻轻放小舟。 自去扶桑云外客,至今犹未转山头。 如果有人问红尘洗梦:“二鼠侵藤时如何?” 红尘洗梦道:“任它横咬竖啃。”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居遁禅师道:“古人得个什么便休去?” 居遁禅师答道:“如贼入空室。” 出家人抛妻弃子绝利断荣,八方参访清心苦修,只是为了能明白禅道而已。明白大事之后,自然归家稳坐,不在四处飘荡了。 可是,这些悟道的禅师,究竟得到了什么便休去歇去呢? 若论得个什么,实在是得无所得啊。 这就好像贼人进入一个空无一物的房间去偷东西一样,不但会一无所获,而且会满脸沮丧心灰意冷。 所以,此贼空手去空手回,并不曾获得过什么。 六祖慧能大师道“本来无一物”,既然本来无一物,那么,你还能得个什么呢? 历代悟道的禅师也是如此啊,他们同样是空手出家,经过艰苦的修行悟道后,依然是空手而回。如果谁自认有所得的话,那么,他一定会被这个所得之物所束缚,从而不能悟道的。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真净克文禅师作偈评唱道: 买帽相头,量才补职。 明眼衲僧,面前不识。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绿林强士正心狂,心中妄意室中藏。 不觉投虚入空屋,懡囉徒然笑一场。 北宋枯木法成禅师作偈评唱道: 枯松野鹤叫衡门,雪满寒林入夜闻。 只个生涯无所有,不妨岩下有溪云。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居遁禅师道:“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这个僧人马上道:“石乌龟语也。” 居遁禅师道:“向汝道什么?” 这个僧人一听,立即大悟禅宗玄旨。 祖师西来意之问,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宗师都是用常人眼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来回应,以期能截断众流。 比如有僧人问法钦禅师道:“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法钦禅师道:“待我死后即向汝道。” 居遁禅师也曾问过良价师父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良价禅师回答道:“待洞水逆流即与汝说。” 所以,当有僧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时,居遁禅师也继承了良价禅师的招数,立即回答道,等到石乌龟开口说话了,我就给你说。 石头雕刻的乌龟,自然是不会开口说话的,那么,你要想等到我给你答语,恐怕就得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不过,这个僧人看来也是个伶俐之人,你不是要等到石乌龟说话才给我讲吗,那么我马上就解开这个绳索说道,石乌龟开口说话了。 看来,这个僧人随机应变的能力非常突出呢。 此僧的这个招数,以前也有人使用过的。 药山惟俨禅师某天给同学们上晚自习时说道:“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即向汝道。” 下面马上就有一个学生道:“特牛生儿也,只是师父不道。” 你说特牛不能生儿,那我马上就让它生儿。你说石乌龟不能说话,那我马上就让它开口说话。 这个僧人的应对看似不错,可是他的对手是居遁禅师。居遁禅师一听,马上勘辩道,你不是说石乌龟开口说话了吗,那么它给你说了什么呢?你能不能说给我听听呢。 看来,居遁禅师那是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呢。 石乌龟本来就不会开口说话的,居遁禅师却要等石乌龟说话了才给你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居遁禅师此语只不过是要截断你的念头而已。可是你却节外生枝无中生有的说道石乌龟开口说话了,那么,这个不能开口说话的石乌龟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呢? 至此,在居遁禅师的逼拶下,这个僧人猛地回过神来,石乌龟解语,本来就是无意语,截断语,而自己更要头上安头节外生枝道石乌龟说话了,这岂不是无事生非吗? 德山宣鉴禅师道:“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这个僧人一旦心中无事,自然就当机领悟了禅宗旨意。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投子义青禅师作偈评唱道: 石龟无语是知音,无耳髑髅深夜听。 天晓便藏无影树,太阳遍照不能寻。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乌龟谁道不能言,妙语浪浪只自宣。 说尽西来祖师意,知音弗遇也空然。 若是红尘洗梦作这僧,待居遁禅师道:“待石乌龟解语,即向汝道。” 红尘洗梦即道:“谢师解语。”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居遁禅师道:“十二时中如何用力?” 居遁禅师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出家人皆知人生苦短无常迅速,所以,一日十二时中,都是想着如何汲汲用功,唯恐自己有所懈怠的。可是,十二时中究竟该如何用功才能不白费功夫呢?如何用功才能最终有所得呢? 对此,居遁禅师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居遁禅师的这句禅语非常的绝妙。 大家都知道,既然是无手人,自然是行拳不得的,可是居遁禅师却偏偏开示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禅师们有许多在常人眼中绝妙而不可思议的禅语,比如石人唱歌,木马嘶鸣,终日吃饭不曾嚼着一粒米等等。 居遁禅师的师父洞山良价也曾说过“无脚手者始解打锣。” 所以,居遁禅师也继承了师父的这个招数,开示学人道,如无手人行拳始得。 有手之人能行拳,那是你有能依倚之物手。而禅,那是不允许你有任何的依倚的。所以,如果你能去掉手之依倚,从而在无手的情况下也能行拳,则可真正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也。 不过,你要是陷入有手和无手之分辨和区别中,则又落入两端去了。 禅师的开示,纵然微妙玄奥,但是,如果你不能当机立悟,则会陷入思维的陷阱中难以自拔。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大沩怀秀禅师评唱道:“是则是,又教人入阴界作活计。十二时中如何用力?如有手人行拳,又且如何?” 北宋本觉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如无手人欲行拳,谁敢当头辄向前。 二六时中常如此,不须更问祖师禅。 这一天,居遁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作偈开示道:“学道如钻火,逢烟未可休。直待金星现,归家始到头。” 对于参禅悟道之士而言,一旦进入佛门修习禅道,就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能中断的,不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中断,就是你悟道了,同样不能中断,同样需要悟后的保任功夫,稍有懈怠的话,你一定会退转回去的。 这就好像有人在钻木取火一般,你必须使劲的不停的转动木棒(或别的工具),哪怕是树孔冒出烟来了也不能停止。因为你一旦停止,不但出现不了火苗,而且还会前功尽弃的。 所以,你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直到火星出现,你的功夫才算没有白费。此时,你才可以真正的坐下来休息了。 居遁禅师的这首偈颂,在中国禅宗史上是颇有盛名的。所以这首偈颂传入江湖后,就引来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北宋神鼎洪諲禅师针锋相对的评唱道:“神鼎即不恁么,学道如钻火,逢烟便可休。莫待金星现,烧脚又烧头。且道神鼎恁么道,为当违古人顺古人?别有道理?汝道恁么去的人好?恁么来的人好?到这里,须具衲僧眼始得,莫受人瞒。珍重。” 北宋翠岩可真禅师则评测道:“若论顿也,龙牙犹在半途。若论渐也,神鼎正欠悟在。毕竟如何?今年多落叶,几度扫归家”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终日区区,如何顿息?” 居遁禅师道:“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对于世人之奔波忙碌,大家都是深有体会的。所以很多人以为只要出家为僧了,就可以卸却尘劳,清风明月悠闲度日。 可是,事实恰好相反,对于那些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四处游历八方参访,那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即便是住在某个寺院了,每天不仅要在寺里干着各种杂活,还得外出干农活。另外念经打坐,参禅悟道,同样是少不了的。 而上述这些都还只是外在的艰辛,对于一个僧人来讲,领悟禅道,那才是一个出家人的终极目的。所以,如何熄灭自己追求的心,迷惘的心,狂乱的心,从而能最终归家稳坐,才是僧人最为关切的问题。 但是,在自己没有归家稳坐之前,其实很多人的心还是迷乱的,很多人的心还是在路上奔波劳累惶惶不可终日的。 对于这个问题,居遁禅师开示道,如孝子丧却父母始得。 既然称之为孝子,自然是非常的敬爱自己的父母的。可是如果父母死了呢,首先孝子这个称谓就名存实亡了,其次父母死去后,孝子心中所敬重所牵挂所不舍之人(物)也就不复存在了。对于一个双亲皆亡之人来讲,此时的他,可谓净裸裸赤洒洒了无牵挂。 而对于一个禅人来讲,他的心中是不能有任何人、物可依倚的,是不能有任何一机一镜可依倚的。所以,禅人是必须把心中所珍所贵所不舍所依恋的东西统统扬弃掉,才能达至一物无倚之境的。 所以,在这点上,双亲皆丧的孝子,就和悟道之人的心境不约而同的走到了一点上。 而一个禅人,能够做到无所依倚,那么就可以归家稳坐了。 对于居遁禅师的开示,五代宋初的东禅道齐禅师评唱道:“如丧父母,何有闲暇,恁么会还息得人疑情么?除此外且作么生会龙牙意?” |
居遁禅师除了禅宗功夫过硬外,他还是个颇具文采的禅师。他曾经作颂道: 天下名山到因脚,辛苦年深与袜着。 而今老大不能行,手里把柄破木杓。 居遁禅师的这首偈颂,表达了自己悟道之前的艰苦修行历程,以及悟道之后归家稳坐的平常生活状态。 对于居遁禅师的这首偈颂,北宋五祖法演禅师评唱道:“山僧即不然,脚也不能着草鞋,手也不能把木杓。端坐受供养,施主常安乐。” 明末清初的牧云通门禅师评唱道:“龙牙只为破木杓不能放下,虽则夸经卖纪,要且有年无德。山僧则不然,天下名山在双脚,辛苦穷途无袜着。而今思忆转伤神,手里空空无木杓。既无木杓,将个甚么接待诸人?今日人事烦倦要睡去,留与诸人啖啄。” 这一天,当时还是个学生的法眼宗第二代掌门天台德韶禅师来到龙牙山参访居遁禅师。 德韶禅师问道:“请问师父,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时如何?” 居遁禅师道:“道者合如是。” 可是德韶禅师不能领悟居遁禅师的话语。既然自己不明白,那就只有再次请教师父了。可是德韶禅师前前后后参问了十七次之多,居遁禅师依旧不明明白白的开示他。为此,德韶禅师非常的疑惑不解。 看到德韶禅师郁闷不已的样子,居遁禅师于是对德韶禅师道:“德韶啊,若为你说,恐尔后骂我去在。” 既然自己在这里不能明白大事,德韶禅师只得闷闷不乐的离开了龙牙山。 多年后,德韶禅师来到浙江天台山通玄峰居住。这天,德韶禅师在洗澡时忽地领悟了居遁禅师的禅意。于是他赶紧出来穿戴整齐,并且燃香对着龙牙山方向给居遁禅师礼拜道:“当时若与我说破,我今日定骂他。” 人者,个个须顶天立地方有出息也。而禅者,却要能做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方显出格之机也。 对于参禅悟道之士来讲,心胸要无比的宽广,眼光要无比的高远,只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不能盖地不能载之境,方能有力压诸方之态气吞佛祖之势。 那么,达到这种境界时,如何呢? 对于这个问题,居遁禅师马上回答道,作为一个禅者,就是应该如此的啊。 可是,对于居遁禅师的回答,德韶禅师却不满意,因为居遁禅师还是没有正面回答到达天不能盖地不能载之境时如何。 对于任何一个初学者来讲,他们都是希望老师一五一十的给自己讲明白所提之问题的。 居遁禅师的回答德韶禅师不满意,自然,他又前后十七次参问这个问题,可是居遁禅师始终不给他明说此事。 看到德韶禅师囿于这个事情,居遁禅师只得对德韶禅师道,我现在要是给你说破的话,你以后一定会痛骂我的。 禅,始终要靠学人自己去体悟的。老师说的,始终是老师个人的体悟,那是与你无关的。一个禅者要想靠着别人咀嚼过的话语在江湖中立足,那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情。 这就好像课堂上你不会做题,而老师直接把答案给你,这肯定是不对的,也是起不到任何教育之目的的。所以,如果我把自己领悟到的答案直接告诉了你,你一定会不会而会或自以为会,如此误人子弟之师,将来一定会遭到学生之痛骂的。 德韶禅师不能领悟居遁禅师的禅意,没办法,只得无比郁闷的离开了龙牙山。 后来,德韶禅师来到了天台山通玄峰居住,在一次洗澡时,忽地领悟了居遁禅师的话意,不由得对居遁禅师大为感激,于是对着龙牙山方向礼拜致谢不已。 六祖慧能弟子慧明禅师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此语对于每一位参禅悟道之士而已,实在是确论啊。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万庵道颜禅师作偈评唱道: 赤骨力寸丝不挂,净裸裸兮赤洒洒。 浴出低头满面惭,为我说时定相骂。 南宋东谷妙光禅师作偈评唱道: 大海中心泛铁船,随波逐浪浪滔天。 顺风到岸无人识,江北从来使铁钱。 清朝旭峰超焯禅师评唱道:“人人顶天立地,因甚这僧天地不能盖载。咦,祸福无门,为人自招。” 居遁禅师不仅自身禅宗功夫过硬,更兼有当时统治湖南的一把手马殷的大力支持,所以,居遁禅师在湖南益阳市龙牙山妙济禅苑弘法十六年之久,门下僧人更是超过五百之众,从而称雄于江湖之中。 不仅如此,居遁禅师还是个颇有文采之人,在生前作了许多的歌、偈、颂流行于世。 在《景德传灯录》中,收录有居遁禅师偈颂一十八首,这在早期的禅师中是不多见的。 这里选录四首,以供读者品鉴。 其一 悟了还同未悟人,无心胜负自安神。 从前古德称贫道,向此门中有几人。 其二 学道无端学画龙,元来未得笔头踪。 一朝体得真龙后,方觉从前枉用功。 其三 菩萨声闻未尽空,人天来往访真宗。 争如佛是无疑士,端坐无心只么通。 其四 夫人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 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亦休。 五代后梁龙德三年(公元923年)八月,一向身体很好的居遁禅师忽地生病了。 到了九月十三日半夜,天空中有很大的一颗陨星降落在居遁禅师方丈室的前方。 在古时候,一般天降大星,都会预示着有重要人物要离世。而这次也没有例外。 到了早上,居遁禅师就在方丈室里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八十九岁。 |
第四十一节 投子法嗣 投子大同禅师是当时禅宗江湖中最为顶尖的人物之一,并且深受江湖同行之尊崇。依《景德传灯录》之记载,投子大同禅师有法嗣十三人。不过,大同禅师的法嗣却不能和同时期与他齐名的那些禅师之法嗣相提并论。大同禅师的法嗣在当时的江湖中,都是没有多大名气之人。不过,在大同禅师的弟子中,还是有几位禅师的一些开示颇见功力且有启发意义。所以,在此选录如下五位禅师的机缘语录,以供读者品鉴。 一、投子感温 投子感温禅师,不知其个人履历,也不知其在大同禅师处的参学情况。反正投子大同禅师圆寂后,他就接替大同禅师担任了安徽桐城市投子寺的主持。 这一天,一个僧人参问道:“师登宝座,接示何人?” 感温禅师道:“如月赴千溪。” 这个僧人接着道:“恁么则满地不亏也。” 感温禅师道:“莫恁么道。” 禅师开山说法,自然是要教导学人接引学人的。而且禅师的胸襟,那是无比广阔的,只要你真心来学,那么禅师一定会殷勤开示的。 这就好像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一样,它只要一出来,就一定会照耀所有的溪水的,而且绝对不会因为溪水之大小盛衰而有丝毫的差别对待。 不过,如果你在此认为月光满地不亏,却又不是了。 当你说不亏时,就一定有亏的时候。当你说不亏时,就一定有亏与之对待。所以,这种见解,不是佛法圆满之道。 再说了,月亮照耀所有的溪水,只是照耀而已,它的心中岂有亏和不亏之意,而禅师教导学人也是此心此理。 所以,感温禅师开示此僧道,你不要这样说。 这一天,有僧人前来参问道:“父不投为什么却投子?” 感温禅师道:“岂是别人屋里事。”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父与子还属功也无?” 感温禅师道:“不属。” 这个僧人又问道:“不属功的如何?” 感温禅师道:“父子各自脱。” 这个僧人道:“为什么如此?” 感温禅师道:“汝与我会。” 这个参学僧人有点精灵古怪,他把投子寺之投子二字分析成投奔儿子之意。所以他就此参问感温禅师道,那些参学之人父亲不投,为什么却来投子呢? 感温禅师回答道,不论是父亲还是儿子,不论是父投子还是子投父,都无所谓的啊,因为他们都是一家人啊。既然是一家人,当然就不是别人屋里之事了。 不过,这个僧人又接着问道,父与子还属功也无。看来,这个僧人还学习过曹洞宗禅法的呢。 功者,洞山良价“功勋五位”之第三位也。 功,用功,即用也。禅家之用,实在是以无用为用。也就是说要放下束缚身心的一切事物。如此放下,即是功也。 所以感温禅师明确开示道,不属功。 这个僧人马上接着感温禅师的话问道,不属功的如何? 既然无意功用,不属功用,那么就可当处解脱。所以感温禅师道,父子各自脱。 这个僧人又问道,为什么如此呢? 感温禅师开示道,你和我(子和父)明白无功后就脱去了,你和我(子和父)脱去后也是无功的。 对于这个公案,明末清初的频吉智祥禅师作偈评唱道: 龙归万顷沧浪窟,鹤宿千年涧底松。 月照淡烟秋色杳,清光已透玉帘栊。 这一天,感温禅师带着侍者一起游山。在山中行走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蝉壳。 蝉壳,即蝉从幼虫转变为成虫时所蜕下的外壳。 侍者马上就这个蝉壳参问道:“壳在这里,蝉子向什么处去也?” 感温禅师一听,马上就用手把这个蝉壳拈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耳边,然后用手摇了几下,并且嘴巴里作蝉鸣声。 侍者在旁一见,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在禅宗典籍中,类似的问题经常成为僧人参问之话头。 比如僧人指着佛像问道,佛像在这里,真佛在哪里? 比如寺院有僧人圆寂,旁僧指着圆寂之人问道,他在这里,那个真正的他(真我)在哪里? 所以,这个侍者也指着蝉壳问道,壳在这里,那么禅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般人的眼里,活生生的我里面,一定有个真我存在的。那个金银铜木泥佛背后,一定有个真佛存在的。 所以,有人就会抛开肉身寻真身,打破泥佛觅真佛。 这种见解,自然不是佛法圆满之见。 佛家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所以,肉身和真身岂有别?泥佛和真佛岂有二?如果你不能体悟佛法不二之理,那么,你就会认为蝉壳和禅是分离的了。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感温禅师并没有用语言文字来回答他。而是用手把这个蝉壳拈了起来放在自己的耳边,然后用手摇了几下,并且嘴巴里作蝉鸣声。 如果你能当下体悟蝉壳和禅之不二,那么,你也就明白大事了。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大随元静禅师作偈评唱道: 轻薄寒蝉壳,枯干败叶形。 拈来临耳畔,连噪两三声。 在元朝时来中国参学的日僧懿山德见禅师作偈评唱道: 明明脚蹋五须弥,道是神通孰信谁。 翻不如它蝉壳子,一声唤醒尿床儿。 |
二、牛头微师 牛头微禅师,其个人履历也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且同样不知其在投子大同禅师处的参学情况。 微禅师在投子寺佛学院毕业后,来到了福建福州市牛头山弘法,所以江湖中人就以牛头微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和尚家风?” 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头了。 微禅师马上回答道:“山畬(shē)脱粟饭,野菜澹黄虀(jī)。” 山林中的生活,自然是清苦的。平时所食用的,只是粗米饭就着野菜和咸腌菜而已。 不过,僧人本就不追求物资的丰厚,相反,他们时时处处都是以清淡为主。并且在生活的清淡和饮食的清淡中怡然自乐,坚守道心,不为外界的繁华所动。 看来,微禅师完全过着一副逍遥自得的山林生活啊。 这个僧人接着又问道:“忽遇上客来又作么生?” 你虽然自乐自得于清淡之味,可是如果有非常重要的客人来,你又怎么办呢? 在常人的眼中,一般家里来了贵客,都要隆重接待且盛情款待的。那么你的寺院里来了非常重要的客人,你还用这些粗茶淡饭招待贵客吗? 微禅师道:“吃即从君吃,不吃任东西。” 不管是什么客人,你到了我这里,我就只有这些粗茶淡饭招待你。你要吃的话,随便你吃。不过,你要是觉得我招待不周,或是觉得饭菜难以下咽的话,你就请便吧。 在这里,读者要明白的是,微禅师和僧人并不是在谈论饮食的问题,而是在谈论家风也就是禅风的问题。 微禅师的禅风就是山林式的,平易近人且简单直接。如果来到我这里参学,我一定会倾心教导如你所愿的。但是如果有人接受不了我禅风,那么就请便吧。江湖中高手如云,而且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招数多的是,你大可上他们那里去参学。 所以,对于微禅师的禅风和作派,明末的雪关智訚禅师是非常认可的。为此他评唱道:“生铁铸心肝,打得丁当响。” 三、九嵕敬慧 九嵕(zōng)敬慧禅师的个人档案也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其在投子寺的学习经过现在也无从知晓。 反正敬慧禅师从大同禅师手中拿到毕业证书后,就来到了湖北孝感市九嵕山弘法。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请问师父,解脱深坑如何过得?” 敬慧禅师道:“不求过。” 僧人继续问道:“如何过得?” 敬慧禅师道:“求过亦非。” 人活在这个世上,是要面对非常多的苦难和忧愁的。佛家有四苦、八苦、八风之说,都是说明人所要面对的种种困苦忧愁和诱惑的,以此来说明人生苦短无常迅速。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出家之人来讲,这些横亘在参学路上的种种深坑,究竟要怎样才能摆脱它们的纠缠呢?究竟要如何才能离苦得乐呢? 可是,对于僧人的迫切之问,敬慧禅师却斩钉截铁的回答道,不过求。 这个僧人本就是来求解脱之法的,可是老师却回答他不求过。是不是老师岁数大了没听清楚自己的问题啊。 于是这个僧人赶紧再次问道,如何过得? 看到这个僧人不能领会自己的禅意,敬慧禅师只得再次开示道,求过亦非。 敬慧禅师“求过亦非”之语,虽简单易懂,但却蕴含深奥之禅理。 佛家所谓有求皆苦。这个求,很多人都有误解的。因为追求不好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不对,都知道是苦。 但是追求好的东西呢?比如求佛求法,求解脱求往生西方等等,这些求,在很多人的眼里是正确的,而且是应该如此的。 不过,在禅师们的眼里,这些看似正确的求,同样是不对的。禅家所谓起心即差,动念即乖。所以,不论你是什么念头,也不论你所求什么,都是错误的。因为你一旦有所求,就一定会被所求之物所束缚,从而不能达至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之境。 所以,面对这个僧人迫切想要脱离深坑,敬慧禅师深刻的开示他道,求过亦非。 |
四、观音岩俊 观音岩俊禅师是大同禅师门下十三个弟子中,唯一一个有个人履历记载的禅师,并且是弘法声势最为浩大的禅师。 岩俊禅师,公元882年出生于河北邢台市,俗家姓廉。 岩俊禅师出家后,就加入到了行走江湖的大军中。他跋山涉水,先后来到了湖南、江西和四川等地的寺院参访高僧。 在四处参访的过程中,岩俊禅师曾经和同道一起经过一个叫做凤林的深谷的时候,意外的发现了一些珍宝。 同道一见,就想过去把这些珍宝拿走。 岩俊禅师道:“古人锄园,触黄金若瓦砾,等我以后住山弘法时,也许需要这些东西来供养四方僧众。” 说完后,岩俊禅师就头也不回的走了。看来,岩俊禅师实在是个不贪荣华富贵,坚守清净道心之人啊。 后来,岩俊禅师在江湖中听闻了投子大同禅师之名声,于是一路跋涉,来到了安徽安庆市桐城市投子寺参访大同禅师。 两人见面后,大同禅师问道:“你昨夜宿何处?” 岩俊禅师道:“不动道场。” 大同禅师马上逼拶道:“既言不动曷由至此?” 岩俊禅师道:“至此岂是动耶。” 大同禅师道:“原来宿不著处。” 对于岩俊禅师的应对,大同禅师那是非常满意的。 大同禅师问岩俊禅师,你昨晚在哪里住宿的啊。 岩俊禅师却别开生面的回答道,我住在不动道场。 《楞严经》曰:“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所以不动道场者,本心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也。 不过,你既然居住在不动道场,那么你就是能够不动之人了。可是你又为什么来到投子寺了呢?你到了这里,证明你动了啊。 面对师父的逼拶,岩俊禅师回答道,我来到这里,难道就动了吗? 不动者,本心如如不动也。非肉身之来往行动也。如果一个人能做到本心如如不动,那么即便本人踏遍千山万水,他同样是如如不动的。 所以大同禅师赞许道,原来你已经达至如如不动之境了啊。 自然,对于这样的僧人上门参访,大同禅师那是大为欢迎的。 就这样,岩俊禅师就在投子寺佛学院入学了。不过岩俊禅师并没有在寺院学习多久,就拿到了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既然具备了当老师的资格,岩俊禅师就离开了投子寺,然后来到洛阳游历。 在洛阳,岩俊禅师结识了后梁少保李鄑(zī),而李鄑还是河阳节度使李罕之的兄长。 李鄑虽是朝中重臣,可也是一个佛学爱好者,并且对岩俊禅师非常的敬服。于是他就把自己的住宅布施出来,并且改建成了观音明圣院,然后恭请岩俊禅师来此担任主持弘法。 岩俊禅师在朝廷大员的大力支持下,在观音院大弘禅法,门下僧众时常都有数百人之多。 并且,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荣二帝在没当上皇帝的时候,也是时常来到观音院拜访岩俊禅师。而且他们二人每次来到方丈室拜访岩俊禅师的时候,一定会给岩俊禅师跪拜行礼,这充分说明了岩俊禅师品行高洁禅功精深,不如此的话,别人是不会如此礼遇他的。 等到郭威、柴荣登基为帝后,不但赐予岩俊禅师紫衣,并且赐予岩俊禅师“净戒大师”之号。 宋太宗乾德四年(公元966年)三月,岩俊禅师忽地生病了。 岩俊禅师预知自己快要离开这个俗世了,于是就把门人召集在了一起,然后给他们交代好了后事,并且告诫他们要好好学习佛法。 完事后,岩俊禅师就神态从容的合掌而去,享年八十五岁。 到了四月八日,岩俊禅师的弟子们在洛阳东郊的丰台村建造墓塔安置了他的遗体。 五、濠州思明 思明禅师的个人履历也是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并且其机缘语录并不多,现在在禅宗典籍中保留的,只有他的两则对话而已。 思明禅师在投子寺学习期间,有僧人勘辩他道:“如何是清净法身?” 思明禅师道:“屎里蛆儿头出头没。” 清净法身者,佛之真身也。 众人之自性,就如佛之真身一样,都是清净无染的。所以慧能大师在《六祖坛经》中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不过,对于僧人如何是清净法身之问,思明禅师却石破天惊的回答道,屎里面的蛆儿头出头没钻过来钻过去的。 “屎里蛆儿头出头没”,思明禅师此语出乎常人之情且让人难以理喻。 因为大家一提到清净法身,首先就会往清净上寻思。可是思明禅师却对之以屎里之蛆这种异常污秽之物,这样就在人们的惊异之中形成了强烈而鲜明的对比,从而起到彻底撼动学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之目的。 以污秽对清净,看来思明禅师那是深得六祖慧能三十六对之精髓啊。 在这里,如果有人对清净法身生起恭敬之心,如果有人对污秽之物生起厌恶之情,虽合乎世情,但对于佛法而言,都是错误的认识。 须知,烦恼与菩提无二,生死与涅槃无二。所以,清净与污秽同样无二。 如此,学人才能有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万法。才能在纷繁杂乱的万法面前如如不动。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认识了清净法身。 |
第四十二节 玄沙师备 雪峰义存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他在世时不但弘法声势浩大无人可及,并且法嗣众多。依《景德传灯录》记载,义存禅师有法嗣五十六人。义存禅师的这些弟子得法后,分布于中国各地弘法,可以说占据了当时禅宗江湖的半壁江山。 而在义存禅师的五十六位弟子中,最为有名且弘法声势最为浩大者,当属玄沙师备禅师和云门文偃禅师二人。 云门文偃虽然比玄沙师备更为出名,不过,要是论雪峰义存门下的第一弟子,则非玄沙师备莫属。 云门文偃跟随雪峰义存只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而玄沙师备因为比云门文偃大二十九岁,所以玄沙师备能有机会和雪峰义存同参芙蓉灵训禅师,从而成为同学,进而亦师亦友。 当雪峰义存来到福建福州市闽侯县雪峰山创建应天雪峰寺时,玄沙师备也是一路跟随,并且给予了全力协助。 而当云门文偃于公元894年来到雪峰山参学时,玄沙师备早已毕业并且开山说法成为老师了。 而且在早期的禅宗典籍中,这种情况也在书中有所反映。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在讲述雪峰义存禅师门下弟子时,是把玄沙师备放在第一位的,而云门文偃则是放在中间的位置讲述的。在《景德传灯录》中,玄沙师备也是放在第一位讲述的,而云门文偃则是放在中间偏后的位置讲述的。而在佛门最具权威性的《宋高僧传》中,不知为何,该书记录了玄沙师备之机缘,但是竟然没有记录云门文偃禅师之事迹。 所以,说玄沙师备是雪峰义存门下头号弟子,实在是名至实归的。 师备禅师,公元835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市,俗家姓谢。 师备禅师身材矮小,从小为人憨厚,不过,他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聪明之人。 因为师备禅师从小就喜爱垂钓,所以他常常一个人划着小船在南台江中钓鱼,并且与江中另外的渔夫们嬉戏打闹。 师备禅师长年累月如此度日,小日子倒也过得有滋有味。 当是时,在福建福州市弘法声势最为浩大者,当属芙蓉山上的芙蓉灵训禅师。 公元860年,灵训禅师的门人义通上人来到山下俗世行化。师备禅师的父亲也是个佛学爱好者,于是就请义通上人来到家中说法。 师备禅师的父亲和义通上人两人那是相谈甚欢啊,乃至于半夜三更了他们二人还在兴致勃然的讨论着佛法。 师备禅师在一旁听得身心大动,不由得立即就生出了脱离俗世之意。 于是就在当晚,师备禅师多次找到自己的父母,请求他们允许自己出家为僧。 两位老人看到师备禅师态度坚决,也就只好同意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师备禅师就背着包袱,跟随义通上人来到了芙蓉山礼拜芙蓉灵训禅师。 灵训禅师一见师备禅师,立即就感觉到此人是个不可多得的龙象之才,于是便为师备禅师落发,并且收他为徒。 就这样,师备禅师就在芙蓉山跟随灵训禅师学习正宗的洪州宗禅法。 公元864年正月,师备禅师拜别灵训禅师,来到江西南昌开元寺,在道玄律师处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到了秋天,师备禅师依然回到了芙蓉山,继续跟随灵训禅师学习禅法。 师备禅师在芙蓉山上,只要寺院里有信众布施什么东西,他一定让别人先去选用。但是寺院里有什么脏活累活的时候,他却一定是干在最前面的。 虽然师备禅师活干得多体力消耗很大,但是师备禅师却是个异常节俭之人,他不论春夏秋冬一天到晚都穿着粗布僧衣穿着草鞋,并且每天还把自己的食物减去一部分食用。 并且师备禅师在寺院里非常遵守各种戒律,从不在言行上有任何不合规矩的地方。 不但如此,只要没事,师备禅师便在山顶上终日打坐。 师备禅师虽说是个禅宗学校的学生,但是他的种种作为却和一个头陀没什么两样,所以芙蓉山上的那些僧人对师备禅师非常敬畏。 对于师备禅师的种种表现,灵训禅师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的。所以对于师备禅师,灵训禅师那是格外的用心教导的。 公元866年,不久前才大悟禅宗玄旨的雪峰义存禅师因为思念自己的第一个禅宗师父灵训禅师,所以也回到了自己最初求学之地芙蓉山,并且在山中一个天然石室居住。 因为多年前雪峰义存曾经参学过灵训禅师,所以,对于现在在芙蓉山上学习的师备禅师来讲,雪峰义存就是他名副其实的大师兄了。 此时的义存禅师虽然已经悟道了,但是还没有开山弘法,更不曾在江湖中有巨大的声誉。 但是师备禅师自从和义存禅师接触后,立即就感觉到义存禅师是个不可多遇之绝顶高手,这对于汲汲学习禅宗课程的人来讲,实在是个天赐良机啊,所以师备禅师便开始有意亲近义存禅师。 而义存禅师看到师备禅师根基深厚,而且修行精严,是个罕见的龙象之才,自然也是乐于和他交往的。因为师备禅师之修行有点类似于头陀,所以义存禅师就称呼师备禅师为“备头陀”。 就这样,师备禅师和义存禅师就从同学关系,慢慢的发展为亦师亦友的关系了。 |
首页 上一页[71] 本页[72] 下一页[73]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