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第83页] |
作者:四川红尘洗梦 |
首页 上一页[82] 本页[83] 下一页[84]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五十七节 洞山道全 良价禅师在洞山广福禅寺独创一宗,进而威震天下声势喧天。其门下也是龙象辈出,并且一个个开山说法各领风骚。 公元869年,良价禅师在洞山圆寂,寺院僧众迎请洞山道全禅师接任广福禅寺主持。由此可以看出,道全禅师能在一帮僧众中脱颖而出接任主持,自然是有深厚的禅宗功夫和优异的管理能力的,并且道全禅师在担任主持期间,确保了广福禅寺声望之不坠,这就更说明道全禅师是个优秀的禅师。 可是,在中国禅宗史上,道全禅师的声望以及留下的公案,远远不能和他的同班同学如曹山本寂、龙牙居遁、钦山文邃、云居道膺、青林师虔、疏山匡仁等人相提并论。也许,道全禅师是个淡泊之人,再或许,道全禅师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寺院的管理上了吧。 道全禅师,江西高安市人,不知生卒年月,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当良价禅师在江西宜丰县之洞山大弘禅法时,道全禅师也来到洞山广福禅寺参访良价禅师。 见到良价禅师后,道全禅师问道:“如何是出离之要?” 良价禅师道:“阇梨足下烟生。” 道全禅师一听,不由得当下大悟禅宗旨意。从此后,道全禅师就一心一意留在洞山跟随良价禅师学习,再也不在江湖中游历了。 对于每一个进入江湖参禅悟道之士来讲,他们都是想着要早点脱离苦海的,都是想着要早点离苦得乐的,都是想着要出离生死的,都是想着要早点领悟禅道的。 为了尽快达到这个目标,僧人们那是不辞艰辛四处游历八方参访的。自然,他们别说脚板要走起老茧,更有可能会走得脚板生烟。 对于僧人们的这种追求,既可取,更得明。 可取之处,那就是僧人们必须如此参学,才有一丝出头之日。须知,从古至今,没有一个禅师是不四处参访八方求学的。 要明白之处有二。 佛家有言,有求皆苦。对于这个求,从古至今人们的认识都有一个误区。对于求名求财求官求长生不老等等之类的求,大家都能知道这是妄求,是要断除掉的。可是对于求佛求法求菩提求涅槃等等之类的求,除掉少数具眼之人外,都认为这些求是正当的,都认为是可以求的,都认为这些求不是妄求。 不过在明眼禅师眼里,这些求同样是妄求,同样是要断除掉的。而且,这种妄求在看似正确的面目下,更具欺骗性和迷惑性,更容易使人深陷其中而不知自拔。 其次,所谓佛在心中,你所苦苦追寻的那个东西,一直都在你的身上,从来就没有丢失过,更不曾离开过片刻,你不返观内照,你不回心转意,你不当下识得衣中之宝,却汲汲向外追求。如此作为,你又如何能体悟禅道呢? 所以,良价禅师“足下烟生”之语,实在是有醍醐灌顶之妙啊。 而道全禅师一听之下,马上就明白了良价禅师之意,从而体悟禅宗旨意,此正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之真切表现也。 自然,向外追求之心歇息下来了,道全禅师也就没必要再四处参访了。所以,他便老老实实的留在了洞山跟随良价禅师继续深造。 作为洞山门下参学之首的云居道膺禅师听说此事后,便对良价禅师道:“终不敢孤负和尚足下烟生。” 看到弟子前来应对,良价禅师回道:“步步玄者,即是功到。” 在洞山参学的大光居诲禅师也对良价禅师说出自己的应对之语道:“与么则不敢造次。” 对此公案,北宋佛眼清远禅师在给同学们上课时评唱道:“诸人还知出离事么?若起解会心,则隔了也。” |
公元869年,良价禅师在洞山圆寂后,寺院僧众立即迎请道全禅师接任广福禅寺主持。而江湖中人为了把道全禅师和良价禅师区别开,就把良价禅师称为洞山和尚,而把道全禅师称为中洞山和尚。 而道全禅师担任主持后也不负众望,在自己主持寺院期间,不但使得前来参学之人悦服,同时也使广福禅寺在江湖中的声望并没有随着良价禅师的圆寂而有所衰退。 既然当上主持开山弘法了,自然就会有僧众前来参请的。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佛入王宫岂不是大圣再来?” 道全禅师道:“护明不下生。” 僧人接着问道:“既是大圣再来,何更六年苦行?” 道全禅师道:“幻人呈幻事。” 僧人继续问道:“非幻者如何?” 道全禅师道:“王宫觅不得。” 在一般人的眼里,释迦摩尼在王宫中诞生,那一定是佛乘愿再来。所以这个僧人问道佛入王宫岂不是大圣再来? 护明菩萨,是释迦摩尼下生前在兜率天宫之名号。 在明眼宗师眼里,释迦摩尼是没有下生的。因为你有来,便有去。而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个僧人马上转个话题继续问道,我佛如来既然是乘愿再来之人,为什么还要在山中苦修六年呢? 对此,道全禅师回答道,这只是幻人呈幻事而已。 如果苦行可以悟道,那么数量众多的苦行者都应该悟道。如果坐禅可以悟道,那么各门各派那些修行禅定之人都应该悟道。可事实却是修行者如过江之鲫,能悟道者却如凤毛麟角。 所以,如果你不能领悟佛无定相禅非坐卧之理,你的那些种种作为只是在瞎弄精魂而已,只是幻人呈幻事而已。 而实际上,释迦摩尼后来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经过六年的苦行后,他终于放弃了这些并不能使自己开悟的修行,从而走上了真正的觉悟之路。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既然你说六年苦行是幻人呈幻事,那么非幻者如何? 看到别人在说幻,这个僧人马上就想到真,这种二元思想自然不是一个禅客所应该有的。须知,那个是非来非去,非幻非真的。所以,如果你要寻找真的话,天上的兜率天宫看不见,人间的王宫中也觅不得。 |
第五十八节 青林师虔 青林师虔禅师是洞山良价禅师之得意门生,在良价禅师所有的弟子中,他及其后传弟子不但较好的继承了良价禅师之禅法,而且还继承了良价禅师文采飞扬的特点,从而使得自己一系禅师之下语颇具文采。 良价禅师的众多弟子除云居道膺外,都是数传便绝,即便是本寂禅师一系也不例外。在这些数传便绝的法系中,青林师虔一系传承了六代,算是最长久的了。 后来青林师虔也回到洞山,担任了广福禅寺的第三任主持。师虔禅师在洞山广弘禅法,不但使自己名动江湖,更使得曹洞宗之祖庭能以高昂的姿态继续屹立于高手如云的江湖之中。 师虔禅师,不知何方人氏,不知出生年月,不知何处出家受戒。 当良价禅师在洞山大弘禅法威震天下之际,师虔禅师也慕名从湖南常德市之夹山前来参访。 良价禅师看到有人前来参访,于是问道:“近离甚处?” 师虔禅师道:“武陵(常德市)。” 良价禅师又问道:“武陵法道何似此间?” 师虔禅师道:“胡地冬抽笋。” 良价禅师一听,不由得高兴的道:“别甑炊香饭供养此人。” 师虔禅师一听,立即拂袖便出。 望着师虔禅师的背影,良价禅师不由得感慨道:“此子向后,走杀天下人在。” 看到有人前来参访,良价禅师递个话端一探虚实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面对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之问话,师虔禅师不慌不忙的以实应虚道,我是从武陵来的。 当时在武陵弘法声望最隆者,自然是在夹山说法的善会禅师。看到此人是从自己师兄那里过来的,良价禅师马上问道,武陵法道何似此间? 师虔禅师马上回答道,胡地冬抽笋。 胡地,指我国西域一带。冬笋的主产区在我国的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西、湖南、浙江等地。所以,在人们的常识中,胡地是不会有冬笋发芽而出的。 不过在禅师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们常常会用打破常识的思维和看似前后矛盾的语句,来截断学人的思维和念头,以表达不可言说之禅意。 所以,在禅师们的眼里,木女唱歌、铁牛汗出、石人抚掌、海底红尘、桥流水不流等等,就成为常态了。 良价禅师自是明眼之人,所以他听到胡地冬抽笋一语后,不由得非常高兴的对身边的人说道,这个新来之人是个栋梁之才,等会儿下去后,你们要好生接待,要专门用上好的米蒸饭来供养他。 良价禅师此话,表面上虽是表扬,但在表扬中却是泥中有刺啊。如果学人稍不注意,就坐在表扬中沾沾自喜,就会立即陷入良价禅师这个不动声色的坑中。因为作为一个禅客,那是应该呵斥不怒表扬不喜的,那是应该宠辱不惊得失坦然的,更应该超越喜怒宠辱得失的。 师虔禅师一听,立即毫不客气的拂袖而去。看来,师虔禅师不但清楚的认识到了良价禅师之用意,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不受特殊对待而应平等如一之意,更表达了自己之超越思想。 至此,良价禅师才真正的表扬道,这人以后可以纵横江湖使天下人归往了。 对此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木庵安永禅师评唱道:“恁么祇对,滴水难消,因甚别甑炊香饭?莫有知他洞山利害者么?” 明末清初的觉浪道盛禅师评唱道:“青林头正尾正,固是圣朝俊彦廊庙英标,怎奈新丰老人未肯放过。且道那里是他未肯放过处?试定当看。” 祖灯绍禅师评唱道:“养子之缘理固如是,当时何不唤回痛裁一顿,岂不裕后光前。” |
这一天,师虔禅师正在洞山上栽种松树,一个刘姓老翁走了过来,请求师虔禅师写首偈子给他。 看到有信众前来求偈,师虔禅师立即赋偈一首道:“长长三尺余,郁郁覆青草。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 对于此偈,《五灯会元》《指月录》等记载如上,《景德传灯录》除第三句有一字不同记为“郁郁覆荒草”外,其余皆同。 而中国禅宗史上的第一部典籍《祖堂集》之记载差异较大,其曰:“短短一尺余,纤纤覆绿草。不知何世人,得见此松老。” 刘老翁得到偈子后,便立即回去拿给良价禅师品鉴。良价禅师一看之下,不由得道:“此人三十年后,来住此山,香饭供养师僧。” 悟道禅师的谶言,自然是不会落空的。果然,三十年后,师虔禅师重新回到了洞山,接替自己的同学道全禅师担任了洞山广福禅寺的第三任主持。 为了区分良价禅师、道全禅师和师虔禅师前后三任主持,江湖中人便以洞山、中洞山和后洞山来分别尊称他们。 师虔禅师主持广福禅寺后,不但使得自己在江湖中名声大振,而且一如良价禅师所言的那样,在自己担任主持期间,每天都能保证有上好的米来做饭供养寺院众多的僧众。 这一天,自觉在广福禅寺佛学院学习得差不多了的师虔禅师决定离开洞山外出闯荡,于是他来到方丈室给良价禅师辞行。 良价禅师问道:“子向甚么处去?” 师虔禅师道:“金轮不隐的,遍界绝红尘。” 良价禅师道:“善自保任。” 师虔禅师于是对良价禅师道:“珍重。”随即转身就走。 良价禅师也跟着走出来给师虔禅师送行,到了山门边,良价禅师对着师虔禅师道:“恁么去一句作么生道?” 师虔禅师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良价禅师良久。 师虔禅师道:“老和尚何不速道。” 良价禅师道:“子得恁么性急?” 师虔禅师道:“某甲罪过。”说完后,师虔禅师便对着良价禅师礼拜,然后下山而去。 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要离开洞山,良价禅师自然是会立即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 于是良价禅师不动声色的问道,你要到哪里去啊。 看到师父勘辩来了,师虔禅师立即道,金轮不隐的,遍界绝红尘。 金轮者,太阳也,喻佛性。 佛性,并不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也并不在什么高深玄妙的地方,它是遍界不曾藏的,就如天上的太阳一样,是从来不会隐藏自己的行踪的,是时时处处都在显示着自己的本来面目的。 可是,佛性并不是一个能孤立存在的东西,它必须和世间万事万物共存。所以六祖慧能大师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性虽然就在万事万物中,但是,万事万物却不是佛性,佛性更不能被万事万物所染,否则,佛性也就不成为佛性了。 所以,太阳(佛性)在正大光明毫无遮掩的行走中,既处处显露,又遍界不染红尘。这正是佛法和世间既有分别而又完美统一的高度体悟。 看到弟子有如此悟性,良价禅师加以肯定的说道,既然如此,你以后善自保任吧。 看到自己通过最终的毕业论文答辩了,师虔禅师于是对良价禅师道,师父保重。说完后转身便走。 不过,良价禅师终究是老婆心切,看到得意门生要离去了,他便一路送到山门处。 到了门边,良价禅师依旧不放心,他对师虔禅师道,恁么去一句作么生道? 看到师父又发问勘辩来了,师虔禅师回道,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 步步踏红尘通身无影像和金轮不隐的遍界绝红尘之意相差无几,意思就是说我即便在江湖中步步踏着红尘,步步不离红尘,但是我却能做到入水不湿衣处世不沾尘,我能做到通身无影像,经行不留迹。 良价禅师曾有鸟道之教法,鸟儿(禅师)在天空(江湖)任意行走,虽动,但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旁人自然也无迹可寻。师虔禅师的这种思想,其实和良价禅师之鸟道是一脉相承的。 不料良价禅师听后良久。 师虔禅师于是反问道,师父有什么话为何不快点说出来呢。 良价禅师马上对他道,你着急啥呢。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你没当老师自然不明白一个老师的心思,等你哪天当上老师后,看到自己的学生要独自外出闯荡江湖时,你就会替他担心替他着想了。 师虔禅师明白良价禅师只是养子之缘老婆情深而已,于是他马上对着良价禅师道,是我不对。说完后,师虔禅师立即对着良价禅师礼拜,然后下山而去,开始了自己闯荡江湖进而开山授徒的辉煌历程。 |
师虔禅师离开洞山后,便一路游历到了陕西汉中市青锉山。师虔禅师看到此山风水不错,于是便在山中无人处筑庵居住,并且一住就是十年。 这一天,师虔禅师忽地想起良价禅师说过自己会纵横江湖使天下人归往的,于是道:“我当利益众生,怎么可以拘于小节而独处呢。” 于是师虔禅师便起身离开了青锉山前往湖北随州市,当地江湖中人看到师虔禅师来了,便迎请他居住于随州土门小青林兰若。 师虔禅师也没有推辞,便在青林兰若居住下来,并且在此弘法,所以,江湖中人也把师虔禅师尊称为青林和尚。 师虔禅师在青林兰若弘法多年后,应僧众邀请,回到了自己的求学地洞山,接任广福禅寺主持一职。 师虔禅师在洞山不仅大弘曹洞禅法,使自己在江湖中颇有声誉,更是精心管理寺院,使得寺院众多僧众每天都有好米供养,一如良价禅师所谶。 师虔禅师当上广福禅寺主持后,立即颁布了一条新规:凡有新到,先般柴三转,然后参堂。 此规意思就是说凡是新到寺院求学的僧人,一律先去参加搬运柴草工作三次后,才允许来到教室上课学习。 那个时候的禅僧,本来就要人人劳动的。再加上是主持亲自定下的规矩,所以所有前来广福禅寺求学的僧人都毫无怨言的遵守着。 不过,林子大了,自然什么鸟都有的。 这天,一个新来参访的僧人不肯去搬运木柴。他觉得自己跋山涉水好不容易来到广福禅寺,那是来学习禅宗课程的,而且人生苦短,那有闲时间去干那些杂事哦。 于是他便问师虔禅师道:“三转内即不问,三转外如何?” 师虔禅师道:“铁轮天子寰中旨。” 这个僧人一听,里面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师虔禅师看他既不遵守寺院规矩,更无法应对自己的禅机,于是毫不客气的就把他打出寺院去了。 这僧不依规矩搬柴,却来师虔禅师面前妄图一捋虎须。他直问道,三转内即不问三转外如何。 三转内者,事也,用也,偏也,臣也。三转外者,理也,体也,正也,君也。 看到这个僧人直问根本,师虔禅师道,铁轮天子寰中旨。 铁轮天子,铁轮王也。铁轮王乃是南赡部洲之主,南赡部洲,常常代指人类生存的这个世界。所以,铁轮天子,人间主也。 既然铁轮天子是人间主,那么他就是君了,他的话就是圣旨了。既然是圣旨,那么下面的所有臣民就得认真执行了。 铁轮天子,正也,君也。其话语,令也,旨也。 所以作为参学之人(臣),必须正令当行。 而且对于禅而言,行住坐卧拉屎放尿,何处不是禅。运水搬柴穿衣吃饭,哪样不是神通与妙用。 既如此,你又为何要舍事问理,离用觅体呢。 面对师虔禅师的话语,这个僧人立即愣在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自然,师虔禅师也是毫不客气的就把他打出寺院去了。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大沩怀秀禅师评唱道:“夫欲君臣道合,应须水乳和同。这僧既抗节朝堂,自应丧身失命。当时见道铁轮天子寰中旨,将坐具便摵。待伊拟议,拂袖出去。岂不尤为峻利。” 明末清初的冷山德商禅师评唱道:“这僧虽有逆捋虎须之先锋,且无倒脱龙鳞之殿后。待道铁轮天子寰中旨,但向道这老汉项上百二十斤铁枷甚时卸却。青林再要如何若何,便与震威一喝而出,可不辉今耀古绝后光前。是则是,还须识取青林始得。”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学人径往时如何?” 师虔禅师道:“死蛇当大路,劝子莫当头。” 这个僧人问道:“当头者如何?” 师虔禅师道:“丧子命根。” 这个僧人又问道:“不当头者如何?” 师虔禅师道:“亦无回避处。” 这个僧人又问道:“正当恁么时如何?” 师虔禅师道:“失却也。” 这个僧人接着问道:“未审向甚么处去?” 师虔禅师道:“草深无觅处。” 这个僧人马上道:“和尚也须堤防始得。” 师虔禅师拊掌道:“一等是个毒气。” 这个僧人看来是学有所成之人,所以他对师虔禅师道,我就这样径直前往,如何。 禅宗,是非常讲究蓦直去径直去的。径直者,心满意足后之理直气壮也。那是呼喊不回头万人留不住的。 不过,面对此僧要如此径往,师虔禅师却不认可,他道,死蛇当大路,劝子莫当头。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当头者如何。 师虔禅师毫不犹豫的回道,丧子命根。 须知,若谓径直,早已曲也。一个禅师,更须知有转身一路,若不解转身,则犯当头,必丧身失命也。 既然当头要丧身失命,这个僧人马上问道,不当头又如何呢。 禅,不是非左即右或者非右即左的,那是要两头俱坐断的。所以,即便你不当头,亦无你回避处。 既然左右不行,前后不得,那么正当恁么时又如何呢。 对此,师虔禅师显出活人手段道,正当恁么时,蛇却不见了。 此正所谓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当你前后际断无路可通之时,挡路之蛇却消失了。 这个僧人马上追问道,不知它到哪里去了。 既然死蛇当道,使得自己进退不得,那么自己也得把它的踪迹搞清楚才是啊。 而且作为老师你在那里解弄死蛇吓唬学生,我又怎么会放过你拨弄的这条死蛇呢。 看到学人逼拶自己来了,师虔禅师马上道,草深无觅处。 蛇嘛,它不当道的时候,自然就钻到草丛深处去了,外人那里又能看见它寻得它呢。 在这里,师虔禅师不说没有蛇,而是说蛇在深草中寻觅不得。 不过,既然蛇隐藏于深草中,那么它终究还在,终究是个威胁,因为它也许会在你猝不及防或者毫不知觉的情况下窜出来咬你一口让你丧身失命。 所以这个僧人抓住这点对师虔禅师道,既然蛇在深草中看不见,那么师父也要小心提防才是啊。 也就是说,你告诉我的这些东西,我要注意,但是你自己也要注意,也得不能当头,也得须知转身一路才是啊。 师虔禅师弄蛇一番,临末了却被反咬一口。所以他不由得拊掌赞道,你和这条蛇都是毒气冲天啊。 不过,不知此僧在师虔禅师此语之下,又如何应对。此僧到此若能下得一语解毒,端的是毒气冲天。若是坐在此地,则被反噬一口,必丧身失命也。 这个公案传开后,江湖中评唱之人颇多。 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长江澄澈印蟾华,满目清光未是家。 借问渔舟何处去,夜深依旧宿芦花。 明末博山无异禅师评唱道:“青林棒喝不施,针锥在舌根上,何曾放过。这僧烂泥中有刺,纵得便宜,不知早八行铺了也。当时若问博山,但咄云没处去,看他道个什么。虽然,在今之日讨个师僧也难得。” 无异禅师的师弟永觉元贤禅师评唱道:“既不许当头,亦不许回避,暂生拟议便隔千山,教学人毕竟如何行履?虚舟无意浮秋水,橹柁浑忘渡月明。” 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师虔禅师知道自己尘缘已尽,于是把弟子们叫到身边道:“我走后,不允许你们建造墓塔安置我的遗体。你们只需要把我的遗体依例焚烧,然后把骨灰迎风抛洒掉就是了。” 说完后,师虔禅师就端坐着圆寂了。 师虔禅师嘱咐弟子把自己的骨灰扬于风中而不建塔安置,这在禅宗史上,也算是比较独特的处理后事之方式了。 |
第五十九节 白马遁儒 白马遁儒禅师,不知何方人氏,不知生卒年月,不知何处出家受戒,不知其在洞山跟随良价禅师学习的经过。 遁儒禅师从广福禅寺佛学院毕业后,先在江湖中游历了一番,然后来到了河南洛阳市白马寺担任了主持,所以江湖中也就以白马遁儒来称呼他了。 这一天,一个僧人前来参问道:“如何是学人急切处?” 遁儒禅师道:“俊鸟犹嫌钝,瞥然早已迟。” 佛家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所以,出家人参禅悟道,一个个都是精勤修习珍分夺秒如救头燃的, 不过,面对浩若烟海的佛法三藏,面对江湖中各位老师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招数,学人自然是有点茫然不知所措的。 那么,老师能否在佛法关键之处指点一二,使自己能快速的登堂入室呢? 对此,遁儒禅师回答道,俊鸟犹嫌钝,瞥然早已迟。 别说那些刚入门的学人,就算你是个伶俐衲僧(俊鸟),在无上禅道面前,依然会嫌弃自己迟钝不堪的。 对于禅而言,当你摇头晃脑驻足凝思之际,箭去远矣。即便你当下瞥然,也是犹迟半刻。 如果有人在未开口前明得,方有少分相应。不然的话,等到大家口若悬河唾沫横飞的说上一通,黄花菜早就凉透了。 从遁儒禅师的这个开示语来看,面对学生的提问,他并没有运用曹洞宗独特的法门来教学,而是把自己对禅道的独特领悟告诉了学生,而这个开示语,对于所有的禅宗师生来讲,都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道:“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遁儒禅师道:“井底虾蟆吞却月。” 井底虾蟆吞却月一语,一些书籍和现在一些作者认为最初出自五代宋初的白马行霭禅师之口。 但是在早期的《景德传灯录》和后来的《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中,都明确把上述公案记载于白马遁儒禅师条下。所以,把井底虾蟆吞却月一语认为最初出自五代宋初的白马行霭禅师之口,这是错误的。 法身者,佛之真身也,佛理也,佛性也。出家人能获知法身,得也,足也。 法身之理,就如同虚空一般,包裹上下,延绵十方,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不被它包围的。而且法身之理随缘赴感,没有它不能周遍的。 不过,纵是如此,也不能穷尽法身之理。 而且对于禅僧而言,他们并不会停步于此的。在禅师们的眼里,禅,是没有止境的,也是不会停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所以,他们才会在各种境界上禅理上翻陈出新。 所以,这个僧人问遁儒禅师道,如何是法身向上事。 遁儒禅师回答道,井底虾蟆吞却月。 井底虾蟆能吞月吗? 在常人的眼里,虾蟆自然是不能吞月的。不过,井能收月,水能印月,那么井底中的虾蟆自然也能吞月了。 虾蟆吞月,不但能使自己通身明亮,也能使井中内外通体透明,这是一种悟后之境的内在体现。 而且虾蟆吞月,更形象的表达了一个禅师能所俱泯体用双遣之风采。 不过,纵使如此领悟,照样要被明眼人呵斥的。井底虾蟆吞却月,那是非思量所及,非情识能测的。须知,法身向上事,那是言语不及思维不到的。所以,老师抛个比喻出来,学人切不可坐在这里。 遁儒禅师井底虾蟆吞却月一语,即颇有文采,更深蕴禅机。所以一经面世,便流传于江湖,深受禅宗人士之喜爱,很多的禅师都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引用和评唱这句话。 对此公案,北宋丹霞子淳禅师作偈评唱道: 九重深密视听难,玉殿琼楼宿雾攒。 燮理尽归臣相事,轮王不戴宝花冠。 有僧人参问禅宗黄龙宗掌门慧南禅师道:“如何是井底虾蟆吞却月?” 慧南禅师道:“不奈何。” 此僧道:“恁么则吞却去也。” 慧南禅师道:“一任吞。” 此僧随即问道:“吞后如何?” 慧南禅师道:“好虾蟆。” |
首页 上一页[82] 本页[83] 下一页[84] 尾页[109]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