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古代战争观赏指南(想看中国古代军队如何作战,就请进来探讨)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古代战争观赏指南(想看中国古代军队如何作战,就请进来探讨)[第2页]

作者:李幺傻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中国有两处在丛山峻岭中穿行,极为崎岖难行的道路,一个叫巴蜀古道,一个叫太行八陉。
    恰好,他们都位于华夏轴心地带。秦岭古道,横亘东西,分开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太行八陉,绵延南北,分开了晋冀豫京。
    上面说了剑门关,剑门关属于巴蜀古道的一处关口,现在接着说太行八陉中的关口。
    中国地形分三个阶梯,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就说过。太行山脉,南连太行王屋二山,北接燕山山脉,是中国第一和第二阶梯的天然分界线。
    太行山脉,巍峨高耸,连绵起伏,是古代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也是农耕民族抵挡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线。太行山脉,长近千里,却只有八条通道,连接贯通,这就是有名的太行八陉。
    太行八陉,从北向南,依次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蒲阴陉、飞狐陉、军都陉。

    发生在安史之乱的潼关之败,让大唐由盛转衰;而发生在太行八陉军都陉的土木堡之变,也让大明由盛转衰。
    明朝是在赶走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后,而创立的朝代。蒙古人被赶到了北方草原上后,蛰伏了近百年,到明英宗时期,蒙古有一个叫瓦剌的部落,突然迅速强大起来。
    瓦剌部落的首领叫也先。他在吞并了蒙古各个部落后,就想向明朝较劲。
    公元1449年2月,也先派了一支两千人的庞大使者团,向明朝进贡,并讨要赏赐。明朝给的赏赐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也先以此为借口,向明朝兴兵,兵分四路。其中,也先率领的主力四万人,进攻大同。
    这一年,明英宗二十二岁,心中充满了幻想,他幻想着能够像他的祖宗朱元璋和朱棣那样御驾出征,名垂青史,尽管大臣们一再反对,他还是固执己见,带着五十万大军前去迎敌。
    史书上把明英宗御驾亲征,写成遭受太监王振的蛊惑,这其实是不准确的。写历史的人美化皇帝,这是不争的事实。再说,明英宗这年都二十二岁了,早就有了自己的主见,如果他拿定主意,其实一个太监能够蛊惑的?
    八月一日,明英宗率领大军,浩浩荡荡来到大同。
    也先精于兵法,他看到明军人多势众,就装作害怕,主动北撤。明英宗看到瓦剌逃走,就下令大军追进。
    可是,还没有追出几步,前方就传来明军战败的消息,一路孤进的前锋,遭受了也先的埋伏。明英宗听闻这个消息,吓坏了,赶紧命令往北京方向逃。
    五十万人长驱直入,踩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而仅仅交锋一次,就要仓皇逃走。这样昏庸无能的皇帝,居然要御驾亲征,名垂青史,简直就是一个很冷很冷的冷笑话。
    如果这时候,仓皇逃走,也不要紧,保存实力是最重要的。偏偏这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一会儿说从飞狐陉撤退,一会儿又说从蒲阴陉撤退,几十万大军像只没头的苍蝇一样碰来碰去,耽搁了宝贵的时间,结果,被也先赶上了。
    皇帝被敌人追上了,这还了得,明军尽遣精锐出击,然而,却远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几万精锐骑兵很快就丧失殆尽。
    明英宗带着残余人马退到了土木堡。土木堡,就在军都陉附近。
    土木堡地势较高,地下无水,明军被围困在土木堡中,焦渴难耐。蒙古军队将土木堡团团围住,也切断了土木堡外的水源。
    土木堡南十五里,有一条河。
    到这时候,明军人数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如果拼死一搏,胜负尚难预料。可是,明军早就没有战斗力了,他们被打怕了。
    也先是个极有计谋的人,他故意派人告诉明英宗,说要讲和,自己主动撤军。明英宗相信了。
    明军一看到蒙古军队撤离,就纷纷出城抢水喝,既不列队防御,也不做心理准备,形同一群乞丐。结果,明军还没有走到河边,也先带领蒙古军队就冲来了,明军毫无反抗能力,被杀得尸横遍野。尚书侍郎,一品二品大员,一下子就死了十几个。
    明英宗知道自己逃不掉了,就跳下马来,盘腿而坐,引颈就缚。曾经的万丈雄心,此刻只剩下一抔凄凉。
    明英宗被俘虏,他成为明朝经历最坎坷的皇帝。
    明朝军队曾经非常强悍,能够把蒙古人赶到草原上,但是,到了明英宗这个时代,明朝军队早就纪律松弛,腐败不堪,缺乏战斗力。而明英宗还想当然地带着这支军队去建功立业,岂不可笑!
    再后来,五十三个日本人,在八十天里,转战三千里,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居然从东南沿海一直打到了南京城下,几万几十万明军无法抵抗,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实在让人惊讶。
    民间有句话: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其实,皇帝也是这样的。即使同一个朝代,如果皇帝文治武功,作风强硬,那么这时期的军队就强悍;反之,军队就是一盘散沙。
    因为有明英宗,明军的战斗力发挥不出来。而明英宗被蒙古人活捉后,明军的战斗力居然爆棚了。
    这让后世人连连惊呼:太意外了。

    明英宗做了也先的阶下囚,太监总管王振被明军将领一锤砸死,明朝包括兵部尚书在内的十几名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都死于这场名叫“土木堡之变”的战役中,明朝精锐军队丧失殆尽,按说,明朝应该一蹶不振才对,可是,明朝的勃勃生机却突然焕发了,他们击败了也先的蒙古军队。
    可见,所谓的宇宙无敌大将军,所谓的英明领袖,都是忽悠人的。
    也先取得土木堡战役的辉煌胜利后,趁机兵出居庸关,进逼北京。
    中国是一个地形复杂,地理特征显著的国家,世间所有地理形态,在中国都能够找到。
    除了大山大河、旷野森林、关口险隘,中国更多的是有名字和没有名字的山谷、险滩、高地、沼泽等等地方。这些地方,都潜藏着危险。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并列,士卒不能列阵,很容易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我方如果要通过这些地区,一定要小心谨慎。
    首先,不能大声喧哗,不能擅自行动。
    然后,派出侦察,查看地方是否有埋伏。
    第三,将部队分成小分队,依此快速通行。
    第四,严加防范,防备敌人突然袭击。

    如果这些险要地段被敌方占领了,我方该怎么办?
    首先,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强兵猛攻,如果一味蛮攻,只会造成自己极大的伤亡,还不能攻下险隘。
    其次,挑选敢死队,在当地土人的带领下,偷偷地从小路或者翻山越岭进入险地。
    第三,敢死队一定要多带旗帜、火种、鼓角,秘密潜入敌军阵地或者阵地附近。
    第四,在大部队发起攻击时,敢死队突然摇旗呐喊,点燃火种,吹响号角,擂响战鼓,让敌人相信他们已经被包围了,涣散敌军斗志,然后两面夹击,可以夺取险地。
    明朝的王阳明是一个奇人。人们只知道他是继孔子、朱熹后,第三位儒家代表人物,而人们很少知道,他还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打仗很有一套。
    王阳明生活的这个时期,土木堡战役已经过去了将近百年,明朝军队更不堪一用。江西一带经常发生匪患,朝廷派了几个省的军队去围剿,不但没有效果,反而越剿越多。朝廷头都大了。
    公元1516年,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去江西剿匪。满堂震惊,那么多威势赫赫的战将都败下阵来,一个文弱书生现在去领兵打仗,那还不是自蹈死地?
    王阳明立下军令状,说他此去,一定会剿灭江西匪患。
    当时,土匪占据桶冈、横水、左谿,仅仅看地名,就知道这里地势险要。土匪都是当地人,他们混迹在百姓中,官军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是掌握中。王阳明到了江西后,并没有忙着攻打,而且派人广泛收集情报,从地理路线,到风土人情,从饮食习惯,到亲属关系。他先展开心理战,安抚百姓,劝降土匪,然后约法三章,如果有人收留土匪,就全家连坐。
    这样,就一下子把土匪孤立了。
    王阳明先攻打土匪人数最大的横水。
    土匪占据险要,险要上堆积擂木大石,他们认为,王阳明和此前的那些将军们一样,攻打不下来,就会知难而退。
    王阳明带着军队去攻击土匪,声势很大,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旗帜招展,人山人海,土匪们严阵以待,想着会有一场恶仗。可是,王阳明带着军队到了距离土匪巢穴三十里的地方,突然停了下来。
    土匪们等呀等,等呀等,王阳明就是不进攻。土匪们终于明白了,王阳明这是怕他们,不敢攻打,他这样做,只是给朝廷表个态而已。
    于是,土匪们绷紧的神经放松了,该喝酒就去喝酒,该睡觉就去睡觉,完全没有把王阳明当回事。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王阳明偷偷招募了四百名敢死队员,这四百人都身手敏捷,善于攀爬。王阳明让他们每个人背着一面旗帜,一杆火枪,从自己早就从药农口中探明的一条小路上,攀上悬崖峭壁,登上土匪巢穴后面的顶峰,然后潜伏下来,等待时机。
    这四百人趁着夜色出发了。
    第二天正午,估摸着四百名壮士到达了绝峰顶上,王阳明率领大队人马进攻。土匪们把守寨门,推放擂木大石,笑呵呵地看着官兵仓皇躲避,他们认为王阳明这次和此前的那些将军们一样,死伤惨重,无功而返。
    突然,巢穴上方响起了枪声,枪声密如雨点,烟雾蔽空,他们抬起头来,看到三面的山峰上都是官军的旗帜,惊惶万状,钻入密林中躲避,官军一鼓作气,攻占了巢穴。
    最大的横水巢穴被捣毁,其余的桶冈和座谿上的土匪人心惶惶。王阳明对这两个地方进行招抚,土匪们吵成一锅粥,有的决定招安,有的幻想负隅顽抗,王阳明趁着黑夜偷袭,桶冈和左谿也收回来了。
    王阳明是一代奇才,打仗只是他的副业。
    最后说说江河战。
    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奉行的是闭关锁国,片帆不得下海的政策,所以,中国的水军在海洋中交战的机会非常少,一般都是在内河和内湖中。
    在水中作战,占据上游,驾驶高大的战船,会占有优势。
    船边张挂坚韧的皮革,可以阻挡敌人的箭镞。
    船体和桅杆涂上泥浆,可以防止敌人用火攻。
    大船不够灵活,必须配备轻便的小船,防止敌人用奇兵偷袭。这和今天的航空母舰必须有别的舰艇护卫是一个道理。
    在船上作战,远程用弓箭和火器,近处用铁杆长钩。弓箭火器射杀敌船士兵,铁杆长钩可以捣毁敌船。
    如果自己的船只占据上风处,可以顺风扬沙,迷敌眼目,然后顺势发起攻击。
    舟船之间一定要保持信息畅通,这样可以互相救援。
    如果在水上安营扎寨,那么就一定要把小船放在里面,大船放在外围,大船的外面还要树立水栅,防止敌人偷袭。
    水栅要留有进出口,里面的小船可以畅通无阻。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小船可以顺利出击。
    水中安营扎寨,最害怕的是把所有船只连成一体,一旦敌人火攻,就会全军覆没。曹操这么聪明的人,居然都没有想到这一点,招致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赤壁之战的根本原因是,曹操和他手下的谋士将领,几乎都是北方人,谙熟陆战,不懂水战。而周瑜的水军精习水战。曹操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焉能不败?

    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左丞相伯颜南征,出兵二十万。伯颜攻占武昌,长驱直入,顺长江而下。
    此时,南宋派佞臣贾似道率十三万人,在长江两岸迎击。看到元军声势浩大,贾似道不战而逃,元军一路追击一百五十公里,缴获战船两千余艘。以前元军只有步军,现在终于有了强大的水师。
    公元1276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的太皇太后乞求投降,伯颜命令南宋派宰相过来。南宋右丞相陈宜中吓破了胆,弃职逃遁,南宋派文天祥前去,结果,文天祥被扣留了。两个月后,文天祥逃离了元大营。
    临安城里,年仅十岁的宋恭宗被俘,被押往北方。
    南宋左丞相陆秀夫和将领张世杰立宋恭宗的哥哥为皇帝,这就是宋端宗,组成流亡政府。宋端宗也是十岁。
    当年十一月,宋端宗逃到福州,但元军很快就逃到福州。宋端宗又乘船逃到泉州,然而泉州指挥使蒲寿庚叛投元军,宋端宗又乘船逃到潮州。
    此后,元军进犯广东,宋端宗一再奔逃,十岁的他也许忍受不了颠簸之苦,卒于舟船上。
    宋端宗有一个弟弟,今年七岁,被立为皇帝,是为宋怀宗。
    这一年,文天祥在江西募兵反元,屡败屡战。文天祥是和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打仗非他所长,他出身文状元,吟诗作对才是他的特长,但国难当头,大厦将倾,他以文弱之躯奋死抗争,这种坚韧,这种气节,远非常人可以比拟。
    元军步步紧逼,陆秀夫、张世杰不得不带着宋怀宗栖身崖山。崖山,是一座孤岛,位于广东新会县南八十里。
    当时,崖山上的南宗军民尚有二十万。
    仅仅过了一月,元朝任命张弘范为汉军都元帅,进攻崖山。
    这时候,文天祥就在进攻崖山的元军战船上,他起兵反元,兵败被俘,元军带着他,是为了让他招降尚在崖山上抗击的南宋军队,他写了一首诗歌《过零丁洋》作为回应。
    《过零丁洋》中的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千古名句。

    崖山之战,其实是南宋最后的军队和南宋降兵的战役,是汉人和汉人之间的战争,蒙古人长于骑射,拙于水战。
    双方列船对峙。
    南宋有一千多艘战船,所有战船连在一起,布成阵营,最中间是小皇帝的龙船。
    张弘范一看到南宋的阵营,就心花怒放,因为他想起了赤壁之战。三国之后,任何一个行军打仗的人,都知道这场战役。
    张弘范命令用火攻的方法,进攻南宋舰船,千万支带火的箭镞,一齐飞出,几十艘满载草木的船只,一齐进发。但是,南宋舰船早有防备,船体和桅杆上早就涂满了泥浆,而且,每一条船前面都伸出了一根长木头,抵住了火船。
    张弘范的这一招失败了。

    夜晚,张弘范在海滩行走,听到两个渔夫聊天,一个出海一天,没有打到多少鱼,另一个满载而归。前一个向后一个取经,后一个说:我利用了潮水涨落。
    潮水涨落,就是潮汐现象。
    出生在北方的张弘范第一次听说这种现象,他紧急召集了几十名老渔夫,了解到了此处海滩潮汐的规律,决定在退潮的时候,利用潮汐现象,顺风顺水攻击南宋舰队。
    张弘范在几艘大船的船尾部构筑了敌楼,用幕布包裹,里面藏着弓箭手,而且严令:听到锣声再射箭,擅自行动者,斩!
    元军战船趁着水势,进攻南宋水军。南宋水军一齐放箭,将敌楼射成了刺猬,手持盾牌躲在幕布后的元军弓箭手一动不动。当战船即将接触时,锣声大作,幕布拉开,敌楼上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大石如同雨下,顷刻之间,南宋七八搜战船被击毁。
    南宋水军溃败。

    元军冲入南宋水师阵中,陆秀夫看到无力回天,先让妻子和孩子跳入海中,对七岁的宋怀宗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赵显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后,陆秀夫把玉玺放在宋怀宗的怀里,然后背起宋怀宗,让人用白绢把自己和宋怀宗紧紧缠裹,一跃而跳入大海中。
    赵显皇帝,就是宋怀宗的哥哥宋恭宗,在临安城中投降元军,他比宋怀宗大三岁。
    这一年,陆秀夫43岁。
    这一跃,南宋的大幕哗然坠落。
    跟随宋怀宗和陆秀夫跳海殉国的,有十万南宋军民。
    张世杰带着十六艘战船,突围而出,遇到杨太后,想要奉之再找赵氏之后,立为皇帝。杨太后听闻宋怀宗已死,也跳海自尽。
    张世杰想要进攻广州,突然飓风大作,他焚香祷告:“今若此,岂天意耶?”风涛更急,张世杰坠海身亡。
    崖山海战后,文天祥又被押解到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并许以元丞相的职位,被文天祥拒绝。后,文天祥英勇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第四节:地道战

    地道在古代不叫地道,叫穴地。
    通过挖掘穴地的方法来攻城,是万不得已的时候才采取的方法。
    这种攻城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大量使用。战国中期,诸侯各国都设立了冶铁基地,在中央和郡县,分别由丞相和郡守、县令,监督各级冶铁机构。中央二把手,和地方一把手来监管冶铁,可见国家对铁器制造的重视。
    不但如此,各诸侯国还要求,把工匠的名字镌刻在铁制工具上,一旦工具不合格,工匠就会遭受惩罚,甚至会被斩首。
    因为冶铁技术的提高,铁锨铁?等挖掘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
    铁锨铁?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攻城方式,这就是穴攻,俗话叫挖地道。
    穴攻的方式有两种。
    春秋战国,城墙还没有砖石结构,采用的是夯筑,夯筑而成的城墙不够坚硬,便于挖掘。所以,在攻城的时候,攻方会直接在城墙上挖掘洞穴,然后进入。这是第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很难奏效。因为攻方在挖掘的时候,一切行动都暴露在守方的视线之下,守方会进行反击,对着挖掘城墙的攻方,放射箭镞。
    面对守方的箭镞,攻方也有办法,就横举大盾牌,保护挖掘城墙的人。
    守方看到攻方举起了大盾牌,那就不射箭,把擂木巨石推下去,砸死大盾牌下的攻方。
    面对擂木巨石,攻方也有办法,把木车推出来,木车里藏着人,木车上架着顶棚,可以承受擂木巨石的冲击。
    守方看到攻方的木车,那就不用擂木巨石了,用火攻。先把热油倒下去,热油顺着顶棚缝隙流下去,烫死了木车里的人。
    如果顶棚是严实的厚木板,而不是圆木,热油流不下去,怎么办呢?
    那也有办法,用火攻。火把丢在泼了热油的木车上,立即燃起冲天大火,木车里的攻方,没有被烧死,也会被拷死。
    面对守方的泼油法和火攻法,攻方有什么办法?
    攻方没有方法。
    而且,就算攻方抵挡住了泼油法和火攻法,挖通了城墙,从洞穴鱼贯而入,而守方以逸待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需一把长矛,就可以挡住攻方的千军万马。
    甚至,守方连一把长矛都不需要,只需要把塞门刀车放在洞穴口,攻方就无法通过。
    正因为挖城墙成功的几率太小了,所以这种方法很少采用。
    挖城墙的成功率为什么很小很小?因为不够保密。
    第一种方法行不通,那么攻方就采用第二种方法,这就是挖地道。

    挖地道,最关键的是保密。
    保密工作做好了,就成功了一多半。
    挖地道的地点,要选择在距离城墙不远不近的地方,太远了,会增加工作量;太近了,会被城墙上的守方发觉。
    而且,挖掘地道,要挖得不深不浅,太深了,也会增加工作量,而且判断不准;太浅了,地道会坍塌。
    挖掘地道,有的只挖到城墙下面,有的一直挖到城里。
    挖到城墙下面的,用木柱和木板支撑地道上方,挖掘到足够大的空间后,放火点燃木柱,引燃木板,城墙就会轰然倒塌,攻方趁乱攻入城内。
    挖到城里的,选择一个秘密的出口,然后,攻方趁着夜色,穿越地道,进入城里,发起突袭。这个难度系数特别大,不懂立体几何的人,干不了这个活。

    守方要判断攻方是否在进行地道战,也有窍门。
    攻方要挖地道,地道里会挖出大量的土,这些土会放到哪里?如果放在守方的视线之外,一则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二则搬运土方的时候,会被城墙上的人,或者城外的间谍暗探发现,所以,攻方会选择最近的护城河来消弭土方。漆黑的夜晚,攻方把地道里的土,悄悄撒在护城河里。
    所以,守方想要判断攻方是不是挖城墙,就要仔细观察护城河水,一旦护城河水变浑,那就说明攻方在挖地道。
    这是第一种方法。
    挖地道不会挖掘太深,挖掘太深,就无法判断地面上的情况,要是稀里糊涂挖到了攻方的军营里,那可就是自投罗网。
    所以,守方观察城外的草木情况,一旦发现草木突然变得枯黄,那就说明攻方在挖地道。因为伤及根部,草木就会枯黄。
    这是第二种方法。
    要判断攻方是不是挖地道,就在城内要道处挖掘一些井状的地穴,然后把空空的陶瓮放在地穴里,陶瓮上蒙着薄薄的牛皮,每个陶瓮旁安置一个听力好的人,如果是盲人就更好了,据说盲人的听力是普通人的好几倍。一旦攻方挖地道,声音激荡,声浪会撞击牛皮,发出声音。
    这是第三种方法。
    这种装置叫地听。
    古人说:“虚空可以纳声。”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到了,他说士兵们夜晚睡觉,把牛皮制作的箭囊枕在头下,几里外有马蹄声,都能听见。
    古代江湖人要判断后面有没有追兵,就把耳朵贴近地面,这一招叫做伏地听声。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万无一失。

    守方知道攻方在挖地道,又如何破解?
    既然有地听,那就知道了攻方在什么地方挖地道,好,你挖地道,我也挖地道,我的地道一端连接着河水,另一端,等着和你的地道贯通。只要你把地道贯通了,河水倒灌,就会淹死挖地道的人。
    如果城里没有河水呢?那就让地道的一端和护城河水相连。
    如果连护城河水都没有,比如在西北,极度干旱,水贵如油,怎么办?
    那也有办法,我把地道挖好了,就等着你来贯通,你辛辛苦苦把地道挖好了,我这边点燃柴草,用鼓风机向地道里灌风,满身疲惫的挖地道的人,会被烟雾熏死熏晕。
    如果再给柴草上撒些辣椒面胡椒粉,效果更好。
    除了水灌烟熏,还有一种办法,更为凶狠大胆,就是杀死挖地道的,趁机反攻。
    挖地道的辛辛苦苦挖了好多天,累出了一身又一身臭汗,这一天刚刚把地道挖通了,城里吃饱喝足,等候了很久的守军突然杀来,挖地道的怎么会是他们的对手?
    城里守军杀死了挖地道的后,顺着挖好的地道,突然杀入了攻方的大营里,攻方措手不及,会吃了大亏。
    就算攻方大营提前做好了准备,守方无法进入攻方的大营,守方也可以退回来,把攻方辛辛苦苦挖好的地道破坏掉。
    还有一种对付挖地道的方法,这就是筑城法。你挖掘了地道,来到了城墙里,我就在城墙里再砌一道城墙,让你劳而无功,还得再攻打一次。
    攻城和守城,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物降一物。

    先看看南北朝时期的玉璧之战,这被后世人称为是攻守城的经典之战。
    玉璧,在今天的山西稷王山旁边,和中国古代很多城市一样,现在已经湮没不可寻。
    这场战役对阵的双方是西魏和东魏。
    西魏和东魏属于南北朝时期,这段历史很乱,且听我一一道来。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肯定不乱,魏蜀吴,鼎足而立。
    两晋肯定也不乱,魏国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在三国统一后,建立晋朝。北方游民民族南下,司马家族逃到南方,偏安一隅。逃跑之前叫西晋,逃跑之后叫东晋。
    你司马家族能够从曹魏手里夺皇位,我为啥就不能从你司马家族手里夺皇位?东晋有个叫刘裕的权臣,就篡位自立,历史进入了南北朝。
    南北朝是并列的两个朝代,南方的南朝是在东晋的基础上建立的,分别经过了宋齐梁陈四个小朝代。北方的北朝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小朝代。
    北周有个将领叫杨坚,对,他就是统一了南北方,建立隋朝的那个人。
    下来是隋唐,不乱了。

    现在说说北朝的东魏和西魏。
    东魏和西魏是两个并立的朝代,它们的分界线基本上是陕西和山西的分界线黄河。黄河以西,是西魏。黄河以东,是东魏。
    玉璧,当时是西魏的,是个伸进东魏版图的战略要地。东魏要攻打它。
    攻打玉璧的是东魏丞相高欢率领的军队,高欢出生在今天的内蒙古。防守玉璧的是西魏将领韦孝宽,韦孝宽出生在今天的陕西西安。
    交战的双方,东魏强大,西魏弱小。攻打玉璧的东魏军队多达十六万,防守玉璧的西魏军队还不到一万。
    这是一场针锋相对的城池攻守战。

    玉壁城里无水,吃水需要去城外的汾河中挑水,高欢围城后,先在汾河上游设置障碍,改变了河水的流向,想要渴死困死城里军民。韦孝宽带着军民在城里凿井得水。
    高欢又让士兵们在城外堆砌土山,想要居高临下,对着城内瞭望射箭。城里有两座高楼,韦孝宽让人在两座高楼上竖起木柱,然后用木板相连,阻挡了高欢的视线。
    高欢派人对城里喊话:“你即使把高楼修到天上,我也会挖地道捉到你。”
    高欢果然开始挖掘地道,他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没有把玉壁和韦孝宽放在眼里,他居然在韦孝宽的眼皮底下挖掘地道。韦孝宽让士兵挖掘竖井壕沟,守候在壕沟里,准备好柴禾,一旦高欢的士兵把地道挖通了,立即杀死挖地道里的敌人,然后点燃柴禾,用牛皮做成的鼓风机向里面吹烟,熏死敌人。
    高欢赶造出坚固的战车,战车上缚着巨大的圆木,无坚不摧,对着城墙撞击,想要撞塌城墙。韦孝宽令人缝制出巨大的布幔,布幔里填充着棉花,战车撞向哪里,布幔就挡在哪里。
    高欢命士兵拿着长竹竿,竹竿前端绑着松蜡,浇上油,点着火,想要烧毁布幔和城楼。韦孝宽命人制作铁钩,铁钩上装着利刃,火竿一来,立即被砍为两截。
    高欢又命士兵在四面城墙外挖掘了二十条地道,这次只挖到城墙下,用木柱和木板支撑,然后烧毁木柱木板,城墙多处坠毁。韦孝宽早就防到了这一招,他提前让人做好了很多坚固的木栅栏,放在城墙倒搭的地方,挡住了敌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高欢用尽了各种攻城术,却都被韦孝宽一一化解。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御余。

    高欢没有办法了,就派遣说客劝降,说客对韦孝宽说:“你在这里独自守城,西魏都把你忘了,你看看,到现在连一个援兵都没有来。”
    韦孝宽说:“你攻城,我守城,你累得气喘吁吁,我坐在凉房底下,我城里粮食充足,士兵充足,我要援兵干啥!”
    说客又说:“高丞相说了,只要你投降,少不了你的高官厚禄。”
    韦孝宽哈哈大笑说:“你问问高欢,我俩到底谁该投降?他攻打我的城池,打了这么多天,都没有打下来,他干脆投降给我算了。”
    说客羞赧而走。

    高欢又令人把书信射入城中,书信中说,谁能斩杀韦孝宽,就封谁为太尉,赏万匹锦缎。
    古人常说的金银细软,金银指的是钱币,细软指的是绸缎。
    韦孝宽把书信又射回到高欢阵营里,回答说:“谁杀了高欢,这上面的赏赐翻番。”

    高欢围攻玉壁,长达五十天,将士战死的和病死的高达七万人。高欢急火攻心,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
    临终前,高欢让人在床边唱着《敕勒歌》,泪流满面。
    所以,高欢肯定是被气死的。
    玉壁之战后,东魏西魏此消彼长,韦孝宽一跃成为南北朝名将,与陈庆之齐名。
    陈庆之,南朝梁朝将领,著名的白袍军首领,当时有一首歌谣:“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说的是,再厉害的将军,再多的人马,都不要和白袍军交战。
    白袍军只有七千人,全部穿着白色战袍,骁勇无比,从头到尾都追着北朝几十万大军打,大小五十余战,从无败绩。最终,毁灭于山洪暴发中。
    白袍军是神一样的存在。

    继续说地道战。
    扭转南北朝时期东魏西魏形势的是玉壁之战,东魏死亡七万精锐士兵,国力一蹶不振。而二百年后,扭转安史之乱形势的,则是太原之战,太原之战后,叛军风头不再,开始走下坡路。
    地道战,说的是攻方通过挖地道,来攻占守方的城池。挖地道的,是攻方,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守方通过挖地道,以守为攻。
    比如太原之战。
    围攻太原的是叛军第二号人物史思明带领的十万大军,而守卫太原的是李光弼带领的一万人。
    李光弼,被史书评为“大唐中兴第一”的人,更有人把他和孙武、韩信并列在一起。
    公元757年正月,黄河以北,朔风怒号,史思明带领十万叛军攻打太原,十万叛军,皆为百战之师。而守卫太原的李光弼手下,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精兵都赴朔方作战。守卫太原的,都是些团练之类的乌合之众。
    十万劲敌呼啸而来,城中人吓坏了,有人向李光弼建议,赶快增高城墙。李光弼拒绝了,他说:“太原周长四十里,加高城墙,只会空耗人力。”
    李光弼带人在城外挖掘壕沟,挖出的泥土堆放在壕沟边,增加了壕沟的深度,然后,又用多余的泥土,做成了十万块土坯。
    土坯,就是用土做成的长方体。北方黄土黏湿,具有可塑性。
    很多人不解其意。
    然而,战争一开始,他们就明白了李光弼的智谋。哪里城墙被攻破,这些土坯就运到哪里去修补。

    史思明要攻打太原,先要翻越壕沟,然后还要攀爬城墙。难度增加了一倍。
    此前,史思明已经探明了太原城里只有一万老弱病残,所以他认为太原城一举而下,然而带着胜利之师,奔赴朔方,和李光弼的精锐决战。没想到现在攻打了十多天,太原城攻不下来。
    史思明认为,攻不下来的原因,是缺少攻城器械。
    于是,他派人去山东搬运庞大的攻城器械,山东的叛军派了三千人,带着攻城器械,浩浩荡荡上路了。
    几层楼高的攻城器械,这一路上太过招摇,被唐军的游击队看到了,几支游击队联合起来,埋伏在太行山中,杀光了三千名叛军,烧毁了这些庞然大物。

    史思明等不到攻城器械,就另想对策,他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对他们说:“我带大军猛攻南门,你们就突袭北门;我带大军攻击东门,你们就突袭西门。”史思明向采用声东击西的计策。
    可是,无论史思明攻打哪个门,其余的三个门都防守严密,敢死队无隙可乘。
    李光弼在每道门的周围,都安排了巡逻的人,一旦发现叛军进攻,立即鸣锣报警,城下休息好的军队听到锣声,登城御敌。叛军的敢死队跑了一圈又一圈,腿肚子都跑瘦了,也没有找到机会。

    叛军攻不下城池,就使用泼妇的拿手武器,站在城下叫骂。
    城上的士兵,一边回骂,一边加固城墙。嘴不停,手也不停。
    就在这时候,李光弼发现了城里是三个士兵,以前当过矿工。李光弼如获至宝。
    李光弼让这三个士兵带着一群人挖掘地道,挖地道有窍门,先要算好挖掘的方向,挖掘的深浅长度,还要边挖边支,谨防塌陷。
    这群人把地道一直挖到了城门外的空地上。然后,用木柱支起来,木柱上绑着绳子,绳子伸到城里的地道出口,绑在马背上。
    这一天,叛军又出来叫骂了,他们喝饱了水,润好了喉,排好了队,然后喊:“一二,开始……”
    可是,还没有开始,突然听到震天动地一声巨响,这些叫骂的叛军就掉入了陷坑里。陷坑里是削减了的木桩,他们掉下来就没救了。
    现在看你还骂不骂?

    既然靠近城墙骂,有危险,那就离远点骂,你总不能把地道挖这么远吧,你要挖这么远,那得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史思明命令一员大将带着一大群士兵,在距离城墙很远的地方,一齐顺风叫骂。骂声乘着北方料峭的寒风,飞得很远,城里的人肯定听见了,史思明很得意。
    叛军叫骂了一天,啥事也没有。
    第二天,叛军又开始列队叫骂。叫骂是他们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骂声响起不久,突然地面又塌陷了。上次是塌陷了一大片,几百名士兵掉下去,这次只有一小片,领队叫骂的大将掉下去了。
    叛军们看到地道里伸出了两双手,拉着大将的双腿,飞快地消失在幽暗的地道深处。
    叛军吓坏了,他们以为遇到了阴曹地府的鬼魂,纷纷逃散。
    逃出不远,就看到他们的大将被吊在城楼旁的旗杆上,城上的人一刀挥去,大将的头颅就骨碌碌滚到了城墙下。
    叛军魂飞魄散。
    此后,叛军再也不敢叫骂了,就连走路都低着头,担心地面突然塌陷,伸出一双黑白无常的手臂。


    史思明等不来山东的攻城器械,干脆发动工匠自己制作,现在攻城器械做好了,他们开始大张旗鼓攻城。
    什么的轒轀呀,什么云梯呀,什么冲车呀,都轰隆隆地推到了城墙下面,开始攻城。可是,又是天塌地陷,城墙外面都被挖空了,沉重的攻城器械和叛军士兵们的双脚一踩上去,就崩塌了。叛军辛辛苦苦做成的攻城器械,全部掉入了深坑里。
    史思明气坏了,他对着城内叫骂:“有胆量你就真刀真枪干一场,耍这些阴谋诡计算什么好汉?”
    李光弼说:“那你来啊,我等着你。”
    史思明整顿精锐,人手一个沙袋,准备靠近城门后,把沙袋丢在城墙下,让沙袋砌成一个斜坡,然后骑兵顺着斜坡冲入城里。
    叛军精锐手提沙袋,鼓噪着努力向前,城墙上突然推出了几辆投石车。这些天,城外忙着建造攻城车,城内也忙着制作投石车。
    投石车投出麦秸垛般大的石头,石头落在叛军中,一石可杀二三十人。
    叛军精锐仓皇逃遁。
    此后,叛军向后移营几十步,再也不敢进攻了,他们加固营寨,防范城里偷袭。
    攻守双方的身份转化了。

    李光弼看到史思明不敢进攻,就派人送信说:“城里粮食吃完了,我们想投降。”
    史思明大喜,毫不怀疑,约定第二天午时受降。
    第二天午时,史思明命叛军在阵营外列队,欢迎唐军来降,欢迎辞都准备好了。
    太原城里,城门大开,几千名士卒出城来降,史思明心花怒放。
    突然,叛军阵营里又是天崩地裂一声响,几千名士兵掉了下去。叛军就像捅了一竿子的马蜂窝,混乱不堪。几千名走在城门外的唐军突然抽出刀枪,大声呐喊者冲过来。叛军猝不及防,一下子就死了上万人。
    面对李光弼的不讲理打法,史思明焦头烂额,毫无对策。
    在叛军中,史思明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是头号战将,现在只能抱着自己的头,唉声叹气。
    不久,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派人杀死了,安庆绪继位,他派人叫回史思明守御伪都城范阳。
    史思明带着卫兵离开太原,太原交给了副将蔡希德继续攻打。
    蔡希德是叛军中能够排在前几名的将领,当初颜杲卿在常山起兵,最后被蔡希德攻破城池,颜杲卿殉国。
    颜杲卿有个弟弟叫颜真卿,古代著名的书法家,练过毛笔字的人都知道这个名字,他最后也是被叛军杀害。
    颜家满门忠烈。

    史思明离开了,李光弼决定对叛军发起最后一击。
    这一天晚上,李光弼组织敢死队,趁着夜色,潜入叛军营寨里,然后放起大火,城里的唐军冲杀而出,叛军丢下器械,狼狈逃窜。
    最终,逃离太原的,只有蔡希德和几百名残兵败将。

    太原保卫战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胜利,关键在于李光弼在城中发现了那三名矿工,矿工都是挖地道的高手。
    没有火器火药的时候,挖地道是一直挖到城里,然后发动突袭。而到了近代,火器火药出现,挖地道就没有必要挖那么远了,挖到城墙下就行了。
    把地道挖到城墙下,然后堆放火药,轰炸城墙。
    这种方法叫做火药地道战。那时候没有火药,都是炸药,炸药是诺贝尔发明的,就是用他的存款设立了世界最高奖的那个人。
    把火药地道战用到极致的,是太平军。每逢攻城,他们就用火药地道战。
    太平军的人员成分,有农民、手艺人、水手、脚夫、矿工、江湖人等。其中的矿工,是这支队伍中的特殊人才。
    公元1852年七月,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占领郴州,当时郴州有一千多人加入太平军,连同从广西带来的矿工,共有两千名,这两千人成立了一支特种部队,叫做土营。
    土营,其实就是工兵营。
    一月后,西王萧朝贵攻打长沙身亡,洪秀全带着所有人马,进攻长沙。土营迎来了成立后的第一场战役。
    土营的战法是,挖地道,一直挖到城墙下,然后埋好火药,引爆,炸毁城墙,太平军沿着炸塌的城墙攻入城中。
    这种方法,最早是汤若望从欧洲引进中国的。汤若望是德国传教士,明朝末年来到中国,供职于钦天监。钦天监是明朝的一个科技部门,相当于现在的天文台。
    汤若望对中国的军事有两个贡献,一个是监造了二十门大炮,一个是介绍了“鳌翻”的攻城方法。
    鳌翻,就是挖地道和埋火药相结合的一种方法,也就是上面土营采取的攻城方法。
    考虑到这时候的太平军都是底层农民,他们不可能知道世界上还有“鳌翻”这种战法,所以,土营的攻城方法,很可能是自己想出来的。
    没想到的是,他们的想法和汤若望的“鳌翻”法不谋而合。

    然而,长沙城墙异常坚固,土营连着炸了四次,都没有炸塌城墙。
    长沙被围,清军从四面八方赶来增援,洪秀全看到形势不妙,就撤围而走,奔向北面的岳阳。
    其实,在土营成立之前,太平军就使用过两次穴地攻城法,不过,挖掘地道的,不是矿工,而是烧炭工人。
    在没有进入湖南前,太平军里有几百名烧炭工人,就连东王杨秀清都是烧炭工人。
    烧炭工人第一次登台亮相,就全军覆没。
    这是攻打桂林发生的事情。
    桂林这个地方,山体是石灰岩,异常坚硬。桂林城墙,也是用石灰岩砌成的。
    太平军攻打桂林,长达一月,无法攻下,就出动烧炭工人,挖地道进入桂林。
    可是,桂林的地下全是石灰岩,烧炭人想要找到容易挖掘的土壤层,就越挖越深,结果,挖通了地下水,参与挖地道的几百名烧炭人全部被淹死。
    连着两次出动工兵,都出师不利,有人开始怀疑这种战法的可行性,可是,在武昌之战中,土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岳阳很顺利地攻占了。在这里,太平军缴获了大量军火和船只,他们以投军的人渔民和五千艘船只,组成了强大的水军。
    岳阳境内有长江和洞庭湖,宋代大作家军事家范仲淹曾在这里写了《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说的就是洞庭湖。因为特殊的地位位置,岳阳船舶众多。现在,全成了太平军的战利品。
    下一站,就是武昌。
    武昌守军一万,太平军有十万。
    五万太平军进攻多日,都无法攻入城高墙厚的武昌城。太平军便在文昌门外挖掘地道,一直挖到了城墙下面,然后用棺材包棉絮,棉絮裹火药,放在地道深处,用中空的长竹竿牵出引信,准备爆破。
    用棺材,用棉絮,用中空的长竹竿,都是为了避免火药和引信受潮。
    太平军挖地道的时候,城内的清军听到了挖掘声,他们挖掘了竖井,竖井里灌满水,准备用水淹的方法,但是,太平军并没有把地道挖入武昌城内,只是挖到了城墙上,水淹的方法就用不上。
    1853年1月12日黎明,文昌门下一声爆炸,惊醒了所有人,武昌城墙被炸塌了二十多丈,早有防备的太平军一拥而入,武昌被攻破了。
    这批来自湖南郴州的矿工,都是挖掘和爆破的高手。

    在武昌,太平军缴获库银一百万两,扩军五十万,舟船万艘,顺着长江东去,进攻南京。
    这个时候的太平军,势力浩大,清军的旗营绿营已经无法剿灭。
    太平军攻打南京,依然采用地道战,依然用地道战攻破南京城。后来的曾国藩在奏折里也提到了太平军的地道战,说长毛的地道战,屡试不爽,尤为可恨。

    当时,守卫南京的清军仅有一万人,而城墙上的垛口就有17457个,一个垛口派三个人守御,最少需要五万人,兵力严重不足。
    太平军进攻南京,城上守军死命防守,连续几天,太平军没有进展。
    土营又出动了。
    土营又采取挖地道的方法,把地道挖到了城北仪凤门下,又埋设火药在城门下面。
    为了迷惑清军,太平军推出了几百架云梯,分散在各个城门攻打。城墙上的战斗水深火热,守军根本就没有想到太平军会用地道战法。
    3月19日凌晨,又是一声巨响,凤仪门被炸塌了,炸塌处有五十余丈。太平军又蜂拥而入,打开各处城门,然后围攻城内的满城。
    满城,就是内城。“满城为故明内城,颇高固。满洲妇女亦娴枪箭,俱登城佐守”(《金陵省难纪略》)。因为没有兵力,满族妇女也登上内城防守。当然,她们抵挡不住洪水一样的太平军,很快地,满城就被攻占。
    太平军攻打南京,仅用了十天。
    此后,太平军把南京改为天京,作为国都。

    定居天京后,太平军开始改编,全军分为106个军,分别是陆营95个军,水营九个军,土营两个军。土营成为了和陆军、水军并列的军事单位,而且人员也得到了扩充。而且,土营的任务是“专充穴地之役,鲜使打仗。”
    这一切,都是因为从郴州带来的煤矿工人,在进攻武昌和南京时,挖地道攻城建立了巨大功劳。
    清军将帅哀叹:“贼攻城,专以挖地道为得计。”“贼攻城诸法,究其此事为至可恨。”

    土营在挖地道攻城的战争中,总结经验,发明了上下双层地道和多点同时轰炸等方法。
    1853年7月,太平军北伐部队进攻河南怀庆城。怀庆,是今天的沁阳。
    太平军在怀庆城的东门和西门下,分别挖地道,埋火药,准备轰炸,让守城清军东西难以兼顾。但是,天空突然落下阵雨,地道灌进雨水,火药受潮,爆炸未遂。
    1854年1月,太平军的西征部队进攻安徽庐州,庐州,是今天的合肥。
    太平军进攻庐州城采用的方法,被进攻怀庆城的方法一样,都是在东西两门挖地道埋火药,但是,这次火药依然受潮,无法点燃引信。
    几天后,太平军开始在南城门外挖掘了两条地道,两条地道分垂直的上下两层,都挖到了城墙下,都在城墙下埋设了火药。
    一切准备好了后,上面的那层先爆炸,炸塌了城墙,城墙倒塌达五六丈。
    太平军这次没有蜂拥而入,而守城的清军蜂拥而出,堵在缺口,不让攻城的太平军进入。
    突然,下层的火药又爆炸了,堵在缺口的清军被炸得飞上了天。太平军趁势攻入,攻占了庐州城。

    太平军的地道战让清军焦头烂额,清军也仿效太平军,用地道战。
    1860年五月,湘军有“九帅”之称的曾国荃攻打安庆。
    太平军在中国南部纵横驰骋,清军的旗营绿营都无法抵挡。旗营就是八旗满洲兵,绿营就是清军汉族兵。
    朝廷没办法了,就派出了一百多个尚书侍郎翰林,回家乡募兵,一百多个人中,只有侍郎曾国藩拉出了一支军队,这就是湘军。
    湘军成为了太平军的克星。
    洪秀全进了南京后,再也没有走出过一步,其间,仅有过一次北伐,一次西征,但因为每次都只给了两万人,北伐和西征都失败了。
    太平军在南京采取守势,这就给曾国藩的湘军创造了机会。曾国藩采取“扎硬营,打死仗”的方法,一步步逼近南京城。
    这一年,曾国荃进攻有南京门户之称的安庆。曾国荃是湘军中吉字营的首领,曾国藩的弟弟,因为他排行老九,所以叫“九帅”。
    吉字营是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军队。
    曾国荃攻打安庆,采取围困的方法。安庆城不大,湘军在安庆城的外围挖了一圈壕沟,壕沟长七十里,将安庆城生生地圈在里面。
    城里的太平军吃完了粮食,开始吃树皮草根,他们无法冲出,依靠高大的城墙还可以苟延残喘,如果走出城门,就是死路一条。
    南京方面看到安庆的困境,就派出十万太平军前去救援。
    围困安庆的湘军只有一万五千人,一万陆军,五千水军,人数占据绝对劣势,但是,这支湘军有十门火炮,有八百杆火枪。
    十万太平军一人拿着一捆柴草,丢进壕沟里,瞬间就把壕沟填平了,然后,太平军踩着柴草,向湘军进行攻击。
    湘军火炮轰鸣,一炮过去,太平军倒下一片。八百杆火枪一齐发射,枪声过后,太平军倒下一排。太平军太密集了,湘军弹无虚发。
    战斗最关键的时候,有几个太平军冲过了壕沟,曾国荃亲自操刀在手,上前刀劈那几名太平军,湘军看到主帅如此悍勇,一齐冲上前去,将太平军压回去。
    太平军的尸体在壕沟上面堆成了山包,凌乱的尸体阻挡了后续太平军的冲锋,他们不得不派人搬开尸体,然而,只要他们一出现,湘军的排枪就射过去,又到下一片。
    这情景很像半个世纪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法联军向着德军发起密集冲锋,而德军拥有了当时最先进的秘密武器机关枪,一天过后,英法联军丢下了五万具尸体。
    发生在安庆城外的这场战役,也持续了一天一夜,太平军手持大刀长矛,共发起了十二次冲锋,十二次都被击退。最终,太平军留下了一万多具尸体,而湘军仅死亡上百人,消耗了17万斤火药,55万斤铅弹。
    增援的太平军被杀退,安庆城依然被围困。

    1861年八月,已经被围困了一年多的安庆城里,饿殍遍地,仅剩一万饥肠辘辘的太平军。
    曾国荃仿效太平军土营的方法,挖掘地道,直通城墙下,然后轰塌城墙,攻占安庆。
    安庆城里的一万名太平军,全部被杀死。

    安庆城一破,南京失去屏障,岌岌可危。
    1862年三月,曾国荃离开安庆,逼近南京。湘军水师也进逼金陵护城河口,南京位于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南京城内的洪秀全令苏州的李秀成立即回援,李秀成带着二十万太平军,和湘军打响了南京外围战。
    湘军坚壁固守,寸步不退,李秀成攻打了六次,皆被击退。李秀成令土营挖掘地道,向湘军大营进攻。湘军以挖对挖,进行阻击。每一条地道贯通后,湘军立即用水灌,用烟熏,不让太平军接近一步,李秀成的地道战连连失利。
    李秀成失败后,渡江西去,进入皖北,他的打算是,逼迫湘军撤退,南京之围自会解除。
    然而,此时正值冬季,江南连年战火,粮食奇缺,李秀成不得已,又折而东返,进入南京。他离开苏州的时候,带着二十万兵力,而进入南京的,仅有一万余人。
    此时,围攻南京城的湘军达到三万人。
    太平军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战斗力不强。曾国藩曾经说过,长毛最盛时期的五十万人,抵不过刚刚走出广西的两万人。那两万人是初期的队伍,基本上由两广客家人组成,战斗力最强。
    围城在继续,战斗再继续,几乎每天都是血战。

    1864年三月,曾国荃部完成了对南京城的合围,太平军在城外的所有据点都被肃清。这个月,曾国荃用云梯攻城,但没有得逞。
    从四月开始,曾国荃又仿效攻破安庆的方法,挖掘地道,湘军在朝阳、神策、金川门外,挖掘了十几条地道。
    太平军土营是湘军的师傅,他们对地道战更得心应手。土营在南京城内对挖,一旦地道贯通后,也用水淹,也用烟熏。同时,太平军在城墙内修筑月城,一旦城墙被炸毁,就退到月城里继续防守。
    南京城墙下,地道纵横交错,如同鼹鼠洞穴。
    七月份,湘军把大炮架上了龙脖子山,站在山顶,南京城内一切尽入眼底。湘军用火炮对着南京城里狂轰滥炸,掩护地道挖掘。南京城里的地听和对挖的地道,系数破坏。
    夜晚,李秀成派出千名太平军,假扮成湘军,悄悄出城,破坏地道,但是被湘军识破,这个计划又破产。
    第二天正午,湘军在地道里掩藏的火药一齐炸响,城墙被轰塌,湘军一拥而入。当天晚上,南京城便易手。
    南京城破前一个月,洪秀全就已死亡。南京城破后,李秀成被俘,后被杀。

    太平军当初攻破南京,依靠的是地道战;而太平军丢掉南京,也是因为对方使用了地道战。
    地道战在冷兵器时代,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使在现代战争中,地道战仍然举足轻重。

    二战时期,中国曾经派出了一支军队,出兵缅甸,打通滇缅公路,把美援物资通过陆路,运到中国西南后方。
    这时候,日本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中国所有的出海口都被截断,同盟国的美援物资,只能先堆积在印度洋港口的仰光,然后走铁路运往中国。
    这条线被称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中国远征军出兵缅甸,就是为了保护这条线。
    然而,中国远征军三个军进入缅甸后,遭到日军三个师团的阻击,而日军第四个师团,更是坐着汽车,开足马力,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后路。
    这第四个师团,就是日本的第56师团。

    第56师团,来自于日本北九州,北九州有很多矿工,这个师团里,很多人在来到中国前,都是地下挖掘的矿工。
    他们把挖掘的特长,也带到了中国。
    在缅甸,第56师团切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中国远征军被迫分路突围,一部分回到中国,一部分历尽千辛万苦,穿越荒无人烟的野人山,去往印度。
    回到中国的远征军,一路上都受到第56师团的追击,一直追到了滇西,关键时刻,怒江上方的索桥被炸断,第56师团才被迫停止了追赶的脚步。
    后来,第56师团一部分去往缅甸作战,另一部分留守在滇西。
    中国军队展开反攻滇西的时候,和56师团展开浴血奋战。
    滇西三大战役,松山、腾冲、龙陵,都打得非常艰苦,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什么?因为他们的敌人是精于挖掘的第56师团。第56师团把腾冲县城下面都挖空了,地道四通八达,哪里有险情,都可以通过地道增兵。腾冲和龙陵,也建立了坚固的巷道工事,各个射击点都连为一体。
    这三大战役,中国军队占据人数和武器上的优势,空中有飞机,地面有炮火,士兵们手中的美式武器,也优于日式武器,纵然如此,中国军队的伤亡比远大于日军。
    腾冲战役,中国军队伤亡17075人,日军死亡3000余人。
    松山战役,中国军队死亡7763人,日军死亡1250人。
    龙陵战役,中国军队伤亡29803人,日军伤亡13200人。

    @疯狂的馒头2019 2019-03-26 20:21:48
    好贴
    -----------------------------
    谢谢,看到你的回复,胆气顿生。
    @三泽儿 2019-03-29 16:48:49
    好帖
    -----------------------------
    谢谢,一句好帖让我看到了希望。
    第五节:长期围困和围城打援

    攻城有三种方式:强攻、突袭、围困。
    强攻和突袭都说过了,这一节说围困。围困是三种攻城方式中,最惨绝人寰的一种,最没有道义的一种,最没有人性的一种。城中粮食逐渐吃光,城外庄稼无法收割,援兵粮草无法运进,一般来说,围困半年以上,就会又有饿死;围困八个月以上,饿死一半;围困十月以上,饿死大半;围困一年,城中几乎没有生命。

    围困战中,最震撼人心的是“十三将士归玉门”。
    这说的是东汉时期的事情。
    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抢掠农耕民族,他们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几千年。最远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猃狁。
    汉武帝时候,卫青率军北征,张骞出使西域,局势得到缓和。西域包括今天的新疆等广大地区,汉武帝在这里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汉武帝时代,因为匈奴被打怕了,所以此后再没有发动大的战争,这种形势一直维持到新朝。
    新朝是王莽建立的短命王朝。
    王莽创世纪地册封了几十个匈奴单于,每一个游牧部落的首领,都封一个单于。
    王莽激怒了真正的匈奴单于。匈奴单于率兵南下,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战争又开始了。
    匈奴一强大,西域各国纷纷投靠匈奴。
    这时候,王莽已经自顾不暇,绿林军赤眉军如同荒原之火,烧得王莽焦头烂额,好大喜功的王莽建立的新朝,仅仅活了十五年,就夭折了。
    东汉在血泊中诞生。
    东汉一建立,就着手解决西域问题。
    那个书生出生的班超,投笔从戎,带着仅仅三十六人的使者团,就敢深入陌生的西域五十五国。西域看到东汉来人了,又纷纷投奔东汉。
    班超三十六人尽管实力弱小,但他们身后站立着强大的东汉。
    东汉在西域设立了都护和戊己校尉,任命陈睦为都护,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曾经中断了六十年的西域和汉朝的交通,又得到了恢复。
    耿恭屯田车师后部的金满城,今天的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关宠屯田车师前部柳中城,今天的天山南簏鄯善县。耿恭和关宠,相距五百里。
    公元75年三月,不甘心的匈奴开始出兵西域,想要把东汉军队赶出去,把西域又掌握在自己手中。
    西域是什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是牛羊满山的富饶之地。
    匈奴出兵两万人,攻打车师后国,车师国王向耿恭求援。耿恭尽管贵为校尉,但手下的军队仅有几百人,全部驻扎在金满城。
    耿恭派遣三百人前去救援车师国王。这三百人在救援的路上,遭遇庞大的匈奴军队,全军覆没。
    三百人和两万人打野战,无险可守,无城可借,当然打不过的。
    匈奴继续西进,围攻金满城。
    面对两万人的匈奴大军,耿恭知道金满城危在旦夕,他让士兵们在箭镞蘸了毒药,然后对匈奴说:“我们汉朝的箭是神箭,中箭之后必出怪事。你们快点走吧。”
    匈奴奔波了上千里,人累瘦了一圈,几十天都没洗脸,当然不会仅仅凭借一句话就退回去。他们发起进攻。
    耿恭命令所有人拉开弓弩,乱箭齐发。
    一阵箭雨射过后,匈奴停止了攻击,他们看到中箭的伤口,发烫发痒,血流不止,颜色发黑,便相信了耿恭的话,这些汉朝人真的有神箭。
    那时候的匈奴还处于奴隶社会,根本就不知道可以从草木中提炼毒药。
    夜晚,下起大雨,匈奴的将军们围在一起讨论神箭的问题,突然,帐外传来喊杀声,只有几百人的东汉人,居然趁着夜色和大雨向两万人的匈奴发起攻击。
    匈奴自相践踏,自相残杀,天亮后,才发现死了很多人。
    于是,吓破胆的匈奴退兵了。

    匈奴回去后,就开始想,这是什么样的神箭,居然这么厉害。他们想啊想,想了四个月,终于想明白了,这世界上哪里有神箭,分明是东汉人在箭镞上捣鬼了。
    想明白了的匈奴再次进攻金满城,这次来的还是两万人。
    可是,耿恭已经离开了金满城,来到了疏勒城。
    匈奴离开后,耿恭想到匈奴肯定还会来报复,金满城矮小破败,疏勒城城高墙厚,于是带着东汉士兵离开金满城,来到疏勒城。疏勒城,是今天的新疆奇台县。
    匈奴转而攻打疏勒城,前锋部队刚刚来到疏勒城,还没有来得及扎营,耿恭就带着几百人出城厮杀。
    匈奴仓皇应战,退后几里,后卫部队摆出阵型,想要和耿恭好好打一仗。可是,耿恭却不打了,回到了城里。
    匈奴来到城下,一齐叫骂,想把东汉士兵骂出来。可是,东汉士兵对他们理都不理,枕着头盔,抓紧时间睡觉。
    匈奴骂累了,一个个口干舌燥,就回到营中。
    当天夜晚,耿恭又带着人来偷袭,匈奴惊惶万状,又是自相残杀。天亮了,他们终于组织起来准备反击,却连东汉人的一个影子也没有看到。
    匈奴人向疏勒城发起攻击,但一次次被东汉人击退。游击战是匈奴人的强项,一打就跑,一抢就走;而攻城战是匈奴人的短板,他们没有攻城武器,就算有攻城武器,他们也不会用,什么冲车,什么轒轀,什么投石机,什么云梯,什么塞门刀车,他们连见都没见过。
    匈奴攻打不下疏勒城,看到城外有一条河流,城里的人喝水都从这条河流里汲取,就截断了河流。
    然后,把疏勒城围起来,想要把城里的东汉人渴死困死。
    这一招确实够毒辣。
    断水,是围城的杀手锏。

    城中没有水喝,耿恭救带人挖井取水。
    西北干旱缺水,远离河流的人们,都是挖井取水。挖井取水需要运气,有时候往地下挖了几十丈,挖到了岩石层,也找不到水。没有水怎么办?就只能靠天吃饭,一到下雨天,就赶紧把雨水储存起来,所以,西北很多地方家家有水窖。
    匈奴攻打疏勒城是在七月,正是西北干旱季节。西北的干旱季节,可以持续几个月不下一点滴雨。
    所以,耿恭只能带人挖井。
    一直挖出了十五丈,也没有见到水。
    挖井的人焦渴难耐,他们已经没有力气继续挖井了。
    当时,因为没水喝,士兵们只好榨马粪饮用。就是把马粪放在棉布里,挤出里面的水汁。
    耿恭对着天空祈祷:“如果天佑我大汉,请快快出水。”
    井下的士兵一撅头挖下去,突然井水喷涌。
    疏勒城里欢声雷动。
    城外的匈奴惊讶地望着城里,他们看到东汉士兵把水缸搬到了城墙上,对着城外喊:“甜丝丝的井水,你们也喝一口吧。”然后把满缸水泼在了城墙下。
    匈奴气得眼睛都绿了。

    匈奴相信了这些汉人有神仙帮助,要不然,怎么会在干旱荒凉的石头缝里打出水井来呢?
    匈奴将领们商量了一番,决定再次退兵。
    匈奴走在半路上,遇到了车师国军队,匈奴和车师一商量,决定再去围攻疏勒城。几万人攻打三百人,如果再失败了,说出来会让人用屁股笑话的。
    就在这段时间,已经投靠了匈奴的龟兹国和焉耆国攻打都护陈睦,陈睦壮烈殉国;匈奴又攻打己校尉关宠坚守的柳中城,关宠城破身亡。
    深陷匈奴车师几万人围困中的耿恭,连一个援兵也没有。

    匈奴车师攻不下疏勒城,干脆就不攻了,他们挖掘壕沟,想把耿恭带领的东汉士兵困死。
    车师国的王后是东汉人,匈奴一离开疏勒城,王后赶紧派人给疏勒城里送粮食。匈奴车师的军队把疏勒城围住了,城里的东汉人并不着急,他们坐在城墙上,吃着馕包肉,故意让匈奴车师军队看看。
    匈奴车师发兵攻打,可是坚固巍峨的城墙挡住了他们骑兵的脚步。他们看着城墙上笑吟吟地打着饱嗝的东汉士兵,徒唤奈何。
    匈奴车师挖壕沟围困疏勒城,王后的粮食送不进来。
    城里的守军没有多少粮食,城外的匈奴车师粮食也不多。西域沙漠戈壁,高山大川,这几万人一天要消耗多少粮食,要生产多少粪便,那绝对是天文数字,那绝对是屎堆成山。
    然而,匈奴铆足了劲要困死城里的东汉人,经过几个月的苦战,城里的东汉人仅剩几十个人。
    纵然只有几十个人,还是一次次打退匈奴车师的进攻。
    匈奴气得嘴歪眼斜,他们被车师下命令,让车师军队分出一半去运粮食,不然就要杀死剩下的一半人。
    车师军队害怕匈奴,就骑着马到处搜刮粮食,见到粮食,就赶紧送到疏勒城。
    匈奴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困死这几十个东汉士兵。
    季节到了冬天,天寒地冻,万木萧瑟,西北本来就鸟兽稀少,到了这个季节,更是连一只飞鸟一头走兽也见不到。东汉士兵没有了粮食,他们就煮铠甲上的牛皮吃。铠甲吃完了,他们又从弓上剥出牛筋吃。
    古代有一本奇书,叫《考工记》,里面详细写到了各种武器的制作过程,牛筋是制作弓的必用品,牛筋富有弹性,能够增加弓身的力度。
    弓上面的牛筋吃完了,疏勒城也迎来了春天。匈奴继续发兵攻打,几十名饥肠辘辘的东汉士兵仍然奋起抗击,浴血奋战,匈奴仍然攻不下疏勒城。

    从匈奴第一次攻打金满城,到现在已经一年了。守卫车师的几百名东汉军队,现在只剩下几十人,为什么东汉不出兵救援?
    早在去年夏天,匈奴攻打柳中城的时候,己校尉关宠得知耿恭也遭到匈奴两万人的围攻,就派范羌前去搬救兵。
    然而这时候,皇帝死了。
    西域距离长安,有几千里,到底该不该救,小皇帝没主意,就召开御前会议,很多大臣都认为没有必要救援,你看看,这几千里路,走到西域都要几个月,几个月后,守城的东汉将士肯定都不在了,你派一支军队过去,深入险地,估计会全军覆没。
    但是,司徒鲍昱力排众议,他认为一定要营救。将士们在西域作战,你因为路远就不营救,谁以后还替你作战?
    小皇帝听明白了:救!
    于是,西北三郡张掖、酒泉、敦煌和归顺东汉的鄯善国,共发兵七千,由范羌带领,奔赴西域。
    第一站先到天山南簏的柳中城,却发现柳中城已经被匈奴车师占领,陈睦和关宠都壮烈殉国。悲愤的东汉将士展开复仇,杀三千七百人,降三千人。匈奴北窜,车师再次向东汉臣服。
    柳中城距离金满城还有五百里,而且还要翻越高耸入云大雪覆盖的天山山脉,更而且,耿恭此时是死是活,没人知道。统帅王蒙想要引军东归,他认为柳中城被攻陷,关宠身亡,耿恭肯定也不在人世了。
    但是,范羌坚决要求带兵去天山北麓救援,他顽强地相信,耿恭和他的战士们还活着。
    王蒙拗不过范羌,就给了他两千人,让他自己带着去救援。
    范羌带着这支军队,开始了悲壮的行军。

    时值严冬,雪满天山,最深处的积雪,厚达一丈。而最陡处的悬崖,积雪都落不上去。
    范羌带着这支军队,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翻越天山,来到金满城。
    可是,金满城没有一个汉军,当地百姓说,汉军去了百里地的疏勒城。
    范羌又带着人马赶往疏勒城。

    疏勒城已经岌岌可危。
    城里能够吃的全部吃光了,就连树皮和能吃的草叶都吃了。很多士兵虚弱得都站不起来了。现在,城里只剩下了二十六个汉军。
    关键时刻,匈奴送粮食来了。
    匈奴派人来劝降。
    耿恭招招手,让使者走上城墙来。
    使者认为耿恭想投降了,他兴高采烈地走上城墙,没想到却被汉军一刀砍下头颅。
    然后,汉军就在城墙上燃起火堆,把匈奴使者架在火上烧烤,烤熟后,一人撕一块,吃起了烤全羊。
    匈奴在城下看到了,肝胆俱裂。匈奴素以凶悍而著称,但这二十六个比他们更凶悍。

    当天夜半,二十六名吃饱了烤肉的汉军,躺在城墙下睡觉,突然听到喊杀声,他们以为匈奴进攻,立即绰枪持刀,登上城墙,准备迎战。月光下,他们看到一彪人马冲进了匈奴的包围圈,最前面的那个人高声喊道:“我是范羌,朝廷派军队迎接校尉。”
    城墙上的人欢声雷动,他们打开城门,迎接援军到达。
    二十六名战士和援军抱在一起,泪流满面。

    第二天,所有人离开疏勒城,冲出匈奴包围圈,一路向东挺近。
    疏勒城没有粮食,援军的粮食也早就就吃光了。他们只能弃守,转战回国。
    匈奴在后追杀,汉军且战且走。这一路上,无日不血战。
    一个月后,汉军终于回到了玉门关。玉门关上有汉军重兵把守,匈奴不敢追击,向北逃走。
    耿恭带领二十六人离开疏勒城,到现在仅剩十三人。他们形销骨立,面容憔悴,完全没有了人形。
    玉门守将看到耿恭十三人,放声大哭,他亲自安排他们沐浴更衣,并上书朝廷,为他们请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三将士归玉门”。
    后世很多史学家认为,“十三将士归玉门”,是中国古代最震撼人心,最感天动地的守城之战。
    后来,十三人中,有四位升了官职,其余九人全部进入羽林郎。
    羽林郎是什么?那是汉朝最精锐的特种部队,是卫青、霍去病、李广他们生活和我战斗过的一支军队,是我大汉的威武之师。
    魏武卒、秦锐士、羽林郎,一直到戚家军,中国每个朝代都一直最凶悍最勇猛的钢铁之师,我在后面会逐一写到。
    @starearth 2019-03-30 12:31:52
    信息量真大!
    定西域后的又一好帖,一如既往的好!
    -----------------------------
    谢谢兄弟鼓励。
    东汉过后是三国。
    三国时期,决定曹操统一北方的战役是官渡之战,决定魏蜀吴三国鼎力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决定蜀国走下坡路的战役是夷陵之战。
    三国早期,实力最强的人是袁绍,袁家四世三公,权倾天下,当时天下十三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大州,地盘最大,人数最多,军队最强。其它的,刘璋占益州,刘表占荆州,吕布占徐州,孙权占扬州,马腾韩遂占雍州、凉州,曹操占兖州、豫州和直隶。至于刘备,这时候还如丧家之犬,四处投靠别人,到徐州投靠吕布,到荆州投靠刘表,到扬州投靠孙权,依靠眼泪讨点残羹冷炙。
    袁超手中有一副好牌,名将如云,谋臣如雨,可惜他不会用,胡乱出牌,硬是把一手好牌打成了烂牌。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打败,忧愤成疾,两年后就一命归西。
    袁绍昏庸无能,手下三个儿子也不成器。
    袁绍死前,把四个州分给三个儿子和外甥,一人一个州。他本来想着不偏谁不向谁,后代就会过上太平日子,可是,他的夫人和谋臣审配,却伪造遗嘱,让小儿子袁尚继承袁绍的爵位,领冀州牧。从此埋下祸根。
    袁绍的大儿子袁谭不答应了,老爹的冀州牧应该是我的,凭什么是你的。袁谭和袁尚就打了起来,袁尚将大哥袁谭围困在平原,今天的山东原平县南部。
    这两兄弟就像两只好斗的攻击,没事了就互相啄。
    曹操一看袁尚离开了根据地冀州邺城,立即发兵攻打邺城。
    邺城是袁绍和袁尚的大本营,富甲天下。邺城被袁家父子经营多年,城墙又高又厚,曹操短时间里无法攻占。
    既然强攻不成,那就采取围困。曹操命士兵挖掘了一条长达四十里的壕沟,将邺城围起来。
    因为担心挖掘的时候,邺城里的袁军会趁机进攻,所以,曹军只把壕沟挖得很浅很浅,很窄很窄,骑在马上,可以一跃而过。
    审配站在城墙上,看到曹军忙碌半天,只挖掘了这么一条壕沟,便毫不在意。他觉得曹军这是徒费气力,劳而无功。
    当天晚上,漆黑如墨。曹军在夜幕的掩护下,加紧挖掘。
    天亮后,审配又登上城墙,他看到一夜之间,城外的壕沟加宽了两丈,加深了两丈,他大惊失色。
    邺城边有条河流,叫做漳河。壕沟挖好了,曹操又命人把漳河水引入壕沟里。现在邺城里的袁军和外界完全隔绝。
    袁军出不来,只能天天盼着袁尚的援军快点到来。他们早也盼,晚也盼,足足盼了半年,城里的人饿死了一大半,袁尚的援军才到了。
    听说袁尚带着援军来了,曹军很多将领劝说曹操赶快躲避,袁尚此来,肯定是拼命的,因为邺城是袁尚的老巢。
    曹操笑着说:“邺城外有两条路,一条是大路,宽阔平坦;一条是小路,狭窄坎坷。如果袁尚从大路来,那说明他准备和我们决一死战。如果从小路来,那说明他胆怯位居。现在袁尚是从小路来的,我们还怕他干什么!”
    袁尚离城十七里安营扎寨,派人进城和审配相约,前后夹击。
    然而,袁军的战斗力太差了。城里的审配出城攻击,被曹军击退;城外的袁尚想要两面夹击,也被曹军杀败。
    袁尚太不中用了,他害怕被曹操追杀,居然舍弃了自己的老巢邺城,一口气逃到了中山。后来又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公孙康不敢收留他,斩杀他后,把头颅送给曹操表忠心。
    袁尚逃离邺城后不久,邺城就被从曹操攻破,审配不愿投降,被曹操杀死。
    可惜了!审配的能力和郭嘉、孔明相差无几,可以跟错了人。

    周星驰有一句话叫做: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曹操用围困的计策,饿死邺城大半人,然后自己搬进邺城,把邺城当成了自己的指挥中枢。然而,三年后,报应就来了。

    三年前,曹操围困邺城;三年后,周瑜围困南郡。
    报应来得好快。
    曹操围邺城,耗时半年;周瑜围南郡,用时一年。
    南郡,在今天的湖北南部,当时为曹操所占。南郡是荆州的一部分。
    赤壁之战对曹操的影响极大,把风头正劲的曹操打得头破血流,曹操要退回北方的邺城舔舐伤口,有谋士说,你可不能走啊,你走了,刚刚到手的荆州就丢失了。
    曹操说,没事,我留下曹仁守南郡,手下还有徐晃、乐进等大将,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周瑜小儿打不过的。
    曹操有五子良将,五子良将就相当于刘备的五虎上将。刘备的五虎上将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曹操的五子良将是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现在,曹操把他家族里最能打的曹仁留下来,带着两个五子良将,曹操相信他们一定能够挡住东吴的攻势。
    但事实证明,曹操太托大了。
    周瑜先派遣东吴最骁勇的甘宁带领百余人渡过长江,攻占了南郡西部的夷陵。曹仁派五千余人兵进攻甘宁,甘宁形势危急,周瑜亲自率队出击,稳固了夷陵。
    夷陵是通往益州的门户,也堵住了曹仁西窜的通道。
    南郡的南面和东面都是孙权的地盘,现在曹仁三面被围。
    赤壁之战,尽管孙刘联军取得了胜利,但孙权唱的是主角,刘备的实力还是非常弱小的。南郡之战,还是孙刘联军,攻击曹仁,孙权就借了两千人给刘备,但条件是,张飞带着一千人,到周瑜帐下听从指挥,供周瑜调遣。
    大家都知道刘备人品不好,吃谁的饭,砸谁的锅,以前的袁绍、吕布都是例子。你要把两千名士兵借给刘备,他一定会不声不响领着跑路了。
    两千人,对于孙权来说,就是宝贝。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能够拿出手的,只有三万人。
    接下来,孙刘联军,像一把长刀,硬是切断了曹仁和北面曹操的联系,他们在道路上遍布鹿角拒马,阻挡曹操骑兵的救援。那时候的鹿角拒马,相当于现在的地雷。
    现在,曹仁被四面包围在江陵。
    史书中对江陵的惨状没有描述,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情景。粮道被北面的关羽切断,南面的周瑜还在不停地发兵攻打。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饿着肚子的曹仁和数以万计的曹军,日子肯定很不好过。
    后来,曹军将领李通费尽千辛万苦,拔除了大量的鹿角拒马,来到了江陵城中。曹仁看到北方有了一条通道,赶紧带着还能站起来走路的士兵,向北逃走。半路上,42岁的李通病死了。
    南郡打下来后,周瑜就去世了。鲁肃成为孙权手下的大都督,但是他的能力不及周瑜。
    鲁肃建议,把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防御北面的曹操,把南郡作为缓冲地带。
    刘备的人品果然很不好,借到了南郡后,又向北进攻曹操占据的襄阳、樊城等地,将整个荆州连为一体,据为己有。
    孙权向刘备讨要南郡,刘备说,等我打下益州再还你。
    刘备打下益州,孙权又讨要南郡,刘备说,等我打下凉州再给你。
    益州是现在的四川,凉州是现在的甘肃。
    你这一辈子不打凉州,就一辈子不还我的南郡?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刘备这一辈子确实没有打凉州。
    孙权对这种不讲信誉的小人很气愤,派吕蒙攻打,关羽被杀,荆州被孙权占有。
    曾经能够抵御实力最强大的曹操的孙吴联盟,就此瓦解,三国形势发生转变。
    @李幺傻 2019-03-28 14:50:36
    史思明等不来山东的攻城器械,干脆发动工匠自己制作,现在攻城器械做好了,他们开始大张旗鼓攻城。
    什么的轒轀呀,什么云梯呀,什么冲车呀,都轰隆隆地推到了城墙下面,开始攻城。可是,又是天塌地陷,城墙外面都被挖空了,沉重的攻城器械和叛军士兵们的双脚一踩上去,就崩塌了。叛军辛辛苦苦做成的攻城器械,全部掉入了深坑里。
    史思明气坏了,他对着城内叫骂:“有胆量你就真刀真枪干一场,耍这些阴谋诡计算什么好......
    -----------------------------
    @starearth 2019-03-31 12:16:18
    看古代地道战那段,笑咳!
    -----------------------------
    谢谢兄弟。
    油画《十三壮士回玉门》,看得人流泪。
    

    
    
    据说,“十三将士归玉门”要拍电影了,但一直没有看到上映。
    @happyiceage 2019-03-31 22:55:40
    写得很好,第一部专业战争战术史,楼主继续。
    -----------------------------
    谢谢兄弟谬赞。
    接下来,我说说惨烈的睢阳保卫战。
    睢阳保卫战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睢阳,在河南商丘,这里是江淮平原的门户,江淮平原,那是大唐的财赋重地。
    公元757年,叛军占领了长安、洛阳,然后兴兵13万,进攻睢阳。他们攻占了睢阳后,就准备继续进攻江淮平原。
    睢阳太守许远是个文官,不懂打仗,他邀请屡次击败了叛军的张巡进城守御,他只负责后勤。城中仅有七千人,四千是睢阳原守军,三千是张巡带来的军队。
    张巡刚一进城,叛军就陆陆续续来到了。张巡派部将南霁云、雷万春带着三千人出城突袭,斩杀叛军一万人,尸体被抛在睢阳渠里,渠水都不流了。
    剩下的小股叛军吓坏了,他们不敢单独行走了,等到和大部队纠集在一起,这才敢逼近睢阳城。
    在接下来的十六天里,叛军首领尹子奇命令对睢阳城进行疯狂进攻,最多的一天进攻二十多次,但没有一次成功。
    叛军死亡高达两万人。因为叛军采取的是蚁附的攻城方法,士兵像蚂蚁一样密密麻麻爬在云梯上,一个跟着一个向城墙上爬,城上的守军只需要把擂木巨石推下来,云梯上的蚂蚁就会骨碌碌倒下一大片。
    第十七天,叛军终于气馁了,他们不打了。
    叛军不打了,守军却要出击了。张巡命令打开城门,突袭毫无防备的叛军。叛军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他们丝毫也没有想到守军还敢进行反攻。
    这一战,最大的收获是缴获了叛军中大批大批的牛羊。叛军只顾自个逃命,哪里顾得上木圈里的牛羊。
    这些叛军都是北方游牧民族,那些哞哞咩咩叫的牛羊是他们的军粮。
    牛羊被赶进了城墙里,叛军在城墙外哇哇大哭,牛肉羊肉是他们的命根子。
    张巡把缴获的战利品牛羊分给士兵们,自己什么都没有要。

    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铁定心要攻占睢阳,睢阳的叛军死多少补充多少,他不但给尹子奇送来了三万援军,还送来了大量牛羊。叛军看到又来了大量牛羊,这才不哭了。
    安庆绪这时候已经当了伪皇帝,他杀死了他爹安禄山。
    牛羊送来的当天晚上,叛军饱餐一顿,然后呼呼大睡。夜半时分,睢阳城里突然金鼓齐鸣,叛军匆忙起身,准备迎战,派重兵来看护他们的牛羊,可是城里的声音又停歇了。
    叛军嘟嘟囔囔骂了一通,又睡过去了。
    突然,城墙上又是鼓声大作,叛军惶惶起身,又准备迎击,可是,鼓声又停止了,营寨外万籁俱寂。
    这天晚上,城里三番五次敲锣打鼓,城外五次三番惊悸而起,派兵看护牛羊,可是,守军总是把他们吵醒后,就不再敲鼓了。
    叛军气坏了,这明显是噪音污染,成心不让他们好好睡觉。他们想了想,就用棉花塞住耳朵,现在不怕你鼓声大作了。
    可是,此后城上的守军却再没有再敲鼓,南霁云和雷万春带着五百人,缒城而下,冲进营寨里,哨兵大喊着有人偷袭,可是那些酣睡中的士兵听不见。守军冲进帐篷,见人就杀。他们这次不要牛羊,他们这次只要人头。
    杀到天亮,南霁云和来雷万春带着士兵回城,叛军营寨里滚落了五千颗头颅。
    牛羊还在,人没了。

    十三万叛军围困睢阳,杀也杀不完,张巡就想擒贼先擒王,杀了尹子奇,叛军自乱,自然会退兵。
    可是,尹子奇很狡猾,他想到了这一招,就找到几个和他长相身材相似的士兵,穿着同样的衣服,一同上阵,让守军分不清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张巡想了一个办法。
    叛军在城下列阵的时候,张巡故意让人把一封书信射到城下,士兵捡到这封书信,就交给了尹子奇查看。尹子奇刚刚拿到书信,还没有来得及打开,从城上射出了一支羽箭,羽箭带着呼啸之声,插入了尹子奇的一只眼睛。
    尹子奇跌下马来。叛军乱成一团。
    城门打开,守军呼啸而至,冲入叛军,叛军仓皇逃遁。
    射箭的是神箭手南霁云。他力气很大,曾经把箭镞射入了砖塔里。

    南霁云是一员猛将,雷万春也是一员虎将。
    雷万春有一次巡城的时候,城上叛军对着城上房间,雷万春脸上中了六箭,为了稳定军心,屹立不倒。叛军大将令狐潮以为那是木头人,可是探子告诉他那是雷万春将军后,他大惊失色。
    第二天,令狐潮带着亲兵卫队来到睢阳城下,对着城上的张巡说:“我从雷万春将军的身上,看到了你军令如山。可是,你知道天道吗?天道要让唐朝灭亡。”
    张巡站在城上呵斥:“你连忠孝礼仪的人伦都不知道,还知道什么天道!”
    张巡暗暗派遣精兵出城攻击,令狐潮猝不及防,被斩杀一百多人,其中包括十四个将军。
    南霁云和雷万春都是名震一时的勇将,后来有个写武侠小说的,叫梁羽生,他写了一本书叫《大唐游侠传》,里面写到了南霁云和雷万春。

    尹子奇忙活了半天,小小的睢阳城没有攻占,还瞎了一只眼睛,恼羞成怒,喝令叛军将睢阳城团团围住,要困死城里的人。
    城里的粮食本来可以支撑一年,可是,因为周围两个城池濮阳、济阳缺粮,把一半粮食分给他们,现在睢阳城的粮食仅仅只能支撑半年。
    城里粮食日渐减少,叛军围城密如铁桶,张巡就派南霁云带着三十人出外,向江淮平原的临淮求援。
    临淮就是今天的江苏睢宁,当时这里还没有被叛军占领。
    临淮守将贺兰进明,拥兵十万,可是被叛军吓破了胆,他不但不派一兵一卒援救,而且还想把南霁云留下来为己所用。
    贺兰进明设宴招待南霁云,南霁云说:“睢阳危在旦夕,我哪里有心思吃饭?”他咬下一根小拇指,丢给贺兰进明,说:“留下这根手指,作为我来向你求援的见证。”
    满腔悲愤的南霁云来到临淮城门口,回头望见一座高高的佛塔,他回身一箭,箭入佛塔砖中,发誓道:“等睢阳之围解除,我一定要来灭了贺兰进明。”
    后来,南霁云从别处借来了三千兵马,回到睢阳。三千兵马在城下与叛军交战中,仅剩一半入城。
    睢阳城中有了援兵,张巡继续组织偷袭。每次偷袭,叛军都死伤惨重。
    尹子奇万般无奈,攻都攻不下,防又防不住,打又打不过,他和令狐潮想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条办法,围着睢阳城挖掘两丈深的壕沟,在壕沟边竖立栅栏,这才防止了睢阳城的偷袭。
    挖沟围城,是攻城战中最毒辣的手段。
    半年过后,城中无粮。
    将士们张网罗雀,挖掘鼠洞,依靠城里的飞禽走兽,又坚持了一个月。
    一个月后,鸟雀老鼠吃完了,将士们开始吃树皮草根。
    又一月后,树林草根吃完了,将士们开始宰杀战马。
    又一月后,战马吃光了,开始吃茶叶和纸张。
    十天后,茶叶纸张也吃光了。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城中坠入绝境,但没有一个人叛逃。
    这时候,张巡把自己的小妾宰杀了,煮熟后,让士兵们吃。士兵们含泪不愿就食,张巡逼着他们吃下去。
    许远也把自己的童仆宰杀了,让士兵们吃。

    又过了一月。
    此时,睢阳已被围长达十月。睢阳城中仅剩几百人,一个个饿得头昏眼花,无法站立。
    尹子奇看到睢阳城中再无消息,就命令叛军爬墙而入。张巡看到叛军进入城中,奋力而起,大呼迎战,士兵们扶着墙壁,摇摇晃晃站起来,却连刀枪也无法拿起。
    几百人全部被缚。
    尹子奇看到张巡,说道:“我听说你每次作战,就咬碎牙齿,目眦尽裂,为什么会这样?”
    张巡回答:“我恨不得咬碎你们这些逆贼,可惜没有成功。”
    尹子奇拿起刀片,撬开张巡的嘴巴,看到只剩下三颗牙齿。
    后来,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5名将领全部被杀,许远被押解到洛阳请功,半途中,也被杀害。
    睢阳城陷三天后,唐朝大队援军才赶到了,尹子奇的残兵败将不敢交战,仓皇败退。
    因为睢阳坚守十个月,叛军占据江淮平原的阴谋破产了。
    那个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后来担任岭南节度使,换个地方,还是一方大员,享尽荣华富贵。而张巡因为杀死小妾让士兵吃,被后世的道学家批判。
    这个世界上有天理吗?没有。
    围城吃人,不仅仅睢阳保卫战才有。南明围新会,新会城里更是大面积吃人。
    清军入关,多处屠城,南方各地纷纷高举义旗,在反清的义军中,有两支势力最强,一个是李定国的义军,一个是郑成功的义军。
    李定国,以前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部将,因为作战勇敢,被张献忠收为义子。
    张献忠死后,李定国率部归顺南明政权,成为南明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武装力量。
    公元1652年,清朝入关已有八年,李定国率八万将士出兵湖南,连战连捷,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尽身亡。
    孔有德以前是明朝将领,后投降满清,为满清建国立下汗马功劳,镇压南方多处义军。
    湖南危急,清军派遣尼堪率十五万军队来援,李定国又设伏,击败清朝援军,尼堪被李定国亲手斩杀。
    尼堪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被封为亲王,他是对明作战中,阵亡级别最高的将领。
    公元1654年十月,李定国邀请郑成功一齐进攻新会,然后平定广州。但是,此时郑成功徘徊观望,他在给父亲郑芝龙的信中说:“朝廷若能鑫儿,则为清人;若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
    李定国带着二十万人,进攻广州门户新会,伐木填壕,火炮轰击,挖掘地道,都没有奏效。清军在城墙里挖掘了一圈壕沟,只要义军地道挖通,立即烟熏火烧,义军始终无法攻入城里。
    后来,义军炸毁城墙十余丈,正待进攻,城内清军逼迫密密麻麻的百姓搬运砖石,堵塞缺口,李定国不忍伤害百姓,只好作罢。
    李定国无奈,下令围城。
    城里清军搜刮民粮,百姓嗷嗷待哺,不得不以树皮嫩草充饥。
    清军搜刮到的粮食很快吃光了,便下令一户贡献一人,作为军粮,烹煮油炸,有一万多百姓被吃。《新会县志》中记载了多个被吃的有名有姓的举人、生员。县志还记载了多个顶替父母幼儿而自愿被烹吃的烈女。
    三个月后,清军援兵来到,而郑成功还是没有来到。
    李定国有一支象兵队,就像电影《指环王》第三部“王者归来”中的那支军队,人骑在大象上作战,居高临下,无坚不摧。前来增援的清军用大炮轰击象兵队,大象倒毙多头,剩下的到处乱窜,象兵队就此溃散。
    此时,更要命的是,李定国的军队中,出现了瘟疫,有一多半的人被感染。
    经过四天激战,二十万的义军仅剩一万人,李定国只好烧断浮桥,逃到云南。沿途有六七十万百姓跟随。
    新会之役后,李定国精锐尽失,此后再也无力进攻两广。
    几年后,李定国抱憾辞世,年仅42岁。
    @starearth 2019-04-01 22:45:50
    看文字,了解历史,真好!
    唐朝大队姗姗来迟,可惜了那么勇猛的将士!
    -----------------------------
    谢谢阅读。
    围城不仅仅发生在古代,就连现代战争中,也有围城。
    上世纪,有过两次围城,一次是西安之围,一次是长春之围。
    西安之围发生在1926年四月,河南军阀刘镇华带着十万人围攻西安,西安仅有李虎臣和杨虎城率领的8500人,对外号称万人。
    和唐代的张巡守睢阳一样,守军采取突袭战术,每次偷袭,给敌人大量杀伤后,就回到城里。刘镇华便下令挖掘壕沟,将西安团团围起来,壕沟宽三米多,深三米多,壕沟外架设大炮,守军无法冲出偷袭。
    围城两月后,城外十万亩麦子成熟,刘镇华不让百姓收割,将十万亩麦子全部烧光。
    围城三个月后,城里开始断粮,此时,西安城内的粮食,都是先一年的陈粮,但有一些富户家里还有存粮,李虎臣和杨虎城严禁士兵进入百姓家搜粮抢粮,并把自己的战马宰杀后,让士兵充饥。
    进入秋季,粮食更为短缺,每天都有数百人倒毙在街道上。
    当年十月,冯玉祥派遣军队,解救西安。刘镇华无法阻挡,退回河南。
    现在西安有个玉祥门,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冯玉祥军队从此门进入解围的。
    西安之役,城中战死饿死五万人。
    令人吊诡的是,西安围城后,刘镇华投奔冯玉祥,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击败冯玉祥和阎锡山,刘镇华又投奔蒋介石。
    抗战开始,刘镇华就得了精神病,住在大后方陕西城固;抗战胜利,又移居河南开封;几年后,又去了台湾。再几年后,死在台北。
    刘镇华在陕西名声很臭,在老家河南名声也很臭,在河南杀了两万多人。他逃到台湾后,乡人就挖掘他父母坟墓以泄愤。
    长春之围,发生在1948年。
    当时,守卫长春的是国民党军新七军和第六十军,还有地方保安部队,共有十万人。长春城里还有几十万百姓。围攻长春的是东北野战军16万人。
    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五个月,从当年五月到十月,最后国民党第60军倒戈,新七军投降,围困战结束。按照人民日报出版社所出版的《围困长春》一书的记载,城里共饿死五万多人,而龙应台的《大江大河1949》中记载,饿死人数为三十万左右。
    @安馨房产 2019-04-02 01:21:32
    楼主,暗访十年是你写的吧?
    -----------------------------
    谢谢阅读,是我写的。
    第四节:突袭

    突袭,今天的名字叫闪电战。
    突然发起,千里奔袭,在对方猝不及防之际,一击而中,取得最大的战果。
    奔袭,是军事史上最大胆的行动。
    这很像李白曾经写过一首很侠气的诗歌《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佛衣去,深藏身与名。”
    又很像古龙小说里的那些人物。古龙小说和金庸小说很不一样。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武功讲究一招一式,而古龙小说中的人物武功总是一剑封喉,等到醒悟过来,已经人头落地,枯叶缤纷。
    突袭,主将需要极为坚韧的意志,需要必胜的信念,需要事先缜密的谋划,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发生的意外。
    突袭,需要将装备减少到最轻,需要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的胆识,需要没有根据地没有后方没有援兵的穿插,需要疾如流星闪电的速度。
    突袭,需要事先详细侦察敌人的虚实详情,熟悉敌境的地理位置,选择最利于进攻的突破口,还要选择敌人的必救之地。
    突袭,就像一匹猎豹,面对一群麋鹿,麋鹿的身材比猎豹更高大,麋鹿的犄角比猎豹的脚爪更具杀伤力,但是,猎豹选择突然袭击,一口咬住麋鹿的咽喉,一击而中,麋鹿就倒在血泊中,失去反抗能力。

    先来看看东晋桓温伐蜀。
    三国两晋南北朝,两晋是西晋东晋,到了东晋时候,疆域已经很弱小了,辽阔的北方被五胡十六国占领,五胡来自于北方游牧民族,个个都是凶悍之辈,在北方杀得血流成河,司马光所说的中华的正统东晋,其实只占据江南很小的一块地盘。
    然而,这时候东晋出了一个强人,叫桓温,年龄不大就做了荆州刺史。
    荆州刺史桓温想要扩大东晋的地盘,他盯上了西面的成汉政权。
    成汉政权,地盘是今天的四川和贵州一部分。
    桓温虽然是荆州刺史,但整个东晋兵微将寡,荆州境内兵力更为稀少。
    荆州北面是后赵,后赵是北方游牧民族羯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杀戮成性。
    桓温想要带兵进攻巴蜀地区的成汉,又担心河南山东地区的后赵会趁虚进攻,荆州不保。而荆州又是东晋北方的门户,荆州丢失,东晋难保。
    桓温有个谋士,叫袁乔,当时任江夏相,
    袁乔对桓温分析说,现在,巴蜀的成汉皇帝李势昏庸无道,不得人心,他又依靠巴蜀地理天堑,不做防备,我们派一支精锐部队,直插四川平原,一鼓作气,就能灭了成汉政权。至于北面河南山东地区的后赵,貌似强大,但此时为了争夺皇位,几个兄弟之间打得你死我活,哪里还顾得及荆州,我们放心前去,荆州后方万无一失。
    桓温听从了袁乔的分析,就向东晋朝廷上表说,我要带人去灭了成汉政权,把巴蜀给你抢回来。
    朝廷大臣听说了这件事,一个个吓得面容失色,这桓温胆子太大了,就凭借你那么一点人马,就敢去灭了人家一个国家。而且,这一路上崇山峻岭,荒无人烟,粮草怎么办?损失的人马怎么补充?赶紧拦住他。
    皇上的诏书到了荆州,而桓温已经带着一万人启程好几天了,把老弱病残留下来守荆州,
    现在,追也追不上了。
    使者又回到东晋朝廷,大臣们一个个的鼻子都气歪了,这明显属于先斩后奏,这……这成何体统!
    但现在桓温已经进入了巴蜀境内,朝廷只能等候他的消息。

    巴蜀是上天赐予的一块风水宝地,里面沃野千里,外面天堑环拱,进可攻,退可守,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就是依靠这里成就帝业;爱哭鼻子的刘备也是依靠这里成为一方霸业。可是,现在的成汉皇帝李势,整天呆在成都的后宫里,和一群太监妃子游乐,完全不管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封锁消息,桓温带着一万人,选择夜间出发,行走陆路,走出了上百里后,才乘船沿着长江溯流而上。等到荆州城里的人知道桓温率领一万大军离开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长江三峡。
    长江三峡,激流险滩,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里已经不能行船了。桓温舍船上岸,走进了岸边密密的丛林中。
    木船顺流漂下,被两岸嶙峋的山石撞得粉碎,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

    桓温本来想着,在通往四川的崇山峻岭中,会有一场激战,可是没有。李势是个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昏君,在如此险要地段,居然没有布置一兵一卒,桓温很轻易地就登堂入室。
    等到李势听到有人入侵的消息时,桓温已经来到了巴蜀腹地。
    李势从女人堆里爬起来,喝令大军迎击。
    几万大军集结后,向东迎击,可是,他们却跑错了路,跑到了犍为。而桓温却走另外一条路,到了彭模。彭模就是今天的彭山东北。两地相差有二百里。
    可见,成汉朝廷的情报工作有多么差劲。
    更为可笑的是,几万大军找不到桓温,干脆就不找了,坐在原地傻等。这支军队实在太憨厚了。
    桓温的军队来到四川平原上,剑锋只指成都,向着成都疾奔。
    到达一个叫青衣的地方,前方出现了岔路口。
    有人建议分兵两路,对成都两面夹击。
    谋士袁乔说,万万不可,我们千里奔袭,深入敌境,应该集中兵力,全力发起攻击,一击而就。如果分兵合击,无论哪一路失败了,另外一路也会死无葬身之地。
    桓温说,谋士分析得对。
    袁乔接着说,留下一小部分,把守青衣。其余人,只带三天干粮,只扑成都,生死存亡,在此一战。
    桓温让参军孙盛带着几百人把守青衣,防止遭受两面夹击,其余人跟着桓温一直冲向成都。
    因为翻越崇山峻岭而来,他们全是步兵,连一匹马都没有。
    而一名步兵和一名骑兵的战斗力完全不能等量齐观,有人计算过,一名骑兵是一名步兵的战斗力的七倍以上。
    带着一万步兵深入一个拥有几万骑兵十几万步兵的国家,实在说是一个极大的冒险。

    这群亡命之徒如同狂风暴雨向着成都席卷而去,途中遇到成汉将军李权的数万军队,居然三战三捷,打得他们溃不成军。
    战争,靠的不是人数,而是士气。
    桓温的军队破釜沉舟,没有退路了。只有占领成都,他们才能生存;退后一步,就是死路一条。
    桓温逼近笮桥,此处距离成都仅有两公里。
    李势把成都最精锐的部队赶出来,在这里拦截桓温。
    桓温以两千人为前队,由袁乔率领,其余人为后队,自己率领。
    双方展开一场血战。

    桓温和袁乔都遇到了进入巴蜀以来的第一场硬仗。
    袁乔的两千人前队展开厮杀,然而李势的卫戍部队展开了波涛一样的进攻,一浪高过一浪,李势虽然昏庸,但也知道,此战失败,成汉不存,他的小命也保不住了。
    前队无法阻挡敌人疯狂的攻击,纷纷后退。敌人万箭齐发,连后队桓温坐骑的马头上,都中了几箭。
    面对飞蝗一样的箭镞,和敌人狂犬一样的攻击,东晋将士胆怯了,有人主张暂时退却,避其锋芒。
    桓温也担心他的军队在这一仗中全军覆没,就下令鸣金收兵。
    可是,战争史上最奇怪的一件事情发生了。

    传令兵被面前的战况吓傻了。
    桓温给他的命令是鸣金,而他稀里糊涂传达的命令是击鼓。
    击鼓而进,鸣金而退。
    鼓声一齐大作,声音越来越密,东晋军队听到激越的鼓声,突然一齐大喊,回身再战。后队听到前面的鼓声,以为前队打了胜仗,人人振奋,嗷嗷叫着扑上去。
    战场形势一下子发生了逆转。
    成汉军队在这群不要命的东晋士兵面前,突然一下子气馁了,他们掉头就跑,跑向成都。成都守卫大门的士兵看到自己人跑来了,就打开城门迎接。可是,东晋的士兵衔尾追来,一直追到了成都。
    想要再关上大门,已经来不及了。
    成都就这样轻易被攻占了。
    李势被桓温送到了东晋都城建康,他在建康被封为归义侯,还幸福地活了十四年,和那个后主刘禅一个样。
    桓温在巴蜀,居然还见到了刘禅时期的小吏。
    桓温给东晋夺去了巴蜀后,东晋势力强大了,桓温开始了北伐,统一全国。
    桓温一生有过三次北伐,都没有取得全面成功。
    第一次北伐时,他在金城栽种了一棵柳树;第三次北伐时,他又一次经过金城,看到柳树已经长成了十围粗,他抚摸着柳树,泪流满面,说道:“树犹如此,人何以堪!”金城,在今天的江苏江乘县。
    桓温是一代枭雄,可惜壮志难酬。

    桓温之后的一百年,中国南北方还没有统一。
    这时候的北方,出了一个和桓温一样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叫拓跋焘。
    拓跋焘是鲜卑族人,他统一了北方。
    这时候的中国是南北朝对立。北朝那些游牧民族的皇帝,大多数都不成器,杀戮成性,粗暴治国,不知体恤百姓,但是,拓跋焘是一个另类。
    拓跋焘极为节俭,连自己和皇后穿的衣服都没有多余的,也从来不吃山珍海味,只吃粗茶淡饭。他还在全国倡导儒教,把汉人知识分子广泛吸纳到朝廷中做官。当时,佛教在中国北方极为兴盛,很多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人做了和尚,拓跋焘下令,五十岁以下的和尚,必须还俗。后来,他又宣布佛教为邪教,招摇撞骗,蛊惑人心,禁止佛教在北朝传播。
    很多人对北朝不熟悉,因为这个朝代又遥远又混乱。
    但是,有一首诗歌大家一定很熟悉,这就是《木兰辞》,花木兰就生活在这个朝代。

    拓跋焘统一北方,身经大小数十战,而最精彩的,是灭大夏。
    大夏,是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国家,国都叫统万城。
    统万城很有名,历经了一千七百多年,至今遗址还在。当年赫连勃勃征调十万百姓修建统万城,用羊血、糯米、粘土放在铁锅里煮,然后砌成城墙。这样的城墙异常坚固,用普通的刀斧看下去,一点痕迹都不留。
    当年,为了修建统万城,仅仅被杀死的工匠就有数千人。
    大夏本来不出名,但是因为有了统万城,人们才记住了它的名字。
    统万城在今天今天陕西北部靖边县和内蒙古乌审旗的交界处。

    大夏本是实力很强,可是,赫连勃勃死后,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娃娃为了皇位互相杀戮,杀得西夏血流成河,自毁长城,一个叫赫连昌的终于坐上了皇位,可是,屁股还没有暖热,瞅准时机的拓跋焘就向大夏发起了进攻。
    拓跋焘千里奔袭,仅用两战,就灭掉了大夏。

    大夏修建统万城的时候,拓跋焘就说:“这货的国家不过千里,百姓不过几十万,竟敢动用十万人修建宫城,穷奢极欲,我要不灭了这货,就没天理了。”
    拓跋焘想灭了赫连勃勃,可是赫连勃勃病死了,拓跋焘就把目光盯准了他的儿子赫连昌。
    公元426年九月,拓跋焘兵分三路,第一路进攻蒲坂,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永济;第二路进攻陕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这两路都是大张旗鼓,一路吹吹打打,唯独天下人不知道他们要去打仗。
    统万城里的赫连昌看到有人进攻了,立即派遣重兵去迎击。统万城里,兵力空虚。
    拓跋焘看到赫连昌中计了,立即带领第三路轻骑兵两万人,长途奔袭,直插大夏都城统万城。
    这又是军事上的一次胆大包天的行动,如果行动失败,没有后方,没有援兵,没有粮草,他们面临的只能是全军覆灭。
    这一路上,极为隐秘,两万轻骑兵专挑无人的路径行走,有时候甚至夜晚赶路,白天休息。来到黄河边,河水已经结冰,他们踩着坚冰过河,悄然来到黑水。黑水在陕西横山境内,此处距离统万城只有三十里,而赫连昌居然还不知道。
    这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冬至。
    冬至这天,赫连昌正在皇宫里大宴宾客,载歌载舞,他把自己喝得酩酊大醉。
    统万城的士兵看到北魏的人马黑压压一片来到了城下,赶紧给赫连昌报告。赫连昌吓破了胆,逃进了内城。大夏兵将出城迎击,然而被拓跋焘杀得打败,狼狈逃入统万城,北魏兵将和大夏逃兵仅仅咬在一起,也追入了统万城。
    赫连昌看到外城有失,如果内城再出事了,自己就性命难保,赶紧命令关闭内城城门。
    冲在最前面的拓跋焘看到内城即将关闭,赶紧和几名随从换上了大夏兵的衣甲,混入了内城中。
    有奸细混入的消息,在内城疯传,赫连昌在内城逐人盘查,拓跋焘和随从逃入后宫,躲在了妃嫔们的衣服堆里。
    在后宫里,拓跋焘看到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长得异常漂亮。他记在心中。
    到了夜晚,他们拿了几件妃嫔的丝质衣物,摸上城墙,把长槊插在墙头,把衣物绑成长条,顺着布条掏出了内城。
    内城城高十五米,在缺少攻城武器的游牧民族看来,这就是难以逾越无法攀援的悬崖峭壁。
    拓跋焘选择了放弃。
    第二天,他劫掠大夏牛羊十万头,居民万余户,迁徙向东,赶往北魏。
    这是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作战的目的,不就是抢钱抢粮抢女人嘛。
    另外两路北魏军队,也大获全胜,攻占了长安。

    第二年,拓跋焘又开始攻打大夏。
    这次,他带来了三万人。
    三万人还是长途奔袭,还是突然之间兵临城下。和上次一样,故伎重演。
    拓跋焘看到了统万城后,将兵力分成两部分,一小部分在前挑战,另一大部分埋伏在山谷中。
    陕北沟壑纵横,随便一条深沟都能装几万军马。
    小部分北魏兵在统万城下挑战,他们边挑战,边挖掘地上的野菜。
    赫连昌看到这种情形,气坏了,你们就来了这么一点人,而且连吃的都没有了,就敢摸老虎屁股,他连想都没有想,就出城交战。
    双方一交战,北魏兵就逃跑。赫连昌精神大振:追,报仇的时候到了。
    大夏兵将一直追到了一条山沟里,突然喊声大作,拓跋焘带着主力部队杀出来了。
    赫连昌一击而溃,他逃向统万城,但通往统万城的道路被切断了,他转头向着甘肃的方向逃去,一口气逃逃到了甘肃天水。
    皇帝都跑了,皇城谁还愿意守?拓跋焘很顺利地占领了统万城。
    当天晚上,拓跋焘和赫连勃勃的三个女儿在一起。
    这一年,拓跋焘十九岁。

    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因为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所以一个个都很奇葩,也发生了很多非常奇葩非常怪异的事情。
    比如有个国家叫北凉。是匈奴人沮渠蒙逊建立的国家,地址在今天的甘肃宁夏一带。
    当时,西域有个和尚,名叫昙无谶。此淫僧说他包治百病,还能让女人生出男孩。鄯善国国王听说他有此神通,就邀请他设坛讲经,这厮来到鄯善国,很快就与国王的妹妹私通。事情败露后,逃到了西凉。
    那时候信息不灵通,这厮的丑事,西凉国没人知道。
    这厮来到西凉国后,又卖弄那一套糊弄人的把戏,把西凉国王沮渠蒙逊给糊住了,沮渠蒙逊对他深信不疑。为了让自己江山永固,万代流传,居然把自己的女儿、儿媳都交给了这厮,让传授生男孩的诀窍。
    这厮在皇宫里左拥右抱,颠鸾倒凤,全皇宫的人都在看笑话,只有愚昧昏庸的沮渠蒙逊父子还蒙在鼓里。
    这种笑话就像臭屁一样,顶风传十里,时间不长,就传到了拓跋焘的耳朵里。
    拓跋焘大笑不已,笑够了,他给沮渠蒙逊捎话说:让昙无谶到我这里来。
    拓跋焘的用意是,昙无谶来到北魏,把西凉这一档子丑事披露出来,让全天下耻笑,然后自己借机灭掉北凉。
    可是,这种事情,是大家最热于传播的,消息传到了北凉,终于传入了沮渠蒙逊的耳朵,66岁的沮渠蒙逊老羞成怒,把昙无谶打死了。

    北魏的奇葩人奇葩事也不少。
    北魏有个太守叫李预,深信吃了玉石可以长生不老,他就在长安附近的蓝田境内盗墓,得到了上百件玉石,他把这些玉石捣碎后,和水吞下。
    玉石是什么?不就是一种石头嘛,这个人吃的其实就是石头。
    吃了石头,肯定得胃结石。
    这人得了胃结石,躺在床上,临终前对妻子说:“吃了玉石,不能近女色,都是你害死了我,不能让我长生不老。”
    北齐更为奇葩变态。
    北齐只有短短的27年,然而那些皇帝却个顶个地不可理喻,不是半吊子,就是二球。
    第一个叫高澄,十四岁的时候,就把他爹高欢的小妾给睡了。高欢前面写过,就是玉壁之战后被气死的那位。
    第二个叫高洋,他不但喜欢裸奔,还喜欢穿着女人的衣服在大街上跑。
    你爱裸奔爱穿女人衣服,那是你的事,本来也没什么,可是这厮喜欢喝酒,一喝就醉,一醉就要杀人,有一次喝醉了,把他姐姐的头砍下来,还把自己妻姐给强暴了,简直就是个畜生。
    第三位叫高湛,一上任就娶了自己的亲嫂子,后来又娶了家族里很多嫂子。这真应了东北人那句话:“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
    你娶嫂子就娶了嫂子吧,那是你们家的私事,谁懒得管你们,可是,这厮竟然变态到,把人家孩子他妈娶了,把人家孩子全部打死。
    真真是畜生不如。
    第四个叫高玮,喜欢养狗养马,所养的每条狗每匹马都有封号,什么宇宙无敌大将军,什么全世界的解放者。这些声色犬马不但有封号,而且每月还有俸禄,比大臣们的俸禄都高。
    这厮有个爱妃叫冯小怜,倾国倾色,这厮为了向大臣们炫耀,每逢朝堂的时候,就让冯小怜脱光衣服,躺在堂上,让大臣们欣赏。成语“玉体横陈”就是打这儿来的。

    用拓跋焘的话来说,这些狗吊玩意如果不灭亡,就没有天理了。
    北齐灭亡十多年后,南北朝就灭亡了。
    中国历史又进入了大一统的隋唐时期。
    唐朝有一个千里奔袭的经典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都被称为典范之作,这就是李愬雪夜入蔡州。
    要说到这次突袭,先得从安史之乱说起。
    安史之乱前夕,唐朝在地方上设立节度使,相当于军区司令,全国设立了九个节度使,而胡人安禄山一个人就身兼三个节度使。
    唐玄宗真是老糊涂了。
    安禄山手下拥有了一大批精兵强将,就想当皇帝。想要当皇帝,就得先除掉唐玄宗,天无二日,国无二主。
    唐玄宗打不过安禄山,就号召全国各地的军事长官自己募兵,对抗安禄山,这就像一千年后的太平军兴起,清朝打不过太平军,让尚书侍郎翰林上百人回到家乡募兵一样。
    这些地方军事长官手中有了尚方宝剑,很快就拉起一支军队。生逢乱世,当兵是唯一的出路,当了兵就有饭吃。
    朝廷这时候很乱,自顾不暇,这些地方军事长官手中握有重兵,动辄就是几万人,这几万人吃饭穿衣问题怎么解决?朝廷就说,你们自己看着收纳赋税吧。
    于是,地方军事长官摇身一变,就成了各地的军政首脑,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
    历史上把这些军政首脑叫做藩镇。
    安史之乱后,朝廷看到这种事情不行,你这不是国中之国吗?你这不是小皇帝吗?于是,皇帝就想把这些人手中的权力收回来。
    可是这些人拥兵自重,手中又有钱粮,根本不听皇帝的,皇帝也指挥不动他们。他们死后,就把地盘和官职留给儿子。
    历史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藩镇割据。

    转眼间,安史之乱就过了五十年,五十年来,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历代皇帝都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
    这时候,唐宪宗上任了。
    唐宪宗上任后,任命一大批有能力的人在朝廷为官,包括武元衡、裴度等,还包括那个著名的诗人白居易。
    武元衡是当朝宰相,裴度是御史中丞,他们都是主战派,力主派军队从藩镇手中夺回权力。
    这一天,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出刺客,当街用乱箭射死宰相武元衡,另一名刺客刺伤裴度头部。引起朝野震恐。
    裴度也是一条硬汉,三天后,裹伤接任宰相之职,依然强硬地要求对藩镇用兵。
    各个藩镇势力强大,拥兵自重,而且藩镇之间互相勾结,朝中没有独当一面的将才,裴度空有报国之心,奈何难为无米之炊。
    就在这时候,书生李愬进入了裴度的视线。
    李愬在朝中担任文职小吏,不显山不露水,宰相裴度连他的名字都没有听过,更谈不上认识他。
    这段时间里,淮西节度使吴元济露出水面,他爹先担任这个职位,但是他爹死了,吴元济私自子承父业,连他爹的死讯也不报告朝廷。他完全把淮西当成了自家的自留地,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打多少粮食就打多少粮食。
    淮西,是现在的河南驻马店一代。
    吴元济不是各地藩镇中实力最强的,手下不到十万人,但却是最嚣张的,他不但公然对抗朝廷,而且搜刮百姓,烧杀抢掠。
    枪打出头鸟,只有干掉吴元济,才能逐步取消藩镇割据。
    朝廷先后两次派兵围剿吴元济,都吃了败仗。吴元济手下精兵悍将,异常骁勇。
    唐宪宗和宰相裴度一筹莫展。
    这一晚,裴度突然接到一封密书,他一直读到夜深,然后拍着桌子说,要除掉吴元济,非此人不行。
    这封密书是小吏李愬写的,他在密书中详细写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这个作战计划就是突袭。

    于是,李愬连升三级,接替刚刚战败的兵部尚书,担任西路唐军统帅。
    西路唐军,在与吴元济的交战中,连战连败,士气低落。李愬来到后,既不整顿军纪,也不休整城防,军队一盘散沙,有人责问他,李愬说:“皇帝知道我仁慈,才让我来领军的。至于打仗,那不是我的事情。”
    李愬的话传到吴元济的耳朵里,吴元济兴奋地说:“来了这么一个窝囊废,我还有什么担心的?”
    其实,这是李愬连环计中的第一计,骄兵之计。

    李愬手下有个勇将叫马少良,吴元济手下有个骁将叫丁世良。有一次,两个将领都领着十几个人在外巡逻,马少良活捉了丁世良。
    丁世良为害一方,名声不好,唐朝兵将都要杀死丁世良,李愬制止了,他不但没有杀丁世良,还任命他为将军。
    丁世良极为感动。他偷偷回到淮西,拉出了好朋友吴秀琳归降。
    吴秀琳带着几千人归降了,李愬给这些人发了安家费,让他们回家奉养父母,这些人感激涕零。
    这是李愬连环计中的第二计,斩其羽翼。

    李愬询问吴秀琳,如何才能攻下淮西。吴秀琳说,这事要成功,非李佑不可。
    李佑,是吴元济手下大将,极为勇猛。
    于是,李愬设计擒拿李佑。至于怎么设计擒拿的,史书中没有写。
    李愬和李佑促膝谈心,常到夜深,有时候,两个人甚至睡在一张床上。朝中将领中,多有李佑的手下败将,他们向唐宪宗建议杀了李佑,都被李愬挡了回去。
    李佑对李愬感激涕零。
    李佑向李愬建议说,吴元济的精兵都驻扎在洄曲,守卫中心蔡州的都是老弱病残,可以派出精兵,突袭蔡州。
    李愬说,此法甚妙。
    这是李愬连环计中的第三计,知己知彼。

    公元817年十月初十,正值北方严冬,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李愬带着九千名将士们出发了。
    他们展开了斩首行动。
    知道这次行动的,只有李愬和李佑等少数几个人。
    大军冒雪前行,四野狂风呼啸,一路没有人影。有人问李愬,这是去哪里?李愬只是回答,向东走。
    向东走,走到夜晚,走了三十里,来到张柴村,这里已是淮西境内。张柴村驻扎的叛军被全部解决,这些人是负责烽燧报警的。风雪载途,他们的呼救声没人听见,烽火也来不及点燃。就算点燃烽火了,估计也会被大雪浇灭。
    李愬留下五百人坚守张柴村,另外派遣五百人切断通往洄曲的道路,其余的八千人继续冒着风雪前行。
    风愈刮愈烈,雪愈下愈大,旌旗都被撕裂,路上不断能够看到冻死的尸体,在这种极端天气下行军,将领们很不解,他们问,这到底是去哪里?李愬说:“入蔡州捉拿吴元济。”
    将领们大惊失色,但到了这里,有进无退,只能硬着头皮向前。

    又走了三十五里,来到蔡州城下。这里,唐朝军队已经三十年没有来过了,一直被吴家祖孙三代割据占领,所以,守城的士卒都在房间里烤火睡觉,城墙上连一个守望的人也没有。
    唐军在城墙上挖掘脚窝,一步步登上城墙,打开城门。八千名唐军已经进入了蔡州城,而蔡州城里还没有一个人知晓。
    这简直是中外攻城战中绝无仅有的奇迹。
    这本书写完了 ,就只有十几万字。
    谢谢各位朋友的阅读。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尾页[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1-07-13 13:30:42  更:2021-11-22 13:02:26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