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后唐风云(原创正史小说,长篇连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后唐风云(原创正史小说,长篇连载,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第2页] |
作者:回望关山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可很快,烦心事就来了,由于山西北部和陕西北部隔黄河为界,盘踞在黄河以西、今陕西北部的一支少数民族武装党项族过去一直都相安无事。可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像是喝了什么兴奋剂,不断地出兵骚扰振武军的地盘,今天派人马过来抢走你100只羊,明天过来点火烧着你50座房子,然后还从不恋战,骚扰完就走,你说这不是成心来捣乱的吗? 一段时间过后,振武军节度使李国昌感到实在是忍无可忍、无需再忍了,决定采取一次短、平、快的自卫还击,狠狠教训一下党项族武装。一番调兵遣将过后,他率城中的主力骑兵,向西渡过黄河,准备寻找敌人,给党项族来一次致命的打击。 可党项族像是提前得到了消息,李国昌几次都扑了空,任凭沙陀军队在陕北怎么忙活,就是不肯出来与其决战。正当李国昌寻敌不成之际,他收到了从振武军传来的紧急战报。 原来,李国昌他们前脚刚离开振武军, 吐谷浑首领赫连铎就带着自己的人马向振武扑来,并一直等到李国昌率军渡过了黄河,就是听到消息回救也来不及的时候,赫连铎才开始攻城。结果由于城中都是老弱病残,没用多长时间,振武军被攻破,城中的粮草、辎重全被夺去,大多数留守将士被杀。听到这个消息,李国昌差点气背过气去,立即命令回师。 等到李国昌来到振武军城下,发现赫连铎早已攻下了城池,现在城上防守严密、戒备森严。鞍马劳顿的沙陀军队,光黄河就来回渡过了两回,现在早已是疲惫不堪了。更要命的是:这次本来是想去报复一下党项部族,准备打一场打完就跑的运动战,而不是攻坚战,所以根本就没携带攻城器具,如今要在没有攻城器具的情况下,拿下振武军这座坚城,就算是名将李国昌,也是无计可施。 现在攻城,除了徒增伤亡外,根本就不会有什么结果,没有把握的仗是不能打的,李国昌身经百战,怎么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向城头望去,发现赫连铎站在城墙垛口边,也正得意洋洋地看着他,两个不共戴天的仇家四目相对了很久,到最后,李国昌咬了咬牙,无奈地对身后的将士说了句:“撤!” 说要撤,可是往哪撤啊?李国昌想了一会儿,如今除了去投奔儿子李克用,也实在是没有其他的选择了。于是,他派信使快马前往云州,通报了这边的情况,并要求李克用率军到大同道的边境,接应他们到云州。 李克用得知振武军的情况后,大吃一惊,并深为父亲的安危担忧,立刻带着几百精锐骑兵向振武军方向而来,在定边军这个地方,接到了李国昌等人。父子俩见面后商量了一番,决定先一同回云州,等整顿好人马和武器,然后再去找赫连铎算账。 当他们一行人赶到云州城下时,愣住了,竟然享受到了和在振武军城下一样的待遇:城门紧闭,不许进入! 原来,云州城内的守将早就被赫连铎提前收买,等李克用带人出了城门,就没打算让他再回来。 父子俩恍然大悟,这回算是彻底上了赫连铎的当了,回顾连日来发生的事情:赫连铎先是唆使党项部族连续袭扰李国昌的振武军,以此来激怒李国昌,并使他下定决心亲自带队去报复党项人,从而达到调虎离山之目的,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利用振武军城内的间谍随时通报李国昌的一举一动,待得知其已离开城池以后,立即率军向东而来,并抓住李国昌刚渡过黄河、来不及回援的时机,迅速攻破了振武军。 第三步则是提前算到李国昌要去投奔儿子李克用,而李克用念父心切,必然要亲自离开云州去接应,这时候再动用早就收买了的云州将领拒李克用于门外。 此计策步步紧逼、环环相扣,赫连铎心思之缜密、用心之险恶,可见一斑。 等李克用想明白这一切,真是后悔莫及,“父亲,都怪儿子虑事不周。” “这不能怪你,为父也中了他的调虎离山之计了。孩子,胜败兵家事不期,记住这次教训吧。”李国昌平静地看着儿子。 话虽然这么说,但戎马了一生,身经百战、熟读兵书,临了竟然成全了赫连铎,让他兵不血刃、不战而胜,李国昌气血上涌,他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可眼下,只能坚持,在儿子面前,他要做个榜样。 李克用望着父亲那坚毅的脸庞,猛然间发现父亲的两鬓已经斑白,常年的征战、无尽的拼杀渐渐催老了容颜,克用心中不觉一酸:父亲真的老了。 |
【前路茫茫】 几天前,李国昌父子俩还占据振武和大同两个道、数个州的地盘,雄踞塞北。短短几天过后,除了手下的几千人马,已经是一无所有,数十年以命相博换来的城池和土地,一朝间烟消云散。 下一步该怎么办?何处才是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地?李国昌父子环顾宇内,一时茫然无措。 再说吐谷浑首领赫连铎没费一刀一枪就得到了大片的土地,他欣喜若狂,兵书上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也不过如此吧。李国昌父子的沙陀军队这些年建功立业、东挡西杀,其战斗力一直远在吐谷浑军队之上,可这次没了辎重和粮草、没了根据地,就如同雄鹰被折断了翅膀,就算他们有再大的雄心,恐怕也飞不起来了。 赫连铎是一个危险的敌人,他的处事原则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将对手斩尽杀绝是他一贯的作风。尽管已经得到了李国昌父子的地盘,但他并不想就此罢休。 接下来,他还想要李国昌父子的命!灭掉沙陀部族,吐谷浑就可以取而代之,称霸塞北! |
第十三章 大漠黄沙逃亡路 为了生存,无处可归的李国昌父子总要先寻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经过对周边军事态势进行判断,他们定下了首攻目标,率军先后袭击了蔚州(今河北蔚县)和朔州(今山西朔县),由李国昌进驻蔚州而守,李克用回军占据朔州。这样一来,父子两人各自占据一地,形成了互相应援的犄角之势,从而达到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的目的。 父子两人好不容易找到个落脚的地方,刚准备安顿下来休息一会儿。可连气儿还没喘匀呢,热情好客的赫连铎就率军跟踪而至,招呼也不打一声,直接将朔州团团包围。他此行的目的有且仅有一个:帮助李克用搬家!啥,不走?那就强搬!赫连铎这个搬迁队队长当的绝对是实至名归,其工作效率之高令人咋舌。 李克用看到赫连铎,那也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立即组织部下登城防守。赫连铎这次是有备而来,为了让李克用把家搬得彻底一些,把他能带出来的部队都带来了,同时还准备了保障部队通过城外护城河的壕桥、登城用的云梯等大型攻城器具。 赫连铎仗着部队人数多,采用的是四面围攻的战术,士兵在将军们的驱使下,推着云梯,像潮水般地涌到城下。李克用让盖寓、李存璋、薛铁山、康君立各带一队人马分别到朔州城的四面拼死抵抗,他自己带200精骑作为预备队,哪个方向有危险就到哪个方向增援。此时城下喊杀震天、城上箭如飞蝗,战鼓声、呐喊声、兵器的碰撞声、士兵的惨叫声响成了一片,城上的军队刚打退一拨登城的士兵,还没等喘息一下,另一拨士兵就又冲上来了。 就在朔州城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忽然城东方向尘土飞扬、喊声大作,原来是李国昌在蔚州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率兵来救了。李国昌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进入战场后,他没有首先去攻击攻城的部队,而是直接进攻赫连铎的中军。这招实在厉害,这叫“擒贼先擒王”,先打乱他的指挥系统,失去指挥的部队自然瓦解。这种战术搁现在有一个时髦的名称,叫做“斩首行动”。 这次该轮到赫连铎措手不及了,在李国昌像旋风一样冲来的骑兵攻击下,他的中军崩溃了。赫连铎眼见再不及时撤离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下令让攻城的部队立刻撤退。看到援军到来,李克用趁势打开城门,率军在后面掩杀。赫连铎仗着自己的部队大多也都是骑兵,逃跑的速度比较快,勉强算是逃掉了,不过此战也损失惨重,其带来攻城的步兵全部覆没,所有攻城器械也成了李家父子的战利品,粮草、物资损失殆尽。 赫连铎真是欲哭无泪,搬迁队长没当成,反倒给人家结结实实地当了一回运输队队长。 |
【致命的背叛】 经过朔州一战,赫连铎算是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单纯靠自己的力量,消灭不了勇猛善战的沙陀军队。既然正面强攻不是李国昌父子的对手,那还得使阴招,于是上奏朝廷,请朝廷调兵征讨,准备来个借刀杀人。 这时候原来的唐朝皇帝唐懿宗已经驾崩,接替他的是其儿子唐僖宗。他生于深宫之中,长在宦官之手,十二岁就继承皇位,这位小皇帝其实是很聪明的,但就是没有把才智用在正地方,他的人生追求非常简单明确,那就是两个字:玩、乐。他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据说包括斗鸡、赌鹅、骑射、剑槊、法算、音乐、围棋、赌博等等,凡是玩的项目,他是无所不精,唯独有一样他不喜欢,那就是治国理政,不过这也不难,他把所有政务全交给了大宦官田令孜来全权处理。如果清楚了这个时期朝廷的所有重大决策其实都是由田公公—一个死太监作出的,那么出点昏招、败招也就不难理解了。 按理说,李国昌父子也曾经是对朝廷立下过大功的人,行为是简单粗暴了点,但还不至于非得采用剿灭这一种手段。况且,就算剿灭了李国昌的沙陀族,形成的政治真空和权力真空必然要被赫连铎的吐谷浑部族所填充,到时候吐谷浑势力在塞北一家独大,再如何处理?我估计,这一点田令孜是不可能考虑到的,他的视野和能力决定了他处理事情的原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哪都痛,那就一起报销。 接到赫连铎诬告李氏父子的奏折,田公公非常生气,后果是非常严重,他心想:这李国昌父子简直是没有王法了,刚用计谋把他们的地盘剥夺,竟然还敢如此嚣张,必须得给他们点厉害瞧瞧。未与其他人商量,他就 “毅然”决定:任命节度使李涿为代北招讨使,率军10000名屯驻在朔州东南方向百里之外的代州,会同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大同节度使赫连铎,三路大军从南、北、东三个方向同时出击,准备共讨沙陀。 面对朝廷的三路进攻,李国昌父子也不敢掉以轻心,这是一次决定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必须慎重对待。由于对方的兵力远远高于自己,如果采用常规战法肯定无法取胜,必须采取特殊战法才有希望克敌制胜,经过认真谋划,李国昌父子的作战部署是: 1、李国昌的堂弟李友金,率军2000防守朔州。 2、李国昌亲自率军2000,防守蔚州。 3、剩余的全部军队作为主力机动兵团,由李克用统领,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击破东边的幽州节度使李可举,将敌人的三面来袭先掰掉一面,再回过头来寻机击破赫连铎和李涿。 客观地讲,李国昌父子的作战部署无可挑剔,在包围与反包围的战役中,处于内线作战的弱势一方,采用此种“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法是一种非常务实有效的策略,这种战法放到现在,还有一个比较专业的叫法: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明朝末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就是采用这个战术先后击破明朝的四路大军,获得了萨尔浒大战的空前胜利。 但再好的战略也要人去执行,李氏父子的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还是出问题了。 李克用按计划向东进击李可举,两军正相拒于雄武军(今北京蓟县东北,属天津市)。赫连铎暗中派人去朔州劝降李友金,也不知道他到底采用了什么手段进行诱惑,到底是用高官厚禄、还是金钱美女,史书上没讲,反正最后李友金和他的2000人全部投降,朔州失守。平心而论,赫连铎也真算是个人才,他打仗不行,但是采用分化瓦解、策反劝降的手段却屡屡得手,他不应该是一个军人,应该算是个政客。 李友金的背叛是致命的,李克用的大部分粮草、辎重都放在朔州,朔州一失守,等于后路被断了。消息传来,李克用全军军心大乱,他本想回师朔州,先清理门户,结果李可举率军在后面追击,并在药儿岭这个地方大败李克用。 与此同时,赫连铎和李琢的军队又合击蔚州,李国昌寡不敌众,也被击败,蔚州陷落。多少年来,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在战场上基本都是战必胜、攻必克,还从来没败得这么惨过。父子俩收拾一下残兵,只获得了几百人,剩下的兵将不是战死就是逃散了,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家属都跟着跑出来了。 父子俩回头望望蔚州城,已经是烽火连天,再看看身后这几百名将士,一个个伤痕累累、蓬头垢面,这次败得实在是太惨了!父子俩对视了许久,抱头痛哭。 |
【远走大漠】 哭过以后,还得面对现实,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逃命。偌大的晋北,现在已经没有一块可以立足的地方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北逃,然后进入大漠。李国昌想起,在阴山以北有一个鞑靼部落,他年轻的时候和这个部落的首领多少有些交情,眼下也只能暂时去投靠他们了。 几百人走小路,绕过云州和振武军,摆脱掉追兵,昼夜兼程的往阴山北麓而去。一路上,李克用在不断地反思自己,他明白这次的惨败,不是败在战略部署上,也不是败在兵不精、将不勇上,而是败在了用人失察、用人失误上。族叔李友金的背叛,相当于在他的后背狠狠地捅了一刀,造成了后续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个世界,最复杂的是人性,最难懂的就是人心。李友金为什么要背叛?他到底想要什么?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我们答案。李克用他到底知不知道答案,我们也无从知道,但我们相信,李克用从这个时候开始,他的心开始变得坚硬起来,要想在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的战场上存活下来,并成为最终的胜者,就得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
@言先行 2019-10-23 16:03:29 楼主写得不错。古代史都好多人看,为什么二战史看滴人少咧。。来点人看看我发的 弹幕二战全史嘛。。 ----------------------------- 感谢您的支持!刚才看了您的作品,非常不错! |
第十四章 等待 逃亡路上人烟稀少、黄沙漫天,他们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历尽千辛万苦,一行人终于到达阴山北麓的鞑靼部落。见到鞑靼首领,李国昌向他说明了来意,希望能在这里暂避一段时间。鞑靼首领还算豪爽,他也早就听说李国昌父子的威名,英雄惜英雄,最后收留了他们。 虽然暂时是安全了,但李克用不敢有丝毫松懈,因为他知道:在不远处一定还有一个人在惦记着他,这个人就是赫连铎。 |
【死中求活】 没错,赫连铎也在多方寻找李克用的踪迹,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几个月后,派出的人向他报告:李克用就藏在阴山北面的鞑靼部落,赫连铎立刻干起搬迁大队长的老本行,去给李克用搬家。不!这次是让李克用的脑袋搬家! 没过几天,赫连铎派出的使者就携带重金走进了鞑靼首领的大帐。使者向鞑靼首领说明了来意,如果能取了李国昌、李克用两人的首级,这堆金银就是酬劳。同时挑唆鞑靼人,李国昌父子擅长用兵,如果让他们在这呆久了,不排除要鸠占鹊巢,不如现在就除之,以绝后患。鞑靼人于是定下了择机杀掉李氏父子的决心。 警觉的李克用很快发现,鞑靼人连续几天都在调动人马,并逐渐形成了对沙陀人驻地的包围态势。而且发现最近一段时间,鞑靼人看他们父子俩的眼神也有些不对劲,那眼神似乎跟看见两个金灿灿的猪头一样兴奋。李克用从这些反常的异象判断出,鞑靼人很快就要动手了。 他赶紧跟父亲商量对策,面对着严峻的形势,父子俩没有慌张,因为知道慌张也没用,除了包围圈里这几百人,没有人会救他们。要想活命,就只能靠自己。 父子俩决定分头行动,李国昌负责组织这几百将士进行重新编组和训练,并分成几拨,轮流休息、昼夜巡逻;李克用决定去会会鞑靼首领,他要用心理战来征服眼前这个敌人。 李克用带着几名亲兵,去邀请鞑靼首领出游打猎,过程中他故意命人将马鞭、树叶甚至是悬针放在远处当靶子,然后拈弓搭箭,没有一次不中靶心,从心理上震慑鞑靼人。鞑靼人也不傻,李氏父子都称得上是当世英雄,他们手下那几百人虽然人不多,但能杀出重围跟随到这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其战斗力不可小觑,如果真动起手来,必将两败俱伤,所以也不敢轻举妄动了。 为了彻底打消鞑靼人的念头,李克用又和其首领一同饮酒,喝到兴头上时,他说:“我得罪了天子,愿为大唐效忠而没有门路,来日如果天下有变、朝廷召唤,我必将南下立功。人生短暂,谁愿意老死于沙漠之中!” 听到这些话,鞑靼人知道李氏父子终究不会久留于此,也没有要惦记他这块地盘的想法,终于打消了谋害他们的念头。 依靠实力威慑和攻心战术,李氏父子总算又逃过一劫。 |
【等待】 说是要等朝廷召唤的那一天,可能不能来召唤、什么时候来召唤,李克用不知道,李国昌也不知道。每天,李克用都站在高岗上向南方眺望,他在等朝廷的信使。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潮起潮落。不管你是胸怀韬略的英雄,还是学富五车的智者,当你落魄之时,你顷刻之间就由当初的万人瞩目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多余人,唯有闲看花开、静待花落。这里面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个中滋味也只有自己知道。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朝廷的信使一直都没有到来。秋风萧瑟,天空中的大雁告别塞外,向南飞去;秋去冬来,苍茫的大地被冰雪覆盖,凛冽的寒风吹过大漠。此时,李克用的心情也逐渐由盼望变为失望,又由失望变为绝望。 “如果一辈子都等不来那一天,那就真的要老死于沙漠之中了”,想到这里,李克用心中不觉升起了一阵“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悲凉。 “克用,不必难过。”耳边传来了曹夫人温和悦耳的声音,她温存地将一件棉斗篷披在了丈夫的身上。婚后的曹夫人除了相夫教子以外,还显示出了过人的政治智慧,李克用对这位夫人是又敬又爱,每有重要的事情都要找夫人商量。 他紧紧地拉着夫人的手,听夫人为他分析天下形势,当说到黄巢大军北进、必成中原大患,到时朝廷无将可用,肯定还会启用良将时,李克用兴奋地哈哈大笑…… 落日的余晖中,夫妻俩依偎在一起,他们一起在遥望远方,他们在等待,等待着那个永恒的春天。 此时是公元880年冬天,李克用夫妇所要等待的机会已经不远了。 |
第十五章 满城尽带黄金甲 前面咱们已经讲到,从公元874年以来,全国各地连年发生水灾、旱灾,民不聊生,到了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中原大地爆发了一场王仙芝、黄巢起义,这场起义主要是由于唐朝吏治腐败、赋役繁重等原因造成的。 起义军在王仙芝、黄巢的带领下,采用流动战术,先后攻陷了十几个州县,并多次打败前来镇压的官军。为了发展力量、躲避官军攻击,起义军起初几年主要在河南、山东、湖北一带进行流动作战。 但是在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今湖北黄梅)兵败被官军曾元裕部斩杀,余部奔亳州投靠黄巢,推黄巢为黄王,称“冲天大将军”。作战区域从这一时期又开始转移到黄淮流域,并进一步扩大到长江下游、东南、华南一带。 |
【一首反诗的恩怨】 说到黄巢,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他的个人简历。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家中世代以贩卖私盐为业,家境富足。他善于剑术,马术,箭法也不错,他粗通笔墨,小时候就有诗才,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但凡写文章或者是领导讲话,最后一句话往往是最重要的,画龙点睛嘛!这最后一句“成年后屡试不第”说明了两个意思:一个是黄巢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二是考试的结果全都名落孙山。 据说当黄巢最后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而名落孙山后,他满怀着不舍和失望离开了京城长安,并忿然赋诗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题目叫《不第后赋菊》,现收录在《全唐诗》中。他以菊花作比喻,将自己的不甘与忿恨都写进了诗中,字里行间透着逼人的杀气。 后来,黄巢果然趁着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的机会,率众造反,并在攻城略地以后,大肆屠杀皇室成员和高级官僚。我们有理由相信,黄巢在写那句“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仇恨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播下了。 假设,黄巢当年考中了进士,并做了官,他还会造反吗?也许不会。因为造反毕竟是一个被抓住就要掉脑袋的高危职业,不到山穷水尽是很少有人愿意走这条路的。他如果当初就想造反,那他就不会三番五次地去参加科举考试,非要去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了。说黄巢是一个天生的造反者,并不客观,因为历史有时正是由一个个偶然的因素演变成了必然。 综上所述,黄巢起义这幕历史大剧的故事情节可不可以概括成“写反诗—埋下仇恨—造反—攻城—杀人”?如果可以,那么这部剧的名字就暂且叫做《一首反诗引发的恩怨》。 |
【黄巢的战术】 黄巢采用的战术,和当年桂州兵变的庞勋采用的战术是截然不同的:当年庞勋采用的是坚守徐州及周围的州县,大部分时间是和官军进行一城一地的阵地战,只是在部分时间或局部地区和官军进行了有限的运动战;而黄巢则是大部分时间和官军进行流动作战,也就是运动战,只是在需要攻城略地时才和官军打阵地战。 事后证明,庞勋在官军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进攻下,领地逐渐缩小,最后势穷力竭、身死军灭。而黄巢则不然,他前后转战山东、河南、江浙、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十二省,往返15000余里,采用的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运动战,在运动中寻找防守薄弱的州县,并速战速决,一旦攻破城池,补充完人员和给养后,还没等官军反应过来、完成调兵遣将进行围堵之前就迅速撤离。黄巢的这种战术确实厉害,官军被黄巢调动得疲于应付、顾此失彼,各处的州县接二连三地被攻陷,黄巢军队的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增大。 黄巢在作战中似乎没有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战略方案,根本就不用考虑先打哪、后打哪,而是想打哪就打哪,换句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而这又恰恰是他指挥艺术的精华所在。你想,连黄巢自己提前都不知道他下一步要打哪,官军能提前知道吗?所以在他进攻前,什么作战计划泄露啊、走漏风声啊,统统都没有,官军那边只能疲于应付、防不胜防。 |
【官军的失误】 纵观官军镇压黄巢起义的过程,其在战略上有很多失误,其中主要的有两条:画地而守和养寇自重。 先说画地而守,黄巢军每到一地,朝廷便以当地的节度使或州的刺史为招讨使、招讨副使,作为这一地的前敌指挥官,来指挥作战。等到黄巢军队又流动到另外一个地方,朝廷便又以另外一地的节度使或州的刺史为招讨使、招讨副使,来指挥该地区的作战。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各地都是被动地等待黄巢义军的进攻,无法形成统一的机动兵团,来主动寻找黄巢军队决战。 刚才我们也讲了,黄巢在每次行动前,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攻哪里,那么作为被动防御的一方根本无法掌握防御重点,就陷入了备前则寡后,备后则寡前,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尴尬境地。 每一次黄巢进攻,都是集中优势兵力、整军而来,对面的官军从整体上看,单兵战斗力要强于义军,人数也不少,但作为防守的一方,在不清楚对方主攻方向的时候,需要将兵力分散到各个州县组织防御,这样一来,每个州县就剩不了多少人了。等到黄巢进攻时,肯定是以众击寡、以多打少,仗往往还没开打,胜负结果就一目了然。一对一,我可能不是你的对手;二对一,估计你还能勉强应付;不过没关系,咱这次换成十个打你一个,不信打不死你! 再说养寇自重,顾名思义,就是故意放着敌人不打,以此使自己的地位变得重要。这问题就严重了!如果说画地而守是能力和水平的问题,而养寇自重则是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问题了。 造成这种局面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朝廷对功臣的态度让人寒心,比如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在平定庞勋兵变中豁出性命立下了不世之功,结果一朝犯错,丝毫不考虑当年的功劳,坚决剿灭,给人一种过河拆桥的感觉。有这前车之鉴,谁还会拼死作战啊? 另一个原因是官军的将领确实存在故意延误战机,围而不剿,以便向朝廷要钱要粮的心态。对于各地的节度使来说,留着黄巢,就如同割韭菜一样,割了再长,长了再割,割割长长无穷匮也,这样一来,就有了割不完的韭菜和领不玩的功劳。其实,养寇自重这一现象在许多朝代都发生过,如果你细读明末的历史,就会发现那时的官军也都不同程度地持有此种态度,结果造成农民军越剿越多。 |
【长安陷落】 正是由于黄巢成功的战术和官军的种种失误,到了公元881年1月,黄巢起义军已经发展到60万人,并且连续攻破东都洛阳和潼关天险,都城长安未经抵抗就落入黄巢之手。史料记载下了黄巢大军进城时的盛况:黄巢坐着用黄金装饰的轿子,其部下全部披着头发,穿着红丝锦绣衣裳,手持兵器跟随左右,铁甲骑兵行如流水、辎重车辆塞满道路,大军绵延千里络绎不绝。 与此同时,大宦官田令孜率领神策军500人护卫着皇帝唐僖宗自长安金光门出城,仓皇逃往四川避难。此次逃难,跟随皇帝的只有几个亲王和一两个嫔妃,朝廷百官无人知晓,也不知皇帝去向,全被困于城内。唐僖宗逃跑之仓促与狼狈,比当年安史之乱时的唐玄宗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此,官军和黄巢这场皇权争夺战的第一回合结束,黄巢胜! |
据说当黄巢最后一次参加进士考试而名落孙山后,他满怀着不舍和失望离开了京城长安,并忿然赋诗一首: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题目叫《不第后赋菊》,现收录在《全唐诗》中。他以菊花作比喻,将自己的不甘与忿恨都写进了诗中,字里行间透着逼人的杀气。 |
郑重声明:《后唐风云》这部作品是一部描写1000多年前古代历史的军事小说,是单纯的军事小说,主要关注于其中的战役谋划和战略战术,不涉及任何政治观点。任何人、任何读者严禁在此帖中发表任何曲解和引申的内容,如有不听劝告者,后果自负! |
第十六章 君王有难思良将 黄巢率领着他的60万大军占据了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终于实现了他在诗中的理想: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安城中所有的达官贵人,没有人想到,当年的那个落第书生,竟然会在几十年后以这样的阵势再次回到长安。如今,长安城中的最高统治者不再姓李,而是改为姓黄。 |
【进攻,防守】 黄巢大军刚进城时,向长安百姓宣传:我黄王起兵,本为百姓!不像唐朝李氏皇帝不爱你们,你们只管安居乐业,不要恐慌。那时,起义军真是做到了秋毫无犯,甚至还曾向贫困的人施舍财物,京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但短暂的平静过后,正剧开场了,黄巢尤其憎恨皇室成员和唐朝官吏,因此几乎杀光了这些人,一时间繁华的长安城到处杀人,城里的街市也被焚烧。 此后,黄巢在含元殿登基称帝,定国号大齐、改年号为金统。黄巢本人登上了他权力的顶峰,不知道彼时的他是否也喊出了那句曾经鼓舞过无数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称帝后的黄巢,犯了一个低级错误:事业还没有完全成功,就开始骄奢淫逸起来。积极进取的精神被他抛之脑后,奢靡享乐被摆上了议事日程。 他没有率主力部队一路尾随追击唐僖宗,而是把绝大部分兵力都猬集在京城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甚至连整个关中都没完全占领。此时的黄巢已经抛弃了他最成功的战术—流动作战,因为这种战术太苦了,走一路、打一路,吃不好、睡不好,还是长安城内的宫殿好,想怎么享受就怎么享受,从今往后,就这了,咱哪都不去。黄巢以大齐皇帝自居,派出使者手持诏书到各处藩镇进行招降,希望不再通过作战,就直接让各地藩镇屈服,从而简单快捷地取代李唐皇朝。 自古以来,得人心者得天下,反过来说也一样:失人心者失天下。如果说在过去,各地节度使还都存在观望的思想,对朝廷与黄巢也是首鼠两端,并不卖真力气。但黄巢占据长安以后的表现,彻底打消了军阀们的幻想,扶犁黑手翻持笏,食肉朱唇却吃齑。因为黄巢不喜欢帝国的官僚,也不喜欢帝国的士人,他们看清了,如果让黄巢继续当皇帝,自己最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结局。过去打仗是为皇帝打,现在打仗是为自己打,严峻的形势促使他们不再观望,纷纷拒绝黄巢的招降,杀掉黄巢派出的使者,并率军向关中进发,各地军队汇集起来,逐渐对长安城形成了包围之势。 获得喘息的唐僖宗,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进献,开始组织对黄巢的反扑。这时,长安的西面是凤翔节度使郑畋,东北方是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和河北中西部的义武镇节度使王处存,北方是朔方节度使唐弘夫和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只有东面和南面没有重兵驻守,这些藩镇均接受朝廷的命令,率军向长安周围靠拢。其中,凤翔节度使郑畋被僖宗委以京城四面行营都统,得到了“便宜从事”的权力,开始积极组织围攻长安的黄巢。这样,朝廷军队在长安周围已经形成了统一的指挥,也不再是画地而守。 随着黄巢军队的优势在逐渐丧失,朝廷军队的劣势也在逐步的扭转,此消彼长,攻守的态势悄然发生着变化。 |
【战略相持】 黄巢派遣大将尚让率兵50000进攻凤翔,尚让以为凤翔节度使郑畋是文官出身,不过是一介书生,所以非常轻敌。结果中了郑畋的伏兵之计,大败于龙尾陂,被斩首20000余人,只得退回长安。 龙尾大捷后,官军乘势向长安城四面合围,看到官军声势浩大,黄巢急忙放弃长安城向东方撤退。当夜,朔方节度使唐弘夫、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和义武镇节度使王处存分别率军进入长安。而黄巢的军队退到了长安东面的霸上(今天的白鹿原),还没过完皇帝瘾的黄巢回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他是恋恋不舍。当听到派出的侦查骑兵回来报告城内官军号令不整、疏于防备时,兴奋的他两眼放光,立即率军回袭长安,杀了一个回马枪。由于城内的官军正在忙于打劫,无心应战,这一仗下来损失惨重,绝大部分都被包了饺子,成为刀下之鬼,只有义武节度使王处存收拾残兵勉强退还渭桥营地。 黄巢又重新回到长安,肃清残敌、巩固城防,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官军没有能力收复长安,黄巢也没能力彻底消灭周围的官军,这时的交战双方,谁能获得一支生力军的支援,谁就有条件打破这种相持不下的僵局。 黄巢想获得援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全部家当都在包围圈里;反观朝廷,由于处于外线作战,人力和财力的补充还是很方便的,为了获得援军,朝廷又四处颁布讨黄诏书,号召各地藩镇带兵勤王。 |
【送别】 当代北监军陈景思接到朝廷的勤王诏书后,在代州、朔州、大同、振武等地招募了30000士兵,准备发兵勤王。结果这些士兵主要都来源于沙陀族、吐谷浑及北方汉族,这些人久在塞北,因民风彪悍,多是粗犷豪放、暴虐凶横之人。陈景思等人根本无法驾驭,甚至有兵变的危险。这时,陈景思手下一个沙陀族部将李友金向他进言:“今天虽然有兵众好几万人,如果没有一个有威信的将领统帅他们,最终是不能成功的。我的兄长李国昌和他的儿子李克用,均有过人的勇略,为兵众所推服。如果能上奏天子赦免他们的罪,召回他们任为统帅,就可以统领这支部队,讨平贼寇!” 大家读到这,是否会不约而同地产生一个疑问,这李友金是那个在朔州叛变的李克用的堂叔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他这次为什么又替李国昌父子说话,我想只能用“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来解释,真是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呀! 陈景思听到李友金这一番话,心想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在剿灭庞勋时神勇无比他也早有耳闻,现在国家有难、正是用人之际,所以派出使者到成都行宫向唐僖宗奏请。皇帝现在也是有病乱投医,只要是能来打黄巢,其他的都好说,立即下诏书批准了陈景思的请求。 接到诏书以后,陈景思派李友金怀揣诏书带500骑兵到鞑靼往迎李国昌父子。我不知道,李友金见到李国昌父子后是怎样一个负荆请罪和痛哭流涕,不过他能办成这件事也算是将功补过了。李国昌父子接到诏书,非常高兴,同意回去领兵。 看来,成大事者,要不拘小节。 这时的李国昌已经病倒了,长年的征战和无尽的变乱彻底击垮了他的身体,英雄一世的他现在虚弱地连马都不能骑了,他让克用代他回去领兵,而他则要等病情好一些时再回去。临别那天,李国昌放心不下,被人搀扶着送出去很远、很远,一番叮嘱过后,克用告别了父亲,跨上马向前飞驰而去。突然,他勒住了战马,回首望去,发现父亲还站在原地正向他挥手,望着父亲那病弱瘦削的身影,克用泪落如雨。 此后不久,一代战将李国昌因病去世。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父子一别,竟成永诀。 公元881年2月,李克用告别了父亲,告别了大漠黄沙,率领众人回到山西代州,开始独立执掌兵权。 |
第十七章 破敌之策 李克用到达代州后,立即与监军陈景思一起编练军队,准备粮草及军用物资,为出征长安做准备。由于克用深通兵法韬略、做事情也雷厉风行,经过一番整顿,这支新组成的混编部队迅速变成了一支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铁军。 与此同时,由于朝廷的军队再次云集于长安周围,黄巢军队控制的势力范围被逐步挤压,仅剩下长安及其周边的狭小地区,长安城中发生粮荒,粮价暴涨,甚至出现了以人为食。 公元882年9月,黄巢手下大将朱温看到周围形势日益严峻,预料早晚要以失败告终。于是,在同州(今陜西大荔)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交战时,临阵投降唐军,被唐廷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因为同州在长安的东北,同州一失,黄巢军队就失去了东北方向的屏障。 公元882年11月,李克用与监军陈景思率领17000名沙陀骑兵,从代州出发,经过晋中的河东道和晋西南河中道,辗转千里,渡过黄河,进入关中。 公元883年1月,李克用率军击败黄巢弟弟黄揆的军队,进驻沙苑,从东北方向逼近长安。 |
【劝降】 听说李克用率领的沙陀骑兵进入关中,黄巢非常恐慌,十多年前沙陀军队剿灭庞勋的那场大战,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毕竟也是早有耳闻,当初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就是这支军队。 遥想当年,那一代枭雄庞勋死的真叫一个惨啊! 黄巢的想法也很简单:必须将李克用拦截住,绝不能让他也来长安凑热闹,因为眼下他这个大齐皇帝当的正滋润,暂时还不想去做第二个庞勋。 为了不让沙陀军继续前进,黄巢先派出了特使,携带重礼和大齐皇帝的诏书,准备用高官厚禄收买李克用。李克用不愧是武人出身,行事干脆利落,见到黄巢的特使以后,简单快捷地作了三件事:将黄巢的礼物收下,随即分发给部下;将黄巢的任命诏书当场撕碎,拒绝担任伪职;命人将黄巢的特使乱棍打出,让他回去报信。 见软的不行,黄巢只好动用武力。由于前一阶段与官军的拉锯作战,再加上大将朱温叛变,兵力损耗很大,黄巢大军已经折损了三分之一以上,不过这次,他还是拿出了15万主力部队,交给大将尚让,命他领兵屯于长安东面的良田陂,专门对付李克用。 |
@奇正2019 2019-10-27 23:33:02 楼主写的不错,下一步该朱大帅出场了!提点意见,楼主的主管感情色彩倾向于李克用,我觉得李克用论智谋和手腕都比不上朱大帅,唯一优势就是沙坨骑兵,天下无敌 ----------------------------- 呵呵,一个靠在上源驿用鸿门宴来阴谋加害对方的人,谈不上智谋,只能算阴谋;一个最后众叛亲离到被自己亲儿子斩杀的人,有何谈手腕! |
@奇正2019 2019-10-27 23:33:02 楼主写的不错,下一步该朱大帅出场了!提点意见,楼主的主管感情色彩倾向于李克用,我觉得李克用论智谋和手腕都比不上朱大帅,唯一优势就是沙坨骑兵,天下无敌 ----------------------------- 另外,再更正一下,是沙陀,不是沙坨。 |
第十八章 鏖战良田陂 【各个击破】 歼灭敌人的决心一旦定下,李克用立即重新将兵力进行分配:大将史敬思率7000名骑兵组成左军;自己亲率7000名骑兵作为中军;盖寓率3000名骑兵为右军。其战役部署为: 第一仗、由左军率先对敌人的右军发起攻击,同时,由我方中军和右军分别牵制敌人的中军和左军。考虑到我方左军人数占优,再加上训练和武器优势,总体战斗力至少对当面之敌形成了三比一的优势,可以保证一举歼灭敌人右军的5000名骑兵。 第二仗、等左军一旦得手,由左军接替中军牵制敌人中军的任务,我方中军和右军集中兵力,一同攻击敌人的左军。此战中我方的兵力优势比在第一仗的7000人对5000人的兵力优势更大,中军与右军合计10000铁骑必能彻底摧毁敌人左军的5000骑兵。 第三仗、如果再成功地将敌人的左军消灭,我左、中、右三路大军立即对敌人的中军步兵进行合围,到那时候,敌人的步兵没有了两翼骑兵的保护,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被分割歼灭。 李克用不愧为天才战将,经过盖寓略一提醒,他立即调整部署并拿出了歼灭敌人的全盘计划,而这计划对尚让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经过一番紧张的布阵,李克用的17000名铁骑开始行动了,而对面的15万大军也只能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这场血与火的厮杀之中,接下来,双方的将帅将在厮杀中赌这场战役的成与败、双方的士兵也将在厮杀中赌自己的生与死。 |
【生死相搏】 按照计划,史敬思的左军将担负起首先歼灭当面之敌的任务,史敬思本人并非是一个仅会逞匹夫之勇的将领,他胆大心细、善于在战役中用计谋取胜。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一般的将领,可能会直接将7000铁骑压上去,期望一举击垮对面的5000骑兵,但史敬思没有这样做,他深知自己的第一仗事关重大,一旦失手,将直接影响后续的全部战役计划。 史敬思采用的是诱敌之计,他先派500名骑兵向敌人的右军骑兵和中军步兵之间的结合部发起佯攻,故意示弱于敌。由于尚让右军的任务本身就是保护其中军步兵的右翼,看到对方只有500人来进攻,以为这是一个首战歼敌、提振士气的良机,于是倾巢而出,呼啸着向对方包抄上去。 史敬思等的就是这个效果,他立即命令前面担任诱敌任务的小部队向后面且战且退,将敌人引到自己早已布下的埋伏圈。敌人的右军骑兵还在追击的过程中,突然遭到了史敬思主力的突然攻击,一下子猝不及防,军心大乱。半个时辰过后,骑兵之间的冲杀与对砍结束了,尚让的右军不复存在。 李克用战役构想中的第一个目标实现了,史敬思重新整理了队伍,随即展开了对尚让中军的袭扰战,目的仅有一个:确保李克用和盖寓对敌人的左军发起攻击时,始终拖住敌人的中军。 与此同时,见史敬思这边已经得手,李克用率领中军、盖寓率领右军分别从左右两翼向尚让的左军掩杀过去,顷刻间,双方的15000匹战马、15000名骑兵相互绞杀在一起,战役的第二阶段开始了。 双方军队你来我往、浴血拼杀,战马扬起的烟尘遮天蔽日,兵器的撞击声、士兵的呐喊声,在纵横数十里的原野上回荡。大战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整整持续了三个时辰,战役的结果与李克用的战前预想几乎完全一致,尚让的15万大军被彻底击败,被俘虏和斩杀了几万人,伏尸30多里,余下的人已经溃不成军,向长安方向狼狈逃窜。 |
至此,黄巢军队中最大的战略机动兵团被击破,长安外围已经没有谁能够阻挡住李克用前进的步伐。良田陂战役获胜后,李克用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他只留下少量军队打扫战场,亲率主力快速向长安北面的渭桥挺进。 |
第十九章 遥望长安 【唐都长安】 唐代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其名称“长安”取意为“长治久安”,它始建于隋文帝时期,兴盛于唐代,是隋唐两代帝都。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外城、坊市、禁苑组成,受“天人合一、法天象地”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宫城、皇城、外城自北向南平行排列,以宫城象征北极星,以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环绕北辰的紫微垣;外城象征向北环拱的群星。长安城的东北角是全城制高点—龙首原,在龙首原上,坐落着闻名遐迩的大明宫,若站在大明宫的台阶上,俯瞰全城,整个长安都一览无余。 长安城的宏伟壮观在世界古代建城史上都是奇迹,城池的横、纵均超过18里,其面积是同时期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8倍,是阿拉伯帝国巴格达城的7倍,是古罗马帝国罗马城的5倍,说它是当时世界的第一城,当之无愧。 渭水,是长安北面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甘肃定西,流经关中平原,在渭南的潼关汇入黄河,其南岸距离长安城的北城墙不足20里, 渭桥,则是长安附近渭水上的桥梁,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渭桥、中渭桥和东渭桥,这三座桥历史悠久,其兴建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自古以来,它们连接着渭水南北两岸的交通,是从渭河以北进入长安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长安城是一座规模空前的城市,由于它规模大,就可以大量地驻守军队、储备粮草,而且城高池深、防御设施齐全,这是它的优点。但一切事情都有两面性,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的那句“人多好干活,人少好吃饭”,城市大了,也有大的坏处,那就是城墙的周长太长,不利于防守,举个例子:同样有20万军队,让你防守一个周长只有3里的小城,平均每米城墙防守的人数就有200000÷1500=133.3人,但现在让你去防守一个周长达到80里的长安城,平均下来就只有200000÷40000=5人,这就相当于原来每米城墙有一个加强连在那盯着,现在只剩下了半个班的士兵在那撑着了,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所以说,要想单纯靠守城的方式是很难守住长安的,这是一座易攻难守的城池。不过,要想守住长安,也不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你可以派兵提前设防,也就是在进攻之敌必经之路的险要地点布下重兵,让敌人无法接近长安的城池。 对于从渭河以北的良田陂战场上赶来的李克用来说,欲取长安、必过渭河;欲过渭河,必取渭桥!而对于长安城中的黄巢来说,欲保长安、必保渭河;欲保渭河,必保渭桥! 渭桥,在李克用的眼中,是志在必得,在黄巢的眼中,是志在必守,它无疑就是那个关系着攻守双方成败的最重要的点,震动古今的渭桥大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了。 |
【大军云集】 这时候,各地勤王之师都云集长安,在这些军队之中,刚刚获得良田陂大战胜利的李克用,尽管部队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但他麾下的沙陀铁骑还至少有1万挂零,人数虽然不多,确是当仁不让的主力。 对于城外各路勤王之师的情况,黄巢的心里比谁都清楚,除了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彪悍异常、锐不可当以外,其余的各路军队并不可怕,因为那些人已经在长安城外待了没两年也有一年了,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其战斗力相对于自己的义军并不占据优势。因此,偌大的长安城能否守住,关键要看这一仗能不能打败李克用,打败李克用,长安城就能确保安全;反之,长安城必然不保。 本着这个指导思想,黄巢军队针对李克用的部队特点进行了布阵,他们在渭水北岸、背靠渭桥展开了主力,依然分左、中、右三军,分别防守西渭桥、中渭桥和东渭桥。由于上次在良田陂大战中,李克用采用的战术是先用优势兵力逐个翦除敌人的左、右两翼,然后再集中兵力会攻中军的战术,为防备李克用再来这么一手,黄巢除了将骑兵放在左、右两翼以外,还在骑兵的前面布置了大量的扁厢车,配属了人数众多的长枪兵和弓箭手,用以保护两翼骑兵。 在黄巢守桥大军的对面,是各路勤王之军,主要有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和义武节度使王处存的步骑混合部队,以及来自关中及中原各地的藩镇军队,军容也很强大。 骑着马站在阵前,李克用仔细观察着黄巢的军阵,他发现敌人的左、右两翼已经异常坚固,从前往后依次是战车、长枪兵、弓箭手和骑兵,尤其是这个扁厢车,它是一种能够平时装载粮草物资、战时阻止敌人骑兵冲锋的木质战车,单个扁厢车没有什么威力,但如果把数百辆扁厢车首尾相连放在阵前,所发挥的作用可就大了,这条横亘在阵前的木质长龙,既可以阻挡敌人的骑兵冲击,又可以为车后面的士兵提供一道免遭敌方箭矢和飞石攻击的屏障。 像这样的阵势,再想通过先进攻敌人的两翼、再取敌人中军的战法击败敌人,是非常困难的。随后,李克用又把目光投向了敌人的中军,其中军依旧是由步兵方阵组成,在方阵的前几排,士兵全都手执长枪和大盾,显然是为了防备我方的骑兵冲击,除了这些,敌人中军的人数足有十万以上,而且以逸待劳。 看完这些,李克用陷入了沉思,由于无法先解决掉敌人的两翼,那就不能从侧面进攻敌人的中军,而想从正面击破如此庞大且防守严密的军阵,必须得出奇招,否则,如果让自己的骑兵盲目硬冲,很可能还没等冲进敌人的军阵,就已经被对方的长枪给捅成马蜂窝了。 |
第二十章 渭桥大战 【谁打主攻?】 注视着敌人中军的严密阵型,李克用突然感觉敌人有一个地方不太对劲,他又用目测方法仔细核对了敌人中军方阵的横纵长度、方向和位置,李克用心中暗喜:由于敌人的人数太多、阵地面积太小,同时又害怕被我方骑兵冲散,他们把全部士兵布成了间距极小的密阵,可这样密集的阵型,如果我方一万骑兵集中用箭射击,该会是一幕什么样的场景?想到这,李克用的心中不觉有了破敌之策。 尽管有了主意,但想击败当面之敌,仅依靠自己的一万多骑兵是做不到的,必须还得依靠联军的帮助。李克用找到了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和义武节度使王处存,请他们和其他藩镇一起进攻敌人左右两翼,并向其说明两翼进攻只需要进行佯攻,起到牵制敌人,使之无法支援敌人的中军即可,而自己将率领全部沙陀铁骑负责主攻敌人的中军方阵。 联军作战,目标一致是最重要的,但这一条又是非常难做到的,既然称为联军,那就意味着各组成部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派系,要让这帮各怀心腹事的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谈何容易?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谁打主攻?谁打侧攻?谁啃骨头?谁吃肉?因为正常情况下,打主攻的,面对的敌人最强大、承受的损失也最多,毫无疑问,就是带头啃骨头的;反之,打侧攻的,面对的敌人相对弱小、承受的损失也较少,显而易见,就是跟着吃肉的。所以说,联军作战,一般人都愿意打侧攻、去吃肉,没人想去扮演那个啃骨头的角色。 眼下,李克用主动要求承担主攻任务,联军将帅都非常高兴,因为打败了,也是李克用吃亏,自己没有多大损失;打胜了,还可以趁火打劫,跟在后面吃肉,真是何乐而不为?于是,李克用的建议获得了王重荣等节度使的一致同意,接下来联军各部分头行动,各自进入自己负责的阵地。 |
【中央突破】 李克用这次的目标比较简单明确:击败黄巢的中军。 他首先下达命令:要求所部骑兵在前进时不必排成整齐的阵型,只需做到便于冲锋即可,在李克用的率领下,一万多骑兵手执马槊、长枪,呐喊着向黄巢的中军扑来。眼见李克用的骑兵已经发起冲锋,黄巢的中军士兵全都紧张起来,尤其站在前几排的士兵都紧紧地握着长枪,注视着对面的敌人,后面的弓箭手也拈弓搭箭,只等敌人进入一箭射程之内,就开始放箭。 可是,当李克用的大队骑兵冲到黄巢阵前还有150步的时候,突然停住了,李克用命令所有人收好长枪,拿出弓箭,一起向黄巢的阵中放箭。 在这里,需要先向大家交代一下:步,是中国古代的计量单位,与现代一步的概念不同,它是左脚迈一步、右脚迈一步,合起来才算一步,在唐代,一步等于5尺,约合现代的1.5米左右,150步,也就是现代的200多米,这正是沙陀骑兵所用长弓的有效射程。但是,这个距离对于黄巢的弓箭手来说,却是十分尴尬的,原因是他们用的是普通弓,有效射程一般只有50步,即便是个别力气比较大、比较生猛的士兵,充其量也射不过100步,这就意味着,双方在相距150步的时候,李克用这边的箭可以射到黄巢,黄巢那边的箭却射不到李克用,这就是武器的差别在战争中的作用。 黄巢这边发现对方在自己的射程之外放箭,立即命令前排士兵竖起事先准备好的大盾,在阵前形成了一堵盾墙,没多久,李克用就觉察到自己这边的箭除了能射到敌人的大盾上以外,根本就无法伤到盾后面的敌军士兵。 看到这招不能奏效,李克用正在焦急之中,突然灵机一动:既然我的箭从正面射不到你们,那我就从天上射你们,他立即传令全体将士由瞄准射击改为冲黄巢中军的方向斜向上射击。 射过箭的人都知道,当你斜向上往天空射击的时候,箭矢的运行轨迹是按抛物线形的,当它上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其垂直速度为0,然后由于重力的作用,箭矢将加速向下运行,等到落到地面的时候,由于速度的作用,箭矢所形成的巨大冲力,能击穿一切盔甲。 在历史上,这种射击方法,李克用肯定不是第一次使用,当然也绝不是最后一次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索姆河战役中,德军的重机枪不是向进攻英军做直瞄射击,而是向其军队上方的空域做斜向上射击,然后子弹像雨点一样从空中砸向了底下士兵的血肉之躯,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士兵采取常规的卧倒动作根本就无法躲避子弹,还会因为增加承受面积而徒增伤亡,也就是说此刻只要你在底下,无论采用哪种办法,都是无处可躲,结果在这种射击战术面前,仅有一天时间就带给了英军6万人的伤亡。 经过上述分析,此种斜射战术所能带给黄巢部下士兵的伤亡就可想而知了。一万沙陀骑兵的每一轮齐射,天空中就像多了一大片由箭矢编成的乌云,等这片云飘到黄巢的中军头顶以后,又变成了箭雨,倾泻而下。几轮齐射过后,排成密集队型的黄巢中军死伤惨重、一片狼藉。 黄巢被这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就在片刻之间,自己的中军就损失了三成兵力,恍惚中,他突然意识到:再拖延一会儿,队伍就全垮了。可还没等他来得及下令部队由密阵改为疏阵,以躲避敌人的密集射击,他手下的士兵已经全都自发地向两侧奔跑,齐整的阵型顿时变得混乱起来。 这边发生的所有变化,站在150步外的李克用都看得清清楚楚,发觉敌人已经疏散,再采用斜射方式已经对其构不成太大的威胁,不过,眼下敌人的疏阵尽管能躲避箭矢,却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再也挡不住我方的铁骑冲击。 兵法上讲究“因敌制胜”,既然敌情已经发生变化,那就索性“以变制变”,用变化的方法去对付变化的敌人。李克用随即传令部下收起弓箭,改为拿起长枪,一声令下,万匹战马如猛虎下山,向已经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中军扑了过去。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尽管黄巢的弓箭手只能射50步左右,而李克用却让部队停在150步之外的原因了:他不仅需要用弓箭的射程差来打击敌人,他更希望为自己的骑兵提前留足冲锋的距离。 疏散了的步兵阵型根本无法抵挡沙陀铁骑的集团冲锋,很快就被对方截成了几段,黄巢的中军崩溃了。侥幸没死的士兵纷纷转过身来,拼命往身后的渭桥上逃跑,为了躲避沙陀骑兵的追杀,有的人慌不择路,直接跳进了渭河,绝望的喊声很快就被水流声吞没。危急关头,黄巢率领残兵,骑马跑过渭桥,向长安方向夺路而逃。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