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小可不才,也来评《三国演义》[第2页] |
作者:史海寻宝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我家的鱼缸 2021-11-19 17:02:13 必须赞 ----------------------------- 谢谢兄弟!两次支持顶贴,欢迎多来看看不一样的见解,切磋交流一下 |
发现规律了! 天涯上“YIFENGXIN”的汉字是过滤性词汇。总是这个地方出问题 这句话是: 轻飘飘两次借,不用派什么使者就直截了当地弄清了复杂的诸侯关系; 轻飘飘YIFENGXIN,不废一枪一弹就挑拨了江南两大最强诸侯的拼死搏杀。 |
我们看一下袁术给孙坚的说法:前者刘表截路,乃吾兄本初之谋也(明面上的,旧仇)。今本初又与表私议欲袭江东(潜在的,新恨)。【这两句话已经牢固地把袁绍和刘表绑定在一起】。公可速兴兵伐刘表,吾为公取本初,二仇可报(水战对水战,陆战对陆战,让孙坚觉得这样的安排也是合理的)。公取荆州,吾取冀州(明知孙坚的野心是“与董卓共争天下”,你不抛出一个地理大饼,只是私仇,怎么有诱惑力呢),切勿误也! 那袁术的谎言就不怕被揭穿吗?一点也不怕!这番话分着前提条件:(1)你速兴兵伐刘表,我才帮你“取本初”;(2)你“取荆州”,我才“取冀州”。只要刘表还在,那我不出兵谁也抓不着把柄。 可是,刘表和孙坚这两个在董卓眼中的四大威胁之二,刘表的排名犹在孙坚之前! 三国演义上,手下最缺乏“名将”的就是刘表和袁术了。可是,刘表横跨汉南,袁术直接做到了敢于称帝的地步,没有名将,怎么可能呢? 后来我们看到,一个【无谋】黄祖,在处境和后三国时代的陈仓守将郝昭一样艰难的情况下,就几乎抗衡了孙坚军团。 |
孙坚执意开战,明显就是中了二袁兄弟的计了。想吃下刘表,谈何容易? 下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孙坚的兄弟姐妹们,作者的主要目的,恰恰是向我们展示出:刘表是单枪匹马统治荆州。不仅如此,内部许多大家族也想致刘表于死地! 比如蒯良、蒯越。 后来曹操一下荆州,蒯氏家族立马劝刘琮投降,曹操也把得到蒯氏家族的喜悦之意,放在比得到荆州更重要的位置上。当然,排除曹操为了抚慰人心的夸张成分,至少暗含着三个问题:(1)蒯氏家族可能是仅次于蔡氏家族一样的存在;(2)蒯氏家族人才济济;(3)蒯氏家族早就与曹操眉来眼去了! |
视线再转回当下,你看看这个足智多谋的蒯良出的注意: 蒯良曰:“不必忧虑。可令黄祖部领江夏之兵为前驱,主公率荆襄之众为援。孙坚跨江涉湖而来,安能用武乎?”有道理吗?没道理,孙坚的部队成员,一个个都是【跨江涉湖】的高手! 到后来,孙坚几乎出动了所有善于打仗的部下,志在一鼓作气拿下荆州。坚贞不屈、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黄祖,实在抵挡不住孙坚这种“上阵父子兵”的强大攻势了。蒯良又曰:【目今新败,兵无战心;只可深沟高垒,以避其锋;却潜令人求教于袁绍,此围自可解也。】 哦?孙坚“安能用武乎”这不是你说的吗? 现在又出主意:潜令人求教于袁绍。 |
就不说千里迢迢、远水不解近渴了,蒯良作为一个谋士,难道看不懂二袁兄弟的双簧戏? 这时候,刘表的小舅子蔡瑁看出了一些端倪:水战大败,也许可以从陆战上找到突破口! 然而,又一次惨败! 奸细蒯良居然【言瑁不听良策,以致大败,按军法当斩】。 蔡瑁和黄祖皆因缺乏援军而败,蒯良为什么不建议把黄祖斩首呢?因为黄祖是草根将军,而蔡瑁是蒯良家族最重要的敌对势力啊!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个蒯良居然在岘山一战中,真的精准预言了孙坚这一三国前期重量级人物的死亡!而且是【夜观星象】的手法!竟然是死在一小嘬“健将吕公”的手下! 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主公可速致书袁绍,求其相助。” |
前面我们说过,所有的夜观星象都是虚假的。那么,蒯良凭什么认为孙坚必死呢? (1)性格方面:孙坚【不会诸将,只引三十余骑赶来】,过于自负。这与后来孙策受到的重创,非常相似的场景。 (2)军力方面:孙坚运输兵力,靠的是船,称重量虽然也可以承载战马,但数量不会太多; (3)地理方面:有战马未必凑效,但是蒯良有【岘山】这个极为复杂的地理优势。 蒯良再不出手,恐怕一定会有人质问他预言孙坚“安能用武乎”的预测结论的。 你看看蒯良的安排【与汝军马五百,多带能射者冲出阵去,即奔岘山。他必引军来赶,汝分一百人上山,寻石子准备;一百人执弓弩伏于林中。但有追兵到时,不可径走;可盘旋曲折,引到埋伏之处,矢石俱发。若能取胜,放起连珠号炮,城中便出接应。如无追兵,不可放炮,趱程而去。今夜月不甚明,黄昏便可出城。】 对孙坚的性格拿捏的如此精准,作战计划安排的如此周密,对岘山的地理优势如此熟悉。让我们怀疑蒯良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击毙孙坚,求救袁绍根本就是个幌子。 |
其实,蒯良本来就有能力击败孙坚,如果他前往黄祖军团做前敌总指挥,或者前往蔡瑁军团作为前敌总指挥的话。但是,毕竟不如在岘山取胜的把握大。再说了,他凭什么帮助死敌蔡瑁、无谋黄祖呢?果真打了如此大的胜仗,功劳是蔡瑁的还是蒯良的? 可笑吧?我们都认为,孙坚号称江东猛虎,率先攻陷洛阳,几乎被认为是所当无不披靡的战神,甚至还有人认为孙坚的个人武艺并不在吕布之下,如今被蒯良轻松搞定! 你还会认为刘表手下没有能人么?主要是内部不和啊!而内部不和的原因,主要是刘表是个外来户,左右权衡这些大家族之间的关系,结果天天就活在这种平衡点的拿捏上。 论忠心,当然还是蔡家;论智商,蒯良、蒯越兄弟实在生猛。 这样的大手笔,恐怕诸葛亮是办不到的。诸葛亮的“草船借箭”还是借鉴了此时孙坚的作战经验。你让诸葛亮带1000兵、孙坚带1000兵对抗一下试试? 如果刘表能继续听从蒯良的建议,说不定就是刘表独霸江南,与二袁和董卓共争天下的局面。但是,但是什么呢? 这就提到作者为什么开头要那么详细地叙述孙坚除了【几个妈妈】这种明显的现象没有说之外,孙坚有几个儿子、几个女儿、几个弟弟、几个妹妹、几个姐姐、几个姑姑、几个姨姨、几个老婆甚至于还包括几个奶奶都一一向读者交待的原因了——孙坚出征前是留有后路的。 |
刘表对局势的判断是:袁绍曾经摆了我一道,我的目的是与江东维持均势——孙坚死了,江东这帮“孙子”还并不少。否则他怎么不明白蒯良说的【容其养成气力,荆州之患】的道理而决定用孙坚的尸体交换黄祖呢?黄祖这个韧性极强的方面军大将打败了,是缺乏援兵的结果,自己的小舅子蔡瑁,忠心是有的,但谋略还差一点。如今取得如此大的战果,让刘表对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满怀自信——没关系,猫捉老鼠,慢慢来,不急的。 而蒯良则是想把作战成果最大化,一举实现军事控制江南和彻底翻盘蔡氏势力的双重目标。袁绍利用玉玺挑拨江南军团的矛盾,也必定是蒯良知道的。 千算万算,刘表还是忽视了一个连曹操也畏惧的重量级成长型人物——孙策。但荆州有多少蒯良级的人才呢?恐怕董卓对刘表的评价是中肯的——除了自己以及自己的飞熊军之外,刘表当时是全国第三强大的诸侯。而且刘表本人就是个老谋深算的,在众人为了曹操的檄文义愤填膺时,也就这个刘表最沉得住气了——至少那个阶段袁绍和袁术中了曹操的计。 你还会认为刘表是“自守之贼,无大志明矣”吗?刘备屡次建议的“偷袭许昌计划”,可行度会超过10%?太可笑了! |
不知为什么,帖子老是发不出去。分成了一段一段的,朋友们看上去内容有些不衔接,亲们将就些哈。昨天发了一段再论赵云的,在输入框打了老半天的字。发上去毫无压力,竟然一转眼整个这一楼的内容就没有了。也不知道哪里sensitive了,你删了帖子,也告知作者是哪一段不合理啊!一声也不吭,浪费我们的时间。 天涯你倒是弄一个这样的词库,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回避一下啊 |
补发:再评赵云 诸葛亮和赵云两个人,恐怕是被作者捧得最高的人,也是被后来批判最多的人了。 先不说诸葛亮是不是“智圣”,对全国局势综合管控和把握能力是否比刘禅强。这里先说赵云。 对赵云,存在两种高度撕裂化的评价意见,争议很大。 有人认为,现在的武帝庙关羽应当拉下神坛,让赵云坐上去比较合适。因为关羽斩杀颜良、文丑并不是靠的真本事,后来又与黄忠、徐晃、庞德战平,又是三国有名的“中箭王”,灵活度远远不如赵云、马超、甘宁等。 又有人说,赵云不过是刘备身边的保镖,敌军中的割草机,论统帅力、军衔等等根本不如关羽、魏延、李严等等。 以“一吕二赵三典韦”开头的民间说法很多,但最后一句话无论是“曹操排在第十位”还是“打末邓艾和姜维”就比较尴尬了。 曹操?邓艾? 本帖上面几个帖子对赵云的评价贬的有些过分,现尽量给出一些比较公正的看法。 (1)三国时代武将跳槽非常常见,并不是污点; (2)赵云在军队中的确不出名。他在某个军团中离开,没有多少人挽留或拦截;他的加入,也不会特别得到重用,但称为“小卒”也不太妥当——赵云是有很强的个人武艺的。如果袁绍的军队考勤表上点名时缺乏了张郃,你看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3)许多人欣赏的是赵云的年轻和帅气,但赵云是比刘备大四岁,比关羽大3岁,比张飞大10岁这样的年龄。但是,可能浑身充满了阳刚之气【浓眉大眼】。诸葛亮和周瑜的是那种小奶狗一样的帅气。而刘备和马超的“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就带有一定女性化倾向了(前面我们也曾分析过刘备的常哭和喜欢女性服装方面的关联)。 (4)但是,前三条的分析都是肤浅的。吴国太的“真将军也!”的评价、以及“真丈夫也!”的评价是最中肯的。和高顺相似,一个职业军人,要做到的就是服从命令、临危不惧、绝不服输、保家卫国。 赵云多次在刘备生死存亡之机冲阵,在战争中尊老携幼,爱护百姓。 刘璋战败之后连刘备也飘飘然地以益州新主的身份要瓜分本土家族和老百姓的房产,分赐众官,赵云极力谏止。 蜀汉帝国新立,刘备愤怒伐吴,赵云是军界中唯一敢于捋刘备虎须、建议以大局为重、爱惜百姓免致生灵涂炭的。 第一次北伐惨败,西路的赵云在萁谷遭遇曹真部队重创,带还是带回来大量有生力量,诸葛亮要赏赐时,赵云也是建议封藏府库或者赏赐将士。 赵云在现代社会中,可以称为“好”人,堂堂正正的“真丈夫也!”在平凡中透露着伟大。人品什么都没得说的。切忌苛求军功问题。在三国时代,这种品格正直的人混的平凡,是有情可原的。 |
@万吨江轮B 2021-10-18 10:01:24 一个朝代的衰弱归根到底就是钱的问题。灵帝刚被推选为皇帝或许还有点小激动,一个不小心就登上了最高权力的宝座换谁都兴奋。可接下来头就大了,为什么?国库没钱啊。可是官员工资要钱,军费要钱,赈灾要钱当然自己生活开销也要钱。国库的钱哪去了呢?首先要了解国库的钱哪来的。一是国有企业,如盐铁专卖,后来的类似江宁织造,二是民间税收,如土地税,人头税,商业税等等。可是国有企业说我年年亏损,没法完成上交任务,负...... ----------------------------- 看来最难处理的就是与经济有关的这类问题了。现在越来越觉得,三国演义与其说是一部军事著作,倒不如说是“经济为先”的一种治国理念。你像曹操的谋士傅干、刘晔以及孙权的谋士张昭说的那些话,看上去什么谋略也没有,但是休养生息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智谋。傅干这些谋士的建议,为魏-晋打下了深厚的经济根基,到了司马炎手中,就成了两个王四个贰的绝佳好牌了,想怎么出就怎么出 |
@白崭琦 2021-10-17 16:31:49 我们不知道,古人读三国演义会怎么想,也不知道古人为什么要读三国演义。肯定的是理解不同,需求也不同。读三国演义一定有自己的需求,环境不同,需求也不同。我想,古人能读三国演义的,应该该是富足人家,穷人是读不起的。即便现代,现在可以随便读了,在七八十年代,我自己也不是可以容易看到的。古人这种情况,应该更多。所以阅读不易。那么为什么要读呢?古人说不清楚。现代有人是欣赏,就是读一读。重要的读者群应该是...... ----------------------------- 我觉得,书中明面上的“计谋”,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例如张飞在马尾巴上绑树枝扬起尘土的做法,不可行的。其中的语言对话艺术尤其值得学习。 |
@ty_正能量41 2021-10-19 21:33:59 晚上好,串帖欣赏大作,晚安好梦! ----------------------------- 欢迎常来啊!我发现帖子回复的太多,会使读者阅读帖子的正文很难;但如果回复的比较少,又很快会沉到马里亚纳海沟。目前这个帖子貌似1000多人读过,但大部分是潜水性阅读,呵呵 |
修正105楼: 下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叙述孙坚的兄弟姐妹们,作者的主要目的,恰恰是向我们展示出:(1)刘表是单枪匹马统治荆州的。【补充:与孙坚的“上阵父子兵”形成鲜明的对比】;【补充:(2)孙坚此次远征,并非倾国剪伐,他是留有后手的】 |
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计,董太师大闹凤仪亭 终于进入整个三国演义最难解的一章了,我们仍然遵循着下述4种方法来解析: (1)上下文(context):原著三国演义可能并没有标点符号。每一句话的前一句和后一句各叙述的是什么事件?它们是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不同的三国演义版本中一致吗?例如,上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被华雄打败,许多人认为是袁术不给孙坚发粮草惹的祸,可是用这种上下文的方式推断一下,孙坚借着小胜的机会索要粮食的解释才是正确的。 (2)时间线(sequence):将书中的各种纪年法,换算为“公元”这一比较统一的时间尺归。在每个时间点上,计算每个主人公当时的年龄、状态、性格特征变迁等等。例如,上面我对武艺高强的关羽杀了区区一个人就被迫逃离家乡五、六年的推测,就是这种途径实现的。而对携带传国玺的神秘宫女身份的判别,则首先确定为甄宓的姐妹们,进而用该途径推断:可能是甄宓的姑姑。这种方法就像一根照妖镜:你的小说再怎么引用传说,再怎么借鉴神话,时间的变迁是天地间任何东西都阻碍不了的过程。 (3)悖论点(conflict point):设身处地于当时的情境,像个疯子一样不断代换自己的角色,一会想象自己就是千古美女貂蝉,一会想象自己是骄横的董卓,一会想象自己是飞将军吕布。然后,寻找书中非常不合逻辑的地方在哪里? 但是,这一回是最难解析的。因为故事直接以叙事的方式平铺出来了。那么,就必须是问题导向的思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
问题(1):董卓的年龄那么大,体重也不小,和貂蝉根本就不匹配,他怎么会相信王允的诡计?如果董卓是权势弥补了这样的缺陷,那貂蝉与这样的人同床共枕时是如何耐受的?她是为了救国,还是为了王允把持朝政服务? 问题(2):从文中可以看出,董卓奢侈的生活、残暴的统治、娶妾的愿望发生的直接背景是“孙坚已死”“孙策17岁”。可是,在董卓的心目中,四大威胁是“二袁、刘表和孙坚”。前三大军事巨头尚在,董卓为什么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司空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我】这个事情,丝毫威胁不到董卓奢靡的生活。而王允谋划董卓的直接背景,却是张温被斩首,张温这个“司空”官职和王允这个“司徒”官职谁大谁小? 问题(3):貂蝉到底在小花园里叹息什么?是王允需要貂蝉去调拨吕布和董卓的关系,还是——相反,貂蝉的目的就是通过王允的通道混入宫廷?这句【潜听良久】和这句【贱人将有私情耶?】的喝问,说明王允平时对待貂蝉根本就是刻薄寡恩的,那貂蝉是为了王允才献身的吗?又或者,美人配英雄,她的本意,就是要“趋向吕布”“逃离王允”“成为 ”三个选项之一?看上去,貂蝉的结果获得了千古赞赏,连毛宗岗也称她为“女将军”,但一个恶性的动机,也可能导致良性的结果,不太容易解释。 问题(4):这个谋划的人数很少,但执行过程中需要回避的人员却很多:董晃、董璜、董卓母亲、董卓的其他妾、李儒、吕布、吕布的妻妾……貂蝉的演技再高,如入无人之境似的在宫中执行,难度有多大? 问题(5):王允计算过演出失败的风险了吗? 问题(6):多次向董卓示警的人,包括童谣传说者、布匹悬挂者、“车折轮,马断辔”的执行者(别告诉我这不是人为而是天意!) 问题(7):究竟是吕布本来就要杀死董卓呢?还是受了王允的蛊惑?二人为什么执行完毕没有相互残杀还合作了那么久? |
问题(8):“屯积二十年粮食”是什么意思?当时没有磷化鋁、磷化钙这些熏蒸剂,经常打仗视粮草为命根子的董卓,会不明白粮食最多只能储存5-6年?再说,年龄在那摆着,不服老不行,董卓囤积如此多的粮食,也许到死也吃不完,难道是为了——备战?要是单纯为了显摆,为什么是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注意这几个分号:郿坞用来储存粮食才是第一位的功能!藏宝,是第二位的功能,而居住,只是最次要的功能!看来,这里水很深啊!将军粮用宫殿的外形掩饰起来,并且还真的精选一些美女800人住进去。这绝对不是为了奢侈的生活,而是为了——反击东方军阀,实现一统天下!否则野心昭然的董卓,怎么可能追求变得象汉灵帝一样俗气了? 问题(9):董卓为什么要离开长安那么远去“别筑郿坞”?具有帝王风范、鬼心眼那么多的汉献帝,交给谁监视?而且,这上一次班非常不容易,为什么董卓不是生活在长安或者就现有的根基扩建一下长安? 问题(10):郿坞的美女那么多了,貂蝉到底是由于身份问题董卓不得不看在王允的面子上接洽,还是确实比他已经精选的800美女更加漂亮出色?就像你问我:林青霞和周慧敏谁漂亮,我只能说都不错啊!这种长相上的事情,不像体重、身高一样有个固定的衡量方式,那凭什么郿坞的800美女每一个受到董卓宠幸的? |
修正118楼 有些字被过滤掉了: 又或者,美人配英雄,她的本意,就是要“趋向吕布”“逃离王允”“成为national mother ”三个选项之一? |
修正119楼: 这种长相上的事情,不像体重、身高一样有个固定的衡量方式,那凭什么郿坞的800美女每【改为“没”】一个受到董卓宠幸的? |
我们先来解释第一个问题:郿坞是干什么用的? 答案是:这的确是董卓修建的一个军事重镇兼居所! 坞字的本义,就是“防守用的小堡”。据《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董卓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后卓败,坞毁。 那么,它的规模是不是就和长安城一样?差的太远了! 汉时一丈约213.5—237.5 cm,如果城墙高度和厚度都是7丈,相当于14.95米~16.625米。然而,2011年,考古队在陕西眉县(又称“郿,睸”)发现了“柳巷小城”遗址,正方形,边长只有160米,四角和四边向外各突出一个20米的方形建筑,可能是角楼、敌台、城门一类。不过,它的城墙高2米,宽7米。比后汉书记载的城墙宽度窄了一半! 为了能够形象地让大家了解这个尺度,我们举个例子:国际足联关于标准场地的规定是长度在100到110米范围内,宽度在64到75米范围内。 发挥你的脑筋想一下,这不是一个城。相当于现在一个超级大的别墅(3个足球场的面积)。 也就是,这里是董卓的“家”。只不过古代没有水泥和钢筋,不得不用菱纹条形砖、泥土作为建筑材料,不得不以加宽墙的厚度来作为抵御屏障而已。 这个家,中央是一个大院,实际居住面积,相当于8个400平米的屋子。 后汉书还记载了郿坞的用途:“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 注意这个“守”字,并不是不敢向外发展、“保守”的意思,而是只要“坚守”郿坞,这个地方不被敌军占领,那么里面存的东西足够活到天命(自然寿命)了。 言外之意,就是这里的防御设施异常坚固。 换言之,60岁花甲之年的董卓,现在争霸天下的野心,已经逐渐在退化,开始修建自己的养老院了。 而孙坚没有死去的时候,董卓是紧绷着神经要防止这些诸侯们进军的,从来没有余力去设计这样的养老院。 这就像诸葛亮死了之后,魏国的曹睿疯狂地盖楼、把妹一样——终于放心了。 也像极了曹操听说威震华夏的关羽死了之后,“夜眠贴席矣!” 那为什么在董卓的自语中,孙坚仅仅是诸侯中的老四? 可能是就军事实力而言,孙坚还不如刘表。但是,敢于打头阵和自己硬杠的,只有孙坚。 在这样的心态之下,董卓此时的目标,不再是返回洛阳,打败东方的诸侯,而是 ——坚守雍凉,牢牢控制长安,始终持有皇帝的招牌,等着东方的诸侯们相互杀伐、势力消耗的差不多了 ——董卓仍然不打算出手,他打算稳守长安。 也许他焚烧洛阳的那一刻,见到了那种惨绝人寰的场景,早已经失去了重新打回去的兴趣了。 存这么多年的粮食,肯定不是够自己吃而已,60岁的老人了,就算没有致命的威胁,华佗天天伺候着他,又能活多少年呢?曹操、刘备、关羽都是在60岁左右死亡的。 肯定是退一万步讲,遇到需要“守”这个郿坞的时候,预先储备的军粮了。 那么,他外在的退守,与心理的情绪是分不开的,他一定在担心! 不是担心当不当什么九五之尊,我分析过,一个60岁的即将活到天命的老人,对皇帝根本没什么兴趣的。董卓如果要当皇帝,早就比袁术更早当皇帝了,何必等到60岁? 但是,你当皇帝没人敢惹,你不当皇帝作为臣子如果得罪人太多的话,那是很难有善终的。尤其是——董卓亲自得罪过皇帝! 董卓在为后代铺路:他“封弟董晃为左将军、鄠侯,侄董璜为侍中,总领禁军”不是多么多么专权,而是在西方半边天的军务中,不能没有自己的嫡系。他提拔这些年轻人,目的是为了在自己老迈的时候,这些人可以罩着他。 董某一生东讨西伐、杀人无数,有善终就不错了,何敢贪九五?又有什么兴趣称为九五之尊? “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干什么呢?如果是他的私家大院,忠诚度是第一位的吧?漂亮不漂亮的,没有多大关系吧? 这个“少年美女”,指的是“少年和美女”,还是“妙龄美女”? 那些囤积几十年的粮食的搬运和入库,那些角楼之榭上负责瞭望和射击的弓弩手,不是应该是男性吗? 结合王允后来的一句话:【我观二人皆好色之徒,今欲用连环计,先将汝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 这里除了是一个很难攻克的坚固军事要塞,一个巨型的别墅,一个烈士暮年不思进取的养老院,很有可能会是 ——一个超级大的XXX场所。 这些少年美女,不缺吃,不缺穿,他们的房事行动,也许仅仅是给失去了xxx能力的董卓观赏的! 汉灵帝也是这样的,王允,竟然也是这样的! 下文我们将会分析,这种窥观癖的疾病由来! |
|
郿坞正门外边,是宽8米,深3米的护城河。 护城河的原始功能是干什么呢? 有人说,废话!不就是防卫用的? 不是! 是古代为了使堆砌城墙的砖块绝对地水平,首先挖一条河,每修建一段时间,就放水加深这个水位,重新向上砌墙。 否则,160米边长的城墙,你怎么保证砌的平呢? 越是军用的建筑,越是需要首先把城墙砌好砌牢固。 物理上的连通器原理。这也是金字塔修建的秘密,记住,不是许多记者们对外星人指导的胡思乱想,是物理学的连通器原理——普天之下,没有比水更平的东西了。 城墙修建完成之后,本来这些水沟是要填平的。后来发现其衍生的功能,包括防御和水运。 从博物馆出土的“榭”来看,每个城墙的四角,都有强大的弓弩手6-8人始终在瞭望。这个角楼非常高,登高才能望远,大概是10米高。 而院子的院墙,却不是非常高,2米左右。 否则一是采光问题无法克服,而是院墙高了敌人攻进来虽然是难,但是也阻挡了你观察外面敌人的视线。 城正门两侧的“榭”尤其高大,其他两个角楼要小一些。 董卓为了更好地防御,在正方城的各个边的正中央,也建立了【暂时称为“边楼”】的防卫结构。 这样,一个巨型别墅,事实上包括边和角在内,共8个角楼状的防卫设施。一个角楼400平米的面积。 很显然董卓的家人不会住在这样的“榭”中,这是给军人住的。 城墙的宽度,不论是后汉书的14-16米,还是遗址出土的7米,我想纯粹的防卫根本用不到这样的厚度。 这些城墙上,应该是八方之榭的士兵们相互配合的转运通道,墙上两侧应当是三国演义中说的“护心栏”,防止掉下来,而内外护心栏的中央,应当是道路。 把道路建设在2米高、7米厚的城墙上,不仅有利于防卫的联络,而且也不至于太高弄得人走在上面头晕。 对于郿坞建造的细节,以及董卓此时的心态情绪,就推断到这里。 所谓的“九五之尊”,不会是此时的董卓孜孜以求的主要目标,大家切记。 |
那么,长安城怎么样呢? 城墙厚度和郿坞是一样的, 外面护城壕的深度和宽度也是一样的。 也大致为方形城, 角上、边上也是一共8个楼。 除了面积大得多。 东城墙长约6000米,南城墙长约7600米,西城墙长约4900米,北城墙长约7200米 也就是说,郿坞是当时非常普通的要塞~每个城都是普通技术员建造的。一个mini版的长安,相当于一个学校的家属院那么大。 并不存在董卓为保命而故意加厚墙,加深壕等情况。和普通民居唯一差别就是,这的确是按城、按军用规格建设的。 那些粮食(一说谷物)很可能是墙砖的粘合剂。 古人转述中出现了问题,误认为是用来吃的。 否则储备这么多会生虫的。 |
终于审核通过了。天涯论坛你这多耽误事啊! |
原本想进入下一阶段的分析,但是这个郿坞问题就是迷雾重重的,不得不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停摆。 因为不弄懂这个问题,就不能彻底搞清楚董卓此时是否有“九五之尊”的贪念,这与王允、貂蝉、吕布三人的动机有很大的关联性。也许,郿坞的建设,才是真正的解密密码所在。 不合理,不合理的地方太多了! (1)郿坞的建设时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从时间线上分析,董卓是公元191年4月(阴历),率领从洛阳退守的部队进的长安大门。如果这个时间是阴历,那么可能在公元191年5月左右进入的长安。而宫廷政变发生的日期,据考证是在公元192年5月22日。也就是,郿坞的建设,很显然要远远短于1年。 因为,这个建设时间必须掐掉两头: (1)董卓对自己家族的人大肆封赏之后,自己的官位也由原来的“太师”进封为“相国”,然后才开始征用民夫建设郿坞(和诸葛亮的“府苑”差不多)。这个封赏的过程,必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不能象电流一样传达。因此郿坞的建设最早始于公元191年6月份; (2)董卓或者半月一次,或者1月一次,来到250里外的长安上班,再加上不管是三国演义上说的有20年还是后汉书上说的30年粮食储备,统统说明这个郿坞已经进入了正常的运作状态了而不是一个烂尾工程和豆腐渣工程。结合191年10月1日,司空张温被杀事件(又一说张温当时不是司空而是“卫尉”)来分析,郿坞至少在191年9月已经建设完毕。 (3)既然我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来推断,公元191年6月开始建设,公元191年9月已经很完善地运作的郿坞,是如何总结出“董卓或者半月1次,或者1月1次,来到250里外的长安上班”这个统计学规律的?这只有短短3个月的时间统计区间!另外,古代的运输工具是马,董卓的上班送行队伍又不能每个人配一批赤兔马。即使配的是赤兔马,在当时的路况下也必须禁止太快,毕竟董卓乘坐的“竿摩车”有可能被快速运动的马匹拉翻。 那么,如果董卓半个月或者1个月来一次长安的话,就意味着他在朝政上颐指气使的代价是颠沛流离之苦,没有重大的朝政事件发生,董卓懒得上朝,宁愿待在美女如云的郿坞里,把监视汉献帝的人物交给董璜等就可以了。 (4)可是,3个月短短建设期内,却按书中写的征用了25万人去建设!排除三国演义夸张的成分,和秦皇的阿房宫不能比的话,征集的劳动力也不会少。 果然符合董卓的豪爽性格!一次性大批量征用民夫,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我也不管你材料有没有,限三个月建设完毕!和张飞的“白衣白甲”筹措事件倒是非常相像。 |
(5)我根据多种历史资料做出的最终推断性结论 郿坞为什么建设在陕西眉县?建设的规模是什么样子?这不是董卓占地建设,这里本来就是董卓的封地,早在189年宫廷政变之前,这里就是董卓的封地了。 三国时代,全国还不到700万人,而今已经14亿人了。你把现在的眉县按照人口按比例缩小一下,再缩小一下,再缩小一下……缩小到原来的1/20。我的天!董卓建设的根本就不是私家大院,他建设的就是自己封地的城墙! 并不是董卓要“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而是老百姓本来就是生活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只不过外来人员皇甫嵩后来发现这里的民间女子长得也十分姣好而已——典型的出美女的地方,为什么不再次改名叫“媚城”呢?这样就名副其实了。 并非董卓要故意加厚城墙,而是按照当时抵抗外来侵略的规格,所有的城墙都是这么建的,所有的护城河也都是这么挖掘的!甚至延津、洛阳、邯郸、临漳等军事重地的城墙,比这个还要厚的多,郿坞根本称不上“三国第一堡垒”。建这么厚,也不是纯粹为了敌军难以攻破,而是墙上有道路,有护心栏,士兵们可以在上面通行,相当于一条迷你版的“环城高速路”,这样角、边上8个堡垒中的士兵,可以实现快速的相互支援。 不是董卓要征集那么多人建设自己的私宅,而是为了公共安全的需要,这些建筑工人也是自愿为保卫家乡做出贡献的!根据三国的人口,征用25万人的建设力量有点扯淡!也就是说,郿坞的防御工事,是当时的郿城封地的老百姓全民参与的事情。 不是董卓要储备20年到30年的粮食,他除了军粮用的、以备羌胡侵略之外,是用来筑城用的。大量的粮食是作为粘合剂材料,用于菱纹条形砖的加固,砖的外面是保护性的夯土层。北京一些地方的古城墙用的是糯米粘合剂,谁也不要说谁浪费粮食。——在陕西,糯米的获得当然不如“谷物”方便,这也就是史书记载出现矛盾的原因了:后汉书说是谷物,三国演义又说是粮食。 至于“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纯粹就是董卓的个人财产,并不是到了陕西之后才从民间掠夺的,当然这些财产一部分也是要用来犒赏有功的将士的,相当于大家的军费总仓库。 “家属都住在内”。废话!在董卓的封地,董卓的防区,所有老百姓都在郿坞里住,你把董卓的家属赶出去,怎么现实?如果不是我推断的这样,如果“少年美女八百人”已经比貂蝉更早地感受了董卓的欲望、更深地感受了董卓的残暴,怎么会没有一个人哗变?一个60岁花甲的老人,哪有那么大的精力去伺候这800美女? 那么,董卓最终为什么被杀了呢?是由于在郿坞中奢侈的生活吗?是因为胡乱封赏自己的家族吗? 都不是!是因为董卓这个汉朝三杰之一,和后来在邺郡的汉朝三杰之一的曹操相比,还是不够狠! 因为他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封地里合法建筑,老老实实地将面积和长安相比按比例缩小(1/1650的面积),老老实实半月一次长途跋涉250里去长安上班,但是却没有把王允、吕布等一大批可能产生哗变的官员的家属都“接”到郿坞里居住。 曹魏有五大首都:洛阳、许昌、南阳、安阳、临漳(即河北邺郡)。而神秘的邺郡这个陪都,就是用来让各地方面军司令的家属居住的。 呵呵,曹操这里待遇挺好吧? 这都是人质!无论张辽、乐进、于禁、徐晃,你叛变一下试试看? 因此,董卓没有有效地监管一些敌对官员的家属,这就是本次宫廷政变的根本条件——王允和吕布是可以在王允的私宅里喝着小酒,谈论一些事情的。 另外,也说明了董卓并非专权到在西部的半边天,一个人说了算的地步。王允的私宅也很大,家里也有钓鱼池、小亭子……一系列非常高雅、非常华美、非常靓丽的小建筑,而且还是在长安城中。 不用说,皇甫嵩、吕布的私宅建设的也不错。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董卓望着曹操的邺郡,也只有望洋兴叹!他还达不到把这些人的家属统统弄到郿坞的地步。 邺郡这个曹魏最北陪都,标志性建筑就是——铜爵台! 注意:不是铜雀台,是铜爵台! 曹操在消除二袁残余势力的时候,也没有挖出来发光的孔雀或麻雀,那是罗贯中杜撰舜帝的经历。他的铜爵台,还是军事建筑——在旱地挖水库模拟水战的时候的指挥台! 当然没有多少美女会在铜爵台上观摩这样的军事训练。 |
更正上楼: 三国时代,全国还不到700万人,而今已经14亿人了。你把现在的眉县按照人口按比例缩小一下,再缩小一下,再缩小一下……缩小到原来的1/20【补充0】。我的天!董卓建设的根本就不是私家大院,他建设的就是自己封地的城墙! 全国人口从三国到现在大约扩张了200倍,现在的陕西眉县如果按比例再缩小回去,是多大呢?估计就是相当于一个高等院校的家属院略大点了。 |
注意:我之所以说这一回的解析异常艰难,就是由于必须参考大量的史书,非常痛苦地、绞尽脑汁去思考。 有时候我自己的推断也会出现矛盾: (1)郿坞是一个荒淫场所吗?我前几个帖子说是,现在又否定了这种说法。 (2)郿坞中那么多的粮食,是储备的军粮吗?我前几个帖子说是,现在又否定了这种说法。 (3)董卓还有没有争霸天下的雄心?我在提出问题的时候说是的。现在又否定了这种说法。 (4)至于“窥”,可能王允、吕布的确存在这种小心思,你从罗贯中的描写中就分析出来了,董卓从地位上讲,可能并不需要这样偷偷摸摸,完全有机会、有资格“光明正大”地、直接了当地喜欢自己喜欢的女子。 也许大家在认为我胡扯八道,但是,历史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即使历史学家也有说错话、判断错的时候,何况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门外汉呢? |
顺便讨论一下:铜爵台的建设结构 “铜爵台”在哪里? 在史书里,在汉赋、唐诗、宋词里,铜雀台都只是一个凭各人想象的虚拟形象。 真实的铜爵台,是临漳县西34里的三台村西。 三国邺城旧址,前临河洛,背倚漳水。 210年,曹操大兴土木,建成铜爵、金凤、玉龙三台。 铜爵台最壮观,台上楼宇连阙,飞阁重檐,雕梁画栋,气势恢宏。 如今,历经千年风雨洗蚀,只剩一堆残垣颓壁。千余平方米的黄士青砖台基,孤独地静卧在蓑草斜阳中,任凭游人叩问,终是无言。 史载,铜雀台原高十丈,殿宇百余间。 台成,曹丕作赋“飞间崛其特起,层楼俨以承天”之语。 曹植《登台赋》略曰:“见天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新营。建高殿之嗟峨兮,浮双阀乎太清。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川之长流兮。望众果之滋荣。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这个台地基高,地基上建筑更高。曹操在台上接见并宴请过蔡文姬,小姐便在此演唱了《胡笳十八拍》。 铜爵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帧、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经常聚集在铜雀台直抒胸襟,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一个高潮——“建安文学”。曹操的《登台赋》、王粲的《登楼赋》、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等,大都是在邺城铜雀台所作。 不但是文宴场所,而且也是战略要地。 十六国时代,后赵国的国王石虎在台基上又增二丈,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二十七丈。 又作一个大型的铜爵(喝酒器具)于楼顶,高一丈五尺。 (中记》记载,衔五色流苏,又安全钮屈戍屏风床。石虎又在铜雀台下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叫做“命子窟”,窟中存放了很多财宝和食品。 曹操在邺城建三台,达到了古代高台建筑的顶峰。 |
那么,不管历史怎么记载,这个铜爵台现在是毁掉了,我可以自由发挥一下了。 我认为,这个“铜爵台”,应当类似于现在城市的立交桥那样的结构。 这是建筑意义上的升华。 古代的建筑材料不结实,因此一般都是地基比较宽,越王上面越窄。 你从“基”、“台”这两个字的象形字上就看出来了。 因为大不压小、重不压轻、宽不压窄,这样的台才能建的牢稳一些。 这三个法则,就连埃及的胡夫金字塔也没有突破,也是上面小,下面大。 但铜爵台很显然做到了。 什么是“铜爵”?一种喝酒的器具。上面有三个底部很尖、腿肚子却很粗的爵脚(内部是空腔的,也是一个铜爵中酒的主要容纳器具)。底部造的比较尖,是为了放置桌面上比较稳当,腿肚子比较粗,是为了扩大容量。三个角,是为了三角形的稳定性。爵的上方,一端是鸭舌状的尖嘴,往嘴里灌酒用的,另一端,是个手托爵的部位。鸭舌状的尖嘴,要比另一端的手托长很多。 曹操建设成这样的结构,有哪些优势呢? 1. 视线开阔。你想想看,一个大型的立交桥,接地的部分是独一根柱子,上面是一个巨大的平面,就像航空母舰的甲板似的,是不是很壮观?是不是比下部大、上部小的楚灵王章华台那样的建筑壮观得多? 2. 节约建筑材料。上面的面很大,但是就像一些框架楼一样,这个面被短短几根柱子顶起来,是不是省了很多材料? 3. 水军训练的需要。你建的离漳河太远,看不清训练细节,建的太近的话,台基又容易被河水侵蚀。而且传统的台子上面也站不下多少人啊!每次训练还得费劲巴拉爬几十层的台阶,曹操会这么低效率? 换言之,这个铜爵台,除了地基在漳河河边,它的上部巨大的平面,下面几乎全部是河水! 准确地说,铜爵台不是台,而是一座跨河大桥!!!!! 现代的桥梁,有主桥,有隐桥,隐桥是为了加固主桥,修建在陆地上的部分。而主桥,是被两个隐桥夹着支撑在河面之上的。 这两个隐桥,就是所谓的玉龙桥和金凤桥了。 而中间的主桥才是真正观赏作战水军的指挥台。人们之所以不称为“铜爵桥”而是称呼“铜爵台”,可能是由于它的主要用途是立在上面观看河水面——有诗意的风景,也有训练的水军状况。而不是用了从漳河北到漳河南走路用的。 所以,后来就杜撰成了孙策的老婆和周瑜的老婆了。 而全部忽视了这一点:铜爵桥,才是真正的横跨漳河南北的一座大桥梁。 |
我们现在考古发现所说的【三国邺城旧址,前临河洛,背倚漳水】,这些遗址要么说的是金凤隐桥,要么说的是玉龙隐桥,根本就不是铜爵台的主体结构,只是铜爵台的支撑架而已。 因为,这些隐桥是建在陆地上的,遗迹容易保留下来,而真正的铜爵台,在历代的战火中只要轰然落水,建筑材料的碎片就会随着滚滚的漳河水冲到下游,消失的无影无踪。 |
更正 而不是用【改为“为”】了从漳河北【加“岸”】到漳河南【加“岸”】通行走路用的。 |
一、附录:铜爵台赋 (1)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2)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虾蝾。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看看这些赋,还有人怀疑铜爵台是一座大型桥梁的推论吗? 二、爵与鼎是什么关系? 答:这些都是古代制作的食物容器,一个是喝酒用的大型酒盅,三只脚,没有加热设备;一个是煮肉用的大锅。鼎的上面也有双耳,可以倾倒捞肉后的肉汤或者便于清洁,下面是四只脚,庞大的鼎肚子下方要塞进去木材作为燃料,不得不用四只脚蓬起来,促进空气的流通。 在氏族社会,可能壮丁用大爵、小孩用小爵;大户用大鼎,小家庭用小鼎,全国到处都没有锅,都是鼎。 古代粮食多珍贵啊! 所以,后面的爵和鼎,就分别演化成了权力的象征,问鼎中原、爵士这些称号,就这么来的。 这样,我们就充分弄清楚了郿坞以及与其关联的历史和文化了,到了正式解析董卓被杀案的真相了。下个帖子再说这个秘密。 |
我的word学的不好,很费劲画了一张草图,大家看看吧!中央部分是铜爵台,两边就是两座桥了。按照《铜爵台赋》的说法,应该说是这个样子的。 |
漳河的流水,就是从两个弧形的桥下流过的。只是不清楚铜爵台如此一个大面,除了两头的桥梁支撑,中间是否还需要一些立柱等,就不知道了。 古代显然还没有这种水下作业的能力,象现在那样的桥墩是无法建设的。 这个情况你看一下马钧、公输班、墨子的著作,也许会有所顿悟,反正大致形状就这样。 |
更正132楼 鸭舌状的尖嘴,要比另一端的手托长【改为“短”】很多。 |
董卓听说孙坚死了,儿子还不成气候,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了,他要考虑后事了。 首先,就是建造自己的养老院——郿坞。加强自己封地的城防,以便防备马腾、韩遂以及其他羌胡实力的偷袭——而在长安,他的根基比较脆弱。自从毁了一个首都之后,王允、皇甫嵩等等同事已经对他露出了杀机!吕布虽然勇力很高,但并不可靠,深谙世事的董卓不会不知道。但是,毕竟年老了,现在最需要的是政局稳定——也许他想到的也是拯救这个乱世,但是狼烟四起的岁月里,让他认识到了单纯依靠武力是不行的。也许他仅仅适合做一个边疆的方面军统帅,在风餐露宿中与强大的敌人勇猛地作战下去。而在首都长安享福的事情,永远属于王允那些大家族,耍着小心思,喝着小酒,欣赏着歌舞,拥抱着年轻的小美女们,杀人于无形。 这些伪君子们,杀又杀不得,防又不胜防。 庆幸的是,袁绍要求加封刘表的上奏,让他思路绕来绕去终于豁然开朗:东方联军,是要扭成两大军事集团大战了。于是,董卓终于腾出手来修建养老院了。也许也仅仅是眉城,才是有自己群众基础的地方,尽管上班远了一些。 其次,董卓要让自己的亲属获得军事权力。在长安留下一些家族的年轻人掌管军事,节自己的班。以便在年迈接近退休的时候,能够罩着自己。【封弟董晃为左将军、鄠侯,侄董璜为侍中,总领禁军。董氏宗族,不问长幼,皆封列侯。】。 吕布,并没有进一步受到封赏,并不是吕布在虎牢关战场斗不过刘、关、张联手才没有封赏他——胡扯!战场是在酸枣(即现在的河南新乡市延津县),而根本就不是荥阳市汜水镇的虎牢关! 发生剧烈战斗的,仅仅是从鲁阳进军洛阳而来的孙坚军团,和曹操的一小嘬追击部队。 所以,这就是董卓此时只问孙坚死了没,孙坚儿子成不成气候,对其他诸侯不再过问的原因了。 封自己家族的官员多吗?多乎哉?不多也! ——董卓此时恨的,是自己家族的人数太少了。又要顾及郿坞,又要顾及长安;既要防备王允吕布,又要防备皇甫嵩。 于是,便有了第三个举措——杀鸡儆猴。 【卓常设帐于路,与公卿聚饮】说明董卓很排场很奢侈? 不是的,是因为250里路,战马拉着竿摩车跑不快,人是铁饭是钢,无论谁都不可能在250里不吃东西。 夏末秋初,渭河平原黄沙漠漠,【设账】,可能是人太多了,路边的饭馆坐不下,吃饭时免得慢慢的黄沙飘落到饭碗里而已。而这么远的路程,本身就是一个致命的弱点,这条线路上随时可能受到袭击,没有大量的贴身侍卫是不行的。 一次路边小饭馆中补充能量时,【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便成了立威的良好素材。 董卓眼睁睁看着这些降卒的肉一刀一刀从身上取下来,脸上既没有表现出同情,也没有表现出对背叛的愤恨,而是【饮食谈笑自若】——用自己对面临死亡的定力,这种强大的心理耐受力,征服百官。 果然是一代枭雄! 【哀号之声震天,百官战慄失箸】,这本身就是董卓的目的,无论你在回到郿坞后会不会蒙起被子悄悄地落泪,此时的董卓却只有【谈笑自若】才能震慑百官。 但是这样的威慑力,也许会让百官觉得,董卓仅仅是对身份地位较低的小卒才这样,而不敢得罪从洛阳迁徙到这里的大家族(虽然袁隗的势力已经铲除)。董卓也必须代表性地选出一个官员来立威。于是轮到了张温,负责天气预报、兴修水利的官员。 备注:司空,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营建之事。司徒属于三公,官居一品,到现在属于副总理级别。 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但这样的代表性官员,也只能选择一个,你立威要是立腻了,还是免不了拼死的反叛。——历史记载也就张温这一个官员级的立威对象了。【百官失色】、【百官魂不附体】、【卓笑曰】、【众官唯唯而散】四句话简单说明了:这次的立威已经达到了董卓的目的。 同时,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重大的疑问:大家在一起吃饭吃的好好的,一个三姓家奴的吕布嘴巴对着董卓的耳朵悄悄地吹气,低声说了几句,然后董卓就笑了,再然后吕布就【于筵上揪司空张温下堂】。 悄悄地吹气,残暴的微笑。 一个文弱官员本来正在喝着小酒,被一个武艺高强但多次叛变的大力士【揪】离了餐桌,剥夺了吃饭权力,不久又发现:这个文弱官员从头部向下的部分全没了,只剩下一颗血淋淋的人头! 这至少说明:(1)吕布和董卓的关系达到了可以近前俯首帖耳的地步;(2)吕布对董卓的残暴已经司空见惯,但是仍然在助纣为虐;(3)这么多官员在四处可以流窜的大路上就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敢反抗。那么在长安,在朝堂中,就更加失去了动手的勇气。 这是非常恐怖的形势。 |
那么,这让我们有了一个新的设想: 如果董卓的官职能够平稳地过渡到弟弟或者侄子的手中,下一代是不是最好多生几个孩子尤其是男孩? 袁氏家族的崛起,不也是强大的繁育能力逐代积累的结果? 你个人能力再强,可能会一生受到重用,但是对于整个家族,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 所以,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家族套上更大的保护shan——皇权天授。 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有强大的繁殖力。 否则,眼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汉灵帝刘宏! 鹿茸、雪莲、人参,什么好东西就补什么,只要能壮肾,只要能使自己阳光快乐,只要能保证命根子的倔强系数,那么,为了皇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吃。 皇帝的“帝”字,本意不也是花蕾的意思?下面的“巾”,画的是树根或草根;中间的部分,是地面;上面的花骨朵上方的一点,不外乎向我们说明:看哪!“帝”指的是一株植物的花器,不是根系不是根系不是根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黄帝不就是一个部落中,头戴黄花的、繁殖力特别强的女首领? 炎帝不就是一个部落中,头戴红花的、繁殖力特别强的女首领? 三皇五帝中,有哪个不是女的呢? 大禹——成了女人当权还是男人当权的分水岭。 而今,亚帝王的董卓,恰似亚帝王的曹操,这些亚帝王的愿望是什么呢? ——超生! 可是,60岁的董卓自己肯定是不能生了。 难道——郿坞中故意强调这些美女是“少年”,就是为了给予她们极大的恩惠,如果实现了权力的平稳过渡,可以在董卓的封地,为董卓的家族体系生下大量的辅助性后代? 要不藏那么多珍珠之类干什么?赏赐将士?这玩意不当吃也不当喝。 我现在又有一个设想——这些年轻的小美女们,是董卓从自己封地的老百姓中,用极大的恩惠挑选出来(不是有多美,而是潜在生育力强弱),为自己培育能够使家族千秋万代的辅佐人物的。 一个普通老百姓可能不会这样思考。但刘邦会这样,秦始皇会这样,也许亚皇帝的董卓也会这样吧 |
王允到底对貂蝉有多大的恩惠? 从三国演义一书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1)王允喜欢在暗中窥视貂蝉的一举一动 既然“夜深”了,貂蝉该是睡觉的时候,但偏偏可以趁着朦胧的月光,窥视美丽的貂蝉。如果他只是觉得白天发生的事情比较恐怖,不是应当在自己的书房或者卧室里,或者蒙在自己的被窝里发愁吗? 董卓是个残暴的人,但是却也是一个豪爽的人,简单归纳为8个字: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但是,王允和其他的官员又有不同——曹操借了王允的七宝刀,刺杀董卓未遂,跑路了。董卓对张温的杀鸡儆猴,进一步在敲打着王允敏感的神经。 他只有两种选择:(1)将洛阳时,自己召集过来参加假生日派对的那些官员,全部灭口。当然,势力最大的袁隗本身就没有邀请,而且也已经被董卓灭门了;(2)直截了当地杀死董卓。 哪个途径实现的可能性大呢? 答案是第一个。 这些官员们虽然是对前朝“忠心”的人,但你看看后面的董承、吉平、耿纪、韦晃、种邵等许多刺杀曹操的案件,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越是这样的人,办事越不知道保密,而且口若悬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大堆愤青,虽然嘴上说的大义凛然。 这些人虽然人数众多,但是级别并不很高,对王允的潜在威胁也是最大的——很容易就在说话间透露了七宝刀的事情——即使不是主动向董卓告密。又正因为没脑子,权力也比较大的王允,只要巴结一下董卓,寻找几句借口,告发一下这些愤青,就会分化、铲除他们。 但这样的结果,却不是王允愿意看到的,因为即使他们全部被王允暗杀或者政治致死,王允还必须寄希望于60岁的董卓在自然死亡之前,不知道七宝刀的秘密。 后一条途径非常渺茫。董卓上班的路上,永远有那么多的护卫;长安的禁军,也在董璜的带领下;那个杀才吕布,好像还没有借了七宝刀刺杀董卓的曹操有血性! 万恶的吕布!杀才吕布!该死的吕布!助纣为虐的吕布!王允对这个吕布,只剩下又狠又骂。 但是,后一条途径如果成功了,那威胁就永久性解除了。 注意:不是这样做王允就为江山社稷立下汗马功劳了!而是七宝刀这个象烈火一样灼心的秘密,就不会压制着王允恐怖的心跳了。 这一年,王允55岁。身体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心理上的煎熬,何日是个头? 曹铜爵先生曾说:王允和吕布杀董卓的目的,是为了政治利益,为了共同把持朝政。我不太赞同这种说法。55岁了,房子票子也不少,家中美女侍妾一大堆,离退休不远了。王允和董卓的心态是完全一样的——去TMD把持朝政,我现在能活着不被灭族就不错了。但是,60岁的董卓貌似身体还是万寿无疆,几乎是一个铁打的汉子,不老的寿星!文职官员的王允毕竟和死人堆离滚怕出来的董卓不一样。即使七宝刀的秘密不暴露,他也可能熬不过董卓。 家族呢?这是王允最担心的。现在的王允,由何进封的“从事中郎,迁河南尹”混到了董卓册封的“太仆、尚书令、司徒”,完全取代了杨彪的地位。 王允从少年时代的志向,就是:继承和发扬父辈的传统。 但是,人们在极度的绝望和焦急中,往往在心理难以承受的情况下,会去欣赏美女以便克服心理上的重压。也许这本是人类的“母性情结”,把心理上的绝望,寄希望于对一个美女无限的崇拜上,来获得心理创伤的抚慰。王允在错误的时间,来到错误的地点,本是来偷眼看一看这个错误的人——貂蝉。 在地位上,貂蝉是王允的“歌伎”,但是,王允可不仅仅是“以亲女待之”。在他的内心深处,这是一位圣洁的天使,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一个临死之前看上一眼就能大量回血的魔女。王允哪怕已经55岁了,也愿意十分虔诚地、心甘情愿地拜倒在这个只有16岁的貂蝉的脚下。 那么,王允为什么称呼貂蝉为“贱人”呢? 如此仙女,不是应当有成百上千的男人跪在面前膜拜才是合理的吗? 主要是由于王允怀疑貂蝉春心荡漾,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情。 因过分的爱,方能生出过分的恨。 不爱,就不会有恨。 王允的一跪,也许并不是出于这个貂蝉突然能够解了他火烧眉毛的事情——正象我前面分析的——执行这个事件成功的概率非常非常小的,需要回避大量的相关人员。 因为只有年龄相差非常悬殊的这么反向一跪,才能真正地打动貂蝉。 和张让虔诚地向着也许是甄宓的姑姑那虔诚的一跪,借以交待携带玉玺出逃到北邙山这件殊难的任务,是一样的道理。 只可惜,张让失败了,王允却成功了。一个16岁的小丫头,居然能打动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居然真的相信这个小丫头欣赏自己一身的肥肉和花白的胡子,你说,这不是真正的魔女吗? 貂蝉,从心里感觉,要比曹操后来在宛城时见到的张绣的婶婶邹氏,要可怕百倍。 不是可爱吗?怎么成了可怕? 是的,深入骨髓的寒意。但愿社会上少一些这样的魔女,能让社会稳定一些。 王允+吕布杀死董卓,会让混乱的形势更加混乱?的确是这样的。 (2)王允对貂蝉的爱,是一种病态的爱 以歌伎作为幌子长期留在家中,以不忍亵渎的窥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以“训习歌舞”为由发生着男女授受不亲的肌肤接触,以“恩养”的方式博取这个魔女的欢心。 仔细看看下面这句话: 【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随我到画阁中来。】 天地良心!王允难道是当天晚上才知道貂蝉长的如此美貌吗? 王允的一跪,难道仅仅是当天晚上绝无仅有的一跪? |
@浮涛按剑 2021-11-21 17:21:16 不要学满清鞑子,把三国当历史与的;兵书 ----------------------------- 没有没有。 我会尽量还原一些作战方案的真相的,对罗贯中的这种纠错,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把这个当做历史,也没有把这个当做兵书。 真正有用的兵书,就是《吴子》了。 这主要是因为吴起很坏,被千古人痛骂,所以现在他的书上的污点,全都保留下来了。反应映射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而孔子孟子就不行了。孔子如果说过屠城,那么后世打死也不相信,就会删除它;孟子如果找工作应聘被尉缭子淘汰,那么后世觉得这样的圣人怎么会失败,就删除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孔孟之道,才是人人说有道理,人人在执行办事过程中却又没有任何学习价值的空话。 因为他们的阴暗面被删除了,相对的,阳光的一面同时也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三国演义经过无数的修订,已经和原貌变化很大。我尽量整合各个版本,试图从写作特点等等方面练练逻辑思维而已。 |
@白崭琦 2021-11-21 13:12:16 分析有深度。历史和小说还是不一样的。历史一定要真实,既便史料不足,在现有的材料中,也要真实。那怕出现新材料后,再做修正,这也是可以的。这方面的事还是很多的。如出土了新的文物,有了新的证据,有些认识就要修正。小说就不一定了,只要把故事讲得吸引人,就可以了。像《三国演义》上来就写刘备,站在历史的角度,当时一定更重大的事情,可以写,但为了突出刘备,就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了,这就是小说的处理方法。刘备也...... ----------------------------- 谢谢兄台夸奖。我今天着重查了铜爵台和郿坞方面的资料。 我喜欢在天涯交流,但是我们都不是专业搞历史的,也都有自己的工作,闲暇时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罢了。 |
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潜意识”:凡是貂蝉出场的时候,必然得有风、有月、有柳丝、有牡丹,有一切人世间能够激发宋朝的宋词创作灵感的美好场景。 在一个三公级别的大官的后花园中,有一个小小的、雅致的“牡丹亭”,那么,这些花就一定开的很好了。 夜深月明,私家花园,有位佳人,牡丹亭畔。 这些月,本来是明的,因美人的出现变得朦胧;这些牡丹,争奇斗艳,见了美女,竟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负向发育。 只可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世间之大道,宇宙之铁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改变这种铁律。 貂蝉的出场,使我们居然短暂忘记了当天白天的司空张温是如何死的,张温是哪一个季节死的。 公元191年10月1日,一个寒冷干旱、秋风瑟瑟、枯树寒鸦、黄沙漠漠的季节,张温被杀了。 王允的家中没有温室,王允的家中也没有耐寒性牡丹品种。 而既然这个地方叫做“牡丹亭畔”,很显然原本是栽培有大量牡丹的。一个大官家的牡丹亭,居然生长着大量的狗尾草,岂非世间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这里偏偏在这个季节,除了即将败落的狗尾草在发抖,以及类似三百八十岁的老太太的手一样的树枝,什么诗意的意境也没有。 不了解这种背景,不用这种时间线的方法来分析,我们就被牵着鼻子走了。连易中天似乎也沉醉于作者描写出场时的貂蝉不可思议的美貌中了,完全沉浸在貂蝉带来的融融的春意中了。 |
不了解这个背景,我们就无法理解貂蝉的一声叹息。 貂蝉在叹息什么?大致有以下3种解释。 (1)叹王允。貂蝉自己说的【妾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妾虽粉身碎骨,莫报万一。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也是读者们最愿意相信的。只可惜,一个在董卓和吕布两种不同角色的强人面前,能够把面部表情瞬间切换的超级大演员,让我们很难相信这种可能: a. 王允“潜步窥之”和“听良久”,一个贼眉鼠眼的、年过半百的主人,如芒刺一般盯着一个本来应该有大量隐-私的十六岁少女的一举一动,那种滋味没有人能很好地忍受。 1989年12集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片尾曲《十六岁的秘密》 十六岁的秘密装满,沉沉的书包;十六岁的日记写满,长长的思考;十六岁的眼睛飘出,绿色的旋律;十六岁的心灵,透出梦幻和烦恼。 貂蝉的年龄段,偏偏是最需要保护秘密,最不喜欢被人窥视的年龄。 因为,大多数人世间最美好的初恋,就是这个季节开始的。 这个年龄段的少女,没有那么多的国家危急存亡意识。 尤其是被王府大院的后花园深深封锁的侍女貂蝉。 比后花园无情的铁锁更加恐怖的,就是王允那一双无孔不入的眼睛。 那么,貂蝉知不知道王允的窥视?一定知道的。【布大怒,潜入卓卧房后窥探。时貂蝉起于窗下梳头,忽见窗外池中照一人影,极长大,头戴束发冠;偷眼视之,正是吕布。】敏捷的、对董卓保持高度警惕的武将吕布,尚且逃不过这个小女孩的眼神,何况老态龙钟的、不得不以缓慢的散步来解脱焦躁的、【策杖】的王允? 王允的眼睛在捕捉着貂蝉被瞬间而来的寒风刮起的裙角掀露出的一段洁白的小腿,王允的耳朵在捕捉着貂蝉由寒风送来的樱唇吐露的一声叹息,这种感觉,就好像闺房、纱账都不存在似的。如果你是女生正在阅读这个帖子,你怎么看? |
b. 貂蝉自己说【蒙大人恩养,训习歌舞,优礼相待】,你相信吗?一个出众的歌伎,在众心捧月般的氛围中,仅仅是最常见的一叹,就不明青红皂白被骂为“贱-人”而丝毫不敢还嘴,无论如何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有人说,古代就这样,男尊女卑嘛!是这样吗? 我写了这个帖子,我自己可以谦虚地称为“拙贴”,如果有人说“你这个拙贴……”,我听了心里会美滋滋的? 我有一个不到2岁的宝宝,我自己可以谦虚地对其他人称他为“犬子”,如果有人说“你这个犬子……”,我不想骂他一顿? c. 王允根本就不信任貂蝉。【汝无所私,何夜深于此长叹?】、【汝勿隐匿,当实告我。】已经说得很明白了。 d. 王允掌握着貂蝉的生杀大权和生存资源。对一个花季少女来说,更要命的,是掌握着她自由恋爱的权力。我可以玩你,观赏你,窥-视你,但你不能自由恋爱,甚至想想也是有罪的。你不需招诱我的儿子,也不许你招引外面的男子。你就老老实实待在这个后花园,国家再乱也不是你关心的事情,你的父母兄弟在污泥中面朝黄土背朝天也不是你关心的。父母把你卖给我,我已经成为你的第二父母了。遇到我需要你出场了,你就在一大群醉醺醺的咸-猪-手男人堆里给我好好地表演。这无异于焚琴煮鹤之叹。 偏偏貂蝉此时处于最容易陷入情思的花季。 ——走出这个后花园,不知道有多少痴情的男子会来追求? ——这里4月份的时候,牡丹花开的好好的,如今剩下了一堆枯枝。 一朵花再好看,没有昆虫授粉,也是不会结种子的。恰似此时的貂蝉。 总结一下:王允对貂蝉只剩下供给饭食和秘密“关切”了。 |
那么,王允在喝什么?绝不允许貂蝉的私情!!这是最恰当的解释。 三国和红楼两部名著描写的都是封建社会。一个侍女被缺吃少穿的父母卖过来,是伺候人的。为了伺候好,就不得不“教以歌舞”,在应付访谈的大官时,能够体面些。注意:这和现在的舞蹈学校完全不同。舞蹈学校培养一种技能,是为了让孩子们多一门手艺,表演给舞蹈学校之外的其他人看的,交了学费,学了技艺。而王允“教以歌舞”,则是将这种技能视为政治接待工具。红楼梦中的晴雯有了私情,是要被无情赶出去的,三国时代女性地位更低,父母卖进府中的侍女出了这种事会不会处死?不太清楚。 貂蝉很少离开后园,会不会和王允的儿子产生私情呢?这样王允会不会很高兴?不会!儿媳妇的位置非常重要,虽然纳妾数量不限,但儿子【正妻】之位显然是预留给名门望族的女儿。如,皇甫嵩女儿,刘虞女儿,甚至吕布女儿。貂蝉算什么呢? 所以,貂蝉只是王允的私人尤-物,是“色伎俱佳”的政治性接待领头羊,王允是有色心没色胆的。具备某种性格的人,往往对类似性格的人特别敏感,很容易就从人群中挑出来了。怀孕期间,会突然周围孕妇这么多;生了孩子,又突然发现周围原来有这么多可爱的孩子。买了一个婴儿车,突然发现同款式的婴儿车还真不少。王允【观二人(董卓和吕布)皆好色之徒】,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察觉力,恰恰说明王允也是好色的。因此,碍于面子、身份、正室的潜在阻挠,王允【以亲女待】貂蝉,但很难说他没有刻骨铭心的色心。否则,在张温被杀这种-血-腥-的、白天刚刚亲身经历过的回忆中,王允居然还关心着一个小小侍女是否有私情,匪夷所思。 |
开始解析: 王允这么一个猥-琐中年男子,关貂蝉什么事呢? 因为公元189年,王允在“贱降”中举行了一个大型的生日聚会,密谋了刺杀董卓的会议,送给了曹操七宝刀。 既然貂蝉是“自幼选入府中”,那么两年前的貂蝉也必然在这个王允的府中了,加上耳朵那么好使,眼睛那么好使,捕捉到一点风声,忌惮着王允被灭-门,从而殃及池鱼。【近见大人两眉愁锁,必有国家大事,又不敢问。今晚又见行坐不安,因此长叹】。 王允的话【谁想汉天下却在汝手中耶!随我到画阁中来。】假的太离谱了!这不是当天晚上才发现貂蝉是漂亮的吧? 如果你要说,王允这个家族侍女那么多,认识不到其中一个人也有情可原。那他对貂蝉“以亲女待之”的描述却又不成立了,除非王允认敢干闺女的频次,比吕布认干爹的频次还要高得多,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国王。那句【尽叱出妇妾,纳貂蝉于坐,叩头便拜】就说明了这个享受“以亲女待之”待遇的,只有一个貂蝉。 王允跪的时间并不短:【叩头便拜】、【言讫,泪如泉涌】、【跪而言曰】、【拜谢】中间夹杂了那么长一段话,再加上中间抹抹眼泪、擦擦鼻涕、抽噎几声的小动作,当在15 min以上。 而且,王允叩拜前的典型举措是【纳貂蝉于坐】!各位看官,王允的头离貂蝉的脚有多近,自己体会去。为什么要【尽叱出妇妾】呢?这些妾的地位难道不比貂蝉更高? 你当然也可以解释为王允想要保-密,为了表现出对貂蝉的尊敬。可是,可是总觉得不可思议:妇妾的忠诚度就受到王允怀疑被【叱出】,小小的侍女享受跪-拜-待-遇的时候先享受舒服地坐下来的待遇,总觉得情节有点不合理。 哪有这样表达自己的尊重和敬意的?这分明就是长期窥-视而不可得的膜-拜和狂喜!!! 那【泪如泉涌】怎么解释呢?没看到189年王允【贱降】时的眼泪也是说来就来吗?本来就是泪腺发达的人,比刘备的泪腺还发达。 王允如果大义凛然地说出自己的计策,会让我们觉得确实是精忠报国的。只可惜,最担心的事情是在一片悲情的渲染之后说的。 【事若泄漏,我灭门矣。】 这就是逼着貂蝉表态了:“我平时是非常愿意的,但是碍于身份面子我不敢。如今这一跪,你却又即将成为别人的人了。我可不是纯感情用事的人,事情成与不成,千万别出卖我!” 貂蝉如果将这句话和【叱出妇妾】联系在一起,肯定心里不会好受:工具,在这个年代只是个工具;长得美有什么用?还不如刘备的皇族身份-假身份证-有用。 但这一跪的力量丝毫不亚于张让的保命方式,貂蝉对着王允的面,发毒誓:【妾若不报大义,死于万刃之下!】 这件事,书的末尾只有简短的三个字【允拜谢】。多么刻薄寡恩,一切以利用价值为核心看待侍女的王允。 你为什么就不向发出毒誓的貂蝉也保证一下,如果貂蝉的父母、兄弟、姐妹尚在,我王氏家族会好好照顾他们? 曹操在白门楼还问了一句陈宫这样的话,曹操对杀妻供刘备吃肉的刘安还送了100两金子。而如今王允对于貂蝉,居然就像一阵风一样失去了利用价值就再也不管不问了。 貂蝉长得美是千古皆知的事,但她知恩图报的品德更美。宁死于万刃之下也要为曾经给过饭吃的王允卖命。这种信义,恐怕不亚于号称义薄云天的关羽了。 当然,也存在第二种可能性。后花园固然是侍女们居住之所,但也是王允平时散步思考的地方。他当天晚上来到这里,就是为了事先找到一些貂蝉的“把柄”,以“私情”的喝问给貂蝉施压(不知道古代这样的大家族里,侍女的“私情”是否被赶出家门、停发给貂蝉父母工资或者象晴雯那样的死刑,不很清楚),所以才会猫一样窥视。然后,再以惊天动地的一跪感动这个貂蝉,成为自己克服七宝刀导致的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工具。这样“欲扬先抑”的前后强烈对比,可以让貂蝉去卖命。 |
但无论如何,可以确定下述两个结论: (1)王允这么样的年龄段,应该说主要的目的是受了张温事件的惊吓,才做出刺杀董卓的举动,主要不是为了这个事件的连带效应——为了国家利益; (2)王允并不会对貂蝉的成功抱有多大的希望。昔年,太子丹给了荆轲一把徐夫人匕首、一张地图和樊於期的人头,就让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地踏上了西进刺杀秦王之路。荆轲有一定的武艺,也有秦舞阳的伴随。秦舞阳的武艺再不济,最起码可以利用自己的眼睛为荆轲多看一处地方,可以为荆轲跑跑腿。 如今,貂蝉除了面貌和演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资本,又同时面临两个凶暴之徒,实现目标的难度极大。 好色,固然是一个弱点,但哪个皇室不是万千佳丽?哪一场爱情不是起源于男人的好色? 董卓这样的枭雄,会把美人放在比江山更重要的位置上吗?遇到吕布擦肩而过的一次,遇到李儒的那一次,这个计划差点失败。 想在郿坞已经选出的800人中脱颖而出、超凡脱俗,谈何容易? |
那么,问题来了: (1)既然王允知道貂蝉成功的概率并不高,倘若失败了祸就闯大了,这种后果,王允充分估计了吗? 尤其是,前文写道吕布和董卓已经相互信任到了俯首帖耳的程度了。那么,书中在后面只是简单提到吕布在这个阶段没有升官,那他的职能是什么呢?是住在郿坞?是住在长安?郿坞——长安的250里上班路程中,是不是吕布一直是伴随的? 董卓如果1月或者半月来上一次班,那他在长安会待多久? (2)貂蝉能象刺杀秦始皇的剑客荆轲一样,为了一个刻薄寡恩的王允去卖命,到底是怎么样的驱力因素? 根据Lewin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人的生活空间,分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就是实际所在的环境,比如多少平方米的居住面积,周围光线的强弱等;心理空间则更加宽泛。比如,你总是想着你的床上有一只很灵活地躲避被打死的蟑螂,那么,不管它实际上存在不存在,那么这头蟑螂在你的心理空间中,是真实存在的,也会影响你的行为。 这个高风险行为的触发,必然伴随着最强大的驱力。这个时候,貂蝉的周围除了王允、吕布、李儒、董卓之外,还有哪些“物理空间”的关键人物是小说没有写而被我们忽视了的?貂蝉的心理空间呢? 这种驱力暂时推理如下: (1)逃离王允的后花园的封锁(负面的驱力); (2)为了使亲生父母,能够不被王允要挟(负面的驱力); (3)为了能够嫁给吕布(正面的驱力)。这个时候的吕布,年龄是40岁,正在进入41岁的过程中,而貂蝉是16岁。而且即使对吕布有很强的趋向性,也不可否认即使成功也只能做一个妾。 (4)为了能够嫁给董卓(正面的驱力)。看上去不合理,但是利用年龄的优势熬死董卓,或许凭她的长相能够接近汉献帝刘协,甚至如果汉献帝真的那么懦弱,貂蝉还有可能成为类似于武则天那样的一代女皇。有什么不可能的? (5)为了赚钱(正面的驱力)。貂蝉的追求会这么俗气?那你知道在郿坞,800美女选进去之后的待遇没有?这种驱力,也必须结合王允家每月能给貂蝉发多少工资,权衡一下才能知道。 (6)为了信息(正面的驱力)。不管怎么说,一个人最讨厌的就是信息的闭塞。就像你到山区旅游,没有了手机信号一样。这种“感觉剥夺(sensory deprivation)”,是能够把人逼得发疯的。不管到了宫里干什么,接触的大臣、官员等等人际关系会非常复杂,除了国家大事,也可能实现把父母兄弟全部接进来的目的。——否则,长相是亲生父母给的,靠着长相享福了,却把他们完全忘记了,眼睛里只有王允(或可以称为再生父母)。这样的性格特征,好像也并不应该符合貂蝉。 (不管为了王允个人的“恩养”,还是为了害怕189年七宝刀事件泄漏王允被灭门时少不了貂蝉,但为了东汉王朝的想法,应当是历史学家的一厢情愿。毕竟,16岁的少女,年龄太小了。而且,在这个后园中,国家大事的消息渠道是比较闭塞的) |
(3)王允怎么就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可能性:那就是一个16岁的少女,嫁给心目中的大英雄吕布了,深深地陷入了爱河,不再受王允的指示了? 又或者,最终董卓开的价更高,孤身一人前往皇宫的貂蝉,有没有反噬王允的可能性,比如明确告诉董卓,七宝刀就是王允的? 这也是极有可能的,因为一个穷人家的侍女,从来没有见到那么多的财宝,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董卓为人豪爽的很,几乎是研究三国的同学们都知道的事情;第三方面,王允对貂蝉很刻薄,上面分析过了。 那么,整个事件中,貂蝉并不是孤胆英雄,应当是被王允戴上了一个沉重的枷锁的。当然,貂蝉的人身是自由的,我说的这个枷锁是精神上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面铺垫格式塔心理学基础的原因)。 有什么样的精神桎梏,超过了生命,超过了亲生父母,超过了珍宝,超过了巨大的权力和地位? 是什么呢?是什么呢? 我们必须从貂蝉的“心理空间”去寻找答案,史书记载的,“物理空间”中存在的,分析到这里已经完全没有用了。 但,我作为门外汉,不是说我喜欢历史,这种说法是扯淡!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自然科学的一些了解,挑战这种历史性的难题。 |
貂蝉三绝 (1)无动机行为的概念 在查阅了很多心理学著作之后,最终马斯洛的《科学心理学》一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也使我推翻了以前关于貂蝉有目的行为的所有设想。 人类的行为,分为有目的的行为和无目的、无动机行为(原定义不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按照天涯论坛的字段过滤法则,某种行为的性质,连在一起的话就被删帖,你知道的)。 当黄家驹赤膊上台,挎着一把巨型的电吉他,满身汗水地歌唱时,是不会考虑这场演出到底能赚多少钱的,也不会在乎观众的呼声和挥舞的荧光棒,也不是为了把歌唱好,这种忘情的演出,反而是没有任何动机,才能唱的好。 当一个四脚吞金兽的幼儿,突然发现自己也可以象大人们一样站起来时,就会一遍一遍试图重复爬起来的动作,乐此不彼。你永远无法想象,这种正在吃奶的婴幼儿,到底是如何把少的可怜的奶粉转化成如此高强度运动需要的能量的。 他们是忘我的、完全自由的、不计得失的、充分体验快感的。 (2)为什么在这件神秘的案件中必须排除一切动机? a. 貂蝉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父母——如此千古难遇的美女,又不是一次宫廷政变之后被杀死了,而是一直活到了曹操水淹下邳城的时候,突然从三国演义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从此时(公元191年)到曹军攻陷下邳的198年,一共7-8年的时间,却没有一个历史学家认真追寻一下这个千古美女的来龙去脉,不感到很奇怪吗? 唯一的解释是,就连貂蝉自己也说不清楚,她的父母她自己也不知道是谁。就像《东周列国志》上的褒姒一样,只记载她的父母是生产桑木弓箭的普通百姓,被周宣王冤枉处死之后,幼小的婴儿被抛弃到河水里,一群小鸟救了她。 有可能在貂蝉不记事的岁月里,一位普通农民家的孩子自己没有饭吃,但又不忍杀死如此幼小的生命,便把她送到了王允的府上——也许根本就不需要王允给他们多少钱,只要能收留这个没饭吃的孩子就行了——按照三国演义的描述,公元174年到公元184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而貂蝉出生于公元175年,既然是“自幼送入王允府上”,有可能就是179年—184年之间的范围。当时的老百姓甚至“易子而食”。不忍吃下自己的亲生骨肉,交换着孩子煮肉吃来填饱肚子。貂蝉没有被吃掉,一是他的父母生物学天性使之然,二是他被大户王允收留下来了。 因为象王允这样的大户,如果你让他收留的孩子还没有断奶,或者大小便还不能自理,在王允这个大户里还需要专用保姆,谁愿意费劲巴拉收留你? b. 貂蝉是为了王允吗?不是的。王允尽管对她有养育之恩,但是却是王允政治性接待的工具,背负着这样的心理负担,是无法在董卓和吕布之间忘情地演出的。当然,她也不是为了脱离王允那监狱似的后花园,一切的心理负担,都是自己演出的负担,都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露馅。恩情和仇恨,这些精神枷锁,统统需要去掉。 c. 貂蝉是为了董卓的明珠?同样不是。有了这样的目的,必然露出贪婪的眼神,也带上了自由表演的精神枷锁了。 d. 貂蝉是为了“马中赤兔,人中吕布”?人们最愿意相信英雄配美女的传说。可惜,最不可能的就是这个。一是王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董卓和吕布同归于尽的;二是16岁的少女,最容易坠入爱河不能自拔,这也是任务执行的主要瓶颈。而从书中的描写来看,貂蝉约会吕布根本就是做做样子而已。而且,嘉靖本三国演义中,吕布也是“腰大十围”的大胖子,和许褚是一样的。 人们不愿意相信千古美女貂蝉会配这样一个超级大胖子,就不得不在后来的版本中修正,让他变得越来越帅——否则,岂非玷污了貂蝉? 正象我们看到了张温被杀时的枯树寒鸦的凄凉,却不愿意相信貂蝉刚出场的时候牡丹亭畔居然只剩下即将枯死的狗尾草一样。 如果你愿意不厌其烦地听我分析,那么我们就可以e、f、g、h、i、j、k、l、m、n不断分析下去,但是,即使我的字母序号已经用到了z,也只是下面的结论: ——貂蝉的行为,是无动机行为,是原发性行为。 (3)貂蝉三绝技 董卓已经见识郿坞的800美女了,想必经常访问郿坞的吕布,也已经见识了无穷多的美女了。你和这两个人打交道,就需要表现出一定的绝招。 这些绝招是王允培训的唱歌跳舞吗?不是! 这些许许多多的宫女都会,就韵律的把握上,恐怕全国最先进的乐师聚集在汉献帝和董卓的周围,各拢了一大堆。 靠的是长得漂亮?嗯,有点。可是,见惯了香港影星打扮的我们,会觉得根本就是千篇一律的:白皙的脸,长长的睫毛,拉直的长发,苗条的身段。这些长相根本就不是主要的。 沉鱼西施、落雁王昭君、闭月貂蝉、羞花杨玉环,外加一个李思思,再加一个陈圆圆。人们宁肯相信这些人是超越当时所有人的,这只因为人们往往把他们的形象,代入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喜欢的人而已。比如,你发现园艺2020级3班的XXX女生很漂亮,你就会觉得如果拍一部三国演义的话,那么最好就是这个女生去演出了。 所谓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都是想象的产物,具体她们象谁,就像你在14-16岁时第一印象比较好的异性。她们都是虚幻的,却又是可以取代任何现实中的美好形象的。 那么,貂蝉有什么绝技呢?我推测应该是这样的! (1)同中求异 武侠小说的著名作者古龙曾经说过:最动人的女子,要么是明明是一个大家闺秀,却打扮的像个风尘女子;要么是明明是一个风尘女子,打扮的却像个羞答答的小家碧玉。 在一大群白T恤、牛仔裤、小白鞋的校园女生队伍中,偏偏站着一个OL装、包臀裙、肤色长袜、过膝靴的妙龄女子,即使她根本不是上班族而真的是一个学生,那么一些男生的目光也只会聚焦在她的身上;而如果在大家聚餐的酒吧外面,站着一大群穿着锃亮的黑色过膝靴的女子,偏偏有个打工妹穿着牛仔裤+小白鞋的廉价服装,大家的目光也会突然觉得这个打工妹才是最有品位的。 而貂蝉之所以与众不同,就在于郿坞哪怕已经8000人迁入其中,但是这些都是民间选来的女子,既不擅长唱歌,也不擅长跳舞,而王允处的培训,正好可以使她鹤立鸡群。 (2)塑造男人 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地方,这是一个前提条件。进一步就需要塑造男人了。 对于男人,必须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他冷淡了,你就故意把鞋带弄得松松散散的,让他去帮忙给你系,同时娇笑着装作把脚尖往他嘴边送的样子(当然需要先洗洗,不能适得其反~);但如果他急吼吼地要拥抱你,你就必须和他约法三章,问问你和她妻子相比谁重要,和他母亲相比谁重要,和他奶奶相比谁重要。然后,要求他要想实现愿望必须满足自己一些事情,比如第一个月必须进门就全程跪着见你,第二个月进门象征性跪一下就行了,第三个月允许他抱抱你的腿,第四个月允许他吻吻你的手,逐渐让他接近自己想达到的目标。 杂技团的鸽子就是这么训练的:永远让他满怀希望,但是永远不要让他满足。 从公元191年10月1日至公元192年5月22日,我想貂蝉应当是在春意融融的季节,逐渐一步步塑造吕布和董卓的。否则你一步到位,哪还有进一步的机会呢? (3)忘情演出 说实在的,许多人不相信我这种说法,认为貂蝉不该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子,只可惜那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如此宏伟的计划,除了这个途径,貌似都不能实现。 从离开王允府上的那一天,貂蝉已经把王允象蛛丝一样轻轻地抹去,既没有感恩,也没有怀念,从心底深处,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王允这个人的存在。 貂蝉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忘情地挑战着能不能同时勾引两个重量级的男人。 至于勾引的结果,是最终董卓被杀,还是吕布被杀,是跟着董卓走,还是跟着吕布走,一切都不重要。 貂蝉要的只是这个快乐的过程,她根本就不考虑最终的结果,她也不是为了执行王允的计划——彻底忘记这个计划,岂非才能最好地执行这个计划? 这根本就是她的本性使之然。 如果她不是被禁锢在王允的后园,如果她勾引的只是普通的两个农民,她同样喜欢那种两个参与人共同追求的快乐。 被两个人追求是可以的,这样可以充分地考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不是那种蜂拥式的——这样反而失去了一切的乐趣。 这,岂非就是貂蝉能够成功的最佳解释呢? |
154楼这个结论必须被推翻 貂蝉长得美是千古皆知的事,但她知恩图报的品德更美。宁死于万刃之下也要为曾经给过饭吃的王允卖命。这种信义,恐怕不亚于号称义薄云天的关羽了。 因为,只有无动机的行为,才能解释作者罗贯中写的整个过程。她要是“知恩图报”,恐怕到了董卓的府上一周左右就会露出马脚,提前应验“死于万刃之下”的谶语。 当时的貂蝉,也只能是一个水性杨花、最喜欢脚踩两只船的女子。无论到了什么样的环境,这就是她最快乐地、忘情地追求的生活。 这一点,也许王允是能够看出来的。 |
这些心理学资料太TMD的复杂。 我发誓解释完这一回,再也不看这些心理学图书了,也许一些学生看了这些帖子,会彻底改变了他们好好学习的天职。 但是偏偏三国演义有这么一回,不得不认真去解读。如果你客观地看待这本书,感到三国演义还是挺博大精深的吧?相信我第一楼的说法了吧? 这个帖子并没有成书,而是每天写一点,遇到困难了查查资料。有时候需要反复推翻自己的预设结论,看起来思路有点乱。而大作家写的书,已经经过了充分的思考,弄清楚了只发肯定的结论。比如“秦时汉唐”的《史说三国——以史实说三国》和“天行健1927”的《三国本义》。我觉得我这个帖子写起来要困难得多,不仅因为许多文言文书写的历史知识要重新阅读,而且还得以提出问题为先导,用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彻底把疑问解释清楚,难哪! |
我想,读者朋友们最关心的两个问题: (1)貂蝉最后那里去了? (2)董卓临死前诸多征兆的成因。 第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够用刻舟求剑的眼光看问题。水淹下邳时,貂蝉24岁了,虽然不能说已经过了妙龄(甚至在现代社会中,这才是妙龄),但: (1)吕布和貂蝉生了女儿,身体开始发福了; (2)另外,缺乏了配偶竞争的貂蝉,那种让男同胞们刻骨铭心的妩媚本领,也就逐渐退化了; (3)吕布长期军事处于劣势状态,被张邈、张超、袁绍、曹操、刘备等追着打。虽然这种劣势影响不到貂蝉这种级别的妾的衣食住行问题,但貂蝉为这些事情操心还是少不了的,最终退化为一个最最普通的少妇。 貂蝉可能被曹操作为战利品带回许昌了,但是曹操一是觉得经过上述3个过程逐渐磨蚀的貂蝉,甚至还不如秦宜禄的老婆好看;二是公元197年,就是征讨吕布的前一年,曹操征宛城过程中,发生了与张绣的婶子邹氏的艳遇。这次代价极为惨重,与刘氏生的大儿子曹昂战死,侄子曹安民被剁成肉泥,最倚重的账前侍卫典韦被成百上千的张绣士兵射成了刺猬,老曹曾经为这件事深深地检讨过;三是老曹在宛城偷腥,是因为没有刘氏、卞氏的遥控监控,如今貂蝉来到了许昌,老曹这个混世魔王对老婆们还是很好的,不会再关注貂蝉是最恰当的解释,也是对典韦的交待。至于“关云长月下斩貂蝉”,只是民间传说,还是“美人配英雄”的想当然的潜意识在作怪。关羽一个降将,还没有资格接触这种在曹营里为“国”立功的高规格尊贵少妇(尽管从我的分析中,你可以看出她和妲己、妹喜、褒姒等号称“祸水”的美女们,也没有太大的差别)。 然而,诛杀董卓的过程,不管在现代人看来是挽救了朝廷还是使得朝政更乱,至少在曹操军事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来看,也算是立下了较大的功劳,也没有多少人敢欺负这种特殊身份的少妇,最终在许昌得以善终吧。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回的学习,我们还是对过程总结一下: (1)公元191年10月2日(次日),王允将“金冠一顶”送给爱好打扮的吕布。用酒将吕布灌的大醉【殷勤敬酒】、【大笑畅饮】,这样的状态下吕布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最容易把一个普通女子想象成心目中最好的形象。然后,利用“同中求异”的法则,用两个青衣的绿叶侍女反衬貂蝉是一朵花【二青衣引貂蝉艳妆而出】。再利用“塑造男人”的法则,半推半就【布请貂蝉坐,貂蝉假意欲入】。同时,又给吕布强烈的希望但是又不满足他【布欣喜无限,频以目视貂蝉。貂蝉亦以秋波送情】。 (2)邀请董卓的方式,则是考虑到了董卓更加谨慎的心理特点【屈太师车骑】。再次利用了“同中求异”的法则——貂蝉善歌舞。塑造男人的法则:【转入帘内,深深再拜】。 只是貂蝉这时候的歌词却实在不敢恭维:【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 上述两个阶段,都是“邀请”而不是“送入府中”,因此,差点露馅,遇到了吕布,王允巧妙周旋得脱。 (3)以下就是貂蝉的独角戏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王允的掌控,没有了一切动机,遵循法则3“忘情表演”的貂蝉,居然演戏演得比王允参与预谋的时候要好得多。可惜,吕布的窥视病态心理,居然和王允是完全一样的,这可不仅仅是怕董卓,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从张温被杀到董卓被杀,经过了大约7.5个月。在这么长时间里,大部分时间就是貂蝉一人在周旋。 根据“塑造男人”的法则,读者根本就不用担心“第一滴血”到底献给了董卓还是吕布哪个凶暴之徒。 这么长时间,恐怕聪明的貂蝉一定有办法为两个人的趋近设置了重重的障碍。 在王允家也许年龄反错的一跪,把貂蝉感动的眼泪哗哗的。 而董卓和王允,恐怕这两个人想虔诚地“跪”在貂蝉面前,也是需要经历一番漫长的塑造之后才能获得的资格。没说让你跪的时候你就跪在我面前,那我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地拿着小刀假意对准自己的脖子,不由你不从的。当然,这只有建立在“同中求异”的办法执行的非常好的前提下。至于“衣不解带,曲意逢迎”可能已经发展1-2个月之后才是这样,书中写道【月余不出理事】暗示了这一点。要是时间再长的话,董卓就会认为貂蝉是个刺头、骗子,一怒之下老子不干了,杀了她也有可能。所以必须给他“得寸进尺”的希望,慢慢的,一步一步来。 在李儒事件中,【见貂蝉分花拂柳而来】可以推断,此时应是4月份,貂蝉入宫当在开春后的2月下旬到3月份。凤仪亭的【荷花池】,显然并没有一朵荷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儒这个人的眼光何其毒辣?李儒的建议是:【恩相差矣。昔楚庄王绝缨之会,不究戏爱姬之蒋雄,后为秦兵所困,得其死力相救。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太师请自三思。】一个谋士能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厉害了,但是也许应付外部强敌——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方面的——李儒都是一个不亚于司马懿的天才,但对这种家事却毫无办法。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吕布是董卓的义子,都是自家人,这就难办了。 但貂蝉这句话就说得没有多大水平了:【此必李儒之计也!儒与布交厚,故设此计;却不顾惜太师体面与贱妾性命。妾当生噬其肉!】董卓这个军棍打了多少年的仗了,即使貂蝉再迷人,他对李儒的重要性在潜意识中还是存在的,这个17岁的貂蝉【妾当生噬其肉】这句瘆人的发誓,会不会让董卓打个激灵猛然醒悟?看来,在面对这个谋士时,连貂蝉这么水性杨花、这么妩媚的小女生,也有自乱阵脚的时候。可见这个谋士李儒的厉害程度。幸好,下文中【虽蒙太师怜爱,但恐此处不宜久居,必被吕布所害。】巧妙地回避过去。 ——她怎么敢再提起李儒半个字? 而貂蝉的“塑造”过程,反而使董卓乱了阵脚,质问李儒【汝之妻肯与吕布否?】,你就不想想李儒的妻子,乃是你的小女儿啊! 李儒只有仰天一叹,毫无办法。 但是后人的“诗曰”就跑题了:【司徒妙算托红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战虎牢徒费力,凯歌却奏凤仪亭。】 王允除了一个开头,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在这场殊死的决战中,是貂蝉和李儒的巅峰对决啊! 也许,从这件事到董卓被杀,只有今日回到郿坞和后来来到长安的往返一次了。 请牢记那个250,就是郿坞和长安之间的距离。这说明1个多月的时间,是董卓待在长安最长的时间。 这个带刺的貂蝉老是在逐渐塑造他。一个军事上的盖世英雄,竟然跪了一个多月,才混到了俩人同时坐在床上的资格,但是貂蝉又根本就不脱衣服! 董卓又爱又狠,又毫无办法,没有把貂蝉带到郿坞,他是不甘心的。 相反,把貂蝉带到郿坞,也就再也不想来了。 这一走,就创造了1.5个月左右的时间真空!王允、仆射士孙瑞、司隶校尉黄琬、吕布等终于获得了密谋的机会。这时书中才开始交待,吕布和李肃没有封官。 ——为什么?只能说董卓老了。这个因果链你自己推去。 下一文,我们将会艰难地解析董卓被杀前的重重征兆。 |
更正上楼 而董卓和王允【改为“董卓和吕布”】,恐怕这两个人想虔诚地“跪”在貂蝉面前,也是需要经历一番漫长的塑造之后才能获得的资格。 |
@ty_正能量41 2021-11-21 21:23:49 周日晚上吉祥,访帖欣赏 ----------------------------- 谢谢兄台,来日回访。 |
@我家的鱼缸 2021-11-22 09:14:32 引人入胜,强烈期待继续 ----------------------------- 谢谢,会闲暇时不断写下去,不会盖烂尾楼的。 |
@白崭琦 2021-11-22 09:24:18 学习了。历史和文学结合起来,能学到不少东西,深度阅读这样好文学是怎么写的,当时是什么情况,毕竟是历史小说。学习到很多历史知识。。点赞。 ----------------------------- 重要的是,也许会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生活经验,甚至对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但从上两个帖子解析来看,有点金瓶的意味了。 马上进入诸侯纷争的解析,就不会看上去这么yellow了 |
三国演义之电脑版 刘宏爱在电脑上玩游戏,导致大量病毒入侵,电脑瘫痪、一会蓝屏,一会黑屏,一会频闪; 张角把电脑系统格式化了,但是还没有开始系统重装,自己却死了; 董卓搞了一张windows系统盘,终于完成了系统的重装,还没来得及装上office开始工作,意外死了; 曹操弄了个卡巴斯基,刘备弄了个360安全卫士,孙权弄了个优化大师,各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杀毒,但是三个杀毒软件装一个电脑上,兼容性出了问题。 后来三个软件都有了2.0版本。 再后来司马炎认为3个软件应当各取优势,不如弄成一个杀毒软件装上。 |
就连罗贯中,也似乎忘记了“时间线”这个准则。 董卓早在191年6月份就已经当上相国、并且自封尚父了,10月份了王允邀请董卓,却还在【屈太师车骑】。这到底是恭维还是讽刺? 如果一个科长好不容易过了职称,成了厅长了,你却还在“X处长”、“X处长”叫个不停,是不是很滑稽? 恐怕这种让董卓倒胃口的称呼,根本失去了到王允家的兴趣。 小说家唉! |
而有些小说中,则是拔高董卓太早了,例如嘉靖本三国演义,曹操刺杀董卓的时候被发现,就拿着七宝刀要【献给恩相】,又一种胡扯八道。 可见,分析这个小说时,上下文、时间线、矛盾点三个原则有多么重要。 |
神秘的董卓五保证和七征兆 故事梗概:以王允、吕布为代表的长安派官员密谋之后,使李肃到郿坞以诏书为名,诱骗董卓荣登九五。董卓花了2天奔走250里前来长安,等待他的却是一场大围剿。一代枭雄从此不再,长安瞬间易主。董卓旧部飞熊军四将在贾诩建议下杀奔长安,败吕布,杀王允,成为新的把持朝政者。继公元189年袁绍、袁术、曹操为大将军何进报仇诱发的洛阳宫内战火,到公元190年1月曹操诱发、董卓执行的洛阳全城熊熊大火,再到公元192年5月王允、吕布诱发、飞熊军执行的西京长安大混乱。短短两年,东西两京,复受兵革之乱。 在这个事件之前,董卓已经向王允做了第一个保证【若果天命归我,司徒当为元勋。】 然后,是董卓对李肃的第二个保证【吾为帝,汝当为执金吾。】 第三,董卓对老母亲的保证【儿将往受汉禅,母亲早晚为太后也!】 第四,是董卓对貂蝉的保证【吾为天子,当立汝为贵妃。】 第五,是董卓对吕布的保证【吾登九五,汝当总督天下兵马。】 四征兆指的是 (1)董卓的梦兆:【吾夜梦一龙罩身,今日果得此喜信。时哉不可失!】 (2)董卓母亲的心跳:【吾近日肉颤心惊,恐非吉兆。】 (3)车折轮:【行不到三十里,所乘之车,忽折一轮,卓下车乘马】 (4)马断辔:【又行不到十里,那马咆哮嘶喊,掣断辔头】 (5)气象兆:【次日,正行间,忽然狂风骤起,昏雾蔽天】 (6)童谣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7)吕布兆:【次日侵晨,董卓摆列仪从入朝,忽见一道人,青袍白巾,手执长竿,上缚布一丈,两头各书一“口”字。】 下面提出问题: (1)董卓为什么会因为区区一个诏书,就相信禅位这样的大好事? (2)这些征兆真的是天意吗?如果是人为的,那么谁有动机发出这些征兆? (3)此时的董卓除了对自己老母亲的属于顺口一言,其他人的保证都是信誓旦旦,他为什么要这么保证? (4)能够在快马上左右开弓的大力士董卓,此时为什么这么胖? (5)为什么李儒和汉献帝会同时发病?气候条件还是人为? (6)长安派炮灰李肃:【以董卓不迁其官,甚是怀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怀怨之人,岂非更加会令董卓怀疑?刚与吕布之间发生了关于貂蝉归属的激烈争执的董卓,难道就没有想到,吕布是李肃引荐过来的,连士孙瑞都知道二人【同郡】。长安派官员怎么能派这个最容易受到董卓怀疑的人过来?不觉得士孙瑞的话或者罗贯中的书,是自相矛盾的吗? (7)天子生病时并不想禅位,偏偏是【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董卓怎么没有看出来有什么毛病?况且,这样的大事,这样的诏书,不该是专权者董卓亲自过目才对吗?今【文武】都知道这件事,假说王允竟然【已命人筑受禅台】,而偏偏董卓是被最后通知的,不觉得奇怪吗?王允吃了豹子胆敢擅自这么做? |
历来历史学家没有发现这个基本矛盾:“吕布同郡骑都尉李肃,以董卓不迁其官,甚是怀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 抽出主要观点:怀怨之人,卓必不疑。 为什么? 如果李肃怀怨的对象是董卓,必然会心存对董卓的怨恨心态,让他去宣布诏书,岂非更易露馅? 应当是“感恩之人,卓必不疑”,不是才是合理的吗? 众位看官啊!这个关系的判断非常复杂,“在士孙瑞看来,‘再从董卓的眼中看来’,李肃怀怨的对象,根本就不是董卓,而是吕布!” 换句话说,李肃的怀怨,其实不是对董卓不迁其官的抱怨,更多的是对吕布升职过快的嫉妒! 董卓与吕布闹了别扭,连女婿李儒也得罪了。如果吕布现在可以被假设为董卓的敌人,如果嫉妒吕布的李肃同样可以被视为吕布的敌人,这样董卓和李肃有了共同的敌人,不是才有可能成为朋友吗? 这样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董卓疑的对象,从士孙瑞的嘴里说出来,读者的印象肯定就是大家正在密谋的事情了。 大家最不可能想到的是,士孙瑞的本义是:如果这么做,董卓就不会怀疑有过叛变前科的义子吕布了。所以士孙瑞认为:董卓可能已经怀疑吕布变了心! 李儒的仰天一叹,显示出十分无奈的样子,但多年的征战生涯,使董卓认为说再难听的话,李儒也不至于背叛——因为李儒智谋的基本载体是凉州军团,这个军团的首脑没有了,李儒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王允刚刚向董卓奉献了一美女貂蝉,平时深藏不露的,官职方面也心满意足了(至少从外观上看不出破绽),董卓是怀疑不到的。 结论是:这个密谋集团的人普遍认为,董卓已经开始怀疑吕布会变心!而如果派嫉妒吕布升职过快的李肃,前去宣传诏书,董卓也就不疑了。 但是,吕布对于“三姓家奴”这个贬义的称呼深恶痛绝,而这个不雅称呼的始作俑者,乃是李肃——今若不去,吾先斩之——你不去我就杀了你! 吕布根本就不留情面,吕布也根本不是饮水思源的人,他认为在董卓手下的封赏,是自己个人武艺高强的结果,不是李肃推荐的——在丁原手下的时候,吕布本来就是准备投降董卓的。只不过他会摆谱,诱导了李肃对他的循循善诱,然后才去投降,马上就升职了。官职比李肃还大得多,怎么不引起李肃的嫉妒呢?曹铜爵先生对此过程有过精彩的分析。 从士孙瑞的说话中,我们又印证了前面的看法:根本就不是李肃的口才好,把个吕布拉拢过来了。而是吕布独自在董卓府前面的一番挺戟跃马,这个秀肌肉的过程,就是专门表演给董卓看的。但是如果主动投降,有点自降身份,而被李肃循循善诱才过来投降,才能获得新老板董卓的充分重视。李肃之所以这么嫉妒,其实是吕布找工作的技巧——摆谱造成的啊! 但是,李肃的变脸,居然比号称三姓家奴的吕布还要快! (1)明明身怀嫉妒的吕布,一看大势不妙马上就与密谋集团折箭为势; (2)次日,居然只领了【十数骑】就面不改色、气不发喘地到了郿坞; (3)在董卓的七大征兆面前电光石火般地巧妙周旋; (4)一看吕布对董卓的致命一戟已经凑效,马上就拔剑砍下董卓的头来抢功劳【李肃早割头在手】; (5)收拾董卓手下重量级谋士李儒的残余势力时,【李肃应声愿往】; (6)【王允又命吕布同皇甫嵩、李肃领兵五万,至郿坞抄籍董卓家产、人口】,这样的宝藏和美女窝子查抄的好事,李肃排名仅次于吕布和皇甫嵩; (7)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再加上牛辅,军事实力大致是孙坚4倍的庞大势力,李肃居然抢先应敌,居然还打了胜仗【肃当先迎战,正与牛辅相遇,大杀一阵。牛辅抵敌不过,败阵而去。】。 人才啊!三国到处都是人才!曹铜爵先生曾经根据吕布和李肃的对话,认为也只有李肃这种真正【无谋】的人,才会说吕布是【有勇无谋,见利忘义】八个字。 现在看来,这个李肃眼神、心态、头脑、打仗的本事,审时度势的本领,基本上可以排在三国的前列。 你还敢说李肃是“无谋”的么? 我们当然并不清楚李儒 vs 李肃会是怎样的结局,原因是李儒是董卓的女婿,平时轮不到李肃出头,而李肃一旦出手就是 ——如此不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这场政变中,貂蝉的功劳如果是“驯化”了董卓,与李儒的巅峰对决中占据了上风,创造了60%的贡献;那么李肃单身入郿坞这个虎穴,一路巧语解征兆,应是把董卓骗到了宫内,大约30%的贡献;吕布的致命一戟、王允的谋划,大约占10%的贡献。 后世居然要么说王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要么说貂蝉巾帼不让须眉,很少有人会赞美吕布再一次的反叛,而把核心人物之一李肃的功绩,基本全部忘记了。 更不幸的是,在新的政权对抗飞熊军这个硬茬子的战斗中,李肃仅仅由于一次败绩,居然被吕布杀了,一点机会也没有给。 我想,此时的吕布,应当是反过来开始嫉妒李肃的能力了吧! 没办法,吕布比他官大权重,想杀就杀,没有给李肃留下更多的机会。 |
书上写道:【董卓顾谓李肃曰:“吾为帝,汝当为执金吾。”肃拜谢称臣。】 多会来事! “称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臣呢?当然是对着天子称臣。 这就像你还没有结婚,到了女朋友家里去,见到岳母时,不喊“阿姨”“婶子”等等,直接厚着脸皮大大方方地喊了一声“妈!”你岳母咋不高兴的心花怒放的! 李儒的疾病,可能是假的!目的是避免被追杀!【人报李儒家奴已将李儒绑缚来献】,如果病的特别厉害,是用不到绳子的。 本来作为董卓家属,李儒应是伴随回到郿坞,但与貂蝉巅峰对决中失败了,只好留在长安。 作为一名文职人员,凉州军团的军事力量处于250里外,而且他已经不受董卓信任,根本指挥不动,很无奈。后面提到,在郿坞查抄之后【卓弟董旻、侄董璜皆斩首号令】,就说明禁军首领董璜和侍中董旻在这次政变中,随着飞熊军一起留守郿坞。 长安密谋,李儒不会一点风声也没有听说。首先怀疑的对象,应当和董卓一样,就是吕布!此时,他装起病来,也许就是因为他曾经建议董卓将貂蝉赐给吕布,他对吕布应当是抱着一丝幻想。但也自知按照他的身份,象李肃一样反水,也是没有人信的。 在新的政权中,其实缺乏一个真正的灵魂人物。 王允那点小九九,玩政治成了精,军事上丝毫不行;吕布的点式出击方式,轻易会被李傕、郭汜击败;李肃有能力,但是变脸太快的人,扮演的始终是一个奴才的角色,李儒看不上这样的奴才。 他再也想不到的是,董卓被杀之后,是吕布首先提醒大家绝不能放过他的。 【助卓为虐者,皆李儒也!谁可擒之?】 吕布留下的千古骂名,恐怕最主要的是: (1)杀了丁原。因为军阀混战时期,历史上的董卓与羌人作战的时候、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在把两个备选皇帝弄回洛阳的过程中,纷纷是有功的。吕布投靠董卓,是正确的选择。但是,他不像徐晃被满宠忽悠着离开杨奉的队伍投靠曹操一样心狠手辣,而是直接杀了丁原,这就是他的不义之处了; (2)诛杀董卓事件。既然董卓被历史认为此时是违背社会公义的,那么就应当承认这时吕布的“六亲不认”,这种反水,是一种“大义灭亲”的起义行为。但是,李儒怎么惹你了呢?现在急吼吼地【至郿坞,先取了貂蝉】,却把李儒的举荐忘得一干二净,率先大呼铲除李儒,这就是更大的不义了。 也许,白门楼下的吕布在说出那一句【大耳贼,不记当年辕门射戟之事乎?】的时候,也应当反过来扪心问问自己【三姓家奴,不记当初举荐相国赐予爱妾之事乎?】 |
更正170楼 (1)明明【改为“对吕布身怀嫉妒的李肃”】,一看大势不妙,马上就与【加上“吕布作为首脑之一的”】密谋集团折箭为势【改为“誓”】; 一路巧语解征兆,应【改为“硬”】是把董卓骗到了宫内,大约30%的贡献。 更正171楼 【补充:李儒可能认为,也许在新政府中,还是缺不了一个智囊人物吧!】 他再也想不到的是,董卓被杀之后,是吕布首先提醒大家绝不能放过他的。 但是,李儒【补充“和李肃”】怎么惹你了呢?现在急吼吼地【至郿坞,先取了貂蝉】,却把李儒【加上“建议董卓把貂蝉赐予他”】的举荐【加上“和李肃当初对他投靠董卓的举荐”】忘得一干二净,率先大呼铲除李儒、【加上“因和硬茬子飞熊军作战时的一次败绩就杀了李肃”】,这就是更大的不义了。 |
更正171楼 但是,他不像徐晃被满宠忽悠着离开杨奉的队伍投靠曹操一样,【而是心狠手辣直接】杀了丁原,这就是他的不义之处了 |
下面开始答疑: (1)董卓为什么会因为区区一个诏书,就相信禅位这样的大好事? 因为这个诏书,是嫉妒吕布的李肃送来的,所以董卓没有怀疑这是吕布的阴谋。因为他认为李肃本来就是想升官,不甘居于吕布之下。而豪爽的董卓当了皇帝(从几个保证中可以看出董卓封官是很豪爽的),很可能会首先感谢李肃这个送诏书前来的人。从他们的对话中,也正是这样的,董卓答应将来把李肃从“骑都尉”升职到“执金吾”。 (2)这些征兆真的是天意吗?如果是人为的,那么谁有动机发出这些征兆? 不好说,据历史记载,191年大旱,192年这个季节下了一个月的连阴雨,从郿坞到长安的路上泥泞不堪,可能有助于解释与车马有关的一些征兆。但神秘的道士和童谣究竟是谁指示的,我想最有动机的是感到无奈的李儒吧。董卓和他老母亲的梦兆,可能是貂蝉回到郿坞之后携带的特殊迷幻制剂所致,古代的药物不很清楚。所以这些征兆应当按照郿坞、路上、长安三个地点合并之后来解析,分别有可能是貂蝉-天气-李儒造成的。 (3)此时的董卓除了对自己老母亲的属于顺口一言,其他人的保证都是信誓旦旦,他为什么要这么保证? 董卓看出了李肃升官的强烈愿望,这句话本身就是试探诏书真假用的。而后来的一系列保证,则是李肃巧言花语的解兆和董卓本人的豪爽性格使之然。至于对老母亲和对貂蝉的许诺,不需要解释的。 (4)能够在快马上左右开弓的大力士董卓,此时为什么这么胖? 一个运动员突然变成教练了,生活待遇又好,身体内应力的作用,会使得他们比还没有成为运动员的时候更胖,和刘备大腿内侧的赘肉是一样的道理。这反映了董卓以前战事的异常艰苦卓绝和当前的养尊处优之间的巨大反差。 (5)为什么李儒和汉献帝会同时发病?气候条件还是人为? 虽然当时遭遇了大雨,但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大雨会导致疾病。我们已经分析了李儒这种谋士不可能因为岳父的一句话就怄气生病,应该说他是在预料到董卓【必死于妇人之手】的情况下装病,既不参与密谋杀死董卓,也不与董卓的飞熊军等走得太近,期望新政权中的吕布有些感恩之心和脑子,恰好称为新政府中不可多得的智囊。但他对自己的智商估计过高,对吕布的不义又估计的太低。汉献帝的病可能也是假的,目的就是为了虚假的【禅位】取信于董卓。 (6)长安派炮灰李肃:【以董卓不迁其官,甚是怀怨。若令此人去,卓必不疑】。怀怨之人,岂非更加会令董卓怀疑?刚与吕布之间发生了关于貂蝉归属的激烈争执的董卓,难道就没有想到,吕布是李肃引荐过来的,连士孙瑞都知道二人【同郡】。长安派官员怎么能派这个最容易受到董卓怀疑的人过来?不觉得士孙瑞的话或者罗贯中的书,是自相矛盾的吗? 已经解释过了。 (7)天子生病时并不想禅位,偏偏是【病体新痊,欲会文武于未央殿,议将禅位于太师】。董卓怎么没有看出来有什么毛病?况且,这样的大事,这样的诏书,不该是专权者董卓亲自过目才对吗?今【文武】都知道这件事,假说王允竟然【已命人筑受禅台】,而偏偏董卓是被最后通知的,不觉得奇怪吗?王允吃了豹子胆敢擅自这么做? 我前面分析过:【董卓又爱又狠,又毫无办法,没有把貂蝉带到郿坞,他是不甘心的。相反,把貂蝉带到郿坞,也就再也不想来了。】加上一个月的暴雨,通讯上的不灵便,使得密谋得以实现。 总之,在这个事件中,水性杨花的貂蝉,是一个绝对的灵魂人物,善于变脸的李肃,仅次于他。不要再吹王允的运筹和吕布的一戟了。 下文中,我将会说一下貂蝉除了【同中求异】、【塑造男人】、【忘情演出】三大绝技这种内部外因之外,在长相上应当是什么样子的(不再说服饰打扮方面的技巧了,只讨论原生的身体素质)。 |
貂蝉不仅在短暂的宫廷活动中,成功地塑造了汉朝三杰之一的董卓,当然不是把他塑造成了汉朝三杰之一,而是塑造的听自己的话了。 她的眼神和耳朵如此灵敏,居然略一扫视就能看到在暗中窥探、身手矫捷的吕布。 被董卓手戟投掷威胁而逃走的吕布,未必就能注意到背后李儒和董卓二人的满怀相撞。 李儒对董卓的建议,将貂蝉下赐吕布的建议,肯定是背着貂蝉说的。 然而,貂蝉听说董卓准备将她下赐吕布时,立刻就能判断出“此必李儒之计也!”居然也能在1个月的宫廷生活中,分辨出“儒与布交厚。”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过,她也有失态时,这就是对董卓所说的“妾当生噬其肉。”貂蝉要生吞了李儒。 ——果真对前来解劝的李儒如此凶狠,对本意为稳定西部局势的李儒如此毒辣,那她对前来“调戏”的吕布呢?对跪拜时头部高度没有达到要求的董卓呢?恐怕吃下去连一根骨头也不会剩下来! ——按照她说的,吕布一个色鬼,到荷花池这里来,居然不是为了命根子快活,而是为了要取“有色者”性命? 这种狠话和这种谎话,原本不该是17岁的少女貂蝉在这种场合下说的。 但情急仓促之下,这个魔女还是短暂地现出了青面獠牙、血盆大口的原形! 天下除了李儒之外,还有几人能如此快速地迫使魔女现形?! 天下除了貂蝉之外,只怕也再无一人能在李儒面前,短暂失态后迅速隐遁原形。 公元192年4月23日至5月23日,阴雨一月,多处道路冲毁。貂蝉单身进入郿坞虎穴,一切消息被切断。 在常人看来,17岁的纤弱少女到了这里,外围就是所向无不披靡的飞熊军,几无回旋之余地。但貂蝉本来就不是常人,这样的人放在唐朝,恐怕纵使武则天这样的著名女皇,也难望其项背!——如果不是出身太低,如果不是后来被吕布蛮牛强袭式的挟持,这个天下,哪里还有盖世英雄曹操的份? 李肃也是一个大演员,但这个大演员遇到超级大演员貂蝉时,却又相形见绌。因为貂蝉既然知道李儒与吕布的交厚,也必然了解了李肃对吕布的嫉妒。在消息完全断绝、王允的运筹已经失效的情况下,她居然很快就能判断出为什么是派李肃来送诏书,更知道这个诏书中暗藏的杀机。【貂蝉明知就里,假作欢喜拜谢】。 清朝的毛宗岗父子,在批注三国演义的过程中,对貂蝉赞不绝口,称她为“女将军”。在我看来,这个“女将军”的溢美之词,简直就像把一颗璀璨的明珠,强行镶嵌在一块半腐的猪肉上一样滑稽——拍马屁拍错了地方。如果要正面地赞扬,这分明就是一个傲视三国、傲视汉朝女皇级人物,,怎么会是普通的“女将军”?如果要负面地贬斥,这分明就是一个女魔头,怎么会是轻描淡写的“坏女人”或“不良少女”? 后来,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割发代首,司马懿诈病骗曹爽,周鲂断发赚曹休,这些演技也都不错,只是,称为人妇的貂蝉,再也没有与这些演员PK的机会。 |
古代人女子的择偶标准,可以概括为聪明、仁义、雄略(见赵咨述说孙权的部分)6个方面。三个名词,6个方面?不错,因为这本是聪、明、仁、义、雄、略6个字。 (1)聪,耳朵好使。 (2)明,眼睛好使。 这两个条件是放在首位的,聋子、瞎子,首先被排除到择偶对象之外。 “老公,去阳台上,帮我把那双蛇形的环脚绑带凉鞋提过来,好吗?(20分贝)” “啥?听不清,你再说一遍” “阳台上,环脚绑带凉鞋!(40分贝)” “啥子?啥子凉鞋?” “环脚绑带凉鞋,就是鞋带是一圈一圈绕在小腿上的那一双!(60分贝)” “嗷,知道了。不好意思,我又忘了,刚才你说是放在哪里呀?” “阳台上!(80分贝)” “到阳台上干什么呀?” “滚!!!!!!!!!!!!!!!!!!!!!!!!!!!!!!!!!!!!!!!!!!!!!!!!!(100分贝)”。 和现在一样,眼睛不好使、耳朵又不好使的男朋友,恐怕是女朋友最讨厌的。 (3)仁,对妻子好。一个高富帅,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那么身高越高,在执行家庭暴-力-行为的时候,对妻子的损伤越大;家庭越富,嘴里的酒臭味越难忍受;长的越帅,被其他女人进一步抢走的概率越高。象刘备、刘安那样的,恐怕人们都不喜欢。 (4)义,说话算数,负责任。否则,再多的海誓山盟,也只能悄悄记录下来作为诗词歌赋让其他人学习了。 (5)雄,房间里办事的能力很强。在古人看来,不孕不育的男子是首先要排除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有“试婚”的风俗,没结婚时俩人先试试效果,伺候不好就证明一朵花是不会演变成果实的,掰! (6)略,不因小事生闷气,平平凡凡才是福。 那么,反过来,古代男的对女的有什么择偶标准呢? 为什么貂蝉会成为一代女魔? (1)聪+明。眼睛和耳朵灵便,是前面分析过的。 关键的是,不仅要好使,而且还要有“眼神”。这双眼睛,应当就像初秋的薄雾下面的一泓秋水。不是大眼睛的姑娘博得了董卓的欢心。恰好相反,貂蝉的眼睛,应该在99%的时间,是半闭着的,被长长的睫毛掩蔽着。一旦她的中枢神经系统接收了外界的信息,也只是微微地扬起眉毛,同时短暂地露出异常慈爱的瞳孔。她的眼神虽然看东西很锐利,但是看人,看到男人时,立刻就能让男人感到,这双眼睛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母亲的。貂蝉观察男人,就像观察着刚从自己身上分离出来的新生儿一样。 (2)貂蝉应该有特殊的体味 和植物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一株植物在营养生长阶段散发的气味,以顺-3-己烯醇和乙酸顺-3-己烯酯为主;到了开花期,释放出侧链1-2个碳原子的芳香族化合物;而一旦一头昆虫授过了粉,则开花期那种特有的气味就消失了。 女人,以及近缘种恒河猴,在发情期的时候,下部的腋窝会产生乙酸、丙酸、甲基丙酸、丁酸、异戊酸、2-甲基戊酸6种物质(copulins)。每个月排-卵-期的前一天,有令人愉快的温和气味,而月-经-期后有吡啶、三甲胺等腥臭物质。这些成分的含量波动以月为周期,也与年龄有关,含量最高时在16-20岁之间。貂蝉正是这个年龄段的人。这些“令人愉快的温和气味”,含量可能是最高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谁谁谁爱吃醋,谁谁谁醋意十足。“醋味”,也就成为貂蝉之所以能成为女魔头的原因了。这可不仅仅是独占欲的外在表达,而是有一定的化学生态学基础。 (3)貂蝉应当是有一双非常好看的脚 摘选一些古龙小说的句子。 《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林仙儿:“任何人脱鞋子的姿态都不会好看的,但他却是例外,任何人的脚都难免有些粗糙,她也是例外。她的脚踝是那么纤美,她的脚更令人销魂,若说这世上有很多男人情愿被这双脚踩死也一定不会有人怀疑的。” 《大旗英雄传》中的温黛黛:“她轻轻地抬起右足,跷到左足上,那缀珠的绣鞋,便从粉色的薄绸衣衫中露出来。绸衫如水一般紧贴在她丰满而诱人的躯体上,绣鞋紧包着她纤细的足踝,她娇笑着抛送秋波,也不说话。” |
还有两个关键的疑难问题是:汉灵帝时期,不愿意在战后交钱的皇甫嵩和朱儁,被赵忠等宦官免职了,从此杳无音讯。现在却突然出现在西安,罗贯中没有交代这个神秘的皇甫嵩的活动轨迹。而战后吸取战前的教训,交了钱的卢植,也曾经在宫廷的内乱中救了何后一命,却又永远消失了。 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人物太多,作者可能也是对残缺的历史记录感到很无奈吧 这些现象,不用再去猜测了。现在该是对董卓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仔细阅读一下《董卓.煞有介事》那个很好的帖子扩展阅读,我就不再写那么多了 |
王允、吕布、士孙瑞、黄琬、皇甫嵩、李肃、貂蝉等人这种政变,到底是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还是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向前? 有人做过一个试验,在蒙古的大草原上,有一种比较大的白足鼠,体格健壮,能吃能喝,在大草原上属于优势种。 科学家突然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如果把这种白足鼠从生态系统中去掉,会变成什么样子? 为了避免鼠类的迁徙对试验的干扰,他们在一个鼠类绝对不能进入的大型围栏中,采用电击、毒饵、捕鼠板等等手段,见到白足鼠就杀,见到其他种类就放,逐渐地,白足鼠销声匿迹。 令人惊奇的是,之后人们发现,在没有外来的鼠类进入这个围栏的情况下,许多以前没有在围栏中见到的鼠种:鼢鼠、鼹鼠、仓鼠、田鼠、沙鼠、金毛鼠、蹶鼠、黑家鼠、山鼠、家鼠、芒鼠...... 是捕食作用吗?比如说,以前白足鼠就像猫一样,种群数量太多的时候,把这些其他的鼠类吃光了? 不是!是竞争作用。 白足鼠这个巨无霸,大量消耗着草原上有限的资源,其他的鼠类没有东西吃了。 缺乏了白足鼠的竞争性压制作用,这些各种各样的稀奇物种也不知怎的就冒出来了,平时也不知道都藏在什么地方,但绝对不是围栏之外扩散进来了。 这些其他的鼠类,竞争能力是势均力敌的,谁也消灭不了谁,对草原上资源的消耗更加严重。 卡扎菲、萨达姆、本拉登被美国击毙之后,利比亚、伊拉克、阿富汗的战火反而越燃越凶,就是这个道理。 固然从人类的道义而言,这三个专权的卡扎菲、萨达姆、本拉登(情况比较特殊,说是塔利班比较好)都不是什么好人,残酷地剥削,恐怖的通知....... 但由于强大的压制力,没有那么多的小军阀出来混战。 而他们死了以后,那些国家没有出现美国人期待出现的和平。 人们都说,美国人的本意就是搞乱这些国家,也可能并不是这样,美国人的商品大棒挥舞全球,不就是为了把这些极端分子干掉,为了贸易保驾护航吗?搞乱这些地方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 卖军火?也不是。 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态学理论欠缺。 |
这又回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罗贯中看来,小诸侯之间的兼并,称不上合。 因为这种一方彻底吃掉另一方的行为,比如乔瑁和刘岱之间的鸡毛蒜皮,称不上合。 而只有处于相对稳定的超级大诸侯之间的合并,例如魏蜀吴之间,才称的上“合”。 于是罗贯中才会说了一句毫无预测意义的废话,作为全书的首句【前面的临江仙是后人加上的】。 这就是说,在分与合两种极端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中间的状态——均势。 分与合,是诸侯把诸侯吞并了,就像猫吃了老鼠;均势,是诸侯之间的平衡状态,构成竞争关系。 不管白足鼠消灭之前,那些其他的鼠类从哪来,有多少,这个草原可以称为“白足鼠生态系统”,其他的鼠类,只能看作白足鼠统治下的臣民。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生态系统,草木得以可持续繁衍。 同样的道理,不管马腾、韩遂、边章有多么骚扰,有董卓的支撑,他们不会和飞熊军打起来太大的规模。对老百姓而言,一个董卓的压制,要比军阀混战痛苦得多。 自从十八路诸侯讨董之后,全国大体上形成了西安-洛阳-长江为中心的三大势力范围,各个中心都有一方独大的诸侯,都在自己的小范围内搞着建设,社会慢慢趋于稳定。 至于大规模的“合”,也会在未来发生,在一方的统治很腐败的情况下发生。 这时候人们期望的才是“合”。 也就是“以顺讨逆,以有道伐无道”。 而如果三大势力范围内,符合下述两个条件的,则不应当看作“合”或者“分”才是正确的趋势: (1)各个片区的大诸侯们都是英明的,他们虽然可以投机取巧地经商,可以储藏许许多多的宝物,可以多收一些税收,但并不不是腐败到了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地步,在各自治理的范围内,兴建着自己的手工业、农业等等。纵使让一个人天天喝美酒,能喝下多少呢?纵使让一个人天天吃肉,又能吃下多少呢?纵使让董卓把财宝堆积如山,死了还不是社会共同的财富?但是如果你杀死许多科学家,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那就是必须被灭掉了,连基本文明传承的载体都要毁灭,显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各个诸侯并没有彻底吃掉对方的能力。这些诸侯构成了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这时候也是维持均势比较好。 董卓和东方联军之间,就形成了这种均势。因此,董卓的正确做法,如果是为了生产力总的进步的话,就应该是扶持陕西的各种产业,同时不要想办法进攻关东,而把眼光放在征服自己地盘内的小军阀上。 而郿坞要塞的建设,可能本意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也并没有听说191年-192年,类似于184年的大饥荒再次在西安出现。 而这时候还要企图消灭“白足鼠”的王允、吕布等人,就属于没事找茬了。 尤其是这个出发点: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王允的七宝刀事件不被泄露而向董卓下的黑手。 后面我们看到,西凉军精锐飞熊军和以吕布、王允为首的并州军团的大搏杀,重新使西安受到了比洛阳时相当的大型战乱。 而马腾和韩遂,这些本应该被董卓早早镇压下去才是对老百姓最有利的军阀们,又和占了上风的凉州军团混战在一起。 司马昭在刘禅已经昏庸、严重阻碍蜀国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派邓艾、钟会两路伐蜀,是以有道伐无道,其子司马炎也是在吴国的孙皓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以有道伐无道。并且他们的晋国内部治理优秀,所以成功了,也可以定性为整个三国最正义的两次战争了。 可是后世偏偏最看不起的就是司马家,何其怪哉? 而明明已经形成均势的时期,蜀国的军力距离魏国相当大的差距,诸葛亮却玩起了主动进攻,妄图完成“统一大业”,结果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可是后世偏偏最看得起的就是诸葛亮,又为什么呢? 还是我们的潜意识如此。 人心思汉的结果。 却没料到,刘备的季汉,可以定性为复辟了的、死灰复燃的“汉”,并不是刘彻时期的汉。 即使蜀国的军力大致和魏国相当,诸葛亮也不能仓促出兵,而是维持一段均势,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明知以卵击石,还是要不自量力,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呢? 这也就提到了《隆中对》中对“天下有变”这句话的正确解释问题,尤其是对“变”这一个字的解释。 我相信,历来的历史学家,都没有解释正确。他们说的是魏国在有外来势力侵袭的情况下,叫做“变”。 在我看来,这个“变”,指的是魏国的统治者们,开始腐败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时候。 魏国前三代的曹操、曹丕、曹睿都是有名的贤君,那么诸葛亮就应当好好在他的蜀国养养蚕、织织布、种种桑树。 也许诸葛亮在大的战争方面,“征南蛮”才是唯一正确的选项。 令人惊奇的是,这也是他唯一取得胜利的战争,可以认为是在自己的领域内象白足鼠一样“巩固统治”的正义使之然。 而讨伐魏国的战争,以及继承诸葛亮衣钵的姜维,则屡战屡败,为什么呢?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求功心切,而是,他们应当被认为是“无道”的。 |
对不起,158楼“李思思”的名字居然打错了,应当是“李师师”。惭愧 |
更正179楼: 同样的道理,不管马腾、韩遂、边章有多么骚扰,有董卓的支撑,他们不会和飞熊军打起来太大的规模。 对老百姓而言,一个董卓的压制,要比军阀混战痛苦得多【改为远远不如军阀混战带来的痛苦更多】。 |
更正179楼: 而如果三大势力范围内,符合下述两个条件的,则不应当看作“合”或者“分”才是正确的趋势: 修正为 而如果三大势力范围内,符合下述两个条件的,则不应当把“合”或者“分”看作是正确的趋势: |
更正122楼: 发挥你的脑筋想一下,这不是一个城。相当于现在一个超级大的别墅(3个足球场的面积)。 改为 发挥你的脑筋想一下,这不是一个城。相当于现在一个超级大的别墅(3.10303到4个足球场的面积)。 |
这个帖子没有加上大的章节。现在准备划分成下述几个部分 第一章 天崩地裂 从书的开始到张角起义失败 第二章 枭雄陨落 从黄巾大起义失败到董卓被杀 第三章 狼烟四起 介绍从董卓死亡到赤壁之战 第四章 乱世奸雄 从赤壁之战到曹操死亡的部分 第五章 烈火军团 从曹操死亡到刘备死亡之间的部分。 第六章 不屈抗争 介绍从刘备死亡,到西蜀诸葛亮死亡之间的故事 第七章 一统天下 介绍从诸葛亮死亡到司马炎统一祖国的部分。 |
第二章 枭雄沉浮 这样好像更好一点。 |
第三章 狼烟四起(一) 故事梗概:如果李儒出任新政府参谋,失去董卓压制的长安勉强可以控制。李儒主内政,禁军交给吕布,外军交给皇甫嵩,内服飞熊,外安马韩,尚可组成强有力的政权。只可惜,历史并没有沿着这个方向走,不能预设。此时吕布眼里只剩下貂蝉,对董卓株连人员全部否定杀害。这时,“毒谋士”贾诩逐渐进入我们视野。飞熊军先败新政权,后败马、韩(和公孙康差不多,只能称为“外来势力”,不代表任何一支汉朝力量)。飞熊军虽然军事实力大为削弱,但仍然是最大的、代表国家和朝廷的最强诸侯。东部黄巾余孽作乱,潜水已久的曹操招兵买马,浮出水面。 王允和吕布做的是很过分的,竟然把前相国董卓的身手异处的尸体,放在长安的交通要道上,用微火慢慢烧焦,点灯玩。过往的百姓把董卓的头当做了任意拍打的篮球,把他的身体当做了垫脚石和锻炼拳击的沙袋,疯狂地虐尸。【又将董卓尸首,号令通衢。卓尸肥胖,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 不仅如此,吕布、皇甫嵩、李肃还冒着大雨向西部急行军250里。到了郿坞,把董卓的家底全部霸占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去瓜分,董卓封地的老百姓和防守侵略的城墙也遭了殃——凡是带有“董”字招牌的,一律破坏。 就和袁绍、袁术兄弟在公元189年铲除张让势力时,许多没长胡子的年轻壮丁和女子也被杀死了是一样的。 别告诉我,他们有军事法庭去合法审判郿坞的居民;也别告诉我【皇甫嵩命将坞中所藏良家子女,尽行释放】这句话就能为新政权撇清关系。 如果说他们经过一定分辨的话,那也是—— (1)首先分离出貂蝉【吕布至郿坞,先取了貂蝉】; (2)郿坞中的男士全部处死(何曾分辨“助卓为虐”者?); (3)郿坞中长得不很好看的全部处死(何曾分辨“良家子女”?何谓良家?设定军事法庭申辩了?); (4)郿坞中漂亮的女子运回长安或者赐予所带的5万士兵中率先攻城者。【允乃大犒军士,设宴于都堂,召集众官,酌酒称庆】。 罗贯中那句【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卓母亦被杀】已经给读者暗示着这次大屠杀的非法性。 否则他为什么要交待“先取了貂蝉(董卓设计的贵妃)”这种急吼吼的行为?最后再交待“卓母亦被杀(董卓设计的national mother)”这种凄惨的场景? 先?亦? 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王允不但能够指示曾经的军事三巨头之一皇甫嵩怎么做,也能够指示吕布怎么做,他的群众基础呢?这就像一个生态系统中凭空冒出的老鼠种类一样,必然产生意见的分化。后面的蔡邕、马日磾就成为哗变的导火索。 现在提出问题: (1)以前你不是说56岁的王允,已经不会有把持朝政的兴趣了吗?他怎么变成这样? (2)蔡邕为什么要哭董卓?真的想找死吗? (3)王允为什么必须致蔡邕于死地?他都有哪些害怕历史记载的阴暗面? (4)毒谋士贾诩,究竟是“乱长安”的第一罪人,还是时代的功勋? (5)号称“人中吕布”的飞将军吕布,为什么会被李傕、郭汜轻松打败? (6)吕布为什么逃跑的时候要喊上王允?仅仅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准岳父吗?王允又为什么不随着吕布一起逃走? (7)马腾、韩遂是来勤王的,还是来夺取政权的?他们为什么不参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尚在洛阳的时候,长安本是军事真空地带,马腾和韩遂怎么不进军长安呢? (8)长安的那群虐尸的老百姓是怎么回事?不感到这样的场景很瘆人吗?是普通老百姓做的事吗? |
蔡邕,就是三国演义开篇提到的,认为温德殿梁上掉下一条菜花蛇和雌鸡化雄与【妇寺干政】有关系的大臣。 为什么诛杀董卓之后,在全民庆贺时,他要来哭董卓呢? 用蔡邕自己的话来说【因一时知遇之感】,很自然地落泪,没有什么太多目的的。 董卓对他的官职升迁不可谓不慷慨【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这与灵帝以贿赂的多少来封赏官职,不是一个概念。董卓应当是看上了蔡邕的才华。甚至说,如果蔡邕是一匹千里马,以前就像禁锢在马棚里一样不能发挥,而在董卓组织的新政府里,蔡邕得以发挥了才干。 看上去是人之常情,但还是有些不可思议:蔡邕不知道这么做,有可能丢掉性命吗? 曹铜爵先生认为,蔡邕帮助董卓做了很多坏事,其实已经知道王允无论如何也是不会放过他的。与其等着王允派人前来抓他,不如从【亦知大义】的道义制高点上反挫其锐,自拟刑而得求余生。 求生,固然是任何生物都会孜孜不倦地追求的。求生愿望最强的,既不是完全绝望、心灰意冷的人,也不是满怀希望的人,而是尚存“一线生机”的人。从年龄段上来看,越是自然寿命虽然接近死亡、但是并没有被病魔折磨的失去意志的人,求生的愿望反而越强烈。 根据汉朝的平均寿命来推,蔡邕天命已尽,而根据其【续成汉史】的宏伟志向来看,又并没有失去意志。应当推断为:蔡邕的求生愿望是很强烈的。 他认为:这一哭,从常识上判断,与死亡并没有关系。——根本不相信王允因为这个,就要致他于死地。后来我们发现,朝堂上大多数的人,也是这样的看法。 因此,结合上下文来看,蔡邕的哭是很自然地有感而发,没有什么动机,最直接的原因应当是看到百姓们“虐尸”的行为。而蔡邕之所以能来到这个长安交通要道看到这件事,应该不是随机的,例如听闻郿坞的【卓母亦被杀】很伤心,再听闻百姓在虐尸时过来看看。 但是,被【须臾擒至】之后蔡邕说的话,却是带着强烈的求生愿望的,也就是说【邕伏罪曰】后面的一段话,却正是为了求生! 【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 第一句话,摆明自己的立场,反衬的意思就是“公若知大义,也当赦免”。其实,蔡邕说的也是事实,从历史记载上,确实他也没有帮助董卓做过什么坏事,总比那个把司空张温【揪】离饭桌的吕布要强一些。反倒是王允,曾经在一些宴会上说过一些奉承董卓的、大逆不道的话【太师盛德巍巍,伊、周不能及也。】、【允自幼颇习天文,夜观乾象,汉家气数已尽。太师功德振于天下,若舜之受尧,禹之继舜,正合天心人意。】。如果说王允是为了屈从董卓而实为谋杀之,那蔡邕也可以说我以前跟随董卓,也是为了和你一样的目的。但蔡邕显然不能事后诸葛亮地在董卓死了之后才这么说,这种“哭”和“密谋杀卓”是很难兼容的行为,故点到为止。 第二句话,摆明自己是重感情的人。这就把许多人拉到统一战线上了:董卓的封官如此豪爽,吕布、王允以及其他在座的众官,受了董卓恩惠的还少吗?大义归大义,感情归感情,蔡邕是分的开的。 第三句话,就是最高明的一句了,比下邳城的张辽还会说话。并没有任何巴结讨好王允的意思,蔡邕说他只是想实实在在为新政府做些事情【续成汉史】,这也就是我前面一个楼说的生产力发展问题了,绝对的“有道”。——不要再糟蹋已经死去的人啦!董卓的是非功过,写进历史让后人评价不好吗【赎其辜】? 【黥首刖足】虽然刑罚颇重,但是蔡邕希望自己提出来,能够保一命。如果王允知【大义】又有【感情】的话,这个刑罚也应该免掉了。 但是,王允居然冒着得罪众官的风险,将其缢死。书上写道【允之杀之,亦为已甚】。为什么呢?罗贯中认为,王允有一些深深地见不得人的事,是绝对不能写进历史的。 是什么事情呢?王允自认是诛杀董卓的首席功臣,尽管他可以忽视貂蝉和李肃的功劳,但写进历史的不管大功还是小功,死了还在乎吗?这只能说,王允担心的不是自己写进历史时的“功小”,而是担心自己被写进历史的“丑大”。 可是,王允的污点,不就是向着董卓说了几句“太师功德巍巍”的话,这些话人们完全可以看作谋杀董卓的必备手段,这并不是真正的污点啊! 那么,现在王允在朝廷上是“众官唯唯”,除了开会,也没人听到什么丑闻啊! 别忘了,还有一个活着的貂蝉!这也是王允的私生活能够向外公开的唯一通道。 而且这个女魔头,耳朵和眼睛的发达程度,非常可怕! 要命的是,这个貂蝉不但还活着,而且被一个强人牢牢地溺爱上,已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控。 最最要命的是,这个貂蝉现在已经成了超级大明星,和【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另一个大腕明星在一起。而且,吕布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貂蝉到底是救国大义还是水性杨花,这些新闻足以招引大量的狗仔队史官,足以引起他们刨根究底的兴趣!! 在王允的心理空间中,这个女魔头是无所不知的。 王允需要大量的窥探,才能了解貂蝉信息之一二;而貂蝉即使眼神不在你的方向,耳朵不在你的方向,偏偏你在干什么在想什么,她眉毛稍微扬一下也许就能猜到了。 暗处的王允所能获得的貂蝉的信息,居然还不如明处的貂蝉所能获得的藏猫猫的王允的信息多。 你说,王允是不是有一种光着腚站在貂蝉面前的感觉? 而如果王允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信息,貂蝉哪怕眼睛和耳朵再好使,也只是一个平面镜而已,传达出去交给史官,也没有什么影响的。 这种坚决不能被貂蝉传播出去的信息,可能会是“窥+跪”。 |
第一章 天崩地裂(第1楼至第27楼) 第二章 枭雄沉浮(第28楼至第184楼) 第三章 狼烟四起(第185楼~。。。目前写到了188楼) |
解析至此,以为金瓶梅式的、小心替代名词以便避免删帖的艰难解释总算到头了。解析武将勇略、谋士深机的战争,固小可所愿也。可是,现在才发现:三国演义组织结构如此严密,哪怕叙述的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事件,也迫使你必须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张角是促进大汉走向“分”的过程的里程碑式人物。占的篇幅只有2回,但后面战后军款的回收、皇甫嵩等的离任、刘陶和陈耽的进谏、张飞怒鞭督邮等,还是纷纷与张角有关的。 董卓,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死亡原本是一个故事的终结。然而,王允此时匪夷所思的表现,又逼着你必须复读前一回,才能找到其性格变化的秘密。 大部分正史都说,王允诛杀董卓之后,变得“居功自傲”了,所以开始飞扬跋扈了。 可是我发现根本就不是这样。 政变之前,司空张温被杀之后,王允的官职就是仅次于董卓的存在。如今,他如果要居功自傲,也只能是在汉献帝面前居功自傲。可是,56岁的王允有必要去汉献帝这个傀儡那里邀功?一大把年纪了,王允,官职也已经到达顶峰了,还封什么封?还居什么功?“朝廷的嘉赏、人民的称赞”根本就不是王允追求的东西。 如果说现在有两个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人,那就是吕布和皇甫嵩。尤其是吕布,王允和吕布也许自认为:他们在诛杀董卓的过程中功劳是最大的。 是啊!吕布既然能够杀了义父丁原,杀了义父董卓,也有可能会进一步杀了岳父王允。可是,这根本不是王允担心的事情,王允现在要宰了吕布,也就一句话的事情。按他现在的权势,完全可以用比“居功自傲”更加猛烈的词汇来表达: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但是,偏偏是这么两个相互忌惮的刺猬,还在诛杀董卓之后合作了那么久,为什么呢? 蔡邕一个小人物之死,即使忽略不计,也不大影响后面的情节。 即使他的建议完全是出于【大道】,完全是为了新政权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王允这种级别的大官,杀了他似乎也并不是惊天动地的事情。 作者却偏偏要加这么一个插曲,目的就是提示我们:王允对真实记载的“汉史”,涉及他的部分,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恐惧感。 因为,王允的心脏虽然解除了董卓+七宝刀的重压,但是却承受了另一个更大的重压,那就是“貂蝉+吕布”的天团组合! 上文我们分析过,缜密的王允不会在众多的官员面对面的时候留下太多可以被历史记作“丑闻”的把柄。而脱离了王允掌控的貂蝉,基本上是将王允的某些丑闻传播出去交给史官的唯一通道! 假如王允活着到了清朝,看了毛宗岗对三国演义的批注,会疯狂地讥笑不止:毛宗岗你一个清朝人懂什么啊!一个“女将军”能奈老夫何?老夫已经是司徒的官职了,汉献帝又是个傀儡,但这貂蝉分明就是一个女皇!女皇!女皇!毛宗岗你懂吗? 我想王允的思想,可能是杀了貂蝉灭口! 但是,这个被吕布溺爱着的、形影不离、如胶似漆的小女人,即使对貂蝉的美貌象木头人一样的刺客,也失去了动手的勇气。何况这些刺客的大多数人,甚至还没有见到吕布怒刺过来的方天画戟,就已经死在了貂蝉的脚下。 而已经杀了两个义父的吕布,显然也是这个岳父王允非常忌惮的。吕布虽然武艺好,但是没脑子,用政治手段处死吕布,似乎是可行的方案。但与吕布这个没脑子的人形影不离的,又偏偏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鬼心眼多如牛毛的女皇貂蝉! 怎么办?怎么办? 用恩情感化?吕布这个人,会对你感恩戴德?笑话! 用威势压制?且不说吕布也自恃有功之臣,这种威势在女皇貂蝉看来,根本就是小儿科!和老娘玩这个(不知道貂蝉怒极了,会不会说出像现代人一样自称的“老娘”或者“姑奶奶”这样的粗话)?嫩着呢! 所以,王允的策略,不得不成为“把恩情加在夫妇两个身上(比如查抄郿坞这样的好事)”,这样虽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至少可以把这个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却“把威势加在其他官员的身上”,让貂蝉认为自己在朝中的话语权,还是比吕布稍微强势的,让貂蝉认为“自己未必现在就是完全脱离了王允的掌控”。 这可能就是王允和吕布精诚团结的根基所在。 那么,司徒王允这种级别的三公,也有不寒而栗的丑闻?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 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的关羽,在面临爷爷关审、父亲关毅这些长辈时,也害怕自己的家规,而不得不逃难江湖五六年矣。 马快枪长、弓弩如林的董卓军团,偏偏在张角的熟石灰、麦芒、铁蒺藜面前只有被包围的份。 打虎武松胆量大不大?如果惩罚他的不是什么杀威棒而是50只埃及伊蚊或者亚洲虎蚊,偏偏手脚被铁链捆的结结实实的,恐怕不到2小时的时间就招供了。 而王允在192年坚决不设史官,又偏偏在192年就死亡了,留下了不到几个月的历史真空地带。这些记录也就成了谜,被擦除了,格式化了。 王允这种级别的官员最有可能忌惮的情境是:在王允某次宴会饮酒过多沉睡如泥的第二天早上,侍女们到房间里收拾王允的卧室时,在他的枕头下赫然发现了一双小巧精致的绣花鞋,经鉴定属于貂蝉的;或者是某一天,侍女们在王允茶杯里堆积的厚厚的茶叶下面,赫然发现了一些布料,倾倒出来一看,赫然竟是貂蝉的一双袜子! 有人该说我胡编乱造了,可是就凭你说:这种事情,是不是此时“顺我者生,逆我者死”的王允最害怕的? 这就要提到“色”字了。 有人说,色字头上一把刀,但是再看这个字的下半部分,也可以说,色字下面一只脚! 王允是如何判断“董卓和吕布皆好色之徒”呢?就像电视剧上表演的,盯着一大群偏偏起舞的侍女,从中搜寻着貂蝉的面孔,这就叫“好色”? 这分明就是正常男人的反应,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那么,会不会是女性的第一性征呢?也不会,因为:一是这些地方平时都是被厚实的衣服遮挡着的;二是不同女的一旦进入被窝都是一样的;三是“好色”只是在开始阶段,还没有到达这个卿卿我我的阶段。 那么,第二性征的话,就剩下双乳和双脚了。但是双乳的高度比较高,身高相差不大的,正常的平视眼神,也极难被判定为“好色”,而且也被衣服包裹着,只能看到外部的曲线。最有可能的,就只剩下脚了。因为如果一个男的这样地低头俯视,很容易被判定为“好色”。 偏偏凡是这样的男人,并不是什么“色胆包天”,而是偷偷的,极为小心的,非常害怕被发觉的。而王允和吕布,按三国演义上描写的,都符合这样的表现特征。 而王允的身份(养父)、地位(大官)、年龄(当时是55岁之前)都不适合在正常的情况下大大方方地欣赏貂蝉,就只有用其脚部接触过的东西来偷偷地欣赏了。 这,可能就是王允最忌惮被写进历史的信息。 越是官职大,越是害怕。 不说别的,你就看看天涯论坛下面的一些浮动图片吧!就理解了。 |
从这个天涯论坛自身的网页上,你也许就能理解三国演义中的王允,到底害怕被历史记录的是什么信息了。在现在的社会上,这样的小图片也是随处可见,飘来飘去的 |
第三章 狼烟四起(二) 王允为了能够在百官面前树立威信,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对抗强大的飞熊军了。 其实王允还有自己的一点小算盘: (1)剥离吕布+貂蝉组合。你总不能天天潇洒地两个人乘坐一匹赤兔马,去对抗实力如此强大的飞熊军吧?最好是吕布战死,这样剩余一个貂蝉,就比较好灭口。否则,他为什么不找军中战神皇甫嵩去抵抗飞熊军呢?把握不是更大吗?如果吕布战死,就可以利用过去的“以亲女待之”一些恩情,以及“命苦的闺女没人养”这样的借口,把貂蝉招回府中下黑手,让她永久性地发不出声音来;或者吸取教训,真正把貂蝉视为亲女儿恩养下去,也比较好。这时,王允怎么处理貂蝉就完全属于家务事了,想必百官们和史官既失去了信息渠道,也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去打听——王允密谋刺杀董卓的大事也做了,在自己的府上,还对付不了与吕布发生了分离的貂蝉? (2)史书记载:曾有人向司徒王允建议派皇甫嵩统领董卓旧部,并留驻陕县进行安抚。这个建议遭受了王允的坚决拒绝。因为他害怕皇甫嵩一旦安抚了牛辅、李傕、郭汜、张济、樊稠,会在陇西坐大,成为最强大的、最能威胁自己把持朝政的军阀。而今,人家杀过来了,你招皇甫嵩去应敌。皇甫嵩就是听你的,不是自己打脸吗? 这毫无疑问是最大的示弱:王允是个软蛋,打仗离不开皇甫嵩! 当初黄巾大起义的时候,皇甫嵩作为政府军团三大主力之一,就曾经以【约期剿捕】为名同汉灵帝软磨硬刚,索要军费。只是最后他还是和曹操一起,勇猛地投入了曲阳的战斗,表现的不如卢植的【高垒不战】更露骨而已。战后汉灵帝指示宦官赵忠,要求追回皇甫嵩部剩余的款项,皇甫嵩宁肯被罢官也坚决不给,又表现的比卢植有气节。 也就是说,(1)皇甫嵩有指挥军队的真正实力,堪称“职业军人”的典范。唐德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名将;宋徽宗时,位列武庙七十二名将。无论庙里的成员怎么换来换去,不管是64还是72,总是少不了皇甫嵩,这也是三国演义中,上榜最早的名将了【董卓和曹操应视为统帅或亚帝王级别,故不在武帝庙的名将系列,并不是说这两个人打仗比皇甫嵩逊色太多的档次】。(2)另外,也显示了皇甫嵩在董卓被诛杀后朝廷中的话语权,元老级别了,不是你王允让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皇甫嵩这个百战军神,既然对过去的汉灵帝使者就敢说“不”,何况现在的军盲王允? (3)前面说道,王允要向貂蝉证实自己在朝廷的话语权,以便让貂蝉感到自己仍未完全脱离自己掌控的错觉,也只有借其他官员来树立威信。那么多人让你启用皇甫嵩去安抚,你不听,如今闯祸了,敢怒不敢言的百官正由于“董卓虐尸”、“蔡邕被杀”这两件事等着看你的笑话,最后又不得不启用皇甫嵩。皇甫嵩即使嗜血战神,又听了你一次,百官呢? 所以,【王允听知西凉兵来,与吕布商议。】只有找吕布了。 吕布失败的原因有两个: (1)吕布暴厉,是匹夫之勇 什么?“一吕二赵三典韦”中的吕布,你居然说匹夫之勇? 是的!三国著名将军中,吕布是最无能的草包之二;另一个无能的草包将军,是喜欢虐待账下小卒的张飞。吕布和张飞,就是最无能的将军,有人居然把这两个人排在皇甫嵩、曹操、周瑜、陆逊、司马昭这些人名字的前面,永久性地争论着到底吕布厉害还是张飞厉害,不感到这种少年时代肤浅地看小说的方式很可笑么? 我为什么加上“著名”两个字,就是怕引起歧义:比如有人会说,哦,按你说的,吕布还不如牛辅吗?还不如胡珍吗?还不如潘凤、华雄吗? 我们梳理一下吕布曾经在这一阶段杀过的人:a. 亲人董卓,如果吕布还有一点点良心的话,称为“亲人”也未尝不可;b.本该是董卓事件后,亲密无间、相互依赖的天才谋士李儒;c. 说话办事、军事政治各方面能力都很强的李肃;d. 杀了牛辅之后,前来投诚的胡赤儿。书中写道【军士畏吕布暴厉,多有降贼者,布心甚忧。】。军心已经变了。 吕布是只知道合兵一处冲阵的,属于点式的出击方式。如果要下围棋,会是一个很臭很臭的棋手。飞熊军根据这个特点,采用飘风之阵的战法,轻松获胜。书中不吝啬笔墨对这种飘风之阵做了详细的介绍:【吕布勒兵到山下,李傕引军搦战。布忿怒冲杀过去,傕退走上山。山上矢石如雨,布军不能进。忽报郭汜在阵后杀来,布急回战。只闻鼓声大震,汜军已退。布方欲收军,锣声响处,傕军又来。未及对敌,背后郭汜又领军杀到。及至吕布来时,却又擂鼓收军去了。激得吕布怒气填胸。一连如此几日,欲战不得,欲止不得。】 如果有李肃在,恐怕也不至于如此狼狈。 (2)吕布兵力不足 这次失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吕布的兵力是严重不足的。或许这也是他不能采用面式出击方式的重要原因。从后面在濮阳与曹操的战争中,我们看到吕布还是能够设计一些优秀的战略布局的。假设吕布并不是在战斗中成长而是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兵法基础知识,又假设濮阳的战略布局中起核心作用的不是陈宫而是吕布本人【这也是事实,濮阳之战吕布比陈宫谋的更多一些,下邳之战则是陈宫谋的多一些】。那主要原因就是兵力的调拨出了问题。志在关系新政权能否立足的关键一战,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可能吻合我上面的说法:王允就是打算让吕布去送死的。 他希望吕布这个愣头青,即使再不济,也能够消耗掉一部分飞熊军,然后再利用自己的威势,做好了鏖战长安城下的打算。但是,他却没想到吕布这个草包能败的如此之快。更要命的是: ————吕布居然还活着回来了! 而这时候的飞熊军,不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人本来任意抽出一人就能抗衡江东猛虎孙坚,再加上一个成精的谋士贾诩的指引,已经是皇甫将军也难以组织有效抵抗的强大力量。 贾诩和蒯良谁厉害?可惜没有这种巅峰对决的机会。 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顶级人才。 |
更正:上一楼,这句话的人称代词使用有点繁杂,出现了三个“自己”。解释如下: 前面说道,王允要向貂蝉证实自己(指的是王允)在朝廷的话语权,以便让貂蝉感到自己(指的是貂蝉)仍未完全脱离自己(指的是王允)掌控的错觉,也只有借其他官员(除了吕布、皇甫嵩之外的其他官员甲、官员乙、官员丙等)来树立威信。 |
以下是一些遗留问题 (1)以前你不是说56岁的王允,已经不会有把持朝政的兴趣了吗? 答:如果王允果真能够铁腕把持朝政,未尝不是汉之幸也。 可惜的是,此时的王允,具有把持朝政的官职,却由于对汉史上自己小小丑闻的过分警惕,使他忙于对付吕布+貂蝉的天团组合,以便克服心理上一次一次的重压。 在任人用才方面,本该重用的名将皇甫嵩、董卓旧谋士李儒和瞬间绽放的昙花——李肃,却没有加以重用。因为他本人不具有曹操的胸怀,也没有曹操的德性【官渡之战之后,将手下与袁绍私通的密件全部烧毁,根本没兴趣过目】。在他看来,皇甫嵩是军队元老,李儒又有鬼神难测之谋,李肃、吕布也有可能再次反水,这些人勉强扭成一股绳也会产生复杂的政治斗争。 另外,可能也是七宝刀+董卓的心理压力过大,如今一旦释放,内心长期防范应力瞬间反弹。于是,凡是董卓的东西,哪怕是封地郿坞建设的抵御外侮的城防,他也会指示军队破坏的残破不堪。 借用《东周列国志》中冯梦龙的前言: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在人类社会的演替进化中,人类的肉体,统统会不可逆地进入坟墓——死了,就完全平等了。前世留给后世的贡献,不外乎科学理论、技术产品和历史三种。每一位统治者,最不可原谅的行为就是杀害科学家、发明家和史官。你像三国的马钧(机械设计)、裴秀(地图绘制技术)、刘徽(数学)、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华佗(外科)等等,这些人的著作,尤其是应当视为比【金珠】【金钱】更加宝贵的知识财富。而历史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作为前车之鉴。王允最不可饶恕的行为就是缢死了伟大的史学家蔡邕,曹操最不可饶恕的行为就是杀害了华佗。论功,曹操远大于王允;论过,曹操也远大于王允。这是因为东都洛阳十八路诸侯讨董造成的人类文明的退化,虽然不是他直接焚烧的而是董卓焚烧的,但毫无疑问,曹操是为了躲避董卓追捕,而诱集东方联军与董卓军团的殊死搏斗间接造成的。 (4)毒谋士贾诩,究竟是“乱长安”的第一罪人,还是时代的功勋? 既然以王允为代表的辅佐势力不能够使西部半边天稳定下来,使老百姓安居乐业,那么,反过来,飞熊军攻陷长安也就是【伐无道】了。历来历史学家对贾诩参与的这次政变持否定的态度,称他为“毒谋士”,是非常不公平的。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白足鼠”董卓死了以后,飞熊军将士们有能力稳定西部局势,不仅很快打败了王允+吕布的军团(公元192年7月4日,大约不到40天的时间),而且也很快地有效抵御了外来的侵略(马腾韩遂等“外来势力”,)。 在弱肉强食的三国时代,谁强大谁就可以自命“义兵”。例如,孙策在江东的大规模侵略行为,刘备在荆南四郡的疯狂扩张行为,人们承认他们是义兵,一般是拿着结果来说事的。比如,这些诸侯通过相互兼并,加快了“合”的过程,有利于未来国家的统一。那就该承认,能够迅速“为国家除残去暴”的飞熊军,不管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董卓报仇还是为了把持朝政,也是一支“义兵”。 贾诩,以其精准的洞察力发现了飞熊军的优势,连续取得了两次胜利,从而稳定了朝政,应当被定义为时代的功勋。至于李傕和郭汜后来执政后的偏差,说明这些人打江山和坐江山的能力没有同时具备,贾诩也未尝没有苦口婆心地劝谏过。但整体上看来,历史对于李傕和郭汜的罪恶记录是偏重的。【贾诩屡劝抚安百姓,结纳贤豪。自是朝廷微有生意。】也暗示着他们稳定了局势,为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另外,罗贯中在处理“时间线”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一些偏差,“青州黄巾又起”的时间,是公元192年4月,此时的李傕和郭汜,恐怕还没有征招曹操出兵的话语权——因为董卓还活着。这一年的7月4日,李傕和郭汜刚刚稳定了西安局势,怎么有空闲顾及东边的黄巾军作乱?这应当是曹操、鲍信、刘岱等东方诸侯内部的事情——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做着该做的事情,因为此时的黄巾军残部,没有了张角活着的时候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信念,也只能是类似于梁山贼寇那样的“害民贼”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樊稠,据历史记载应当是公元195年死亡的,可能与李傕没有太大的关系。 (6)吕布为什么逃跑的时候要喊上王允?仅仅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准岳父吗?王允又为什么不随着吕布一起逃走? 答:吕布在这个时候终于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至少对于吕布的生存而言是有利的事情,不仅仅是孝道问题。王允这个并州系的老人,善也好,恶也罢,在吕布投靠其他诸侯时,有一定的周旋能力和话语权,也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也许带上他的话,吕布就不会象当初黄巾起义时的刘备一样,被到处踢皮球一样驱逐了,后来吕布到徐州见了刘备说自己【飘零关东】,很凄凉的。 但是,吕布不明白的是,王允根本就没有把他看作心腹,而是将吕布和貂蝉同时看作不得不彻底消灭的敌人,原因当然是为了自己的丑闻遮羞。他对貂蝉有着深入骨髓的恐惧,是一方面;另外,他又觉得吕布赖好还有一定的武艺,未尝不会被收留,但自己在东方并没有“活眼”,只有西安首都圈子里有一些朋友。后来通过一番坚贞不屈的语言,试图在短暂的历史记录空白下,以死谢罪来克服内心中不可告人的丑闻——56岁了,不想再飘零了。 (7)马腾、韩遂是来勤王的,还是来夺取政权的?他们为什么不参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尚在洛阳的时候,长安本是军事真空地带,马腾和韩遂怎么不进军长安呢? 答:目的很明确,夺取政权的!从三国演义上来看,他们是唯一处于董卓军后方的一支军队,但由于董卓在西部有“活眼”,他们没有这个机会。而从正史上看,他们根本就没有答应曹操起兵的建议,或者曹操也根本就不会给马腾和韩遂发送这样的檄文——马腾、韩遂、边章当时是整个大汉朝的公共死敌,是西部边陲严重的威胁。 (8)长安的那群虐尸的老百姓是怎么回事?不感到这样的场景很瘆人吗?是普通老百姓做的事吗? 答:不可能。普通老百姓自古有“入土为安”的传统风俗。一个人就是再坏,死了也就永远消失了,没必要得罪这样的亡魂。再说,董卓是一个铁腕人物,但当时并没有影响到西安的正常生产建设——虽然对洛阳的破坏是罪孽深重的。但三国演义中偏偏记录了这样的细节,我想这个地点应当不在影响老百姓出行的交通要道上,是在城门外边悬头警示吧。 |
有的朋友可能还是对上面一楼心存疑问,辅助解释如下: 这些问题有可能是: (1)你不是说王允仅仅在西安首都的圈子里有一些朋友吗?在东方根本就没有活眼,怎么又说他在东方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2)你不是说王允将吕布和貂蝉列为绝对的死敌,必欲除之而后释然,怎么又说吕布临走带上他,才总算是做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 |
关于第一个问题:西安的这些“朋友”,太口语化了,就是他能够利用自己的威势,能够指挥动的一些官员。王允的布局能力显然不如袁绍、董卓、袁术这样的大腕军阀,他是以政治能力见长的,而且家族势力中,大部分也是文职的官员,在董卓从洛阳迁都西安的过程中,这些文职官员其实是很有依赖性的——基本全部迁走了,打算在长安重新立足。 而东方的“社会关系”,指的是王允虽然不可能指挥的动他们,但是投靠之后可以合作,或者直接沦为对方部下的那些“朋友”。这时候的形势变了,朋友的定义也有很大不同。不管我怎么强调貂蝉和李肃的重要性,但王允最初期的谋划,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将诛杀董卓的这个蛋糕剩余的10%重新分割给王允和吕布的话,那么王允应该占9.9%以上才对。至于吕布的一戟,可有可无的,吕布不下手,已经被重重包围、失去侍卫的董卓,进入未央宫也是毙命的下场——不要过分强调武将单挑的价值,甚至于当时有没有什么方天画戟,也是有争议的事情。 |
所以,王允向着东方的某些军阀哭诉一番自己的贡献,碍于面子问题,道义问题,被这些东方军阀成功收留或者进一步加以重用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 事实上上面解释过了一部分。 形势不同了,吕布和王允在西安的时候,王允代表着正统的朝廷势力,吕布逐渐取代了皇甫嵩应该具有的军队指挥权,他们两个人的目的,一个是为了自己的丑闻遮羞,一个是为了不知什么目的的目的(也许是娶媳妇之后,能更好地伺候媳妇吧),是分化的。 而如今,他们的目的已经演变成了逃命为主,这个时候就不得不相依为命了。患难中的貂蝉,脱离了皇宫的圈子,也失去了自己妩媚的基本载体了,可能也不会再有泄露其隐私的兴趣——也许在貂蝉看来,这是几乎是每一个男人最最正常不过的行为而已,甚至她对别人偷偷的暗恋,心里也是非常舒服的。因为,我分析过,貂蝉也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有一个名义上的长辈和一个晚辈同时看上自己,夺来夺去的感觉,有什么不好呢? ——这真的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惜,王允始终放不下心。 这就像袁绍和袁术兄弟,也许小时候为了嫡庶之争有过深深的过节,但当袁隗一个家族被杀、以前巴结讨好袁氏家族势力的官员又被全部杀害,他们又呼啦一声合并在一起,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 |
第三章 狼烟四起(三) 汉献帝与飞熊军的双簧戏 在宫廷政变中,我们似乎忘记了大汉朝的主角——汉献帝。 历来的历史学家,都认为李傕、郭汜、樊稠、张济(以下简称“飞熊军”,免得这么多名字打来打去,烦人!)搞“乱”了长安,又对汉献帝十分不尊重,强取豪夺了许多官职。汉献帝对他们恨之入骨。于是,密诏马腾和韩遂前来“清君侧”,便有了飞熊军与马韩军队的交火。后因马韩军团粮食不足,内应又泄,不得不退守西凉。 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逻辑问题简直错的不可思议,错的天花乱坠,错的信口开河,错的荒谬绝伦。 (1)《三国演义》老是在“西凉”“西凉”地叫个不听,本来董卓军团就是西凉,后来飞熊军也叫西凉,后来的马腾也叫“西凉”,到底谁才是西凉正规军,作者把我们绕糊涂了。 (2)马腾是“西凉太守”、韩遂是“并州刺史”,本来分别是长安飞熊军组织的新政权西部和北部的主要威胁,作者偏偏还是要设计这俩大咖马头并辔的机会,不感到奇怪吗? (3)韩遂的“刺史”官阶是高于马腾的“太守”的。如果双方强行捏在一起,也是以韩遂军团的名字作为主导,怎么后来全部成了“西凉兵”“西凉军”了? 就像郑州-开封两个城市的一体化,郑州是铁路心脏,又是省会,开封仅是地市而已,郑州20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开封的5.060649倍。最最保守的称呼也应当是“郑汴”“郑开”“郑封”,总不会两个城市一体化之后,改名叫“开封”恢复解放前的旧制吧?或者“汴郑”“开郑”“封郑”? (4)二人失败之后,跑的方向也是完全一样。试问,不管真合作也好,假合作也罢,马腾作为成了精的人物,又怎么会允许并州这股外来势力进入自己的地盘或防区?又再想想,区区一次失败,韩遂就完全抛弃了并州的全部家底,跟着马腾私奔了?这可能吗? (5)汉献帝这种帝王风范的人物,会这样吃饱了撑的瞎折腾?会冒着这样大的风险?还嫌国家动乱不够吗? 公元191年1月洛阳城遭遇惨绝人寰的大火。 公元191年4月迁都长安。 窝还没暖热,公元192年5月23日强大的辅佐势力董卓又被王允剪除,陷入王允的恐怖统治之下。 公元192年7月4日,飞熊军又攻陷长安,剔除了王允+吕布的势力。 如今,还没有彻底弄清新政权执政能力的强弱,在飞熊军【密遣心腹侍帝左右,观其动静】的艰难处境下,硬是偷偷发送一个密诏,招引大汉朝的公共敌人前来侵略。 难道这刘协的脑子被马蹄踢中了? 其实啊!这本来就是汉献帝为了巩固政权,与李傕郭汜唱的一出双簧戏。 他们的目的,就像张济、樊稠二位将军明说的【奉之为主,赚诸侯入关,先去其羽翼】。之所以作者罗贯中要用一个小小的太守引领的部队取代军队合伙之后的名字,只是借用一下鼎鼎大名的“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给叛军以一定的合法性而已。 汉献帝当前的政权,郿坞的城防被个无谋的王允搞的残败不堪,它的西方就是马腾军团,东北方就是并州军团(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始治晋阳),南部和正北方是崇山峻岭之地,不必防御,东方大江南北的诸侯们正在处理内部事务,彼此忌惮,根本就没有空闲前来进攻西安。英明的汉献帝看到飞熊军这么一股力量来辅佐自己,外部忧郁内心欣喜,便听从了张济、樊稠的【赚诸侯入关,去其羽翼】的方式,诱导西方叛军和东北方的叛军进军长安,从而将他们一网打尽。 从书中看来,以贾诩为谋士的飞熊军军团,具有同时吃掉这两股力量的能力。虽然马、韩死战得脱,但有生力量折损大半,一年半载似乎构不成威胁了。 但是,汉献帝偏偏装成人人宰割的委屈样,再故意给马腾和韩遂的内奸以适当的机会探视自己的信息,再利用反间计清除这些内奸。后来周瑜与蒋干的斡旋,难不成就是从汉献帝这里学习的经验? |
汉献帝?已经在三国演义中消失很久的主角? 我们对他的唯一印象,可能是宫廷内斗中,这个“董候”取得了胜利,取代了汉少帝刘辩,以后,大部分读者基本已经将他忘记了。 东都洛阳烽火连绵的岁月里,他在干什么? 西京长安走马灯一样的内部阴谋乱斗,他除了【微疾新愈】外,又在干什么? 罗贯中这个笔法真的很滑头,只说“帝”怎么,“帝”怎么,明显就是故意让我们忘记这个皇帝的背景,转移我们的视线,将大家的眼光吸引到美女貂蝉身上来。 汉献帝在做什么?做就是不做,不做就是做,由你自己理解去。 正所谓“此地无声胜有声”。 这完全不像水浒传一样,可以划分成鲁智深传、林冲传、武松传、杨志传等个人英雄的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单元,也不像西游记一样一个妖怪一个妖怪去降服,不动脑筋就可以津津有味地看下去了。 这个三国的故事竟是如此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宏伟的“通天大杀局”。 罗贯中挖的这个坑真的很大。 这迫使我们又不得不回到了第一回的原始读书状态。 我真想劝劝易中天啊等等明面上的解读人员:看书可不能象你们这种肤浅的方式啊! 但易中天毕竟还是有贡献的,勇敢地站出来,抛出问题,引发了我们的兴趣。 至于解读的深度什么的,也不能瑕不掩瑜地讽刺不停,毕竟人家出道早一些。 |
雾霭苍苍,落水茫茫。放眼南去,洛阳宫殿火光熊熊,黑气弥漫。 公元189年9月23日,面临袁绍、袁术、曹操带领着御林军+西园禁军的强悍战斗力量,宦官头子张让不得不挟持着14岁的刘辩和9岁的刘协两个备选皇帝,向着北邙山的方向跑。 在这种有山有水的地方,才能躲过何进部下的追杀,才能获得一线生机! 但是,这两个皇帝却是各怀鬼胎:机谋深沉的刘协在悄悄地落泪。 他想起了母亲王荣被何后派来的使者揪着头发强行灌下毒酒时,母亲那一双因痛苦而扭曲的恐怖的脸,指甲深深扣入桌面的带血的双手;后来,奶奶董太后又被赶回河北老家之前,深深地望着幼小的孙子孤单一人留在洛阳的那双苍老的、绝望的眼睛!后来,他又听说奶奶和母亲的死法,竟是完全一样的。但是,那个狡猾的何进,根本不会承认的。承认了,刘协又能奈他何? 猛抬头,刘协竟然是如此锐利、鹰隼似的一双眼!但他偏偏看到的,是刘辩那一双懒散的、倦倦的、貌似目无大志的一双眼! “哥哥,我们这样走了,传国玺也没带过来,他们会相信我们的身份吗?” “不用怕,传国玺会有人送来的。我已经在沿途留下了标记。”张让喘着粗气,十分有把握地安慰他们。 …… 又走了一段时间,他们突然发现,前方有人!而且还不少! 刘辩和刘协长期在宫中,自然对他们很陌生,张让却一眼就认出了他们,“我不能带着你们走了,皇上,董候,臣张让,已报国恩!”一转眼跳进了滚滚的洛河,留下既不敢惊呼、也不敢哭泣的两个小孩子。 “弟弟,那些人是干什么的?” “不知道!藏起来看看再说吧!”刘协拉着刘辩就往河边的草丛中埋伏了下去——干什么的?你怎么会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 夜幕已深。 刘协看到那些人早已消失不见,拉着哥哥的手,爬上岸来。 他发现让爷莫名其妙地跳河自杀了,他立刻就知道:这些人乃是杀手! 他甚至有点同病相怜了,我们都是亲兄弟啊!如此狼狈,离开皇宫,谁还认识你呢? 逃?往哪里逃? 明明是他们的皇宫,明明是他们自己的家,但却不能回去。 睡一觉再说吧! …… 但是,刘协也不知道失去了传国玺的兄弟俩,怎么就那么出名?偏偏认得他们! 要命的是,黎明时,发现皇宫里的官员们,也进入了收留他们的这个农民的院落! 刘辩终于见到了救命大恩人:袁绍——刘辩笑了,笑的很开心。袁绍是他认识的,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中军校尉。 刘协,居然也笑了。 于是,大堆人马继续走。 …… 刘协的心里在滴血:董刺史,我又要被抓回去了,你怎么还没来啊! 突然,远处一阵马嘶声,让他的眼前一亮:根据经验,这不是中原的马匹,这是西域的战马! 袁绍高问:何人? 强悍的马军队伍中,发来一声粗犷的喝问:天子何在? 大战一触即发! 刘协不能再犹豫,挺身而出:来者何人? “西凉刺史董卓也!” 于是,刘协就像见到了亲人,开始好言抚慰,并无一句失语。 看到气场蔫了的袁绍,刘辩的心开始下沉:我输了! …… 回到洛阳,董卓决定废帝。 刘协并没有笑,也没有哭,也没有欣慰,也没有心酸,他威严地看着跪在面前的臣子——昙花一现的皇帝,自己的哥哥,刘辩。一种报仇的快感,浮上心头! 大汉何处去? 大权何时归? 没有人知道! …… 后来,当他听说董太师杀了何后,他的心里开始感到不祥;当他听说唐妃和哥哥也死了,心里开始下沉。 但他没有消沉——君弱臣强,君强臣弱。大汉国运如此,没有太师,基业不知已早葬送多少时了,由他去吧! 他只知道:母亲,你可以安息了! …… 公元191年4月,刘协终于随着董卓的大军,来到了长安,重建防御工事,修筑城墙。 这使他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我本就是属于这里的,我的祖上高皇帝,就是在这里建的基业,我要在这里,发扬祖上的辉煌。 为了感激董卓,他不仅答应将董卓的官职从太师转迁为相国,而且还尊称为“尚父!”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靠的是仲父。如今,靠你了,尚父! 但他也深知,宫廷里目前的势力异常复杂。要想让这些人浮出水面,就不能过分亲近自己的相国。 而一旦不亲近自己的相国,这些群龙无首的势力,才会以自己为中心,将想说的话说出来。于是,他开始装病,开始引诱这些大臣,看看他们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 但是,当他看到相国被貂蝉迷惑时,也在对董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从心底里痛骂着这个女皇般的小女人——比妲己更艳、比妹喜更淫、比褒姒更迷人的貂蝉。 他未尝不想杀了这个小女人,可是看到李儒劝谏的结局,让他的心开始下沉。 相国——你为什么就这么不争气啊! 他也曾暗地召集虚幻的道士,向董卓发出警告;他也想纠集能言之士,编出非常刺耳的童谣,希望能振聋发聩,提醒董卓。 只可惜,董卓还是来了。 在未央宫,看到大堆的士兵把长矛搠进董卓身体的那一刻,他也只有咬紧牙关强忍着——身边就是吕布和王允的爪牙,不忍,又能怎么样? …… 王允,竟然比董卓还要残暴,可惜,却没有董卓的执政能力。 貂蝉,还不知道这个女皇,会不会和自己共争天下呢? 他不敢想。 这时他决定联系贾诩,也许这个人才,是能解开这个死结的唯一的人。 看到自己的尚父手下最亲切的将士们——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终于来了!刘协的心里沸腾了!你们总算来了! 但是,早年经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刘协,根本就不敢露出任何喜悦——王允,就在城楼上,就在自己的身边。 |
首页 上一页[1] 本页[2] 下一页[3] 尾页[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