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页 -> 煮酒论史 ->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志》。(每日更新,原创连载) -> 正文阅读 |
[煮酒论史]《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志》。(每日更新,原创连载)[第11页] |
作者:曹铜爵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第二百五十二章:马谡为何失街亭?(上) 马谡到了街亭后,街亭易守难攻,明明在街亭驻扎就万无一失了,马谡却非要离开街亭,去山上驻扎。王平劝他别这么做,说万一敌人在山下切断我们的水源怎么办?马谡不听,非要这么做。结果,张郃果然切断了马谡的水源,把马谡军困在山上,逼得马谡军自我崩溃,全军覆没。 马谡为何失街亭?自古以来的看法都是:马谡只会理论,不会实战,是个纸上谈兵的人。他又骄傲自大,王平告诉他上山会被切断水源,他认为自己的水平最高,不听,非要上山,导致战败。 这一看法,其实是大错的。 马谡再笨、再不会实战,也不可能笨的王平都和他说上山会被切断水源了,他还非要上山,等着别人切断他的水源——如果王平没和他说,马谡不知道这么做会被困住,你可以说他笨。可王平说了,马谡竟还听不懂?竟还非要上山被困住?那就不是笨、骄傲、纸上谈兵了,而是智力有问题、听不懂人话了。 马谡的智力,显然是没问题的。那么,就只能证明:马谡是故意被张郃切断水源的。 这一结论虽然很荒谬、大胆,却是唯一的解释——不然,别人都说了上山一定会被切断水源,他还上山,难道他傻? 那马谡为何要故意被切断水源呢?他到底有什么想法、战术呢?史书上没有丝毫的记载。 这是很正常的:作为失败者、罪人,马谡就算解释了他不是骄傲自大,而是另有战术,也不会被记载在史书上。(要是记载上了合理的解释,马谡就不是该死的罪人了,而是情有可原,绝对不会记载的。)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推测出真相是什么。 从哪推测呢?从张郃。 不管马谡的水平高低,他做的一切行为,肯定都是为了打败张郃。怎样才能打败张郃呢?问任何人都不是最正确的,(就算问诸葛亮也不对。)问张郃最正确! 张郃最怕什么、最怕别人怎么对付他,只有张郃自己最清楚。 那么,张郃最怕什么呢?《王平传》记载:张郃歼灭马谡后,剩下的汉军四下溃逃,被王平收集起来了,约有1000人左右。按理说,张郃有5万人,肯定会顺手把这1000人也消灭。就算不想消灭这1000人,也不可能怕这1000人。可实际上,却是【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张郃怕有伏兵,让王平当着他的面,大摇大摆的走了。 原来,张郃最怕在他进攻马谡时,旁边有一支伏兵,和马谡一起夹击张郃!他都把马谡歼灭了,王平只带着区区1000残兵,张郃都怕的不敢打。可想而知,马谡还没被歼灭、马谡的整个军队都在时,张郃会怕成什么样子。 可见,击败张郃的最佳方法就是:安排下伏兵,把张郃引到山前,让他中伏,和伏兵一起夹击他。这样,张郃必死无疑。(如果不是必死无疑,张郃就不会这么怕了。)这是最好的方法,你如果不这么做,而是按照自古以来说的,只是占着街亭死守,那最多只能守住张郃,不能击败张郃。 说不定还守不住:马谡的兵力有多少?史书明确记载张郃有5万兵,马谡有多少,史书却是含含糊糊不说的,没有丝毫的记载——为什么不说?原因只能是:诸葛亮给马谡的兵,并不多,就算马谡老老实实的守街亭,也未必能守住。不然,但凡给了马谡一两万兵、给了马谡绝对能守住的兵力,丢了街亭就100%是马谡的责任,(给的兵越多,就越能证明是马谡的责任。)怎么可能故意不记载兵力呢? 可是,怎么把张郃引到山前呢?除非马谡自己上山、除非马谡在山上!不然,马谡在守街亭,张郃怎么可能抛下街亭的马谡不管,莫名其妙的自己跑到山边去? 故,马谡主动上山,是想把张郃引到山边,配合伏兵夹击、剿灭张郃。而不是不懂兵法、骄傲自大。 但马谡直到死,也没有伏兵来配合他夹击。伏兵呢? 如果是和别的将领计划好了夹击张郃,(比如守柳城的高翔等。)别的将领没出兵配合他,事后,该将领一定会受罚的。就算不受罚,也会在史书上提一下,提一下马谡是有自己的计划的,只是某某人没配合他,导致他失败了,不是他故意找死。 为什么史书没提及任何人呢?这就只能证明:不配合马谡的人,不是别人,是诸葛亮。史书为尊者讳,不想将北伐失败(没出伏兵配合马谡。)的责任归到诸葛亮身上,就只好删除、隐去‘马谡不是骄傲自大,而是另有夹击的战术。’这一段不记载了。 正因如此,马谡失街亭,才显得如此荒谬、没有逻辑:若马谡没有任何独特的想法、战术,又怎么可能王平说上山必死,他还是坚决要上山呢?只有可能是他上山的理由被史书隐藏掉了,真相中间被拿掉了一块,才显得前后连不上,完全没有逻辑。 (其实,马谡不是骄傲、不懂实战,而是另有更好的战术,这件事是很明显的。证据就是:事后,诸葛亮对马谡军中的人的惩罚,是完全不同的。) (《王平传》记载:【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马谡军中的将军张休、李盛被处死,黄袭被剥夺兵权。《晋书·陈寿传》记载:【马谡为诸葛亮所诛,陈寿父亦坐被髡。】陈寿的父亲也是马谡军中的官员,被诸葛亮剃掉了头发、胡须。) (马谡是领导,他说了算,他丢了街亭,关这群人什么事呢?为何要惩罚他们呢?——就算关他们事、要惩罚他们,为何惩罚的程度有轻有重、完全不同呢?陈寿的父亲只是被剃掉了头发,黄袭被夺走了兵权,张休、李盛却直接被杀了!) (原因只能是:他们犯的错误不同,有轻有重。有的人,只是没阻止马谡而已,受罚就轻点。有的人,则不但没阻止,还大力支持马谡这么做,受罚就重点。直接和马谡一个罪名,被杀了。) (为什么会有一些武将支持马谡?只能证明:马谡真的有更好的战术,而且很多武将都认可他这个更好的战术!所以,有的武将大力支持他,有的武将虽不支持他,却也不反对他。——你如果硬说马谡丢街亭,就是史书上写的那样,因为马谡不懂实战。那么,难道这么多武将全都不懂实战?不可能的。) 不过,若真是如此,诸葛亮为什么不配合马谡呢?是要害马谡吗? 不是。 如前文所述,诸葛亮想害马谡,还用得着设计害?一句话就把马谡革职了。所以,诸葛亮不是想害马谡,却不出伏兵配合马谡,就只能是因为:诸葛亮和马谡原本定好的计划,就不是夹击张郃,而是死守街亭。那么,按照原计划,你守好街亭就行了,哪用得着伏兵呢?用不着,诸葛亮当然就不会出伏兵了。 可是,如果原计划是死守街亭,马谡还上山干什么呢?这不还是马谡骄傲自大、不听命令吗? 并不是。只能证明:马谡在逼诸葛亮。 马谡提出‘不能死守街亭,要上山夹击张郃。’这一战术后,诸葛亮没同意,仍让他死守街亭,(就像不同意魏延的奇谋一样。)马谡这时就有2个选择: 1,听诸葛亮的,死守街亭。 2,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不听诸葛亮的,不用‘死守街亭’这个相对较差的战术,选择‘夹击张郃’这个相对较好的战术,仍然坚持上山。 看到这里,有人会问:‘诸葛亮又不同意马谡的战术,不出兵帮马谡。光马谡自己,怎么夹击张郃?这不还是找死吗?’ 这就是:马谡在逼诸葛亮。 此时,诸葛亮正在平定凉州三郡。凉州三郡距离街亭不远,马谡独自上山,被张郃包围后,诸葛亮听到消息,立刻派援兵来救马谡,(也就等于变相的夹击张郃。)是绝对来得及的,仍可以将张郃夹击致死。即:既然好好商量,诸葛亮不同意马谡的夹击战术,马谡就冒险自己上山,逼的诸葛亮来救他,逼的诸葛亮出兵和他夹击张郃! 若诸葛亮真出兵来救马谡了,张郃就是必死无疑的。(不然,张郃就不会5万人怕王平的1000人了。) 这才是丢街亭的真相:不是马谡大意、骄傲、不懂实战,而是马谡有更好的战术,不仅能守住街亭,还能消灭张郃。但诸葛亮不同意马谡的战术,马谡就故意上山,逼着诸葛亮配合他。 |
第二百五十三章:马谡为何失街亭?(中) 马谡丢街亭的真相,我们已经研究清楚了。那么,清楚了真相后,丢街亭应该怪谁呢? 还是应该怪马谡。 按照马谡的打法,诸葛亮如果出兵救马谡,必定可以灭了张郃。但是,原计划是什么?是死守街亭!那从道理上讲,就算诸葛亮知道出兵必胜,他故意不出兵,也是对的。因为:原计划就是死守,我遵守原计划,你不遵守原计划,你说怪谁呢? 打仗和做人一样,都是很现实的:‘军令如山。’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如果有更好的战术,马谡是应该坚定、呆板的继续听诸葛亮的原计划,还是应该灵活变通呢? 答案是:没有正确答案,只看马谡能不能打赢。 马谡打赢了,他就是对的,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愧是军事天才,真会灵活变通;马谡打输了,他就是错的,就是不遵守原计划、连军令如山这个常识都不知道,是千古第一蠢材。 就像一个人认为不上学才能成功,他的这一看法对不对呢?若他后来混得很好,资产数亿,那他说的就是对的,大家都会佩服他;若他后来混得很差,饭都吃不上,那他说的就是错的,别人都会嘲笑他。 所以,就算马谡的战术更好,只是诸葛亮没配合他,按照道理来说,也还是马谡的错。因为,是马谡没遵守原计划。如果,各个都像马谡这么搞,军队就没法管了,谁还会听领导的话?以后产生的损失,(部下都觉得自己更聪明,不听领导的话,随便破坏原定计划,导致计划失败。)肯定是比利润多几万倍的。 失街亭,主要怪马谡。 不过,怪马谡,只是站在道理上来讲。抛开道理不讲,马谡不遵守原计划,实行新计划,是他的错。可是,你只要配合他的新计划,只要出兵帮马谡,就能消灭张郃、守住街亭,你却非要坚持原计划,不出兵帮他,导致街亭丢了。那你说,你有没有错呢? (为什么要抛开道理来讲?因为,现实本来就是只讲利益,不讲道理的:你同事出错了,你帮他,就可以帮公司赚大钱。但是,你非说是你同事的错,你没义务帮他,能帮也不帮,导致公司损失惨重。那么,道理上讲,你没错。现实中讲,你老板是肯定恨你、认为你也有错的。) 很明显,就算说诸葛亮没错,诸葛亮也是没做到最好的。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灵活变通,发现马谡不遵守原计划、创建新计划后,立刻分析新计划可不可能成功,若可能,立刻出兵配合马谡的新计划。这样: 最好的情况:新计划成功,灭掉张郃的5万大军。 不好不坏的情况:消灭不了张郃,但可以守住街亭。 最坏的情况:马谡的新计划不行,诸葛亮去了也没用,不但丢了街亭,诸葛亮派出援军后,自己的兵也不够用了,连三郡也丢了。——这个结果真的很坏,可是,这个最坏的情况,居然和诸葛亮不出兵配合马谡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既守不住街亭,又丢了三郡。那么,出不出兵的结果都一样,为什么不出兵救一下马谡呢? 即:马谡不遵守原计划、创建新计划后,站在现实上讲,诸葛亮就必须要立刻出兵配合马谡的新计划!因为,和不配合马谡比起来,配合马谡,是只赚不赔的。而不配合马谡,则只赔不赚。但是,诸葛亮偏偏不配合马谡,导致结局100%是最差的那一个,赔大了。 请注意:马谡不遵守原计划,这已经是‘以前’的事了。为以前的事生气、愤怒、纠结,是很蠢的,因为以前的事已经发生完了、定下了,你再怎么去讨论、分析,也是没用的,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了的事。(比如说:‘以前我不应该那样做,你应该这样做。’‘假如我当年那么做了,那我现在早就成功了!’等等。都是没用的。) 马谡不遵守原计划后,诸葛亮再怎么怨他、再怎么幻想‘如果马谡遵守了原计划,那我们北伐已经成功了!’都是毫无意义的。诸葛亮应该做的是:马谡不遵守原计划,这件事谁对谁错,先不计较了。现在,立刻配合马谡的新计划,尽量的给集团减少损失,甚至创造利润。配合完后,北伐结束了,回国再追究马谡不遵守原计划的罪。 因此,丢街亭,站在道理上讲,是马谡的错。站在现实上讲,却是诸葛亮的错——诸葛亮没灵活变通。 |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
第二百五十四章:马谡为何失街亭?(下) 丢街亭,站在道理上讲,是马谡的错。站在现实上讲,却是诸葛亮的错——诸葛亮没灵活变通。 由于史书为尊者讳,马谡的新计划,史书并没记载,删除了,只说马谡骄傲自大、不懂实战。只看史书的话,诸葛亮就是完全没错的,全是马谡的错。(史书中,被修改过的马谡,根本是在乱打、故意送死。史书中,诸葛亮不配合马谡,是正确的。)但是,陈寿作为知情者,(陈寿的父亲是马谡的部下。)美化完诸葛亮后,还是留下了一些线索,告诉我们‘丢街亭’是有蹊跷的,诸葛亮也是有错的。 线索有4: 1,《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自我检讨道:【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 诸葛亮在祁山的兵力是很充裕的,比魏朝要多。兵力充裕,为什么不配合马谡呢?只能说不是不能,(兵力不够。)而是不想。(兵力够,但不想冒险。)诸葛亮的兵力,是完全可以平定三郡、切断魏援军之余,再拿出一部分兵来,去救、配合马谡的。故,不配合马谡,是诸葛亮决策错误。 2,诸葛亮给刘禅上书,自我检讨道:【臣以弱才,…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请自贬三等。】 这段自我检讨,看上去完全是在批评马谡:【不能训章明法。】是说没有把马谡训练的很听话;【至有街亭违命之阙。】是说马谡在街亭没听他的;【咎皆在臣授任无方。】是说他不该重用马谡;【臣明不知人。】是说他没看清马谡是个无用的人。 但是,唯独有一句话、有一条批评,是安不到马谡身上的。是:【临事而惧。】 这句话很奇怪:临事而惧,就是‘遇上事情,结果害怕了。’街亭之战,马谡害怕过吗?完全没有,马谡一点都没害怕——街亭这一战,你可以说马谡不听命令,也可以说马谡不会打仗,可马谡是没怕过的!他非但没怕,还放弃死守,主动跟张郃决战,这能叫怕? 马谡没怕过,这句话是在说谁呢?只能是在说诸葛亮自己了。即:临事而惧的人不是马谡,而是诸葛亮。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怕了:他【临事而惧】,明明能出兵配合马谡、明明能让北伐成功,他却因为害怕,不敢冒险,没配合马谡! 这是诸葛亮在自我批评:诸葛亮也是承认他没配合马谡,是他错了,是他没那个胆量。他应该出兵配合的。 3,马谡的死。 马谡是怎么死的?《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说诸葛亮杀了马谡。 《马良传》记载:【马谡下狱物故,诸葛亮为之流涕。】物故,病死之意。说诸葛亮并没杀马谡,而是只把他关进了大狱。在大狱中,马谡自己病死了。 《向朗传》记载:【向朗素与马谡善,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举,诸葛亮恨之,免官还成都。】说马谡并没有乖乖的认错受罚,而是逃跑了。一个叫向朗的官员和马谡不错,知道马谡逃跑而不报,诸葛亮恨向朗,就把向朗革职了。 这三个记载,看上去是完全矛盾的。现在,主流的说法是:‘马谡先是逃跑了,(《向朗传》。)又被诸葛亮抓回了大狱,病死了。(《马良传》。)因为他是死在诸葛亮手中的,所以说诸葛亮杀了他,也可以。(《诸葛亮传》。)’将这三个记载勉强连在了一起。或是,干脆说这三个记载有两个是错误的,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以上这2个主流的说法,都不对。 马谡究竟是怎么死的?首先,《向朗传》一定是最正确的。因为:《诸葛亮传》、《马良传》对此事的记载,只牵扯到诸葛亮、马谡两个人而已。这种情况,在史书中是很容易被记载的很含糊、不真实的,甚至故意被记载的很含糊。而《向朗传》,则绝无可能有一丝一毫的含糊、不真实:《向朗传》写向朗因此丢了官,那如果《向朗传》写的是假的,马谡根本就没逃跑,向朗又是因为什么丢的官呢?如果向朗根本就没丢官,《向朗传》却写他丢了官,陈寿在这里就不是含糊、不真实了,而是故意造假、捏造事实了。(明明没丢官,却硬说他丢了官。)所以,《向朗传》的记载最正确。 《向朗传》的记载最正确,就证明马谡失街亭后确实逃跑了,并没有像大家认为的那样甘愿受罚。(为何不甘愿?因为在马谡看来,诸葛亮出兵配合他,明明是最好的选择,诸葛亮却不出兵,导致他丢街亭,他和诸葛亮的错误是一半一半的,他根本罪不至死,当然要跑了。) 那么,这样看来,马谡的死,《三国志》上其实就写的很清楚了,完全没矛盾,只是自古以来没人能看懂。是:马谡逃跑了,逃跑后又被诸葛亮抓回了大狱,病死了。病死后,诸葛亮又【戮】了他。——什么意思呢?此处(《诸葛亮传》。)的【戮】字,并不是‘杀’的意思,而是‘将尸体示众’的意思。 《国语》记载:【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韦昭注曰:【陈尸为戮。】古时,杀死活着的人,叫‘杀’。将死去的人的尸体陈列出来示众,叫‘戮’。【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并不是大家理解的‘诸葛亮杀了马谡。’的意思,而是‘马谡病死后,诸葛亮又将马谡的尸体挂出来示众。’的意思。 可见,诸葛亮深恨马谡,不光要杀马谡,还要侮辱马谡的尸体。并不是《襄阳记》、《三国演义》上写的那么不忍心杀马谡。 弄清楚了马谡的具体死法后,我们就也可以弄清楚丢街亭到底是谁的责任了:是像自古以来所说的,全部都是马谡的责任吗?很明显,不是。因为:《向朗传》又记载:【诸葛亮卒后…追论旧功,封显明亭候,位特进。】诸葛亮死后,刘禅立刻给被革职的向朗平反了,在向朗没有建立丝毫新功劳的情况下,封向朗为候,比以前的官还大。这就证明:以前向朗被诸葛亮革职,是不合理的。故,刘禅要补偿他,诸葛亮一死,不光给他平反,(官复原职。)还给他升官。 不过,向朗包庇马谡这个逃犯,诸葛亮惩罚他,很合理啊,有什么不合理呢?只能证明:丢街亭,诸葛亮也有一半的错,马谡真的罪不至死。向朗包庇一个被冤枉的人,哪算什么大错、哪至于被革职呢?当然要给向朗平反了。 (注:圣旨上写给向朗平反的原因,是因为刘禅想起了向朗以前立的一些旧功劳。圣旨这一说法,很明显是骗人的,是刘禅在为诸葛亮打掩护:如果向朗的旧功劳有这么大,大到可以抵消一个大罪,再升一个大官。那么,他当初也不可能被革职了,最多功过相抵,被降职。可见,刘禅说因为向朗的旧功劳给他平反,只是因为想照顾诸葛亮的声誉,不好意思说诸葛亮冤枉了向朗、马谡,所以才给他平反而已。) 4,陈寿是这么评价诸葛亮的:【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翻译:诸葛亮常年打仗,为什么没能成功?因为战场上的随机应变,并不是诸葛亮擅长的。 陈寿对诸葛亮的这一评价,千百年来,都被喜爱诸葛亮的人反对。大家都道:‘翻遍《诸葛亮传》,诸葛亮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不会随机应变的时候,一次这样的例子也没有。陈寿凭什么说应变是诸葛亮的短处呢?’ 是的,只看史书的表面,确实是一次也没有。可是,《诸葛亮传》是陈寿写的,如果诸葛亮压根没有过不会随机应变的时候,陈寿一个例子也举不出来,怎么会空口无凭的硬说诸葛亮不会随机应变呢?只能证明:例子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而已。 在哪呢?就是失街亭:马谡不遵守原计划、创建了新计划,诸葛亮就不会应变了,不会立刻配合马谡的新计划,而是仍然坚持原计划,只会怪马谡为什么不遵守原计划。 这一回,就导致最有可能成功的第1次北伐失败了,带来的后果是:以后再怎么北伐,也绝对不可能成功了,后果是极严重的。故,陈寿就说诸葛亮不会应变了。 综上所述,失街亭,站在现实的角度上,是诸葛亮的错。是诸葛亮没有随机应变,配合马谡。 |
第二百五十五章:诸葛亮北伐小谈。(二) 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在大家的印象中,好像打了很长很长的时间,感觉像打了大半辈子。可实际上,5次北伐的总体时间很短,一共才打了不到6年而已。前3次北伐,更是一共才打了不到1年。 第1次北伐后,马谡3月份丢的街亭,这一年的11月份左右,隔了没8个月,诸葛亮就再次北伐了,是为第2次北伐。然后第2次北伐失败,又过了没3个月,诸葛亮又立刻第3次北伐。 这2次北伐,更加证明了北伐的目的不是灭魏。因为,第2次北伐很奇怪,奇怪的地方有以下2点: 1,第1次北伐是偷袭,都没成功。这次,对方有防备了,魏强汉弱,绝不可能成功,还北伐个什么呢? 2,诸葛亮第2次北伐,什么事也没干,全程都只是在进攻陈仓而已。陈仓的守将郝昭一直守着,诸葛亮攻了20多天攻不下来,诸葛亮居然粮尽退兵了!——你看,诸葛亮这次北伐,只准备了20多天的粮食,说他是想灭魏,怎么可能呢?就算让他攻破了陈仓,还没等走到魏朝,也就没粮食了。 可见,第2次北伐的目的不是灭魏。 不是灭魏,又会是什么呢?史书是这么认为的:当时,魏朝正在专心对付吴朝,双方爆发了石亭大战:周鲂断发赚曹休,曹休率领10万人进攻吴朝,曹叡又派司马懿向江陵出兵、贾逵向东关出兵,三路大军共伐吴。结果,被陆逊等人击败,损失惨重,被杀的就有1万人,受伤的不计其数,军用物资也都被吴朝抢走了。《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见此,【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此进趋之时也。】认为魏朝的主力部队在吴朝那边,就想趁机再伐魏了。 史书的看法是:诸葛亮还是想灭魏。上次,他派赵云假装主力部队,吸引走了魏朝的主力部队。这次,魏朝的主力部队去打吴朝了,不用派人吸引,诸葛亮也碰不上魏朝的主力部队,诸葛亮就又进攻魏朝了。 这一看法,也不对。还是粮草问题:若真是想灭魏,甚至只是想伐魏,怎么可能只带20天的粮草呢? 更何况,魏朝的关中再虚弱,只要魏朝正常防备,也是比诸葛亮的兵要多、要强的。诸葛亮并不占优势。 又有人说第2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单纯想攻下、抢走陈仓,所以带的粮食少。这一说法,还是不对:若如此,诸葛亮也不可能只带20天的粮食——他哪能保证自己20天就一定能攻破陈仓呢? 那么,诸葛亮第2次北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他在惊吓魏朝。 古人用兵,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诸葛亮第1次北伐失败,最大的损失是什么呢?是丢了街亭、凉州三郡吗?不是。而是:暴露了自己敢伐魏。(在这之前,魏朝以为汉朝只有刘备敢伐魏,刘备死了,汉朝没人有能力伐魏了,只会一个劲的防守。因此,魏朝才没防备汉朝。) 暴露后,魏朝就有防备了,理论上来讲,诸葛亮再也不会大举伐魏了。因为:魏朝极强,汉朝极弱,暴露后不能偷袭了,只能用极弱去和人家极强正面对决,必输无疑,谁还会傻的去找输呢? 基于这一理论,诸葛亮接下来最重要的事,就根本不是抢回街亭,或抢其他的地盘;也不是回国休养生息、积攒实力;而是:必须打乱魏朝对自己的这一看法! 为什么说诸葛亮最大的损失是暴露了自己敢伐魏呢?因为:暴露后,失去了唯一的偷袭机会,从理论上讲,汉朝确实是不可能再大举伐魏了。——不过,如果就真的因此让魏朝确定汉朝不会再大举进攻他了,那魏朝以后就不用费心防着汉朝了,只需要在魏、汉的边界,部署尽量少的、可以防住汉朝正常数量的兵,就行了。(因为汉朝不会大规模伐他。)然后,用所有的兵力去伐吴。 这样,三国的形势就又回到了第1次北伐前:魏朝将所有的压力都给吴朝,几乎不理汉朝。(但有一点微弱的不同:以前是完全不理,现在是派了少量的、足够防守的兵。)吴朝必定打不过火力全开的魏朝,实力会大大受损,吴汉联盟就处于极大的劣势了,很快就会灭亡。 这是第1次北伐失败,带来的最严重的后果!故,诸葛亮必须要将魏朝的思维打乱,坚决不能让魏朝认为:‘汉朝不会再大举伐我了。’而是要让魏朝认为:‘汉朝还会来大举伐我!’增加防守汉朝的兵力,(怎么增加?只能从伐吴的兵力中抽调。)减轻吴朝的压力。 因此,诸葛亮才会极其不合理的就带了20天的粮草去伐魏。因为:如上文所分析,明知伐魏不可能成功,但诸葛亮还是必须要伐魏。而都明知不可能成功了,带多了粮草、士兵,就是故意增加损失了。所以,诸葛亮带的粮草极少,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回家。让魏朝知道自己还敢、还会大举伐他就行了。 果然,魏朝中计了。曹真急忙派将军费耀带着部队去支援,曹叡也让张郃赶快去。 请注意:‘诸葛亮是因为没粮草了而退兵。’这件事,是只有诸葛亮自己知道的。实际上,魏援军一来,诸葛亮就跑了,魏朝一致认为诸葛亮是因为魏援军来了,他打不过,才退兵的。没有人知道诸葛亮是因为没粮草而退兵,也没有人知道诸葛亮的目的压根就不是伐魏,而是扰乱魏朝的思维,让魏朝误会自己还敢、还会继续伐魏。 《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写的很清楚:诸葛亮围陈仓后,曹真派兵来抵抗诸葛亮,诸葛亮就退兵了——除非诸葛亮傻的主动告诉曹真自己没粮食了,不然,在魏朝的人看来,诸葛亮退兵就单纯是因为曹真援军来了,怕打不过曹真援军。 故,‘第2次北伐’这一战,在魏朝看来,是:诸葛亮想继续猛攻魏朝,想要灭魏或抢凉州。然后,没攻下陈仓,魏援军又到了,诸葛亮就失败退兵了。 实际上却是:诸葛亮压根没想进攻魏朝,只是想扰乱魏朝的思维,从而减轻吴朝的压力。 诸葛亮的计谋成功了。 可是,还是有人看穿了他的计谋。谁呢?张郃。 张郃看出来了,曹叡让他赶紧去阻挡来势汹汹的诸葛亮,张郃竟道:‘不用去,我还没去,诸葛亮应该就已经走了,我猜诸葛亮最多只带了10天的粮草。’很清楚诸葛亮这次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如果真的派兵过去,就中计了,只会白白浪费兵力。只不过,曹叡认为诸葛亮是来真的,张郃只能听命,就还是去了。 可见,张郃的战略水平是极高的,是魏朝唯一可以轻松看破诸葛亮计谋的人。怪不得刘备、诸葛亮、整个汉朝的人,都怕张郃了。《张郃传》记载:【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 自诸葛亮皆惮之。】 这是第2次北伐。第2次北伐结束后,没过3个月,诸葛亮竟又发动了第3次北伐:诸葛亮进攻魏朝的武都、阴平2郡,结果很轻松的成功了。这2郡被诸葛亮攻占,永远成了汉朝的领土。 弱小的汉朝,这次为何能打赢魏朝,并抢走2个郡呢?史书上的解释十分简单,只说是来守2郡的郭淮不如诸葛亮厉害,因此丢了2郡。但实际上,不关郭淮事,而是魏朝中了诸葛亮的将计就计了。 诸葛亮第2次北伐的目的,被张郃看破了,知道诸葛亮不可能来大规模的伐魏,只是在虚张声势。那么,魏朝防守魏、汉边界的兵,就依然不会太多,没有大量的增加,大概只比第1次北伐时多一些。 这一点,从这次防诸葛亮的并不是曹真这个高层,而是郭淮这个中层,就可以看出来了。(为何曹真不来防诸葛亮?因为曹真并不觉得诸葛亮会来,就算来也是小打小闹,他这个主力去防一个小打小闹的人,就纯属浪费了。) 虚虚实实,诸葛亮见此,第2次北伐后不到3个月,在谁也想不到的情况下,竟真的立刻出兵大规模伐魏!魏朝的主力都在对付吴朝,没有留够抵抗汉朝大规模进攻的兵力。所以,在这一战中,郭淮的兵力绝对是少于诸葛亮的,是汉强魏弱,当然就被诸葛亮轻易击败了。 第3次北伐结束后,曹真做了一个不合常理的惊人之举:曹真竟先放下吴朝不管了,而是想发动四路大军,总兵力约有十几万,大规模伐汉! 很明显,这是因为第3次北伐,让魏朝的人都重视起诸葛亮来了,发现这个以前没人把他放在眼里的诸葛亮,居然这么厉害!发现汉朝虽然很弱,理论上不太用防备,可诸葛亮却有不少的花招!一不小心,魏朝就要在诸葛亮手上吃点亏,损失好几个地盘了。 故,曹真决定违背总战略,(用绝大部分实力对付较强的吴朝,小部分实力对付最弱的汉朝。)不伐吴了,先伐汉,先除掉诸葛亮。 准确的说,诸葛亮被认为是蜀国最厉害的人,就是从第3次北伐才开始的。在这之前,不管是诸葛亮刚出山,还是赤壁之战,还是刘禅时期整个国家都是诸葛亮说了算,(诸葛亮是实际上的蜀国之主。)还是第1次北伐,这些时期,都是完全没人把诸葛亮当个人物看、完全没人觉得诸葛亮厉害的。 |
附: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是很不显眼的,默默无闻,并没《演义》上写的那么惊才绝艳、世人皆知:诸葛亮出山后,一直到赤壁之战、刘备获得荆州时,都是在做外交官、内政等工作。后来,虽然参加了攻占益州的战争,但该战争太过简单,一路上敌人都是望风而降,也没显出他有什么特别或能力。 所以,周瑜、郭嘉、程昱等,提到刘备集团的人,都是说要小心关羽、张飞,从没提到过诸葛亮。魏朝的百官,也都认为蜀国只有关羽是名将,剩下的人都不行。等关羽、张飞死后,百官又认为蜀国只有刘备算个人物,仍然没有提到诸葛亮。 可知,刘备集团的人,在当时人的眼中,关羽的军事水平最强;刘备、张飞次之;赵云更次之;至于诸葛亮,压根没人觉得他强,甚至没人认识他。在当时人的眼中,诸葛亮应该是类似于蒋琬、费祎这一类的人,只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普通文官。 |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
附: 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是很不显眼的,默默无闻,并没《演义》上写的那么惊才绝艳、世人皆知:诸葛亮出山后,一直到赤壁之战、刘备获得荆州时,都是在做外交官、内政等工作。后来,虽然参加了攻占益州的战争,但该战争太过简单,一路上敌人都是望风而降,也没显出他有什么特别或能力。 所以,周瑜、程昱等,提到刘备集团的人,都是说要小心关羽、张飞,从没提到过诸葛亮。魏朝的百官,也都认为蜀国只有关羽是名将,剩下的人都不行。等关羽、张飞死后,百官又认为蜀国只有刘备算个人物,仍然没有提到诸葛亮。 可知,刘备集团的人,在当时人的眼中,关羽的军事水平最强;刘备、张飞次之;赵云更次之;至于诸葛亮,压根没人觉得他强,甚至没人认识他。在当时人的眼中,诸葛亮应该是类似于蒋琬、费祎这一类的人,只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普通文官。 |
第二百五十六章:诸葛亮北伐小谈。(三) 曹真发动4路大军伐汉,是: 第1路:曹真出兵子午谷。 第2路:司马懿出兵汉水。 第3路:一些将领出兵斜谷。 第4路:一些将领出兵武威。 显然,曹真这一战,看上去是轰轰烈烈,好像要和诸葛亮决一死战的样子。可实际上,他压根就没想和诸葛亮正面对决,压根没想正经打仗,而是想碰碰运气。证据就是:曹真作为这一战的总领导、主力部队,居然不走正面战场,而是走子午谷冒险。 曹真若真的想正正经经打这场仗,那他派最能打的主力部队去打对方的主力,才是最合理的。怎可能让主力部队去碰运气、去冒险,走最不可能成功的子午谷呢?子午谷是公认的道路艰难,大概率走不通。走不通,主力部队就连敌人的面都没见到,就要回家了,完全没起到丝毫的作用,浪费了。而魏朝的非主力部队,却要对上汉朝的主力部队,将原本正面战场的魏强汉弱,硬生生改变成了汉强魏弱,让魏朝占劣势。 (后来,邓艾偷渡阴平,邓艾也不是主力部队,而是一个3万人的分队。主力部队是钟会,有足足10多万人,负责正面与姜维对战。谁会傻的拿主力部队去冒险呢?都是放在正面战场的。) 曹真哪可能这么傻,故意让魏朝占劣势呢?只能证明:曹真根本就没想正正经经的打这场仗,而是想碰碰运气,来一个奇兵、怪招,看看能不能运气好,(子午谷走通了。)一不小心将汉朝灭掉。 不过,不管曹真这一战术好不好,他大规模伐汉,这一决定都是错误的。因为: 1,违背了魏朝主要对付吴朝,次要对付汉朝的总战略。 2,魏朝什么事也不用做,慢慢耗,就能耗死汉朝,又何必浪费钱去伐汉呢? 3,汉朝虽弱,却有天险,想一战灭掉汉朝,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曹叡以及所有的官员,都是反对曹真伐汉的。 不过,曹真这一决定虽错,却也没那么错。其原因,还是前文所述:魏朝极强,资本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吴、汉。那么,魏朝白白浪费些兵力、粮草,去碰碰运气,也是可以接受的。若伐汉成功,就赚大了。若失败,不过是损失些兵、粮。魏朝没了这些兵、粮,仍比汉朝强的多,什么事都不干,慢慢耗,汉朝还是必死的。 故,曹叡虽反对,却还是同意曹真去了。曹真出征时,曹叡还亲自去送他,【帝亲临送。】为曹真加油。 结果,曹真运气不好,正好碰上下大雨,下了足足一个多月。子午谷本就难走,再加上大雨把道路冲的泥泞不堪,曹真只好还没走出子午谷,连一个汉朝的小兵都没见到,就班师回朝了。其他的3路大军,有的被诸葛亮击败了,有的没被击败,但主帅曹真都回家了,他们还留在外国干嘛呢?就也回家了。这次伐汉,完全劳而无功,亏大了。 但是,如上文所述,就算劳而无功,也是无所谓的,魏朝浪费的起,仍占最大的优势。所以,曹真虽白白浪费了魏朝这么多兵、粮,却一点惩罚都没有受到:曹真回家后,病了,曹叡亲自看望他。过不久,曹真病死了,曹叡对他的评语也都是夸奖、赞赏,没有一个字的批评。又让曹真的儿子曹爽继承曹真的爵位,并极受重用。其他的儿子,也全都封侯。 |
第二百五十七章:诸葛亮北伐小谈。(四) 曹真重病后,诸葛亮发起了第4次北伐。这次北伐的发起原因有2: 1,史书上写的原因:凉州爆发了旱灾,好几年都没下雨了,粮食供应严重不足。此时进攻魏朝,诸葛亮就和凉州的魏军有了相同的条件,(都缺粮。)可以公平的对战一次了,胜算大大的提高。 2,更深一层的原因:石亭大战后,曹休病死了。曹真伐汉后不久,曹真也病死了。(此时曹真还没死,但也已经重病了,无法带兵打仗了。)曹休,是负责对付吴朝的总领导。他死了,曹叡就亲自接替他,亲自坐镇东吴战场,亲自对付吴朝。(需要处理国家政务的时候,则大多时间派满宠对付吴朝。)曹真,是负责对付汉朝的总领导。他死了,又该派谁坐镇西蜀战场,防备汉朝呢? 不管是派谁,曹真是宗亲,是曹叡较信任的人,信任到:曹真可以调动所有的资源随便打汉朝,输了也无所谓,不会受罚。 但是,接替曹真的那个人,肯定是不敢这么做的:他们调动大量资源主动出击,要是输了,轻则,影响前途;(被降职,或虽不用降职,但以后也别想升职了。)重则,可能就被革职,甚至被杀了!就算是司马懿、陈群,也肯定是要受惩罚的,不可能像曹真那样什么事都没有。 而接替曹真的人,在对付汉朝这件事上,又有以下2个前提情况: 1,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出人意料的高,和诸葛亮打,很容易输。故,最好还是只防守,不进攻。 2,魏朝的总战略,是用大部分实力对付吴朝,用小部分实力对付汉朝。因此,负责对付吴朝的人,如果没主动出击,只是一直防守,就会被皇上责罚。因为,魏强吴弱,你拿着大部分实力,占大优势,还不敢主动进攻,怕自己打不过敌人,这就一定是你的能力有问题了,该罚。 可是,负责对付汉朝的人,只拿着小部分实力,理论上本来就只能偏防守——你给他的兵不多,你还非要他主动进攻,甚至非要他打赢,这不是故意难为人吗?所以,只防守,不进攻,也不会被皇上罚。防守的好,还会有赏。 即:接替曹真的人,若选择一辈子进攻,赢了,是建立大功。(但几乎不可能赢。因为:1,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很高,不好对付。2,魏朝给的兵较少。)输了,会受罚。(只给了你防守预算的兵,你却非要去主动攻击,导致战败,当然要罚。)若选择一辈子防守,则绝对可以守住诸葛亮。最差,也是完美完成了任务,(守住了汉朝的进攻。)绝不会被降职,会继续保持高官厚禄。最好,皇上看你防守的很好,还会升职。 进攻,很难获得利润,很容易丢官。防守,绝不会丢官,很容易升官。那么,接替曹真的人,不管是谁,(不管是不是司马懿。)只要他不傻,面对诸葛亮,都必定会选择一辈子防守了。 故,很多人说司马懿只会防守,就是大错的了:司马懿灭公孙渊、孟达时,都是采取的闪电战,打的极其激进、疯狂,哪是个只会防守的人呢?他面对诸葛亮一辈子防守,不能证明司马懿不行,只能证明:根据形势来看,一辈子防守最占优势。既然一辈子防守最占优势,当然就要这么做了。不然,就是有100%升官的选择不选,故意找革职了。 ‘接替曹真的人,面对诸葛亮的进攻,肯定只会防守。’这一事情,我们能推算出来,诸葛亮肯定也能推算出来。那么,他此时进攻魏朝,胜算就大大的提高了,且基本不会亏本。(因为魏朝只会被动防守,不会主动打他。)于是,他立刻发动了第4次北伐。 |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
第二百五十八章:诸葛亮北伐小谈。(五) 接替曹真的人,是司马懿。(曹休、曹真死后,4位托孤大臣只剩司马懿、陈群了。他二人,陈群是纯粹的贵族派,司马懿只能算半个,曹叡当然选司马懿了。) 和《演义》不同,《演义》中,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宿敌,二人不死不休、龙争虎斗的斗了大半辈子。但历史上,诸葛亮、司马懿,一直到此时,(第4次北伐。)两人才第一次见面、才开始第一次交手。两人这辈子只打过第4次北伐、第5次北伐这两回仗。即:满打满算,诸葛亮和司马懿这辈子一共交手的时间,全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一年。所以,若说谁是诸葛亮的宿敌、老对手?司马懿是绝对算不上的,曹真、张郃还更合适一些。 第4次北伐、第5次北伐,自古以来的人,都认为这2次北伐极其重要,都从军事层面详细的分析这2次北伐,分析魏汉、诸葛亮司马懿双方的战术、打法、部署。 但实际上,这2次北伐是没什么意义的,完全没必要分析,远不如前3次北伐重要。 如前文所述,第1次北伐,是奇袭,是最有可能成功的。第2、3次北伐,则没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而是战略层面上的心理战,目的在于扰乱魏朝的思维。而第3次北伐后,魏朝的思维虽被扰乱了,还吃了些亏,(丢了凉州2郡。)却知道了诸葛亮2点: 1,诸葛亮是有长远目光的,不会让魏朝把压力全给吴朝,导致吴朝被灭。故,诸葛亮还会来进攻魏朝,需要派人好好防备。 2,但汉朝的粮草供应严重不足。 这2个信息,很值钱,魏朝用区区2个郡来换,可以说是赚大了。故: 1,魏朝知道了诸葛亮的粮草供应不足。 2,双方的形势又是魏强汉弱。 3,司马懿为了自己,又一定会选择死守战术。 那么,第4、5次北伐,魏朝和汉朝的对战,就压根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了,司马懿只需要死守就行了,早晚能把诸葛亮耗退,不需要任何的军事分析。 别看诸葛亮打的这么热闹,用兵如神。可是,诸葛亮抢了附近的麦子也好,杀了魏朝【甲首三千】也罢,有什么意义呢?魏朝少了这些麦子、少了这些兵,损失挺大,但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仍比汉朝占优势。 所以,司马懿一接了曹真的班,就立刻采取死守战术,这辈子坚守不出。第4次北伐,魏朝诸将三番两次的请求出战,司马懿都不让,魏将都笑话司马懿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你怎么怕诸葛亮怕成这样!第5次北伐,诸葛亮又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说司马懿像女人一样胆小,不是个男人,司马懿还是死守。因为死守最稳妥。 不过,死守只是最稳妥的战术,(早晚能耗退诸葛亮。)却不是最好的战术。最好的战术,还是进攻! 一直占着下风死守,长年累月的这么耗钱,虽早晚能耗退诸葛亮,但消耗的成本是极高的。如果能主动出击,一下击败诸葛亮,就可以立刻结束战斗,省下长年累月的消耗,为国家节约大量的成本。 第4次北伐时,张郃提了一些意见,司马懿都不同意。张郃的军事水平,是比司马懿高的。他的提议、战术,比司马懿的战术要好,司马懿为何不同意呢?就是如前文所述:张郃的战术虽好,成功率也很高,却是进攻性的,只为国家考虑,(积极和诸葛亮作战,为国家尽可能的节约钱。)没为司马懿考虑。(一旦失败,司马懿会受罚、前途会受影响。而一直死守,虽浪费钱财,却绝不会影响前途。)司马懿当然将个人利益看的比国家的利益重,坚决不听张郃的。 不过,司马懿被诸将频繁的要求出战,最终还是同意出战了。这是因为:司马懿新接手军队,其实没什么人真心服他,他在军队里更没什么实力、根基、派系。那么,新官上任,本来就没什么人服他,大家都一个劲的提出要求,他又一个劲的否决,就更影响关系了。说不定,以后诸将都会不听司马懿的命令,甚至故意找司马懿的麻烦。故,司马懿迫于这一压力,还是答应了诸将的请求,出手了。 (诸将为何都请战?因为靠着魏朝强大,安安稳稳的守住地盘,谁都能做到,他们是没功劳的。主动出击、打败诸葛亮,则可以建立功劳。他们当然选主动出击。) (这也是为何司马懿一直不让他们出战,他们以后就会不听司马懿的命令。因为:大家都想出战立功,司马懿却全部拒绝,这就等于断了所有人的财路、挡了所有人的前途。以后,诸将当然都会和司马懿作对了,不成仇人就不错了。) 结果,一出手,果然被诸葛亮击败了,被诸葛亮杀了【甲首三千】。(甲首三千,并不是单纯的3000士兵,而是3000精兵。古时,资源匮乏,普通的士兵是没有资格穿铠甲的,多半是穿布甲或寻常衣服,只有精兵或者小军官才有可能全副武装铠甲。魏朝被杀了3000精兵和小军官,是很大的损失。)还不如别打,一个劲的死守。这一结果,司马懿大概率是能预算到的。他之所以会打,是他为了和军队拉近关系、方便日后能掌控军队,不得不作出的一个牺牲。 不过,打输了,也无所谓。这一战结束后,有人认为诸葛亮明年还会再来北伐,司马懿却道:‘他哪有那么多粮食呢?他至少还要再攒上3年粮食,才有本钱再来。’ 你看,司马懿这个打输了的,无所谓,一脸的得意洋洋。(因为魏朝浪费的起、输的起。)诸葛亮这个打赢了的,活生生杀了魏朝3000精兵,反而像打输了!诸葛亮杀了魏朝3000精兵的后果是什么呢?是杀的自己要回家再攒上三年钱,才能勉强有钱再来——把自己杀穷了。所以,第4、5次北伐,在军事上,完全无分析的必要。 |
第二百五十九章:诸葛亮该不该北伐? 诸葛亮病死后,北伐结束。回顾5次北伐,汉朝耗费巨大,一共产生了以下3个利润: 1,扰乱了魏朝的思维,使魏朝的压力不会全部给吴朝,让吴汉联盟不会那么快的灭亡。(这一利润,史书上没写,但是是北伐最重要的一个利润。) 2,获得了武都、阴平2郡。 3,让魏朝损失了很多兵、粮、钱。 赚吗?并不赚。魏朝的损失多些,但人家本钱也多些,不在乎。汉朝的损失少些,但本钱也少,经不起折腾。伐了这么5次,劳民伤财,汉朝的实力,被折腾的越来越弱了。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在争论:诸葛亮到底该不该北伐?他北伐是对是错? 认为他对的人,理由是:汉朝的实力本来就远远不如魏朝,再和魏朝和平发展的话,差距就只会越来越大,灭亡就是早晚的事了。诸葛亮本人也是这么想的,对刘禅道:【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汉朝伐魏,打不过,会灭亡。不伐魏,和魏朝的差距越来越大,更会灭亡。就不如拼了,伐魏碰碰运气了。 认为他错的人,理由是:汉朝本来国力就弱,再一个劲的打仗,耗费大量的兵、钱、粮,百姓的生产力追不上国家的消耗,国家都被诸葛亮折腾穷了、完了。如果诸葛亮一直死守益州、不北伐的话,汉朝绝对不会这么快灭亡。 诸葛亮到底该不该北伐呢?我的答案是:也该,也不该。他不管怎么做、伐不伐,都既是对的,也是错的。 什么意思呢?《陆抗传》记载:吴朝与晋朝对抗时,孙皓想要伐晋,学诸葛亮伐魏,拼死一搏。陆抗(陆逊的儿子,吴朝后期的第一名将。)反对道:【穷兵黜武,动费万计,士卒彫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昔齐鲁三战,鲁人再克而亡不旋踵。何则?大小势异也。况今师所克获,不补所丧哉?】 翻译是:吴朝伐晋朝,以弱伐强,会耗费大量的兵力财富。晋朝的资本雄厚,没被我们打衰弱,我们倒先把自己耗费的不行了。以前,鲁国和齐国打仗,打赢了齐国,鲁国反而灭亡了。为何?一样的道理:齐国是大国,输了也不在乎。鲁国是小国,赢了也赚不回自己的消耗损伤。所以,吴朝不应该伐晋朝。 诸葛亮坚持以弱伐强,认为不伐就是坐着等死;陆抗坚持不能以弱伐强,认为本来还不一定死,伐了就是主动把自己弄死;诸葛亮、陆抗都是一代名将,他们两个的看法却截然相反,到底谁对呢? 答案还是:谁都对,也谁都错。 如前文所述,从魏朝占据了整个北方的一瞬间起,吴、汉就已经必死无疑了,早晚会被耗死,怎么挣扎也没用的。因此,横竖是死,诸葛亮以弱伐强,想尽量的碰碰运气、找找机会,是对的;陆抗不想以弱伐强,想积蓄实力,不想自己把自己耗死,也是对的;但同时,二人也都是错的:诸葛亮以弱伐强,自己把自己耗死了;陆抗不想以弱伐强,只是死守,那么就早晚必死无疑了,一点机会都没有; 只能说,弱者输给强者,是最合理、最正常的。你如果想从弱者做错了什么,来分析他为什么会输,是毫无意义的:弱者不管怎么选,都是错、都是输。弱者输,只是因为他天生的资本就不如强者。 |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
第二百六十章:魏延杨仪案。(一) 诸葛亮病逝后,他的军队发生了著名的‘魏延谋反案’。自古以来的人,有2个说法:要么是一口咬定魏延确实是造反;要么是说魏延没造反,他是和杨仪在争权,在争诸葛亮的位置。 但实际上,这2个说法都不对。 ‘魏延案’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魏延的出身,是很平凡的,大概率只是个普通的小兵而已。《魏延传》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魏延是【部曲】出身,靠着不断地打仗立功,一步一个脚印,才升为将军的。 部曲就是私兵、私人部队,不是公家的士兵。魏延是刘备的私兵,不属于国家、不属于刘备集团,只属于刘备这一个人。(就像公司的老板,公司的钱,既属于他,也属于整个公司,是公款。而他自己的私人财产,他家的存折,则只属于他,和公司没关系,是私款。魏延就是刘备的私款。)刘备死了,刘禅就继承了刘备的私兵,魏延又只属于刘禅了。因此,杨仪骂魏延,不骂别的,单单骂他‘庸奴’。意思是:我们是正经的朝廷官员,你呢?你不就是刘备、刘禅的家奴吗?仗着你家主子是皇帝,你才能跟我争!【庸奴!复能作恶不?】 在杨仪等朝廷官员眼中,魏延的身份不是将军、官员,而是刘禅的家奴。 请注意:魏延不是汉朝朝廷的人,更不是诸葛亮的人。魏延是刘禅的人,他只是在汉朝朝廷担任官职而已。 所以,诸葛亮死前对杨仪、姜维他们说:‘我死后,你们就带大军回去。魏延如果不听命令,你们不用管他,自己回去就行。’【若魏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为什么魏延不听命令,诸葛亮反而千叮万嘱不要管他呢?按照正常的逻辑,部下不听命令,肯定是要立刻消灭他的。就算当场没能力消灭他,也一定会叮嘱杨仪回去后立刻禀告皇上,让皇上处死他。怎么可能会叮嘱杨仪:‘他不听命令,你们别管他。’呢? 原因是:如果魏延是朝廷的人,那他不走就是造反,必须要立刻消灭。可是,魏延是刘禅的人,他走不走,只要有他的理由,(回去后能和刘禅解释的明白。)诸葛亮哪有资格管他?更别说杨仪了。魏延不听诸葛亮的遗命,是合理的,不是在造反。诸葛亮本来就没资格管他。 这一情形,(家奴担任朝廷官员。)其实是很常见的。比如后来杀死曹髦的那群人。《晋书·文帝纪》记载:【贾充叱诸将曰:‘公畜养汝辈,正为今日耳!’】很明显,成济等人是司马昭的家奴、私人士兵,只是他们在魏朝担任官职而已。故,成济诸将名义上是魏朝官员、杀死曹髦的那群士兵名义上是魏朝士兵,但是,他们却不认为是魏朝在养着他们,而都认为是司马昭在养着他们。贾充对他们说:‘司马昭养着你们有什么用!’各位领魏朝朝廷俸禄的将军,也都默认了,默认自己是被司马昭养着。 即:汉朝朝廷中的官员,按此性质划分,是分成3种的: 1,刘禅的私人部下、家奴。如魏延、黄皓等。 2,丞相府的人。如杨仪、马谡等。刘备死后,诸葛亮获得了‘开府’的资格,建立了他的丞相府。(和当年的曹操、后来的司马昭一样。)丞相府的人,是只听命于诸葛亮的,不听命于皇上。 3,朝廷官员。如李严等。准确的说,李严等人,才是真正的朝廷官员,给汉朝上班的,和刘禅、诸葛亮都无关。(比如刘禅退位了,换成他弟弟做皇帝,魏延、黄皓等就会立刻不受重用,被新皇帝的家奴取代。诸葛亮不当丞相了,丞相府这群人也会立刻不受重用。只有李严这群真正的朝廷官员,才会不管谁当皇帝、不管谁当丞相,只要汉朝还在,他们的官职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 刘备死后,皇帝名义上是刘禅,实际上却是诸葛亮。诸葛亮每次出征,带的都是他丞相府的人。朝廷的一些重要官职,也都是他丞相府的人在做。于是,有人就说:‘诸葛亮一直在重用、培养他的人和派系,甚至只重用、培养他的派系,证明他有很大的野心,肯定是想把持朝政,甚至想篡位。’ 这一看法,是一半正确,一半错误的:正确的是,诸葛亮确实一直在培养他的派系。错误的是,这并不是诸葛亮有野心,而是很合理的。因为: 1,对外的战争,汉朝就已经很吃亏了,(魏朝、吴朝都比汉朝强很多。)如果汉朝再内斗,就更完了。所以,不管是诸葛亮有野心,还是他没野心,真的是100%的忠臣,他都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实力远远超过汉朝别的官员的实力、必须要保证自己独揽大权、保证自己的派系是最强的。不然,他在外面打仗,朝廷内部有人拖他后腿,甚至直接夺他权、和他内战,魏、吴再一出手,汉朝就直接灭亡了。 2,诸葛亮出外打仗,公正的说,用他自己的人,也确实比用别的官员更加顺手、更容易赢。 故,说诸葛亮把持朝政、培养自己的私人势力,是对的,确实有这件事。不过,诸葛亮这么做,还是为了国家,而不是为了他自己。 何况,诸葛亮还是很公平的。如杨仪,是丞相府的人,是诸葛亮的第一心腹。(注意:诸葛亮的第一心腹是杨仪,而不是蒋琬、姜维。)杨仪、魏延闹矛盾,诸葛亮也没偏帮杨仪,而是【不忍有所偏废。】不忍心不重用他们俩中的任何一个——诸葛亮并没有像很多人说的那样,打压、冷落魏延,而是对魏延极其重用的,重要的战争都有魏延。除了魏延本身的职位外,诸葛亮又多给了魏延一个职位,是‘丞相司马’。丞相司马是丞相的私人部下,专门负责打仗的。有了这个职位后,魏延也可以说是丞相府的人了,和杨仪一样,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可能不会再被排挤了。 至于魏延的很多建议都被诸葛亮拒绝了,(如子午谷奇谋。又如经常问诸葛亮要超过1万的兵,想模仿韩信的打法,直接灭魏。)其实是很正常的,不能证明诸葛亮打压魏延,只能证明诸葛亮和魏延的军事风格不同——就像你问你的领导要100万的投资扩展新项目,你领导给你,证明他很信任你。你领导不给你,却也正常,只能证明他不想冒险、不想花钱而已,不能证明他是在故意打压你的。 |
第二百六十一章:魏延杨仪案。(二) 有人说,杨仪和魏延的矛盾,是因为他们性格不合。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杨仪和刘巴闹过矛盾,结果是:诸葛亮为他们调和了;魏延和刘琰闹过矛盾,结果是:诸葛亮为他们调和了;可见,同事之间因为性格闹矛盾是很正常的,即使真有什么矛盾,最高领导人都出手调和了,俩人就算化解不了矛盾,也肯定不会再闹了。杨仪和魏延一直闹到必须死一个,就绝对不是性格不合这么简单,只能是:牵扯到了利益。 不然,给最高领导人诸葛亮一个面子,心里依然互相仇恨,但表面上不闹了,能有多难呢? 又有人说,魏延和杨仪的矛盾,是因为他们要争诸葛亮的位子。 这一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谁做下一任丞相,要么是刘禅说了算,要么是诸葛亮说了算,他俩争有什么用呢?刘禅、诸葛亮说让A做,B再争,也是没用的。 实际上,魏延是绝对不会造反的。因为:他是刘备、刘禅的人,刘备是最信任他的,敢让他守国家的大门,把他看得比张飞还重要。而到了刘禅时代,他成了二朝元老,就只会更被信任。 诸葛亮死后,魏延回去,就算他没能接诸葛亮的班、让杨仪接了,论资历、论能力、论战功、论皇帝的宠爱,他也绝对是汉朝第一大将、汉朝的三把手了。(地位仅次于皇帝和丞相杨仪。)他怎么可能舍得丢了这个地位,去造反呢?造反后,他带着区区几千兵投魏,魏朝给他的地位,哪有可能是魏朝的三把手呢?别说三把手了,只看魏朝皇帝、魏室宗亲、贵族派,以及司马懿、张郃等老将,魏延能排到30把手,都算往高里说了。最多,也就当个中层员工。 所以,自古说魏延造反,绝对是在冤枉、污蔑他。说他想投魏,更是可笑:谁会放着三把手不做,去做中层员工呢? 即使史书是抹黑魏延的,史书也只是说魏延想杀害杨仪,并没想造反、背叛汉朝、投魏。《魏延传》记载:【原魏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杨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诸葛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那么,魏延、杨仪究竟为何水火不容呢?只能是因为:他们两个在工作上妨碍到了对方。 魏延不是诸葛亮的部下,而是皇帝的人。故,和杨仪、姜维等不同,杨仪、姜维是必须听命于诸葛亮的,魏延却和诸葛亮是两个系统的人,是可以有和诸葛亮不同的想法的。 证据是:魏延经常要求诸葛亮给他一万兵,模仿韩信,他和诸葛亮分两路进攻魏朝。诸葛亮的反应是:【诸葛亮制而不许。】不是单纯的不许,而是要压制着他,才不许。 如果是诸葛亮的部下想这么做,诸葛亮直接不许就行了。而魏延不是诸葛亮的部下,所以诸葛亮就只能用实力硬压住他,强行不让他这么做。【制而不许。】如果压不住他,魏延是皇帝的人,他说他要进攻魏朝去,诸葛亮说不许,又有什么用呢? 魏延可以和诸葛亮有不同的想法,他也确实有不同的想法:他认为诸葛亮的战术太保守,想实行激进的战术。 但诸葛亮强行压着他,不让他实行。那么,他会恨谁呢? 恨杨仪。因为: 一,诸葛亮实行的是保守战术,这个战术: 1,有一部分是杨仪设计的。 2,具体细节很多由杨仪来实行。 3,北伐部队里的事务,全都是杨仪在管理。魏延想借一些兵去激进,必须要经过杨仪的同意。(不过,就算杨仪同意了,魏延还是借不出兵来。因为,杨仪同意后,借兵的报告还要再往上递,看诸葛亮同不同意。) 《杨仪传》记载:【诸葛亮数出军,杨仪常规画分部,…军戎节度,取办于杨仪。】 也就是说,魏延的激进战术之所以不被采用,可以看作是因为杨仪设计的战术更优秀,他是被杨仪比下去的。同时,魏延平常主要面对的难关、难为他的人,也不是诸葛亮,而是杨仪。——他借兵的报告,连杨仪这关都过不了,根本就递不到诸葛亮那。 (杨仪为什么不同意借兵给魏延?很简单,不是故意为难魏延,而是因为他知道诸葛亮不可能同意,递上去就是故意找骂了。) 二,北伐该用什么战术、借不借给魏延兵,最终拍板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是坚决要用保守战术、坚决不借给魏延兵的。理论上来讲,魏延应该最恨诸葛亮,而不是杨仪。 可是,恨归恨,却不会水火不容。为何?因为两个人水火不容的前提是:两个人的实力相似。不然,A很强,B很弱,怎么可能斗的水火不容呢?A直接就把B灭了。只有谁都奈何不了谁,才会一直斗下去,势同水火。 所以,就算魏延恨诸葛亮,他也不会表现出来。就算他表现出来,他也没法和诸葛亮水火不容:现在全是诸葛亮说了算,哪怕刘禅想和诸葛亮斗,都斗不过,何况刘禅的部下魏延?而魏延同样恨杨仪,他又有能力和杨仪水火不容,就一直和杨仪斗了。史书就只记载他俩水火不容,让后人误会别人都没什么事,只有他俩才有矛盾、他俩的矛盾特别深了。 就像员工申请一笔钱,公司不批,员工往往不会恨董事长,而是会恨财务和会计。 这个,才是他们闹矛盾的真正原因。 不过,这个矛盾,虽然会令二人成为仇人,却绝不会导致他们造反的:如前文所述,只是无法实行激进战术、立奇功而已。就算没立功,魏延回到汉朝,也至少是汉朝的第一大将。他造反加入魏朝能获得的利润,(当个中层官员。)远远不如乖乖的回汉朝多,又怎么会傻的造反呢? 那么,最后为什么竟演变成魏延造反了呢? |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
第二百六十二章:魏延杨仪案。(三) 魏延造反的全过程,按《魏延传》的记载,是:诸葛亮临死前,跟杨仪、费祎、姜维等商量,商量他死后部队该怎么办。商量的结果是:所有人退兵回家,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听命令,就咱们撤退咱们的,不用管魏延。 (为什么不管魏延?前文已有详细的分析,是因魏延是直属皇帝的人,本来就不用听命于诸葛亮。诸葛亮死后,杨仪等人,就更没资格命令魏延了。魏延不听杨仪的,是合理的。) 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去试探魏延的想法,魏延道:【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翻译是:诸葛亮死了,还有我在,怎么能因为他一个人的死,就不干天下大事了呢?何况我魏延是谁,凭什么被杨仪管着! 说完,魏延就让费祎留下,和他商量【行留部分】,也就是商量哪些部队跟着杨仪回去、哪些部队跟着魏延继续战斗。费祎假装同意了,并骗魏延道:‘杨仪是文官,不懂军事,我帮你回去劝服杨仪,让他听你的!’就趁机跑了。魏延发现自己被骗了,费祎不可能回来了,就想去追费祎。 魏延这番话,自古以来,都被当作是一番狂言,让人觉得他很不讲理、很看不起诸葛亮和杨仪,觉得确实是魏延不对。 但实际上,这么理解是错的。魏延说的这番话,是完全正确的。 1,他们这次出军的目的,就是进攻魏朝。如果说诸葛亮死了,丞相府的人不想被魏延管着,(魏延也没资格管他们。)不想听魏延的话继续战斗,而是想回家,是十分合理的。那么,魏延是皇帝的人,他如果想继续战斗,又凭啥要被丞相府的人管着,(丞相府的人没资格管魏延。)听丞相府的话,被逼着回家呢?他说不能因为诸葛亮一个人的死,也硬要他不战斗了,这句话是正确的。 2,魏延是皇帝的人,只有皇帝能命令他。连诸葛亮都不能命令他,只能用实力硬压他,他凭什么听杨仪的呢?‘何况我魏延是谁,凭什么被杨仪管着?’也不是一句张狂的话,而是事实确实是这样。 费祎逃跑后,魏延就派人打听费祎、杨仪那边到底要干什么。结果,发现杨仪他们确实要回家,就大怒,向杨仪追了过去——为何大怒?自古以来的人,都误会魏延是要夺取杨仪的兵权,要让杨仪等所有人都听他的。或是干脆误会魏延想造反,想杀了所有人。 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而是:魏延跟费祎说的很清楚,你们这些丞相府的人,回你们的家。我带着我这一部分兵,继续打魏朝。(如前文所述,这一安排是合理、正确的。)他和费祎【共作行留部分】,就是已经和费祎商量好多少兵跟着杨仪回家、多少兵跟着他继续战斗了。费祎也同意了。——可是,费祎是骗魏延的,一转身就不认账了,和杨仪带着他们的所有部队回家了,同意给魏延的士兵也没给。所以,是杨仪、费祎先不守信用、违背计划的,错的是他俩。魏延当然就要追上杨仪、费祎,好好的问问他们为啥说话不算话了。 即:魏延去追杨仪,是合理的。 在这里,请注意:史书记载的,未必就是真实的。如《魏延传》,魏延到底是怎么追的杨仪?史书的记载是:魏延趁着杨仪还没出发,先跑到了杨仪撤退的必经之路上去,(跑到杨仪前面去了。)一路上,把杨仪能走的道路、栈道烧毁了,让杨仪想回也回不去,把杨仪困在了原地。故,史书说魏延是在造反,想进攻、灭了杨仪。 这一记载,就至少存在2个问题: 1,魏延如果真想造反,他都跑到杨仪前面去了,为什么不直接进攻杨仪呢?还能少跑一段路。 2,魏延为了不让杨仪回去,烧毁了回去的栈道。可是,后来杨仪还是成功的回去了,一点也没耽误。——为什么杨仪还能回去?史书居然记载:【杨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魏延后。】说杨仪又把烧毁的栈道修好了,立刻往回跑,所以回去的时间只比魏延慢了一点而已。 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在古代没有高科技(如挖掘机、推土机等。)的前提下,杨仪竟然能靠自己短时间内修好一条栈道?这条栈道修的还能让军队正常行走?甚至通过走这条栈道,还能追得上早就跑了的魏延?这是多大的一个工程! (杨仪花时间修好了栈道再去追魏延,都能追得上魏延,魏延为什么走的这么慢?杨仪为什么修的这么快?) 纵观《三国志》记载的所有栈道被烧毁的记录,就算派专门的修理团队去修,也是至少要花个半个月一个月的。(通常需要更久。)杨仪靠着他的非专业团队,居然没几天就修好了?这就不禁让人怀疑:这条栈道真的被烧毁过吗?魏延真的烧栈道了吗?会不会是史书在污蔑他? 很有可能。因为:‘魏延把栈道烧了。’这件事虽然被史书记载下来了,是汉朝的官方记录。但是,汉朝的官方记录这么记载,是听谁说的呢?只能是听杨仪说的。魏延到底烧没烧栈道?刘禅和汉朝官员都是没有亲眼看见的,而且他们事后也没去实地考察一下。那么,最后将魏延定性成反贼,证据是什么呢?刘禅和汉朝官员都远在万里之外,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也就只能听杨仪、费祎等人怎么说,官方就怎么记载了。 但实际上,如上文所讲,魏延烧栈道,绝对是杨仪在冤枉他。如果魏延真的烧了栈道,杨仪哪可能这么快修好?因此,史书中对魏延的记载,我们其实不太用信,因为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史书本身就都是听杨仪、费祎这群丞相府的人说的,当然是偏向他们自己、抹黑魏延的了。 《魏延传》记载:【魏延、杨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魏延、杨仪同时给朝廷写了 ,说对方是反贼。 刘禅问蒋琬、董允:‘谁说的是真的呢?’在魏延杨仪两封信都是一面之词、蒋琬董允根本不知道万里之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前提下,蒋琬、董允都立刻说道:‘肯定是杨仪忠心,魏延造反。’都力保杨仪。【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蒋琬、董允咸保杨仪疑魏延。】那你说,这不是在冤枉魏延,是在干什么? 真相是什么,不重要,因为蒋琬、董允已经凭空把魏延定性成反贼了——蒋琬、董允、姜维、费祎等,都是丞相府的人,当然都力挺杨仪了。 |
附: 在古代,两个官员在外地有矛盾,皇帝离得太远,不知道谁对谁错,该怎么分辨呢?《太史慈传》记载:【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看谁的报告先送到皇上那去,谁就赢了。(看谁先告状,谁就是对的。) 这一处理方法,看上去很蠢,但在古代,其实是很科学的:古代交通不便,道路极其难走,导致离皇上很远的偏远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派个人去看一下就要花好几个月甚至更久,皇上根本不可能知道真相。(就算派人去看了,一来一回,等知道了真相,也过去一年半载了,黄花菜都凉了,当事人早就被害死了。何况,被派去的人,回来万一也是骗皇上的呢?)只能该地的官员上交的奏折、报告怎么说,皇上就怎么信了。 那么,两个人都向皇上交了一封奏折,说对方想造反。就: 1,两封奏折都有可能是骗人的。 2,在1这个前提下,两封奏折中,先到的奏折真实性就会大一些。 为何?因为:在送信同样困难的前提下,他的信先到了,说明什么?说明是他先认为你做了错事,先发的信!而你根本没发现他做了错事,因为,他可能压根就没做错事,只不过他告了你,你必须要反击、为自己辩解,把他也说成坏人、说他在冤枉你,所以你就强行也写了封信,也告他。所以,你的信后写、后到。 故,‘谁的信先到,谁就是好人。’这在古代送信困难、根本没办法去万里之外的现场亲自调查的前提下,的确是最科学的方法了。 比如《太史慈传》记载的这件事:一个州官员和一个郡官员闹了矛盾,结果是什么呢?是州官员先把信送出去了,说郡官员是坏人。按理来说,郡官员是必死无疑了。可是,郡官员派太史慈去把这封信截断,太史慈就火速追到京城,从州官员的信使手中骗过这封信来,毁了,然后抢先把郡官员的信送给了朝廷。最后,郡官员的信先到,按照上面说的古代最科学的判断方法,郡官员没事,州官员被开除了。 《魏延传》记载:【魏延、杨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按理来说,也是属于这种情况:魏延、杨仪远在万里之外,互相告对方造反。按汉朝最科学的办法,是魏延的信先到的,应该更信魏延。按现代人的看法,真相谁都不知道,就应该公平的两个人都信、两个人都怀疑,慢慢查清楚再说。所以,不管怎么看,蒋琬、董允立刻坚信杨仪,都是毫无逻辑的,只能是在故意冤枉魏延了。 |
朋友们,因为最近有些忙,想向朋友们请一段时间的假,希望朋友们可以谅解。真的感觉万分对不起朋友们! |
首页 上一页[10] 本页[11] 下一页[12]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
保卫司马南 |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
|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