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历 购物 网址 日历 小说 | 三峰软件 天天财富 小游戏 视频推荐 小游戏
TxT小说阅读器
↓小说语音阅读,小说下载↓
一键清除系统垃圾
↓轻轻一点,清除系统垃圾↓
图片批量下载器
↓批量下载图片,美女图库↓
图片自动播放器
↓图片自动播放,产品展示↓
首页  日历2024  日历2025  日历2026  日历知识  | 每日头条  视频推荐  数码知识 两性话题 情感天地 心理咨询 旅游天地 | 明星娱乐 电视剧  职场天地  体育  娱乐 
日历软件  煮酒论史  历史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春秋战国 三国 唐朝 宋朝 明朝 清朝 哲学 厚黑学 心理学 | 文库大全  文库分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钓鱼 双色球 戒色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足球 nba 象棋 体操
    
  首页 -> 煮酒论史 ->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志》。(每日更新,原创连载) -> 正文阅读

[煮酒论史]《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志》。(每日更新,原创连载)[第10页]

作者:曹铜爵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附章:汉末谥号小谈。(四)

    三国中,谥号最受争议的是关羽。关羽谥号‘壮缪’。其中,壮的意思是:

    武德刚毅曰壮,威德刚武曰壮,非礼弗履曰壮,赫围克服曰壮,胜敌克乱曰壮,好力致勇曰壮。都是褒义,夸他能征善战。

    但也有贬义的解释:屡行征伐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死于原野曰壮。总是挑起战争、打仗最终没有成功、战死在外面了,也叫壮。

    这三个贬义刚好符合关羽发动北伐、北伐失败、败走麦城被杀。于是,就有人说关羽的壮字是贬义了——但实际上,关羽的壮字绝对是褒义。因为:三国中谥号壮的人,都是纯粹的功臣,毫无过错的。如曹休、张郃、徐晃、许褚、庞德、文聘等,都是谥号壮。可见,三国人对壮字的理解,就是褒义,只有功臣才会用,并没有贬的意思。

    前文说过,周朝、汉朝对谥号的理解,与宋朝等是有些不同的。如按《逸周书》的记载,‘壮’和‘庄’是通用的,是一个意思。(庄的繁体字,就是一个草字头一个壮。)上文那堆夸人能征善战的词,叫作庄。屡行征伐、武而不遂、死于原野这三个贬义词,也叫作庄。

    而到了宋朝,庄和壮分开了。如苏洵的《谥法》:严敬临民曰庄,威而不猛曰庄,履正志和曰庄。纯褒义,而且完全和打仗无关了,是夸这个人庄严、令人尊敬、为人正气。是一个极好的谥号。

    壮则变成了:胜敌克乱曰壮,武而不遂曰壮。成了纯粹的武夫:打仗厉害的叫壮,打仗最终没成功的也叫壮。

    而原本庄(壮)和打仗有关的解释,也都被挑了出去。如好力致勇,宋朝谥号‘果’。果是什么意思?《左传》记载:【杀敌为果。】杀敌杀的多。又如威德刚武,宋朝谥号‘圉’。圉是什么意思?《左传》记载:【马有圉,牛有牧。】表面的意思是放马,其实就是指指挥兵马的将军。

    为何庄和壮要分开呢?据我的推测,是和宋朝重文轻武有关:周朝、汉朝,文武的地位相同,皇帝都常亲自上战场,你夸一个人壮、能征善战,他就很高兴了。而宋朝,文人高贵,武人低微,你夸他壮,他就很不高兴了:你只说我身体壮、能打仗是什么意思呢?难道我只有一把傻力气?有点说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意思。所以,宋朝的壮,是褒、贬各占一半的。而三国的壮,则是褒义。

    缪的意思是: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名不副实、伤害贤人的人,就叫缪。秦桧伤害了岳飞,就谥号‘缪丑’。于是,又有人道:‘缪是贬义,是说关羽名气大,但军事水平一般。也是说他不尊敬士大夫(贤人)。’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缪的确是贬义,但正如前文所讲,汉字是极博大精深的——‘缪’本身通假‘穆’,我们只看春秋时的秦穆公,《左传》称他为秦穆公,《公羊传》称他为秦缪公,《史记》则两者混称,便可知道了。

    而穆是纯粹的褒义,是温和、恭敬、稳重的意思。这些词都和关羽不沾边,所以,很多人还是坚持缪就是贬义,而不是通穆——但实际上,缪这个字,是刘禅为关羽精心设计的,的确是褒义。可以说只看这一个字,便知道刘禅是个有点聪明的人,不是大家印象中的笨蛋了。

    关羽弄丢了荆州,刘备、刘禅、诸葛亮恨不恨他呢?应该是不恨的。因为关羽死后,他的儿子关兴是极受蜀国重用的,孙子关统则娶了刘禅的女儿,成了皇亲国戚。蜀国皇室(刘禅等。)若是恨他,绝不会如此厚待关家。(在刘备、刘禅心中,关羽、张飞两家人才是他们最忠心的心腹,比益州派甚至荆州派都是要可靠的。)

    可是,关羽毕竟还是弄丢了荆州,把蜀国一大半官员的老家、积累了好几代的财富势力全给弄没了,官员们恨他的肯定极多。所以,为了给这些官员一个交代,刘备就不能公开表示关羽功大于过,更不能赞美关羽,给关羽一个好谥号了——这个,是直到刘备去世,也没给关羽封一个谥号的原因。

    很多人说刘备不给关羽谥号,是因为刘备恨关羽。这一说法是绝对错误的:若真的恨关羽,就直接给关羽一个坏谥号,让他死也不得安宁了。

    到了刘禅时代,《赵云传》记载:【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袆荷国之重,亦见谥。陈衹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该给谥号的都给了,关羽也躲不过去了。刘禅便给了关羽‘壮缪’二字。

    为什么给他这个谥号呢?其实和‘灵’一样,还是在玩文字游戏:缪通穆,在刘禅看来,他给关羽封的是‘壮穆’:你是我能征善战、温和亲切的关叔叔。在官员们看来,则可以理解成‘壮缪’:虽然你号称能征善战,但最后还是搞了个大祸出来!你真是害的我们不浅!

    这样:

    1,刘禅成功的给关羽封了个好谥号。

    2,官员们见皇帝愿意顾及他们的心情,愿意退一步,含含糊糊的给个说好也行,说坏也行的谥号,也就算了,凑活着认为这是个坏谥号。

    大家都满意。

    实际上,《赵云传》记载:【于是关羽…乃追谥,时论以为荣。】当时的人都认为这谥号是一种荣耀。可见,‘壮缪’二字,绝不是贬义了。
    朋友们,《老不读三国》的前三部已经写完了。在这里,因为最近有些忙,想向朋友们请10天左右的假,这10天暂不更新了,10天后则正式开始写第四部,希望朋友们可以谅解。

    同时,也向担心本书会太监的朋友做一个保证:本书绝不会太监。因为本书的第四部,(也就是最后一部。)我计划写60多章左右。所以,快则一个多月,最慢也不过两个多月,本书就可以大结局,全部写完了。

    十分感谢朋友们的支持与厚爱!
    《老不读三国》——曹铜爵揭秘《三国志》第四部:《七大冤案》,正式开始。

    第二百四十二章:曹丕为何喜欢战争?(上)

    曹丕这个人,现代人对他的印象大多是:他只爱防守,不爱进攻;他不太发动战争,只主张文治;连他的谥号都是‘文帝’。

    可实际上,曹丕是个狂热的战争分子,他不是一般的爱打仗!他在位短短7年,准备发动大规模的灭国战争,就至少发动了4次!(等于平均每1年多打一次仗。)小的战争,更是有的是。(这一频率,是极其频繁的。对国家、百姓来说,等于是天天都在打仗,没一天安生日子,很伤害民生。)

    《文帝纪》记载:【延康元年,…遂南征。】

    【黄初三年,…帝自许昌南征。】

    【黄初五年,…为水军,亲御龙舟。】

    【黄初六年,…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

    如前文所述,自古南方就打不过北方,魏朝获得了整个北方后,其实什么也不用做,只需要一心发展自己的经济、人口、实力,压根不用去打吴国、汉朝,(说是汉朝,实际上就是蜀国。)魏朝就会平稳、快速的比吴、汉越来越强、越来越强了。时间一长,等魏朝和吴、汉的实力差到天壤之别的时候,吴、汉就只能主动投降或被轻易消灭了。

    魏朝官员张茂就上了一道奏折,说道:‘怎么对付吴、汉二国呢?压根不用打他们,皇上只需要好好管理自己的国家,久而久之,吴、汉二国就自己灭亡了。’皇上【恪恭以临天下,如是,吴贼面缚,蜀虏舆榇,不待诛而自服。】

    《资别传》亦记载:后来曹叡想伐蜀,孙资劝阻,说:‘不用伐蜀,我们只要老老实实的防守,哪怕我们的士兵都无聊的睡着了,过上几年,吴、汉二国就自己灭亡了。’【镇静疆场,将士虎睡,百姓无事。数年之间,中国日盛,吴蜀二虏必自罢弊。】

    现在,魏朝的实力,就至少是吴、汉二国的至少8倍了。

    (注:魏朝、吴国、汉朝,三者的领土,表面上看,是魏朝占9州,吴、汉占4州,魏朝只是吴、汉的2倍而已,不算强出太多。单纯从面积上看,魏朝的9州和吴、汉的4州,甚至差不多大,实力应该是一样强的。)

    (可实际上,魏朝占的9州,是中原,是经济、人口、文化、农业都最昌盛的地方。而吴、汉的4州,看上去面积极大,但整个交州、大部分益州、小部分扬州,却都是荒山野岭,有没有人住都不一定。故,魏朝的实力,并不是吴、汉联盟的2倍,更不是差不多强,而是足足4倍。)

    (《傅子》记载:刘晔就说道:【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魏朝的实力是8,吴、汉加起来只有2。)

    (《默记》记载:【孔明…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则认为论兵力,魏朝是汉朝9倍。论领土,魏朝是汉朝10倍。)

    那么,既然不用打仗,就能获得胜利,曹丕又为什么一定要打仗呢?这不是故意浪费自己的国力,甚至故意降低自己获胜的可能吗?

    原因是:曹丕是想通过战争,变相的减低贵族派(即:贵族、士大夫集团。)的实力。

    前文我们分析过,曹丕最大的敌人是谁?自古以来,都说是三国中的其余二国。但实际上,完全不是:对曹丕威胁最大的人,是他的同姓宗室;其次,是魏朝的贵族派;至于吴、汉二国,根本就算不上是敌人。

    曹丕的同姓宗室,(尤其是曹植、曹彰。)是可以直接抢曹丕的皇帝位子的——曹操刚死时,曹丕的形势危险到了极致:

    1,《陈矫传》记载:【太祖崩洛阳,…陈矫曰:‘王薨于外,天下惶惧。太子(指曹丕。)…爱子在侧,彼此生变,则社稷危矣。’】

    曹操死后,曹丕能不能顺利继位、登基呢?不能。因为曹植、曹彰这几个‘爱子’,(曹操很爱他们,他们也有继承魏国的资格、权利。)就在旁边虎视眈眈的看着,等着生变。一不小心,魏国就直接没了。(曹丕的命,也就直接没了。)

    2,《魏略》记载:【时太子在邺,…军中骚动。群僚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

    曹丕不能顺利继位,未来的一国之主不一定是谁,魏国的军队就骚动起来了。(因为不知道该听谁的,也不知道前途会变成什么样。)魏国的军队,轻则,会不听指挥。重则,可能会造反。百官怕魏国因此直接灭亡了,连曹操死了、继位者是曹丕都不敢宣布,更别说支持曹丕继位了。

    3,《魏略》记载:【乃发哀,令…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

    曹丕方下令大家不能乱动,‘青州军’这一部队直接不听曹丕的,跑了。

    4,曹彰从外地赶回来,开口就问曹操的玉玺在哪,准备直接成为魏国的主人,不让曹丕登基。

    5,直到曹丕都死了好几年了,他的儿子曹叡做皇帝时,经过了曹丕、曹叡对曹植等同姓宗室这么多年的压制、削弱、清洗,竟然还有很多人支持曹植做魏的皇帝。可见,曹操刚死时、没经过任何削弱的曹植等同姓,势力有多大。

    所以,同姓宗亲是曹丕最大的威胁,有实力让曹丕做不成皇帝,甚至死。曹丕就割让了自己的一部分皇权,将这部分皇权送给贵族派,给了贵族派大量的利益、地位、官职、权力,让贵族派支持他,用贵族派克制他的同姓宗亲,先保证自己的皇位、性命不丢。
    附:

    宗亲是对皇帝威胁最大的人。不止曹丕,自古以来的大多数皇帝,都是压制宗亲的。诸葛恪就给孙奋写过 ,说道:【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皆有重禁。】从光武帝刘秀开始,汉朝的皇帝就都在压制宗亲,只让宗亲们快乐的生活,不让他们参与一点点的朝廷事务。

    故,曹丕把宗亲压制的很惨,很多人因此觉得曹丕很昏庸、多疑,很喜欢猜忌、嫉妒自己的兄弟。但其实,根本不是的,曹丕做得很对,汉朝的贤明之君都是这么做的。
    第二百四十三章:曹丕为何喜欢战争?(中)

    解决了同姓宗亲的问题,(得到了贵族派的支持后,曹丕的总实力远超过曹植等,将曹植等打压的极惨。这件事,前文已有详细的分析,此处就不再复述了。)曹丕最大的威胁,毫无疑问就是获得了一部分皇权、占据了大半个朝廷的贵族派了。

    《鲍勋传》记载:曹丕想处死一个官员,钟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等贵族派就联名上奏,不让他杀。《高柔传》记载:【而高柔固执不从诏命。】负责执法的官员高柔,也不执法,坚决不听曹丕的话,不杀这个官员。

    这一场景,是有些眼熟的:汉桓帝、汉灵帝时的党人集团,就经常做这种事。(如汉桓帝要处罚李膺,办理此案的官员,就不肯签名办理。)可以说,此时魏朝虽然刚刚建立,但它的形势,已经和汉朝快要灭亡时差不多了,朝廷中都是贵族派说了算,皇权被他们抢走了一部分,对皇帝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只不过,汉桓帝、汉灵帝并不想这一幕发生,这一幕是逐渐发生的,党人集团是逐渐抢走皇权、对皇帝产生威胁的。故,桓帝、灵帝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培养出自己的心腹势力,(即:太监。)去对抗、压制党人集团。而曹丕,贵族派获得如此巨大的权势,就是曹丕故意送给他们的,好让他们支持自己。曹丕一登基,按照合同,他们一瞬间就获得了巨大的权势,曹丕就完全没有时间培养自己的势力,去克制他们了。

    于是,解决了同姓宗亲后,贵族派就成了曹丕最大的敌人、威胁。

    会不会是我在胡扯呢?不是。以陈群为首的贵族派会是魏朝皇权最大的敌人,不仅我看出来了,孙权也看出来了。《诸葛瑾传》记载:孙权说:【陈群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曹操笮其头,畏曹操威严,故竭心尽意,不敢为非耳。逮曹丕继业,年已长大,…今曹叡幼弱,随人东西,此曹等辈,必当因此弄巧行态,阿党比周,各助所附。】

    孙权说的很清楚:陈群等人,在曹操、曹丕时是忠臣。为什么?不是因为他们真是忠臣,而是因为曹操、曹丕厉害,能压住他们这帮贵族派!而如今,曹叡年幼,绝对压不住贵族派,贵族派就必定会在朝廷内党同伐异,对付非贵族派的大臣,甚至侵犯皇权了。

    故,贵族派就是曹丕最大的敌人。

    至于吴、汉二国,看上去是曹丕最大的敌人。实际上,如前文所述,曹丕继承北方后,国力至少是南方二国的4倍,他什么也不用做,静静地等着吴、汉二国越来越不如他,等着吴、汉二国自己灭亡就行了。所以,孙权、刘备对曹丕是毫无威胁的,连曹丕的敌人都算不上。

    在这里,请注意:所谓的‘三国时代’,根本就不是曹、孙、刘三国在争霸,而是曹家和贵族派在争霸——曹家争霸成功,汉朝后就是魏朝。贵族派争霸成功,汉朝后就是晋朝。至于吴、汉二个国家,只是在等死而已。有没有他们这二个国家存在,对这段历史是没什么太大的影响的。

    从汉朝灭亡后,到晋朝创立前,这段时期,应该叫‘魏朝’,而不是什么‘三国时代’。同理,《三国演义》也不该叫‘三国演义’,而该叫‘魏朝廷内斗演义’。在这段时期内,吴、汉二国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作为曹家和贵族派搞政治斗争的筹码、场所而已。

    比如这几次,明明不打仗才是魏朝的最佳选择,曹丕为何总是想打仗?不是想消灭吴国,而是一打仗,曹丕就可以派他的心腹领兵出征,趁机让他的人立功,提拔他的人,增加他这一派的实力。同时,也可以让魏朝的军队与他的人越来越紧密,让军队的军心都偏向他的人,士兵们只服、只知道曹丕手下的那群将领,不服那群几乎不上战场的贵族读书人。这样,魏朝的政治权虽被贵族派抢走了很多,但兵权,曹丕就能紧紧的握在手中了。

    曹丕伐吴,派出的将领名单是:曹休、张辽、臧霸、曹仁、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出征了几次,差不多都是这群人。

    很明显,这群人要么是曹氏宗亲,要么是普通人出身,靠着卖命打仗一步一步爬上来的。都不是贵族派的人。

    (有人会问:‘曹丕不是压制曹氏宗亲吗?为何还让这批曹氏宗亲立功?’因为,曹丕压制的,只是有资格抢他皇位的曹氏宗亲,即:曹操的直系子嗣。)

    (而曹仁是曹操的堂弟,曹休是曹操的侄子。就算曹丕死了,继位的也一定是曹丕的儿子,或曹彰、曹植这些曹操的直系子嗣,绝不可能轮得到曹操的堂弟、侄子的。更别提夏侯尚只是夏侯渊的侄子,曹真本名秦真,只是曹操的养子了。因此,这批曹氏宗亲,是对曹丕的皇位没威胁的,不必打压,反而要重用。)

    这群人,非但不是贵族派的人,而且他们的身份、出身,都是天生就站在贵族派的对立面的。
    附:

    曹叡立皇后时,坚决不立出身较好的虞妃,坚决要立出身较差的毛妃,气的虞妃大骂道:【曹氏自好立贱。】说曹叡的性格很犯贱,所以喜欢立卑贱出身的人。

    曹叡喜欢立出身不好的人,其原因,当然不是虞妃骂的那样,而是:魏朝的形势,几乎和汉桓帝、灵帝时一样了。所以,曹叡也就只能像桓帝想立出身差的田氏、灵帝想立出身屠户的何氏一样,立出身不好的人当皇后。不然,若立个出身好的贵族派官员的女儿,这个贵族派官员本来就强、就对皇权有威胁,又成了皇后、国丈,魏朝就要重现桓、灵二帝时,外戚和官员紧紧结成一伙、外戚和官员合伙抢夺皇权的悲剧了。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第二百四十四章:曹丕为何喜欢战争?(下)

    曹丕重用的这群人,非但不是贵族派的人,而且他们的身份、出身,都是天生就站在贵族派的对立面的:

    1,曹氏宗亲。

    曹氏宗亲不必多说。如果让贵族派越来越强,抢走了曹丕的皇权,曹丕就会被架空,会变成汉献帝。那曹氏宗亲们,也就会变成董承、伏完了,会过得很惨。

    2,出身普通的武将。

    出身普通的武将,(其父母是平民,并不是官员。)靠着打仗当上了大官,成了贵族,他的儿子是不是也就是贵族了呢?

    是。但是,仍不能算是真正的贵族。

    所有人都喜欢将贵族与暴发户区分开来,认为贵族从好几代人前就是贵族,一直延续下来,经过了几代人时间的熏陶、沉淀,比一夜暴富的暴发户要有修养、家教、贵族精神、气质。

    那么,贵族与暴发户的区别是什么呢?真的是大家所认为的‘时间的沉淀’吗?

    不是。区别是:贵族的关系网、人脉、抗打击能力,要远远强过暴发户。

    人类想繁衍下去,就必须要结婚生子。一个贵族,如果每一代人都结婚结的门当户对,那么,几代人下来,他的关系网就自然会变得极其强大了:假设一个贵族传了5代,每一代只生2或3个孩子,(在古时,算生的少了。)每一个孩子都娶(或嫁)到其他贵族家的人,那传到第5代时,光他家里,就有39个贵族官员了。(本章的末尾,有粗略的算法。)

    请注意:这39个官员,都是绝对有用、绝对会帮他、和他有血缘关系的真正关系网,都是他的叔叔、大爷、伯伯、舅舅等,整个家族的利益都是绑在一起的。而不是什么朋友、熟人、同事之类的靠不住的关系网。这39个贵族官员,都是他的亲人。

    那你说,他当官,就算犯了错,谁敢处罚他?处罚他,就是和那39个贵族官员作对了。就算是皇上,也是不能轻易处罚他的。不然,39个官员(及其背后的家族。)舍命站出来阻止,甚至反抗,轻则,他们都辞职不干了,会影响、耽误国家正常的运转。重则,就爆发政变了!

    然而,处罚一个普通出身的大将的儿子,虽然他也算是官员、贵族,但除了他父亲这一个当官的,(最多再加上他妻子家,共2个官员。)还有谁会舍命站出来保他呢?平常积累下的所谓‘人脉’,那群一起当官的朋友、同事,都是老油子了,吃喝玩乐还行,谁会牺牲自己的前途甚至性命,去保朋友、同事的儿子呢?故,就算把他杀了,也不会引起什么波澜的。

    比如陈泰。《晋纪》记载:司马昭派贾充杀了高贵乡公后,陈泰要求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道:‘有没有更退一步的方法呢?’(意思是不杀贾充,只杀贾充的手下。)陈泰道:‘我只有更进一步的。’(意思是连贾充的幕后老板司马昭都杀了。)

    如果换成普通出身的官员这么跟司马昭说话,(要杀了司马昭。)早被处死了。但陈泰这么说,司马昭却连还嘴都没还,【文王乃不更言。】批评的话都不敢说一句。为什么?很简单,因为陈泰就是上面所说的‘真正的贵族’。

    陈泰的父亲是陈群,爷爷是陈纪,太爷爷是陈寔,至少是传了4代的贵族。而且,如前文所述,颍川当地的贵族们,又都代代互相联姻,(如陈泰的妈妈,就是荀彧的女儿。荀彧是陈泰的外公。)早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司马昭要是敢动陈泰:

    轻则,颍川的那帮官员表示不满,全都辞职不干了,国家会立刻空出好几十个职位、城市没人管,会乱做一团。(甚至更多。陈寔死时,颍川的本地家族荀家、韩家,还有好几百个有身份的人,都为陈寔披麻戴孝,【执子孙礼。】都把自己当成陈家的人。)——突然几十上百个城市没人管,司马昭会怎么样呢?司马昭是肯定没有上百个这样级别的心腹去填补这些空缺的,这些城就等于成了空城,只要司马家的敌人一出手,(可以是吴、汉二国,也可以是对司马家不满的魏朝官员。)司马家就完了。

    重则,颍川的那帮官员直接在政治上和司马家为敌,让司马家的位子坐不稳;又或是勾结吴、汉二国对付司马家;甚至直接发动政变、造反;司马家就更完了。

    贵族的抗打击、风险能力,是极强的,没有人能消灭他们。(就算有一个贵族投资失败了,也可以在同族的帮助下顺利的东山再起。)而暴发户,一不小心可能就破产、灭门了。

    故,贵族派,天生就是普通出身的武将的敌人:古时,混官场,必定要争权夺利。然而,同样是争权夺利,贵族派的子孙主动攻击别人,身后有数十上百个官员坚定地支持他,连皇帝都不敢阻拦他;普通出身的武将的子孙,别说主动攻击别人了,就算小心翼翼的一动不动,什么也不做,也必定会被贵族派的子孙吃掉。(官场上,能轻易地吃掉别人,获取大量的利润,谁会不吃呢?)

    综上所述,不用曹丕吩咐,曹氏宗亲、普通出身的武将,也会自发、主动地与贵族派对抗、战斗。(若不战斗,他们的子孙就必死无疑了。)所以,曹丕想保护自己的皇权,对抗、削弱贵族派,当然就要重用曹氏宗亲、普通出身的武将,增强他们的实力。而增强他们实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派他们多参加战争。这个,是曹丕为何总想发动战争的原因。

    在朝堂上,文斗,贵族派占优势。在战场上,武斗,武将占优势。

    曹丕南征伐吴,是拼了命的。他伐吴的规模有多大、多拼命呢?《魏书》记载:曹丕下了一道诏书,要【分命猛将三道并征孙权。今征东诸军与孙权党吕范等水战,则斩首四万,获船万艘。大司马曹仁据守濡须,其所擒获亦以万数。中军、征南,攻围江陵,左将军张郃等舳舻直渡,击其南渚,贼赴水溺死者数千人。】

    请注意:曹丕不是想灭了吴国而拼命,(《吴录》记载:曹丕伐吴,看到江东的天险大江,感叹道:【嗟呼!固天所以隔南北也!】认为魏朝绝对打不过这条大江去,这条大江是上天故意要把世界分成南、北两个区域,让魏、吴同时存在、对峙——曹丕都亲口说绝对灭不了吴了,他的目的又怎可能是灭吴呢?)而是为了不让他的皇权、国家被贵族派逐步抢走而拼命。

    伐吴结束后,《文帝纪》记载:【论征孙权功,诸将已下进爵增户各有差。】宗亲与武将,都得到了实力的提升。曹丕南征,是拼了命的想宗亲、武将越来越强。

    《魏书》记载:有一个官员劝谏曹丕别打仗,说:‘兵者,凶器也。打仗太过于消耗国力、扰民,不如稳守北方。’曹丕这么大度的人,一听,竟罕见的直接大怒,连辩论都不和该官员辩论,就立刻把该官员杀了。——这个,是很反常的:一般来说,只是反对某一次战争而已,又不是造反,就算是再昏庸、残暴的君主,像董卓、袁绍、袁术等,最多也就是把该官员关起来或革职就算了,怎么可能直接杀了他呢?

    就是因为:站在曹丕的立场来看,该官员可不是在反对伐吴,而是在反对对付贵族派!(不打仗,怎么增强曹丕这边的实力呢?)直接伤害了曹丕的皇权,和公然造反没区别,当然要杀了他。

    (前文提到曹丕非要处死某位官员,所有官员都不让,导致曹丕处死不了。那位官员,也是因为反战,才被曹丕处死的。)

    如前文所分析,汉朝桓帝、灵帝时的混乱,其实与太监太坏了无关,与桓、灵二帝‘亲小人、远贤臣’也无关,而是皇权派与贵族派在政治斗争。

    然而,经过了数十年的混战,各方势力不断地斗争,在张让、何进、董卓、公孙瓒、陶谦、二袁、刘表、马腾、刘璋、张鲁等势力全部被消灭后,魏朝取代了汉朝,局势竟又演变回了最初汉朝的模样:魏朝朝廷中,皇权派(曹丕、曹氏宗亲、普通出身的武将。)与贵族派在斗争。

    这就是无数人勾心斗角出来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天下大势’:什么是天下大势?就是全世界所有的势力、团体、组织,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不断地勾心斗角下,所产生的一个微妙的平衡。这一平衡,可以让各方势力都暂时勉强接受。

    若有人不想接受,试图打破这个平衡,就会损害到所有势力的利益,会被所有的势力群起而攻之,立刻淘汰。

    (如曹丕。曹丕割让了一部分皇权给贵族派,看上去很吃亏。但是,他若不想吃这个亏、不割让皇权,他就得不到贵族派的支持,根本连皇帝都当不上——他是在求着贵族派,让他吃这个亏的。)

    (又如孙权抢了刘备的荆州,又间接害死了刘备,诸葛亮忍了。诸葛亮可以不忍,可以向吴国报仇、开战。但是,孙、刘二国的实力相仿,就算诸葛亮打赢了,自身也必定实力大损,只会让魏朝立刻把他吃掉。故,诸葛亮不但不向孙权报仇,反而要讨好、哄着孙权:孙权称帝,宣布汉朝完了,他要建立吴朝。诸葛亮这个忠于汉朝的大忠臣,反而要支持、恭喜孙权这么做,恭喜孙权从汉朝独立出去了。)

    这一平衡,(天下大势。)是所有势力勾心斗角出来的结果,不是说哪一个人可以改变的。(就连诸葛亮也不行。)因此,汉朝的灭亡,和桓、灵二帝昏不昏庸是无关的——曹丕倒是出了名的才子、心机重、聪明、勤政,但也是拦不住、扭转不了天下大势的演变的。
    附:

    三国时,曹操将乌丸灭族、曹叡将鲜卑打的远逃塞外、诸葛亮将南蛮打的永不反叛、马超威震西羌、孙权镇住山越。为何没过几年,一到了晋朝,中原就完全打不过异族,任异族欺凌了呢?

    原因不是因为曹、孙、刘多么厉害,司马家多么无能。而是因为:曹丕将一部分皇权割让给贵族派后,按照上面的逻辑,贵族派渐渐吃掉普通出身武将的子孙,是很正常的。而到了晋朝,贵族派也确实完全吃掉了普通出身武将的子孙,朝廷已经完全是贵族派说了算了,晋朝一派文雅、奢华、糜烂的模样。武夫都被吃掉了,光靠贵族派和异族打仗,当然就不堪一击了。因为:

    1,贵族派,本来就几乎全是书香世家,学的是文化、政治、管理,本就不会打仗。

    2,站在父母的角度,有选择的话,能让孩子做文官,每天穿着丝绸的衣服坐在官府里,有丫鬟仆人伺候着,翻翻下属给的公文,谁又会让孩子做武官,大热天还要穿着铠甲,在兵营里跟士兵们辛苦操练,甚至还要和敌人拼命,有死亡的风险呢?古今中外,很多国家都重文轻武,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魏朝的那帮贵族派,肯定也是安排他们的孩子学文,不想孩子学武的。而他们的孩子,就是晋朝的那批官员——晋朝的高层官员都学文,打仗自然就不行了。

    附2:

    一个贵族,第1代生3个孩子,3个孩子分别和3个其他贵族的官员结合;这3对夫妻,身为第2代,又各生3个孩子,共9个孩子,9个孩子分别和9个其他贵族的官员结合;这9对夫妻,身为第3代,又各生3个孩子,共27个孩子,27个孩子分别和27个其他贵族的官员结合;这27对夫妻就是第4代,他们的小孩是第5代,庞大的家族中,就至少有39个亲人是当官的了。

    这种算法,看上去很呆板,但其实还是故意算少了。如果再算上每一代与他家结合的每一个人,该人的兄弟姐妹,及该人兄弟姐妹的另一半,那么,即便每一代只生1个小孩,也至少有上百个亲人是当官的了。
    第二百四十五章:曹丕为何托孤给司马懿?(上)

    曹丕在位仅7年,身体不好,就去世了。死前,曹丕设置了4位托孤大臣,辅佐他的儿子曹叡。是: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

    自古以来的人,对这4位托孤大臣的看法都是:这4位大臣,是2个曹氏宗亲+2个士族,刚好一半一半、势均力敌。认为曹丕是为了平衡曹氏宗亲与士族才这么安排的。

    实际上,这一看法,完全是错误的。

    司马懿算士族、贵族吗?答案是:算,也不算。

    大家都说宋朝重文轻武,(上至统治阶级,下至百姓,都认为文官比武将高贵,读书比学武高贵。)导致国家文弱,被异族欺凌。但其实,重文轻武并不是宋朝的特色,并不是从宋朝开始的,而是早在汉朝就很常见了。

    如《后汉书·郅恽传》记载:【郅恽耻以军功取位,遂辞归乡里。】郅恽就认为能用读书做官,最好不要用打仗做官,很丢脸。在古人看来,使用脑力、文化,总比使用武力要高级些。

    (具体的原因,大概就是如前文所分析的:文官的工作,的确比武将轻松、安全、优雅的多,大家都爱做文官。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文人高贵、武人低级的风气,习惯了。后人重文轻武,未必是这个原因,但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都这么做下来,这一风气也就刻在骨子里了。)

    (就像一群官员聚会,你让一个文官作一首诗,显示一下自己的文采,该文官绝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反而会认为自己很聪明、有才华。但是,你若让一个武将耍一套刀法、功夫给大家看,该武将就绝对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了,认为你瞧不起他。即:哪怕是武将自己,也是潜意识认为武力不如文化上得了台面的。)

    又如《吴录》记载:【王叡…以孙坚武官,言颇轻之。】看不起孙坚是个武官。

    又如《零陵先贤传》记载:【张飞尝就刘巴宿,刘巴不与语,张飞遂忿恚。诸葛亮谓刘巴曰:‘张飞虽实武人,敬慕足下。’…刘巴曰:‘大丈夫处世,当交四海英雄,如何与兵子共语乎?’】张飞主动和文士刘巴做朋友,刘巴不理他,还对诸葛亮说:‘怎么能和兵子做朋友呢?’张飞在蜀国的地位、权势,高出刘巴不知道多少,可依然被刘巴看不起,当成‘兵子’。可见,从汉朝时,文人看不起武人,就很常见了。

    又如《三国志·彭羕传》亦记载:【老革荒悖,可复道邪!】老革,就是老兵的意思。文士彭羕骂他的主公刘备,不骂别的,单骂他是个武人出身,打了一辈子仗,所以看不起刘备。假设刘备是个文人、书香世家出身,彭羕就不会看不起他了。

    又如晋朝。晋朝有个将军叫胡奋,做过徐州刺史,(约等于省长。)女儿又嫁给了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可以说是标准的上流社会了。但即便如此,因为他是武将出身,不是书香世家出身,也会被人看不起。

    《晋书·胡贵嫔传》记载:一次,司马炎和胡贵嫔(胡奋的女儿。)玩游戏,玩得太开心,胡贵嫔一不小心弄伤了司马炎的手指,司马炎就怒骂道:【此固将种也!】意思是:也就只有你们这种学武的家庭才这么粗鲁,没有学文的那么优雅。

    将种,在这里是个骂人的词:原来是将种,(武将的儿女。)怪不得这么粗鲁。

    谁知,胡贵嫔竟反驳道:【北伐公孙,西拒诸葛,非将种而何?】意思是:你爷爷司马懿是靠着北伐公孙渊、西抗诸葛亮发达的,你家也是标准的武将家庭,而不是文人世家,你瞧不起谁呢?

    司马炎一听,原来自己也是个将种!【帝甚有惭色。】顿时惭愧的不行。

    看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司马家,并不是大家印象中的贵族、文人家族、书香世家,而是‘将种’,是一个武将家族。

    司马家的祖先司马均,(司马懿爷爷的爷爷。)就是一个纯粹的武将,主要负责和羌人打仗。当时,司马家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小家族,官职虽不小,但也没什么权势。后来,司马均做了逃兵,犯了罪,自杀了。

    司马均的儿子是司马量。司马量在史书上没什么记载,大概是因为司马家本就不值得记载,他父亲又因罪自杀,他又没什么特别的能力或功劳,当然就没什么成就、记载了。司马量的儿子是司马儁。(司马懿的爷爷。)从司马量这一代开始,可能是因为他父亲做了逃兵、犯了罪,武将这条路走不通了;也可能是因为重文轻武,武将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文人;总之,司马家开始故意摆脱‘武将家族’这一身份,渐渐地向‘文人家族’转变。在司马量的培养下,司马儁为人【博学好古】。(只是史书这么记载而已,未必可信,可能只是后人对他的美化。)

    到了再下一代,司马儁的儿子司马防,(司马懿的父亲。)就已经算是一个标准的文人了。司马彪《序传》夸奖司马防是:【雅好《汉书》名臣列传,所讽诵者数十万言。】

    《序传》对司马防的这一夸赞,可能是后人的美化。但是,就算不是美化,是事实,这一记载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司马防只不过是喜欢看史书而已,能证明什么呢?连关羽这个逃犯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最爱《左传》,难道关羽也是书香世家?

    汉朝,真正的书香世家、大族,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有没有自己的家传学问。即:有没有‘家学’。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第二百四十六章:曹丕为何托孤给司马懿?(中)

    汉朝,真正的书香世家、贵族,最重要的一条标准是:有没有自己的家传学问。即:有没有‘家学’。

    什么是家学?古人上学,可以去学校上,也就是‘太学’。但是,太学教的东西,必定是最普通、最没竞争力的,很多人都会,学出来没什么用。

    真正有用、有竞争力的学问是什么呢?就是家学:你父母本身就是该行业内的顶尖人士,由他们手把手的教你,把怎么更好的学习该学科、行业的所有技巧,全都教给你,不教给外人。这样,你会的,外人都不会。该学科、行业当然就是你最厉害了。

    就像给你一本数学,你不上学,纯靠自己自学,可能二三十年也学不会微积分。你上学,有老师教你学,就快多了,十几年就能学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但是,如果你的父母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数学教授,有他们手把手的单独教你,你可能一两年就学会了!而且,你对整个数学的理解、日后数学的成就,也必定会远远超过普通人。

    这还是现代的知识都公共化了,所有的知识,普通人都可以学。在古代,知识没公共化,书香世家、贵族都把独特的知识藏着,不传给外人,差距就更大了:就好比一道数学公式,全世界只有一个数学家知道该怎么解,但他不公开,只教给他儿子。那么,高考如果有这道题,全世界就只有他儿子能答对了。别的人,再聪明、努力,也是答不出来的。

    《魏略》就记载:【太学诸生有千数,而诸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说得很清楚,太学的老师们,学问都很一般,没什么能教给学生的。

    而家学,就不同了。

    比如伏家:伏皇后家,是真正的书香世家、贵族。(所以才能嫁给皇帝,做皇后。)从伏皇后往上数,足足18代人都是著名的大儒、学问家。

    《后汉书·伏湛传》记载:【自伏生已后,世传经学。】伏家就有家学,从伏皇后的祖先伏生开始,就研究经学。(经学,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在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可以算是最高级、最能做官的学问。)然后,伏生往后,伏家的每一代人,任务就是从小跟着上一代学习经学,把上一代的研究成果全部吸收后,再继续传给下一代。

    这就是所谓的‘世传家学’:一个家族,有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独特学问。

    又记载:【伏湛,…父伏理,为当世名儒,…伏湛少传父业。】伏生孙子的孙子的孙子,叫伏湛,也是一个著名的大儒——伏湛为何能成为大儒?不是他多厉害,而是他家里都是大儒、经学专家,他从小就接受最好的教育,长大后当然也就成了专家。他父亲就是【当世名儒】,他【少传父业】,就是说他爸爸从小就传授给他他家的家学、他爸爸的学问。

    又记载:【子伏无忌嗣,亦传家学。】伏湛孙子的孙子,叫伏无忌,也是从小就被传授了家学,也成了一代大儒。汉顺帝、汉桓帝时,国家要整理经学、诸子百家,就都是找伏无忌来整理的。

    很明显,如果你的父母是没有学过经学的普通人,那就算你经学学得再好,也是肯定比不过伏家18代人、几百年来对经学的不断研究、学习的。

    除了伏家这种较为全面的研究经学的家族外,还有很多的家族,是专门研究某一种学问的。

    比如《后汉书·袁安传》记载:【祖父袁良,习《孟氏易》,…袁安少传良学。】袁家就专门研究《孟氏易》,(易学中很重要的一个流派。)袁安【少传良学】,从小就被他爷爷袁良传授了家学,学习《孟氏易》。(这个袁家,就是袁术家,袁良是袁术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所以说,袁术、袁绍是真正的贵族,往上数七代人,代代都是最著名、最顶尖的文化人。)

    又如同是四世三公的杨家。《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父杨宝,习《欧阳尚书》。】杨家是专门研究《欧阳尚书》的。杨震的儿子杨秉,【少传父业。】从小就被传授了家学、父亲的学问。孙子杨赐,也【少传家学。】重孙子杨众,【亦传先业。】杨彪,(杨修的父亲。)【少传家学。】

    又如《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专门研究《鲁诗》的高家:【高诩,…世传《鲁诗》。】专门研究《韩诗》的薛家:【薛汉,…世习《韩诗》。】专门研究《严氏春秋》的甄家:【甄宇…习《严氏春秋》,…传业子甄普,甄普传子甄承。…诸儒以甄承三世传业,莫不归服之。】都是把家学世代相传的。

    又如汉朝专门研究《左传》的,有郑、贾两大流派。郑是指郑兴,他的儿子郑众才12岁,就跟着郑兴学习家学《左传》。《后汉书·郑兴传》记载:【郑众…年十二,从父受《左氏春秋》。】而郑众的儿子郑安世,当然也跟着郑众学习,继承了家学。【子郑安世,亦传家业。】

    贾是指贾逵,贾逵的学问是从哪来的呢?《后汉书·贾逵传》记载:【贾逵悉传父业。】也是他的家学。

    又如《后汉书·郎顗传》记载:【郎宗,学《京氏易》,…郎顗少传父业。】郎宗是专门研究《京氏易》的,他的儿子郎顗也少传父业。

    又如颍川四大家族:荀、陈、钟、韩,也各有各的家学。颍川还有个郭家,世代专门研究法学、《小杜律》的。《后汉书·郭躬传》记载:【父郭弘,习《小杜律》。…郭躬少传父业,…郭氏自郭弘后,数世皆传法律,子孙至公者一人,廷尉七人,候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中郎将者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监、平者甚众。】因为只有郭家最擅长法律,所以朝廷法律相关的官职,当然最好是请郭家的人来做了。郭家靠着家学,有至少100多个人在朝廷里当官。

    又如虞翻。《翻别传》记载:虞翻给《易》做注解,说道:【臣高祖故零陵太守光,少治《孟氏易》,曾祖父故平舆令成,缵述其业。】他的太太爷爷虞光,是零陵市长,精通《孟氏易》,传给了他的太爷爷虞成。虞成【缵述其业。】又传给了他的爷爷虞凤。虞凤又传给了他的父亲虞歆。因此,虞翻自称【世传其业,至臣五世。】他家世传《孟氏易》,到他,已经传了五代人了。

    那么,司马家有没有家学呢?没有。别说家学了,司马家从祖先直到司马懿的爷爷,都说不出来到底学了些什么书、有什么文化。到了司马懿的爸爸,才勉强说他喜欢读《汉书》。不过,别的家族,都是世世代代都专门研究一门学问,全世界只有该家族最懂那一门学问。而司马家,却只是这一代人喜欢看某本书而已,连研究都算不上。司马家和真正的书香世家、贵族,明显是有本质的区别、极大的差距的。

    真正的书香世家、贵族,是靠研究、垄断某一门学问来壮大家族的。(如郭家,是靠世代研究法律。)司马家靠的是什么呢?不是靠学问,而是靠打仗,是靠司马懿和诸葛亮、公孙渊、孟达、诸葛瑾等打仗,立了极多的军功,渐渐地掌握了兵权,才令司马家族成为魏朝最强的几个家族之一的。(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则只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权臣位子,继续当权臣而已,就更和学问不沾边了。)因此,司马家是武将家族,而不是书香世家、贵族。

    (注:司马懿8兄弟虽然很有才华,人称‘司马八达’,但那属于司马家这个武将家族,觉得文化也很重要,就去读了些书,培养他们的文化水平。在这里,你最多说司马八达这8个人很有文化,绝不能说司马家是文人家族、书香世家。这二者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的儿子、侄子,其中有夏侯玄、夏侯荣这种才子、思想家,难道就能说夏侯惇家是书香世家吗?只能说某个姓夏侯的人很有才华罢了。)

    所以,胡贵嫔说司马炎家是将门、将种。
    第二百四十七章:曹丕为何托孤给司马懿?(下)

    确定了司马家是武将家族后,我们就可以明白,曹丕为什么会托孤给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4人了:曹丕为何托孤给他们4个?不是要用二曹去克制司马懿、陈群,恰恰相反,是要用二曹+司马懿,去克制陈群!

    司马懿此时的身份,不但不是贵族,反而是皇权派,是负责帮曹丕、曹叡对付贵族派的,是贵族的敌人。

    现在,贵族派的代表、头领是谁呢?(对皇权威胁最大的人是谁呢?)

    原本,汉朝最高贵的贵族是袁家、杨家等,但他们都被曹操整垮了。(二袁被曹操剿灭,杨修参与太子之争被杀,杨震也主动要求退休,退出了权力中心。)袁、杨完了,最大的贵族就是颍川四大家族了。颍川四大家族中,又以荀、陈最厉害,影响力和地位最高。钟次之,韩最弱。而荀家因为荀彧被曹操杀害了,实力、地位被重创。那么,现在最强的贵族、贵族派的头领,就是陈家的陈群了。

    所以,‘九品中正制’这一石破天惊、足以改变整个国家未来的极重要的制度,是陈群提出来的,而不是司马懿。为何?因为九品中正制是紧紧围绕着贵族的利益来的,是要在贵族的利益上做改革。整个国家,只有陈群才有资格代表天下的贵族,提出这个制度。至于司马家的司马懿,在贵族里压根排不上号,从陈家往后数几十家,都够呛能轮得到司马家带头。

    即:现在对曹丕、曹叡威胁最大的人,其实是那个看似无害、默默无闻的陈群,而不是什么司马懿。

    曹丕的心机是很重的:他死后,曹叡怎么才能克制住陈群、克制住贵族派呢?很多人都觉得曹丕太笨了,觉得曹丕为什么要托孤给司马懿、陈群这些外人呢?导致这些外人获得了实力。应该全部安排自己人(曹氏宗亲。)托孤。

    可是,若曹丕安排4个曹氏宗亲托孤,不给贵族派一点权力,那贵族派肯定当场就要翻脸了,会帮曹植等推翻曹丕、曹叡;若曹丕安排3个曹氏宗亲、1个贵族派托孤,曹氏宗亲占极大的优势,可以把贵族派压在脚下,贵族派仍会不满、翻脸;若曹丕安排2个曹氏宗亲、2个贵族派托孤,那贵族派本就比曹氏宗亲强,(甚至比曹丕都强。)曹氏宗亲岂不是必败?皇权就完全落到贵族派手中了。

    可见,托孤这个问题,没有很多人想得那么简单:曹丕已经割让了一部分皇权给贵族派,贵族派已经极强了,不论曹丕怎么安排,结局对曹家都是不好的,曹叡都会被贵族派吃掉。

    但如今,曹丕极其聪明的安插一个模棱两可的司马懿进去,局势就立刻不同了!

    站在曹丕的角度看,司马懿是曹氏宗亲吗?是普通出身的武将吗?当然不是,绝不算纯粹的皇权派,不是坚定站在他这边的人。

    但是,司马懿算是贵族、士族吗?也不是,贵族中往后数几十家都轮不到他。也就是说,司马懿如果一心一意的帮贵族派做事、倒向贵族派,那陈群成功击败皇权派、把持朝政后,司马家也是要排在贵族派的大量贵族之后的,最多做个中等级别的官,不会比现在(四大托孤大臣之一。)混得更好。故,在曹丕看来,司马家理论上来讲,还是偏向是皇权派的。选他做托孤大臣,对自己有利。

    站在陈群、贵族派的角度看,司马懿是贵族、士族吗?当然不是,绝不算纯粹的士族,不是坚定站在他们这边的人。

    但是,司马家算是曹丕的人吗?也不是。在曹氏宗亲、普通出身的武将、文人家族这3个身份中,司马家最接近的,还是文人家族:司马家从司马量开始,就一心想转型成书香世家。现在,经过3代人的努力、熏陶、沉淀,司马八达各个都是标准的文人、才子,司马家其他的族人,也大多是读书人,确实是一派文人家族的模样。(自古以来的人,也都认为司马家是士族,没有认为他是武将家族的。)故,在陈群、贵族派看来,司马家理论上来讲,还是偏向是贵族派的。让他做托孤大臣,对自己有利。

    这就是曹丕的高明之处了:安排一个司马懿进去,实际上,是2.5比1,(2.5:曹真+曹休+司马懿,司马懿只能算0.5个他们的人。1:陈群。)是曹叡占优势。在贵族派看来,则是2比1.5。(司马懿算是他们的人。)但是,贵族派本来就比曹氏宗亲强,陈群这个1,就已经比曹真+曹休还厉害了,(连曹丕活着时,都只能和贵族派势均力敌,何况曹丕死了,只靠曹真、曹休呢?)再加上司马懿,是贵族派占优势。

    这样,就既稳固了皇权,贵族派也不会翻脸了。双方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魏略》记载:曹丕下过一道诏书,是:【若吾临江受诸将方略,则抚军当留许昌,(抚军,指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督后诸军,录后台文书事。镇军随车驾。(镇军,指镇军大将军陈群。)】

    可见,曹丕是极其信任司马懿的,敢让司马懿替他管着后方,不怕司马懿害他,让他后院起火。而陈群,曹丕就不信任了,要一直盯着他。为何?和单纯的信不信任谁、喜不喜欢谁无关,而和政治立场、阶级、身份有关:陈群是贵族派的代表,司马懿则政治身份模糊,更算是非贵族派,当然比陈群值得信任了。

    综上所述,曹丕安排4个托孤大臣,并不是所谓的‘为了平衡双方的实力’,而是为了围剿陈群。
    附:

    有一些外国的官员,叛逃到了魏朝,如黄权、孟达等。理论上来讲,曹丕不会太喜欢、重用他们。因为:1,他们都是叛徒。2,魏朝的人才极多,不缺这几个没那么出彩的。

    但是,曹丕却极其喜欢、重用他们!史书明写他们受曹丕的宠,而且一来魏朝,官职、爵位、待遇就比很多在魏朝混了很久的官员还要高。

    为何?因为就算是敌国叛逃来的人,在此时,也是比贵族派的人值得信任、重用的。这一点,和孙权、刘表、刘璋都喜欢重用外地人,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孟达一来魏朝,就和两个人关系最好,是:桓阶、夏侯尚。史书上说他们关系好,是因为他们都是才子,文采、志趣相投。可实际上,哪来那么多好朋友呢?是因为他们本就是同一利益集团的人:孟达是外地人,若不依附于皇权派,就要一辈子被本地贵族踩在脚下;桓阶也是外地人,而且还是曹丕太子党的心腹;夏侯尚是曹氏宗亲;3人都是坚定的皇权派。

    也因此,曹丕一死,孟达就背叛了魏朝,哪怕回到诸葛亮那会受罚,也想逃回诸葛亮那。为何?因为曹丕一死,皇权派就垮了一半了,贵族派占优势。孟达这个皇权派的人,不跑,也早晚会被贵族派的人害死。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第二百四十八章:诸葛亮北伐小谈。(一)

    诸葛亮北伐,历史上是五次。《演义》为了好听,和姜维的九伐中原对称,改为六次,唤作:六出祁山。

    诸葛亮这五次北伐,有没有可能成功呢?答案是:只有第一次最有可能成功,剩下的四次,都只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苦苦挣扎而已,绝对不可能成功。其原因,前文已经分析的很清楚了,此处就不再复述了。(魏朝的国力,是诸葛亮的8倍,是吴汉联盟的4倍。在魏朝的高层曹叡、司马懿、曹真、陈群等人都不是傻子的前提下,魏朝最多就是打不过诸葛亮,以防守为主,和诸葛亮干耗着。怎么可能被诸葛亮消灭呢?)

    第一次为什么有可能成功呢?在于第一次的北伐,其性质是偷袭、奇兵。出其不意,魏朝是完全没有防备的。

    汉朝皇帝刘备在夷陵战败后,汉朝实力大损,损失到连镇守本国的兵都不太够用了。(前文已有详细的分析。)刘备又死了,继位的刘禅不过才十几二十岁。在这一情况下,诸葛亮镇守本国都来不及了,又怎么可能去进攻别国?

    更何况,他进攻的还是比他强8倍的魏朝!退一万步讲,就算让他进攻成功了,甚至把魏朝灭了,(实际上是绝无可能的。)那他连镇守益州的兵都不够了,又怎么镇守新获得的魏朝好几个州?只会便宜了吴朝,让吴朝趁机抢魏朝的领土,轻松地把诸葛亮的胜利果实全吃了。甚至,趁机进攻和魏朝激战过后的汉朝,把汉朝也灭掉。

    故,怎么算,哪怕是神仙,也是料不到诸葛亮会来进攻他们的。

    《魏略》记载:【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刘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诸葛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诸葛亮。】

    诸葛亮一来,魏朝吓的恐惧了,凉州三郡吓的直接向诸葛亮投降了。

    魏朝为什么恐惧?不是因为怕诸葛亮,(后来,诸葛亮又来伐了四次,也没见魏朝恐惧。)而是因为实在没想到有人会来打他们,突然的吓了一跳。

    吓了一跳,再往后想:诸葛亮镇守本国都不够,为什么敢来打他们?除非诸葛亮想自杀,不然,肯定是有备而来,有资本、有胜算的:可能是吴朝资助了诸葛亮,让他有足够的兵力来进攻魏朝;也可能是吴朝也参与了这次战争,会和诸葛亮一起夹击魏朝;也可能是诸葛亮之前隐藏了实力,夷陵之战汉朝根本就没损失多少人,其实诸葛亮的兵力比魏朝分部(凉州一带。)的总兵力还多。让三郡官员误认为在凉州战场,诸葛亮是强者,他们魏朝才是弱者。

    这才是魏朝朝廷恐惧、三郡立刻投降诸葛亮的原因:没有十足的胜算,诸葛亮敢带着弱小的汉朝来打魏朝?他敢来,就是有十足的胜算,我们被有心算无心了,肯定打不过的,快点投降吧!

    属于错误的估计了诸葛亮的兵力,(当然,魏朝之所以会错误的估计,还是因为诸葛亮的战术:诸葛亮选择了一个没人能料到、能相信的时机去进攻。)不然,诸葛亮再厉害,也不可能光凭他的本事,就吓的凉州三郡不战而降的。(等弄清楚了诸葛亮到底有多少兵后,魏朝就再也没怕过诸葛亮了。)

    第一次北伐的前期阶段,诸葛亮大胜,节节高歌、势如破竹。但是,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剩下的四次北伐,诸葛亮伐了一辈子,也再没像这次这样大胜过。为何?没有为何。如上文所讲:实力相差8倍,打不过、输了很正常,怨不得诸葛亮——像第一次北伐的前期,居然大胜、赢了,这才不正常!

    第一次北伐前期的胜利,是赢在‘魏朝根本没想到诸葛亮敢来北伐,所以没有任何的防备。’上的。而第一次过后,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会来北伐了,魏、汉差了足足8倍的实力,随便派个一两倍的兵力防着诸葛亮,诸葛亮又怎么可能赢呢?

    因此,第一次北伐是汉朝和诸葛亮的唯一机会,是最有可能成功的。(就像忠臣暗杀权臣,只有第一次是有可能成功的。第一次若失败了,权臣都知道你想杀他了,谁还会傻的被你杀?)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剩下的四次北伐,我们都不用看具体的战争细节、情况,甚至连怎么打的都不用看,就知道100%会失败,毫无成功的可能。

    那么,第一次北伐为何失败了呢?
    第二百四十九章:诸葛亮为何不用‘子午谷奇谋’?(上)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自古以来,有2个很大的争议点:

    1,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建议从子午谷出兵,直取长安。诸葛亮过于谨慎,没敢用,导致错失良机,失败了。

    2,不用魏延的奇谋,就算了。诸葛亮又派纸上谈兵的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了街亭这一最重要的关口,再也打不进魏朝了。

    这2个争议,我们先来看第1个。

    诸葛亮为何不用‘子午谷奇谋’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子午谷奇谋’从战略、战术上来看,都行不通,是一个标准的馊主意。

    从战略上来讲,诸葛亮为什么要进攻魏朝?很多人都坚定的认为诸葛亮是想灭掉魏朝,复兴汉室。可是,如前文所述,实力差8倍,怎么可能灭得了魏朝?就算魏朝都是傻子,汉朝只有区区几万兵,灭了魏朝,又怎么守魏朝的9个州?所以,诸葛亮北伐,不可能是想灭魏。这个,是很简单的道理。

    不是想灭魏,又攻打凉州,北伐的目的就只能是:他单纯只是想抢走凉州。(打凉州,不是想抢凉州,又是想干什么呢?)

    曹叡登基后,天下的形势是:魏朝占9州,最强。吴朝占3州,较强。汉朝占1州,最弱。因此,别看《演义》上诸葛亮和魏朝打的最激烈,吴朝好像就从来没出现过。但实际上,魏朝的主要敌人、威胁,一直是较强的吴朝、孙权,而不是最弱的汉朝、诸葛亮。

    对魏朝而言,最弱的汉朝可管可不管,因为汉朝最弱,对魏朝造不成什么伤害。(就像这次,魏朝完全没防备汉朝,虽然被诸葛亮的偷袭吓了一跳,但还是没什么损失。)但较强的吴朝,就不能不管了,一旦让吴朝打进中原,造成的伤害可比汉朝大太多了!

    故,在曹丕时代,曹丕4次发动战争,都是伐吴,从来没伐过汉。

    这次诸葛亮能偷袭成功,搞得魏朝朝野恐惧,原因也是因为魏朝绝大部分的兵力,都用在镇守地方、防备较强的吴朝上了,压根就没防备汉朝这边。不然,魏朝但凡在魏、汉交界的地方正常防备,谁又能偷袭成功呢?

    在这一形势下,诸葛亮有3种选择:

    1,待在家里,慢慢的发展自己。

    魏朝将绝大部分的实力用在了吴朝身上,只用一点点的实力防备汉朝。也就是说,表面上看,是三国争霸。实际上,魏朝有损失,吴朝有损失,唯独汉朝是没损失的。汉朝可以待在家里,慢慢的发展自己。

    (后来,汉朝由费祎执政时,费祎坚决反对姜维北伐,只想一个劲的死守。自古以来的人,都是骂费祎的,觉得一个劲的死守就是等死,应该要北伐。但是,实际上,费祎未必是想死守一辈子的,而是可能想执行上面这一战略:现在北伐,国内的资金不够,成功率太低。不如待在家里,让魏朝把所有压力都压在吴朝身上,汉朝则趁着魏朝不打他,休养生息,等攒够了资本后,再让姜维去北伐。)

    诸葛亮为何没选择待在家里呢?因为魏朝的国力、资本最强,在他和吴朝的对抗中,他损失再大,也比他每年钱滚钱赚的钱要少。而汉朝再没损失,赚的钱也没魏朝剩下的多。久而久之,吴、汉就自己灭亡了。故,这一战略,(待在家中,不北伐。)诸葛亮不选。

    2,直接伐魏。

    长安是什么地方呢?是魏朝的五都之一,重要性和首都一样。(《魏略》记载:【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魏朝设置了五个都城。)魏延想直取长安,就等于直接伐魏了。按照魏延的战术:

    若失败了,就打草惊蛇了。到时候,魏朝有了防备,别说灭魏了,他连凉州三郡都别想抢到。

    若成功了,魏朝的首都都被攻陷了,相对比吴朝,当然就是汉朝对魏朝的威胁更大了,魏朝就会主要对付汉朝而不是吴朝。那么,实力上,汉朝只多了长安这一座城的领土,压力上,却要代替吴朝去对抗整个魏朝!显然是不合算的。汉朝就会受损失最大,需要用1个州+1座长安城来对抗整个魏朝,甚至直接被魏朝灭掉。

    3,只抢凉州。

    只抢凉州,若成功了,汉朝占2州,吴朝占3州,谁才是魏朝最大的敌人呢?不好说,二者差不多强。(汉朝离长安更近些,看上去威胁似乎更大些。但是,在没有首都沦陷、动摇国本的前提下,魏朝只需调动一半的实力,就能防住汉朝了,不必像首都沦陷那样,调动绝大部分的实力。)魏朝就只会派一半的实力来对付汉朝,汉朝的压力虽然会增加一些,但还可以顶得住。同时,汉朝会获得凉州。赚大了。

    若失败了,无妨,还是等于赚到了凉州三郡。(后来凉州三郡丢了,并不是这个战略不好、丢在这个战略上的,而是丢在马谡这个人不行。)就算凉州三郡也丢了,也无妨,就回家继续待着呗!等于选了第1种选择,毫无损失。

    综上所述,若听诸葛亮的,成功了,获得凉州。失败了,也可以获得三郡;若听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了,要么成为魏朝的主要打击对象,帮吴朝承担了所有压力、损失。要么被魏朝灭掉。失败了,一无所获,连三郡都得不到;当然是诸葛亮的更好。

    也就是说,汉朝如果不是以抢凉州为目的而北伐,而是以消灭魏朝为目的而北伐,那就还不如不北伐,继续在家待着。在家待着什么都不干,都比为了消灭魏朝去北伐要赚。

    自古以来,有极多的人为魏延喊冤,认为子午谷奇谋是可以成功的。这种看法,只能说是和魏延一样,只看到了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没看到天下大势:子午谷奇谋就算可以成功的得到长安,但接下来呢?这是魏延没有考虑到的。

    (类似的事情,刘备集团其实早就发生过一次了:刘琮将荆州献给曹操时,诸葛亮就劝刘备奇袭刘琮,夺下荆州。但是,刘备不同意。为何不同意?和这次是一样的:你奇袭刘琮、抢荆州,很容易成功。但是,抢下来你守得住吗?立刻就丢了,还不如老老实实抢个不会丢的地方。)

    又有人说诸葛亮一直在打压魏延,就算能成功,他也会故意不用魏延的奇谋,不让魏延立功。

    在这里,请注意:‘只抢凉州,不灭魏。’这一战略,是谁定下来的呢?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
    附:

    魏朝的主要敌人、威胁,一直是较强的吴朝、孙权,而不是最弱的汉朝、诸葛亮。

    比如诸葛亮第5次北伐,孙权、诸葛亮同时进攻魏朝,曹叡就说道:【孙权走,诸葛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说不用管诸葛亮,只要能把孙权打败,诸葛亮就自己吓破胆了,就会主动逃走、退兵。

    为何?就是因为:吴朝强大,汉朝弱小,吴汉联盟永远是以吴朝为主的。孙权都完蛋了,诸葛亮还能干什么呢?只能立刻退兵了。

    周鲂给曹休的信中,说道:【东主(指孙权。)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又命诸葛亮进指关西。】甚至认为诸葛亮是在听孙权的命令做事,认为诸葛亮进攻魏朝的关西,(祁山、凉州一带。)一个劲的北伐,是孙权命令诸葛亮这么做的。

    附2:

    最初的《隆中对》,对付魏朝的战术是:刘备的上将出荆州,刘备出益州,分两路伐魏。荆州丢了后,诸葛亮只能单独出益州,理论上就绝对打不过魏朝。故,他就必须要获得孙权的帮助,将《隆中对》改成:孙权出合肥,诸葛亮出益州。这样,就仍是分两路伐魏了。

    而孙权强、诸葛亮弱,双方合作伐魏,当然就是以孙权为主,诸葛亮随时配合孙权,甚至听孙权的了。
    昨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
    第二百五十章:诸葛亮为何不用‘子午谷奇谋’?(下)

    ‘只抢凉州,不灭魏。’这一战略,是谁定下来的呢?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

    证据是:

    1,《隆中对》,诸葛亮吹了半天牛,最后也只敢含含糊糊的说:‘如此,汉室就能兴复了,我们的霸业就能做成了。’而不敢说:‘如此,就能灭掉曹操、魏国。’

    为何?因为他们都知道根本灭不了!所以,虽然自古以来的人,都把刘备、曹操渲染成死敌,说刘备、诸葛亮一心想灭了曹操。但实际上,从始至终,刘备、诸葛亮就没想过要灭曹操、灭魏国。诸葛亮说‘兴复汉室’、‘汉、贼(指魏朝。)不两立’,只是空喊个口号,给自己抢个大义、正统的名分,让更多的人加入他而已。

    (注:‘兴复汉室’和‘灭魏’这2件事,不一定非要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可以毫无关系的。比如:诸葛亮真抢走了凉州,甚至又抢走了别的某个州,让刘禅的汉朝拥有好几个州,小半个全国。这样,就算诸葛亮一直没打魏朝,他算不算兴复了汉室呢?绝对算的。)

    (因为,汉、贼是可以两立的:别的不说,只说孙权称帝了,宣布他不是汉朝的人了,要自己建立一个吴朝,诸葛亮不就同意了吗?那么,孙权和曹丕有什么区别呢?诸葛亮既然可以接受汉、吴两立,就当然也可以接受汉、魏两立了。)

    2,刘备早在得到益州时,就对孙权说道:‘等得到凉州,荆州就还给你。’可见,当时刘备就想抢凉州。

    3,刘备给马超下了一道圣旨,封马超为凉州牧,因为马超【信著北土,威武并昭。】在凉州异族心中有很高的威信。让马超【明宣朝化,…以笃汉祜。】把异族劝的都帮着他们,反魏朝。可见,刘备也是在为抢凉州做部署。

    你看。

    既然刘备、诸葛亮一直就没想灭掉魏朝,那你直取魏朝的心脏(长安)干什么?在魏朝的边境抢抢地盘、赚取利润,就够了。

    故,说魏延和诸葛亮的战术不同,因此产生了矛盾,导致诸葛亮拒绝魏延、否定魏延,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魏延和诸葛亮、刘备、整个汉朝的战略都不同,违背了整个汉朝的战略,和所有人都产生了矛盾,当然不能用他。就算刘备还活着,也不会兵出子午谷的。

    从战术上来讲,‘子午谷奇谋’更是不可能成功。

    《魏略》记载:魏延说他的奇谋的内容是:【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魏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魏延精兵五千,…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闻魏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前面,我们都是假设:‘就算魏延能成功的打下长安,他也守不住。就算守住了,对汉朝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但是,在看到魏延的具体战术后,就会发现:魏延所谓的奇谋,根本就连长安都打不下来。

    魏延的奇谋要成功,有以下3个必要的条件。是:

    1,守长安的驸马爷夏侯楙是个脓包,看到魏延来奇袭了,会吓得连防守都不敢防守,直接逃跑,把长安城送给魏延。

    只看这第一条,就知道魏延的奇谋是完全不靠谱的。因为:你怎么知道夏侯楙就必定会弃城而逃呢?

    诸葛亮、魏延等人,都是从来没见过夏侯楙这个外国人的——你连见都没见过,你怎么敢说你了解他的性格?更别说100%断定他是个某某样的人、肯定会做出某某行为了。

    实际上,夏侯楙是胆小如鼠,会弃城而逃?还是胆识过人,会坚守长安,与长安共存亡?谁都不知道。魏延完全没有任何的证据,他只是说道:【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闻’,也就是听说,听说夏侯楙很胆小。听谁说的呢?不知道。说白了,魏延就是在胡扯、在碰运气:我虽然没见过夏侯楙,但我听说他很胆小、我觉得他应该不敢跟我们打、我猜他会直接逃跑。(纵观所有的史书,除魏延外,没有任何人说过夏侯楙胆小。)

    一旦夏侯楙不是胆小的人,(大概率不是。)诸葛亮、魏延就必死无疑了,会短期内攻不下长安,被魏朝的援军和夏侯楙夹在中间打。

    最重要的是,魏延对胆小(怯)的理解是很片面、错误的:他常常要求诸葛亮给他1万兵,让他和诸葛亮分两路伐魏,诸葛亮不同意。(为何不同意?先别说什么天下大势,只说汉朝一共能用的才不到几万兵,魏延总要拿一万多人去冒险,一旦失败,国家好几年都恢复不过来,谁能同意呢?)

    诸葛亮为了大局,不想随便冒险,这一稳妥、合理的行为,在魏延看来,就是胆小,就是怯。《魏延传》记载:【魏延…辄欲请兵万人,与诸葛亮异道会于潼关,…诸葛亮制而不许。魏延常谓诸葛亮为怯。】在魏延眼中,谨慎和怯是划等号的。那么,夏侯楙会不会也只是个谨慎、不想冒险的诸葛亮似的人,(如果夏侯楙是这样的人,就绝不会逃跑。)只是魏延把这种风格的人看成是胆小呢?

    何况,理论上来讲,夏侯楙就算很胆小,也是绝对不敢弃城而逃的。为何?因为:大家一看夏侯楙是驸马,就觉得皇帝肯定很爱他,就算他弃城而逃了,也不会受到什么惩罚。

    可实际上,魏延提出奇谋时,曹丕已经死了一年多了,皇帝是曹叡。夏侯楙是曹操的驸马、女婿,跟曹丕从小玩起来的,感情很好。而到了曹叡时,他跟曹叡其实没什么感情,就是普通的亲戚而已。——他只是叫夏侯驸马,但他并不是曹叡的驸马。

    《魏略》记载:夏侯楙的弟弟们不遵守礼法,夏侯楙经常批评他们,他们就怀恨在心,向曹叡冤枉、诬告夏侯楙。结果,当时所有人都能看出夏侯楙是被冤枉的,曹叡却毫不犹豫的就信了,【意欲杀之。】直接要杀了夏侯楙。

    (甚至还有人劝曹叡:‘先不说夏侯楙是被冤枉的,就算夏侯楙真的犯了错,看在他父亲夏侯惇是魏朝第一功臣的份上,也应该宽松处罚他。’可是,曹叡还是要杀夏侯楙。)

    明知是被冤枉的,曹叡都会杀了夏侯楙,何况直接丢了长安逃跑!敢这么做,夏侯楙是必定会被杀死的。故,夏侯楙绝不会像魏延说的那样弃城逃跑,而是会死守到底。

    2,守长安的其他官员,也都是废物,夏侯楙一跑,他们完全没能力守城,和不存在没有任何的分别。

    这就更不靠谱了:夏侯楙,还是魏延‘听说’、‘猜测’他胆小。那么,长安剩下的所有官员,魏延连这群官员里有谁、叫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就能保证其中没一个能站出来守城的呢?就因为人家都是文官?

    要知道,三国时,守城的主将弃城而逃了,突然站出一个普通官员来,组织大家守城,是很常见的。(最著名的比如程昱:程昱还是个普通百姓时,黄巾军进攻东阿县,县令跑了,县丞叛变了,程昱就和县中大户组织起了百姓,守住了县城。)魏延毫无证据的断定长安所有的官员都没那个能力,是不合理的。

    3,诸葛亮来长安的路程,比魏朝的援军来长安的路程近。这样,魏援军还没到,他们就夹击、拿下长安了。

    这也是错误的:论路程,的确是诸葛亮先到长安,可以和魏延包着长安打。可是,这是建立在‘长安没人能守城’上的。一旦长安有官员能站出来守城,论路程,魏援军最多比诸葛亮慢个十天半月,只要长安有官员能撑个十天半月,魏援军赶到的时候,诸葛亮和魏延还在打长安呢!就变成魏援军和长安包着诸葛亮打了,诸葛亮必死无疑。

    综上所述,从战术上讲,子午谷奇谋也是行不通的。很多人都说魏延是想冒险一搏,碰碰运气。其实,子午谷奇谋根本连碰运气都算不上,而是在故意找死,100%的死路一条。
    附:

    后来,曹真也走了一次子午谷,想通过子午谷伐蜀,也失败了。更加证明:子午谷是极其难走的,走不通。

    不过,同样是失败,曹真和魏延走子午谷的性质却是完全不同的:

    曹真想走子午谷,是合理的。因为:魏朝本身就是强者,什么都不做,都能活活耗死汉朝。那么,曹真就有冒险,甚至故意浪费的资本,不管输赢,都不会影响魏朝的总战略:曹真冒险走子午谷,赢了,当然最好;输了,也无妨,汉朝能怎么样魏朝呢?曹真回国接着和汉朝耗就行了,还是魏朝占极大的优势,必胜无疑的。

    而魏延想走子午谷,是不合理的,影响了总战略。其原因,上文已有详细的分析,此处就不再复述了。

    后来的邓艾也是如此:自古以来,都说邓艾的军事水平极高,因为他偷渡阴平,灭了汉朝。——但实际上,邓艾的军事水平真的‘极’高吗?只能说还不错。其实,‘偷渡阴平’这件事,算不上什么‘军事水平极高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事’。

    邓艾为何敢偷渡阴平?和曹真敢走子午谷是一样的,就是仗着魏朝的资本雄厚,失败了也无所谓而已。

    《邓艾传》记载:邓艾上书说要偷渡阴平,然后【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一路上差点失败、全军覆没了好几次。理论上讲,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失败率几乎是100%,司马昭为何还会同意邓艾去呢?就是因为魏朝的资本雄厚,无所谓。就算邓艾100%全军覆没,魏朝本来也不缺邓艾这几个人,就拿他们去碰碰运气吧。

    因此,邓艾能灭汉,不是因为邓艾厉害,而是因为:1,邓艾恰巧是魏朝的将领。2,司马昭要伐汉的关键时刻,邓艾恰巧在可以和司马昭说的上话、可以自己统领一支部队行动的级别上。

    如果换成魏延、曹真、甘宁等人,是邓艾的国籍、身份,坐在邓艾那个位子上,他们也能灭汉。如果邓艾是在吴、汉二国做官,又或是司马昭决定灭汉时,他的官职级别不够,那他再厉害,也是不可能灭掉其他的国家的。

    所以,邓艾灭汉后,对汉朝百官说道:【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翻译:别看姜维失败了,姜维可是军事水平很高的!只不过碰上我了,才输了。)汉朝的官员听了,都偷笑。【有识者笑之。】为什么笑?就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你赢了,是因为魏朝厉害,关你这个人什么事呢?没有你,汉朝也早晚要被魏朝灭掉的。
    第二百五十一章:诸葛亮为何用马谡守街亭?

    第2个争议:诸葛亮为何非要用马谡守街亭呢?

    答案更简单,是:用马谡守街亭,的确是汉朝的最佳选择。

    诸葛亮北伐的安排是:

    一,派赵云假装主力部队,从斜谷出发。【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为什么不派赵云守街亭呢?因为赵云有更重要的任务:魏朝极强,汉朝极弱,诸葛亮北伐,若和魏朝的主力部队碰上,是必输无疑的。(就算不输,也绝对赢不了,最多打个平手,白白浪费时间和粮草。)故,诸葛亮就派赵云假装是主力部队,让魏朝误会赵云是主力部队,派主力部队去打赵云。这样,诸葛亮声东击西,不从斜谷出发,反而从祁山出发,碰上的就是魏朝的非主力部队了,胜算就大大提高了。

    这个任务,比守街亭重要太多了:如果魏朝的主力部队没被骗到赵云那,而是和诸葛亮正面对决,那诸葛亮连三郡都拿不下,连凉州都打不进去,还守什么街亭?他压根走不到街亭那去。

    诸葛亮派赵云去执行这一任务,就证明:在魏朝看来,赵云是汉朝最厉害的人,比诸葛亮、魏延都厉害!证明:如果诸葛亮自己去吸引火力,魏朝会想:‘最厉害的赵云在哪?应该是赵云率领主力才对,怎么会是诸葛亮呢?这一定是计谋,赵云一定会率真正的主力攻打我别的地方!’若派魏延去,魏朝也会这么想。更别说派马谡等人去了。

    所以,很多人说什么‘赵云不行’、‘不配位列五虎’、‘只是个护卫’之类的,就是大错的了:赵云在当时,水平不一定比诸葛亮、魏延高,但他的威慑力,是比诸葛亮、魏延要强的。

    二,诸葛亮和魏延去平定、攻占三郡一带。

    魏朝的三郡,居然能被吓得毫不反抗的投降汉朝,那等魏援军到了,三郡的官员知道还是魏强汉弱后,他们一定就会毫不犹豫的再投降回魏朝。

    更重要的是,三郡一带,也有没投降的魏朝官员在反抗诸葛亮。比如陇西、广魏2郡,就要和诸葛亮对抗到底。这2郡,连接着魏朝的凉州部分,魏朝凉州的援军可以通过这2郡来进攻诸葛亮!(这2郡和街亭是不同的方向,守街亭,是守不住通过这2郡来的援军的。)

    故,诸葛亮和魏延此时的任务,是

    1,将到手的三郡迅速平定、镇压,让三郡彻底的归汉朝。

    2,进攻陇西、广魏2郡,争取将这2郡也攻占,切断魏军的援军。

    这2个任务,也是比守街亭要难极多、重要极多的。因为:

    1,如上文所述,三郡很容易再投降回去。

    2,三郡一带,也有没投降的魏朝官员在反抗诸葛亮。

    3,魏援军通过陇西、广魏2郡,可能会直接打进诸葛亮的三郡。

    4,三郡是直接投降的,三郡本身的实力几乎没有受损伤,他们如果联合魏援军造反,诸葛亮是绝对守不住的,三郡会立刻丢掉。所以,三郡一带,必须火速派最厉害的人去平定、攻占。除赵云外,汉朝最厉害的就是诸葛亮和魏延。

    5,街亭是天险,易守难攻,防守方占极大的优势。从理论上讲,派个一般人去,就可以守住了,没必要让最厉害的人放弃原本的任务,去守街亭。

    即:诸葛亮是知道马谡远远不如赵云、魏延的。但是,街亭远远没大家想的那么重要,在这次战争中的重要性仅排第3。(第1,吸引魏军主力。第2,平定、攻占三郡一带。第3,才是守街亭。)故,第1重要的,就派第1厉害的赵云去。第2重要的,就派第2厉害的魏延去。街亭压根就不重要,仅排第3,就派第3厉害的马谡去。

    因此,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是万分正确的选择:

    他若派赵云去守街亭,派马谡去吸引魏军,魏朝哪会信汉朝的主力是马谡!就会直攻诸葛亮,诸葛亮别想抢到三郡;他若派魏延去守街亭,派马谡去平定、攻占三郡一带,那三郡一带平定、攻占不下来,孤零零的守个街亭又有什么用呢?街亭只是因为丢了,造成了千古遗憾,才让大家感觉街亭极其重要。实际上,要是赵云、魏延的任务丢了,后果只会更严重!诸葛亮说不定都会死在凉州三郡。

    三,王平。

    又有人道:‘就算不能派赵云、魏延去,那也可以派王平等将领去啊!’

    仍不对。

    王平这个人,是马谡死后,因为他强烈反对过马谡的战术,才被汉朝发现、重用的,才让大家知道原来王平这个人有些水平。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人会觉得王平这个小人物比马谡强。就连反对马谡守街亭的那群人,也是提议让魏延、吴懿等去守,(吴懿的能力也远远不如马谡,只不过性格稳重而已。)压根没人提议让王平去守,都想不起有王平这么个人来。

    马谡的军事水平确实是极高的,我们只看诸葛亮喜欢常年和他辩论,就知道了。就好比一个教授常年和某个人辩论,那么,该人的水平不能说超过教授,但肯定也是差不多的。不然,两人都不在一个层次上,最多辩个一两次,教授就懒得理他了,怎可能常年辩论呢?

    何况,看史书的遣词用句,马谡和诸葛亮常年辩论,是从来没出过错的、从来没让诸葛亮觉得马谡的想法不对、从来没让诸葛亮难住的。反而,诸葛亮经常从马谡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

    (比如诸葛亮平南蛮,就是马谡教的诸葛亮。出征前,诸葛亮主动问马谡:‘你我常年探讨谋略,这次,你有什么好的谋略可以便宜我呢?’马谡就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这一看法。【诸葛亮纳其策。】立刻把马谡的看法定为汉朝平南蛮的总战略。)

    这一点,别说魏延、赵云了,就算是曹操、司马懿去和诸葛亮常年辩论,也早就被辩论输了,哪有可能反过来教诸葛亮呢?小小的王平,就更别提了。

    所以,派马谡守街亭,是最合适的。

    关于诸葛亮非要用马谡守街亭,自古以来,有2个看法:

    1,诸葛亮想提拔马谡,培养自己的私党。

    这一看法是错误的:诸葛亮在汉朝权势滔天,等于皇帝,他想提拔一个人,哪用得着这么冒险呢?连让那个人立功都不用的,直接提拔就行了,没人能拦得住。

    证据就是:蒋琬本只是个中级官员,论地位还不如杨仪高。可是,诸葛亮死后,按照诸葛亮的遗言,蒋琬就被破格越级提拔,竟接了诸葛亮的班,管理着整个汉朝的政治。诸葛亮死后,都可以破格越级提拔人,何况生前呢?

    2,诸葛亮想陷害马谡,他明知道马谡守不住街亭,就故意逼马谡去守、逼马谡立下军令状,故意逼马谡去死。

    这一看法更错:诸葛亮权势滔天,他对付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汉朝的第3号人物,这么高级别的人,也不过一句话就把李严干掉了。马谡一个小小的参军,诸葛亮要是真想对付马谡,如同杀死一只蚂蚁,哪用得着费尽心机的布个局,再故意丢掉凉州三郡+街亭呢?马谡哪有这么值钱!

    故,这2个说法皆错。

    诸葛亮为何错用了马谡?说到底,诸葛亮是没错的,只能怪:汉朝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赵云、魏延之后,最厉害的确实是马谡,你不用他用谁呢?

    如果诸葛亮有魏朝的人才储备,那么,他用曹真假装主力,吸引敌人;用曹休、张郃快速平定三郡;用司马懿、郭淮守街亭;——有那么多的人才,哪可能非要用马谡呢?就必胜无疑了。

    不过,既然派马谡守街亭是最合理的,马谡为何又丢了街亭呢?
    今天的更新已送上,希望大家看得开心,明天更精彩!
首页 上一页[9] 本页[10] 下一页[11] 尾页[1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煮酒论史 最新文章
谈谈历史,看上至千年每个朝代的和平时期
亚历山大是中国人?
秦桧是不是被诬陷,乃至千百年来一直替人背
对越作战解放军老兵的回忆(整理版)
酒鬼也来说说《山海经》
历代研究《穆天子传》西行线路的死穴
连载长篇原创《一本正经说晋朝》
保卫司马南
(第四篇)透过《燕云台》追寻辽朝之往昔
一个国家如果有几万年历史,不会造飞机火车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查看所有文章
加:2022-01-08 14:37:13  更:2022-06-14 23:12:38 
 
娱乐生活: 电影票房 娱乐圈 娱乐 弱智 火研 中华城市 印度 仙家 六爻 佛门 风水 古钱币交流专用 钓鱼 双色球 航空母舰 网球 乒乓球 中国女排 足球 nba 中超 跑步 象棋 体操 戒色 上海男科 80后
足球: 曼城 利物浦队 托特纳姆热刺 皇家马德里 尤文图斯 罗马 拉齐奥 米兰 里昂 巴黎圣日尔曼 曼联
  网站联系: qq:121756557 email:121756557@qq.com  知识库